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歪嘴

成果歪嘴

發布時間:2022-09-18 08:56:39

『壹』 藏歪嘴豆怎麼食用

歪嘴豆也叫鷹嘴豆,屬於高營養豆類植物,富含多種植物蛋白和多種氨基酸、維生素、粗纖維及鈣、鎂、鐵等成份。此外籽粒中還含腺嘌呤、膽鹼、肌醇、澱粉、蔗糖、葡萄糖等。其中純蛋白質含量高達28%以上,脂肪5%,碳水化合物61%,纖維4-6%,鷹嘴豆含有10多種氨基酸,其中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全部具備,而且含量比燕麥還要高出2倍以上。每百克蛋白質含谷氨酸16.0g、亮氨酸4.6g、賴氨酸4.6g。
由於鷹嘴豆含有高蛋白、高不飽和脂肪酸、高纖維素、高鈣、高鋅、高鉀、高維生素B等有益人體健康營養素。鷹嘴豆在治療糖尿病、心血管病、補血、補鈣等方面作用明顯。國外對它的葯用功能研究成果也頗為豐富。

『貳』 求福爾摩斯探索全集的讀後感

看《福爾摩斯探索全集》,真是十分精彩,從他周密的邏輯推理和故事情節中,我從辯論隊隊員的角度聯想到幾個觀點:

一、 成大事者也拘小節。

這是我進入辯論隊第一次面試的辯題,

1.成大事,既成功,我認為它一定是正面的成就,而不包括反面的「成功」,像走私大王賴昌星、超級貪官和紳,在我看來不能算是成大事者。小節,既生活中的細節,尤其是別人容易忽視的地方。

我覺得用福爾摩斯的例子來論證這個辯題是最有力的。他破案無數,抓獲罪犯,還倫敦一片安寧。所以不可否認,他是成大事者。而他是十分拘小節的,能夠注意到一般人容易忽視的細節。像案發現場的腳印,煙灰,口述者的矛盾等等。

2.從生活的角度看:人在生活中出現大事的幾率遠遠小於小節。一個人的一生能做多少件大事,但人的生活充滿著無數的小節。如果不拘小節,那連日常的生活都過不好,又何談成大事。敢問古今中外,哪位成大事者在生活中是不能自理的懶散雜亂之人?

3.從二者組成和遞進的關系看:大海是由無數水滴組成,高山是由無數石塊和泥土組成。同樣,一件大事的成功無疑是由許多件小事構成的。正是這些小節的堆積,才到達成大事的高度。福爾摩斯破案時注意到的小節不是只發現就沒用了,更重要的是他從這些小節中推理出的結論。像從腳步的跨度推理出人的身高,從牆上留言周圍的牆灰推斷出犯人的指甲長度, 從現場遺留下的帽子的款式推斷出主人的文化程度和經濟狀況。沒有這些小節的注重,就不會有福爾摩斯破案的成功。

二、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非也。

書中的第一章《血字的研究》共殺害了兩個人。人們一定認為兇手是一個極度兇殘的大壞蛋。然後,從後面的故事我們知道了兇手是一個重情誼,勇敢的人。他和女孩情投意合,為了躲避追殺和女孩及未來岳父一起逃亡。他殺害的人是蠻橫的兩個首領的兒子,首領的兒子為了財產搶走他的未來妻子,並害死她和她的父親。所以他才懷恨在心,決心要報仇。

我反對「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1.當局者是事件的參與者,他清楚事件的起源,參與了經過,造就了結果。而旁觀者一般只看到結果。就算他也看到了整個經過,但他並沒有親身參與。哲學上說:意識來源於實踐。所以人們說真正參與實踐的當局者迷,而沒有參與實踐的旁觀者清,我是不同意的。 2.接著上一點論述。其實這句諺語的本質在於「迷」的當局者由於與事件緊密相連,很容易讓自己的感性壓倒理性。從而影響對整件事的客觀看法和處理方式。而「清」的旁觀者則剛好相反,由於他們與事件沒有緊密聯系,往往不會傾入個人情感,所以更能對整件事情做出客觀評論。所以,其實「迷」和「清」的差異並不是「當局者」與「旁觀者」的問題,而是感情大於理性和理性大於感性的問題。所以我認為這句話應該改成「感性者迷,理性者清」。

3.針對第2點。我又有些疑問。A.就算旁觀者是相對理性的人,但他對事件的了解程度大不如當局者,這有得有失如何衡量:相反亦然。B.旁觀者就一定理性嗎?當人們看到兇殺案時,首先想到的是「這個人死的好慘,兇手太沒人性了。」而不是「這個人為什麼被殺?兇手是不是有難言之隱,被逼無路走上犯罪道路?」而且每個人對任何一件事都會多多少少傾入自己的情感。我倒認為當局者的情感比旁觀者的情感更符合事情真相。

三、不勞而獲不可恥

在《福爾摩斯探索全集》冒險式中「歪嘴男人」一章中的男主角本是新聞記者,偶然依次發現靠乞討賺來的錢比他正式工作的工資還高。所以他後來靠乞討為生,賺了很多錢。有車有樓有老婆。但是由於自尊心的堅持,他出門乞討會化裝成完全另一個樣子的人,而回到家又卸裝變回原來的自己。所以沒有人知道家中光鮮亮麗的他和街頭蓬頭垢面的他是同一個人。大家覺得他很可惡嗎?很奸詐、卑鄙?或是其它貶義詞來形容這個男人。我覺得他很厲害!

