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細胞生物學成果

細胞生物學成果

發布時間:2022-09-18 00:25:32

『壹』 細胞生物學發展史上四個主要的事件

細胞生物學發展簡史
人類第一次發現細胞到現在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隨著科學技術和實驗手段的進步,人們對細胞的認識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導致了當今細胞生物學的興起與發展.根據其發展過程,可分為四個時期,即細胞學說的創立、細胞學的經典時期、實驗細胞學的發展和細胞生物學的興起.
(一) 細胞學說的創立
1665 年,英國的物理學家胡克 (R. Hooke) 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了軟木 ( 櫟樹皮 ) 和其他植物組織,發表了《顯微圖譜》 (micrographia) 一書,描述了軟木是由許多小室組成,狀如蜂窩,稱之為「細胞」 (cell 原意為小室 ) .實際上,胡克在軟木組織中所看到的僅是植物死細胞的細胞壁.這是人類第一次看到細胞輪廓,人們對生物體形態的認識首次進入了細胞這個微觀世界. 1675 年 (A.V.Leeuwenhoekia) 用自製的高倍放大鏡先後觀察了池塘水中的原生動物、動物的精子,在蛙魚的血液中發現了紅細胞; 1683 年,他又在牙垢中看到了細菌. 1831 年,布朗 (R. Brown) 在蘭科植物的葉片表皮細胞中發現了細胞核. 1835 年,迪雅爾丹 (E.Dujardin) 在低等動物根足蟲和多孔蟲的細胞內首次發現了透明的膠狀物質的內含物,稱之為「肉樣質」 (sarcoide) . 1836 年,瓦朗丁 (Valentin) 在結締組織細胞核內發現了核仁.至此,細胞的基本結構都被發現了.
在 19 世紀以前,許多學者的工作,都著眼於細胞的顯微結構方面,主要從事於形態上的描述,而對各種有機體中出現細胞的意義,均未作出理論上的闡述和概括. 1838-1839 年,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 (M.J.Schleiden) 和動物學家施旺 (T · Schwann) 根據自己研究和總結前人的工作,首次提也了細胞學說 (cell theory) .他們認為「一切生物從單細胞到高等動、植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是生物形態結構和功能活動的基本單位」.由此論證了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共同起源.恩格斯曾對細胞學說的建立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它是 19 世紀自然科學上的三大發現之一 ( 細胞學說、達爾文進化論、能量轉化與守恆定律 ) .他指出,首先是三大發現,使我們對自然過程的相互聯系的認識大踏步地前進了:第一次發現了細胞,發現細胞是這樣一個單位,整個植物體和動物體都是從它的繁殖和分化中發育起來的.由於這一發現,我們不僅知道一切高等有機體都是按照一個共同規律發育和生長的,而且通過細胞的變異能力指出有有機體能改變自己物種並從而能實現一個比個體發育更高的發育道路.由此可見,只有在細胞學說建立之後,才能明確提出細胞是生物有機體的結構和生命活動的單位,又是生物個體發育和系統發育的基礎.顯然,細胞學說的創立是細胞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此後細胞學很快發展成為一門新的獨立學科,並成為細胞生物學發展的起點.
細胞學說一經創立,很快深入到各個領域中去.在 1885 年,德國病理學家魏爾嘯 (R.Virchow) 把細胞理論應用於病理學,證明病理過程在細胞和組織中進行,提出了「疾病為外力引起細胞間內戰」的著名論斷,發展了細胞病理學,支持與豐富了細胞學說.
(二) 細胞學的經典時期
從 19 世紀中葉到 20 世紀初葉,這一時期細胞學得到蓬勃發展,研究方法主要是顯微鏡一的形態描述,稱為細胞學的經典時期.
這一時期,首先是實驗技術的革新.研究的主要特點是應用固定和染色技術,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的形態結構和細胞的分裂活動. Corti(1851 年 ) 和 Hartig(1854 年 ) 等使用洋紅、 B ō hm(1865 年 ) 使用蘇木精,對細胞進行染色; Oschatz 設計出第一台切片機,而 Ernest Abbe ' (1887 年 ) 設計出一台復式顯微鏡並具有消色差物鏡、載物台下聚光器和照明,這些技術和儀器觀察細胞形態和微觀結構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1841 年,雷馬克 (Remak) 在觀察雞胚的血球細胞時,發現了細胞的直接分裂.其後,費勒明 (Flemming) 在動物細胞中以及施特拉斯布格 (Strasburger) 在植物細胞中發現了間接分裂. 1882 年,費勒明又把直接分裂稱為無絲分裂 (amitosis) ,間接分裂稱為有絲分裂 (mitosis) . 1883 年范·貝內登 (Van Beneden) 、 1886 年,施特拉斯布格又分別在動、植物細胞中發現了減數分裂 (meiosis) .此外,赫特維希 (O · Hertwig) 發現卵的受精和精卵兩親本核的融合. 1888 年,沃爾德耶 (Waldeyer) 把分裂細胞核內的染色小體命名為染色體 (chromosome) .
