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謝書證書法

謝書證書法

發布時間:2022-08-20 12:12:38

1. 書可以組什麼詞語

書~

書籍 書刊 書塾 書香 書法 書簽 書記 書契 書翰 書簡 書緘 書生 書蠹 書卷 書丹
書篋 書信 書寫 書齋 書札 書典 書簏 書劍 書案 書院 書牘 書畫 書腦 書雲 書空
書啟 書脊 書疏 書紳 書本 書傳 書筠 書包 書函 書眉 書林 書吏 書房 書目 書幌
書辦 書童 書肆 書史 書幣 書廚 書坊 書田 書佐 書帙 書背 書文 書帷 書策 書問
書僮 書諾 書社 書寓 書舍 書痴 書口 書帕 書字 書意 書樓 書蟲 書架 書影 書面
書筒 書魚 書具 書幃 書帖 書判 書刀 書台 書扉 書經 書櫥 書儀 書帶 書櫃 書名
書家 書客 書辭 書店 書獄 書序 書數 書桌 書笈 書賈 書肺 書冊 書圃 書奏 書局
書計 書子 書堂 書囊 書學 書裙 書品 書閣 書詞 書禮 書笥 書人 書符 書題 書體
書硯 書證 書詔 書館 書顛 書囿 書衣 書師 書屋 書根 書素 書壇 書會 書氣 書藝
書鎮 書報 書抄 書呈 書估 書行 書策 書府 書論 書手 書檄 書稿 書方 書介 書可
書尺 書命 書語 書味 書城 書槧 書種 書聖 書金 書幾 書亭 書藁 書迂 書札 書頁
書板 書狀 書程 書尾 書敘 書庫 書觀 書佣 書筵 書殿 書鈔 書箱 書格 書號 書迷
書蟫 書業 書謁 書跡 書友 書草 書刺 書工 書皮 書評 書理 書髓 書差 書袠 書役
書術 書旨 書帽 書鋪

~書
聘書 情書 尚書 秘書 讀書 丹書 六書 魚書 簿書 校書 中書 文書 背書 錦書 素書
緘書 篆書 詔書 爰書 上書 羽書 簡書 圖書 移書 隸書 詩書 四書 家書 天書 婚書
尺書 行書 策書 簽書 閑書 修書 殳書 惠書 兵書 教書 楷書 璽書 賜書 帛書 玉書
緯書 遺書 草書 鴻書 青書 藏書 雁書 琴書 叢書 史書 但書 子書 手書 音書 逸書
讖書 方書 蠟書 鶴書 賢書 鸞書 佣書 耽書 吏書 敕書 洛書 疾書 投書 謗書 車書
經書 國書 飛書 來書 馳書 板書 紫書 類書 蟲書 傳書 夏書 韻書 箋書 房書 除書
通書 奏書 檄書 關書 善書 辟書 八書 真書 漆書 鄉書 裁書 證書 軍書 請書 憲書
短書 漢書 鳳書 說書 符書 志書 籀書 拜書 作書 制書 相書 歷書 念書 朱書 代書
看書 官書 法書 字書 下書 曬書 評書 虎書 冊書 報書 程書 著書 私書 嫚書 牘書
花書 葉書 券書 命書 黃書 祟書 捐書 刑書 雲書 辭書 龜書 學書 奉書 侍書 御書
懷書 血書 謹書 禹書 齎書 長書 正書 巢書 枕書 鯉書 直書 束書 離書 佐書 大書
蕉書 倒書 貝書 梵書 挾書 俗書 牒書 諫書 寫書 寶書 勑書 春書 樂書 載書 清書
恩書 令書 發書 休書 蠶書 儲書 好書 道書 主書 禮書 追書 捷書 溫書 監書 元書
薤書 成書 鄒書 古書 泥書

2. 有關明人求學的故事簡介

為你奉上古代名人求學的故事,請你參考,有疑問請你追問!
<<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 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們這種發奮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裡。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林則徐對聯立志》
這個故事講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則。林則徐小時候就天資聰慧,兩次機會下,作了兩幅對聯,這兩幅對聯表達了林則徐的遠大志向。林則徐不僅敢於立志,而且讀書刻苦,長大後成就了一番大事業,受到了後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葉天士拜師謙學》
葉天士自恃醫術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葉天士的母親病了,他束手無策,多虧薛雪不計前嫌,治好了他母親的病。從此,葉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於是他尋訪天下名醫,虛心求教,終於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醫。

《李清照少女填詞》
宋代女詩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她個性爽直、自由、不羈一格,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文學天賦。這個故事講述的就是她觸景生情,即興填詞的故事。

《楊祿禪陳家溝學藝》
楊祿禪受到鄉里惡霸的欺負,他不甘心受辱。一個人離開了家,到陳家溝拜師學藝。拳師陳長興從不把拳法傳外人,楊祿禪也不例外。不過,楊祿禪的執著精神終於感動了陳長興,終於學到了拳法,懲治了惡霸,也開創了楊式太極拳。

《王獻之依缸習字》
王獻之,字子敬,是東晉大書法家書——聖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他自己也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獻之三四歲的時候,母親就教他背詩誦詩,到五六歲的時候,就能夠出口成章,順口吟出幾句詩來。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發顯得機警聰敏,而且還特別喜歡習字。王獻之家有一隻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與這個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讀書》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從小連私塾都沒有念過,但是他聰穎過人,勤學好問,終於成為建立明朝的開國皇帝。

《柳公權戒驕成名》
柳公權從小就顯示出在書法方面的過人天賦,他寫的字遠近聞名。他也因此有些驕傲。不過,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沒有手的老人,竟然發現老人用腳寫的字比用他手寫的還好。從此,他時時把「戒驕」記在心中,勤奮練字,虛心學習,終於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屈原洞中苦讀》
這個故事講述了,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裡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王十朋苦學書法》
王十朋從小聰穎過人,文思敏捷,可是書法卻不如人意。於是,他痛下決心,一定要練好書法。終於,寶印叔叔的指點下,他終於悟到了書法真諦,成為一名大書法家和文學家。

《王羲之吃墨》
被後人稱為「書聖」的王羲之,小的時候是一個呆頭呆腦的孩子,每天都帶著自己心愛的小鵝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練字,卻被老師衛夫人稱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惱,在小鵝的啟發下,王羲之在書房寫成了金光燦燦的「之」字,但卻誤將饅頭沾墨汁吃到了嘴裡,留下了王羲之吃一代偉人林肯「只曾於學校中,接受過幾個月的正式教育而已」。雖然林肯的家庭環境並未提供他太多正式學習的機會,但好學不倦的林肯,卻不願因此限制自己,不肯輕易地放棄每一個有所學習的契機。一生不曾忘卻「讀書」的林肯,當在伊利諾州依靠為當地農民剝玉米和殺豬為生時,他總將自己工作中往來的農夫、商人們,視為自己的老師;而那些置身肯德基森林中的士儒們,更理所當然地成為林肯平日請教的對象。直至已身為美國總統,林肯仍不時在床上讀歌德的詩集呢!所謂「限制」,往往是我們自找的。

語言大師侯寶林只上過三年小學,但勤奮好學。一次,他為了買到自己想買的一部明代笑話書《謔浪》,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本書,時值冬日,他頂著狂風,冒著大雪,一連18天都跑到圖書館去抄書,一部18萬字的書,終於被他抄錄到手。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

顧炎武自幼勤學。他6歲啟蒙,10歲開始讀史書、文學名著。11歲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讀完《資治通鑒》,並告誡說:「現在有的人圖省事,只瀏覽一下《綱目》之類的書便以為萬事皆了了,我認為這是不足取的。」這番話使顧炎武領悟到,讀書做學問是件老老實實的事,必須認真忠實地對待它。顧炎武勤奮治學,他採取了「自督讀書」的措施:首先,他給自己規定每天必須讀完的卷數;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讀完後把所讀的書抄寫一遍。他讀完《資治通鑒》後,一部書就變成了兩部書;再次,要求自己每讀一本書都要做筆記,寫下心得體會。他的一部分讀書筆記,後來匯成了著名的《日知錄》一書;最後,他在每年春秋兩季,都要溫習前半年讀過的書籍,邊默誦,邊請人朗讀,發現差異,立刻查對。他規定每天這樣溫課200頁,溫習不完,決不休息。墨的故事。

3. 《老王》的作者,文中提到的『默存』是代表作最為出名

是作者的丈夫錢鍾書, 錢鍾書(1910.11.21-1998.12.19),現代著名學者、作家。字默存,號槐聚。江蘇無錫人。
代表作:《圍城》、《管錐編》(並非管錐篇)、《談藝錄》、《寫在人生邊上》

4. 怨言五筆怎麼打

五筆輸入法: nnhy 基本解釋: --- 書 (書) shū 成本的著作:書籍。《晉書·殷浩傳》載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

