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微顯

成果微顯

發布時間:2023-01-04 02:44:56

成果成績成功成就程度從輕到重排列

成績成果成功成就,由弱到強

❷ 人類使用顯微鏡獲得了哪些成果

1.1 放大鏡
學生要形成以下科學概念:
(1)放大鏡可以觀察到物體更小部分的更多細節;
(2)和放大鏡形狀類似的物體也具有放大的功能。
(3)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
認識放大鏡的作用「它們是什麼」( P3 )教學建議:
首先要讓學生觀察課本上的三種紙的纖維的特徵:纖維的長短及排列的情況緊密、疏鬆;整齊、紊亂)
如何猜得到哪張是書寫紙 、吸水紙、過濾紙呢?我認為是不是可以找身邊的紙,觀察哪些紙的纖維分別和它們的纖維相似。
認識放大鏡的作用觀察報紙上的畫面,亮處的點和暗處的點有什麼不同? 同樣的鋼筆或毛筆在不同的紙上留下的筆跡有什麼不同?顏色水在不同的紙上浸潤的情況?觀察鋼筆的墨水從哪裡來?
1.2 放大鏡的放大倍數
學生要形成以下科學概念:
(1)放大鏡的放大倍數是不同的,放大的倍數和鏡面的凸度有關,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數就越大。球形的透明體放大的倍數是最大的;
(2)隨著放大鏡倍數的增加,不僅觀察對象的圖像會變大,所獲得的信息也會更多,同時視野變小;
(3)觀察物體時所獲得的信息和我們使用的觀察工具有關;
五、教學活動「放大了多少倍」時應考慮的問題
1、放大鏡的放大倍數和放大鏡的大小有關系嗎?
2、用數字數和量方格的方法,能准確測出放大鏡的放大率嗎?
3、測放大鏡的焦距容易嗎?
4、直接閱讀放大鏡的說明書可以嗎?
六、教學時可採取的策略
•選用直徑相同,放大倍數不
•指導學生規范操作,得出放大鏡的放大倍數;
•再將標號不同的放大鏡(放大倍數不同)同時發給各組,來「觀察什麼樣的放大鏡放大倍數較大」。
•比較不同倍數的放大鏡下觀察到的物體有什麼不同。(看到的細節和視野)
1.3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選用昆蟲作為研究對象的意義:
1、昆蟲世界是一個奇妙的世界,有著十分豐富的觀察內容;昆蟲的種類和數量繁多,分布范圍廣,有著不同的形態機構和生活習性。
2、學生對昆蟲很感興趣,但對昆蟲知識掌握得不多,有必要近一步觀察、學習;小學生對昆蟲始終有濃厚的興趣,觀察昆蟲對透明來說本來就是一個樂此不疲的活動,在三年級上冊的《動物》單元中,學生們已經對昆蟲有了一定的接觸,但這遠遠不能滿足孩子們的要求。
3、許多昆蟲由於身體較小,要用放大鏡觀察。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一課的教學,學生要形成以下科學概念是比較開放的,如學生將對昆蟲的身體結構與功能相聯系或昆蟲的生活習性等進行廣泛而深入的探究;
•第一步在課堂上觀察昆蟲身體和部分器官--蝴蝶的翅、蠅的眼、蟋蟀的耳、昆蟲的觸角等。這些器官能反映昆蟲的主要特徵,引領學生進入昆蟲世界。
•第二步選擇一至兩種昆蟲在課外進行比較深入細致的跟蹤觀察。
•課本上列舉了 「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的一個範例。
•「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是對蚜蟲和草蛉進行比較深入的跟蹤觀察。觀察者從蚜蟲和其天敵草蛉的肢體、進食、偽裝等幾方面,以及它們的關系,作了比較細致的觀察和生動具體的記錄、描述。
1.4 放大鏡下的晶體
•《放大鏡下的晶體》一課的教學,學生要形成以下科學概念:
•自然界中許多物體都是晶體結構,晶體具有一致的幾何形狀;選擇「晶體」內容的意義
許多晶體用肉眼是看不見的,我們只有藉助放大鏡、顯微鏡才能看到。自然界中很多物質都是晶體結構。過去學生觀察物質,很少從結構上去觀察,晶體是他們第一次從物質的細微結構角度進行觀察。從結構的角度去觀察物質,會使他們對身邊的物質有著更深一層的了解。這對拓展學生對自然界物質的認識是有意義的。
第一部分是初識晶體,讓學生用放大鏡觀察食鹽、白糖、鹼面晶體。
第二部分自製晶體。指導學生用白糖、食鹽、鹼面在玻璃片上製作晶體,並觀察晶體。
活動「觀察美麗的晶體」,教學時一般採取課前教師搜集、製作好各種晶體,學生們課上進行觀察和描述。如果學生們能夠親自觀察到晶體的結晶過程,會使學生們對晶體的理解更加深刻。
1.5 怎樣放得更大
•《怎樣放得更大》一課的教學,學生要形成以下科學概念:
(1)兩個凸透鏡的組合可以把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2)科學家設計並使用顯微鏡來拓寬觀察領域、開展對更多問題得研究;
至關重要的兩個問題
1、製作指導;(自製顯微鏡的)
2、指導使用方法;(有顯微鏡的)
1.6 用顯微鏡觀察研究身邊的生命世界
本課學生們要形成的科學概念是比較開放的。
指導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觀察。要求選擇、確定一個有關身邊生命世界的課題,然後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觀察研究,並完成課題研究報告。
讓學生經歷一個「問題—計劃—觀察—結果—交流」,較完整的探究過程,嘗試象科學家那樣研究科學。重點指向學生的觀察范圍、觀察內容、觀察材料和工具的准備。
啟發觀察的范圍和內容,並提供範例。
1.7 在顯微鏡下我們發現了什麼
觀察的對象是身邊的生命世界,要啟發學生從居家的環境、校園環境、自己的身體等方面去提出問題、尋求研究課題(課文 12頁的學生對話是提出問題和發現課題的過程的舉例。比如發現魚缸里的水綠了,就思考為什麼水會發綠?假設是不是水裡有什麼,從而提出要看看水裡到底有什麼的課題)。
可讓學生閱讀課文15頁《寶石花耐旱的秘密》等內容。《寶石花耐旱的秘密》的作者善於觀察,從自己的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後又自己通過觀察和研究解決了問題,得出了寶石花耐旱的答案。教師要幫助學生篩選課題。所提出的課題內容要能用簡易顯微鏡進行觀察,要符合學生的研究水平(如:很多學生對觀察細菌感興趣,但是細菌要在放大千倍的顯微鏡下才能看見,一般的顯微鏡下是無法看見的。不過細菌集合的菌落是可以看見的,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培養菌落和觀察菌落)
1.8 微小世界和我們
對使用顯微鏡觀察,教材上沒有專門的作為新課學習,需要教師進行適當的指導和幫助,包括如何培養、製作顯微鏡下的標本,以及如何使用顯微鏡。
顯微鏡下的觀察和一般觀察不同,對觀察材料有其特殊的要求。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必須薄而透明,對較厚不便於觀察的物體,如植物果實、根、莖、葉等,需要製作切片。(課文13頁第一幅圖介紹了製作切片標本需要的工具;第二幅圖介紹如何利用新鮮乾草培養微生物;第三幅圖是以洋蔥為例介紹製作切片的製作方法)。教師可預先准備好一些資料卡片或相關的書籍,這些資料卡片主要是操作方面的。比如如何培養和觀察黴菌、如何培養手上細菌的菌落、如何獲得生活在水裡的微生物等等,提供學生參考。根據學校的條件,准備一些在顯微鏡下觀察的標本、工具和材料。
研究報告的主要內容和寫作要求:
要包括課題名稱、問題是怎樣提出的、研究的過程和方法、研究結果、收獲和體會。內容要真實,除正文外,可附圖、表格、照片、實物。不要求學生做得很好,但要知道一定的格式和要求,盡量按照要求去做。
如何讓學生理解體現科學和技術發展的關系
科學與技術是互惠互利的,科學與解決的問題有時需要更精巧的儀器,而科學家提出的一些原理有助於產生更好的儀器和技術,技術的進步也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教材通過指導學生親身觀察和體驗,經歷從眼睛觀察到放大鏡觀察,再用顯微鏡的觀察,並對三種不同的觀察結果進行對比,交流發現的成果。體會到由於觀察工具(即技術)的進步,能使人類看到的范圍擴大,能發現緊靠肉眼無法發現的自然界的許多秘密。
通過簡單的光學知識,了解到科學家提出的一些原理有助於產生更好的儀器和技術。如放大鏡和顯微鏡實際上是運用了凸透鏡放大及成像的科學原理。
教師可以在指導學生自製放大鏡、顯微鏡的活動中,了解科學知識的運用。另外通過資料介紹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過程和成果,了解到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發現了生物由細胞組成,疾病由細菌和病毒引起,從而促進了生物學、醫學、農業等方面的發展。顯微技術促進了微電子儀器的研製等等。