19 世紀末葉,人們對細胞質的形態觀察也較注意,相繼觀察到幾種重要的細胞器. 1883 年范·貝內登和博費里 (Boveri) 發現了中心體, 1897 年,斑達 (Banda) 發現了線粒體, 1898 年,高爾基 (Golgi) 發現了高爾基體.由於諸多發現,使大家對細胞結構的復雜性有了較為深入的理解.
(三) 實驗細胞學的發展
從 20 世紀初葉到中葉,為實驗細胞學的發展時期.此期間,細胞學的研究從形態結構的觀察深入到生理功能、生物化學、遺傳發育機制的研究.利用 20 世紀的新技術、新方法,在相鄰學科的滲透下採用了實驗手段,使細胞學與有關學科相互滲透,從而逐漸形成一些分支學科.特別是這一階段後期,由於體外培養技術的應用,使實驗細胞學得到迅速發展.
1887 年,赫特維希克弟 (O.Hertwig 和 R.H) 用實驗方法研究海膽卵的受精作用和蛔蟲卵發育中核質關系,將細胞學與實驗胚胎學緊密結合起來,發展了實驗細胞學.此後,人們廣泛應用實驗手段與分析的方法來研究細胞學中的一些基本問題,為細胞學的研究開拓了一條新途徑.從 1900 年孟德爾 (Mendel) 遺傳法則被重新發現, 1902 年博韋里 (T.Boveri) 和薩頓 (W.S.Sutton) 提出「染色體遺傳理論」,到 1926 年摩爾根 (Morgan) 的《基因論》一書的出版,使細胞學與遺傳學相結合,形成了細胞遺傳學. 1943 年, Cloude 應用高速離心機從活細胞中把細胞核和各種細胞器 ( 如線粒體、葉綠體、微粒體等 ) 分離出來,分別研究它們的生理活性,這對了解各種細胞器的生理功能和酶的分布,起了很大作用.在細胞化學方面, 1924 年,孚爾根 (Feulgen) 首創核染色反應,即 Feulgen 染色法,測定了細胞核內的 DNA .其後, 1940 年,布勒歇 (Brachet) 應用昂納 (Unna) 染液染色,測定了細胞中的 RNA .與此同時,卡斯柏爾森 (Casperson) 用紫外光顯微分光光度法測定細胞中 DNA 的含量.還有實驗說明,蛋白質的合成可能與 RNA 有關.
從 20 世紀 40 年代開始,電子顯微鏡的應用,使細胞形態學的研究深入到亞顯微水平. 1933 年, Ruska 設計製造了第一台電子顯微鏡,其性能遠遠超過了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由最初的 500nm 改進到現在的幾個 ? 魡,放大倍數可達到幾十萬倍以上. 1949 年, Soverdlow 發明了異丁烯酸定理, 1952 年, Palade 使用鋨酸固定法, 1953 年,設計了超薄切片用的切片用的切片機.由此,許多學者用電鏡技術觀察了細胞內各種細胞器的亞微結構,如內質網、高爾基體、線粒體、溶酶體等.因而,對細胞質的結構和功能的認 ? 覽識又深入了一步,使細胞學的研究得到全面的發展.
(四) 細胞生物學的興起
從 20 世紀 50 年代開始,逐步開展了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細胞的結構和功能,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分子生物學取得的巨大成就,大大促進了細胞生物學的興起和發展.
20 世紀 40 年代,隨著生物化學、微生物學與遺傳學的相互滲透和結合,分子生物學開始萌芽. 1941 年,比德爾 (Beadle) 和塔特姆 (Tatum) 提出了「一個基因一個酶」的理論. 1944 年,艾弗里 (Avery) 等在生物的轉化實驗中證明了 DNA 是遺傳物質, 1948 年,博伊文 (Boivin) 等從測定生殖細胞和各種體細胞中 DNA 的含量,提出了 DNA 含量恆定理論. 1953 年沃森 (Watson) 和克里克 (Crick) 用 X 射線衍射法得出了 DNA 雙螺旋分子結構模型,這一劃時代的成就,奠定了分子生物學的基礎. 1956 年科恩伯格 (Kornberg) 從大腸桿菌提取液中獲得了 DNA 聚合酶,並以該菌的 DNA 單鏈片段為引物,在離體條件下第一次成功地合成了 DNA 片段的互補鏈. 1958 年,梅塞爾森 (Meselson) 等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與梯度離心法,分析了 DNA 的復制過程,證明了 DNA 復制是「半保留復制」.同年,克里克又創立了遺傳信息傳遞的「中心法則」. 1961 年,尼倫堡 (Nirenberg) 和馬泰 (Matthaei) 等通過對核糖核酸的研究,確定了每一種氨基酸的「密碼」.同年,雅各布 (Jacob) 和莫諾 (Monod) 又提出了操縱子學說.由於這些分子生物學的新成就、新概念、新技術滲入到細胞學各個領域,於是從分子水平、亞細胞水平和細胞整體水平來研究細胞各種生命活動,如生長、發育、遺傳、變異、代謝、免疫、起源與進化,就形成了生物學的一門新的分支學科——細胞生物學,即細胞學發展到細胞生物學階段.自 1965 年 E.D.P.Derobetis 將原著《普通細胞學》更名為《細胞生物學》,到 1976 年,在美國波士頓召開的第一次國際細胞生物學會議為界標,至今細胞生物學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工作又取得了迅速的發展,細胞生物學則進步發展為細胞分子生物學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 .

