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核工業十二五信息化建設成果

核工業十二五信息化建設成果

發布時間:2022-08-30 07:59:43

1. 「十二五」以來,我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中發生的大事記或者取得了哪些成就

十一五以來,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人均國民收入穩步增加,經濟結構轉型加快,市場需求潛力巨大,資金供給充裕,科技和教育整體水平提升,勞動力素質改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體制活力顯著增強,政府宏觀調控和應對復雜局面能力明顯提高,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社會大局保持穩定,我們完全有條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再上新台階。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主要是,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投資和消費關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仍然薄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社會矛盾明顯增多,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較多。我們必須科學判斷和准確把握發展趨勢,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加快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情。
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經濟保持平穩快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百分之十以上,經濟效益明顯提高,財政收入連年顯著增加,物價基本穩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創新型國家建設進展良好,自主創新能力較大提高。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和重點工程建設成效顯著。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實現。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新進展
改革開放取得重大突破。農村綜合改革逐步深化,農業稅、牧業稅、特產稅全部取消,支農惠農政策不斷加強。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國有企業和金融、財稅、投資、價格、科技等領域改革取得重大進展。非公有制經濟進一步發展。市場體系不斷健全,宏觀調控繼續改善,政府職能加快轉變。進出口總額大幅增加,實施「走出去」戰略邁出堅實步伐,開放型經濟進入新階段。
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城鄉居民收入較大增加,家庭財產普遍增多。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貧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居民消費結構優化,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斷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務明顯增強。
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新進步。政治體制改革穩步推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斷完善,基層民主活力增強。人權事業健康發展。愛國統一戰線發展壯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切實貫徹。行政管理體制、司法體制改革不斷深化。
文化建設開創新局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扎實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成效明顯。思想道德建設廣泛開展,全社會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文化體制改革取得重要進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全民健身和競技體育取得新成績。
社會建設全面展開。各級各類教育迅速發展,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就業規模日益擴大。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抗擊非典取得重大勝利,公共衛生體系和基本醫療服務不斷健全,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社會管理逐步完善,社會大局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加速推進,裁減軍隊員額二十萬任務順利完成,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全面加強,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歷史使命能力顯著提高。
港澳工作和對台工作進一步加強。香港、澳門保持繁榮穩定,與內地經貿關系更加緊密。兩岸政黨交流成功開啟,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達到新水平。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進展。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各項外交工作積極開展,同各國的交流合作廣泛加強,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建設性作用,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爭取了良好國際環境。
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扎實推進。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深入進行。理論創新和理論武裝卓有成效。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取得重大成果。黨內民主不斷擴大。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特別是幹部教育培訓取得重要進展,人才工作進一步加強,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和組織制度創新不斷深入。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成效明顯。

2. 「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有哪些

二、關於「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根據黨的十七大作出的戰略部署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建議》明確提出了制定「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這就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建議》的一個鮮明的特點,是明確提出「十二五」規劃的主題是科學發展。把科學發展作為主題,第一次在五年規劃中明確提出來,成為全黨的意志,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特點出發,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思想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這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豐富和發展,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建議》提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就是要把科學發展觀貫穿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主要考慮:一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緊扭住發展不放鬆。我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發展仍然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才能從根本上把握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要求。二是要牢牢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仍然是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出現新變化,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國際環境總體上有利於我國和平發展。從國內看,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市場需求潛力巨大,資金供給充裕,勞動力素質改善,體制活力顯著增強,政府宏觀調控能力明顯提高,社會大局保持穩定,我們完全有條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再上新台階。這就要求我們珍惜機遇、抓住機遇、用好機遇,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三是要更加註重以人為本。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我們必須堅持從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保障人民各項權益,加快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四是要更加註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是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突出矛盾和問題的迫切需要。只有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才能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總之,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以科學發展為主題是時代的要求,關繫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

要推動科學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這是制定「十二五」規劃的主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中,中央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作出了全面部署。「十二五」時期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關鍵是要把這些重要戰略部署落實到位。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相當突出,主要是,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投資和消費關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薄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社會矛盾明顯增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刻不容緩。《建議》提出制定「十二五」規劃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體現,完全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性特徵,必將推動「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台階,開創科學發展的新局面。還要看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作出艱苦不懈的努力。為此,《建議》提出了「五個堅持」的基本要求:即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這「五個堅持」,指明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點,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促進的,我們一定要全面深刻理解,認真貫徹落實,切實做到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

在綜合考慮未來國際國內發展趨勢和條件的基礎上,《建議》提出了「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包括經濟發展、結構調整、居民收入、社會建設和改革開放五個方面。《建議》提出今後五年我國發展的目標,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長短結合,把「十二五」規劃的各項目標任務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重大階段性目標緊密銜接,與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緊密銜接。二是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更加明確了調整經濟結構和保障改善民生方面的目標。這就使科學發展的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線更加突出,並有了具體的考核標准和抓手。《建議》提出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充分體現了戰略性、前瞻性、指導性的要求,既為編制「十二五」規劃提供依據,也留下空間。「十二五」規劃將根據《建議》確定的目標,提出包括少數約束性指標在內的具體指標,提交全國人大審議。

3. 「十二五"期間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關於「十二五」時期經濟建設的主要任務

《建議》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一項重大任務進行了專門闡述,強調要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提高宏觀調控的科學性和預見性,把短期調控政策和長期發展政策有機結合起來,加強各項政策協調配合,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這主要是考慮,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是「十二五」時期的重要任務。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防範各類潛在風險,避免經濟大的起落。這里,重點說明以下幾個問題。

(一)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擴大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是我國的一項長期戰略方針。充分挖掘我國內需的巨大潛力,著力破解制約擴大內需的體制機制障礙,是促進我國經濟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方面。《建議》提出,要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這是把居民消費潛力有效轉化為現實消費需求,促進持續穩定擴大消費的必然要求。從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看,「十二五」時期構建擴大消費需求的機制,必須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積極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合理引導消費行為。做好這些工作,不僅有利於從根本上消除制約消費需求擴大的因素,也有利於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必須調整優化投資結構。我國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投資需求有較大增長空間,但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越來越突出。我們既要保持投資合理增長,又要不斷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有效拉動經濟增長。

(二)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十二五」期間,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對我們這個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來說,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糧食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這幾年自然災害頻發、農產品價格波動加劇的嚴峻形勢警醒我們,農業基礎薄弱、糧食安全保障能力不強仍然是現代化建設的瓶頸。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大的結構問題,是城鄉二元結構。解決「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距,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現代化建設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也是關鍵所在。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沒有農民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全面小康。在新的發展階段,我們必須更好地統籌城鄉發展,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要突出抓好以下幾個重點:一是加快建設現代農業。我國人均耕地、淡水擁有量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農業受自然資源約束日益凸顯,靠增加自然資源投入來提高農產品產出的空間越來越小。根本出路在於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市場競爭力。二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我國仍將有幾億人口生活在農村。我們必須按照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要求,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特別要以水利為重點,大幅度增加投入,全面加強農田水利建設。要加大扶貧投入,逐步提高扶貧標准,採取多種方式,推進扶貧減貧取得更大進展。三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農民增收難,主要在外出就業難、務農效益低。必須提高農民職業技能和創收能力,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四是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要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現有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完善城鄉平等的要素交換關系,促進土地增值收益和農村存款主要用於農村。深化農村綜合改革。認真總結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經驗,積極探索解決「三農」問題新途徑。

