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辛亥革命的成果為什麼被袁世凱得到了
1.帝國主義的支持
帝國主義積極支持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前,帝國主義就公開支持袁世凱。他們要求清政府重新起用袁世凱,以作為其在華的統治工具。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帝國主義各國更採取了軍事威脅、外交孤立和經濟封鎖等手段,對革命政權施加壓力,幫助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
2.革命黨人的妥協退讓
當時,同盟會十分渙散,幾近瓦解狀態。混入革命陣營內部的舊官僚、立憲派乘機向革命派施加壓力,力主向袁世凱妥協。與袁世凱關系密切的立憲派首領張謇曾向袁世凱發出密電,稱「甲日滿退,乙日擁公,東南諸方,一切通過」。其意很明顯,就是希望袁世凱「退滿」後上台執政。同盟會的異己分子汪精衛也對孫中山說,你不贊成和議,難道是捨不得總統嗎?面對各方壓力,孫中山被迫向袁世凱作出妥協。
3.袁世凱的權術和陰謀
袁世凱是個老奸巨猾、覬覦清朝統治政權多年的政客和野心家,善於使用政治手腕。(引導學生回憶他在戊戌變法中的表現、武昌起義後掌握清政府實權的過程,加深學生對上述結論的理解)當他得到孫中山的妥協保證後,又一次施展權術,對清政府和革命黨人採取軟硬兼施的手段。
由於袁世凱施展種種詭計,不僅使宣統帝於1912年2月12日下詔書退位,而且還迫使革命派一再妥協,最終同意他在北京宣誓就職,臨時政府遷都北京。這樣,孫中山提出的三項條件中,革命黨人只落得《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一紙公文了。同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正式解除了臨時大總統的職務。臨時政府遷往北京。辛亥革命果實至此被袁世凱篡奪。
② 辛亥革命取得了哪些成果
辛亥革命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
關於辛亥革命,目前有多種解釋,其中之一便是把它界定為1911年(辛亥年)10月10日爆發的武昌起義。尤其在人們的一般觀念中,作如是觀者不在少數。與此相關還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解釋,即把辛亥革命定義為1911年10月10日爆發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或「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這後一種解釋顯然比前一種解釋界域要寬,它可以不必把辛亥革命限定為武昌起義,因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外延要比「武昌起義」廣泛得多。但另一方面,由於特定時間(即「1911年10月10日」)的限制,這里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實際上又成為對「武昌起義」的性質的界說。這樣一來,它又很難與前一種解釋劃清界限。現在不少人往往把「武昌起義」——「辛亥革命」——「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或「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這幾個既密切聯系又有一定區別的概念混為一談,其症結就在於對「辛亥革命」缺乏一個准確的理解和把握。那麼,究竟應該怎樣界定辛亥革命呢?
筆者認為,所謂「辛亥革命」,確切地說,是指以孫中山為首的中國資產階級政黨——同盟會所領導的、以1911年10月10日爆發的武昌起義為主要標志的推翻清王朝專制統治的革命。這一革命,雖然以武昌起義為主要標志,但卻不能簡單地等同或歸結於武昌起義。它始自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延及同年11、12月湖南、陝西、江西、山西、雲南、上海、江蘇、貴州、安徽、浙江、廣西、廣東、福建、四川等省市響應武昌起義而宣告獨立(脫離清政府)的行動,終至1912年初清王朝的覆滅和中華民國的成立。至於1907年至1911年10月前孫中山等領導的一系列武裝起義——潮州黃崗之役、惠州七女湖之役、防城之役、鎮南關之役、欽廉之役、河口之役、廣州新軍之役和廣州起義,以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存續期間和解體之後資產階級革命派為維護共和而展開的一系列斗爭,包括孫中山發動的「二次革命」和「護法戰爭」等,雖然都屬於中國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部分,但卻不屬於嚴格意義上的辛亥革命的范疇。
辛亥革命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
談及辛亥革命,在人們的觀念中,往往留下「辛亥革命失敗」的印象。之所以如此,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我們的研究和宣傳中,長期以來始終沒有把辛亥革命本身的勝利同辛亥革命勝利後的失敗這兩個問題區分開來。「辛亥革命失敗論」的一個典型的論據就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篡奪,中國資產階級沒有能夠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而且,「辛亥革命的失敗」成了普遍運用於論證舊民主主義革命何以必然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依據。
無庸諱言,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篡奪是事實,中國資產階級沒有能夠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也是事實。然而,這並不足以成為論證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據。把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敗看作就是辛亥革命的失敗,其根源仍在於把近代中國的整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辛亥革命混為一談。
筆者認為,辛亥革命既然是「以孫中山為首的中國資產階級政黨——同盟會所領導的、以1911年10月10日爆發的武昌起義為主要標志的推翻清王朝專制統治的革命」,那麼,「推翻清王朝專制統治」,就意味著革命取得了成功。馬克思主義認為,革命的根本問題是政權問題。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的革命政權,這既是它的偉大歷史功績,也是它取得勝利的根本標志。辛亥革命以後,中國資產階級沒有能夠鞏固革命的成果,進一步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而是在強大的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勢力的進逼下喪失了政權,這本身已不屬於辛亥革命的范疇,而是整個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挫折和失敗。我們切不可因為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最終失敗而否定辛亥革命本身的成功,就像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不能因為後來的「熱月政變」而否定其本身的勝利一樣
③ 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主要是什麼
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王朝,打開了中國進步的閘門,推動了中國社會變專革。