❸ 具體而微什麼意思

具體而微,意思是指事物的各個組成部分大體都有了,不過形狀和規模比較小些。

【拼音】jù tǐ ér wēi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戰國孟子

冉牛、閔子、顏淵具備了聖人所有的特點,只是還嫌微淺。

【例子】

1、可是,等到它們漸漸長大,羽毛漸豐,一切都具體而微以後,我喜愛它們又甚於那些老鳥。——(周素珊 《第一次真好》

2、這個模型是該城市的縮影,具體而微,一目瞭然。

(3)成果微顯擴展閱讀

近義詞:碩大無朋、大而無當

1、碩大無朋

【讀音】shuò dà wú péng

【解釋】碩:大;朋:比。用來形容非常大;無與倫比;大得沒有可以與之相比的。

【出處】《詩經·唐風·椒聊》:「椒聊之實,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碩大無朋。」—唐代佚名

花椒子一串串,繁多采滿一升。他那個人兒呀,高大與眾不同。

【例子】我親自去觀看了最近捕獲的那隻海龜,果然碩大無朋,據說足足有五百斤!

2、大而無當

【讀音】dà ér wú dàng

【解釋】雖然大,卻無底。原指大得無邊際。後多用作表示大得不切合實際、不合用。

【出處】 《莊子·逍遙游》:「肩吾問於連叔曰:『吾聞言於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返,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戰國莊子

肩吾問連叔說:「我聽了接輿的一番言論,大而無當,不著邊際。我驚訝他那言論,就像天上的銀河而看不見它的首尾;真是怪誕背謬,不近人情啊!」

【例子】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而書中所示,如不以經驗范之,則又大而無當。

❹ 舉例說明人類探索微小世界取得了哪些成果

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人類利用微生物以及生物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主要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1.醫葯方面:觀察工具的改變使人類發現了微生物(如原生動物以及藻類、細菌、病毒、病原體等),但是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不知道微生物有什麼作用,它們和人類有什麼關系。法國科學家巴斯德是第一個把微生物和疾病聯系起來的人。巴斯德發現傳染病是由微生物造成和傳播的,於是發明了巴氏消毒法,廣泛用於奶製品和釀酒業,以及殺死液體中的細菌。
後來弗萊明發現了青黴素,從而使千萬人免於受肺炎等疾病的侵染致死。這些年來人們不斷發明和研製了許多葯物,以抵抗和制服各種疾病的危害。鼠疫、結核病敗血症、霍亂、白喉、痢疾、傷寒、天花等傳染病慢慢地被征服了。然而細菌也有抗葯性,直到今天,人們還和細菌進行著一場你死我活,我進你退的斗爭。
2.食品工業:人們通過觀察知道有的微生物對人有益,利用它們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比如釀酒,製作醬油、醋、霉豆腐、泡菜、奶品、麵包、饅頭、臘肉等都要依靠微生物。其中利用酵母菌發面的原理是:酵母菌分解麵粉里的糖類,排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加熱時體積急劇膨脹,從而使饅頭、麵包內部疏鬆多孔。
3.農、林業方面:農、林業上進行品種改良,提高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也充分利用了放大鏡和顯微鏡的作用,如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培育。雜交水稻要在水稻花的花蕊上進行,水稻開的花很小很小,因此尋找雄性不育的野生稻和進行雜交工作必須利用放大鏡和顯微鏡。雜交水稻培育成功,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我國人民的吃飯問題,而且也是解決21世紀全球糧食問題的法寶。
4.土壤的改良和凈化:土壤中有許許多多的微生物,主要有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和原生動物,它們與土壤的肥力有關,有的能把生物屍體分解為植物需要的營養,有的能和生物共生,起到固氮的作用。比如在豆科植物根部生長的許許多多小圓球是根瘤菌,根瘤菌吸收並固定大氣中的氮提供給植物作為肥料,同時吸收植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作為自身的營養。因此人們把豆科植物比喻成巧妙的生物固氮工廠。如果土壤中有了大量的根瘤菌,可少施或不施氮肥,還能提高土壤肥力,同時還能節約由於生產氮肥需要的電力以及減少水質和土壤的污染。

目前在我國的西部大開發建設中,一些農業微生物學工作者,大力提倡在西部沙漠、戈壁、荒坡多種植豆科樹、草,增加肥力,綠化黃山荒坡,防止水土流失,促進農、林、牧業的發展。世界上有不少科學家在對根瘤菌進行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如日本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譯了一種控制根瘤菌數量的遺傳基因密碼,這將使在貧瘠的土地上培育出不需要施肥的作物成為可能。
因化肥、農葯過量使用導致的農田土壤污染已成為重痾沉疾,而土壤污染帶給水果、糧食、蔬菜的污染以及對人類造成的危害是不可低估。凈化土壤也要靠微生物發揮作用。
5.克隆:1996年的夏天,一隻叫多莉的綿羊在蘇格蘭誕生了。為了培育多莉,研究人員首先從一隻母羊體內取出一個卵細胞,去除它的細胞核,隨後把一隻6歲成年的母羊體細胞中的細胞核植入這個去核的卵細胞,最後把這個卵細胞移植到第三隻羊的子宮里。5個月後多莉誕生了。它和那隻提供細胞核的6歲成年母羊在遺傳上是相同的,多莉是那隻羊的克隆。
克隆是人們生產具有所需性狀生物的先進技術。克隆技術的成功,使人們培養人體器官,用以替換病人的器官使之康復成為可能。
6.污水和垃圾處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還扮演著另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污水和垃圾的處理者。幾乎所有的污水處理都是靠微生物的作用完成的。污水和污物處理中既需要微生物分解和除掉各種有害物質,還要依靠微生物除臭,污水和污物的處理速度、處理效果取決於微生物的種類和功能。
7.微電子技術:顯微技術還促進了微電子儀器的研製。美國的科學家已經研製成功一種微型電動馬達。這種微型馬達的直徑僅0.07毫米,厚度是0.25毫米。有了這種馬達,將來人們大約可以製造大批在人體內運行的裝置,擔負運輸和清除有害物質的工作。

❺ 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1)由於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發現了微生物,從而促進了醫葯、食品、農業等科學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改善;
(2)饅頭、麵包疏鬆多孔,是因為酵母菌對面團的作用;
(3)人類在探索微小世界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4)我們周圍還有許多看不見的物質,其中蘊含著許多秘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將了解越來越多的物質的秘密。

❻ 資訊理論的觀點中,強調以下哪些特性之間要具有同諧時,信息才產生效應

簡談《易》吉林白河 金承九《周易》是陰陽學說,它把陰陽升舉到生化萬物之總鋼的地位,把陰陽之道作為世界萬事萬物發展變化的根本法測。《系辭傳》中說:"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易運行於天地之中,與天地共生存。宇宙有天地,易則有乾坤。乾是實而主動,坤是虛而主靜,動靜翕闢。"夫易廣矣,大矣"。"易無體,易無思也,無為也",不為而為,自然而然。乾坤的運動產生易,易也就生存於乾坤之中,"夫易開物成務","彰往察來而微顯闡幽",易之道永不滅,永不息。子回:"易其至矣乎!"