(三)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和主要內容,是適應國際需求結構調整和國內消費升級新變化,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效益和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重點。《建議》對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出了明確要求和全面部署。主要是:改造提升製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加強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發展海洋經濟。這里,我重點說明三個問題:一是改造提升製造業。我國製造業規模已經很大,在製造業行業分類的30多個大類中,已有半數以上行業生產規模居世界第一,但是製造業總體水平還比較低,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十分迫切,提升空間很大。必須優化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合理引導企業兼並重組,淘汰落後產能,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增強新產品開發能力和品牌創建能力,全面提升製造業的水平和競爭力,促進製造業由大變強。二是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這是搶占經濟科技制高點的重要舉措。我們必須抓住機遇,有所作為,盡快使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先導性、支柱性產業。三是加快發展服務業。服務業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巨大的需求潛力,但由於長期發展滯後,服務業對拉動產業發展、擴大就業、帶動消費的優勢沒有完全發揮出來。要把推動服務業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把發展服務業與擴大城鄉居民消費有機結合起來,與擴大就業緊密結合起來,使服務業發展邁上一個新台階。

(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建議》從四個方面進行了全面部署。主要是: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加強城鎮化管理。這里,我重點說明三個問題:一是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十二五」時期的重要戰略任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進一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重在發揮各地比較優勢,有針對性地解決各地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重在扭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增強發展的協調性;重在加快完善公共財政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推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更好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在改革開放中先行先試的重要作用。要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二是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與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相輔相成,共同構成我國國土空間開發的完整戰略格局。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是尊重自然、因地制宜謀發展的必然要求。要抓緊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完善績效考核辦法和利益補償機制,引導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推進發展。三是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加強城鎮化管理。城鎮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強勁動力。必須遵循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一要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以大城市為依託,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要重視和解決城鎮化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特別是一些大城市中心功能區過於集中、人口增長過快、土地佔用過多、交通擁擠、環境惡化等問題。二要把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為城鎮居民。大城市要加強和改進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根據實際放寬外來人口落戶條件。要注重從制度上解決好農民工權益保護問題。三要完善符合國情的住房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住房問題涉及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必須形成合理的社會預期和有效的調控體系。要強化各級政府職責,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給。合理引導住房需求,抑制投機需求,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

(五)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我們的基本國策。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議》從五個方面進行了全面部署,包括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這里,我就兩個問題作點說明。一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氣候變化是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需要國際社會合作應對。加大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力度,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去年,中央提出了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並決定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我們付出艱苦的努力。《建議》提出「十二五」規劃綱要把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並就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部署。這些都是根據我國國情採取的主動行動。我們要在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下積極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二是加強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建設生態文明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重要保證。近幾年我國重特大自然災害頻發,給人民生命財產和經濟社會發展造成重大損失。這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生態環境惡化不僅影響發展,而且威脅到人類生存。我們必須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和自然恢復為主,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建議》明確提出了以防洪和防治地質災害為重點的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的主要任務,要求推進大江大河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推進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我們必須以高度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做好這些工作。

四、關於「十二五」時期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務

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任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擴大國內需求的重要途徑。「十二五」時期必須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在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的更大進展。這里,重點說明以下幾個問題。

(一)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議》圍繞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教育、人才規劃綱要,對科技、教育和人才改革發展重點工作進行了部署。一是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科技創新的關鍵是增強共性、核心技術突破能力,為當前和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這就必須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把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起來,著力在一些重點領域取得新突破,攻克一批核心關鍵技術。把握科技發展趨勢,加強基礎前沿研究,搶占未來科技競爭制高點。二是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有效解決科技與經濟脫節問題,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資源優化配置、開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地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會的創新活力。保護知識產權,對鼓勵自主創新、優化創新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三是加快教育改革發展。這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大計。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必須始終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要按照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要求,推動教育事業發展,提高現代化教育水平。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要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教育管理體制、辦學體制,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質量評價、考試招生制度。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起點,要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健全國家資助制度,加快縮小教育差距。要繼續推進和完善免費師范生教育制度,不斷提高教師隊伍水平。四是建設人才強國。人才是第一資源。更好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必須大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

(二)加強社會建設,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議》提出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為「十二五」期間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出了總體要求。符合國情,就是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要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需求相適應,把握好盡力而為與量力而行的關系;比較完整,就是這一體系應該包括涉及基本民生保障的各個主要領域;覆蓋城鄉,就是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既覆蓋城鎮居民,也覆蓋農村居民,特別是社會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社會救助要實現城鄉全覆蓋,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和個人賬戶跨省可接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可持續,就是制度的設計和財力的保障,要形成一種常規的、長效的機制,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能力隨著國力的提高而不斷增強。《建議》從六個方面進行了具體部署:一是促進就業和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保障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在今後相當長時期內,我們都必須堅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要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促進充分就業。要加強政策支持和就業指導,著力做好重點人群就業工作。要發揮政府、工會和企業作用,努力形成企業和職工利益共享機制,建立和諧勞動關系。二是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這是群眾呼聲最強烈、全社會十分關注的問題。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體現。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收入分配製度不斷完善,形成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同時也出現了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問題。黨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要更加註重公平。這對我們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要充分認識到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堅持不懈地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時要充分認識到,改革開放、發展經濟,根本目的是要讓全體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必須始終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們的分配製度和政策既要有利於提高經濟效率,不斷增加社會財富;又要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十二五」時期要按照黨的十七大確定的方向,進一步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扭轉城鄉、區域、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擴大趨勢。我們不僅要通過發展經濟,把社會財富這個「蛋糕」做大,也要通過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把「蛋糕」分好,讓全體人民都能夠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三是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作為一項基本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網」和「穩定器」。讓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無後顧之憂,是黨和政府的重要職責。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已初步建立,但總體上看還不完善,主要是城鄉社會保障發展不平衡,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蓋面還比較窄,基本統籌層次低,保障水平不高,與全體人民的期待相比還有不小差距。「十二五」時期,要按照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基本方針,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在擴大覆蓋范圍、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統籌層次和實現制度統一等方面邁出更大的實質性步伐。四是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我國醫療衛生服務供給總量相對不足,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均衡,城鄉醫療保障水平差距較大,「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比較突出,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水平與人民群眾對生活質量和健康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中央已經作出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重大決策,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這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從理念到體制的重大變革,也是一個逐步的、長期的甚至是艱苦的過程。為此,中央提出在2011年底前,要重點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國家基本葯物制度、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等五項改革。「十二五」時期,我們既要完成近期任務,也要向長遠目標邁出堅實的重大步伐。《建議》對未來五年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我們一定要把這些工作落實到位,讓人民群眾享受醫改工作的重大階段性成果,增強他們對醫改的信心和對政府的滿意度,確保醫改工作順利推進。五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必須創新社會管理機制,提高社會管理能力和水平。要加強社會管理法律、體制、能力建設,完善社會管理格局,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六是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逐步完善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切實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支持殘疾人事業發展。

