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北極成果

北極成果

發布時間:2020-12-11 01:33:14

Ⅰ 北極和南極的新考察成果

北極的大規模科學考察時代,開始於1957~1958年的國際地球物理年。當時12個國家的10 000多名科學家在北極和南極進行了大規模、多學科的考察與研究,在北冰洋沿岸建成了54個陸基綜合考察站,在北冰洋中建立了許多浮冰漂流站和無人浮標站。盡管隨著北極的地理發現,一些國家很早就開始了零星的海洋學、地質學、冰川學、測繪與制圖學、氣象學、生物學等學科的考察,但是國際地球物理年科學活動的成功,才標志著北極和南極科學考察進入了正規化、現代化和國際化的階段。
1990年8月28日,經過4年多的艱苦談判之後,在北極圈內有領土和領海的加拿大、丹麥、芬蘭、冰島、挪威、瑞典、美國和俄羅斯共8個國家的代表,在加拿大的瑞薩魯特灣市簽署了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章程條款,成立了第一個統一的非政府國際科學組織,也就是所謂的「八國條約」。這雖然是一個非政府機構,但章程條款明確規定,只有國家級別的科學機構的代表,才有資格代表其所屬國家參加該委員會。也就是說,這實際上是個帶有明確政府標志的非政府國際機構。因為,對於北極或者南極這樣的特殊地區來說,無論以什麼名義開展活動,如民間團體、私人等,都會被視作某種意義上的「國家行為」。但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又是一個科學機構,因而至少在形式上表達了各國政府和科學家們淡化經濟、軍事和政治色彩的願望。盡管除了少數堅持理想主義的科學家以外,誰都知道不同國家在北極的利益沖突是無法完全迴避得開的。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的宗旨是科學、交流與協調,並且對正在北極或非北極開展與北極有關的重要科學活動的非北極國家開放。
1991年1月,該委員會在挪威的奧斯陸召開了第一次會議,並接納法國、德國、日本、荷蘭、波蘭、英國6個國家為其正式成員國。至此,人類在北極地區的國際科學合作終於邁出了艱難的,但卻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步。
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已經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和平、科學、合作」原則的基礎上,委員會積極協調並指導各國的北極考察活動;針對一些重大科學問題組織龐大的國際合作計劃;並且以「公約」、「議定措施」、「現行決議」等方式對北極的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能源及環境實施及時有效的保護。該委員會為不同社會制度、不同國家地區的科學家們提供了活動的舞台和表達見解的機會。各個學科、各種專業的科學家都可以在那裡找到共同的語言。
折疊編輯本段考察之最
折疊東北航線
富蘭克林的悲劇公諸於眾之後,人們對西北航線一度失去了熱情,但對東北航線,並未忘懷,隨著歐亞大陸以北一系列島嶼的相繼發現,如何打通東北航線的輪廓似乎也愈來愈清楚了。最後,這一殊榮終於落到了一位芬蘭人的手裡。 1831年,阿道夫·伊雷克出生在芬蘭,其父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科學家。那時候,芬蘭還是俄國的一部分。當他20多歲時,由於激進的活動而被驅逐,被迫移居斯德哥爾摩,成為瑞典人,後來成為諾登許爾德男爵。1858年,他作為一名地質學家,隨隊到斯匹茲卑爾根島進行了第一次北極考察。接著於1864年又對該群島進行了兩次考察,並繪制出一張相當精確的地圖。 後來,由於在新地島和科拉海附近的捕鯨活動愈來愈多,諾登許爾德便對廣闊的西伯利亞海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認為,如果能把西伯利亞沿岸的航線打通,就可以把那一帶豐富的得天獨厚的資源直接運到歐洲市場。因此,從1873年開始,他連續兩次從科拉海航行到葉尼塞河,並逆流而上,一直到達內地的葉尼塞斯克。然後,在做好了充分的准備以後,於1878年7月18日,率領4艘艦艇,由來自瑞典、俄國、丹麥、義大利和挪威的海軍陸軍軍官以及科學家、醫生、工程技術人員和水手組成的共30人的國際性隊伍,浩浩盪盪地向東北航線再次沖擊,將完成一次環繞歐亞大陸的歷史性航行。起先似乎一切都很順利,到9月初,他們已經進入了楚科奇海,勝利在望。然而,到9月28日,離白令海峽當年庫克船長到過的北角只有193公里,他們的船隻卻突然被牢牢地凍住,動彈不得。10個月之後,就在出發一周年的那一天,即1879年7月18日,他們的船隻才掙脫了出來。強勁的南風把浮冰吹開,為他們讓出了一條通往勝利之路。1879年7月20日上午11時,他們終於繞過了亞洲大陸的東北角,進入了白令海峽。來自太平洋的氣味撲面而來,人類為之奮鬥了幾個世紀並付出了巨大代價和犧牲的東北航線終於走通了,而這次僅僅用了一年零兩天的時間。
折疊西北航線
英國人辛辛苦苦在通往中國的西北航線上尋覓了幾個世紀,以富蘭克林的失敗而基本告終。人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枚金牌,落入了挪威人的手裡。
1872年7月16日,阿蒙森出生在一半國土位於北極圈內的挪威,他還在少年時代就立下了征服北極的雄心壯志。1897年,他中斷了醫學院的學業,以大副身份加入比利時船隊赴南極考察,並在那裡越冬,這更增加了他對兩極探險的興趣。1899年回到挪威之後,他便把注意力轉向北極。
1903年6月16日午夜,天還下著毛毛細雨,為了避開債權人的威逼和阻擋,他和精心挑選的6個夥伴悄悄地離開奧斯陸碼頭,向茫茫大海駛去。8月20日進入拉卡斯特海峽,兩天後便登上了富蘭克林當年越冬的那個小島。接著,在威廉王島度過了第一個冬天。這里便是富蘭克林探險隊全軍覆沒的地方,但他們的運氣好得多,不僅可以獵到馴鹿,而且還交了許多愛斯基摩朋友。
1905年8月26日,他們駕著「格加」號小船,終於走出了加拿大北極地區島嶼密布、冰山林立的迷宮,進入了廣闊的波弗特海。突然,地平線上出現了一艘船隻,引起了他們一陣驚喜。這是一艘來自舊金山的美國捕鯨船,是屬於白令海捕鯨船隊的。這就意味著,人們幾個世紀來為之奮斗的目標終於實現了。尋找西北航線終於從夢想變成了現實。一年以後,即1906年8月的最後一天,阿蒙森駕著小船一聲長鳴,進入了阿拉斯加西海岸的諾姆港,宣告了他這次歷史性航行的最後勝利。
折疊最先抵達
人類征服北極點的夢想由來已久,早在1527年,一個叫托尼的美國商人就曾寫信給亨利八世,認為有必要通過北極點去尋找一條通往中國之路。後來,威勞畢於1553年,巴倫支於1596年,哈得遜於1607年都曾試圖通過北極點而尋找一條通往中國之路,雖然都以失敗而告終,卻為商船開辟了一條新的航線。
