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主要數據成果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主要數據成果

發布時間:2022-08-19 15:07:21

『壹』 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從哪一年開始使用

摘要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於2007年7月1日全面啟動,於2009年完成。調查的主要任務包括,農村土地調查,查清每塊土地的地類、位置、范圍、面積分布和權屬等情況;城鎮土地調查,掌握每宗土地的界址、范圍、界線、數量和用途;基本農田調查,將基本農田保護地塊(區塊)落實到土地利用現狀圖上,並登記上證、造冊

『貳』 (2)高質量耕地減少較快

2013年12月30日,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主要數據公報正式發布。二次調查首次採用統一的土地利用分類國家標准,首次採用政府統一組織、地方實地調查、國家掌控質量的組織模式,首次採用覆蓋全國遙感影像的調查底圖,實現了圖、數、實地一致。二次調查數據顯示,2009年全國耕地13538.5萬公頃,園地1481.2萬公頃,林地25395.0萬公頃;草地28731.4萬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2873.9萬公頃;交通運輸用地794.2萬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4269.0萬公頃。耕地質量總體不高,全國耕地中,有灌溉設施的耕地6107.6萬公頃,比重為45.1%;有564.9萬公頃耕地位於東北、西北地區的林區、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線范圍內;有431.4萬公頃耕地位於25度以上陡坡。2009年以來,耕地保有面積仍逐年減少(圖2-14),尤其高質量的耕地,如有灌溉設施的耕地減少更快,2012年有灌溉設施的耕地佔耕地總面積44.9%,比2009年下降了0.2個百分點。

圖2-14 耕地面積變化

專欄5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發布受到廣泛關注

2013年12月30日全國土地調查數據成果發布,受到廣泛關注,關注焦點集中在耕地面積增加、土地污染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等幾個方面。

耕地面積增加2億畝,但普遍認為耕地紅線不能松動。一是建設佔用耕地壓力大,耕地紅線不能松動。中國土地學會副理事長、原北京市國土資源局局長安家盛強調,保住耕地紅線的壓力依然不小,對於節約集約用地、保護耕地的把控不能放鬆。因為地方政府佔用耕地的沖動還是很強烈的,如果說目前的體制上不做大的調整,把控不嚴的話,地方政府佔用耕地的沖動會繼續下去,保耕地紅線的壓力仍然較大;二是耕地紅線就是糧食安全紅線,耕地紅線不能放鬆。中國土地學會顧問王萬茂表示,「18億畝耕地紅線是為解決糧食安全劃定的,糧食總產量本就是在實際耕地數量的基礎上得到的,所以,18億畝耕地紅線應該看成是糧食安全紅線,耕地實際數量的增減並不能影響保紅線的任務」;三是耕地多出2億畝的背後是耕地質量下降。陳錫文認為多出來的2億畝是不穩定的,黨國英認為城鎮化擴展所佔用的優質耕地,耕地平均質量沒有提高是肯定的,《新浪財經》認為耕地多出2億畝背後是畝產縮水,耕地質量下降是事實。

對於耕地面積增加的原因,經濟學家厲以寧深有體會。在其曾經對土地確權試點市縣進行調查時,厲以寧發現幾乎耕地面積都有增加。他表示,土地重新丈量後耕地面積之所以增加,其原因有四個:一是,承包土地開始時,土地質量有優劣,劣地是經過摺合的;二是,機械化耕種使得田埂被拆掉,土地平整,零碎地塊相連;三是,田邊地頭的荒地、低窪地也在被利用,計入重新丈量的面積總數中;四是,此前,出於少繳納農業稅,農民有少報土地的動機。但是農業稅取消後,土地可以入股、轉包、出租,農民有如實報土地的動機。

『叄』 中國1949的人均耕地面積為多少畝

中國1949年的人均耕地面積為3畝。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顯示耕地面積增至13538.5萬公頃
2013年12月30日 10:33來源:中國新聞網參與互動(2)
中新網12月30日電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世元今天上午在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主要數據成果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全國耕地13538.5萬公頃,園地1481.2萬公頃、林地25395.0萬公頃、草地28731.4萬公頃.但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必須毫不動搖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必須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肆』 中國有多少耕地

2014年全國耕地面積統計顯示有20.3億畝
我國人均土地面積在世界上190多個國家中排110位以後,耕地面積排在126位以後,草地面積排在76位以後,森林面積排在107位以後。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主要數據成果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全國耕地13538.5萬公頃,園地1481.2萬公頃、林地25395.0萬公頃、草地28731.4萬公頃。但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必須毫不動搖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必須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全國耕地調查數據雖有所增加,但實有耕地還是那麼多,必須繼續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二次調查耕地數據比基於一次調查數據逐年變更到2009年的耕地數據多出1358.7萬公頃(即我們常說的2億畝),主要是由於調查標准、技術方法的改進和農村稅費政策調整等因素影響,使調查數據更加全面、客觀、准確。

