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破解科研成果轉化難題,為企業再創新創業提供科技服務
如何從根本上解決科技成果轉化難題
文·郭鐵成 邸曉燕
■權威觀點
科技成果轉化問題源於特定的經濟體制
科技成果轉化是我國特有的詞彙,也是我國特有的現象。回顧歷史,科技成果轉化問題源於計劃經濟體制。計劃經濟在我國實現工業化,集中力量追趕發達國家的過程中發揮歷史性的作用,是適合我國當時情況的,但計劃經濟研發和生產兩條線的體制也存在嚴重弊端。
在新中國成立後到1985年科技體制改革之前,我國的科研與新產品開發工作基本上集中於國家。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為「集中力量辦大事」,政府直接組織和實施科技項目。行業科研院所由政府直接管理,也可以說是政府的一部分,其研發和運行經費、物資設備、人力等完全由政府按計劃統一調配;其研發任務不是來自企業,而是來自政府的管理部門,政府管理部門每年向科研院所下達科研計劃,科研院所每年向政府上交科研成果。
另一方面,企業只是完成政府下達的生產任務,不反映市場需求。因此,企業基本上不從事科研和新產品開發工作,也不設研發部門,如有技術需求。要向行政主管部門報告,主管部門將各個企業的需求匯總加工,然後下達給相關的科研院所。科研院所根據轉達的「需求」進行研發,然後將研發結果上報給科研主管部門,科研主管部門轉給工業管理部門,工業管理部門再下達給企業。科研部門與企業沒有直接聯系,經過政府部門的匯集,加工,傳達,需求和供給在多環節「傳遞」過程中很難准確匹配對接。這樣一來,科研與生產嚴重脫節,企業不搞研發,科研院所的研發不直接反映企業的技術需求,大量科研成果難以在企業中應用推廣,造成大量需要轉化的成果,有的甚至永遠不能轉化。
科技成果轉化問題的實質是研發與生產脫節的體制
綜上所述,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之所以長期不高,其原因在於研發與生產相分離,先研發、後轉化、再應用推廣的體制機制。
科技成果轉化反映的是這樣一種現象:大量研發成果包括技術、材料,產品、專利、論文等在生產中不能使用,為在生產中使用這些成果,還要進行一系列後續開發,有的經過後續開發也不能使用;經過後續開發可以在生產中使用的稱為已經轉化,否則稱為沒有轉化。科技成果轉化量大,則稱為轉化率高,反之則為低。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大量需要轉化的成果?既然不能直接在生產中使用,為什麼還要大量研發?如果持續大量產生需要轉化的成果,轉化的成果再多轉化率也是低的;如果把成果轉化庫越做越大,成果轉化越多說明浪費越多。
科技成果轉化概念終將被技術商業化概念取代
隨著改革的深入,研發與生產脫節的問題終將解決,大量需要轉化的科技成果必將消失。那時還有沒有科技成果轉化問題了呢?應該說,在體制機制意義上的科技成果轉化問題沒有了。因為既然研發與生產已經結合,就不可能存在沒有需求的研發,當然就談不到轉化。但如果拋開體制機制,單從形式上說,這個問題仍然存在,而且永遠存在,這些是指基礎研究成果在生產上的應用問題了。基礎研究是沒有市場化目標的研究,但其研究成果可能會有很好的市場前景。因此,如何迅速有效地把具有市場前景的基礎研究成果稚向市場,產生巨大經濟效益,仍然需要後續開發,或者說需要「轉化」。但這里的轉化已經不同於研發與生產分離的「科技成果轉化」,在國際上,通用的稱謂是「技術商業化」,也有國家稱之為「技術經營」。因此。當研發與生產相脫離的體制機制消除以後,長期困擾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問題將變成歷史,代之而來的是技術商業化問題。
十八大報告要求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尊重市場規律,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深化經濟體制和科技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也是解決科技成果轉化問題的根本之道。
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計劃體系
對政府科技計劃進行分類改革。區分科研計劃與創新計劃,科研計劃面向基礎研究,以自由探索為目的,評價標準是一流的科學理論和一流的科研人才,而不是專利、技術、利潤等經濟指標;創新計劃面向應用研究和試驗開發,以市場化應用為目的,評價的標准主要是經濟效益,而不是論文、著作等科研指標。
以企業需求為優先序安排創新計劃項目。改革先研發、後產業化的研發模式,在研發的起點就引入最終用戶,把企業需求作為創新計劃項目的來源,採取項目法人機制運作研發項目,研發、生產、經營一體化。對於沒有企業用戶的項目堅決不予立項,從而大量消滅那些需要轉化的成果,而不是等這些成果出來以後再去增加轉化基金。
支持共性技術的合同研發。凡是大學、科研機構、企業研發機構,以用戶需求為基礎的共性技術合同研發,政府創新計劃項目予以配套資助。共性技術判斷標準是強外部性,在經濟形態上是較強的企業夥伴關系、用產學研夥伴關系、公私合作夥伴關系。共性技術研發合同是包括廣泛利益相關者的研發合同,而不是為了個別企業競爭而簽定的研發合同。