乞討,可以說是「不勞而獲」的典型。而我今天要說「不勞而獲光榮」。

1.現代人賺錢都講究效率,所謂效率,通俗來說付出越少,獲得越多。越是付出少,獲得多。越是能力的表現。時間是這樣,能力也是這樣。那不勞而獲,豈不是最高境界?因為他不用付出,就可以收獲。成本為O

2.其實世界上是不存在不勞而獲的。就拿乞討來說,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他的心裡是十分難受的,他對金錢得到慾望和自己高貴的自尊心斗爭很激烈。這個過程並不好受。所以我認為即使他似乎沒有身體上的付出,也有精神上的付出。我認為每一個不勞而獲的人都會有這樣的心裡斗爭。

3.為什麼人們認為不勞而獲是可恥的呢?我認為這其中有人人不可避免的嫉妒心理。因為自己付出很多獲得的成果,別人沒有付出卻獲得同樣的成果。所以心裡覺得很不公平,反過來說這種行為是可恥的。

4.人們不屑於做不勞而獲的人,那試問有多少人能做到不勞而獲?你沒有運氣(運氣也是實力的一種);你斗不過自己高貴的自尊(在這方面你無法戰勝自己);你不敢面對世俗的眼光(這需要很大的勇氣)。綜上,我認為不勞而獲很厲害,不可恥。

四、世上沒有美醜之分

在《福爾摩斯探索全集》冒險史中「藍色寶石」一章中,福爾摩斯看著藍寶石說:「請看它是多麼光彩照人啊!不過,它還是罪惡的深淵。沒有哪一課寶石不是這樣。它們是魔怪最有效的誘餌。在形狀更大和年代更久的寶石上,每一面都代表著一樁血腥的罪行……」是啊,非洲的鑽石給當地帶來多少殺戮?那敢問,這些鑽石是美麗還是醜陋?所以我認為:世上沒有美醜之分。

1.美和丑,我認為是人們對一客觀事物的主觀感受。所以客觀的事物並沒有美醜之分,而主觀的意識也沒有標準定義。暫且不說「美麗」的 寶石引發的罪惡,就它本身而言,人們有著不同的審美觀。面這這小小的藍色石頭,雖然大部分人說它美麗,但我就要說它醜陋。

2.另外,就是美和丑的緊密聯系。為什麼自古有言「紅顏禍水」?因為美麗的女人往往招來男人的侵犯,引起追求者之間的斗爭,甚至是國家的興衰和戰爭。像楊貴妃,特洛伊戰爭。所以美麗可以引起或轉化為丑惡,同樣,丑惡也可以帶來或轉化成美麗。 3.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任何一個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既美醜同體。在《福爾摩斯探索全集》的「四簽名」一章中,福爾摩斯說:「我一生中見過最美麗的女人,殘害了三個孩子,目的只為了得到保險金,最終處於絞刑。我認識的一位男子,他的面孔最讓人不舒服,但給倫敦貧民捐了二十五萬英鎊。」 所以,就一個整體而言, 世上沒有美醜之分。

『叄』 24歲女孩花4萬元整容,下頜手術變歪嘴,哭訴還沒有結婚呢,你怎麼看

愛美是女生的天性,隨著時代的發展愛美有很多種方式,現在不光是年輕的女孩子愛美,就連小孩,老人都愛美。俗話說,人靠衣裝裝,馬靠鞍有許多人都是通過化妝和穿好看的衣服來裝飾自己,來達到愛美的效果。有些人就不滿足這樣愛美的方式,就想到了整容的方式。近年來關乎明星整容的報道不在於少數,因此就有許多的女孩去校方,以至於讓整容行業發展的非常快。

小美的意向是想要變美,沒想卻讓自己的嘴巴變得還沒有原來好看,花了錢還受了罪,最終還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成果。由於現在整容的需求,很多整容的醫師並沒有資格證,因此才會出現這么多整容失敗的事件。整容變美固然是沒有錯,但是整容還是有一定的風險的,希望每個想要整容的女孩們,都一定要在術前想清楚,一定三思三思再三,避免出現此類事件,不然追悔莫及了。

『肆』 現在出家是不是有很多條件限制呀

依據如來的正法規(dhamma)與律(vinaya)欲受戒出家的人,除了要擁有虔誠恭敬且正確的信念之外,尚須具備以下的條件:

1. 父母親或監護人的同意許可。
2. 四肢齊全。(缺欠手腳、手腳歪曲、癱瘓、小兒麻痹症患者、麻瘋病患者、歪頭等不能端正走路者,不可受戒出家。)
3. 五官端正。(瞎眼、斗雞眼、耳聾、耳缺、歪嘴、兔嘴或缺嘴、啞巴等,是不可受戒出家的。)
4. 沒有染上會傳染的嚴重疾病。(如愛滋病,多種皮膚病等。但傷風感冒不在此例。)
5. 沒有債務問題纏身者。(如:破產、生意失敗而欠下一身債務者。)
6. 沒有違犯國家法律(刑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纏身者。(指遭警方通緝者。若曾是犯罪,但已刑滿出獄者不在此例。)
7. 年齡不小過7歲。
8. 精神健全。(指沒有患上任何精神病,如:精神衰弱症、精神分裂症、羊癲症之類會失去知覺理智而失態之病症。)
9. 心理健全、正常。(雙性人不可出家。)

所以,你應該有機會吧!
出家乃超凡的大事,人天歡喜,功德無量。但必須遇到好的老師。那種旅遊寺院,就.......
出家猶如雙翼鳥,天地任遨遊。
出家的福報,可從內與外因緣來探討。出家的條件未必每個人能符合。即使符合,也未必能找到老師。這都是外在的因緣。至於內在因緣,指的是突破捨去一切的考驗。即使突破了一切,終於出家了,也未必有人護持出家的生活,導致不得不為了生計而還俗。此外,出家後的種種障礙出現:病痛、心理問題、家庭問題、僧團問題等,導致退心還俗,這也是挑戰出家的決心。可見,能出家、能維持出家的身分至命終真的是有福報呀!

另外,一個人的福報,並非無端的從天而降,而是自己過去(乃至過去世)所累積的功德,是過去的努力成果的見證。十分的付出,必有一分的收獲。因此,談到出家的福報,不應滯留在宿命的態度,而是更積極的為自己的未來努力。答:依世間的道德觀念,只要有人肯捨出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真心真意的幫助別人,即使是片刻的發心,汗馬功勞已備受他人尊重與贊嘆;更何況是舍下自己一切私產,乃至自己的一生,一心學習自利利他的出家僧侶呢?真正出家的,舍下了一切,為的是專心致志,力行自利利他,為自己及一切眾生尋求滅苦斷集、快樂生活之道。這樣的發心、這樣的行動,豈是一般耽著私慾之樂,卻以堂皇之藉口,自以為是社會的大護法,而汲汲營生的俗人所能相比呢?出家是勇敢奉獻的行為,出家的動機更是神聖高尚的,對一位了解佛法的人而言,這是無容置疑的!

