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南京土壤所怎麼樣啊大家盡量詳細點,什麼方面的都可以,謝謝啦!!
你想找工作吧?建議你先上第一職場論壇做個職業規劃,看看自己到底適合什麼職業,然後再找工作,不是更好嘛?
補充:如果你保研的話,先恭喜你!不過你最好還是先了解一下自己將來的目標到底是什麼,否則的話,研究生也是浪費時間。建議你看看第一職場論壇(網路一下即可看到,career001那個地址就是)《80後小碩畢業後失業一年的慘痛經歷和成功職業規劃》,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對於你讀研非常有借鑒意義。
如果你想多了解的話,下面是具體介紹: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成立於1953年。其前身為1930年創立的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自成立以來,南京土壤研究所一直肩負著為中國農業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服務的重任,凝聚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面向全國的土壤資源,開喊則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先後榮獲國家級科技獎勵40餘項,省部級科技獎勵200餘項,逐步發展成為在土壤科學領域研究實力雄厚、分支學科齊全並在國際上享有較高聲譽的國家級研究中心和高級人才培養基地,為我國乃至世界土壤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作為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研究所,該所確定的戰略發展目標是:針對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中國家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和土壤學的發展需要,面向我國主要土壤類型,圍繞土壤資源與管理、土壤肥力與調控、土壤環境與健康三大研究領域,為我國食物安全、土壤生產力的提高和環境質量的改善提供決策依據和關鍵實用技術;積極參與國際土壤科學前沿的競爭,豐富和發展現代土壤學理論,建成國際一流的土壤科學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有固定人員:252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93人。研究員:32人(含院士2人),副高級研究人員:68人,中初級人員:93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鄭派獲得者:3人,"百人計劃"及"引進國外傑出人才盯坦"入選者:4人。(以上數據截止至2005年9月30日) 博士後流動站及學位授予點: 現有1個博士後流動站以及農業資源利用一級學科博士學位和3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 擁有研究生180人,其中博士86人,碩士94人。在站博士後18人。(以上數據截止至2005年9月30日)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圍繞土壤資源與管理、土壤肥力與調控、土壤環境與健康三大研究領域現設有9個研究室。 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 土壤資源與遙感應用研究室; 土壤-植物營養與肥料研究室; 土壤化學與環境保護研究室; 土壤物理與鹽漬土研究室; 土壤生物與生化研究室; 土壤與環境生物修復研究中心; 土壤利用與環境變化研究中心; 農業生態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 其中農業生態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包括中科院生態系統研究網路(CERN)土壤分中心; 封丘農業生態國家實驗站; 鷹潭紅壤生態開放實驗站; 常熟農業生態實驗站; 三峽工程生態環境秭歸實驗站。 此外,該所還主辦被SCI收錄為源刊的《PEDOSPHERE》(土壤圈)以及《土壤學報》、《土壤》等3份中英文學術期刊;圖書館是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特約圖書館,藏有中外文書籍和期刊23萬冊;土壤標本館保存和陳列了我國不同類型及部分其他國家的近6萬號土壤標本;土壤與環境分析測試中心是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認定的國家計量認證合格單位,擁有20多台大型分析測試儀器。 中國土壤學會和江蘇省土壤學會均掛靠在該所。
面向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中的國家需求,以土壤資源與管理、土壤肥力與調控、土壤環境與健康、土壤生物與安全為核心研究領域,在中國科學院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基地、生態與環境科技創新基地的組織下,推動系列重大科研計劃的實施,參與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競爭,為中國土壤資源合理利用、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提供決策依據和技術支撐。同時,瞄準國際土壤學發展前沿,強化現代土壤學理論的研究,繼續發揮在中國土壤科學研究中的引領作用,產出一批在國際上有影響的原始創新成果。加強支撐平台建設,充分發揮野外台站功能,提高基礎數據的獲取能力。進一步完善管理體制的改革,打造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人才隊伍。全面推進國際化進程,建成世界一流的土壤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基地。
圍繞土壤資源與管理、土壤肥力與調控、土壤環境與健康、土壤生物與安全4大重點領域,把研究工作整合為8個主要研究方向,並組建了相應的8個研究團隊,形成新興學科領頭、傳統學科發展、理論與技術結合的研究體系。 方向1 土壤資源演變規律與可持續利用 方向2 土壤養分與植物營養調控 方向3 土壤污染機制及其對土壤健康質量的影響 方向4 土地利用對環境變化的影響及其反饋 方向5 土壤生物功能與食物和環境安全 方向6 區域農業與生態環境建設 方向7 農業與環境技術研發 方向8 現代土壤學理論研究
目前該所正主持承擔著"土壤質量的演變規律與持續利用"、"長江、珠江三角洲地區環境質量演變機制與調控原理"2個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太湖河網區面源污染控製成套技術"、"南方季節性缺水灌區節水農業綜合技術體系集成與示範"2個國家"十五"重大科技專項(863)項目,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主要農田生態系統氮素行為與氮肥高效利用的基礎研究"等一批國家和有關部門下達的重大科研任務。
沈仁芳
沈仁芳,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常務副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致公黨江蘇省委委員。1965年10月出生於浙江蕭山。1986年畢業於浙江農業大學(現浙江大學)土壤農化系,獲農學學士學位;分別於1989年和1993年於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獲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94-95年英國RothamstedResearch博士後一年,1998-2000年在日本農業環境技術研究所獲STA支持工作2年,2000-2002年在日本香川大學獲JSPS支持工作2年。2002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任土壤研究所研究員。 長期在國內外從事土壤化學、植物營養、植物生理、環境化學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植物耐逆境(養分脅迫和毒害元素脅迫)的生理機制、作物養分高效吸收利用機制、長江三角洲地區環境污染控制對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前後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其中SCI論文19篇。主持的主要課題: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項目重要方向項目和國際合作夥伴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面上項目和創新群體項目課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課題和國家科技支撐項目等。
林先貴
林先貴,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黨委書記,兼南京土壤所-香港浸會大學土壤與環境聯合開放研究實驗室主任、南京中科院跨克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55年4月出生於廣東省汕頭市,畢業於武漢大學生物系。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長期從事土壤和環境微生物學科領域的研究,在菌根真菌、土壤微生物生態學、污染農田土壤生物修復等方面有較深入的研究。曾多次獲得國際科學基金會(IFS)的資助,先後主持或參加過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科院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等多項研究項目;在生物技術應用方面所主持的開發項目主要有靈芝等葯用真菌的系列保健產品、生物肥料、設施漁業水質凈化工藝與設備等,大部分成果已轉化為商品。目前正在主持的國家項目有國家自然基金、國家「863」重點課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和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等。獲得過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5)和三等獎(2006)各一項,雲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1999)。公開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專著2部,獲得國家發明專利3項。 研究方向: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及其生態功能、環境微生物及其應用。
熊毅