建立技術商業化體系
建立技術商業化體系,其核心是建立科技創新服務業體系。科技創新服務業是通過市場機制向社會提供創新服務的產業。當前,科技創新服務業結構出現重大變化。過去,科技創新服務業主要是指科技中介機構或技術轉移服務業。隨著科技創新服務業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進一步深化,大量的科技創新服務活動從傳統生產與科研活動中獨立出來,催生了技術開發服務業、技術改造服務業、創新能力服務業。科技創新服務業在扶持傳統產業科技創新、輻射帶動新興產業發展。推動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等方面作用日益凸顯,建立我國科技創新服務業體系具有戰略意義。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
Ⅱ 科技成果轉化不力,症結在哪兒
科技成果轉化不力,症結在
1、科學技術必須同社會發展相結合,學得再多,束之高閣,只是一種獵奇,只是一種雅興,甚至當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對現實社會產生作用。」
2、中國一直存在著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力、不順、不暢的痼疾,其中一個重要症結就在於科技創新鏈條上存在著諸多體制機制關卡,創新和轉化各個環節銜接不夠緊密。就像接力賽一樣,第一棒跑到了,下一棒沒有人接,或者接了不知道往哪兒跑。」
Ⅲ 我國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通過多種途徑轉化科技成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總體情況並不樂觀,依然存在成果轉化率低、中試環節薄弱、風險投資機構不完善等問題。
(一)科技成果多,但成果轉化率偏低
科技成果轉化率是反映科技成果轉化的最直接的綜合性指標。但目前該指標缺乏一致的統計口徑和明確的計算方法。在反映科技成果轉化的指標中,存在著科技成果應用率、推廣率、轉化率等多種概念,不僅名稱多樣,而且統計方法不盡一致。目前相對一致的觀點是: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據統計,我國目前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超過4萬項,但科技成果轉化率約為25%,真正實現產業化的不足5%,與發達國家平均80%轉化率的差距甚遠(王順兵,2011)。全國平均水平專利實施率僅為30%,高等院校中七成以上的專利,包括許多原創型的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新工藝,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實施(王順兵,2011)。
從近年來公開發布的科技統計數據看,2004年以來,我國專利申請數量和技術市場成交額呈現持續增長的態勢,技術市場成交合同數則表現出波動特徵,變化不明顯。通過對比國內外技術合同成交額,發現國內技術合同平均交易額仍遠低於國外引進技術合同的平均交易額,進一步證實了科技成果轉化率低、轉化速度慢的現實。然而,國內科技成果轉化程度不高造成的危害是花費高昂的代價。國家花費大量經費支持的研發,成果並未得到充分應用,而是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不但造成投資-收益嚴重偏低的局面,也不利於國內企業的自主創新和本國核心技術研發,限制了國內相關技術的研發、推廣和應用。另外,還往往由於引進技術不適應國情等原因,使引進的技術無法發揮有效作用,造成盲目引進技術、浪費國家財力的結果。
(二)中試環節薄弱
科技成果是人們通過對客觀世界改造而獲得的具有理論、實用價值的創造性勞動成果,但從根本上來講仍是知識形態表現的生產力,需要通過中試進行篩選、驗證、改進、完善實驗室成果或理論成果,消除各種不確定性才能解決知識形態的隱性生產力與產業化的現實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圖4-5)。另外,在科技成果尤其是高新技術實現轉化的過程中,具有很大的技術風險、市場風險、資金風險,需要中試環節的放大、檢驗、試制、試銷,解決在成果研發階段考慮不到或不全的問題,為實現產業化鋪平道路。可以說,成果由試驗室進入中試放大試驗是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為商品的關鍵環節。然而,目前我國科技成果的中試環節缺失,全國每年列入中試的重大成果不到全年重大成果的5%,科研單位和企業也因為中試放大的風險性而不願意承擔中試工作。研究者以完成科研成果為目標,忽略了對原始科技成果的二次開發;企業則希望拿到成熟的技術投入生產,或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將實驗室成果直接進入工廠生產,使很多沒有想到的問題在工廠開工中暴露,最終導致成果轉化以失敗告終。
(三)風險投資機構不完善