5. 顏之推的事跡與成就

顏之推(公元531—約595年)字介,原籍琅邪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北齊文學家,世居建康(今南京市),生於士族官僚家庭,世傳《周官》、《左氏春秋》。他早傳家業,12歲時聽講老莊之學,因「虛談非其所好,還習《禮》、《傳》」,生活上「好飲酒,多任縱,不修邊幅。」他博覽群書,為文辭情並茂,得梁湘東王賞識,19歲就被任為國左常侍。後投奔北齊,歷20年,累官至黃門侍郎。公元577年 ,北齊為北周所滅,他被征為御史上士。公元581年 ,隋滅北周,他又於隋文帝開皇年間,被召為學士,不久以疾終。依他自敘,「予一生而三化,備苶苦而蓼辛」。嘆息「三為亡國之人」。傳世著作有《顏氏家訓》和《還冤志》等。《顏氏家訓》共二十篇,是顏之推為了用儒家思想教訓子孫,以保持自己家庭的傳統與地位,而寫出的一部系統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書。這是他一生關於士大夫立身、治家、處事、為學的經驗總結,在封建家庭教育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影響。後世稱此書為「家教規范」。
(一)教育作用與教育目的
顏之推宣揚性三品說,他把人性分為三等,即上智之人,下愚之人和中庸之人。他說:「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他認為上智之人是無須教育的,因為上智是天賦的英才,不學自知、不教自曉。其次,下愚之人「雖教無益」,盡管教他,都是無效果的,因為「下愚」是無法改變的。顏之推強調中庸之人必須受教育,因為不受教育就會無知識,陷於「不知」的愚昧狀態。教育的作用就在於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性,增長知識。
關於教育的目的,顏之推指出:「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已,修身以求進也。」行道的「道」自然是儒家之道,即儒家宣揚的那一套政治理想和道德修養的內容;「修身以求進」思想淵源於孔子的「修已以安人」,善於「為已」(有良好的道德修養)才能更有效地「利世也」(治國平天下)。從這一教育目的出發,顏之推批判當時士大夫教育的腐朽沒落,嚴重脫離實際,培養出來的人庸碌無能,知識淺薄,缺乏任事的實際能力。他認為傳統的儒學教育必須改革,培養的既不是難以應世經務的清談家,也不是空疏無用的章句博士,而是於國家有實際效用的各方面的統治人才,它包括:朝廷之臣、文史之臣、軍旅之臣、蘺屏之臣、使命之臣、興造之臣。從政治家到各種專門人才,都應培養。這些人才應專精一職,具有「應世任務」的能力,是國家實際有用的人才。顏之推的這種觀點,沖破了傳統儒家的培養比較抽象的君子、聖人的教育目標,而以各種實用人才的培養作為教育的重要目標。
(二)論教育內容
為了培養「行道以利世」的實用人才,顏之推提倡「實學」的教育內容。他認為培養出來的人才必須「德藝同厚」。所謂「德」,即恢復儒家的傳統道德教育,加強孝悌仁義的教育。所謂「藝」,即恢復儒家的經學教育並兼及「百家之書」,以及社會實際生治所需要的各種知識和技藝。
關於「藝」的教育,當然是以五經為主。他認為學習五經,主要是學習其中立身處世的道理,「夫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但讀書不能止限於《五經》,還應博覽群書,通「百家之言」。此外,他還重視學習「雜藝」。他認為在社會動盪的非常時期,學習「雜藝」可以使人在戰亂「無人庇蔭」的情況下「得以自資」,保全個體的生存和士族的政治、經濟地位。顏之推倡導的「雜藝」內容相當廣泛,主要包括文章、書法、彈琴、博弈、繪畫、算術、卜筮、醫學、習射、投壺等,這些技藝在生活中有實用意義,也有個人保健、娛樂的價值。但這些「雜藝」「可以兼明,不可以專業」。
值得注意的是,顏之推強調士大夫子弟要「知稼穡之艱難」,學習一些農業生產知識,這與孔子輕視農業生產的態度有所不同。
(三)論學習態度和方法
1.虛心務實:顏之推提倡虛心務實的學習態度,他反對妄自尊大,驕傲浮誇的學風。
2.博習廣見:顏之推指出:「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
他認為只有盡可能地擴大獲取知識的范圍,並把所學的知識進行比較、鑒別,才能更接近客觀的真理。他提倡既要博覽群書,又要接觸世務,籍以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所謂「博學求之,無不利於事也。」
3.勤勉惜時:顏之推強調學習要刻苦鑽研,勤勉努力,他羅列了歷史上許多動人事例,說明即使遲鈍的人,只要勤學不倦,也可以達到精通和熟練的程度。同時,他認為人的一生都要學習,應珍惜時光,年幼「固須早教」,少年也不可「失機」,晚年如果「失之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他說早年學習「如日出之光」,前途無量;而「老而學者」,雖然如「秉燭夜行」,但總比「瞑目而無見」要好得多。
4.相互切磋:顏之推贊賞《尚書》中的「好問則裕」和《學記》中的「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的說法,提倡師友之間相互切磋,相互啟明,認為只有在學習上好問求教與切磋交流,才能較快地增進知識而避免錯誤。
(四)論家庭教育
1.提倡盡早施教
顏之推認為家庭教育要及早進行,有條件的還應在兒童未出生時就實行胎教。兒童出生之後,便應以明白孝仁禮義的人「導習之」。稍長,看他「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之時,就該加意「教誨」,該做的事就引導他去做,不該做的就不讓他做。如此教育下去,到9歲以後,自可「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顏之推認為早期教育之所以重要,至少有兩條原因:其一,幼童時期學習效果較好,得益較大。他說:「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他根據幼童階段與成年以後的不同心理特徵,說明幼年時期受外界干擾少,精神專注,記憶力旺盛,能保持長久的記憶。而成年人思想復雜,精神不易集中,記憶力逐漸衰退。其二,人在年幼時期,心理純凈,各種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大。顏之推認為這個時期,兒童受到的好的教育與環境影響,抑或壞的教育與環境影響,都會在兒童心靈上打上很深的烙印,長大以後也難以改變。
2.提倡嚴格教育
顏之推認為家庭教育應當從嚴入手,嚴與慈相結合,不能因為兒童細小而一味溺愛和放任,父母在子女面前要嚴肅莊重,有一定威信。他說:「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他認為善於教育子女的父母,能把對子女的愛護和教育結合起來,便會收到良好的效果。相反,如果沒有處理好兩者關系,「無教而有愛」,讓孩子任性放縱,必將鑄成大錯。
3.注重環境習染
顏之推繼承孔子、孟子等儒家學者關於「慎擇友」的教育思想,十分重視讓兒童置身於比較優良的社會交往的環境之中。他認為家庭教育要注意選鄰擇友,是因為兒童的心理處於發展階段,尚未定型,而兒童的好奇心和模仿性都很強,總在觀看模仿別人的一舉一動,無形之中,周圍人的為人處世給兒童以「熏漬陶」、「潛移暗化」。因此,鄰友對於兒童的影響,有時甚至可能比父母的作用還大。這就是「必慎交遊」的道理。孔子說:「無友不如己者」,擇友確實不是一件易事,賢人是難以找到的,但有優於我者,便很可貴的了。對他就應景仰向慕,與之交遊,向他學習。
4.重視家庭的語言教育
他認為語言的學習應該成為兒童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家庭教育中,子女學習正確的語言,是做父母的重要責任。一事一物、不經查考,不敢隨便稱呼。學習語言應注意規范,不應強調方言,要重視通用語言。
5.注重道德教育
顏之推承襲了孔孟以孝悌仁義等道德規范為主要內容的傳統,十分注意對子女道德的教育。他認為士大夫子弟的教育應該「德藝周厚」,以德育為根本。他指出知識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礎,並為道德教育服務。由於德藝二者關系的密切,因此有可能、也有必要通過閱讀記載前人道德範例書籍的途徑來進行道德教育。
顏之推對子女的道德教育,是以孝悌等人倫道德教育為基礎,以樹立仁義的信念為主要任務,以實踐仁義為最終目的。他教育子女為實踐仁義道德的准則,應不惜任何代價,以至犧牲生命。他認為立志尤為重要,士大夫子弟只有確立遠大的志向、理想,才經得起任何磨難,堅持不懈,成就大業。他說:「有志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他教育子女以實行堯舜的政治思想為志向,繼承世代的家業,注重氣節的培養,不以依附權貴、屈節求官為生活目標。
顏之推根據自己積累的經驗與當時的現實,還特別重視為人之道的教育。他所強調的為人之道,首先是「厚重」(「輕薄」的反義)。他認為「自古文人,多陷輕薄」,歷史上許多文人都由「輕薄」而終為敗累,殘遇殺禍。他認為要吸取這個慘痛的教訓,就必須養成忠君、孝順、謙恭、禮讓這些「厚重」的道德品質。其次,他主張「少欲知足」。如果「不知其窮」的情性任其發展,不加以限制,就是如秦始皇、漢武帝「富有四海,貴為天子」的大人物,也會自取敗累,至於一般士庶更不用說了。其三,「無多言」、「無多事」。顏之推欣賞「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的銘言,認為「天道」,原來如此。所以,「論政得失」、「獻書言計」等,都屬於多言性質。同理,也不應該多做事。如果不是你份內的事,你就不必想它,不必做它。至於主持公道,打抱不平,「游俠之徒,非君子之所為也」。由此可見,顏之推所傳授給子女的為人之道,是他歷官四朝的經驗總結,在政治腐敗、朝政多變的封建專制社會里,不失為一種在喪亂之世明哲保身,以免「殺身之禍」的處世哲學。然而,在今天看來,這種做人處世方法是不足為訓的,它反映了消極遁世、利己主義的思想情緒,與先秦儒家的積極入世態度也有很大的距離。 [編輯本段]顏氏家訓《顏氏家訓》是我國南北朝時北齊文學家顏之推的傳世代表作。他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處世哲學,寫成《顏氏家訓》一書告戒子孫。《顏氏家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成為了我國封建時代家教的集大成之作,被譽為「家教規范」。全書共20篇。顏之推(531~591以後),字介。顏氏原籍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先世隨東晉渡江,寓居建康。侯景之亂,梁元帝蕭繹自立於江陵,之推任散騎侍郎。承聖三年(5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他為回江南,乘黃河水漲,從弘農(今河南三門峽西南)偷渡,經砥柱之險,先逃奔北齊。但南方陳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歸之願未遂,即留居北齊,官至黃門侍郎。577年齊亡入周。隋代周後,又仕於隋。家訓一書在隋滅陳(589)以後完成。
顏之推出身士族,深受儒家名教禮法影響,又信仰佛教。但他博識有才辯,處事勤敏,應對閑明,所以在南北胡漢各政權之下,先後都受寵任。他年逾六十的一生中,「三為亡國之人」,行蹤遍及江南、河北、關中,又死在南北統一之後的隋開皇年間,所以經驗、閱歷都較豐富,非南朝或北朝局促一隅的高門士族所可比擬。該書雖流露一些迂腐觀點,但也包含不少有關南北朝社會、政治、文化的細致的觀察和通達的議論。書中記載的許多情況,有很高史料價值。諸如對南北士族風尚的異同、治學為文之方法,乃至語言雜藝都進行比較,求其得失。談到梁代子弟之脆弱、鄴下讀書人教子之方法,以及江南僑姓之未有力田等等,都是密切有關南北朝史事的。《書證》、《音辭》兩篇,反映了顏之推的學術成就。注釋該書的,有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周法高《顏氏家訓匯注》。該書有鄧嗣禹的英文譯本。

