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外商直接投資理論成果述評

外商直接投資理論成果述評

發布時間:2022-08-17 09:10:52

❶ 談談直接投資對東道國的影響有哪些對投資國的影響呢

直接投資對東道國的影響

1 引言
外商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之間的關系一直是個未有定論的學術問題。一般理論認為,外商直接投資對東道國的對外貿易存在兩種效應:貿易的替代效應和貿易的互補效應。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蒙代爾(R.Mundell)認為,當兩國之間存在著關稅壁壘、產業壁壘等妨礙自由貿易的屏障時,另一國的資本勢必通過直接或間接投資等方式流入,從而擴大了進口品的國內生產規模,貿易與資本的流動有完全替代的關系。日本的小島清(K.Koyimo)認為外商直接投資同樣可以在投資國與東道國之間創造新的貿易,使貿易在更大規模上進行,即互補理論。他把直接投資看作是資本、技術、經營管理和人力資本的綜合體由投資國向東道國的同一產業部門的轉移,所投資的產業部門應是投資國處於比較劣勢的邊際產業,同時投資國可以集中精力創造和開發出新的技術和比較優勢,為更大規模的貿易創造條件。在以上理論的基礎上,不少學者也進行了相關研究,但是此類研究大部分都是以考察外商直接投資與我國工業製成品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之間的關系來分析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出口結構的影響,而且對地區的外商直接投資與出口結構關系的研究比較少。
2005年是我國貿易摩擦最劇烈的一年,全年遭遇各類貿易摩擦的涉案金額達到百億美元。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北京地區出口成績卻一枝獨秀:2005年1月至5月,北京市67.5%的出口增幅不僅高於全國平均增幅三十多個百分點,在出口前十位省市中也榮登增幅榜首,出口總額已列全國第七。這得益於北京出口結構的及時調整,使得北京市在近兩年接連不斷的國際貿易摩擦中受到的影響不大。與出口結構不斷優化相呼應的是,北京地區外資不斷流入。2005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20.6億美元,增長28.8%,在東部的10個省市中,增速位居第一。一方面是出口結構的不斷優化,另一方面是外商直接投資的持續快速增長,這兩種經濟現象間是否存在一定聯系的?
2 外商直接投資對北京地區出口結構影響的計量分析
計量經濟學中的協整分析技術和格蘭傑因果檢驗對解決此類問題十分有效。協整理論是一種新的建模技術。它從分析時間序列的非平穩性入手,探求非平穩變數間蘊含的長期均衡關系。如果涉及到的變數經過一階差分後是平穩的,且這些變數的某種線性組合是平穩的,則稱這些變數之間存在協整關系。格蘭傑因果關系檢驗是檢驗經濟變數間因果關系常用的一種計量經濟學方法,其本質是用條件概率來定義因果關系。進行計量分析時,本文選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機械及運輸設備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十種機械、電子行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三個變數來代表計量模型中外商直接投資(FDI)、出口結構(Ex)、產業結構(Pr)這三個對應的變數,採用十種機械、電子行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來說明北京地區產業結構的變化,這幾個行業不但與機械及運輸設備出口產品高度相關,而且其發展狀況能夠比較充分的反映北京地區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的變遷;北京地區的出口一直以工業製成品為主,在出口總額中的比例也一直保持穩定,如果仍以工業製成品占出口總額中的比例作為變數進行研究,就不能發現出口結構的變化趨勢,所以就要對產品進行細分,用機械及運輸設備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來反映出口結構的變化。在具體分析之前,要進行預指數和對數處理。以1995年為基期,得出1995年—2004年的FDI、Ex、Pr三個變數的指數化序列,指數化的目的是為了避免數據的大幅波動造成數據計算的誤差,而對數後所得到的數據容易得到平穩序列。
對變數進行協整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對每個變數的平穩性作檢驗,只有變數在一階平穩的條件下,才能進行協整分析。本文採用ADF單位根檢驗方法來檢驗變數的平穩性。檢驗的結果顯示LnFDI、LnEx、LnPr序列都為不平穩序列。接下來對LnFDI、LnEx、LnPr的一階差分序列進行ADF檢驗,檢驗的結果如表1所示:
表1:LnFDI、LnEx、LnPr一階差分序列的ADF檢驗結果
變數 ADF值 臨界值
ΔLnFDI -1.600647 1%臨界值 -2.8861
ΔLnEx -2.22784 5%臨界值 -1.99587
ΔLnPr -2.223469 10%臨界值 -1.59909
資料來源:由Eviews計算整理所得
從表1可以看出,LnFDI、LnEx、LnPr的一階差分序列可以在90%的置信水平下認為各個一階差分序列不存在單位根,為平穩序列,所以LnFDI、LnEx、LnPr變數間可能存在協整關系。
Johansen(1988)提出了極大似然估計法,通過建立基於最大特徵值的比統計量λ-max來判別變數之間的協整關系,可以精確的檢驗出協整向量的數目,且在小樣本情況下,Johansen極大似然估計法檢驗其他方法。因此本文採用Johansen極大似然估計法。結果見表2:
表2:協整檢驗結果
檢驗變數 檢驗內容 極大似然比 1%臨界值 結果
LnFDI、LnEx 有1個協整關系 19.73697 19.93711 沒有協整關系
LnFDI、LnPr 有1個協整關系 20.09738 19.93711 有1個協整關系
LnEx、LnPr 有1個協整關系 27.45485 19.93711 有1個協整關系
從檢驗結果來看,LnFDI、LnPr 和LnEx、LnPr 這兩對變數的極大似然比值都大於1%顯著水平下的臨界值,能夠用來進行下一步的格蘭傑因果檢驗;而對於LnFDI、LnEx這對變數在1%顯著水平下未能通過協整檢驗,所以認為它們間沒有協整關系,不能進行格蘭傑因果檢驗。
為了更深入研究兩組變數的不同時滯長度下的關系,所以在檢驗時分別選擇了滯後一期、滯後兩期兩種情況。根據P值判定存在因果關系的概率。如果統計量的P值小於0.1,表示因果關系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成立。本文選擇30%下的顯著水平。檢驗結果見表3:
表3:格蘭傑因果關系檢驗結果
檢驗 一階滯後的P值 結論 二階滯後的P值 結論
LnFDI不是LnPr的格蘭傑原因 0.27632 LnFDI→LnPr 0.91097 LnFDI→?LnPr
LnPr不是LnFDI的格蘭傑原因 0.30801 LnPr→?LnFDI 0.28789 LnPr→LnFDI
LnEx不是LnPr的格蘭傑原因 0.0671 LnEx→LnPr 0.33749 LnEx→?LnPr
LnPr不是LnEx的格蘭傑原因 0.21761 LnPr→LnEx 0.18505 LnPr→LnEx
註:→表示前者是後者的格蘭傑原因,→?表示前者不是後者的格蘭傑原因。
從格蘭傑因果關系檢驗結果來分析,在70%的置信水平下,對於LnFDI和LnPr兩個變數,LnFDIt-1是LnPrt的原因,而LnPr t-1不是LnFDIt的原因;但就t-2期的數據而言,結論正好相反,LnPr t-1成為了LnFDIt的原因,LnFDIt-1不是LnPrt的原因;對於LnEx和LnPr兩個變數而言,在一階滯後的條件下,它們互為因果,在二階滯後的條件下,LnPr t-2成為了LnExt的原因,而LnExt-2不是LnPrt的原因。根據以上協整分析和格蘭傑因果關系分析的結果得出以下結論:(1)在短期內,外商直接投資是產業結構升級的直接原因,但產業結構的優化不會馬上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資;中長期內,產業結構的改善能夠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資的流入。(2)在短期內,產業結構升級和出口結構優化互為因果關系;在中長期內,出口結構優化取決於產業結構升級,產業結構升級成為了出口結構優化的根本原因。通過計量分析,可以透過龐雜的數據發現經濟變數間的關系,但是這僅僅達到了知其然的目的,要想知道知其所以然,還必須結合北京地區實際的經濟情況,解釋產生計量分析結果的現實原因。
3 外商直接投資對北京地區出口結構影響的經濟分析
3.1 外商直接投資短期內優化出口結構、提升產業結構的原因
(1)獨特的政治地位。北京作為中國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其獨有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影響力非同一般。處於北京這一政治中心的投資主體,離政策制定中心較近,能夠享受到最為完整、且相對優惠的投資政策,而且由於行政機構集中,商業服務體系較完善,交通、通信設施發達,各種有價值的商業信息很容易傳播和收集,投資主體能夠節約商務成本、降低行政時間,所以北京地區的政策效應比較明顯,政策時滯也比別的地區短。所以北京地區政策效應較明顯,能夠迅速發揮作用。(2)豐厚的人力資源。出口結構優化和產業結構升級首先來源於技術溢出效應,而人力資源在技術溢出中起著不可替代的決定性作用。北京作為當代中國最大的科技和文化中心,目前擁有國家級科研機構400多所,在北京的中科院和中國工程院有院士400多名,每年開展的科技課題3萬多項;北京人口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人數占就業人數的比例為19.44%,居於全國第一。這種充裕資本與豐厚的人力、技術「知本」相結合的方式,使伴隨外商直接投資而來的技術能夠快速溢出和轉移,迅速、持續的拉動產業結構調整,避免了有些地區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出現的升級瓶頸、升級緩慢等問題。(3)不斷升級的消費結構。北京是全國重要的消費市場,其消費規模不僅對我國中部、東北、華北、西北等地有著廣泛的輻射作用,而且其消費模式對中國的內陸地區有重要的示範作用。隨著北京地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需求結構發生相應的變化,這種變化累積到一定程度就促成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換代,正是這種不斷升級換代的消費結構變化直接影響到產業結構的變化,催生出出口相關產業,通過國內的市場競爭,加強准出口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為優化出口結構創造國內市場環境。(4) 服務產業的配套能力。2004年北京市的第三產業在GDP中的比重達到了創記錄的67.8%,是全國比重最高的省市,從產業結構發展水平上看,北京幾乎可與高收入的發達國家媲美。服務業的專業化使能夠提供個性化化服務產品,最大限度的降低製造業的交易成本和生產成本,有利於加快北京地區產業結構升級,提升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優化出口結構;通過國內信息服務業了解國外市場的供求信息,吸引更多資本進入出口商品生產行業,促進出口結構與產業結構的有機互動。
3.2 北京地區產業結構成為中長期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及優化出口結構的主導因素
產業集聚是區域產業組織的一種形式,即某個領域內相互互補、競爭的企業與機構在一定的地域內集中連片,形成上、中、下游結構完整,外圍支持產業體系健全,具有靈活機動等特性的有機體系,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的現象。中長期來看,北京地區產業結構的升級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進入該地區和出口結構優化的動力,這種動力源於北京地區產業集聚效應,集聚效應帶來的知識溢出、專業化分工、共享的勞動力市場大大降低了區域內企業的成本,加大了技術創新的可能性,由此帶來的外部規模經濟增強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也增強了北京地區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吸引力。
4 政策建議
為了更好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來優化北京地區的出口結構,有必要根據它們的關系及其特點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1)調整引資戰略,引導外資流向。由於北京地區的外商直接投資的流入和出口結構的升級在很大程度上由產業結構決定,所以在制定引資政策時應該注重對外資的引導。對於現在的北京來說,通過引進外資彌補資金不足不應是主要的政策目標,應以高質量的引資、城市整體產業結構的升級、整體競爭力的增強為基本引資標准,使引資工作更好的配合北京地區全局性的長遠戰略規劃。(2) 改善投資環境,強化產業集聚效應。北京應該大力加強地方性涉外規章制度建設,提高政府辦事的效率,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糾正政府過度干預經濟的行政行為,注重培育與外商投資企業的配套產業,處理好技術的引進與消化、吸收之間的關系。配合鼓勵跨國公司在京建立總部和研發中心的地區政策,對總部建設在土地、基礎設施費用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達到築巢引鳳的目的。(3)通過稅制改革,創造公平環境。因為在享受優惠稅收政策下就可以通過進行價格競爭和人才掠奪來佔領市場並獲取高額利潤,抑制了外資企業使用高新技術和技術創新的動力。對於北京來說,要發展總部經濟,發揮集聚效應,重點就是要吸引世界大型跨國公司,而在這類公司的全球戰略中,而佔領中國市場是其主要目標,稅收政策對外資流入的影響不是很大,所以在制定涉外稅收制度時,應該少給稅收優惠甚至不給予稅收優惠

