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建立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新機制
就目前而言,國土資源行業的科技成果轉化處於分散、自發的狀態,科技人員對成果轉化尚未形成重視,缺乏政策法規來保證科技成果轉化的順利進行。因此,建議主管部門通過制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辦法」,對項目立項、經費核算與籌集等進行規范,並從激勵科技人員參加成果轉化過程出發,將知識產權的歸屬、科研人員的收益分配等問題進行明確,制定可操作的方案,同時還需明確對高校、科研院所向企業轉移科技成果給予獎勵,調動其參加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其次,成立多層次、功能明確的成果轉化管理機構,形成自上而下的運行機制,推動有計劃、有目的的大規模成果轉化與推廣。國土資源部、省(市)國土資源廳、重點科研院所、實力雄厚的大學、各類重點實驗室分別設立技術轉化辦公室或辦事處,負責對科技成果的管理,每年制定成果轉化計劃,承擔科技成果轉化的跟蹤研究。同時,這些辦公室應建立成果轉化信息網,發布科技機構的技術轉化與合作項目,將研究成果迅速推向企業;負責科技機構與企業之間的聯系,提供技術咨詢,進行信息交流,將實驗室研究成果與各級地方政府和企業相連,同時將地方政府和企業的需求反饋到相關的實驗室,建立科技成果信息溝通的橋梁。通過這樣的溝通,將科技成果與市場更好地結合,從而加速國家資助的研究成果向國民經濟滲透。科技成果轉化辦公室可以由上級單位解決經費,同時,管理人員收入要與其績效掛鉤。
第三,建立成果轉化專項引導社會資金的投入模式,加強對有限的經費進行有效的分配,集中在政府政策和戰略確定的、具有前景的項目和領域,使有限的財力得到最大效力的發揮。同時注重對科技成果轉化做得好的高校適當地給予經費支持;對於企業來說,政府可以通過無償資助的形式支持企業進行小試和中試,效果好的可以引入社會資金。這樣,通過專項資金的引導,吸引撬動社會資金進行介入,以期實現規模化的成果應用。
② 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成果
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就把建立社會主義當作自己的奮斗目標。但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前的很長時間內,中共中央一直設想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先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經過十幾年以至幾十年的新民主主義建設,再過渡到社會主義。在這一構想的指導下,建國後的頭三年實行了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政策,以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為主導,注意發揮資本主義工商業有利於國計民生的積極作用,促進了整個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從1952年下半年開始,隨著國民經濟恢復任務的基本完成和土地改革運動的行將結束,在對不法資本家的「五毒」行為(指行賄、偷稅漏稅、偷工減料、盜騙國家財產、盜竊國家經濟情報的行為)進行打擊後,中共中央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設想發生了改變。1953年6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明確提出: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時間內,基本上完成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2月,中共中央批轉中央宣傳部編寫的關於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公布並闡述了總路線的內容。1954年2月,中共七屆四中全會正式批准了這條總路線。
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後,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全面展開。對個體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引導農民經過具有社會主義性質萌芽的互助組,到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社,再到完全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社。對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主要組織形式是由手工業生產小組、手工業供銷合作社到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通過委託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委託經銷代銷、公私合營、全行業公私合營等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到1956年底,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它建立起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實現了最深刻的社會變革,奠定了中國進步和發展的良好基礎。此外,還創造了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改造形式,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特別是對資產階級的成功贖買,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
