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農科院成果

農科院成果

發布時間:2020-12-10 23:37:57

『壹』 最新農業科技技術或成果. 知道有哪些嗎.

2009年3月11日,中國海林城鄉集團舉行新聞發布會,隆重推出了最新的農業科學技術成果——BGA 土壤調理劑和ATK 植物營養水。

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BGA土壤調理劑屬土壤調理劑,是一種新型的農業、林業生產資料。以秸稈、玉米芯、枯枝、落葉、鋸末、刨花等有機物為主要原料,通過光量子作用,加入用中國海林城鄉集團以物理技術為主的核心技術生產的BGA底料,製成了BGA土壤調理劑。這項科研成果具有改良土壤,治理荒漠.保水抗旱,增強農作物抗病能力,提高農作物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恢復農作物原生態等功能。能在其它產品無法種植的極端逆境條件下(乾旱、嚴寒、高原、強紫外線、貧瘠、鹽鹼、重污染、低光照等)使農林作物正常生長,大幅度提高植樹成活率和農產品產量;改善農林產品品質,恢復農林產品的天然風貌。完全無公害,無污染,無生物激素,綠色環保,不同於國際市場上各種化肥、農葯、葉面肥和生物激素,是世界農林業種植的綠色生產資料。

BGA土壤調理劑,得到了美國沙漠研究所和聯合國世界生態委員會等世界權威機構和專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關注,通過了以三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為首的科學技術成果鑒定委員會的鑒定,並已經獲得了中國農業部產品登記【農肥(2004)臨字1574號】。該項創新技術成果的應用,為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環境保護和農業發展提供了有效技術保障。
BGA 土壤調理劑和ATK 植物營養水的發明者——中國海林城鄉集團總裁及發明人張建民先生
中國海林城鄉集團董事局主席歐通國先生向記者介紹說,目前,中國海林城鄉集團己經在北京建立了BGA 土壤調理劑和ATK 植物營養水研發基地和種植基地,在深圳光明新區投資3億港元建立ATK 植物營養水生產基地。今年7 月、8月、9 月、10 月,還將在河南、山東、湖北、新疆建立四個BGA 土壤調理劑生產基地。(

『貳』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的科研實力以及成果

中國農業科學院是國復家級綜合性農業科制研機構,擔負著全國農業重大基礎與應用基礎,應用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的任務。全院建有2個國家重大科學工程,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32個農業部重點開放實驗室,52個中國農業科學院重點開放實驗室;15個國家農作物、畜禽改良中心,1個分中心;5個國家重點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24個農業部野外台站;5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國家工程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3個國家質檢中心, 37個部級質檢中心;1座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長期庫,10座中期庫,12座國家農作物圃;1座館藏文獻210萬余冊,33萬余種的國家農業圖書館,建有數據量80G以上的大型農業科學資料庫。
農科院建院五十年來獲獎成果2495項,其中國家級成果獎273項;「十五」和「十一五」科研經費總計43.4億元。中國農科院研究生教育依託全院資源辦學,優良的科研設施設備、大量的前沿課題項目、充足的科研經費、豐富的圖書文獻資源,一流的導師隊伍及廣泛的國際合作交流等,為研究生開展學術研究、參與課題實踐、鍛煉創新能力提供了強大的科研支撐。