出家了,父母依然是父母,出家人對父母之孝心是更超越的。一位出家的孩子如何成就報父母恩呢?佛陀曾說:即使親手扶養父母百歲,或令父母過著君王般,有權有利養的生活,也不能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真正能報父母的,是令父母增長善法善行:不懂布施的,令懂得布施;不持戒的,令能持戒;生命沒有歸依的,令找到真正的歸依。如此徹底的令父母生命品質提升,才是真正的報父母恩。在這一方面,出家的形象,加上出家所累積的善法功德,最容易影響父母,報答親恩。父母,永遠是愛孩子的;因孩子的出家,平日再吝嗇的父母,在孩子出家的儀式上,總會獻上一點供品。布施的種子就從此播下。出家,是一種更超然的報恩方式,讓父母親獲得生命歸依處。無論此生或來生,生命都會更有價值。佛陀成道後歸國度化父母眷友,便是最好的例子。

總而言之,依佛陀的教導,出家修道,是以德行的提升來感化渡化父母,共同修善向上。這是比一般世間的孝道觀更為超越的。

『伍』 求歐洲古代人口和政治,爵位制度還有國王

歐洲古代史
開放分類: 世界歷史、歐洲歷史

現在我們所見到的歐洲史,一般都是從希臘開始的。
早在公元前十幾世紀的時候,古希臘地區就開始出現了文明的曙光,一些奴隸制城邦散落期間,古希臘神話也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出現的。大約公元前12世紀,希臘各城邦曾聯合遠征小亞細亞地區(即今土耳其)的特洛伊王國,關於這方面的內容,可以參看特洛伊戰爭的相關文章。對特洛伊的遠征雖然取得了勝利,但希臘聯軍損失也相當大,尤其是他們在回航途中在海上遇到颶風,回到希臘本土的不過十之二三,此後不久就被來自北方的雅立安人征服。
雅立安征服後又經過了幾百年,希臘城邦再次出現和興盛起來,在小亞細亞西部沿海建立了一些殖民地。這時,西亞的波斯帝國逐漸強盛起來,波斯首先征服了小亞細亞地區的希臘殖民地,隨後曾三次進攻希臘本土均遭失敗,這就是希波戰爭,後來有個希臘人(忘記名字了,很拗口的)寫了《希波戰爭史》,歐洲語言中「歷史」一詞就是從這本書名演化而來的。這個時間大約是公元前492年~前449年。
希波戰爭之後,波斯逐漸衰落,希臘城邦內部為了奪取霸權而開始了另一次戰爭,即波羅奔尼撒戰爭。戰爭的雙方是雅典及其支持城邦與斯巴達及其支持城邦:雅典是當時希臘式的民主制的典範,斯巴達則是完全由北方征服民掌權的軍事城邦。波羅奔尼撒戰爭的結果是斯巴達獲勝。這個時間大約是公元前431年~前406年。
波羅奔尼撒戰爭耗盡了希臘人的力量,這時北方的馬其頓開始強盛起來。馬其頓王腓力二世在位的時候征服了整個希臘,其子亞歷山大後來整合了希臘的力量開始東征,建立了史上有名的亞歷山大帝國。腓力二世最終征服希臘的時間是公元前338年,前337年成立「希臘聯盟」,即「科林斯聯盟」;亞歷山大帝國:前336年~前323年。亞歷山大死後,帝國崩潰,大體分裂為三部分,其中歐洲部分即希臘本土地區,曾幾易其主,最終為安提柯王朝所統治,公元前二世紀中葉為羅馬所滅。
公元前753年,羅馬城建立於今天羅馬城附近的七個山丘上。公元前二世紀初,羅馬統一了亞平寧半島,開始向外擴張,經過三次布匿戰爭,大敗宿敵迦太基,獲得了地中海霸權。公元前30年,屋大維擊敗安東尼,前27年,他建立了元首制,羅馬進入帝國時期。羅馬帝國繼續保持擴張勢頭,直到公元二世紀末,帝國版圖才最終確定:地中海成為他的內湖,東至西亞地區,南到埃及,北到大不列顛島,西臨大西洋。羅馬大約強盛了一百多年,公元三世紀,帝國開始出現統治危機;四世紀初,帝國重心東移;395年,帝國正式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羅馬帝國分裂時期正是史上著名的日爾曼人大遷徙時期。西羅馬帝國的統治持續了不到一百年,羅馬幾次被日爾曼人攻破。公元475年,西羅馬帝國最後一個皇帝被西哥特人廢掉,西羅馬帝國滅亡。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日爾曼人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建立了一些小王國,其中比較重要的有: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哥特王國,西歐地區的法蘭克王國,渡海到達大不列顛島的盎格魯-薩克森人建立的幾個王國等等。公元七世紀,西亞的阿拉伯帝國興起,公元711年,阿拉伯軍隊渡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西班牙,隨後開始了對伊比利亞半島的征服,不願被阿拉伯人統治的基督徒退入到北部山區進行抵抗活動,從此開始了長達七個世紀的收復運動;法蘭克王國經歷了早期的發展後,在查理在位時達到了全盛,查理死後不久,他的三個孫子在亞琛訂立和約,將帝國三分,西部後來發展成為法蘭西,東部發展為德意志;不列顛島南部的英格蘭地區在這時處於七王國並立時期,不久走向統一,後來曾經過丹麥人入侵時期,但不久便光復,盎格魯-薩克森王朝一直持續到1066年諾曼征服。
統治法國(西法蘭克王國)的加洛林王朝在987年絕嗣,一些大貴族推舉巴黎伯爵(count of Paris)休·卡佩(Hugh Capet,一譯雨果·卡佩)做國王,他加強了中央集權,建立了卡佩王朝,卡佩王朝之後是瓦盧瓦王朝和波旁王朝,波旁王朝在大革命時被推翻,拿破崙被流放後層短暫復辟,1830年再次倒台。
公元962年,德意志(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奧托二世在羅馬被加冕為「全羅馬人的皇帝」,建立「神聖羅馬帝國」,即德意志第一帝國。神聖羅馬帝國長期處於諸侯林立的分裂狀態,早期經歷薩克森、薩利安、霍亨斯陶芬、韋爾夫幾個王朝之後曾有過短暫的混亂時期,後來形成七大選帝侯制度,帝位也最終落在哈布斯堡家族手中,並被長期把持。神聖羅馬帝國亡於1804年,被拿破崙廢除。神聖羅馬帝國境內比較重要的諸侯有: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以維也納為中心,後獲得波希米亞、匈牙利等地的統治權)和普魯士(霍亨索倫家族,起家於勃蘭登堡邊疆侯,1701年稱王國,後來完成統一德意志的諸侯)等,具體可查閱相關資料。
勃艮第地區,曾長期獨立,15世紀時,勃艮第公爵大膽查理戰死,勃艮第絕嗣,領地主要為哈布斯堡家族所繼承,弗朗什-孔泰等地區為法國繼承。
波蘭,斯拉夫人建立的王國,中世紀早期的中歐強國,後因國內大貴族勢力過於強大,王權分散而逐漸衰落,後三次被俄、普、奧所瓜分。
匈牙利,馬扎爾人建立的王國,中世紀早期的中歐強國,曾與波蘭短暫合並。1526年,路易戰死後,匈牙利王冠落入到哈布斯堡家族手中。
羅斯人是斯拉夫人的一支,中世紀早期曾陷入混戰中,後來他們從北歐請來了一批維京人作領主,就是羅斯王國。蒙古人西征之後,羅斯地區為蒙古人所控制。後來莫斯科公國逐漸發展起來,16世紀宣布繼承東羅馬帝國的王冠,即沙皇俄國。俄國曾長期與北方的瑞典和南方的奧斯曼作戰,並向東擴張。經過彼得一世的改革,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時候,俄國達到最盛,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但農奴制一直嚴重妨礙著俄國的發展。
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領地雖然有過短暫的擴張,但總體趨勢仍然是不斷減少的。1453年,被新興的奧斯曼帝國所滅。
1066年,法國的諾曼第公爵威廉獲得了英格蘭國王的繼承權,但英格蘭貴族推舉哈良德為王,威廉率軍渡海,在戰斗中,哈良德中箭身亡,威廉做了英格蘭國王,開創了英格蘭的諾曼底王朝,此即諾曼征服。諾曼底王朝後,英格蘭歷經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蘭開斯特王朝,約克王朝,到多鐸王朝,多鐸王朝的伊麗莎白一世終身未嫁,她將王位傳給了遠親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稱英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詹姆斯一世是第一個統一了大不列顛的國王,為斯圖亞特王朝。詹姆斯一世死後,他的兒子查理一世即位,後來爆發了英格蘭資產階級革命,光榮革命後,英國歷經斯圖亞特王朝,漢諾威王朝,到今天的溫莎王室。
伊比利亞地區在阿拉伯人入侵後,北部山區一直有基督徒的抵抗運動,後來這些基督徒整合後建立了卡斯提爾、雷昂、納瓦拉、阿拉貢等王國,阿拉伯衰落以後,這些基督王國開始擴張,卡斯提爾和阿拉貢合並成為西班牙王國,此前在伊比利亞西南又形成了葡萄牙王國。復國運動勝利後,西班牙和葡萄牙便謀求海外擴張,開始了新航路的開辟,後來殖民美洲,從事奴隸貿易等等。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1399757.htm

