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制圖成果

制圖成果

發布時間:2022-09-29 05:49:17

⑴ 誰創造出我國第一套科學繪制地圖的方法

當查看一張地圖時,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到地圖的四個角去找圖例說明,比如地圖上的線條分別代表什麼意思,那些特殊的標志又意味著什麼等等。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第一個在地圖上繪制出圖例的人,不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地理學家或者歷史學家,而是一個惠州籍的小小七品縣令。這個人就是葉春及。
葉春及(1532-1594),字化甫,號絅齋,他是惠州歷史上「代不數人」的一代名賢,被時人頌為「砥行以聖賢為歸,抗志在流俗之表」。他所著的《惠安政書》一書,更是被當今學術界認為是歷史上罕見的一部縣長施政筆記,在日本甚至曾有專人加以研究。
在《惠安政書》上,葉春及為後人留下了29幅用網格繪圖法繪制的地圖。在西方的經緯畫圖法未進入中國時,他的地圖是最新穎而又最詳細的。尤其是惠安縣境總圖,他更是前所未有地將帶有圖例的方框置入地圖的空白處。就憑這一點,中國地理學史上不能沒有葉春及的名字。

師承羅洪先
地圖是一門古老學科,先秦時期就與古史並存。然而,古地圖的畫法是傳統的形象繪畫,地圖上的地理信息只能說是一種模糊的概念,並沒有實在的指導意義。
首先使用計里畫方(即網格繪圖)法繪制地圖的人,可能是公元2世紀的張衡。遺憾的是,張衡繪制的地圖沒能保存下來,因此學術界將發明網格繪圖法的殊榮給了被譽為中國制圖學之父的晉代人裴秀(224-271)。網格繪圖法是在大小相等的正方格中,將地域的地理信息標注於方格中,每一個方格與地理的距離比例對應。在 《晉書·裴秀傳》里,記述了裴秀的制圖准則,即後世引以為繪圖規范的「制圖六體: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由於年代久遠,裴秀所著的18篇禹貢地圖也沒能保存下來。
中國地圖史的發展是極為緩慢的。自裴秀之後,有唐代的賈耿;賈耿之後又有元代的朱思本。現存最早的網格繪圖法的例子是1136年刻在石頭上的《禹跡圖》。圖上面還刻有銘文:「每方折抵百里。」《禹跡圖》被稱為當時世界上最傑出的地圖,可見網格繪圖法在宋代時已經被制圖學家所推崇。到了元代,朱思本曾花費10年時間用網格繪圖法來繪制一幅全國地圖——《輿地圖》。朱思本的《輿地圖》雖沒有實質性地突破中國傳統的繪圖法,但仍是當時最為精確的中國地圖。
進入明代嘉靖年間,江西吉水人羅洪先有感於「朱圖(即《輿地圖》)長廣七尺,不便展舒」,而將《輿地圖》「據畫方易以簡編」,花了3年時間著成 《廣輿圖》,並於1555年首次出版。羅洪先此舉,其實就是將朱思本的大地圖分繪成小幅,便於刊印成地圖冊。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刻版地圖集,在當時就有著不可估量的史料價值,歷史上可考的共翻刻了6次之多,最後一次是清嘉慶四年(1799),足見《廣輿圖》流傳深遠。

羅洪先之後,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制圖學家就是明萬曆年間進入中國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萬曆十二年(1584),利瑪竇在肇慶依據《廣輿圖》繪成《輿地山海全圖》,這是獻給中國的第一幅地圖,即使用了經緯度畫法的世界地圖,開創了中國地圖史上一條新的繪圖道路。
說到這里,我們該把注意力放回到葉春及身上了。葉春及任惠安知縣一職前後共四年(1570-1574)。葉春及在任職期間,為了編撰出一本行之有效的施政筆記,他尤其注重地圖和表格的使用。理由有二:一是葉春及到任後發現以前的《惠安縣志》無地圖可用,使得他無法對自己掌管的轄區有直觀的認識;二是為了保證賦稅,因為將應納稅的土地納入視野之中並登記在冊正是地方官的基本任務。
在古代沒有任何現代化儀器的輔助下,繪制一張地圖談何容易。但是從《惠安政書》中可以發現葉春及一開始並不因此苦惱。原來,在來到惠安前,葉春及已經熟悉網格繪圖法。在《惠安政書》的前兩章——「圖籍問」與「地里考」中,葉春及就反復提到自己不僅熟悉羅洪先的網格繪圖法,而且還熟悉其它較新的繪圖成果
羅洪先與葉春及的關系,可以說是《惠安政書》系於成敗的關鍵,因為地圖是《惠安政書》中最為閃光之處。而這些地圖,也將會證明葉春及為晚明地理學所作出的輝煌貢獻。
羅、葉兩人結識的准確時間已佚考,但據羅洪先《念庵文集》中一封於1557年寫給葉春及的書信,可知葉春及在25歲之前已經向羅洪先求學問道。羅洪先是當時的理學大師,而青年葉春及也正是在理學求知道路上的探索者。在1550年,葉春及在往京城考進士的途中,曾和朋友多次出遊江西拜訪羅洪先,有一次還遠赴江西「石蓮洞」問學於羅洪先。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斷定,羅洪先對地理學的濃郁興趣,給葉春及留下了深刻印象。雖然沒有證據表明羅洪先曾親身將地圖繪制的技巧傳授給葉春及,但是從《廣輿圖》的出版時間來看,葉春及是不可能對此視而不見的。他完全可以通過自學來掌握這一要領。
就這樣,新官上任的葉春及有意為惠安縣繪制地圖時,擺在眼前的《廣輿圖》自然而然就是最好的參考和榜樣了。
將網格繪圖法准確到縣級以下
盡管葉春及對繪制出一幅縣級地圖有足夠的理論基礎,但是當他真正付諸實施,很快就發現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即便是羅洪先自己,也從來沒有將自己的網格繪圖法應用到如此精細的刻度,比如說《廣輿圖》從未涉及到縣級以下的層次。然而葉春及所要做的,卻是將羅洪先的方法推廣到縣級以下,從而創造出一種在實地調查基礎上,准確描繪地方地圖的方法。

