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李振華的個人簡介
李振華,男,1924年11月生,河南洛寧縣人。畢業於河南濟汴中學,出身中醫世家。原河南中醫學院院長,現中醫教授、主任醫師。曾兼中國中醫葯學會常務理事、終身理事、中國中醫理論整理研究委員會副主任、河南省中醫葯分會副會長、名譽會長、衛生部高等醫葯院校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河南省中醫葯高級職稱評委會副主任、1990年國家人事部、衛生部、中醫葯管理局評為全國首批500名名老中醫、第七後全國人大代表。中醫學術精湛,60年來一直從事中醫醫療、教學、科研工作。研究生、學生桃李滿天下。負責研究的「流行性乙型腦炎臨床治療研究」、「腫瘤耳部信息早期診斷」、「脾胃氣虛本質的研究」分別被獲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獎和科技進步三等獎。負責「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虛證的臨床及實驗研究」,獲河南省教委及河南省一、二等科技成果進步獎。現承擔著「十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名老中醫學術思想、臨證經驗總結和傳承方法研究」。專著有《中醫對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治療)、《常見病辨證治療》,主編有《中國傳統脾胃病學》、合編有《中醫內科學》、《中醫證候鑒別診斷學》、全國高等中醫葯院校統用第五版教材《中醫內科學)等八部。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1957年衛生部評為「西醫學習中醫甲等模範教師」,1989年和1991年分別被評為「河南省優秀科技工作者」和「中醫優秀科技工作者」,1987年、1997年分別被收入英國劍橋大學國際傳記中心出版的《世界科技名人錄)和《河南科技名人錄),1992年享受國家特殊津貼,1995年被國家科委錄入中國科技名人。業余愛好書法,被收入(二十世紀中國著名書畫家)。 2009年河南中醫學院原院長、河南省著名老中醫李振華教授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共同授予中國首屆國醫大師稱號。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政府第一次在全國范圍內評選國家級中醫大師。
⑵ 河南省科技創新成就有哪些
省科學院建於1958年,前身為中國科學院河南分院,是我省唯一的綜合性自然科學研究機構,目前已發展成為全國規模較大、科研開發實力較強的省級科學院之一。據介紹,「十五」以來,省科學院共取得科技成果和授權發明專利289項,其中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92項,今年對經濟社會發展科技貢獻值達55億元。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顯著提高。通過重大科技專項的實施,解決了一批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難題,使特高壓輸變電裝備、礦山裝備、超硬材料、多晶硅、盾構、生物疫苗、鋰離子電池等產業的技術水平達到了國內領先或先進,有力促進了這些產業的發展。「十一五」期間,河南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實現年均增長20%左右,高於同期工業增長速度6個百分點左右。「十一五」期間,全省共培育農作物新品種494個,其中國家審定新品種78個。培育的小麥新品種「鄭麥9023」、玉米新品種「鄭單958」連續多年位居我國小麥、玉米推廣面積第一位,並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近期,新培育的小麥新品種「百農矮抗58」、「鄭麥366」和玉米新品種「浚單20」又成為新一代主導品種,「百農矮抗58」推廣面積已躍居全國第一。小麥品種已從過去的8-10年更換一代提升到4-5年更換一代,小麥良種對小麥生產的科技貢獻率達40%以上,位居全國首位。
重大科技專項成為科技工作重要抓手
⑶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代碼是多少
代碼10469。河南牧業經濟學院位於河南省鄭州市,是河南省本科轉型發展試點學校、河南省「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高校。
學院介紹
是省屬公辦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河南省首批創業教育示範校、河南省大數據雙創基地、河南省2019年度智慧校園建設試點高校,是河南省草畜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和河南省智慧畜牧業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理事長單位、國家畜牧科技創新聯盟常務理事單位、河南畜牧獸醫學會副理事長單位、河南省知識產權研究會常務理事單位。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始建於1957年,2013年4月,學校在原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和原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的基礎上合並組建。
合作辦學
2019年8月8日,教育部批准河南牧業經濟學院與澳大利亞霍爾姆斯學院合作舉辦物流管理專業本科教育項目。
文化傳統