200年之後,為了同樣的理由,莫普斯於1773年,斯科萊斯畢於1806年,伯坎於1818年,潘瑞於1827年再次試圖通過北極點,尋找一條到達東方的近路。後來,是美國人改變了這一進程的初衷。先是格雷斯,後有皮爾里,他們把進軍北極點看成是一場純粹的體育比賽,並且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在第一次試探失敗之後,皮爾里於1905年發起了第二次向北極點的沖擊。這一次,他一共帶了200多條狗和幾個愛斯基摩人家庭,包括男人、女人和小孩子。男人可以運送東西,女人可以縫制衣服,孩子們則可以調節氣氛。這次努力雖然也失敗了,但到達了北緯87°06′的地方,離北極點只差273.58公里。 接著,1908年7月,皮爾里又發起了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向北極點的沖擊。這時,由所有的贊助人組成了一個「皮爾里北極俱樂部」,專門協助他解決所需的資金問題。這次共有22個人,包括船長、醫生、秘書和一直追隨他的黑人助手亨森等。另外還有59個愛斯基摩人,帶了246條狗。9月初,「羅斯福」號到達了北極海域,並把所有東西都運到了哥倫比亞角的陸上基地。 1909年2月的最後一天,共有24人、133條狗,從基地出發,踏上了遠征北極點的茫茫之路,零下五六十度的嚴寒,造成了嚴重的凍傷,狂風漫卷著飛雪,迷住了人們的眼睛,起伏的冰山撞壞了雪撬。後來,又遇上了一條寬大的裂縫擋住了他們的去路。6天後,冰縫終於合攏了,他們才得以繼續前進,4月1日,他們行進了一個月,共走了450多公里,離北極點還有214公里。這時,皮爾里將最後一批支援人員遣返回去,只帶了亨森和4個愛斯基摩人作最後的沖刺。幸運的是,他們遇到了連續幾天的好天氣。1909年4月6日,他們終於到達了最後的目標,北極點就在他們的腳下!據後來證實,他們那時的位置,是在北緯89°57′。過去300多年來人們追尋的目標,他們只用了30多天便把它變成了現實。
折疊最先飛抵
1926年5月9日,美國極地探險飛行家伯德和同伴貝內特駕駛三引擎的飛機從斯匹茲卑爾根群島的王灣出發,在北極上空盤旋了一圈。他雖然聲稱飛越了北極點,但因未敢著陸進行任何考察和探測,所以不僅他們的成功被認為是沒有什麼實際意義,而且連他們是否真的飛過北極點也受到懷疑。
兩天以後,即1926年5月11日上午8時50分,挪威的阿蒙森,美國的愛爾斯沃斯和義大利的飛艇設計師諾比爾從同一地點出發,駕駛可操縱的飛艇「諾加」號,經過16小時40分鍾的飛行之後,順利地降落在北極點,並在那裡插上了挪威、美國和義大利的國旗。這一行動使阿蒙森成了第一個既到過南極點又到過北極點的人。然後,又經過72小時的長途飛行,於5月14日早晨,在阿拉斯加的一個小村莊著陸。這也是人類第一次從歐洲越過北冰洋而到達美洲的飛行,全長5460.3公里。
此後,人們仍然圍繞著北極點這個地球之巔大作文章,又創造了許多第一。例如, 1937年,有兩個俄國人乘飛機第一次在北極點降落。1958年,美國的核動力潛艇從冰下第一次穿過北極點。1959年,美國潛艇斯卡特號第一次沖破堅冰,在北極點浮出水面。1968年,美國的一個探險家,乘雪上摩托,自皮爾里之後,第一次到達了北極點。1969年,一個英國的探險隊,乘狗拉雪撬從巴羅出發,也到達了北極點。1977年,蘇聯的破冰船北極號第一次破冰斬浪,航行到了北極點。
折疊最先抵達的亞洲人
植村直己
1978年,日本勇敢的單身探險家植樹村直己獨自駕著狗拉雪橇,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一個人單獨到達北極點的艱難旅程。目前為止,他也是唯一的隻身到達北極點的亞洲人。6年之後,他在又一次獨身登山探險活動中,再也沒有回來。他終於走完了自己探險生涯的旅途,長眠在阿拉斯加麥肯齊雪山的冰峰下。
折疊最早的中國人
1947年,重慶大學工學院院長馮簡教授,代表中國出席巴黎國際文教會議,然後由當時中國駐挪威大使館代辦雷季敏相助,隻身進入挪威的北極圈內地區開展考察。他此行回國後,著有《余在北歐時所見之北極光》。馮先生於重慶解放前夕,被國民黨脅迫舉家赴台灣,已於1962年病逝。他是第一位進入北極開展科學考察的中國科學家。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高時瀏教授,1949年至1951年受聘為加拿大聯邦政府大地測量局工程師,在此期間,曾帶幾名助手進入加拿大北極圈裡的一個無人區,進行大地測量。當他們走到布西亞灣和布西亞半島附近時,驀然間驚奇地發現,他們手中羅盤上的磁針鬼使神差般沖下,不像以往可以左右移動了。再看繪緯儀,原來他們所立的位置,為北緯71°,西經96°,正居地球北磁極!能夠找到北磁極,是一種難得的幸運!因為北磁極時刻圍繞著一個160公里的圓圈移動著,與人們捉著迷藏。自高時瀏幸運地巧遇北磁極,到1985年,北磁極已經「跑」到北緯78°,西經102°,僅水平方向即已「跑」了近800公里。
另外中國人最早進入北極的紀錄還有:1958年11月,新華社駐莫斯科記者李楠,乘坐蘇聯直升飛機,前往蘇聯設在北極冰蓋上的第六號浮冰站和第七號浮冰站,進行實地采訪。此行中,他從空中掠過了北極點。1993年,香港攝影家李樂詩,乘飛機在北極點降落,作為第一個抵達極點的中國人,她在地球之巔展開了鮮艷奪目的五星紅旗。進入90年代,北極地區局勢和緩,開始接納一切對之心馳神往的人們。從此,高登義、位夢華、張青松等一批科學家,相繼進入這一地區,從各個角度對其進行考察研究。
90年代以來,我國部分科學家還通過各種途徑參加了有關國家的北極考察隊,或者在當地現有條件支撐下,開展部分研究工作。
自1991年開始,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與挪威北極研究所和斯瓦爾巴德大學合作,開展了斯瓦爾巴德地區天氣、氣候以及大氣物理研究。
中國地質科學院的部分科研人員,自1992年起,先後應邀參加了英國、挪威和德國的北極地質考察隊。
自1993年開始,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與德國馬普基金會等機構合作,開展北冰洋的生物學和海冰變化研究。
1993年開始,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與加拿大McMaster大學合作,開展了加拿大北極群島地區的凍土水文學與凍土環境變化研究。自1994年3月開始,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和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與美國阿拉斯加北坡自治區政府合作,開展了阿拉斯加北坡地區1萬年以來氣候與環境變化的考察研究。1994年5月開始,中國科學院青島海洋研究所與美國阿拉斯加北坡自治區政府合作,開展了波弗特海淺海區域鯨魚種群與生態習性的調查研究。
1995年開始,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與挪威北極研究所和斯瓦爾巴德大學合作,開展了斯瓦爾巴德地區的冰川學研究,先後有3人次參加了野外考察。
1996年4月,武漢測繪科技大學與香港極地科學推廣中心合作,開展了格陵蘭地區的測繪學研究。
折疊中國首次遠征
北極地區通常是指北極圈(66°33′N)以北的區域,包括北冰洋的絕大部分水域、格陵蘭島、冰島等島嶼以及歐亞大陸、北美大陸的北部地區,總面積約2100萬km(平方),其中陸地近800萬km(平方)。也有學者以最熱月陸地10℃等溫線、海域5℃等溫線作為北極地區的南界,總面積約2700萬km(平方),其中陸地近1200萬km(平方)。
北極地區的土著居民是因紐特人,總人口近500萬,包括拉普人等19個分支,主要分布在北冰洋沿岸,屬蒙古利亞人種。