『叄』 中國農科院中植八號有機硒成果如何

癌症轉移率降低了37%,死亡率降低了50%。此項研究被稱為「硒防癌里程碑」。

『肆』 農業科技成果的科技成果

【注音】nóngyèkējìchéngguǒ
科技成果的分類是比較復雜的。年10月26日國家科委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科學技術成果鑒定辦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到1994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頒布,10月26日國家科委第19號令發布《科技成果鑒定辦法》。對鑒定范圍、鑒定組織、鑒定程序及鑒定管理等都作出規定。《科技成果鑒定辦法》還規定「完成科技成果的單位或者個人竊取他人的科技成果的,或者在鑒定過程中徇私舞弊、弄虛作假的,一經查實,組織鑒定單位應當中止鑒定。已經完成鑒定的,應當予以撤銷。已經給國家、社會造成損失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直接責任人員行政處分。」
我國對農業科學技術成果是十分重視的。1993年7月2日第8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就提出了「農業科學技術成果」的問題,「第十四條 國家依靠科學技術進步,振興農村經濟,促進農業科學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現代化農業。第十五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保障農業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和示範推廣機構有權自主管理和使用試驗基地和生產資料,進行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究開發、試驗和推廣。農業科學技術成果的應用和推廣,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實行有償服務或者無償服務。第十六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和支持農村群眾性科學技術組織的發展,對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等各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綜合配套的社會化科學技術服務。」

『伍』 農業科技成果的發展

1996年5月15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一九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回國促進科技答成果轉化法》第十九條進一步規定:「國家鼓勵企業、事業單位和農村科技經紀合作組織進行中間試驗、工業性試驗、農業試驗示範和其他技術創新和技術服務活動。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中間試驗基地、工業性試驗基地、農業示範試驗基地以及其他技術創新和技術服務機構可以進行下列活動: (一)對新產品、新工藝進行中間試驗和工業性試驗;(二)面向社會進行地區或者行業科技成果系統化、工程化的配套開發和技術創新;(三)為中小企業、鄉鎮企業農業科技經紀合作組織提供技術和技術服務;(四)為轉化高技術成果、創辦相關企業提供綜合配套服務。」

『陸』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的成果

建院以來,取得科技成果600餘項,其中獲省部級以上獎勵成果282項,育成動植物新品種103個。自年湖北省設立科技進步獎以來,全省僅有2項科技進步特等獎,本院均為主要完成單位,19項一等獎中全院有8項。經過長期的研究積累,我院已在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利用、瘦肉豬育種、生物農葯研製、新型微肥和復合肥開發、動物生物技術應用研究等領域達到和保持國際或國內領先水平。特別是通過「九五」的發展,又培育了家禽、獸葯、動物營養、蔬菜、復配農葯等一批在省內外具有一定影響的研究學科。
全院承擔科研課題140多個,其中國家「863」課題8個,其它國家級課題43個,國際合作課題9個,主要科學研究領域包括:動植物新品種的選育,高產、優質、高效綜合配套栽培技術和飼養技術,以生物技術為核心的農業高新技術研究,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和畜禽疫病綜合防治技術研究,農用新產品研製及農產品加工貯藏技術研究,農業宏觀戰略及科技管理等軟科學研究等。本院積極開展科技興農活動,加快成果的推廣轉化,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先後被國家科技部、省委、省政府授予「省區域開發先進集體」、「省科技扶貧先進集體」、「山區建設先進單位」、「全國科普先進集體」等光榮稱號,為湖北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此外,全院還先後兩次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

『柒』 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科技成果

作物科學研究所長期主持和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 「973」 項目 、國家回高技術研究發展答計劃 「863」 項目 、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國家轉基因植物專項、農業部種質資源保護專項、科技部自然資源科技平台項目以及國際合作項目等。截止到2011年,編寫出版了《中國小麥品種改良及系譜分析》等科學專著和科普書刊逾百部。獲得科研成果獎146項,包括自然科學獎1項、國家發明獎5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6項、全國科學大會獎8項和省部級獎116項,育成通過國家和省級審定品種150個。部分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捌』 重慶市農業科學院的科技成果