國王_公爵_侯爵_伯爵_子爵_男爵
西歐封建主義的形成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論題。許多學者將封建主義的萌芽追溯到古羅馬帝國晚期的社會結構和日耳曼蠻族原有的軍事組織。其中,法蘭克人的扈從制度(或稱親兵制度)對封建主義形成的影響尤為巨大。一個領域內的統治者為確保其政權的穩固,往往「通過依靠他的可以信賴的軍人組成的扈從在他自己和那些完全是作為統治客體的下層民眾之間架起橋梁」,為此他「從他控制下的土地管區中賜給他們土地作為采邑」;而他的直接封臣又「時常把他們自己的采邑分成小塊授予他們的扈從成員」。這種土地的分封,乃是蠻族統治者試圖把個人關系的框架納入正在運行的統治結構的過程,其最終目的是要建立「作為個人聯盟的國家 封建社會最初是一種「軍事性的社會」。[5](p.249)而隨著公元6-8世紀法蘭克人統治的擴展,這種政治運作機制也逐漸擴及了整個西歐。

但在公元9世紀中葉以前,西歐所存在的還只能算作是一種「准封建」(quasi-feudalism)狀態,只有在查理曼帝國崩潰以後,西歐的封建主義才步入其成熟時期。[6](p.353)所謂「准封建」狀態與成熟的封建主義之間最根本的區別在於封建領地是否世襲化。在查理大帝去世前的法蘭克王國中,統治者給予其封臣領地只是作為該封臣個人對其效忠的一種報酬,封臣對領地的擁有有一定的年限,至多也只是終身,當封臣去世後其領地將由統治者收回。[7](p.160)通過這種方式,法蘭克國王們避免了政治統治的分裂。此外,在8-9世紀法蘭克王國興盛時期,商務貿易和貨幣仍然通行,統治者還能用貨幣來酬常其臣屬,[8](p.82)故封地並非是獲取效忠的惟一手段。事實上,查理曼很注意國家權威的完整性,他對分封領地非常謹慎,除了恰巧駐在邊境上或蠻族所居地區的伯爵以外,查理曼「從不授給任何伯爵一個以上的郡」,他的理由是:「憑那份進款或那份地產……我就可以使某個臣屬效忠,而他也會像隨便哪個主教或伯爵一樣好,或者還要好些。」[9](p.50)這種政策的實際效果是使貴族的領地保持在較小的規模並與基督教會的教區體系犬牙交錯,從而排除了貴族領地獨行其是的危險性。

