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科技成果獎勵辦法
各個地區及公司獎勵辦法不同 以中國三冶集團為例
中國三冶集團有限公司 科技成果獎勵辦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表彰和獎勵在推動中國三冶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稱集團公司)科技進步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充分調動和發揮廣大科技人員和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促進企業科技進步,發展集團公司的技術優勢,依據《中冶集團科學技術獎獎勵辦法》及有關規定,結合集團公司的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集團公司科技成果獎按獎勵類別不同,分為技術進步獎、工法獎、技術標准獎、優秀論文獎、QC成果獎、專利技術獎。
科技成果獎每年評審一次。三季度申報,四季度評審,次年召開科技成果獎勵表彰會。
第三條 集團公司科技成果獎的申報、評審和授獎,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並建立科學的評價標准,嚴格規范申報、評審和授獎程序。科技成果評審做到好中取優,寧缺勿濫,不受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的干涉。
第四條集團公司成立科技成果獎評審委員會(以下稱評審委員會),根據評審工作需要,評審委員會可下設專業評審組。各專業評審組負責各自專業范圍內的科技成果獎的初評工作,並將初評結果報評審委員會,評審委員會在此基礎上,進行集團公司科技成果獎的最終評審工作。
第五條 科技成果實行集團公司、分(子)公司兩級管理。分(子)公司的科技管理部門負責收集、整理本公司的科技成果,擇優統一向集團公司技術管理部上報;技術管理部負責集團公司各類科技成
果的申報受理、登記、評審、獎勵及推薦上報等組織工作和相關事宜的日常歸口管理工作。
第二章 科技成果獎勵類別范圍和評審標准
第六條 科技成果獎勵類別范圍
一技術進步獎
⑴在企業生產經營、企業技術改造、重大裝備研製過程中積極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方法,並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
⑵自行開發的應用於建築行業的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並取得一定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科學技術成果;
⑶通過引進國內外先進成熟科學技術成果,並在轉化、推廣應用中有所創新,經實踐證明在降低成本、縮短工期、節約資金等方面取得顯著效益的技術成果;
⑷為促進企業發展,提高企業科學決策和科學管理水平,而提出和研究企業發展有關的科學決策、企業技術標准、專著、專題調研等,並經實踐證明產生一定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軟科學研究成果。
二工法獎
工法必須符合國家工程建設的方針、政策和標准、規范,必須具有先進性、科學性和實用性,保證工程質量和安全,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工程成本,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等特點。工法分國家級、省(部)級和企業級。
⑴國家級工法,其關鍵技術屬於國內領先水平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技術難度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的;
⑵省(部)級工法,其關鍵技術達到省(部)級先進水平,技術難度
較大,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較好的;
⑶企業級工法,其關鍵技術是本企業內先進水平或領先水平,或者在公司內首次開發成功的新技術、新工藝,有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技術標准獎
技術標準的制定與修訂應符合企業發展需求,工藝操作方法科學、先進、合理,能夠很好地體現施工方法與產品的技術特點與經濟效益,並具有一定的先進性。通過技術標準的實施應用將有利於提高企業技術水平,使現場施工進度及施工質量得到明顯提高,使現場質量通病得到有效治理,具有在企業內部推廣的價值。
四優秀論文獎
以技術研究性撰寫論文(也可以是對某項技術或某個工程的總結)和以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的應用為主。反映技術研究成果,介紹新產品的研製,施工技術經驗交流,基礎理論探討,實用技術應用,標準的宣貫討論。要緊密結合工程施工實際。同時撰寫的論文應遵循正確性、客觀性、開發性、先進性、可讀性和指導性原則。
