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華沙氣候大會成果

華沙氣候大會成果

發布時間:2022-08-24 20:14:46

Ⅰ 第1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會議進展

2012年12月2日,多哈氣候大會第一階段已經結束,除形成幾個類似談判紀要的文本外,並無實質性進展。由於一些發達國家攪局,《京都議定書》(以下簡稱《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德班平台」規劃等重要議題的談判進展不大,這些問題將全部留到第二階段的高級別談判桌上,前景不容樂觀。
《議定書》未來規劃不明
在第一階段三個工作組的議程中,《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規劃是重中之重,但各方對第二承諾期的執行力度、有效時間和碳排放余額結轉等仍存在嚴重分歧。
2011年德班氣候大會達成一攬子成果,包括自2013年1月1日起實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但至今發達國家仍普遍缺乏進一步減排誠意,日本、加拿大、紐西蘭拒絕加入第二承諾期,美國則游離於《議定書》之外,歐盟宣稱將加入第二承諾期,但拒絕上調目前承諾的20%減排力度。
關於《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期限,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小島國為使發達國家增強減排力度,主張從2013年到2017年,為期5年,歐盟則希望持續到2020年,為期8年。
此外,隨著第一承諾期在今年年底終結,遺留下來的大量排放指標余額是取消還是結轉至第二承諾期,各方意見分歧。77國集團和中國一致反對結轉,俄羅斯則希望保留自己60億噸余額,與加入第二承諾期的國家進行交易,歐盟內部對這一問題也立場不一。
《議定書》第二承諾期談判仍分歧眾多步履維艱。此間人士普遍擔心,即使與會各方能如期達成一致,各國走完復雜的國內批准程序還至少需半年。如果重蹈第一承諾期批准耗時過長的覆轍,最終將形成批准之日已接近承諾期終結的尷尬局面。
資金技術轉讓問題懸而未決
除《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外,由於發達國家的頑固立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簡稱《公約》)長期合作行動特設工作組的收尾工作仍原地踏步,尤其是氣候資金和技術轉讓問題懸而未決。
2005年「巴厘路線圖」所確立的《公約》「長期合作行動」談判按計劃將在多哈落下帷幕,但在氣候資金、綠色技術轉讓等關鍵議題上,談判形同空轉。
對廣大發展中國家至關重要的氣候資金支持問題,至今沒有著落。多哈大會專門成立了資金問題常設委員會,但由於該機構不是所有締約方都參加,其許可權和職能不甚清楚,反而為發達國家推諉責任提供了條件。
盡管一些發達國家聲稱,已經如約兌現甚至超額完成了總額300億美元的「快速啟動」資金,但相關信息極不透明。有研究表明,發達國家所公布的300億美元存在重復累加、虛報金額等現象,可謂嚴重「注水」。而發達國家承諾的到2020年前實現每年1000億美元的資金援助,迄今沒有著落。
一些密切關注大會進程的非政府組織專家認為,多哈的成敗系於資金問題。對發展中國家來說,要實現低碳發展、應對氣候災害都需要資金支持,而發達國家阻撓資金談判進程,卻又要求發展中國家加強行動,這不公平。
高級別談判關系成敗
2011年的德班氣候大會上,各方決定啟動「德班平台」,負責在2015年前形成適用於《公約》所有締約方的法律文件或法律成果,作為2020年後各方貫徹《公約》、加強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的依據。
但由於「德班平台」是德班大會延時後妥協的產物,許多細節當時沒有解決,一些發達國家抓住「德班平台」「適用於所有締約方」這一表述,企圖提前結束《議定書》和《公約》兩個工作組,另起爐灶把重心轉到「德班平台」上來,從而拋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擺脫減排和提供資金、技術支持的承諾,這遭到了發展中國家的強烈反對。
可以預見的是,「德班平台」談判會在今後幾年逐漸進入實質性階段。但在多哈大會上能否達成一定的協議成果,形勢尚不明朗。
3日至7日,多哈氣候大會將進入第二階段,即高級別談判階段。這被認為是大會有可能獲得突破的關鍵階段。分析人士認為,發達國家不會在減排目標和資金援助方面輕易讓步,未來幾天的談判必將還是激烈交鋒,不排除因進展不大而延期的可能,甚至會因發達國家的自私與頑固無果而終。

Ⅱ 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最終結果到底是什麼

會議沒有取得任何有實質內容的成果,都是些空洞的方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柯林頓17號在哥本哈根舉行新聞發布會說,在所有主要經濟體採取有意義的減排行動並保證執行透明的前提下,美國將和其他國家一起到2020年為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每年籌集1000億美元。這1000億美元將通過多種途徑、以多種方式籌得,包括多邊和雙邊方式,以及其他可供選擇的融資方式等,資金將主要用於幫助經濟落後的國家和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但是希拉里並沒有就美國將會出資多少,以及可供選擇的融資方式具體有哪些等問題作出正面回答。她還強調,美國的出資承諾是有條件的,那就是所有主要經濟體所採取的減排行動都必須是透明的。