(三)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文化建設是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發展、民族振興,不僅需要強大的經濟力量,更需要強大的文化力量。《建議》提出了三方面的任務。一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沒有全民族文明素質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實現現代化。要加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導愛國守法和敬業誠信,構建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求、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和行為規范。二是推進文化創新。要適應群眾文化需求新變化新要求,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使精神文化產品和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三是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文化的社會效益是第一位的,但隨著現代經濟與文化因素的融合,文化的經濟效益也越來越明顯。政府要履行好發展公益性文化體育事業的責任,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需要和權益。同時,要在政府引導下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市場,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五、關於「十二五」時期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主要任務

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重大決策,是實現國家強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國過去30多年的發展進步,靠的是改革開放,未來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仍然要靠改革開放。我國生產力總體水平還不高,影響生產力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體制性障礙還不少,必須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最大限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不竭的動力。《建議》強調要加快改革攻堅步伐,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使上層建築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變化,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建議》根據「十二五」期間面臨的新形勢,對深化體制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進行了全面部署。這里,我著重說明幾個問題。

一是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要營造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制度環境。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加快國有大型企業改革,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健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收益分配製度。要從多方面採取措施,放寬市場准入,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二是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點任務。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完善重要商品、服務、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健全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信息等要素市場,使各類要素價格真正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三是深化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改革的方向是,進一步理順各級政府間財政分配關系,積極構建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財稅體制。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加強縣級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財力保障,繼續完善稅制,逐步健全地方稅體系,賦予省級政府適當稅政管理許可權等。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是防範金融風險的重要舉措。要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改進外匯儲備經營管理。建立健全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預警體系和處置機制。四是深化政府自身改革。這些年,政府自身改革雖然取得一些進展,但與人民群眾的期望相比差距仍然不小。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對微觀經濟主體干預過多,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比較薄弱;一些工作人員依法行政意識不強;一些領導幹部脫離群眾、脫離實際,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重;一些領域腐敗現象易發多發。必須通過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和加強制度建設,從制度上解決權力過分集中又得不到制約的問題,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和合法權益,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要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用法律法規調整政府、市場、企業之間的關系,依法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推進政府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要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繼續優化政府結構、行政層級、職能責任。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把政府該管的事情切實管好,減少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要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健全決策程序,強化決策責任。要推進政務公開,加強對權力的有效監督和制約,堅決懲治和預防腐敗,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提高政府公信力。五是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十二五」時期,我國對外開放的國內外環境和條件發生深刻變化,對外開放進入由出口為主向進口和出口並重、由吸收外資為主向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並重、由注重數量向注重質量轉變的新階段。我國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和內外聯系更為密切,也對我國與國際社會實現良性互動和互利共贏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時期,要適應新變化、新要求,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創造我國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新優勢,擴大和深化同各方的共同利益,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建議》明確了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重點任務。一要優化對外貿易結構,繼續穩定和拓展外需,促進出口結構轉型升級,積極擴大進口,促進進出口平衡發展。二要提高利用外資水平,進一步優化結構、豐富方式、拓寬渠道、提高質量,更好地滿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需要。三要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按照市場導向和企業自主決策原則,引導各類所有制企業有序到境外投資合作。維護我國海外權益,有效防範各類風險。四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合作,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4. 公路水路交通運輸信息化「十二五」發展規劃的建設重點

