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學術水平
提高學術水平須先理解何為學術李伯重在過去25年中,我國出版的文科學術著作數量驚人,但是與這種數量劇增相伴的,卻並非質量的同步提高。例如在經濟學方面,我國每年推出的經濟學論著數以萬計,國外不少著名經濟學家都認為中國今日的經濟奇跡為經濟學的發展提供了絕好的素材,但是事實是我國經濟學研究至今尚未進入國際前沿。 一位多年來一 直積極關注國內學術動向的國外學者說,除了少數幾位信得過的學者的著作之外,他們如今基本上不再閱讀國內學者的著作了。我國學者的學術著作被國際學界一些人士視為質量不高,真令我們感到汗顏和悲哀。 學術風氣、學術標准亟待形成、建立 學術成果質量不高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之一是我國一直未能形成良好的學術風氣,建立起真正的學術標准。 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曾經出現過一個短暫的學術興盛時期,但是好景不長,很快就又陷於戰亂。在「中國之大,放不下一張書桌」的年代,要談學術建設當然是不現實的。1949年以後,我國百廢待興,建立學術標准似非當務之急,所以進展有限。爾後政治運動不斷,學術建設當然也談不上了。到了90年代,隨著社會風氣的轉變,蒙在學術之上的光環逐漸褪去,學術被一些人當成牟利的手段。在學術風氣、學術標准沒有形成、建立的情況下,這個轉變加劇了學界生態的惡化。 在國內學術論著中,雖然抄襲作假尚不能說是大多數人所為,但是大多數是平庸和濫竽充數之作,卻是不爭之事。在這些鋪天蓋地的平庸之作中,不少還被冠以不同級別的「精品」之名流行社會,並為當事人帶來重大實惠。許多「精品」都已如此,遑論一般作品! 在嚴肅的學者眼中,著書立說是一件艱辛的工作。在1958年「大躍進」時期,著名學者侯外廬對那些頭腦發熱的年輕人說:「你們這次大躍進寫書,熱情很高,就是缺乏科學研究過程,即從搜集資料、研證資料到科研課題的提出,再從認真閱讀資料到課題寫作提綱的產生,再從事研究和寫作,直到修改發表……」由於寫書如此艱難,因此在美國,許多文科名教授一輩子通常也就是兩、三本書,論文數量數十篇而已,「十年磨一劍」是常見的事。寫書之所以艱難如此,唯一的原因是作者對自己的成果有一個高要求,而這又是建立在以良好的學術風氣為基礎的學術標准之上的。 真正的學術與「非實用性」 在英語里,對「學術」的解釋有兩個共同的主要特點:「與學院有關」和「非實用性」。為什麼西方人在界定學術一詞時要強調上述特點呢?首先,學術與學院有密切關系,是因為在一個分工發達的社會中,進行學術研究並非人人可為、處處可為,而是只有受過專門訓練並在專門的環境中才能進行。正因為如此,美國的大學有研究型大學和教學型學院之分。即使是在前一類大學中,也只有一部分教師才具有進行學術研究的資格並擁有相應的學術職位。其次,學術不能追求實用,原因即如梁啟超所言,倘若「不以學問為目的而以為手段」,則動機高尚者,固然會以學問為變法改制的工具;但是動機低下者,則亦會以學問為博取功名的敲門磚,「過時則拋之而已」。不論哪一種作法,都會導致學者將其關注的焦點轉移到學問本身之外,從而使得研究離開學術。 因此,我們可以說,學術就是學者在「象牙塔」中進行的「為學術而學術」的探索工作。 從以上所言,我們可以得出兩點結論: 第一,對學術一詞理解混亂是導致我國今天學術濫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於不清楚什麼是學術,難怪要求人人都做學術工作。據說在一些地方,甚至幼兒園老師、辦公室職員提職稱,也要有「學術論文」發表。在此我絕無貶低這些研究成果的意思,但是從學術的兩個基本要義來看,他們的工作一般而言不屬於學術工作。如果只要是在學術機關辦的雜志上發表的文章就是學術成果,那麼還有什麼學術標准可言呢? 第二,在西方對學術一詞的理解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其純學理性。這一點,對於今天的中國學界特別有意義。過去我們反對「純學術」取向,在當時中國的特定環境下有其道理,但今天情況已經完全不同了,極少有人還在「為學術而學術」,而真正的學術卻非要具有這種精神不可。 所有問題都是重要的 需要澄清一個認識誤區,要明白學術成果的價值不是由研究題目的大小來決定的,而是由純學理性探索所達到水平的高低來決定的。 人們往往會認為有些研究是重要的,而另外一些研究則不那麼重要,甚至無關緊要,不值得花氣力去研究。不錯,從現實需要來說,研究的問題確實有輕重之分,但是從純學理的探索來說,所有問題都是重要的。一座大廈要有棟梁這樣的大部件,也要有釘子這樣的小零件。如果只重視棟梁而忽視釘子,那麼這座大廈肯定蓋不起來。不僅如此,大廈需要的小零件的種類和數量遠比大部件多,需要更多的廠家來提供。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都趨時研究熱點問題,勢必會造成在某些問題的研究中資源過剩、浪費,而且大量沒有能力的力量湧入,形成大量廢品或假冒偽劣之作;同時,大量有待研究的問題卻無人問津,從而造成空缺。每個學者在研究中都不應左顧右盼、心神不定,應該堅信自己的工作有重要意義。胡適曾經說,對於研究者來說,在國學研究中發現一個字的新意,其意義不下於發現一顆新的星星。只有在每個知識領域工作的學者都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地追求、探索,整個社會的學術才能真正得到發展。 就重大課題而言,絕非人人俱可做。如果不具備一系列必要條件,那麼最終做出來的只會是次品或者廢品;對於大多數研究者而言,做符合自己條件的小課題,只要真正努力,也是可以出成果的。 由此可見,只有真正理解學術一詞的意義,並以此為標准進行學術工作和學術評價,我們才能取得高水平的學術成果。(作者系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教授)