我國的糧棉油及其他農產品就是這些實有耕地生產的。同時,二次調查的相關數據反映,全國有564.9萬公頃耕地位於東北、西北地區的林區、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線范圍內,還有431.4萬公頃耕地位於25度以上陡坡,這996.3萬公頃(將近1.5億畝)耕地中,有相當部分需要根據國家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和耕地休養生息等安排逐步調整;有相當數量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大多不宜耕種;還有一定數量的耕地因開礦塌陷造成地表土層破壞、因地下水超采,已影響正常耕種。這樣算下來,適宜穩定利用的耕地也就是1.2億多公頃。

『伍』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技術方法是什麼

(1)以航空、航天遙感影像為主要信息源。農村土地調查將以1:1萬比例尺為主,充分應用航空、航天遙感技術手段,及時獲取客觀現勢的地面影像作為調查的主要信息源。採用多平台、多波段、多信息源的遙感影像,包括航空、航天獲取的光學及雷達數據,以實現在較短時間內對全國各類地形及氣候條件下現勢性遙感影像的全覆蓋;採用基於DEM和GPS控制點的微分糾正技術,提高影像的正射糾正幾何精度;採用星歷參數和物理成像模型相結合的衛星影像定位技術和基於差分GPS/IMU的航空攝影技術,實現對無控制點或稀少控制點地區的影像糾正。
(2)基於內外業相結合的調查方法。農村土地調查以1:1萬主比例尺,以正射影像圖作為調查基礎底圖,充分利用現有資料,在GPS等技術手段引導下,實地對每一塊土地的地類、權屬等情況進行外業調查,並詳細記錄,繪制相應圖件,填寫外業調查記錄表,確保每一地塊的地類、權屬等現狀信息詳細、准確、可靠。以外業調繪圖件為基礎,採用成熟的目視解譯與計算機自動識別相結合的信息提取技術,對每一地塊的形狀、范圍、位置進行數字化,准確獲取每一塊土地的界線、范圍、面積等土地利用信息。
城鎮土地調查以1:500比例尺為主,充分運用全球定位系統、全站儀等現代化測量手段,開展大比例尺權屬調查及地籍測量,准確確定每宗土地的位置、界址、權屬等信息。地籍調查盡可能採用解析法。
(3)基於統一標準的土地利用資料庫建設方法。系統整理外業調查記錄,並以縣區為單位,按照國家統一的土地利用資料庫標准和技術規范,逐圖斑錄入調查記錄,並對土地利用圖斑的圖形數據和圖斑屬性的表單數據進行屬性聯結,形成集圖形、影像、屬性、文檔為一體的土地利用資料庫。
以地理信息系統為圖形平台,以大型的關系型資料庫為後台管理資料庫,存儲各類土地調查成果數據,實現對土地利用的圖形、屬性、柵格影像空間數據及其他非空間數據的一體化管理,藉助網路技術,採用集中式與分布式相結合方式,有效存儲與管理調查數據。考慮到土地變更調查需求,採用多時序空間數據管理技術,實現對土地利用數據的歷史回溯。另外,由於土地調查成果包括了土地利用現狀數據、遙感影像數據、權屬調查數據以及土地動態變化數據等,數據量龐大,記錄繁多,採用資料庫優化技術,提高數據查詢、統計、分析的運行效率。
(4)基於網路的信息共享及社會化服務技術方法。藉助現有的國土資源信息網路框架,採用現代網路技術,建立先進、高速、大容量的全國土地利用信息管理、更新的網路體系,按照「國家—省—市—縣」四級結構分級實施,實現各級互聯和數據的及時交換與傳輸,為國土資源日常管理提供信息支撐。同時,藉助現有的信息網路及服務系統,依託國家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基礎資料庫信息平台,實現與各行業的信息共享與數據交換,為各相關部門和社會提供土地基礎信息和應用服務。

『陸』 2012年我國耕地多少

A 國土部:2012年全國耕地20.27億畝 仍堅持耕地紅線

二調數據顯示,2009年全國耕地數是20.31億畝,此後通過每年年度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到了2012年,全國耕地數據是20.27億畝。即便如此,與傳統數據18億畝多的耕地相比,仍然多出2億畝。

2013年12月30日上午,在國土局新聞辦舉辦的「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主要數據成果」發布會上,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世元公布了調查結果。王世元同時透露,中央政治局在聽取二調匯報後強調,我國國情沒有改變,必須堅持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必須堅守18億畝的耕地紅線和糧食底線,保持實有耕地數量基本穩定。