(一)實施交通運輸行業信息化重大工程。
由交通運輸部統一組織開展公路水路安全暢通與應急處置系統、公路水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務系統、公路水路建設與運輸市場信用信息服務系統、交通運輸經濟運行監測預警與決策分析系統等四項重大工程建設,促進跨地區、跨部門間的信息資源共享和業務協同,形成發展合力。
1. 公路水路安全暢通與應急處置系統建設工程。
——積極引導建設、推廣跨省市高速公路聯網收費系統和區域聯網不停車收費系統,有效緩解收費站擁堵、提高通行效率,促進節能減排、節約用地。
——建設互聯互通、協同高效的部省兩級路網管理平台,完善對國省干線公路重要路段、特大橋梁、長大隧道等重點監控目標運行狀態、氣象條件等的監測、監控,強化預測預警及評估,加強路面、橋梁管理系統的普及應用,實現養護、收費、路政、治超、交通情況調查等管理系統的聯網應用,統籌安排養護計劃,及時發布路況、氣象、交通管制和疏導分流信息,為路網區域協調管理、保通搶通和出行服務提供支撐。
——完善船舶交通管理、航道管理、港口安全管理信息系統,健全沿海港口重點水域及內河高等級航道的船舶交通、通航環境、航道變遷、港航設施、水域污染、水文氣象等狀態的實時監測和安全預警體系,整合現有各種交通動態監控資源,合理調度船舶安全通過風險水域,防止航道阻塞,及時發布航行通(警)告、航道通告(通電)等信息,避免船舶交通事故發生,並為水上人命救助、通航水域清障、船舶污染防治、船舶消防等應急搶險提供信息支撐。
——建立健全重點營運車輛和船舶的監測監控系統,重點跟蹤監測「兩客一危」車輛、重點營運貨車和「四客一危」船舶的安全技術狀態和運行狀況;建立公路水路危險品運輸全程聯網監管系統,加強源頭管理,強化過程式控制制,打擊非法營運,實現跨區域、跨部門信息共享和聯防聯控。
——建設多網聯動的部省兩級公路水路安全監管與應急處置平台,實現信息接報、監測預警、風險評估、輔助決策、信息發布、資源管理、異地會商、統計分析等功能,滿足「監管到位、協調聯動、上下貫通、左右銜接、響應迅速、處置有效」的要求,加強行業內外安全監管與應急處置信息的交換共享,實現應急資源動態管理和科學調度,確保重點物資和搶險物資緊急運輸,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2. 公路水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務系統建設工程。
——深化完善省域公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務系統,積極推動跨區域交通出行信息的交換共享。依託路網監測監控系統的完善,強化路況、養護施工、交通管制、氣象等實時信息服務,並在完善網站、服務熱線、交通廣播、簡訊平台等服務方式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路上固定和移動式可變情報板、服務區顯示終端、車載終端等服務手段,為公路出行者提供覆蓋高速公路和國省干線普通公路的出行信息服務。引導開展省域、跨省域客運售票聯網和電子客票系統建設,以網上購票和電話購票等多種形式,方便出行者購票,並為長途客運乘客提供相關信息服務。引導建設機動車維修救援信息服務網路,為駕車出行者提供救援信息服務。
——建設內河航運綜合信息服務系統,依託海事、航道和運政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和完善,強化航道狀況、水位水深、水上水下施工、交通管制、水文氣象等信息服務,並利用網站、呼叫中心、航行廣播、簡訊平台等多種服務方式在內河干線和重要水網地區為通航船舶提供航行信息服務。進一步完善水路客運出行信息服務系統建設,在重點水域引導開展客運售票聯網和電子客票系統建設。
——在地市級以上城市加快建設覆蓋城鄉的公共交通信息服務系統。積極推進開展動態車載導航系統的研發與產業化應用試點。鼓勵開展汽車租賃網路化信息服務系統建設。
——建設以全國統一特服號、統一交通廣播頻率為特徵,提供有機銜接的多種服務手段,並覆蓋國家高速公路、重要普通國省干線及廣大城鄉地區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務體系。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培育交通出行信息服務產業的健康發展,方便百姓安全便捷出行。
3. 公路水路建設與運輸市場信用信息服務系統建設工程。
——深化完善部省兩級公路水路交通建設市場信用信息管理系統。推廣普及公路水運建設工程項目管理、工程標准規范管理系統,建設公路水運工程招投標管理等系統,構建涵蓋勘察設計、施工、監理、試驗檢測等從業單位和人員的信用監管、徵集、發布和獎罰機制,實現公路水路建設市場責任主體基本信息、信用信息、工程建設項目信息的公開、共享,規范公路水路建設市場秩序,提高工程質量。
——建設完善部省兩級公路水路運輸市場信用信息服務系統。深化完善公路水路運輸管理信息系統、職業資格管理信息系統,深化部省道路運輸信息系統聯網工作,推進部省水路運輸信息系統聯網工作;推廣普及IC卡道路運輸電子證件、船舶船員「一卡通」、船舶電子簽證等系統;引導汽車、船舶維修及配件質量追溯信息服務系統建設;建設省級統一、覆蓋市縣的運輸企業和從業人員信用管理系統,實現對各類信用信息的分級分類管理和動態更新。依託部級系統建設,實現公路水路運輸行政執法信息、信用信息跨區域、跨部門的交換和共享。及時發布交通運輸行業經營主體信用信息,為社會提供從業企業、人員的資質和資格認證及信用信息查詢服務,形成政府監管、企業自律、社會監督的信用管理和服務體系。
4. 交通運輸經濟運行監測預警與決策分析系統建設工程。
——建設與業務系統相融合的交通統計信息系統,完善交通統計信息指標體系,依託業務管理與服務系統,逐步實現統計數據從交通運輸業務系統的有效獲取,提高統計數據的真實性、及時性、准確性。
——建設部省兩級行業經濟運行監測預警和決策分析系統,構建動態運行監測信息指標體系及信息採集機制,實現重點物資運輸、基礎設施運行、固定資產投資、生產安全、運輸市場、行業能耗等交通運輸經濟運行狀態的監測和預警。結合國際和國內、國家和區域經濟運行動態,面向行業管理部門開展行業發展態勢的綜合分析,研判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對交通運輸行業的影響,適時調整行業發展政策。按國務院有關部門要求,及時上報相關信息,反映國民經濟運行和國際貿易情況。面向社會及時發布相關信息,發揮導向性作用,引導行業投資者、運營者進行合理決策。
(二)開展重點領域示範試點工程建設。
為適應現代交通運輸業發展的形勢要求,圍繞行業管理新職能,在綜合運輸、現代物流和城市客運三個領域開展示範試點工程建設,積極探索新領域信息化發展路徑,帶動信息化全面發展。
1. 綜合運輸協同服務示範工程。
——試點開展特大城市綜合客運樞紐協同管理與信息服務系統的建設。建立多種運輸方式管理和運營信息的交換和共享平台,實現樞紐內軌道、公交、長途客運等不同交通方式的協同運轉,實現樞紐內的安全監測及緊急事件下聯動處置,提供樞紐內外旅客出行、換乘及交通誘導信息服務,促進多種運輸方式的高效銜接,提高旅客換乘效率,緩解城市交通壓力,增強樞紐內的安全監測及緊急事件下聯動響應能力建設,提高客流快速組織和應急疏散效率。
——示範開展港口集裝箱多式聯運信息服務系統建設。基於港航電子數據交換(EDI),依託沿海和長江沿線重要港口,實現港口集裝箱水水、公水、水鐵等聯運信息服務,實現多種運輸方式單證信息共享和通關一體化服務,提高集裝箱整體周轉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促進港口集裝箱多式聯運事業的發展,提升港口競爭力。
2. 區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務示範工程。
——政企聯合試點推進區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台建設,以物流信息服務需求為導向,以標准規范建設為基礎,整合物流領域政企相關信息資源,提供貨運物流企業和從業人員資質和資格認證、信用等政府公共信息,物流采購招投標、物流設施設備供求、車貨交易、船舶交易、船員勞務服務、訂艙等物流交易信息,衛星定位與貨物追蹤、車船維修救援等物流保障信息,金融、保險等增值信息,以及物流應用軟體系統託管等服務。積極探索不同地區、不同特點的平台運作模式,加強跨區域物流信息的交換與共享,優化資源配置,顯著改善物流系統的運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試點開展道路貨物甩掛運輸信息平台建設,推進甩掛運輸車輛智能車載終端的研發和應用,實現甩掛運輸智能運營調度管理、運行監測與綜合分析等功能,提高運輸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3. 城市客運智能化應用示範工程。
——試點開展城市出租汽車服務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更新改造出租汽車智能車載終端設備,整合建設出租汽車電召服務和監控指揮中心,實現電召服務、監控調度、市場監管、運行分析等功能,提升出租汽車行業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緩解道路擁堵,降低能源消耗,減少尾氣排放,並適時在地市級以上城市逐步推廣應用。
——推廣城市公共交通智能系統建設,開展城市公交與軌道交通智能調度與管理、動態停車誘導等智能化系統的示範建設與推廣應用;大力推廣普及城市公交「一卡通」,在有條件的區域,積極推進跨市域公交「一卡通」的互聯互通,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的協同運行效率和服務能力,提高公交出行分擔率,緩解城市交通擁堵。
(三)繼續深化信息化業務系統應用。
1. 深化各業務領域的管理應用,完善發展基礎。
——加大路面、橋梁預防性養護以及狀況評價的信息化應用,深化完善公路收費管理、路政管理、治超管理、交通情況調查等系統,並加強聯網管理。
——推進國際道路運輸管理與服務信息系統的建設完善與推廣應用。
——重點開展長江干線、西江干線、京杭大運河、長三角、珠三角等內河水網地區數字航道建設,發布和應用內河電子航道圖;加強航標遙測遙控、船閘聯合調度等系統建設;積極推進港航公共基礎設施運行和維護管理系統建設;深化港口設施安全和保安系統建設。
——深化水上重點物資跟蹤管理系統;積極推進船舶不停靠報港系統;引導建設完善全國港口信息服務網路,統一發布港口有關公共基礎設施運行和生產動態信息。
——完善並建設海事綜合業務協同管理信息系統,推進省市運政、港政、航政、海事一體化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加快救助打撈管理信息系統、交通公安綜合業務應用系統和重點水域、沿海港口治安防控信息系統建設。
——推廣建設交通運輸行政執法綜合管理信息系統。
——加快推進交通科技信息資源共享平台各子平台建設,形成較為完善的部、省兩級科技信息共享平台體系,實現跨行業的科技信息資源共享;完善各級交通遠程教育與培訓信息系統。
——積極推進我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在交通安全、船舶航行、交通基礎設施監測監控、公路運輸和公眾出行等領域的民用化應用建設。
2. 深化各業務領域的服務應用,增強公共信息服務能力。
——深化行政許可在線辦理平台建設,簡化和理順行政許可事項辦理流程。開通省級交通政務服務熱線,完善各級交通政務網站建設,重點解決社會上針對交通行業投訴和建議的接收和處理,提高交通政務公共信息服務能力。
——引導交通電子口岸建設,開展港口船舶電子結關、查驗、危險品申報、港政管理、運政管理等交通行政許可的「一站式」服務,並實現與國家電子口岸對接,為港口生產部門、船舶、船東、貨主等提供信息服務。
——引導建設航運交易信息服務平台,整合港口、企業、海事等部門數據資源,實現貨物交易、船舶交易、船員勞務服務交易信息服務。
(四)進一步完善信息化發展條件。
1.完善行業信息基礎設施,提升通信信息網路支撐能力。
——完善交通行業信息專網建設,統籌考慮行業通信信息網路建設需求,充分利用全國高速公路光纖、管道資源,組建連接部省的交通運輸行業專網,全面提升通信信息網路的支撐能力;鼓勵各省充分利用高速公路通信網路資源開展行業專網建設。
——完善應急指揮通信系統,充分利用並整合海事衛星、甚小孔徑衛星地球站(VSAT)、我國第二代衛星導航、海岸電台、公共通信等手段,建立應急聯合通信保障機制,提升交通應急指揮通信保障能力。
2.完善部省兩級數據中心體系,提升行業數據服務能力。
加快交通行業信息資源目錄體系建設,完善信息共享規則、標准和機制,提高數據資源共享水平,有效避免數據重復和無效採集。完善行業基礎資料庫建設,結合重大工程和核心業務系統建設,健全和完善公路、港口、航道、車輛、船舶、從業人員、經營業戶、建設項目等行業基礎信息資源資料庫,積極推進1∶50000交通地理空間基礎信息庫建設,全面提升行業基礎信息共享和服務能力。完善部省兩級數據交換平台,滿足行業數據交換和共享要求。建設運行維護綜合管理平台,實現數據和設施設備的維護管理。
3.構築行業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提升信息安全防範能力。
建設交通運輸行業統一的信息安全認證體系,為行業提供統一安全認證服務。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和技術標准規范,開展交通運輸行業信息系統分級保護和等級保護體系建設,完善信息安全防控技術措施和手段,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制度。建立部級數據容災備份中心,提高重要信息系統的可靠性和安全應急能力。
4. 完善行業信息標准框架體系,提升信息共享協同能力。
加快制定交通信息化基礎性關鍵標准,按照行業標准體系框架,結合重大工程和示範、試點工程的建設,及時提煉和完善相關信息標准規范,組織建設標准一致性和符合性檢測平台,並採取有效措施,保障信息標準的貫徹執行。
(五)實施效果。
通過實施上述建設重點,將進一步凝聚交通運輸信息化發展合力,顯著提高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全面加強信息化對發展現代交通運輸業的支撐和保障作用:
——重大交通危險源的智能監控能力明顯增強,交通運輸公共突發事件的信息報送、發布和快速響應水平明顯提升,緩解交通擁堵,確保路網、水網運行暢通,預防交通運輸事故發生,有效應對公共突發事件,有力支撐交通運輸安全暢通發展。
——交通運輸信息服務質量進一步提高,以服務承諾為導向,為社會提供優質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務,全面改善出行質量,提升出行安全、便捷與可靠程度,有力支撐交通運輸人文和諧發展。
——交通運輸行業信用信息管理水平顯著提高,市場協同監管進一步加強,切實提高交通建設市場工程質量和運輸市場服務質量,規范市場秩序,有力支撐交通運輸健康有序發展。
——交通運輸行業信息共享全面加強,進一步促進多種運輸方式協同服務,推進綜合運輸體系構建,發展現代物流,有力支撐交通運輸統籌協調發展。
——交通運輸行業管理和服務領域信息化應用繼續深化,全面加強業務協同能力建設,進一步優化業務流程,創新管理機制,有力支撐交通運輸創新高效發展。
——交通運輸信息採集和分析進一步強化,全面加強行業經濟運行監測預警,改變政府決策缺乏有效數據支持的狀況,保障決策具有前瞻性和合理性,有力支撐交通運輸科學發展。