校徽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校徽圖案採取圓形設計,內圓主圖由篆體的牛羊形象和「幣」字組成的「商鼎」、數字「1957」及紅色背景組成,外圓副圖上下分別由學校中文名稱「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和英文名稱「Henan University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Economy」組成;顏色為古樸紅色。
校旗
校旗底色為古樸紅色,上綴校徽和校名。紅色體現了凝重的歷史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又具有熱情向上的色性,象徵學校悠久的歷史和團結進取、蓬勃發展的精神面貌。
截至2014年底,學校建有2個國家級教學改革試點專業,2個中央財政支持的專業服務產業的重點專業,3個省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1個省級特色專業,國家級精品課程6門,教指委精品課程4門,省級精品課程16門,國家級精品教材1部,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25部。各類實驗實訓室、實訓基地200多個,國家級實訓中心4個,省級實訓中心11個。
⑷ 張效房的成就及榮譽
1978年「眼內異物摘出法」獲全國科學大會優秀科研成果獎;1981年至1982年,榮獲河南省政府重大科技成果三等獎、二等獎;1994年,「眼內人工晶體」研究獲國家科委科技成果獎;1998年主編的《眼科學》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眼外傷學》獲第十一屆中國圖書獎。多次舉辦全國、全軍眼外傷與眼內異物摘出學習班、白內障人工晶體學習班,主持了7屆全國眼外傷職業眼病學術會議。1988年、1993年、1996年經國家科委批准,在河南鄭州召開了第一、二、三屆國際眼外傷學術會議,擔任大會主席。培養眼科碩士、博士後70餘人。至今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3項,國家專利1項,參編其他重要著作22部,其中主編《眼內異物的定位與摘出》《機械性眼外傷》《眼科學》《新編臨床眼科學》《眼外傷學》等7部,發表和宣讀科技論文248篇,其中180篇為第一作者。1978年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1991年被國務院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榮譽稱號、1997年被授予「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1998年被河南省政府授予「科技功臣」榮譽稱號,是2005年中美眼科學會「金蘋果獎」的全國唯一獲得者。
⑸ 商丘工學院和商丘學院那個好
商丘工學院和商丘學院都差不多,都是民辦學院,下面多角度進行二者對比:
一、學校榮譽對比
1、商丘工學院:位於河南省商丘市,是經國家教育部批準的民辦普通本科高校。2009年4月,原外交部部長李肇星接受擔任學院名譽院長。2011年5月,學校正式升格為本科院校建制的商丘工學院。
2、商丘學院:是經國家教育部批準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學院籌建於2002年,2005年7月被教育部批准設立成名為河南農業大學華豫學院的獨立學院,2011年4月教育部同意河南農業大學華豫學院轉設為商丘學院。
二、師資力量對比
1、商丘工學院:學院有教職工867人,專任教師662人,具有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的224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的256人。
外聘高中級職稱人員256人。全國師德先進個人2人,省級優秀教師2人,省教育系統優秀教師2人,省級學術技術帶頭人7人,市級優秀教師6人,市級學術技術帶頭人1人,市級科技專家1人。
2、商丘學院: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學校堅持「內培與外引」雙渠道,不斷加強師資力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已擁有一支素質較高、結構合理、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有教師近千人。
學校還從全國各院校聘請了一批知名專家、教授直接參與到教學之中。科研實力不斷增強,先後承擔市廳級以上教科研項目300多項,獲市廳級以上教科研成果獎70多項,發表學術論文900多篇,出版著作、教材200多部。
三、學術研究對比
1、商丘工學院:截止2014年6月,學校教師主持參與的省部級科研項目共有30餘項,河南省廳級課題(項目)共有120餘項,學校教師先後在CN刊號的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共100餘篇,主編或參編出版著作、教材90餘部。
2013年9月,學校「經濟結構調整對教育發展方式轉變的影響研究」等7項科研課題獲准河南省廳級結項;2014年5月,學校「視、音頻信息採集和生產指揮調度系統」科研項目獲河南省教育廳2014年度科技成果二等獎。
2014年該校高級工程師王松主持,胡健、丁艷紅、王曉華、魏彬、侯盛楠、王曉雲、趙健寶、張麗、呂萌、陳乾輝、華瑞傑、張偉、劉靜、馬素玲等15位教師共同完成的「視、音頻信息採集和生產指揮調度系統」科研項目獲河南省教育廳2014年度科技成果二等獎。
2、商丘學院:2017年12月,學校立項建設創新團隊11個。
2005-2010年,商丘學院承擔市、廳級以上科研項目30餘項,教師發表科研論文200餘篇。2012年,學校獲得商丘市社科聯課題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4項。