⑵ 制圖六體的對後世的影響

此公元三世紀裴秀的制圖六體,不僅總結歸納了中國遠古以來地圖學的豐碩成果,而且推出了自己的創造性見解,第一次為中國的地圖繪制確立起一套較為嚴格的科學規范理論體系,使中國的地圖繪制從此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此後中國的制圖業經後各代發展至今,取得了讓全世界都刮目相看的成就,這已是不爭的事實。
最典型的是,賈耽(730~805)師承裴秀六體,繪制了世界上最著名的《海內華夷圖》。賈耽是唐代地理學家、地圖制圖學家,他採用裴秀制圖法,在55歲時組織畫工,花了17年的時間,繪製成了《海內華夷圖》巨幅唐代中國全圖。《海內華夷圖》幅面約10平方丈,比裴秀的《地形方丈圖》大10倍,可見唐代制圖事業之規模。
《海內華夷圖》是繼裴秀之後中國又一著名地圖作品,在中國和世界地圖制圖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最主要的特點是注重歷史地理的考證,古今地名分別用不同顏色繪注,從而開創了中國沿革地圖的先例。
此外,宋代石刻的《華夷圖》、《禹跡圖》、《地理圖》;明代的《廣輿圖》;清代的《皇輿全圖》及《大清一統輿圖》;今人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及竺可楨、黃秉維、陳述彭教授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地圖集》,無不聞名海內外。

⑶ 工程制圖習題集岳永勝 教育科學十五國家規劃課題研究成果 答案百度文庫

基本信息書名:教育科學\'十五\'國家規劃課題研究成果-工程制圖原價: 23.70元作者:岳永勝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年1月1日ISBN:9787040219463字數:頁碼:版次:第1版裝幀:開本:16商品標識:asinB00126C0T0編輯推薦 《教育科學\'十五\'國家規劃課題研究成果工程制圖》可作為高等工科院校非機類各專業(42-72學時)的教材,也可作為高職高專院校相關專業的教材,還可供有關工程技術人員和自學者參考。 內容提要 《教育科學\'十五\'國家規劃課題研究成果工程制圖》依據教育部高等學校工程圖學教學指導委員會2005年制定的「工程圖學教學基本要求」,將畫法幾何及機械制圖、計算機繪圖、三維實體設計等相關內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組成以培養創新能力和工程素質為目標的新教材體系。《教育科學\'十五\'國家規劃課題研究成果工程制圖》對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進行了整合和優化,既強調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又體現了時代特徵和實用價值。《教育科學\'十五\'國家規劃課題研究成果工程制圖》在傳統內容中融入了三維建模、計算機繪圖的內容,不僅培養學生的繪圖和識圖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工程素質。除機械圖外,還增加了展開圖、焊接圖和標高投影等專業模塊。《教育科學\'十五\'國家規劃課題研究成果工程制圖》主要內容有制圖基本知識和技能,計算機繪圖,投影基礎,基本立體及表面交線、組合體與三維建模、軸測圖、機件的常用表達方法,標准件,齒輪和彈簧,零件圖,裝配圖,展開圖,焊接圖和標高投影等。另編有工程制圖習題集和多媒體教學課件與本教材配套使用。 目錄 緒論第一章 制圖基本知識和技能§1-1 制圖基本規定§1-2 尺規繪圖工具及其使用§1-3 幾何作圖§1-4 平面圖形的畫法和尺寸注法§1-5 手工繪圖的方法和步驟第二章 計算機繪圖§2-1 AutoCAD繪圖基礎§2-2 基本繪圖命令§2-3 常用編輯命令§2-4 Aut0CAD的文字命令§2-5 AJJtoCAD的繪圖輔助命令§2-6 Aut0CAD的圖案填充及塊對象§2-7 Aut0CAD繪圖環境的設置§2-8 尺寸標注§2-9 平面圖形畫法舉例第三章 投影基礎§3-1 投影法概述§3-2 三視圖的形成及其投影關系§3-3 點的投影§3-4 直線的投影§3-5 平面的投影§3-6 直線與平面、平面與平面的相對位置§3-7 變換投影面法第四章 基本立體及其表面交線§4-1 基本體的三視圖§4-2 立體的表面取點§4-3 平面與立體相交——截交線§4-4 立體與立體相交——相貫線§4-5 基本體三維造型第五章 組合體與三維建模§5-1 組合體的基本概念§5-2 畫組合體的三視圖§5-3 看組合體的三視圖§5-4 組合體的尺寸標注§5-5 組合體三維造型第六章 軸測圖§6-1 軸測圖的基本知識§6-2 正等軸測圖§6-3 斜二等軸測圖第七章 機件的常用表達方法§7-1 視圖§7-2 剖視圖§7-3 斷面圖§7-4 局部放大圖及簡化表示法§7-5 表達方法綜合舉例§7-6 第三角投影簡介第八章 標准件、齒輪和彈簧§8-1 螺紋和螺紋緊固件§8-2 鍵和銷§8-3 滾動軸承§8-4 齒輪§8-5 彈簧第九章 零件圖與零件的三維造型§9-1 零件圖的作用和內容§9-2 零件的視圖選擇及尺寸標注§9-3 零件上的常見結構及尺寸注法§9-4 零件的技術要求§9-5 零件的測繪§9-6 看零件圖的方法§9-7 零件的三維造型第十章 裝配圖與三維裝配體設計§10-1 裝配圖的內容§10-2 裝配圖的視圖表達方法§10-3 裝配圖的尺寸標注§10-4 裝配圖中的零、部件序號和明細欄§10-5 裝配結構的合理性簡介§10-6 由零件圖畫裝配圖§10-7 讀裝配圖及由裝配圖拆畫零件圖§10-8 三維裝配體設計第十一章 展開圖、焊接圖和標高投影§11-1 展開圖§11-2 焊接圖§11-3 標高投影附錄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暫無文摘暫無媒體推薦暫無

⑷ 手繪效果圖技巧及繪制流程

手繪效果圖技巧及繪制流程

在手繪效果圖時,應該將重點放在造型、色彩和質感的表現上,另外還應注意設計思路、構圖布局。下面跟著我來了解一下手繪效果圖技巧及繪制流程,希望對你有幫助!

手繪效果圖技巧

1.構思造型

首先要運用透視規律來表現物體的結構,搭建空間框架,然後再運用藝術性的手法表現明暗、色彩、質感,最終完成空間表現圖,從而體現設計者的意圖。在繪製造型過程中,重點在於透視的表現,單是以單線來表現立體感還不夠充分,為了加強立體效果還必須用明暗關系來處理。在表現手繪效果圖中,素描中的三大面五大調的運用可根據設計效果的需要進行概括和簡化。在實際設計表現中,要根據效果圖的不同用處,來選擇復雜與概括的表現方法,以便更清楚地表達你的設計構想。

2.把握色彩

一般效果圖的色彩應力求簡潔、概括、生動,減少色彩的復雜程度。為增強藝術效果,有的色彩效果圖可以運用有色紙做底色來表現,一是色彩均勻、二是節省塗色時間、三是可以很好的進行色彩統一,增強繪畫性、趣味性。

用色彩表現效果圖時,不僅表現色彩的關系、物體明暗關系,還要注意表現出不同材質的質感效果。要根據不同表面材質的特徵使用相應的運筆方式。如有的表面肌理不顯著,運筆可保持同一方向,塗色用筆要有速度。干凈利落,而暗部塗色可採用有變化的筆觸,色彩並有冷暖的差別。