風險投資來源於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成為解決科技成果產業化資金短缺的最關鍵、最有效的手段。我國雖然早在80年代中期就開始發展風險投資,如1985年9月,國務院正式批准了我國第一家專營風險投資業務的金融機構:中國新技術創業投資公司,1992年深圳風險投資基金成立,然而我國風險投資發展總體來說還是在起步階段,風險投資機制尚未完全建立與完善,資本市場發育不全,遠遠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甚至還比不上周邊的一些國家,風險投資在科技成果轉化中所起的作用並不明顯(萬金榮,2006)。綜合考察目前我國已轉化的科技成果中,靠風險投資的不足5%。可以說,風險投資已成為嚴重製約我國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的因素。此外,由於風險投資意識薄弱,缺乏風險防範機制,不少企業蒙受重大損失,導致部分企業傾向於短平快的項目開發,重大高新技術成果極少有人問津;對一些轉化周期長,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大的項目,銀行的積極性也不高。因為傳統的商業銀行運行的基本原則是經營的安全性,而科技成果產業化最突出的三個特點就是高投入、高風險、高效益,由於資金的投入在科技成果產業化過程中,特別是在中試階段,需求量很大,傳統的商業銀行遠遠不能滿足科技成果產業化對資金的需求。金融機構貸款對科技活動支持作用與國外相比相距甚遠。民間資本由於沒有好的回報機制,投入科技成果轉化的資金很少。總體上看,風險投資機構不健全,運行機制不完善,運行環境不完備,成為我國風險投資資金匱乏、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
圖4-5 中試環節示意圖
Ⅳ 當前科技成果轉化的痛點是什麼
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項高風險、高投入、高收益且周期長的活動,這就決定了難以從常規的商業渠道中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對於不少科研機構來說,自身並不具備自我轉化的資金實力;對於金融機構來說,出於安全性的原則,大多願把資金借給一些有名氣、實力雄厚的大公司。
對一些轉化周期長,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大的項目,銀行的積極性不夠;對企業來說,面對承擔高風險的巨大壓力,往往對很多高新技術小成果望而卻步,或者對於大多數科技成果的轉化工作,企業願意承擔部分風險,但不願承擔全部風險,希望國家通過有關政策(如補償)或風險投資機構、金融機構介入共同承擔風險;另外,政府資金對於科技成果轉化的投入也是十分有限的。
因此,能否有風險投資資金介入科技成果的研究開發、中試、商品化和產業化活動中,是成果能否轉化成功的重要環節。在發達國家的研究開發、中試、成果的商品化三項經費一般比例是1:10:100,我國的該項比例是1:1.1:1.5。歐美發達國家的實踐證明:風險投資是科學技術向生產轉化的主要推動力量,樹立風險投資意識和建立風險投資機制是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必要條件。
科技成果轉化要選擇專業的機構,廣東文華氏可以根據政府出台的有關政策,作出的科學公正的技術成果評價報告,成為客戶財政科技經費支持的重要依據。
Ⅳ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為什麼會這么難
1、高校科研機制的限制Ⅵ 技術成果轉化的融資最困難的階段
在科技成果轉化前期和中期
(一)拓寬融資渠道
(1)設立引導基金發展風險投資市場。對於引導基金,政府應對現有的行政化運作模式作出改變,實施市場化、企業化運作,發揮市場對科技項目的識別和篩選能力。通過建立政府與風險機構共同分擔風險的運行模式,風險共擔、合作共贏,從而吸引更多的風險資本投資於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同時依靠風險投資的專業投資水平,提高政府資金的使用效率。在科技成果轉化前期和中期,很難通過直接融資獲得轉化所需資金,而風險投資的目的就是承擔高風險以獲得高收益,風險投資機構可以及時發現、化解和降低風險發生率,根據科技成果轉化的不同階段,分期投資降低企業融資風險。發展風險投資市場,加快培育發展創業投資企業,政府相關部門要借鑒國際和國內經驗,制定財政資助政策、稅收政策、信貸擔保政策等給予風險投資有力支持,鼓勵風險投資發展。建立並完善風險資本退出渠道和退出機制,規定引導基金參股期限,待成果轉化運作成熟後,引導基金投資形成的股權可以通過股權轉讓、企業回購等方式隨時退出。
(2)創新金融產品及服務。借鑒國際和國內發達地區經驗,設立政策性銀行、科技支行,截止 2011 年底,全國已成立科技支行 34 家,各金融機構充分考慮高科技企業在資產負債率、盈利能力、擔保品、貸款期限等方面的特點,創新金融服務方式,推進金融產品創新,如開辦商標權、專利權、著作權質押貸款,借鑒上海模式推出「未來星」、「啟明星」、「科靈通」、「投貸寶」等在內的新產品。針對不同類型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及在科技成果轉化的不同階段,降低融資要求,提供與常規貸款不同的標准化、個性化、差別化的融資支持。加強創業投資機構和銀行、保險、擔保、小額貸款機構的對接與合作,創新組合金融服務模式。