『貳』 近10年來細胞生物學領域的重大技術突破或發明、發現。

在技術上有重大突破的,那是極難的事情,因為現在很多基本的技術都很成熟了!
我去年看到一種技術的重大突破。是細胞轉換技術,講的是哈佛大學的研究者在
患糖尿病小鼠的體內,將小鼠的胰腺細胞轉換成能夠產生胰島素的細胞。最後成果
發表在Nature上。

『叄』 生物工程細胞的近代成就

1、相對論 1905年,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天才愛因斯坦在他26歲時創立了狹義相對論,在理論上為原子能的應用開辟了道路. 1915年,愛因斯坦又創立了廣義相對論,深刻揭示了時間、空間和物質、運動之間的內在聯系.它成為現代物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 2、量子力學 1900年,普朗克創立了量子論,提出能量並非無限可分、能量的變化是不連續的新觀念. 20年代末量子力學的建立,是繼1905年—1915年相對論建立後對經典物理學的又一次革命性突破,它成功地揭示了微觀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加速了原子物理學和固態物理學的發展,為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准備了理論基礎.因此,量子力學可以說是20世紀最多產的科學理論,迄今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20世紀中後期5大科學成就 30年代以來,物質基本結構、規范場、宇宙大爆炸、遺傳物質分子雙螺旋結構、大地構造板塊學說以及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等理論的創建,使人類的視野進一步拓展到更為宇觀、宏觀和微觀的領域,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巨大推動力. 3、DNA分子雙螺旋模型 1953年4月25日,英國《自然》雜志刊登了25歲的沃森和37歲的克里克合作研究的成果————DNA 雙螺旋結構的分子模型,這一成就後來被譽為20世紀生物學方面最偉大的發現,也被認為是分子生物學誕生的標志. 4、大地板塊構造學說 1912年,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大陸漂移說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1968年,勒比雄等提出了全球大地板塊構造學說,建造了全球被分為歐亞、美洲、非洲、太平洋、澳洲、南極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的結構模型,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科學驗證,特別是海洋地質學的有力支持. 5核能與核技術 原子核的裂變和聚變反應將產生和釋放出遠大於機械能、化學能等產生的能量.核能的和平利用,為人類提供了一個既安全又清潔、取之不盡而用之不竭的能源寶庫. 1942年,美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應堆.60年代以後,核電站進入實用階段,發展至今已成為一種重要能源,約佔全球發電總量的1/5. 核技術還廣泛應用於農業、醫療、材料、考古和環保等領域. 6航天和空間技術 1903—1914年,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以火箭為動力的航行理論,奠定了航天學的基礎.1926年,戈達德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燃料的火箭. 1957年,蘇聯用洲際導彈的火箭裝置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空間時代」從此開始.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人類在月球上留下了第一個腳印.1971年,蘇聯建造空間站,人類首次在太空中有了活動基地.1981年,美國發射太空梭成功,從此人類可以自由進出太空. 自50年代後期起,人類開始對月球和太陽系各大行星,以及遙遠的行星際空間進行探測,至今已發射了100多顆空間探測器. 7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是20世紀發展最快的技術領域.它對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產生了全方位的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1906年,三極電子管的發明使遠程無線電通信成為可能.1947年,第一隻晶體管的誕生為電子電路集成化和數字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1945年電子計算機問世. 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計算機向巨型化和微型化兩極發展. 8激光技術 1917年,愛因斯坦在研究光輻射的過程中,提出了「受激輻射」的概念,奠定了激光的理論基礎.1958年激光被發現.1960年美國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紅寶石激光器. 1977年原子激光器問世 9生物技術 基因重組技術(又稱基因工程)是20世紀下半葉蓬勃興起和發展的現代生物技術的最前沿領域.DNA的重組能創造性地利用生物資源,實現人類改造生物的遺傳特徵、產生人類所需要的生物類型的意願.80年代以來,已獲得上百種轉基因動植物,對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轉基因葯物的研製和生產則將為人類的健康帶來新的福音. 除基因工程外,生物技術(即生物工程)還包括細胞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和蛋白質工程等領域.1978年首例試管嬰兒路易斯誕生、1996年克隆羊多莉的出現都是細胞工程的傑作;加酶洗衣粉和嫩肉粉等則是酶工程的產品;現代發酵工業始於青黴素的生產,現已大規模利用發酵工程生產抗生素等.至於根據需要對天然蛋白質的基因進行改造,生產出新的、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優質蛋白質,更是日益受到重視,被譽為第二代基因工程. 10互聯網 互聯網在億萬網民的學習、研究、交流、貿易,娛樂等方面創造了嶄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數學 抽象代數學的興起 泛函分析的誕生 自然科學 物理學 x射線、放射性和電子的發現 原子可變性和同位素的發現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 量子論的建立和發展 光量子論和光的波粒二象性 量子力學的建立 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的產生和發展 原子核組成的理論探索和中子的發現 熱核聚變的發現和受控熱核反應的探索 粒子加速器的發展 凝聚態物理學的發展 非晶態與准晶態 晶體管的發明與半導體技術 化學 同位素化學 化合價的電子理論 絡合物化學鍵理論的建立和發展 X射線衍射分析法的成就 化學反應的理論 電子轉移理論的建立和發展 分析化學 光譜學分析法 色譜分析法的建立和發展 生物學 生物化學 新陳代謝途徑的基本闡明 生物能的探討和ATP的發現 遺傳學的產生和發展 DNA是遺傳物質 基因工程的出現 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的誕生和發展 DNA雙螺旋結構的建立 蛋白質和核酸的測序和人工合成 中心法則的建立和發展 半乳糖操縱子理論的建立 重組DNA技術的建立 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制定和實施 糖類的細胞識別作用的發現 核酸三螺旋的發現 神經生物學 神經元理論的建立 腦電活動的發現和進展 醫學 免疫療法和免疫學的發展 器官移植和人工器官 地球科學 自然地理綜合體研究的興起 環境科學的產生 天文學 大爆炸理論 工程技術 真空微電子器件的興起 電話、衛星通信等先進通信手段的出現 廣播與電視 雷達 計算機的發明和發展 微處理器的誕生 軟體工程概念的形成 網際網路的出現 自動化技術的形成和發展 人工智慧的發展 激光技術 激光器的誕生 受激輻射概念的提出 微波波譜學的創立 微波激射器的問世 全息照相 資訊理論、控制論和系統論的產生 材料科學 新型能源的開發和利用 機器人 軍事技術的發展 化學武器與基因武器 核武器的新發展 電力系統的建設 汽車的廣泛使用 航空航天的興起 飛機的發明 火箭、太空梭、衛星、空間站 遙感技術 自來水的使用 農業機械化 空調製冷技術的應用 高速公路 家用電器的出現 人工假肢、心臟起搏器、人工瓣膜、隱形眼鏡等保健設施的出現 石油化工的迅速發展