但由於在後期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也過於簡單劃一,社會主義改造也遺留了一些問題。這主要是過分追求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急於消滅非公有制經濟成分,限制以至取消市場調節的積極作用,在集體經濟的經營管理方面,也盲目追求集中和統一經營。這些不足,從總體上說,是與當時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水平不高,沒有擺脫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束縛分不開的。
③ 如何建立社科成果評價體系交流發言
在人抄文社會科學研襲究成果的評價標准中,創新思想是評價的核心指標,研究規范是評價的基礎指標,學術價值與社會價值則是評價的重要指標。研究規范是科研成果科學性的保障,研究方法規范化不代表成果的創新性。倘若我們的主要學術建構方式是引用別人的論述,那麼,加了注的引用與不加註的引用在學術效果上並不具有本質性的區別。加了注的引用依然是引用,其學術效果並不因為符合學術規范而獲得實質性的增強。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評價標准中,創新思想是評價的核心指標,研究規范是評價的基礎指標,學術價值與社會價值則是評價的重要指標。目前,這些基本上已經在我國學界取得了一定共識,因為,科學性、創新性與價值性基本上可以代表研究成果評價的三個維度。但是,具體到科研成果的科學性、創新性與價值性及其間關系的准確判斷,則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處理過程。
④ 中國人民解放軍建立和發展的重大成果
1949年軍隊進行整編,由單兵種向多兵種的合成軍隊邁進。人民解放軍向著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1955年開始我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人民解放軍實行軍銜制度。為建設現代化的國防,我國把發展國防工業和國防科技作為建設重點。從1956年聶榮臻主管國防尖端武器的研究和生產以來,尖端武器的研製取得突出成就。人民解放軍的武器裝備不斷得到更新。80年代以來,在中央軍委的領導下,人民解放軍進一步加強了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努力提高部隊的軍事素質和政治素質,已有能力構成立體防禦體系,成為捍衛共和國的堅強柱石。
⑤ 我國中國境內全國各地法制社會建立的成果有哪些
人權大幅度提高,可以要求國家賠償、可以起訴政府、知識版權保護意識增強。
⑥ 新中國建立後有哪些重大科技成果
1、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到1966年,建成並投產的限額以上大中型項目1198項,初步形成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興建了一批新興的工業部門,我國的電子工業、石油化學工業、原子能工業等,大多是在這個時期打下基礎的,填補了我國工業的許多空白。
工業布局有了明顯改善,內地和邊疆地區都建起了不同規模的現代工業和現代交通運輸業,基本上改變了舊中國工業畸形發展的局面。
2、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初見規模,效果明顯。
農業技術改造的積極開展,為農業生產持續增長打下了基礎。在糧食、棉花增長幅度較大的同時,經濟作物也獲得一定的增長。這期間依靠農村集體力量修建了84000多座大中小型水庫,至今仍在農業生產中發揮灌溉、發電、攔洪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科學技術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現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的我國航天技術,就是從1956年起步的。
對於這個時期以「兩彈一星」為標志的科技進步,鄧小平明確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4、培育了良好社會風氣,社會進步舉世矚目。
人民共和國政府以最快的速度滌盪了舊社會遺留下的污泥濁水,培育形成了良好社會風氣。在懲治貪腐、反對封建迷信、掃除文盲、發揚社會主義新道德、計劃生育等方面,都取得顯著成績。
一個國家的人均預期壽命,是反映這個國家綜合實力和社會進步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提高到65歲。而印度1952年人均預期壽命41歲,直到2011年人均預期壽命才達到65歲,比中國晚了整整35年。
5、在外交上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新中國一貫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區別不同國家對我國的不同態度,同世界各國建立新型外交關系,極大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1964年中法建交,打破了西方國家封鎖中國的鏈條。
1971年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1972年促使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打開了中美關系正常化的大門。到1976年,在當時世界上獨立的130多個國家中,同我國建交的達到110個。在國際上樹立了我國獨立自主的尊嚴形象,贏得了朋友,贏得了聲譽。
(6)建立成果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航天成就
1960年,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枚運載火箭。
1964年10月和1965年5月,我國先後兩次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從而打破了國際上的核壟斷。
1966年10月,我國第一次成功進行了發射導彈核武器的試驗。
1967年6月,成功爆炸了第一顆氫彈。
1971年9月,第一艘核潛艇建成並試航成功。
⑦ 黃埔軍校建立取得的成果和貢獻。
黃埔軍校為中國革命培養了很多軍事人才,他們在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版,他們是中國革命的權棟梁,只是由於最後各自的政治信念都不同,所以各自的命運都產生了很大的差別,但是他們都是中國人的驕傲!
