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中國質量技術與創新成果

中國質量技術與創新成果

發布時間:2022-09-12 11:07:13

『壹』 中國的重大科技成就有哪些

1、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因其超大的建築規模、空前的施工難度以及頂尖的建造技術而聞名世界;大橋項目總設計師是孟凡超,總工程師是蘇權科,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總工程師是林鳴。

2、復興號動車組列車

復興號動車組列車,是中國標准動車組的中文命名,由中國鐵路總公司牽頭組織研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動車組列車。

3、射電望遠鏡FAST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簡稱FAST。

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克度鎮大窩凼的喀斯特窪坑中,工程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天眼」工程由主動反射面系統、饋源支撐系統、測量與控制系統、接收機與終端及觀測基地等幾大部分構成。

『貳』 2020年伊利奶粉金領冠摘得了哪些質量獎項呢

那可太多了,就說我知道的幾個吧。伊利奶粉金領冠獲得過全球食品行業的「首張QbD認證證書」、「全國質量標桿獎」,其項目還在「全國范圍內質量創新領域最高賽事」——2020年中國質量技術與創新成果發表賽中獲得了六西格瑪-示範獎……細數還有很多呢。

『叄』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中國智造」取得了哪些令世界矚目的成就

工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信息化是推動時代進步的強大引擎。70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積極探索、大膽實踐,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

201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喜迎70周年華誕。回顧我國工業、製造業以及信息通信業的發展歷程,我們大致可以用五個關鍵詞概括總結「中國智造」的宏觀發展成就:

1.第一製造大國」

2018年我國工業增加值突破了30萬億元,佔全世界份額的28%以上,成為驅動全球工業增長的重要引擎。在世界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當中,有220多種工業產品中國的產量占居全球第一。

2.「完整的工業體系」

目前我們已經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形成了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3.「創新驅動發展」

企業作為創新主體,正不斷加大研發投入,不斷技術創新水平,成為促進我國持續快速發展的根本動力。

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研發投入強度提高到1.06%,規模以上工業有效發明專利數93.4萬件。一些技術已經從過去的「跟跑」躍升到「並跑」狀態,甚至向「領跑」邁進,比如發電設備、輸變電設備、軌道交通設備、通訊設備等產業,都已處於國際領先的地位。

4.「兩化深度融合」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進一步加快,智能製造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製造業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水平在不斷提升:

截止到2019年6月,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就是用數字化的工具去搞研發設計,達到了69.3%;關鍵工序的數控化率,像生產線上用的數控機床,比例達到了49.5%。開展網路化協同、服務型製造、大規模個性化定製的企業比例,分別達到了35.3%、25.3%和8.1%。

工業互聯網的發展也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國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台已經超過了50家,重點平台平均連接的設備數量達到了59萬台。

2018年,數字經濟的規模達到了31.3萬億元,居全球第二位。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加快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我們搶抓第四次工業革命機遇奠定了堅實基礎。

5.「中小企業蓬勃發展」

截止到2018年底,我國中小企業的數量已經超過了3000萬家,個體工商戶數量超過7000萬戶,貢獻了全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和80%以上的勞動力就業。在增加就業、穩定增長、促進創新方面發揮了獨特的重要作用。

中央和地方還將通過一系列政策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更多機會、更大的空間和更強的活力。

『肆』 厲害了我的國!2021年我國有哪些科技成就

2021 年 1 月 7 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宣布,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 4600 公里 星地量子密鑰分發 ,標志著我國已構建出 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 雛形,該成果已在英國《自然》雜志上刊發。

2021 年 2 月 3 日,我國自主研製的 70 米口徑全可動天線 於今日完成驗收,將投入使用。 這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單口徑天線, 將用於我國火星探測任務,負責接收「天問一號」回傳數據。天線可以 360 旋轉 ,俯仰角度可達 0 -90 ,能精準定位到火星。

2021 年 2 月 21 日,在第六十八屆國際 固態電路 會議上,該所發布了一款 高性能 77 兆赫茲毫米波晶元及模組 ,在國際上首次實現 2顆 3 發 4 收 毫米波晶元及 10 路毫米波天線單封裝集成,探測距離達 38.5 米 ,刷新了當前 全球毫米波封裝天線最遠探測距離的紀錄