(3)完善資本市場。美國科技成果轉化融資支持體系是以資本市場為中心,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企業中,超過一半以上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有力地推進美國科技創新及科技成果轉化。在我國,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組織科技型中小企業與投融資機構對洽會,聘請風險投資機構和證券、會計、法律等中介機構,開展上市的普及培訓,為科技成果流通和科技型中小企業通過非公開方式進行股權融資提供服務,對符合條件的企業進行補助,降低企業股權融資成本。盡快規范和完善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科技型中小企業具有不同於其他類型企業的特徵,其上市標准不能只注重現有的財務狀況和盈利能力,更應該考慮其研發能力、創新能力、成長潛力等方面。在發行審核方面制定較為寬松的標准,並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簡化審核程序,提高發審效率。建立適應科技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優勝劣汰的退市機制及兼並收購管理機制,以控制整體風險。
(二)增進科技成果轉化融資服務體系的協同發展 科技成果轉化應建立相應的配套服務體系,包括發展科技成果轉化投融資中介機構,提供政策信息、項目評估、貸款咨詢、資金投向等顧問咨詢服務,同時建立信息溝通平台,建立科技企業信貸服務體系,多層次的信用擔保體系,完整的科技保險體系等,增進科技成果轉化融資服務體系的協同發展。
(1)健全綜合性科技金融服務平台。科技企業與金融機構最大的問題在於信息不對稱,科技成果轉化涉及多方不同的主體,只有在各主體間建立起科技與金融相結合的服務平台,加強對科技金融服務的組織協調,信息共享、利益共贏才能有利於科技成果轉化的資金融通。融資信息平台聚集和整合高等學校、研究機構、科技企業、銀行、保險公司、創投機構、券商、中介機構等各類參與主體的資源,搭建多元化、多種類、多形式的科技金融服務平台,建立起政府資源與市場運作結合的科技金融服務體制,實現全方位的金融、科技信息資源共享。定期發布滿足科技成果、項目投融資雙方需求的信息,一方面建設科技企業信息資料庫,為有關各方提供最新動態信息,為金融機構提供客觀全面的企業信息,降低融資過程中的風險。另一方面,建設金融機構信息庫、科技金融咨詢專家庫,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創新資本、銀行貸款、融資擔保、科技保險和上市輔導等多層次、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金融服務。
(2)建立多層次的融資信用擔保體系。建立全國性、地方性的多層次信用擔保體系是科技成果轉化融資支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出台關於促進創新型企業及科技成果轉化融資擔保的相關規定,鼓勵擔保機構為其融資開展擔保,採取業務補助、保費補助等措施,按擔保額的一定比例給予擔保補助,並提取風險准備金,設立科技擔保補償資金,融資共同擔保基金,擔保業務發生代償凈損失時,金融機構、擔保公司、各級政府相關部門按比例分擔,加大風險補償力度。創新擔保產品,降低金融機構對科技成果轉化貸款的風險。
(3)培育科技保險體系。科技保險可以有效轉移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風險。科技保險在我國還處於試點階段,構建合理的科技保險體系需要政府、保險公司、企業的共同參與。科技保險具有正外部性,政府引導、商業保險機構經營是目前採取的主要模式,政府出台相關政策,一是對保險機構制定優惠政策,加快推進對各類科技保險的試點工作,鼓勵開展科技保險創新。政府協助建立風險分攤機制,政府與技術評估機構、科研院所等合作建立科技創新風險評估體系,對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風險進行科學評估,發揮風險初審的職能,加強科技保險風險的可控性,通過再保險和風險證券化分攤風險。二是引導企業參加科技保險。省市兩級政府積極拓寬科技保險引導資金的來源渠道,加大財政補貼力度、稅收優惠,建立兼顧企業規模和產品類別的補貼辦法。簡化審批流程,提高行政效率,建立科技企業保險理賠綠色通道等方式支持企業購買科技保險。保險公司加大研發力量提供更多的科技保險產品。加強與投、融資機構的合作,探索保險資金介入科技創新的新途徑,科技保險與其他科技金融扶持手段結合,開發「投資連接產品」,使科技保險成為未來利潤的增長點。
來源:杜萍 鄭旭《科技成果轉化融資問題研究》
Ⅶ 我國科技成果轉化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中國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受制度、投入、市場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使科技成果轉化不暢,造成了科技成果轉化率、轉化效益和對經濟發展貢獻度偏低等局面。
