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及時掌握學科最新研究成果
學會使用和掌握工具,逐步形成自已的知識系統。
1、我們要養成經常閱讀的習慣,從論文集、期干刊、雜志專著中來了解醫學的最新動態,前沿領域技術的發展,這是起碼的前提,否我們的視野就會受到限制,總是停留在原地,固步自封。
2、建立知識樹首先必須對自己關心的領域中有用的書籍或是資料非常的熟悉。這些書籍不用太多,只有五六本就足矣,並且要熟讀,讀透,理解透,這些將是知識樹的主幹,此後的的東西要掛在上面,都可以參照這一這個架構,然後把不相於的東西捨去。
㈡ 2022年我國在科學領域有哪些重要成就
1.人工智慧MOML演算法保障冬奧氣象預報相比夏奧,冬奧會受天氣影響更大。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張平文領銜下,該院研究團隊參與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重點專項項目「冬奧賽場定點氣象要素客觀預報技術研究及應用」課題研究,開發出人工智慧MOML演算法賦能天氣預報模型,使預報更精準。
2.「墨子號」實現1200公里地表量子態傳輸2022年5月6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陳宇翱、印娟等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次實現了地球上相距1200公里兩個地面站之間的量子態遠程傳輸,向構建全球化量子信息處理和量子通信網路邁出重要一步。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3.瞄準腫瘤治療前沿,質子裝置國產化加速2022年5月,首台國產質子治療示範裝置180度旋轉束治療室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啟用,首批患者接受治療。質子治療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腫瘤治療手段之一,有治療精準、副作用小、患者生活質量高等優點。
4.迄今構建規模最大的小鼠單神經元全腦投射圖譜問世在我國科學家努力下,迄今構建規模最大的小鼠單神經元全腦投射圖譜問世。2022年3月31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一神經科學》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線發表了相關研究論文。據介紹,神經元在大腦中的長程投射,如同交通網路中的干線一樣,至關重要。這項最新研究,在國際上率先重構了小鼠大腦前額葉皮層6357個單神經元的全腦投射圖譜,是此前國際上所有研究小鼠單神經元全腦投射數量的兩倍以上。研究還揭示出前額葉皮層內部聯接和外部投射的規律,提出前額葉皮層可能的工作模型
5.神舟十三號搭載的作物種子順利出艙解密太空育種2022年4月2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京完成開艙。中國農業大學等單位搭載的作物種子順利出艙。據了解,此次搭載神舟十三號返回的不僅有中葯材種子,還有水稻、食用菌、生菜等各類植物種子。它們來自不同地區、單位,有些側重於基礎研究,有些則側重於品種培育。太空育種,也稱航天育種、航天誘變育種,是利用太空的特殊環境誘使植物種子發生基因變異,進而選育植物新品種、創造農業育種材料、豐富基因資源,是一種將輻射、宇航、育種和遺傳等學科綜合起來的高新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相比,太空育種最大優勢在於空間誘變材料的變異率高、育種周期短,可在相對較短時間內創制出高產、早熟、抗病等性狀優良的種質資源
6.我國創造大氣科學觀測世界紀錄2022年5月15日凌晨1時許,「極目一號」Ⅲ型浮空艇從海拔4270米的中科院珠峰站附近發放場地升空,開啟第二次青藏科考「巔峰使命」珠峰科考的浮空艇觀測任務。此次執行觀測任務的「極目一號」Ⅲ型浮空艇,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系留浮空器,長55米,高19米,體積9060立方米。主要用於觀測海拔9000米高空大氣組分垂直變化和傳輸過程,搭載了水汽穩定同位素分析儀以及黑碳、粉塵、甲烷/二氧化碳和風溫濕壓觀測儀。獲得的青藏高原海拔9000米高空的大氣組分變化科學數據,可以研究、追蹤區域水循環,為揭示「亞洲水塔」水的來源提供關鍵科學數據和理論基礎,也可為全球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水一生態一人類活動鏈式變化應對策略的提出提供重要科學依據。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2021年增長強勁。2022年,中國將繼續引領全球經濟復甦,並有望迎來更加強勁的增長。新冠疫情之下,全球貿易遭受重創。不過,中國外貿額還是在2021年首次突破6萬億美元。中國與前三大貿易夥伴東盟、歐盟和美國的貿易額分別增長了19.7%、19.1%和20.2%。同期,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23.6%。一系列數據有力表明,中國正在引領全球經濟復甦。隨著中國通過「一帶一路」深化南南合作以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生效後加速推進,中國對全球復甦的助力必將持續下去。一些分析師毫無根據地唱衰中國經濟,某些西方媒體也宣稱「動態清零」防疫政策可能會拖累全球經濟。然而,事實與之截然相反。中國對外貿易再創佳績,並成為全球經濟復甦中心,這些成績的取得正是基於其成功控制疫情。
㈢ 厲害了我的國!2021年我國有哪些科技成就
2021 年 1 月 7 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宣布,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 4600 公里 的 星地量子密鑰分發 ,標志著我國已構建出 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 雛形,該成果已在英國《自然》雜志上刊發。
2021 年 2 月 3 日,我國自主研製的 70 米口徑全可動天線 於今日完成驗收,將投入使用。 這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單口徑天線, 將用於我國火星探測任務,負責接收「天問一號」回傳數據。天線可以 360 旋轉 ,俯仰角度可達 0 -90 ,能精準定位到火星。
2021 年 2 月 21 日,在第六十八屆國際 固態電路 會議上,該所發布了一款 高性能 77 兆赫茲毫米波晶元及模組 ,在國際上首次實現 2顆 3 發 4 收 毫米波晶元及 10 路毫米波天線單封裝集成,探測距離達 38.5 米 ,刷新了當前 全球毫米波封裝天線最遠探測距離的紀錄 。