2 月 19 日,中國慧眼衛星團隊在京宣布, 慧眼衛星 發現首個跟神秘的快速射電暴相關聯的 X 射線暴,確認其來自銀河系內的磁星 SGR J1935+2154,並在國際上首先證認該X 射線暴包含的兩個 X 射線脈沖是快速射電暴的高能對應體。這一發現, 證明快速射電暴可以起源於磁星爆發 ,破解了快速射電暴的起源之謎,並為理解快速射電暴的輻射機制和磁星的爆發機制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數據。

2021 年 2 月 27 日電,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 陳薇 領銜的團隊研發的我國 重組新冠病毒疫苗(腺病毒載體) ,25 日獲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附條件批准上市注冊申請。這是我國 首家獲批的腺病毒載體 新冠病毒疫苗,這也是全球第一個進入臨床的新冠疫苗。

3 月 5 日,我國空間物理學家、 山東大學 空間科學研究院 張清和 教授率領的國際研究團隊,首次在 北極上空 發現了類似台風的 「太空台風」 。這一最新研究成果被《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並被《自然》選為研究亮點。

3 月 12 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張捷 教授團隊與中國地震局合作,推出世界首個 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智能地動」監測系統 ,可 1 秒內 精確估算地震震源機制參數。

3 月 13 日,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牽頭、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等單位參加聯合申報的 「高海拔地區科研及科普雙重功能一米級光學天文望遠鏡建設」 項目日前正式啟動, 這意味著世界上口徑最大的折射式光學望遠鏡將落地 拉薩

3 月 16 日,利用我國 西藏羊八井 AS γ 實驗陣列,中日兩國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發現,距地球 2600 光年的超新星遺跡 SNRG106.3+2.7,發射出了超過 100 萬億電子伏特的伽馬射線。這些伽馬射線可能是被超新星遺跡中的激波加速到 拍電子伏特 (1000 萬億電子伏特)的宇宙射線與附近的分子雲碰撞產生的。因此,該超新星遺跡成為銀河系中一個候選的 「拍電子伏特宇宙線加速器」 ,為解開超高能宇宙射線的起源之謎打開了重要窗口。

3 月 16 日,安徽 合肥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超導迴旋質子治療系統成功實現 200MeV( 兆電子伏)穩定質子束流從治療室引出,這標志著國產世界上 最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治療系統研製成功

3 月 17 日, 山東大學 「太陽爆發及其對行星空間環境的影響」 攀登計劃創新團隊 夏利東 教授課題組,攜手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利用我國自主研製的 50mm 白光日冕儀在 四川稻城 成功觀測到太陽白光日冕圖像。這是我國首次在國內觀測址點獲得 K 冕白光 圖像。

3 月 18 日,在 2021 年世界工程日中國慶祝活動上,中國科協宣布成立 中國工程師聯合體 ,旨在團結起 4200 多萬工程 科技 人才,激發廣大工程師創新活力,服務 科技 經濟融合發展,深度參與工程領域全球治理。

3 月 18 日, 廣東聚華新型顯示研究院 獲 科技 部批准組建 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 ,這是我國在新型顯示領域唯一的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

3 月 23 日,國家知識產權局支持在 浙江依託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物聯網 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在 青島 市依託 海爾 智家股份有限公司建設 智慧家庭 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在 大連市 依託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等單位建設 潔凈能源 知識產權運營中心。

3 月 24 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潘建偉、徐飛虎 團隊等實現超過 200 公里 的遠距離 單光子三維成像 ,首次將成像距離從 十公里突破到百公里量級。

5 月 8 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潘建偉院士 團隊近期成功研製了目前國際上 超導量子比特數量最多 的量子計算原型機 「祖沖之號」 ,操縱的超導量子比特達到 62 個 ,並在此基礎上實現了可編程的二維量子行走。

3 月 24 日, 科技 部官網公布,支持 蘇州市、長沙市 建設國家 新一代人工智慧 創新發展試驗區。

3 月 29 日,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利用俄羅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的快重離子加速器、美國阿貢實驗室原位離子輻照等大科學裝置,並將離子加速器與透射電鏡相連,該所研究人員在國際上首次直接觀察到 核徑跡 在高能離子轟擊下半徑縮小、長度變短的完整過程。這一觀察將更精準地限定 岩石 的年齡,進而分析解讀地球和生命的演化。