獲獎時間 獲 獎 項 目 名 稱 獎 項 名 稱 獎勵等級 授 獎 部 門 2007年 區域創新體系研究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一 重慶市人民政府 鮮食辣椒抗病新品種選育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人民政府 三峽庫區農業科技信息技術開發示範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人民政府 梨橙選育與高效栽培示範推廣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高產優質早中熟花菜雜一代新品種選育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2006年 優質、抗病雜交水稻Q優2號選育與應用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一 重慶市人民政府 番茄新品種渝紅六號的選育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人民政府 三高自交系268的培育及兼用型雜交玉米應用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人民政府 物用糯玉米新品種及配套技術推廣 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 二 農業部 鮮食良種甜柿引進、篩選及栽培示範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重慶市三峽庫區龍眼幼樹豐產栽培規范技術研究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茶園生態系統的建設及調控技術研究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山地茶園保土培肥及針形名茶加工技術研究與示範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龍眼幼樹豐產栽培技術研究與示範 重慶市豐收計劃獎 一 重慶市農業局 茶園生態系統調控技術 重慶市農業豐收獎 一 重慶市農業局 山地茶園水土流失控制綜合技術 重慶市農業豐收獎 二 重慶市農業局 2005年 穗重型雜交水稻渝優10號選育與應用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人民政府 雜交水稻新組合合優3號選育與應用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雜交柑橘良種的引進與示範推廣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苦丁茶的引進篩選及生態茶園示範推廣 重慶市農業豐收獎 一 重慶市農業局 梨橙高效栽培示範與推廣 重慶市豐收計劃獎 二 重慶市農業局 鮮食甜柿良種的引進篩選及栽培 重慶市豐收計劃獎 三 重慶市農業局 2004年 優質專用小麥渝麥7號選育及應用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茶葉優良品種及高效栽培、加工技術推廣 豐收獎 三 農業部 茶樹新無性系繁育及示範推廣 豐收獎 三 農業部 茶葉中農葯殘留控制技術研究與示範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農業局 2003年 農作物資源收集保存評價與利用 國家科技進步獎 一 科技部 優質高產糯玉米雜交種渝糯七號選育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一 重慶市人民政府 優質高抗綠茶新品種選育及繁育技術研究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人民政府 春秋兼用型辣椒新品種渝椒五號選育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人民政府 柑桔新品種「桔橙7號」優質豐產栽培研究示範與推廣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茶樹品種繁育綜合配套技術研究與示範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珍稀蔬菜引種試驗及配套技術研究 科技進步獎 一 巴南區人民政府 茄子功能性雄性不育系UGA1-MS利用研究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一 重慶市農業局 番茄耐熱材料篩選及開發利用研究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農業局 消落區耕作制度消漲規律研究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農業局 大白菜新品種推廣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農業局 茶樹品種繁育綜合配套技術研究與示範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2002年 優質、高產、多抗、緊湊大穗型玉米渝單五號選育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人民政府 兩系雜交小麥新組合雲雜3號的選育及推廣 雲南省技術發明獎 二 雲南省人民政府 名優茶樹新品種選育及高產栽培加工技術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三峽庫區作物種質資源搜集與利用研究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柑橘高換果園適產高效規范研究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秋黃瓜新品種選育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重慶市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研究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一 重慶市農業局 珍稀蔬菜引種試驗及配套技術研究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一 