五 QC成果獎
圍繞集團公司的經營戰略、質量方針目標和現場存在的的問題,針對提高工程(產品)質量、提高工效、縮短工期、降低成本、節約消耗、改善管理、為用戶服務或接受上級下達的課題而開展的質量管理活動,並且成效顯著。
六專利技術獎
大力實施知識產權戰略,促進集團公司專利數量的增長和專利質量的提高,提升集團公司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的能力。
凡是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專利,並同時具備以下條件的,均可以
⑵ 張洪海的介紹
張洪海1,男,1981年9月生,博士。2004年畢業於魯東大學化學專業獲學士學位,2009年6月畢業於中國海洋大學獲海洋化學博士學位,2009年7月留校從事海洋化學的科研與教學工作,現為中國海洋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2。主要從事海洋中二甲基硫(DMS)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及海洋光化學研究,博士論文被評為2010年度山東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參加國家及省部級研究課題多項,目前已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其中SCI論文6篇,獲2010年度國家海洋局海洋創新成果獎一等獎(第二位)和2009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第五位)。
⑶ 青海省人民政府關於修改《青海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的決定(2010)
一、將第一條修改為:「為了鼓勵在本省科學技術進步活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組織,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和創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依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二、將第三條第一款修改為:「省人民政府設立省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負責省科技獎的評審工作,省科技行政主管部門具體負責省科技獎評審的日常工作。」
第二款修改為:「省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由常任委員和專業委員組成,常任委員由省政府有關職能部門組成,由省科技行政主管部門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專業委員由有關專家組成,由省科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三、將第四條修改為「省科技獎勵工作貫徹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和創新,推進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的方針,堅持科學民主和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四、將第五條第一款修改為:「省科技獎的評審工作實行公示異議和迴避制度,接受社會監督。」刪除第二款。五、將第八條修改為:「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授予下列個人:
(一)在本省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中創造重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
(二)在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對科學技術發展做出突出貢獻,被國內外同行所公認的。」六、將第十一條第一款修改為:「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科學技術國際合作獎不設等級,科學技術進步獎設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三個等級。」