熊毅,1910—1985年,土壤學家,貴州貴陽人,曾名其毅。 1932年畢業於北平大學農學院。曾任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主任。1947年赴美國留學,1951年獲威斯康星大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 歷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名譽所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是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畢生從事土壤研究工作,首先發現水稻土的淡色層是鐵錳還原淋溶的結果,提出了水稻土形成與灰化過程和區別;在中國開創了土壤粘土礦物和土壤膠體化學的研究;組織並領導了華北平原土壤調查研究,對華北平原旱澇鹽鹼危害提出了綜合治理的原則和措施,在國內首次採用「井灌井排」法治理鹽鹼地取得了重大成就。晚年從事土壤生態系統方面的研究,對太湖地區水稻土資源及其合理利用提出了許多建設性建議。 主編了《土壤膠體》、《華北平原土壤》,合編了《中國土壤》等專著,先後發表科學論著、學術報告等二百餘篇。
趙其國
趙其國,著名土壤地理學家。1930年2月25日出生,湖北武漢人。1953年華中農學院農學系畢業。曾任南京土壤所所長,中國土壤學會理事長,國際土壤學會鹽漬土分委員會主席,國際土壤學會土壤環境委員會第一副主席。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科學院農業研究委員會主任,國際山地研究中心理事,南京土壤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及南京師范大學兼職教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 長期從事中國及世界土壤地理與土壤資源研究工作。在熱帶土壤發生上,首次明確提出中國紅壤具有古風化過程及現代紅壤化過程兩種對立統一的特徵。指出紅壤元素遷移的順序、紅壤化過程目前仍在進行的論據,以及紅壤相對與絕對年齡的范圍。指出運用紅壤滲透水組成、游離鐵等作為紅壤化過程指標的重要性,並首次對紅壤的定量分類提出具體區分標准,對紅壤的發生研究與定量分類指出了新的途徑。總結了以橡膠為主的熱帶作物開發利用與紅壤分布及土壤性質的相互關系,首次提出以熱量條件、土壤性質為標準的熱帶作物利用等級的評價方案,為制定熱作發展規劃與布局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近年來,為促進土壤科學的發展,提出了「土壤圈」研究的新方向,建立了中國土壤學界第一個開放實驗室-「土壤圈物質循環開放研究實驗室。在長期從事中國南方紅壤研究的基礎上,通過系統總結,提出土壤分區整治、退化土壤改良,以及土壤生態與環境評價的多種規劃與開發方案。
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
研究人員進行土壤調查
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2003年由國家科技部批准建設,其前身是成立於1987年的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圈物質循環重點實驗室,依託於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現任實驗室主任是沈仁芳研究員,副主任是周東美研究員和徐華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是周健民研究員。實驗室現有工作人員48名,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研究員26名,「973」項目首席科學家4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獲得者4名,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引進人才6名。 實驗室重點研究高強度人為活動下土壤資源的演變規律和退化防治措施;土壤養分供應與植物營養調控原理與方法;土壤污染及其修復理論和技術;土壤利用與環境變化的相互關系;土壤生物過程及其調控技術。主要目標是:建立以土壤質量為核心的現代土壤學,促進相關學科的發展;建立土壤資源信息系統,實現土壤資源數字化管理;發展水肥高效利用與農業清潔生產及污染土壤修復理論和技術體系;提出農業與環境協調的發展模式,為保障中國糧食安全、提高土壤生產力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服務。 2000年以來實驗室共承擔國家和地方各項科研項目200多項,其中國家「973」重大基礎研究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1項;獲得國家和省部委科技獎勵9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1200多篇,其中SCI刊物論文400多篇。 實驗室積極與國內外相關學術機構開展合作研究和交流。實驗室設有開放基金,為國內外學者開展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工作平台和經費資助。
土壤環境與污染修復重點實驗室
土壤環境與污染修復重點實驗室是於2007年2月以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與環境生物修復研究中心為基礎成立的。 該重點實驗室的研究與發展目標是綜合地運用地學、化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與工程、信息科學等多學科的先進理論、方法和技術,主要針對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重大土壤環境污染問題和國家迫切需要的土壤環境污染監測和修復技術,圍繞土壤環境監測與安全、土壤環境過程與健康、土壤環境修復與管理等三大研究領域,以環境污染物質為主要研究對象,多尺度地重點研究土壤內部、界面與相鄰環境介質的物質功能、過程預測、監測評價、污染修復和風險管理等內容,旨在建立現代土壤環境學和土壤修復學基礎理論、方法和技術體系,為改善土壤環境質量,確保農產品安全,保障生態系統和人體健康以及區域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提供決策依據和關鍵技術;建立國際一流的土壤環境科學和土壤修復技術研究中心和高級人才培養基地,在國際土壤環境與污染修復科技研究中發揮引領與示範作用。
土壤資源與遙感應用實驗室
運用土壤學、土壤地球化學、信息科學的手段研究土壤資源的形成、分類、演化及其環境效應。通過土壤及其生態環境的監測研究不同利用條件下土壤資源質量演化的機理及其對環境的影響。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3S」技術等研究土壤資源的時空分布特徵及其演變規律。研究和建立土壤-地體數據信息系統。從事土壤及其生態環境監測、預測、恢復、改良等方面的新方法新技術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可為國民經濟有關決策和評價部門提供重要的基礎資料,也為從事農業、環境、生態科學工作者提供重要的先進技術。目前,研究室共有在職研究人員15人,博士後1名,博士研究生5名,碩士研究生11人。
該所先後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合作研究關系,同如英國洛桑試驗站、日本農業環境研究所等一批國際著名研究機構簽訂了長期全面合作協議。設有由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德國德意志研究聯合會共同資助的"中德土壤與環境聯合實驗室"以及與香港浸會大學共建的"土壤與環境聯合開放研究實驗室",並是"全球土壤修復網路(GSRN)"亞洲分中心的掛牌單位。
在知識創新工程二期實施期間,研究所先後主持承擔了3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計劃)項目,2項「十五」國家重點科技專項(863計劃)專題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0項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3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以及11項院重要方向性項目等。研究所共被SCI收錄論文251篇,被EI收錄論文63篇,被ISTP收錄論文11篇,被CSCD收錄論文857篇,出版學術專著13部。申請發明專利26項,實用新型專利16項,有14項發明專利獲得授權,16項實用新型專利獲得授權。我所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分別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際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作為參加單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此外,還獲得了多項有關組織頒發的專項科技獎勵。
《土壤學報》是由中國土壤學會主辦、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承辦的中文(含英文摘要、圖、表和關鍵詞)核心科技學術期刊(雙月刊)。 《土壤學報》反映土壤學各分支學科有創新或有新意的、有較高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主要刊登土壤科學及相關領域,如植物營養科學、肥料科學、環境科學、國土資源等領域中具有創造性的研究論文、研究簡報、前沿問題評述與進展和問題討論。該刊主要讀者對象為土壤學及相關學科的科技人員、高等院校師生和管理幹部。《土壤學報》的前身是《中國土壤學會會志》,於1948年12月創刊。1952年更名為《土壤學報》。1955~1956年定期出版,為半年刊,由科學出版社出版。1957年起由半年刊改為季刊,全國各地郵局發行。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科研工作停頓,《土壤學報》也被迫停刊。1978年8月經中國科學院批准正式復刊。該刊為16開本,每期144頁,國內外公開發行。2002年起由季刊改為雙月刊。該刊歷任主編:1948年主編是宋達泉教授;1950~1954年主編是馬溶之教授;1955~1983年主編是熊毅教授;1984~1996年主編是魯如坤教授。現任主編是季國亮教授。該刊編輯部現有編輯人員4人。
B. 成果轉化項目資金來源
第十條 轉化資金的支持重點:
(一)動植物新品種(或品系)及良種選育、繁育技術成果轉化;
(二)農副產品貯藏加工及增值技術成果轉化;
(三)集約化、規模化種養殖技術成果轉化;
(四)農業環境保護、防沙治沙、水土保持技術成果轉化;
(五)農業資源高乎握效利用技術成果轉化;
(六)現代農業裝備與技術成果轉化。
第十一條 轉化資金不支持已經成熟配套,並大面積推廣應用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不支持有知識產權糾紛的項目,不支持低水平重復項目。
第四章 支持對象和支持方式
第十二條 轉化資金支持對象主要為農業科技型企業。
轉化資金鼓勵產學研結合,鼓勵科技成果的持有單位以技術入股等多種形式參與成果轉化和市場競爭,鼓勵科研機構和大學通過創辦企業的方式申報轉化資金項目。以服務於農業、農村伍圓,以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為主、公益性強的轉化資金項目,可由科研單位和大學承擔。
第十三條 根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和項目承擔單位的特點,轉化資金分別以貸款貼息、無償資助、資本金注入方式給予支持:
(一)貸款貼息:對已具備一定產業化能力,具有市場前景,有望形成一定規模、取得一定效益,並已落實銀行貸款的轉化資金項目,採取貸款貼息方式給予支持。轉化資金貼息金額原則上不超過第一年到位貸款所應支付銀行利息的總額,並視不同情況予以貼息。腔頃塌