重慶市農業局 優質專用小麥新品種渝麥5號、7號選育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農業局 大葉類茶樹栽培和名優茶加工技術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農業局 茶葉優良品種及高效栽培、加工技術推廣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農業局 雜交中稻「合優3號」應用推廣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農業局 穗重型雜交稻生理機理研究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農業局 大葉類茶樹栽培和名優茶加工技術 重慶市農業新技術示範推廣獎 二 重慶市農業局 2001年 雜交水稻Ⅱ優6078選育及其推廣應用研究和重穗育種研究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人民政府 川渝主要果樹病原線蟲及防治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人民政府 蔬菜種子檢測技術研究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蔬菜新品種及其配套技術的示範推廣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重慶市蔬菜產業化工程生產配套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優質高產小麥新品種選育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雜交水稻新品種渝優10號及親本不育系45A選育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一 重慶市農業局 茶葉機采及機制名優茶加工技術 重慶市農業新技術示範推廣獎 二 重慶市農業局 2000年 茄子引種篩選及雜優利用研究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人民政府 涼豐香糯、香糯1303的選育及推廣 四川省科技進步獎 二 四川省人民政府 三峽庫區優化柑桔結構提高品質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不同季節優質名優茶綜合技術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再生稻250公斤栽培技術規范》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一 重慶市農業局 無公害茶葉及名優茶開發綜合技術推廣應用 重慶市農業新技術示範推廣獎 二 重慶市農業局 1999年 黃瓜新品種選育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四川柚品種改良及配套研究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銀毫型茶葉的栽培加工技術示範 重慶市農業新技術示範推廣獎 三 重慶市農業局 茶跗線蟎對水胺硫磷抗性機理研究 重慶市農業新技術示範推廣獎 三 重慶市農業局 水稻拋秧栽培技術體系研究應 重慶市農機化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農機局 1998年 辣椒新品種選育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人民政府 優質稻開發研究與應用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人民政府 雜交玉米新組合「渝玉一號」及親本系8817選育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人民政府 「洛娃」的引進、鑒定與推廣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人民政府 玉米新組合「渝玉一號」示範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人民政府 主要秋淡蔬菜豐產栽培選育與應用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雜一代辣椒親本及制種技術推廣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新墾殖果園土壤熟化途徑研究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菜用玉米的選育及開發利用研究 豐收計劃獎 三 農業部 潼南科技扶貧 重慶市扶貧獎 一 重慶市科委 玉米新組合「渝玉一號」示範推廣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農業局 雜交水稻新組合Ⅱ優6078示範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農業局 生物技術培育超高產雜交中稻新組合選育研究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農業局 辣椒新品種渝椒2、3號示範推廣 重慶市農業新技術示範推廣獎 三 重慶市農委 茶園土壤主要酶的分布規律及活性研究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農業局 1997年 川東北及川西南作物資源考察 四川省科技進步獎 三 四川省人民政府 中國番茄病毒病毒原鑒定和抗源篩選創新及利用 農業部豐收計劃獎 二 農業部 II優6078選育與應用 百億工程優秀項目獎 重慶市人民政府 菜用玉米的選育及開發利用研究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人民政府 雜交水稻「岡優渝九」選育及試驗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WWB系列微型單機無過載水泵》的研究 重慶市科技進步獎 三 重慶市人民政府 水稻秈型兩用不育系「2602S」選育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一 重慶市農業局 芥菜、胞質雄性不育系選育 重慶市應用基礎研究基金優秀項目 三 重慶市科委 GP-C系列裝配式鍍鋅鋼架塑料大棚 重慶市農業科技進步獎 二 重慶市農機局