❷ 外商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實證分析要控制什麼變數

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明顯削弱了中國內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力吸收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某些內資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具有積極作用。其主要表現是:在外資進入、外企林立、國際競爭和國內競爭融為一體且顯著加強的態勢下,海爾、華為、奇瑞等一批內資企業「奮袂而起」,自主創新,打造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並在國內外市場佔有一定份額的名牌產品。換言之,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某些內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產生的積極作用,是通過加劇競爭和這些內資企業正確有效地應對來間接地實現的。另一方面,在大規模吸收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同時,我國許多內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則明顯削弱。外商直接投資與我國內資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具有利益上的矛盾。外商直接投資的根本目的是獲取長期穩定的高額利潤。為此,外商要最大限度地壟斷技術和市場,打敗競爭對手;而絕不是要培植競爭對手,增強我國內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陷自身於不利或敗北的境地。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通過三條途徑削弱我國內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第一,在技術、質量、規模相差懸殊的情況下,繞過關稅壁壘,在我國就地生產,低價競銷,打垮內資企業。柯達公司在較短時間內佔領了我國大部分彩色膠卷市場,即是一個佐證。第二,遏制合資企業開發新產品或新技術。在中外合資企業,由於引進並採用外方的產品技術,只有生產許可權而沒有產品設計確認權,因而無需也不能對外方的產品技術進行任何修改和創新。我國不少國有企業在與外商合資的過程中,原有的研發機構被分拆,技術力量大量流失。據對120家中外合資企業的調查,設立研發機構的企業僅佔51%.①第三,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特別是外商獨資或外商控股企業,以較為優厚的薪水和待遇「挖走」了我國許多優秀人才,直接為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特別是為大型跨國公司服務。有關統計表明,我國最優秀人才的40%、優秀人才中的45.7%都流向了外商直接投資企業或大型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研發機構,從而導致內資企業和國內相關單位自主研發力量的巨大損失。②我國政府和有關研究機構提供的某些重要經濟數據也表明,近年來我國企業特別是內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總體來看明顯削弱:(1)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中,擁有研發機構的企業所佔的相對比重逐漸下降。這一比重2000年為28.5%,2002年為25.3%,2004年則降至23.4%.③(2)我國大中型企業的研究開發經費只佔銷售收入的0.39%,即使是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究開發經費也只佔銷售收入的0.6%,這個比例尚不足發達國家的1/10.④根據國際經驗,企業研究開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例應達到3%以上,低於3%意味著該企業沒有競爭力,低於2%則意味著該企業將被淘汰;而高技術企業研究開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例則應達到10%以上。⑤(3)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引進經費支出與消化吸收經費支出的比例嚴重「倒掛」。我國這一比例2000年為1:0.074,2002年為1:0.069,2003年為1:0.067.⑥而日本和韓國在工業化成長時期,這一比例則為1:5~1:8.日本和韓國許多企業高度重視並以數倍的投入對引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和創新,而我國許多企業則恰恰相反。日本和韓國許多企業走的是引進——創新之路,而我國許多企業則陷入了引進——落後——再引進——再落後的怪圈。(4)在高技術產業專利申請方面,外商直接投資企業所佔的比重已超過國有企業。1995年,國有企業高技術產業專利申請為475件,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為50件,分別佔全國高技術產業專利申請總數的77.6%和8.29%;到2001年,國有企業高技術產業專利申請為575件,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為795件,分別佔全國高技術產業專利申請總數的17%和23.5%⑦。(5)我國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以上,產業發展的主導技術基本上依靠國外。據統計,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引進經費支出與購買國內技術費用支出的比例,2000年為1:0.108,2002年為1:0.115,2003年為1:0.134,2004年為1:0.190.⑧我國製造光纖、集成電路、石油化工、轎車、數控機床的裝備,依賴進口的比率分別達到100%、85%、80%、70%和70%.當然,我國內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總體上明顯削弱,也是多因一果。除了受外商直接投資的負面影響之外,我國較長時期在科技與企業發展戰略、科技投入以及相關體制、機制等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和缺陷,也是造成這種狀況的重要原因。2.對中國民族經濟形成強烈沖擊外商直接投資長時期大規模地進入我國,必然加劇外資經濟與我國民族經濟的激烈競爭和反復較量。外商直接投資憑借其資金、技術、管理、品牌、規模等壟斷優勢,通過「綠地投資」和並購我國內資企業,控制了我國的某些行業和市場,大量「消滅」我國民族品牌產品,通過合法或不正當手段吞食我國內資企業特別是國有資產,已經對我國民族經濟發展產生了顯著的負面影響。(1)控制了我國某些行業和市場。經過20多年的迅速擴張,外資直接投資企業在我國某些行業和市場中已佔絕對優勢。其中,有兩個特點值得高度關注。一是外商在我國幼稚產業搶先建立大企業。例如,在電子與通信設備製造業中的移動通訊、光通訊、衛星通訊等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上,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已佔到90%以上的份額。二是外商在我國某些盈利率高、市場前景廣闊的支柱產業和戰略產業實行壟斷。以汽車業為例,世界著名跨國公司都已搶灘我國,通過與我國汽車行業「領頭羊」合資或對之進行並購等方式,基本上控制了我國的汽車市場。目前,9家外商直接投資汽車企業在我國轎車市場所佔的份額已高達95%.再如高新技術產業。目前,外商投資企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逼近90%.可見,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目前已基本上被外商直接投資企業所掌控。(2)大量民族品牌產品相繼被擠出市場。外商利用其種種壟斷優勢,加之在我國實行本土化生產的勞動力低成本優勢,與我國內資企業進行激烈競爭,迫使我國大量民族品牌逐漸退出市場。外商在這方面主要採用三種方式:一是競爭式淘汰。外商憑借其品牌產品的質量和服務優勢,將我國一些民族品牌產品淘汰出局。二是「冷凍」式淘汰。外商在與中方企業合資時收購了中方原有的名牌商標,但並不使用,蓄意「冷凍」。合資企業的產品只使用外方的商標。最後,導致中方原有的名牌產品在市場上銷聲匿跡。三是「下滑」式淘汰。外商在與中方企業合資時,要求中方將名牌商標轉讓給合資企業。然後,利用中方原有的銷售渠道主要銷售外方商標的產品,少量銷售中方商標的產品。一旦外方商標的產品在市場上站穩腳跟,則立即停止生產和銷售中方商標的產品。(3)導致國有資產大量流失。在外商直接投資過程中,通過種種合法或非法、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導致我國國有資產大量流失:一是高值低估。外商在與國有企業進行合資或對國有企業進行並購的過程中,由於對國有資產評估很不規范,往往低估國有資產,特別是漏估國有企業原有的品牌、商業信譽等無形資產,從而使國有資產蒙受巨大損失。二是偷稅、漏稅、逃稅、騙稅。許多外商直接投資企業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著偷、漏、逃、騙稅問題。特別是不少外商直接投資企業通過在跨國公司內部高價進口、低價出口等轉移價格方式,「假虧損、真避稅」。據國家稅務總局有關人士估計,近年來,外商直接投資企業通過轉移價格給我國每年造成的稅收損失就超過300億元。⑨三是某些地方政府的「非理性」饋贈。除中央政府對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統一規定的稅收優惠政策之外,不少省、市的地方政府為了追求招商引資的「政績」,竟擅自規定了有關土地無償使用和稅收減免等方面的一些「土政策」,從而使國家利益遭受嚴重損失。此外,在外商與內資企業特別是與國有企業進行合資的過程中,往往是對其精華部分進行合資,而將劣質資產、沉重債務、虧損業務、老弱病殘和冗員等統統推給老企業。這樣,不僅在增強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競爭力的同時削弱了內資企業的競爭力,而且也增加了地方政府在財政支出和安排就業等方面的壓力。(4)加劇資源短缺,惡化生態環境。在我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中,有一部分是屬於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企業。盡管這些企業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其給我國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僅就高污染企業而言,根據1995年第三次全國工業普查提供的有關數據,外商投資於PIIS(指在生產過程中若不加以治理便會直接或間接產生大量污染物的產業)的企業有16998家,投資於MPIIS(指嚴重污染密集型產業)的企業有7487家,其工業產值分別為4153億元和1984億元,就業人數分別為295.5萬和118.6萬。外商在華設立這些高物耗、高能耗和高污染企業,實際上是將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某些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產業轉移到我國,不僅加劇了我國資源短缺狀況,惡化了我國的生態和社會環境,而且也嚴重危害企業職工和附近居民的身體健康,從而不利於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5)加劇了我國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外商在華直接投資的地區分布具有明顯的非均衡特徵。從表4可以看出,截止2004年,我國東部地區累計批準的外商直接投資項目總和、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總額和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總額分別為全國的82.43%、86.78%和86.25%;中部地區分別為11.04%、7.69%和9.16%;西部地區分別為6.53%、5.53%和4.59%.這種非均衡格局的出現,既與我國在較長時間內實行的由東向西、由沿海到內地的梯度開放戰略有關,更與東部地區具有的人才、技術、基礎設施、產業聚集和區位等優勢有關。盡管我國政府近年來大力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利用優惠政策鼓勵外商地向中西部特別是向西部地區投資,但卻未見明顯成效。外商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與我國政府的政策導向具有明顯的矛盾,不僅加劇了我國地區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而且也進一步促使西部、中部地區的一些人才和資金向東部地區「倒流」。3.對中國經濟安全和基本經濟制度構成較大威脅近年來,在擴大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如何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問題愈益引起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然而,我國理論界和實際部門對國家經濟安全的內涵在認識上並不一致。其中,有兩種提法值得重視。一種提法認為,國家經濟安全是指一個國家的經濟競爭力,抵禦國內外各種干擾、威脅、侵襲的能力,以及國家經濟得以存在並不斷發展的國內、國際環境。⑩另一種提法則認為,國家經濟安全是指一個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能夠有效地消除和化解潛在風險,抗拒外來沖擊,以確保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確保國家經濟主權不受分割的一種經濟狀態。(11)吸收上述兩種提法的長處,筆者認為,國家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經濟基礎,具體表現為一個國傢具有較強的經濟競爭力和及時消除與化解潛在或現實的內部和外來經濟風險的能力,國民經濟長期保持較快和健康發展的態勢。國家經濟安全的核心內容是國家的經濟主權不受分割,經濟自主性得以實現,基本經濟利益得到保障。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2005『中國外商投資報告》,第211頁。按照上述對國家經濟安全概念的理解,前已述及的外商直接投資導致的負面效應,如我國內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總體弱化、許多關鍵技術和一些重要行業被外國跨國公司所控制、民族品牌大量消失、國有資產大量流失等都已嚴重影響了我國的經濟安全。不僅如此。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全面開放,資金雄厚、管理先進、裝備精良、競爭力強的外資金融機構的大規模進入將對我國金融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它不僅將增加我國金融調控的難度,而且還將導致我國許多國有和非國有銀行面臨巨大的生存和發展危機。在我國全面入世之前(即我國加入WTO後過渡期結束之前)外商直接投資已經給我國經濟安全帶來了嚴重影響;當我國全面入世之後,外商直接投資持續地大量增加,無疑使我國經濟安全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與此同時,外商直接投資持續地大規模增加,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投資自由化趨勢的大背景下,也對我國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提出了尖銳的挑戰。我國現行《憲法》規定,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國有經濟為主導,始終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條基本原則。然而近些年來,我國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和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均面臨著削弱和動搖的危險。首先,從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來考察。如果排除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擁有的資源性資產,在我國目前的社會總資產(含經營性資產和行政事業性資產)中,公有制經濟即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的凈資產約佔2/3,非公有制經濟即外資經濟、私營經濟和個體經濟的凈資產約佔1/3.(12)如果從經營性凈資產的角度考察,兩者之間的差距會明顯縮小,但公有制經濟經營性凈資產在社會經營性凈資產中仍佔主體地位。然而必須看到,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有資產的絕對量和公有制經濟的增加值都在顯著增加,但其在社會總資產和社會增加值中的相對比重卻在明顯下降。對比分析我國工業領域的相關數字,這種情況就會更加清楚(見表5和表6)。資料來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鑒(2005)》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提供的相關數據計算整理。從表5可以看出,1998~2004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資產總額增長了35.61%,而外商直接投資工業企業資產總額卻增長了125%,從而兩者資產總額的相對比例由1998年的3.51:1縮小為2004年的2.21:1;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的負債率趨向下降,但仍高於外商直接投資工業企業的負債率。從表6可以看出:(1)2000~2005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增加值雖然有了顯著增長,但其在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中的相對比重已由2000年的54.25%降至2005年的39.24%;(2)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和集體工業企業增加值佔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66.35%降至2005年的43.12%;(3)外商直接投資工業企業和私營工業企業增加值在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中所佔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29.2%升至2005年的46.34%,超過了2005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和集體工業企業增加值所佔的比重(43.12%);(4)2000~2005年,外商直接投資工業企業增加值明顯超過私營工業企業增加值。盡管外商直接投資工業企業並非完全屬於外資經濟,國有控股工業企業也並非完全屬於國有經濟,但表5與表6所反映的現狀和趨勢對我國公有制主體地位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其次,從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角度來考察。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即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一般認為,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1)國有經濟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占支配地位,支撐、引導和帶動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實現國家宏觀調控目標中發揮關鍵作用;(2)國有經濟應保持必要的數量,但更要注重在整體分布上的優化和經濟、技術、管理素質等方面質的提高和影響力的擴大;(3)國有經濟對國民經濟控制力的發揮,既要通過國有獨資企業的作用來實現,更應通過大力發展由國家控股或參股的混合所有制形式的企業來實現;(4)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在國家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在不同的產業和地區,可以有所差別。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提出,國有經濟需要控制的行業和領域主要包括:(1)涉及國家安全的行業;(2)自然壟斷的行業;(3)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業;(4)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重要骨幹企業。從我國近年來的實際情況來看,國有經濟基本上能夠發揮對國民經濟的主導作用。但是,隨著外商直接投資在我國的進一步發展,近年來業已凸顯的外商「獨資化」、外資「控股化」趨勢可能會進一步強化,其並購我國重要行業國有大中型企業的規模也可能會持續擴大。從而,我國國有經濟無論在數量、素質、分布和控制力等方面都將面臨激烈競爭和嚴峻挑戰。