②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學術認識
針對全國找礦勘查工作的實際需要,為了加強對中西部重點成礦帶的成礦理論和勘查技術方法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組織安排了「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中西部大型礦產基地綜合勘查技術與示範(2006~2010)」。根據支撐計劃重大項目指南,「中西部大型礦產基地綜合勘查技術與示範(2006~2010)」重點開展我國中西部重要成礦帶(包括主要跨境成礦帶)、重點礦種的構造背景、成礦類型、控礦要素及分布規律和特殊景觀條件下的高效勘查技術方法研究,以有效地指導和支撐中西部重點成礦帶的礦產勘查,發現一批資源基地,滿足國民經濟建設對礦產資源日益增長的需求。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以第二負責單位身份與第一負責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合作,聯合原陝西省地質調查院、北京大學、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共同承擔了該重大項目第十一號課題「西秦嶺成礦地質背景與鉛鋅、銀、銅、金資源評價技術研究」(編號:2006BAB01A11),課題主要研究內容是:開展區域地質背景與成礦構造環境、區域含礦建造與控礦構造要素研究,揭示西秦嶺主要礦床類型與構造的關系,建立主要類型礦床的構造成礦模式和綜合找礦模型;研製識別和提取區域控礦要素、示礦信息及礦致異常的新技術方法; 採用地質模型和綜合找礦信息進行成礦預測及礦化體定位預測。
根據課題總體目標任務和統一安排部署,實施開展了「陝西秦嶺地區主要礦集區鉛鋅、銀、銅、金綜合勘查技術研究」專題。專題研究目標和任務是:①以鳳(縣)-太(白)地區為主研究礦床與地層、構造、岩漿岩的關系,總結典型礦床的地質、物探、化探、遙感標志特徵,建立礦床的找礦勘查模型;②採用地質、物探、化探、遙感等有效方法開展調查研究,對鳳-太等重點礦集區進行礦產潛力評價與遠景靶區優選,提交具有大型礦床找礦潛力的金屬、貴金屬礦產資源找礦靶區和普查基地1處;③對勘查模型和預測靶區進行驗證,有效地指導鳳(縣)-太(白)、柞(水)-山(陽)等礦集區隱伏金屬礦產找礦,力爭取得實質性進展。研究內容是:以鳳-太礦集區為主,柞-山礦集區為次,兼顧勉(縣)-略(陽)-寧(強)礦集區,從八方山-二里河鉛鋅礦床、八卦廟金礦床、銀洞子銀鉛多金屬礦床、煎茶嶺金礦床等入手,開展主要礦床類型與地層、構造、岩漿的關系研究,建立主要礦床類型的綜合找礦模型,研究識別和提取示礦信息及礦致異常的有效技術方法,採用找礦勘查模型和綜合找礦信息進行成礦預測及礦化體定位預測。具體開展3個方面的研究工作:①典型礦床的系統綜合研究,收集礦床已有的勘查及研究資料,應用地質、物探、化探、遙感多種手段,從成礦環境、成礦年代、控礦因素及找礦標志入手,解剖典型礦床,建立典型礦床的成礦模式及找礦勘查模型;②區域找礦信息提取新方法、新技術試驗研究,在鳳-太礦集區、柞-山礦集區、勉-略-寧礦集區開展地質、物探、化探、遙感等新方法、新技術試驗研究,確定提取找礦信息的有效方法和手段,隱伏找礦信息和熱液蝕變礦物信息的提取是研究的關鍵;③靶區優選和驗證,應用典型礦床的成礦模式和找礦新方法、新技術進行成礦預測和靶區優選,並結合勘查需要對預測靶區進行工程驗證。
圍繞上述專題目標任務和工作內容,結合秦嶺地區的地質工作實際情況,根據上述學術指導思想和研究方法,本專題採用的研究工作具體思路是:「立足前人資料和成果,以解決找礦勘查生產問題為目的,利用新技術,補充新資料,充分收集研究前人的成果和資料,重新研究典型礦床,分析總結典型礦床和區域控礦的關鍵因素,完善典型礦床和區域成礦模式; 立足新理論和新認識,加強勘查技術方法應用試驗,分析總結研究找礦效果,篩選有效的勘查方法技術組合,建立完善的綜合勘查模型,為我國類似造山帶和高山峽谷區找礦提供借鑒; 科研引導,科學預測,生產配合,及時驗證,產、學、研有機結合,確保找礦勘查重大突破」。
經過5年多的不懈努力,在長期的深入思考和找礦實踐基礎上,此次研究工作查明了典型礦床和區域的關鍵控礦因素,確定了有效的勘查技術方法組合,建立了隱伏礦床綜合勘查模型,取得了找礦勘查靶區預測、驗證的重大進展,主要成果和學術認識有以下10個方面:
1)基於1:5萬水系沉積物和1:2.5萬溝系次生暈資料,對鳳-太、柞-山、勉-略-寧三大礦集區的地球化學特徵及其分布規律進行了重新認識和全面總結,重新進行了異常圈定和成圖,並指出了找礦預測區。鳳-太礦集區圈定以Au、Ag、Pb、Zn、Cu為主的異常帶6個,圈定4個找礦預測區; 柞-山礦集區圈出了3個異常帶、2個找礦預測區; 勉-略-寧礦集區圈出3個異常帶、2個找礦預測區。
2)通過對研究區內典型礦床的地質特徵、地球化學特徵、成礦規律、礦床成因及最新測試數據的綜合分析,建立了鳳-太礦集區八方山-二里河鉛鋅礦床、八卦廟金礦床,柞-山礦集區銀洞子銀鉛多金屬礦床、穆家莊銅礦床,勉-略-寧礦集區煎茶嶺金礦床、銅廠銅(鐵)礦床等典型礦床成礦模式和找礦模型,並提出找礦標志。