3 月 30 日,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冠病毒溯源聯合研究報告在日內瓦正式發布。報告認為, 新冠病毒「極不可能」通過實驗室傳人 「比較可能至非常可能」經由中間宿主引入人類

3 月 30 日,中科院上海光機所,上海超強超短激光實驗裝置已逐步向用戶開放,其輸出功率高達 10 拍瓦,即 1 億億瓦,脈沖壓縮後寬度達到飛秒量級,相當於 10 個太陽 輻射到地球的總功率匯聚到一根頭發絲上,由此得名 「羲和」 ——傳 說中「十個太陽的母親」

4 月 6 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領銜的科研團隊在我國 內蒙古寧城縣 發現了 1.25 億年前的「寧城中華草」 , 這是迄今世界范圍內發現的最早的 單子葉 植物化石,為科學界研究植物進化提供了重要依據。

4 月 7 日,中 國科學技術大學田志剛院士、 彭慧教授、 孫汭教授 法國馬賽大學 埃里克· 維維爾教授團隊合作,首次發現 成年肝臟造血前體細胞向 1 型天然淋巴細胞( 肝臟定居 NK 細胞) 的分化潛能及調控機制, 由此揭示天然淋巴細胞的骨髓外發育新路徑,為闡釋肝臟天然免疫優勢狀態形成原因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4 月 10 日,我國智能科學技術領域重要獎項 「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 在北京揭曉,共評出 100 個獲獎項目成果。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德毅 在計算機工程、自動控制、 認知科學和無人駕駛等人工智慧領域取得多項國際公認的領先成果, 榮獲「吳文俊人工智慧最高成就獎」 。本次評選適逢該獎項十周年紀念,並首次設立「吳文俊人工智慧專項獎晶元項目」。

4 月 12 日, 坐落於 廣東東莞 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 , 就像一台 「超級顯微鏡」 , 它是探測物質微觀結構的重要手段。 中國散裂中子源隧道內裝置建在 13米到 18 米深的地下,主要包括一台負氫離子直線加速器、一台快循環同步加速器、一個靶站、 3 台中子譜儀等。這一國之重器通過國家驗收,成為 世界上第四個脈沖散裂中子源裝置

4 月 13 日, 重慶陰條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管理局發布消息,在近期開展的植物多樣性調查時,發現了一種非常奇特的物種,將其命名為 巫溪蝦脊蘭 ,最終確定為蝦脊蘭屬的新種。(重慶陰條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優越的地質及氣候條件非常有利於植物生長、 動物的繁衍和生存, 稱得上是生物多樣性豐富的「世外桃源」, 也被譽為 「三峽的生態明珠」 。)

4 月 14 日至 15 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21 年 Netexplo 創新論壇在網上舉行。 由技術領域全球知名大學組成的 Netexplo 大學網路歷時一年, 在全球范圍內遴選出了 10 項極具突破性的 數字創新技術 中國量子計算機「九章」入選

4 月 17 日,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液氦到超流氦溫區大型低溫製冷系統研製」通過驗收及成果鑒定,標志著我國具備了研製 液氦溫度(零下 269 攝氏度)千瓦級 超流氦溫度(零下 271 攝氏度)百瓦級 大型低溫製冷裝備的能力。

5 月 7 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 中國國葯集團 的一款新冠疫苗列入世衛組織緊急使用清單,這款疫苗成為列入世衛組織緊急使用清單的 第六款疫苗 。並且是列入世衛組織緊急使用清單的 首款滅活疫苗

5 月 7 日, 湖南大學劉淵 教授團隊使用 范德華金屬集成法 ,成功展示了 超短溝道垂直場效應晶體管 ,其有效溝道長度最短可小於 1 納米 。這項「微觀世界」的創新,為「後摩爾時代」半導體器件性能提升增添了希望。

