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與反思成果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與反思成果

發布時間:2022-12-24 19:10:07

1. 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2022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2022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反思1

選擇《游園不值》這課,緣於去年與特級教師竇桂梅的《游園不值》教學實錄的「偶遇」。怎麼會有如此美麗的「不遇」?怎麼會有如此深邃的課堂?記得當時那份實錄給我的震撼簡直是爆炸性的。我想嘗試古詩教學的念頭已久,但在幾年前上過一節古詩公開課後,就再沒有勇氣嘗試第二次。看到竇桂梅能把這短短二十八個字精彩演繹四十分鍾,充分挖掘了教材的深度與廣度,引領學生與文字「相遇」,與文化「相遇」,不由得折服她「三個超越」「主題教學」等前衛精深的教學理念與精湛自如的教學技藝。當時,我已經上過這課,頗感遺憾,總覺得如果不把這么精妙絕倫的教學設計奉獻給我的學生,那簡直是一種「罪過」。基於這樣的心態,我又一次選擇了古詩教學,選擇了當一回竇桂梅的追隨者。

性格外向直爽的竇桂梅老師說「激情是她的一種狀態。」而我則性格比較含蓄,教學風格也相應比較恬淡平和,再說,她的學生都是城市實驗小學的學生,而我們的孩子一直住在農村,文化底蘊、文學素養、接受能力等稍遜城市學生。如果照搬她的教學設計,一定是「畫虎不成反類犬」。於是,我結合自己的教學特色和班內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多種渠道解詞

鏈接生活、利用插圖、結合詩意這些都是學生能夠接受的解詞好方法。

蒼苔,城市學生不常見到,相對農村學生就有優勢,果然,一個女生生動地描述了她所看到的「青色的苔蘚」,教師在表揚她「是個生活中的有心人」時,也不能忽視其他大大咧咧不注意觀察周圍的學生,於是,我出示了兩張不同角度的圖片,引導學生由遠及近地觀察蒼苔,感受它的蓬勃生機,感受春天的氣息。

觀察插圖理解「屐齒」「柴扉」,用我們現代的門與「柴扉」比較,感受「柴扉」的原生態和帶來的自然氣息。感受「紅杏」的美,我沒有出示圖片,因為他們在四年級時,已經學過《第一朵杏花》,肯定領略過杏花的魅力。而且,如果是實景圖片的話,勢必與書上插圖中水墨杏花有所區別。權衡再三,大膽舍棄。

二、舍棄教學環節

竇桂梅老師的實錄中,還幾次引用陸游的詩。「楊柳不爭春色,一枝紅杏出牆頭。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體會陸游詩中的紅杏與本詩中的紅杏有何不同。因為考慮這首詩學生不熟,而且本人沒有特級老師豐厚的人文素養,缺少爐火純青的巧妙引導,另一方面擔心課的容量過大,學生會如走馬觀花,收獲不多。所以,乾脆把它刪掉了。省下時間,讓學生練習扎實的朗讀。先讀好詞,再讀好句,繼而讀好整首詩。

三、尋「詩眼」悟詩情

「文章的眼睛是『文眼』,題目的眼睛叫『題眼』,而詩的眼睛叫『詩眼』。」這樣的說法只是一家之言,不知是否合適。「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我想尋找詩的「眼睛」定能感受作者的情感。但,沒想到的是,一個語文素養較好的女生,卻撇過了「憐」,而找了個「春」字。看來或許是我的講解誤導她以為作者所要贊美的是什麼?現在想來,我可以因勢利導,是呀,詩人對春天,對春天的這些景物,包含怎樣的感情呢?相信這樣一啟發,她一定能找到。而不是馬上叫另一個學生來回答。再次告誡自己:耐心,再耐心些,或許精彩就在下一刻。

四、感悟「留白藝術」

為什麼「一枝紅杏」就能想到「滿園春色」呢?當我反復品讀「一枝紅杏出牆來」時,忽然腦海中閃現了多年前讀過的一則故事。「有個考官出題『踏花歸來馬蹄香』,考畫家。很多畫家畫了一地的花瓣,而一位高明的畫家,卻只畫了幾瓣,他在馬蹄的周圍,畫了幾只翩翩飛舞的蝴蝶。」有時,越少的事物反而越能引發人們的想像。那不是跟古詩中的紅杏有異曲同工之處。至於「留白藝術」在這里揭示是否恰當,自己也不得而知。意外的是,班上竟然有兩個學生聽過這個故事。看來是我太低估他們了。

五、板書「豐富多彩」

不知道竇桂梅老師的板書是怎樣的?這是我根據自己改動的方案而設計的板書。綠色的蒼苔,咖啡色的柴扉,粉紅的紅杏,我試圖用五彩的粉筆向學生勾畫出一個五彩的春天。不知道對於學生來說,是否比以往單色的板書來得豐富生動?

今天的古詩教學就權當是一枝探出牆外來的「紅杏」吧。或許生澀,或許稚嫩,或許模仿的痕跡還有,或許自我的突破有限……但我相信,這「一枝紅杏」一定會綻放在教師與學生心中。

2022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反思2

《泉水》是一篇很美的課文,無論是文字還是內容,都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著,灑下一路愛心。教學本課時,我通過創設情境,自讀自悟,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欣賞,並且根據課文進行發散思維訓練,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並且積累了詞語。

一、讀中品味,讀中激情

本節課的教學做到以讀為本,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自讀、生生合作讀、小組合作讀、品讀等),去體味課文的語言美,感受泉水樂於助人、無私奉獻的精神。這樣,通過一遍一遍地讀,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初讀了課文,你都有什麼體會?」「同學們喜歡泉水嗎?」「通過讀課文,你知道這是一股什麼樣的泉水?」「讀後還讓學生圍繞「是否讀出了泉水的自豪、快樂、慷慨」進行互相評價。

二、自主學習,發散思維

教學本課的時候,根據語文教學的特點,先讓學生在充分自讀課文、熟悉課文的基礎上感悟理解課文內容,然後以學定教,因勢利導,採用師生合作、自主學習等方式,解決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中,初讀課文後,我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能在下面括弧里填上一個詞嗎?()的泉水。通過這樣形式,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行發散思維訓練。有的學生說這是一股快樂的泉水,我接著問你是從讀出來的?能讀出快樂的語氣嗎?有的學生說這是一股甜美的泉水……通過這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學習方法,既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得到了提高,又使學生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樂趣。在學習完本課以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大家想一想泉水還會流到哪裡,遇到了誰,會說些什麼?學生的思維被調動起來,有的說流到了花園,有的說流到了農田……豐富了學生的想像力,發展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三、注重積累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學習語文要注重感悟、積累和運用。小學閱讀教學,不僅指導和訓練學生理解語言而且必須指導和訓練學生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本課所描繪的畫面很美,課文的語言文字也很美。本節課的教學充分利用教材,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如「火紅的杜鵑花」、「美麗的身影」、「明亮的大鏡子」、「靜靜的山谷」等詞語。

四、不足之處

在學生的課堂常規訓練方面還顯不足,學生回答問題聲音不夠響亮;另外,教師角色還轉換不夠,應更多地關注學生、在一些細節方面也要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2022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反思3

語文是學習語言文字的課程,閱讀是學習語言的基本途徑。那麼,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和有效的人文教育?這是擺在我們語文教師面前的嚴峻問題。特別是在低段,從小培養孩子對語言文字的那種天性般的敏感,這是語文的長效益。因此,我在進行本課的教材處理時抓住文字訓練,既便是極小的增長點,也要抓住契機發展學生的言語素養。下面具體談談自己本課的教學和體會。

一、寓有形於無形中,字詞訓練,把書讀「實」

識字是閱讀的基礎,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更是教學重點,所以字詞的讀音、書寫和理解不容忽視,以突出生字的音形義特點。本課的生字不多,故採用隨文識字的方法肯定會有低耗高效的收益;於是教學第一自然段成了本課的一大重點,因為本課大部分生字藏在第一自然段中,從聽泉水聲讀出疑問到解疑的回答聲中要帶著歡快,我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把生字的教學貫穿其中,把本段中的生字以紅色字體出現,變孤立的漢字學習為有機的情境整體閱讀,不僅激起了學生閱讀的興趣,還使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輕松掌握讀音並識記;而課文的其它生字則通過開火車朗讀課文的方式將學生的學情與語言文字的訓練重疊起來:讓生觀察插圖找出「瓦罐」;通過對「水塔」的理解再結合課文語境對「天然水塔」進行釋義;本課的「杜鵑花」是學生認知事物中的盲點,因此藉助圖片可以給學生以一種感官的刺激,在這樣的刺激下再適時進行說話訓練:你看到了什麼樣的杜鵑花?……從字音到字形到字義,寓有形於無形之中,學生的學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抓住課文的許多優美的詞語為語言實踐的又一切入點,讓學生反復地讀,在讀中復現、鞏固生字,在讀中讓學生感受特點:數量詞——一股清泉一座天然水塔;定中短語(怎麼樣的.什麼、什麼地方的什麼)陽光燦爛的世界火紅的杜鵑花等詞;狀中短語(怎麼樣地干什麼)大口大口地喝水盡情地歌唱……沒有過多繁瑣地講解與分析,只以讀來貫穿始終,真正做到於無形中積累學生的語言,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從具體到簡練,句群訓練,把書讀「厚」