如果單從美國提出的這個融資方案來說,只是說了美國和其他國家一起籌資,但是具體美國要拿出多少錢,隻字未提。而且融資手段是什麼,也沒有說,可見這個建議是相當空洞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德博埃爾就此就表示,希望美國能夠說清楚自己貢獻的份額。

另外,美國的這個方案是有附加條件的。用希拉里·柯林頓的話說,前提是所有主要經濟體都要採取有意義的減排行動並保證執行透明。實際上,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厘路線圖」,發達國家要率先實現總量減排,發展中國家採取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措施取決於發達國家對其提供資金和技術轉讓承諾的有效履行,而且發展中國家利用本國資源採取的自主行動無需接受國際監督。所以說,美國這個建議里提到的「有主要經濟體採取有意義的減排行動並保證執行透明的前提」實際上是邏輯顛倒的,它違背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厘路線圖」的規定。更何況,美國政府到目前也沒有拿出一個清晰的減排方案。

Ⅲ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的精神是什麼成果有哪些中國的處境又如何

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的焦點集中在責任共擔上。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會議和京都議定書第五次締約方會議於當地時間十九日下午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落幕。會議達成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 《哥本哈根協議》維護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就發達國家實行強制減排和發展中國家採取自主減緩行動作出了安排,並就全球長期目標、資金和技術支持、透明度等焦點問題達成廣泛共識。
對於中國而言,《哥本哈根協議》達成後,中國將從發達國家獲得更多的資金援助和技術轉讓。作為太陽能和風電設備的出口大國,中國還將獲得更多的產品需求。讓中國政府最為擔心的則是終止《京都議定書》有關在發展中國家的減排可以帶來可交易的碳排放額度的條款;中國一直是相關機制的最大受益者,其獲得的碳排放額度占總量的59%。《京都議定書》的後續協議可能會在以下幾個方面給中國帶來更多的現金:清潔發展機制(CDM)所產生的碳排放額度繼續帶來資金流入,獲得所需的資金建成全球第四大風力發電能力,以及從外國公司手中奪回國內風力發電市場的控制權。

Ⅳ 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的會議成果

(英文: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或FCCC)是一個國際公約,於1992年9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由世界各國政府首腦參加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上制定的。目的是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以盡量延緩全球變暖效應。但沒有對參加國規定具體要承擔的義務,具體問題體現在以後的《京都議定書》中。
公約參加國有189個,有5個國家以觀察員身份出席。
公約將參加國分為三類
1.工業化國家。這些國家答應要以1990年的排放量為基礎進行削減。承擔削減排放溫室氣體的義務。如果不能完成削減任務,可以從其他國家購買排放指標。美國是唯一一個沒有簽署《京都議定書》的工業化國家。
2.發達國家。這些國家不承擔具體削減義務,但承擔為發展中國家進行資金、技術援助的義務。
3.發展中國家。不承擔削減義務,以免影響經濟發展,可以接受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援助,但不得出賣排放指標。 (英文:Kyoto Protocol,又譯《京都協議書》、《京都條約》;全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補充條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加國三次會議制定的。其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
1997年12月條約在日本京都通過,並於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間開放簽字,共有84國簽署,條約於2005年2月16日開始強制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個國家通過了該條約(超過全球排放量的61%),引人注目的是美國沒有簽署該條約。
條約規定,它在「不少於55個參與國簽署該條約並且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附件I中規定國家在1990年總排放量的55%後的第90天」開始生效,這兩個條件中,「55個國家」在2002年5月23日當冰島通過後首先達到,2004年12月18日俄羅斯通過了該條約後達到了「55%」的條件,條約在90天後於2005年2月16日開始強制生效。 會議達成無約束力協議: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會議和京都議定書第五次締約方會議於當地時間十九日下午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落幕。會議達成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
潘基文當天發表了一篇充滿感情色彩的講話。他說,過去的兩天令人「筋疲力盡」。我們進行的討論「時而有戲劇性,時而非常熱烈」。
《哥本哈根協議》維護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就發達國家實行強制減排和發展中國家採取自主減緩行動作出了安排,並就全球長期目標、資金和技術支持、透明度等焦點問題達成廣泛共識。
潘基文說,他對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所取得的進展感到滿意,本次會議是朝著正確的方向邁出了一步。他表示,過去十三天的談判相當復雜,進展相當艱難。雖然本次會議沒有達成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但他將盡力推動在二0一0年實現這一點。
本屆氣候變化大會於十二月七日到十九日在哥本哈根召開,比原計劃晚一天閉幕。會議的最終階段為領導人會議,於十八日起舉行,約一百三十國領導人與會,被聯合國官員形容為「歷史盛事」。