『玖』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科技成果

截止到2011年,研究所主持和參加了一大批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和省部級、北京市科研項目,包括版國家攻關、「863」高科權技計劃、「973」基礎研究項目、「948」引進項目,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際合作項目等,在蔬菜花卉種質資源和遺傳育種研究、蔬菜栽培及病蟲害綜合防治研究、蔬菜生物技術育種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和成果。特別是研究所組織引進、研究的塑料地膜覆蓋栽培技術使我國蔬菜及農作物栽培方式發生重要變革,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中甘」甘藍、「中蔬」番茄、「中椒」甜椒、「中農」黃瓜等蔬菜系列新品種的育成,推動了中國蔬菜遺傳育種研究的發展。
截止到2007年,研究所共獲得科技成果獎勵165項,其中主持完成的國家級獎勵15項,參加完成的國家級獎勵6項,省部級成果獎43項。先後培育出180多個優質、豐產、抗病的蔬菜新品種。這些成果的推廣應用,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蔬菜花卉科技和產業的發展,為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拾』 陝西省農業科學院的科研成果和推廣

建院以來,共完成科研成果671項,其中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178項,育成農牧良種195個,出版專著151部,發表論文3000餘篇。小麥育種、玉米雜交育種、生物技術、大白菜不育系選育、黃土高原綜合治理等一些研究項目居全國乃至世界先進水平。一大批科研成果在生產上推廣應用,累計創經濟效益50億元。主要科研成果和推廣情況是:
1.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型研究 1972至1973年,俞啟葆副院長聯合北京農業大學植物病理學家沈其教授和西北農學院仇元教授,爭取國家農林部和中國農科院的支持,成立全國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型研究協作組,有23個科研、教學單位參加。先後在西北農學院和陝西省農科院聯合試驗,對陝西、河南、江蘇、四川、山東、遼寧、新疆、雲南等地的32個菌系進行鑒定比較,將棉花枯萎病菌劃分為生理型Ⅰ24個菌系、生理型Ⅱ5個菌系和生理型Ⅲ3個菌系,為棉花育種和品種布局提供了科學依據,具有學術上、生產上的重要意義。
2.小麥條銹病菌生理小種鑒定和保存研究 由植保所路端誼研究員主持,1961年在海拔1600米的太白縣建立了我國第一座夏季條銹病實驗室,採集、鑒定並保存黃淮麥區和長江上游地區的條銹菌菌種。1974年又爭取國家農林部撥款,建成全國條銹病夏季研究中心。通過實驗研究,發現條中18、條中20兩個新小種,揭示了當時的主栽小麥品種阿勃和豐產3號抗銹性退化的本質。「文革」結束後,全國原有條銹病研究單位因工作中斷,菌種喪失,研究工作難以為繼。陝西為保存菌種做出了獨有貢獻,受到國家農林部的表彰。
3.作物蟲傳病毒病和陝北小麥下川問題研究 植保所朱象三研究員主持的研究組對陝北和渭北旱作農區的蟲傳病毒病進行研究。經過多項聯合試驗,重點對小麥的紅矮、藍矮、黃矮等病毒進行研究,取得新的進展。與國家衛生部、天津勞動衛生研究所合作開展鉀拌磷(即3911)殘毒研究,共同制訂出我國第一個劇毒農葯鉀拌磷用於小麥拌種的安全用葯量和殘留量標准。並以蒲城為中心,在渭北500萬畝麥田實施葯劑拌種、治蟲防病等綜合治理措施,解決了陝北川壩地因媒蟲和病毒疾病嚴重發生而不能種植小麥的問題。
4.旱原耕作改制「四改三擴」研究 植保所李立科研究員在渭北旱原地區蹲點實踐,把豌豆害蟲防治研究方向轉向提高豌豆產量的研究,歷經10年,於1972年總結提出了提高豌豆產量的「四改三擴」新技術,主要是施足磷肥,改良品種,擴大豌豆麥和復種面積,並在試驗區做出樣板。實施「四改三擴」後,乾旱農區由原來的三年四熟制改變成兩年三熟制,增產效果顯著。該項研究成果1972年送全國農林科技工作會議交流,為陝西省旱地農業研究和乾旱農區低產田改造研究開創了新路。
5.玉米自交系「武105」及雜交種「陝單一號」 由糧作所林季周研究員與西北農學院科技人員協作育成,是國內公認的少數幾個優良自交系之一。以它為材料培育出了17個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的雜交種和多個衍生系。以「武105」為母本培育的「陝單一號」高產、耐旱、耐澇、抗倒伏、適應性廣。1975年陝西省種植面積225萬畝,佔全省玉米雜交種推廣面積的21%。該品種在四川、甘肅、貴州、雲南、河南、河北、廣東等省也有一定種植面積。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6.抗枯、黃萎病棉花良種「陝棉1155」選育 由棉花研究所王遠研究員主持,用表現型差異大的品種與當地豐產性強的品種雜交,後代在致病力強的枯萎、黃萎菌種接種的病圃中連續選擇培育而成。1978年育成後,河南、山西、江蘇、湖北、湖南等省累計推廣面積271萬畝,增產皮棉1626萬公斤,增收4878萬元。1984年獲國家發明三等獎。