5 月 9 日,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超優千號」 超級雜交稻品種今年在 三亞 種植了50 畝地進行高產攻關,以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為首的專家組對這片攻關地進行測產驗收。在隨機選取 3 塊田進行全田機收測產後,最終成績揭曉:平均畝產 1004.83 公斤,這是 熱帶地區首次 實現超級稻大面積種植畝產 超 1000 公斤

5 月 11 日,總部位於法國巴黎的國際能源署發布《2021 年可再生能源市場報告》。報告說, 2020 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比前一年增長 45%以上 ,創下自 1999 年以來的最大年度增量。報告指出,2019 年和 2020 年, 中國的可再生能源年度裝機容量均佔全球總量的 80%以上 ,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大量陸上風電、光伏發電項目等在 2020 年底前實現並網。

5 月 17 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與 Springer Nature 聯合發布了重大發現——國家重大 科技 基礎設施「 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 LHAASO )」在銀河系內發現大量超高能宇宙加速器,並記錄到來自 天鵝座 內的最高 1.4 拍電子伏伽馬光子(拍=千萬億)。專家表示,這是人類觀測到的最高能量光子,改變了人類對銀河系粒子加速機制的傳統認知,開啟「超高能伽馬天文學」的時代。

5 月 22 日 13 時 02 分,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肝膽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原第二軍醫大學副校長 吳孟超 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 99 歲。吳孟超院士被譽為 「中國肝膽外科之父」 ,從醫 70 多年來,成功救治了 1.6 萬余名患者。

5 月 28 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EAST )創造新的世界紀錄,成功實現可重復的 1.2 億攝氏度 101 秒 和 1.6 億攝氏度 20 秒等離子體運行, 將 1 億攝氏度 20 秒的原紀錄延長了 5 倍。科研人員稱新紀錄進一步證明核聚變能源的可行性, 也為邁向商用奠定物理和工程基礎。

6 月 17 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根據《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算力樞紐實施方案》, 我國在 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 ,以及貴州、內蒙古、 甘肅、 寧夏等地布局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路國家樞紐節點。 這 8 個樞紐節點,將作為我國算力網路的骨幹連接點,發展數據中心集群,開展數據中心與網路、 雲計算、 大數據之間的協同建設,並作為國家 「東數西算」 工程的戰略支點, 推動算力資源有序向西轉移,促進解決東西部算力供需失衡問題。

6 月 21 日, 雲南大學 自然資源葯物化學重點實驗室與多個研究團隊合作,在國際權威專業期刊《葯物化學雜志》上在線發表了一項 從中葯五味子 中獲得聯苯環辛烯類木脂素物質靶向 TRBP 蛋白治療肝癌的研究成果。

6 月 25 日,《 醫用同位素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 年)》 正式發布。這是我國首個針對 核技術 在醫療衛生應用領域發布的綱領性文件,對提升醫用同位素相關產業能力水平、保障 健康 中國戰略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7 月 8 日, 2021 世界人工智慧大會 上海 開幕,300 余家國內外參展企業帶來了最新的技術和產品。其間還將舉辦 100 多場論壇,包括圖靈獎、 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上千位國內外嘉賓將共同探討人工智慧助力城市數字化轉型等前沿話題。

7 月 11 日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中科院自動化所)成功研發的跨模態通用人工 智能(AI)平台「紫東太初」 9 日正式對外發布,其以多模態大模型為核心,基於全棧國產化基礎軟硬體平台, 可支撐全場景 AI 應用。

7 月 19 日, 雙季早粳稻新品種「中科發早粳 1 號」 現場會在 江西省上高縣 舉行,這一品種實現了我國雙季早粳稻「零的突破」。

7 月 27 日, 第 23 屆中國科協年會在北京開幕,本屆年會圍繞 科技 社團發展與治理、 碳中和、「90 後」 科技 人才成長 等領域, 設置 25 項專題活動陸續在京津冀三地展開。 年會期間,還將成立「一帶一路」綠色智造產業聯盟,並發布《2021 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等系列報告。

8 月 2 日獲悉,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完善 科技 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 圍繞 科技 成果 「評什麼」「誰來評」「怎麼評」「怎麼用」 完善評價機制,作出明確工作安排部署。《意見》要求, 科技 成果評價要堅持 質量、績效、貢獻 為核心的評價導向。