2 月 19 日,中國慧眼衛星團隊在京宣布, 慧眼衛星 發現首個跟神秘的快速射電暴相關聯的 X 射線暴,確認其來自銀河系內的磁星 SGR J1935+2154,並在國際上首先證認該X 射線暴包含的兩個 X 射線脈沖是快速射電暴的高能對應體。這一發現, 證明快速射電暴可以起源於磁星爆發 ,破解了快速射電暴的起源之謎,並為理解快速射電暴的輻射機制和磁星的爆發機制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數據。
2021 年 2 月 27 日電,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 陳薇 領銜的團隊研發的我國 重組新冠病毒疫苗(腺病毒載體) ,25 日獲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附條件批准上市注冊申請。這是我國 首家獲批的腺病毒載體 新冠病毒疫苗,這也是全球第一個進入臨床的新冠疫苗。
3 月 5 日,我國空間物理學家、 山東大學 空間科學研究院 張清和 教授率領的國際研究團隊,首次在 北極上空 發現了類似台風的 「太空台風」 。這一最新研究成果被《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並被《自然》選為研究亮點。
3 月 12 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張捷 教授團隊與中國地震局合作,推出世界首個 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智能地動」監測系統 ,可 1 秒內 精確估算地震震源機制參數。
3 月 13 日,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牽頭、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等單位參加聯合申報的 「高海拔地區科研及科普雙重功能一米級光學天文望遠鏡建設」 項目日前正式啟動, 這意味著世界上口徑最大的折射式光學望遠鏡將落地 拉薩 。
3 月 16 日,利用我國 西藏羊八井 的 AS γ 實驗陣列,中日兩國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發現,距地球 2600 光年的超新星遺跡 SNRG106.3+2.7,發射出了超過 100 萬億電子伏特的伽馬射線。這些伽馬射線可能是被超新星遺跡中的激波加速到 拍電子伏特 (1000 萬億電子伏特)的宇宙射線與附近的分子雲碰撞產生的。因此,該超新星遺跡成為銀河系中一個候選的 「拍電子伏特宇宙線加速器」 ,為解開超高能宇宙射線的起源之謎打開了重要窗口。
3 月 16 日,安徽 合肥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超導迴旋質子治療系統成功實現 200MeV( 兆電子伏)穩定質子束流從治療室引出,這標志著國產世界上 最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治療系統研製成功 。
3 月 17 日, 山東大學 「太陽爆發及其對行星空間環境的影響」 攀登計劃創新團隊 夏利東 教授課題組,攜手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利用我國自主研製的 50mm 白光日冕儀在 四川稻城 成功觀測到太陽白光日冕圖像。這是我國首次在國內觀測址點獲得 K 冕白光 圖像。
3 月 18 日,在 2021 年世界工程日中國慶祝活動上,中國科協宣布成立 中國工程師聯合體 ,旨在團結起 4200 多萬工程 科技 人才,激發廣大工程師創新活力,服務 科技 經濟融合發展,深度參與工程領域全球治理。
3 月 18 日, 廣東聚華新型顯示研究院 獲 科技 部批准組建 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 ,這是我國在新型顯示領域唯一的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
3 月 23 日,國家知識產權局支持在 浙江依託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物聯網 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在 青島 市依託 海爾 智家股份有限公司建設 智慧家庭 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在 大連市 依託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等單位建設 潔凈能源 知識產權運營中心。
3 月 24 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潘建偉、徐飛虎 團隊等實現超過 200 公里 的遠距離 單光子三維成像 ,首次將成像距離從 十公里突破到百公里量級。
5 月 8 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潘建偉院士 團隊近期成功研製了目前國際上 超導量子比特數量最多 的量子計算原型機 「祖沖之號」 ,操縱的超導量子比特達到 62 個 ,並在此基礎上實現了可編程的二維量子行走。
3 月 24 日, 科技 部官網公布,支持 蘇州市、長沙市 建設國家 新一代人工智慧 創新發展試驗區。
3 月 29 日,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利用俄羅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的快重離子加速器、美國阿貢實驗室原位離子輻照等大科學裝置,並將離子加速器與透射電鏡相連,該所研究人員在國際上首次直接觀察到 核徑跡 在高能離子轟擊下半徑縮小、長度變短的完整過程。這一觀察將更精準地限定 岩石 的年齡,進而分析解讀地球和生命的演化。
3 月 30 日,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冠病毒溯源聯合研究報告在日內瓦正式發布。報告認為, 新冠病毒「極不可能」通過實驗室傳人 , 「比較可能至非常可能」經由中間宿主引入人類 。
3 月 30 日,中科院上海光機所,上海超強超短激光實驗裝置已逐步向用戶開放,其輸出功率高達 10 拍瓦,即 1 億億瓦,脈沖壓縮後寬度達到飛秒量級,相當於 10 個太陽 輻射到地球的總功率匯聚到一根頭發絲上,由此得名 「羲和」 ——傳 說中「十個太陽的母親」 。