『肆』 細胞生物學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

主要應用於醫學 葯學
經歷了近兩年的艱苦努力,《葯學細胞生物學》一書終於完稿待印。在欣慰之餘,編寫組的
全體人員期待著藉此書同讀者進行學術的交流與溝通。
細胞生物學是最活躍的生物學科之一,其知識結構更新迅速,而葯學版細胞生物學書籍國內
外尚無先例可借鑒。為適應學科發展的實際需要,改變國內葯學院校細胞生物學課程一直只
能選用《細胞生物學》或《醫學細胞生物學》教材而與葯學專業有一定偏離的被動局面,我
們竭盡所能,編寫了此書。
鑒於本書主要為葯學本科專業的生物學基礎教材,在編寫過程中,既著重考慮了教材所要求
的基礎性與系統性,又充分注意到將內容的新穎性與知識結構的合理性相結合。本書的主線
是根據當前細胞生物學與葯學兩門學科交叉發展的特點與趨勢,從細胞、超微結構和分子水
平的不同層次,闡述細胞在生命活動中的規律和本質,特別強調細胞生物學與葯學學科的緊
密聯系,並提供了一定篇幅的葯學示例,以有助於葯學專業讀者對細胞生物學學科的理解與
把握。本書力求使讀者既掌握細胞生物學的基本理論與知識,又增強對葯學知識的理解和應
用。
本書雖是應實際所需而編寫,但畢竟是初次嘗試,編者深感自己的知識水平與能力有限,在
取材范圍和編寫深度上難免有不當、疏漏甚至錯誤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以便再版時努
力完善與修正。

編者

2005年9月
作者簡介:目錄:第一章緒論(1)

內容提要(1)

第一節細胞生物學概述(1)

一、細胞生物學的研究內容(1)

二、細胞生物學發展簡史(5)

三、細胞生物學與諾貝爾獎(9)

第二節細胞生物學與現代葯學(11)

一、細胞生物學是現代葯學的基礎理論(11)

二、細胞生物學研究成果與技術在葯學領域中的應用(12

)

三、葯學細胞生物學的涵義(19)

思考題(20)

參考文獻(20)

第二章細胞概述(22)