❸ 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的影響(利弊)

根據商務部12月17日公布的外商投資數據,今年1至7月實際外商直接投資(FDI)下降20.35%,7月份下降35.71%。這是外商直接投資連續第10年出現負增長,也是自7月以來的最大跌幅。

今年1至7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為483.68億美元,同比下降20.35%。全國新批外商投資企業12,264家,同比下降27.39%。

7月份,實際使用外資53.59億美元,同比下降35.71%。新批外商投資企業1845家,同比下降21.39%。但是,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一直是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很大的國家。目前,全球外商直接投資正在下降,中國的下降幅度相對較小。

(3)外商直接投資理論成果述評擴展閱讀

我國產業結構升級中產生的問題

(一)擴大了產業結構偏差。目前,外商對我國的直接投資集中於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部門.對第三產業的投資比重偏低,對第一產業的投資規模很小.加劇了我國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在第二產業內部.一方面外資主要投資於規模小、見效快風險小的輕工業和一般加工組裝企業.對重工業的投入相對薄弱.導致我國輕重工業發展不協調,不利於對產業結構升級空間的拓展。

另一方面,外資工業高度集中於製造業。而在製造業中又主要集中在加工工業.加快了我國工業結構高加工度化的進程。在第三產業結構中,外資過多地流向商業、房地產、金融保險業等利潤較高的產業,而流向通訊、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部門和科教文衛部門較少.對這些部門的產出比重變化還沒有起明顯作用

(二)形成壟斷,降低市場效率。隨著我國引進外商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國內市場結構變化速度加快.外商投資企業的壟斷現象開始在部分行業中顯示出來。隨著國內體制改革不斷推進,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環境正在形成之中。外商在華獨資經營的環境明顯改善.不再依賴中方投資者與其合作以求適應傳統計劃經濟的許多特點。

(三)對我國的民族工業帶來壓力和阻力以市場控制為目的的FDI.對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會構成抑制的一面.表現在外商控股控市.對我國民族工業構成威脅。我國企業尤其是大量國有企業因機制障礙越來越難以適應競爭加劇的市場環境.從而受到外資的排擠。最終退出市場。

❹ 求一篇關於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出口增長和出口商品結構的影響 文獻綜述

論文的寫作格式、流程與寫作技巧 廣義來說,凡屬論述科學技術內容的作品,都稱作科學著述,如原始論著(論文)、簡報、綜合報告、進展報告、文獻綜述、述評、專著、匯編、教科書和科普讀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論著及其簡報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創造發明等知識產權的。其它的當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發展的、為特定應用目的和對象而撰寫的。下面僅就論文的撰寫談一些體會。在討論論文寫作時也不準備談有關稿件撰寫的各種規定及細則。主要談的是論文寫作中容易發生的問題和經驗,是論文寫作道德和書寫內容的規范問題。論文寫作的要求下面按論文的結構順序依次敘述。(一)論文——題目科學論文都有題目,不能「無題」。論文題目一般20字左右。題目大小應與內容符合,盡量不設副題,不用第1報、第2報之類。論文題目都用直敘口氣,不用驚嘆號或問號,也不能將科學論文題目寫成廣告語或新聞報道用語。(二)論文——署名科學論文應該署真名和真實的工作單位。主要體現責任、成果歸屬並便於後人追蹤研究。嚴格意義上的論文作者是指對選題、論證、查閱文獻、方案設計、建立方法、實驗操作、整理資料、歸納總結、撰寫成文等全過程負責的人,應該是能解答論文的有關問題者。現在往往把參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應該以貢獻大小依次排列。論文署名應徵得本人同意。學術指導人根據實際情況既可以列為論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謝。行政領導人一般不署名。(三)論文——引言 是論文引人入勝之言,很重要,要寫好。一段好的論文引言常能使讀者明白你這份工作的發展歷程和在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寫出論文立題依據、基礎、背景、研究目的。要復習必要的文獻、寫明問題的發展。文字要簡練。(四)論文——材料和方法 按規定如實寫出實驗對象、器材、動物和試劑及其規格,寫出實驗方法、指標、判斷標准等,寫出實驗設計、分組、統計方法等。這些按雜志 對論文投稿規定辦即可。(五)論文——實驗結果 應高度歸納,精心分析,合乎邏輯地鋪述。應該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圖而主觀取捨,更不能弄虛作假。只有在技術不熟練或儀器不穩定時期所得的數據、在技術故障或操作錯誤時所得的數據和不符合實驗條件時所得的數據才能廢棄不用。而且必須在發現問題當時就在原始記錄上註明原因,不能在總結處理時因不合常態而任意剔除。廢棄這類數據時應將在同樣條件下、同一時期的實驗數據一並廢棄,不能只廢棄不合己意者。實驗結果的整理應緊扣主題,刪繁就簡,有些數據不一定適合於這一篇論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湊到一篇論文中。論文行文應盡量採用專業術語。能用表的不要用圖,可以不用圖表的最好不要用圖表,以免多佔篇幅,增加排版困難。文、表、圖互不重復。實驗中的偶然現象和意外變故等特殊情況應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隨意丟棄。(六)論文——討論 是論文中比較重要,也是比較難寫的一部分。應統觀全局,抓住主要的有爭議問題,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進行論說。要對實驗結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復敘述實驗結果。應著重對國內外相關文獻中的結果與觀點作出討論,表明自己的觀點,尤其不應迴避相對立的觀點。 論文的討論中可以提出假設,提出本題的發展設想,但分寸應該恰當,不能寫成「科幻」或「暢想」。(七)論文——結語或結論 論文的結語應寫出明確可靠的結果,寫出確鑿的結論。論文的文字應簡潔,可逐條寫出。不要用「小結」之類含糊其辭的詞。(八)論文——參考義獻 這是論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問題較多的一部分。列出論文參考文獻的目的是讓讀者了解論文研究命題的來龍去脈,便於查找,同時也是尊重前人勞動,對自己的工作有準確的定位。因此這里既有技術問題,也有科學道德問題。一篇論文中幾乎自始至終都有需要引用參考文獻之處。如論文引言中應引上對本題最重要、最直接有關的文獻;在方法中應引上所採用或借鑒的方法;在結果中有時要引上與文獻對比的資料;在討論中更應引上與 論文有關的各種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結果或觀點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獻;故意不引,自鳴創新;貶低別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輕,故作姿態的做法都是錯誤的。而這種現象現在在很多論文中還是時有所見的,這應該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獻、漏掉重要文獻、故意不引別人文獻或有意貶損別人工作等錯誤是比較明顯、容易發現的。有些做法則比較隱蔽,如將該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討論中。這就將原本是你論文的基礎或先導,放到和你論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總是逐漸深人發展的,你的工作總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發展起來做成的。正確的寫法應是,某年某人對本題做出了什麼結果,某年某人在這基礎上又做出了什麼結果,現在我在他們基礎上完成了這一研究。這是實事求是的態度,這樣表述絲毫無損於你的貢獻。有些論文作者卻不這樣表述,而是說,某年某人做過本題沒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過本題仍沒有做成,現在我做成了。這就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這樣有時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內行人一戳,紙老虎就破,結果弄巧成拙,喪失信譽。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還是不少見的。(九)論文——致謝 論文的指導者、技術協助者、提供特殊試劑或器材者、經費資助者和提出過重要建議者都屬於致謝對象。論文致謝應該是真誠的、實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謝、不要只謝教授不謝旁人。寫論文致謝前應徵得被致謝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論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簡要地概括論文全文。常放篇首。論文摘要需精心撰寫,有吸引力。要讓讀者看了論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論文的縮影,或者看了論文摘要就想繼續看論文的有關部分。此外,還應給出幾個關鍵詞,關鍵詞應寫出真正關鍵的學術詞彙,不要硬湊一般性用詞。 提供一些國際貿易專業畢業論文的題目,供參考。1、綠色壁壘對我國××產品出口的影響分析2、跨國公司在華擴張模式探析3、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產業的影響及對策4、國際貿易中的技術壁壘研究5、論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競爭壓力及對策6、外國對華反傾銷的現狀及其應對策略研究7、進出口業務中進出口商存在的風險及其防範8、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模式探索9、高科技企業跨國經營模式研究10、跨國經營中的市場營銷與跨文化沖突11、國際貿易中的技術性貿易壁壘與應對策略研究12、國際貿易中的反傾銷及我國的應對措施研究13、國際貿易領域中的知識產權保護與我國的應對策略14、綠色壁壘的成因及其防範15、SA8000對我國外貿出口的影響分析16、反傾銷的國際比較及其啟示17、論我國農產品的國際比較優勢和經營策略18、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進展、問題和政策取向19、世界製造業發展趨勢與我國製造業發展對策20、技術貿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及對策21、我國的貿易依存度及其國際比較22、電子商務中的EDI及其應用分析23、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24、利用產業內貿易理論促進我國的產業升級的作用探索25、中美貿易結構之比較分析26、戰略性貿易政策和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27、「更緊密經貿安排(CEPA)」的經濟效應分析28、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問題的分析及調整對策29、論我國服務貿易結構的優化30、當前我國××產品外貿出口的主要問題及對策31、非關稅壁壘的發展動態研究32、中國出口貿易過度競爭的原因及對策分析33、利用世貿規則加強農業保護的政策體系研究34、中國農產品的對外貿易發展的障礙及對策分析35、自由貿易下我國農產品出口前景及其策略36、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現狀分析及其戰略選擇37、進出口業務中進出口商各自存在的風險及其防範38、中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與結構優化研究39、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分析40、中國大型生產企業國際化經營模式的探索41、我國高科技企業跨國經營模式研究42、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戰略研究43、國際反補貼發展趨勢及對策44、應對反傾銷中的企業行為研究45、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區域分布及區域政策46、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發展的主要障礙及其對策研究47、我國外商投資的區位特徵及變遷48、新形勢下我國利用外資戰略與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研究49、跨國並購的發展及其對東道國的影響50、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發展趨勢和我國的對策研究