這樣一篇美文,如何讓學生在接觸文本的有限時間內體現它原本無限的價值,使學生進行系統的語言時間呢?學生情感的初始狀態是粗線條和淺表層的,教師應及時激活學生感覺擴大的支點,訓練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本課的二到五自然段極其相似,特別是每段的第一句,都道出了泉水所到過的地方,我想這些句子之間既然有密切的聯系,何不把它們進行一種從復句到單句的轉換,讓學生發現句與句之間的聯系,這種滲透句群的教學也是學好課文的一種方法。於是,在前面兩次的通讀全文後,學生們第三次走進文本,這次的目的是讓學生劃出泉水到過的地方:泉水流進山腰的水池;泉水流過山間的平地;泉水流到山坡的果園里;泉水穿過靜靜的山谷;細細品讀,作者的遣詞造句別具一格,極有講究,「流進」、「流過」、「流到」、「穿過」四個詞是不可以隨便套用的,各有各的妙處,雖獨立卻又聯系,是這股潺潺流淌的清泉把它們串在了一起,看似一個個獨立的句子,但我們卻可以利用文本的這些「不確定」和「空白」好好揣摩,於是我讓學生把這四個句子用一句話來表達:一個「和」字連接四句,或用「先,接著,然後,最後」四個關聯詞貫穿四句……這樣,將課文規范的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理解簡單與具體的語言概念,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真正把書讀「厚」了。

課堂上語言的學習、積累和運用是一個系統工程,本課我「以語言實踐活動為主軸,挖掘語言訓練點,多渠道進行語文實踐活動,引領學生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並積累優美的語言」貫穿課文始終。我想,只有深刻領悟了語言教學的真諦,才會在每一節語文上、每一個階段的語文教學中,進行系統的語言時間,學生的語文素養在不知不覺中才能得到長足的發展。

2022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反思4

學習目標

1.學習讀後感的寫作方法,寫一篇讀後感。

2.通過習作和口語交際,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3.進一步提高學生搜集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課前准備

整理本組學習過程中收集的資料,閱讀一兩篇課外讀物。

第一、二課時

習作

談話導入

同學們,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我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民族的恥辱歷史、侵略者們的殘虐暴行、人民的沉重苦難、烈士們的光輝事跡,把一幕幕鮮活的、觸動人心的中國近代史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我想同學們和我一樣,很想把讀書後的感受寫下來,是這樣吧?

明確要求

請同學們默讀習作提示,看看有哪些要求。

出示要求:讀懂文章內容;寫出讀後感受;引用相關資料。

讀悟寫作方法

轉自由讀例文《圓明園的毀滅》,用不同符號畫出哪些是課文中的內容,哪些是作者的感受,哪些是作者引用的相關課外資料?

小組交流,總結讀後感應怎樣寫。(使學生體會到,寫讀後感要先寫所讀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後重點寫自己對文章中一兩方面內容的感受,還可以結合其他相關資料進行思想表達。)

自由寫作

請同學們就本單元所讀的課文或課外讀的文章寫一篇讀後感。

評議修改

讀一讀自己寫的習作,把自己認為寫得好的地方標出來。

在小組內互讀,小組推出兩篇習作在全班展示。

全班評議,提出修改意見。

結合評議,自己修改作文。

第三課時

交流平台口語交際

圖像導入

請同學們先看一段錄像,從錄像中你知道了什麼?(激發學生的演講熱情。)

提出要求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演講比賽,你們能說說演講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嗎?

是的,演講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圍繞一個主題

抓准幾個方面

列舉有力事例

組織通順語言

表達有聲有色

這節課,就讓我們以「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為主題,展開一場演講比賽好嗎?

自主准備

請同學們根據課前收集的資料,想一想你對近代中國所受的屈辱有了哪些了解?

你認為要振興中華應從哪做起?列一個簡單提綱。自己先試著說一說。

組內交流

在小組內交流、試講,並提出改善意見。小組推選一個代表參加班組比賽。

演講比賽

全班評選演講優勝隊。

第四課時

詞語盤點日積月累展示台

詞語盤點

學生自讀。

出示投影,看拼音寫詞語。

同桌互查。

自選三個成語造句,寫在練習本上。

日積月累

小組內互讀詞語,注意把字音讀准確。

請同學們說一說每個詞語所表達的意思,並選幾個說句子。

展示台

辦一期「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中隊報刊,將同學們寫的讀後感、演講稿、收集的歷史資料(文稿、圖片)展示出來。

2022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反思5

一、取得的成果

教學過程中,我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比如:讓學生找一找文中相應的語句,用「作者贊美了的白楊樹」的句式說一句話;議一議作者從哪些方面來贊美白楊樹的;各抒己見說出自己最欣賞的是哪一方面,說出欣賞的理由;想一想白楊樹三不平凡象徵什麼;動手寫一寫今天的白楊又用來象徵什麼人,象徵他們的什麼精神;推薦課文中的優美詞句,說出推薦的理由。以上的教學環節,既抓住了重點,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內容及象徵手法,又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學生不斷的動腦、動口、動手,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學生的學習創造性也顯現出來了。

二、存在的不足

1、在教學時,有時一味的拔高教學要求。教學環節的處理缺少由易到難的銜接過程,一股腦的將問題直接拋給學生,讓學生措手不及。有時學生的問題已經回答的較圓滿,還是沒完沒了要求學生從更深層次去挖掘去理解。種種問題都是需要教者蹲下來,以孩子的眼光去理解課文

2、教師自己講得還是比較多,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有限。如林老師所說,如能把找象徵換種表達,當一回柯南找找其中的蛛絲馬跡,也許課堂氛圍會更活躍一些,學生更敢於說。

3、在思政滲透方面,由於課堂時間有限,滲透的也較為有限,講解比較倉促。學生不理解問題,在回答問題上往往找不到重點,啟發引導上存在偏差,在一些講解上過於籠統,可能並不適合5班的學情。

三、今後努力的方向

「教是為了不教」,如何設計符合學生學情的、目標合適的、有足夠的自學空間的、效果良好的教案學案,新教師對新教材要有不容缺失的新的思考,新的摸索,思政滲透一定要及時。

2022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反思6

我懷著對司馬遷的無限敬佩結束了這激動人心的一堂課,感覺有以下幾點是比較成功的:

第一,用好教材,適當拓展 :使語文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不斷引入來自奧秘無窮的大自然、紛繁復雜的大社會的源頭活水,讓學生在開放的、無比豐富的教學內容中自由徜徉、自由搏擊。鑒於學生歷史知識貧乏,對司馬遷所處的時代、司馬遷辛酸坎坷的一生及《史記》內容都知之甚少。教學前讓學生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司馬遷有《史記》。通過課前的語文實踐活動,學生在學習課文時都較好的理解了司馬遷忍辱負重寫《史記》的可貴品質。在課前給予相關資料、文章的閱讀,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通過對大量資料的充分閱讀,學生心中的司馬遷形象漸趨生動,引起情感的共鳴,教學效果好。課後推薦相關讀物或指導課外活動或開展各種形式的小練筆,以拓展學習內容,提高閱讀能力。這樣,既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又鍛煉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提高了寫作水平,可謂一舉多得。

第二,以情促讀,以情感人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注重「情感的熏陶、感染」,注重教師語言,以情促讀。《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一文,情節感人,是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教材。為此,我設計了煽情的教師過渡語,旨在帶領學生進入情節,進入人物的內心!比如,為了讓學生體會司馬遷入獄受了酷刑後「悲憤交加」的心情,我插入了一段話:「同學們,我們知道,古代有許多殘酷的刑罰,而宮刑是其中最慘無人道、最滅絕人性的一種。它帶給受刑者的,不僅僅是肉體上的巨大傷害,更使其心靈蒙受了永遠的恥辱,它使正常人身體殘缺,心理殘缺,使一個原本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再也不能泰然自若、昂首挺胸地活著。聽了我動情的話語,學生的朗讀一個比一個激動,這時的朗讀,學生們已經進入了司馬遷的內心!因為這是他們發自肺腑的心聲,他們也憤怒了!