簡論氣功、《周易》和學的同源及異同四川成都 孫懷瑤人們都知道學是一門能救死扶傷解除人們疾苦的科學。然而對氣功、《周易》兩門科學,則認為沒有科學依據有的甚至認為是迷信。我認為《周易》、氣功也是科學的,因為氣功、周易和學的理論基礎都出自於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對宇宙演變、形成,盡管各家說法不全一樣,但道理都大同小異,基本一致。不同之處在於各自的使用和修練方法。

淺談隨機函數及《易經》服務應用實踐的精髓山西運城 桑振清作者認為易學是一部全息玄機學,數術百家的應用方法,無不與隨機函數有關。隨機函數也是調動靈感思維的重要手段,並舉例加以證明。隨機函數,實際上是演繹全息法測。在實際生活中,隨機函數的應用率相當高。因此,把古老的易學的知識應用於實踐,是一件造福於人類的事情。

易學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黑龍江哈爾濱 秦倫詩《周易》是我國最有權威的古老著作,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大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統攝性的兩大命題,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與氣魄,是易 之道的根本規律。《周易》被人們運用為占筮工具,用哲理的表現形式來索求萬事萬物的變化,把變化的狀態和過程揭示出來。我們廣大的易經愛好者必須立足現實,開創未來,充分發揚《周易》所體現的中華民族的精神。

易與感知信息福建漳州 林炎根 "邵康節在觀賞梅花,忽然看見兩只麻雀爭著一個枝上落,結果落在地上,邵康節感到心中一動,於是起了一卦得到澤火革變澤山咸。根據卦象推,明晚當有少女折花。園丁不知而驅逐,結果少女受驚落在地上,傷了大腳,但沒什麼大危險,第二天果應。"這種"心中一動"就是感知信息。感知信息只有通過易卜才能揭示人們需要的信息,否則是垃圾信息。大地生感知信息的所有兆頭都是易卜的起卦信息,兆頭是起卦的源頭,也是感知信息的形象。細心觀察,松馳身心,有助於發揮感知信息。本文認為只有用感知信息進行科學的預測,才能達到最佳的預知效果。

中天八卦河南雎縣 郭金瑜文章認為:《易》發展數千年來,始終有很多疑點沒有解決,更難說清"她"究竟能蘊含多少"量",只能說"易大精深"、"易變無窮"。有些易學家推測八卦還應該有另一半的存在,但很難用理論和實踐檢驗。作者接著從先天太極圖、周子太極圖、來氏太極圖、納支方法上、河圖洛書上、成卦方式上以及事發應驗程度上等七個方面論證了八卦還應該有另一半的存在。

《易經》卦爻與環境建築學福建福州 董得錦作者認為在自然法則中包含時間和空間兩大要素。諸如河洛之數、運數、卦數、大衍之數、動數、靜數、天數、地數等,這些易數理經常應用於現實生活的居住、搬遷、改造以及環境建築工程,要求達到得地、得利、得時的"天人合一"善境,就必須充分應用易法天文學中的"三元玄空"的功能。文章對所謂卦的"子能"(即生命能)進行論述,並以個從事20年研究實踐的實例為證。作者認為違章興建的建築物,不僅違背井卦的建築哲理,實際上也是環境建築學中所禁忌的"穿、割、箭、?quot;四凶象的典型。《易經》64卦對現代環境建築學有密切關系和指導意義,此文只以"乾、井、泰、否"五卦為例,闡述了個人的研究。

《周易》八卦的診病應用廣東徐聞 蔣文華祖國醫學的基本理論來自古老的《周易》。八卦是《周易》陰陽五行、氣機升降出入、生克制化的全息理論,運用八卦診斷疾病,有簡、便、驗、廉的優點。如一蔡姓婦女為其夫的病情搖卦,得《小過》。作者據卦推斷,得知其夫運氣很差,五臟之陽精均受損害,病在血液,有癌症之象。經檢查,病者果患白血病。

綜論我國古代預測學術的政治決策作用江蘇南京 謝金良 福建師大由於落後的生產力條件的制約,我國古代政治決策思想尤與各種預測學術密切相關,諸如原始占卜術、《周易》學說、術數學說,等等。由於這些預測學說向來號稱具有特殊決策功能,而且歷來為統治者所青睞,所以在中國古代政治決策中起著至為重要的作用。如何正確認識和看待我國古代預測學術的政治決策作用,無疑應是當今學術界亟須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有鑒於斯,本文擬從三個主要方面對該問題作些粗淺的理解和探討:一、原始占卜術對上古政治決策的左右;二、《周易》原理在政治決策中的功用;三、易學術數的 發展對政治決策的影響。

《易經》與《茶經》廣東廣州 謝 曄 林 磊茶聖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學,所著《茶經》是茶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陸羽本是棄兒,他的姓、名、字都是其收養者智積禪師取的,即智公以《易》演卦,得《漸》之《蹇》,其上九爻辭曰:"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吉。"遂定姓為"陸",取名"羽",字"鴻漸"。關於陸羽與《易經》的關系,本文主要探討他的生平事跡與《易經》中的《漸》《蹇》兩卦的關系,對《茶 經》與《易經》的關系只作簡論。本文經過分析和考究後發現:陸羽的一生跟這兩個卦有著莫大的關聯,其一生重大的遭遇事跡都濃縮在這兩個卦中,這兩個卦就是其一生的重要歷史寫照;茶文化的根,就在《易經》。本文旨在拋磚引玉,希望有識之士能重視《茶》《易》之間的關系,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茶文化思想體系。

《易經》、"心經"與"神經" 中國台灣 謝瑞鄉 "心經"和"神經"是人體的思維和感知器官,是腦部及全身活動的樞紐核心。《易經》包含宇宙萬物的動靜和消長的無窮哲理。"易經"、"心經"和"神經",三者融會貫通,易於神通智慧,化解"心靈"雜志,此乃天下之福祉。

《周易》的道德倫理之初探韓國 釋無阿論文從道德本源、個人倫理,、家庭倫理、政治倫理等方面,對《周易》的道德倫理作了探討。作者認為:《周易》的道德規范符合大自然的規律。人的道德行為效法自然規律,如陰陽的調和、萬物產生的過程,自然規律又是抽象的、復雜的,因此,很容易理解到道德的抽象性。這種道德觀,從個人修養到國家治理,都帶著天命的觀念。《周易》原來對女性的看法是正確的,它認為作為歷史的創造者女人與男人一樣,立於 天地之間,支撐著一半的天空,這是《周易》的男女觀與家庭倫理的基礎,《坤·彖傳》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但是當後人對《周易》進行闡釋的時候,否定了男女兩性平等的地位,這是以後男尊女卑的根源。《周易》的政治倫理對變革持十分矛盾的態度,一方面對變革十分膽怯。這種情況下它主張變革不能過分,應該考慮新舊兩方面的利益,變革一定要明察事理,和順人心,免得只考慮統治階級的基本利益。《周易》強調自上而下,不允許來自下面的變革,這現象不止 存在於政治方面,《周易》的各方面的理論都從統治階級立場考慮。理論上一般老百姓事君像事父一樣,但是到了最後也肯定變革,肯定改朝換代。這樣《周易》的政治倫理具有某種矛盾性。正是因為有這樣矛盾的倫理,才會有中國政治上的改朝換代。

《易》象與現代符號學江蘇南京 韓鳳鳴《易》將宇宙萬物概括為象與數,恩格斯等現代哲學家也認為數與象是事物的兩個最基本特徵。現代符號學把一切文化形式概括為符號。本文認為萬事萬物之間一脈相聯系承的根本的東西是用抽象的形而上的符號表述的。這種符號有它的完整的規定性,可編 輯成一個完整的邏輯系統。《易》完成了這個工作,形成了最高的抽象。現代符號學的理論特徵與《易》象本質特徵相通,但其抽象歷程卻剛剛起步,其抽象能力十分有限。現代符號學應從《易》象中汲取最高抽象的智慧。

八卦與DNA 湖北武漢 魯揚才 1、八卦周而復始的演化規則,揭示了人體DNA周而復始自然組合的必然規律,人們對八卦的揭示和破譯為人體奧秘的揭示提供了一把鑰匙。2、數的排列、人體DNA密碼可以反映人的健康素質:受孕時父母所在的時空位置會影響下一代DNA接受和承受宇宙場能的能力;受孕時的地理環境也會影響DNA密碼的組合形成;人的社會生活、飲食也會影響人體DNA的組織形成。3、配合八卦,結合數的運轉規律,可以改變人類基因密碼。尋找有利地理位置,加強體內基因的轉化;擇食而食,促使先天薄弱的DNA成熟;養生運動是人類改變DNA的有效途徑;藉助天時、地利、人和,通過數與場的轉換機能加速人體修煉進程。