Ⅳ 世界氣候大會,歷屆國氣候變化大會的舉辦地都是哪裡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 是聯合國政府間談判委員會就氣候變化問題達成的公約,於1992年6
月4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地球首腦會議上通過。公約於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目前,公約已擁有189個締約國。公約第一次締約方會議(COP)於1995年在德國柏林召開。

COP1·德國柏林 1995年

會議通過了《柏林授權書》等文件,同意立即開始談判,就2000年後應該採取何種適當的行動來保護氣候進行磋商,以期最遲於1997年簽訂一項議定書,議定書應明確規定在一定期限內發達國家所應限制和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COP2·瑞士日內瓦 1996年

會議就「柏林授權」所涉及的「議定書」起草問題進行討論,未獲一致意見,決定由全體締約方參加的「特設小組」繼續討論,並向COP3報告結果。通過的其他決定涉及發展中國家准備開始信息通報、技術轉讓、共同執行活動等。

COP3·日本京都 1997年

14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在大會上通過了《京都議定書》,它規定從2008到2012年期間,主要工業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礎上平均減少5.2%,其中歐盟將6種溫室氣體的排放削減8%,美國削減7%,日本削減6%。

COP4·布宜諾斯艾利斯 1998年

大會上,發展中國家集團分化為3個集團,一是易受氣候變化影響,自身排放量很小的小島國聯盟(AOSIS),他們自願承擔減排目標;二是期待CDM的國家,期望以此獲取外匯收入;三是中國和印度,堅持目前不承諾減排義務。

COP5·德國波恩 1999年

通過了《公約》附件—所列締約方國家信息通報編制指南、溫室氣體清單技術審查指南、全球氣候觀測系統報告編寫指南,並就技術開發與轉讓、發展中國家及經濟轉型期國家的能力建設問題進行了協商。

COP6·荷蘭海牙 2000年

談判形成歐盟-美國-發展中大國(中、印)的三足鼎立之勢。美國等少數發達國家執意推銷「抵消排放」等方案,並試圖以此代替減排;歐盟則強調履行京都協議,試圖通過減排取得優勢;中國和印度堅持不承諾減排義務。

COP7·摩洛哥馬拉喀什 2001年

在摩洛哥馬拉喀什召開的COP7上,通過了有關京都議定書履約問題(尤其是CDM)的一攬子高級別政治決定,形成馬拉喀什協議文件。該協議為京都議定書附件一締約方批准京都議定書並使其生效鋪平了道路。

COP8·印度新德里 2002年

會議通過的《德里宣言》強調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與可持續發展仍然是各締約國今後履約的重要任務。「宣言」重申了《京都議定書》的要求,敦促工業化國家在2012年年底以前把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5.2%。

COP9·義大利米蘭 2003年

在美國退出《京都議定書》的情況下,俄羅斯不顧許多與會代表的勸說,仍然拒絕批准其議定書,致使該議定書不能生效。為了抑制氣候變化,減少由此帶來的經濟損失,會議通過了約20條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環保決議。

COP10·布宜諾斯艾利斯 2004年

來自150多個國家的與會代表圍繞《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效10周年來取得的成就和未來面臨的挑戰、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溫室氣體減排政策以及在公約框架下的技術轉讓、資金機制、能力建設等重要問題進行了討論。

COP11·加拿大蒙特利爾 2005年

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同年11月,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市舉行的COP11達成了40多項重要決定。其中包括啟動《京都議定書》新二階段溫室氣體減排談判。本次大會取得的重要成果被稱為「蒙特利爾路線圖」。

COP12·肯亞內羅畢 2006年

大會取得了2項重要成果:一是達成包括「內羅畢工作計劃」在內的幾十項決定,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二是在管理「適應基金」的問題上取得一致,將其用於支持發展中國傢具體的適應氣候變化活動。

COP13·印尼巴厘島 2007年

會議著重討論《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在2012年到期後如何進一步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通過了「巴厘島路線圖」,致力於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後京都」時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安排的談判並簽署協議有關。

COP14·波蘭波茲南 2008年

八國集團領導人就溫室氣體長期減排目標達成一致,並聲明尋求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其他締約國共同實現到2050年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至少一半的長期目標,並在公約相關談判中與這些國家討論並通過這一目標。

COP15·丹麥哥本哈根 2009年

2009年12月7日起,192個國家的談判代表將在哥本哈根召開COP15會議,商討《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到期後的後續方案。這是繼《京都議定書》後又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球氣候協議書,被喻為「拯救人類的最後一次機會」。

