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屠呦呦的科研發現成果,對醫學界有什麼重大影響
自諾獎獲得者屠呦呦發現青蒿素以來,她和她的科研團隊在青蒿素領域的一舉一動都受到外界廣泛關注。屠呦呦團隊在「抗瘧機理研究」「抗葯性成因」「調整治療手段」等方面取得的新突破17日被中國官方媒體稱為放「大招」。據報道,屠呦呦團隊還在「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等適應症」「傳統中醫葯科研論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進展。到底最新公布的研究成果具有哪些重大意義?又會如何進一步拓展青蒿素應用前景造福全球呢?《環球時報》記者第一時間采訪了相關領域權威專家
世衛組織全球瘧疾項目主任佩德羅·阿隆索表示,截至目前,青蒿素聯合療法治癒的瘧疾病患已達數十億例。屠呦呦團隊開展的抗瘧科研工作具有卓越性,貢獻不可估量。
治療紅斑狼瘡潛力巨大
屠呦呦團隊還發現,雙氫青蒿素對治療具有高變異性的紅斑狼瘡效果獨特。根據屠呦呦團隊前期臨床觀察,青蒿素對盤狀紅斑狼瘡、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治療有效率分別超90%、80%。相關臨床試驗申請已獲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批准,該臨床試驗一期於2018年5月正式啟動,設計樣本共120例。該臨床試驗項目負責人、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內科學系主任張奉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臨床試驗一期沒有發生非預期不良事件,驗證了葯物的安全性,目前已進入臨床試驗二期。」
Ⅱ 我國科學家發布嫦五月壤最新研究成果,具有哪些重大意義
我們看到的月球照片,上面基本都是灰色的月壤和岩石,一片荒蕪。沒有水的痕跡沒有任何的生命跡象。然而科學家對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的最新一項研究結果發現,在嫦娥五號采樣區,一噸月壤中含有120克的水。此次研究成果意義重大。
當未來的某一天,人類真正實現了大規模工業化的星際采礦,再回望人類航天的發展歷史時,嫦娥五號這次無人駕駛模式下的對接轉運星際采礦行動將更加偉大而有意義!
Ⅲ 全國教師登錄系統科研成果和獲獎填寫有什麼影響
沒有的可以不填,不會有什麼影響,如果有的話需要如實填寫。
根據真實信息填寫,有科研成果和獲獎可能對以後的評優啥的有好處。
全國教師管理信息系統,是針對全國教師的一種網路管理信息系統,該系統由全國、省級、市級、縣級、學校層面分層管理,包含教師任職、學歷、年齡、教學情況和師德情況等。
Ⅳ 在讀期間研究成果會不會影響論文盲審
好像不會。
碩士論文盲審是不看你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是申請學位的時候使用的,和申請畢業時會要求你提交畢業論文,不會查看你的科研成果。也就是說,畢業論文與你的研究成果無關,只審查你提交的畢業論文就可以了,畢業論文通過了,那麼盲審也就通過了。
Ⅳ 求世界重大科技成果及其影響
20世紀是科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的世紀,人類在本世紀所取得的
科技成就和創造的物質財富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它們是推動經
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改變了並將繼續改變世界的面貌。
它們中有一些為科技界公認的重大成就,將在人類歷史上永遠閃耀著
奪目的光輝。
20世紀初科學革命兩大成就
20世紀的科學是在19世紀的重大理論成果如熱力學與電磁學理論、
化學原子論、生物進化論與細胞學說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世紀的
三大發現(X射線、放射性、電子)導致了20世紀前30年的物理學革命,
誕生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成為20世紀科學發展的先導和基礎。
1、相對論
1905年,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天才愛因斯坦在他26歲時創立了狹
義相對論,提出了不同於經典物理學的嶄新的時空觀和質(m)能(
E)相當關系式E=mc2(此處光速C=3×108米/秒),在理論上為原
子能的應用開辟了道路。
關於E=mc2,即物體貯藏的能量等於該物體的質量乘以光速的平
方,這個數量大到令人難以想像的程度。我們不妨打個比方說,1克物
質全部轉化成的能量,相當於常規狀態下燃燒36000噸煤所釋放的全部
熱能;或者說,1克質量相當於2500萬度的電能。
1915年,愛因斯坦又創立了廣義相對論,深刻揭示了時間、空間
和物質、運動之間的內在聯系——空間和時間是隨著物質分布和運動
速度的變化而變化的。它成為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
從1923年開始,愛因斯坦用他的後半生致力於統一場論的探索,
企圖建立一個既包括引力場又包括電磁場的統一場理論,雖然他沒有
取得成功,但是楊振寧和米爾斯於50年代創立了「楊—米爾斯場方程」,
發展了所謂「規范場」的理論,使愛因斯坦夢寐以求的統一場論可望
在規范場的基礎上得以實現。
2、量子力學
1900年,普朗克創立了量子論,提出能量並非無限可分、能量的