(二)無償資助:對具有較大社會和生態效益,或不易直接取得市場回報的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資金項目,採取無償資助方式給予支持。轉化資金資助總額一般不超過200萬元,重大項目不超過300萬元。
申請無償資助的轉化資金項目,申請單位應匹配一定的自籌資金。
(三)資本金注入:主要用於支持有較高技術水平和後續創新能力,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及行業技術進步有較大促進作用,有望形成新興產業的項目。
有關資本金注入項目的申請、立項及管理、參照科技部、財政部關於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資本金投入的有關規定。
C. 國家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什麼時候申報
1. 科技部、財政部委託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負責受理和審查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的申報材料。
2.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和財政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財務局,國務院有關部門科技司(局)作為推薦單位,負責組織本地區、本部門年度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的申報工作。申請單位提出的項目申請須經推薦單位推薦。
3. 2013年度項目申報受理截止時間為2013年4月20日,請推薦單位於截止時間之前上傳電子版推薦材料。
D. 馬海樂的學術
主持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子項、公益性行業科技、省部級課題等各類科研項目50餘項,其中在研課題10項(國家級5項、部省級4項、市廳級1項)。
在研科研項目如下:
1. 國家863計劃課題:高生物利用度蛋白制備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2013AA100203),主持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蛋白質掃頻超聲預處理促進其酶解反應的機理及控制機制研究(31071502),主持
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脈沖強磁場作用下食源性致病菌細胞凋亡及其生物學窗效應發生機制研究(31271966),主持
4. 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技專項:長江流域等三區域稻穀儲藏技術設施研究與示範(201003077),主持
5. 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技專項「大宗糧食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技術研究與示範」子課題:麥胚油提取和麥胚多肽制備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201303071),主要參加
6.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功能性肽產品的創制與應用」子課題:油脂餅粕功能性肽產品高效創制與應用(2013BAD10B03),主要參加
7.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珍稀真菌高值利用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子項:桑黃菌的超聲輔助發酵技術及裝備(2012BAD36B05),主要參加
8. 江蘇省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高品質稻穀紅外輻照殺蟲防霉技術及裝備開發(SEZ201200380),主要參加
9. 江蘇省蘇北科技發展計劃:大蒜混菌固態發酵技術研究及其產品開發(BN2012042),主要參加
10. 江蘇省科技支撐計劃——農業部分:大蒜降血壓功能因子超聲酶法制備關鍵技術研究(BE2012393),主要參加
11. 江蘇省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高品質稻穀紅外輻照殺蟲防霉技術及裝備開發(SEZ201200380),主要參加
12. 江蘇省蘇北科技發展計劃:超聲波輔助制備芝麻降血壓肽關鍵技術的開發(BC2012421),主要參加
13.江蘇省高校自然科學研究重大項目:多頻順序超聲強化蛋白酶解反應及其機制研究(12KJA550001),主持
14.江蘇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資金:大蒜活性因子制備關鍵技術及裝備研製(CX(12)3084),主持 10項成果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1項成果獲得中國技術市場協會金橋獎優秀項目獎;1門課程獲得國家精品課程。
獲獎的科研項目如下:
1. 農產品加工多模式超聲波系列設備創制及其應用研究,2013年獲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排名第一
2. 功能多肽酶法高效制備關鍵技術研究及其超聲輔助酶解裝備創制,2013年獲高等學校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排名第一
3. 蜂膠功能因子超臨界CO2萃取技術的產業化研究,2009年獲第四屆中國技術市場協會金橋獎優秀項目獎,排名第一
4. 蜂膠有效成分超臨界CO2萃取及其產品的功能學評價研究,2005年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
5. 天然VE的超臨界CO2萃取與濃縮的試驗研究,2003年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名第一
6. 螺旋藻酶解技術及其應用研究,2001年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名第一
7. 小麥胚芽有效成分的超臨界CO2萃取與利用,1999年獲國家機械工業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名第一
8. 食品功能因子的超臨界CO2萃取及技術集成,2007年獲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技優秀獎,排名第一
9. 農產品品質無損檢測技術的研究及應用,2006年獲國家機械工業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五
10. 農產品品質的無損檢測新技術及裝備研究開發,2006年獲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排名第五
11. 多信息融合農畜產品品質無損檢測技術研究及智能識別,2006年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四 1.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工程能力的提高與國際化視野拓展,2013年獲江蘇省教學成果二等獎,排名第2
2.食品加工機械與設備,2012年獲得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排名第1
3.食品加工機械與設備,2008年獲得國家級精品課程,排名第1
4.食品加工機械與設備,2008年獲得江蘇省精品課程,排名第1
5.強化食品專業學生工程化能力培養的創新與實踐,2007年獲江蘇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排名第1
6.「創造學」教學與創造教育的實踐,2000年獲江蘇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排名第4
7.食品加工機械與設備,2008年獲江蘇大學一類精品課程,排名第1
8.食品加工機械與設備,2008年獲江蘇大學第四屆多媒體課件競賽二等獎,排名第1
9.食品加工機械與設備,2004年獲江蘇大學校級優秀課程,排名第3 1. 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玉米多肽制備關鍵技術產業化及多肽飲料的開發(2010GB2C100158),2012年結題,技術主持
2. 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米糠全價利用關鍵技術(2009DFA32000),2012年結題,子課題主持
3. 科技部科技人員服務企業行動計劃:基於蒜素生成控制技術的蒜片加工及產品開發研究(2009GJC10034),2012年結題,技術主持
4. 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超聲波輻射下蛋白質可酶解性與其分子構象的關系研究(200802990010),2012年結題,排名第一
5. 江蘇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油脂餅粕功能多肽生產關鍵技術及其產品開發(BA2008100),2013年結題驗收,技術主持
6. 江蘇省科技支撐計劃-農業部分:紫菜蛋白多糖多頻脈沖超聲輔助提取技術研究及產品開發(BE2009368-1),2011年結題驗收,排名第一
7. 江蘇省科技支撐計劃-農業部分:麥胚降血壓肽制備關鍵技術的放大及麥胚多肽香醋的開發研究(BE2010384),2012年結題驗收,子課題主持
8. 蘇北科技發展專項資金:蒜氨酸和蒜氨酸酶的雙頻超聲提取與超濾制備技術研究,2012年結題驗收,技術主持
9. 國家863計劃:基於脈沖多頻模式超聲輔助酶解和酶膜耦合的麥胚降血壓肽制備技術研究,2010.11通過驗,排名第一
10. 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食品高效分離制備技術與設備」子項:高純度功能肽制備集成技術研究,2010.11通過驗收,排名第一
11. 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食品非熱加工技術與設備」子項:強磁場設備與強磁場技術研究,2010.9通過驗收
12.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食用菌功能成分提取分離及高效利用技術」子項:提取設備研製及提取技術研究,2010.11通過驗收
13. 江蘇省農業科技支撐計劃:多功能農產品多頻脈沖超聲精深加工設備的研製與應用研究,正在准備驗收,排名第二
14. 江蘇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超聲波輻照下蛋白質可酶解性與其分子構象的關系研究,2010.7通過驗收
15. 江蘇省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利用米糠制備環保型天然粘合劑的研究,2010年通過驗收
16. 江蘇省富民強縣工程:白蘿卜的綜合利用加工技術,2010年通過驗收
17. 鎮江市國際合作項目:發酵食品糟粕的分級乾式厭氧發酵制備生物能源技術,2010年通過驗收
18. 美國Rice Research Board:RICE UTILIZATION AND PRODUCT DEVELOPMENT-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 Polypeptides from Rice Protein,2008.12通過驗收,2009.12連續資助通過驗收,第二主持