面對中國被列屬強瓜分的危局,孫中山先生第一個響亮喊出「振興中華」的口號,發動一次次的武裝起義,最終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開啟了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新篇章。辛亥革命打開了中國進步的閘門,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王朝,但由於其反帝反封建不徹底,並沒有實現真正的民族獨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
(3)辛亥革命成果擴展閱讀:
思想解放
辛亥革命沖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籠。自漢代董仲舒以來的中國思想文化,君臣關系是「三綱五常」中三綱之首。皇帝不僅是政治上的權威,也是文化中諸多價值觀念的重要依據與合法性的來源。
辛亥革命不但從行動上堅決地打倒皇帝,並從輿論上對君權神授觀念和皇權思想進行鞭撻和批判,極大地促進了人民的思想解放,為探索救國興邦的道路打開了新的思想境界
④ 辛亥革命的成就有哪些
取得了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⑤ 辛亥革命有哪些成就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
(2)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了中國專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屬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中華民國。
(3)辛亥革命給人們帶來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了積極的變化。
這是結合了其相關意義的回答,簡析簡答題可以用。
⑥ 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主要是什麼
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王朝,打開了中國進步的閘門,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內
面對中國被列強瓜分的危局,孫中山容先生第一個響亮喊出「振興中華」的口號,發動一次次的武裝起義,最終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開啟了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新篇章。辛亥革命打開了中國進步的閘門,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王朝,但由於其反帝反封建不徹底,並沒有實現真正的民族獨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
(6)辛亥革命成果擴展閱讀:
思想解放
辛亥革命沖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籠。自漢代董仲舒以來的中國思想文化,君臣關系是「三綱五常」中三綱之首。皇帝不僅是政治上的權威,也是文化中諸多價值觀念的重要依據與合法性的來源。
辛亥革命不但從行動上堅決地打倒皇帝,並從輿論上對君權神授觀念和皇權思想進行鞭撻和批判,極大地促進了人民的思想解放,為探索救國興邦的道路打開了新的思想境界
⑦ 辛亥革命的最主要成果是
答案C
辛亥革命最主要的成果就是推翻了帝制。打擊帝國主義和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在以前和以後的資產階級政治運動中都有涉及。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相對於推翻帝制而言只是次要的,只要它的結果和影響。
⑧ 辛亥革命的成果有哪些
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統治。
結束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讓MZ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推動社會的進步。
⑨ 辛亥革命取得的最大勝利成果是什麼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回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答由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2.辛亥革命推翻了 「洋人的朝廷」,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3.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4.它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成為這一時期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有力推動力量。
⑩ 辛亥革命取得的成果!
辛亥革命以反對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標,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正如毛澤東指出的:「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地說起來,是從孫中山開始的。」辛亥革命的領袖們,則認識到要救國必須革命,要想救亡圖存,只能是推翻封建皇權。
辛亥革命沖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籠。自漢代董仲舒以來的中國思想文化,君臣關系是「三綱五常」中三綱之首。皇帝不僅是政治上的權威,也是文化中諸多價值觀念的重要依據與合法性的來源。
辛亥革命不但從行動上堅決地打倒皇帝,並從輿論上對君權神授觀念和皇權思想進行鞭撻和批判,極大地促進了人民的思想解放,為探索救國興邦的道路打開了新的思想境界
辛亥革命促進了社會習俗的除舊布新。辛亥革命的實際政治影響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料。政治體制的革故鼎新帶來了民國初年的中國社會面貌為之一新。正是這些新的變化,打開了中國通向現代化的閘門。
(10)辛亥革命成果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以清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二年(1840—1842)的鴉片戰爭為標志,中國歷史進入了近代,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代。鴉片戰爭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訂立,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遭到破壞,開始喪失了政治上的獨立地位。
辛酉政變後,隨著太平天國的失敗,清廷政局逐漸穩定下來,慈禧太後的統治地位也日趨鞏固。1895年中日戰爭後,英、俄、美、日、法、德等國爭先恐後地奪取侵華權益,迅速形成了瓜分中國的局勢。
1894年11月(光緒二十年十月),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1895年2月,孫中山在香港建立興中會總部,規定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建立合眾政府,鮮明地提出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第一個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