3.追求質感

在藝術中把對不同物象用不同技巧所表現把握的真實感稱為質感。質感的表現方法在室內手繪效果圖中有很大的作用。研究表現技法的目的是為了使設計成果的效果圖更真實、更具說服力。不同的物質其表面的自然特質稱天然質感,如空氣、水、岩石、竹木等;而經過人工的處理的表現感覺則稱人工質感,如磚、陶瓷、玻璃、布匹、塑膠等。不同的質感給人以軟硬、虛實、滑澀、韌脆、透明與渾濁等多種感覺。

(1)表現金屬質感。明暗過渡柔和,在光的照射下對比強烈,在表現光澤度較強的表面時,要注意高光、反光和倒影的處理,筆觸應平行整齊,可用直尺來表現。

(2)表現透明材料質感。玻璃(有色、無色)要掌握好反光部分與透過光線的多角性關系的處理。透明材料基本上是藉助環境的底色,施加光線照射的色彩來表現。

(3)表現木材質感。主要是木紋的表現,要根據木材的品種。首先平塗一層木材底色,然後再徒手畫出木紋線條,木紋線條先淺後深,使木材質感自然流暢。

(4)表現石材質感。石材在室內應用比較廣泛其質地堅硬,光潔透亮,在表現時先按照石材的固有色彩薄薄塗一層底色,留出高光和反光,然後用勾線筆適當畫出石材的紋理。

(5)表現皮革與塑料質感。皮革與塑料表面光滑無反射,介於玻璃和木材之間,沒有玻璃那樣光亮,與木材相比又有光澤,明暗過渡比較緩慢,塗色時要自然均勻。

4:思路布局

正確地把握設計的立意與構思,深刻領會設計意圖是學習表現圖技法的首要著眼點。為此,必須把提高自身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文化藝術修養,培養創造思維能力和深刻的理解能力作為重要的培訓目的貫穿學習的始終。

構圖是任何繪畫中都不可缺少的最初表現階段,裝飾設計表現圖當然也不例外,所謂的構圖就是把眾多的造型要素在畫面上有機的結合起來,並按照設計所需要的主題,合理地按排在畫面中適當的位置上,形成既對立又統一的畫面,以達到視覺心理上的`平衡。

作為未來的裝飾設計師,手繪效果圖是專業的語言,與電腦制圖相比,它效率高、表現力強,所以它不是計算機所能代替的,是不能丟棄的。手繪技法應該繼續保持和發展下去,並且更應側重手繪草圖、創意表現分析圖等方面的經驗積累。另外,設計師與計算機繪圖者交流的媒介亦在於草圖,這是必不可少的。隨著業主的審美水平、文化修養的不斷提高,直接用草圖匯報或是交流創意的時期已為時不遠了。因此,手繪的藝術特點和優勢決定了在表達設計中的地位和作用,其表現技巧和方法帶有純天然的藝術氣質,在設計理性與藝術自由之間對藝術美的表現成為了設計師所追求的目標。設計師的表現技能和藝術風格是在實踐中不斷地磨練和積累中成熟,所以對技巧妙義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是表現技法走向藝術成熟的基礎,手繪表現的效果能達到形神兼備的水平,是藝術賦於環境形象以精神和生命的最高境界,也是藝術品質和價值的體現。

效果圖製作規范

一、效果圖繪制流程:

市場或客服部下單(效果圖任務單) 簽收任務單並填寫進度表

繪制模型 主管確認簽字 發小樣給甲方

根據甲方意見調整 發小樣給甲方 甲方確認模型

貼材質渲染小樣 主管確認簽字 發小樣給甲方

根據甲方意見調整 渲染小樣和局部重要材質圖片交甲方確認 渲染大圖通道 交主管確認做後期

交付甲方 局部調整 發送甲方 通知市場部以完成 市場部咨詢甲方反饋意見並填寫完成效果圖任務單

交部門主管存檔 月底提交任務單和繪圖備份文件核算提層

二、總體原則:

1. 設計師所有任務放在工作盤文件夾裡面,文件夾按年月位和項目名稱連寫的方式命名。(09.10.01XXXXXX)

2. 一個效果圖項目文件內必須包含,模型文件夾(原始模型和修改模型不允許替代,材質文件夾(包含所有材質),渲染文件(渲染的TIF圖片和TGA通道文件夾),光子文件。

3. 模型貼圖(指材質紋理和貼圖坐標)未完成,或未經主管人員認可禁止開起vr渲染器。

4. 所有單體模型、材質、渲染出圖、光子必須實名。

5. 杜絕堆積木的辦法建模型,如果單個物體由多個部分組成必須 成組;

三、模型要求

(1) 建築模型統一尺寸為毫米(mm)。

(2) 在導入CAD文件到MAX之後先歸零;

(3) 相同物體復制必須用關聯復制;

(4) 尺度把握准確,必須和實際物體尺寸相一致;

(4) 曲線盡量用折線代替;

(5) 在建透明貼圖物體時用片即可;

(6) 在建窗框等數量較多的物體時同一線上的桿件盡量用一根;

(7) 初做時,盡量控制分段數,看不見的面盡量刪除;

(8) 地形建成片,側面用路牙來封,所有底面都不留;

(9) 不允許共面(不同材質的牆交接容易共面)。[1](10) 交接要嚴絲合縫,對齊。

(12) 模型面數把握:普通單體——100物體以下,15萬面以下。復雜單體——300物體以下,30萬面以下(體形復雜歐式建築上幅25%)。群體鳥瞰——1000物體以下,200萬面以下。

效果圖是一個比較籠統的說法。我們向下細分有建築效果圖、裝修效果圖、工業產品效果圖等,在這里我們重點來說建築效果圖和裝修效果圖。理解建築效果圖又可以分為

1.廣告效果圖:這種效果圖表現方法是重點突出建築周遍的環境、綠化,對建築本身的表現要求很少。再就是對這內效果圖的色彩更加強調,特別在冷暖色對比、整個圖片的色彩飽和度、明暗對比都相對更藝術化、理想化。向這內效果圖多被一般建築商看好也很能讓普通老百姓接受,優點是視覺效果很好、容易吸引購房者,缺點是可信度底、往往開發商根本大不到效果圖上的預期效果。

2.照片效果圖:這種表現方法重點在於整個建築真實再現,通常這類效果圖畫面比較灰,對周遍環境的真實性要求較嚴謹,盡可能追求照片效果。製作方法一般需要通過大量真實數碼圖片進行合成。優點可信度高通過它基本能想像出整個建築完工後的效果。缺點製作難度較大,視覺沖擊力不是很好。但這類效果表現技法將在一兩年內是一個絕對的發展方向,原因很簡單人們漸漸不太相信那些看上去很完美的效果圖圖片了。