6.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中「吳越」指什麼

是吳方言吧。這個網頁上有,去看看吧。

「顏之推謎題」

音韻學的經典名文《顏氏家訓·音辭篇》論及當時的南語、北語:"南染吳越,北雜夷虜,皆有深弊,不可具論。"此實一篇之精髓,是關乎中國語言史和漢語方言史的頭等重要的論題,惜乎在昔學人累千載而不悟,本文揭明並命名為"顏之推謎題"並加以論證。

一、顏之推及《顏氏家訓》

南北朝後期的傑出學者顏之推,祖籍琅邪。西晉末年,其九世祖顏含追隨琅邪王司馬睿,《晉書·顏含傳》:"元帝初鎮下邳,復命為參軍。"《晉書·諸葛恢傳》:"元帝為安東將軍","顏含並居顯要"。西元316年西晉覆亡,317年司馬睿於建康(今南京)稱帝,是為東晉元帝,顏含歷任要職。顏之推晚年著《觀我生賦》述其家世:"吾王所以東運,我祖於是南翔,去琅邪之遷越,宅金陵之舊章,作羽儀於新邑,樹杞梓於水鄉。"顏之推自認為建康人,他生於梁武帝中大通三年(531年),卒於隋文帝開皇後期(590年後)。[①]

顏之推出身於南朝士族,生當南朝經濟、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梁書·武帝紀》贊:"征賦所及之鄉,文軌傍通之地,南超萬里,西拓五千。......三四十年,斯為盛矣。自魏、晉以降,未或有焉。"顏之推年輕時博覽群書,故有十分深厚的文化修養、學術造詣。24歲時(554年)被俘至北方,26歲(556年)起仕北齊,47歲(577年)入周,581年楊堅建立隋王朝,之推仕隋十餘年。他歷仕南朝、北朝,晚年著成《顏氏家訓》,分裂的年代、動亂的年代造成了他的特殊經歷,他的特殊經歷成就了他這本名著。這本書舊時奉為"家訓"之祖。其實應視為一部比較文化學的著作。在《顏氏家訓》中,他臚陳了分裂已歷二百餘年的南朝、北朝的風俗、民情、經學、書法、音韻等諸多方面的情況,比較其異同,間下己見,或褒美、或指摘,難能可貴的是,不偏不倚,不主一方。

今人範文瀾先生評論顏之推說:"他是當時南北兩朝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學者,經歷南北兩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學北學的短長,當時所有大小知識,他幾乎都鑽研過,並且提出自己的見解,《顏氏家訓》二十篇就是這些見解的記錄。《顏氏家訓》的佳處在於立論平實,平而不流於凡庸,實而多異於世俗,在南方浮華北方粗野的氣氛中,《顏氏家訓》保持平實的作風,自成一家言。"[②]顏之推在其著作中,多處表現了不盲從的精神,是其所當是,非其所當非。《顏氏家訓》關於學術的所見所聞、所述所論,可信度是很高的。現在讓我們進一步細讀《顏氏家訓·音辭篇》。

二、《顏氏家訓·音辭篇》與"顏之推謎題"

《顏氏家訓》共二十篇,我們語言學人最重視的是其《音辭篇》,周祖謨先生《顏氏家訓音辭篇注補》雲:"考家訓此篇專為辨析聲韻而作,斟酌古今,掎摭利病,具有精義,實為研求古音者所當深究。"筆者進一步指出,跟其他諸篇的宗旨一樣,《音辭篇》臚述了南朝和北朝語言(方言)的特點,比較其差異,至少在中國語言學史上首次揭示了語言(方言)接觸感染的大問題。也多處敘述了南北語言學者觀點的分歧,忠實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一個特定時段的語言的狀況和語言研究的水平,是中國語言學史上一篇經典性的文字。

《顏氏家訓·音辭篇》論道:"自茲厥後,音韻鋒出,各有土風,遞相非笑,指馬之諭,未知孰是。共以帝王都邑,參校方俗,考核古今,為之折衷。搉而量之,獨金陵與洛下耳。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舉而切詣,失在浮淺,其辭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沈濁而鈋鈍,得其質直,其辭多古語。然冠冕君子,南方為優;閭里小人,北方為愈。易服而與之談,南方士庶,數言可辯;隔垣而聽其語,北方朝野,終日難分。而南染吳越,北雜夷虜,皆有深弊,不可具論。其謬失輕微者,則南人以錢為涎,以石為射,以賤為羨,以是為舐;北人以庶為戍,以如為儒,以紫為姊,以洽為狎。如此之例,兩失甚多。"

古往今來,許多學人都樂於稱引顏之推的這段話以說明當時南北語言的歧異,但是恕我不恭,有些理解有誤;至於作深刻的體味,得其精義的,則更付闕如。學人們津津樂道的往往是"南人以錢為涎,以石為射,以賤為羨,以是為舐;北人以庶為戍,以如為儒,以紫為姊,以洽為狎"這八句。其實,此八例,顏之推明明確確地冠以"其謬失輕微者"六字,又明明確確地殿以"如此之例,兩失甚多"八字。試問:顏之推所說的"謬失輕微者"若此,那麼,"謬失"重大者呢?請看緊踞其上的文字,也是顏之推他自己說的:南語北語"皆有深弊"!我們這些1500多年後的讀者不禁急切地盼望他將"深弊"講個分明,那就能使我們知道當時南北語言的比"甚多"的"輕微""謬失"更"深"層的特點。然而令人大失所望,顏之推只肯說四個字:"不可具論",他就把這個千斤重的命題了了!遺憾之至!遺憾之至!顏之推這位大學者就這樣給中國語言學史留下了一道謎題!道道地地的千古之謎![③]

不過,從我們後人看來,還有"不幸"中之"幸",那就是,虧得顏之推還是多說了兩句,他指出了南語、北語的"深弊"之"污染源",即"南染吳越,北雜夷虜"。因此,"南染吳越,北雜夷虜,皆有深弊,不可具論"四句十六字就是顏之推設定的千古之謎。本文價值之一在於:揭明並命名為"顏之推謎題"。這謎題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意義,因為它關繫到整個中國語言史以及漢語方言史。

三、釋"北""南"兼"吳越"

我們首先要解決的是,顏之推所說的"南染吳越,北雜夷虜"兩句中的"北"、"南"二字,含義是什麼?

我們需要體認廣闊的背景,從而來確定其確切意義。筆者勾稽了《顏氏家訓》一書中相關用語,加以排比。在顏書中,"北"、"北方"、"北土"、"北間"、"河北"、"江北"、"鄴下"、"山東"、"中原"指北方;"南"、"南方"、"南間"、"江南"、"江東"、"江左"指南方。"北人"指北方人,"北俗"指北方風俗;"南人"、"江南人"指南方人,例句甚夥,文繁不錄。茲摘一些二者對言的文例於下:

《風操篇》:"今南北風俗,言其祖及二親,無雲家者。田裡猥人,方有此言耳。"《省事篇》:"吾自南及北,未嘗一言與時人論身分也。"(以上"南""北"兼言)《歸心篇》:"昔在江南,不信有千人氈帳;及來河北,不信有兩萬斛船。此實驗也。"《音辭篇》:"江南至今行此分別,昭然易曉;而河北混同一音,雖依古讀,不可行於今也。"(以上"江南""河北"對言)《治家篇》:"河北婦人,織紝組紃之事,黼黻錦綉羅綺之工,大優於江東也。"("河北""江東"對言)《文章篇》:"江南文制,欲人彈射,知有病累,隨即改之。......山東風俗,不通擊難。"("江南""山東"對言)《書證篇》:"今中原苦菜則如此也。......江南別有苦菜。"("中原""江南"對言)《治家篇》:"今北土風俗,率能躬儉節用,以贍衣食;江南奢侈,多不逮焉。"(此"北土""江南"對言)《治家篇》:"江東婦女,略無交遊,其婚姻之家,或十數年間,未相識者,惟以信命贈遺,致殷勤焉。鄴下風俗,專以婦持門戶,爭訟曲直,造請逢迎,車乘填街衢,綺羅盈府寺,代子求官,為夫訴屈。此乃恆、代之遺風乎?南間貧素,皆事外飾,車乘衣服,必貴齊整;家人妻子,不免飢寒。河北人事,多由內政,綺羅金翠,不可廢闕,羸馬顇奴,僅充而已。"(以上"江東""鄴下","南間""河北"彼此對言)

現在我們將使用"內證法"的語域縮小到《音辭篇》本身,以考察其"南"、"北"二字的真義。"南染吳越,北雜夷虜"的上文是:"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舉而切詣,失在浮淺,其辭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沈濁而鈋鈍,得其質直,其辭多古語。然冠冕君子,南方為優;閭里小人,北方為愈。易服而與之談,南方士庶,數言可辯;隔垣而聽其語,北方朝野,終日難分。"連珠般的方位詞!我們可以從《顏氏家訓》全書,作出初步推斷:這"南染吳越、北雜夷虜"中的"南"、是指南北朝時期的南方的語言(語音),"北"是指北方的語言(語音),這該不會有爭論吧!