第三,精心設計,整體把握 :在「橫禍」面前,在「巨大恥辱」面前,司馬遷幾次想「血濺牆頭,了此殘生」,但是他最終下了決心,「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史記》」,是什麼原因使司馬遷選擇了「忍辱偷生」呢?這個問題的設計,使學生很自然地聯繫到了前面的段落。是第二段中「父親的臨終囑托」,是第一段里「從小聽到的英雄故事」的激勵。我並沒有就此打住,繼續追問學生:「除此以外,司馬遷可能還想到了什麼呢?」這時,我又適時補充相關資料:周文王被關在羑里(yǒu,古地名),寫了一部《周易》;孔子周遊列國的路上被困在陳蔡,後來編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居然寫了《國語》;孫臏被剜(wān)掉膝蓋骨,竟寫了《兵法》……在這一基礎上,學生就感悟到了「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史記》」,這就是「發憤」!化屈辱為動力,化悲傷為動力,司馬遷忍辱負重,終成《史記》。這樣從整體上把握全文,教學過程也行雲流水。

2022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反思7

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發生著變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師的觀念在逐漸更新,教師的角色在悄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慢慢凸顯。以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個維度為目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學前台。

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系著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傳統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對話」。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像的。引領孩子去讀書,把讀的時間留給學生。《標准》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中央教科所張田若老師也指出「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因此,我覺得語文課上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克服那種浮光掠影,泛泛讀上兩三遍的做法。

①學前讀。我教給學生「預習三步法」;初讀課文,讀准確,讀通順;再讀課文,劃生詞,說說文章的大致內容;三讀課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問號。

②學中讀。學習課文離不開一個「讀」字,但「讀」時也不能毫無目的、方法,一味「讓我們讀一遍」、「讓我們再讀一遍」,這樣只能變成「老和尚念經」。如何讓學生讀出滋味,讀出情趣來,應注意方法的指導。

③學後讀。課文學完,應強調對精彩片斷的熟讀成誦,從而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歐陽修講述作文之道時曾說:「無他術,惟勤讀書而多為之,自工。」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裡有資源,心裡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說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說,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後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歷,還是一種審美的體驗。

1、把別人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2、把別人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3、把別人的文章當註解,把自己的人生當正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

2. 小學語文《生命生命》教學設計與反思

作者呼喚的“生命,生命”,表達自己強烈的生命意識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願每個人珍視生命,不虛度光陰,堅強勇敢,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讓人生更有意義,更有光彩,更有活力。

教學目標:

1、認讀並理解詞語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積累好詞佳句。

3、使學生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

4、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蘊含的意思。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領悟三個事例中蘊含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 激情導入,揭示課題。

1、“一粒貌不驚人的種子,往往隱藏著一個花季的燦爛;一條醜陋的毛蟲,可能蛻變為一隻五色斑斕的彩蝶。因為,生命本身就是一樁奇跡”,這是台灣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對生命的深刻感悟,今天,讓我們跟著這位被譽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一起用心靈來感悟生命吧!

2、師板書課題:(19 生命 生命),生齊讀課題。

師:生命究竟是什麼?讓我們帶著問題再讀課題:生命?生命?

二、 整體感知,概括事例。

1、 出示詞語:騷擾 慾望 不屈向上 茁壯成長 聽診器 震撼 糟蹋 有限

2、 請同學們大聲地自由地讀課文,注意讀准字音,讀通句子,一邊讀一邊思考:課文圍繞生命是什麼共寫了哪幾個事例,請用簡潔的標題進行概括。

三、 品讀事例,感悟生命。

1、 這三個事例中你感受最深的是哪個事例?

2、 生命究竟是什麼?讓我們跟著作者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3、 出示第二個自然段,指名讀,其他同學思考:把聽後讓你心頭輕輕一顫的句子畫上記號,並在旁邊寫寫你的體會。

4、 出示句子:“但它掙扎著,極力鼓動雙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那樣強烈!那樣鮮明!”

“蛾那種求生的慾望令我震驚,我忍不住放了它!”

A、 指名讀,並從多角度交流讀後的感受。

B、 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到的?(掙扎、鼓動、躍動)

C、 指導朗讀。

D、 如果你是這只飛蛾,此時你是怎麼想的?你會說些什麼?

E、 是呀!一分鍾過去了,我望著手中的飛蛾,認為它定會束手就擒,但它(生讀:掙扎著,……);兩分鍾過去了,我絲毫沒有鬆手,我想它該安靜了,但它(生再讀:掙扎著……);十分鍾過去了,我的手指都酸了,這下飛蛾總該筋疲力盡了,但它(生讀:掙扎著……);終於,飛蛾那種強烈的求生慾望讓我震驚,我忍不住放了它!

師小結:一隻飛蛾的平均壽命只有9天,可是它卻懂得如此珍視自己的生命,生命是什麼?生命不就是飛蛾在險境中的掙扎嗎?生齊讀課題:生命?生命!讀出對生命的強烈渴望!

5、 讓我們繼續和杏林子一起去探訪生命的蹤跡吧!

6、 指名朗讀第3自然段,畫出你最受感觸的句子。

A、 教師相機解釋“不屈向上,茁壯成長”。師:盡管有堅硬的外殼,香瓜子要(生讀:不屈向上,茁壯成長),沒有陽光(生讀:不屈向上,茁壯成長),沒有泥土(生讀:不屈向上,茁壯成長)。哪怕僅僅只活幾天,香瓜子還是要(生讀:不屈向上,茁壯成長)。

B、 指導讀出香瓜子的頑強。

C、 師生交流,生命是(香瓜子在磚縫中的茁壯成長)。

D、 磚縫中頑強生長的香瓜子再次向我們詮釋了生命的意義,向我們作出了響亮的回答,生齊讀:生命?生命!讀出對生命的崇敬之情。

7、 飛蛾的平均壽命僅僅只有9天,磚縫中的小瓜苗比它更短,然而它們卻無比珍視自己的生命,如此頑強地活著,這給杏林子,給我們人類帶來了怎樣的啟示呢?請默讀第四自然段,並說說自己讀後的感受。

A、 交流感受,讓學生感覺自己的心跳並帶著(興奮、自豪、激動)的語氣讀:這就是我的生命,單單屬於我的!

B、 教師相機解釋“糟蹋”,再次出示杏林子的生活照片,師深情講述(音樂緩緩響起)。杏林子,原名劉俠,在她12歲的花季少年,她卻患上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關節大部分遭到損壞,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舉,手不能抬,頭不能轉。小學畢業後她便因病輟學。然而數年來她堅持自修,憑著堅強毅力,用兩個手指夾著筆寫作,在這種幾乎無法執筆的情況下,竟寫出了四十多個著名的散文、小學、小說、傳記、劇本,被譽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作家。”

C、 是啊!這一聲聲沉穩而有規律的心跳,又一次讓我們懂得了生命是那一聲聲沉穩而有規律的心跳,讓我們帶著對自己生命的.禮贊,帶著對杏林子的無比敬仰一起來歌唱生命吧!齊讀課題:生命?生命!!

四、 歌唱生命,尋找生命。

1、 師邊播放生命的畫面邊深情朗誦詩歌《生命之歌》,音樂再次響起。

2、 師生交流生命是什麼?

3、 知道了生命的意義,我們該如何對待自己的生命呢?

A、 齊讀第一段,看看杏林子是怎樣對待生命的。

B、 請大家看大屏幕:

1997年以筆名杏林子出版第一本創作《生之歌》。

1980年獲第八屆十大女青年金鳳獎。

1982年12月1日組織成立伊甸殘障基金會並擔任董事長,同年《同一種愛情》一書獲國家文藝獎散文類獎。

1984年獲吳三蓮基金會社會服務獎。

1990年擔任台灣殘障聯盟第一屆理事長。

1997年獲靜宜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4、 師小結:這是一個從12歲就患殘疾的人,然而她卻取得了如此輝煌的成就,“她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此時此刻我們不再困惑,也不再尋找,唯有敬仰與感嘆!讓我們高聲歌唱生命!生命!

五、 語言積累,升華情感。

1、 說說學習課文後的感受,並用一個詞來贊美生命。如:生命是短暫的!(美麗、頑強、神聖、唯一、光彩有力、自強不息、寶貴、壯麗……)

2、 背誦你自己最喜歡的段落。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

《生命生命》這篇充滿哲理的散文,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三件小事,傳遞著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表達了作者的獨特生命體驗和感悟。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如何讓學生對“生命”這個如此宏大的話題有自主地、個性的感悟,是我這節課想要努力實現的目標。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試圖通過在交流中入課 ——引發生命的思索、在閱讀中品悟:觸摸生命的脈搏、在思考中提煉:聆聽生命的拔節、在生活中追問:走進生命的林子四個環節,去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詞析句,讀出自己的感受,以課堂為起點引發孩子們對生命的感悟。最後,我又讓學生觀看了錄像,對學生的震憾很大。

這篇課文是我在大興溝支教後上的最後一堂教研課,上這堂課時氣氛很壓抑,既有我和同學們對於生命的思考,也有我們師生之間對於離別的憂傷,生命,一個永恆的話題,誰也無權對誰的生命評價,只能盡力將自己的生命之路走好。

3.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及反思:田忌賽馬

【設計理論】

在語文活動中學語文,使學生真正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真諦。為此,語文課堂應該是讓學生充分運用語言交際,展開語文活動的場所,體現把課堂還給學生的教學思想。如此方能在語文教學中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設計特色】

讓學生動起來,使課堂活起來。

【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 揭示課題,落實重點訓練項目。

1、 讀了課題,你推想課文會寫哪些內容?

(田忌與誰賽馬?怎樣賽馬?結果怎樣?)