第二款修改為:「省科技獎的獎勵標准為: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50萬元;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每項10萬元,二等獎每項5萬元,三等獎每項2萬元;科學技術國際合作獎頒發榮譽證書。」七、將第十二條修改為:「省科技獎每年評審一次。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1項(授獎人數一般為1名),也可以空缺;科學技術進步獎不超過30項,其中一等獎不超過5項,二等獎不超過10項,三等獎不超過15項;科學技術國際合作獎不超過2項。」八、在第十三條第一款中增加一項,作為第(四)項:「省軍區,省武警總隊,駐青部隊」。九、將第十五條第(一)項單列,修改為第十五條:「推薦省科技獎的單位應當填寫統一格式的推薦書,提供真實、可靠的參評材料,並按規定時間報省科技行政主管部門。」十、將第十五條其餘內容作為第十六條,修改為:「省科技獎的評審工作依照下列程序進行:
(一)省科技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申報、推薦材料進行形式審查,並將合格的申報、推薦材料提交省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組織評審;
(二)省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組織省內外有關專家進行網上初評;
(三)根據網上初評意見,由省內外相關行業專家組成專業評審組進行復評,提出獎勵建議;
(四)省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根據專業評審組的獎勵建議進行綜合評審,並對綜合評審的結果進行審定;
(五)省科技行政主管部門通過省級媒體向社會公示審定結果,公示期為30日。在公示期內,任何單位和個人可以提出異議。省科技行政主管部門對提出的異議應當在10日內答復。公示結束後,省科技行政主管部門向省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報告公示情況。」
將第十六條作為第十六條第(六)項,修改為:「省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提出獎勵項目、等級、數量的意見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十一、將第二十條修改為「參與省科技獎評審活動的專家和有關工作人員,在評審活動中弄虛作假、徇私舞弊以及有其他違反評審規定行為的,對專家由省科技行政主管部門取消其評審資格;對有關工作人員,由所在單位依法給予處分。」
對條文的順序和個別文字作了調整和修改。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青海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根據本決定作相應的修改,重新公布。
⑷ 海洋創新成果獎暫行辦法實施細則
第一條根據《海洋創新成果獎暫行辦法》第十三條的規定,特製定本實施細則。第二條海洋創新成果獎面向全國海洋界,獎勵做出創造性貢獻的科研和管理人員及單位。第三條「為海洋科學發展、海洋技術開發做出貢獻的創新成果」是指:
1.該成果屬於國內首創或國內領先,或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在海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中,採用新的方法或手段,取得重要發現、發明等創新成果,為推動海洋科學技術發展做出了顯著貢獻,獲得較大社會效益或經濟效益。第四條「為海洋綜合管理、海洋環境保護、海洋權益維護、海洋公益服務做出貢獻的創新成果」是指:
1.該成果屬於國內首創或國內領先,或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為海洋綜合管理、海洋環境保護、海洋權益維護解決了關鍵問題,採用了創新手段和方法,經實踐證明提高了管理效率,為實現海洋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利用和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做出重要貢獻,獲得明顯的社會效益或經濟效益;
3.在完成社會公益性項目中取得了重要成果,在海洋公益服務中做出重要貢獻,獲得明顯的社會效益或經濟效益。第五條「為海洋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以及國防建設做出貢獻的創新成果」是指:
1.該成果屬於國內首創或國內領先,或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技術上有創新或有較大改進,被推廣、轉化、實現了業務化或產業化,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海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3.完成涉及國防和國家安全項目時有重要創新或解決了關鍵問題,促進了海洋國防建設,保障了國家安全。第六條海洋創新成果獎視項目的創新程度、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及對海洋科學技術進步、綜合管理、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國防建設的作用大小分為二等,獎勵標准如下:
一等獎項目應有顯著創新或重要發明、發現,達到同類項目的國際先進水平,取得重大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對推動海洋科學技術進步、提高海洋綜合管理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海洋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
二等獎項目應有明顯創新或改進、發現、達到同類項目的國內領先水平,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對推動海洋科學技術進步、提高海洋綜合管理能力發揮了較大作用,對海洋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較大貢獻。第七條凡符合《海洋創新成果獎暫行辦法》的推薦單位可以根據《海洋創新成果獎暫行辦法》及本實施細則的有關規定推薦創新成果。第八條申報海洋創新成果獎項目須經任務下達部門(單位)、主管部門(機構)同時,主要完成單位協商一致。第九條凡屬海洋基礎研究的學術成果,必須是在國內外高級學術刊物或高級別的學術會議上發表過,並得到同行專家認可或引用:凡屬應用研究和軟科學成果,必須已應用於海洋管理、海洋開發等實踐;凡屬應用技術成果,須證明其成熟並被推廣或轉化、實現了業務化或產業化,取得了較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第十條海洋創新成果獎項目主要完成人是指對項目的完成做出創造性貢獻的科研或管理人員。具體為(1)創新點、發明點、技術改進點的設計和完成者:(2)重要科學現象、特徵或規律、學說的提出和闡明者;(3)項目總體方案設計、組織協調者;(3)關鍵技術和疑難問題的完成者;(4)在成果轉化、推廣應用、業務化、產業化中做出重要貢獻者。主要完成人的名次應按其在項目完成過程中的貢獻大小排列。第十一條申報項目的主要完成單位是指在組織、實施項目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項目完成過程中提供了較好的技術和設備等條件的主要完成人所在單位。主要完成單位的名次應按其在項目完成過程中的貢獻大小排列。第十二條申報一等獎項目的主要完成人不超過15人,主要完成單位不超過10個,申報二等獎項目的主要完成人不超過10人,主要完成單位不超過7個。第十三條申報海洋創新成果獎的單位和個人、必須提交《海洋創新成果獎推薦書》、成果報告、成果評價證明、應用證明(或論文發表、引用情況)、專利證明等材料,並繳納評審費(金額另定)。第十四條推薦部門應本著嚴肅負責的態度,認真做好申報項目的形式審查工作,並按規定將形式審查合格的申報項目及有關材料按時報送國家海洋局科學技術司。
⑸ 李家彪的主要成就
1、系統開展中國邊緣海地質研究,發展完善動力學演化理論知識
作為「中國邊緣海的形成演化及重大資源的關鍵問題(2000-2005)」和「南海大陸邊緣動力學及油氣資源潛力(2007-2011)」兩輪973項目首席科學家,針對東海、南海兩類不同動力(匯聚和離散)控制的邊緣海系統開展了形成演化及其動力機制等基礎問題研究,在揭示中國邊緣海岩石圈結構與地殼性質、海盆擴張與俯沖碰撞、中生代俯沖帶與海相殘留盆地、大陸邊緣動力過程與油氣資源分布等基礎前沿方向上取得重要創新成果。建立了南海新生代漸進式擴張、大陸邊緣共軛演化和俯沖帶增生楔構造響應等動力模式,發展了基於多波束高解析度地貌成像的海底構造分析新方法。
出版了《中國邊緣海形成演化與資源效應》、《東海區域地質》、《中國區域海洋學:海洋地質學》和《南海海洋圖集:地質地球物理》等4部專著和圖集,主編了5部邊緣海形成演化系列研究論文集。推動了中菲越南海聯合科考JOMSR-SCS計劃、中印尼南海地球動力學聯合觀測計劃、兩岸南海海底地震儀三維聯合探測和中德南海大陸邊緣演化模式研究的RISE計劃。
2、實現海底科學和海洋法學的交叉研究,創建我國大陸架劃界技術理論體系
作為我國大陸架劃界國家專項首席科學家,針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相關條款和大陸邊緣演化特徵開展跨領域的交叉聯合研究,在系統分析世界劃界案例基礎上,圍繞「典型大陸邊緣地質特徵與劃界法規適用性」這一關鍵科學問題,將現代大陸邊緣理論與海底探測技術相結合,建立了涵蓋全球典型大陸邊緣的3類劃界地質模型及其適用條件,創建了外大陸架劃界技術體系。
聯合創辦了我國主導的大陸架劃界國際高峰論壇——大陸架與區域制度的科學與法律問題國際研討會,連續4屆會議實現了聯合國劃界相關三大機構及國際著名科學家和法律專家的跨領域對話和理論探討,推動了國際劃界理論與實踐的發展。
3、推動我國大洋中脊調查研究的跨越發展,實現國際海底硫化物找礦的重大突破
2005年起擔任中國大洋中脊綜合調查研究首席科學家,通過全球洋中脊科學調查,推動了我國在洋中脊研究領域的起步和發展,實現了我國洋中脊調查研究與國際洋中脊科學計劃的有機結合。
主持完成了全球首次西南印度洋中脊OBS三維地震探測,第一次獲得超慢速洋中脊地殼與上地幔三維速度結構,獲取了超厚地殼、活動岩漿房和基底拆離斷層存在的關鍵證據,構建了首個硫化物資源全球資料庫,深化了資源分布規律的認識,有力支撐了西南印度洋我國硫化物礦區選區和申請工作,使我國成為第一個向聯合國國際海底管理局提交此類礦種申請的國家。