3.結構效果圖:這類效果圖表現技法主要針對的人群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人群和建築師本人,它的重點在於努力將建築的本身的美體現出來。北京水晶石總經理盧正剛先生曾說過在做建築漫遊動畫的表現手法呈現兩種狀況1.是現實性的這一類主要追求是真實盡量貼近現實生活。2.是建築性的這一類主要是用來體現建築師在設計某一座建築的創作——構想——設計——完成的過程,這種表現可以不需要藍色的天、很寬的地、很多的人和車也不需要很多的環境花草,它就是展示建築本身。

在靜態效果圖的表現中同樣也是一個道理,我們的重點就是體現這個建築本身的美,所以天空、背景、樹木等等都可以不要。這類效果圖主要用於投標。裝修效果圖相對就要簡單多了我們只需要按設計師提供的方案按一定的比例製作就行了,只是在打燈光的時候要主要空間的層次,因為室內空間不像室外空間那樣寬闊在打燈光的時候很容易讓整個空間平淡沒有變化,在裝修效果圖表現上還有一點就是畫面整體盡量用暖色調。

;

⑸ 急求初中三年勞技課的總結及感受,內容包括學習手工製作,機械制圖和電工電路

我只能給你思路
參加過什麼活動 車洗刨磨鑽鉗工電焊等等
機械制圖成果
這些活動設計什麼知識
你完全理解了么
沒理解的以後怎麼做
如是等等

⑹ 成果圖件編制

遙感地質解譯提交的成果圖件包括1∶250000遙感影像地圖、遙感地質圖和專項遙感調查圖件三類。

7.1.1 1∶250000遙感影像地圖製作

它是一種以遙感影像為基礎,配合線畫符號和小量注記,滿足地圖的幾何精度要求,將制圖對象綜合表示在圖面上的一種地圖。

7.1.1.1 制圖的基本技術要求

1)平面坐標系採用1954年北京坐標系。

2)高程系採用1956年黃海高程基準。

3)影像地圖投影採用高斯-克呂格投影。

4)製作1∶250000遙感影像地圖的控制點應來源於1∶100000線劃地形圖、數字地圖。

5)幾何糾正採取擬合多項式方法。選擇二次多項式,控制點應有9~12個;選擇三次多項式,控制點應有14~16個。要求糾正誤差不大於圖上0.5mm;控制點擬合精度控制在0.3mm。

6)相鄰兩景圖像重疊區內選擇同名點作為數字鑲嵌控制點,擬合中誤差在一個像元左右。

7.1.1.2 圖面表示的基本內容

圖面以影像形式顯示出色彩明快、層次豐富、反差適中、清晰、不偏色的地表地物影像,並標注有內外圖廓、坐標、公里網格、地名、山系名稱、水系名稱,以及圖名、接圖表、數字和線條比例尺、時像、波段組合、控制資料(地形圖)、制圖單位等項內容。

7.1.2 1∶250000遙感地質圖編制

遙感地質圖是在遙感初步解譯地質圖基礎上,經過野外地質調查,編圖單位修訂,綜合分析整理後完成的最終成果圖件。

7.1.2.1 編圖的基本原則和要求

1)編圖所用資料必須與各項原始資料和基礎圖件一致。

2)地理底圖採用國家地理信息中心所建1∶250000地理底圖空間資料庫數據,並視測區情況,補充公路、鐵路等現勢性資料;地理底圖的綜合取捨參照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1996)的「國家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全國1∶250000資料庫技術規定」和DZ/T0191—1997中的有關規定。

3)遙感地質圖的編制必須按照GB958—89和DZ/T0179—1997中規定的圖式圖例、符號等進行表示。

4)遙感地質圖編制必須正確處理好與周圍鄰幅的接圖問題。

5)遙感地質圖應充分注意到服務於社會的需要,表示方法應盡量生動活潑、通俗易懂,以盡可能擴大為社會服務。

7.1.2.2 圖面表示的基本內容

1)在1∶250000遙感地質圖上,應表示各種地質體和地質界線及其性質、接觸關系、侵入岩相帶、變質帶界線、蝕變帶、斷層、韌性剪切帶(標出位移和傾斜方向)以及混雜堆積,特殊意義的岩石、火山機構等。准確標繪有代表性的地質體產狀、線理等地質要素,正確反映區域地質現象的基本特徵。

2)編圖單元代碼採用地質代號,加註解譯程度分級代號(Ⅰ、Ⅱ、Ⅲ)來表示。當編圖單元與前人編(填)圖單元完全吻合時,單元代號採用解譯程度分級代號加原地質代號表示。如ⅠJ1H、ⅠJ1γ2;雖然編圖單元與前人編(填)圖單元完全吻合,但依據影像組合規律可以分解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元時,單元代號採用解譯程度分級代號加原地質代號加註上腳標1、2、3,表示分解單元的個數,如ⅠJ1H1、ⅠJ1H2、ⅠJ1H3、ⅠJ1γ1、ⅠJ1γ2、ⅠJ1γ3;當編圖單元與前人編(填)圖單元部分吻合時,應考慮單元標志的穩定性和邊界圈定的准確性,通過區域填圖單元分析對比確定其具體歸屬,賦予相應的地質代號;當編圖單元與前人編(填)圖單元無法對比時,暫時用特殊符號標注。

3)地質體的寬度表示在圖上最小為1mm,小於這個限度的可以合並,但性質不相同的岩體則不得合並,脈岩不能過於簡化;標志層、有意義的岩層、岩體和具有特殊指示意義的地質體(如榴輝岩或深源包體等)即使很小也應誇大表示。

4)圖框外除表示圖名、比例尺、圖例、責任表外,應從實際出發,多用生動形象的圖、表,不要用冗長的文字敘述作為有關圖面內容的說明。

5)地質圖的圖式圖例,應包括圖面表示的所有地質代號、符號、花紋、顏色以及各種結構構造和產狀要素等。

7.1.3 1∶250000專項遙感調查圖件的編制

1)與遙感地質解譯同時進行的其他專項遙感調查,如礦產地質、地質災害、土地荒漠化、水文地質、生態環境地質等遙感調查,均應編制相應的遙感解譯圖件。

2)專項遙感調查圖件的編制,可根據專項遙感調查的具體內容,按照有關規范、技術要求和規定進行。

⑺ 經濟師mo

緒論
1.土壤資源調查與評價的概念:其包括有土壤特徵的描述、土壤分類、土壤解譯和土壤制圖等,也是研究和評價土壤資源,以便充分、合理、持續利用土壤資源的最必要、最為基本手段。

