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唐行土地轉讓

唐行土地轉讓

發布時間:2023-01-05 09:41:00

1. 唐朝時期土地可以買賣嗎還有歷代的

如果是個人的土地,是可以買賣的,有地契作為憑證,當然,和現在一樣,要到政府(當時叫縣衙)備案的,政府要在地契上加蓋公章作為認證標識,誰也不能改,政府保護你的權益。

當然,這個認證不是白認證的,是作為收稅的憑據,有多少地,收多少稅,只要連續納稅,地就永遠是你的,如果有一天你交不起稅了,對不起,國家收回,作為無主荒地拍賣。

這個規矩後來有所反復,有的朝代不是按地收稅,是按「丁」一個壯年男性叫1丁,不管你有多少地,按人收,適合戰亂後無主荒地很多,鼓勵人們耕作的時期

有的朝代是按「丁」+土地收,計算方式就不細說了,能寫一本書

歷朝歷代大體都是這個規矩。

2. 中國歷史上土地的所有權和經營權的變化

一、西周時期的土地制度
先秦時期土地屬於國有。當時曾實行井田制度。井田制度在商代已經出現,到西周時期得到全面推廣。因土地被劃用「井」字形,故名。根據不同的記載,各國的井田規劃並不完全一致。一般是以百畝(約合今31.2畝)作為一個耕作單位,稱為一田。縱橫相連的九田合為一井。十井為一成,十成為一同。也有以一田為一夫,十夫為一井,再以百夫、千夫計算的。在標準的井田中間,有排灌水渠系統,稱作遂、溝、洫、澮、川,與之相應的道路系統稱作徑、畛、塗、道、路。縱橫在井田上的道路稱作阡陌。在相當數量的井田周圍,「啟土作庸」,形成封疆。井田在法律上屬於王屬所有。周王按爵位高低賜封給諸侯及卿大夫相當差數的土地,其中就是一定數量的井田。受封者對於井田只有使用權而無私有權。土地不能轉讓或買賣,「田裡不鬻」。井田的經營方式,是奴隸的集體勞動。
二、秦漢時期的土地制度
秦國在統一之後,實行爰田制,雖然承認土地私有,但保留了一定數量的休耕地,政府對土地的使用權干預較多,而賦稅的徵收也比較繁瑣。統一之後,這種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已經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因此,秦始皇在公元前216年「令黔首自實田」,即讓老百姓(黔首)如實上報自己的所有土地(包括耕地和休耕地)。在此基礎上,廢除爰田制,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土地私有制。兩漢時期,土地原則上歸國家所有,稱作「公田」,由皇帝「假」給農民耕種。
三、曹魏時期的屯田制
曹魏建國後,實行屯田制。當時的屯田有民屯和軍屯兩種形式:所謂民屯是把召募來的流民和收編的黃巾軍家屬按軍事制度編制起來,專門從事農業生產。民屯的組織系統自上而下是大司農→典農中郎將→典農都尉→屯司馬→屯(田客五十人)。軍屯又叫兵屯,是由軍隊進行的屯田,由大司農派度支校尉、度支都尉到軍屯所在地管理軍隊屯田。其編制仍以軍隊的營為單位,每營有佃屯田兵六十人。屯田的實行,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三國志?武帝紀》注引《魏書》雲:「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積谷。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滅群賊,克平天下」。
四、西晉時期的土地制度
根據門閥政治的需要,西晉王朝在經濟上實行了占田制。所謂占田,是指國家准許個人佔有的土地數量,並不是由國家授田。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百姓占田的規定。普通百姓,男子占田70畝,女子50畝。一是對官員占田的規定。品官一至九品可占田50頃至10頃。
北魏孝文帝改革時,實行均田制。規定:(1)男子15歲以上授露田(一般農田)40畝,桑田20畝;婦女授露田20畝。為備休耕,露田加倍授給。露田年滿七十還官;桑田可作為私田,不必還官。(2)露田和桑田均不得買賣,但原有桑田超過二十畝的可以買賣其超出的部分。(3)地主可按其擁有奴婢和耕牛的情況另外獲得土地。奴婢授田與農民相同,耕牛每隻授田30畝,但僅限四牛。(4)地方官按官職大小授給公田,刺史15頃,縣令6頃。
五、北魏隋唐時期的土地制度
均田制是唐朝前期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它包括:(1)對百姓受田的規定。十八歲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老男、篤疾、廢疾受口分田四十畝,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畝;這些人如果為戶主,每人受永業田二十畝,口分田三十畝。雜戶受田如百姓、工商業者、官戶受田減百姓之半。道士、和尚給田三十畝,尼姑、女冠給田二十畝。此外,一般婦女、部曲、奴婢都不受田。(2)對貴族官僚受田的規定。有爵位的貴族從親王到公侯伯子男,受永業田一百頃遞降至五頃。職事官從一品到九品,受永業田六十頃遞降至二頃。散官五品以上受永業田同職事官。勛官從上柱國到武騎尉,受永業田三十頃遞降至六十畝。此外,各級官僚和官府,還分別領有多少不等的職分田和公府田,職分田的地租作為官僚俸祿的補充,公府田的地租充作官署的費用。這兩種土地的所有權歸國家。(3)對土地買賣的規定。貴族官僚的永業田和賜田,可以自由買賣。百姓遷移和無力喪葬的,准許出賣永業田,遷往人少地多的寬鄉和賣充住宅、邸店、碾磑的,並准許賣口分田。買地的數量不得超過本人應占的法定數量。
唐代均田的辦法,和前代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①受田的對象跟前代有些不同,即寡妻妾以外的一般婦人、官戶以外的一般奴婢和牛都不受田,而增加了僧尼、道士、女冠和工商業者可以受田。②關於官吏受田的規定比前代各朝更完備,封建王朝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吏都可普遍受田,官越大,受田越多。③土地買賣的限制益形松馳。④優待府兵官兵。所有上述這些變化,大都開始於隋而完成於唐。特別是官吏受田辦法的完備化,土地買賣限制的放鬆,顯示出大土地私有制日益占優勢。
六、宋元以來的土地佔有形式唐代以後,土地私有化的傾向越來越明顯。但國家和皇室仍保有大量土地。這些土地以「皇莊」、「官莊」的面目出現,經營方式與地主經營沒有多少差別。明代清丈土地,繪制《魚鱗圖冊》,確定土地的私有權。