接著要討論"吳越"意指什麼?例證浩繁,不勝枚舉,現只略舉數例,也兼及其同義詞語和相關詞語:《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時權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亮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魏收《檄梁文》:"唯彼吳越,獨阻聲教,侯景豎子,本無土業,以金陵逋逃之藪,江南流離之地,......。"(《藝文類聚》卷五八)《隋書·史祥傳》:"晉王兵馬即入建業,清盪吳越,旦夕非遠。"我們也可採用"內證法",即以顏之推證顏之推,其晚年所著《觀我生賦》述其家世:"吾王所以東運,我祖於是南翔,去琅邪之遷越,宅金陵之舊章,作羽儀於新邑,樹杞梓於水鄉。"顏氏此賦單用一個"越"字是照顧駢文的平仄。而《三國志》中孫權則單用一個"吳"字。總之,大量文獻例證都表明"吳越"只有一義,即指以建康(今南京)為中心的六朝所統治的南方區域。顏之推所講的"南染吳越"的"吳越",本義與上述並無二致,借代以指吳越地區即南方地區的語言(方言)。

需要字字深究!"北雜夷虜"好懂好講,"南染吳越"呢,"南"指南方的語言或方言,"吳越"也指南方的語言或方言,豈非二者同指一物?我們必須分析句子:"雜""染"都是動詞,動詞的前面是A項,後面是B項,任何一個粗通漢語的人都只能得出A≠B,即"北"≠"夷虜","南"≠"吳越"。"北"≠"夷虜"意思是漢語的北方話跟少數民族的語言不同,這容易明白。可是"南"≠"吳越",怎麼理解?"南"指吳方言,"吳越"就不能指吳方言,那麼"吳越"指什麼?"吳越"指吳方言,"南"就不能指"吳方言",那麼"南"指什麼?二者必居其一。

面對這一難題,有人會說,"南"指吳方言,那"吳越"就指南方的某種或某些少數民族語言,顯然這解釋是比附"北雜夷虜"。可是這與顏之推的原意相符嗎?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有一節"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其中提到自東而西散處的山越,荊、雍州蠻,傒人,俚人,僚族,爨族,論其實,全是弱勢民族,其中東部有些民族的語言可能跟漢語吳方言有接觸。不過,我們讀《顏氏家訓》,應該細細咀嚼,根據顏之推的經歷,我們可以推測他也許會對鮮卑語和漢語吳方言有一定的了解,不過以他的價值觀衡量,"夷虜"之語和吳越方言都位居次等,至於吳方言與東南某些弱勢民族語的關系則未必會引起像他這樣的士大夫的留意,作為南方高等士族的文化代表人物,顏之推寫《家訓》,注意的中心是南方、北方的大事,他寫"音辭篇",評點的是南、北士人的主要語言即強勢語言,例如"至鄴已來,唯見崔子約、崔瞻叔侄,李祖仁、李蔚兄弟,頗事言詞,少為切正"。他十分嚴格:"吾家兒女,雖在孩稚,便漸督正之;一言訛替,以為己罪矣。雲為品物,未考書記者,不敢輒名,汝曹所知也。"如果熟諳兩晉南北朝史,就更不會錯誤地理解"南染吳越"了:永嘉之亂使北方大批士族逃到江淮地區,他們面對的主要是土著居民吳人,棘手的問題是如何對待吳人,絕非南方的弱勢少數民族。

要准確理解"南染吳越",只能指向第二選擇:"吳越"指吳方言,"南"就不能指"吳方言"。那麼"南"指什麼?

筆者認為,只有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以及語言史背景下,討論才會有意義,在這兒有必要重申拙見。我在拙文《泰州方音史與通泰方言史研究》(1961-1964年寫成,1988年方發表)中說:"我們認為吳方言在古代是北抵淮河的,江淮之間本為吳語的地盤,四世紀永嘉之亂,北方漢族人民的大批南遷,江淮之間以至江南的今南京、鎮江甚至常州、常熟一帶為北方話所佔領。"我在《客家方言源於南朝通語說》一文(1992年)中說:"這批南遷的漢人把漢語北方方言由黃河流域帶到了長江中下游,使公元4-6世紀的漢語方言地圖大為改觀。" "300年的分裂,人為的隔絕使得原本一源的黃河流域的北方方言與淮南、長江中下游的北方方言二者間的分歧逐漸加大。顏之推《顏氏家訓·音辭篇》:『南染吳越,北雜夷虜,皆有深弊,不可具論。'自顏含隨晉元帝渡江,至顏之推已歷九世,若至顏思魯、顏愍楚,則為十世。這么長時期,南方一支必然受原地方言的影響;而北方,少數民族的各種語言尤其是匈奴、鮮卑的阿爾泰語作為統治者的語言對北朝漢語的影響自不在小。到了南北朝後期,即梁與北齊、北周鼎峙時,中國已形成了兩個通語,黃河流域以洛陽話為標准,而江淮地區則以金陵話為標准。《顏氏家訓·音辭篇》指出『帝王都邑'的語言具有權威性:『獨金陵與洛下耳'。"[④]

四、述四五世紀江淮地區的"語言入侵"

顏之推謎題的表述就是"南染吳越,北雜夷虜,皆有深弊,不可具論",本質就是"南北語深弊論",可簡之為"深弊論"。

關於"北雜夷虜"而致成的"深弊"問題,在漢魏時,已有很多少數民族移居內地,西晉王朝的"八王之亂"(291-306年)導致居住在北方的少數民族紛紛起事,永嘉(307-313)、建興(313-317)時,黃河流域遍地戰火。公元316年西晉王朝覆滅,中國北方進人了十六國時期,大戰不已,達百餘年之久。439年北魏太武帝統一北方,此後是東魏北齊、西魏北周,都是鮮卑族或鮮卑化的漢人為主建立的王朝,當時的"國語"就是鮮卑語。在北方,二百多年來匈奴語、鮮卑語等阿爾泰語作為"主態語言"[⑤]即統治者的語言對北朝漢語必有有影響,這是可以想見的(關於本文自創術語"主態語言",請見"結語")。然而要論證,卻非易事,我承認對這個問題沒有什麼研究。[⑥]

現在較詳細地闡釋"南染吳越",追跡其前前後後。

非漢語的古吳語和其後的漢語的古吳方言,其區域本北抵淮河,古文獻給我們留下了這樣一條極其珍貴的記載:《左傳》哀公十二年:"衛侯會吳於鄖","吳人藩衛侯之舍","太宰嚭說,乃舍衛侯,衛侯歸,效夷言。"《左傳》所述的"夷言"即古吳語,"鄖"地在江淮間,今江蘇省海安縣境。前473年越滅吳,《呂氏春秋·貴直論·知化》:"夫吳之與越也,接土鄰境壤,交通屬,習俗同,言語通。"原來吳國和越國同種同語。前333年楚威王擊殺越王無強,"盡取故吳地,至浙江",可見自淮以南至於浙江皆為楚屬地,越從此潰散,余眾散處東海之濱。[⑦]而戰國後期的荀子(約前313-前238)雲:"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荀子·儒效篇》)可見"越"地的文化、語言還保持特色,足以與"楚"、"夏"鼎峙。至此漢語史上的又一個大難題橫亘在我們面前:本為非漢語的古吳語什麼時候變成漢語的古吳方言?也就是說,自淮河以南至浙江的居民何時放棄吳語,而改說漢語,從而形成漢語的古吳方言?這個問題不容迴避,但是難以回答。《史記·齊悼惠王世家》:"高祖六年,立肥為齊王,食七十城,諸民能齊言者皆予齊王。"可見語言也是諸侯立國的要素。漢高十二年又封侄劉濞為吳王,盡得吳越故地,值得注意的是,春秋吳王夫差的都城是姑蘇(今蘇州),而漢代吳國國都是廣陵(今揚州)。吳楚七國之亂削平後,此地區的統治者在漢景帝、武帝時是江都王劉非、廣陵王劉胥,都城仍是廣陵。揚州今屬江淮方言區,而古廣陵則是吳地。《晉書·華譚傳》:"華譚","廣陵人","博士王濟於眾中嘲之曰:『君吳楚之士,亡國之餘。'"《晉書·祖逖傳》:"會朝廷將遣戴若思為都督,逖以若思是吳人,......意甚怏怏。"《晉書·戴若思傳》:"戴若思,廣陵人也。"《隋書·李密傳》:"密復說讓曰:『昏主蒙塵,播盪吳越。'"昏主指隋煬帝,其時正在江都(今揚州),可見到隋代,今揚州還被北人看作吳越之地。據《舊唐書·李密傳》,李密是京兆長安人。

淮河以南歷來是吳語區的狀況?B style='color:white;background-color:#004699'>中�剿氖蘭褪狽⑸�卮蟊浠�=�瓷�錕蒲А⒒肪晨蒲в幸皇跤?quot;生物入侵"[⑧],我想借用其意,將"語言(方言)入侵"引進歷史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語言(方言)入侵"是指由於人群的大規模的遷徙,一種語言(方言)由原所在地"侵入""擴張"到另一新地區,其結果或者被原土著語言(方言)同化了,或者在新區『打敗'了當地語言(方言),『喧賓奪主'、『反客為主'。在中國語言史上,四世紀開始,同時發生兩場"語言入侵",首先是逐漸進居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大舉進入中原,成為統治民族,當然其語言也成了主態語言(按,漢語仍是強勢語言)。這一波"語言入侵"推起了新一波的"語言入侵",即黃河流域的漢語北方方言大舉"入侵"吳方言區,迫使吳方言全線退卻,喪失自淮河至今常州地區的地盤,本文研究的是後者。