變化是不連續的新觀念。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論,揭示了
光的「波粒二象性」。1913年,玻爾把量子化概念引進原子結構理論。
1923年,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理論。1925年,海森伯和薛定諤分別建
立矩陣力學和波動力學。1928年,26歲的狄拉克提出電磁場中相對論
性電子運動方程和最初形式的量子場論,使包括矩陣力和波動力學在
內的量子力學取得了重大的進展。
20代末量子力學的建立,是繼1905—1915年相對論建立之後對經
典物理學的又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它成功地揭示了微觀物質世界的基
本規律,加速了原子物理學和固態物理學的發展,為核物理學和粒子
物理學准備了理論基礎,同時也促進了化學鍵理論和分子生物學等的
產生。因此,量子力學可以說是20世紀最多產的科學理論,迄今仍具
有強大的生命力。
20世紀中後期5大科學成就
30年代以來,物質基本結構、規范場、宇宙大爆炸、遺傳物質分
子雙螺旋結構、大地構造板塊學說以及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等理
論的創建,使人類的視野進一步拓展到更為宇觀、宏觀和微觀的領域,
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巨大推動力。
1、物質的基本結構
從遠古時代開始,人們就在探討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有沒有公
共的基本單元。直到19世紀末,人們都認為這種共同的基元就是原子。
1911年,盧瑟福發現原子內部有一個核;1913年,玻爾指出放射性變
化發生在原子核內部,於是研究原子核的組成、變化規律以及內部結
合力的核物理學應運而生。
1932年,查德威克發現了中子。從此,人們認識到各種原子都是
由電子、質子和中子組成的,於是把這三種粒子和光子稱為基本粒子。
但是,基本粒子並不「基本」。一方面,正電子、中微子、介子
等新的基本粒子相繼發現;另一方面,基本粒子還有其內部結構。
60年代以來,出現了基本粒子結構的「誇克模型」、「層子模型」等,
使40年代末誕生的一門新的獨立學科——基本粒子物理學(又稱高能
物理學)至今方興未艾,成果累累。
2、宇宙大爆炸理論
現代宇宙學的研究發端於愛因斯坦。他在1915年創立廣義相對論
後,用它來考察宇宙的結構問題,於1917年提出有限無邊的宇宙模型。
1922年,弗里德曼提出的非靜態宇宙模型,認為宇宙是可能膨脹的。
1929年,哈勃確定了星系紅移(即退行速度)和距離之間的線性關系,
證實了宇宙膨脹理論。1932年,勒梅特提出了宇宙爆炸說。
1948年,伽莫夫把核物理學的知識同宇宙膨脹理論結合起來,發
展了大爆炸理論,並用它來說明化學元素的起源。這一宇宙大爆炸理
論在1965年發現的宇宙背景輻射現象和1998年哈勃望遠鏡探測到距地
球120億光年之遙的星系中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3、DNA分子雙螺旋模型
1953年4月25日,英國《自然》雜志刊登了25歲的沃森和37歲的克
里克合作研究的成果——DNA雙螺旋結構的分子模型,這一成就後來被
譽為20世紀生物學方面最偉大的發現,也被認為是分子生物學誕生的
標志。
DNA是遺傳基因的物質載體——脫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簡稱。1915至
1928年間,摩爾根通過果蠅實驗,證明了坐落在細胞核內染色體上的
基因決定著生物性狀,從而創立了基因理論。染色體是由蛋白質和
DNA組成的。過去生物學界一直認為蛋白質是遺傳信息的載體,直到
1944年埃弗里等人通過實驗才證明了遺傳載體不是蛋白質,而是DNA。
1953年DNA分子結構雙螺旋模型的建立是打開遺傳之謎的關鍵。60年代
尼倫柏格等人破譯了遺傳密碼,證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遺傳密碼都是
相同的——DNA的4種核苷酸鹼基的序列代表了基因的遺傳信息,決定
著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的組成和排列順序。作為基因載體的DNA是生命
的後台指揮者,生命的一切性狀通過受DNA決定的蛋白質來表現。
4、大地板塊構造學說
1912年,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認為在地質歷史上的古生代,
全球只有一塊巨大陸地,周圍是一片大洋;中生代以來,這塊古陸開
始分裂、漂移,逐漸成為現在的幾個大陸和無數島嶼,原來的大洋則
分割成幾個大洋和若干小海。
大陸漂移說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由地幔對流說(1928年)、海
底擴張說(1961年)等階段,到1968年勒比雄等提出了全球大地板塊
構造學說,建造了全球被分為歐亞、美洲、非洲、太平洋、澳洲、南
極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的結構模型,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科學驗證,
特別是海洋地質學的有力支持。
5、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
1948年,申農《通訊的數學理論》、維納《控制論:關於動物和
機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學》、貝塔朗菲《生命問題》的出版,標志著