3)通過典型礦床關鍵控礦因素研究,對秦嶺造山帶區域主要類型金屬礦床的成礦規律進行了總結,依據控礦因素和成礦作用分析,提出了秦嶺造山帶多數金屬礦床的「兩期/二元成礦控礦」規律的新認識。
通過對典型礦床關鍵控礦因素、成礦條件的研究發現,秦嶺造山帶中的多數金屬礦床經歷了早期初始富集成礦和後期熱液改造就位成礦的疊加過程(即「兩期成礦」),多數礦床在特定的時期、特定的建造環境下,通過岩漿熔離分異、火山沉積、熱水沉積等成礦作用形成初始礦床或礦源岩,在後期的造山構造岩漿活動過程中,初始礦床或礦源岩往往被後期區域性構造岩漿活動改造,成礦物質再次被活化、遷移、富集並沉澱成工業礦床。但是從關鍵控礦因素分析,研究認為造山帶中的多數礦床具有明顯的「二元控礦」規律,即同一區域的礦床既受某一特定構造時期的成礦環境及其成礦建造控制,具有特定的成礦元素組合,同時又受印支期或燕山晚期構造岩漿改造作用控制(即「二元控礦」),多數礦床的最終就位主要受區域晚期造山、構造岩漿作用控制,即前者控制特定區域成什麼礦,後者控制在哪裡成礦、到哪裡去找礦。根據這一共性控礦規律,提出秦嶺造山帶金屬礦床往往具有變質熱液礦床和岩漿熱液礦床的基本特徵,礦床的富集空間主要為斷裂構造、褶皺虛脫部位和印支—燕山期侵入體內外接觸帶等。
4)選擇鳳-太礦集區等典型礦床進行了物化探方法試驗研究,對二里河和鉛硐山(東塘子)鉛鋅礦等典型礦床和成礦遠景區的充電法、TEM、CSAMT及EH4等物探方法試驗研究效果進行了分析總結,得出如下結論:①常規充電法適合於埋深200~500m的就礦找礦,應用前提是要求有較好的礦體天然露頭或人工揭露見到礦體,實際應用充電方法在鳳-太礦集區進行盲礦體追索效果極佳; ②TEM法有效探測深度可以達到500~700m以下,在圈定異常體的水平投影界線時准確性較高,但對推斷異常體深度的誤差較大,含炭質岩層、含金屬礦物的岩脈、斷層及不同電性界面也會形成異常,對礦體形態判斷不利;③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CSAMT)法是電阻率-頻率測深,它具有探測深度大、快捷、能及時提供視電阻率-頻率擬斷面圖等優點,但也具有靜態效應、近場效應、場源附加效應以及所測電阻率參數單一等不利因素,增加了解釋難度,推斷異常體深度的誤差較大;④EH4是一種較新的物探方法,但是野外試驗出現異常形態與地質實際相反的現象,目前沒有能夠較好地解釋。異常區工程驗證效果也不理想,故該方法的有效性有待進一步研究;⑤大比例尺岩石地球化學測量、土壤金屬活動態測量等化探方法對於圈定找礦靶區、尋找隱伏礦體具有較好的指示性。
5)通過對鳳-太礦集區柴螞金礦、沈家灣金礦和池溝銅礦的ASD蝕變礦物填圖試驗表明:①柴螞金礦和沈家灣金礦區蝕變礦物均以絹雲母為主,其次是綠泥石,再次是碳酸鹽礦物。但柴螞金礦與沈家灣金礦又有不同,柴螞金礦碳酸鹽化程度明顯強於沈家灣金礦,蝕變礦物填圖研究提出,柴螞礦區可以利用絹雲母化、綠泥石化和碳酸鹽化來指導找礦,白雲母/絹雲母化和伊利石是沈家灣礦區的有利找礦標志; ②池溝銅礦礦化蝕變以泥化、綠泥石化和鉀化為主,泥化主要分布於接近地表的斑岩體或礦體上部,綠泥石化主要分布於近岩體裂隙、構造帶、岩體中,鉀化主要分布於岩體裂隙中,鉀化強烈,則礦化增強; 斑岩型銅礦主要蝕變礦物在區內廣泛分布,但此次尚未在池溝礦區發現典型的斑岩型銅礦蝕變分帶現象。
6)鳳-太礦集區遙感地質解譯和研究表明,以灰岩為核部的背斜傾伏影像部位、背斜軸線轉折部位、短軸背斜與隱伏背斜以及灰岩影像分支部位是鉛鋅多金屬成礦和找礦的重要靶區。
7)綜合研究地質、物探、化探和遙感資料,初步建立了秦嶺中高山地區Pb、Zn、Ag、Cu、Au礦床快速勘查評價技術方法組合和隱伏礦床的綜合勘查模型。隱伏礦床的綜合勘查模型應用工作程序是:根據地質研究、化探異常分布和「兩期/二元成礦控礦」規律預測找礦遠景區→TEM、CSAMT物探方法確定勘查靶位→鑽探或坑探或槽探發現礦體→坑道或鑽孔礦體充電確定礦體走向和延伸→探礦工程驗證充電異常→系統勘查。
快速勘查評價技術方法組合是:①預查選區階段主要方法組合為綜合研究+水系沉積物測量(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1:2.5萬溝系次生暈、1:1萬土壤正規網測量)+激電剖面+地化剖面:②普查階段主要方法組合為地質填圖(1:1萬或1:2000比例尺)+大比例尺遙感解譯、航磁解譯+溝系次生暈加密+高精度磁測+TEM/CSAMT+工程式控制制; ③詳查階段主要方法組合為地質填圖(1:2000和1:500比例尺)+大功率激電+井中/井地充電+工程式控制制。
以上方法組合依據不同的礦種、礦床類型和成礦環境等有所區別,如對於SEDEX型鉛鋅礦床,在物探方法上主要選擇TEM、CSAMT或激電測量; 對於與岩體有關的Au、Cu礦床,在物探方法上前期工作可以選擇高精度磁測以確定岩體位置和產狀等; 在化探方法上可選擇水系沉積物和土壤測量,但地質工作和綜合研究貫穿始終。
8)成礦預測和靶區驗證取得了找礦勘查重大進展和發現。採用地質、物探、化探、遙感等有效方法開展調查研究,分析應用新理論、新認識,進行了找礦遠景靶區優選與礦產資源估算,應用綜合勘查模型對不同類型礦床找礦模型和預測靶區進行驗證,取得了銅鉛鋅礦找礦勘查重大進展和發現。在秦嶺造山帶鳳-太礦集區取得東塘子、白楊溝隱伏鉛鋅礦找礦初步成果; 在柞-山礦集區取得池溝斑岩銅礦重大發現; 在勉-略-寧礦集區取得徐家溝銅礦勘查重大進展。
9)研究、建立成礦模式和找礦模型是地質找礦綜合研究與勘查實踐的橋梁。綜合找礦模型的建立以成礦地質背景分析為基礎,以各種信息的理解、把握、轉換、關聯和集成為核心,以找礦標志的辨識、顯化、提煉為目的,在已形成的概念和理論指導下分析各種信息和信息組合與礦床(化)的關系,逐步形成量化的多元信息綜合預測模型,可以此來分析和推斷靶區的找礦前景和礦化體特徵。