人,可以說是語言的載體,"語言入侵"只能由大規模人群遷移引起。自永嘉之亂起,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的首領相繼在北方建立了許多王國,並經常南侵,從永嘉至劉宋末一百多年間,多次發生南逃的移民狂潮。《宋書·州郡志》序:"自夷狄亂華,司、冀、雍、涼、青、並、兗、豫、幽、平諸州,一時淪沒,遺民南渡。"《晉書·王導傳》雲:"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顏之推雲:"中原冠帶隨晉渡江者百家,故江東有百譜。"(《觀我生賦》"疇百家之或在"自注)北人被迫南遷不是散戶、或小規模的逃難,而是聚族遷徙,是有堅強領導,嚴密管理的大規模的集體運動,一個官員或士族首領任宗主或被推為行主,帶領宗親、鄉黨、部曲、門徒、義附、奴婢,少則數十家,多則上千家。如《晉書·郗鑒傳》:"郗鑒","高平金鄉人","遂共推鑒為主,舉千餘傢俱避難於魯之嶧山",後由郗鑒帶至江東。東晉、南朝為了安置、管理南來的北方士庶,按照其原籍建置,設立僑州郡縣制度,《隋書·食貨志》:"晉自中原喪亂,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並謂之僑人。皆取舊壤之名,僑立郡縣。"這種大規模的集團移民,到達新居住地後,也多是聚族而居,原來同縣、同郡的家族聚居在一起。從今黃河中下游地區南徙的皇室及卿相等上等士族遷居於首都建康及其附近(可謂之"胴體"),如琅琊王氏、琅琊顏氏、彭城劉氏、汝南周氏、太原王氏,次等士族則居於今南京的"兩翼":東側鎮江、武進一帶,還有鎮江對岸的揚州地區;西側的當塗、蕪湖、宣城一線,還有和縣、滁州以西地區。史籍明載移居京口(今鎮江)者如:《晉書·徐邈傳》:"祖澄之為州治中,屬永嘉之亂,遂與鄉人臧琨等率子弟並閭里士庶千餘家,南渡江,家於京口。"遷至廣陵者,如《晉書·蘇峻傳》:"蘇峻字子高,長廣掖人也。""永嘉之亂,百姓流亡,所在屯聚,峻糾合得數千家,結壘於本縣。""峻懼,率其所部數百家泛海南渡,既到廣陵。"至建康西側定居的有:《世說新語·德行》:"桓常侍"條引《桓彝別傳》:"彝字茂倫,譙國龍亢人,漢五更桓榮十世孫也。""避亂渡江,累遷散騎常侍。"《晉書·桓彝傳》:"彝上疏......但以墳柏在此郡,欲暫結名義,遂補彝宣城內史。"《北齊書·裴英起傳》:"裴英起,河東人。其先晉末渡淮,寓居淮南之壽陽縣。"《梁書·裴邃傳》:"裴邃字淵明,河東聞喜人,......祖壽孫,寓居壽陽。"壽陽在今安徽壽縣。從以上所引,可見今江蘇、安徽兩省的江淮之間和長江南岸是北方來的難民奔逃的居住地。

現在我們來著重考察晉宋的"南徐州"和"南兗州"。《宋書·州郡志》"南徐州"序:"晉永嘉大亂,幽、冀、青、並、兗州及徐州之淮北移民相率過淮,亦有過江在晉陵郡者,......文帝元嘉八年更以江北為南兗州,江南為南徐州,治京口。"周一良先生《南朝境內之各種人及政府對待之政策》(1938)文中有一統計表:僑人對全州人口百分數:南徐州53.63%,南兗州31.87%。[⑨]

現代歷史地理專家對東晉南朝的僑州郡縣的建置記載的研究,使我們能夠勾勒出一幅彼時北方移民自淮至江南的分布圖:今安徽的江淮之間和皖南東部滿是南下流民;江蘇的江北是"南兗州",江南的北部是"南徐州",移民南抵今常州、常熟一帶。因為他們是集團性地遷徙,原同縣、同郡、甚至同州的難民仍舊集團式地定居,因此他們的語言沒有被原地方言所融化,反而"定居"下來,繁衍開去,喧賓奪主,竟達二百餘年之久。如此長時間,這支"入侵"語言自身必然演化,當然也不可能不受當地原土著語言的影響,從而具備了一些新的特點(自然也包括吳語的成分),到了顏之推、陸德明、陸法言的時代,這支淮南至江南的漢語就形成了南方通語。

總之,永嘉之亂促使在中國東南方發生一波"語言入侵",漢語北方話鳩占鵲巢,盤據於吳方言的北域,反客為主,也接受了"客"的影響,最終成了南方通語。

晉滅吳後,吳人大受挫折,特別是永嘉之亂時北方的大批世家大族遷移到吳地,此後一直成了東晉和南朝地區的主要統治者,他們的語言必然得到重視、普及和推廣。待到南朝後期,顏之推說:"易服而與之談,南方士庶,數言可辨。"可見在南方,是個雙語社會,顏之推所說的南方庶人是指土著吳人中的下層民眾,操吳語。而官員和士人都說北方方言,自北方而來的士族的後裔自然如此,即使吳人中的上層士族也多改說北語。《宋書·顧琛傳》:"顧琛","吳郡吳人也","先是,宋世江東貴達者,會稽孔季恭,季恭子靈符,吳興丘淵之及琛,吳音不變。淵之字思玄,吳興烏程人也"。陳寅恪《東晉南朝之吳語》雲:"史言江東貴達者,唯此數人吳音不變,則其餘士族,雖本吳人,亦不操吳音,斷可知矣。"

中國東晉南朝時期北方話"入侵"江淮後的原地士族和庶民使用語言的狀況,跟歐洲的一段語言歷史竟驚人地相似!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大師梅耶(Antoine Meillet)說:"拉丁語為羅馬帝國整個西部地區所接受,既是因為它具有一種比羅馬所征服的各個民族更高的文化。......在高盧,貴族階級自羅馬征服高盧以後就從事研究拉丁語。從帝國初期起,高盧貴族的文化就已經是十足的拉丁文化。但是高盧語並沒有因此而消滅,人民還把它保持著並使用了許久。"當然最終高盧地區的民眾還是放棄了高盧語。梅耶講得何等的正確:"一種更高的文化權威使一個民族改變了它的語言。"[⑩]請讀《三國志·魏志·齊王芳傳》注引袁淮勸曹爽放棄淮漢以南的一段話:"吳楚之民,脆弱寡能,英才大賢,不出其土,比技量力,不足與中國相抗。"所以借永嘉之亂的契機,北方權威文化遂得以席捲江淮,而使江淮民眾最終改變了自己的方言。

其後的情況,可以勾畫出一個輪廓,四世紀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兩場"語言入侵",經兩百多年造成了這樣的局面:北方的少數民族多被同化,其語言也就逐漸消失。隋唐自北統一中國,阻斷了南語、北語的分裂,使北朝通語佔了上風,在江淮流域的南朝通語其平分秋色的地位則逐漸削弱,它的"血緣"後裔是今江淮方言或稱下江官話。自古即存在的吳語,雖然在4世紀以後失去了北域江淮地區,但是仍然延續下去,直到今日,仍然是中國的一支很強勢的方言。在今天的中國東部,漢語方言呈三分局面:淮北是北方官話方言,自淮至江南北部為江淮官話,其南吳方言,完全可以說,這局面在南北朝時已經形成。

我們要提到一個在海外很有影響的學術觀點。丁邦新先生在1988年的《吳語中的閩語成分》雲:"南北朝時代的吳語就是現在閩語的前身,而那時的北語則是現在吳語的來源。"1992年的《漢語方言史和方言區域史的研究》重申此說。[11]丁先生1995年《重建漢語中古音系的一些想法》:"我們應該擬測兩種切韻音系,一種代表北方的鄴下方言,另一種代表南方的金陵方言。""官話是從鄴下切韻的系統演變而來,吳語則是從金陵切韻的系統演變而來。"[12]拙文《泰州方言史與通泰方言史研究》(1988年方發表)正與丁先生的看法相反:南下到江淮地區的北語是現代江淮方言的前身,而四世紀前本北抵淮河,東晉南朝後退居今常州以南的吳語與現代吳方言一脈相承,如今重申舊說,加密論證,以就正於丁先生和學界同仁。

五、二陸與顏之推

現在我們研究跟顏之推幾乎同時的兩位著名學者的類似的觀點。陸法言(約559-?)[13]的《切韻》成於601年,《切韻·序》說:"吳楚則時傷輕淺,燕趙則多傷重濁","江東取韻與河北復殊"。陸德明(約550-630)的《經典釋文》寫定於王世充稱帝期間(606-621)。[14]《經典釋文·序錄》:"楚夏聲異,南北語殊。""方言差別,固自不同,河北江南,最為鉅異,或失在浮淺,或滯於沉濁。"二陸以"吳楚、燕趙","江東、河北","河北、江南"各自對言,至此我們不妨回到本文第三節之首,那裡列舉了《顏氏家訓》書中的對言詞語:"南"對"北","江南"對"河北","河北"對"江東","江南"對"山東","中原"對"江南","北土"對"江南","江東"對"鄴下","南間"對"河北"。我們可以再回味一下顏之推的"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舉而切詣,失在浮淺,其辭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沈濁而鈋鈍,得其質直,其辭多古語",這段話和二陸的南北方音的"浮淺、沉濁"、"輕淺、重濁"何其相似乃爾!以往有很多論著雖然同時引用三位先賢的話,可是都未能明確指出顏之推和二陸的評論都是就原本一源的北方通語和南方通語的歧異而言的,二陸和顏各打五十大板的是士人講的北方通語和南方通語,絕不是指摘北方話和吳方言二者。三人言論若合符節。