內容提要(22)

第一節細胞的基本生物學意義(22)

一、細胞是生物有機體的基本結構單位(22)

二、細胞是生物有機體代謝與功能的基本單位(23)

三、細胞是生物有機體生長與發育的基本單位(23)

四、細胞是遺傳的基本單位(23)

第二節細胞的化學組成(23)

第三節細胞的形態與大小(24)

一、細胞的形態(24)

二、細胞的大小(25)

三、細胞的計量單位(25)

第四節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26)

一、原核細胞的結構特點(26)

二、真核細胞的結構特點(27)

三、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基本特徵的比較(29

)

第五節細胞與葯物作用靶標(31)

一、葯物作用靶標的概念(31)

二、細胞的葯物作用靶標(31)

三、靶標葯物在抗腫瘤研究中的應用現狀(33)

參考文獻(480)詳細介紹:
《葯學細胞生物學》為國內第一部將細胞生物學與葯學學科有機結合,面向全國高等葯學院

校各專業本科生的生物學基礎教材。本書以細胞生物學理論、原理和技術為基礎,

研究其在新葯研發、葯學研究以及葯品生產等方面的應用。全書共12章,涵蓋葯學細胞生物

學所涉及的基本理論和一些研究熱點,包括緒論、細胞概述、研究方法、細胞膜、細胞內膜

系統、線粒體、細胞核、核糖體、細胞骨架,細胞增殖、細胞分化、細胞衰老與凋亡,並在

各章中融入了相關的葯學知識與應用。相信本書的出版將對讀者有所啟迪,使其更加易於理

解細胞生物學與葯學學科的相關知識和技術。

『伍』 最近幾年細胞生物學諾貝爾獎

2008年:
生理學或醫學獎:德國科學家哈拉爾德•楚爾•豪森(Harald zur
Hausen)發現人乳突淋瘤病毒引發子宮頸癌;兩位法國科學家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呂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發現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化學獎:美國科學家Osamu Shimomura 和Martin
Chalfie,以及美國華裔化學家錢永健。發明多色瑩光蛋白標記技術,為細胞生物學和神經生物學發展帶來一場革命。
2007年:
生理學或醫學獎:美國Mario
R. Capecchi 、Oliver Smithies 與英國Martin J. Evans因幹細胞研究獲得此獎項。
2006年:

生理學或醫學獎: 美國科學家安德魯•法爾和克雷格•梅洛。他們發現了核糖核酸(RNA)干擾機制,這一機制已被廣泛用作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種手段。

化學獎:
美國羅傑•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研究領域所作出的貢獻而獲獎。科恩伯格揭示了真核生物體內的細胞如何利用基因內存儲的信息生產蛋白質,而理解這一點具有醫學上的「基礎性」作用,因為人類的多種疾病如癌症、心臟病等都與這一過程發生紊亂有關。
2005年:

生理學或醫學獎:
澳大利亞巴里•馬歇爾和羅賓•沃倫。他們發現了導致人類罹患胃炎、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罪魁——幽門螺桿菌,革命性地改變了世人對這些疾病的認識。

2004年:
生理學或醫學獎:
美國理查德•阿克塞爾和琳達•巴克。他們在氣味受體和嗅覺系統組織方式研究中做出貢獻,揭示了人類嗅覺系統的奧秘。
化學獎:
以色列阿龍•切哈諾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國歐文•羅斯發現了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其實他們的成果就是發現了一種蛋白質「死亡」的重要機理。
2003年:
生理學或醫學獎:
美國科學家保羅•勞特布爾和英國科學家彼得•曼斯菲爾德。他們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上獲得關鍵性發現,這些發現最終導致核磁共振成像儀的出現。
化學獎:
美國科學家彼得•阿格雷和羅德里克•麥金農,分別表彰他們發現細胞膜水通道,以及對離子通道結構和機理研究作出的開創性貢獻。
2002年:
生理學或醫學獎:
英國科學家悉尼•布雷內、約翰•蘇爾斯頓和美國科學家羅伯特•霍維茨。他們為研究器官發育和程序性細胞死亡過程中的基因調節作用做出了重大貢獻。
化學獎:
美國科學家約翰•芬恩日本科學家與田中耕一「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進行確認和結構分析的方法」和「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的質譜分析法」;瑞士科學家庫爾特•維特里希「發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術測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方法」,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領域做出傑出貢獻。
2001年:
生理學或醫學獎:美國科學家利蘭•哈特韋爾、英國科學家保羅•納斯和蒂莫西•亨特。他們發現了導致細胞分裂的關鍵性調節機制,這一發現為研究治療癌症的新方法開辟了途徑。