10)勘查在地表礦化較弱或沒有任何可識別礦化顯示的隱伏礦床和盲礦床的難度加大,需要以明晰可靠的成礦理論為基礎,以切實可行的勘查方法技術組合為手段,通過深入細致的資料解釋和工程驗證而逐漸取得找礦突破。由於勘查對象在地表所反映的現象與礦床本身信息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復雜模糊,因此,對於基礎地質工作和弱小異常必須足夠重視。不同勘查方法技術所獲得的找礦信息是不完備和不確定的,需要以地質為基礎具體分析、相互印證、綜合集成、大膽驗證。在找礦預查階段,面積性物化探工作是必要的,不能簡單地以剖面取而代之,這樣才能獲得充分、完整的異常信息。深部、隱蔽及微弱示礦信息的識別提取是找礦方法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
③ 如何評價論文的學術水平和應用價值
教育論文可分為一般論文和特殊論文兩類,兩類論文有其不同特徵。但兩類論文的撰寫,實質上都是提出問題、分析(或陳述)問題、解決(或回答)問題的過程。據此,我們可以探討兩類論文共同的評價標准。對教育論文的評價,一般認為有五個評價標准。這五個評價標准有其特定的內涵,它們是評價一篇教育論文是否優良的基本依據。
關鍵詞:兩類論文;解決(或回答)問題;評價標准
怎樣寫好一篇論文常常與如何評價一篇論文有關,因為值得了論文的評價標准,實際上也就大致知道了寫好一篇論文的方向和要求。
一 教育論文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一般學術探討文章,另一類是特殊研究報告。兩類論文各具不同的特徵。
一般學術探討文章俗稱「議論文」,是思辨性研究論文。這類教育論文的文體結構靈活多變,它主要依據研究者已有的知識經驗積累和現成的文獻資料就可寫成,無須進行系統的專門的研究行動。我國教育期刊上發表的大多是此類論文。思辨性論文以理論分析和邏輯證明為其基本特徵,在內容上,注重觀點創新、理論深度和學術研討;在方法上,常用因果分析、矛盾分析、歷史分析、比較分析、結構功能分析、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科學抽象等定性分析法;在行文上,重論述輕敘述,重考證輕實證,重文獻注釋輕圖表統計,重理論推理輕實踐檢驗。
特殊研究報告大多是實證性研究論文,這類教育論文包括教育實驗報告、調查報告、經驗總結報告、行動研究報告、觀察研究報告、個案研究報告等。之所以稱為「特殊論文」,是因為這些研究報告的文體有其獨特的結構模式。例如,實驗研究報告的結構模式為:①報告的題目;②問題的提出;③研究方法;④實驗的結果;③討論與結論;⑥參考資料。一般而言,實證性研究的文體結構嚴謹,表述規范,格式相對固定,具有「應用文」文體的某些要求,在大多數情況下,研究者需經歷一定的研究行動或研究實踐才能完成。這類論文以檢驗假設、證實理論判斷,或獲得經驗體會為主要特徵。在行文上,一般先陳述研究背景、研究價值、研究目的或假設,有關變數、研究過程和方法,然後,重點陳述研究結果,並對所得到的結果進行分析討論,指出新發現的情況和問題,最後,針對所得的研究結果,回答對理論假設的檢驗情況和是否達到研究目的、解決了研究問題,或陳述研究者的見解,也可提出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和建議。必須注意的是,對研究問題、變數、過程與方法的陳述,要清晰、准確,簡明扼要;對研究結果的描述和解釋要客觀、平實,條理清楚;討論問題應以客觀事實為依據,採用科學的語體,恰如其分地闡析和評價;作結論應全面歸納、高度概括。
雖然上述兩類論文的特徵有異,但由於教育研究過程實質上都是提出問題、陳述問題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或回答問題的過程,兩類論文的撰寫大致按此過程展開,因此兩類論文的評價標准也有共性。
二 1974年出版的《美國心理學會出版手冊》(第二版)規定了心理學研究論文的格式和寫作方式。這一手冊已成為心理學雜志發表論文報告的標准。據有關研究,心理學論文與研究報告的評價有如下8條標准:
1具有一個或多個具有理論意義的新結果;2研究結果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和可應用性;3論文構思新異,或者以新方式說明老問題;4研究結果的解釋明確合理;5論文以簡明方式綜合了新的研究數據;6論文指出了先前所持的某種理論觀點的問題或局限;7研究有明確的研究圖式、思路或者實驗(或實踐)操作;8所報告的結果或理論具有普遍性。
這八條標准中,突出了對研究結果的評價標准(見第1、2、4、8條),注重論文的創新性(見第1、3、5、6條)以及應用性和推廣性(見第2、8條),此外,還重視論文的思路、價值、以往研究探討、研究方法、數據資料、結果的解釋等問題的評價。《美國心理學會手冊》建議,在第一稿寫好後,應讓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來閱讀和評價,而不應只讓「朋友」來評定,這樣才會更容易發現問題或錯誤。文章還要注意書寫整潔和段落分明,這樣會使論文閱讀效果更好。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對論文和研究報告的規定和要求,一篇優良的心理學論文或研究報告,大致應回答五個基本問題:
1你研究什麼問題?2你為什麼要研究這個課題?3你用什麼方法去研究?4你的研究有什麼創新?5你如何解釋發現的問題?