19. 江蘇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脈沖多頻超聲輔助酶解法制備麥胚降血壓肽技術研究,2008年6月通過驗收
20. 鎮江市工業科技攻關項目:醋糟-動物糞便分級乾式厭氧發酵制備生物氣的研究(GY2007002),2009.12通過驗收,排名第一
21. 鎮江市國際合作項目:基於厭氧分級快速發酵的稻草生物轉化技術(GJ2007010),2009.12通過驗收
22. 鎮江市工業科技攻關:小麥胚芽降血壓肽酶-膜耦合反應技術的研究(GY2006004),2009.12通過驗收
23. 江蘇省農業攻關項目:米糠降血壓肽酶-膜耦合反應技術的研究(BE2005326),2007年教育部技術鑒定,排名第一
24. 江蘇省農業攻關項目:雙低油菜多肽的超聲促進酶解制備技術研究(BE2005336),2007年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技術鑒定,排名第一
25. 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小麥胚芽降壓肽結構鑒定、合成及其功能特性研究(BK2004065), 2007年江蘇省科技廳技術鑒定,排名第一
26. 江蘇省農業攻關項目:山葯糖蛋白的脈沖超聲輔助提取及其功能特性研究(BE2004346),2006年江蘇省科技廳技術鑒定,排名第一
27. 江蘇省高技術研究項目:紫菜降血壓肽制備技術研究(BG2003319),2005年江蘇省科技廳技術鑒定,排名第一
28. 江蘇省高技術研究項目:紫菜蛋白與多糖的脈沖超聲輔助萃取技術研究,2005年江蘇省科技廳技術鑒定,排名第一
29. 江蘇省農業攻關項目:無花果殘渣中活性物質的提取與利用研究(BE2002336),2005年江蘇省科技廳技術鑒定,排名第一
30. 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麥胚降壓肽制備技術及其功效研究(BK2004065),2005年江蘇省科技廳技術鑒定,排名第一
31. 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新世紀學科帶頭人基金:高強度脈沖磁場殺菌的試驗研究, 2004年江蘇省科技廳技術鑒定,排名第一
32. 江蘇高校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蜂膠有效成分的超臨界CO2萃取及其產品的功能學評價研究(JH01-059),2004年江蘇省科技廳技術鑒定,排名第一
33. 江蘇省農業攻關項目:大蒜素微膠囊化與大蒜凍乾粉生產技術的研究(BE2001517),2003年江蘇省科技廳技術驗收,排名第一
34. 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天然VE的超臨界CO2萃取與濃縮的試驗研究(BK99112),2002年江蘇省科技廳技術鑒定,排名第一
35. 企業委託:系列雞蛋牛奶液體飲料制備技術的研究, 2001年甘肅省科技廳技術鑒定,排名第一
36. 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小麥胚芽中生理活性物質的超臨界流體萃取和精餾機理(97029901), 2001年江蘇省科技廳技術鑒定,排名第一
37. 江蘇省科委科技興海項目:超臨界CO2提純魚油中生理活性組分的產業化研究(BL98302),2001年江蘇省科技廳技術鑒定,排名第一
38. 企業委託課題:螺旋藻酶解技術及其應用研究, 2000年江蘇省科委技術鑒定,排名第一
39. 企業委託課題:小麥胚芽有效成分的超臨界CO2萃取與利用, 1998年江蘇省科委技術鑒定,排名第一
40. 企業委託課題:螺旋藻飲料的開發研究, 1998年江蘇省科委技術鑒定,排名第一
41. 陝西省農業機械管理局:5TH-940型花生摘果機的研製, 1987年陝西省農業機械管理局技術鑒定,排名第二
42. 陝西省農業機械管理局:6BH-500型花生剝殼機的試驗與設計, 1987年陝西省農業機械管理局技術鑒定,排名第四
43. 陝西省農業機械管理局:6BH-350型花生剝殼機的試驗與設計, 1986年陝西省農業機械管理局技術鑒定,排名第四 申請發明專利67項、其中32項發明專利授權。
部分授權的發明專利包括:
1. 一種紫菜蛋白質與多糖產品及其超聲輔助提取的方法, ZL200510038533.X,排名第一
2. 一種無花果果渣中抗癌活性部位的提取分離方法, ZL200510038531.0,排名第一
3. 利用酶-膜耦合技術制備紫菜降血壓肽的方法及其用途, ZL200510038532.5,排名第一
4. 一種基於超聲波預處理的紫菜多肽的制備方法, ZL200610097286.5,排名第一
5. 一種麥胚蛋白降壓肽脫鹽工藝, ZL 200610038712.8,排名第一
6. 一種利用超聲波改善小麥胚芽蛋白性能的方法, ZL 200810235769.6,排名第一
7. 基於脈沖超聲波技術的油菜籽蛋白水解肽制備方法及用途, ZL 200810235780.2,排名第一
8. 一種復合澄清果蔬汁飲料產品及制備方法, ZL 200810023407.0,排名第一
9. 具有降血壓功能的玉米黃粉蛋白水解物的制備方法及用途, ZL200810235767.7,排名第一
10. 一種制備葵花籽粕蛋白水解肽的新方法及用途, ZL 200910184593.0,排名第二
11. 連續酶解與超濾分離偶聯制備麥胚蛋白ACE抑制肽的方法, ZL 200910030017.0,排名第一
12. 葡萄籽提取物的雙頻超聲輔助提取方法及作為脂肪酶抑制劑的應用, ZL 201010188415.8,排名第一
13. 一種超聲輔助酶解制備燕麥降血壓肽的方法, ZL 201010188418.1,排名第一
14. 蜂膠超臨界CO2萃取物GC-MS指紋圖譜及構建方法, ZL201010548519.5,排名第一
15. 掃頻模式的脈沖多頻超聲波生物加工裝置、方法及其應用, ZL 200910212707.8,排名第一
16. 表達多活性肽的工程菌及制備混合多肽的方法, ZL 201010546991.5,排名第二
17. 一種馬鈴薯渣資源化開發利用新方法, ZL201010253295.5,排名第一
18. 梯度稀釋補料酶膜耦合反應及用於魚鱗膠原蛋白多肽制備, ZL 201010253292.1,排名第一
19. 芝麻粕與大豆粕聯合生產無鹽復合氨基酸粉的方法, ZL 201010521501.6,排名第二
20. 適用降血壓肽工程菌的培養基, ZL201010547004.3,排名第一
21. 不補料酶解-膜分離耦合制備魚鱗膠原蛋白抗氧化肽的方法, ZL 201010188410.5,排名第一
22. 一種提高蛋白酶利用效率的方法, ZL 200810235768.1,排名第一
23. 一種大蒜蛋白酶解物系列產品及其用途, ZL 200410014936.6,排名第一
24. 超臨界流體萃取復合微波輔助萃取分離蜂膠有效成分的方法, ZL 02 1 37946.7,排名第一
25. 雞蛋豆奶液體飲料, ZL 00 1 12396.3,排名第一
E.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專家評價幾分算驗收通過
你是那個省的?是中央還是地方資金?是農業口的還是科技口的?
F. 申報國家補助農業項目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一、項目申報部門:
1、農業局、農辦、財政局、農綜辦、旅遊局、科技局、林業局、發改委。這些部門每年都可報,每個項目在20一60萬元范圍的較多,如中央財政項目一般都在幾百萬至上千萬元。
2,水利局、環保局、老區扶貧辦、經貿局等,但項目資金少些,5一20萬居多。
申報項目注意事項
二、申報項目注意事項
1、每年各省項目都很多,也有競爭,所以每個項目從通知到申報截止時間都很短,因此平時應和上面的這些部門保持每個月有良好溝通,如果省廳能搞好關系則最好,以便第一時間獲得信息而完成申報,而且一定每年都會有較多的項目資金。
2、要找好一些科研院校並建立良好關系,因為一些項目要與有關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掛鉤、合作。
3、企業申報農業項目的必備材料
企業的法人證書、營業執照復印件、企業資產負債表、地方政府配套資金證明、土地使用證明或者土地租用合同、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當地銀行出具的信用等級證明、貸款證明、環評報告、企業獲得榮譽證書。
4、企業在申請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時,具備的條件更多:
必須具備七個條件。第一是申報單位有法人資格,在工商局注冊,有工商執照,有代碼證顫跡等。第二是經營期限兩年以上,並且連續盈利,有一定的經營規模和實力,有較強的資金能力。第三是近兩年資金負債率小於或等於95%,銀行信用等級A級。第四是開發的產品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競爭優勢明顯。這一點主要看企業提供的可研報告。第五是帶動農民能力強,與農民建立緊密、合理的利益連接機制。第六是建立了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經營機制。第七是企業經濟效益好,能夠確保用企業盈利歸還財政有償資金。也就是企業借資金後,能夠獲得盈利並歸還貸款。
5、農產品加工企業項目申報更多,資金也更大,所以有條件的都要搞一些深加工項目,投資可以小些。此項目必須提供哪些主要材料,才符合申報要求
第一,產業化龍頭項目申報單位的基本情況。包括法人、地址、電話、負債表、資產等。第二,做單個項目的可研報告。第三,項目的近期審計報告。第四,項目建設用地批准文件。第五,必須有環保部門的環境評價意見。第六,專家對本項目的初步評估意見。第七,申報產業項目的資金規模。
6、申報農產品加工示範企業,對企業有何要求
申報農產品加工示範企業,企業必須具備一下條件:以農產品加工(包括糧、油、果蔬、畜產品、水產品、特色農產品)為主業、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農產品加工產品的年銷售收入在5000萬元以上,並占總銷售收入的70%以上;近三年內無質量安全衛生事故;企業具有比較健全的質量管理與質量控制體系,通過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或HACCP認證;企業的總資產報酬率應高於同期銀行貸款利率;企業資產負債率一般低於60%;企業銀行信用等級在AA級以上;帶動農戶增收作用明顯;企業從事農產品加工過程中,通過訂立合同、入股和合作方式采購的國產原料占所需原料的75%以上(其中大豆國產原料使用比例為50%以上);企業產品在同行業中居領先水平,原料綜合利用率高,主管產品產銷率達90%以上等。
7、申請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企業如何申報
這個項目每個省都有,投資額度一般是100萬元以下(科技部規定80萬元以上屬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由國家科技部審批;80萬元以下是一般項目,由各省科技廳審批即可),且一般為無償投資。資金由科技部管理,各企業通過所在地的縣、市直接報到省,如果省科技廳能夠批准,基本上這個項目就能被批准。
每個省每年還有星火計劃項目,資金在20一60萬元,一般企業申報成功率都很高。項目都可以通過當地科技部門直接申請這個資金。
8、企業申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有什麼具體要求,向哪裡申請
企業申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首先要有科技茄渣並成果資金申報報告,還要有一個可研報告。需要注意的是每年科技轉化項目都是變化的,所以如果在所列范圍之外則不支持。如果列在這個范圍內,每年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都有一個編寫要點,企業可以根據編寫要點准備材料,然後逐級申報。
9、企業還要同時多注冊合作社和其他家庭農場、公司、研究院、民間學校等名稱,便於多申報資金.