交叉科學資訊理論、控制論、一般系統論的誕生;1957年,古德等《系
統工程學》的出版為系統工程論奠定了基礎。60年代以來,又出現了
新的交叉科學——突變論、協同論和耗散結構理論。
交叉科學不僅溝通了為數眾多的自然科學學科,而且在方法論上
也溝通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它向人們提供了定量、精確和最優的
認識世界的方法,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0世紀的5大尖端技術成果
在科學的先導和生產的促進下,20世紀發展起來五大尖端技術:
核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和生物技術,在能源、材料、
自動化、海洋和環境等高新技術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1、核能與核技術
原子核的裂變和聚變反應將產生和釋放出遠大於機械能、化學能
等產生的能量。核能的和平利用,為人類提供了一個既安全又清潔、
取之不盡而用之不竭的能源寶庫。
1942年,美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應堆,首次實現了人工
控制的鏈式核裂變反應。1945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52年第一
顆輕核聚變的氫彈爆炸成功。1954年,蘇聯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
發電站。60年代以後,核電站進入實用階段,發展至今已成為一種重
要能源,約佔全球發電總量的1/5。
核技術還廣泛應用於農業、醫療、材料、考古和環保等領域。
40年代放射性同位素開始大量生產,1947年比利發明了C14測定年代的
方法,1951年開始使用Co60等放射性元素治療癌症,70年代以來計算
機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CT)廣泛應用於臨床,80年代初發展到核磁共
振掃描技術(MRI)。
2、航天和空間技術
1903—1914年,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以火箭為動力的航行理論,
奠定了航天學的基礎。1919年,戈達德提出火箭飛行的數學原理,並
於1926年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燃料的火箭。1942年,布勞
恩主持設計發射的液體軍用飛箭成為二戰後各國火箭發展的藍本。
1957年,蘇聯用洲際導彈的火箭裝置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
球衛星,「空間時代」從此開始。1961年,蘇聯發射載人宇宙飛船,
人類首次飛向太空。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人類在
月球上留下了第一個腳印。1971年,蘇聯建造空間站,人類首次在太
空中有了活動基地。1981年,美國發射太空梭成功,從此人類可以
自由進出太空。
自50年代後期起,人類開始對月球和太陽系各大行星,以及遙遠
的行星際空間進行探測,至今已發射了100多顆空間探測器,去揭示宇
宙的形成與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以及空間環境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影
響。
3、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是20世紀發展最快的技術領域。它對人類社會、經濟、
政治、文化等產生了全方位的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1906年,三極電子管的發明使電信號放大,從而使遠程無線電通
信成為可能。1947年,第一隻晶體管的誕生為電子電路集成化和數字
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1945年問世的電子計算機,已經歷了第一代
(電子管,40年代中至50年代末)、第二代(晶體管,50年代末至
60年代中)、第三代(集成電路,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和第四代
(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70年代初開始)等發展階段,80年代
開始對新一代的智能計算機、光學計算機和量子計算機的探索已取得
初步成果。
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計算機向巨型化和微型化兩極發展。
70年代中,巨型機的向量運算速度超過了每秒億次;微機則進入了千
家萬戶,標志著個人電腦時代的來臨。當今,巨型機的運算速度已達
每秒3.9萬億次,而計算機互聯網路則在2億多網民的學習、研究、交
流、貿易甚至娛樂等方面創造了嶄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4、激光技術
1917年,愛因斯坦在研究光的輻射的過程中,提出了「受激輻射」
的概念,奠定了激光的理論基礎。1958年激光被發現。1960年美國制
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它用紅寶石晶體做發光材料,用發光強度
很高的脈沖氙燈做激發光源,在這種受激輻射作用下產生的一種超強