5. 十一五成果,十二五規劃。

十一五成果

編者按 「十一五」正漸行漸遠。這是「黃金發展期」和「矛盾凸顯期」聯合出現的五年、是新農村建設扎實推行並取得喜人成果的五年、是在國際金融風暴下逆風飛揚創造發展奇跡的五年、是跨越新中國建立60周年和改革開放30周年歷史性節點的時刻、是遭遇歷史性自然災害堅強振奮自救的五年……

「十一五」即將以堅定果敢的步伐走過了屬於他的歷程,他身後是一連串坎坷的道路和努力的腳印。這是中國改革路上不可磨滅的一段道路,他為我們留下了一個意味深長的背影。在前幾天的「今日談」中,我們綜述了「十一五」期間「新農村建設」、「民生五年」等重要話題;今天,半月談網為您打開「十一五」改革啟示錄……

「十一五」改革發展成果突出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簡稱「中改院」)最近開展的專家問卷調查顯示,79.10%的專家認為「十一五」改革取得了一定進展,56.78%的專家認為在局部領域有所突破。

「十一五」時期,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面對來自國內外的各種重大挑戰,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我國各地區各部門積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地實施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一攬子計劃,有針對性地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積極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國民經濟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投資消費增長趨於協調,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節能減排和結構調整取得積極成效,改革開放積極推進,就業持續增加,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經濟社會發展態勢總體良好。

「十一五」時期,我國在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行政體制改革等方面均取得突破進展,反金融危機取得明顯效果,單項改革有明顯突破。特別是農村改革使農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務改革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設得到各級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視,因此,「十一五」時期被譽為「民生五年」。

部分改革仍進展緩慢

盡管「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果,但制約經濟平穩運行的矛盾和問題還不少。在一些領域改革進展仍然緩慢,改革任務仍十分艱巨。因此,必須冷靜觀察、科學判斷、未雨綢繆、把握時機。

例如,政府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仍沒有得到扭轉,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有所強化,市場化改革的進程步履緩慢。主要表現在結構性問題突出,投資仍然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尤其是在反危機的特定時期,以投資為重點的刺激政策成為保持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在客觀上導致發展對改革的依賴程度在下降,制度變革促進發展的空間在壓縮,包括投資消費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結構等在內的結構性問題沒有明顯改善。

總體而言,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的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有實質性改變。根本原因在於地方政府主導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例如,以追求經濟總量為目標,以擴大投資規模為主要途徑,以土地批租和發展重化工業項目為主要特點,以行政干預和行政推動為主要手段等等。在內外發展條件急劇變化的背景下,「十二五」發展方式轉型與變革的任務更加艱巨。

在部分領域改革取得突破進展的同時,一些涉及多部門的綜合性改革成效不大。例如,壟斷行業改革滯後;財稅體制改革未能如期啟動,積弊日增。另外,行政體制改革滯後,尚未有大的突破。大部門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還處於職能調整的階段,中央與地方關系仍未得到理順,創新體制的運行效率並未有明顯的提高。

以二次改革推動發展方式轉型

轉型需要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充分發揮擴大內需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強調社會公共需求轉型,構建適合我國特點的發展型社會體制和政策體系;需要強調政府轉型,加快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

當前,發展方式轉型面臨許多結構性問題。一是體制與政策的矛盾。在反金融危機中,政策調整很到位,及時地推出了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但相應的一攬子改革尚未順勢推出。二是體制與體制之間的矛盾。比如投資消費失衡的突出矛盾,既有市場體制缺陷的原因,也有社會體制不健全的原因。三是政策與政策之間的矛盾。上下級政府間、政府各部門間政策打架的情況很多。