六、結語

筆者自1958年開始研究家鄉通泰方言,對其歷史致力尤多。及長,讀陳寅恪先生《從史實論切韻》、《東晉南朝之吳語》和周祖謨先生《切韻的性質和它的音系基礎》,竊慕焉而欲效之。自幼愛史的習慣驅使我讀了大量文史典籍,《顏氏家訓》是其一。其《音辭篇》"南染吳越,北雜夷

7. 古時五更相隔的時間是怎麼計算出的

中國古代按2小時為一個時辰計算時間,一晝夜共12個時辰。夜裡的時辰叫更,夜裡共劃定5個時辰。一更:19-21點;二更:21-23點;三更:23-1點;四更:1-3點;五更:3-5點。
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詩中說:「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8. 古代人用毛筆寫錯字怎麼修正

在古代文獻中,時常可以見到用"黃紙"寫書的記載。晉荀勗《穆天子傳敘》說:"謹以二尺黃紙寫上";《晉書·劉卞傳》載,劉卞入太學,"吏訪問令寫黃紙一鹿車"。北宋宋祁《宋景文公筆記》"釋俗"條更說:"古人寫書,盡用黃紙,故謂之'黃卷'。"這種"黃紙"是用黃檗(柏)汁染過的,顏色發黃,以防蟲蛀。這種染紙法在造紙技術上稱為"入黃(也寫作'入潢')"或"染黃"。紙卷大多經過"入黃",有的是先寫後染,也有的先染後寫。我國很早就使用葯物以保護書籍紙張,後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就有"染潢及治書法"一節,詳細敘述了用黃檗汁染書的方法。從現存古本抄卷看,不少盡管已經破損斷爛,但很少有蛀蝕的現象,可見這種防蛀法是行之有效的。

紙卷寫錯了字,自然不能像簡冊那樣刮削修改,古人或用紙貼,或用粉塗,效果都不理想,於是有人發明用雌黃來塗改。雌黃又名雞冠石,可用作繪畫顏料,用來塗寫錯字,不僅顏色與黃紙相仿,而且錯字"一漫即滅,仍久而不脫"。這種塗改法至遲在南北朝時期已有了,《齊民要術》在"染潢及治書法"後,就有"雌黃治書法"一節;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篇,也有"以雌黃改'宵'為'肎'"的記載。後人於是譏諷曲解古書、妄加評論者為"信口雌黃"。

"信口"就是隨便的意思,可"雌黃"又是什麼呢?原來,雌黃還有一個學名叫三硫化二砷,它是一種橙黃色的略微透明的東西,燃燒時會發出大蒜一樣的臭味。人們可以把它用作顏料或褪色劑。

文選·劉峻《廣絕交論》:"雌黃出其唇吻,朱紫由其月旦",李善注引晉孫盛《晉陽秋》:"王衍,字夷甫,能言,於意有不安者,輒更易之,時號口中雌黃。"雌黃是一種橙黃色的礦物,即雞冠石,除了作為塗改之用,也可作顏料。現今流傳下來的隋人《文選·運命論》,其抄本殘余的400餘字中,有7處字跡用黃色顏料塗改遮蓋,便是雌黃塗改後的痕跡。

9. 錢鍾書,林語堂,余秋雨的個人介紹以及他們的作品都有哪些

錢鍾書,字默存,號槐聚,

1910年生於江蘇無錫。十歲入東林小學,在蘇州桃塢中學、無錫輔仁中學接受中學教育,十九歲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

1933年於清華大學外國語文系畢業後,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

1935年,先生與楊絳先生完婚,然後同赴英倫留學。兩年以後,先生以《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中的中國》一文獲副博士(B.litt)學位。之後隨楊絳先生赴法國巴黎大學從事研究。1938年,被清華大學破例聘為教授,次年轉赴國立藍田師范學院任英文系主任,並開始了《談藝錄》的寫作。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先生被困上海,任教於震旦女子文理學校,其間完成了《談藝錄》、《寫在人生邊上》的寫作 。

抗戰結束後,先生任上海暨南大學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圖書館英文館刊《書林季刊》編輯。在其後的三年中,其作品集《人獸鬼》、小說《圍城》、詩論《談藝錄》得以相繼出版,在學術界引起巨大反響。

1949年,先生回到清華任教;1953年調到文學研究所,其間完成《宋詩選注》,並參加了《唐詩選》、《中國文學史》(唐宋部分)的編寫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先生受到沖擊,並於1969年11月與楊先生一道被派往河南「五七幹校」。1972年3月回京,當年8月《管錐編》定稿 。

1979年,《管錐編》、《舊文四篇》出版。1982年起擔任中國社科院副院長、院特邀顧問;1984年《談藝錄》(補訂本)出版;次年,《七綴集》 出版。

1998年12月19日,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錢鍾書主要著作年表

1937 《十七世紀英國文學里的中國》

《十八世紀英國文學里的中國》(畢業論文)

1941 《寫在人生邊上》(開明書店1941年12月出版)

1945 《貓》(《文藝復興》1月10日)

《人獸鬼》(開明書店6月出版)

1947 《圍城》(晨光出版公司5月出版)

1948 《談藝錄》(開明書店1949年6月初版)

1958 《宋詩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8月出版)

1978 《古典文學研究在現代中國》(《明報月刊》7月)

1979 《舊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

《管錐編》(中華書局8月初版)

1980 《詩可以怨》(《文學評論》1981年1期)

1981 《管錐編增訂》(中華書局1982年9月出版)

1984 《也是集》(香港廣角鏡出版社3月出版)

《談藝錄》(補訂本)(中華書局9月第1版)

1985 《七綴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2月出版)

1988 《模糊的銅鏡》(《隨筆》1988年第5期)

1995 《槐聚詩存》(三聯書店3月出版)

1996 《石語》(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月出版)

錢鍾書先生其人其書

錢鍾書先生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等。錢鍾書先生1910年生於江蘇無錫,1933年清華大學外文系畢業,1935年赴牛津大學攻讀,獲B.Litt.(Oxon)學位。後又至巴黎大學研究法國文學。

歸國後,曾任昆明西南聯大外文系教授,國立師范學院英語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學外語系教授,中央圖書館外文部總編纂等。解放後,任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1953年轉任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新時期又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院特邀顧問,還曾任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七、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1998年12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錢先生博學多能,兼通數國外語,學貫中西,在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兩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績。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用英文撰寫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里的中國》,短篇小說集《人.獸.鬼》,長篇小說《圍城》,文論及詩文評論《談藝錄》。其中《圍城》有獨特成就,被譯成多國文字在國外出版。《談藝錄》融中西學於一體,見解精闢獨到。解放後,錢先生出版有《宋詩選注》、《管錐編》五卷、《七綴集》、《槐聚詩存》等。錢先生還參與《毛澤東選集》的外文翻譯工作。主持過《中國文學史》唐宋部分的編寫工作。他的《宋詩選注》在詩選與注釋上都卓有高明識見,還對中外詩學中帶規律性的一些問題作了精當的闡述。《管錐編》則是論述《周易正義》、《毛詩正義》、《左傳正義》、《史記會注考證》、《老子王弼注》、《列子張湛傳》、《焦氏易林》、《楚辭洪興祖外傳》、《太平廣記》、《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的學術巨著,體大思精,旁徵博引,是數十年學術積累的力作,曾獲第一屆國家圖書獎。

錢先生的治學特點是貫通中西、古今互見的方法,融匯多種學科知識,探幽入微,鉤玄提要,在當代學術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譽為文化大家。60年來,錢鍾書先生致力於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淡泊名利,甘願寂寞,辛勤研究,飲譽海內外,為國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貢獻,培養了幾代學人,是中國的寶貴財富。

錢鍾書先生在文學研究和文學創作方面的卓越成就,對於我們建設中國新文化,特別是在科學地揚棄中國傳統文化和有選擇地借鑒外來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錢鍾書先生給予中國文化的主要影響:一是以一種文化批判精神觀照中國與世界。在精熟中國文化和通覽世界文化的基礎上,錢鍾書先生在觀察中西文化事物時,總是表現出一種清醒的頭腦和一種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絕任何一種理論學說,也不盲從任何一個權威。他畢生致力於確定中國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學藝術宮殿中的適當位置,從而促使中國文學藝術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學藝術的總的格局中去。為此,他既深刻地闡發了中國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蘊和獨特價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歷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他既批評中國人由於某些幻覺而對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橫掃了西方人由於無知而以歐美文化為中心的偏見。錢著對於推進中外文化的交流,對於使中國人了解西方的學術,使西方人了解中國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二是以一種新的學術規范發展和深化中國學研究。中國是詩書禮義之邦,中國的學問源遠流長,中國學早已蔚成世界之顯學。在這個領域,一方面是勤謹篤實,碩果累累,另一方面卻是陳陳相因,難以出新。思想方法上的僵化固守和學術方法上的劃地為牢,極大地阻滯了前進的速度。在這種亟待變革的形勢下,錢鍾書先生的治學方法應運而生。他數十年間所實踐的「打通」、「參互」、「比較」的方法,努力使中國學自覺地成為一個科學的、開放的體系,從而獲致一個更深、更廣、更新的發展。三是以一種現代意識統領文學創作。錢鍾書先生生活在一個農業國,但是,他卻沒有小生產所固有的狹隘保守觀念;他的術業專攻是中國古代文學,但是,他卻沒有三家村學究的陳腐迂闊做派。錢鍾書先生的創作貫注著一種強烈的現代意識,這在中國現代文學中是並不多見的,有別於同時代的一般作品而與世界文學潮流頗為合拍。