耕地面積增加的原因,在於調查標准、技術方法的改進和農村稅費政策調整等因素影響,使調查數據更加全面、客觀、准確。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提出仍要嚴防死守耕地紅線,18億畝耕地紅線仍然必須堅守,同時現有耕地面積必須保持基本穩定。王世元認為,全國耕地調查數據雖有所增加,但實有耕地還是那麼多,必須繼續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這只意味著對生態的修復和生態建設有迴旋餘地。

具體來講,二調數據反映,全國有564.9萬公頃(8474萬畝)耕地位於東北、西北地區的林區、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線范圍內,還有431.4萬公頃(6471萬畝)耕地位於25度以上陡坡。

在上述996.3萬公頃(1.49億畝)耕地中,還有相當部分需要根據國家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和耕地休養生息等安排逐步調整。

除此以外,相當數量的耕地因中重度污染已不太適宜耕種,明年也要啟動修復。還有相當一部分耕地因工礦塌陷、地下水超采也不適宜耕種。總的來看,實有耕地中適宜穩定利用的耕地也就是18億畝多。

再從優質耕地減少的情況來看,13年來全國城鎮用地增加是比較快的,優質耕地減少得多。13年間,城鎮用地增加4178萬畝,佔用大多是優質耕地。僅東南沿海5省就減少了水田1798萬畝,相當於減掉了福建省全省的水田面積。

從補充耕地的能力和質量看,耕地後備資源嚴重不足。上海、天津、海南、北京可供開墾的未利用土地接近枯竭,江蘇、安徽、浙江、貴州等省也都很有限,建設佔用耕地的補充難度很大。同時,雖然十幾年來基本實現了建設佔用耕地佔補平衡,但占近補遠、占優補劣、占水田補旱地的問題客觀存在,或者說比較普遍。

需要說明的是,補充耕地需要長期的熟化過程。從人均耕地國際比較看,仍呈下降趨勢。1996年的時候,人均耕地1.59畝,到2009年,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其他因素,下降到1.52畝,明顯低於世界人均耕地3.38畝的水平,且區域間很不平衡。

事實上,我國人均耕地不多並且還在不斷下降、耕地質量總體不高、耕地後備資源不足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王世元表示,綜合考慮現有耕地數量、質量和人口增長、發展用地需求等因素,耕地資源的緊缺仍然是硬約束。

二調數據顯示,全國因草原退化、耕地開墾、建設佔用等因素導致草地減少1066.7萬公頃(1.6億畝);具有生態涵養功能的灘塗、沼澤減少10.7%,冰川與積雪減少7.5%;局部地區鹽鹼地、沙地增加較多,生態承載問題比較突出。

『柒』 新中國成立後的土地資源調查

2.3.1.1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壤調查

1955~1956年,由水利部和中國科學院主持對華北平原土壤進行了調查。其調查范圍包括河北平原及山東、河南部分平原地區,調查面積為132000平方千米,參加人員共計500餘人,主要由河北及有關省區領導和技術骨幹組成。

通過這次調查,查清了華北平原以及石家莊市平原縣的全部土壤類型,有4個土類23個亞類284個土種變種;解決了整個華北平原和石家莊市平原縣區土壤形成演變、分類命名、改良利用的重大問題。這次調查提供的主要成果有1:20萬土壤圖集,1:150萬土壤、養分、鹽分、質地、地下水、積水、土地利用現狀、土地改良利用分區圖集及《華北平原土壤》。《華北平原土壤》著重論述了華北平原包括石家莊市平原縣區土壤的形成條件、土壤分類及性態,以及土壤的理化性質和土壤的農業特徵;特別對地下水及土壤鹽漬的關系收集了大量資料,進行了分析化驗工作,並據此做了土壤改良分區規劃;討論了鹽漬土壤改良防治等問題。為石家莊市及整個華北平原地區的土壤改良及土地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2.3.1.2 石家莊市第一次土壤普查