我們認為,如果將這五條評價標准賦予不同的內涵(即賦予教育論文評價方面的具體要求),那麼,這五條標准也可作為評價一篇教育論文的標准。達五條標准以「問題」為出發點和歸結,以逐步回答問題為主線,體現了一般的教育論文和特殊的教育研究報告所共同具備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或回答問題」這一基本研究過程。作者試圖根據教育研究的情況,對上述五個評價標準的內涵作進一步闡釋。
(一)你研究什麼問題
研究以問題為誘因和起點,評價一篇教育論文的優劣,首先要判斷研究者對研究問題的陳述是否明晰和具體。有經驗的研究者,一般根據研究課題的內涵和課題領域的實際,去確定具體的研究問題和內容,進而確定論文的體系結構。一篇論文要探討的具體問題以3至6個為宜,對每一個研究問題都要明確研究什麼內容。要判斷這些問題中哪些問題別人已經解決了、哪些是人們尚未解決且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是否具有「探討性」、是否需要我們花時間和精力去研究。研究問題的提出,角度要新,要有深度、有啟發性,有進一步思考和探索的價值。還要清晰認識問題的重點、關鍵和難點,明確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每個研究問題的組合和排序,要顯示一定的邏輯結構和理論框架,應具備完整性和嚴密性。
(二)你為什麼要研究這個課題
評價一篇教育論文的質量時,還要看論文選題的背景、意義和價值。選題的水平,主要表現在課題的社會實踐意義和理論建樹價值。要判斷該課題的研究成果,對人類社會發展、學科建設,對個體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可能產生的貢獻。作為評價者,主要是通過通讀全文後的反思,綜合分析研究成果的作用和價值,來判斷作者研究這個課題的必要性。
(三)你用什麼方法去研究
在特殊研究報告中,通過分析研究方法的適宜性、科學性和規范性,可判斷所獲得的研究結果是否可靠,因此要重視研究方法的評價。在教育調查論文和教育實驗報告中常常用專門一部分或一段文字敘述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及其運用過程,目的是讓讀者分析和判斷該課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的適合性和科學性,從而判斷所獲得的研究結果是否可靠,進而考慮是否接受研究者所得出的研究結論。
在許多學術論文中,雖然沒有對研究方法進行專門的闡述,但常常關注論文的研究視角和思路,這也屬研究方法問題。在學術研究中,有時探討問題的視角和切入點往往決定一篇論文的成敗。只有思維方法正確,才能把研究問題引入討論和深化。思維方法獨特,還可以導致問題創新。
(四)你的研究有什麼創新
論文的創新性是評價一篇論文水平高低的核心和重點。在實證研究中的新發現和新見解,在思辨研究中的新論點和獨到的分析,甚至所用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思路,均可視為論文的創新性。評價論文的創新性可有如下幾種方法。
1根據論文中的文獻述評。探討以往有關文獻,可發現該課題的研究基礎和新起點,從而判斷研究的突破口和創新點,區別哪些內容是已有的研究成果、哪些內容是創新成果、哪些內容是在別人研究基礎上進一步的完善和深化的成果。
2根據研究結果。在特殊研究報告中,研究結果往往包含研究者的新發現,研究結果越豐富,研究者的新發現可能就多。重要發現會使人眼前一亮。一般學術論文,則要根據作者的理論觀點去判斷其創新性。
3根據論文中的明確表述,結合評價者的知識經驗。通過論文中「摘要」、「分析」和「結論」等判斷論文的新觀點、新見解和新結論,在行文中常用「我們認為……」、「我們的結論是……」等字樣。但必須指出,有的論文作者自認為是他們的新觀點和獨到見解,但實際上並不是什麼新東西。因此,需對課題領域有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並結合評價者的知識經驗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
(五)你如何解釋發現的問題
對特殊研究報告的評價,評價的重點是論文是否對研究結果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討論,在分析討論研究結果時,是否結合研究者所掌握的有關情況,拓寬研究視野,是否對檢驗假設的情況能作恰當的解釋,對新情況新問題作出合適的說明。
對一般學術論文的評價,主要看分析問題是否有深度,對現象的描述是否准確,對事件的評價是否恰如其分,對觀點的論述是否注意理論聯系實際等。無論何種教育論文,都要求觀點鮮明、正確,有說服力;解釋或論述具有邏輯性、條理性、層次性和完整性。
總之,評價一篇教育論文一般應從問題陳述、選題意義、研究方法、研究創新、分析深度、文章的結構和文字表達等方面去評價。重點是看研究課題的價值和研究者是否正確地解決了研究問題,或解決問題過程是否包含著創造性,是否達到研究目的。
④ 學術成果及獲獎情況怎麼填
填成果的具體名稱、再填獲獎的時間,頒獎的單位(注意:一件成果、以最高為准,不要重復
⑤ 吳義強的學術及科研成果
先後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國家973計劃課題、國家攀登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科技部林業公益性業科研專項、國家948項目、教育部留學基金、人事部歸國留學人員擇優項目資助基金、湖南省傑出青年基金等20餘項省部級及國家級科研課題。
先後在《Journal of Wood Science》、《Journal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s》、《復合材料學報》、《材料研究學報》等國內外有較大影響力的學術期刊及重要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50餘篇被SCI、EI、ISTP收錄。著和參著4部專著(教材)。
榮獲全國梁希青年論文一等獎1項、湖南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一等獎1項、全國「十一五」教育科研優秀成果特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及技術發明獎3項、湖南省教學成果三等獎1項(排名第1)、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排名第1),獲得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0餘項,負責起草國家標准1項。負責兼主講的《木材學》課程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負責帶領的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團隊成為湖南省優秀教學團隊。