北極是全球氣候變化的「啟動器」之一,海冰、洋流和氣團的變動直接導致全球變化或異常跳躍。北極地區廣達1300萬平方公里的苔原帶,是全球最大的固碳地,近200年來該帶北縮300-480公里,已使大量的固碳氧化進入大氣層,加劇了溫室效應的節奏。近100年來,北極苔原帶平均升溫2-4℃,已對周邊地區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北極脆弱易變的自然環境,使其成為全球變化重要的「指示器」。極光、哨聲、磁暴等太空對地球的作用信息,只有在極區才可捕捉,不僅是為日地關系研究而且也為空間科學提供了天然的「實驗場」。人類歷史上三次大規模的挺進北極,不僅形成獨特的冰雪文明,而且也提供了的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典型樣板,尤其在人類面臨生存與發展這一共同命題的今天,探索解析北極人地關系更顯其重要。北極酸雨和煙霧等環境污染已開始向中低緯區擴散,我國也已受其侵害,研究其集散機制和路徑可為我國二十一世紀生存環境調整提供科學依據。
北極豐富的自然資源,將是新世紀重要的資源尤其是能源基地,而對北極資源的開發必然產生諸多環境問題,研究環境的脆弱性,制訂科學合理的開采計劃,已成為全球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
國際北極科學研究已有上百年歷史,幾乎涉及到全部的學科領域,在此過程中,我國已有少數科學家通過各種形式參予了部分考察研究項目,然而我國正式組隊的考察則始於1995年。1993年3月10日,由中國地理學會等七個全國性學會發起,經中國科協批准成立了「中國北極科學考察籌備組」,6月24日,孫樞、周秀驥、馬宗晉、陳運泰等科學院院士和有關極地專家,全面論證了籌備組提出的《北極科學考察與全球變化斷面研究的計劃與設想》,並一致同意將其作為中國北極科考的長遠規劃,其宗旨是開展北極與全球變化研究,為我國二十一世紀生存環境的調整提供科學依據,1994年2月24日-26日,籌備組召開了首屆中國北極科學考察研討會,孫鴻烈、周秀驥、馬杏垣、李廷棟等科學院院士和有關極地專家,審查通過了《中國北極科學考察的優先領域和重點項目》,擬定了1995年和1996年兩階段科考的路線、項目和實施方案,在此基礎上,經有關研究機構和學術團體的反復蘊釀,形成了首次北極點科學考察隊的工作內容和執行計劃,即圍繞全球變化這一核心,開展冰雪、海洋、環境、遙感遙測、生物生態等項研究,所有課題都是在大量分析國外同類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的,並不苟求面面俱到,而是著眼於現有條件下可能孕育的生長點。
1995年1月19日-27日,在東北松花江冰面上開展了封閉模擬訓練,檢驗了所有預備隊員的身心狀態及儀器設備的可操作性,之後不同層次的論證會詳細審查了課題的實施方案及承擔人員的能力,經主管部門批准,完成了組隊。中國首次北極點科學考察是由中國科協主持,中國科學院組織的大型境外科考活動,以政府支持、民間集資方式運作,得到了新聞界、科學界和企業界的大力支持和廣泛參與,科考隊由25名隊員組成,除1人來自香港外,其餘分別來自全國七大部委、涉及18個單位。
1995年3月31日,全體隊員離境,經美國赴加拿大哈德遜灣開展負重滑雪和駕狗拉雪橇訓練。4月22日7名科考隊員由設在加拿大北極群島孔沃利斯島上的雷索柳特基地(74°N)出發,沿西經80°的冰面自88°N向北極點進發,跨越了波弗特海環流區和貫極點洋流帶這兩大北冰洋的重要系統,於北京時間5月6日上午10點55分到達北極點。共採集各類樣品542號,取得觀測數據上萬組,拍攝典型樣點圖象上千幅,還有大量的文字和電視記錄資料。這次科考任務的圓滿完成,填補了我國自然科學研究地域上的空白,證明中國科學家有能力深入北冰洋腹地開展科考觀測和取樣,部分科研成果及野外執行情況已提交1995年12月21日在美國召開的第二屆國際北極科學大會,為我國加入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奠定了基礎。不久後,首次遠征北極點科學考察活動使近400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聯合評選為1995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之首。
此次考察期間,開展的雪冰化學研究,在亞北極地區開始不等間隔的布置點位,自北緯88度至北極點以10km間隔等距布設點位,在每一點位進行雪坑觀察采樣、海冰鑽芯以及氣象要素觀測工作。在實驗室分析的基礎上,初步查明了北冰洋表層雪冰中化學元素的組成特徵及其環境意義;與亞北極地區表層雪冰化學成分的對比表明,現代環境污染不僅在亞北極地區和北冰洋腹地有較高濃度的集聚,而且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雪冰中儲存的環境信息還表明,近年北極地區氣溫有不斷升高的現象;與南極地區的表層雪冰研究結論相比,北極地區不但表露出人工環境要素擾斷自然過程的現象,而且還存在對人類活動敏感度降低的特徵。
由於此次考察海域均被浮冰覆蓋,傳統的海洋學研究只能依靠站位鑽冰實現,共布設測站5個,同時在北緯82°和北緯84°各布設測站1個。每一測站以100組/m的數據密度進行溫鹽深觀測,以100-500組/m的數據密度觀測海水的流速和流向,以0m、30m、100m和200m的間隔採集水樣,初步揭示了Beaufort渦旋區流場的分層特徵、斷面特徵、剪切特性和水體平衡;較全面的了解了該區的溫鹽特徵,對水系和水團范圍進行了劃分;研究了海洋微循環及其垂直穩定度和對流特徵;水體營養元素和化學元素的分析,揭示了該區重金屬元素和營養物質的分布特徵;水體化學元素對北冰洋環境具有重要的示蹤意義。極冰動力學的研究主要包括冰漂移和冰厚度兩方面,利用每晚宿營和早晨出發前的重復位置測量,確定海冰在觀測期間的平均拉格朗日的漂移,研究表明在北緯89°附近跨極點洋流和Beaufort海渦流交匯區,海冰的漂移速度最大;海冰厚度採用小尺度觀測和大尺度觀測相結合的方法,在百米范圍內離中心點1-10m的距離密集觀測,而大范圍則以小尺度觀測為基礎用算術平均的方法求算;基本掌握了極點附近海冰漂移規律、冰厚分布及其與歷年的差異,配合海洋學研究,
探討了北冰洋海水與海冰的熱力學過程。
考察隊還在北冰洋沿岸區調查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徵,採集各類沉積物剖面和樹木年輪樣品,收集有關觀測台站的資料,結合實驗室分析,全面認識該地區的自然環境結構和演變過程;在北冰洋區域,記錄每日的氣象要素,採集表層冰雪樣品,分析人類活動對極地海洋的影響;收集大氣氣溶膠樣品,分析不同地帶氣溶膠的特徵;不同地理單元中重金屬元素的組成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全球工業發展對北極地區環境的影響強度及其變化過程;寒區環境自凈能力存在明顯的地帶性差異,這將是極區持續發展中值得特別關注的問題;沉積物研究表明,近代北極地區的氣候有逐漸變乾暖的趨向;與其它地區相比,北美北極區似乎有時段上的超前性和變幅上的放大性特徵,是全球變化重要的預警區。
考察隊調查了苔原帶和苔原-荒漠過渡帶的生物群落組成及其地理分布,測量了植物群落的CO2代謝量;監測生態環境因子的近期變化;進行土壤樣方調查,採集各類土壤樣品,分析極端環境下的地球化學過程;不同地帶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環境因子的調查研究,揭示了極地地區生態環境因子之間的相關性;極地生物多樣性信息庫的建立,為生態系統的研究提供了基礎。