COP16·墨西哥坎昆 2010年
這次談判仍舊是失敗而歸,氣候大會已經成為了政治籌碼,都不願意在經濟發展問題上進行妥協

COP17·南非德班 2011年
談判充滿了政治色彩,美國、日本、加拿大以及紐西蘭這些國家仍舊是逆國際趨勢,不簽署《京都協議書》,一定城市上導致了這次氣候談判大會的失敗

COP 18·卡達多哈 2012年
這是一個富足而又充滿吉祥的城市,很多大賽和會議在這里召開。希望這個城市給予氣候大會好運!不過一開始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兩個陣營就開始相互攻擊,授予美國、日本等國家「化石獎」,意味著這次會議仍舊是一場異常艱難的談判,人類在數次危機面前都團結起來,戰勝困難。這次機會錯過了接下來的預留的機會將不會太多。

Ⅵ 聯合國波恩氣候變化大會取得什麼積極成果

聯合國波恩氣候變化大會11月18日清晨閉幕,比預期閉幕時間推遲一天。經過各方艱苦談判,會議通過了一系列積極成果,為《巴黎協定》實施細則談判如期完成奠定了良好基礎。

中國將繼續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和國際應對氣候變化合作,繼續採取強有力的應對氣候變化國內行動,切實落實已經提出的自主貢獻目標,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與國際社會一道推動《公約》《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定》的實施。

本次氣候大會6日開幕,主要任務包括就《巴黎協定》實施細則展開進一步商討,為2018年完成實施細則談判奠定基礎。

Ⅶ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閉幕有那些值得回憶的瞬間

此次大會上,之前因戰火延綿無法參與國際氣候談判的敘利亞,成為第196個簽署《巴黎協定》的國家。美國成為全球唯一「退群」者。

會場內數年來第一次沒有了「美國館」。但在會場外,前紐約市長、億萬富翁布隆伯格耗資100萬美元,建了一個比所有國家館都更大的「美國民間館」,召集了美國各地方州長、市長、商界人物和NGO領袖,公開表明「我們美國民間仍會參與氣候行動」。

會議結束前一天,「美國民間館」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曾任奧巴馬氣候特使的托德•斯特恩(Todd Stern)。斯特恩可是聯合國氣候大會的熟人:他從2009-2015年每年帶領美國代表團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也是他與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經過近一年的秘密磋商,終於拿出來給全世界的「獻禮」。他花了近七年時間,終於帶著美國搞定《巴黎協定》,本以為功成身退,沒想到特朗普當選讓他前功盡棄。

如今他說自己感到「憤怒多過悲傷」,「煩躁和沮喪」。以往都是戴「談判官員」牌子的斯特恩,這次戴的是「觀察員」牌子——他不再是公務員,如今是華盛頓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的高級顧問。

今年66歲的斯特恩,毫不客氣地批評特朗普退出《巴黎協定》是「死不悔改」(wrongheaded)。「(特朗普)說(全球變暖)是個騙局,說這毫無意義,說(巴黎協定)是個糟糕的協議並且全世界都在嘲笑我們上當,這真的太荒謬了!」

下屆大會在波蘭「煤都」舉行

下一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將於2018年12月3-14日在波蘭南部城市卡托維茲舉行。那將是波蘭第三次主辦聯合國氣候大會;上次舉辦是在2013年。

2013年華沙大會時,就有大量非政府抗議,因為波蘭是歐盟最大產煤國。

這次會議舉辦點——卡托維茲,更是波蘭著名的「煤都」,產煤占波蘭的98%以上。

「卡托維茲以煤礦著稱,但它自己也被嚴重的空氣污染所困擾。實際上,整個波蘭都因為產煤導致空氣污染嚴重。這個城市在過去幾年已經採取了一些積極措施,煤礦數量有所下降。這並不是因為他們自覺減排,更多是出於經濟原因。對聯合國氣候大會來說,在這里辦會有特別意義:它可以意味著告別骯臟的煤炭歷史,重新建設更清潔的未來。波蘭也許諾將採取更及時的減排行動。我們需要告訴世界,像卡托維茲這樣的重煤地區,也能成功轉向低碳經濟,」非政府組織「氣候聯盟」的波蘭專家厄蘇拉•斯蒂芬諾維斯(Urszula Stefanowicz)說。

綠色和平全球總幹事詹妮弗•摩根也表示:「波蘭作為一個嚴重依賴化石能源的國家,明年關於巴黎協定規則書和促進性對話的談判工作會比較艱難。我們希望波蘭作為主席國能作出表率,確保各國兌現承諾。」