2013年,學校文學院教師董少偉和工商管理學院教師張果果分別主持了《河南新聞傳播本科實踐教學研究》、《基於雲計算的民辦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構建》重點課題;獲得商丘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立項16項,最終結項12項,其中結項課題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
獲得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4項,立項2項;由學院院長石洪禮教授主持、楊靜老師參與的《蘿卜過氧化物酶制劑的技術研究》項目和學院潘一展教授主持、時鍾瑜老師參與的《美國改良紅楓在我國北緯30度-40度地區栽培適應性研究》項目獲評為河南省科技攻關重點項目。
截止到2017年12月,學校承擔市廳級以上教科研項目320項,獲市廳級以上教科研成果獎77項,發表學術論文933篇,出版著作、教材236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商丘工學院、網路——商丘學院
⑹ 信陽職業技術學院的學術研究
據2016年1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建有河南省研究基地、河南省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各1個。
河南省研究基地: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
河南省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省醫葯生物檢測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09年至2012年12月,學校教師共承擔市廳級以上各類科研項目192項,其中省部級項目34項,地廳級項目158項;獲得省部級成果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主編、參編教材142部。發表教育教學及科研論文663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118篇。
2013年6月,學校《「政治等效」視角下的中國外交話語翻譯原則與策略研究》項目(立項號:13BYY060)獲准立項,資助經費18萬元。9月份,獲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三等獎各1項。 2013年度獲得信陽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0項,二等獎27項。
2014年8月,學校獲河南省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項目立項5項。 2014年度學校75個課題獲批信陽市哲社科規劃項目立項。 2014年度學校3個項目獲批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立項。
2015年7月,獲河南省教育廳科技成果獎一等獎1項。8月,學校教師獲得2項2015年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 ,8項2015年河南省科技計劃項目,其中4項為重點科技攻關項目 。12月,學校教師獲得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1項。 以XINYANG(信陽)第一個字母X和VOCATIONAL(職業)第一個字母為變形素材的圖形,喻工喻文,具有職業技術內涵特點,XV具有明顯的地域指向。圖形簡潔,便於識別和復制。
該圖將X翻轉,體現亦文亦理,紅色齒輪形似紅十字,體現了醫學的特點,還代表機電等工科特點。
藍色書本三層並列代表學校由三校合並組建而成,藍色書本代表理性、代表科學,紅色醫學標志和齒輪代表熱烈、奔放。書本置於下方,遠看像升起的太陽,也暗含書本既是理論知識的載體,又是技術和能力的基礎。
標志周圍是中黃色,古時是皇家專用色,代表高貴、正統。整個標志用色為紅黃藍三色。紅黃藍三色是色彩基本色,由此可以變化出許多色彩,暗示學校生機勃勃的人才培養模式。
1903代表學校辦學歷史,齒輪內字母為信陽職業技術學院英文第一個字母。 厚德礪志 博學篤行
厚德:出自於《易經》:「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是以寬厚的德行容納萬物。
礪志:出自於蘇軾《晁錯論》:「古之立大事者……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意思是磨練意志。
博學篤行:出自於《禮記》:「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意為廣泛學習,忠誠實踐。
「厚德礪志,博學篤行」用於校訓,符合學校「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辦學方針,旨在激勵學院師生修身養德,志存高遠,追求真知,忠實踐行。 詞曲:潘傳柏
我們來自四面八方,匯聚在美麗古城信陽。
百年名校召喚我們,莘莘學子在這里求知成長。
啊~~美麗的校園,啊~~敬愛的師長。
您哺育一代代辛勤園丁,您培育一批批國家棟梁。
團結誠信,求實創新,優良傳統永遠發揚!發揚!
我們來自四面八方,匯聚在紅色古城信陽。
百年名校召喚我們,莘莘學子在這里求知成長。
啊~~美麗的校園,啊~~敬愛的師長。
您有著風風雨雨過去,更有著今天的燦爛輝煌。
為了祖國,繁榮昌盛。努力學習永遠向上!向上!
⑺ 在今年的河南省科技成果鑒定會上,河南油田研發的哪項成果被專家組定評為國際先進技術成果獎
親,在2015年9月29日河南省科技成果鑒定會上,河南油田研發的「油田井下智能注采工藝配套技術」和「春光區塊油氣成藏特徵及有利目標評價」兩項科研成果,被專家組定評為國際先進技術成果。期待採納哦!