2、 帶著以上三個問題自讀課文,並在問題的相關處做上記號。

3、 交流自讀成果,串聯問題答案,概括出課文主要內容。

(讓學生通過看課題推想課文內容的方法來掌握課文主要內容,從而落實本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並完成初讀任務。)

二、 再讀課文,理清文章段落層次。

1、課文哪部分寫田忌初賽失敗?哪部分寫田忌再賽勝利?哪一部分寫了由敗到勝「轉」的過程?

2、參考「轉敗為勝」這一成語,用自然段歸納法給課文分段。

(這樣,進一步熟悉課文,理清結構,初步感知田忌賽馬「轉敗為勝」的過程。)

三、 動手演示,理解兩次賽馬的情況。

1、 自讀課文,說說兩次賽馬的情況。

2、 用已准備的「馬卡片」(學具)演示兩次賽馬的情況,同時讓學生板演並講述過程。

(使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在興趣盎然的演練過程中讀懂課文一、三兩部分內容,形成深刻印象。)

四、 深讀課文,研究田忌賽馬「轉敗為勝」的原因。

1、 什麼叫「轉敗為勝」?看著這個板書,你想問什麼?

(還是同樣的馬、為什麼能「轉敗為勝」?)

2、 研讀第一次賽馬以後田忌、孫臏和齊威王的心理狀態。

(1) 指導學法:

一劃(表現人物心理的詞句)

二研(這些詞句對表達人物心理的特定含義)

三讀(這些人物的不同情感心理)

(2) 範例引讀,明確研讀方法與目標。

(3) 自己研讀。

(4) 交流感悟。

3、 討論田忌賽馬「轉敗為勝」的原因。

隨機板書:馬快不了多少

仔細觀察

│齊威王傲慢、輕敵

認真思考分析

(解放學生的口,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到有關的詞句,或含義深刻的句段,品個夠,議個透,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或淺、或深、或對、或錯,只要是在思考,只要敢說,都應該鼓勵,從而激活課堂。)

五、 總結全文,深化認識。

在這個故事中,你受到了什麼啟發或教育?

六、 適當濃縮課文,突出對話,指導分角度演讀,體會情感。

七、 作業

設想這場賽馬將電視現場直播,請你當節目主持人,寫一段解說詞。

【教學反思】

以「賽」為切入口,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思維的廣闊性是指在思維的過程中善於全面的看問題,能著眼於事物之間的聯系,找出問題的本性.培養思維的廣闊性就要培養他們較全面的思考問題,指導他們學會全面理解事物之間的聯系,從多方面分析問題.所以,課堂上,沒有按順序逐段學習課文,而是緊筘題眼「賽」,從整篇課文入手,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思考為什麼同樣的馬兩次比賽結果卻不一樣?通過充分的思考和討論,學生不僅知道兩次賽馬誰勝誰負,而且明白了第二次賽馬田忌勝利是因為調換了馬的出場順序.從而又引導學生聯系全篇,理清課文條理,就這樣,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多方面思考問題,不但有利於學生全面理解課文,而且促進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及反思:田忌賽馬

4.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

「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系著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說過:「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啊!於是,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常常思索著這樣一個問題:應該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給孩子什麼樣的生活?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業,孩子們課堂上度過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都是由我們教師的手來翻閱,我們的語文課堂究竟應該如何去翻閱孩子的生

1、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我常常在思索著: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我思量著:要把自己的情感傳遞給學生。

每節課上,無論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麼大的痛苦與挫折,我都會調整好自己的心緒,深挖教材、教學環節、教學過程當中的每一個情感因素,把我對於課文內容、對於生活、對於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種情感,用我的語言、我的眼睛、動作……傳遞給學生,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我尊重學生們學習的「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學經驗非常豐富的老師曾告誡我:「語文課一定要了解學生讀書、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輸,重在引發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

二、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傳統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對話」。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

「文本對話」:在我的課堂中,經常會有這樣的問話:「如果你是某某(課文中的人物),你會怎樣說,怎樣做?」引導學生去想像,和課文中的人物對話,「以文會友」,充當其中的角色,去體驗、去感受。

「師生對話」:在課堂上,我們教師應該做孩子的朋友,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熱情的手,不再那樣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實現與學生的溝通,展現給學生一個真實的「我」!

「生生對話」: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應當積極地給學生創造交流與合作的機會,使孩子們學會人與人的交往,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反思2

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滿活力的優秀教師,一節節撞擊著智慧火花的語文課堂.在各級教研室的組織實施中,我們許多教師已經開始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開始用批評與反思賦予萬州教研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以真的精彩。我謹以個人體會談談小語教學的一點反思,與各位同仁共勉!反思: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我找來銀河、天體、宇宙的圖片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銀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們想問銀河些什麼呢?你還想說些什麼?」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台。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台。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像的:一位教師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對於「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教學《墨梅》後,引領學生閱讀背誦了《竹石》、《馬》、《青松》等十餘首古詩,使學生們了解到了更多有關於借物言志方面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通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裡有資源,心裡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反思3

朗讀,不僅是感悟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徵。重視朗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朗讀一旦進入充滿情感的表達狀態,它就會不斷超越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智慧水平、想像能力,形成積極的創造精神,從而促進學生語感能力發展。

《桂林山水》這一課,用優美流暢的文字描繪了桂林山水獨特的美,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呢?首先我用圖片和視頻資料展現了桂林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了學生對桂林山水的喜愛,接著讓學生找出描寫桂林山水特點的句子,結合看到的視頻,說說對桂林山或水某一個特點的感受,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體會,形成讀的見解,並通過讀表現出來(即自我體會的情感朗讀);接著在品讀、評讀、誦讀、挑戰讀、引讀、配樂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確定重點的詞語進行品析與體會,或結合語境理解,或積極啟發想像,或對照圖像認知,在讀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進朗讀;同時,朗讀吸引了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感悟美、體驗美,得到愛的撫慰、情的熏陶。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反思3

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在職業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教學後,即有批判地在行動結束後進行反思,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以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為主要形式。在教學實踐中我感悟到:應充分發揮評價的兩大主要功能——激勵功能和導向功能。做到評價和個性化教育相結合,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新課改要求以教師為主導、「引誘」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但就「研討課」的情況也不容樂觀,下面,我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反思如下。

一、「比讀,讓學生承受心理壓力。」

我首先談一下教師的激勵功能。以往教學中常常在研討課乃至國家級研討課上,聽老師帶有鼓勵性的語言:「誰還能比他更好。」先起來的同學需要有勇氣才能站起來,壓力很大。後起來的同學也必須有比前一位同學更好的本領和更大的勇氣,才能站起來。試問:作為老師將心比心,你有前一位同學的勇氣做底嗎?這看似鼓勵的做法,恰恰給予全盤否定。導致的結果是參與的人越來越少。「朗讀小能手」等的選拔,也恰恰反應了評價應避免的「選優」的要求。我採取的辦法是:讓學生只要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表達出來就可以了。評價的時候,只評價哪個地方讀得好,發現每個同學的閃光點,但不盲從。然後有針對性地讀出你的感悟。讓人人都發揮自己的特長。每個同學的音質不同、理解不同,允許他們各有千秋。從而進行個性化教育。

二、評價教學中,仍需強調教師評價的導向作用。

1、課堂教學中,要做到學生的主動發展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並重。

教學設計要做到「虎頭豹尾」而不是「虎頭蛇尾」。從而激發起學生繼續探索的慾望,達到課外延展的目的。也只有教師精心設計「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問題,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去細讀、精讀,把語言文字蘊涵的情感、思想通過朗讀、感悟,感悟後再美讀,讀後再談收獲。學生每讀一遍都有新的發現。讓語文課堂學習呈現螺旋上升的趨勢。

2、課前准備和課後作業也應發揮教師的導向作用。

我課前讓同學做充分的准備,把搜集到的資料和圖片展示出來利於教學時,我引導:你是怎麼做到的?學生從他們的回答中明白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搜集、整理資料,不僅能獲取更多、更前沿的信息,在搜集、整理的過程中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鍛煉,收獲遠遠大於所獲得的知識。這也是新時代小學生必備的素質。

我還利用「日記」,發揮導向功能。我就把各方面寫得好的同學的文章,讓他們讀給同學們聽,包括具體描述、發表自己想法的、摘抄優美片段、警句、讀後想法的。學生明白日記是把生活中有趣的、值得記錄的用筆來表達自己心聲的。從而懂得要善於觀察,善於發現美、感受美、表達美、欣賞美。鼓勵學生勤於寫日記,表達能力不斷提高。

三、無批評的評價是不完整的評價。

強調評價的激勵功能,有的教師片面理解為一味表揚,不說一個不字,不利於學生的發展。學生呈現出來的作品並不一定都是完美的。只表揚的評價,不能很好的給學生指明前進的方向,「響鼓還需重錘敲」。要視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響應的措施。如面對學困生要以鼓勵為主,教師要滿懷激情。用欣賞的目光看學生,降低要求。充分激發他們參與的熱情,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快樂,樹立信心從而轉差。中等生讓他們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做中心發言人,不斷提高自己的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優等生在肯定成績後讓學生敢於挑戰「權威」,和他們比讀,讓他們認識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激勵自己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