Ⅱ 第八次北極考察取得了哪些有亮點的成果

據報道,中國第八次北極科學考察隊96名隊員完成了83天的首次北極業務化回調查,10月10日乘「答雪龍」號順利返回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據悉此次科考考察緊緊圍繞建立長期觀/監測的北極業務化調查要求,開展了多學科海洋斷面立體協同觀測。

此外考察隊還首次將海洋塑料垃圾和人工核素監測拓展到北極和亞北極地區,合計採集了74個走航和39個定點海洋調查站位的樣品,與此同時加強了成果的凝練與總結,完成6份專報和2份專報素材,編制了北極冰區和無冰區2份調查技術規程。

希望所有的科考隊員都可以健康平安的歸來!

Ⅲ 火星這顆星球上的氣候通常是什麼樣的

根據「洞察號」無人探測器提供的數據,火星每日天氣報告正式上線。不僅如此,利用幾十年來人類陸續向火星派往的探測器源源不斷回傳的數據和圖片,如今我們已可以為火星典型天氣和氣候初步勾勒出一幅圖像。與地球相比,這顆紅色星球的氣候狀況有哪些獨特之處

氣溫

火星表面平均氣溫-63℃。

(地球:地表平均氣溫14℃)

由於火星大氣層很薄,無法保留很多熱量,使地表日夜溫差很大。

此外,由於火星既沒有植被也沒有降雨,因此任何氣候分類都只能基於溫度。

氣壓

火星大氣十分稀薄,平均地表氣壓在6百帕上下波動,不到地球大氣層的1%。這是什麼概念?相當於從地球表面算起35公里高(對,比青藏高原還要高得多)的氣壓。

(地球:標准大氣壓為1013.25百帕)

但是,隨著季節的變化,火星氣壓變化幅度可達20%。因為火星兩極都存在主要由水冰構成的冰冠,但在表面有固態二氧化碳(乾冰)存在。乾冰在火星北極只存在於冬季,夏季則完全升華消失;而火星南極則被8米厚的永久乾冰層覆蓋,如此差異是因為火星南極的高程較高。正因為有許多大氣層中的氣體隨季節變化被凍結在冬季極區,導致了如此大的氣壓變化。

大氣環流

火星大氣環流主要為單胞環流,大氣在熱帶地區上升,至極區下沉,再沿地面回到赤道。

(地球的大氣環流為三圈環流)

火星與地球環流的區別就在於氣流能否直接到達極地或者熱帶地區。地球上,從赤道地區上升的氣流,在高空向北流的過程中,由於科氏力的作用,氣流在副熱帶高空變成西風,並在副熱帶地區下沉,形成副熱帶高壓;從極地向南流出的冷空氣,也是由於科氏力的作用,不能直接到達低緯度。與地球相比,火星大氣稀薄得多,因此科氏力比較小,所以火星的大氣環流就只是簡單的單胞環流。

風速

火星上地面風通常為16公里/小時至32公里/小時,不過,沙塵暴往往會「貢獻」極端大風,1977年「維京一號」著陸器在沙塵暴期間測得的風速就高達113公里/小時。

(地球:2018年強台風「山竹」在廣東登陸時中心最大風速162公里/小時)

不過,專注於火星和地球風速的「較量」可能引起誤解。因為火星大氣的密度不到地球大氣層的1%,這意味著要在火星上放風箏,風必須比在地球上吹得快得多,才能將風箏放到空中。

沙塵暴

當「水手9號」探測器在1971年到達火星時,全世界都希望能看到火星表面的細節。實際上卻看到幾乎是行星尺度的沙塵暴。此後,該風暴持續了一個月。

後來的觀測證實,沙塵暴在火星上很常見。但每隔10年左右,就會有一些失控的風暴暴發,使整個星球籠罩在一片沙塵之中。

Ⅳ 製作一份關於祖國(中國)的手抄報,幫忙想想大概內容和構圖!

龍,是祖國的象徵,我們每個炎黃子孫都是龍的傳人。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這就是華夏兒女泱泱的氣節,因為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母親,那就是中國!
一想到祖國這個字眼,我就會感到無比的激動,那壯麗的山河,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優良的傳統……無不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祖國,你締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美麗神話:四大發明令人驚嘆,萬里長城舉世矚目,神舟六號遨遊太空,北京奧運成功舉辦,抗震救災眾志成城……這些怎能不讓我們中華兒女倍感自豪?回首往昔,在我們遭受外國人的欺凌時,你一次又一次地從危險困境中走出來,因為你心中有我們,有人民!你用偉岸身軀來保護我們,我們也要回報於你:愛你,保衛你。
從我懂得要愛國的那一天起,「李大釗」這個名字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1926年3月,李大釗為了拯國家於危難,救人民於水火,領導並親自參加了北京人民反對日、英帝國主義和反對軍閥張作霖、吳佩孚的斗爭。北洋軍閥段祺瑞執政府製造了「三?一八」慘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釗在極端危險和困難的情況下,繼續領導黨的北方組織堅持革命斗爭。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勾結帝國主義,逮捕了李大釗等80餘人。李大釗備受酷刑,在監獄中,在法庭上,始終大義凜然,堅貞不屈。4月28日,反動軍閥不顧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和譴責,悍然將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絞殺在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內。李大釗第一個走上絞架,從容就義,時年38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孕育了華夏兒女的鋼筋鐵骨養成了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像李大釗這樣「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英雄在我們祖國有何止他一個:精忠報國的岳飛、收復台灣的鄭成功、兩彈一星的鄧稼先、中國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無數仁人志士用碧血丹心譜寫了一曲曲愛國之歌。他們就算死也要為祖國效忠。
同學們,我們應該為生在這個英雄的國度而自豪,為這些民族之花而驕傲!我們少先隊員也要向這些愛國者學習,就算不能為祖國死,也要為祖國盡自己最大的力。愛國,不應該流於形式,它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行動。我們要從自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不亂丟垃圾,不隨地吐痰,不踩踏花草;節約每一滴水,節約每一張紙,節約每一度電……我們從小就要樹立遠大的理想,那就是報效祖國,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斗。想到祖國以前受到的種種屈辱,我就會在心中燃起一團團熊熊烈火。我在心底里不斷地說:「加油,自己;加油,祖國!」我深知:報效祖國需要有強健的身體,豐富的學識,高超的本領。因此,我要珍惜現在的每分每秒,抓緊鍛煉身體,努力學習功課,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掌握豐富的知識,增強創新意識,准備著,時刻准備著——為建設祖國,振興中華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祖國,你將永遠會在我心中佔有崇高神聖的地位,因為如果沒有日益強大起來的你,就不會有我們大家現在的幸福生活,祖國,我永遠祝福你!
你問我誰會有那長城般剛強的脊樑,
我說,祖國。
你問我誰會有那五千年亘長的滄桑,
我告訴你,是祖國。
你問我誰會有西子湖一般的秀麗,
我笑了笑,告訴你,還是祖國。
你問我祖國的方向,
我指向旭日初升的東方。
你問我祖國的熱情,
我指向五湖四海的人們的臉龐。
你問我祖國的未來,
我指向獵獵紅旗上那一輪驕陽。
青年啊,祖國的希望。
你說你明白了,但似乎還是有些彷徨。
好吧,就讓我告訴你,
祖國是一個民族的凝聚力象徵,
祖國是一個守護希望的港灣,
祖國是蒸蒸日上的現在,
祖國是很久以後的未來。

Ⅳ 白楊禮贊原文

白楊禮贊

白楊樹實在不是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

汽車在望不到邊際的高原上賓士,撲入你的視野的,是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氈子。黃的是土,未開墾的處女土,幾十萬年前由偉大的自然力堆積成功的黃土高原的外殼;綠的呢,是人類勞力戰勝自然的成果,是麥田。

和風吹送,翻起了一輪一輪的綠波——這時你會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兩個字「麥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確是經過錘煉的語言的精華。黃與綠主宰著,無邊無垠,坦盪如砥,這時如果不是宛若並肩的遠山的連峰提醒了你(這些山峰憑你的肉眼來判斷,就知道是在你腳底下的),你會忘記了汽車是在高原上行駛。

這時你湧起來的感想也許是「雄壯」,也許是「偉大」,諸如此類的形容詞;然而同時你的眼睛也許覺得有點倦怠,你對當前的「雄壯」或「偉大」閉了眼,而另一種的味兒在你心頭潛滋暗長5了——「單調」。可不是?單調,有一點兒吧?

然而剎那間,要是你猛抬眼看見了前面遠遠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聳立,像哨兵似的樹木的話,那你的懨懨欲睡的情緒又將如何?我那時是驚奇地叫了一聲的。

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不是平凡的一種樹。

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內絕無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緊緊靠攏,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為一束,絕無橫斜逸出。

它的寬大的葉子也是片片向上,幾乎沒有斜生的,更不用說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銀色的暈圈,微微泛出淡青色。這是雖在北方的風雪的壓迫下卻保持著倔強挺立的一種樹。哪怕只有碗來粗細罷,它卻努力向上發展,高到丈許,二丈,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

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

它沒有婆娑的姿態,沒有屈曲盤旋的虯枝,也許你要說它不美麗,──如果美是專指「婆娑」或「橫斜逸出」之類而言,那麼白楊樹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卻是偉岸,正直,朴質,嚴肅,也不缺乏溫和,更不用提它的堅強不屈與挺拔,它是樹中的偉丈夫!

當你在積雪初融的高原上走過,看見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這么一株或一排白楊樹,難道你覺得樹只是樹,難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質,嚴肅,堅強不屈,至少也象徵了北方的農民;難道你竟一點也不聯想到,在敵後的廣大土地上,到處有堅強不屈,就象這白楊樹一樣傲然挺立的守衛他們家鄉的哨兵!