易與變北京 詹宇國 "易"是中國傳統哲學指稱變化的術語,"變"是西方哲學指稱變化,生成且與表徵靜止、永恆的"存在"相對立意義上的用語。易與變的比較,能夠說明中西思維模式差異與來源,也奠定了二者互為補充的基礎。《周易》仰觀天象,俯察地理,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在很大程度上是探索如何駕御變化的學說,西方哲學總體上則把變化當作一種暫時的現象,極力尋求變化背後不變的實體,這與《周易》的整體思維觀截然不同。《易》有三義,即變易、簡易、不易。柏格森哲學關於變的思想在許多方面可以與《易》的三義互為補充,如在關於變化的真實性,變化的原因以及關於如何認識變化方面。同時,柏格森的哲學既強調"變易",又強調"簡易",二者都含有批判"人類中心主義"的傾向。柏格森"變"的哲學與《周易》變易的思想最終在生成,演化,創造,開放性等方面融在一起,並且共同指向"和合"或"和諧",這有望成為中西文化的交匯點。

出生時間的意義湖南長沙 靳九成 彭再全 楊卉 龐儀琴依生物進化論、天人觀、時間生物學、現代醫學分析了環境穩態下胎兒出生時間的意義。提出:(1)出生動因來自胎兒;(2)胎兒出生時間應定為其娩出後建立首次自主呼吸之時,用醫用歷四柱干支表示,稱為醫用歷出生時間;D)胎兒出生擇時,自然順產胎兒的醫用歷出生時間與其先天陰陽五行模型有一定的對應性,因而也與其先天秉性有一定的對應性;對難產、引產、擇期產新生兒則難有這種對應性;(4)提出人體自由運動節律出生啟動假說;(5)所有新生兒的自由運動節律都要受天體感應切節律的整合,影響其後天秉性,整合效應與醫用歷出生時間有關,並隨歲月變化;(6)醫用歷出生時間有種,代表著 個生命模型。

論證上古圖象文化易學歷史內蒙古呼盟 鮑壽康本文試圖藉助《周易》的記載和幾幅與河圖、洛書相關的《易》圖,來論證上古圖象文化易學歷史。全文分成三部分:一。四象《易》圖易學;二、先天圖易合八卦掛圖;三、《周易》學術文化史。文末附有手制《易》圖七幅:圖一、《洛書》規范圖;圖二、洛書復圓《易》圖註解;圖三、《河圖》規范圖;圖四、洛書、河圖合圖註解圖;圖五、《太極圖》規范圍;圖六、洛書、河圖、太極圖合圖註解圖;圖七、《太極》四象《乾坤八卦掛圖》八卦相錯註解圖。

易學與中國傳統書法藝術廣東深圳 蔡名宏一個書法作者想創作出書法佳作必須精研書法用筆的技法。作者從歷代中國書法大師的精湛書論中悟出真道:易理太極寧靜致動之論,正如太拳之起勢,當先心靜體松,以意導體,展開腳手,一動無不動,產生以陰陽運化、虛實攻守、剛柔相濟種種之架勢。文章強調,學書法不僅是要認真苦練書法,還應學習易道之理,注意個人的為人處世,修身養性,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博愛之心,要有文化藝術各個方面的涉趣與熏陶,社會的多層閱歷與廣博的見識學問。通於此道,而明乎傳統書法之理,常習傳統書法而有益身心,以能融易道書道於生活,必能健康長壽。作者以為傳統書法墨跡具有陰陽能量氣息,產生奇特的 "靜態氣場能",可益人身心,是稱"墨寶"。

基因圖譜與《易經》64卦的聯想香港 蔡金太基因圖譜對提高人類生命質量做出了不可估量的科學貢獻,同時也表明人類生命具有千差萬別的先天因素,而且具有終身意義;先天基因不僅是生理概念的生物基因,也具有非生理概念的生物基因;人類的生態演化過程是逐步從低級到高級的生命過程。基因圖譜從生物分子結構的微觀世界揭示了人體生命之謎,作者認為64卦則是早已從宇宙起源的宏觀世界揭開了人體生命的奧秘,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古代先民創造干支紀時實際是負載"天人合一"信息的特殊編碼。作者以此論據提出"終身卦"術數方法,即將年月日時每一組干支所表示的先天數之和看做取用起卦的"實數"。作者以為"終身卦"是最經濟實惠的"先天基因"資料卡,不僅包含先天病因信息,也包含諸多方面的信息。

《周易》、太極代數與直覺思維北京 譚曉春太極代數源於《周易》。太極代數的二分法源於《周易·系辭》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數的二進製表示法也依照易卦陰陽兩爻的二值邏輯。《易》中太極概念非常接近我們今天最廣義理解的"系統"概念。太極代數通過層層定性的方法達到適當的定量化,能夠使許多不嚴謹,缺少量化的領域(如社會科學、思維科學等)有可能加強定量化,從而更為科學化。太極代數逐步逼近的終點並不是絕對的精確,太極代數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模糊數學。運用太極代數進行思維與判斷,比"直覺思維"更科學、更可靠。

傳承易道,倡明古學內蒙古 澄 通《易經》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遺產的。當初是以占筮基本形式出現的,並很快從貴族階層流傳到民間。到戰國以後誕生了《易傳》,《易傳》便具備了哲學的思想體系。漢代象數 之學大興,才有了所謂"易學"。漢代學者受當時天文歷法學術成果的啟發,並吸取了陰陽家的理論,把天干、地支、五行引人《易》的研究,創立了新說,以解說天地人之變化,把《易》的應用引向更廣泛的領域。北宋的義理派大力發揮太極學說,創立了理學與圖書學派,使易學應用通過符號數字模式更為簡明。這些成果造就了博大精深的易學體系,有如一座寶庫,妙不可言地吸引著全人類。在科學昌明的今天,海內外易學專家、學者努力開拓,使易學日益科學化。學術界普遍認為,易學的價值達到無所不包的程度,通過易學這一巨大 系統的研究,可探索宇宙人生之必變、應變、不變的大原理,闡明人生之知變、應變、適變的大法則。

易學與軍事河南漯河 黎 光《易經》64卦中諸如《坤》卦、《蒙》卦、《需》卦、《師》卦……都有軍事方面的論述,它們在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如姜子牙、孫武、韓信、諸葛亮、劉伯溫等的軍事生涯中都有歷史的傑作和發揮。作者認為,"我國軍事寶庫中的《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就是在《周易》原有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周易》中的陰陽變化,推演出兵法的剛柔、奇正、攻防、彼 此、主客、勞逸等對立關系的互相轉化,使得兩部著作充滿了極強的辯證哲理"。文中對易學應用於軍事預測做了實驗,作者期望《周易》這部世界寶典能在各類學術范圍內發揮更廣闊、更深遠的貢獻。
《易經》與社會環境中國台灣 籃山雲《易經》是我們中國最偉大的一本書。所謂"經",即是永遠不變的真理、哲理。易之古字,即是以日、月合成之字。孔子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日象徵陽,月象徵陰。天地之間,上有日月星辰、風霜雨露,下有人類萬物。宇宙中的生命科學,就是《易經》"求其中和"的 "中庸之道"。作者以此論點闡釋人生修養(包括健身),如果人人都能懂得這個易學大道理,就會出現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社會的穩定、社會的發展,必須有一個這樣的社會環境。堪輿學也是社會環境的因素之一,在作者看來還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並列舉了三個實例加以論述。文章指出,"我們研究學術是無形的,但是吾人努力經營則是有形的,以無形的力量輔助有形的努力,就象先後天八卦一樣,先天為體,後天為用,有虛有實,有實有虛,如此如此才能達到中和中庸之妙也?quot;

三元論的原理闡釋中國台灣 籃振清三元者,上中下元也。由《易》之河洛演繹而來,是後天八卦的運用。每元60年,三元即180年。上元分別由一白坎,二黑坤,三碧震管運;中元由四綠巽,五黃土,六白乾管運;下元則由七赤兌,八白艮,九紫離管運。此為三元之九星分配,周而復始循環不已,此不可不知之基本原理。什麼年代,由何星管運,此星即為最強之吉星。近代的一個循環,上元始於清同治三年,中元始於1924年,下元即自1984至2004年。目前為七赤兌金主運,所以最佳方位為西?quot;庚酉辛"。但是也非隨時可用"兌位",仍須"挨星辨位",配以月、日吉課。當然,選擇"吉課"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一句話。作者認為,學習《易經》及相關哲學,除了對《周易》經傳384爻的認識之外,應該找機會,逐步探討實際應用的相關學術,才能達到體用合一。五術之學基礎就是《易經》。