3. 中國古代土地私有制產生的原因和主要形式

原因:春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現使生產力迅速發展,私田增多,井田制逐漸瓦解,封建剝削方式產生。

主要形式:

1、君主土地私有制。君主才是土地的所有者。而耕種者只有耕種的權利,個人不可以將土地買賣或者轉讓。

2、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產生關系的基礎,它的發展導致土地兼並。如西漢後期的土地兼並,東漢豪強地主佔有大量肥田沃土。

3、自耕農土地所有制。這種土地所有制形式不佔主要地位,但人數眾多,封建社會各個朝代都存在這種自耕農土地所有制,是對封建生產關系內容的重要補充。

(3)唐行土地轉讓擴展閱讀: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的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時期,春秋時期人類進入鐵器時代,生產力提高,井田制逐漸瓦解。

戰國時期,公元前594 年魯國實行「初稅畝」,承認私田的合法性,按土地畝數徵收賦稅。秦國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實際上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秦漢時期,秦統一六國之後在全國推行名田制,漢朝在實行「休養生息、無為而治」的同時沿用秦朝的土地制度。

北魏至唐朝中期,實行均田制將無主土地按人口數分給小農耕作,土地為國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後歸其所有。在唐中葉以後,人口增加,土地兼並日益嚴重,均田制被廢止。

北宋王安石變法實行方田均稅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戶佔有土地的多少和貧瘠收取賦稅,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客觀上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賦役合並、將田賦、徭役、雜役分攤在田畝上,折成銀兩,按田畝進行收稅。實現了我國賦稅制度從實物稅向貨幣稅的變化。

清朝雍正推行「攤丁入畝」:把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按土地征稅,不再以人作為對象徵收丁稅。

4. 中國古代土地成為可以自由買賣的一種財產出現在什麼時期

土地買賣,是將土地作為商品進行交易的活動,是土地所有者將土地所有權出讓給他人的行為。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是土地私有制中最完整的、最典型的形式,即土地可以相對地自由買賣、出租或自行經營。資本主義社會,土地已成為市場中的重要商品。

中國奴隸社會的土地所有制是奴隸主所有制,土地佔有者只有使用權,不可以買賣、出租、抵押、贈送、自行經營等。
中國封建社會土地買賣內容復雜,形式多樣,有「活賣」與「絕賣」之分。「活賣」是指賣主保留回贖的權利,但回贖權力保留有一定的期限。過期不贖,即成「絕賣」。「典田」即為「活賣」。農民想保留土地回贖權,常通過典田取得現金和實物。典田在不贖而絕賣時所得的補價為數很少。中國封建社會的土地買賣,一般是建立在封建自然經濟基礎上,並不表明商品經濟發達,而只是地主、富農兼並農民土地的一種手段。