第一章 土壤調查的准備工作
1.土壤概查:對大的河流流域或省以上范圍內的農業區劃或土壤改良區劃所做的中比例尺的土壤調查。
2.土壤詳查:對某一小區域的土壤進行比較詳細地了解,以便進行土壤改良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所做的土壤調查。
3.調查底圖比例尺的確定范圍
(1)詳細比例尺:1:200-1:5000 變種或更細。
(2)大比例尺:1:1萬-1:2.5萬 土種或變種。
(3)中比例尺:1:5萬-1:20萬 土屬、土種。
(4)小比例尺:<1:20萬 亞類、土屬。
(5)復合比例尺:在同一幅圖中有兩種比例尺。

第二章 成土因素與區域景觀研究
1.成土因素與土壤特性的關系:
答案一:(1)成土因素揭示土壤的發生與特性
a.關系式:道庫恰耶夫公式: S=f(C,O,R,P)T S:土壤體 R:地形C:氣候 P:母質 O:生物 T:成土時間
這個公式明確地表示了土壤與成土條件之間的聯系,即它是母質、氣候、生物、地形和時間等5種自然成土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而且各種成土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互相不能代替的,所有的成土因素始終是同時同地,不可分割地影響著土壤的產生和發展,同時隨著成土因素的變化,隨著空間因素的變化,土壤也隨著不斷地形成和演化著。
(2)土壤發育與母質的關系
土壤母質是岩石風化的產物,它是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母質中的一些性質例如機械性質、堅實度、滲透性、礦物組成和化學特性等都直接影響成土過程的速度和方向。母質中的磷、鉀、鈣、硫和其他元素也影響著土壤的自然肥力。
許多土壤的屬性繼承了母質的性質。酸性岩母質含石英、正長石、白雲母等抗風化力強的淺色礦物較多,多形成酸性的粗質土;基性岩母質含角閃石、輝石、黑雲母等抗風化力弱的深色礦物較多,多形成土層較厚的粘質土壤。從酸性岩母質到基性岩母質隨著硅含量的減少,而鐵,錳、鎂、鈣含量顯著增加,不同母岩發育的紅壤,其化學組成不同,富鋁化強度也有差異。一般說來,由玄武岩、石灰岩等基性母岩發育的紅壤,其淋濾系數、分解系數、鋁化系數和鐵化系數的相對值,均高於由花崗岩等酸性母質所發育的紅壤。如果母質層具有不同質地層次,亦影響到土壤中物質遷移轉化過程,非均質母質對土壤形成、性狀、肥力的影響較均質母質為復雜,影響土體中物質遷移轉化的不均一性,不同母質可以形成多種類型的土壤。
不同母質對土壤次生礦物也很有影響。斜長石和基性岩母質發育的土壤含有多量的三水鋁礦,酸性岩中的鉀長石發育的土壤則以高嶺石為多。冰漬物和黃土中,含水雲母和綠泥石較多;下蜀黃土以水雲母為主;頁岩和河流沖積物富含水雲母;紫色頁岩,湖積物和淤積物多蒙脫石和水雲母。蒙脫型粘性母質易發育成變性土。
不同母質所形成的土壤,其養分情況也不相同。鉀長石風化後所形成的土壤有較多的鉀;而斜長石風化後所形成的土壤有較多的鈣;輝石和角閃石風化後所形成的土壤有較多的鐵、鎂、鈣等元素;含磷量多的石灰岩母質,在成土過程中雖然石灰質遭淋失,但土壤含磷量仍很高。
成土母質影響土壤的質地。質地粗的母質上形成的土壤質地也較粗,質地細的母質形成的土壤質地也較細。粗質母質易發育成淋溶土,細質母質易發育成潛育土。
在一些土壤形成過程中,母質因素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熱帶、亞熱帶地區,地帶性土壤是磚紅壤和紅壤等,但在石灰岩和紫色岩上發育的土壤,因含有大量碳酸鈣,阻滯和延緩了富鋁化作用的進行,因而分別發育成為石灰土和紫色土。
(3)土壤發育與氣候的關系
氣候因素直接影響土壤的水、熱狀況,而土壤水、熱狀況又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風化過程,影響植物生長,微生物活動,以及有機質的合成與分解。可以說,土壤的水、熱狀況決定了土壤中所有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的變化作用,影響土壤形成過程的方向和強度。在一定的氣候條件下,產生一定性質和類型的土壤,因此,氣候是影響土壤地理分布的基本因素。在美國土壤系統分類學中,把土壤溫度和濕度作為診斷分類的一項重要指標。
氣候影響岩石礦物風化強度。礦物的風化有物理作用和化學作用,其速度和溫度有關。
氣候對次生礦物形成的影響,一般情況是,降水量增加,土壤粘粒含量增多。土溫高,岩石礦物的風化作用加強。因此,不同氣候帶的土壤中,具有不同的次生粘土礦物。
氣候對土壤有機質的積累和分解起著重要作用。過度濕潤和長期冰凍有利於有機質的積累,而乾旱和高溫,好氣微生物比較活躍,有機質易於礦化,不利於有機質積累。
不同氣候帶土壤中微生物的數量和種類也不相同。草甸土中微生物數量最多,黑土中微生物數量每克土可達數千萬個,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的栗鈣土、棕鈣土、灰鈣土中,微生物數量在數百萬到數千萬個之間,濕潤地區的紅壤,磚紅壤中,微生物數量較少,但某些磚紅壤中也可達兩千萬個左右。
氣候影響著土壤分布規律,尤其是地帶性分布規律。不同氣候帶分布著不同的地帶性土壤類型,如寒溫帶分布著灰化土,溫帶分布著暗棕壤,暖溫帶分布著棕壤,亞熱帶和熱帶分布著紅壤、磚紅壤等。同時由於氣候干濕程度的差異,也分布有相應的土壤類型,如溫帶濕潤氣候區,分布有淋溶土,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區,分布有弱淋溶土,鈣積土,溫帶乾旱區分布有荒漠土。