然而,查理曼死後,卡洛林帝國便陷於內戰不已,並遭受來自馬扎爾人、維金人和阿拉伯人外來入侵的混亂局面,查理大帝約束大貴族割據傾向的努力付諸東流了。查理曼子孫之間的骨肉相殘致使帝國權威急劇衰落。查理曼的幾個孫子為擊敗競爭對手,爭相拉攏一些有權有勢的大貴族,而在戰亂頻繁、貿易中斷的情形下,貨幣失去了它原有的價值,土地成為君主收買臣屬的主要手段。於是,他們拋棄查理曼那套限制貴族領地規模的策略,開始允許同一個人擁有不止一個郡的領地。當一些貴族因領地膨脹而實力大增時,國王們自然而然地又向他們作新的讓步,給予他們對其領地的世襲權利。西法蘭克王國的禿頭查理開此風氣之先,877年他頒布詔令,承認由兒子繼承父親領地的做法。在北義大利,由於查理曼長孫羅退爾的軟弱,貴族領主的獨立更加徹底。當奧托一世及其後人征服該地時,羅退爾被迫承認北義大利諸侯世襲制的既成事實。在東法蘭克王國境內,領地世襲化要稍晚一些,但在康拉德二世(1024-1039)時期,以1037年著名的《米蘭敕令》為標志,神聖羅馬帝國內的貴族領地也世襲化了。《米蘭敕令》確立的原則是:任何領主(無論主教、修道院院長、侯爵、伯爵或其他任何領主)都不得被剝奪其領地,除非是按我們祖先的法令由其同級領主集體裁決他犯了罪;附庸在認為受領主或同級領主不公正對待而可能失去領地時,可以向帝國最高法庭上訴;領主的領地應由兒子或孫子繼承,如無子嗣則可由同胞兄弟或同父異母的兄弟繼承。[10](pp.383-384)

領地世襲化的意義是領主把所屬領地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王權或政府權力連帶地產—起分散給了權貴,再無王權能予回收。大世襲領主在自己的世襲領地上可以獨行其是,全權管理領地內的各類事務,排斥王權對領地內部事務的干預。他們可以進一步分封聽命於己的附庸,並設置法庭來解決附庸之間的糾紛。[11](pp.45-50)亨利·哈蘭姆總結了封建主義鼎盛時期法蘭西的封建主擁有的特權:(1)鑄造貨幣;(2)發動私人戰爭;(3)除向領主提供財政支援外,免除一切公共捐稅;(4)擺脫司法控制;(5)在自己的領地內行使司法權威。「這些特權是如此地廣泛,與一切主權原則如此地相對,會令我們從嚴格的意義上把法蘭西看作是一個諸多國家的聯合體。」[7](p.205)

這種中央政府權威被排擠出地方政治領域的事態,與歐洲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聯系在一起。與9-11世紀西歐普遍的領地世襲化進程同時進行的一個事態是,伴隨著內戰和私戰的綿延及外族的不斷入侵,自由民得不到王權的有效保護,他們被迫依附於當地的強大領主以求在混亂時日得以生存。自由民依附領主的方式是將自己的土地奉獻給某個領主,再在封建條件下取回這份土地;更流行的方法是自由民被迫承認自己是某個領主的臣屬,從而承認從來就不存在的所謂地產的「授予」;作為領主的附庸,自由民獲得了領主的庇護,但同時必須向領主履行提供勞役等義務,他們的人身自由被大大剝奪,淪為了農奴。這個進程在遭維金人入侵最嚴重的西法蘭克王國地區發展最早,逐漸也擴散到義大利和德意志。由於有了大批農奴的依附,封建領主就掌握了更堅實的經濟基礎,因此封建主義從最初的軍事性機制擴展為組織經濟生產的紐帶。[12](p.38)由封建主義組織的經濟是一種封閉型的自然經濟,西歐各地普遍修築起來的城堡(註:城堡的興起在西法蘭克地區發生較早,在德意志則較晚,大約到11世紀後期才出現,見J.W.湯普遜:《封建時代的德意志》(James Westfall Thompson:Feudal German),芝加哥,1928年版,第304頁。)則是這種經濟形態的象徵。隨著封建主義的成熟,西歐的城堡結構也逐步改進,在西法蘭克地區,10世紀時的木結構堡壘建築讓位於11世紀以後的石塊建築。城堡強調了這樣的事態,「即領主的權威是基於擁有土地基礎上的地方性現實」;它是力量的象徵,雖然有時是用作鎮壓的武器,但也被當作保護周圍村莊的手段。「領主和附庸、僕役和農民在城堡內高大的廳堂中一同按序進餐,這反映出這些人組成了一個由雙向性義務約束的、存在於國家之內的社團
城堡是西歐封建社會的基層核心,但在最高王權與最底層的農奴之間,不止是有一層領主,而是有好幾個層次,每個領主都可將自己的領地劃成數塊封給自己的屬下,從而形成了一種金字塔形的階梯網路。一個大領主相對於國王或皇帝來說是附庸(vassal),國王和皇帝是他的領主(lord),但相對於這個大領主自己分封的中小貴族來說他就是領主,由他分封的人則是他的附庸;依次類推,直至最低一等的普通騎士。各級領主與附庸相互按契約承擔責任和義務。在歐洲大陸,通常情況下附庸只對他的直接領主負責,形成了所謂「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原則。但英格蘭的情形有所不同,1086年,征服者威廉召集全體大小封建主宣誓盡忠王室,各級領主便與英王發生了直接的主臣關系。[14]這是英國封建主義的特點。事實上,歐洲各地區領主與附庸間具體的責任和義務及運作方式各有所差,並無統一的規則;神聖羅馬帝國的封建制度與英格蘭的封建制度大相徑庭,法國與西班牙的情形相去甚遠,德意志與義大利的做法也不盡然。這正是西歐封建主義之「非系統性」的一個方面,恰如著名史家威爾斯強調的那樣:「處在其鼎盛時期的封建主義什麼都是,就是沒有系統性。它是粗略組織起來的混亂狀態。」[15](p.638)