四、研討課的課堂教學重成果,不注重教學過程的展示。

有的研討課教師按照預先做好的課件,設計好的思路上的很順利。看似課堂容量大,效果好。實則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學生沒有真正成為自主發展的主人。研討課上成成果展示課,內容貪多,只展示教學成果,表演意味濃。又是分角色,又是表演,課上講求熱鬧,但真正讓學生領悟到什麼?課堂教學應展示教師的引導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一堂好課總會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導學生碰出思想的火花,哪怕其它環節有不足之處。講求一課一得,毋須面面俱到。還經常聽到教師由於時間關系,我們課後再練等之類的話。因研討課老師顧忌多,易束縛教師的手腳和頭腦,往往精心准備卻收不到預想的效果。教師應「以學定教」,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質疑,看哪些是關鍵處、疑難處。在這些地方有重點地讓學生充分思考、感悟、交流。

五、課堂評價過細、過碎,阻斷教與學的過程。

如有的研討課上,老師請小組長課內做記分員。哪個教學環節,誰得了多少分,都要記錄。這樣,不僅隔斷了正常的教學思路,還嚴重影響了記錄人員的學習。

六、教師的誤會也會喪失大好時機。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有心人,不放過任何有價值的問題。

誠然,研討課,有許多閃光點值得我們借鑒。但作為新課改理念指導下的教師,應大膽進行教學反思,敢於向自己、向「權威」挑戰,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向著更健康、更有效的方向發展。

總之,課堂評價應本著「省時高效」的目的,「評價」只是手段,目的是促進課堂教學,促進學生的發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反思4

今年又重回一年級教學了,雖然不是第一次,但還是感觸頗多。一年級小朋友紀律差,課堂鬆散,每次走進課堂都是吵吵鬧鬧,讓很多老師頭疼,為此,想要讓他們融入課堂,學會聽講,懂得守紀。

我想給其他老師提點建議是:

1、課始,針對某些小朋友還未進入狀態時,可以用點名表揚個別孩子的方法激勵他們參與的積極性。

2、課中,可以適時運用各種方法引導孩子競爭(小組比賽、幾人合作、小組合作等等),不時地注意孩子的表現,及時引導他們學會聽講,學會學習。

3、個別特別頑固的孩子,也不妨採用「課後補習慣」的方法來引領他學會如何聽講、如何守紀。

總之,在一年級剛開始時,你就得給學生定一些規矩,比如:做好課前准備就安靜坐好。你給一個信號,學生就坐好。你要求學生要學會傾聽別人發言。包括老師講課。對於做的好的小朋友,你要及時表揚。上課教知識,時刻不忘看小朋友是否都在聽講,對於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可以旁敲側擊,盡可能不點名批評。也可走過去暗示一下,還可利用課間,跟他個別談話,讓他覺得老師關心他,上課沒有點名批評,給他留面子了。總之,無規矩不成方圓,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對孩子的成長有益。

5.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反思(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1

回顧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取得了許多成績,但同時也存在著好多不足之處。為了搞好今後的工作,現將一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簡單分析如下。

一、成功之處

1、學中,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性,使語文教學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2、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進行了啟發式、討論式教學。

3、重視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把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當作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並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去。

4、較好的處理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系。在教學中,注重了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了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了扎實的語文基礎。

5、在教學中,遵循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適當選擇教學策略,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二、存在的問題

1、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還需在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和創造能力上下功夫,使學生盡早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2、進一步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語文。

3、學生的學習方法還需要進一步改進。

4、還需進一步擴展學生的閱讀面,藉以陶冶情操、發展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5、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能力還需進一步提高,能使學生就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

6、加強寫作訓練,提高作文水平。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2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反思「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系著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說過:「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啊!於是,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常常思索著這樣一個問題:應該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給孩子什麼樣的生活?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業,孩子們課堂上度過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都是由我們教師的手來翻閱,我們的語文課堂究竟應該如何去翻閱孩子的生

1、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我常常在思索著: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我思量著:要把自己的情感傳遞給學生。每節課上,無論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麼大的痛苦與挫折,我都會調整好自己的心緒,深挖教材、教學環節、教學過程當中的每一個情感因素,把我對於課文內容、對於生活、對於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種情感,用我的語言、我的眼睛、動作……傳遞給學生,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我尊重學生們學習的「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學經驗非常豐富的老師曾告誡我:「語文課一定要了解學生讀書、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輸,重在引發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

二、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傳統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對話」。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文本對話」:在我的課堂中,經常會有這樣的問話:「如果你是某某(課文中的人物),你會怎樣說,怎樣做?」引導學生去想像,和課文中的人物對話,「以文會友」,充當其中的角色,去體驗、去感受。「師生對話」:在課堂上,我們教師應該做孩子的朋友,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熱情的手,不再那樣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實現與學生的溝通,展現給學生一個真實的「我」!「生生對話」: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應當積極地給學生創造交流與合作的機會,使孩子們學會人與人的交往,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3

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滿活力的優秀教師,一節節撞擊著智慧火花的語文課堂。在各級教研室的組織實施中,我們許多教師已經開始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開始用批評與反思賦予萬州教研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以真的精彩。我謹以個人體會談談小語教學的一點反思,與各位同仁共勉!反思: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我找來銀河、天體、宇宙的圖片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銀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們想問銀河些什麼呢?你還想說些什麼?」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台。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台。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像的:一位教師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對於「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教學《墨梅》後,引領學生閱讀背誦了《竹石》、《馬》、《青松》等十餘首古詩,使學生們了解到了更多有關於借物言志方面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通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裡有資源,心裡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4

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在職業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教學後,即有批判地在行動結束後進行反思,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以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為主要形式。在教學實踐中我感悟到:應充分發揮評價的兩大主要功能——激勵功能和導向功能。做到評價和個性化教育相結合,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新課改要求以教師為主導、「引誘」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但就「研討課」的情況也不容樂觀,下面,我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反思如下。

一、「比讀,讓學生承受心理壓力。」

我首先談一下教師的激勵功能。以往教學中常常在研討課乃至國家級研討課上,聽老師帶有鼓勵性的語言:「誰還能比他更好。」先起來的同學需要有勇氣才能站起來,壓力很大。後起來的同學也必須有比前一位同學更好的本領和更大的勇氣,才能站起來。試問:作為老師將心比心,你有前一位同學的勇氣做底嗎?這看似鼓勵的做法,恰恰給予全盤否定。導致的結果是參與的人越來越少。「朗讀小能手」等的選拔,也恰恰反應了評價應避免的「選優」的要求。我採取的辦法是:讓學生只要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表達出來就可以了。評價的時候,只評價哪個地方讀得好,發現每個同學的閃光點,但不盲從。然後有針對性地讀出你的感悟。讓人人都發揮自己的特長。每個同學的音質不同、理解不同,允許他們各有千秋。從而進行個性化教育。

二、評價教學中,仍需強調教師評價的導向作用。

1、課堂教學中,要做到學生的主動發展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並重。

教學設計要做到「虎頭豹尾」而不是「虎頭蛇尾」。從而激發起學生繼續探索的慾望,達到課外延展的目的。也只有教師精心設計「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問題,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去細讀、精讀,把語言文字蘊涵的情感、思想通過朗讀、感悟,感悟後再美讀,讀後再談收獲。學生每讀一遍都有新的發現。讓語文課堂學習呈現螺旋上升的趨勢。

2、課前准備和課後作業也應發揮教師的導向作用。

我課前讓同學做充分的准備,把搜集到的資料和圖片展示出來利於教學時,我引導:你是怎麼做到的?學生從他們的回答中明白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搜集、整理資料,不僅能獲取更多、更前沿的信息,在搜集、整理的過程中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鍛煉,收獲遠遠大於所獲得的知識。這也是新時代小學生必備的素質。

我還利用「日記」,發揮導向功能。我就把各方面寫得好的同學的文章,讓他們讀給同學們聽,包括具體描述、發表自己想法的、摘抄優美片段、警句、讀後想法的。學生明白日記是把生活中有趣的、值得記錄的用筆來表達自己心聲的。從而懂得要善於觀察,善於發現美、感受美、表達美、欣賞美。鼓勵學生勤於寫日記,表達能力不斷提高。

三、無批評的評價是不完整的評價。

強調評價的激勵功能,有的教師片面理解為一味表揚,不說一個不字,不利於學生的發展。學生呈現出來的作品並不一定都是完美的。只表揚的評價,不能很好的給學生指明前進的方向,「響鼓還需重錘敲」。要視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響應的措施。如面對學困生要以鼓勵為主,教師要滿懷激情。用欣賞的目光看學生,降低要求。充分激發他們參與的熱情,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快樂,樹立信心從而轉差。中等生讓他們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做中心發言人,不斷提高自己的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優等生在肯定成績後讓學生敢於挑戰「權威」,和他們比讀,讓他們認識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激勵自己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