難道你又不更遠一點想到這樣枝枝葉葉靠緊團結,力求上進的白楊樹,宛然象徵了今天在華北平原縱橫決盪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

白楊不是平凡的樹。它在西北極普遍,不被人重視,就跟北方農民相似;它有極強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壓迫不倒,也跟北方的農民相似。我贊美白楊樹,就因為它不但象徵了北方的農民,尤其象徵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斗爭中所不可缺的朴質,堅強,以及力求上進的精神。

讓那些看不起民眾,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們去贊美那貴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頎的),去鄙視這極常見,極易生長的白楊罷,但是我要高聲贊美白楊樹!

(5)北極成果擴展閱讀:

作者以西北黃土高原上「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的白楊樹,來象徵堅韌、勤勞的北方農民,歌頌他們在民族解放斗爭中的朴實、堅強和力求上進的精神,同時對於那些「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們」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諷。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中國現代作家。

191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預科班。1916年後歷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小說月報》主編、《民國日報》主編,為文學研究會發起人之一。1928年赴日本,1930年回國,加入左翼作家聯盟。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文化部長、中國作協主席等職。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子夜》,中篇小說《蝕》(三部曲),短篇小說《春蠶》、《林家鋪子》等。

Ⅵ 關於宇宙的起點問題

「宇宙到底是什麼樣子?」目前尚無定論。值得一提的是史蒂芬·霍金的觀點比較讓人容易接受:宇宙有限而無界,只不過比地球多了幾維。比如,我們的地球就是有限而無界的。在地球上,無論從南極走到北極,還是從北極走到南極,你始終不可能找到地球的邊界,但你不能由此認為地球是無限的。實際上,我們都知道地球是有限的。地球如此,宇宙亦是如此。

怎麼理解宇宙比地球多了幾維呢?舉個例子:一個小球沿地面滾動並掉進了一個小洞中,在我們看來,小球是存在的,它還在洞裡面,因為我們人類是「三維」的;而對於一個動物來說,它得出的結論就會是:小球已經不存在了!它消失了。為什麼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呢?因為它生活在「二維」世界裡,對「三維」事件是無法清楚理解的。同樣的道理,我們人類生活在「三維」世界裡,對於比我們多幾維的宇宙,也是很難理解清楚的。這也正是對於「宇宙是什麼樣子」這個問題無法解釋清楚的原因。

1、均勻的宇宙

長期以來,人們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哥白尼把這個觀點顛倒了過來,他認為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圍繞著太陽轉動,恆星則鑲嵌在天球的最外層上。布魯諾進一步認為,宇宙沒有中心,恆星都是遙遠的太陽。

無論是托勒密的地心說還是哥白尼的日心說,都認為宇宙是有限的。教會支持宇宙有限的論點。但是,布魯諾居然敢說宇宙.是無限的,從而挑起了宇宙究竟有限還是無限的長期論戰。這場論戰並沒有因為教會燒死布魯諾而停止下來。主張宇宙有限的人說:「宇宙怎麼可能是無限的呢?」這個問題確實不容易說清楚。主張宇宙無限的人則反問:「宇宙怎麼可能是有限的呢?」這個問題同樣也不好回答。

隨著天文觀測技術的發展,人們看到,確實像布魯諾所說的那樣,恆星是遙遠的太陽。人們還進一步認識到,銀河是由無數個太陽系組成的大星系,我們的太陽系處在銀河系的邊緣,圍繞著銀河系的中心旋轉,轉速大約每秒250千米,圍繞銀心轉一圈約需2.5億年。太陽系的直徑充其量約1光年,而銀河系的直徑則高達10萬光年。銀河系由1000多億顆恆星組成,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地位,真像一粒砂子處在北京城中。後來又發現,我們的銀河系還與其他銀河系組成更大的星系團,星系團的直徑約為107光年(1000萬光年)。目前,望遠鏡觀測距離已達100億光年以上,在所見的范圍內,有無數的星系團存在,這些星系團不再組成更大的團,而是均勻各向同性地分布著。這就是說,在10的7次方光年的尺度以下,物質是成團分布的。衛星繞著行星轉動,行星、彗星則繞著恆星轉動,形成一個個太陽系。這些太陽系分別由一個、兩個、三個或更多個太陽以及它們的行星組成。有兩個太陽的稱為雙星系,有三個以上太陽的稱為聚星系。成千億個太陽系聚集在一起,形成銀河系,組成銀河系的恆星(太陽系)都圍繞著共同的重心——銀心轉動。無數的銀河系組成星系團,團中的各銀河系同樣也圍繞它們共同的重心轉動。但是,星系團之間,不再有成團結構。各個星系團均勻地分布著,無規則地運動著。從我們地球上往四面八方看,情況都差不多。粗略地說,星系固有點像容器中的氣體分子,均勻分布著,做著無規則運動。這就是說,在10的8次方光年(一億光年)的尺度以上,宇宙中物質的分布不再是成團的,而是均勻分布的。由於光的傳播需要時間,我們看到的距離我們一億光年的星系,實際上是那個星系一億年以前的樣子。所以,我們用望遠鏡看到的,不僅是空間距離遙遠的星系,而且是它們的過去。從望遠鏡看來,不管多遠距離的星系團,都均勻各向同性地分布著。

因而我們可以認為,宇觀尺度上(10的5次方光年以上)物質分布的均勻狀態,不是現在才有的,而是早已如此。

於是,天體物理學家提出一條規律,即所謂宇宙學原理。這條原理說,在宇觀尺度上,三維空間在任何時刻都是均勻各向同性的。現在看來,宇宙學原理是對的。所有的星系都差不多,都有相似的演化歷程。因此我們用望遠鏡看到的遙遠星系,既是它們過去的形象,也是我們星系過去的形象。望遠鏡不僅在看空間,而且在看時間,在看我們的歷史。

2、有限而無邊的宇宙

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後,考慮到萬有引力比電磁力弱得多,不可能在分子、原子、原子核等研究中產生重要的影響,因而他把注意力放在了天體物理上。他認為,宇宙才是廣義相對論大有用武之地的領域。

愛因斯坦1915年發表廣義相對論,1917年就提出一個建立在廣義相對論基礎上的宇宙模型。這是一個人們完全意想不到的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宇宙的三維空間是有限無邊的,而且不隨時間變化。以往人們認為,有限就是有邊,無限就是無邊。愛因斯坦把有限和有邊這兩個概念區分開來。

一個長方形的桌面,有確定的長和寬,也有確定的面積,因而大小是有限的。同時它有明顯的四條邊,因此是有邊的。如果有一個小甲蟲在它上面爬,無論朝哪個方向爬,都會很快到達桌面的邊緣。所以桌面是有限有邊的二維空間。如果桌面向四面八方無限伸展,成為歐氏幾何中的平面,那麼,這個歐氏平面是無限無邊的二維空間。

我們再看一個籃球的表面,如果籃球的半徑為r,那麼球面的面積是4πr的2次方,大小是有限的。但是,這個二維球面是無邊的。假如有一個小甲蟲在它上面爬,永遠也不會走到盡頭。所以,籃球面是一個有限無邊的二維空間。
按照宇宙學原理,在宇觀尺度上,三維空間是均勻各向同性的。愛因斯坦認為,這樣的三維空間必定是常曲率空間,也就是說空間各點的彎曲程度應該相同,即應該有相同的曲率。由於有物質存在,四維時空應該是彎曲的。三維空間也應是彎的而不應是平的。愛因斯坦覺得,這樣的宇宙很可能是三維超球面。三維超球面不是通常的球體,而是二維球面的推廣。通常的球體是有限有邊的,體積是4/3πr的3次方,它的邊就是二維球面。三維超球面是有限無邊的,生活在其中的三維生物(例如我們人類就是有長、寬、高的三維生物),無論朝哪個方向前進均碰不到邊。假如它一直朝北走,最終會從南邊走回來。