援《易》論醫利弊辨江蘇南京 薛公忱援《易》論醫始自先秦醫學,至今盛行未息。如何評估這一歷史文化現象?前賢和今人都有不少議論,但多偏於肯定和贊賞。縱觀醫易會通史,利弊並存。其一,在天人關繫上,以八卦表示八方和四立、二至、二分,構成時空框架,以十二消息卦表示一年陰陽消長,從而揭示天地自然對人體的影響。這一用卦方法源於五行、五方、五時,但比較細致形象,卻易為後世巫術所利用。其二,受"太極"概念啟發,探索人的生命根命,促進了有關養生理論、方的創制,但將"太極"落實於具體器官"命門"等,失諸機械對立,有的理論不符合生理實際。其三,將生理器官與八卦六十四卦對應,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器官之間的互補、互根關系,但失之牽強附會,如乾首、坤腹、坎耳、離目、兌口、巽股、艮手、震足等,難以自圓其說。其四,以坎(水)、離(火)、既濟、未濟、泰、否等卦理,推斷病因、病機,有其合理性,但失之籠統,缺乏深入研究和把握。其五,由易理聯想到治則治法,如受"天行健"啟發,悟出治泄瀉不止之法,由震卦體悟解荷葉的治病作用等。這些方法在臨床上或許有效,但難以說清其與疾病之間的內在聯系。至於以八卦、六十四卦診斷疾病進行預測,已無異於巫術。總之,《易》之於醫,有促進,亦有阻礙。

論"是故易者,象也" 重慶 霍斐然易學是以卦象為主,易辭是卦象之意的事例說明,卦象是古人用以描繪世界,反映事物的思維工具。象,有大象有小象,有物象有意象,有時間之象,有空間之象,眾象紛呈,所見即象,八卦類之,化繁為簡,謂之卦象,"八卦以象告",此之謂也。"八卦定吉凶","八卦而小成",一個"十有八變"而所成之卦二八種變化排列可成"小成圖",以此為天盤,文王八卦方位為地盤,剛柔相堆而生變化之妙,可釋《易林》之辭。
論《周易》的損益之道吉林撫松 鞠 曦《周易》損益之道,是孔子研究《周易》所形成的重要思想。"要之以上下"在損益之道中的具體內容是孔子以《說卦傳》的形式載明的。但由於歷史上的學者沒能對損益之道進 行深人研究,因而對孔子的思想體系的理解多有誤解。秦漢以來,甚至陷人了象數學解釋《說卦傳》的誤區。在對《說卦傳》的解讀基礎上,認真研究《周易》,我們發現,損益之道與《周易》思想體系具有統一性。損益之道的推定序列是由"乾坤三索"的順逆三索形成的,表現為以下兩個邏輯形式:損之道:《恆》、《既濟》、《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益之道:《咸》、《未濟》、《益》--"損上益下,民悅無疆"。對損益之道的推定表明,"要之以上下"是以《說卦傳》"乾坤三索"的上下順逆的形式與內容作為其"要"的價值承諾的。由此可見,"損下益上"與"損上益下"的承諾與推定的統一性。
從當代系統論、資訊理論、協同論看易學原理中國台灣 魏元珪綜觀《周易》卦象、卦義是一個密切相聯系的貫穿系統,確認宇宙與自然之運行有其整體性、聯系性與不可分割性,彼此之間具有相互控制與協同的功能。太極、八卦、河圖、洛書乃時空統一論與整體觀,八卦定位是宇宙空間關系的縮影。而《易》則為宇宙運動的根本法則,"不易"則為宇宙存有的重要表現形式,太極與八卦代表宇宙的全息律與宇宙發生 學之哲理推衍。宇宙、自然、四時之變皆傳出不同的信息,《易》卦象及卦爻辭,即是傳達此信息之表徵。
《易傳·系辭》中的"聖人"與"君子" 江蘇南京 魏仕慶學術界認為《易傳》是儒家典籍,目前也有人提出《易傳》乃道家系統所作。作者通過《易傳·系辭》成書前儒、道兩家"聖人"和"君子"概念的考察,並從《易傳》作者所述及的"聖人"與《易經》、"君子"與《易經》之間的關系中來把握該文作者賦予"聖人"與"君子"的新內涵。揭示出《易傳》中"聖人"、"君子"與儒家所稱頌的"聖人"、"君子"的聯系和同一性,重新認識《易傳》是儒家典籍的歷史定論。文章以道家始祖老子的"聖人"和"君子"之概念與儒家截然不同的一面對否定歷史定論之說再否定。
圓丘參破三合初解中國台灣 陳子斌研究河洛八卦,首重觀念在實驗中落實。一、河洛間互輔在零、壹同位。(太極:陰陽壁合。)二、不探圓丘基礎邏輯必然打不開八卦眾妙之門!三、陰陽壁合,則數象平衡。(對疊)(取1,2,3,4,5,6,六個數字分陰陽引證)以合數21引證: "易數為理",思維兼省悟:一、陰陽平衡:等位比值之運動法。二、數字不是數字是標竿。 三、標竿不是標竿,是比值。比值不是比值,是律作。四、等位比值居間無量。破合隨緣。五、非等值之量,惟運動可得平衡。六、若能造成共同之太極數,即可參破。契合隨緣而用。陽中有陰陰中有陽
八卦破譯河南洛陽 任炳潭作者認為,《周易》是對《八卦》最有權威的破譯,但無論是《周易》,還是後來歷代試圖破譯《八卦》的學者,都沒有對《八卦》的誕生進行過探討。作者曾對《洛書》與《河圖》進行過較詳細的研究,認為它們揭示了大自然的變化規律,尤其是太陽運動的變化規律。而《八卦》產生於《洛書》與《河圖》之後,更吸收了其中的成果。通過研究,作者發現在陰陽四象圖上把東北、東南、西北各區按南為陽、北為陰的規律再分為解成八方陰陽圖。如果把陰陽四象圖和八方陰陽圖迭加在一起,或將日出圖、日軌圖和八方陰陽圖套合在一起,便得到一幅《八卦》本圖,而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個卦名是上古時代的一幅地理氣候圖。最後,作者得出結論,認為《八卦》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地理氣候"全書",它把大自然的變化關系巧妙地表現了出來,至今仍有其價值。

❼ 人類在探索微小世界中取得的成果

醫學
安東尼.列文虎克是第一個用放大透鏡看到細菌和原生動物的人,他對於在放大透鏡下所展示的顯微世界非常有興趣,觀察的對象非常廣泛,有晶體、礦物、植物、動物、微生物、污水等等。1674年他開始觀察細菌和原生動物即他所謂的「非常微小的動物」。他還測算了它們的大小。1677年首次描述了昆蟲、狗和人的精子。1684年他准確地描述了紅細胞,證明馬爾皮基推測的毛細血管呈真實存在的。1702年他在細心觀察了輪蟲以後,指出在所有露天積水中都可以找到微生物,因為這些微生物附著在微塵上、飄浮於空中並且隨風轉移。他追蹤觀察了許多低等動物和昆蟲的生活史,證明它們都自卵孵出.