四、研討課的課堂教學重成果,不注重教學過程的展示。

有的研討課教師按照預先做好的課件,設計好的思路上的很順利。看似課堂容量大,效果好。實則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學生沒有真正成為自主發展的主人。研討課上成成果展示課,內容貪多,只展示教學成果,表演意味濃。又是分角色,又是表演,課上講求熱鬧,但真正讓學生領悟到什麼?課堂教學應展示教師的引導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一堂好課總會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導學生碰出思想的火花,哪怕其它環節有不足之處。講求一課一得,毋須面面俱到。還經常聽到教師由於時間關系,我們課後再練等之類的話。因研討課老師顧忌多,易束縛教師的手腳和頭腦,往往精心准備卻收不到預想的效果。教師應「以學定教」,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質疑,看哪些是關鍵處、疑難處。在這些地方有重點地讓學生充分思考、感悟、交流。

五、課堂評價過細、過碎,阻斷教與學的過程。

如有的研討課上,老師請小組長課內做記分員。哪個教學環節,誰得了多少分,都要記錄。這樣,不僅隔斷了正常的教學思路,還嚴重影響了記錄人員的學習。

六、教師的誤會也會喪失大好時機。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有心人,不放過任何有價值的問題。

誠然,研討課,有許多閃光點值得我們借鑒。但作為新課改理念指導下的教師,應大膽進行教學反思,敢於向自己、向「權威」挑戰,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向著更健康、更有效的方向發展。

總之,課堂評價應本著「省時高效」的目的,「評價」只是手段,目的是促進課堂教學,促進學生的發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5

課改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由學生主持課堂,這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這種模式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鍛煉。可也有些許疑問,運用這種模式的最主要前提是需要學生在課下充分的預習,執教課教師也說課下的預習更多的是基於家長的輔導,這就導致預習程度不同,甚至有些未曾去預習,課堂效率必然會受影響。在農村,幾乎百分百的家長對於教育這件事就是一句話:全靠老師啊!曾了解過一些學生,在家裡基本沒人去過問學習,只有偶爾會去詢問一下學習情況;也曾與一些家長交流過,說的最多的是沒時間去管孩子,靠老師多給管理。對於農村的特殊情況,這個課前預習是不是可以讓學生回家後分片集中預習或在學校時間里專門抽出一些時間讓學生去預習,防止有些學生不去預習。

小組合作中的優生幫助差生,四小教師的方法非常好,通過評價引起學生的積極性,讓差生更多的參與到整堂課中,使優生越來越好,同時差生也在進步。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6

連續兩天的聽課,我深深地為各位老師優秀的個人素質和精彩的教學設計所折服。而課後的點評,無一例外地都提到了「語文意識」這個詞。對這個詞,我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每天都出現在我們的教學活動和教研活動中,不經意間常常會與其有所交流;陌生的是我始終看不清它的本來面目,往往欲伸手碰觸卻所得甚少。按照我的淺薄理解,語文意識就是引導學生逐漸掌握讀語文、品語文、用語文的方法,並將之於日常教學之中實踐鞏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欣賞語文的美,並自覺地運用美的語文。

這次的觀摩課,在語文意識這方面都有比較出彩的表現。如詞語的精準及其情感的體會、朗讀的指導、寫作方法的滲透和練習,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針對這幾節課,結合我所教過的低中年級,簡單談談自己的一些感受:

1、教材解讀

從一年級教到三年級,課文都是比較短的,初教學時,常常會有一種課文太簡單、不知從何下手的煩惱。而讀懂教材,又恰恰是引導學生學習的基石,是必須做且必須做好的一個環節。

這次觀摩課,老師都十分重視教材的解讀,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六年級教材《船長》的課堂。張老師在大的方面注意到了刻畫人物時採用的兩種描寫手法:行動描寫和語言描寫,並有意識地將之融入教學之中。先找關鍵詞句,小結出行動描寫的手法;再點出語言描寫的手法,圍繞語言描寫尋找關鍵詞句。雖然只是順序換了一下,卻使課堂很好地連貫了起來,不刻意不呆板。從小的細節來說,張老師對於課文中一些詞句的解讀十分到位。如對「吼」的理解,不僅僅是表面的聲音大而已,在當時特定的語境中,這個「吼」字除了船長要讓所有人聽到他的聲音,還有一種「壓倒」「一切呼號和嘈雜」的力量,一種奠定自己威嚴以冷靜指揮人們逃生的作用。諸如此類,對「整個人群」「命令」「夠了」等詞語的理解,再加上教師極為豐富的語言描繪,讓學生很好地體會到了當時人們的慌張和船長的威嚴、冷靜,從而較好地指導了學生朗讀。

聽課後我翻看教材,發現在本課的語言描寫中,出現了多次感嘆號,可以說感嘆號佔了很大的分量。我認為每一個感嘆號都表達了船長不同的感情、表現了船長不同的語氣,教學時不妨也藉助一下這些感嘆號讓學生理解課文、加強朗讀。關於杜老師評課時說到的省略提示語讀書的問題,由於剛教過三年級孩子習作中提示語的作用和用法,所以在聽課時我也產生了這個疑問,能夠忽略提示語嗎?(當時看不清屏幕,沒有思考太多)誠然,課文中描述的是「一段簡短有力的對話」,所以船長和洛克機械師的對話,沒有一句提示語,只在前面提了個「威嚴」,可我覺得如果後面船長和奧克勒大副的對話繼續為了體現「簡潔有力」而沒有提示語的話,可能船長「喊」的那一聲奧克勒大副就「聽不到」了。後面放在說話中間的「船長說」也是為區分意思而設,前一句是針對「20分鍾」所說,後一句則是下的命令,用提示語區分一下意思更明確,而且過多的沒有提示語的對話也容易讓讀者產生混亂,甚至沒有思考的空間去體會當時船長的心情。其實,後面的提示語已經很簡潔了,完全不會影響總體上的「簡潔有力」。至於此點要不要在課堂上體現,又是另外一說,畢竟一堂課是要有所取捨,不可能面面俱到的。

2、朗讀的指導

閱讀教學始終要以讀為主,以講助讀,以各種教輔手段促讀,歸根結底,就是要利用一切方法讓學生充分地讀書,讀出人物的感情和個性,讀出自己的體會和感受。本次觀摩課上,老師們運用了多種方法指導學生讀書,優美的語言描繪,特定的情境創設,字詞的情感引導,循序漸進的情感鋪墊,有許多出彩的朗讀,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緯三路小學的孩子。還拿《船長》做例,教師通過自己豐富的語言引導學生讀出發生災難時的危急,學生的語速、語調等閱讀技巧和情感等在我看來是很不錯的。此時老師問學生「你覺得你讀得怎麼樣?」學生竟然還不滿意,認為自己讀得還不夠「危急」,於是再次試讀。後面的對話朗讀,老師採用了體會關鍵詞表情達意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由於對課文理解比較到位,最後的朗讀學生完全讀出了對話的「簡潔有力」。

不過本次觀摩課也有一些地方讓我看到了我的困惑,在我的日常教學中,往往出現這樣一種情況:我想盡辦法去引導學生,可是,讀得好的學生還是讀得好,讀得不好的也還是讀得不好,甚至無論讀得好與否,教學前後的朗讀差別都不是很大。本次觀摩課也有一些出現了跟我一樣的問題。想來,大概是平時訓練不夠,引導的方法還是不恰當吧。

3、資料拓展

不得不說,老師們為了上好一節觀摩課,尤其是高年級的課堂,搜集了大量的資料,且進行了恰當整合,展示給學生,以輔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如《鄭和遠航》一課,老師搜集了相當多的視頻資料、文字資料,在教學到相應環節時出示,讓學生去體會寶船的雄偉壯觀、鄭和遠航的規模之大、范圍之廣和重要意義等課文內容,學生也被這些資料吸引,談出了自己的理解。不過我有一個疑問:課標要求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我們三年級的孩子也已經開始在日常教學中逐步學習搜集資料、整理資料的方法了,為什麼高年級的孩子反而是直接越過過程享受成果了呢?我沒有高年級教學的經驗,不太確定究竟能不能放手一些資料讓學生自己去搜集去整理呢?