為摸清全國各地的土壤狀況,1958年冬,在全國土壤普查辦公室的領導下,開展了全國第一次群眾性土壤普查工作。1959年,石家莊市首次進行了比較系統的土壤普查,對土壤類型、土壤耕層養分和利用方式進行了普查和資料整理,為合理施肥、培肥改土和因土種植提供了依據。這次調查的隊伍主要由技術人員及基層幹部組成。調查的重點是耕地土壤,調查的內容一是採用群眾認土、辨土、改土的經驗進行土壤分類,並用群眾語言進行土壤命名;二是進行土壤養分化驗,包括土壤有機質、速效氮、磷、鉀的簡易化驗。河北省省級匯總由農業、科研、教學等單位合作完成,經匯總全省分4個土區、13個土片、74個土組、218個土種。提交的主要圖件成果有1:50萬河北省彩色土壤圖和土壤肥力圖,主要文字成果有《河北農業土壤》和《河北省土壤分類概況》。《河北農業土壤》主要內容包括自然條件,農民種地、養地、改良土壤的經驗、土壤分類等。《河北省土壤分類概況》集中介紹了每個土區、土片、土組的面積、分布、地形、土壤特點、土壤肥力、宜種作物、耕作技術要點。為因地種植、因地施肥、因地灌溉、因地改良提供了依據。

2.3.1.3 石家莊市第二次土壤普查

根據國務院(〔1979〕111號)文件精神,按照河北省農業廳及有關部門的安排部署,石家莊市從1979年5月份開始進行第二次土壤普查與土地利用現狀概查。本次土壤普查是石家莊市規模最大的一次土壤普查,歷經7年時間,在這次對井陘縣、獲鹿縣、郊區和礦區的土壤普查中,取得有效數據224250個,編繪了土壤分布圖、養分圖、改良利用分區圖、土地利用現狀圖、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布圖等17套共68幅圖件,編寫了《石家莊土壤》一書。通過這次土壤普查,查清了石家莊市土壤類型、分布、理化狀況、肥力狀況以及障礙因素,提出了各類土壤的改良利用方案。

這次普查有別於歷次普查的突出特點,一是各級政府都以政府名義下達正式文件召開有關部門領導會議進行安排部署,在普查期間,市、縣、鄉都成立了土壤普查領導小組,組長一般由主管農業的市、縣、鄉長擔任。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主任一般由市、縣、農業局長擔任,在普查期間專職專責,為做好普查工作提供了組織保證;二是全國土壤普查辦公室制訂了有關技術規程,統一了認識,統一了方法,統一了步驟,統一了標准,從而保證了全國普查的一致性和質量要求;三是成立了技術指導組,負責檢查指導普查工作;四是建立了檢查驗收制度,提高了普查精度;五是邊普查邊應用,提高了廣大幹部群眾的積極性;六是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比較多。據統計,全市共建土壤化驗室20個,參加普查人員近300人,總投資達150萬元;七是野外調查的內容比較多,室內化驗項目比較多。耕層養分不僅化驗了土壤有機質、全氮、全磷、全鉀、速效磷、速效氮、速效鉀,還化驗了有效硼、鋅、錳、銅、鐵等微量元素。

這次普查共挖取土壤剖面66028個,耕層養分化驗樣品14647個,水樣47個,剖面化驗樣品8241個,取得有效數據328280個,取岩石標本1套,整段剖面標本9個,取剖面紙盒標本32040個。縣級提供的成果有1:5萬土壤分布圖,土地利用現狀圖,耕層有機質含量分布圖,全氮、全鉀、全磷含量分布圖,速效氮、磷、鉀含量分布圖,土壤普查報告等。市級匯總提供的成果資料有1:20萬土壤圖,土地利用現狀圖,全氮、全磷、全鉀含量分布圖,速效氮、磷、鉀含量分布圖,1:50萬土壤速效鐵、銅、鋅、錳含量分布圖,土壤普查報告等。

通過普查,摸清了石家莊市的土壤類型(表2.1)及其分布、面積特徵特性、養分含量、生產性能。在土壤普查的同時,還進行了土地利用現狀概查,用1:1萬地形圖或航片為工作底圖上調繪土壤界線和土地利用現狀界線。室內分斑量算土地利用現狀的面積,並逐級匯總。通過概查,全市總土地面積概查數為1410191.53公頃,其中,耕地656776.8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46.57%;園地36173.2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2.58%;林地面積107234.3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7.60%;疏林草地面積330607.8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23.44%;草地面積72194.0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5.12%;城鄉居民點佔地面積85213.2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04%;工礦佔地7918.8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56%;交通佔地32253.1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2.29%;水域面積75165.6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5.33%;特殊用地面積2448.2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17%;未利用土地4206.2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30%。

表2.1 石家莊市土壤分類系統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2.3.1.4 第一次土地利用調查

為徹底摸清我國土地資源狀況、土地利用類型面積及分布,更好地開發、利用和管理土地,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國務院(國發〔1984〕70號)文件批轉了農牧漁業部、國家計委《關於進一步開展土地資源調查工作的報告的通知》。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冀政〔1985〕56號文件和河北省土地管理局〔1986〕冀土政字第3號文件也都對此作了具體安排和部署。