❽ 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微小世界》單元分析
金華環城小學 程麗萍
同的放大鏡;
•將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編號,學生每組選擇一種;
•各組設計方案,與全班交流;本單元的名稱是「微小世界」,和科學上所指的「微觀世界」有所不同。
一、本單元的核心概念
1、科技發展促進觀測工具的發明和改進,觀測工具的改進又促進了科技的發展。從放大鏡到顯微鏡,人類觀察到微小世界越來越多的秘密。
2、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是可以認識的,人類對物質世界的不斷認識,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教材的結構是什麼?
圍繞核心概念,按人類觀察工具不斷發展,視野越來越寬廣的思路編寫。從放大鏡到顯微鏡,引領學生進入昆蟲世界、晶體世界到生命世界。
三、本單元的特點
綜合性較強、比較開放、拓展學生觀察范圍、學生感興趣、有一定教學困難。
四、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什麼?
教學重點是拓展學生的認識視野,激發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獨立研究和發現的能力。
學慣用工具觀察,領悟使用觀察工具的好處,理解科學和技術的關系。
在知識方面沒有嚴格的規定,是開放性的,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索、希望有較多的發現。
1.1 放大鏡
學生要形成以下科學概念:
(1)放大鏡可以觀察到物體更小部分的更多細節;
(2)和放大鏡形狀類似的物體也具有放大的功能。
(3)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
認識放大鏡的作用「它們是什麼」( P3 )教學建議:
首先要讓學生觀察課本上的三種紙的纖維的特徵:纖維的長短及排列的情況緊密、疏鬆;整齊、紊亂)
如何猜得到哪張是書寫紙 、吸水紙、過濾紙呢?我認為是不是可以找身邊的紙,觀察哪些紙的纖維分別和它們的纖維相似。
認識放大鏡的作用觀察報紙上的畫面,亮處的點和暗處的點有什麼不同? 同樣的鋼筆或毛筆在不同的紙上留下的筆跡有什麼不同?顏色水在不同的紙上浸潤的情況?觀察鋼筆的墨水從哪裡來?
1.2 放大鏡的放大倍數
學生要形成以下科學概念:
(1)放大鏡的放大倍數是不同的,放大的倍數和鏡面的凸度有關,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數就越大。球形的透明體放大的倍數是最大的;
(2)隨著放大鏡倍數的增加,不僅觀察對象的圖像會變大,所獲得的信息也會更多,同時視野變小;
(3)觀察物體時所獲得的信息和我們使用的觀察工具有關;
五、教學活動「放大了多少倍」時應考慮的問題
1、放大鏡的放大倍數和放大鏡的大小有關系嗎?
2、用數字數和量方格的方法,能准確測出放大鏡的放大率嗎?
3、測放大鏡的焦距容易嗎?
4、直接閱讀放大鏡的說明書可以嗎?
六、教學時可採取的策略
•選用直徑相同,放大倍數不
•指導學生規范操作,得出放大鏡的放大倍數;
•再將標號不同的放大鏡(放大倍數不同)同時發給各組,來「觀察什麼樣的放大鏡放大倍數較大」。
•比較不同倍數的放大鏡下觀察到的物體有什麼不同。(看到的細節和視野)
1.3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選用昆蟲作為研究對象的意義:
1、昆蟲世界是一個奇妙的世界,有著十分豐富的觀察內容;昆蟲的種類和數量繁多,分布范圍廣,有著不同的形態機構和生活習性。
2、學生對昆蟲很感興趣,但對昆蟲知識掌握得不多,有必要近一步觀察、學習;小學生對昆蟲始終有濃厚的興趣,觀察昆蟲對透明來說本來就是一個樂此不疲的活動,在三年級上冊的《動物》單元中,學生們已經對昆蟲有了一定的接觸,但這遠遠不能滿足孩子們的要求。
3、許多昆蟲由於身體較小,要用放大鏡觀察。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一課的教學,學生要形成以下科學概念是比較開放的,如學生將對昆蟲的身體結構與功能相聯系或昆蟲的生活習性等進行廣泛而深入的探究;
•第一步在課堂上觀察昆蟲身體和部分器官--蝴蝶的翅、蠅的眼、蟋蟀的耳、昆蟲的觸角等。這些器官能反映昆蟲的主要特徵,引領學生進入昆蟲世界。
•第二步選擇一至兩種昆蟲在課外進行比較深入細致的跟蹤觀察。
•課本上列舉了 「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的一個範例。
•「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是對蚜蟲和草蛉進行比較深入的跟蹤觀察。觀察者從蚜蟲和其天敵草蛉的肢體、進食、偽裝等幾方面,以及它們的關系,作了比較細致的觀察和生動具體的記錄、描述。
1.4 放大鏡下的晶體
•《放大鏡下的晶體》一課的教學,學生要形成以下科學概念:
•自然界中許多物體都是晶體結構,晶體具有一致的幾何形狀;選擇「晶體」內容的意義
許多晶體用肉眼是看不見的,我們只有藉助放大鏡、顯微鏡才能看到。自然界中很多物質都是晶體結構。過去學生觀察物質,很少從結構上去觀察,晶體是他們第一次從物質的細微結構角度進行觀察。從結構的角度去觀察物質,會使他們對身邊的物質有著更深一層的了解。這對拓展學生對自然界物質的認識是有意義的。
第一部分是初識晶體,讓學生用放大鏡觀察食鹽、白糖、鹼面晶體。
第二部分自製晶體。指導學生用白糖、食鹽、鹼面在玻璃片上製作晶體,並觀察晶體。
活動「觀察美麗的晶體」,教學時一般採取課前教師搜集、製作好各種晶體,學生們課上進行觀察和描述。如果學生們能夠親自觀察到晶體的結晶過程,會使學生們對晶體的理解更加深刻。
1.5 怎樣放得更大
•《怎樣放得更大》一課的教學,學生要形成以下科學概念:
(1)兩個凸透鏡的組合可以把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2)科學家設計並使用顯微鏡來拓寬觀察領域、開展對更多問題得研究;
至關重要的兩個問題
1、製作指導;(自製顯微鏡的)
2、指導使用方法;(有顯微鏡的)
1.6 用顯微鏡觀察研究身邊的生命世界
本課學生們要形成的科學概念是比較開放的。
指導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觀察。要求選擇、確定一個有關身邊生命世界的課題,然後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觀察研究,並完成課題研究報告。
讓學生經歷一個「問題—計劃—觀察—結果—交流」,較完整的探究過程,嘗試象科學家那樣研究科學。重點指向學生的觀察范圍、觀察內容、觀察材料和工具的准備。
啟發觀察的范圍和內容,並提供範例。
1.7 在顯微鏡下我們發現了什麼
觀察的對象是身邊的生命世界,要啟發學生從居家的環境、校園環境、自己的身體等方面去提出問題、尋求研究課題(課文 12頁的學生對話是提出問題和發現課題的過程的舉例。比如發現魚缸里的水綠了,就思考為什麼水會發綠?假設是不是水裡有什麼,從而提出要看看水裡到底有什麼的課題)。
可讓學生閱讀課文15頁《寶石花耐旱的秘密》等內容。《寶石花耐旱的秘密》的作者善於觀察,從自己的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後又自己通過觀察和研究解決了問題,得出了寶石花耐旱的答案。教師要幫助學生篩選課題。所提出的課題內容要能用簡易顯微鏡進行觀察,要符合學生的研究水平(如:很多學生對觀察細菌感興趣,但是細菌要在放大千倍的顯微鏡下才能看見,一般的顯微鏡下是無法看見的。不過細菌集合的菌落是可以看見的,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培養菌落和觀察菌落)
1.8 微小世界和我們
對使用顯微鏡觀察,教材上沒有專門的作為新課學習,需要教師進行適當的指導和幫助,包括如何培養、製作顯微鏡下的標本,以及如何使用顯微鏡。
顯微鏡下的觀察和一般觀察不同,對觀察材料有其特殊的要求。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必須薄而透明,對較厚不便於觀察的物體,如植物果實、根、莖、葉等,需要製作切片。(課文13頁第一幅圖介紹了製作切片標本需要的工具;第二幅圖介紹如何利用新鮮乾草培養微生物;第三幅圖是以洋蔥為例介紹製作切片的製作方法)。教師可預先准備好一些資料卡片或相關的書籍,這些資料卡片主要是操作方面的。比如如何培養和觀察黴菌、如何培養手上細菌的菌落、如何獲得生活在水裡的微生物等等,提供學生參考。根據學校的條件,准備一些在顯微鏡下觀察的標本、工具和材料。
研究報告的主要內容和寫作要求:
要包括課題名稱、問題是怎樣提出的、研究的過程和方法、研究結果、收獲和體會。內容要真實,除正文外,可附圖、表格、照片、實物。不要求學生做得很好,但要知道一定的格式和要求,盡量按照要求去做。
如何讓學生理解體現科學和技術發展的關系
科學與技術是互惠互利的,科學與解決的問題有時需要更精巧的儀器,而科學家提出的一些原理有助於產生更好的儀器和技術,技術的進步也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教材通過指導學生親身觀察和體驗,經歷從眼睛觀察到放大鏡觀察,再用顯微鏡的觀察,並對三種不同的觀察結果進行對比,交流發現的成果。體會到由於觀察工具(即技術)的進步,能使人類看到的范圍擴大,能發現緊靠肉眼無法發現的自然界的許多秘密。
通過簡單的光學知識,了解到科學家提出的一些原理有助於產生更好的儀器和技術。如放大鏡和顯微鏡實際上是運用了凸透鏡放大及成像的科學原理。
教師可以在指導學生自製放大鏡、顯微鏡的活動中,了解科學知識的運用。另外通過資料介紹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過程和成果,了解到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發現了生物由細胞組成,疾病由細菌和病毒引起,從而促進了生物學、醫學、農業等方面的發展。顯微技術促進了微電子儀器的研製等等。