因此,只有推動結構性改革,發展方式轉型才能取得實質性突破。例如,要擴大消費,構建消費大國,需要盡快啟動國民收入分配體制改革,調整收入分配格局;要適應城市化時代,就需要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要解決公共產品短缺問題,需要加快推進公共服務體制建設等等。

我國在「十二五」期間需要盡快啟動第二次改革。第二次改革與過去30餘年的以單項突破為特徵的第一次改革相比,是一攬子的綜合改革措施。第一次改革,我國總體上還處於生存型階段,主要挑戰是解決溫飽問題,基本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第二次改革,我國開始進入發展型的新階段,促進人的自身發展成為改革的主要挑戰,基本目標是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體制基礎。第一次改革,面臨的主要矛盾是生產力落後的問題,是社會產品供給總量嚴重不足的問題;第二次改革,面臨的是內需嚴重不足的突出矛盾。第一次改革,主要是在經濟領域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路徑,在很長時期內把轉變經濟總量增長方式作為改革的主要任務;第二次改革,需要推進包括經濟體制、社會體制和行政體制等在內的結構性改革,以實現公平與可持續的科學發展目標。 改革全局對政府轉型的依賴性全面增強

「十二五」期間,我國發展方式轉型的主要挑戰不是經濟社會本身,而是政府轉型與政府決策,新階段改革發展全局對政府轉型的依賴性全面增強。

概括而言,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關鍵在於實現經濟運行機制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的轉變;解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矛盾,關鍵在於強化政府在完善收入分配體制中的基本責任;解決基本公共產品短缺的矛盾,關鍵在於確立政府在公共產品供給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解決公共治理建設滯後的矛盾,關鍵在於加強政府自身建設與改革;推進發展方式轉型的主要目標是公平與可持續發展,基礎是消費主導,政府主導型的增長方式弊大利少,非改不可。

「十一五」行政體制改革沒有大的突破,重要原因在於從中央到地方的公共職責分工體制和與此相關的財力配置問題並沒有解決好。目前,基本公共服務立法滯後於整個公共服務體制建設,主要表現在立法層次低、各級政府法定責任界定不清楚,難以體現公共服務供給的公平原則和效率原則。

因此,政府轉型的一項重要任務是使各級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上職責明晰化、法定化。應當盡快建立政府基本公共服務的評價體系,將基本公共服務績效評估與幹部選拔和任用相聯系,為建立一個以基本公共服務為核心的政府績效評估體系奠定堅實的基礎。要探索建立公共服務監管體制。城鄉、地區、不同社會群體公共服務供給存在巨大的差距,但是現行的監管體制並不對此問責,所以,在進行大部門體制改革的同時,應設置具有獨立性、權威性、專業化的公共服務監管委員會,並探索建立基本公共服務的社會監督機制。

「十二五」要以政府轉型為主線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將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權力范圍、權力運作方式、利益配置結構、責任和義務等明確下來,逐漸使中央和地方的關系進一步制度化;要探索建立各級政府事權與財力平衡的體制,按照政府間財政能力均等化的要求,實現由層級財政向轄區財政的轉型;以完善政府間轉移支付為重點,建立轄區財政能力均等化機制,強化省、市兩級財政的轄區責任,保證縣級財力。

要按照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的要求推進行政區劃體制改革,加快推進行政上的「省直管縣」;要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的執行權,建立執行機構,強化監督權,成立獨立的監督委員會。要以政府自身建設與改革為重點完善公共治理結構,一方面,正確劃分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邊界,使政府的職能嚴格限定在市場和社會解決不了的領域,使政府能夠集中精力履行公共職責;另一方面,有效地培育微觀經濟主體和社會組織,發揮企業和社會組織各自的比較優勢,從而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社會和諧創造基礎性的制度條件。

以積極的社會體制變革緩解經濟增長壓力

當前,我國經濟增長面臨的壓力具有深刻的社會根源。「十一五」時期,中央實施了一系列新的社會政策並取得了重大進展,但仍存在著分配結構不合理、基本公共服務總體供給不足等問題,這是形成「國內消費不足、產能相對過剩」的重要原因。

例如,我國幾億農村人口的投資和消費需求潛力引人注目,被認為是全球經濟版圖上少有的一個亮點。這個潛力的釋放,將對我國經濟增長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我國農村居民的消費率從最高點1983年的32.3%,在「十一五」時期的2007年下降到最低點9.1%,24年下降了23個百分點,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長期缺失嚴重抑制了農村居民的消費慾望。

因此,化解經濟壓力,不僅要調整經濟政策,也要進行社會變革。短期內,採取積極的社會政策,穩定市場、擴大就業,加強對弱勢群體的救助,防止經濟壓力與社會問題的雙向傳導;中長期,需要深化社會體制改革,加強公共服務體制建設,調整收入分配結構,平衡不同群體的利益關系,形成拉動消費需求的重要制度保障。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矛盾與沖突常態化已成為社會現實。因此,應當建立「安全閥」機制,將其作為保持社會彈性、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公共產品,成為「十二五」時期社會治理變革的重要舉措。其核心就是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均衡的機制,即在承認利益分化的基礎上,在公平的原則下,通過法律、政策等手段,構築有效的談判溝通和意見表達的平台。(《半月談內部版》2010年第10期/文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 遲福林) (來源:《半月談》)