❺ 張二震的主要成果目錄

: 洪銀興主編,劉志彪、范從來、張二震參編, 2007, 現代經濟學通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張二震、馬野青, 2007, 國際貿易學, 人民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第三版 張二震、馬野青、方勇, 2005, 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優秀著作三等獎, 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評獎委員會
方勇、張二震, 2005, 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優秀論文三等獎, 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評獎委員會
張二震、馬野青、方勇, 2005,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江蘇省人民政府
張二震、馬野青, 2003,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江蘇省人民政府
張二震、馬野青, 2003, 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南京市人民政府
羅志軍、張二震, 2001, 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南京市人民政府
羅志軍,張二震, 2001,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江蘇省人民政府
張二震, 2000, 江蘇省精神文明「五個一」工程優秀論文獎, 江蘇省委宣傳部
張二震、馬野青, 1999, 江蘇省教委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 江蘇省教委
張二震, 1999,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江蘇省人民政府
張二震、馬野青, 1997,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江蘇省人民政府
張二震, 1997, 全國優秀回國留學人員, 國家教委,國家勞動人事部
張二震, 1996, 江蘇省跨世紀學術帶頭人培養人選, 江蘇省教委
張二震, 1994,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江蘇省人民政府
張二震, 1992-,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國務院
主持和參與科研項目
張二震, 2008,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崑山的實踐, 崑山市委市政府委託課題
張二震, 2008, 外貿順差問題研究,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張二震, 2008, 經濟全球化與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研究, 教育部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和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理論研究課題
張二震, 2006, 長三角外資外貿發展效益研究, 上海社科院委託課題
張二震, 2006, 開放條件下的崑山自主創新之路, 崑山市委市政府委託課題
張二震, 2006, 江蘇蘇北國際化戰略研究, 江蘇省社科規劃辦重點課題
張二震, 2005, 貿易投資一體化與長江三角洲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戰略的調整, 教育部研究基地重大招標課題
張二震, 2005, 長江三角洲地區跨國公司發展態勢研究, 上海市、浙江省、江蘇省社科規劃辦聯合招標課題
張二震, 2004, 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提升南京產業整體競爭力的思路與對策, 南京市計委十一五規劃前期課題
張二震, 2003, 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的對策研, 江蘇省計委十一五規劃前期研究課題
張二震, 2003, 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的評估, 江蘇省計委招標課題
張二震, 2003, CEPA對江蘇開放型經濟的機遇與挑戰, 江蘇省經貿委課題
張二震, 2002, 出口產品反傾銷預警機制研究, 原國家經貿委課題
張二震, 2002, 南京參與國際產業分工的思路與對策研究, 南京市科委重大招標課題
張二震, 2001, 貿易投資一體化與中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戰略的轉變,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張二震, 2001, 經濟全球化與南京城市綜合競爭力研究, 南京市科委軟科學課題
張二震, 1999, 新形勢下加快發展南京開放型經濟的思路與對策研究, 南京市科委重大招標課題
張二震, 1998, 開放條件下南京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對策研究, 南京市科委軟課題項目
張二震, 1997, 江蘇跨世紀外貿戰略研究,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項目
張二震, 1997, 開放條件下南京市產業發展的對策研究, 南京市科委軟課題項目
張二震, 1996, 南京市全面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對策, 南京市科委重大軟課題項目
張二震, 1993, 比較國際貿易學,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項目
張二震, 1991, 對外貿易政策的比較研究,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出版著作
張國華、張二震, 2007, 開放條件下的崑山自主創新之路, 人民出版社
張二震、馬野青、方勇, 2004, 貿易投資一體化與中國的戰略, 人民出版社
張二震 曾向東 馬野青, 2003, 全球視角下的南京產業發展, 南京大學出版社
羅志軍、張二震, 2001, 南京開放型經濟發展對策研究, 南京出版社
張二震、方勇, 2001, 新經濟與創業板市場, 經濟科學出版社
張二震參著, 1998, 中國改革與發展的制度效應, 經濟科學出版社
張二震參著, 1998, 現代經濟學, 江蘇人民出版社
張二震、馬野青, 1996, 國際貿易政策, 中國青年出版社
張二震、馬野青、徐忠, 1995, 比較國際貿易學, 江蘇人民出版社
張二震, 1993, 國際貿易政策的研究與比較, 南京大學出版社
[美]多米尼克.薩爾瓦多著,張二震、仇向陽譯, 1992, 國際經濟學, 江蘇人民出版社 楊繼軍、張如慶、張二震, 2008, 承接服務外包與長三角產業結構升級, 南京社會科學 第5期
張二震、馬野青, 2008, 當代國際分工新特點與馬克思國際價值理論新發展, 經濟縱橫 第3期
徐毅、張二震, 2008, 外包與生產率:基於工業行業數據的經驗研究, 經濟研究 第1期
張二震, 2007, 全球化與中國發展道路的理論思考, 南京大學學報 第1期 高校文科學術文摘2007年第2期摘要轉載
張二震、梁俊偉, 2007, 開放經濟視角下的地區差異與經濟增長,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 第6期
任志成、張二震, 2007, FDI對中國就業的影響, 南京社會科學 第11期
任志成、張二震, 2007, 開放對發展中國家工資差距的影響:一個文獻綜述, 世界經濟研究 第9期
馬野青、張二震, 2007, 開放條件下發展中國家自主創新問題探討, 學海 第4期
安禮偉、張二震, 2007, 跨國公司進入與本土競爭力提升, 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 第2期
任志成、張二震, 2006, 國際分工演進與跨國就業轉移, 福建論壇 第4期 新華文摘2006年第12期論點摘編轉載
張二震、許堅、馬野青, 2006, 跨國公司對華投資系列化問題, 廣東社會科學 第1期 高校文科學術文摘2006年第2期論點摘編轉載
任志成、張二震, 2006, 全球化背景下南北收入差距新趨勢, 南京社會科學 第11期
方勇、張二震, 2006, 長江三角洲跨國公司主導型產業集聚研究, 世界經濟研究 第10期
張二震、蔣佩曄, 2006, 國際貿易、技術創新與人力資源的再配置, 商業經濟與管理 第10期
馬天毅、馬野青、張二震, 2006, 外商直接投資與我國技術創新能力, 世界經濟研究 第7期
張二震、安禮偉, 2006, 長江三角洲地區跨國公司發展態勢研究, 南京師范大學學報 第4期
張二震, 2005, 全球化、要素分工與中國的戰略, 經濟界 第5期 新華文摘2005年第22期轉載
魏浩、毛日升、張二震, 2005, 中國製成品出口比較優勢及貿易結構分析, 世界經濟 第2期
張二震、魏浩, 2005, 我國外貿安全的實證分析, 東南大學學報 第6期
張二震、方勇, 2005, 要素分工與中國開放戰略的選擇, 南開學報 第6期
魏浩、張二震, 2005, 發展中國家與中國的經濟摩擦及其影響分析, 世界經濟研究 第10期
張二震、方勇, 2005, 長三角一體化與蘇南競爭力, 江海學刊 第5期
張為付、張二震, 2005, FDI與長江三角洲製造業發展的實證研究, 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 第5期
張二震、任志成, 2005, FDI與中國就業結構的演進,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第5期
張二震、馬野青, 2005, 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產業集群對產業競爭力的影響及其對南京的啟示, 南京社會科學 南京社會科學
方勇、張二震, 2004, 出口產品反傾銷預警的經濟學研究, 經濟研究 第1期
魏浩、張二震, 2004, 對我國現行外貿政策的反思與重新定位, 國際貿易問題 第11期
魏浩、張二震, 2004, 我國外資優惠政策的戰略性調整思路, 投資研究 年第10期
張二震、方勇, 2004, 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相互關系的理論述評, 南京大學學報 第5期
張二震、張為付, 2004, 世界製造中心形成、變遷機理與江蘇世界製造業基地建設, 宏觀經濟觀察 第3期
章江益、張二震, 2003, 貿易投資一體化條件下貿易利益分配問題新探, 世界經濟研究 第9期
張為付、張二震, 2003, 世界產業資本轉移與長三角製造業的發展, 上海經濟研究 第7期
張二震、章江益, 2003, 跨國公司研發國際化趨勢與南京對策, 南京社會科學 第7期
張二震、陳潔蓓, 2003, 從分歧到融合:國際貿易與投資理論的發展趨勢綜述, 南京社會科學 第3期
張二震, 2003, 把江蘇建成世界製造業重要基地, 宏觀經濟觀察 第6期
張二震, 2003, 國際貿易分工理論演變與發展述評, 南京大學學報 第1期
張二震、安禮偉, 2002, 國際分工新特點與我國參與國際分工的新思路,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第12期 財經雜志2003年第1期摘要轉載
張二震、王小軍, 2002, 主板市場和創業板市場的制度比較, 經濟導刊 第3期
張二震、安禮偉, 2002, 資產專用性、產業組織與主導產業變更, 江海學刊 第6期
方勇、張二震, 2002, 長江三角洲地區外商直接投資與地區經濟發展, 中國工業經濟 第5期
張二震、周斌, 2002, 中國體育的產業化經營研究, 上海經濟研究 第1期
張二震、張為付, 2002, 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探析, 江蘇社會科學 第3期
張二震、張為付, 2002, 南京市產業競爭力研究及對策, 南京社會科學 第1期
張二震、馬野青, 2002, 貿易投資一體化與當代國際貿易理論的創新, 福建論壇 第1期
張二震, 2002, 法國的對外貿易與中法經貿關系, 國際貿易問題 第3期
張二震、丁楊, 2001, 建立和完善我國競爭政策體系的探討, 產業經濟研究 第3期
張二震、方勇, 2001, 城市化:江蘇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江蘇社會科學 第2期
張二震、馬野青, 2001, 南京開放型經濟:現狀、環境與發展對策, 南京社會科學 第11期
張二震, 2001, 全球化、結構調整與區域共同發展, 宏觀經濟觀察 第6期
張二震, 2001, 關於進一步擴大開放的兩個理論問題的探討, 南京師大學報 第3期
張二震, 2001, 入世」與我國企業的競爭對策, 南京社會科學 2001
張二震, 2001, 經濟全球化、WTO與我國產業發展, 華東經濟管理 第1期
張二震, 2000, 加入WTO與我國對外開放戰略的轉變, 南京大學學報 第3期
張二震, 2000, 從戰略高度看入世, 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 第2期
張二震、馬野青, 1999, 知識經濟條件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趨勢與南京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戰略思考, 南京社會科學 第9期
張二震、丁楊, 1999, 從戰略性貿易政策到全球競爭政策, 經濟學動態 第7期
張二震、馬野青, 1999, 江蘇跨世紀外貿發展戰略的思考,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 第2期
張二震, 1999, 開拓外資企業中間投入品市場, 中國工業經濟研究 第5期
張二震, 1999, 關於中國經濟學的創建和發展, 江海學刊 第1期
張二震、王小軍, 1998, 中國經濟增長中的資源再配置效應, 江蘇社會科學 第2期
張二震, 1998, 東亞金融危機與江蘇開放型經濟的發展, 江蘇經濟 第3期
張二震, 1998, 探尋證券市場運行的一般規律, 江海學刊 第6期
張二震, 1998, 從開放型經濟的角度看東亞金融危機, 國際貿易問題 第8期
張二震, 1998, 提高我省利用外資的層次和水平, 江蘇經濟 第8期
張二震, 1997, 一部弘揚中國傳統優秀管理文化的好書, 中國社會科學 第3期
張二震、馬野青, 1997, 南京全面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戰略思考, 南京全面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戰略思考 第5期
張二震, 1997, 結構優化:現代經濟發展的主題, 江蘇社會科學 第2期
張二震, 1997, Inward Foreign Derect Investment in Jiangsu , China Business Review Singapore
張二震, 1997,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the Jiangsu Province of China, China Business Review Singapore
張二震, 1997, 擴大開放與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國際貿易問題 第6期
張二震、馬野青, 1996, 南京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對策分析, 南京社會科學 第11期
張二震, 1996, 我國下調關稅的經濟效應, 國際貿易問題 第6期
張二震, 1996, 江蘇省的外貿發展和江蘇的比較優勢, 國際貿易 第3期
張二震, 1996, 擴大開放,增強江蘇產品國際競爭力, 江蘇社會科學 第2期
顧新華、張二震, 1995, 廠商兼並、證券市場及中國企業體制改革, 經濟學家 第2期
張二震、王小軍, 1995, 江蘇省外商直接投資的發展和分析, 國際經濟合作 第7期
張二震, 1995, 論江蘇經濟的國際化發展, 南京大學學報 特輯
張二震, 1995, 國際貿易的發展利益及其實現機制, 南京大學學報 第4期
張二震, 1995, 略論經濟一體化新趨向, 國際貿易問題 第5期
張二震、徐忠, 1994, 人才競爭與21世紀國際經濟競爭, 江海學刊 第4期
張二震、王小軍, 1994, 亞太地區經貿合作模式:分析及探討, 國際經濟合作 第2期
張二震, 1994, 日本漸進式貿易自由化對我國的啟示, 國際貿易 第8期
張二震, 1994, 戰後日本的貿易政策及其特點, 國際貿易問題 第8期
張二震, 1994, 略論以生產力理論為基礎的保護貿易學說, 生產力研究 第3期
張二震, 1994, 美國外貿政策的戰略調整, 國際貿易問題 第2期
張二震, 1994, 論經濟一體化及其貿易政策效應, 南京大學學報 第1期
張二震, 1993, 國際貿易政策選擇的理論探討, 國際貿易問題 第6期
張二震, 1993, 國際貿易政策的比較研究, 江蘇社會科學 第3期
杜聞貞、張二震, 1992, 論農村工業區與農村發展新階段, 上海經濟研究 第4期
張二震, 1992, 略論外貿體制改革的戰略目標, 南京大學學報 特輯
張二震 , 1992, 論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 江海學刊 第1期
杜聞貞、張二震, 1991, 鄉鎮企業布局與農村工業區, 南京大學學報 第4期
張二震, 1991, 略論國際勞動力流動及其原因, 世界經濟文匯 第6期
張二震, 1991, 比較成本理論三題, 國際貿易問題 第12期
張二震, 1991, 貿易條件理論的系統考察, 國際貿易問題 第8期
張二震, 1991, 論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的優化, 江蘇社會科學 第3期
張二震, 1990, 我國外商投資企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南京大學學報 5、6期