4 月 6 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領銜的科研團隊在我國 內蒙古寧城縣 發現了 1.25 億年前的「寧城中華草」 , 這是迄今世界范圍內發現的最早的 單子葉 植物化石,為科學界研究植物進化提供了重要依據。
4 月 7 日,中 國科學技術大學田志剛院士、 彭慧教授、 孫汭教授 與 法國馬賽大學 埃里克· 維維爾教授團隊合作,首次發現 成年肝臟造血前體細胞向 1 型天然淋巴細胞( 肝臟定居 NK 細胞) 的分化潛能及調控機制, 由此揭示天然淋巴細胞的骨髓外發育新路徑,為闡釋肝臟天然免疫優勢狀態形成原因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4 月 10 日,我國智能科學技術領域重要獎項 「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 在北京揭曉,共評出 100 個獲獎項目成果。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德毅 在計算機工程、自動控制、 認知科學和無人駕駛等人工智慧領域取得多項國際公認的領先成果, 榮獲「吳文俊人工智慧最高成就獎」 。本次評選適逢該獎項十周年紀念,並首次設立「吳文俊人工智慧專項獎晶元項目」。
4 月 12 日, 坐落於 廣東東莞 的 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 , 就像一台 「超級顯微鏡」 , 它是探測物質微觀結構的重要手段。 中國散裂中子源隧道內裝置建在 13米到 18 米深的地下,主要包括一台負氫離子直線加速器、一台快循環同步加速器、一個靶站、 3 台中子譜儀等。這一國之重器通過國家驗收,成為 世界上第四個脈沖散裂中子源裝置 。
4 月 13 日, 重慶陰條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管理局發布消息,在近期開展的植物多樣性調查時,發現了一種非常奇特的物種,將其命名為 巫溪蝦脊蘭 ,最終確定為蝦脊蘭屬的新種。(重慶陰條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優越的地質及氣候條件非常有利於植物生長、 動物的繁衍和生存, 稱得上是生物多樣性豐富的「世外桃源」, 也被譽為 「三峽的生態明珠」 。)
4 月 14 日至 15 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21 年 Netexplo 創新論壇在網上舉行。 由技術領域全球知名大學組成的 Netexplo 大學網路歷時一年, 在全球范圍內遴選出了 10 項極具突破性的 數字創新技術 , 中國量子計算機「九章」入選 。
4 月 17 日,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液氦到超流氦溫區大型低溫製冷系統研製」通過驗收及成果鑒定,標志著我國具備了研製 液氦溫度(零下 269 攝氏度)千瓦級 和 超流氦溫度(零下 271 攝氏度)百瓦級 大型低溫製冷裝備的能力。
5 月 7 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 中國國葯集團 的一款新冠疫苗列入世衛組織緊急使用清單,這款疫苗成為列入世衛組織緊急使用清單的 第六款疫苗 。並且是列入世衛組織緊急使用清單的 首款滅活疫苗 。
5 月 7 日, 湖南大學劉淵 教授團隊使用 范德華金屬集成法 ,成功展示了 超短溝道垂直場效應晶體管 ,其有效溝道長度最短可小於 1 納米 。這項「微觀世界」的創新,為「後摩爾時代」半導體器件性能提升增添了希望。
5 月 9 日,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超優千號」 超級雜交稻品種今年在 三亞 種植了50 畝地進行高產攻關,以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為首的專家組對這片攻關地進行測產驗收。在隨機選取 3 塊田進行全田機收測產後,最終成績揭曉:平均畝產 1004.83 公斤,這是 熱帶地區首次 實現超級稻大面積種植畝產 超 1000 公斤 。
5 月 11 日,總部位於法國巴黎的國際能源署發布《2021 年可再生能源市場報告》。報告說, 2020 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比前一年增長 45%以上 ,創下自 1999 年以來的最大年度增量。報告指出,2019 年和 2020 年, 中國的可再生能源年度裝機容量均佔全球總量的 80%以上 ,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大量陸上風電、光伏發電項目等在 2020 年底前實現並網。
5 月 17 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與 Springer Nature 聯合發布了重大發現——國家重大 科技 基礎設施「 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 ( LHAASO )」在銀河系內發現大量超高能宇宙加速器,並記錄到來自 天鵝座 內的最高 1.4 拍電子伏伽馬光子(拍=千萬億)。專家表示,這是人類觀測到的最高能量光子,改變了人類對銀河系粒子加速機制的傳統認知,開啟「超高能伽馬天文學」的時代。
5 月 22 日 13 時 02 分,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肝膽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原第二軍醫大學副校長 吳孟超 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 99 歲。吳孟超院士被譽為 「中國肝膽外科之父」 ,從醫 70 多年來,成功救治了 1.6 萬余名患者。
5 月 28 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EAST )創造新的世界紀錄,成功實現可重復的 1.2 億攝氏度 101 秒 和 1.6 億攝氏度 20 秒等離子體運行, 將 1 億攝氏度 20 秒的原紀錄延長了 5 倍。科研人員稱新紀錄進一步證明核聚變能源的可行性, 也為邁向商用奠定物理和工程基礎。
6 月 17 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根據《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算力樞紐實施方案》, 我國在 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 ,以及貴州、內蒙古、 甘肅、 寧夏等地布局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路國家樞紐節點。 這 8 個樞紐節點,將作為我國算力網路的骨幹連接點,發展數據中心集群,開展數據中心與網路、 雲計算、 大數據之間的協同建設,並作為國家 「東數西算」 工程的戰略支點, 推動算力資源有序向西轉移,促進解決東西部算力供需失衡問題。