(一)制度因素
科技成果轉化的制度因素是指對成果轉化起消極作用的制度或政策。主要包括科研立項體制、企業經營機制、職稱評定製度和成果評估及利益分配機制等4個方面。
1.科研立項機制
科研選題立項是科學研究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關系著科學研究能否順利進行,而且關繫到科學研究成果能否順利轉化。受傳統計劃經濟的影響,項目的立項和科研帶有強烈的行政色彩。科研經費長期以來一直由國家撥給,科研成果也是由國家組織鑒定,這在一定程度上「引導」著科研項目從選擇立項、確定研究的深度與方向到項目的評價等,大都是為了獲取相當級別的學術獎項,科技人員不必花費精力去考慮成果的轉化,更沒有必要為完成科技產品的後繼開發而在市場中苦尋商機,致使重研究輕轉化的問題嚴重。這樣,由於缺乏市場對科研成果應用價值的評判,大量的科研成果理論性強,但適用面窄,少有市場需求大、產業價值大的成果,對企業的吸引力降低,企業對科技成果轉化各方面的投入也相應減少,致使大量的成果「賦閑」與有錢找不到好項目的不平衡現象十分突出。
2.企業經營機制
在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產品的開發、設計、生產、擴散等,都是由政府控制的,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成為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的主體,政府則演變為宏觀經濟的調控者。企業功能的轉變由於處於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時期,舊的科研體制阻礙著企業作為科技轉化主體作用的發揮。主要表現在:①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還留有計劃經濟的痕跡,現階段企業在戰略管理及決策上還受到政府及上級部門的約束,企業的自主權難以發揮。②企業的經營活動在很大程度還是受到政府的干預,眾多企業產權關系不明確,使他們缺乏技術創新的動力。③我國的科技主力主要集中於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企業缺乏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的高科技人員,無法對科技成果的先進性、適用性、市場前景做出正確的分析。正是由於以上因素的存在,使企業缺乏依靠科技進步實現自身發展的動力,而是憑借現有的資源和工藝維持現狀或依賴生產資料投入量的增加片面追求企業經濟效益的增長。管理的決策者也往往不注重長期投入,致使企業的科技成果研究與轉化具有明顯的短期行為。
3.職稱評定製度
目前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的技術職稱評定指標體系一般都以科研論文(著作)發表數量和質量、科研成果獲獎數量等量化指標為依據,而且是必須達到一定標准才有資格參與職稱評審,對於是否申請專利、是否產生經濟效益卻不做要求,也沒有把這些指標作為晉升、評獎、計算工作量的條件之一。這一制度使得高校和科研院所將科研工作的重點放在科研成果的學術水平和獲獎登記上,促進了科研成果的產出量,但對成果轉化水平和質量則重視不夠,導致科研人員不注重市場信息收集與研究,缺乏對市場需求的認識,花費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於研究及其論文的撰寫,而少有精力考慮到科技成果的可行性、實用性、經濟性,研究成果與市場需求明顯脫節,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低下。
4.成果評估及利益分配機制
科技成果本質上是對科技開發研究的創造性的活動做出價值判斷的過程。我國雖然於2003年頒布了《科學技術評價辦法》,但該辦法對科學技術評價的基本程序和要求僅做了原則性規定,再加之科技成果本身的成熟程度、市場未來的不可預知性以及缺乏權威的科技成果評價機構等原因,我國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尚不完善。評價方式上,重視對結果的評價,忽視對過程的評價,過分強調學術產出和學術水平從而產生了學術上的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現象。評價過程上,重視轉化前(科技的研究、開發、小試、論證)評價,忽視後期(科技的中試、轉讓、轉化、應用)評價,導致實驗室產品無法順利進入市場(歐陽迪,2010)。評價對象上,多以科技人員為主,忽視了從事科技成果推廣的廣大科研管理人員,使得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專門人才普遍缺乏(李建成,2008)。