一、單元教學的意義
通過前面三年半的科學課學習,學生已對身邊世界的許多物質及現象有了初步的認識。在六年級下冊,教材將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視野。本單元按人類觀察工具不斷發展、視野越來越寬廣的思路編寫,從放大鏡到顯微鏡,引領學生進入昆蟲世界、晶體世界和生命世界,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本單元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單元,所涉及到的內容有光學、生物學、物質結構、科學發展史等。但教學的重點不是學習這些方面的知識,而是拓展學生觀察的范圍,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學習和領悟使用觀察工具的好處,從而能獨立研究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因此本單元也是一個比較開放的單元,課堂上的學習只是科學學習的開端,希望學生把觀察活動延續到課後,把觀察內容拓展到更多的方面。
單元教學活動有以下內容:「放大鏡」「放大鏡的放大倍數」「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放大鏡下的晶體」「怎樣放得更大」「用顯微鏡觀察研究身邊的生命世界」「在顯微鏡下我們發現了什麼」「微小世界和我們」。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希望達到以下目標。
科學概念
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的功能,放大倍數與凸度有關。凸度大的放大鏡其放大倍數較大,但視野較小。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凸透鏡的組合可以把物體放得更大。
2.拓展有關昆蟲的知識,獲得對昆蟲世界更多的了解。
3.發現並提出生命世界的問題,獲得對生命世界更多的了解。
4.引領學生見識周圍常見固體的晶體,知道物質的內部是有一定的結構的。
5.指導學生認識到觀察工具的發明和改進拓展了人類的視野、促進了人類生活的改進。
科學探究
1.認識到利用工具觀察比只用眼睛觀察有效,觀察工具使我們看到了平常看不清或看不到的物體。
2.培養學生觀察微小物體的能力,能用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昆蟲、晶體等微小物體,並把觀察到的現象用圖和文字記錄下來。
3.會用簡單的方法計算放大鏡的放大倍數。
4.帶著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探索微小世界的秘密,培養學生獨立探究的能力。
5.能按要求轉寫有關生命世界問題的簡單的研究報告。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對探索微小世界的秘密感興趣。
2.體會到技術是不斷改進的,技術的改進推動著社會的發展,改善了我們的生活,也促進了科學研究的發展。
3.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列文虎克對科學執著追求和不懈探索的精神。
4.知道我們周圍還有許多看不見的物質,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

二、理解•思考•研討
1.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什麼?教材的結構是怎樣的?
2.我們怎樣引領孩子們觀察周圍的微小世界,教材為什麼選擇昆蟲、晶體、生命世界讓學生觀察探究?
3.在本單元教學中怎樣促進學生發展探究能力?
4.科學與技術是互惠互利的,科學以及解決問題有時需要精密的儀器,而科學家提出的一些原理有助於產生更好的儀器和技術,技術的進步也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促進了社會的發展。本單元教材是怎樣指導學生認識了解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系的?
5.放大鏡和顯微鏡的一般構造及原理是怎樣的?
三、活動分析和建議
1.本單元的名稱是「微小世界」,和科學上所指的「微觀世界」有所不同。微觀世界一般指分子、原子、電子等極微小的物質粒子的領域。由於觀察條件和學生理解水平的限制,本單元不從物質的分子、原子、電子這個角度去展開,只是拓展到用放大鏡和簡易的顯微鏡能觀察到的比較微細的物體。如常見的固體物質的晶體,紙和布類的纖維,蚜蟲等平常看不清的很小的昆蟲,昆蟲的口器、觸角等器官,一些藻類植物,菌類植物,單細胞動物,植物的細胞,細菌的菌落,等等。
2.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拓展學生的視野,學慣用工具觀察,理解科學和技術的關系。更重要的是激發他們探索微小世界的興趣,培養獨立研究和發現的能力。可以說在知識方面是開放性的,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索、多發現。重點放在培養學生探究意識、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本單元按人類觀察工具不斷發展、視野越來越寬廣的思路編寫,主要從昆蟲世界、晶體世界、生命世界三個方面展開。
3.我們怎樣引領孩子們觀察周圍的微小世界呢?一是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二是啟發觀察的內容和范圍;三是指導觀察的方法。從三年級開始學習科學,放大鏡就伴隨孩子們的學習,學生對它並不陌生。學生喜歡用放大鏡東看看西瞅瞅,也一定有不少發現。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怎樣讓六年級的學生對放大鏡感興趣呢,我們要讓學生帶著新的問題進行觀察,鼓勵學生有新的發現。教材選擇了樹葉、報紙、計算機和電視機的屏幕,不用放大鏡是看不出它們的特點的。這樣的發現會使他們有一個驚訝,引起觀察的興趣,從中體驗到用放大鏡和不用放大鏡所看到的物體不僅只是大小不同。有了這樣的經歷後,學生渴望有更多的驚訝和發現,我們可以不加限制地讓孩子們在課後用放大鏡觀察身邊的物體,如粉筆頭,鉛筆、鋼筆或毛筆的筆跡,各種紙,食品,衣物,植物,泥土等等,鼓勵他們有更多的發現。僅僅能使用放大鏡是有限的,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恰當地增加了一些關於放大鏡的光學知識,想必一定能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在廣泛的觀察後,教材引導孩子們從三個方面去重點觀察,首先是昆蟲。這是因為昆蟲是用放大鏡觀察的好對象。一是昆蟲個體比較小,不少昆蟲是肉眼看不清的。有些昆蟲肉眼雖然看得清,但身體的一些器官和細節是看不清的,必須用放大鏡進行觀察。二是昆蟲各種各樣種類繁多,有著不同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因此有許多豐富的觀察內容,人類在昆蟲的領域中也有許多發現。三是學生對昆蟲有著濃厚的興趣。昆蟲世界本來就吸引著學生,觀察昆蟲對許多學生來說本來就是一個樂此不疲的活動。在三年級的「動物世界」單元他們對昆蟲就有一定的研究,現在用放大鏡進一步發現昆蟲世界的秘密,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也能拓展學生對昆蟲的了解。
第二個觀察對象是晶體。晶體是許多固態物質的結構,過去學生觀察物質,很少從結構上去觀察,這是他們第一次對物質的細微結構進行觀察。從結構的角度去觀察物質,使他們對身邊的物質有了深一層的了解。學生對晶體這個名詞比較陌生,但對於食鹽、白糖這些固體物質是熟悉的。從熟悉的事物中發現過去不知道的奧秘,也會讓學生的探究興趣大增。
在用放大鏡對周圍的物體有了初步的觀察後,教材指導學生用顯微鏡研究生命世界。學生對生命世界比較熟悉也極感興趣,有著許多的問題。生命世界的觀察內容非常豐富,學生可以發現許多微小的生物種類及其生活的范圍、生物的細胞結構、生長過程等許多秘密。通過觀察活動獲得許多感性認識,有利於拓展學生對以往所學的生命世界的進一步認識,為進一步學習生物的知識打下基礎。可能有學生想看到細菌和病毒,但細菌要在放大上千倍的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病毒更小,要在放大上萬倍的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當然學生的觀察活動絕不僅限於教材上提到的內容,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5.本單元怎樣指導學生發展探究能力呢?在使用觀察工具方面,從用放大鏡觀察到用簡易顯微鏡觀察。用放大鏡觀察比較簡單,學生也比較熟悉,但使用顯微鏡觀察,特別是比較正規顯微鏡,教材上沒有專門作為新課來學習,在如何用顯微鏡觀察,如何准備觀察材料方面,需要教師進行指導和幫助。在觀察內容方面,也是從易到難,逐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研究能力。在用放大鏡進行觀察時是觀察個別物體的外形、結構或行為,到用顯微鏡觀察時,就要求確定課題,帶著問題進行研究,得出一定的結論。教材對觀察的范圍和內容給予了啟發並提供了範例。本單元的許多活動要拓展到課外,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要緊密結合。為解決觀察儀器的問題,可和學校附近的科研單位、大專院校聯系,爭取他們的支持和幫助。也可以自製簡易的顯微鏡,比如透明的玻璃球,放大倍數就比較高。
6.「微小世界」的教學內容,充分體現了科學與技術相互促進的關系。教材通過指導學生親身觀察和體驗,經歷從眼睛觀察到放大鏡觀察,再用顯微鏡的觀察,並對三種不同的觀察結果進行對比,交流發現的成果,體會到由於觀察工具的進步,能使人類看到的范圍擴大,能發現僅靠肉眼無法發現的自然界的許多秘密。
科學以及解決問題有時需要精密的儀器,而科學家提出的一些原理有助於產生更好的儀器和技術。如放大鏡和顯微鏡實際上是運用了凸透鏡放大成像的科學原理,從光學顯微鏡到電子顯微鏡依賴於量子力學理論、物質波動理論的發現和發展。本單元可以在指導學生自製放大鏡、顯微鏡的活動中,了解科學知識的運用。另外通過資料介紹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使學生了解到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發現了生物是由細胞組成、疾病由細菌和病毒引起,從而促進了生物學、醫學、農業等方面的發展。如人們發明和研製了許多葯物以抵抗和克服微生物的危害,促進了人類的健康;利用對人類有益的微生物改善生活;在農業上進行品種改良,提高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顯微技術促進了微電子儀器的研製,等等。
7.有關放大鏡和顯微鏡的構造及原理的知識。
放大鏡實際上是一種焦距較小的凸透鏡。由於光線通過凸透鏡會發生折射,使凸透鏡具有放大、聚光、成像的作用。當物體在凸透鏡的焦距以內,從物體某一點引出的平行於主光軸的入射線和通過光心的入射線不能匯聚到一點,只能在反向延長線上匯聚,所形成的像就是一個放大的虛象。如果這個虛象出現在明視距離處,那麼我們就能以增大的視角看清楚這個物體。放大鏡的焦距越小放大率越大。但實際上焦距太小,像與人眼距離太近,觀察起來很不方便,所以放大鏡的放大倍數不會很高。
放大鏡的放大率等於明視距離和放大鏡的焦距之比。正常人的眼睛的明視距離一般在25厘米左右,如果一個放大鏡的焦距是2.5厘米,它的放大率就是10倍。通常放大鏡的焦距是1厘米到10厘米之間,所以對正常眼睛來說放大鏡的放大倍數基本上在2.5倍到25倍之間。
顯微鏡是由兩個凸透鏡組成的。其中一個對著物體的叫做物鏡,對著人眼的叫做目鏡。物鏡的焦距短而目鏡的焦距較長一些。把物體放在物鏡的焦點附近,使物距稍大於焦距,就會在目鏡的焦距內生成一個放大的倒立的實象,這個放大的像通過目鏡的折射後進入人眼,人們就會在目鏡中看到一個放得更大的正立的虛象。即目鏡相當於一個放大鏡,物體的入射線通過物鏡成像後再經目鏡放大。這就是顯微鏡能把物體的像放得更大的原因。