8 月 18 日獲悉,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若干意見》。 意見》提出,要 擴大科研經費管理自主權 ,加大科研人員激勵力度,提高間接費用比例,對數學等純理論基礎研究項目,間接費用比例可提高到 不超過 60%

9 月 11 日, 由中國科協、 中宣部等 13 部門聯合舉辦的 2021 全國科普日 活動開啟,今年的主題是 「 百年再出發, 邁向高水平 科技 自立自強」

9 月 22 日, 清華大學正式成立碳中和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馬延和 帶領團隊,採用一種類似「搭積木」的方式,從頭設計、構建了 11 步反應的非自然固碳與澱粉合成途徑,在實驗室中首次實現從 二氧化碳到澱粉分子 的全合成。核磁共振等檢測發現,人工合成澱粉分子與天然澱粉分子的結構組成一致。

10 月 20 日悉, 全國首個 煤炭智慧礦山創新實驗室人工智慧計算中心 山西 建成, 可實現安全、 少人無人、 高效的生產模式, 幫助煤炭行業進行數字化、 智能化轉。

『伍』 我國近來的創新方面取得的成果

具體如下:
1、航天上的太行發動機,我國起步晚,經驗少,歷史積淀少,取得航天發動機技術的進步,證明國家科學技術的進步。
2、神舟系列飛船以及天空一號,北斗系列。
3、高鐵技術,雖然不久前出現事故,但是技術還是領先的。
科技創新能力的形成是一個過程,需要一定的環境。如果人們自覺而明智地去塑造有利於科技創新的環境,就能激發科技創新的社會潛能,就能縮減從科技創新到產業運用的時間進程。學習各國在科技創新上的經驗,無疑是提高上述自覺性的很好方式。

從各國的經驗看,科技創新能力的形成有賴於如下因素:

一種良好的文化環境。例如,有一種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氛圍,有熱愛科學的社會風氣,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的學術教養和規范,等等。沒有一個良好的軟環境,就很難形成科技創新能力生長的土壤。當前,世界各國都出現了一些科技詐騙、學術腐敗的案例,盡管這類事在急功近利的風氣下難以避免,但必須加以有效地扼制。

一個較強的基礎條件。在科技創新的基礎條件中,最重要的恐怕是教育體系。中國的傳統教育體系偏重於知識傳授,厚重有餘,活力不足,在某種意義上不利於創造能力的形成。中國的教育在課程設置、教授方式、考評方式等方面均有諸多待興待革之處。

一種有效的制度支持。國家對自主科技創新的制度支持應是全面而有效的。例如,有有效的項目評估和資金支持體系,有有利於自主創新的政府采購制度,有明智的產業政策,有合理的知識產權制度,有有利於科技創業的社會融資系統,等等。

在人類社會中,做成一件事的條件無非是人、財、物。在三個條件中,人是主體、是最活躍的因素。在科技創新中,人的因素第一,人才第一,體現得更為突出。當然,人的因素並不僅僅指個人的才智,也包括人的社會組織水平。另一方面,有人而無財、物,便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也是做不成事。因此,所謂科技創新的環境創造,就是讓人、財、物能自然地結合、有效地結合,實現一種「人能盡其才,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和諧狀態。

『陸』 中國質量協會質量技術獎是國家級還是省部級

中國質量協會質量技術獎是國家級。

中國質量協會質量技術獎」於2005年設立,是國內質量技術領域第一個經國家科技部、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批准設立的科學技術獎勵,也是我國質量技術領域的最高獎。該獎項每年評審一次,嚴格控制授獎數量,以促進我國質量技術進步,表彰在質量技術領域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團隊,提高質量創新和競爭能力。



(6)中國質量技術與創新成果擴展閱讀:

質量技術獎分四個等級,包括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和優秀獎。為促進先進質量技術的推廣,優秀獎中還設立優秀六西格瑪項目、精益管理優秀項目、質量功能展開優秀項目、可靠性優秀項目的評選。質量技術獎每年評審一次。

質量技術獎獎勵范圍包括:質量技術發明成果;質量技術創新成果;質量技術應用研究成果;先進質量技術的推廣應用成果。

『柒』 中國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1、全球首對體細胞克隆猴姐妹「中中」「華華」誕生