宇宙學原理還認為,三維空間的均勻各向同性是在任何時刻都保持的。愛因斯坦覺得其中最簡單階情況就是靜態宇宙,也就是說,不隨時間變化的宇宙。這樣的宇宙只要在某一時刻均勻各向同性,就永遠保持均勻各向同性。

愛因斯坦試圖在三維空間均勻各向同性、且不隨時間變化的假定下,救解廣義相對論的場方程。場方程非常復雜,而且需要知道初始條件(宇宙最初的情況)和邊界條件(宇宙邊緣處的情況)才能求解。本來,解這樣的方程是十分困難的事情,但是愛因斯坦非常聰明,他設想宇宙是有限無邊的,沒有邊自然就不需要邊界條件。他又設想宇宙是靜態的,現在和過去都一樣,初始條件也就不需要了。再加上對稱性的限制(要求三維空間均勻各向同性),場方程就變得好解多了。但還是得不出結果。反復思考後,愛因斯坦終於明白了求不出解的原因:廣義相對論可以看作萬有引力定律的推廣,只包含「吸引效應」不包含「排斥效應」。而維持一個不隨時間變化的宇宙,必須有排斥效應與吸引效應相平衡才行。這就是說,從廣義相對論場方程不可能得出「靜態」宇宙。要想得出靜態宇宙,必須修改場方程。於是他在方程中增加了一個「排斥項」,叫做宇宙項。這樣,愛因斯坦終於計算出了一個靜態的、均勻各向同性的、有限無邊的宇宙模型。一時間大家非常興奮,科學終於告訴我們,宇宙是不隨時間變化的、是有限無邊的。看來,關於宇宙有限還是無限的爭論似乎可以畫上一個句號了。

3、膨脹或脈動的宇宙

幾年之後,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前蘇聯數學家弗利德曼,應用不加宇宙項的場方程,得到一個膨脹的、或脈動的宇宙模型。弗利德曼宇宙在三維空間上也是均勻、各向同性的,但是,它不是靜態的。這個宇宙模型隨時間變化,分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三維空間的曲率是負的;第二種情況,三維空間的曲率為零,也就是說,三維空間是平直的;第三種情況,三維空間的曲率是正的。前兩種情況,宇宙不停地膨脹;第三種情況,宇宙先膨脹,達到一個極大值後開始收縮,然後再膨脹,再收縮……因此第三種宇宙是脈動的。弗利德曼的宇宙最初發表在一個不太著名的雜志上。後來,西歐一些數學家物理學家得到類似的宇宙模型。愛因斯坦得知這類膨脹或脈動的宇宙模型後,十分興奮。他認為自己的模型不好,應該放棄,弗利德曼模型才是正確的宇宙模型。

同時,愛因斯坦宣稱,自己在廣義相對論的場方程上加宇宙項是錯誤的,場方程不應該含有宇宙項,而應該是原來的老樣子。但是,宇宙項就像「天方夜譚」中從瓶子里放出的魔鬼,再也收不回去了。後人沒有理睬愛因斯坦的意見,繼續討論宇宙項的意義。今天,廣義相對論的場方程有兩種,一種不含宇宙項,另一種含宇宙項,都在專家們的應用和研究中。

早在1910年前後,天文學家就發現大多數星系的光譜有紅移現象,個別星系的光譜還有紫移現象。這些現象可以用多譜勒效應來解釋。遠離我們而去的光源發出的光,我們收到時會感到其頻率降低,波長變長,並出現光譜線紅移的現象,即光譜線向長波方向移動的現象。反之,向著我們迎面而來的光源,光譜線會向短波方向移動,出現紫移現象。這種現象與聲音的多普勒效應相似。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感受:迎面而來的火車其鳴叫聲特別尖銳刺耳,遠離我們而去的火車其鳴叫聲則明顯遲鈍。這就是聲波的多普勒效應,迎面而來的聲源發出的聲波,我們感到其頻率升高,遠離我們而去的聲源發出的聲波,我們則感到其頻率降低。

如果認為星系的紅移、紫移是多普勒效應,那麼大多數星系都在遠離我們,只有個別星系向我們靠近。隨之進行的研究發現,那些個別向我們靠近的紫移星系,都在我們自己的本星系團中(我們銀河系所在的星系團稱本星系團)。本星系團中的星系,多數紅移,少數紫移;而其他星系團中的星系就全是紅移了。
1929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總結了當時的一些觀測數據,提出一條經驗規律,河外星系(即我們銀河系之外的其他銀河系)的紅移大小正比於它們離開我們銀河系中心的距離。由於多普勒效應的紅移量與光源的速度成正比,所以,上述定律又表述為:河外星系的退行速度與它們離我們的距離成正比:

V=HD

式中V是河外星系的退行速度,D是它們到我們銀河系中心的距離。這個定律稱為哈勃定律,比例常數H稱為哈勃常數。按照哈勃定律,所有的河外星系都在遠離我們,而且,離我們越遠的河外星系,逃離得越快。

哈勃定律反映的規律與宇宙膨脹理論正好相符。個別星系的紫移可以這樣解釋,本星系團內部各星系要圍繞它們的共同重心轉動,因此總會有少數星系在一定時間內向我們的銀河系靠近。這種紫移現象與整體的宇宙膨脹無關。

哈勃定律大大支持了弗利德曼的宇宙模型。不過,如果查看一下當年哈勃得出定律時所用的數據圖,人們會感到驚訝。在距離與紅移量的關系圖中,哈勃標出的點並不集中在一條直線附近,而是比較分散的。哈勃怎麼敢於斷定這些點應該描繪成一條直線呢?一個可能的答案是,哈勃抓住了規律的本質,拋開了細節。另一個可能是,哈勃已經知道當時的宇宙膨脹理論,所以大膽認為自己的觀測與該理論一致。以後的觀測數據越來越精,數據圖中的點也越來越集中在直線附近,哈勃定律終於被大量實驗觀測所確認。

4、宇宙有限還是無限

現在,我們又回到前面的話題,宇宙到底有限還是無限?有邊還是無邊?對此,我們從廣義相對論、大爆炸宇宙模型和天文觀測的角度來探討這一問題。

滿足宇宙學原理(三維空間均勻各向同性)的宇宙,肯定是無邊的。但是否有限,卻要分三種情況來討論。

如果三維空間的曲率是正的,那麼宇宙將是有限無邊的。不過,它不同於愛因斯坦的有限無邊的靜態宇宙,這個宇宙是動態的,將隨時間變化,不斷地脈動,不可能靜止。這個宇宙從空間體積無限小的奇點開始爆炸、膨脹。此奇點的物質密度無限大、溫度無限高、空間曲率無限大、四維時空曲率也無限大。在膨脹過程中宇宙的溫度逐漸降低,物質密度、空間曲率和時空曲率都逐漸減小。體積膨脹到一個最大值後,將轉為收縮。在收縮過程中,溫度重新升高、物質密度、空間曲率和時空曲率逐漸增大,最後到達一個新奇點。許多人認為,這個宇宙在到達新奇點之後將重新開始膨脹。顯然,這個宇宙的體積是有限的,這是一個脈動的、有限無邊的宇宙。

如果三維空間的曲率為零,也就是說,三維空間是平直的(宇宙中有物質存在,四維時空是彎曲的),那麼這個宇宙一開始就具有無限大的三維體積,這個初始的無限大三維體積是奇異的(即「無窮大」的奇點)。大爆炸就從這個「無窮大」奇點開始,爆炸不是發生在初始三維空間中的某一點,而是發生在初始三維空間的每一點。即大爆炸發生在整個「無窮大」奇點上。這個「無窮大」奇點。溫度無限高、密度無限大、時空曲率也無限大(三維空間曲率為零)。爆炸發生後,整個「奇點」開始膨脹,成為正常的非奇異時空,溫度、密度和時空曲率都逐漸降低。這個過程將永遠地進行下去。這是一種不大容易理解的圖像:一個無窮大的體積在不斷地膨脹。顯然,這種宇宙是無限的,它是一個無限無邊的宇宙。