❾ 人類探索微小世界有哪些重大成果

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人類利用微生物以及生物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主要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醫葯方面:觀察工具的改變使人類發現了微生物(如原生動物以及藻類、細菌、病毒、病原體等),但是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不知道微生物有什麼作用,它們和人類有什麼關系.法國科學家巴斯德是第一個把微生物和疾病聯系起來的人.巴斯德發現傳染病是由微生物造成和傳播的,於是發明了巴氏消毒法,廣泛用於奶製品和釀酒業,以及殺死液體中的細菌.
    後來弗萊明發現了青黴素,從而使千萬人免於受肺炎等疾病的侵染致死.這些年來人們不斷發明和研製了許多葯物,以抵抗和制服各種疾病的危害.鼠疫、結核病敗血症、霍亂、白喉、痢疾、傷寒、天花等傳染病慢慢地被征服了.然而細菌也有抗葯性,直到今天,人們還和細菌進行著一場你死我活,我今你退的斗爭.
  食品工業:人們通過觀察知道有的微生物對人有益,利用它們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比如釀酒,製作醬油、醋、霉豆腐、泡菜、奶品、麵包、饅頭、臘肉等都要依靠微生物.其中利用酵母菌發面的原理是:酵母菌分解麵粉里的糖類,排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加熱時體積急劇膨脹,從而使饅頭、麵包內部疏鬆多孔.
  農、林業方面:農、林業上進行品種改良,提高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也充分利用了放大鏡和顯微鏡的作用,如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雜交水稻要在水稻花的花蕊上進行,水稻開的花很小很小,因此進行雜交工作必須利用放大鏡和顯微鏡.雜交水稻培育成功,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我國人們的吃飯問題,而且也是解決21世紀全球糧食問題的法寶.
  土壤的改良和凈化:土壤中有許許多多的微生物,主要有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和原生動物,它們與土壤的肥力有關,有的能把生物屍體分解為植物需要的營養,有的能和生物共生,起到固氮的作用.比如豆科植物根部生長的許許多多小圓球好似根瘤菌,根瘤菌吸收並固定大氣中的氮提供給植物作為肥料,同時吸收植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作為自身的營養.因此人們吧豆科植物比喻成巧妙的生物固氮工廠.如果土壤中有了大量的根瘤菌,可少施或不施氮肥,還能提高土壤肥力,同時還能節約由於生產氮肥需要的電力以及減少水質和土壤的污染.目前在我國的西部大開發建設中,一些農業微生物工作者,大力提倡在西部沙漠、戈壁、荒坡多種植豆科植物、草,增加肥力,綠化黃山荒坡,防止水土流失,促進農、林、牧業的發展.世界上有不少科學家在對根瘤菌進行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如日本在世界上首次破譯了一種控制根瘤菌數量的遺傳基因密碼,這將使在貧瘠的土地上培育出不需要施肥的作物成為可能.
因化肥、農葯過量使用導致的農田土壤污染已成為重痾沉疾,而土壤污染帶給水果、糧食、蔬菜的污染以及對人類造成的污染是不可低估的凈化土壤也要靠微生物發揮作用.
  克隆:1996年的夏天,一隻叫多利的綿羊在蘇格蘭誕生了.為了培育多利,研究人員首先從一隻母羊體內取出一個卵細胞,出去它的細胞核隨後把一隻6歲成年的母羊體細胞的細胞核植入這個去核的卵細胞,最後把這個卵細胞移植到第三隻羊的子宮里.5個月後多利誕生了.它和那隻提供細胞核的6歲成年母羊在遺傳上是相同的,多利是那隻羊的克隆.
克隆是人們生產具有所需性狀生物的先進技術.克隆技術的成功使人們培養人體器官,用以替換病人的器官使之康復成為可能.
    污水和垃圾處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還扮演著另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污水和垃圾的處理者.幾乎所有的污水處理都是靠微生物的作用完成的,污水和污物的處理既需要微生物分解和除掉各種有害物質,還要依靠微生物除臭,污水和污物的處理速度、處理效果主要取決於微生物的種類和功能.
微電子技術:顯微技術還促進課微電子儀器的研製.美國的科學家已經研製成功一種微型電動馬達,這種微型馬達的直徑僅0.07毫米,厚度是0.25毫米.有了這種馬達,將來人們大約可以製造大批在人體內運行的裝置,擔負運輸和清除有害物質的額工作.

❿ 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有哪些

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有:利用顯微鏡發現細菌、病毒、抵抗疾病;克隆生物;利用微生物釀酒、發面、製作醬油、醋、酸奶等;利用微生物處理垃圾和污水等等。

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知道有的微生物對人有益,利用它們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比如釀酒,製作醬油、醋、霉豆腐、泡菜、奶品、麵包、饅頭、臘肉等都要依靠微生物。

微生物

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顯微藻類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與人類關系密切。涵蓋了有益跟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食品、醫葯、工農業、環保、體育等諸多領域。

在中國大陸地區及台灣的教科書中,均將微生物劃分為以下8大類: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氏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

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見的,像屬於真菌的蘑菇、靈芝、香菇等。還有微生物是一類由核酸和蛋白質等少數幾種成分組成的"非細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須依賴於活細胞。

閱讀全文

與成果微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
蘇州注冊商標公司地址 瀏覽:54
在淘寶如何投訴賣家 瀏覽:439
利川有中國版權保護中心 瀏覽:821
汕頭市潮南區工商局 瀏覽:704
杭州麥下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瀏覽:3
志誠商標公司上班 瀏覽:160
出租土地使用權的稅率 瀏覽:139
日本商標注冊多少錢 瀏覽:75
商標注冊證天貓 瀏覽: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