石家莊市土地利用詳查以1985年8月鹿泉市作為河北省土地詳查試點為起始點,1986年10月欒城縣作為石家莊市試點開展土地詳查,1987年10月趙縣作為石家莊地區開始試點,至1988年10月全部試點完成,並通過省級檢查驗收。此後又經過4年多時間,分4批陸續開展了全市19個縣(市、區)的土地詳查工作,於1992年5月全部完成,並通過省級驗收。其中,第一批無極、正定兩縣1987年10月開始外業調查,1989年底完成內業工作,1990年初通過省級驗收;第二批元氏、新樂、高邑、深澤、藁城、辛集、晉州、井陘礦區、井陘9縣(市、區),1988年9月開始外業調查,1990年初內業全部結束,並陸續通過省級檢查驗收;第三批贊皇縣、郊區分別從1989年3月、12月開始外業調查,1992年7月陸續完成內業並通過省級檢查驗收;第四批靈壽、平山、行唐3縣,從1990年3月開始外業調查,1992年3月完成全部內業工作,1992年5月通過省級檢查驗收。

石家莊市縣級土地詳查主要經過准備工作、外業調查、內業整理等幾個工作階段。外業調查底圖西部山區利用1:1萬地形圖和航片,丘陵、平原地區大部分利用1:1萬平面影像圖。共利用航片455張,平面影像圖865張,地形圖600餘張。外業調查採取現狀調查與權屬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包括地類圖斑、線狀地物和零星地物調繪,境界與權屬界調查等幾方面內容。內業工作包括分幅圖清繪、面積量算統計、成果圖件繪制、文字資料編寫等內容。其中,面積量算多採用求積儀和方格法結合的方法進行,原則以圖幅理論面積為基本控制,分幅進行量算,按面積比例平差。面積匯總統計以分幅為單位統計圖幅內各村各地類面積,由各村各地類面積逐級匯總至縣級。成果圖件繪制以復照透繪的方法縮圖,編繪了鄉級1:1萬、1:2.5萬土地利用現狀圖、權屬界線圖、鄉級邊界接合圖表;編繪了縣級1:7.5萬、1:5萬土地利用現狀圖和邊界接合圖表等。

石家莊市土地詳查市級匯總工作從1992年上半年開始,經歷匯總准備、縣級成果檢核、數據接邊、面積分類匯總、編繪成果圖件、撰寫文字報告、成果驗收鑒定等幾個階段,歷時3年多時間完成。詳查匯總對涉及縣級境界的圖幅進行了接邊,對重調和漏調情況進行了核實和地類面積調整,針對圖幅內各部分圖斑面積與理論面積不等情況進行了平差處理。涉及線狀地物接邊一般只作圖面處理,面積不參與變化。數據匯總統計採用市縣結合的方法進行,由縣級對本縣數據進行接邊調整後填寫表格匯總至縣級,市匯總組在縣級接邊統計的基礎上匯總到市級,數據匯總統計初步採用了計算機進行工作。

匯總圖件繪制以接邊後縣級詳查土地利用現狀圖為底圖,採用復照縮圖、蒙繪透繪的方法,編繪了1:10萬土地利用現狀圖,1:15萬土地利用現狀彩色掛圖等圖件成果。在數據匯總及圖件編繪的基礎上,市級匯總撰寫了《石家莊市土地詳查資料匯總報告》、《石家莊市土地詳查成果應用總結》、《石家莊土地資源》等文字成果。詳查結果顯示,全市轄區總面積1406238.93公頃,其中,耕地634306.19公頃,園地50657.37公頃,林地156653.40公頃,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22033.74公頃,交通用地26802.01公頃,水域67407.95公頃,未利用地348378.27公頃。整個調查工作從1984年10月開始,到1994年底全部結束,歷時9年。總投資近200萬元,投入人力近400人。

2.3.1.5 土地利用更新調查

2000年底,河北省國土資源廳要求全省在3年內完成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建設,11個設區市建成區和經濟發達的縣(市)要基本完成城鎮地籍信息系統建設,逐步推行建制鎮和村莊地籍調查工作。石家莊市國土資源局為堅決落實部、廳領導的指示精神,積極完成上級確定的工作目標,在著手抓地籍信息系統建設的同時,認真查清轄區工作底數,制訂周密計劃,突出工作重點,抓住關鍵環節,嚴格按計劃分步實施,全程跟蹤與監督檢查並重。

(1)土地利用更新調查的原因。往日資料陳舊過時、變更調查工作做的不及時,圖形、屬性與土地利用現狀嚴重不符、陳舊失真。如靈壽、贊皇、行唐、藁城、原郊區等縣(市)、區,圖形資料大多以紙質載體存放,極易折損,失真變形,圖面又污濁不清。個別地方的台賬、外業手簿等資料缺頁。