2000年:
生理學或醫學獎:瑞典科學家阿爾維德•卡爾松、美國科學家保羅•格林加德和埃里克•坎德爾。他們在研究腦細胞間信號的相互傳遞方面獲得了重要發現。

1999年:
生理學或醫學獎:美國紐約洛克菲勒大學的Gunter
Blobel。他的貢獻是發現蛋白質具有控制其運輸和定位的內在信號。
1998年:
生理學或醫學獎:Rolert
F.Furchgott(美國),Louis J.Ignarro(美國)和 Ferid Murad(美國),發現NO(一氧化氮)是心血管系統的信號分子。

『陸』 科學家度絲瓜細胞學的研究取得了什麼成果

近年來,利用現代技術開展了絲瓜種質資源的研究,尤其在利用細胞學和生物技術方法研究有棱絲瓜和普通絲瓜的親緣關系等方面,為絲瓜種質資源的分類及其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礎。

張贊平等(1996)對兩種栽培絲瓜的核型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普通絲瓜品種棒槌絲瓜的核型公式為2n=2x=26=20m+6sm(2SAT),長沙肉絲瓜的核型公式為2n=2x=26=20m(2SAT)+6sm;有棱絲瓜品種青皮絲瓜的核型公式為2n=2x=26=22m(2SAT)+4sm。從核型分析的結果來看,普通絲瓜和有棱絲瓜的隨體數目、位置及核型組成、平均臂比等主要要素都是相當一致的,這充分表明兩者之間的親緣關系很近。兩者的主要差別是染色體長度變異范圍及sm染色體數目。普通絲瓜(長沙肉絲瓜)具3對sm染色體,最長與最短染色體的比值為1.789;而有棱絲瓜具2對sm染色體,最長與最短染色體的比值為1.462。按Stebbins的核型標准,前者屬於2A型,後者屬於是1A型,兩者都屬於比較原始的對稱核型,但前者的進化程度要高於後者。核型圖見圖19-3。

圖19-3 絲瓜的核型模式圖

1.青皮絲瓜(有棱絲瓜)2.棒槌絲瓜(普通絲瓜)3.長沙肉絲瓜(普通絲瓜)(張贊平等,1996)

但張長順(1998)對普通絲瓜的研究結果與張贊平等並不完全一致。研究發現,根據各染色體的形態可分為兩種類型,除第3、4、7、9、13號染色體是近中部著絲點染色體外,其餘的均為中部著絲點染色體,有一對隨體在第二對染色體上,但不明顯、很難觀察到,核型公式為2n=2x=26=16m(2SAT)+10sm,染色體長度比為2.23,無臂比大於2:1的染色體,屬於Stebbins的1B型。具體結果見表19-1。

表19-1 絲瓜的核型數據

註:隨體長度不計算。

『柒』 《細胞生物學和醫學遺傳學》這本書主要講的什麼內容

主要從微觀方面講解生物結構,如DNA、遺傳方面.

『捌』 跪求近兩年生物科學的新成就

200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兩個美國科學家,安德魯·法爾和克雷格·梅洛獲得,以表彰他們發現了RNA(核糖核酸)干擾機制。雖然獎項名目既涉及生理學,也涉及醫學,但針對本年度兩位獲獎者及其成果,歐美媒體無不把今年這一獎項稱為諾貝爾醫學獎
對生物體內RNA的研究,是近年來生物學界和醫學界無可爭議的熱點。曾有科學家形容:這是一個RNA時代的到來。而這樣一個熱門領域的產生,源於1998年美國人安德魯·法爾和克雷格·梅洛在《自然》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他們首次將雙鏈RNA導入線蟲基因中,並發現雙鏈RNA較單鏈RNA更能高效地特異性阻斷相應基因的表達,他們稱這種現象為RNA干擾。他們的這一發現也促使後來的科學家認識到,生物體的基因轉化的最終產物不僅僅是蛋白質,還包括相當一部分RNA。
「幕後使者」左右基因沉默.有人這樣比喻:DNA是電影膠卷,RNA是放映機,蛋白質是在銀幕上播放的電影。那麼,放映的過程就是「基因表達」。

20世紀70年代以來,生物科學的新進展,新成就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從總體上看,當代生物科學主要朝著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發展:在微觀方面,生物學已經從細胞水平進入到分子水平去探索生命的本質;在宏觀方面,生態學的發展正在為解決全球性的資源和環境等問題發揮著重要作用。下面僅通過生物工程和生態學方面的幾個實例來說明。

生物工程方面 生物工程(也叫生物技術)是生物科學與工程技術有機結合而興起的一門綜合性的科學技術。也就是說,它是以生物科學為基礎,運用先進的科學原理和工程技術手段來加工或改造生物材料,如DNA、蛋白質、染色體、細胞等,從而生產出人類所需要的生物或生物製品。生物工程在近些年來迅猛發展,碩果累累。