光束就是激光。
繼紅寶石激光器之後,半導體激光器(1963年)、氣體激光器
(1964年)、自由電子激光器(1977年)乃至原子激光器(1977年)
等相繼問世。
5、生物技術
基因重組技術(又稱基因工程)是20世紀下半葉蓬勃興起和發展
的現代生物技術的最前沿領域。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阿爾伯和史密
斯發現細胞中有兩種「工具酶」,能對DNA進行「剪切」和「連接」;
內森斯則使用工具酶首次實現了DNA切割和組合。DNA的重組能創造性
地利用生物資
Ⅵ 近幾年我國科學技術方面取的得成就有哪些,舉例並談影響.
1、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 10月17日凌晨4時33分,在經過115小時32分鍾的太空飛行,完成我國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後,神舟六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自主出艙。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標志著我國在發展載人航天技術、進行有人參與的空間實驗活動方面取得了又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勝利,這對於進一步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具有重大深遠的意義。
2、青藏鐵路全線鋪通 青藏鐵路工程技術人員和建設者按照建設世界一流高原鐵路的目標,在素有「生命禁區」之稱的雪域高原上,克服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攻克「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世界性難題,優質高效地完成了青藏鐵路全線鋪通任務,這是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輝煌壯舉。裝載著大批援藏物資的列車10月15日陸續抵達拉薩。
3、我國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晶元問世 中科院計算所研製的龍芯2號,其單精度峰值浮點運算速度為每秒20億次,雙精度浮點運算速度為每秒10億次,最高頻率為500MHz,功耗為3瓦至5瓦,遠遠低於國外同類晶元,其標准測試程序的實測性能是1.3GHz的威盛處理器的2倍至3倍 。信息產業部、科技部、中科院和江蘇省合作,建立「中科夢龍」龍芯產業化基地,一條以龍芯產業化為目標的高科技產業鏈已經初步形成。
4、中國科考隊首次登上南極冰蓋最高點 北京時間1月18日3時16分,在挺進南極內陸冰蓋1200多公里後,中國南極內陸冰蓋昆侖科考隊登上了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點:南緯80度22分00秒,東經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按照計劃,冰蓋科考隊將在最高點建立科學觀測站,開展氣候環境監測,進行冰雷達測厚、高精度GPS定位和綜合氣象觀測。我國科考隊成功登上冰蓋最高點,是人類南極考察歷史上的一次壯舉,表明我國南極事業發展又上了一個新台階。
5、全球記載種類最多的《中國植物志》全部出版 與世界上同類著作相比,126卷冊的《中國植物志》收載植物種類和所含卷冊最多,總體編研水平高,是我國近百年來第一部最全面、最系統的全國植物志。《中國植物志》是關於中國維管束植物(包括蕨類植物與種子植物)的全面、系統、科學的總結,它記載了中國3萬多種植物(301科3408屬31142種),共5000多萬字,9000多幅圖版。
6、我國科學家成功實現首次單分子自旋態控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研人員利用低溫超高真空掃描隧道顯微鏡,巧妙地對吸附於金屬表面的鈷酞菁分子進行「單分子手術」,成功實現了單分子自旋態的控制。這是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單個分子內部的化學反應,並利用局域的化學反應來改變和控制分子的物理性質,從而實現重要的物理效應,為單分子功能器件的制備提供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新方法,揭示了單分子科學研究的廣闊前景。《科學》雜志發表了這項研究的論文,並在同期的「透視」欄目中對該成果進行了評價。
7、我國測定珠峰新「身高」8844.43米 國家測繪局宣布了2005年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獲得的新數據:珠峰峰頂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高程測量精度±0.21米,峰頂冰雪深度3.50米。這組數據是迄今為止國內乃至國際上歷次珠峰高程測量中最為詳盡、精確的數據。與1975年所測得的珠峰高度相比,最新公布的珠峰高度降低了約3.7米。此次精確測定珠峰高程的活動,反映了我國測量珠峰高程的技術水平和權威性,對於體現國家綜合國力和測繪科技水平、促進地球科學研究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8、中國大陸科學鑽探深入地下5158米 經過近4年努力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科鑽一井」勝利竣工,在江蘇省東海縣毛北村成功深入地下5158米,並在此基礎上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這標志著我國「入地」計劃獲得重大突破。這也是當前正在實施的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20多個項目中最深的科學鑽井。