不過西歐的封建制度畢竟還有一些普遍性的規范。總的來說,封建領主與附庸之間的關系是一種雙向的權利和義務的關系,他們必須相互承擔一系列的責任和義務。領主除給予附庸封地作為其武器、衣食等費用的資源外,還有保護附庸不受任何傷害的責任,而附庸則必須宣誓效忠於領主並向領主履行諸種義務,大致包括應領主之召隨領主征戰、協助領主處理行政和司法等事務、遇領主有特殊事情(如領主被俘需贖金贖身、領主之兒女婚嫁等)時捐獻款項等。[10](pp.367-368)附庸必須遵守封建契約中規定的各種應盡義務,否則就是犯「大罪」(Felony),有可能失去采邑;而如果他能履行義務,其采邑即可父子相傳,領主不得無故籍沒。同樣,如果領主不能盡到保護附庸的責任,或對附庸不公平,附庸就可宣布解除對領主效忠的誓言。12世紀後期開始有一些法學家闡述封建主從關系,這些受羅馬法影響的采邑法法學家們非常注重「領主對領地的權利」(dominium directum)和「附庸的權利」(dominium utile)之間的區別,[2](p.220)他們對兩者的權利給予了同等的重視,認為「封建依附關系是一種對雙方都有約束而不只是約束附庸的契約」。[16](pp.98-99)阿拉貢王國貴族向國王效忠的傳統誓言是最好的佐證:「與您一樣優秀的我們,向並不比我們更優秀的您起誓,承認您為我們的國王和最高領主,只要您遵從我們的地位和法律;如果您不如此,上述誓言即無效。」[17](p.54)

世襲化的封建領主們珍視他們的權利,堅持這些權利對他們來說就是一項維護榮譽的神聖事業;與這項事業相比,對上級領主的忠誠——在最高層次上即是對王權(也即國家權力)的服從——似乎只能處於次要的地位。1022年布盧瓦公爵厄德致其領主法國國王羅伯特的一封信清楚地表明了封建主的心態。布盧瓦公爵在得知國王將通過一次法庭審判來剝奪他的采邑時,拒絕出席受審而代以致信國王以示抗議。他在信中稱:「……任何人都會認為我配得上繼承〔財產〕。至於我從你那裡領得的采邑,很明顯它不是你以國王身份而擁有的,而是我感謝你的恩寵通過從我的祖先那裡繼承而得到的……真的,我為什麼不能去捍衛我的自尊?我要求上帝證明我自己的靈魂,我寧可死得光榮而不願生活沒有自尊。」[4](pp.36-37)

基於這種信念,中世紀領主與領主之間、領主與附庸之間發生爭執的事例是屢見不鮮的。一些爭執能通過同級領主的集體裁決或上級領主法庭的仲裁得到解決,但還有一些爭執靠裁決無法解決,便只能訴諸武力,由此引發的貴族之間的私戰十分普遍。13世紀中葉法國國王再三頒布禁止王室直屬領地內附庸間相互私鬥的詔令可證明這類私鬥的普遍性。另一個證明貴族私戰普遍性的佐證是基督教會約束私戰的努力:9世紀末法蘭西地區幾次宗教會議(989、990、994年)規定了一種稱作「上帝的和平(Peace of God)」的慣例,號召封建主和封建武士在一定的期限內不劫掠教會財產和老弱病殘人等。此慣例在11世紀中葉時在歐洲其他地方得到推廣,名目變成了「上帝的休戰(Truce of God)」,封建武士被要求去支持教會,每周從星期三日落至星期一日出期間停止一切爭戰。[10](pp.412-417)但從相反方面去理解的話,「上帝的休戰」意味著封建武士還能在一周的其他三天中用武力來解決相互間的爭端。

封建主們與國王及皇帝之間的爭執,也應包括在私鬥范疇內,因為在封建主們看來,君主並非最高權力擁有者,在某種意義上他們也是附庸,即上帝的附庸。封建權利的維護者、《保衛權利反對暴君》一書的作者宣稱:「上帝授予國王到其王國,與附庸被其領主授予采邑的方式幾乎完全相同。我們必須得出結論:國王是上帝的附庸,他們如果犯了大罪,也必然要被剝奪他們從領主那裡得到的權益……既然上帝占據著最高領主的位置而國王是附庸,誰敢否認我們必須服從上帝這個領主而非身為附庸的國王呢?」[16](p.99)那麼由誰來行使這種對君主的剝奪?自然是那些自認為代行上帝旨意的封建主,他們往往以上帝之名義集體反抗君主。如在13世紀初反抗國王約翰的英國貴族武裝的首領便自稱是「上帝和神聖教會之軍的統帥」,[18](p.67)這場爭斗以1215年的《自由大憲章》告終,英國貴族成功地限制了國王的權力,也保護了自己的許多權利。

在德意志地區,封建諸侯對抗其領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意向更加堅決。德意志的封建割據勢力源於日耳曼部落軍事首領制,查理曼曾對古老的諸日耳曼公爵權勢進行大力抑制,但始終未能將其徹底根除。在查理曼死後,東法蘭克王國境內諸侯割據局面逐漸又恢復起來。從奧托一世起,神聖羅馬帝國不乏有雄才大略、武功赫赫的皇帝,但在德意志內部,他們始終只能是幾個大諸侯中的第一人而已,故日耳曼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王冠相繼在薩克森家族(919-1024)、法蘭克尼亞家族(1024-1125)、薩克森家族(1125-1138)、斯瓦本的霍亨斯陶芬家族(1138-1254)間輪換傳遞。日耳曼人幾大公國的首領可以承認國王和皇帝的職位,也時時向皇帝宣誓效忠,但他們決不願承認他們從國王處獲得他們的公國,或者說從國王處得到他們的領地,他們聲稱他們的領地是「太陽采邑」(Sonnenlehen),即取自太陽的領地,以此來強調他們的完全自由。[19](pp.293-294)一旦時機來臨,德意志諸侯總是毫不猶豫地反抗皇帝權威,堅持自己獨立的權利。