6 月 21 日, 雲南大學 自然資源葯物化學重點實驗室與多個研究團隊合作,在國際權威專業期刊《葯物化學雜志》上在線發表了一項 從中葯五味子 中獲得聯苯環辛烯類木脂素物質靶向 TRBP 蛋白治療肝癌的研究成果。
6 月 25 日,《 醫用同位素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 年)》 正式發布。這是我國首個針對 核技術 在醫療衛生應用領域發布的綱領性文件,對提升醫用同位素相關產業能力水平、保障 健康 中國戰略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7 月 8 日, 2021 世界人工智慧大會 在 上海 開幕,300 余家國內外參展企業帶來了最新的技術和產品。其間還將舉辦 100 多場論壇,包括圖靈獎、 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上千位國內外嘉賓將共同探討人工智慧助力城市數字化轉型等前沿話題。
7 月 11 日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中科院自動化所)成功研發的跨模態通用人工 智能(AI)平台「紫東太初」 9 日正式對外發布,其以多模態大模型為核心,基於全棧國產化基礎軟硬體平台, 可支撐全場景 AI 應用。
7 月 19 日, 雙季早粳稻新品種「中科發早粳 1 號」 現場會在 江西省上高縣 舉行,這一品種實現了我國雙季早粳稻「零的突破」。
7 月 27 日, 第 23 屆中國科協年會在北京開幕,本屆年會圍繞 科技 社團發展與治理、 碳中和、「90 後」 科技 人才成長 等領域, 設置 25 項專題活動陸續在京津冀三地展開。 年會期間,還將成立「一帶一路」綠色智造產業聯盟,並發布《2021 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等系列報告。
8 月 2 日獲悉,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完善 科技 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 圍繞 科技 成果 「評什麼」「誰來評」「怎麼評」「怎麼用」 完善評價機制,作出明確工作安排部署。《意見》要求, 科技 成果評價要堅持 質量、績效、貢獻 為核心的評價導向。
8 月 18 日獲悉,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若干意見》。 意見》提出,要 擴大科研經費管理自主權 ,加大科研人員激勵力度,提高間接費用比例,對數學等純理論基礎研究項目,間接費用比例可提高到 不超過 60% 。
9 月 11 日, 由中國科協、 中宣部等 13 部門聯合舉辦的 2021 年 全國科普日 活動開啟,今年的主題是 「 百年再出發, 邁向高水平 科技 自立自強」 。
9 月 22 日, 清華大學正式成立碳中和研究院 。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馬延和 帶領團隊,採用一種類似「搭積木」的方式,從頭設計、構建了 11 步反應的非自然固碳與澱粉合成途徑,在實驗室中首次實現從 二氧化碳到澱粉分子 的全合成。核磁共振等檢測發現,人工合成澱粉分子與天然澱粉分子的結構組成一致。
10 月 20 日悉, 全國首個 煤炭智慧礦山創新實驗室人工智慧計算中心 在 山西 建成, 可實現安全、 少人無人、 高效的生產模式, 幫助煤炭行業進行數字化、 智能化轉。
㈣ 中國最近的科技發展成就有哪些
1.嫦娥五號探測器完成我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採回的樣品移交中國科學院,開啟月球樣品與科學數據的應用和研究。
2.我國北斗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發射成功,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3.我國「海斗一號」無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實現最大下潛深度10907米。「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在同一海溝成功坐底,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4.我國率先實現水平井鑽采深海可燃冰,並創造了「產氣總量86.14萬立方米、日均產氣量2.87萬立方米」兩項新世界紀錄。
5.我國科學家首次克隆出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並成功將其轉移至小麥品種中。該基因在小麥抗病育種中具有穩定的赤霉病抗性。
6.我國研究人員構建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實現了「高斯玻色取樣」任務的快速求解。
7.我國科學家研究獲得全球第一條高精度古生代3億多年的海洋生物多樣性變化曲線。
8.我國最高參數「人造太陽」——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電。
9.我國科學家發表關於高維凱勒里奇流收斂性的論文,率先攻克哈密爾頓-田猜想和偏零階估計猜想等幾何分析領域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
10.我國研究人員將智能超算與物理模型相結合,通過高性能計算和機器學習,將分子動力學極限提升數個量級,達到上億原子的體系規模。
㈤ 研究成果簡介怎麼寫
問題一:課題研究成果內容簡介怎麼寫 成果簡介(包括基本內容、實踐效果、理論水平、推廣價值等)
問題二:課題研究成果內容簡介怎麼寫 成果簡介(包括基本內容、實踐效果、理論水平、推廣價值等)
問題三:簡歷上的主要學術成果是什麼意思? 一般是指研究成果,一般都是要得到市級,省級甚至更大級別的獎勵吧,比如獲什麼獎,在什麼期刊上發表論文之類的吧。
很多簡歷中有這項好像不是必填的,如果必須填,想想你有沒有學攻上的獲獎,或者在什麼期刊雜志上發表過文章?有就填上去。 沒有的話沒,乾脆寫上否。
問題四:本課題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怎麼寫 先要去查閱與本課題有關的研究資料,主要關注(就是前任主要研究成果):
1.相關研究已經研究到什麼地步。
2.相關研究進幾年來不同流派的主要觀點,進行簡要的敘述。
3.前人已經得出的結論有什麼值得借鑒的和不足的。這部分要立足於你自己的課題研究,這是根本切入點,因為課題研究新穎性就在這里,需要你在前人的基礎上有創新和提高。比如前人研究的不足可以分觀點的局限性和研究手段(方法)的局限性等,這樣你可以針對前人理論中不足或者沒有涉及的方面進行研究。