支持農村合作組織的資金申報基本與產業化資金申報程序一樣,而且逐年增多。先由相關部委下發指南,各地方政府按照指南組織企業進行項目申報,梁並申報以後進行評審。
10、企業應該重點維護與哪些行業主管部門的關系
11、凡申報國家項目,都要求地方政府給予配套資金,這個配套比例是怎樣的
比如一個100萬元人民幣的國家項目,要求地方給予的配套資金比例東部地區是1:0.6,中部地區是1:0.5,西部地區是1:0.2。
12、支持新農村建設,國家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支持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國家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支持主要包括:大宗農產品轉化;農產品加工轉化的研發;標准化生產基地建設;發展綠色農業;出口基地、產業集群和示範企業建設。
13、什麼樣的農業企業可以優先獲得扶持
省級龍頭企業、帶動農戶多的企業、具有科技含量的企業、高效節能循環經濟企業。對單一養殖種植企業扶持資金很少,但若種、養、加、餐飲結合起來申報項目就很多,投資者應非常清楚良好的經營模式,不但能產生高幾倍的效益,而且能獲得很多的項目資金。
G. 如何發揮江蘇科技創新優勢加快經濟轉型
創新驅動是江蘇轉型發展的核心戰略
國際上一種經濟學觀點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大致要經歷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創新驅動等階段。一般來講,在要素驅動階段,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來自廉價的勞力、土地、礦產等資源。投資驅動階段,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大規模投資帶動。然而,隨著投入量的增加,投資效益呈遞減趨勢。要破解這一難題,實現經濟持續增長,唯一途徑是推動經濟發展進入更高層次的創新驅動階段。一些創新型國家,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到3%以上,科技進步的貢獻率達到70%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30%以下。這些國家的共同特點是,主要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經濟增長,形成強大的競爭優勢。
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經驗,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是,在不同發展階段,支撐經濟增長的動力不同,要素配置的方式不同,具體發展的特點也不盡相同。當發展達到一個新水平,原有的優勢會逐步削弱,發展路徑受到明顯制約,必須調整結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發展轉型。惟有如此,才能形成新的競爭優勢,朝著更高的發展目標前進。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的經濟發展曾經歷了兩次重要轉型,現在正處在新一輪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第一次轉型,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以發展鄉鎮企業為標志,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變。這一階段主要是要素驅動,依靠低成本的勞動力和土地資源,加快經濟發展。第二次轉型,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民營經濟,加速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經濟國際化,這一階段是投資驅動階段,主要依靠擴大投資,增加出口,帶動經濟增長。新一輪經濟轉型,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次轉型,核心是實現經濟發展由資源依賴、投資拉動、出口帶動為主向創新驅動轉變,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與國際競爭力,促進經濟持續發展。
新一輪轉型與前兩次相比,難度更大。江蘇經濟總量已經達到一個比較大的規模,過去船小好掉頭,現在塊頭大了,轉身就不會那麼輕松,進一步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困難更加突出:一是資源和環境的制約日益加劇。在全國各省、自治區中,江蘇人口密度最高,人均資源最少,單位面積承載的環境壓力最大。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能源資源約束不斷強化,環境壓力日益增大,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換來高增長的傳統發展方式難以為繼。二是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產業層次偏低。製造業大多處於產業鏈中低端環節。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少,核心競爭力不強。三是國際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更為嚴峻。江蘇是外貿大省,外貿出口額佔全國的16.5%,外貿依存度達到70%左右,國際市場稍有「風吹草動」,就會直接影響企業生產經營,波及經濟正常運行。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無論是高新技術產品市場,還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市場,競爭都越來越激烈,依靠出口大幅增加帶動經濟增長受到了明顯制約。另外,據有關部門分析,江蘇對外技術依存度60%左右,許多關鍵設備、關鍵技術主要靠引進,對外技術依存度過高,影響經濟競爭力的提升。
綜觀國際經驗和江蘇的省情,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刻不容緩。根本的途徑是,把創新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核心地位,使創新成為發展的主要驅動力。2006年,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科技創新大會,提出了建設創新型省份的目標,出台了三個重要文件:一是建設創新型省份的決定,二是科技發展規劃綱要,三是促進科技創新創業的政策意見。這些文件既提出了目標任務,又有明確的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起到了有力的指導和推動作用。2007年召開的全省工業大會,進一步提出要以創新驅動經濟轉型升級。2008年以來,盡管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但全省上下堅持創新發展不動搖,採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快發展創新型經濟,大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堅定不移走創新發展、科學發展的道路。「十一五」以來,是江蘇科技進步最快的時期,也是經濟發展質量和穩定性、協調性顯著提高的時期,不僅保持了持續較快增長的好勢頭,而且為未來發展積蓄了強大後勁。
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
企業是經濟活動的主體,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是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的集中體現。企業強,則市強、省強。「十五」時期以來,江蘇著重從三個方面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第一,推動企業成為研發投入的主體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調動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的積極性。這些政策主要包括:加大財政科技投入,落實稅收減免政策,對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實行貼息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加強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信貸支持,發展風險投資等。近十年尤其是「十一五」以來,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科技投資都有大幅增長。2012年全省財政科技經費和企業研發投入分別達到257.24億元和1080.26億元,分別是2005年的7.2倍和5.1倍。企業研發投入佔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比重達到80%以上。
堅持不斷加大研發投入,積極推進自主創新,是創新型企業的主要經驗。例如,崑山好孩子集團,曾經是一個瀕臨倒閉的校辦工廠,經過20年的發展,已成為世界最大童車製造商。他們每年用於研發的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3%-4%。現在擁有300人的研發團隊、累計5000多項專利,平均每天有兩個新產品問世。主導和參與了童車行業80%以上國家標準的制定,參與了30多個國際標準的制定。由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在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的情況下,仍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五年來,年均增長12.9%。2012年,在國內市場佔70%以上的份額,美國市場佔有率超過50%,歐洲市場佔有率24%,全世界有4億左右家庭使用「好孩子」產品。
第二,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
過去,研發機構主要集中在大學和科研院所,企業研發機構數量少,規模小,創新能力弱。2005年,我們做過一次調查,全省只有25%的大中型企業設有研發機構。省委、省政府採取措施,實行創新政策向企業傾斜,引導創新人才向企業流動、科研機構進入企業,推動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支持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十一五」以來,大中型企業研發機構新增3082家,建有率達到75%。與此同時,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共建研發機構222家,引進外資研發機構410家。全省涌現了一批科技創新活躍的大企業。
第三,推動企業成為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
企業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集成環節。一項科技成果順利「破繭化蝶」,產品「風行市場」,不僅有前期的發明、設計,而且包括了試制、批量生產、市場銷售等過程,需要藉助資本的力量、市場的培育和知識產權的保護。這些環節都需要企業來推進。如果企業不能成為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再好的技術成果也只能束之高閣。
為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成果應用主體,江蘇加強了三個方面工作:一是科研選題突出企業需求。鼓勵高等學校、院所的科研人員深入到企業一線從事技術創新工作。二是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支持力度。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向企業傾斜,吸引省內外的科技成果來江蘇落戶轉化,形成科技成果應用先發優勢。三是重點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成長性高、市場潛力大的項目,努力做到支持一個項目,突破一項關鍵技術,培育一家創新型企業。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引進和轉化科技成果,形成了新的增長點。
大力推進產學研緊密結合
產學研結合是高效配置科技創新資源的重要機制,是協同創新的重要方式,也是促進科技與經濟相融合的突破口。江蘇科教人才資源豐富,是大學和在校大學生最多的省份,也是科研機構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但是,長期以來,由於科研與生產「兩張皮」的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不少科技成果「養在深閨人未識」。其主要原因是「三缺」:缺少有效的合作機制,缺少足夠資金支持,缺少創新服務平台。推進產學研結合,關鍵是必須解決這「三缺」的問題,打破各種有形和無形的阻隔,促進科技與產業融合,通俗地說,就是要採取「科學家+企業家+金融家=大贏家」的模式。循著這樣思路,江蘇從三個方面探索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路子。
第一,建立多層次、多形式的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積極推進開放型創新,面向省內外配置科技資源,構建長期合作、優勢互補、利益共享、協同創新的戰略同盟,在實踐中形成了三種主要的合作形式。