7.線辣椒高產栽培與人工干制技術研究 1963至1970年,蔬菜研究所趙稚雅研究員在耀縣菜區設點試驗,摸索出一套辣椒高產栽培和人工干制技術,在陝西省14個商品基地推廣,有40500畝干椒平均畝產由原來100公斤提高到200公斤以上。採用人工干制後,成品合格率由40%提高到90%以上,出口量由500噸上升到1700~2000噸。1971年此項成果在廣交會上展出,受到周總理重視。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8.耕牛蹄腿腫爛病的研究 1975至1978年,由畜牧獸醫研究所秦晟研究員主持,針對漢中地區多年來發生一種原因不明的蹄腿腫爛病開展調查研究。該病發病率高,死殘率25%~50%。研究揭示了該疾病是由木賊半裸鐮刀菌為主的真菌毒素引起的中毒病,並掌握了流行發病規律。該研究成果為我國牛病學增添了新的內容,並為發病區類似疾病的診斷與防治提供了科學依據。1979年獲國家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
9.蘋果新品種秦冠 由果樹研究所原蕪洲研究員等科技人員經過近30年努力,以金冠作母本、雞冠作父本雜交,通過有性選育而成。該品種具有結果早、豐產、抗逆性強的特點,已在全國27個省、市栽植,年增純收益5億元左右。1989年獲國家發明二等獎。
10.小麥新品種「陝農7859」 由糧食作物研究所寧錕研究員主持育成。該品種弱冬性、耐旱性好、抗倒伏、抗條銹兼抗葉銹、白粉、葉枯、黃矮病。三年省區試及黃淮區試41個點次平均畝產385.5公斤,比對照品種增產13.2%。已在陝西、河南、皖北、魯南、晉南、鄂西、青海等省大面積累計推廣9000餘萬畝,增產糧食20餘億公斤,直接經濟效益15億元。1990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1.黃土高原峁狀丘陵溝壑區土地利用模式研究 由朱象三研究員主持。該項目在米脂縣泉家溝小流域通過六年的實驗,使糧田退耕43%,糧食單產、總產均大幅度提高。在人口年增長9‰的情況下,仍保持人均糧食500公斤左右,人均收入由169.5元提高到380元。林草面積由18%提高到50%,流失泥沙減少45%。該成果已在榆林地區大面積推廣,為我國治理黃土高原做出了樣板。198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2.陝西省畜禽有毒真菌及真菌中毒病研究 由畜牧獸醫研究所汪昭賢研究員主持,通過研究基本查清了陝西省不同地區飼草、飼料有毒真菌相污染情況,分離鑒定出103種有毒真菌,新發現微小根毛黴菌病等3種條件致病真菌,新確診7種真菌性疾病,並在國內首次發現乳牛毛黴菌病與馬黃麴黴中毒病,完成了黃麴黴素B↓1等4種真菌黴素的分離、提純與測定。該成果對醫學、獸醫學和畜牧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199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3.辣椒新品種「8212」 由蔬菜花卉研究所庄燦然研究員主持選育。該品種具有抗病、抗災、優質、高產等特點,畝產干椒300公斤,最高達400公斤,出口成品率90%以上。1986至1989年在陝、晉、豫、甘和新疆等省、區推廣130萬畝,凈增值3.6億元。199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4.小麥新品種「229」 由小麥研究中心寧錕研究員主持育成。該品種耐旱、抗病、優質、高產,在省區試和黃淮區試中平均畝產分別為419.2公斤和435.6公斤,比對照分別增產16.7%和8.2%,均居第一位。該品種適宜關中平原灌區、渭北高原南部及黃淮麥區種植。1994至1996年累計推廣848.8萬畝,新增產值4.07億元。199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5.普通小麥穩定自交結實缺體系統創制和小麥染色體工程育種研究 由小麥研究中心薛秀庄研究員主持。該項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地創制出20個連續穩定自交結實的阿勃小麥缺體系,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在國內首次利用染色體工程育種方法育成小麥新品種「陝麥8003」等。1998年獲國家發明三等獎。
16.秦白系列大白菜新品種 由蔬菜花卉研究所趙稚雅、柯桂蘭研究員主持選育。其突出特點是營養品質優良,抗多種病害,豐產、穩定。已在全國10餘個省區推廣250餘萬畝,獲經濟效益10億余元。該研究成果填補了陝西省自育白菜品種的空白,1990年被列入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1992年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閱讀全文

與農科院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