Ⅷ 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最後討論的結果是什麼

哥本哈根氣候大會

要求發達國家加大減排力度,增加對發展中國家技術,資金援助...(所有)。中國承諾延緩二氧化碳的排放,既到202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2、進程太多,建議網路一下你就知道

3、中國不多說,不知道只好算你沒良心,小Z同學~

以下為各國態度

歐盟:「如果奧巴馬總統飛越大西洋(600558,股吧)來到哥本哈根,卻只是把美國之前宣布的減排目標重復一遍的話,那將會令人感到相當意外。」這是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上代表歐盟進行談判的瑞典環境大臣安德烈亞斯·卡爾格倫,在會議首日(12月7日)進行發言時的表態。

在會議東道國丹麥首相拉爾斯·L·拉斯穆森高調聲稱「達成協議完全可能」後,卡爾格倫的上述說法,立即將未來兩周談判桌上劍拔弩張的情形揭示了出來。

卡爾格倫還聲稱,歐盟已准備好將自身的減排目標從20%提高到30%,但這將需要與會其他各方同樣做出進一步努力。

德國:謀求發揮減排領軍作用

要點:希望通過氣候保護促其清潔能源技術外銷

德國高度重視氣候變化與環境保護,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率先制定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國家計劃。除了通過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德國還謀求在全球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發揮領軍作用。

在國際減排方面,德國認為以美國為首的工業國應承擔主要減排義務,但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工業國也要採取相應措施。希望通過倡導氣候保護來促進其世界領先的清潔能源技術外銷。

德國總理默克爾11月3日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講時,呼籲國際社會採取一致行動,消除氣候變暖給人類造成的危害。默克爾表示,希望12月在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能夠為實現地球平均溫度上升不超過2攝氏度這一目標達成共識。默克爾說:「我們需要一個新協議,全世界都注視著美國和歐洲。」她強調,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機會不容錯過,克服全球性挑戰只能通過國際社會的合作才能實現。默克爾敦促美國國會採取實際行動,通過溫室氣體減排法案,為哥本哈根大會取得成果作出貢獻。

在上世紀90年代初,德國率先制定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國家計劃。當時聯邦議院決定,在1999年的基礎上,到2005年,德國將來自工業、家庭和交通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降低25個百分點。在這一計劃的約束下,2007年德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降低了21.3%。

2008年6月,德國聯邦議院通過了由政府提出的《氣候與能源一攬子計劃》,目標是到2020年德國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減少40%。為實現這一目標,德國大力發展以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為主的可再生能源,提升可再生能源對國家能源需求的貢獻率,爭取到2020年使德國清潔能源發電比重從15%增至30%。德國還將斥巨資促進清潔能源汽車和新型建築保溫隔熱材料的推廣。

俄羅斯:有實力達減排40%目標

要點:提議建立多邊或全球環境保護基金

日前,記者采訪了俄羅斯氣候變化問題專家、世界自然基金會俄羅斯代表處全球氣候變化項目負責人阿列克謝?科科林。他表示,俄羅斯受氣候變化影響較小,俄政府並不認為解決氣候變化問題刻不容緩,俄羅斯完全有實力成為國際減排的領先國家。

科科林說,俄政府在溫室氣體減排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制定了相關節能和發展可再生能源的計劃,這些計劃的實施將會有效遏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增長,進而有助於降低俄羅斯的排放水平。但他認為,俄政府這些行動的動機更多是想要擺脫經濟對能源的過度依賴。

科科林說,俄總統梅德韋傑夫今年6月份在八國集團峰會之前對俄羅斯應承擔的國際減排義務作了闡述,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俄羅斯計劃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300億噸;二是俄羅斯計劃在2020年前使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10%-15%。科科林認為,這里需要加以修正,因為這一指標中沒有考慮森林的因素,森林能吸收大約10%的溫室氣體,再加上俄經濟增速超過排放增速,如2000年至2007年俄經濟高速增長,而每年排放只增加1%-1.5%,俄羅斯實際能夠達到40%的減排目標。由此可見,俄羅斯完全有實力成為國際減排的領先國家,當然這需要俄羅斯在節能、提高能效及植樹造林方面付出努力。

科科林認為,俄羅斯可有條件地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支持。

俄正在討論中的方案是建立多邊或全球性基金,類似於全球環境基金,將從事綠色技術轉讓、協助發展中國家減排、適應氣候變化以及防止熱帶雨林大規模商業砍伐等相關工作。這類基金不應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機制下運行,因為會約束提供資金的國家數量,但也不能完全脫離公約,可以接受公約相關機構的監督。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將提供一定數額的資金。