以上,是我聽完課之後的一點點反思。我的教學經驗不多,許多理解和想法都很不成熟,反思寫得也比較淺顯,希望各位老師給予批評指教。

6.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1

聽劉老師的課,宛若坐在小舟中順流而下,沒有驚濤駭浪,卻在知識的涓涓細流中完成了整堂課的旅行。以下可能條理性差一些,但確是我感觸到的一些:

1、課堂上的每一句話,每個眼神都滲透著老師對學生的關愛與鼓勵。「同學們真會學習!」簡簡單單的一句話表揚了學生的學習方法、正面鼓勵了學習態度,我相信孩子會非常願意跟著老師繼續往下學習。反觀自己的課堂,正面鼓勵、側面表揚、競賽激勵是經常用的,而且效果明顯。課後自己也會經常告誡自己課堂上要多用一些激勵技巧去正面引導,而非負面,這樣孩子會樂於接受,越來越好。

雖然坐的離劉老師課堂遠一些,但能在模糊的視線中揣摩到老師與學生眼神的交流。老師要學會用眼睛說話,「傳情達意」。這是我現在在努力做的,努力用眼神把自己的心表達出來,使自己的心與學生走得更近,去共同感受知識帶給我們的快樂,共同探索知識更廣闊的空間。

2、課堂上的一動一靜,都是優秀課堂常規的展現。回答問題時踴躍而不亂序,思考問題時積極而不躁動,朗讀課文時認真而不怠慢,這種種的種種都強烈地沖擊著我。反觀自己課堂,課堂常規著實需要進一步加強完善,上課10分鍾之後就有孩子坐不住了,我只能用小組競賽、個人競賽等方式去規整坐姿,注意力。但有幾個個別孩子坐姿、注意力持續時間不是很久,一堂課中我要經常去鼓勵。聽師傅的課,現在師傅很少費口舌去規整課堂,孩子表現的都很好。疑惑是:我的課堂正常嗎?自己給的答案是:有些不正常。這學期的課堂常規有時候覺得還沒有上學期好。原因:自己在課堂常規要求上有些放鬆。這學期過於關注知識的傳授與鞏固,在習慣和常規上有些疏忽,殊不知,習慣和常規是正常傳授與鞏固知識的前提。這一階段我在盡最大努力去彌補過失,希望能幫助孩子們養成較好的學習習慣。

3、一位學生回答問題的方式,牢記在心。「請大家跟我一起看第一段,(讀第一段)我畫的詞語是『裝飾』,因為……、」清晰、簡明、大氣。這種方式是學生之間的互相引領,而非是僅僅站起來回答老師的問題。我覺得我應該有意識地把這種回答問題的方式引入我的課堂。

4、教學過程安排合理。初讀課文———詞語和生字———再讀課文,深入理解感悟。反觀自己的課堂,大體環節設計上基本上沒有問題,把握不太好的主要還是最後一個環節理解感悟。問題出現要依靠自己去解決,自己要深入研究文本,理解透徹,把握准確重點難點才能慢慢提高自己在這一方面的講授能力。多涉獵各方面知識,視野開闊,從更佳的角度去理解、審視文本。

5、使淳樸的鄉下人家與古詩對話、融合、提升。在劉老師課堂的尾聲,學生齊背了孟浩然的《過故人庄》,陸游的《游山西村》,一起欣賞了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王建的《雨過山村》,王維的《山居秋暝》,最後,劉老師又推薦了戴望舒的美文《天晴了的時候》。理解課文內容後,老師帶著孩子們去廣闊世界裡尋覓更甜蜜的知識,不僅一起尋覓咀嚼,還推薦放手,告訴孩子們課外還有更多的只是等待他們去尋覓。鼓勵孩子跳出課文,去生活中找尋知識的源泉。我想這些都會成為孩子厚重的文化積淀。我覺得我越發重視晨讀中的古詩教學了,在不間斷的背誦和初步感悟中,孩子們的文化底蘊會越來越厚實的。········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2

從事幾年的教學工作,我一般將語文一篇課文的教學分成二到三課時,第一課時接觸新的課文,初讀文本;第二、三課時分析理解課文。

以前我一直以為語文課的重點是在二三課時,所以對第一課時一直沒怎麼重視。後來漸漸意識到初讀環節是整體感知課文、理解課文的基礎,是培養良好語感的重要途徑。上好第一課時才是上好語文課的關鍵。

那麼第一課時該如何上?上到什麼程度?又使我產生了疑惑。但是又無從學習,因為無論是觀摩課,評優課,還是展示課,幾乎沒有人會執教第一課時。後來查閱資料了解到蘇教版教材主編張慶老師提出了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倡簡、務本、求實、有度」的八字方針;朱作仁教授提出課堂教學要三實:真實、朴實、扎實。這些觀念給我們以啟迪,扎實、有效讀通讀順課文並進行有效地識字,應當是第一課時的教學追求。幫助學生在掃清閱讀障礙的同時,初步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整體感知課文要向我們傳達的心聲、文意。從這個角度來看,第一課時教學就是要解決初讀和識字正音的問題,解決怎樣讓學生一步步讀出興趣,讀出疑問。

如何讓第一課時的初讀教學變得扎實有效呢?查閱了相關資料後,總結如下:

1、理解課題

文章的題目能引人入勝,提示文章內容,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閱讀,首先要學會讀題目。文章題目就是學生展開閱讀學習的突破口。

2、讀通課文

讀通一些難讀的句子,記牢幾個難讀、難寫、難理解的詞,把課文讀通順。

3、初讀理解

中年級的學生應當初步養成預習的學習習慣,第一課時教學時需要對預習進行檢查、反饋。在預習中學生會有一些疑難,盡量通過讀課文內容來找到答案,在閱讀中發現新問題,他們會有成就感,那閱讀的興趣也就得到提高。接著再引導學生抓住一些關鍵詞,讀通一些難讀的句子,難理解的詞,學生就讀得很有興趣,不會覺得枯燥無味。為第二課時的學習作輔墊,激起更高的學習興趣。

4、介紹作者激發興趣

了解了作者相關信息之後再來讀課文相信可以成為作者的知音。讓學生讀課文,說出自己對課文的初步理解,再相機引導學生分段讀課文,達到讀通課文,掃除障礙的目的。這也是一個比較直接而有效的初讀方法。

5、抓住關鍵詞句,讓初讀讀得扎實有效。

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們可以依據學生實際情況,有目的地進行字詞學法的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6、抓住重點,質疑

第一課時在結束時,教師設置疑問,拋下話題,啟發思考,留下懸念,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以此來引起學生細讀的慾望,為第二、第三課時的學習打下基礎,蓄足氣勢。達到課雖下,味還在,趣仍濃,思無限的藝術效果。

第一課時是上好語文的關鍵,我想,如果它真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真的讓每一個學生都讀通了課文,真的訓練了學生的寫字水平,那麼我就覺得第一課時的`教學就是成功的了。課堂教學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它,浸潤著我們的操勞和智慧;鐫刻著我們的惆悵和欣喜。在教學中,應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認知規律,不斷總結經驗,探尋思路,以使教學工作達到更好的效果。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3

今天是最後兩節課是語文課,上完課心中感想還是頗多。魏書生曾經說過要做一個好的老師,一定要多多些一些心得,反思,他說主要從三個方面寫,教學方法,教學理論,教學內容方面。所以我要多多的記錄一些事情,做一名好的老師。

1、首先說一個事情,對於這樣的事情,我現在沒有好的方法,只好記下來,待以後經驗豐富了,以便形成今後有豐富的經驗處理這類問題。一個女孩子,平時表現很好,聽課也比較認真,是我很欣賞的一類孩子,但是呢,發生了一件事情卻讓我的心裡很痛。每天,我都會布置語音角,叫他們寫兩遍,並交上來,那我每天也會批作業的,那事情就是這樣,我把她的作業批錯了,用她的話說就是:「錯誤的地方沒劃,對的地方又劃上了」,我看了看,還真是我批錯了,於是我便很誠懇的向她道歉,結果令我震驚的是,她拿起筆來很氣憤的在本子上把錯誤改正,然後用力把筆蓋蓋上,啪……把筆摔倒桌子上,接著,不顧我的反映便趴在桌子上了。當時,我的心就像被針扎了一下,心裡好痛好痛,我不知道我還是不是一個老師,或者也許她們還真的是孩子吧,需要我們去包容、去教育。

2、有一個孩子不會寫作文,他來問我,那我只好單獨給他輔導一下了,於是我就在門外給他講,令我很無奈的是我講了好多,然後我問他你知道了,會寫了吧,他只給了我一句「不知道」,我想我的能力還是太有限了,我無論如何不知道該怎樣令他的作文飛速前進,聊以識此事,亦吾後來所用。

3、今天星期二,是我看晚自習,不足之處太多,完全看不到「此時不搏何時搏」的精神,唯有一個學生還差強人意。晚自習,有人聽歌,有人發呆,有人聊天,還有人隨便離開座位走動,還有沒有下課時一個一個卻出來在陽台一趴等著下課,這些孩子的習慣真的是需要糾正了。補充一下:作業不交亦是陋習。

4、還有的孩子拼音都不會標,甚至常常會認錯字,比如「驟」這個字不認識。

5、最近講到朱熹的《百丈山記》,想到一個方法,如果能夠將作者的觀賞順序——移步換景用山水畫畫出來,那我想上課的效果或許會更加好的多,那誰會畫呢,所以這只是一個想法,暫且記下來以備後來使用。

最後,其實我慢慢發現我還是很喜歡當老師的,今天傍晚,下課後去校門口買飯,路上遇到好多我的學生,聽著他們微笑並親切的叫我一聲「老師」,即使他們不聽課,即使他們頂撞過我,即使……聽到叫我「老師」可是我還是滿心歡喜,我覺得我是一個很幸福的人,和他們在一起我的心是年輕的,動力永不枯竭;當我上課時看到他們積極的回答問題,看到我可以「傳到授業解惑」時,那一刻,也許,什麼都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他們喜歡我,我能夠無愧於一個「靈魂的工程師」的稱號,我無愧於教師神聖的職業,我能夠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此生足矣!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4

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語文教育必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的確是這樣的,面對今天的教育環境,絕對是有改革的必要。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可以說沒有一種教學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實際的教學環境中靈活運用。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與傳統和語文教學存在很大的差異,以往的語文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知識為本位,以考試為目標。