十二五規劃

http://ke..com/view/2192926.htm

6. 「十二五」國家政務信息化工程建設規劃的重點任務

「十二五」國家政務信息化工程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為依據,重點明確以下建設任務:
(一)構建國家電子政務網路
基於國家電子政務傳輸骨幹網,建好內網,擴展外網,整合優化已有業務專網,構建完整統一的國家電子政務網路。加快推進專網業務向國家電子政務網路遷移,確需保留的部門專網根據業務需要實現與國家電子政務網路互聯互通。
1.國家電子政務內網平台。
建設目標:形成統一的國家電子政務內網平台,主要用於承載各級政務部門的內部辦公、管理、協調、監督和決策等業務信息系統,並實現安全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和業務協同。
建設內容:加快建設統一的電子政務內網平台。規范網路連接,整合網路資源,確保安全接入。重點建設中央級平台,盡快實現頂層互聯互通。各部門按照業務系統部署和安全管理要求,依託統一的國家電子政務內網平台,開展跨地區跨部門業務應用,實現網路資源的共享共用。
2.國家電子政務外網平台。
建設目標:實現國家電子政務外網平台的互聯互通,為各級政務部門履行職能提供服務,為面向公眾、服務民生的業務應用系統以及國家基礎信息資源的開放共享提供信息支持。
建設內容:完善國家電子政務外網中央級平台,整合地方網路資源,加大地方各級電子政務外網建設,推進中央級電子政務外網平台與地方各級電子政務外網的有效聯通。
(二)深化國家基礎信息資源開發利用
基礎信息資源庫包括基礎信息庫和業務信息庫,並依法向政務部門和社會開放。基礎信息庫要按照一數一源、多元採集,共享校核、及時更新、權威發布的原則建設。業務信息庫要按照物理分散、邏輯集中、共享校核的原則建設。
1. 人口信息資源庫。
建設目標:初步實現相關部門人口信息資源的實時共享,為區域資源承載能力、實有人口統籌管理、人口全生命周期管理、社會治安狀況、人力資源能力素質、社會就業形勢、市場消費能力和公益事業發展水平、城鎮化水平等的監測分析和評價決策提供信息支持,提高管理、服務和決策水平。
建設內容:建設和完善覆蓋全國人口、以公民身份號碼為標識、以居民身份證信息為主要內容的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以人口基礎信息為基準,建立信息共享和校核機制,充分利用全國人口普查信息,逐步建設人口總量和靜態動態分布、戶口登記、健康素質、殘疾人口、年齡和性別結構、教育程度、就業狀態、居住狀況、收入水平、納稅情況、參保繳費、社保待遇、婚姻狀況、優撫救助、扶貧開發、黨員、公務員、專業技術人才等方面的業務信息庫。
2. 法人單位信息資源庫。
建設目標:初步實現相關部門法人單位信息資源的實時共享,為企業技術創新、產品質量保障、中小企業發展、勞動就業需求、行政資源配置、產業經濟安全、社會事業發展、市場開放競爭、社會信用體系等的監測分析和評價決策提供信息支持,提高管理、服務和決策水平。
建設內容:建設和完善以法人組織機構代碼為標識的機關法人、事業法人、企業法人、社團法人及其他依法成立的各類機構單位基礎信息庫。以法人單位基礎信息為基準,建立信息共享和校核機制,充分利用經濟普查信息,逐步建設法人信用、固定資產投資、產業結構、就業規模、生產經營、稅源稅收、法人業務范圍等方面的業務信息庫。
3. 空間地理信息資源庫。
建設目標:初步實現相關部門空間地理信息資源的實時共享,為自然資源儲備和開發利用狀況、人居環境、生態環境、自然災害、交通資源配置和物流配送效率的監測分析和評價決策提供信息支持,提高國土空間資源配置效率。
建設內容:在國家自然資源和地理空間基礎信息庫一期工程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充和整合相關數據資源,完善信息共享機制。建設和完善以測繪基礎地理信息為主要內容的國家空間地理基礎信息庫。以國家空間地理基礎信息為基準,建立信息共享和校核機制,逐步建設土地礦產資源、海洋環境狀態、地質地震構造、耕地草原狀況、森林濕地荒漠、水源水系分布、城鄉建設規劃、綜合交通布局、水域空域航線、網路資源分布、重點水利工程分布、行政區劃和地名、郵政編碼和地址、地理數據資源等業務信息庫和國土資源監管信息系統。
4.宏觀經濟信息資源庫。
建設目標:依據業務需要實現宏觀經濟信息的共享,為有關部門和地方開展經濟運行動態監測、產業安全預測預警等分析決策提供信息支持,確保金融、稅收、統計等宏觀經濟基礎數據真實准確、完整及時,提高政府統計公信力,提高宏觀調控的科學性、預見性和有效性。
建設內容:強化金融、稅收、統計等基礎信息資源開發利用,逐步完善消費、投資、進出口以及經濟運行、節能減排、知識產權等方面的業務信息資源。建立完整、統一、高效、適用的國家統計信息系統,完善國家統計資料庫,建成安全暢通、便捷高效的聯網直報系統。
5.文化信息資源庫。
建設目標:推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和開發利用,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傳播,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建設內容:完善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逐步建設以國家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國家重要文物、國家檔案信息等為主要內容的信息庫。完善文化市場信息監管平台,加強重點新聞網站建設,推動新聞信息搜索引擎發展,完善國家級網路視頻內容傳播和共享平台。
(三)完善國家網路與信息安全基礎設施
堅持以促發展、保安全為主線,按照規制為主、疏堵兼顧、科學管控、共建共享、政企結合的方針,加快網路與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國家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提高我國基礎信息網路和重要信息系統的安全保障能力。
1. 網路與信息安全基礎設施。
在已有設施和資源的基礎上,重點圍繞提高網路輿情監測能力、網路失竊密監測預警能力、網路有害信息監測和管控能力、網路違法犯罪防範和打擊能力等,逐步建立科學高效的信息安全管控機制,建設統一的網路與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健全重點信息安全管理業務系統,構建密碼保障、身份認證、保密監管、檢測評估和監測預警等技術支撐體系,切實保障我國信息網路空間的安全可控。
2.重要信息系統安全保障設施。
減少各部門互聯網出入口數量,推進黨政機關互聯網統一接入。加強涉密信息系統與信息資源的安全保密設施建設,統籌應急響應與災難備份能力建設,增強電子政務網路、基礎信息庫和重要業務信息系統的安全防護能力建設,為重要信息系統的安全可控運行提供支撐。完善密鑰管理基礎設施,推進電子政務網路信任體系建設,充分利用已依法設立的電子認證服務機構,實現面向電子政務內外網與各級各類業務應用的身份認證、訪問授權和責任認定等安全管理,為跨部門、跨地區的政務業務應用提供安全保障。
(四)推進國家重要信息系統建設
在繼續加快推進金盾、金關、金財、金稅、金審、金農等重要信息系統建設的基礎上,重點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經濟社會安全、提升治國理政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信息系統。根據各部門的職能分工,整合部門工程項目功能,實現重要信息系統的跨部門協同互動和資源共享,形成相關部門項目關聯組合的信息化一體工程。
1.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
建設目標:實現相關政務部門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能力、重大疾病防控能力、衛生監督和公眾健康保障能力,以及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醫療衛生事業行政監督管理水平。提高遠程醫療服務能力,促進醫療衛生公共服務均等化,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醫療衛生需求。
建設內容:按照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要求,完善以疾病控制網路為主體的中西醫協同的公共衛生管理信息系統。建立涵蓋基本葯物采購供應和使用管理、居民健康管理、診療導航與管理、綜合業務管理和績效考核等功能的基層醫療衛生管理系統。以建立城鄉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和中西醫電子病歷、推廣醫保「一卡通」為重點,建設支持各級醫院上下聯動、醫保醫葯醫療業務協同、居民健康監測咨詢等的醫療健康公共服務信息系統,支持醫療機構分級協作和醫保支付即時結算。建設基本葯物制度運行監測評價信息系統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質量與績效評價信息系統。推動遠程醫療試點。
2.全民住房保障信息化工程。
建設目標:實現相關政務部門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為加強住房保障工作提供信息支持,增強國家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能力,提高科學決策水平。
建設內容:以人口分布、建設用地供給信息監測為基礎,整合房屋權屬信息和房地產市場交易信息,重點建設住房信息系統,加強對保障性住房資源配置的監管、互助性住房建設資金的監控以及投資性住房需求的監測。
3. 全民社會保障信息化工程。
建設目標:實現社會保險經辦服務的多險種跨省區可接續,規范業務辦理流程,控制資金風險,實現精細化管理,為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供信息支持,不斷提升國家社會保障的能力和水平。
建設內容:在金保一期工程基礎上,加快社會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設。推進社會保障卡應用,建設覆蓋鄉村社區、實現多險種和跨省區接續的社會保險經辦服務信息系統。在低保一期工程基礎上,建設由城市延伸到農村的統一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社會保障監管信息系統。
4.葯品安全監管信息化工程。
建設目標:實現相關政務部門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進一步加強對葯品和醫療器械研製、生產、流通和使用全過程監督,實現葯品流通過程的透明監管,有效提高對葯品全生命周期安全監管的水平,強化葯品(含醫療器械)安全監管,滿足國家基本葯物制度和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需求。