(4)土壤發育與生物的關系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動物,它們是土壤有機質的製造者,同時又是土壤有機質的分解者。它是促進土壤發生發展的最活躍因素。其中植物,特別是高等綠色植物及其相應的土壤微生物類群,對土壤的作用最為顯著。綠色植物對分散在母質、水體和大氣中的營養元素有選擇地加以吸收,利用太陽輻射能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成活體有機質,並把太陽能轉變為潛能,再以有機殘體的形式,聚積在母質表層,然後,經過微生物的分解,合成作用,或進一步轉化,使母質表層的營養物質和能量逐漸豐富起來,產生了土壤肥力特性,改造了母質,推動了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不同的植被類型所形成的有機質的性質、數量和積累的方式各不相同,因而對成土過程所產生影響也不同。一般說來,熱帶常綠闊葉林的有機殘體的數量多於溫帶夏綠闊葉林,溫帶夏綠闊葉林又多於寒帶針葉林,草甸植物多於草甸草原植物,草甸草原植物多於乾草原植物,乾草原植物又多於半荒漠和荒漠植物
土壤微生物在成土過程中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並且是多方面的。它最主要的作用是分解動植物有機殘體,使其中潛藏著的能量和養分釋放出來,供生物再吸收利用,使生物能世代延續下去。土壤物質的生物循環不斷反復進行,土壤肥力也不斷地演化和發展。微生物在分解有機質的同時,還參與土壤腐殖質的形成。此外,某些特種微生物,如固氮菌能增加土壤氮素養分。各種自養性細菌對礦物質的分解等,都對土壤形成和發展起一定的作用。
土壤動物中的原生動物,各種土棲昆蟲、蚯蚓和鼠類等,它們的殘體也是土壤有機質的一種來源,同時它們以特定的生活方式,參與土壤有機殘體的分解、破碎,以及翻動、攪拌疏鬆土壤和搬運土壤的作用。土壤動物種群的組成和數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土壤類型和土壤性質的標志,並可作為肥力指標
(5)土壤發育與地形的關系
地形對土壤的影響不同於母質、氣候、生物因素,它沒有給土壤提供任何新的物質,它的作用只是引起地表物質與能量的再分配,它和土壤之間並未進行物質與能量的交換,而只是影響土壤和環境之間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一個條件。它是通過其他成土因素對土壤起作用的。
不同地形影響地表水熱條件的重新分配。主要表現在不同高度、坡度和方向等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和地面輻射是不同的。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氣溫逐漸下降,而在一定的高度范圍內,濕度逐漸增大,因而自然植被也隨之發生變化,相應地形成了不同的土壤類型,出現土壤垂直分布的規律。在北半球,南坡接受光熱比北坡強,但南坡土溫及濕度的變化較大,北坡則常較陰濕,平均土溫低於南坡,因而影響土壤中的生物過程和物理化學過程。在一般情況下,南坡和北坡的土壤發育,甚至土壤發育類型均有所不同。
地形支配著地表徑流,水從高處流向低處,斜坡排水快,土壤物質易遭淋溶,常見礫質薄層土壤;在低窪處,易積水,細土粒和腐殖質易積累,土色較暗,土層深厚。高地和低地之間表現為共軛關系。在相同的降水條件下,平原、崗丘、窪地等不同地形接受降水的狀況不同。
不同的地形部位的母質分配是不同的,山地上部或台地上其母質主要是殘積母質,從上部質地較細的土層到較粗的碎屑物,過渡到基岩。坡地和山麓的母質多坡積物,粗碎屑和粗顆粒分布在地形高處,愈遠則顆粒愈細小,多由細砂和粘性物質組成。在山前平原的沖積錐或沖積扇地區,成土母質為洪積物,從地形部位較高處向低平處,土壤質地由粗逐漸變粘。土壤分布的特點是礫質土→砂土→壤土→粘土。
地形發育深刻地影響著土壤發育。由於地殼的上升和下降,或局部侵蝕基準面的變化,不僅影響土壤的侵蝕與堆積過程,而且還要引起水文、植被等一系列變化,從而使土壤形成過程逐漸轉向,使土壤類型依次發生演替。
(6)土壤發育與時間的關系
時間(年齡)是一個重要的成土因素。它可闡明土壤在歷史進程中發生、發育、演變的動態過程,也是我們研究土壤特性、發生分類的重要基礎。
母質、氣候、生物、地形等因素在土壤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強度,均隨著土壤年齡的增長而加深,並可從土壤剖面分異,以及土壤的形態和性質上反映出來。
年齡反映了土壤在歷史過程中發生、發育、演變的動態過程,它是一個重要的成土因素。
2.地形因素研究中的一些概念
山地: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相對高度在100米以上
丘陵:絕對高度在500米以內,相對高度在200米以內
平原:絕對高度在200米以內,相對高度在10米以內
河谷階地:原是河谷的谷底(河床),經地殼上升,河流下切侵蝕,地勢相對抬高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沿谷坡伸展的階梯狀地形。
河漫灘:即高出於中水位以上,又能被洪水淹沒的平坦谷地。
自然堤:由於下遊河面寬廣,流速減緩,河水攜帶的泥沙便在河床兩側沉積下來,逐漸形成堤壩(自然堤)。
喀斯特:岩溶作用及其所產生的水和地貌現象的總稱,也叫岩溶。
風蝕地形:雅丹地形、風蝕窪地、風蝕蘑菇、風蝕谷、風蝕丘、風蝕帶和搖擺石等。