一是各級政府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建立技術創新戰略同盟。江蘇分別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簽署了全面合作協議,建立了緊密合作關系,使江蘇科技創新站到更高的起點。江蘇與中國科學院的合作項目有1218個,中國科學院已有100多家院屬單位、6000多名科研人員活躍在江蘇創新創業第一線。中國工程院幫助江蘇開展多個重大項目的科學論證,鼓勵和支持院士參與江蘇科研攻關項目。清華大學與江蘇合作的項目有700多項、北京大學與江蘇合作的項目有100多項。各市縣政府也積極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種形式的合作關系。例如,蘇州市與省內外50多所高校簽訂了全面合作協議。無錫市與中國科學院和省內外七所重點大學構築「7+1」政產學研合作框架,在微電子、軟體、電氣工程、生物醫葯等方面開展一系列合作項目,有的項目納入了國家863、973重大科技項目。南京與東南大學合作共建「無線谷」,打造通信與網路技術創新基地和產業高地,已經有1500多名科研人員進駐。連雲港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共建能源動力研究中心。這些合作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二是開發區與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共同建設創新基地。「十五」時期以來,各類開發區進入二次創業階段,省委、省政府提出,開發區不僅要成為產業高地,而且要成為創新高地、人才高地。按照這一要求,開發區加強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創建了一大批產學研聯合體。全省各類創新載體在孵企業2萬多家,居全國第一。例如:蘇州工業園區與中科院共建納米技術研發和產業基地,已經集聚了5500名專業人才、160多家納米企業,形成了微納製造、納米節能環保和納米生物醫葯3個優勢產業。無錫工業設計園,原來是傳統工業小區,由加工製造向設計創造轉型,已引進250多家工業方面設計機構,聚集設計研發人員3000多人,累計獲得授權專利1000多件。崑山開發區與清華大學合作,共建清華科技園崑山分園和崑山工業研究院,既出科研成果,又帶動了產業的發展。清華大學研發的OLED技術在崑山開展中試,並建成生產線成功投產,該項目獲得2011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常州科教城園區堅持「經科教聯動、產學研結合、校所企共贏」的理念,實施「金鳳凰計劃」,創辦和共建研發機構100多家,引進和孵化高科技企業500多家。泰州國家醫葯高新區引進國內外知名大學和醫葯研發機構50多家,成為醫葯科研和成果轉化的重要基地。
三是企業與大學和科研單位「無縫對接」。企業直接參與市場競爭,對市場需求、新技術應用最敏感,在產學研合作中處於關鍵環節。推進產學研合作,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有效整合各種資源,形成協同創新的合力。江蘇出台多項政策,支持各類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實現科研與生產無縫對接。截至2012年,江蘇企業與省內外970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建立企業院士工作站326家,博士後工作站500多家,結成各類「技術聯盟」7000多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60多個,年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1.3萬多個
第二,突破科技成果轉化的瓶頸制約
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到產品,再走向市場,每個環節都離不開資金的投入。科技成果轉化出現「梗阻」,缺少資金是重要原因之一。為解決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制約的瓶頸,省委、省政府採取了三條措施:一是財政撥款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2004年起步就撥款3億元,以後逐年增加,2008年增加到每年10億元。為用好這筆資金,專門成立項目評審委員會,由科技、金融、工業等多方面的專家組成。凡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科技含量高、產業化前景好、江蘇發展需要的項目,無論是來自省內還是省外、國企還是民企,都給予支持。這些專項資金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催化劑」,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應,帶動全社會科技投資1088億元。自2004年至2012年,共支持839個項目,這些項目共獲得授權專利5407件,其中發明專利1702件,在物聯網、新能源、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納米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葯等領域突破了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形成了一批產業鏈配套的重大項目群,80%的項目居全國同行業領先水平,部分進入世界先進水平。二是促進金融信貸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省里建立科技成果轉化風險補償專項資金,以信用擔保的形式,引導銀行支持中小科技型企業發展。目前,全省已有39個縣(市、區)實行了科技轉化風險補償資金的辦法。三是積極發展創業風險投資基金。全省擁有各類創業投資機構超過450多家、管理資金規模1200多億元,成為全國風險投資機構和管理資金最多的地區。蘇州沙湖股權投資中心,管理資金規模近400億元,累計投資高科技企業300多家,已有16家企業成功上市。
第三,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
改革高校和科研院所人事管理體制,鼓勵科技人員走出科研院所和高校創新創業、興辦企業。允許在校大學生休學創辦企業。在政策激勵下,一大批科技型企業應運而生。南瑞集團是南京自動化研究院科技人員創辦的企業,現有員工18000餘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9300餘人,具有博士、碩士學歷的員工3400多人。公司創辦以來,有62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級科技獎勵,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3項,獲專利授權577項,大電網安全穩定控制、繼電保護技術居國際領先水平。2012年銷售收入達到270多億元,已經成為繼電保護設備生產全球五強之一。
發展新興產業與自主創新互動並進
世界經濟發展實踐表明,每一次產業革命都與科學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關。當前,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孕育和興起,突出表現在能源革命、生物技術進步、新材料開發和信息技術突破,必將引發一批高速度、長周期增長的新興產業,對傳統產業也將帶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在前一輪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產業革命中,江蘇主要靠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實現快速發展,但總體上仍處於產業鏈中低端環節,掌握的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少,競爭力不夠強。新的一輪產業革命,我們與發達國家處在同一起跑線上,面臨難得的機遇,只要抓住有利時機,就有可能贏得主動,實現跨越發展。
「十一五」以來,江蘇選擇具有一定基礎的六大新興產業,集中力量,重點突破,不僅構築產業先發優勢,而且搶占技術制高點。
新能源產業,圍繞光伏、風電、智能電網等關聯產業,突破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打造新能源研發、製造和應用基地。光伏產業,重點在提高轉換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核心裝備製造方面進行技術攻關,全省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100多項,是全國光伏發明專利擁有量最多的省份。風電產業,著重突破較大功率機組製造技術,構建從關鍵配套件到兆瓦級整機的產業鏈,關鍵零部件占國內市場50%的份額,整機生產能力佔全國的30%的市場份額。自主研發製造的6兆瓦機組是我國目前單機容量最大的風電機組,標志著風電裝備製造業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智能電網領域,成功突破電網安全穩定在線分析預警、電網調度自動化、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繼電保護等關鍵技術,高電壓輸變電工程式控制制與繼電保護技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新材料產業,擁有7個國家重點實驗室、7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8個國家和省屬研究院所、20個國家級產業基地,每年新增授權發明專利近千件。近5年,全省新材料產業年均增速達到59.2%。在納米材料、碳纖維、硅材料、精密合金、光纖等領域,取得一批重要技術創新成果,並形成一定產業優勢。納米技術研究和應用總體處於全國先進水平,累計申請專利1500多項,有些技術創新成果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碳纖維領域,攻克生產設備和碳化工藝兩大難關,高性能碳復合纖維實現國產化,打破了發達國家的壟斷和封鎖。硅材料領域,著重圍繞提高純度、提高轉換率、降低能耗,攻克核心技術。目前,在節能環保、低成本製造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半導體關鍵材料、新型建築節能材料、電磁功能屏蔽材料等領域研發也取得多項成果。
H. 國家補貼項目有哪些
國家補貼項目涉及到農業、林業、畜牧業、民生、養老、環保、高新技術、電子商務等方面的項目,國家會根據規定給予財政補助。具體操作申請可以到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農業部、科技部等相關網站上去查詢和收集。
(8)江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擴展閱讀:
政府補貼項目有:
一、種養類農業補貼
(1)畜禽良種基地項目申報;(2)商品糧良種繁育基地項目申報;(3)小雜糧良種繁育基地項目申報;(4)水產良種繁育基地項目申報;(5)蔬菜(食用菌)良種繁育基地項目申報;(6)茶葉良種繁育基地項目申報;(7)花卉良種繁育基地項目申報;(8)標准化畜禽養殖小區試點項目;(9)水果良種繁育示範基地項目申報;(10)桑蠶良種繁育示範基地項目申報;(11)深水網箱養殖基地項目申報;(12)秸稈養畜項目申報;(13)沼氣工程項目申報;(14)經濟林類項目申報;(15)設施農業類項目申報;(16)高產攻關作物項目申報。
二、加工類補貼
(1)糧食加工項目申報;(2)果蔬加工項目申報;(3)畜產品加工類項目申報;(4)油料加工類項目申報;(5)水產品加工類項目申報;(6)生物工程類項目申報;(7)農業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申報;(8)食品加工類項目申報;(9)液態奶加工類項目申報;(10)酒花麥芽類加工項目申報。
三、流通設施類補貼
(1)保鮮類項目申報;(2)集散地批發市場項目申報。
四、基本建設類補貼
(1)中低產田改造項目申報;(2)節水灌溉項目申報;(3)田間水電路改造項目申報;(4)中小型灌區水庫改造項目申報;(5)鹽鹼地改造項目申報;(6)沙荒地改造項目申報;(7)草地建設項目申報。
發改委
(1)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與現代農業高技術工程項目申報;(2)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項目申報;(3)現代中葯產業發展項目申報。
財政部
(1)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申報;(2)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申報;(3)中葯材生產扶持資金項目申報;(4)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專項項目申報。
商務部
(1)「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試點項目;(2)農產品流通「綠色通道」項目。
科技部
(1)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項目申報;(2)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的申報;(3)國家推廣計劃項目申報;(4)國家高新技術科研項目申報。
2017最新13項政府補貼政策,2017年政府補貼項目名單一覽如下,2017年國家對農業新發布了13項的補貼,那各地的政府都有什麼補貼的項目呢,補貼是怎麼申領的呢?