生物工程在醫葯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長期以來,預防乙型肝炎的疫苗是從乙肝病毒攜帶者的血液中提取和研製的,這樣的疫苗生產周期長,產量低,價格昂貴。現在,採用生物工程的方法,將乙肝病毒中的有關基因分離出來,引人細菌的細胞中,再採用發酵的方法,或者引人哺乳動物的細胞中,再採用細胞培養的方法,就能讓細菌或哺乳動物的細胞生產出大量的疫苗。我國研製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已經在1992年投放市場,在預防乙型肝炎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除乙肝疫苗以外,還有抑制病毒在細胞內增殖的干擾素等多種生物工程葯物已經問世。我們知道,人類的許多疾病都與基因有關。在基因水平上對人類的疾病進行診斷和治療,是科學家們正在探求的另一個重大課題。為了弄清人類約10萬個基因的結構和功能,美國從1988年開始實施「人類基因組計劃」,目前這項研究已經成為國際間合作的一項重大科研課題。

生物工程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前景更為誘人,1988年,我國科學家人工合成了抗黃瓜花葉病毒的基因,並且將這種基因導人煙草等作物的細胞中,得到了抵抗病毒能力很強的作物新系,1989年,我國科學家成功地將人的生長激素基因導人鯉魚的受精卵中,培育成轉基因鯉魚。與非轉基因鯉魚相比,轉基因鯉魚的生長速度明顯加快,1993年,我國研製的兩系法雜交水稻開始大面積試種,與原來普遍種植的三系法雜交水稻相比,平均每公頃增產15%,1995年,我國科學家將某種細菌的抗蟲基因導人棉花,培育出了抗棉鈴蟲效果明顯的棉花新品種。

生物工程在開發能源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同樣有著廣泛的應用。我們知道,煤炭、石油等能源終將枯竭,目前全世界已經面臨著能源危機。使用煤炭、石油等能源,還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因此,科學家們正在努力探索開發新的能源,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用生物工程開發生物能源。美國科學家在1978年成功地培育出能直接生產能源物質的植物新品種——「石油草」,這種植物的莖稈被割開後,就會流出白色乳狀的液體,經提煉就得到石油。在利用細菌治理石油污染方面,由於石油中的不同組成成分往往需要用不同的細菌來分解,科學家就將不同細菌的基因分離出來,集中到一種細菌內,從而得到了「超級菌」。這種「超級菌」分解石油的速度比普通細菌快得多,凈化石油污染的能力得到明顯的提高。

生態學方面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社會面臨的人口爆炸、環境污染、資源匱乏、能源短缺和糧食危機等問題日益突出。要解決這些問題,都離不開生態學。因此,生態學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視,並且取得了顯著的進展。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基本原理,已經成為人類謀求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實現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運用生態學原理,我國推行生態農業的建設,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涌現了一批生態村、生態農場和生態林場,為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積累了經驗。例如,安徽省穎上縣小張庄,從前是個窮地方,生態環境惡劣,旱澇災害頻繁,農業結構單一,糧食產量很低。70年代中期,小張庄開始進行生態農業的建設,整治土地,興修水利,大力營造防護林,使當地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小張庄在大力發展種植業和林業的同時,還利用當地的飼草資源和魚塘,大力發展養殖業。養殖業為農田提供了大量的有機肥,從而改良了土壤。這個村還利用人畜糞便生產沼氣,發展沼氣能源。沼氣池的渣液用來喂養魚,塘泥肥田,從而建立起了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

上面舉例說明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生物科學的新進展。當然,生物科學的新進展遠不止這些。除了在生物工程和生態學領域以外,生物科學在其他許多領域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進展,向人們展示出美好的前景。例如,腦科學的研究已經深入到分子水平,這不僅對腦病的防治和智力的開發有重要意義,而且將為研究生物計算機提供理論基礎。光合作用和生物固氮的研究,細胞生物學的研究,等等,也都獲得一系列的成就,在21世紀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由於生物科學的迅猛發展和它對人類社會所產生的巨大影響,許多科學家都認為,生物科學將是21世紀領先的學科之一。