9、能在血管中通行的「葯物分子運輸車」研製成功 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製的「納米葯物分子運輸車」,直徑只有200納米,裝載的葯物在沿途不會泄漏,直到引導到了某一個特定的疾病靶點、在人們需要的時候才釋放出來,對疾病產生治療作用。研究人員已經成功完成用「運輸車」裝載消炎、止痛、抗癌葯物的裝載控制釋放和定向傳輸的實驗。這項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會志》和德國《應用化學》上。
10、最高解析度「中國數字人男1號」誕生 南方醫科大學構建完成的「中國數字人男1號」,高效數碼相機像素達2200萬,圖像解析度為4040×5880,是目前世界上0.2毫米虛擬人切削中解析度最高的數據集。此外,按60兆一幀釋放,該數據集的數據量超過540千兆,為世界之最。「數字人」在醫學、航天、航空、影視製作乃至軍事等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
另外:
1.EAST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2006年9月26日,由國家發改委投資建設的國家大科學工程EAST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在進行的首日物理放電實驗的過程中,成功獲得了電流大於200千安,時間接近3秒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這標志著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已在中國首先建成並正式投入運行。
2.納米量子結構可控性實驗和理論研究新進展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組圍繞納米電子器件的基礎問題,在納米結構的探索、組裝規律和單元器件的物性等方面,在過去的幾年裡已產生國際影響。2006年更是取得系列重要進展,並逐步形成了系統性的工作。
3.繪制出天空中的宇宙線分布圖,發現宇宙線分布是各向異性的和宇宙線的運動規律
在《科學》雜志2006年10月20日刊上,依據在我國西藏羊八井宇宙射線觀測站的「西藏大氣簇射探測器陣列」所獲得的、積累近九年之久的近四百億觀測事例的實驗數據的系統分析,中國和日本兩國物理學家合作發表了有關高能宇宙線各向異性以及宇宙線等離子體與星際間氣體物質和恆星共同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最新結果,這些實驗觀測的前沿進展被審稿人譽為宇宙線研究領域中「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
4.甲醇製取低碳烯烴技術開發及工業性試驗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
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與陝西新興煤化工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國石化集團洛陽石化工程公司合作的「甲醇製取低碳烯烴(DMTO)技術開發」工業性試驗項目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在日處理甲醇50噸的工業化試驗裝置上實現了近100%甲醇轉化率,乙烯選擇性40.1%,丙烯選擇性39.0%,低碳烯烴(乙烯、丙烯、丁烯)選擇性達90%以上的結果。試驗裝置的成功運轉,對我國綜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烴原料的多樣化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
5.龍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
龍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是目前全球除美日之外性能最高的通用處理器,也是祖國大陸地區第一個採用90納米設計技術的處理器。中科院計算機所研製的龍芯2E處理器最高主頻達到1.0GHz,實測性能超過1.5GHz奔騰IV處理器的水平,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高安全性等特點,在不同工作條件下龍芯2E處理器的功耗在3瓦~8瓦范圍內。「十一五」期間,龍芯處理器將為推進我國信息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6.水體污染的激光誘導熒光非接觸監測技術裝備系統
水是人類在生產和生活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我國江河湖庫和近海海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水體污染有逐年加重的趨勢。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採用激光誘導熒光監測技術實現水體污染遙測,系統集光學遙感技術、光譜學、分析化學、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於一體,利用激光誘導熒光光譜法,實現對水體多組成份有機物的在線遙測,發展和提高了我國水體污染在線遙測的技術水平。