三維空間曲率為負的情況與三維空間曲率為零的情況比較相似。宇宙一開始就有無窮大的三維體積,這個初始體積也是奇異的,即三維「無窮大」奇點。它的溫度、密度無限高,三維、四維曲率都無限大。大爆炸發生在整個「奇點」上,爆炸後,無限大的三維體積將永遠膨脹下去,溫度、密度和曲率都將逐漸降下來。這也是一個無限的宇宙,確切地說是無限無邊的宇宙。

那麼,我們的宇宙到底屬於上述三種情況的哪一種呢?我們宇宙的空間曲率到底為正,為負,還是為零呢?這個問題要由觀測來決定。

廣義相對論的研究表明,宇宙中的物質存在一個臨界密度ρc,大約是每立方米三個核子(質子或中子)。如果我們宇宙中物質的密度ρ大於ρc,則三維空間曲率為正,宇宙是有限無邊的;如果ρ小於ρc,則三維空間曲率為負,宇宙也是無限無邊的。因此,觀測宇宙中物質的平均密度,可以判定我們的宇宙究竟屬於哪一種,究競有限還是無限。

此外,還有另一個判據,那就是減速因子。河外星系的紅移,反映的膨脹是減速膨脹,也就是說,河外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在不斷減小。從減速的快慢,也可以判定宇宙的類型。如果減速因子q大於1/2,三維空間曲率將是正的,宇宙膨脹到一定程度將收縮;如果q等於1/2,三維空間曲率為零,宇宙將永遠膨脹下去;如果q小於1/2,三維空間曲率將是負的,宇宙也將永遠膨脹下去。

表3列出了有關的情況:

表3

宇宙中物質密度 紅移的減速因子 三維空間曲率 宇宙類型 膨脹特點

ρ>ρc q>1/2 正 有限無邊 脈動

ρ=ρc q=1/2 零 無限無邊 永遠膨脹

ρ<ρc q<1/2 負 無限無邊 永遠膨脹

我們有了兩個判據,可以決定我們的宇宙究竟屬於哪一種了。觀測結果表明,ρ<ρc,我們宇宙的空間曲率為負,是無限無邊的宇宙,將永遠膨脹下去!不幸的是,減速因子觀測給出了相反的結果,q>1/2,這表明我們宇宙的空間曲率為正,宇宙是有限無邊的,脈動的,膨脹到一定程度會收縮回來。哪一種結論正確呢?有些人傾向於認為減速因子的觀測更可靠,推測宇宙中可能有某些暗物質被忽略了,如果找到這些暗物質,就會發現ρ實際上是大於ρc的。另一些人則持相反的看法。還有一些人認為,兩種觀測方式雖然結論相反,但得到的空間曲率都與零相差不大,可能宇宙的空間曲率就是零。然而,要統一大家的認識,還需要進一步的實驗觀測和理論推敲。今天,我們仍然肯定不了宇宙究竟有限還是無限,只能肯定宇宙無邊,而且現在正在膨脹!此外,還知道膨脹大約開始於100億-200億年以前,這就是說,我們的宇宙大約起源於100億-200億年之前。

5、愛因斯坦宇宙模型

根據物理理論,在一定的假設前提下提出的關於宇宙的設想與推測,稱為宇宙模型。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於1915年建立了廣義相對論的物理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宇宙中沒有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無論是空間和時間都不能與物質隔開來,空間和時間均受物質影響;引力是空間彎曲的效應,而空間彎曲是由物質存在決定的。愛因斯坦將他的理論應用於宇宙研究,1917年發表了《根據廣義相對論的宇宙學考察》的論文,他將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方程用於整個宇宙,建立起一種宇宙模型。
當時科學家普遍認為宇宙是靜止的,不隨時間變化的。雖然在幾年前,美國天文學家斯里弗已發現了河外星系的譜線紅移(顯然這是對靜止宇宙的挑戰),但由於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這一消息並沒有傳到歐洲。因此,愛因斯坦也和大多數科學家一樣,認為宇宙是靜態的。愛因斯坦想從引力場方程著手,得出一個宇宙是靜態的、均勻的、各向同性的答案。但他得到的解是不穩定的,表明全間和距離不是恆定不變的,而是隨時變化的。為了得到一個空間是穩定的解,愛因斯坦人為地在引力場方程中引入一個叫做「宇宙常數」的項,讓它起斥力的作用。愛因斯坦得出一個有限無邊的靜態宇宙模型,稱為愛因斯坦宇宙模型。為了便於理解,可把它比喻為三維空間中的一個二維球面:球面的面積是有限的、但沿著球面沒有邊界,也無中心,球面保持靜態狀態。幾年以後,愛因斯坦得知河外星系退行,宇宙是膨脹的消息後,非常後悔在自己的模型中加了一個宇宙常數項,稱這是他一生中犯的最大錯誤。
最新發現:銀河系奇異恆星的伴星現身

科學家利用NASA的遠紫外譜儀探索衛星首次探測到船底座伊塔星(Eta Carinae)的伴星。船底座伊塔星是銀河系中最重最奇異的星體,座落在離地球7500光年船底座,在南半球用肉眼就可以清楚的看到。科學家認為船底座伊塔星是一個正迅速走向衰亡的不穩定恆星。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就推斷它應該存在著一顆伴星,但是一直得不到直接的證據。間接的證據來自其亮度呈現的規則變化。科學家發現船底座伊塔星在可見光,X-射線,射電波和紅外線波段的亮度都呈現規則的重覆模式,因此推測它可能是一個雙星系統。最有力的證據是每過5年半,船底座伊塔星系統發出的X-射線就會消失約三個月時間。科學家認為船底座伊塔星溫度太低,本身並不能發出X-射線,但是它以每秒300英里的速度向外噴發氣體粒子,這些氣體粒子和伴星發出的粒子相互碰撞後發出X-射線。科學家認為X-射線消失的原因是船底座伊塔星每隔5年半就擋住了這些X-射線。最近一次X-射線消失開始於2003年6月29日。

科學家推斷船底座伊塔星和其伴星的距離是地球到太陽之間的距離的10倍,因為它們距離太近,離地球又太遠,無法用望遠鏡直接將它們區分開。另外一種方法就是直接觀測伴星所發出的光。但是船底座伊塔星的伴星比其本身要暗的多,以前科學家曾經試圖用地面望遠鏡和哈勃望遠鏡觀測,但都沒有成功。

美國天主教大學的科學家羅辛納. 而平(Rosina Iping)及其合作者利用遠紫外譜儀衛星來觀測這顆伴星,因為它比哈勃望遠鏡能觀測到波長更短的紫外線。它們在6月10日,17日觀測到了遠紫外線,但是在6月27日,也就是在X-射線消失前的兩天遠紫外線消失了。觀測到的遠紫外線來自船底座伊塔星的伴星,因為船底座伊塔星溫度太低,本身不會發出遠紫外線。這意味著船底座伊塔星擋住了X-射線的同時也擋住了伴星。這是科學家首次觀測到船底座伊塔星的伴星發出的光,從而證實了這顆伴星的存在。

有三個太陽的恆星
據新華社14日電 據14日出版的《自然》雜志報道,美國天文學家在距離地球149光年的地方發現了一個具有三顆恆星的奇特星系,在這個星系內的行星上,能看到天空中有三個太陽。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在該雜志上報告說,他們發現天鵝星座中的HD188753星系中有3顆恆星。處於該星系中心的一顆恆星與太陽系中的太陽類似,它旁邊的行星體積至少比木星大14%。該行星與中心恆星的距離大約為800萬公里,是太陽和地球之間距離的二十分之一。而星系的另外兩顆恆星處於外圍,它們彼此相距不遠,也圍繞中心恆星公轉。