4.最重要的這部分既要有事實依據,也要簡明扼要。就是說要對前人觀點進行整合,分析比同流派觀點背後的價值取向,可以適當地引用重要觀點。當然不要引用太多,關鍵還是在於你的概括,你分析得越清晰,你之後課題研究的思路就越清楚,畢竟這部分只是鋪墊部分不能顯得太復雜,這樣很容易頭重腳輕。
問題五:技術成果簡介怎麼寫 所謂科技成果是指人們在科學技術活動中通過復雜的智力勞動所得出的具有某種被公認的學術或經濟價值的知識產品。中國科學院在《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管理辦法》把科技成果的含義界定為:對某一科學技術研究課題,通過觀察實驗、研究試制或辯證思維活動取得的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意義的結果。科技成果按其研究性質分為基礎研究成果、應用研究成果和發展工作成果;
向左轉|向右轉
凋零哥の睇359 | 發布於2016-05-27 01:23
評論
1 0
2011-2012世界重大科技成就生命科學與醫學1.抗瘧抗癌疫苗研發獲突破全球每年約有78萬人被瘧疾奪去性命。經過24年研究,英國科學家發現一種抗瘧疫苗,在非洲7個國家進行的第三階段功效試驗今年終於被證實非常成功,對5―17個月嬰兒的有效率約為56%。預計該疫苗最早於2015年進入市場。12月,科學家研製出一種能夠對抗70%致命癌症的疫苗,能使乳腺癌腫塊縮小80%。2.人體器官組織再生研究也取得了豐碩成果。3月,美國研究人員成功製造出人的尿道。醫生將其植入病人體內後,這根體外培育的尿道真的開始正常工作了。4月初,日本研究人員利用實驗鼠的胚胎幹細胞人工培育出視網膜的雛形結構,這是迄今人工培育出的最為復雜的生理組織。4月中旬,英國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利用人的羊水和動物的胚胎細胞培育出人體腎臟。這一突破有望讓需要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按需培育出自己的器官,在移植手術中規避排斥反應風險。3.12月上旬公布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盡管人類的智商存在上限,但最新腦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表明,可以通過傳遞信號改變一些人的大腦活躍模式,「誘使」知識經過視覺皮質。未來在學習一項新技能時,人只需坐在電腦顯示器前等待把該技術「下載」到大腦里即可。天體物理4.發現太...
問題六:彭建兵學術及科研成果的介紹 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973等大型科研項目,已在科學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學術專著7本,其中第一作者4本,在《科學通報》、《工程地質學報》、《地震地質》第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30餘篇。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2012)和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四項、二等獎兩項、三等獎兩項。 在地震工程與區域穩定、岩體工程、地質災害防治等方向招收碩士研究生。 在重大工程區域穩定性、岩體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城市工程地質等方向招收博士生。
問題七:個人簡歷科研成果論文著作範文 力求題目的字數要少,用詞需要精選。至於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並無統一的'硬性'規定,一般希望一篇論文題目不要超出20個字,不過,不能由於一味追求字數少而影響題目對內容的恰當反映,在遇到兩者確有矛時,寧可多用幾個字也要力求表達明確。
常見了繁瑣題名如:'關於鋼水中所含化學成分的快速分析方法的研究'。在這類題目中,像'關於'、'研究'等詞彙如若舍之,並不影響表達。既是論文,總包含有研究及關於什麼方面的研究,所以,上述題目便可精煉為:'鋼水化學成分的快速分析法'。這樣一改,字數便從原21個安減少為12個字,讀起來覺得干凈利落、簡短明了。
若簡短題名不足以顯示論文內容或反映出屬於系列研究的性質,則可利用正、副標題的方法解決,以加副標題來補充說明特定的實驗材料,方法及內容等信息,使標題成為既充實准確又不流於籠統和一般化。如?quot;(主標題)有源位錯群的動力學特性--(副標題)用電子計算機模擬有源位錯群的滑移特性'。
㈥ 中國最近的科技發展成就有哪些
中國最近的科技發展成就有以下:
三、神州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成功;「天宮二號」成功發射升空。神州十一號飛船2016年10月19日3時31分,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成功,並進行一系列的空間實驗。
四、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直徑500米,全球最大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也被稱為「天眼」,在貴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啟用。FAST將在未來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成為中國和世界天文學研究的「利器」。
五、核聚變實驗裝置「人造太陽」;「人造太陽」實驗裝置在電子溫度超過5000萬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沖等離子體放電。這一重大成果標志著中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
㈦ 中國科技創新十大成果
中國十大科技創新成果是:
1、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6月11日,國家航天局在京舉行天問一號探測器著陸火星首批科學影像圖揭幕儀式,公布了由祝融號火星車拍攝的著陸點全景、火星地形地貌、「中國印跡」和「著巡合影」等影像圖。首批科學影像圖的發布,標志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據悉,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於2013年全面啟動論證,2016年1月批准立項。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於海南文昌成功發射,歷經地火轉移、火星捕獲、火星停泊、離軌著陸和科學探測等階段,工程任務按計劃順利開展。