中國,在戰國時期確立土地私有制,主要是獎勵軍功,促進新興地主崛起。由於土地私有制的出現,這就允許了土地私有者之間的土地買賣。
但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地主獲取大量的土地,主要不是通過土地買賣進行的,而是通過土地兼並取得的。土地兼並往往在一個朝代的後期表現突出,大地主為了擁有更多的土地,採用各種卑劣手段(其中也部分包括上段所述的土地買賣形式), 尤其是災年,地主巧取豪奪讓擁有土地的農民淪為佃農。歷代調整治理土地兼並的法令也不少,目的是限制土地兼並,確保自耕農利益,限制大地主利益,以維系封建統治,保證國家穩定的財政收入。較為著名的有:北魏至唐朝前期實行的均田制,宋朝的王安石變法,明朝張居正草擬的一條鞭法,清朝康熙年間的攤人丁入畝制度,等。

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建立之後,土地買賣活動受到了嚴格限制。在中國,法律規定土地不允許買賣。在1988年4月12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中明確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

5. 唐朝的土地政策是什麼

唐政府放棄授田的傳統職能,改變直接配置土地資源的方式,漸進地調整均平占田、抑制兼並的政策,最終使田制不立、不抑兼並成為土地政策的宗旨。

6. 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經歷了哪些變化

變化嗎,簡單概括,總體是從私有制變國有制了唄。等等,忽略了一個井田制。
先從最最開始說,原始社會——井田制,也就是我國古代奴隸社會時的土地制,在西周時頗為盛行。據流傳下來的圖案顯示,是道路和渠道縱橫交錯,把土地分隔成方塊,形狀像「井」字,因此稱做「井田」。

大部分都出身農民,可能多多少少會了解一點,這個制度就是以家庭為單位,向村裡、組里承包土地等生產資料和生產任務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形式。

7. 為什麼唐朝實行均田制反而導致土地兼並

均田制在中國古代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從北魏開始推行,到唐朝中期瓦解,它的實行對封建經濟的恢復和繁榮起了決定性作用,它的瓦解也是唐朝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然而《中國古代史》(高中選修本)對均田制僅作簡單的交代,特別是在第八章「唐朝衰落」一章中,重點突出安史之亂和潘鎮割據,對均田制瓦解的影響僅僅涉及兩稅法,用墨很少,使學生不能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理論中去理解,筆者認為教材中應補充有關均田制的一些內容,使學生對均田制與唐朝的盛衰有明確的認識。
為了保證封建國家的收入,624年,唐高祖下令繼續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唐代均田制的主要內容是;
(1)對百姓授田的規定,十八歲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老男、殘疾、廢疾受口分田四十畝,寡妻妾受口分田二十畝,口分田三十畝。雜戶受田如百姓、工商業者、官戶受田減百姓之半。道士、和尚受田三十畝,尼姑、女冠受田二十畝。
(2)對貴族官僚受田的規定有爵位的貴族和五品以上的官員,依照品級可受永業田五頃至一百頃。有戰功者,可依照,勛級受勛田六十畝至三十頃。另外,各級官府還有多少不等的職分田和公廨田,職分田的地租作為官僚俸祿的補充,公廨田的地租充作官署的費用。
(3)對土地買賣的規定。貴族官僚的永業田和賜田。可以自由出賣。老百姓遷移和無力喪葬的,准出賣永業田。遷入人少地多的寬鄉和賣充住宅、邸店、碾塏的,並准許出賣口分田。
均田制並未觸動地主官僚的私有土地,對農民的授田只限於無主荒地。農民所受土地大都達不到法定數額。但一般說來,農民都從國家獲得了相當數量的授田。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過去不合理的土地佔有狀況,有利於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在授田對象中,增加了雜戶、管戶和工商業者,這說明這些人的地位在逐漸上升,變成了均田農民。均田製取消對奴婢、部曲的授田,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地主乘機佔有大量土地的機會。
均田制是唐朝推行租庸調制的前提,租庸調制規定了農民役期的最高限額,特別是「輸庸代役」的規定,使農民的生產時間有了保證,這都有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為唐朝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基礎。
均田制也是府兵府存在的基礎。府兵制始於西魏、北周、隋唐雖屢有變更,但都相沿不廢。唐代的府兵制是:基層單位是折中府,全國共有六百三十四府,分隸中央十二為統率。十二衛各設大將軍一人,將軍二十。大將軍是府兵的最高長官,直接受皇帝節制,每府兵額八百人至一千二百人不等,編制單位有團、族、隊、火。軍府絕大部分駐京師附近,意在「居重馭輕」加強中央集權。唐代的府兵制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兵農合一,兵士均田制農民中選拔,被選中者,免其祖庸調,士兵自備軍誡從軍征戰,雖然兵役負擔很重,但由於他們尚能分配到足夠的永業田、口分田,府兵本人也能夠免除租庸調。因此他們的經濟比較優裕,這既減輕了國家的負擔,也使兵源有了保證。第二,中央十二督率各府,軍府又相對集中於京師附近。第三,戰士平時有訓練,保證了戰鬥力。第四,府下有兵,但無調動權利,將帥受皇帝之旨有統兵之權,但事畢「兵散於府,將歸於朝」,將帥不能長期控制士兵,士兵因「取之土著,恐累親族」,所以也不敢「外叛內侮及殺帥自擅」,因此在府兵制下不會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它的實行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和封建統治的穩定。