⑧ 如何建立科技創新成果的管理機制
創新管理管理能力主要由三方面反映:創新管理戰略、創新管理機制論述、創新管理速度。技術創新管理戰略決定和統率企業創新管理的具體行為。企業能否正確選擇並貫徹實施良好的創新管理戰略,是其能否順利推進技術創新管理,贏得創新管理收益的先決條件。企業要在正確地分析自身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基礎上做出的企業技術創新管理總體目標部署,以及為實現創新管理目標而做出的謀劃和根本對策。高度重視自己的技術創新管理速度,縮短與西方發達國家企業的差距。
通過多種方式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敏銳的創新管理意識、會管理、敬業精神強的企業家隊伍。企業家不同於普通管理者,能夠及時感覺和捕捉住各種機會,並能夠採取創新管理行為獲取創新管理利潤。企業家的作用貫穿於整個企業的技術創新管理過程中,企業家常常是技術創新管理活動的倡導者、技術觀念的創新管理者、技術手段創新管理的投資者、技術創新管理成果的採用與推廣者、技術創新管理活動的組織者。企業家通過權利、感召力和創新管理精神,培育和建立有利於技術創新管理活動場所的文化氛圍,通過自己卓越的管理才能,創造性地利用企業資源開拓商品市場,組織和管理企業技術創新管理活動。
提高研究開發能力。要繼續推動建立健全技術開發機構、高水平的技術開發中心,對企業的研究開發條件進行改善,並吸收獨立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的科研力量以多種形式投入到企業技術創新管理中來,以抓好重大關鍵技術的攻關,帶動創新管理性的研究開發。對引進技術要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進行二次開發,以提高自主開發和創新管理能力。同時,還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大力開發有知識產權的生產技術和有較高附加價值的名牌產品、新產品,成為進入市場的有力武器。
提高企業的製造能力。大量培養技術熟練的「藍領工人」,提高企業的設備先進性,使企業的製造能力和創新管理能力相適應。
加強企業的營銷能力。
⑨ 中國人民解放軍建立和發展的重大成果有哪些
中國人民解放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裝力量
中國人民解放軍誕生於1927年8月1日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稱中國工農紅軍,抗日戰爭時期稱國民革命軍八路軍和國民革命軍新四軍,從國共內戰時期起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緊密依靠基層民眾,進行了土地革命戰爭、參加了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歷經艱難曲折,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戰勝了國內外的強大敵人,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不朽功勛,贏得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愛戴與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人民解放軍抵禦外來侵略,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維護國家獨立與安全,參加和支援社會主義建設,同時,在加強自身革命化、現代化和正規化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鞏固國防、維護國家領土完整與安全的堅實基礎。
中國人民解放軍誕生於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1927年秋至1928年春,中國共產黨先後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湘南起義和湖北東部等地區的起義。這些地區起義後保留下來的部隊,當時叫中國工農革命軍,1928年5月以後,陸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簡稱「紅軍」。
1937年7月7日爆發抗日戰爭,8月25日紅軍的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9月11日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活動在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集中起來,10月2日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1945年,同盟國中國戰區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兼八路軍總司令朱德批下七道抗日反攻命令,並在其中第四道命令中首次提出「人民解放軍」一詞。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中共領導下的關內各解放區部隊大批進入東北地區,10月31日和東北抗日聯軍等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1946年1月14日,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
1946年中國爆發國共內戰,解放區各部隊由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民主聯軍等陸續改稱人民解放軍。經過數年的國共內戰,推翻了國民政府的統治,後又進軍西藏,統一了中國大陸。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
從建國初至建國五十周年為止,中國人民解放軍曾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上進行過共13次閱兵式。
⑩ 革命統一戰線是如何建立的建立介取得最豐碩的成果是什麼
那是最主要的敵人應該是我們常說的3座大山
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封建主義
中共先後總共建立了4大統一戰線
一,革命統一戰線
有利的推動了北伐戰爭的順利進行,給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以前所未有的打
擊.但由於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由於蔣介石和汪精衛的叛變,導致大革命失敗,革命統一戰線破
裂.
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果不用說了吧)
三,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為解放戰爭的勝利,為我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做出了重要貢獻.
四,愛國統一戰線
愛國統一戰線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香港和澳門的勝利回歸,都做出了重大貢獻.並將為全
面建設小康社會,為台灣的和平統一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