㈧ 學校街舞社團活動總結
學校街舞社團活動總結
不知不覺中一個快樂有趣的活動又告一段落了,我們通常會學習到一些做人的學問,這時候,最關鍵的活動總結怎麼能落下。那麼什麼樣的活動總結才合適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學校街舞社團活動總結,歡迎大家分享。
冬迎來了春,春燦爛了夏。我們踏著冬的尾巴進入春的綠意,又從春的綠意趕到夏的火花。於是,一個學期又這么匆忙地走了,無聲無息。
新細胞街舞社成立與20xx年3月份,是綜合性社團中的一個新生命,我們以街舞來展現自我個性,展現青春的活力和激情,表達勇於進取的生活態度。
一個學期已經過去。這個學期中經歷的每一天,都已在我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記,因為這些印記見證我的成長。在過去的一個學期里,通過不斷地學習,我們收獲了很多。我們在憧憬中懂得了來之不易的珍惜;在思索中了解了醞釀已久的真理;在收獲後才知道努力的甜美與芳香。
一、關於會議。
1、20xx年4月12日,我們迎來了第一次的社團成員大會。會議內容為共同商討社團未來的發展情況。確定舞蹈課程的教導時間和地點,並強調了授課的規范性和嚴謹性,以及各社團幹部的主要職責所在。
2、20xx年4月25日,由肖曉佳老師主持召開了學社聯會議,會議圍繞社團的組織和管理方面作出了安排。我們以此為標准來建設屬於自己的特色的社團。
3、20xx年4月26日的新老幹部交流會,各新老幹部為建立社團美好的明天踴躍發言、交流,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建議,使對社團建設有些迷茫的我們找到了要為之奮斗的方向。
二、關於社團工作
這學期,我們街舞社團的工作很簡單,就是准備舞蹈,在5月份的護士節上為老師、同學奉獻精彩的演出。
4月份,我們大多數時間都在練舞,部員們都犧牲了很多自己的休息時間,每周至少兩個晚上都在練舞,部員們都是各系的精英,舞蹈大多都是自己編排的。
在5月份的護士節演出中,我們為同學亮出了我們兩個月的成果,大家的努力沒有白費,在社團節的演出非常成功,也受到了同學們的一致好評。
三、關於社團建設。
在街舞社的組織中,大家在互相配合方面有了不少的提高。在舉辦社團活動的過程中,從前期的策劃到中期的准備籌劃、再到後期的具體實施,我們基本上都能有條不紊的開展。大家各司其職,密切配合,達到了有機的統一;做到了獨立分工,集體配合的模式,使活動順利開展。而且在社團中,我們深深的感受到了,每一個人對社團的無私奉獻。在這里,那種團結合作的精神,對社團工作的熱愛以及收獲的寶貴友誼將是我們最大的財富。
四、關於不足。
在取得進步的同時,我們也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例如,有時我們的社團成員之間的交流不夠,使得我們在組織活動時,效率有點下降;有的時候選擇的時間不太合適,導致我們的活動參與人員不是很多。當然,還有一些細節上的問題需要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多加註意,我們會積累經驗,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社團做大,做強。
本學期的工作即將結束,我們會繼續努力作出更好的成績!在下個學年裡,我們會努力用心組織好每一次的社團活動,做好每一次的演出准備。讓我們的社團活動更加豐富有趣。讓每一位社員能夠參與其中。
20xx年,街舞社全面提高培訓教學質量,切實增強管理服務水平,積極特色活動,努力打造優秀社團,全方位擴大團隊影響力和知名度,本社團各項工作都邁上新的水平。現將這一年度的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20xx年部門工作回顧
(一)圓滿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培訓目標
1、招生情況回顧
20xx年下學期共招收學員107人,培訓項目在原來的基礎上開設的更細更專業。設有女子jazz,技巧poping,力量breking。讓人可喜的是,新生班級幾乎每班都有我們的社員,這充分說明街舞的普及性。
我們的培訓工作已逐漸被學生和家長認可,我們的教學、服務質量在不斷的提高。09年圓滿完成了年初計劃的培訓目標。
2、強抓培訓管理,培訓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
我社成立於今年3月,就由社團負責人自己根據學員情況制定教學計劃,分為初級班和中級班。初級班班的學生都是沒有接受任何舞蹈訓練的,中級班的學生具有一定的.舞蹈功底。上學期,由於我們剛成立,沒有任何管理方面的經驗,管理方面相對於這個學期比較鬆懈。這學期,我們重新對社干進行強化,並進行系統的分工。達到明確目的的效果。這學期,在社聯的帶領下,各社團之間形成了資源共享,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圍。這有利於我們通過彼此借鑒來學習優秀的經驗和互相合作的態度。
作為舞蹈藝術的一種,在培訓中,我們時刻堅持著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理念,使街舞過更個性化和多元化,在培訓中以常規訓練為契機,鍛煉新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為進一步提高培訓質量,我們針對每個階段的同學,進行兩周一次的街舞基本功考核,這就避免了同學有偷懶的打算,一次次的考核有利於大家勤學苦練,更好的掌握街舞藝術。我們還及時對培訓情況進行總結,不斷找出問題,及時改進培訓方法,提高培訓質量。社員們也相互交流學習心得。
(二)活動工作
5月12日,為慶祝5。12國際護士節的到來,護理學院團總支特舉辦護士風采大賽,並舉行隆重的頒獎儀式,新細胞街舞社團一些優秀的成員被選送參加此次頒獎典禮的演出。舞蹈編排方面,我們按成員最擅長的舞步進行排練。歌曲方面,通過一系列選擇,我們最終確定使用最適合練習街舞的R&B音樂為主打,R&B音樂具有激情活力以及強烈的節奏感等優點。關於場地,我們借用了體育俱樂部的音響器材進行練習。關於服裝,我們以黑色為主色,以統一的寬松、舒適的嘻哈服為重點,碩大的球鞋為服裝增添了亮點。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不僅給街舞社學生提供了藝術實踐的機會,而且提高了社干們的策劃、組織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提高了編舞水平。部門的社干們除了平時的培訓外,也積極投入到學習創作中。將優秀的街舞元素運用到團隊培訓上,社干們的努力為團隊的學生提供了良好的表演平台,同時社干們以踏實勤懇的工作態度換來了活動圓滿成功的喜悅!