8. 我國唐代以後的土地制度

1、在均田制的基礎上,唐代確立了一種稱為「租庸調」的賦役制度,主要是配合均田制的施行。所謂租、庸、調,即指田租、力役和戶賦。 唐代規定丁男十八歲以上,授田百畝,其中二十畝為永業田,八十畝為口分田,老死還官。人民向政府取田而登記戶籍,政府依據授田紀錄而向人民徵收租庸調。均田制以男丁為單位而授田,租庸調制也是以丁作為徵收對象。又因為均田制中所有領田者,皆領定額的田,故此制中以廿一至六十歲的男子為丁,不論貧富,一律繳納定額的租庸調。

2、唐德宗時期,宰相楊炎創兩稅制,核心內容為:「凡百役之費,一錢之斂,先度其數而賦於人,量出以制入。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雜徭悉省,而丁額不廢,申報出入如舊式」。均田制度及其伴行的租稅制的失敗,不僅說明流通經濟相當發達的官僚社會,不可能再把土地與農民束縛定著起來,還說明這種社會由長期因緣積累所逐漸形成的門閥及其有關的社會政治勢力,再不會允許他們把已經領有或將要取得的土地所有權力,交到中央政府統制支配。所以,為了適應這兩種客觀情勢,唐代統治者體驗到維持統治的最安穩最聰明的辦法:不在壟斷土地分配權,以長期控有賦稅源泉,而在承認既成土地所有關系,以改進賦稅收入,這即是代替均田制以及租庸調制而出現的楊炎兩稅法。
兩稅法的精神,不在字面的每年兩次徵收,而在於把此前有國家統制分配土地規制,從根本上取消了。也許正因如此,楊炎在舊歷史學家的心目中,就被視為是罪大於商鞅的。把楊炎比商鞅,正說明了廢均田與廢井田同樣重要,在應時達變,解放社會生產力而言,商鞅功不可沒,楊炎是同為不可沒的。

3、方田均稅法,王安石變法實行的政策之一。熙寧五年(1071年)八月由司農寺制定《方田均稅條約》,分「方田」與「均稅」兩個部分。「方田」是每年九月由縣長舉辦土地丈量,按土塙肥瘠定為五等,「均稅」是以「方田」丈量的結果為依據,制定稅數。 歷史作用:清丈出大量隱瞞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農民免除賦稅,得到實惠。 方田,意指清丈土地。北宋初年各地田賦不均,地主富豪相率隱田逃稅,賦稅負擔都加在了中小地主和農民身上。仁宗時,郭諮和孫琳用千步方田法清查州肥鄉縣(今屬河北)等處民田。後曾幾經試行推廣此法,但幾試幾罷。王安石執政後於熙寧五年(1072)推行方田均稅法。其法以東西南北四邊長各一千步作為一大方(相當於當時的一萬畝),四邊長各一百步作為一小方,即方田。首先對已經耕種的各州、縣土地進行清丈,核定各戶佔有土地的數量,井按照田地的地勢、肥瘠,把田地劃分等級,制定地籍,分別規定各等級的稅額。還編造方帳、庄帳、戶帖和甲帖作為存案和憑證。田產和稅額俏有轉移,官給契,縣置簿,並以所方之田為准。方田均稅法不僅限於北方諸路,在南方許多地區也曾推行方田均稅法的施行對社會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它消除了隱田逃稅之現象,增加了賦稅收入,一定程度地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但它卻侵害了豪強地主階級的利益,遂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元豐八年(1085)基本廢止。至宣和二年(1120)完全廢止,已清丈的方田也仍照舊法納稅。