初始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失真。由於手段落後,造成面積量算、圖形數據接邊發生重合或隙縫及線狀地物偏移等現象。

原有詳查資料丟失損壞。晉州市國土資源局在1997年搬家時將原來的詳查資料全部丟失,必須通過更新調查來彌補過失,重新查清土地利用現狀,以適應地籍管理的需要,最終才能完成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建設。

土地權屬信息不完整,不能滿足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的要求。通過調查摸底,大多數縣(市)在初始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時,只進行了各行政村的權屬界線調查,而未對有土地佔有權和處分權的自然村或村民小組等集體經濟組織的權屬界線進行調查,也沒有進行集體土地與道路等線型國有土地的權屬調查,不能滿足線型國有土地使用權和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的需要。

滿足建立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的需要。建立一個數據精確並能正常運行的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必須做到:原始數據可靠、工藝流程科學和對各類復雜問題的科學處理。原始數據是建庫的根本,但限於當時的條件,一些原始數據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圖形的缺號、重號、圖與台賬不一致等,這些在當時看來是影響不大、數量不多的問題,但對建庫來說則必須逐一徹底解決。為此,國土資源部於2002年8月7日發文明確要求,建立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之前必須進行更新調查。

滿足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需要。由於土地利用現狀數據不夠准確,造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制定、建設用地的會審、農用地復墾項目的立項和實施等工作陷於被動,在各級國土資源管理中留下了深刻的教訓。要改變這一被動局面,唯一的途徑就是進行土地利用更新調查工作。

(2)城鎮地籍更新調查的原因。初始地籍調查手段落後,方法不統一。

沒有採用統一的控制坐標進行地籍測繪,形成地形圖。如石家莊市所轄各區,分別採用解析、半解析、勘丈法進行地籍調查,而且大多採用自由坐標進行地籍測量,所形成的成果僅能滿足當時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初始登記,沒有形成地籍圖。有的雖已形成了地籍圖,但卻束之高閣,未進行變更調查或變更工作不徹底。各地所形成的地籍圖,由於歷年變更登記任務繁重,繁瑣的手工作業影響了地籍圖的變更。

由於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和規程要求,大多數地方初始地籍調查目的單純,只為國有土地使用權初始登記確權發證,因此採用「開天窗」的方法,只單一調查了國有土地。如鹿泉市、辛集市、無極縣、趙縣、晉州市、藁城市、新樂市、元氏縣等,均採用「開天窗」的方式,星星點點地調查國有土地,與目前的城鎮地籍管理要求相差甚遠,必須進行地籍更新調查。

城鎮土地變更大,現有地籍資料不能滿足建庫的要求。近十幾年來,石家莊市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城鎮土地利用強度較高,土地產權交易、變更頻繁。

本次調查工作石家莊市政府和縣(市)政府及國土資源管理局共籌措資金總計1000多萬元,作為土地更新調查及建庫的專項資金。

在城鎮地籍更新調查方面,將城鎮地籍更新調查的縣(市)以最新版1:1000地形圖作為工作底圖,採用全解析方式進行地籍測繪,形成了規范的地籍圖。其中,欒城縣將更新調查成果錄入計算機,在MapGIS軟體支持下成功建成了城鎮地籍信息系統。市內5區則以2002年初夏的最新1:500正射影像圖為工作底圖,充分利用原地籍資料進行權屬調查,採用全野外數據採集的方法進行地籍測量,形成電子地形圖和電子地籍圖,並統一將此數據轉入到MapGIS軟體平台上,再錄入屬性數據,通過圖形與屬性的銜接整合歸檔形成地籍信息系統。

石家莊市地籍更新調查工作啟動於2002年。由於測量控製成果陳舊,不能繼續使用,為此,與石家莊市房管局合作完成了石家莊市數字房地產控製成果。同時,由於機構職能的轉變,基礎測繪已劃歸國土資源局,因而,此次調查以新的「數字房地產」航飛資料為工作底圖,採用全野外數字採集的方式進行測繪,范圍達153平方千米(包含地籍調查125平方千米),得到1:500的數字地形圖和數字地籍圖。為使此項工作能全面地推開,首先在裕華區進行了2平方千米的試點,通過試點總結出地形圖測繪、權屬調查、地籍測量同時進行,全外業採集數據向MapGIS軟體安全轉入並成功建庫的經驗,為編制《石家莊市數字地形圖測繪和更新地籍調查技術設計書》、《工作計劃》以及數字地形圖、城鎮地籍信息系統的建立,起到了指導性的作用。