答案二:各成土因素與土壤特性間的關系
成土因素與土壤的關系:
1、 成土因素揭示土壤的發生與特性:
(1)土壤是氣候、生物、地形、母質等因素長時間作用的產物;(2)土壤分類系統的制定依據;
(3)土壤肥力及障礙問題產生的根源;(4)航衛片判讀的直接標志。
2、 成土因素是土壤改良分區高一級制圖單元制定的依據。
3、 道庫恰耶夫公式: S=f(C,O,R,P)T S:土壤體 R:地形 C:氣候 P:母質 O:生物 T:成土時間
含義:土壤是氣候、生物、地形、母質等因素長時間作用的產物。

岩溶地形的含義、分清幾種土壤類型
岩溶地形:指以地下水為主的作用因子對可溶性岩石進行化學溶解作用所形成的特殊地表形態和地下形態
按成因劃分的地形類型:流水地形、波浪作用地形、重力作用地形、岩溶作用地形、風沙地形和黃土地形、冰川地形

第三章 土壤剖面性態的觀察研究
土壤剖面形態:是諸成土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土壤內在性質和外在形態的綜合表現,是成土過程的客觀記錄。
1.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一個具體土壤的垂直斷面,一個完整的土壤剖面應包括土壤形成過程中所形成的發生學層次,以及母質層。
2.單個土體:土壤作為一個三維實體,其最小體積的「一個土壤」就叫做「單個土體」。
3.聚合土體:是在一定面積內,一群單個土體都具有的統計相似性,這是我們進行土壤分類的最基本的分類單位,相當於美國的土系或土型;大致相當於中國的土種或變種。
4.土壤剖面的類型
(1)自然剖面:因各種工程建設,使土壤的垂直斷面裸露出來,並長期保留下來,成為土調中可以利用的現存剖面。
(2)人工剖面:根據土調的要求,臨時開挖出來的土壤垂直切面。可分為主要剖面、檢查剖面和定界剖面三種。
5.土壤剖面點的設置原則
答案一:土壤剖面點的野外選擇原則
(1)剖面點要有相對穩定的土壤發育條件。
(2)不宜在人為干擾較大而沒有代表性的地方挖掘剖面。
(3)如發現有未預料的因素使土壤發生變化,重設剖面點。
答案二:土壤剖面點的設置原則:(一)常規布點發:應從土壤調查要求出發,全面考慮剖面點的代表性和均勻性原則。1.中、小比例尺土調的剖面點設置:制圖單位通常是亞類或土屬,一般只能在調查范圍內選擇主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形單元設置主要剖面;2.大比例尺土壤調查的剖面點設置:制圖單位是土種或變種,所以在制圖允許的范圍內應注意一切可能引起土壤發生變化的因素,以觀察基層分類中的土種或變種分異。(二)統計抽樣法:一般在地形變異不大的地區。其優越性:首先,它可用不多於常規布點的剖面數量,達到、甚至超過常規布點調查的精度;其次,可以獲得一系列統計數據來說明土壤分類的可靠性和制圖的精度水平。
剖面數量的確定原則:地區分級原則、精度要求原則、地圖質量原則、因人制宜原則
6.土層:土壤剖面中與地表大致平行的一些層次
7.土壤發生層:通過淋溶—淀積、氧化—還原和人為耕作等成土作用形成的土層
8.土壤構型:所謂土體構型是指土壤發生型範圍內,具有各種具體性質、形態的土層相互組合的類型。
9.土壤顏色三要素
(1)色調:區分物體所呈顏色的主要特徵,與物體反射光的主波長有關。
(2)明度:物體顏色的相對明亮程度。
(3)彩度:物體呈現顏色的鮮艷程度或濃淡程度,與其相對純度或飽和度有關。
10. 土壤質地:沙土,沙壤土,壤土,粉壤土,黏壤土,黏土。
土壤質地:土壤基層分類和土壤肥力分級的重要指標。
分級:(1)礫石與岩屑:
豐度(占所在土層的體積%):無0;很少0-2%;少 2%-5%;中 5%-15%;多15%-40%;很多40%-80%;極多 >80%。
大小(單位:mm):很小2-5;小5-20;中20-75;大75-250;很大>250。
形狀:扁平;角狀;次圓;圓形。
(2)細土顆粒分組(粒徑:mm):極粗砂 2.0-1.0;粗紗1.0-05;中砂0.5-0.25;細砂0.25-0.1;極細砂 0.1-0.05;粉粒0.05-0.002;粘粒<0.002。
(3)細土質地分級:砂土;粉砂壤土;砂壤土;粘壤土;壤土;粘土(三角圖示法)。
11.土壤PH常規測定方法:混合指示劑瓷盤比色法(宜室內)和混合指示劑薄膜比色法(宜野外)。——先滴混合指示劑,再放土壤。
(可以不記,了解)分級:極酸性:pH<4.5、較強酸性:pH4.5 -5.0、強酸性pH5.1-5.5、中酸性:pH5.6-6.0、弱酸性pH6.1-6.5、中性pH6.6-7.3、弱鹼性pH7.4-7.8、中鹼性pH7.9-8.4、強鹼性pH8.5-9.0、極強鹼性pH>9.0。
12.土壤石灰性反應常規測定方法:泡沫反應(可以指示土壤中碳酸鹽的大體含量)——先將新鮮土樣壓碎,用少量水浸潤後,滴加10%的鹽酸,觀察泡沫反應。
(了解)分級:(1)無:無起泡反應。
(2)輕度石灰性:緩慢放出氣泡或難以覺察,但可聽到聲音,泡沫產生量1%。
(3)中度石灰性:明顯放出氣泡,產生量1-5%。1)赤血鹽顯色法:無:無色、輕度:淺藍、中度:藍色、強度:深藍。
(4)強度石灰性:氣泡急劇,歷時很久,產生量>5%。
13.土壤氧化還原電位常規測定方法:鉑電極直接測定法
(了解)分級:Eh(土壤)=E(實測)+E(飽和甘汞)
氧化狀況:Eh>400mv、中度還原狀況:Eh200-400mv 、強還原狀況:Eh<0mv。
14.土壤亞鐵反應常規測定方法:赤血鹽顯色法和鄰啡羅啉顯色法
(了解)分級:1)赤血鹽顯色法:無:無色、輕度:淺藍、中度:藍色、強度:深藍。
(2)鄰啡羅啉顯色法:無:無色、輕度:微紅、中度:紅色、強度:深紅。
15.土壤標本有哪些類型,各分為幾類
(1)土壤分析標本:a.全量分析標本 b.農化性狀分析標本 c.物理性狀測定樣本
(2)比樣樣本
(3)整段標本:a.木盒標本 b.膠布薄層標本 c.板底粘結薄層土壤標本

第四章 土壤分類與土壤野外製圖
(打*號代表答案不確定)
1.美國、俄羅斯的土壤分類體系
答案一:美國:a.分類依據:診斷層和診斷特性
***b.分類方法:按照土體已經反映出來的剖面形態,理化性狀等特徵加以歸納,並經診斷層和診斷特性作為劃分土壤類型的重要指標。
c.分的級次:級次(六級):土綱、亞綱、土類、亞類、土族、土系
***d.結構:命名方法:每級單元是採用連續命名法,多數是以拉丁或希臘字根演變得來,而且是取代現代語言的字根,由命名可以分辨出整個土壤的分類系統和級別;土族以下的命名是單獨的。
前蘇聯(地理發生學派):a.分類依據:土壤形成條件、成土過程、發生學屬性。
***b.分類方法:以土壤成土因素學說為理論基礎;即土壤是在氣候、生物、母質、地形、時間等諸因素作用下發展起來的。
c.分的級次:土類、亞類、土屬、亞屬、土種、亞種、變種、土組、亞組。
***d.結構:命名方法:採用連續命名法,即將不同的分類單元依次全部表示出來。
答案二:
A地理發生學土壤分類體系(俄羅斯):
○1原則:以土壤成土因素學說為理論基礎;即土壤是在氣候、生物、母質、地形、時間等諸因素作用下發展起來的。
○2依據:土壤形成條件、成土過程、發生學屬性。1)成土條件:地帶性條件、地域性條件、人為耕作條件。2)成土過程:不同的成土條件下,作用下都有相應的成土過程。3)發生學屬性:包括土壤的形態和微形態特徵及土壤物理、化學、物理化學和礦物學特性等。
○3級次:土類、亞類、土屬、亞屬、土種、亞種、變種、土組、亞組。○4命名方法:採用連續命名法,即將不同的分類單元依次全部表示出來。
B土壤屬性分類體系(美國):
○1原則:按照土體已經反映出來的剖面形態,理化性狀等特徵加以歸納,並經診斷層和診斷特性作為劃分土壤類型的重要指標。
○2依據:診斷層和診斷特性。
○3級次:級次(六級):土綱、亞綱、土類、亞類、土族、土系。○4命名方法:每級單元是採用連續命名法,多數是以拉丁或希臘字根演變得來,而且是取代現代語言的字根,由命名可以分辨出整個土壤的分類系統和級別;土族以下的命名是單獨的。
***2.不同野外製圖制圖單元的確定
土壤分類與土壤野外製圖的關系、單元確定方式
★土壤分類與制圖單元相一致的狀況
(1)上圖圖斑:一幅圖件全是單一的圖斑,則分類系統和制圖單元一致。
(2)圖上表示方法:Ⅰ、Ⅱ……代表土類;A、B……代表亞類;a、b……代表土屬;1、2……代表土種。
★土壤分類與制圖單元不一致的情況
(1)復區、復域圖例。(2)土壤組合圖例:二元組合:5:5、6:4、7:3 三元組合:4:3:3、4:4:2、5:3:2。
(3)無差異圖例。(4)土相圖例。
★建立調查地區土壤分類體系和確定製圖單位
①凡成土生物氣候條件和自然植被(自然土)或耕作制(農業土壤)明顯相異的土壤,由於其主導的成土過程和熟化過程的明顯差別(屬於質變的),必然在土壤剖面形態特徵和肥力特性上反映出來,產生顯然有別的土壤類型。這種相異的土壤往往就是不同的土類或亞類。
②在已分開的若干土類或亞類內部,由於地形、母質,水文地質等條件的差異,反映出地域性的特徵,引起了成土過程和熟化過程中強度上的差別(屬於量變的),往往反映到土壤剖面形態和肥力性狀上也有相應差別的土壤組合,便可續分為不同的土屬。
③在土屬以內,凡土壤剖面層次(發生層)構造和形態特徵及生產性能明顯有別的土壤個體,便可續分成不同的土種。
④土種以內,由於耕作管理或微域地形所引起的耕層肥力性狀的高低,包括耕層厚薄、土色深淺、結構好壞、養分含量高低等等,以至障礙因素侵害的程度,可續分為不同的變種。