❻ 求一篇國際商務「外國直接投資對中國的影響」論文框架

淺析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外貿收益的影響

內容摘要:國際直接投資是一國融入全球化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企業國際化經營的一種重要模式。從理論角度來看,國際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主要有替代效應和互補效應,即國際直接投資可能減少(替代)貿易,也可能增加(互補)貿易。擴大出口,促進貿易增長,是我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政策目標之一。本文分析了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外貿收益的影響效應,並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外國直接投資 外貿收益 影響效應

國際直接投資分為外國直接投資(Inward FDI)和對外直接投資(Outward FDI),它對一國的外貿收益有著重要影響。隨著全球化的加速和跨國公司一體化國際生產體系的形成與發展,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相互促進發展,國際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成為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重點之一。20世紀50年代,蒙代爾、弗農和小島清等人對此問題進行了初步研究;馬庫斯、斯文森和鄧寧等在20世紀80年代初做了更為深入的分析,並對傳統的國際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理論進行了綜合;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Bhagwati和Dinopoulos等經濟學家又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對國際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進行了研究。而後又有研究將縱向一體化、橫向一體化對外直接投資納入國際貿易理論體系,探討了不同類型國家之間貿易與投資的相互關系。研究表明,外國直接投資對一國或地區對外貿易的影響並不是孤立的,對外貿易規模發展越快,對外資的吸引力也就越大,而外資對東道國的出口增長也能起到明顯的帶動作用。本文就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外貿收益的影響進行分析。

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外貿收益的影響效應分析

近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提高,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對外商投資企業實行出口導向型政策,再加上我國有豐富的、較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所以連續十多年一直是發展中國家吸收國際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在過去十多年裡,中國吸引外資約佔全部發展中國家總額的1/5, 2004年中國吸引FDI突破500億美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FDI最大的受資國。外商投資企業的生產總量不斷增加,為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對中國的出口增長起到了很強的促進作用。
(一)數量效應:增加我國外貿總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外國直接投資對促進我國出口貿易發展,增加我國的外貿總額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出口額從1991年的120.47億美元增長到2005年的4442億美元,增長了36.87倍,年平均增長率達193.62%,增長速度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並且呈現加速的形勢。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出口額佔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自1991年的16.75%開始逐年遞增,1995年時突破30%,1997年則突破40%,2001年達到50%,至2005年已經上升到58.29%,之後年份小有波動,仍呈上升態勢。從出口增加額的角度看,盡管因為受世界經濟形勢的影響有過較大波動(如1994年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出口增加額佔全國出口增加額的比重只有32.38%,而在1996年則高達637.20%),但總體上外商直接投資的出口增加額占據了全國出口增加額的主要份額。
2007年,中國出口額佔世界出口總額的比重提高到8.8%,躍居世界第二位。中國佔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到1%提高到2007年的近8%,成為名副其實的貿易大國,其中外國直接投資具有重要作用。外國直接投資有著極強的外向拓展力,沒有外資企業的出口績效,我國就難以實現對外貿易的平穩快速增長,也就是說,在華的外國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尤其是貿易創造和市場擴張效應是極其明顯的,外國直接投資的大量進入和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對外貿易的發展推動了中國對外貿易迅猛發展,促進外貿總額的增加。

(二)結構效應:促進貿易結構優化
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貿易結構的優化調整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一方面,外國直接投資對貿易結構的轉變有直接效應,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我國出口結構與外貿企業增長發生著相隨的變化,在外資企業迅猛增長的同時,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我國出口結構也基本實現了從以初級產品為主向以製成品為主的根本性轉變。目前我國製成品出口的比重達到85%以上,機電產品、服裝紡織、皮革、家用電器、文體用品、塑料及金屬製品和電子通訊設備等外資進入比較密集,且外資出口比重高、增長快、貢獻率大的行業的迅速增長在我國貿易結構轉變中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外國直接投資有間接貿易效應,即經由生產技術和營銷知識的外溢、市場網路的轉移和示範效應等,帶來國內製成品企業出口狀況的改善,從而帶動中國企業出口的發展。外國直接投資內含的人力資本、研發投入和先進生產力等要素通過各種渠道非自願擴散, 為我國帶來了國外先進的技術設備以及科學的管理經驗與管理模式等,實現了技術知識的外溢,帶動和加快了我國產業與產品結構的調整和升級。這有利於擴大我國企業產品的出口競爭能力,增強了國內企業的競爭意識,促進我國生產率增長和貿易結構優化,在我國經濟建設的轉軌時期,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框架的建立以及市場機制的完善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外國直接投資在帶給我國收益的同時,也帶來一些問題。首先,從整體上看,外商對華直接投資在我國三次產業之間的分布格局是: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中外商直接投資的比重很小,投向第二產業的資金占據主導地位,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出口結構的深層次優化,即在促進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方面的作用有待提高。其次,外資企業進口增長過快,以及進入成熟期的外資企業利潤匯出的逐步增加,給國際收支平衡造成壓力。再者,部分外國直接投資落戶中國後憑借其技術、規模、資金等方面的優勢擠占我國市場並形成壟斷, 尤其在新興產業和高科技領域,部分外國企業已佔據絕對優勢,對我國產業安全構成威脅。

提高外國直接投資外貿效益的政策建議

目前,我國外貿發展呈現進出口增長速度雙雙回落,貿易順差明顯縮小的特點。在國際市場受金融危機影響的形勢下,外商投資企業出口依然保持了13.4%的增長率,所以當前我國在進一步擴大內需、拉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繼續強化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政策建議如下:
利用我國勞動力和資源等比較優勢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推動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對外資企業出口實施更為有效的管理,保持其貿易高速、穩定的增長。各種旨在提高外商直接投資貿易效應的努力,都應以促進結構優化為核心。
優化宏觀環境,進行稅制、外貿體制改革,促進國內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之間的聯合與競爭。加速金融體制改革與創新,加速銀行商業化進程,健全資本市場,增加金融產品種類,拓寬儲蓄轉化投資渠道,增強市場活力。建立健全法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外國直接投資創造良好環境。
制定科學的外商投資企業行業規劃,配合以有效的產業政策指導。重點引進技術先進型產業的外商投資,嚴格控制技術傳統型產業的投資,適當引進外國金融產業資本進行有效的產業政策指導,完善外商投資的外貿效益檢測評估工作。
改變傳統的以比較優勢為基礎,在出口導向戰略條件下引進外國直接投資的政策,以競爭優勢為導向,將比較優勢與新技術優勢發展模式結合起來,在充分發揮現有比較優勢的基礎上,通過吸收發達國家的技術、制度、管理,支持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結構創新,從而實現出口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霍愛英.FDI對我國出口貿易的效應分析.統計與決策,2008(18)
2.劉雲羹.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發展[J].復旦大學學報,2006(1)
3.薛斌鋒,壽志敏.FDI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J].統計與決策,2007(2)

❼ 急求資料,重重加分,絕不吝嗇

在對外向型經濟與珠江三角洲科技產業發展的研究中也有學者提出類似看法,認為我國在發展外向型經濟過程中,應該避免重蹈...(3)外資核心技術封鎖使國內技術風險加大。祝年貴(2003)從分析國外對華投資的本質入手,指出在高科技領域的巨額技術壟斷...