2.3.1.6 第二次土地調查

為了全面查清石家莊市土地利用狀況,掌握真實的土地基礎數據,並對調查成果實行信息化、網路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調查、統計和登記制度,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土地宏觀調控的需要,實現土地資源信息的社會化服務。根據國家第二次土地調查的統一部署和省級統一安排,2007年石家莊市開展了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調查的目的是全面查清石家莊市所轄的23個縣(市、區)土地利用狀況,掌握翔實可靠的土地基礎數據,並對調查成果實行信息化和網路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調查和登記制度,實現土地資源信息的社會化服務,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土地宏觀調控及石家莊市國土資源管理的需要。通過本次調查,查出石家莊市轄區總面積1406014.13公頃,其中,耕地面積582267.05公頃,園地面積77056.37公頃,林地面積211226.32公頃,草地面積215580.58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面積185683.75公頃,交通運輸用地面積33001.12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57794.52公頃,其他土地面積43404.42公頃。

石家莊市開展的第二次土地調查所取得的調查成果為制訂國民經濟計劃和有關政策、基本農田保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提供准確的土地資源信息,加快國土資源管理信息化過程,確保土地資源的可持續性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對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捌』 國務院關於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通知(國發[]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2004]28號)的有關規定,國務院決定自2007年7月1日起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調查的目的和意義

土地調查是我國法定的一項重要制度,是全面查實查清土地資源的重要手段。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作為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目的是全面查清目前全國土地利用狀況,掌握真實的土地基礎數據,建立和完善土地調查、統計和登記制度,實現土地資源信息的社會化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及國土資源管理的需要。

搞好第二次土地調查,掌握真實准確的土地數據,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推進城鄉統籌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社會穩定、保護農民利益等工作的重要內容;是編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強國民經濟宏觀調控,實施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國土資源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是科學規劃、合理利用、有效保護國土資源和實施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的根本手段。

二、調查內容和時間進度

(一)調查內容。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在全國范圍內利用遙感等先進技術,以正攝影像圖為基礎,逐地塊實地調查土地的地類和面積,掌握全國耕地、園地、林地、工業用地、基礎設施用地、金融商業服務、開發園區、房地產以及未利用土地等各類用地的分布和利用狀況;逐地塊調查全國城鄉各類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狀況,掌握國有土地使用權和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狀況;調查全國基本農田的數量、分布和保護狀況,對每一塊基本農田上圖、登記、造冊;建立互聯共享的覆蓋國家、省、市(地)、縣四級的集影像、圖形、地類、面積和權屬為一體的土地調查資料庫;建立土地資源變化信息的調查統計、及時監測與快速更新機制。

(二)時間進度。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由國家統一部署,分步實施,重點和急需地區優先進行。2007年1月至6月開展本次調查的有關准備工作,完成調查方案編制、技術規范制訂以及試點、培訓和宣傳等工作,全面部署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各地組織開展調查和資料庫建設。其中,至2008年上半年基本完成東部地區調查;至2008年年底基本完成中部地區及西部重點城市調查;至2009年上半年,完成全國調查工作。2009年下半年,各地對調查成果進行整理,並以2009年10月31日為調查的標准時點,統一進行變更調查數據更新,向國土資源部匯交成果,由國土資源部匯總形成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基本數據。調查進程中形成的調查成果,可隨時用於宏觀調控和嚴格土地管理。

2010年以後,全國每年進行一次土地變更調查,保持調查成果的現勢性。

三、調查的組織實施

(一)加強領導。國務院成立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負責調查工作的組織和領導,協調解決重大問題。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國土資源部,負責調查工作的日常組織和具體協調。 對調查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要及時採取措施,切實予以解決。其中,涉及調查業務指導和檢查由國土資源部牽頭負責;涉及調查經費和物資保障方面的工作,由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負責協調;涉及數據統計和分析方面的工作,由國土資源部會同國家統計局負責處理。其他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通力協作、密切配合。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成立相應的調查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負責本地區調查工作的組織和實施。要積極吸收有資質的調查機構參與本次調查工作,及時根據調查工作的特點和要求,做好調查人員的培訓和組織工作。各級財政部門在調查經費上要給予保證。

(二)明確分工。調查工作按照「國家整體控制、地方細化調查、各級優勢互補、分級負責實施」的形式組織實施。國家統一購置航空、航天遙感資料,統一製作調查基礎圖件;地方政府負責組織專業隊伍在國家提供的基礎圖件基礎上,深入實地,細化調查。國家組織開展逐地塊全面的內業檢查和重點地區、重點地類的外業核查。