特別值得重視的是,他的文學創作都不是那種生吞活剝的東西,而是具有真正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為中國人也為外國人所喜愛的作品。四是以一種高尚的形象為中國知識分子樹立人格上的榜樣。在三、四十年代,錢鍾書先生不向惡勢力俯首,用文學作品辛辣地嘲弄了那個黑暗社會。1949年以後,錢鍾書先生雖然「經過九蒸九焙的改造」,「文革」中更是受盡凌辱和折磨,但是,智者是不可征服的。錢鍾書先生在任何時候都沒有忘記他作為一個學者,要為祖國和世界文化做出貢獻的歷史使命。他不走冷門,不投熱機,不計利鈍,不易操守,反對樹宗立派,只是一心一意地搞研究、出成果。在當今之世,這種品格更其難能可貴。

《管錐編》是錢鍾書先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書用典雅的文言寫成,引用了大量英、法、德、意、西原文,是一部不可多得、必然傳世的多卷本學術著作。三聯書店版4冊(中華書局版5冊)近130萬字,是作者研讀《周易正義》、《毛詩正義》、《左傳正義》、《史記會注考證》、《老子王弼注》、《列子張湛注》、《焦氏易林》、《楚辭洪興祖補注》、《太平廣記》、《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十種古籍時,所作的札記和隨筆的總匯。本書考論詞章及義理,打通時間、空間、語言、文化和學科的壁障,其間多有新說創見,皆發前人之覆者,頗能開拓萬古之心胸,推倒一時之豪傑。書中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萬種著作中的數萬條書證,所論除了文學之外,還兼及幾乎全部的社會科學、人文學科。本書未刊部分尚有考論《禮記》、《莊子》、《全唐文》、《杜少陵詩集》、《玉溪生詩注》、《昌黎集》、《簡齋集》等十種書的札記。顯而易見,這部高品位的著作是錢鍾書先生數十年心血的結晶。本書出版後,在海內外學術界引起重大反響。盡管出版者中華書局起初並沒有為該書申報「國家圖書獎」,然而,博學的評委們還是公正地將其列入了首屆獲獎名單。

《談藝錄》是中國最後一部集傳統詩話之大成的書,也是第一部廣采西方人文、社科新學來詮評中國古典詩學詩藝的書。全書45萬字,古來詩家作品多所評騭,唐以後一些有代表性的詩人更被重點論列。本書徵引或評述了宋以來的詩話近130種,中國詩話史上的重要著作幾乎都被涉及。舉凡作者之心思才力、作品之沿革因創、批評之流敝起衰等等,都包容其中。各節論述具體入微,多所創見,行文則或兼綜、或條貫,或評點、或專論,長短自如,不拘一格。采二西而反三隅,引述西方論著500餘種,內容包括曾作為思想理論界顯學的佛學、精神分析學、結構主義、文化人類學、新批評和較新起的流派如超現實主義、接受美學、解構主義等等。本書是研究中國古典詩歌的必讀書。

《七綴集》是文藝論集。本書基本上是《舊文四篇》和《也是集》的合編。收入本書的是七篇被錢先生戲稱為「半中不西、半洋不古的研究文章」。此書當與《管錐編》參互而讀。集中每篇文章就是《管錐編》中某一節之鋪張揚厲、充類至盡;《管錐編》中每節札記則如本書各篇之縮略提綱。

《宋詩選注》是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之一。卷首之序為錢鍾書先生多年潛心研究宋詩之後寫成的一篇重要詩學論文。文中不僅對宋詩的歷史地位及其成敗得失見解獨到,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基本理論多所建樹,而且對詩文選政頗有創見。錢先生素喜以小說家自居,故往往以小說家筆法勾勒形象、點染軼事;語雖簡約,人物卻活脫跳出。其論評皆警醒顯豁,深入淺出,具體落實,常常別出心裁。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唯一的長篇小說,也是一部家喻戶曉的現代文學經典,有論者認為是現代中國最偉大的小說之一。《圍城》內涵充盈,兼以理勝於情,是小說中的宋詩。所謂「圍城」,如書中人物所說,是脫胎於兩句歐洲成語。英國人說:「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法國人的說法是:結婚猶如「被圍困的城堡fortressassiegee,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本書的主人公方鴻漸本來不知道有「圍城」之說,然而,當他聽人說到「圍城」,並且經過後來的坎坷,便對「人生萬事,都有這個想法。」「圍城」是對一種人生情境的形象概括,也是對一種心理意態的巧妙把捉。「圍城」所描繪的,乃是人類理想主義和幻想破滅的永恆循環。古往今來,多少人都是從自以為天佑神助開始,而從意識到造化弄人結束。《圍城》中時起時伏,處處申說的,都是理想的不斷升騰和一再破滅。經常是事將成矣而毀即隨之,浪拋心力而已。許多人終身處於「圍城」境遇而不察,因此,「圍城」完全可以作為人類身處困境、屢遭挫折的象徵。錢鍾書先生旁觀浮生,思慮沉潛;指點世態,寄慨遙深,以形而下示形而上,使讀者對人生恍然如有所知。本書風格幽默,妙譬可人,讀之頗可領略漢語文字的豐贍粹美。

《人.獸.鬼》是短篇小說集,共收作品四篇。其中,《上帝的夢》描寫了人的孤獨和人際關系的疏離;《貓》諷刺了一群無聊的知識分子,可以看作《圍城》的雛型;《靈感》所表現的是自作自受和精神產品的異化;《紀念》則是寫家人、夫婦間無法彌合與溝通的疏隔。

《寫在人生邊上》是散文集。收入《魔鬼夜訪錢鍾書先生》等十篇。作者帶著「一種業余消遣者的隨便和從容」,以旁觀者的姿態對世道人心發表看法,博聞善說,睿智幽默,在中國現代散文史上算得上一個獨特的品種。

《槐聚詩存》是錢鍾書先生自己選定、並由楊絳先生抄錄保存下來的舊體詩集。錢先生自幼讀書學詩,幾十年間所作我看至少也有上千首。但錢先生自覺比較滿意而收入本集的,卻尚不足三百首,足見其標格之高。書中言志、抒情、感時、論詩之作,應有盡有,殊耐吟詠。其中古意、無題諸章,最具李義山風致。作者在序中自敘少年學詩門徑以及編定本書之原則與經過,皆是首度披露,必能引起讀者極大興趣。

詳細生平

人生據說是一部大書。

假使人生真是這樣,那麼,我們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書評家,具有書評家的本領,無須看得幾頁書,議論早已發了一大堆,書評一篇寫完交卷。

寫《圍城》時的錢鍾書

但是,世界上還有一種人。他們覺得看書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寫書評或介紹。他們有一種業余消遣者的隨便和從容,他們不慌不忙地瀏覽。每到有什麼意見,他們隨手在書邊的空白上注幾個字……

這種零星隨感並非他們對於整部書的結論。因為是隨時批識,先後也許彼此矛盾,說話過火。他們也懶得去理會,反正是消遣,不像書評家負有指導讀者、教訓作者的重大使命。誰有能力和耐心做那些事呢?假使人生是一部大書,一時不易看完,就是寫過的邊上也還留下好多空白……——錢鍾書《寫在人生邊上》序�

���
鍾情於書��兩耳不聞窗外事

有外國記者曾說,「來到中國,有兩個願望:一是看看萬里長城,二是見見錢鍾書」。簡直把錢鍾書看作了中國文化的奇跡與象徵。

其實如果沒有《圍城》,也許多數人並不知道錢鍾書,但知道的人中又有誰真正了解他和他的文字?有人甚至認定他是一個愛吊書袋的學究,或把他的絕俗看成老式的清高。

然而面對《管錐編》卻有人驚嘆:「其內容之淵博,思路之開闊,聯想之活潑,想像之奇特,實屬人類罕見。一個人的大腦怎麼可能記得古今中外如此浩瀚的內容?一個人的大腦怎麼可能將廣袤復雜的中西文化如此揮灑自如地連接和打通?」

他文風恣意幽默,充滿智慧與哲理以及對世俗的笑罵與揶揄,他以一冊僅僅十篇的散文集就位列現代散文大家,而其為數不多的幾篇短片小說更是風格迥異,寓意深刻,令人驚嘆叫絕。

他去世之後,一個熱愛他的讀者曾在報紙上撰文紀念,標題是《世界上惟一的錢鍾書走了》,這句話,可以代表所有對錢鍾書有一點點或更多了解的人們的共同心聲。

他潛心讀書研究,不好拜客訪友,也討厭、憎恨別人拜訪,客來常以病謝,積函多不作復。因此,在人們心目中,他的形象便越加撲朔迷離,如雲中之龍,見首不見尾,時露一鱗半爪,令人想像、神往。錢鍾書非故作高深,故弄玄虛,大學者惜時如金,不借口舌而揚名,不浪擲光陰於交遊,此其一;甘於寂寞,不求聞達,此其二。胡思亂想是別人的事,於錢鍾書卻無關。

童心蒼老��不幸成為神話或靶子

錢鍾書的性格很獨特,他有一般才子恃才傲物的性格,也有一般才子不具備的童心,然而面對一系列相繼而來的風雨,他的童心不得不跟著變得蒼老,雖然他的才氣仍不減當年,但他的熱情與慾望卻在逐年遞減,錢鍾書一度開始沉默。在許多年間,他似乎沒有什麼新作問世,放下手中犀利的筆,他開始由創作走向研究,用半輩子寒窗的寂寞,默默地為世界文化奉獻著自己的智慧。

也許正是由於當年的《圍城》和後來的《管錐編》,他不幸成為了神話或靶子。迄今為止,錢鍾書被學界關注評論的歷史,已經有六十多年了。六十多年來,許多中外著名人士,都對錢鍾書作了極高評價,稱之為「二十世紀人類最智慧的頭顱」。