『玖』 生命科學方面近年來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21世紀生命科學的研究進展和發展趨勢 20世紀後半葉生命科學各領域所取得的巨大進展,特別是分子生物學的突破性成就,使生命科學在自然科學中的位置起了革命性的變化。很多科學家認為,在未來的自然科學中,生命科學將要成為帶頭學科,甚至預言21世紀是生物學世紀,雖然目前對這些論斷還有不同看法,但勿庸置疑,在21世紀生命科學將繼續蓬勃發展,生命科學對自然科學所起的巨大推動作用,決不亞於19世紀與20世紀上半葉的物理學。假如過去生命科學曾得益於引入物理學、化學和數學等學科的概念、方法與技術而得到長足的發展,那麼,未來生命科學將以特有的方式向自然科學的其他學科進行積極的反饋與回報。當21世紀來臨的時候,一些有遠見的科學家、思想家與政治家將日益嚴重的諸多人類社會問題,如人口、地球環境、食物、資源與健康等重大問題的解決,莫不寄希望於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的進步。 2· 08·生命科學將成為21世紀自然科學的帶頭學科 20世紀50年代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發現,隨後遺傳信息傳遞「中心法則」的確立與DNA重組技術的建立使生命科學的面貌起了根本性的變化。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的結合將用10一15年測定出人類基因組30億個鹼基對(遺傳密碼)的全序列,人體細胞約有10萬個基因。人類基因組的「工作草圖」迄今20%的測序已達99.99%的准確率和完成率,今後將要繼續發現與闡明大量新的重要基因,諸如控制記憶與行為的基因,控制細胞衰老與程序性死亡的基因,新的癌基因與抑癌基因,以及與大量疾病有關的基因。將利用這些成果去為人類健康服務。 70年代後,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以基因工程為代表的生物工程的出現,生物技術通過對DNA鏈的精確切割與有目的地重組,使有目的地改良生物的性狀與品質成為可能。迄今生物工程所取得的成就已在生產上顯示出誘人的前景,盡管還存在有不少爭議的問題,但很有可能成為21世紀的新興產業。 發育生物學將要快速地興起,它將要回答無數科學家100多年來孜孜以求而未解決的重大課題,一個受精卵通過細胞分裂與分化如何發育成為結構與功能無比復雜的個體,闡明在個體發育中時空上有條不紊的程序控制機理,從而為人類徹底控制動植物生長、發育創造條件。 RNA分子既有遺傳信息功能又有酶功能的發現,為數十年踏步不前的難題「生命如何起源」的解決提供了新的契機。在21世紀,人們還要試圖在實驗室人工合成生命體。人們己有可能利用生物技術將保存在特殊環境中的古生物或凍乾的屍體的DNA擴增,揭示其遺傳密碼,建立已絕滅生物的基因庫,研究生物的進化與分類問題。 神經科學的崛起,預示著生命科學又一個高峰的來臨。腦是含有1011細胞的無比復雜的高級結構體系,21世紀初從分子到行為水平的各個層次對腦功能的研究都將有重大突破,在闡明學習。記憶。思維。行為與感情機理等方面也將有重大進展。腦機能在理論上的進展將會促進新一代智能計算機的研製,這可能成為未來生命科學對自然科學與技術科學回報的最好例子。 生態學可能是最直接為人類生存環境服務並對國民經濟持續與協調發展起重要作用的科學。生態學的理論與實踐為中國三峽水庫建設提供的決策依據就是一個例證。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是當前生命科學最緊迫的任務之一。據可靠的數據說明每天約有100多種生物在地球上絕滅,很多生物在沒有被人類認識以前就已消亡,這對人類無疑是一種災難。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的研究成果將指導人類遵循自然規律積極保護自己生存環境,否則人類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都要受到災難性影響。 順應生命科學迅速發展的形勢,發達國家政府及一些國際組織先後提出了《國際地圈及生物圈計劃》、《人類基因組作圖與測序計劃》、《人類前沿科學計劃》、《腦的十年》及《生物多樣性利用與保護研究》等投資巨大的生命科學研究計劃。其中僅《人類基因組作圖與測序計劃》,一項預算就高達30億美元。 由於生命科學的發展,人才的需求量激增,近年除越來越多的物理學家,化學家與技術科學家被吸引到生物學研究領域外,以美國為例,近年統計48萬博士學位獲得者中從事生命科學的佔51%。優秀青年科學家流向生命科學前沿,這是21世紀生命科學欣欣向榮的動力與源泉。 2. 08. 2 21世紀初生命科學的重大分支學科和發展趨勢 80年代有遠見的生物學家把分子生物學(包括分子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神經生

『拾』 在細胞生物學上,都有哪些著名的成果

學習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講都非常的重要,因為我們只有通過學習才能夠使自己變得更加的優秀,而我們從出生開始就一直在不斷的學習,當我們去到學校學習一些理論知識了之後,我們會發現這個世界充滿了無限的奧妙,而這些奧妙只有通過各種各樣的研究以及通過各種各樣的學習,才能夠讓我們去了解到它其中的一些真諦,以及通過學習我們才能明白這個世界為什麼會存在著這樣的現象。所以說為了不讓自己變得更加的愚鈍,那麼一定要更加努力的去學習更多的知識,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的有趣。

1.遺傳物質是DNA。

當然細胞生物學也會有非常多重要研究成果,現在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仍然在被沿用,如果想要了解的更加的清楚,那麼可以去購買這一本書來進行仔細的研究,也可以多去看一些相關的知識報道,能夠明白更多的道理。

與細胞生物學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
蘇州注冊商標公司地址 瀏覽:54
在淘寶如何投訴賣家 瀏覽:439
利川有中國版權保護中心 瀏覽:821
汕頭市潮南區工商局 瀏覽:704
杭州麥下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瀏覽:3
志誠商標公司上班 瀏覽:160
出租土地使用權的稅率 瀏覽:139
日本商標注冊多少錢 瀏覽:75
商標注冊證天貓 瀏覽: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