在國際上首次提出的「木質細胞瞬間皺縮及最大瞬間皺縮理論」,引起了學術界的較廣泛關注。首創NSCFR阻燃劑及NCRADH無機不燃膠黏劑制備技術,首次研發出增強阻燃層制備技術,填補了國際阻燃研究領域的空白。此項技術已經全面應用於企業生產,年創利潤數十億元,同時為減少火災事故的發生做出了卓越貢獻,該成果在2010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⑥ 主要學術成就、創新成果及其學術價值怎麼寫
寫作思路:簡要概括,側重體現成果、創新能力和領導能力。理工科論文的學術價值主要是採用了什麼新方法、新工藝,產生了多少經濟效益等。文科論文的學術價值主要看挖掘到了什麼新的思想,又有了什麼新的見解。
例文:
申請人主要從事新型納米多孔材料的制備及功能研究。曾參與1項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子課題、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並參與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的成功申請。獲得德國洪堡基金會洪堡學者博士後資助。
另外,申請人發展了一系列基於膠體晶體模板構築新型圖案化納米結構的材料制備方法,並制備了半導體氧化鋅一維納米結構陣列、半導體硫化物、貴金屬和碳酸鈣的有序大孔薄膜等。發展了一種氣液界面膠體晶體模板制備大面積半導體有序大孔薄膜的方法,申請並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一項。
(6)學術水平及學術成果擴展閱讀:
學術論文,也稱科學論文、研究論文。是對某科學領域中的問題進行研究、表述研究成果的文章。
學術論文是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或觀測性上具有新的科學成果或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或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於實際中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用以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或討論,或在學術刊物上發表或作其他用途的書面文件。
功能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促進社會發展;二是進行學術交流;三是為人才考核提供依據;四是可以訓練作者的科研能力和寫作能力。
總體上說撰寫論文,可以提高作者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掌握分析研究問題的方法,可以提高科研能力、科研水平及理論思維水平。研讀論文,則可以從中獲取較為密集的、系統的、深廣的知識,從而大大提高讀者的知識水平和理論水平。
通過論文撰寫來培養高層次的人才,加強對於各學科前沿問題、尖端問題的探討,並通過這種高深問題的研究及各種新知識的廣泛傳播,可大大提高全民的科學文化水平,提高整個社會的素質。
⑦ 簡歷上的主要學術成果是什麼意思
簡歷上學術成果;
指是在系統的專門的或者在對存在物及其規律的學科化論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成績。
發表於學術期刊上的論文,參與結題的科研項目均屬於學術成果范疇。
⑧ 如何提升自身學術或技術能力及水平 科技創新
教師提高教學能力的途徑淺談在教師成長的歷程中,求知始終閃爍著永恆的價值.教育的發展為教師知識修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提高、充實的機會,如學歷教育、進修培訓、自學反思等等,都是教師在教育教學崗位上提高自身知識素養可供選擇的途徑. 1.多方攝取信息,爭做通才教師教師良好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素養是合格教師的必備條件,也是完成時代賦予教師神聖使命的基礎.教師只有自身知識積淀豐厚,才能在教學過程中高屋建瓴,帶領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游.正如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關於教學大綱的知識對於教師來說,應當是他知識視野中的起碼知識.只有當教師的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時,他才能成為教育過程中的真正能手.」 張蘇奇教授把知識狀態完整的標准分解為「八個板塊」:即強烈的自我效應意識、學術水平、知識轉化能力、實踐和動手能力、心理素質、自我管理能力、適應環境、創造環境的能力;提出了「人心教育」說:把志氣、骨氣、毅力、耐勞、進取、拼搏的精神稱為人應具備的「本錢」,把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管理科學以及三者互相滲透的教育當作人的「資本」,把三大科學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經濟,叫做人的「本事」,把人的自我生存、自我發展、自我壯大的能力和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稱為人應有的「根本」.這一切,當今的許多教師還顯然遠遠是不夠的! 信息技術使人類最新的教育、科學、文化成果可以很快地傳播,人人可以共享.教育的變化必然要求教師重視終身學習,破除傳統的封閉性,開闊自己的知識視野.那種只埋頭於課本和教學參考書的教師,很大程度上會使自己的教學脫離時代,脫離現實生活.這是因為當今的任何一本教科書都無法系統地把該門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概括和吸收進去,更不用說描繪清楚該學科與其它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當代科學文化的發展趨勢是各類各門學科走向綜合,這正如德國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麥克斯·普朗克所言:「科學是內在的整體,他被分解為單獨的整體,不是取決於事物的本質,而是取決於人類認識的局限性.實際上存在著從物理到化學,通過生物學和人類學到社會科學的連續鏈條.這是一個任何一處都不能被打斷的鏈條.」當今教師,不少人努力加強與自己教學專業相關的邊緣學科知識的了解和學習,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不少在職教師利用業余時間,增強自己智能的復合性.