利益分配是一個關系復雜的問題,牽扯到諸多的利害關系。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的科技人員由於缺乏市場談判和交易經驗,在不完善的技術交易市場中常常處於劣勢,再加上市場信用、科技評價、法律法規等因素的約束,致使其利益難以得到真正的體現和尊重(李瑋,2006)。盡管國家已經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規,但缺乏配套的實施細則,協調和監督都十分乏力,造成供需雙方在價格和利益分配上有分歧,影響成果轉化的結果。
(二)投入因素
投入因素是指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在人力、財力、物力上投入的不充分。科技成果轉化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人才、物質條件等要素資源,並將各種要素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才能實現成果轉化。投入機制不健全會影響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
1.資金投入不足
資金是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轉向企業商品化的重要保證和前提。由於成果轉化是一項高風險、高投入、高收益、周期長的活動,決定了難以從常規的商業渠道中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對於高校和科研院所來說,自身並不具備自我轉化的資金實力;對於金融機構來說,處於安全的考慮,大多數願把資金借給一些有名氣、實力雄厚的大公司;對企業來說,面對承擔高風險的巨大壓力,企業希望通過有關政策與風險投資機構、金融機構共同承擔風險(劉海燕,2002)。沒有資金的支持,成果轉化就無從談起。實行市場經濟體制以來,我國的金融市場有了巨大發展,但尚未形成由國家、地方、企事業單位、金融機構及其他組織或個人共同投資的多渠道、多層次的投融資體系,傾向於科技研發的風險投資依然較少,用於中試、商業化和產業化環節的資金更加有限,不利於科技成果的轉化。
2.高水平人才缺乏
人才是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最關鍵要素。專業化科技推廣人才缺乏是我國科技成果轉化中較為普遍的問題。相關人員缺乏市場工作經驗,既不能對成果進行深層次的評估和咨詢,又不懂得市場營銷技術,對科技成果的轉化多以組織參加各種成果展覽、交易、信息發布會的形式進行,服務工作沒有深度,導致成果推不出去,資金引不進來,具有市場前景的科技成果多數停留在理論和實驗階段,難以成熟和應用,成熟的技術又難以迅速地搶占國內國際市場,經濟和社會效益沒有發揮。
3.技術及設備配置不合理
科技成果轉化的復雜性決定了其需要相關技術和設備的配套,包括科技圖書文獻資源的利用、大型儀器設備條件資源的共享等。目前科技圖書文獻資源和大型儀器設備資源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機構,除了一些資金雄厚、有實力的大型企業外,一般中小企業很難承擔技術及設備的費用支出,但是高校、科研機構的科技資源多限於內部使用,外部企業很難共享其資源,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企業的科技成果轉化。
(三)市場因素
市場因素是我國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主要障礙。主要包括市場交易平台欠缺、中介服務機構不健全等方面。
1.市場交易平台欠缺
市場交易平台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技術保障。近年來,我國科技成果的技術市場從無到有獲得了一定的發展,科技信息交流會、技術交易會、通信技術網路、技術開發招標會等是我國主要的技術交易形式。但技術市場發育尚不完善,成熟度比較低,組織不夠健全,缺少區域性、全國性的信息網路(詹靜濤,林皎,1996),高校科技信息交流多為區域內流通,系統內循環,而與生產部門的供需信息交流還不暢,不能滿足技術交易需要。同時,科技成果轉讓法規不健全,管理不夠規范,對信息的真假、來源鑒定不夠,致使虛假信息介入市場,無法滿足客戶的需求。
2.中介服務機構不夠健全
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是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轉化、擴散科技成果和有效配置科技資源的重要渠道。雖然近幾年在國家的大力推動下,中介機構發展迅速,為科技創新和科技產業化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從整體上看,我國科技中介機構的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中介服務機構大多功能單一,結構不健全,服務能力較弱,提供信息服務不及時或缺乏准確性,導致科研機構的很多成果找不到需求者而無法實現轉化,企業需要的技術成果也找不到合適的供應者,無法實現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有力支撐。中介機構良莠不齊,服務能力差距較大,懂技術、懂經營、熟悉法律的技術人才嚴重匱乏,並且缺少專業的風險評估、技術評價、技術定價的能力,使得企業對於科技成果的價值風險很難做出判斷,市場實現困難(歐陽迪,2010)。因此,在發達國家的科技成果轉化過程日益依靠中介服務體系提供各種服務的情況下,我國中介服務及其機構卻從數量和功能上都遠遠不能滿足科技成果轉化的需要。