2018年1月24日,中國科學院宣布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誕生;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多年來,與人類相近的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一直沒有解決,成為世界性難題。該成果標志中國率先開啟了以體細胞克隆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新時代,實現了我國在非人靈長類研究領域由國際「並跑」到「領跑」的轉變。

2、「慧眼」衛星填補我國空間X射線探測衛星空白

2018年1月30日,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慧眼」正式投入使用,標志著其進入科學成果產出的新階段。據介紹,「慧眼」衛星已多次參加了國際空間和地面的聯測,獲得了銀道面掃描巡天、黑洞、中子星、太陽耀發等的大量觀測數據,發布了30多個伽馬射線暴的觀測結果,直接測量到了目前最強的中子星磁場迴旋吸收線,完成了國內最高精度的脈沖星導航試驗。

3、我國科學家實現全球首例人類肺臟再生

從患者支氣管刷取出的幾十個幹細胞,在體外擴增數千萬倍之後,被移植到患者肺部的病灶部位;經過3至6個月的增殖、遷移和分化,這些幹細胞逐漸形成了新的肺泡和支氣管結構,進而完成了對患者肺部損傷組織的修復替代——同濟大學醫學院左為教授團隊在國際上率先利用成年人體肺幹細胞移植技術,在臨床上成功實現了人類肺臟再生。

4、「301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揭示水稻遺傳信息密碼

2018年4月25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志長文刊登了「301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研究成果。研究人員用新一代基因組測序技術和高性能計算機平台,對這些水稻種質資源進行了大規模基因組重測序和大數據分析,解析了水稻種群基因組多樣性本質。

5、「天鯤號」海試成功中國疏浚事業邁向深藍

「天鯤號」於2018年6月8日-11日進行海上試航,期間,「天鯤號」完成多項考驗,如航速測定、停船試驗、回轉試驗、拋錨試驗、操舵裝置試驗、船舶動力系統功能試驗及其他輔助系統功能試驗。除了航行時需要進行慢車、停車、全回轉、溺水救生等一系列緊急動作外,還要對雷達、電羅經、磁羅經等助航輔助設備進行調試校正,返航後開始為後期挖泥試驗做准備。

『捌』 中國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古代:四大發明

現代:「蛟龍號」載人潛水器
我國領先世界的科技有; 1、激光技術。我國激光技術世界第一,領先全世界15年。 2、超級稻及其他農作物雜交技術。超級稻被世界成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3、陶瓷技術。陶瓷技術是我國傳統的領先技術。 4、反衛星武器技術。我國已經發明寄生星多年。現在開始向菲律賓的一顆商業衛星部署寄生星。寄生星只有中國才有,世界任何國家都沒有研製出來。是我國鎮國之寶。 5、建橋技術。我國是造橋王國,有「世界橋梁博物館」的美稱。杭州灣跨海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橋,也是世界跨度最大的橋。 6、高原鐵路建設技術。青藏鐵路是世界高原鐵路技術難度最大的技術。 7、巨型水電站建設技術。我國建設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代表世界水電技術的最高水平。 8、排灌機技術。安裝在駱馬湖的抽水機直徑8米,計劃再安裝直徑12米的機器。代表世界最高水平。 9、智能機器人技術。我國的水下螃蟹系統,是世界獨有的。 10、汽墊船是我國發明的。當時為了保密,沒有向全世界公布。 11、打水井技術。我國在西北能打世界最深的水井。 12、絲綢技術。絲綢是我國的傳統技術。現在仍然世界領先。 13、治理沙漠技術。我國治理沙漠技術世界領先。 14、防治人畜瘟疫技術。我國在50--60年代已經基本消滅人畜瘟疫,當時和現在都是世界最高水平。 15、防治SAS病技術。我國防治SAS病技術世界第一水平。 還有一些小科技就不提了。

『玖』 兩年來我國在科技自主創新方面的成就

】、中國研成首顆量子衛星關鍵部件 世界第一
中國超強超短激光器實現1千萬億瓦輸出
】、中國臨空飛行器試驗成功 未來可近太空旅遊

閱讀全文

與中國質量技術與創新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