封建主義政治機制便是這樣建立在各級領主與附庸個人之間很不穩固的行為規范基礎之上。這套規范,本質上是屬於私法范疇內的東西,它們不能與現代國家的那種公共法律混為一談,現代意義上的公法在中世紀的歐洲幾乎完全不存在。故有學者稱「在封建國家裡,私法取代了公法的地位」。對此威爾斯作了這樣的補充:「更確切地說是公法淪喪並消失了,而私法則來填補了這個真空;公共責任變成了私下的義務。」[15](p.640)

由於領主—附庸間階梯型網路的破毀,封建國家的界限也是雜亂無章,一個君主所統治的東西,不是對某個確定的地域的統治,而是他手中所掌握的「權利」之延伸。在所謂的封建「權利」中,由聯姻所致的王朝繼承具有特殊的意義。在中世紀乃至近代早期的歐洲,王朝繼承在國際政治中發揮著相當大的作用,通過王朝世襲體系安排的個人繼承是國家生存的自然夥伴,王室成員之間的聯姻可以導致國家像財產一樣合並或甚至瓜分。因此,「外交家們將大量的時間花在嫁妝事宜上,嫁妝事宜乃是有關遺產繼承或潛在遺產繼承的一種國際交易」。[21](p.94)這種情形,在法國加佩王朝(987-1328)時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路易六世(1081-1137)安排其子路易七世(1137-1180)與阿基坦(Aquitaine)家族的女繼承人愛麗娜結婚,有望使普圖瓦(Poitou)、桑頓日(Saintonge)和蓋亞那(Guienne)等大片領地並入王室直屬領,使法國王室領的規模擴大整整一倍。但1152年愛麗娜與路易七世的離婚卻一下子使這個成果消失殆盡,而隨後愛麗娜與安茹伯爵亨利(英國國王亨利二世)的再婚更使法王的這個附庸的領地擴大到可怕的規模。[22](p.107)

基於時時變化的聯姻繼承體系和不確定的私人契約關系,封建國家(如果姑且把這些君主的領地稱作「國家」的話)的疆域顯得極其模糊。例如,亨利二世(1154-1189)統治著英格蘭,同時又是諾曼底公爵、安茹伯爵、圖棱伯爵和曼恩伯爵,他的許可權「從北冰洋一直延伸到比利牛斯山脈」,英格蘭只是他的行省之一。但是,他作為諾曼底等領地的領主,又應是法國國王的附庸,因此他得去巴黎拜見法王以示忠誠。[23](pp.184,187)而此時的法國國王名義上是亨利二世的領主,對亨利二世的英格蘭王國並無統治權,就連對諾曼底等地,他實際上也無法行使有效管轄。法國國王腓力普二世在決意控制諾曼底之前,先得在1202年以領主身份剝奪英王約翰在法國的采邑,隨後再派兵攻佔諾曼底公國。[24](p.7)而當1213年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廢黜約翰並邀腓力普二世出任英國國王時,法國國王甚至可能把英格蘭歸入他的個人統治。[25](p.32)確定法國國王的統治區域是一件為難之事,雖然法蘭西王國理應含括大致相當於原西法蘭克王國的疆域,但當時人卻往往只把巴黎周圍的那一小塊王室直屬領地視為法國。遲至13世紀末,當法國國王的權力已大大擴展之時,法國南部一些地方如土倫等地的官員還習慣於說「派信使到法蘭西去」,他的意思是派人去巴黎。[26](p.388)同樣,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名義上是德意志、北義大利眾多諸侯的領主,但他對這些地區的統治卻極為軟弱。可他作為西西里國王,卻能在這個基督教國度的外圍地區行使著極其嚴酷的統治,剝奪了貴族、教士和城市的諸多權利。此外,他又在1229年加冕為耶路撒冷國王,使自己的權力伸展到地中海東岸地區。[27](p.466)

這些缺乏穩定疆域范圍的西歐封建國家的君主不僅對內無法實行統一的管理,對外也不能以主權者的身份進行平等的交往。一個典型的事例是,1329年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訪問法國,在亞眠受到法國國王腓力普五世的熱情接待,但愛德華三世對是否應向法國國王表示臣服(按慣例是採用交握雙手置於領主兩手之間的儀式)遲疑不決,他的謀士建議他等回英國查閱有關古代契約後再決定對待法國國王的禮儀。在查閱了舊有契約後,愛德華三世致書腓力普五世稱:「吾等已查悉〔英王對待法王的〕禮儀若何,故謹致此函告知,吾等在亞眠尊奉法國國王之禮儀應是臣屬朝見領主之禮。[10](p.366)此事件表明,英法兩國的關系主要取決於兩國君主的祖先之間訂立的契約規范,而不是由國家間的平等法規來決定。九年之後,愛德華三世為對抗腓力普五世,積極地追求同神聖羅馬帝國結盟,他與德意志皇帝結盟的方式是向皇帝巴伐利亞的路易斯效忠,自願作皇帝的附庸,皇帝則封愛德華三世為皇帝在德意志西部的代理,隨後愛德華便召集西德意志諸侯,要求他們出兵為他進攻法國國王。[28](p.22)可見,中世紀西歐國家之間的聯盟也是建立在個人契約的基礎上的,國與國之間關系的性質完全等同於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只不過在層次上有所差別而已。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卡爾頓·海斯聲稱在中世紀歐洲沒有「國際關系」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7505485.html

『陸』 「雙星伴月」上演了,三者竟會形成「歪嘴笑臉」,這種奇觀是否值得一看

這種奇觀還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因為雙星伴月這個場景感覺就很難得一見。相信很多天文愛好者,一定會守在望遠鏡旁邊。我們的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經常會有一些天文奇觀。有的好幾十年才一遇。有的甚至要成百上千年才能遇見一次。人們都說能夠仰望星空的人是非常幸福的。因為只有自己心比較嫻靜的時候。才會抬頭看看天空。所以說能夠看到雙星伴月。真的是人們非常幸運。我們能有這樣的閑情雅緻來觀望天空。也是因為我們現在的生活還是相對來說比較幸福的。我們要感謝我們的父母,還有國家能讓我們有這樣一個穩定和平的環境。