偶有文章涉及如何評論錢鍾書的議題,亦歧見旁出,也有一些人認為,錢鍾書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不應該給他過高的評價。一位博士生曾發表《我看錢鍾書》一文,聲稱:「在錢鍾書身上體現著中國現當代學人的根本欠缺:缺乏體系性建構的能力。」表示要給錢鍾書「上課」;1997年1月《羊城晚報·新聞周刊》上也有人撰文,批評錢鍾書不行,錢學有病。

無論別人如何褒貶,錢鍾書卻等閑視之,1989年《錢鍾書研究》編委會成立,他對這事卻極力反對,曾向發起人之一、學者舒展抗議:「昆侖山快把我壓死了。大抵學問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養之事,朝市之顯學必成俗學。」又說:「讀書人如叫驢推磨,若累了,抬起頭來嘶叫兩三聲,然後又老老實實低下頭去,亦復踏陳跡也。」

橫掃清華��風華絕代的幽默才子

1929年,錢鍾書考入清華,立即名震校園,不僅因為他數學只考了15分,更主要的是他的國文、英文水平使不少同學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到清華後的志願是:橫掃清華圖書館。他的中文造詣很深,又精於哲學及心理學,終日博覽中西新舊書籍。最怪的是他上課從不記筆記,總是邊聽課邊看閑書或作圖畫,或練書法,但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個學年還得到清華超等的破紀錄成績。

孔慶茂的《錢鍾書傳》中曾寫到一則趣事:同學中一位叫許振德的男生愛上了一位漂亮女生,在課堂上就不住地向女生暗送秋波,錢鍾書本來上課就不聽講,他把許的眼睛向不同方向觀看的眼神變化都畫了下來,題為《許眼變化圖》,沒等下課就把畫傳遞給其他同學,一時在班上傳為笑談。直到若干年後,居住在美國的許振德每提起舊事,還禁不住哈哈大笑,傳為美談。這也許是錢氏最得意的繪畫作品。

1933年錢鍾書從清華外文系畢業,校長親自告訴他要破格錄取他留校,陳福田、吳宓等教授都去做他的工作,想挽留他,希望他進研究院繼續研究英國文學,為新成立的西洋文學研究所增加光彩,可他一口拒絕道:整個清華沒有一個教授有資格充當錢某人的導師。其率真狂傲可見一斑。

痴氣率真��未將直氣折王侯

雖然是學者,但錢鍾書處理起平常的事情也並不是一個「道貌的儒者」,生性率真的他反而有某些學者所不具備的痴氣,甚或是「凶玩」。

有一種說法是在「文革」期間錢鍾書為了夫人楊絳與一對年輕夫婦打架,楊絳在《幹校六記》中亦有記載,但後來那對年輕夫婦又站出來說楊絳之說不實。一時間,學界也被攪得沸沸揚揚,許多學者也都捲入了這場紛爭,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也許我們並不關心個中曲直,但錢老先生以年邁之驅為妻子與年輕人拼力相毆,其率真痴氣反倒讓我覺的真實與純粹,天下又有哪個女子可以接受一個不敢為妻子出頭的男人呢?也許正是錢氏曾被神話,當我們看到他平凡的一面時反而會覺得「可愛」。

有句老話:不為雄名疏賤野,惟將直氣折王侯。但在錢鍾書,也許連折王侯也不必了。

據黃永玉先生講「文革」期間,某天忽然有部門通知學部要錢鍾書去參加國宴。錢鍾書道:「我不去,哈!我很忙,我不去,哈!」

「這是江青同志點名要你去的!」「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

「那麼,我可不可以說你身體不好,起不來?」

「不!不!不!我身體很好,你看,身體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哈!」結果錢先生沒有出門。

又一次黃永玉要寫一個有關「鳳凰涅盤」的文字根據,但一點材料也沒有。《辭源》,《辭海》,《中華大辭典》,《佛學大辭典》,《人民日報》資料室,北京城的民族學院、佛教協會都請教過了,沒有!

忽然想起錢先生,連忙掛了個電話,錢先生就在電話里說了以下的這些話:

「這算什麼根據?是郭沫若1921年自己編出來的一首詩的題目。三教九流之外的發明,你哪裡找去?鳳凰跳進火里再生的故事那是有的,古羅馬錢幣上有過浮雕紋樣,也不是羅馬的發明,可能是從希臘傳過去的故事,說不定和埃及、中國都有點關系……這樣吧!你去翻一翻大英網路……啊!不!你去翻翻中文本的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得到。」結果馬上找到,解決了所有的問題。

����
目光睿智的錢鍾書
力行不倦��打造中西文化園林

錢鍾書的涉獵廣泛與博聞強記是出了名的,有大量的報道說他過目不忘,有著照相機的記憶功能。但說起他的文學成就,真正為人推崇的當屬《管錐編》。

對於《管錐編》也有著各種各樣的評價,從夏志清到司馬長風,從柯靈、舒展到李洪岩,見仁見智,不勝枚舉。

我第一次讀到《管錐編》,卻已是1994年了,在此之前也只是讀過《圍城》和他的部分散文及短篇小說,雖然喜歡得不得了,但真正在書店裡翻動他的《管錐編》時卻大有窒息之感,也許是出差在外的心情所致。當時在濟南的一個古籍書店,我終於將一套五卷本的《管錐編》捧回了旅館,連夜拜讀。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冊。其中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對前四冊從先秦至隋代以來的經史子集1158頁內容的增訂,而第二部分是對前四冊及增訂內容進行的再增訂。錢氏六十五歲做《管錐編》,七十二歲出版《管錐編增訂》,而年近八十又做《管錐編增訂》之二,以如此之高齡對自己已經功業垂成的巨著作如此縝密繁瑣的訂補,且旁徵博引涉及中西,僅引文就包括中、英、德、法、拉丁等數種語言。其治學精神著實讓人感動且嘆服,似在學界未有第二人。

將自己一生飽學之識匯於一冊,將廣袤復雜的中西文化如此揮灑自如地連接和打通。有人稱錢鍾書為文學寶庫、昆侖或是大海,但在我看來,《管錐編》更像是匠心別具的文化園林,將世間文化精華移天縮地,巧妙陳置,相映成趣,打造成立體的風景,讓人流連其中,驚異忘返。我曾順著他的目光,情不自禁地愛上了這片「文化風景」,而錢鍾書正是這座「文化園林」的向導和打理者。

黃謹曾有言:當代學人,最不可思議者,當數錢鍾書。他不僅有驚人的淵博和睿智,更有無與倫比的文化包容力;他能夠像魔術師一般,把種種本不親和甚至相互排斥的東西,不落痕跡、天衣無縫地融和在一起。此言極是。

林語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

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

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志。1966年定居台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

著作書目:
《剪拂集》(雜文集)1928,北新
《新的文評》(評論集)1930,北新
《語言學論叢》1932,開明
《歐風美語》(散文集)1933,人間
《大荒集》(雜文集)1934,生活
《我的話》(第1卷,雜文集,又名《行素集》),1934,時代
《我的話》(第2卷,雜文集,又名《拙荊集》),1936,時代
《林語堂幽默文選》1936.萬象
《生活的發見》1938,東京創元社
《新生的中國》1939,林氏出版社
《俚語集》(雜文集)1940,上海朔風書店
《第一流》 1941,上海地球出版社
《語堂文存》1941,林氏出版社
《中國聖人》1941,上海朔風書店
《中國文化精神》1941,上海國風書店
《諷頌集》蔣旗譯,1941,國華編譯社
《愛與刺》1941,明日出版社
《錦秀集》1941,上海朔風書店
《生活的藝術》1941,上海西風社
《有不齋文集》(雜文集)1941,人文書店
《雅人雅事》(雜文集)1941,上海一流書店
《語堂隨筆》1941,上海人間出版社
《撥荊集》(雜文集)1941,香港光華出版社
《瞬息京華》(長篇小說,又名《京華煙雲》)張振玉譯,1940,上海若干出版社
《文人畫像》1947,上海金屋書店
《啼笑皆非》1947(5版),商務
《林語堂散文集》1954,香港世界文摘出版社
《無所不談》(1一2集,雜文集)1969,文星書局;1—3合集,1974,開明
《平心論高鄂》(雜文集)1966,文星書局
《語堂文集》1978,開明
《林語堂經典名著》(1— 35卷)1986,台灣金蘭文化出版社
《文人剪影》(散文集)與人合集,1986,重慶人民出版社
《中國人》(雜文集)1988,浙江人民
《賴柏英》(長篇小說)1988,湖南文藝
《人生的盛宴》(散文集) 1988,湖南文藝

林語堂語錄
兩腳踏東西文化
兩腳踏東西文化
一心評宇宙文章
——《我的話》

徹悟與痛苦
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等於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吾國吾民》

稀罕
人類之足引以自傲者總是極為稀少,而這個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滿足者亦屬罕有。
——《吾國吾民》

倘無幽默
沒有幽默滋潤的國民,其文化必日趨虛偽,生活必日趨欺詐,思想必日趨迂腐,文學必日趨乾枯,而人的心靈必日趨頑固。
——《一夕話》

倘無女子
沒有女子的世界,必定沒有禮俗、宗教、傳統及社會階級。世上沒的天性守禮的男子,也沒的天性不守禮的女子。假定沒有女人,我們必不會居住千篇一律的弄堂,而必住在三角門窗八角澡盆的房屋,而且也不知飯廳與卧室之區別,有何意義。男子喜歡在卧室吃飯,在飯廳安眠的。
——《金聖嘆之生理

10. 這兩本字典哪一本好

當然是現代漢語詞典

閱讀全文

與謝書證書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
公司間商標授權書模板 瀏覽:115
上海市醫患糾紛預防與調解辦法 瀏覽:970
轉讓翻轉犁 瀏覽:705
門頭廣告牌使用費合同 瀏覽:835
廠轉讓樣本 瀏覽:8
攤銷土地有殘值嗎 瀏覽: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