2017最新13項政府補貼
1、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政策,每畝30-230元。由原來三項補貼並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主要為: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規模適度經營補貼。
2、造林補貼,每畝100-600元。主要為:防護林補貼、石漠化綜合治理補貼。
3、測土配方施肥補貼政策(60-200萬)。選擇一些重點縣作為減肥增效試點給予補貼。
4、耕地輪作休耕補貼試點補貼政策,每畝150-1000元。主要為重金屬污染區、地漏區、耕地利用率貧瘠地區。
5、農機深松整地作業補貼,每畝20-40元。主要為大型機械深耕作業的補貼。
6、菜、果、茶標准化創建支持政策(50-100萬元)。主要補貼為標准化、品牌化、規模化的產區。
7、糧油綠色高產高效創建項目(400-600萬)。主要補貼為生產基礎好、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產業帶動能力強的農業新型主體。
8、種子工程植保工程儲備項目(500萬)。主要補貼為從事蔬菜集約化育苗的、有能力的項目主體。
9、低毒生物農葯示範補貼試點(20萬)。
10、高產優質苜蓿示範建設項目,每畝600元。
11、國家中葯材生產扶持項目(100-300萬)。屬於國家中葯材生產扶持的地區,並報驗的項目。
12、農作物良種生產及加工基地(300-700萬)。項目建設內容包括農作物良種生產及加工基地、園藝類良種繁育及生產示範基地等。
13、「糧改飼」支持政策,每畝50-200元。補貼為養殖基礎好,玉米種植面積較大的縣,以青貯飼料為主。
2017政府補貼不能申領情形
第一、關系戶,利用自身與村幹部的人情或親戚關系取得名額,或村幹部自身保留或通過非法手段取得名額,今年將不得領取。
第二、被拉入黑名單的,那些家裡有車有房經濟狀況良好的卻還領著補貼的人將會拉進黑名單。還有靠領導關系、冒充他人領取等的人將不得領取。今年會裁掉中間過程將補貼的錢精準打到領取者的個人賬戶上,精準撫貧。
切實將國家的優惠政策落實到真正需要的的人頭上,減少貪污的發生,切實保障群眾的切身利益。
第三、領取補貼的對象和實際情況不符合或者是部分條件不符合的人無法獲得補貼。通過在篩查的方式將矇混過關的人清查出來,將名額分配給真正需要的人。
第四、申報時沒有提供材料完善的資料的人需落實真實有效的材料。
第五、經過核實有土地但是不勞動與規定情況不符合的不能領取補貼。
I.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的項目管理
第一條 為了貫徹落實《農業科技發展綱要》,加速農業、林業、水利等科技成果(以下簡稱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高國家農業技術創新能力,為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經國務院批准,設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以下簡稱轉化資金)。為加強轉化資金項目管理,提高轉化資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轉化資金的來源為中央財政撥款,由科技部、財政部共同管理。
第三條 轉化資金是一種政府引導性資金,通過吸引地方、企業、科技開發機構和金融機構等渠道的資金投入,支持農業科技成果進入生產的前期性開發,逐步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符合農業科技發展規律,有效支撐農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新型農業科技投入保障體系。
第四條 轉化資金的使用和管理應當按照國家扶持和保護農業、加強農業科技的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要求,遵守有關財務規章制度,遵循「誠實申請、公正受理、擇優支持、科學管理、專款專用」的原則。 第五條 科技部負責制定和發布轉化資金年度支持重點和項目指南,審議轉化資金運作的重大事項,批准轉化資金的年度工作計劃,審定轉化資金支持項目,會同財政部下達項目預算,並對項目的預算執行情況和完成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第六條 財政部負責審批轉化資金年度預決算,參與審議轉化資金支持重點、項目指南、年度工作計劃及資金運作的重大事項,參與審定轉化資金支持項目,聯合科技部下達項目預算,對轉化資金運作和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第七條 科技部、財政部會同農業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等有關部門(以下簡稱有關部門)成立轉化資金工作協調小組。科技部和財政部分別為正副組長單位,農業部、水利部和國家林業局等部門為成員單位,參與審定項目指南、推薦專家和協調重大事項等工作。
第八條 科技部和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聘請具有一定權威的技術、經濟、管理專家組成專家咨詢委員會,對轉化資金年度支持重點和項目指南提出咨詢意見。 第九條 轉化資金根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地域性強、周期長、風險大的特點,圍繞《農業科技發展綱要》的實施,支持有望達到批量生產和應用前的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區域試驗與示範、中間試驗或生產性試驗,為農業生產大面積應用和工業化生產提供成熟配套的技術。
第十條 轉化資金的支持重點:
(一)動植物新品種(或品系)及良種選育、繁育技術成果轉化;
(二)農副產品貯藏加工及增值技術成果轉化;
(三)集約化、規模化種養殖技術成果轉化;
(四)農業環境保護、防沙治沙、水土保持技術成果轉化;
(五)農業資源高效利用技術成果轉化;
(六)現代農業裝備與技術成果轉化。
第十一條 轉化資金不支持已經成熟配套,並大面積推廣應用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不支持有知識產權糾紛的項目,不支持低水平重復項目。 第十二條 轉化資金支持對象主要為農業科技型企業。
轉化資金鼓勵產學研結合,鼓勵科技成果的持有單位以技術入股等多種形式參與成果轉化和市場競爭,鼓勵科研機構和大學通過創辦企業的方式申報轉化資金項目。以服務於農業、農村,以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為主、公益性強的轉化資金項目,可由科研單位和大學承擔。
第十三條 根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和項目承擔單位的特點,轉化資金分別以貸款貼息、無償資助、資本金注入方式給予支持:
(一)貸款貼息:對已具備一定產業化能力,具有市場前景,有望形成一定規模、取得一定效益,並已落實銀行貸款的轉化資金項目,採取貸款貼息方式給予支持。轉化資金貼息金額原則上不超過第一年到位貸款所應支付銀行利息的總額,並視不同情況予以貼息。
(二)無償資助:對具有較大社會和生態效益,或不易直接取得市場回報的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資金項目,採取無償資助方式給予支持。轉化資金資助總額一般不超過200萬元,重大項目不超過300萬元。
申請無償資助的轉化資金項目,申請單位應匹配一定的自籌資金。
(三)資本金注入:主要用於支持有較高技術水平和後續創新能力,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及行業技術進步有較大促進作用,有望形成新興產業的項目。
有關資本金注入項目的申請、立項及管理、參照科技部、財政部關於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資本金投入的有關規定。
第十四條 對申請貸款貼息和無償資助的轉化資金項目,項目實施周期一般不超過二年。 第十五條 科技部、財政部每年向社會公開發布轉化資金項目指南,提出支持重點及申報要求。
第十六條 申報轉化資金項目的單位應具有從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能力,依法登記注冊,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產權清晰,財務管理制度健全,並具備一定的農業科技開發業績。
第十七條 轉化資金支持的科技成果來源包括:國家或國務院部門、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下簡稱省(區、市)]農業科技計劃所形成的科技成果,以及企業、科研單位自主研究開發形成的農業科技成果。
第十八條 轉化資金支持的科技成果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一)符合國家農業、農村經濟和農業科技發展戰略、規劃和政策,有利於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有利於增加農民收入,有利於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有利於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
(二)有較大推廣應用潛力或良好市場開發前景;
(三)技術水平高,核心知識產權歸申報單位所有;或者屬於已經引進吸收但需中試國產化、以利於掌握其核心技術的技術成果;
(四)科技成果必須經省(區、市)或國家有關專門機構認定或審定。
第十九條 凡符合申報條件的單位填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申請書》並編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報送國務院有關部門或省(區、市)科技廳(科委)。
第二十條 國務院有關部門科技司或省(區、市)科技廳根據轉化資金項目指南,組織項目申報,並對項目申報單位的資格、項目的先進性、真實性以及轉化可行性等進行審核,在申報書上簽署推薦意見後,報送科技部。
第二十一條 科技部將對申報的項目進行形式審查。審查不合格的項目,當年不得再次申報。
第二十二條 對形式審查合格的項目,科技部組織專家對項目進行評審。經評審認定合格的項目,納入科技部項目庫管理。同時,提出當年安排項目建議清單,由協調小組進行認定。
第二十三條 評審專家由科技部、財政部、農業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等部門和地方推薦,並由科技部、財政部聘任。
第二十四條 經認定的項目由科技部、財政部審核批准,並通過媒體向社會公告。
第二十五條 經批準的項目將根據科技部科技項目管理的有關規定,由科技部主管單位同項目承擔單位簽定項目合同。 第二十六條 科技部根據實際需要,編列年度轉化資金項目管理費預算,經財政部核批後,由科技部負責具體管理和使用。項目管理費主要用於組織項目、開展項目評審、進行監督檢查等工作發生的支出。
第二十七條 批准立項的項目,其項目經費的撥付,按照國家財政資金撥付的有關要求,直接撥付到項目承擔單位。
第二十八條 項目承擔單位要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財經政策和財務規章制度,科學、合理、有效地安排和使用經費。單位財務部門要加強監督和管理,轉化資金要與其他資金來源統籌安排,並單獨設帳核算。不得將轉化資金用於金融性融資、股票、期貨及捐贈等支出。