7.我國科學家發現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
2006年11月1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醫學》網路版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組關於β澱粉樣蛋白產生過程新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成果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並且提示β2-腎上腺素受體有可能成為研發阿爾茨海默症的治療葯物的新靶點。
8.我國抗糖尿病新葯研究取得開創性進展
中科院上海葯物所科學家2006年在非肽類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的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成果於2007年元月第一周發表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網路版上。美國科學院院刊編輯部在向媒體的書面新聞發布中指出,這類口服有效的非肽類小分子激動劑有可能成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關代謝性疾病的一種新型療法。
9.揭示果蠅記憶奧秘,探索記憶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組關於果蠅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蠅的腦中並不存在一個通用的記憶中心,而是不同感覺記憶儲藏在不同的區域里,並且像人類能記住圖像的高度、大小、顏色等不同參數一樣,果蠅的圖像記憶也有對應的不同參數。通過對果蠅記憶基因的研究,可進一步運用到小白鼠、哺乳動物甚至人類身上,從而解決人類失眠、老年痴獃等精神性疾病。
10.飲用水質安全風險的末端控制技術與應用
為及時評價水質狀況及應對突發事件,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合作開發出適合末端水質監控的生物在線監測與預警技術,建立並完善生物毒性測試方法,在分子、細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適用於水質評估的技術體系。研究中開發的關鍵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共產生發明專利22項,發表論文61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3篇。
Ⅶ 完善對科研人員科研成果的評價和激勵機制,有什麼好處
這個問題問得好,如果想要振興科技,改善科技人員的科研環境很有必要,下面從幾個方面闡述一下。
1、現在很多科研單位也行政化了,負責科研的一把手不一定是內行,但一線科研人員有了科研成果,就要加上領導的名字,甚至還要放在首位,嚴重影響了一線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科研環境直接影響人才的走向,過去幾十年間從中國走出去的學子有多少回來?有多少留在國外?
科研環境不單是對教育初期的扶持,同樣要在科研的前端領域吸引人才留下來。
雖然我們國家一直對科研前端的投入巨大但還是不能與歐美的科研人員待遇相比,愛國不等於就不需要經濟發展科研人員也有自己的家庭。
這是國家在科研經濟投入方面,還要讓民間資本對科研投入產生持續的興趣。
科研立項國家可以民間資本也可以,畢竟科研成果是要市場化,以利獲利留住更多的人才,才能讓我們的國家在科研領域和歐美競爭。
科研領域不能以名校效應選才,要以公平的方式進行。很多民間資本會在這方面出現最基本的錯誤,認為留過學,國內頂尖大學就是人才。很多大科學家並不是出身名校,還是以公平參與的方式為好。
Ⅷ 科研成果給人們的益處
科研成果給人們的益處?
任何事都有利弊!
科技事第一生產力,可見起重要性!
從工業革命到現在的信息爆炸的時代,科技的發展給人們的影響很大
但厄運也從吃降臨了!
各種污染
讓癌症發病律提高?
使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
等等吧
Ⅸ 中國新的科研項目規定會產生哪些影響該怎麼辦
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此次會議出台一攬子新規,來破除不符合科研規律的經費管理規定,給予科研人員更大經費管理自主權,以更好激勵科研人員潛心鑽研。此次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新規非常接地氣,解決科研人員激勵問題,讓科研人員心無旁騖做好科研工作。這些規定尊重科研規律,也是財政治理現代化的一個表現,將大大釋放科研創新活力,促進創新發展。
科技創新能力日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性能需要進一步優化,但可持續鋅電池新設計的最新研究是使用廉價環保的電解液解決鋅電池,並認為預計今後將在這一貢獻的基礎上製造和使用可靠和負擔得起的電池,以促進人類社會向可持續未來的轉變。
Ⅹ 簡歷中的科研成果審核(近五年)為零對什麼有影響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