澳大利亞:積極推動減排立法

要點:欲借氣候變化事務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大作用

澳大利亞陸克文政府執政以來一直將氣候變化問題列為優先施政目標。澳政府力促國內在12月聯合氣候變化大會召開前通過溫室氣體排放交易議案,欲借氣候變化事務在南太平洋地區發揮主導作用,並在國際舞台發揮更大作用。

全球變暖會影響澳大利亞的生物多樣性,海平面上升將直接威脅澳大利亞周邊島嶼的生存,但是由於國內利益集團的分歧和經濟發展的壓力,

澳大利亞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一直躑躅不前。直至2007年12月3日,新任總理陸克文簽署了《京都議定書》,這是陸克文及其政府當天宣誓就職後做的第一件大事,他當時發表聲明說,「這是新政府的第一項正式行動,顯示了新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決心,對於澳洲繼續在國內以及與國際社會一道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陸克文政府積極推動的溫室氣體排放交易議案被譽為「最為雄心勃勃的減排計劃之一」,目標是要到2020年,將澳大利亞的溫室氣體排放削減25%。議案中還約束澳大利亞的近千家大型污染排放公司必須購買二氧化碳排放配額,這些企業的排放量佔澳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75%以上。

澳大利亞溫室氣體排放量只佔全球排放量的1.5%左右,但由於嚴重依賴煤炭發電,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已超過美國。澳大利亞氣候變化和水資源部8月9日發布的最新報告指出,從1998年9月至2009年3月,澳大利亞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平均每年增加1.6%。如果不對溫室氣體排放加以控制,到2020年,澳大利亞的碳污染程度將比2000年嚴重20%。

澳大利亞政府原定於明年開始實施溫室氣體排放交易,但該議案在提交國會後受阻,連連遇挫。目前,澳政府與反對黨仍在協商之中,繼續力促議案能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之前得以通過。

巴西:「自願做出」減排決定

要點:巴西還有巨大的減排潛能

本報巴西利亞電巴西政府11月13日宣布,計劃到202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預期基礎上減少36.1%至38.9%。巴西將於12月向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提交這一減排計劃。

據巴西媒體報道,巴西總統盧拉11月13日在聖保羅召集民事辦公室、環境部和科技部等相關部門負責人會議,就減排目標問題達成一致。巴西民事辦公室主任迪爾瑪?羅塞芙在新聞發布會上說,希望這一「自願做出」的減排承諾能向全世界表明巴西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明確立場。

羅塞芙說,最樂觀的估計是到2020年實現減排38.9%的目標,其中農牧業減排6.1%,能源業減排7.7%,鋼鐵企業減排0.4%。有分析說,如果能夠實現這一目標,那麼巴西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20年時將接近其1994年的排放水平,相當於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20%。

作為南半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巴西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態度鮮明,總統盧拉多次要求發達國家充分意識到所承擔的歷史責任,在減排問題上作出更強有力的承諾。

由巴西科技部組織編制的一份初步報告指出,巴西目前林場總面積為36萬平方公里,與德國差不多。只要巴西在18%的林場中縮減毀林面積80%的目標,就相當於少排放1.21億噸二氧化碳。巴西又是生物燃料研發大國,如果進一步推廣生物燃料應用,每年還可以少排放5000萬噸二氧化碳。此外,如果政府部門資助農業領域退耕還林,將可以恢復1100萬公頃用於放牧的草地。

巴西全國寬間研究所的氣象問題專家卡洛斯?諾伯雷表示:「這還僅僅是初步估計,但是已經足以表明巴西具有巨大減排潛力。」

非洲:要用一個聲音說話

要點:尋求650億美元環境賠償

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召開之前,非洲國家統一立場,尋求工業化國家交付650億美元,作為對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小、遭受影響最大的受害國的賠償。

今年8月,非洲國家接連召開10國部長級會議和特別首腦會議,討論在哥本哈根會議上的共同立場。9月,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14個成員國在剛果(金)首都金沙薩召開首腦會議,進一步就氣候變化問題協調立場。10月上旬,非洲國家在布吉納法索首都瓦加杜古舉行會議,確定了尋求工業化國家650億美元環境賠償的方案,並要求工業化國家在2020年以前,把排放量在上世紀90年代的水平上降低至少40%。

非洲有53個國家,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有較大發言權。衣索比亞總理梅萊斯在9月初表示,非洲國家就是要利用「數量」優勢,尋求有利的氣候變化公約,否則將否決任何協議。他還透露,非洲將派出統一團隊赴會,代表非洲各國和非盟進行談判,決不允許再達成一個不利於非洲的協議。

非洲國家還准備同島嶼國家和其他一些窮國形成80國聯盟,尋求到2020年全球平均氣溫升幅同工業化前相比不超過1.5攝氏度的目標,這實際上是要求工業化國家達到至少45%的減排量。