建設內容:建設葯品監管信息化工程。建成國家葯品監管信息系統一期工程,支持葯品真偽鑒別、來源追溯、過程追蹤、快速召回和緊急調配。在此基礎上,加快建設葯品安全監管信息系統。
5.食品安全監管信息化工程。
建設目標:逐步實現食品生產、流通、消費全程監管業務的緊密協同和數據共享,支持食品安全事件的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置,滿足預防為主、科學管理、明確責任、綜合治理的食品安全監管工作要求,切實提高食品安全的保障水平。
建設內容:加快建設食品(含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含進出口)、消費等環節的安全監管信息化工程。利用物聯網技術、溯源技術、防偽技術、條碼技術、雲計算技術等,建設支持食品及食品添加劑生產達標的生產監管信息系統,建設支持食品及食品添加劑品牌真偽認證、來源追溯、過程追蹤、責任追查及召回銷毀的流通監管信息系統,建設支持對食品生產商、經營商和餐飲服務商進行信用評價、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的食品經營者信用監管信息系統。建設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信息系統,建設相應的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台。
6.安全生產監管信息化工程。
建設目標:推進各級安全生產監管部門對安全生產信息的共享共用,提升重大危險源管理和生產安全事故的預防預警、監管監察和應急處置能力。
建設內容:按照加強安全生產監管監察能力建設的要求,在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病險設施、特種設備、工業生產、工程建設、交通運輸等領域,充分利用企業安全生產的實時監測信息,完善和建設安全生產監管信息系統。
7.市場價格監管信息化工程。
建設目標:實現相關政務部門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切實加強價格調控監管,防範市場投機炒作和價格異常波動,提升重要商品的市場價格監測預警、價格調控、監督檢查,以及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效率。
建設內容: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化設施,優化整合現有信息化資源,加快建設和完善價格監管、價格監測預警、成本調查、價格鑒證、葯品和醫療器械價格評審、價格監督檢查等信息系統,形成統一協調的價格管理和數據共享平台,加強對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的價格監測分析。
8.金融監管信息化工程。
建設目標:實現相關政務部門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為金融市場平穩運行和國民財富安全等方面的有效監管提供信息支持,逐步增強金融信息服務能力,規範金融機構行為,提高對金融風險的防範預警能力和應急處置水平。
建設內容:按照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和加強金融監管的要求,加快建設金融監管信息系統,完善針對金融業系統性風險、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的風險管控和信息共享系統,重點加強對外匯業務、資本市場交易和跨境資金流動等的動態監測和信息共享。建設和完善金融信息平台。
9.能源安全保障信息化工程。
建設目標:實現相關政務部門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提高對油、氣、電、煤等能源供需、價格走勢、國際能源市場發展變化,以及重點能源企業財務狀況的監測預測和預警能力,為提高國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提供信息支持。
建設內容:按照構建安全、穩定、經濟和清潔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的要求,建設能源安全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設覆蓋能源資源、能源生產、運輸、儲備、庫存、價格、進出口、消費等各個環節,能源上下游相關產業的監測預警與監督管理信息系統。重點建設支持國內能源生產結構調整、合理布局、確定能源定價策略、制定重大能源戰略規劃的宏觀決策信息系統。
10.信用體系建設信息化工程。
建設目標:依法實現信用信息的跨部門共享,有效支撐對失信行為的懲戒和守信行為的激勵,提升信用監管水平,推進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
建設內容:按照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要求,利用人口和法人基礎信息庫,依託部門和地方建設的業務信息系統,進一步完善公民和法人的信貸、納稅、履約、生產、交易、服務、工程建設、參保繳費,以及違法違紀等信用信息記錄。根據客觀需求,結合實際條件,建設公民和法人信用信息徵信信息系統。
11.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化工程。
建設目標:逐步實現污染源、污染物、生態環境質量等方面的信息共享,不斷提高對重點流域、區域的環境治理水平,有效增強對環境生態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監測、評估、服務能力,有效遏制工業污染,促進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建設內容:針對危害群眾生命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按照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的要求,充分利用物聯網、遙感等先進技術,進一步完善土壤、森林、濕地、荒漠、海洋、地表水、地下水、大氣等方面的生態環境保護信息系統。運用新一代信息網路技術,動態匯集工業企業污染監測信息,加強工業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的評估和監測能力建設。
12.應急維穩保障信息化工程。
建設目標:實現相關政務部門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有效提高對自然災害和突發公共事件的綜合防範和應對能力,提升應急維穩信息預測預警通報、綜合分析研判和決策指揮支持能力,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保障國家安全。
建設內容:進一步建設和完善應急管理信息系統,加強對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和突發群體性事件的信息報送、預測預警、分析評估、輿論引導、應急預案智能化聯動、預警信息發布、應急通信、應急指揮、防災減災、應急隊伍和物資調配、應急處置責任認定等信息能力建設。充分利用、整合和完善各類社會管理動態綜合信息,拓寬民意反映渠道,建設維護社會穩定信息系統,面向重點地區、特殊群體、敵對勢力和矛盾多發領域,加強輿情搜集和信息監測。
13.行政執法監督信息化工程。
建設目標:為有效防控廉政風險,促進行政權力規范運行,深入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加大行政復議指導監督力度,提高面向公共財政資源配置的制度監督水平等提供信息支持,規范行政自由裁量行為,促進依法行政。
建設內容:加快建設行政監察信息系統,以落實違法違紀責任追究為重點,加強行政權力運行監察監管機制,完善電子監察系統。以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等執法行為為重點,建設行政執法監督信息系統。以公共財政運行安全和績效評價為主要內容,在金審工程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政府預算執行監督的審計信息系統。
14.民主法制建設信息化工程。
建設目標:有效滿足立法和監督等工作需求,為人大及其常委會履職提供信息支持。進一步提高政協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能力。有效增強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效率、確保司法公正、推進司法公開。實現檢察信息資源的整合與共享,促進公正廉潔執法。
建設內容:圍繞國家基本法律制度的建設,加強人大信息系統建設,完善法律信息庫。整合共享有關信息資源,完善政協業務網路系統。加快推進法院系統信息化,建設完善法院案件管理及決策支持系統。加快推進檢察系統信息化,建設以控告舉報與刑事申訴、職務犯罪偵查與預防、偵查監督、刑事審判監督、民事審判與行政訴訟監督、刑罰執行監督為主要內容的檢察院法律監督信息系統。
15.執政能力建設信息化工程。
建設目標: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加強黨的建設,優化配置黨的執政資源。為不斷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提高執政能力提供信息支持。
建設內容:整合利用各級黨委、政府和其他相關機構的信息資源,建設完善黨的決策指揮管理系統、執政資源配置和運行監測系統、懲治和預防腐敗系統、社會管理和群眾工作服務系統。

7. 國家十二五規劃全文

還沒弄出來呢,

明年的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才會制定~~!

閱讀全文

與核工業十二五信息化建設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
蘇州注冊商標公司地址 瀏覽:54
在淘寶如何投訴賣家 瀏覽:439
利川有中國版權保護中心 瀏覽:821
汕頭市潮南區工商局 瀏覽:704
杭州麥下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瀏覽:3
志誠商標公司上班 瀏覽:160
出租土地使用權的稅率 瀏覽:139
日本商標注冊多少錢 瀏覽:75
商標注冊證天貓 瀏覽: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