第二十九條 為確保項目順利實施,對項目運行實行跟蹤管理,科技部、財政部組織專家對項目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監督檢查結果可以向社會公開發布。
第三十條 科技部依據項目合同,對項目執行情況實行監督。各有關單位要自覺接受和積極配合監督工作,接受監督檢查。對監理、評估不合格的項目,可採取緩撥、減撥、停撥後續資金或中止項目合同等措施。
第三十一條 因項目承擔方原因造成的合同中止,項目承擔單位須立即進行財務清算,交回轉化資金余額,並提交審計意見。
第三十二條 項目完成後,科技部將組織進行項目驗收和績效考評。凡未通過驗收的項目,科技部、財政部將視情況予以通報,除不可抗拒因素導致項目未能通過驗收的情況外,該項目承擔單位今後不得申報轉化資金項目。
第三十三條 在項目執行過程中產生的固定資產及知識產權,按國家有關規定辦理。
第三十四條 科技部受理社會對轉化資金項目有關問題的異議,並對有較大異議的項目進行調查,會同財政部提出處理意見。對弄虛作假、玩忽職守、以權謀私的行為,將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處理。 第三十五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執行。
第三十六條 本辦法由科技部、財政部負責解釋。
(科學技術部 財政部2002年8月28日發布)六、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監理和驗收辦法 第一條 為加強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以下簡稱「轉化資金項目」)實施過程的監督管理(以下簡稱「監理」)工作,客觀評價轉化資金項目的實施效果,根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科技部、財政部負責實施轉化資金項目的監理驗收工作,並委託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管理中心(以下簡稱「管理中心」)具體執行。
第三條 國務院有關部門科技司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兵團、計劃單列市科技主管部門受科技部委託,作為轉化資金項目實施過程的監督管理單位(以下簡稱「監理單位」),協助科技部,對其所推薦的轉化資金立項項目進行日常監理和驗收工作,並接受科技部的監督。
第四條 監理單位監理項目范圍的確定按照「誰推薦、誰監理」的原則,項目的推薦單位即是項目的監理單位。
第五條 監理單位根據《暫行辦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合同書》(以下簡稱「《合同書》」)和本辦法,對轉化資金項目實施監理和驗收,監理驗收工作應實事求是、客觀公正。 第六條 轉化資金項目監理工作的重要依據是《合同書》。項目承擔單位要嚴格按照《合同書》組織實施項目,並在項目執行過程中,自覺接受監理單位和科技部對項目的監理。監理單位亦應依據《合同書》,定期了解和檢查項目的執行情況,督促項目承擔單位認真履行合同、如期完成合同目標。
第七條 對轉化資金項目進行監理的主要內容包括:項目組織實施情況;合同計劃進度完成情況;項目資金到位與使用情況;項目科技成果的熟化程度、技術水平、技術經濟指標完成情況;項目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解決措施。
第八條 項目承擔單位須在項目實施期內每年年末填報《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監理表》(以下簡稱「《項目監理表》」,見附件一),並於下一年度的1月1日至2月1日期間將《項目監理表》及相關附件和《項目監理表》數據軟盤一式二份寄至監理單位。相關軟體可從管理中心網站的「文件下載」欄目下載或向監理單位索取。 《項目監理表》是監理單位和科技部評價項目執行情況、決定能否按照《合同書》的約定進行項目中期撥款的重要依據。
第九條 監理單位須在每年年末對其推薦的轉化資金項目實施情況進行全面檢查和總結,編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工作年度總結報告》(以下簡稱「《工作年度報告》」,編寫提綱見附件二),同時負責催報和接收項目承擔單位填報的《項目監理表》,並根據所掌握的項目執行情況,在《項目監理表》上填寫項目監理意見,於每年的2月10日至2月25日將《工作年度報告》和地方項目管理數據軟盤一式二份、《項目監理表》及相關附件一式一份寄至管理中心。
監理單位提供的項目監理意見,是科技部評價項目執行情況的重要依據。
第十條 科技部、財政部在認為必要時,將自行組織專家,對部分轉化資金項目進行實地考察,以便及時准確地了解、核實項目執行情況。
第十一條 科技部根據項目承擔單位填報的《項目監理表》、監理單位提出的項目監理意見、以及實地考察等綜合監理信息,提出項目執行意見,並據此核撥合同剩餘經費。
第十二條 因不可抗拒原因,項目承擔單位需對項目合同內容及目標進行調整時,應首先向項目監理單位提出書面申請,說明原因並附相關證明材料,經監理單位提出意見並上報科技部審核批准後方可執行。
第十三條 對執行情況較差的項目或有嚴重違約行為的項目,科技部將依據《合同書》的有關條款,緩撥、減撥或停撥剩餘經費,直至終止合同。對終止合同的項目,項目承擔單位應進行項目財務清算,並將轉化資金支持的經費余額如數上交管理中心,科技部將在三年內不受理該項目承擔單位對轉化資金項目的申請。 第十四條 凡是已立項轉化資金項目,在合同期滿時均應進行項目驗收。驗收工作在合同期滿後六個月內進行的視為按期驗收,超出六個月的視為延期驗收,原則上延期驗收時間最長可再延長六個月。
第十五條 轉化資金項目的驗收評審工作必須遵循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原則,驗收工作的依據是《合同書》中規定的各項指標內容,驗收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合同計劃進度執行情況;項目資金落實與支出情況;項目科技成果的熟化程度、技術水平、技術經濟指標完成情況;成果轉化後取得的效益。
第十六條 科技部將在合同到期前2個月向監理單位發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驗收准備工作通知》及《驗收項目清單》,監理單位接到通知後應及時對驗收項目進行檢查,並確定驗收時間,報科技部備案。
第十七條 在確定的驗收時間內,監理單位通知項目承擔單位按要求編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執行情況總結報告》(以下簡稱「《項目總結報告》」,編寫提綱見附件三),並填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驗收表》(以下簡稱「《驗收表》」,見附件四),做好現場驗收准備;並由監理單位組織專家審閱承擔單位提交的驗收材料,對項目進行實地考查和評審;由專家在《驗收表》中填寫專家驗收評審意見。
參加轉化資金項目驗收的專家必須由熟悉驗收項目情況的科技專家和管理專家構成。專家由監理單位聘任,專家人數一般為5-7人。
對於重點轉化資金項目,原則上由科技部會同有關部門直接組織專家對項目進行實地考察和驗收。
第十八條 監理單位根據專家評審意見和掌握的項目執行情況,在《驗收表》中填寫監理單位驗收評價意見,並按照規定將驗收材料上報科技部。
第十九條 驗收材料的准備,是驗收工作中的重要環節,由項目承擔單位、監理單位和專家共同完成,主要包括:
(1)《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執行情況總結報告》;(2)《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驗收表》;(3)《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合同書》復印件;(4)數據軟盤(相關軟體可從管理中心網站的「文件下載」欄目下載或向監理單位索取); (5)相關附件:* 由會計師事務所(或審計事務所)出具的轉化資金項目專項審計報告及附註。審計內容為:項目執行期內資金到位與支出情況、項目執行期內各年度實現的各項經濟指標以及累計實現的各項經濟指標。* 轉化資金項目實施過程中取得的各類成果的證明材料,鑒定報告,檢測報告,已有產品或樣品的可附照片。 以上驗收材料統一由監理單位匯總後上報科技部。要求《驗收表》一式三份、數據軟盤一式二份、《項目總結報告》等其它材料一式一份。第二十條 科技部、財政部根據上報的驗收材料及日常監理工作完成情況提出驗收結論意見,原則上對按期驗收,並基本完成合同目標的轉化資金項目視為驗收合格。對基本按期驗收,並完成合同目標有一定差距的轉化資金項目視為驗收基本合格。對沒有按期完成合同目標,並且各項指標差距較大的轉化資金項目視為驗收不合格。對驗收不合格的項目視情況予以通報,直至取消該項目承擔單位再次申報轉化資金項目的資格。
因不可抗拒因素導致無法繼續執行的轉化資金項目,由項目承擔單位提出申請、監理單位提出意見、經科技部確認後,可做項目結題處理。 第二十一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十二條 本辦法由科技部負責解釋。(科學技術部 財政部2002年10月28日發布)
J. 有機肥國家補貼多少
關於國家政策對有機肥生產企業給予枯悄獎補,近年來,國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有機肥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如下:
1.是對納稅人生產銷售和批發、零售有機肥料、有機—無機復混肥料和生物有機肥免徵增值稅。對農作物秸稈、林業三剩物綜合利用產品,實行一定比例的增值稅退稅政策。
2.是對企業新購入500萬元以下設備、器具的支出允許在當年一次性稅前扣除。
3.是將享受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小微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上限,從50萬元提高至100萬元。
4.是取消企業委託沒攔渣境外研發費用不得加計扣除限制。
5.是將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虧損結轉年限由5年延長到10年。
6.是將一般企業的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限額與高新技術企業的限額統一,從2.5%提高至8%。這些政策都屬於普惠性政策,符合條件的有機肥生產企業均可依法享受。
中國的財政補貼大部分用於以糧、棉、油、豬為主的農產品價格補貼。同西方國家在農產品生產相對過剩的條件下,為了保持國內市場供求平衡和增強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對農產品實行保護價格和出口補貼不同,中國的農產品補貼政策主要立足於扶持農業生產的發展,增加農產品的生產量。
這突出地表現在1979年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後,國家為了支持農產品價格改革的順利進行,從而達到支持農業生產發展的目的,在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時,對農民實行了加價款補貼政策,並採取了銷售價格不提或少提的辦法,對購銷價格倒掛的價差和企業經營性虧損實行財政補貼衡含。因而,農產品補貼增長很快,在全部財政補貼中占居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