今年早些時候,衣索比亞總理梅萊斯指出,北半球的污染與該國80年代遭受的飢荒有很大關系,富國應給予賠償。

據總部設在日內瓦的「全球人道主義論壇」今年5月發表的報告,全球最貧困的50個國家的總排放量不到1%,但它們卻承受著90%以上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

美國:對氣候談判仍持消極態度

要點:要對轉讓先進能源技術設置障礙

奧巴馬政府上台後積極推動國會通過立法對美國的氣候政策做出中長期規劃,但是這一立法進程遠落後於預期。當前,作為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美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仍表現消極,致使哥本哈根大會達成全面氣候協定的前景不樂觀。

美國在前總統布希時期退出了《京都議定書》,令國際社會備感失望,因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持消極態度,美國一直成為被抨擊的對象。

在奧巴馬上任後,美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展現了比較積極的立場。在今年9月下旬對聯大發表的首次講話中,奧巴馬承認氣候變化是人類活動造成的,並認為氣候變化只能靠人類自身去解決。奧巴馬坦承氣候變化主要是發達國家造成的,發達國家有義務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方面起帶頭作用。美國將通過投資清潔能源、提高能效以及減少排放等實現減排目標。

根據美國眾議院6月底通過的《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又稱氣候法案),美國202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17%(相當於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4%),到2050年減少83%。法案還引入了名為「總量控制與排放交易」的溫室氣體排放交易機制,推動美國國內形成碳交易市場。

在參議院民主黨人9月底公布的氣候法案中,以2005年為基礎,將2020年和2050年的減排目標分別設定為20%和80%,將短期減排目標設定得更高。但分析人士認為,此法案過關的難度很大。

11月3日,美歐首腦會議發表的共同宣言表明,美國希望實現2050年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50%的目標。

目前,美國的清潔能源技術主要掌握在私營企業手中,企業間的商業交易是技術轉讓的主要渠道。美國政府認為,企業間的技術轉讓涉及商業利益和知識產權,因此要遵循市場規則,努力達到共贏。為此,美國政府對推進技術轉讓一直不太積極,有時甚至對向發展中國家轉讓先進清潔能源技術設置障礙。美國眾議院6月份還通過一項決議,聲稱要制定政策防止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削弱美國在風能、太陽能以及其他清潔能源技術方面的知識產權。

日本:減排目標引發國內爭論

要點:擔心減排目標會影響其國際競爭力

日本民主黨政府在溫室氣體減排問題上態度較為積極,鳩山由紀夫出任首相後不久便提出了「減排25%」的目標。但此舉在日本國內引發爭論,經濟界對「減排25%」抵觸情緒嚴重,這一目標能否細化落實仍有待觀察。另一方面,出於自身利益考慮,鳩山政府對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減排幫助和技術轉讓則態度積極。

此前的自民黨時代,福田內閣雖然提出了2050年比2005年減排60%至80%的長期目標,但未就2020年中期目標表態。麻生內閣遲至今年6月才表明2020年比2005年減排15%的中期目標。國際社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普遍認為這一減排目標過於消極。

鳩山當選日本首相後,於9月下旬宣布了2020年比1990年減排25%的中期目標,並在西方媒體中獲得好評。

盡管鳩山在表態中為日本留下餘地,強調上述減排目標的前提是必須構築一個包括世界上所有溫室氣體「主要排放國」在內的公平有效的國際框架。但是,這一目標仍在日本國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日本經濟界主要擔心過高的減排目標會影響其國際競爭力,特別是在鋼鐵、電力、石油等方面。目前,日本經團聯等經濟組織以及部分大企業負責人紛紛公開要求政府重新考慮這一目標,不少企業負責人聲稱「減排25%」的目標將會進一步導致日本產業空心化和失業增加。根據麻生內閣時代的測算,即使8%的減排目標,也將使日本實際GDP年均下降0.6%,失業率增加0.2%個百分點,家庭年均負擔增加7.7萬日元;如果以25%為目標,日本失業率將增加1.3個百分點,家庭負擔則會增加36萬日元。在反對勢力的要求下,鳩山內閣已於10月底決定重新測算25%的減排目標對家庭負擔的影響。

只能說....失敗了..

一句話,發達國家拿發展中國家當擋箭牌,以減排為借口削弱發展中國家的實力,維護自己的利益.....