第五章 遙感土壤調查制圖
1.遙感制圖的優越性和缺點
優點:a.土壤制圖的速度大大加快
b.土壤制圖的進度得到提高
c.調查工作的主動性和預見性增強
d.節省費用
缺點:a.比例小、地面解析度低
b.影像的綜合性干擾因素較多:「同像異物」或「同物異像」等現象無法直接區分。
c.光譜范圍有限,不能解譯全部內容。
2.大氣窗口的概念,分為幾個波段,波段的范圍
所謂「大氣窗口」是指可以透過大氣層的電磁波段。目前這些波段主要還限制在可見光和近紅外波段范圍。包括可攝影窗口(0.3-1.3um)、近紅外窗口(1.3-2.5um)、中紅外窗口(3.5-4.2um)、遠紅外窗口(8-14um)、微波窗口(0.8-25um)。
3.遙感感測器材的名稱
主要感測器:多波段掃描儀(MSS)、反速光導管電視攝象機( RBV )、專題制圖儀( TM )、可見光高解析度感測器( HRV )。
4. 遙感影像資料的判讀解譯,**判讀標准
遙感圖像的解譯標志:a.直接解譯標志:指在遙感圖像上地物本身的特性所反映的、能夠直接看到的、可供解譯的影像特徵。包括:形狀、大小、色調、陰影、圖型、微陰影
b.間接解譯標志:根據地學、氣象、水文、農學等專業知識,應用直接解譯標志,推斷出影像上確實存在的地物。例如地形、基岩、母質、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
遙感影像方法:成土因素分析法、圖型分析法、景觀分析法、對比分析法、邏輯推理法
遙感圖像目視解譯方法:
答案一:遙感影像方法:成土因素分析法、圖型分析法、景觀分析法、對比分析法、邏輯推理法
答案二:a.直接判定法:通過遙感圖像的解譯標志直接確定地物類型和屬性的直觀判譯法。
b.對比分析法:用不同波段、不同時相的衛片以及地面的已知資料進行對比。
c.邏輯推理法:根據地物在自然界中固有的相互依存關系和規律,進行演繹推理。
目視判讀標志:
a.直接判讀標志:圖型、形狀、大小、紋理、色調、陰影、位置、組合、相關體
b.間接判讀標志:運用其他專業知識,推斷出影象上確實存在的地物。如:目標地物與其相關指示特性、地物與環境的關系、目標地物與成像時間的關系。

第六章 土壤調查成果的整理與總結
1,五圖一書是什麼?
五圖是指:土壤類型圖、土地利用現狀圖、土壤養分圖、土壤評級圖、土壤改良利用分區圖。
一書是指:土壤調查報告或者相應的調查報告。
2,土壤調查報告的編寫。
一、總論 說明調查地區的行政區域、地理位置、調查方法、主要成果;以往的調查研究資料及其評價、工作的經驗及問題。
二、調查地區的自然和農業概況
三、土壤性態描述
1、土壤的形成;
2、土壤的分類原則與系統;
3、各種土壤的特性:土壤分布與生態環境、土壤的形態特徵、土壤理化性狀、土壤的生產性能幾存在的問題。
四、土壤與土地資源評價 1、土地利用現狀 2、土壤資源評價
五、土壤改良利用分 1、分區的目的 2、分區的原則 3、分區各論
六、其他

⑻ 制圖六體是誰提出的

制圖六體,是晉代制圖學家裴秀提出的繪制地圖的六條原則。他總結了前人制圖經驗,提出了地圖制圖的六條原則,即"制圖六體":

一為"分率",用以反映面積、長寬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

二為"准望",用以確定地貌、地物彼此間的相互方位關系;

三為"道里",用以確定兩地之間道路的距離;

四為"高下",即相對高程;

五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

六為"迂直",即實地高低起伏與圖上距離的換算。

(8)制圖成果擴展閱讀

制圖六體是中國最早的地圖制圖學理論,它正確的闡明了地圖比例尺、方位和距離的關系,對中國西晉以後的地圖製作技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代賈耽、宋代沈括、元代朱思本和明代的羅洪先等古代制圖學家的著名地圖,都繼承了制圖六體的原則。

「制圖六體」的創立,在中國地圖史上有著劃時代的堅程碑的地位和作用,但這一理論不見得是由裴秀一個人天才地突然地創造出來,它是兩漢以來許多制圖工作者積累的經驗,由裴秀概括而產生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裴秀「制圖六體」的創守。是中國地圖學長期發展的產物。

科技發展史告訴我們,任何一門科學的發展,從來不是,今後仍然不是某一門學科獨自推進的,科學的發肢離不開其它學科研究成果的利用。所以,「制圖六體」的創立不僅是本學科長期發展的結果,而且是其它各門學科共同發展的結果。

與「制圖六體」聯系最緊密的是數學,特別是數學中的幾何學。因為要將實地的距離准確的測量出來,並按照比例表示到圖上要涉及到相似三角形、角度、勾股定理等數學方法。然而這些方法在裴秀時代都已具備。

東漢時廣泛使用的「司南杓」,為地物之間方位的測量提供了良好的測員工具。 「司南杓」實際上是一種帶有磁性的杓子,將這種杓子放到刻有方位的盤上,杓柄所指方位為南。

閱讀全文

與制圖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