這些科技並不是聽著十分高大上。實際上也能給我們帶來非常多的利益。因為我們不知道未來的科技哪一項會和這些天文探索成果有關。所以我們不能鬆懈研究。因為如果鬆懈了。別的國家就會追上來。到時候我們再想追趕就難了。雙星伴月帶給我們美的同時。也能讓我們對於宇宙和星體更加的有探索的慾望。只要有探索的慾望。我們的科技才會更加進步。

『柒』 紅色經典故事1000字

1、《少年游擊隊》

1934年,紅軍長征離開了江西革命根據地,留下的赤衛隊員們,在縣蘇維埃李主席的領導下,決定到山裡去堅持游擊斗爭。

李主席的兒子蘇保和他的朋友虎崽、水生、金要、細妹、冬牙子都想跟赤衛隊去打游擊,但因年紀太小,李主席與李公公都不讓他們去。天黑時,孩子們悄悄離家去找紅軍,但找了一天也沒找到。

白匪團長帶領匪徒闖進了村子,屠殺了全村人,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埋下了為親人報仇的種子。於是,一支紅色少年游擊隊在山中的岩洞里成立了。

他們勇敢、機智地奪槍支、貼標語,消滅了不少敵人。在一次戰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們在李公公的領導下,混入靖衛團,巧妙地救出了李主席,並打死了白匪團長。紅孩子們在血與火的洗禮中茁壯成長起來。

2、《狼牙山五壯士》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晉察冀根據地的狼牙山區大舉進犯。當時,七連奉命在狼牙山一帶堅持游擊戰爭。經過一個多月英勇奮戰,七連決定向龍王廟一帶轉移,把掩護群眾和連隊轉移的任務交給了六班。

為了拖住敵人,七連六班的五個戰士一邊痛擊追上來的敵人,一邊有計劃地把大批敵人引上了狼牙山。他們利用險要的地形,把沖上來的敵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

班長馬寶玉沉著地指揮戰斗,讓敵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長葛振林打一槍就大吼一聲,好像那個細小的槍口噴不完他的滿腔怒火。

戰士宋學義扔手榴彈總要把胳膊掄個一圈,好使出渾身的力氣。胡德林和胡福才這兩個小戰士把臉綳得緊緊的,全神貫注地瞄準敵人射擊。

戰斗進行了很久,敵人始終不能前進一步。在崎嶇的山路上,橫七豎八地躺著許多敵人的屍體。

五位壯士勝利地完成了掩護任務,准備轉移。面前有兩條路:一條通往主力轉移的方向,走這條路可以很快追上連隊,可是敵人緊跟在身後;

另一條通向狼牙山的頂峰的棋盤陀,那裡三面都是懸崖。走哪條路呢?為了不讓敵人發現人民群眾和連隊主力,班長馬寶玉斬釘截鐵地說了一聲:「走!」

帶頭向棋盤陀走去。戰士們熱血沸騰,緊跟在班長後面。他們知道班長要把敵人引上絕路。

五位壯士一面向頂峰攀登,一面依託大樹和岩石向敵人射擊。山路上又留下了許多具敵人的屍體。到了狼牙山峰頂五位壯士居高臨下,繼續向緊跟在身後的敵人射擊。

不少敵人墜落山澗,粉身碎骨。班長馬寶玉負傷了,子彈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裡還剩下一顆手榴彈。他剛要擰開蓋子,馬寶玉搶前一步,奪過手榴彈插在腰間,猛地舉起一塊大石頭,大聲喊道:「同志們!用石頭砸!」

頓時,石頭像雹子一樣,帶著五位壯士的決心,帶著中國人民的仇恨,向敵人頭上砸去。山坡上傳來一陣嘰里呱啦的叫聲,敵人紛紛滾落深谷。

又一群敵人撲上來了。馬寶玉嗖的一聲拔出手榴彈,擰開蓋子,用盡全身氣力扔向敵人。隨著一聲巨響,手榴彈在敵群中開了花。

五位壯士屹立在狼牙山頂峰,眺望著群眾和部隊主力遠去的方向。他們回頭望望還在向上爬的敵人,臉上露出了勝利的喜悅。班長馬寶玉激動的說:「同志們,我們的任務勝利完成了!」

說罷,他把那支從敵人手裡奪來的槍砸碎了,然後走到懸崖邊上,像每次發起沖鋒一樣,第一個縱身跳下深谷,戰士們也昂首挺胸,相繼從懸崖往下跳。狼牙山上響起了他們壯烈豪邁的口號聲: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中國共產黨萬歲!」

這是英雄的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聲音!這聲音驚天動地,氣壯山河!

5、《草原英雄小姐妹》

蒙族少女龍梅與玉榮是一對小姐妹。一天,她們利用假日自告奮勇為生產隊放羊,不料半路上遇到暴風雪。羊群經不住暴風雪的襲擊,順著風勢越走越遠。

姐妹倆冒著刺骨的風雪,一路保護著受驚的羊群。龍梅為救一隻埋進雪裡的羊和玉榮、羊群失散了。待她找到玉榮時,發現妹妹光著一隻腳在走路,那隻光腳已凍成了坨子了。

龍梅急忙脫下自己的靴子給妹妹穿,可是靴子已凍在了腳上,脫不下來。她只好撕下了袍子的一角,包好妹妹凍僵的腳,背著她艱難地往前走,走著走著,終於倒了下去。

由於鐵路工人和尋找她們的公社書記等人及時趕到,姐妹倆和羊群都安全脫險。龍梅和玉榮受到了共青團中央的表揚。

『捌』 面癱的前兆是什麼怎麼樣預防

面癱又叫做面神經麻痹,主要症狀是說話歪嘴和笑時歪嘴,
意見建議:1.炎炎盛夏要避免因為貪涼而直接對著空調、電扇吹。
坐車時不要開車窗,睡覺時不要開窗。2、
如出現症狀應及早就醫,避免發展成難治性面癱。
3、
面癱的治療需要一定的時間,不要情緒急躁。
「SDT立體定向修復療法」作為一項在面神經疾病治療領域具有開創性、前瞻性的特色高效新成果,對於各類面神經疾病,包括陳舊性面癱和面癱後遺症等的治療具有毋庸置疑的確切療效,對於面神經疾病的治療做出了重大的積極貢獻。

閱讀全文

與成果歪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