當今的許多教師,還把教育學、心理學、人才學、未來學等學科當作攻玉的他山之石,不斷地將新學科知識融入自己的專業知識之中,向「博、大、精、深」邁進. 當今教師在智能上必須努力使自己成為知識視野開闊、博學多能的「通才」教師.這里所說的「通才」教師是指專博相濟、一專多通、一專多能、主精輔熟的教師.著名學者李政道博士說:「我是學物理的,不過我不專看物理,還喜歡看雜七雜八的書;我認為,在年輕的時代,雜七雜八的書多看一些,頭腦就能比較靈活.」可見,破除封閉性、開闊知識視野,是提高和完善教師智能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 問題教學是教學成功的重要途徑,是通往通才之師的康莊大道,也是促進師生發展的重要方式.曾聽人談起這樣一件事:國內某名牌大學的一位高材生到美國留學,課堂上這位學生認真聽講,作業更是完成得出色,可一學期下來還是只得了個C等成績.看著平時學得輕松但成績不錯的外國學友,他心情非常郁悶.後來他接受一位學友的建議,去找該課的執教老師談談.教師問:「你聽過我的課嗎?」「我沒有缺過一節課呀,作業次次都是優等呢.」學生委屈地說.「那你在課堂上提過問題嗎?幫同學解答過問題嗎?」高材生不解了:「課堂上您講的我都聽懂啦,沒有不懂的問題,而同學提的問題也實在是太簡單了.」教師鄭重地對這位學生說:「我的課堂歡迎有貢獻的人,而不歡迎消費者.」 仔細想想,這里涉及到一個學習方式的問題,傳統意義上的學習以接受學習、機械學習、個體學習和被動學習為主,教師滿足於學生聽懂聽會、理解記憶,這樣培養出的學生只是盛裝知識的容器,而不是追求發展的生命體;他獲得的更多是結果的成功,而絕少過程中豐富的情感體驗——那種大膽質疑的浮想聯翩,那種豁然開朗的妙不可言,那種合作探討的共鳴與碰撞,那種創新發現的幸福與癲狂,乃至不解、疑惑、爭辯、對抗……而這些才豐富了生命的色彩,體現了發展意義上真正的自由和尊嚴. 2.閱讀理論書籍,適應課改要求新課程標准實驗教材較之現行教材有很大變化,更加註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科技的發展,較好體現了師生、生生和課本之間的交流對話,在表現形式和陳述方式上特別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以及幫助學生改變學習方式等方面都為學生所喜歡;對於教師來說,新教材展示了學科的基本結構,但並不局限於學科結構,教科書既是教學的依據,又是一個拓展創新的平台.這一切要求課堂教學建立起體現師生交往互動、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新模式.在這種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課堂氛圍中,實驗區的教師「經常有驚喜」,「經常會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經常被難住」,一種久違的、渴望已久的東西回到他們中間,教學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但又普遍感到,讓學生體驗實踐花費的時間多,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不如直接灌輸來得快. 新課程從教育觀念到內容、方法,對於每個人都是全新的,處處體現著新思想、新觀念、新創意,沒有也不可能有一個現成的模式或成功的模式,只有依靠教師在實踐中摸索;課程改革,面臨最大挑戰的教師,這種挑戰不僅僅是壓力,更是一次「蛻變」:課程是一場深刻的教育觀念革命,在這場變革面前,每一位教師都有一個重新學習的問題,要敢於挑戰傳統,挑戰書本,挑戰自我.新課程教材難度降低了,知識面加寬了;教學變成一種充滿智慧的挑戰,學生自己參與、自己探索,教師如何引導,如何確立起以學生為本的觀念,具有寬厚的專業知識,掌握先進的教育技術,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能力能否達到新課程的要求,自身儲備的知識量能否適應課改,能否滿足學生的需要……都是我們教師面臨的課題. 一位老教師說「這種變革是一個是痛苦的過程」.因為,任何一種新觀念的確立,都是對舊觀念的否定,而否定的往往是那些我們已經駕輕就熟的東西,意味著改變我們現在每天都在進行著的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這幾乎等於要改變我們教師已經習慣的生活方式,其艱難性是不言而喻的了.傳統教育觀念下形成的教學模式是根深蒂固的,即使有意識地去改變,在教學中也會自覺不自覺地回到「定勢」中去.這一點尤其是對於一些頗有建樹的成功教師來說更是艱難的.他們不僅要改變教育觀念、教育方式,甚至一定程度上要改變一些「成功經驗」. 面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達到新標准要求,使用好新教材,我們不僅要「洗腦」,還要不斷「充電」.教師只有不斷閱讀教育教學理論圖書並大膽實踐,才能適應課改要求,從而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藝術. (1)結合教育教學工作實際,有選擇地閱讀一些提高教師自身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圖書.課程改革要改變原來重知識、輕能力的傾向,改變學科本位、門類過多、缺乏整合的狀況,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改變原來的評價方式,教育的重心已不再是教給學生固有的知識,而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作為教師只有及時跳出學科本位思想的束縛,才能適應新課程教育教學的需要和教育發展的需要.像《教學方法——現代化的研究》、《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等圖書為教師教學活動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對我們廣大教師都具有極大的借鑒和指導作用. (2)多讀一些真正提升教師自身內在修養的圖書.新課程反映了社會對教師工作的質的要求,教師必須隨著新課程所建立的學習方式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而教學方式的變化是由教育觀念決定的,因此,廣大教師應盡快提高專業化水平,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加強對優秀教育理論著作的學習.像各種教案、教參類的圖書應該看,但不能依賴.有的教師看教案類圖書,不是參考學習借鑒,而是圖方便、照抄照搬,這不但不能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反而有害.而像《專業:挑戰二十一世紀的教師》、《教會學生思維》、《師生溝通的藝術》這樣的圖書會使教師受匪淺. (3)學校應該為廣大教師提供良好的讀書條件,從目前教師購書情況看,絕大部分是集體購買或由課題經費報銷.