(三)團隊建設
本年度,我們不斷借鑒其他兄弟社團優秀的管理經驗,社團內部進行了系統的分工,我們了完善規章制度、內部架構,社團重視文化沉澱,建立完善的歸檔系統和幹部培訓系統等等。建立社團人才交流體制,重視向社團吸收優秀人才,充實社團的幹部隊伍。相信在領導的支持下,社團社干們團結努力,我們的街舞社團一定會越來越放光放彩。
(四)其他工作
為使部門工作有序、健康地開展,11年我部門嚴格按照制度執行工作,以制度管人的方式,進行內部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日常的工作安排上,社干分工到位,責任到人,重視思想溝通,創造了積極向上的良好工作環境和工作氛圍,一年來,社干們積極工作,社員們團結友愛,相處融洽,形成了團結協作、堅強有力的集體形象。
二、存在問題與努力方向
總結一年的工作,我們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清醒的認識到工作中還存在許多的不足。
1、教學設備有所欠缺。目前我們和舞蹈社,健美操社共用求實樓五樓的形體房,每當要排節目的時候,都感覺沒有場地。也沒有很好的音箱設備。這導致培訓質量有所打折。
2、加強團隊質量管理。目前團隊建設已日漸成熟,已形成了一定規模,但在教學和舞蹈作品編排上要想突破目前狀態,社員只上排練課是不夠的。目前的培訓中,社員對街舞的領悟還有待提高。在今後的工作里,結合舞蹈的特點,巧妙運用多媒體教學,組織社員光看街舞視頻,自己學習一些簡單的舞蹈,以便社員能獨立完成舞蹈的編舞,排舞。鼓勵社員多參賽參演,整體提升團隊的表演水平。
總結成績,發現不足,使我們能夠清醒的認識自己,更好的分析和研究部門實際情況,不斷的發展街舞藝術,在新的一年裡,我部門將進一步加強管理,嚴格按照「制度管人」的形式進行內部管理,想盡辦法開展有特色的社團活動,提高社干整體工作能力。我們社在社聯正確領導下,齊心協力,團結一致,為同學們的課餘生活多姿多彩做出積極奉獻!感謝這一年來,社聯及兄弟社團對我們的關心與幫助!
;㈨ 研究性成果及創新性成果怎麼寫化學方程式
研究性成果及創新性成果怎麼寫化學方程式
答案如下:第一步首先是打開設置,第二步然後是進行寫化學方程式
㈩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2010年,植物所共有在研項目314項(包括新增項目94項)。其中,主持(或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項目3項(新增1項)、承擔(或參加)課題21項(新增7項),主持(或承擔)中國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項目15項;主持(或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項、重點項目9項、面上項目99項(新增37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8項(新增1項);承擔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課題2項,主持(或承擔)重要方向項目27項(新增7項),承擔國際合作項目16項(新增8項);承擔院地合作項目39項(新增15項),與地方政府合作項目13項(新增4項)。發表論文408篇,其中SCI論文217篇,有136篇發表在學科前30%的SCI刊物上,影響因子在9.0以上的8篇,5.0以上的35篇,2.0以上的148篇;出版專著4部;授權專利16項。
2011年,植物所爭取國家重要科技計劃項目(課題)共計78項。其中,科技部科技基礎條件平台項目1項,科技基礎工作專項1項,973課題1項,農業成果轉化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7項,其中重點項目2項、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1項、傑出青年基金2項、面上項目44項、青年科學基金15項、重大國際合作項目1項、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1項、創新研究群體延續資助1項;中科院項目百人1項,中科院創新方向性項目2項,先導性專項課題4項。2011年植物所到位經費2.12億元,實際留所經費1.62億元。發表論文366篇,其中SCI論文231篇,有152篇發表在學科前30%的SCI刊物上,影響因子在9.0以上的11篇,5.0以上的32篇,2.0以上的154篇;出版專著17部;授權專利22項。
2012年,植物所在研項目(課題)共320項(新增160項)。其中包括,973和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2項、課題15項(新增1項),863課題1項(新增1項),國家科技條件平台項目1項(新增1項)。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課題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創新群體1項(新增1項)、重大國際合作研究項目1項(新增1項)、重點項目7項(新增2項)、面上項目122項(新增44項)、青年項目45項(新增15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項(新增2項)、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1項(新增1項);中科院戰略性先導專項3項,中科院重點國際合作項目2項,其它國際合作項目19項(新增8項);院地合作項目4項,其它橫向項目32項(新增15項)。到位經費1.95億元,實際留所經費1.58億元。發表論文416篇,其中SCI論文280篇,有184篇發表在學科前30%的SCI刊物上,影響因子9.0以上的7篇,5.0以上的45篇,3.0以上的118篇;出版專著10部;授權專利48項。
2013年,植物所在研項目(課題)共471項(新增220項)。其中,承擔973和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3項(新增1項)、課題19項(新增5項),863課題1項,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2項(新增2項),科技支撐課題2項,科技基礎條件平台項目1項(新增1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6項(新增1項)、面上項目123項(新增44項)、青年項目45項(新增16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3項(新增1項)、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2項(新增1項)、重大項目1項、創新群體1項、重大國際合作研究項目2項(新增1項);承擔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項目1項,中科院重點國際合作項目2項,其它國際合作項目23項(新增12項);院地合作項目8項(新增4項),其它橫向項目116項(新增96項)。2013年,植物所到位經費2.38億元,實際留所經費1.87億元。發表論文457篇,其中SCI收錄期刊發表論文328篇,有285篇發表在領域前30%的SCI刊物上,作為第一作者單位發表影響因子8.0以上的20篇,5.0以上的58篇,3.0以上的150篇;出版專著3部;授權專利56項。