銀河系中的星系多為單星系或雙星系,具有三顆以上恆星的星系被稱為聚星系,不太多見。

恆星並不是平均分布在宇宙之中,多數的恆星會受彼此的引力影響,形成聚星系統,如雙星、三恆星,甚至形成星團,及星系等由數以億計的恆星組成的恆星集團。

天文學家發現宇宙中生命誕生是普遍的現象

近日美國宇航局尋找地球以外生命物質存在證據的科研小組研究發現,某些在實際生命化學反應中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有機化學物質,普遍存在於我們地球以外的浩瀚宇宙中。研究結果表明,在宇宙深處存在生命物質、或者有孕育生命物質的化學反應發生,這在浩瀚的宇宙中是一種普遍現象。
上述研究來自「美國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NASA Ames Research Center)」的一個外空生物科研小組。在該小組工作的科學家道格拉斯-希金斯介紹時稱:「根據科研小組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一類在生物生命化學中起至關重要作用的化合物,在廣袤的宇宙空間中廣泛而且大量地存在著。」 作為該外空生物學研究小組的主要成員之一,道格拉斯-希金斯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將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撰文發表在10月10日出版的《天體物理學》雜志上。
希金斯在描述其研究結果時介紹:「利用美國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遠鏡(Spitzer Space Telescope)最近的觀測結果,天文學家在我們所居住的銀河系內,到處都發現了一種復雜有機物『多環芳烴』(PAHs)存在的證據。但是這項發現一開始只得到天文學家的重視,並沒有引起對外空生物進行研究的天體生物學家們的興趣。因為對於生物學而言,普通的多環芳烴物質存在並不能說明什麼實質問題。但是,我們的研究小組在最近一項分析結果中卻驚喜的發現,宇宙中看到的這些多環芳烴物質,其分子結構中含有『氮』元素(N)的成分,這一意外發現使我們的研究發生了戲劇性改變。」
該研究小組的另一成員,來自美國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天體生物學家路易斯-埃蘭曼德拉說:「包括DNA分子在內,對於大多數構成生命的化學物質而言,含氮的有機分子參與是必須的條件。舉一個含氮有機物質在生命物質意義上最典型的例子,象我們所熟悉的葉綠素,其對於植物的光合作用起著關鍵作用,而葉綠素分子中富含這種含氮多環芳烴(PANHs)成分。」
據介紹,在科研小組的研究工作中,除了利用來自斯皮策望遠鏡得到的觀測數據外,科研人員還使用了歐洲宇航局太空紅外天文觀測衛星的觀測數據。在美國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實驗室中,研究人員對這類特殊的多環芳烴,利用紅外光譜化學鑒定技術對其分子結構和化學成分進行了全面分析,找到其中氮元素存在的證據。同時科學家利用計算機技術對這些宇宙中普遍存在的含氮多環芳烴,進行了紅外射線光譜模擬分析。
路易斯-埃蘭曼德拉同時還表示:「除去上述分析結論以外,更加富有戲劇性的發現是,在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的觀測中還顯示出,在宇宙中一些即將死亡的恆星天體周圍,環繞其外的眾多星際物質中,都大量蘊藏著這種特殊的含氮多環芳烴成分。這一發現從某種意義上似乎也告訴我們,在浩瀚的宇宙星空中,即使在死亡來臨的時候,同時也孕育著新生命開始的火種。」

本年度最大科學突破:宇宙正膨脹 發現暗能量

通過分析星系團(圖中左側的點),斯隆數字天空觀測計劃天文學家確定,暗能量正在驅動著宇宙不斷地膨脹。

據英國《衛報》報道,證實宇宙正在膨脹是本年度最重大的科學突破。

報道說,近73%的宇宙由神秘的暗能量組成,它是一種反重力。在19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上,暗能量的發現被評為本年度最重大的科學突破。通過望遠鏡,人類在宇宙中已經發現近2000億個星系,每一個星系中又有約2000億顆星球。但所有這些加起來僅占整個宇宙的4%。

現在,在新的太空探索基礎上,以及通過對100萬個星系進行仔細研究,天文學家們至少已經弄清了部分情況。約23%的宇宙物質是「暗物質」。沒有人知道它們究竟是什麼,因為它們無法被檢測到,但它們的質量大大超過了可見宇宙的總和。而近73%的宇宙是最新發現的暗能量。這種奇特的力量似乎正在使宇宙加速膨脹。英國皇家天文學家馬丁·里斯爵士將這一發現稱為「最重要的發現」。

這一發現是繞軌道運行的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MAP)和斯隆數字天文台(SDSS)的成果。它解決了關於宇宙的年齡、膨脹的速度及組成宇宙的成分等一系列問題的長期爭論。天文學家現在相信宇宙的年齡是137億年

Ⅶ 世界上有什麼鳥

鳥綱在生物分來類學上是脊椎動自物亞門下的一個綱。(圖:褐馬雞)

鳥的主要特徵是:大多數飛翔生活。體表被覆羽毛,一般前肢變成翼(有的種類翼退化),骨多孔隙,內充氣體;心臟有兩心房和兩心室。體溫恆定。呼吸器官除具肺外,還有由肺壁凸出而形成的氣囊,用來幫助肺進行雙重呼吸。卵生。

鳥是兩足、恆溫、卵生的脊椎動物,身披羽毛,前肢演化成翼,有堅硬的喙。 鳥的體型大小不一,既有很小的蜂鳥也有巨大的鴕鳥和鴯鶓(產於澳洲的一種體型大而不會飛的鳥)。

鳥類種類繁多,分布全球,生態多樣,現在鳥類可分為三個總目。平胸總目,包括一類善走而不能飛的鳥,如鴕鳥。企鵝總目,包括一類善游泳和潛水而不能飛的鳥,如企鵝。突胸總目,包括兩翼發達能飛的鳥,絕大多數鳥類屬於這個總目。

目前全世界為人所知的鳥類一共有9,000多種,光中國就記錄有1,300多種,其中不乏中國特有鳥種(參見中國特有鳥種列表)。大約有120-130種鳥已絕種,與其他陸生脊椎動物相比,鳥是一個擁有很多獨特生理特點的種類。

Ⅷ 古今中外名人勤學的故事

1、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

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這就是陸羽棄佛從文的勵志故事。

2、勤學好問的伽利略

伽利略17歲那年,考進了比薩大學醫科專業。他喜歡提問題,不問個水落石出決不罷休。有一次上課,比羅教授講胚胎學。他講道:「母親生男孩還是生女孩,是由父親的強弱決定的。父親身體強壯,母親就生男孩;父親身體衰弱,母親就生女孩。」比羅教授的話音剛落,伽利略就舉手說道:「老師,我有疑問。」

比羅教授不高興地說:「你提的問題太多了!你是個學生,上課時應該認真聽老師講,多記筆記,不要胡思亂想,動不動就提問題,影響同學們學習!」「這不是胡思亂想,也不是動不動就提問題。我的鄰居,男的身體非常強壯,可他的妻子一連生了5個女兒。

這與老師講的正好相反,這該怎麼解釋?」伽利略沒有被比羅教授嚇倒,繼續反問。「我是根據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講的,不會錯!」比羅教授搬出了理論根據,想壓服他。

伽利略繼續說:「難道亞里士多德講的不符合事實,也要硬說是對的嗎?科學一定要與事實符合,否則就不是真正的科學。」比羅教授被問倒了,下不了台。後來,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評,但是,他勇於堅持、好學善問、追求真理的精神卻絲毫沒有改變。正因為這樣,他才最終成為一代科學巨匠。

3、鑿壁借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里有個大戶人家不怎麼識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但不要報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於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學問家。

4、程門立雪

程顥、程頤兄弟倆都是宋代極有學問的人。進士楊時,為了豐富自己的學問,毅然放棄了高官厚祿,跑到河南穎昌拜程顥為師,虛心求教。後來程顥死,他自己也有40多歲,但仍然立志求學,刻苦鑽研,又跑到洛陽去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

於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塊兒到程家去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

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說道:「啊,啊!他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

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游酢並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後來就有了「程門立雪」這個成語,比喻尊敬老師,誠懇求學。從師必須尊師。

5、懸梁刺股

東漢時,有一個叫孫敬的年輕人,孜孜不倦勤奮好學,閉門從早讀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時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時候很容易打盹(瞌睡),為了不因此而影響學習,孫敬想出一個辦法。

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己的頭發上,另一頭綁在房子的房樑上,這樣讀書疲勞打瞌睡的時候只要頭一低,繩子牽住頭發扯痛頭皮,他就會因疼痛而清醒起來再繼續讀書,後來他終於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閱讀全文

與北極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