4、一條鞭法;明代中葉後由張居正一手搞起的賦役方面的一項重要改革。初名條編,又名類編法、明編法、總編法等。後「編」又作「鞭」,間或用「邊」。主要是總括一縣之賦役,悉並為一條,即先將賦和役分別合並;再通將一省丁銀均一省徭役,每糧一石編銀若干,每丁審銀若干;最後將役銀與賦銀合並徵收。代表了16世紀明代管理者試圖獲得一種理想狀態的各種努力:徭役完全取消;里甲體系不管在形式上還是實質含義上都不再存在;任何殘留的人頭稅都將並入田賦之中。而納稅人可以通過分期支付單一的、固定的白銀來履行對國家的義務。

5 攤丁入畝
清朝政府將歷代相沿的丁銀並入田賦徵收的一種賦稅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賦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源於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普遍實行。其主要內容為廢除人頭稅,此後中國人口迅速增長,客觀上是對最底層農民人身控制的放鬆。
攤丁入畝的做法:將丁銀攤入田賦徵收,廢除了以前的「人頭稅」,所以無地的農民和其他勞動者擺脫了千百年來的丁役負擔;地主的賦稅負擔加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緩和了土地兼並;而少地農民的負擔則相對減輕。同時,政府也放鬆了對戶籍的控制,農民和手工業者從而可以自由遷徙,出賣勞動力。有利於調動廣大農民和其他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促進社會生產的進步。

9. 古代土地政策中,有哪些是不公平的

古代土地政策中,有哪些是不公平的?先秦:西周實行井田制,這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也是一種國有土地制度(實際上周田字的土地是私有的)。它規定所有的土地都歸周王所有;是田裡的王公世世代代享用的,不得轉讓出售;向周天子進貢;奴隸們在礦區集體耕種。春秋時期,齊國的「遞減田賦」是指按土地的數量和質量征稅,而魯國的「首稅畝」實行按畝征稅,不再區分公有土地和私有土地,促進了土地由國有向私有制的轉變。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重農抑商,重農重織;廢除井田制,依法確立土地私有制。

明神宗實行「一鞭法」:多稅合並,摺合成銀,役銀共享,人地共享。意義:減輕農民負擔,放鬆依賴關系;適應商品經濟,有利於農業和商業資源的開發。清初,康熙皇帝實行「改田」定人,雍正帝實行「分田分畝」,統一徵收土地銀。意義:人頭稅已經完全取消,個人控制更加寬松;促進農業發展,激化人地矛盾。

10. 為什麼唐朝實行均田制反而導致土地兼並

你沒有搞懂均田制的實行范圍,唐朝均田制不是全民的,而是在不觸動現有貴族利益的前提下進行的土地再分配,有著固有的缺陷,我們具體分析一下:
1.均田制的實質就是李唐王朝在王室貴族與平民百姓之間做出的利益權衡,即為了維護政權而雙方都不得罪。
2.所以,均田的土地大多來源於戰爭人口銳減而無主的荒地,均田范圍十分有限,從史料來看,授田不充分,很多農民沒有得到規定數量的土地,這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之一。
3.原有貴族勢力依然強大,想方設法擴大自己的土地,憑借家族勢力以及官僚權利,兼並土地不是什麼難事。
4。唐朝法律規定土地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買賣,土地必定趨於集中。
5.小農經濟固有的脆弱性,抵抗自然災害以及戰亂的能力差,大塊土地更有利於獲得效益,而不像今天的機械化農業之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更能獲得效益,這是優勝劣汰,自然選擇,當時生產力條件下的必然趨勢。

所以,唐朝均田制實行只是矛盾的暫時緩和,必然要崩潰

閱讀全文

與唐行土地轉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
蘇州注冊商標公司地址 瀏覽:54
在淘寶如何投訴賣家 瀏覽:439
利川有中國版權保護中心 瀏覽:821
汕頭市潮南區工商局 瀏覽:704
杭州麥下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瀏覽:3
志誠商標公司上班 瀏覽:160
出租土地使用權的稅率 瀏覽:139
日本商標注冊多少錢 瀏覽:75
商標注冊證天貓 瀏覽: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