4、促進多波束測深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建立完善我國海洋調查的技術標准體系
率先在我國開展多波束探測技術方法學的研究,通過20多年海上實踐積累和方法理論研究,建立了基於多感測器和多環境影響的誤差控制的勘測方法,研發了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多波束數據處理與成圖系統,解決了海量數據自動濾波穩健演算法和廣角度聲線折射改正技術等多項難題,形成了從調查標准、數據處理到規范成圖的系統性成果。
出版了該領域我國首部多波束勘測技術理論專著《多波束勘測原理、技術與方法》,已被廣泛用作高校研究生教材,制訂了首部多波束調查國家標准於2007年頒布實施。
面向21世紀現代海洋調查新技術的發展,主持編制的《海洋調查規范》國家標准由11個基礎標准組成,實現了傳統技術向現代技術的發展,指導了相關國家和行業標準的制訂,已在海洋各領域廣泛應用。2014年倡導成立的ISO海洋技術分委會獲得成功,擔任首屆主席,成為我國海洋技術標准化工作走向世界的標志性事件之一。 從事中國邊緣海演化、大洋硫化物成礦及其海底探測技術研究。主持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國家海洋專項、國家基礎性工作專項資金項目、國家海洋公益性行業專項資金項目和國際合作研究項目等37項。
主要項目包括:1、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中國邊緣海的形成演化及重大資源的關鍵問題(G20000467)」973項目 首席科學家(2000-2005)2、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南海大陸邊緣動力學及油氣資源潛力(2007CB411700)」973項目 首席科學家(2007-2011)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南海西南次海盆中脊3D地震成像及其構造演化」(91028006,2011-2014) 項目負責人4、國家基礎性工作專項資金項目「海洋調查新標准制定」(2002DEB20068)項目(2003-2005) 項目負責人5、國家海洋專項「我國200海里以外大陸架調查與研究」(2002-2008)專項 首席科學家6、國家大洋專項「中國大洋中脊綜合調查與研究」(DYXM-115-02,2006-2011)項目 首席科學家7、國家大洋專項「多金屬硫化物調查區資源評價」(2012-2015) 項目負責人8、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珠江口、台灣淺灘地形變化監測管理保障系統」(2011418001,2011-2014) 項目負責人9、國家海洋專項「我國近海海洋基本狀況成果集成(908-ZC-Ⅱ-05)」(908專項,2009-2012) 集成項目負責人10、中法「大洋中脊海底地震OBS實驗與深海科學聯合研究(Mid-Ocean Ridge OBS Experiment and Deep Ocean Scientific Research)」(2010-2012) 項目負責人11、中美「全球海底硫化物資料庫和評價及其構造、環境控制因素(Database and Assessment of Global Seafloor Massive Sulfides and Their Tectonic and Oceanic Controlling Factors)」(2008-2010) 項目負責人12、中德「南海北部張裂過程與盆地發展聯合研究(RISE計劃:Rift Processes and Basin Development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2007-2009) 項目負責人 在海底科學與海底探測工程技術研究,及其在我國大陸架劃界和國際海底硫化物圈礦工作中,共獲得省部級特等獎3次、一等獎7次、二等獎1次,主要包括:1、中國海大陸架劃界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中國海洋工程咨詢協會,2014年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特等獎,第一完成人
2、我國200海里以外大陸架劃界調查與研究,國家海洋局,2009年海洋創新成果獎特等獎,第一完成人3、多波束海底地形勘測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中國海洋工程咨詢協會,2011年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4、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找礦與評價研究,中國海洋工程咨詢協會,2012年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第二完成人5、GB/T 12763—2007 海洋調查規范,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2010年中國標准創新貢獻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⑹ 張傑的獲獎情況