教學結構是表現教學內容、顯示教學目的的重要手段,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組織教學環節,設計教學結構時,必須明確一個目的,體現一個觀點,堅持一個原則。

在語文教學中,課程設置要符合孩子的特點,讓他們在提高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學到課本外的做人知識。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常常思索著這樣一個問題:應該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給孩子什麼樣的生活?下面作具體的探討,希望給廣大的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帶來啟示。

一、教師要有淵博的知識

語文教師是學生美好心靈的塑造者,是學生高尚情操的培育者,是學生人生路程的引路人,這就更要求語文教師博覽群書,不斷地豐富、充實和發展自己,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無所不通、無所不曉,進而在學生心目中樹立崇高和神聖的形象。

教師要深入探究教材,善於濃縮課文內容,通過活生生的語言因素,來達到使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發展思維的教學目的。有的課文比較淺顯,中心較明確,教師可充分利用幻燈、錄音等教學手段編制信息傳遞程度,來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在引導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及時把握學生的學習反饋信息。在學生理解課文之後,用省下的時間指導學生練習,培養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二、課堂上必須有情感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業,孩子們課堂度過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都是由我們教師的手來翻閱,我們的語文課堂空間如何去翻閱孩子的生命。一堂充滿激情的語文課,不僅學生聽著是享受,教師本身也會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的激情來自本向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學生的喜愛,還有對夢想的追求。

三、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情境教學,對於小學生而言,不但能夠激發興趣,並且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如果都是把握好這一環節,教學效果將會不錯。它要求教師以實際行為關心全體學生成長,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和學習特點,建立深厚的師生感情。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專治的精神、豐富的想像、生動的語言、高度的概括力,從各方面感染學生。使學生耳濡目染,激發學生學好語文的情感。

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如同演戲那樣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深入課文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由於學生的心理位置換成了課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這樣,不僅能把教材內容形成印象,同時還能很快地進行理解。

文與畫是相通的,因此,藉助圖畫再現情境,可以把課文具體化、形象華,必到一圖窮千言的效果。在圖畫面前,學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從畫的顏色、明暗中不僅能迅速立體地感知課文內容,易於接受理解課文內容,同時也能體會到作者把圖畫變成語言文字的高明。在運用圖畫再現情境時,教師要加以指導和啟發,同時還要有感情地講述,便於學生充分感受形象,進入情境。例如,我在教學《風是一位畫家》一課中,通過生動的畫面,使學生體會到一年四季風的特徵,理解了這些風伯伯的作品,很容易的突破了課文的重點和難點。

四、要善於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課堂提問適中,如果太容易,學生不需要動什麼腦筋就會覺得沒意思,如果太難,學生會感到摸不著邊際,失去信心。提問要緊扣課文,有一定的深度,能使學生抓住要害,想一想就能說出一二。學生有好勝心理,是願意思考問題的,關鍵在於都是要善於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要吃透教材,要了解學生。

五、走下講台,充當學生

實踐證明,師生關系越融洽,教學效果就越好。根據我們的教育對象――小學生的特點,我們應該思考哪種教學方法,更容易被他們接受,盡量尊重每一位學生的想法,努力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差距。教師可以走下講台,讓學生充當都是,比如在生字教學中,鼓勵學生上台,識字,帶領學生一起學習,不但課堂氣氛活躍,同時學生也會感受到有成功感,增強了他們學習的信心,讓他們也認識到,只要努力,我們也可以做一個老師。

六、充分利用多媒體

現在,多媒體普遍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它以圖文並茂,直觀的聲像、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有助於學生合作、主動地學習,達到開啟學生思維,陶冶學生情操,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從而將課堂教學引入全新境界。

總之,我真誠地希望我的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我的每一節語文課都能讓學生在輕松融洽的氣氛中最大程度地學到應知應會的知識!實實在在教語文,簡簡單單教語文,從從容容教語文,輕輕鬆鬆教語文,是我一直追求的理想華的教學狀態。我在路上,我在努力!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5

在第一課時中通過閱讀,自學生字新詞,不理解的共同釋疑,然後學生再讀,達到理解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再給全文分段。學生閱讀中,邊讀邊思考,養成閱讀中思考、思考中能讀的良好習慣。蘇霍姆林斯基說:「不動腦筋、沒有思考的閱讀,只能使兒童的頭腦變得遲鈍。」所以一直以來都想通過問題閱讀來培養學生思考的學習。

第二課時接上課時內容,分析各段內容,感受,理解有深刻含義的句子意思,學習法布爾對待學習的自學態度,以及堅持不懈的精神。以至於他才有輝煌成就。教學的主要方法是學生閱讀(自主閱讀)來解決問題,問題主要由老師設計,在此基礎上學生提出問題,再釋疑。

首先,第1-6自然段是本文第一段,讓學生在讀中思考:

為什麼說法布爾從小就是一個昆蟲迷?

讀後討論:

1、「怪人」為什麼要加上引號?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法布爾是實足的昆蟲迷?

3、第六自然段通過什麼來說清?用了什麼說明方法?

學生發言時並沒有像往常那樣,一窩蜂的說,他們舉手,逐個解答,雖然站起來的人中有的答案不沾邊,但在爭論中自然而然的明了。老教師也就用不著肯定這呀那的。

第二段是本文重點,從7-18自然段,上節課時有的同時認為可以分為兩段:法布爾的經歷(7-13)和他的輝煌成就(14-18),其時這也是可以的,但由於這兩處關系緊密,放一處更容易理解,而且分析前後相互映襯,便於理解。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6

上次,我們學校開展了「綠色教育」特色課展示活動。我執教了小學語文《桂花雨》一課。親身經歷此次活動,收獲頗豐,感慨也頗多。

首先,是對「綠色教育」的認識與探索。

「綠色」是什麼?是一種理念,一種追求,更是一種境界!「綠色環境育人,全面持續發展」的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或渠道。

學校開展「綠色教學」活動是將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核心理念,力求具體地、實在地落實在一個個的預設教案中,一節節的課堂教學上。從而,提升或擴展到人與人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以及人與發展相和諧的高度。基於這點認識,在制定小學語文《桂花雨》課堂教學設計時,我盡量使課堂充滿智慧、充滿和諧、充滿人文氣息……當然,這只是我對追求。

其次,使緊扣「綠色教學」引導學生充分感受本文的美。

《桂花雨》是現代女作家綺君的名作、它主要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作家對家鄉親人,對美好童年生活的眷念、這是一篇很優美的文章,讀後使人覺得童年生活是那樣純潔美好。對故鄉的懷念是每一位遊子的心靈雞湯,精神慰藉、

在教學的開篇,我幾乎運用了催眠術,利用文本的插圖,根據查閱的很多資料,精心設計了導語:這是一幅定格在作者腦海中的永遠也揮之不去的畫面、盡管時間空間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對童年,對家鄉的懷念,作者卻永遠難以忘懷,此時,學生眼前是大屏幕彩圖,耳邊使老師深情的敘述,他們腦海里一定是浮想聯翩。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很快地接受文本,感受文本的美。

接著,我提出問題:「我」為什麼喜歡桂花?學生很快的找到答案,並進入感情朗讀,在教學文本中最精彩,也是最優美的「搖落桂花」的情景時,我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再利用評讀來滲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從中感受人物復雜的心理活動」的學習方法,這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然後找出歐美懷舊經典名曲《昨日重現》作為背景音樂,范讀課文,同時大屏幕上出現了作者小時候搖落桂花的動畫等等。我想:此時學生一定是全方位地感受美、感受和諧。此刻,作者、編者、學生、教師、音樂、畫面構成了立體的課堂,形成廣闊的想像空間,讓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懷念童年,熱愛家鄉,這濃濃的思鄉情緒就是美!

在突破教學難點,理解母親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我讓學生讀中體會:一讀,體會母親話里的意思。二讀,思考這里的桂花為何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三讀,聯想思鄉的古詩。我當時認為母親對故鄉的熱愛與懷念,學生還是能體會到的,但評課的專家認為此環節還未到位,可能是缺少了點睛之筆吧。古人說:書到用時方恨少。我說:「課到上過才知憾!」又是汗顏的「汗」。

在教學最後的教學遷移上,我利用一組:春遊、運動會、旅遊等照片,激發學生說一說童年生活的趣事。評課時,專家認為此環節額落腳點是思鄉,並非童年趣事。而我對專家的看法持有異議。十來歲的學生,身在家鄉,如何思鄉?沒有生活積淀!童年趣事就是熱愛家鄉的最好體現!也是美的回歸。

最後,是「綠色教育」與日常課的沖突。

我對「綠色教育」的認識還很膚淺。課堂上存在著許多問題,盡管在努力實踐中。平時,日常的語文課很耗費課時;一篇閱讀課文要二、三課時;一篇非閱讀類課文,要四、五課時。不知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不知如何提高本人課堂教學藝術水平。

學無止境。教學也是如此、。渴望專家、領導引領導航,讓我們共同建構語文「綠色」課堂新境界吧!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與反思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