(三)制定方案。國土資源部要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全國土地調查總體方案和技術規程。 各地要按照國家統一要求,根據本地區的土地利用特點,編制土地調查實施方案,制訂土地調查的實施細則。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計劃單列市的土地調查方案須報國土資源部批准。各地應加強對承擔調查任務的隊伍資質審查和調查人員的培訓。通過資質審查的隊伍和經培訓且考試合格的人員,方可承擔調查任務。本次調查要採取招投標方式確定承擔單位,以合同方式規范調查行為。

(四)落實經費。土地調查經費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按承擔的工作任務共同分擔。各地應多方籌措,統籌安排,列入各級財政預算,保證土地調查的順利進行。

(五)確保質量。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對本地區的調查成果質量負責,切實保證調查成果真實、准確,嚴禁弄虛作假和篡改調查成果。對虛報、瞞報土地調查數據的,一經發現,將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六)嚴格驗收。各地要採取切實的保證措施,嚴格驗收制度,確保土地調查的數據、圖件與實地三者一致。調查結束後,逐級匯總上報調查成果。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組織驗收縣級調查成果;國土資源部負責對省級匯總成果進行驗收。對調查中發現的違法違規用地行為,要依法予以查處和糾正。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基本數據,經國務院批准後,向社會公布。

國務院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

『玖』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中成果匯總的任務是什麼

(抄1)數據匯總。在土地襲利用資料庫的基礎上,逐級匯總各級行政轄區內的各類土地利用數據以及基本農田和城鎮建設用地等數據,增加非調查區域的港澳台地區的土地數據,形成國家及各級行政轄區內的綜合及專題調查匯總成果。
(2)圖件編制。利用資料庫管理和計算機輔助制圖等技術,採用縮編等手段對全國土地調查圖形數據進行整理縮編,編制出國家、省、地(市)、縣級系列土地利用圖件、圖集和各種專題圖件(集)等。
(3)成果分析。根據土地調查結果,結合相關資料信息,開展土地利用狀況分析。對耕地、基本農田等各類土地的數量、分布、利用結構及其變化狀況進行綜合分析,評判土地利用的集約節約程度,預測變化趨勢,為土地開發潛力挖掘,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提出建議。根據土地調查及分析結果,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編制第二次土地調查報告。

『拾』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概念是什麼

1996年第一次全國土地調查完成以來(不是所有省市都是1996年),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鄉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原有的土地信息已難以滿足新形勢下節約集約用地的需要。掌握真實准確的土地基礎數據,是實行最嚴格土地管理制度的迫切需要,對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完成「十一五」規劃的任務,守住全國耕地不少於18億畝這條紅線具有重要意義。要通過新一輪土地調查,查清城鄉每一塊土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的具體情況,建立和完善我國土地調查、土地統計和土地登記制度,實現土地的信息化、網路化管理,開展社會化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土資源管理的需要。
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將於2007年7月1日全面啟動,計劃於2009年完成。調查的主要任務包括,農村土地調查,查清每塊土地的地類、位置、范圍、面積分布和權屬等情況;城鎮土地調查,掌握每宗土地的界址、范圍、界線、數量和用途;基本農田調查,將基本農田保護地塊(區塊)落實到土地利用現狀圖上,並登記上證、造冊;建立土地利用資料庫和地籍信息系統,實現調查信息的互聯共享。在調查的基礎上,建立土地資源變化信息的統計、監測與快速更新機制。 第二次土地調查作為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全國土地利用狀況,掌握真實的土地基礎數據,並對調查成果實行信息化、網路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調查、統計制度和登記制度,實現土地資源信息的社會化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土地宏觀調控及國土資源管理的需要。
(一)調查目標
根據《通知》要求,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目標是全面查清全國范圍內的土地利用狀況,掌握真實的土地基礎數據,建立和完善我國土地調查、土地統計和土地登記制度,實現土地資源信息的社會化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及國土資源管理的需要。
(二)主要任務
按照國務院《通知》要求,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主要任務包括:開展農村土地調查,查清全國農村各類土地的利用狀況;開展城鎮土地調查,掌握城市建成區、縣城所在地建制鎮的城鎮土地狀況;開展基本農田狀況調查,查清全國基本農田狀況;建設土地調查資料庫,實現調查信息的互聯共享。在調查的基礎上,建立土地資源變化信息的調查統計、及時監測與快速更新機制。

閱讀全文

與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主要數據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
公司間商標授權書模板 瀏覽:115
上海市醫患糾紛預防與調解辦法 瀏覽:970
轉讓翻轉犁 瀏覽:705
門頭廣告牌使用費合同 瀏覽:835
廠轉讓樣本 瀏覽:8
攤銷土地有殘值嗎 瀏覽: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