Ⅸ 世界上有一次最重要的氣候變化大會是哪一年舉行的,在哪裡,它首次提出了什麼

巴黎氣候大會難在哪?將全球氣候的命運寄託在一次會議上,顯然不現實。一方面,對待氣候變化,各國在科學上和政治上還存在明顯的局限;另一方面,196個締約方形成的文本只能是最大公約化,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大陸型國家與小島國,歐洲與非洲,發展階段不一,執行氣候協議的定位不一,能力不一,使命不一。因此,巴黎氣候協議只是全球在氣候治理路上的一個新起點。截至北京時間12月11日下午16時記者發稿時,全球196個締約方仍沒能達成新協議。其實,不管巴黎氣候大會達成怎樣的協議,「巴黎只是個重要契機,但之後要走的路還有很長。」一切就像澳大利亞樂施會首席執行長所說的,巴黎談判的意義在於設立新的「長期目標」。那麼,如果滿分是10分,巴黎氣候大會能夠打幾分呢?排放目標有約束力嗎?減少碳排放量一直都是焦點,問題是工業化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排放大國各自承擔多少。工業化國家關於限制排放目標的責任早已在《京都議定書》中被提及,這次的重點放在「有約束力」這點上,所謂「有約束力」,指的是明確的法律語言,能夠以此對締約國家承擔相應責任進行監督的權利。相較於之前就已經有過相關承諾的國家,新興國家的排放計劃是巴黎會議的主要商討對象,其中包括中國和印度。有分析指出,中國之所以舉足輕重不僅因為它是碳排放大戶,也因為它同時是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新興國家,是介於傳統「北南」鴻溝的重要橋梁。中國一直在推動減排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今年6月30日,中國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了《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文件,為巴黎氣候大會的成功注入了正能量。中國提出,將於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並爭取盡早實現,203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中國是世界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年目標的惟一的發展中國家。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對中國的努力評述道,現在的中國作為溫室氣體主要排放的國家,卻又是在再生能源發展方面投入最大的國家,現時改革的速度和決心比其它國家都大。資金援助可實現嗎?融資也是一個不容迴避的難題,考驗著各國的信心和耐心。一直以來,由發達國家援助發展中國家緩解與適應氣候變化的做法被廣泛接受,然而實際兌現模糊且隨意。這一現狀能否改變將成為衡量巴黎氣候大會成色的關鍵:承諾具有法律約束力,保證可以被透明地執行;到2020年不低於每年1000億美元的援助;伴有其他不改變現有發展援助分配的氣候資金。氣候資金主要用來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此前的聯合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的華沙會議確定了「長期資金」目標:發達國家到2020年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資金,並保持執行的透明度。然而,兌現承諾卻顯得異常艱難,今年10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出版的氣候融資報告顯示,發達國家為發展中國家氣候行動提供的公共和私人資金在2014年有618億美元,與承諾的1000億美元目標仍有較大差距。還有部分發展中國家對此質疑,認為實際上連618億美元也沒有達到。不但沒有兌現承諾,歐盟和美國還提出,除工業化國家外,其他國家也應參與出資。對此,中方認為,發達國家應兌現此前的承諾,到2020年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並於2020年後在此基礎上繼續增加,同時鼓勵發展中國家自願提供資金。此外,也可通過企業、基金會、發展中國家內部基金等不同渠道,把資金的蛋糕做大。行動路線清晰嗎?行動力度是巴黎氣候協議談判中的一項關鍵議題。中國和法國在11月初發表的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表示,中法支持「每五年以全面的方式盤點實現經議定長期目標的總體進展」。在巴黎,關於「力度」的爭論在於究竟把全球溫度上升的限制目標設定為2攝氏度還是1.5攝氏度。不久前,「把溫度控制在2度以內」還是各國廣泛認同的談判前提,德國公區的也赫然寫著「把溫度控制在2度以內」的宣傳口號。然而,談判開始不久後,歐盟和小島國開始頻繁推介「溫控1.5度」的目標,隨後美國也加入其中,和他們一起成立一個名為「更高目標」的集團,並呼籲其他國家加入,這一度成為談判的最大變數。無論是2度還是1.5度,實現「把溫度控制在2度以內」或是「溫控1.5度」的清晰路線圖和具體操作指導意見才是未來協議生效時最重要的內容。雖然喊出更有雄心的新目標,發達國家如何兌現舊的「欠賬」的問題目前依然沒有解決的跡象。巴黎大會之前,代表發展中國家的G77+中國集團就明確指出,現有文本里並沒有就發達國家兌現氣候資金承諾做出足夠安排,全球升溫紅線歸根結底還是繞不開資金問題。

閱讀全文

與華沙氣候大會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
蘇州注冊商標公司地址 瀏覽:54
在淘寶如何投訴賣家 瀏覽:439
利川有中國版權保護中心 瀏覽:821
汕頭市潮南區工商局 瀏覽:704
杭州麥下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瀏覽:3
志誠商標公司上班 瀏覽:160
出租土地使用權的稅率 瀏覽:139
日本商標注冊多少錢 瀏覽:75
商標注冊證天貓 瀏覽: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