Ⅷ 科技成果轉化的作用及難點表現在哪些方面
多年來,我國一直存在著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力、不順、不暢的痼疾,創新和轉化各個環節銜接不夠緊密的現象。我國將科技成果加以轉化應用達到產業化的比例僅有約2%~6%,科技研發對經濟和社會的支撐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為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我國需要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科技成果轉化難在哪?
一是高校、科研機構有效供給不足。高校、科研機構是科技成果的主要來源,而大部分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是基於科研興趣或者是前沿熱點,沒有真正形成以需求為導向、以市場為依歸的研發模式。這造成科研人員的技術研發活動在立項階段就可能與市場需求不一致,導致具有轉化價值的成果比例不高。
由於不需要經歷市場競爭,高校院所的科研活動動力不足,難以與市場貼近,大部分科技成果很多時候與企業的現實需求是錯位和脫節的。導致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看起來十分豐厚,但真正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成為有效供給的成果卻很少。
現行考核體系下「重研發、輕轉化」「重論文、輕專利」等現象仍然存在,這導致科研人員片面追求發表論文的數量,對轉化科技成果的市場意識和積極性都不強烈。大量科技成果僅僅成為課題或項目完成的標識而被束之高閣,未能通過轉讓、許可、技術作價入股、創辦企業等形式得到應用並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二。現在不能單純地就轉化談轉化,而是要面向市場,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中要承擔主體作用,形成科技成果從研發到市場化的渠道。但目前在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方面,90%以上的企業研發、轉化科技成果的動力能力不足。國企大而不強、外企強而不為、民企長而不大,中小企業大多處於產業低端,對成果轉化「有心無力」。
我國企業的主體是中小企業,最
需要技術支持,但總體來看又最缺乏技術創新和轉化的條件。中西部地區的一些省份,90%以上的企業沒有研發活動,購買專利和改造生產線的能力弱,難以依靠科技進步經營企業。國有企業技術人才多,研發條件好,因考慮科技投入風險大、見效慢,一般只對現有的生產要求開展科研,一些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但要過一定時間見成效的科技成果難以在企業轉化和推廣應用。
Ⅸ 科技技術成果轉化的難題
國家扶持、鼓勵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絕大多數都是靠企業來消化的,可以和相關的團隊一起來做,或者進行專利的轉讓、出租,否則得話,創新會變成瘡心了。
Ⅹ 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存在哪些難點
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們篳路藍縷、砥礪前行,40年滄海一粟,我國最終實現了由封閉、貧窮版、落後到開放、富強、權文明的歷史轉變,我們14億中國人不僅填飽了肚子,更武裝了頭腦,中國科技事業突飛猛進,製造業也逐漸在由「中國製造」轉變為「中國創造」,我國各項前沿科技專利保有數量逐年增加。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應該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要知道我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率仍然偏低,也就是說相當一部分前沿科技成果仍處於「紙上談兵」的階段,無法轉化為生產力。
眾所周知,前沿科技成果多掌握在各類高校以及科研機構手中,而企業內部的研究開發機制相對薄弱,據相關統計表明,截止到2018年六月,游離於企業之外的各類科研機構近6000家,科研機構雖然研發能力較強,但是市場嗅覺較弱,並且資金也不充裕,金智創新認為科研機構和企業缺乏溝通是導致我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率偏低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