2014年,植物所共有在研項目377項(包括新增項目213項)。其中,承擔973和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3項(新增1項)、課題18項(新增5項),863課題1項,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2項(新增2項),科技支撐課題2項,科技基礎條件平台項目1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9項(新增4項)、面上項目128項(新增46項)、青年項目62項(新增30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3項(新增1項)、優秀青年基金3項(新增2項)、特殊學科點建設項目1項(新增1項)、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2項、創新群體1項、重大國際合作研究項目2項(新增1項)、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1項、其他基金項目12項(新增5項);承擔其他部委項目10項(新增4項);承擔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項目1項,院重點部署項目3項,主持院STS項目1項(新增1項);中科院重點國際合作項目4項(新增2項),其它國際合作項目18項(新增8項);院地合作項目8項(新增4項),其它橫向項目116項(新增96項)。2014年,植物所到位經費2.56億元,實際留所經費1.88億元。發表論文562篇,其中SCI收錄期刊發表論文365篇,有230篇發表在領域前30%的SCI刊物上,作為第一作者單位發表影響因子8.0以上的15篇,5.0-8.0的22篇,3.0以上的135篇;出版專著8部;授權專利41項;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國植物學會共同主辦的植物學綜合性國際英文學術期刊。2012年SCI影響因子為3.75,排在國際植物生物學非綜述類期刊的第12名,位居國際該領域期刊的前11%,在所有 SCI收錄的151種中國科技期刊中位於第7名。JIPB被SCI,BA和PubMed等67個國際重要檢索機構收錄;擁有14,300餘家訂閱機構,訂戶遍及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年全文下載量接近20萬次。
2013年入選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全國百強科技期刊」;2012年獲中國科協 「優秀國際科技期刊獎」 二等獎,被CNKI等三個機構授予「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稱號;2006年—2011年獲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A類資助;2005年、2007年、2009年—2012年獲中國科學院出版基金資助;2001—201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學術期刊專項基金資助; 2009年獲 「新中國60年有影響力的期刊」 稱號;2006年獲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 2005年獲第三屆國家期刊獎提名獎、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2004年獲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2003年獲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2002年獲第二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1999年獲首屆國家期刊獎。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植物分類學報》是中國生物學科歷史最悠久的核心期刊,代表了中國植物分類學領域的最高學術水平。
2003年被世界著名檢索機構ISI資料庫收錄,入編其產品SCIE和CC/AB&ES。2008年原拉丁刊名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改為英文名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自2009年始改為英文刊,並與國際出版機構Wiley-Blackwell合作出版,採用ScholarOne的Manuscript Central在線投稿、審稿系統。
自2010年至2013年的影響因子分別 為0.880、1.295、1.596、1.851。2012年入選「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是中國植物學會和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主辦的一本反映植物生態學領域及相關交叉學科最新研究進展的全英文期刊,雙月刊,創刊於2008年。
以發表符合當前國際生態學研究前沿的原始創新性論文為主,同時發表有新觀點的代表國際植物生態學研究前沿和動態的綜述。
被SCI、BA等17個國際知名資料庫所收錄,2013年JCR最新發布的JPE影響因子為1.355,在SCI收錄的195種植物學期刊中位列第93位;在SCI收錄的136種生態學期刊中位列第89位;在中國大陸被SCI收錄的151種期刊中位列第30位。
2012年獲中國科協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優秀國際科技期刊三等獎。 《植物生態學報》 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國植物學會主辦、中國科學院主管的中文生態學期刊。月刊,大16開本(A4幅),全銅版紙印刷。刊登內容涉及植物學、生態學、農學、林學、地理學、土壤學及氣象學等多個學科,主要發表植物生態學及其相關領域的高水平創新性原始研究論文,包括以植物與環境關系為內核的生態學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等方面的內容。注重發表有新觀點的植物生態學及其相關領域的高水平綜述文章、新的方法與技術、植物生態學相關基礎資料,並設有論壇欄目,對植物生態學及其相關領域的重要科技問題開展學術討論。
被BIOSIS、美國《化學文摘》(CA)、俄羅斯《文摘雜志》(AJ)、Ecological Abstracts、Advances in Ecology、AGRIS International、CNKI、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等中國國內外幾十種重要檢索系統和資料庫收錄。 《生物多樣性》 反映中國生物多樣性研究和發展水平的、中國國內生物學領域公認的高水平學術刊物。 《植物學報》 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國植物學會主辦的中文版綜合性學術期刊。
反映中國植物科學領域科學家最新研究成果(新發現和新方法等)、系統評述國際研究熱點(新理論、新發展),刊登涵蓋植物科學各領域(包括農學、林學和園藝學等)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創造性的研究成果。欄目設置包括研究論文、研究報告、研究快報、技術方法、特邀綜述和專題論壇。
是全國優秀中文期刊、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核心期刊。被中國國內外多家著名檢索系統收錄,中國國內資料庫包括: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萬方網路資源系統(網路版)、CSCD、CSTPCD、CNKI和CAJCED;中國之外資料庫包括::《英聯邦農業文摘》(CABABSTRACTS)和聯合國糧農組織情報系統《國際農業引文索引》(AGRIS INTERNATIONAL)。
獲中國科學院優秀期刊三等獎(2000年)、新聞出版總署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2001年)和第六屆中國科協期刊優秀學術論文三等獎(2008年)。2009年,入選中國科協精品期刊示範項目。2012年,本刊被評為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 《生命世界》 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植物學會、高等教育出版主辦,傳遞與生命相關的科學信息,普及與生命相關的科學知識,報道與生命相關的科學事件。主要欄目有封面故事、生命科學、生命自然、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