外商對華直接投資的效應風險述評
內容提要:外商對華直接投資對促進中國經濟發展,提高國內企業業績具有諸多正面效應和積極作用。但隨著外資進程的加快,利用外商對華投資的風險問題也隨即出現,亟待需要解決和深入研究。本文在問題提出的背景下,就近期相關中外資風險的問題進行文獻綜述和評價,進而提出規避風險的政策建議,以期我國經濟建設的健康持續發展。
關鍵詞:FDI風險 政策建議

一、問題背景

我國改革開放,利用外資所取得的成績令世人矚目,但伴隨引資戰略進程的加快,我國在引進和利用外資中存在一些潛在風險,產生了一定的負面效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首先,國內被外資壟斷的一些行業,排擠了我國民族企業,威脅到我國的產業安全,加大了國內市場風險。其次,外貿依存度虛高,外企出口占總出口的50%以上,反映了出口對GDP增長的拉動作用很大程度上依賴外企實現,我國對外資的依賴性過高,影響到我國的國際收支安全,加大了國際市場風險。第三,外資的技術外溢效果從總體上看不太明顯,我國出口中勞動密集型產品占絕對層次的現狀並沒改變,貿易環境持續惡化的趨勢也沒扭轉,表明利用外資優化出口產品結構的目標未能達到預期效果。第四,外企的技術壟斷和限制競爭行為增強了我國對外國技術的依賴性,影響了我國自主技術創新的能力和積極性,技術的相對落後使我國產業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偏低,加大了國際和國內市場風險。第五,外資對總體就業的貢獻率很低,與其在我國獲取的利益不成比例,同時,外資的區域選擇偏好也加劇了我國地區經濟差異和個人收入差異。

盡管目前有許多國內外學者對此方面問題進行了有效的理論探討,但絕大多數國內專家在從總體上論述了外資的正面效應後,只是略帶論述了外資的負面效應,還不夠深入;或從單個方面探討外資的負面影響,如國內學者在技術外溢和技術安全方面,運用了大量的計量與實證的分析方法,但分析結果大相徑庭,對統計計量標准與方法也存在較大的分歧。作為國外學者則是針對發展中國家整體進行分析,或以中國為例進行局部分析,直接對我國具體情況進行深入客觀分析的較少,並且國外專家分析也難免會從自身的角度和立足點出發來看待中國問題,不一定完全符合我國國情。雖然外資對我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及對策有專門闡述,但缺乏理論系統分析,因此本文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我國全面履行人世義務的過渡期即將過去。這意味著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將加快,外資會以更快的速度進入我國,國際投資的自由化趨勢難以逆轉。在積極參與了與其他國家(尤其是周邊國家)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多邊投資自由化活動中,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並存的現象使我國的政策出現了兩難境地,對我國目前的外資管理方式提出了極為嚴峻的挑戰;同時,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引資工作也呈現了階段性變化,目前國內存在內外資的「雙溢出」現象,說明現階段引資的目的已不單純是為了彌補資金短缺,應盡快實現由注重引資數量向注重引資質量和效益上轉變。2004年初,根據中國經濟發展現狀,國家適時提出了樹立科學發展觀的戰略思想,特別強調要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這說明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期。與之呼應,我國的外資政策也必須進行相應的調整,旨在新形勢下,提高利用外資的效率,規避外資風險,使外資更好地為我國經濟建設服務。因此,無論從我國目前所處的國際環境還是國內形勢來看,研究外商對華直接投資的效應風險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性。

二、相關文獻綜述

西方的FDI理論主要探討FDI與投資國的關系,即研究投資國進行FDI的動機與利益,如尼克博克(Knickerbocker,1973)的寡佔反應理論,小島清(Kojima,1973)的「比較優勢」理論,海默(Hymer,1976)的壟斷優勢論,巴克利、卡森(Buckley&Casson,1976)的內部化理論以及鄧寧(Dunning,1977,1979,1988)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對於FDI與東道國(尤其是發展中東道國)關系的研究,最著名的是錢納里和斯特勞特(Chenery&Strout,1966)的「兩缺口模型」,認為外資可以彌補發展中國家的儲蓄缺口和外匯缺口,促進其經濟發展。故在此理論思想的指導下,發展中國家幾乎無一例外地參與競相引資實踐。從表面上看,發達國家需要對外投資,發展中國家需要吸引外資,這似乎是一種無風險的雙贏互利行為。因此,長期以來學術界對於FDI對東道國的潛在風險或負面效應估計不足,相關文獻也十分鮮見。隨著1997年末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和隨後拉美引資經濟問題的啟示,國內外各界開始越來越多地關注外資風險。2004年2月,中國社科院主辦了第四屆國際問題論壇,主題就是「中國引進外資戰略的反思與展望」,在肯定中國引資成果的同時,對外資的負面效應給予了充分的關注並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這說明國內學術界對此問題已引起高度重視,相關問題的研究也成為近期的焦點。由於外商投資的潛在風險直接體現在相關領域的負面效應上,本文擬從五個方面綜述外商對華直接投資的負面效應(或稱潛在風險)。

1.我國產業發展中FDI效應風險

(1)產業安全論。外資控制並佔領國內市場,制約民族工業和幼稚產業發展,導致國內企業效益下降,部分產業尤其是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被外資控制,使我國無法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張玉和、王罡,2002),並且正沿著最終產品——中間產品——初級產品的路線搶占國內市場。由於中間產品可以通過產業「前向關聯」和「後向關聯」影響其他產業部門;初級產品的「前向關聯」效應較大,對下游產業有重要影響,外資向中間和初級產品領域的擴展,能夠控制更多的產業,因而對我國產業安全構成更大的威脅(張玉波、李連成,2001)。(2)國際壟斷及品牌替代論。外資(主要是跨國公司)壟斷現象日益明顯,使我國的民族工業面臨嚴峻挑戰(張奮勤,1999);並且認為外資壟斷使得國家對產業的宏觀調控能力減弱,尤其增加了與產業結構調整直接相關的貨幣、財政、匯率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難度,從而容易使東道國陷入「蒙代爾三角」的困境。眾多的民族品牌喪失,相當多的行業被外國品牌所充斥(祝年貴,2003)。(3)產業空洞論。外資加快了我國「產業空洞化」的進度和速度,表現在:①外資收購兼並的是我國支柱產業,即產業控制風險;②行業結構存在「夕陽化風險」;③行業發展所需人才流失風險(余治利,2000)。通過對跨國公司的研究發現,跨國公司在華主要從事垂直一體化投資,也就是把整個產業鏈中的一個或兩個環節轉移到中國,這使得跨國公司與我國企業和產業之間缺乏前向聯系和後向聯系,既擠佔了國內資源,又迫使我國產業的對外依賴,屬於典型的「飛地經濟」(張奮勤,1999)。(4)產業結構偏離論。外商投資企業對中國工業結構效益影響的實證分析說明,外資企業進入降低了我國工業結構的總體效益,製造業比重偏大加快,技術含量高的產業仍偏低緩慢,使我國產業結構的偏離程度加大(宋泓、柴瑜,1998)。

2.我國貿易發展中FDI效應風險

(1)「飛地」現象危害論。國外學者通過對中國的實證研究,認為中國出口的快速增長空前依賴外資企業,同時加工貿易在外資企業所佔比重過高,與國內經濟的後向關聯很小,且出口品的國內含量偏低,顯現出一定程度的「飛地」(enclaves)現象(Lardy Nicholas R,1996)。該現象和國有企業低效率結合時,存在很大風險。從目前來看,我國的加工貿易占總貿易的比重過高,其「兩頭在外」的特點決定了加工貿易進出口與國內生產要素關聯性很低,屬於典型的「孤島經濟」或「飛地經濟」(enclave economy)。長此以往,這會導致外貿粗放型增長,加劇出口商品結構的低級化,加大對外依賴性,損害我國外貿發展的自主性(王允貴,2000)。對有關「飛地經濟」的危害,有學者指出,在引資中若不注重自主創新和開發能力的提高,就會帶來明顯的「飛地效應」,造成對外技術依賴上升,當沉澱成本不高時,「飛地經濟」會隨當地勞動成本優勢的喪失而遷移(潘悅、楊鐳,2002)。在對外向型經濟與珠江三角洲科技產業發展的研究中也有學者提出類似看法,認為我國在發展外向型經濟過程中,應該避免重蹈東亞科技產業發展模式的覆轍,該模式的不足之處可用「出口平台」這一概念來概括,其操作方式是在欠發達國家和地區創立對國外投資者有利的「飛地經濟」,在利用東道國廉價資源的同時,保護核心技術不擴散(蔡兵,1999)。(2)外貿依存度偏高。目前我國外貿依存度偏高,進出口貿易不平衡,出口商品的價格需求彈性和供給彈性高,進口商品的價格需求彈性和供給彈性低。如此,隨著進出口貿易的擴大,我國出口產品對海外市場的依賴會大於進口國對我國產品供給的依賴,同時我國國內某些產業對進口品的依賴也會大於其他國家對我國市場的依賴(尹翔碩,2004)。

3.我國技術進步中FDI效應風險

(1)技術溢出效益不顯著。Young,Stephen和Lan Ping(1997)運用Granger因果檢驗分析法發現外資在華技術外溢出效應十分有限。江錦凡(2004)運用Granger因果檢驗分析法發現外資在華技術外溢效應主要通過人力資本的渠道實現,影響的是以勞動力為載體的軟技術部分,而技術外溢的另一渠道R&D資本卻不通暢。從總體看,這種趨勢削弱了我國自主技術開發的能力,形成技術的對外依賴。關於技術溢出效應相關文獻較多,但孟良等(2004)在對國外FDI技術溢出效應實證研究中發現:國外學者針對不同國家的研究結果大相徑庭,即使針對同一個國家,不同學者也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結論。

但迄今為止,在所有使用面板數據(尤其是企業面板數據的研究)中的絕大多數文獻都支持負溢出效應或無溢出效應的結論。(2)對我國內生技術培育點較小。王春法(21004)從文獻調研、理論研究、問卷調查、案例分析4個方面對外國直接投資與內生技術能力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並發現,從機制角度研究FDI與我國技術進步之間關系的大多數結論是否定的;進入中國的FDI表現出明顯的兩頭在外、根植性差的特點,外企與母公司有著強烈的技術依附關系,很少參加當地的技術市場活動,與當地的企業、政府、科研機構的技術聯系非常微弱。因此,僅現階段而言,外企對中國內生技術能力培育的貢獻很小;不僅如此,由於跨國公司享有的技術優勢,可能迫使中國企業放棄已有一定基礎的技術開發能力,轉而依靠跨國公司提供的技術,對其形成技術依賴。