1.2010年,「信息系統技術在海洋中的應用研究」獲海洋創新成果獎二等獎,排名第二。2.2009年,「SAR海洋遙感應用」獲海洋創新成果獎二等獎,排名第一。3.2008年,「海島生態系統評價方法研究」獲海洋創新成果獎二等獎,排名第二。4.2004年,「赤潮航空高光譜遙感監測技術研究」獲海洋創新成果獎二等獎,排名第二。5.2004年,「神舟四號飛船高度計的海況信息提取及應用研究」獲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名第一。
⑺ 國家海洋局關於印發《國家海洋局海洋科學技術進步獎勵辦法實施細則(試行)》的通知
第一條根據《國家海洋局海洋科學技術進步獎勵辦法》第十三條的規定,特製定本實施細則。第二條國家海洋局海洋科學技術進步獎獎勵范圍主要是海洋科學技術領域:
1、海洋科學技術發展的新的科技成果:
(1)闡明海洋環境與資源特徵或規律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成果;
(2)海岸帶、海島、近海、大洋調查和極地考察、測繪的方法、技術及其研究成果;
(3)衛星遙感海洋應用研究成果;
(4)海洋高、新技術研究成果;
(5)海洋儀器研製技術、工藝及其產品;
(6)海洋科技管理的理論、方法等研究成果。
2、海洋綜合管理的新的科技成果:
(1)海洋權益、資源、生態環境等管理納理論、方法和技術;
(2)海洋政策、法律、法規、條例以及海洋發展戰略、規劃等有關的軟科學研究成果;
(3)海洋工作國家標准和行業標准及海洋計量、規范等成果。
3、海洋公益服務的新的科技成果:
(1)海洋環境監測、預報技術及其服務系統建設技術成果;
(2)海洋科技情報與檔案,海洋資料、信息處理及其服務系統建設技術;
(3)海洋公益事業基礎設施(包括監測站、觀測站、衛星地面接收站、南極考察站、資料浮標、調查監測船、監測飛機和通訊網路等)的技術改造、革新及服務。
4、海洋開發的新的科技成果:
(1)海洋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技術;
(2)海岸帶、海島和重點海域綜合開發利用技術;
(3)海洋工程開發技術。
5、先進海洋科學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
(1)國內外先進科學技術的消化、吸收和推廣應用;
(2)國外先進的海洋管理、公益服務等技術的推廣應用;
(3)海洋科學技術在非海洋領域的推廣應用。第三條國家海洋局海洋科學技術進步獎面向全國海洋界。凡符合《國家海洋局海洋科學技術進步獎勵辦法》及本實施細則有關規定的海洋科技成果均可申報國家海洋局海洋科學技術進步獎。第四條申報國家海洋局海洋科學技術進步獎的項目,應是經正式批准並公布的地市級科技獎勵二等獎以上(含二等獎)的優秀項目。第五條申報國家海洋局海洋科學技術進步獎的項目,必須應用於實踐一年以上,並由使用單位出具證明;凡屬應用技術成果,須證明其成熟並取得較大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凡能形成商品的必須達到批量生產的水平;凡屬軟科學的或為社會公益服務的海洋基礎性工作的科技成果必須被使用部門接受,並應用於決策或海洋管理、海洋開發等實踐:凡屬海洋基礎性研究的學術成果,必須是在國內外高級學術刊物或較高級別的學術會議上發表過,並得到同行專家認可。第六條凡申報國家海洋局海洋科學技術基步獎的項目,不得同時申報其他省(部委)級科技獎勵;凡已申報過其他省(部委)級科技獎勵的項目,不論其獲獎與否,均不得再申報國家海洋局海洋科學技術進步獎。第七條緩評項目兩年之內可再申報一次,但申報時必須註明是哪一年的緩評項目,並註明緩評理由。第八條國家海洋局海洋科學技術進步獎項目的申報程序原則上應按任務來源的隸屬關系逐級上報。具體申報辦法如下:
1、國家海洋局下達並主管的項目,主要完成單位可直接向國家海洋局科技司申報。
2、國家海洋局下達並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海洋管理機構或有關部門主管的項目,主要完成單位應先向項目主管部門提出中請,並由該項目主管部門組織向國家海洋局科技司申報。
3、國家海洋局資助(或委託)的項目,主要完成單位應向國家海洋局科技司申報。
4、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下達並主管的項目,主要完成單位必須向項目主管部門提出申請,並由項目主管部門與該地區海洋管理機構會商後,聯合向國家海洋局科技司申報。
5、兩個或兩個以上部門共同下達的項目,主要完成單位應同時向下達任務的部門提出申請,項目主管部門經協商後再由主要完成單位向國家海洋局科技司申報。
6、科研機構自選的為沿海地區經濟建設或社會發展服務的科研項目,主要完成單位應向該地區海洋管理機構或有關部門提出申請,並由其組織向國家海洋局科技司申報;國家海洋局所屬單位按隸屬關系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