影響教師個人出資購書的因素固然很多,但現在學校圖書館普遍存在的缺乏教師業務理論學慣用書的狀況,的確應該盡早改善.切實加強圖書館建設,為廣大教師提供能擴展視野、豐富知識結構的教育理論圖書實在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成功之舉. 3.加強相互交流,提高工作效率今天,教師的功能從傳統的教給學生知識發展為培養學生的智慧,挖掘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這是一項艱巨的使命.當代的教育科學表明,人類的知識不僅在不斷分化,形成許多新的邊緣學科,教育也跟科技一樣,不僅各門學科縱橫交錯,形成知識的立體網路,就是教育學和教學法體系本身也日益豐富,同一學科內各種流派林立,同一教學內容也因教法迥異而效果懸殊.為能夠保證自己站在教學改革的前沿,教師就必須發揮群體優勢,加強橫向聯系、活躍學術交流,以彌補個人智能的不足.英國大文豪蕭伯納曾經形象而生動地評述過群體優勢: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每個人還是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每個人就有兩個思想,甚至多於兩個思想.」 加強橫向聯系,活躍學術交流,不僅要求在教師同行中創造一種「文人相敬」、相互啟發、相互促進的好風氣,還應根據時代的特點,大膽跨出校門,與科研部門、企業掛鉤,在實踐中搞科研、抓信息,使教師永遠處於人類科學文化的前沿,不斷補充知識的新鮮血液.教師與社會發生橫向的學術聯系已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教師在參與這些學術交流後可以及時地提高自身的智能和教學水平,把最新的學術及科研成果傳授給學生,有利於克服教學脫離時代、脫離生產和生活實際的弊端. 在教師的生涯中真正令人遺憾的並不是教師「紅燭」般的命運「照亮了學生,耗盡了自己的光焰」,從一個有高尚責任感的教師的角度來看,那正是對教師崇高精神的禮贊.真正令人感到遺憾的,常常是匆匆流逝的時間.教師的一生,都消耗在講台前、學生的作業本上和備課的台燈下.難怪許多教師都不約而同地把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質的關鍵一環,集中到能否樹立科學的時效觀上.讓每一個教師掌握時間的運籌學,花盡可能短的時間,獲得智能上的較大發展,產生最大的效益來. (1)珍惜分秒時間.從教師的工作來看,其時間就更有價值,更應當珍惜.因為一位教師的一小時就是幾十名學生的一小時,教師在教學中如果漫不經心地白耗一小時,就等於剝奪了學生一個小時的黃金般的青春生命. (2)科學安排時間.教師的工作日程表總是排得滿滿的,就是星期六、星期天,有的教師也還要工作,莫說學習提高,就連鍛煉、做家務和休息的時間也擠掉了,許多教師為此而苦惱.作為當代科學文化的傳播者,教師應該是科學、健康和文明生活方式的倡導者.科學地分配時間,掌握時間的運籌學是其中的關鍵.我們可以按照科學的比例分配好一天中工作、學習、休息、娛樂、鍛煉和睡眠的時間,有計劃調配一周乃至一月的活動,使之成為規律,不因工作繁忙而取消和不適當地壓縮睡眠、鍛煉,也不要過度消遣而偏廢學習和工作. 4.自學反思培訓,直擊三大難題教師投身業務進修學習、提高業務水平和能力,舉步維艱,經費緊缺、工作矛盾和與實踐脫節這三大難題,成為教師繼續教育的薄弱環節和難點,造成不少教師教育觀念與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手段落後,部分教師學歷、文憑與水平不一致,職稱與履行崗位職責的能力不符.因此,必須打破「進修為學歷」、「進修必離職」的傳統做法,把培訓滲透到教師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和過程中,使教師的培訓基礎化、全程化,提高培訓的實際效果.《21世紀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綜合素質培訓》課題進行的「自修——反思」培訓,直擊以上三大難題,實踐證明是繼續教育有效的培訓形式. 自修——反思培訓模式,是以學校為主陣地的在職培訓,學校是培訓的主陣地,教師是培訓的主體,教師可以從自己最為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最感興趣的專題入手,確立課題,自訂培訓目標、自修培訓教程,並根據學習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總結學習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隨時隨地改進自己的工作,在自察自省、自評、自己總結的基礎上,進行教師互評、校長導評、專家審評,力求使每一位教師學會學習,使他們在群體學習活動的同時實現個性化. 而培訓者(培訓機構、科研所)則要轉變觀念和角色,和中小學聯合起來,走進學校,走進教師中間,參與到教師培訓中,做培訓的指導者、促進者、資源攜帶者,為教師提供隨時性服務,強調所有的學習活動都建立在學習者需要的基礎上,學習活動在不斷的探索中進行,培訓者將與被培訓者共同成長. 自修——反思培訓模式,其實質是一種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它面向全體教師,不必把教師集中到學校以外的某個培訓機構,不受時間、地點、經費的限制,教師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景中,進行反思性學習和培訓;是教師在自我進修、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的行為、決策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用教育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獲取知識,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教學實際問題,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的發展.其特點是每位教師都要帶著問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到自己教學活動的不足,覺察到自己以前沒有覺察到的不良教育教學習慣以及它所帶來的消極後果,從而尋找新思想與新策略並解決面臨的問題.
⑨ 老師的學術成果指的是什麼
再某某著名刊物或專業學術刊物上發表了多少論文,開了多少講座,或者寫書立著
⑩ 招聘報名表中的論文及學術水平怎麼填是讓填什麼呢有填過的幫個忙。。謝謝
這個應該是你填你發表過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