(3)外資核心技術封鎖使國內技術風險加大。祝年貴(2003)從分析國外對華投資的本質入手,指出在高科技領域的巨額技術壟斷利潤決定了技術溢出效應非常有限,並利用日本經濟學家小島清的「逆貿易導向性對外投資」理論和赤松的「雁行發展模式」理論,來說明東道國引入通常是投資國將淘汰的技術,長此以往,會形成對國外技術依存度越來越大的技術風險,嚴重削弱東道國的技術實力。

4.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FDI效應風險

魏後凱(2002)利用1985—1999年的時間序列和橫截面數據對外資對我國區域經濟的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在我國東西部地區間GDP增長率的差異中約有90%歸因於FDI.徐蓮子、謝保蒿(2003)和徐劍明(2004)認為,外資過度集中在東部製造業地區和東南部沿海地區,加劇了我國地理上的二元經濟結構問題,進一步拉大了東西部地區的經濟差距;國外也有相關文獻研究了中國引資中存在的問題,他們的結論一致認為中國引資的最大弊端表現在加劇了沿海與內陸之間的地區經濟差異。Sun H.(1995)、Wanda Tseng和Harm Zebregs (2002)調查了FDI對中國東、西部經濟發展的影響,發現FDI對東部地區經濟增長貢獻很大,但對西部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從而進一步加大了中國東、西部經濟差距。Haishun Sun和Joseph Chai(1998)運用時間序列分析法和跨部門資料對中國16個省的情況進行了回歸分析,發現外資不僅擴大了東、西部經濟差距,而且通過對廣東省的實證分析發現外資也加大了廣東省地區內部經濟差距。

5.其他領域中的FDI效應風險

(1)就業不足。2002年外企就業人數占我國城鎮就業人口的比例不足:10%,涉外稅收佔全國比重約20%,反映了FDI對我國就業、稅收貢獻有限(穆虹,2004)。並且外資就業效應的有限性將日益明顯,一方面,外企的用人目標是減員高效,與我國解決大量勞動就業的目標不同步;另一方面,外企的進入也造成一部分國內企業倒閉,失業增加(余永定,2004)。(2)從外資的資本形成效應方面指出了其負面影響,認為外資擠佔了國內要素市場,在國內資金充裕的情況下,存在外資對內資的「擠出效應」(左大培,2004)。(3)此外,外資大量流入加劇了我國的資源透支和環境惡化趨勢,同時外資進入某些特殊領域會威脅到我國的信息安全(陳泰鋒,2002)。
http://www.lunwennet.com/thesis/2007/18087.html

❽ 金融危機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研究

(一)危機國為擺脫金融危機影響,將會加大本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
此次金融危機起源於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美國,波及所有的發達國家。為了抵抗金融危機的影響,各國都推出了數額巨大的投資計劃,創造需求,以刺激經濟的恢復,這將給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帶來很大的機會。

(二)危機國利率降低,貨幣貶值,降低直接投資的成本
金融危機爆發後,大部分國家都採取積極的財政貨幣政策,降低利率、貨幣貶值,以刺激經濟的恢復。理論上分析,東道國低利率的政策會降低直接投資的成本,促進直接投資的流入。胡建績教授建立多元回歸模型,證明了東道國貨幣匯率的變化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有顯著正面影響。金融危機爆發後,發達國家貨幣對人民幣都有不同程度的貶值,這降低了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成本。

(三)貿易保護加強,貿易摩擦增多,客觀上要求對外直接投資
金融危機下,各國國內經濟萎靡不振,失業率大幅增加,危機國國內政治壓力加大,促使貿易保護主義迅速抬頭,從而加大了貨物貿易的難度,客觀上要求更多的對外直接投資,在一定程度上避開貿易保護和貿易摩擦。

❾ 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利與弊

太長了,字書\數超過規定,自己看全文吧

http://www.e521.com/ckwk/jinrong/500007/1129102646.htm

外國直接投資與中國經濟——利弊之新實證分析*
中華財會網(www.e521.com) 2003-11-29
二、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概況
1、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產業分布
從外國直接投資的產業分布來看,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外商在華投資主要在旅遊賓館和中低檔加工貿易型製造業。此後,工業領域的投資項目不斷增加,在外商實際投資額中佔主要份額。90年代初期, 投資於房地產業的外資增加較快,個別年份佔到外商實際投資額的1/3以上,最近幾年這一比例有所下降。累計看,投資於工業的外資仍然占最大的份額,約佔60%。2000年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項目數的72.75%,合同外資的73.72%集中在第二產業;截至2000年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項目數的72.99%,合同外資的60.87%集中在第二產業。
從外國直接投資的行業結構來看,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在製造業,2000年外國在華直接投資項目數的56.35%,合同外資額的50.31%,實際使用外資額的46.39%投放在製造業;在實際利用外國直接投資額中比重較大的還有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8.25%)、房地產業(8.36%)、房地產開發與經營業(7.82%)、社會服務業(3.92%)等,而採掘業、金融保險業、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教育事業的比重不大。
2、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區域分布
中國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沿海少數地區。在整個80年代,外商直接投資投向沿海地區的佔90%以上。 90年代以後,這一比重略有下降,但總的趨勢沒有明顯改變 ,在沿海地區的投資,累計仍佔全部投資額的88%。外經貿部的統計資料顯示1999年外國直接投資於東部地區佔87.88%,中部地區9.29%,西部地區僅佔2.82%。截至1999年,東部地區累計使用外國直接投資佔全國的87.84%,中部地區佔8.94%,而西部地區僅佔3.22%。
3、我國利用外資的方式、來源
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初期,在華投資的外商主要採取中外合資和中外合作兩種方式。90年代以來,外商獨資企業的比例有較快上升,自1997年起,新設立項目中,外商獨資經營的項目數超過中外合資經營的項目數,自1998年起,外商獨資經營企業的合同金額超過了中外合資經營項目的合同金額。但以累計數計,中外合資經營仍然是占最大份額的投資方式,占實際投資額的近一半,外商獨資經營所佔比例不到1/3。 根據外經貿部的統計數據(如下表),截至2000年我國實際利用外國直接投資分方式看獨資經營企業佔31.58%,合資經營企業佔45.99%,合作經營企業佔20.52%。
截止2000年外商直接投資分方式統計 金額單位:億美元
方 式 項目數 比重 合同外資金額 比重 實際使用外資 比重
總 計 364,055 100.00% 6760.22 100.00% 3479.66 100.00%
合資經營企業206,74 56.79% 2904.80 42.97% 1600.19 45.99%
合作經營企業49,779 13.67% 1487.36 22.00% 714.18 20.52%
獨資企業 107,352 29.49% 2319.86 34.32% 1098.93 31.58%
合作開發 177 0.05% 48.20 0.71% 66.36 1.91%
資料來源:www.chinafdi.gov.cn
從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來源來看,中國外商直接投資中,來自港、澳、台的資金一直占較大比重,在90年代以前,港、澳、台投資約佔80%左右。90年代初期以來,其他發達國家大跨國公司在華投資明顯增加,港、澳、台資金比例逐年下降,但累計仍占近60%。

三、外國直接投資與中國經濟增長實證分析
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認為,一國的產出是資本、勞動、綜合要素生產率的函數。外國直接投資通過作用於上述變數來影響經濟增長。本文從外國直接投資與東道國國內投資、就業、技術進步等方面的關系入手,在新古典增長理論的框架下研究外國直接投資作用於中國經濟增長的機制。
1、外國直接投資與中國GDP
圖1給出我國1983-2001年經濟增長率(GGDP)與外國直接投資依賴度(FDI/GDP)的變動情況。沈坤榮教授(1998)在作經濟增長率與外國直接投資依賴度分析時,選用的國內生產總值數據是按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並換算成美元的實際GDP。筆者認為,FDI作為對東道國的投資,其購買各種原材料以及支付工人工資都必然按照當年價格核算,因而以FDI與以當年價格計算並換算成美元的GDP相比的比值作為衡量外國直接投資依賴度的指標更具科學性。從圖1可以看出:1990年以前,由於我國利用FDI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不到1%,因而
它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不是十分明顯,1991年以後,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獲得了快速的發展,尤其是1992、1993年,外國直接投資佔GDP的比重幾乎成直線上升態勢,1994年FDI/GDP達到了6.22%,外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作用漸趨明顯。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84-2000年各卷,2000、2001年數據取自《宏觀經濟研究》2001、2002年第3期。
註: 左方坐標表示GGDP ,右方坐標表表示 FDI/GDP
GGDP表示國內生產總值的實際增長率,將GDP換算成美元時用貿易平均匯價。如前文所述,定量的測定外國直接投資對本國經濟增長的貢獻通常有兩種方法:一種做法是以經濟增長率為被解釋變數,以外國投資水平和外國資本的積累為解釋變數,進行回歸分析;另一種做法是通過生產函數導出的增長方程研究外國資本對本國經濟增長的貢獻。考慮到估計我國的生產函數比較困難 ,本文參考Maxwell J.Fry建立的FDI與國內投資、出口、GDP增長率關系的多元回歸模型(Fry,1995),對1990-2001年的時間序列資料進行經濟計量檢驗:
YG=a+b*YG(-1)+c*IG-d*IY(-1)+e*FDIY+f*FDIY(-1) +g*IF+h*XKG+ε
其中,YG表示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率,IG表示國內投資增長率,IY(-1)表示前一期的國內投資佔GDP的比重,FDIY表示外國直接投資佔GDP的比重,FDIY(-1)表示前一期的外國直接投資佔GDP的比重,IF表示通貨膨脹率,XKG表示出口額佔GDP的比重,ε為隨機項。
運用EVIEW軟體包,估計結果如下:
按照Maxwell J.Fry的模型,我們得到回歸方程①。回歸方程①考慮了國內投資增長率、前一期的投資佔GDP的比重、通貨膨脹率、出口總額佔GDP的比重等諸多經濟變數,從結果看雖然方程的擬合優度比較高,但各參數的T檢驗值明顯偏小,顯著性都不高。基於此,筆者選取顯著性較高的經濟變數作回歸分析,經過多次試探和調整,得到較為讓人滿意的回歸方程②。從回歸方程②可以看出,我國的經濟增長率與當年的投資增長率、前一期的外國直接投資佔GDP的比重和出口佔GDP的比重呈正相關,而且相關系數較高,顯著性較好。其
中,總體回歸方程在95%的水平下顯著成立 ,國內投資增長率在1%的水平上顯著,FDIY(-1)和XKG在10%的水平上顯著 。與前一期投資佔GDP的比重成負相關,但統計不顯著。因此,從經濟計量學的角度來看外國直接投資至少從總體上促進了我國的經濟增長,而前一期的FDI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更為顯著主要是因為我國一直對跨國公司的並購行為予以限制,外商投資主要是以新設企業的形式出現,當年的投資往往要到下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投入生產運營。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逐漸放寬對跨國公司並購的限制,這種局面會有所改變,會出現下文所談到的FDI並不增加國內總投資,只是把內資企業從國內市場上「
擠出」的現象,這種並購並不增加東道國的生產能力,其對我國的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2、外國直接投資與中國國內投資
一般來說,一國的國內投資(Domestic Investment)由本國投資(National Ivestment)和外國投資(Foreign Investment)兩部分構成。外國直接投資作為國內投資總額的一個部分,其不同的投資形式對投資總量的影響是不同的。一般而言,用於並購現有企業的FDI實際上並不增加國內總投資,只是用外資企業或合資企業代替了內資企業,把內資企業從國內市場上「擠出」。Reisen(1996)對拉丁美洲和東南亞吸收國際資本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發現在拉丁美洲,大多數外國投資者出資收購現有的企業,FDI以債權-股權掉期和國有企業私有化的形式存在,並未形成新的生產能力。筆者參考沈坤榮教授(1999)在研究外國直接投資對東南亞國家經濟增長影響時建立的方程,對中國FDI與國內投資的關系作計量研究。

IY=a+b*YG(-1)+c*IY(-1)+d*FDIY+e*REXL+f*IR+g*IF+ε,其中,IY表示投資佔GDP的比重,YG(-1)表示前一期的經濟增長率,IY(-1)表示前一期的投資
佔GDP的比重,FDIY表示外國直接投資佔GDP的比重,REXL表示人民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IR表示國內金融市場一年期貸款利率,IF表示國內通貨膨脹率, ε為隨機項。
運用EVIEW軟體包,回歸結果如下:
IY=30.78+0.20YG(-1)+0.8IY(-1)+2.72FDIY-3.62REXL-0.95IR-0.0.36IF③
(0.62) (2.66) (2.77) (-2.73) (-3.33) (-2.55)
R2=0.9896 Adj- R2=0.9689 D-W=3.51 F=47.67
IY=32.79+0.88IY(-1)+ 3.27FDIY- 4.24REXL - 0.95IR- 0.4IF④
(3.35)** (8.99)* (-5.26)** (-3.61)** (-3.38)**
R2=0.9883 Adj- R2=0.9737 D-W=2.65 F=67.61
根據沈坤榮教授的回歸模型,我們得到回歸方程③。考慮到前一年的經濟增長率YG(-1)的顯著性不高,不能通過檢驗,因而將這一解釋變數捨去,得到回歸方程④。從回歸方程④不難看出,方程的擬合優度較高,各參數能夠通過t檢驗,其中IY(-1)、REXL、IR、IF在5%水平上顯著,FDIY在1%水平上顯著,因此回歸方程式是確實有效的 。從回歸分析的結果來看,中國國內投資與國內利率呈負相關關系、與上年投資正相關,這與理論上國內投資應與國內利率負相關、與上年投資正相關相吻合。不過理論上國內投資與實際匯率和通貨膨脹率的相關系數不定,而對於我們中國來說,國內投資與實際匯率、通貨膨脹率呈負相關關系。可見,我國利用FDI有助於當年國內投資的增加,沒有將本國的投資「擠出」,這主要得益於中國利用的外國直接投資主要是以新設企業形式出現,而很少通過並夠實現。
3、外國直接投資與中國國內就業
我國是典型的勞動力過剩經濟,且大量剩餘勞動力沉澱於農村。加快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擴大非農產業對剩餘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是加速農村剩餘勞動力由農業向非農產業的轉移,解決農村勞動力過剩問題的根本途徑,也是保持我國經濟長期持續穩定發展和社會穩定的核心問題之一。外資流入在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直接或間接的促進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改革開放以來,從絕對數量來看,外商投資企業吸納從業人員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從1985年的6萬人增加到1999年的612萬人(2000、2001年的數字應該更大,不過限於沒有2001、2002年的統計年鑒,數據只
能採集到1999年);從不同時期各經濟類型吸納的新增從業人員的數量來看,外商投資企業吸納的就業人數也是相當可觀的。如1991-1999期間,外商投資企業新增從業人員546萬人,而同期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不但沒有增加就業人員,還分別縮減了1774、1837萬人。
我們以外商投資經濟從業人數為被解釋變數,以FDI為解釋變數,進行計量分析。
N = 99.03 + 0.13FDI
(3.47) (12.29)
R2=0.9497 Adj- R2=0.9434 D-W=1.54 F=151.08
LNN = 1.63 +0.57LNFDI
(3.56) (9.06)
R2=0.9214 Adj- R2=0.9102 D-W=2.09 F=82.14
其中,N表示外商投資企業從業人數(以萬人為單位),LNN為N的自然對數,外商直接投資數額以億元為單位。容易看出,上述回歸效果很好。從回歸的結果來看,外商直接投資每增加1億元,外資企業將新增從業人員0.13萬人,外商直接投資每增長1%,外資經濟吸納從業人數將增加0.57個百分點。
4、外國直接投資與中國TFP
新古典增長理論用TFP來解釋產出中不能用勞動和資本的投入解釋的剩餘部分,TFP涵蓋了制度、資源結構、技術等因素,其中資源結構對TFP的初始水平影響較大,對TFP的變化影響較小,而技術進步和制度變革能夠顯著地影響TFP的變動。外國直接投資促進我國的綜合要素生產率提高主要通過技術的外溢效應(Spillover)和制度的示範效應。技術的外溢效應可以通過轉移技術導致的技術進步的硬途徑和伴隨技術轉移過程的直接投資帶動技術進步的軟途徑實現。何潔、許羅丹(1999)借鑒Feder(1982)的計量方法,利用生產函數建
立回歸方程,得出結論:外國直接投資帶來的技術水平每提高1個百分點,我國內資工業企業的技術外溢作用(即產量的增加)就提高2.3個百分點。在何潔(2000)的另外一項研究中,他發現90年代以來我國工業部門引進的外國直接投資的總體質量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提高,和我國內資工業企業部門相比,工業部門的外資企業總體要素邊際生產率並不存在明顯的優勢,這說明對我國總體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並無太太大的幫助,當然外資企業對內資工業部門的總體外溢效應是現實存在的,而且這個正的效應還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步伐的擴大,引進外商直接投資增加速度的加快有不斷增強的趨勢。沈坤榮教授利用各省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量與各省的綜合要素生產率作橫界面的相關分析時,也得出了FDI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每增加1單位可以帶來0.37個單位的綜合要素生產率增長的結論。考慮到TFP的量化工作需要非常專業的技術和比較復雜的計量分析手段,本文不對TFP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作計量分析,而是選用何潔和沈坤榮的研究成果,認為從實證的角度FDI至少在總體上提高了我國的綜合要素生產率。
四、FDI對我國經濟增長利弊的進一步探討
上文運用計量經濟學工具對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作用作了實證分析,總體上認定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是有比較突出的貢獻的。下文試圖詳細剖析FDI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利弊。

1、外國直接投資之利
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的積極影響主要包括六個方面:1、增加國內投資和促進資本形成;2、吸納勞動力就業;3、提高綜合要素生產率TFP;4、促進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5、擴大我國的外貿規模,改善我國的外貿結構,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6、是我國一項重要的稅收來源。首先,大量FDI流入的最直接作用是增加了我國的資本存量,有效彌補了錢納利等人提出的儲蓄-外匯雙缺口。截至1999年實際流入我國的FDI占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17%,如果考慮國內的配套投資,這種資本形成效應則更為明顯;從上文我們對國內投資與FDI關系的計量分析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FDI對增加國內投資與促進資本形成在95%的水平上作用顯著。其次,外商投資企業吸納了我國大量的勞動力就業,根據相關統計資料計算我國1990-1999年這10年中外商投資經濟新增從業人員565萬人,緩解了我國的就業壓力,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促進了我國的經濟增長。第三,FDI提高了我國的綜合要素生產率,從上文我們選用何潔等人和沈坤榮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在總體上FDI確實提高了我國的綜合要素生產率(盡管在後面的分析中我們將談到外資企業在保守先進技術方面對中方的損害),這主要是因為FDI是一攬子創造性投資,隨著資金的轉移,觀念、研究與開發、技術、管理、營銷、市場網路等也會隨之移向受資方。第四,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從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來看,FDI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2000年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項目數的72.75%,合同外資的73.72%集中在第二產業;截至2000年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項目數的72.99%,合同外資的60.87%集中在第二產業;從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行業結構來看,FDI主要集中在製造業。而從改革開放後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化特徵看,除1978-1983年期間第一產業產值比重有所上升外,其他年度第一產業產值比重均呈逐年遞減態勢,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產值比重不斷上升,因此外資大量流入並投向第二、第三產業是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轉變的重要因素。同時,與外國直接投資相伴而來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及其擴散效應和示範效應,促進了國內利用外資行業的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相對提高,也間接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轉變。第五,FDI企業的進出口比率遠遠高於國內其他企業,海關統計資料顯示,1999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額1745.11,佔全國進出口總額的48.39%,其中進口比重為53.5%,出口比重為44.0%,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外貿進出口規模的擴大。FDI企業優化我國貿易結構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使我國享受全球分工的好處、促進出口和提升進出口商品結構上。1998年我國進出口工業製成品所佔比重分別為83.59%和88.79%,而同期外資企業進出口工業製成品比重分別為90.70%和94.18%,均高於國內平均水平。最後,外國直接投資企業還為我國提高了一筆可觀的稅收收入。

2、外國直接投資之弊
由於外商來華投資主要是看好中國龐大的市場和廉價的勞動力,而實現利潤最大化是其最根本的動機,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不可避免的具有消極影響,而且隨著我國加入WTO、大型跨國公司的涌進和對並購的逐步放開,這種消極影響變得越來越明顯,不得不讓我們引起高度重視。
首先,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90年代以來外國直接投資越來越多的採取獨資經營方式,中外合資企業中的外商也積極通過各種方式控制企業的股權。外商千方百計取得企業的控制權主要是因為:一方面,隨著國內體制改革不斷推進,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環境正在形成之中,外商在華獨資經營的環境明顯改善,外商不再依賴中方投資者與其合作以求適應傳統計劃經濟的許多特點;另一方面為了保守其技術秘密以保持其競爭優勢。外商採取獨資經營的更重要的企圖在於控制我國產業和壟斷市場。據統計,1997年外商在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服裝及皮革毛皮羽絨製造業、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食品製造業等等行業已經占據了市場份額的30%以上。其次,90年代以來,外商有投資建廠向更多的並購國有企業、國有品牌發展,而且開始從分散、隨意性收購國有企業轉向有目的、有計劃的並購效益好的國有大中型企業或者並購不同地區同一行業的骨幹企業。如本文第三部分所分析的如果外國直接投資不是以新設企業的形式出現而是以股權調期或國有企業私有化的形式出現,那麼這樣的投資並不能增加東道國的生產能力。
第三,外商投資企業往往嚴密控制其技術尤其是高新技術的擴散,我國以市場換技術的目的並沒有很好的實現。多年以來,我國主動讓出市場份額換來的往往是二流、三流的技術,雖然作為發展中國家考慮到吸納更多勞動者就業我國應考慮選擇適用技術,但是如果我國在技術上特別是具有戰略意義產業的技術總是處於落後地位,我國將無法和國外競爭,也將危及到我國的產業安全乃至整個國家的經濟安全。最後,外國直接投資很多是將其母國已經淘汰的產品生產或污染嚴重的企業轉移到中國,給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五、簡短的結論
通過上文的實證分析我們知道FDI在促進我國資本形成、吸納就業和提高我國綜合要素生產率方面貢獻都是比較顯著的,同時在我們對經濟增長率與FDI的回歸分析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到FDI在總體上比較顯著地促進了我國的經濟增長。從我們對FDI的積極影響的進一步剖析中也可看到FDI通過提升我國的產業結構、擴大對外貿易和優化進出口商品的結構、上繳稅收等途徑也直接或間接的促進了我國的經濟增長。不過也正如上文多次提到的,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逐步放開對外商行為的限制,出現了FDI企業出於利潤最大化的動機有目的、有計劃地控制我國產業、壟斷市場和封鎖先進技術的新動向。因此,本文認為我國在積極吸引外資,為外商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的同時,應該對這一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

閱讀全文

與外商直接投資理論成果述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