⑻ 河南省檔案局科技成果獎屬於哪個級別
您同區保密局與檔案局同級別單位互隸屬
祝工作順利謝謝採納
⑼ 河南省科學院的科研開發所取得的主要成績
(1)初步建成我省綜合性自然科學應用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八五」以來,全院在生物技術、新材料、信息技術、能源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等5個高技術領域逐漸形成了研究特色與開發優勢,取得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成果。例如煤炭腐植酸及應用研究,耐輻射密封材料,磁記錄材料,氨綸系列材料,離子交換纖維和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酸鈉,洲際導彈耐燒蝕材料等均為國家和省的重大攻關項目,其成果都屬國內首創,居國內先進水平,在國民經濟國防建設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硅肥與長效硅鉀肥成果在省內外大面積推廣基礎上,1999年以技術入股方式與泰國正大集團合作,在香港注冊成立了「中國硅鉀肥集團有限公司」;用於醫療診斷的生物工程系列科技成果,如「快速檢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血站專用試劑」,「艾滋病病毒抗體酶免檢測試劑盒」,「HCG早早孕診斷試劑盒」「基因晶元及其分析系統」,有的居國內領先,填補了國內空白,有的在國內市場佔有率曾達60%;大蒜輻照貯藏保鮮技術在促進我省大蒜種植面積大幅度增長的前提下,又實現了首次輻照大蒜的遠洋銷售;石油測井用同位素小球系列產品國內油田市場佔有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艦用大功率穩定平台數字控制系統」為完成衛星發射測量任務作出了突出貢獻;VSBK豎井節能磚窯在國內大面積推廣基礎上,又與德國、瑞士等國際組織合作在國外進行了示範推廣;秸桿氣化與集中供氣系統通過省內聯合攻關,與美國合作研究,最近通過了成果鑒定。
全院建有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 1個省級分析測試中心, 2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中試孵化基地和5個院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980年以來,全院共承擔2400餘項科技項目,取得1480項科技成果和90多項專利,榮獲450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出版專著190餘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800多篇,其中多篇文章被SCI、EI和CA引用摘錄。
(2)創建了初具規模的綜合中試基地。截至1999年,省財政和我院共投入資金2387萬元(其中省財政投入460萬元),建設佔地205畝的綜合中試基地,現已完成建築面積19122平方米,建有河南高新技術綜合試驗基地、河南省科學院高新技術新鄭試驗基地和鄭州沙門化工中試基地等3個中試基地。基地本著開放、合作、服務的原則,建有省級重點實驗室,為全省科技人員和留學回國人員進行小試提供條件; 基地建有中試車間,為高新技術項目的中試提供場所;基地建有標准廠房,為成果熟化提供示範。基地為研究開發、中試和孵化科技企業創造了條件,已有6個高新技術企業和一批在省內外有重大影響的項目進入基地孵化。
(3)形成了一批高新技術企業。自1985年國家作出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後,科研單位事業費逐年核減,我院按照面向依靠的科技方針,鼓勵廣大科技人員加速科研成果轉化,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近年來注冊科技企業60多家,現有被省科技廳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15家,高新技術產品近60種,2000年實現銷售收入8000萬元。以生物工程技術為依託先後開發出了一批國家級和省級新產品,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系列醫用體外診斷試劑,獲國家衛生部新葯證書4項,生產批准文號14個,有60餘種產品得到推廣和應用,銷售網路遍及全國;以硅肥研究成果為依託的硅肥生產成套技術已在全國推廣,先後有26家硅肥廠投入生產,為培育新的經濟生長點做出了貢獻;食用菌的研究開發與應用推廣,對我省食用菌產業的形成與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先後為我省培訓食用菌技術人員約100萬人次以上,累計創造經濟效益20億元以上。
(4)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和大學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科研體制改革以來,我院加強同國內著名科研單位和重點大學的合作,聘請中國化學學會理事長梁曉天,浙江大學陳耀祖,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所陸熙炎,北京大學馮新德、翟中和,南京大學高濟宇,中國醫學科學院於德泉,清華大學趙玉芬、張鈸,中科院倪光南等10位院士,來我院主持重大項目的研究工作或擔任客座研究員。為加快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我院化學所、地理所、能源所、應用物理所、生物所等分別與中國科技大學、天津大學、蘭州大學、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師大等院校聯合培養研究生,為院所改革和發展奠定了較好的人才基礎。在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方面,與美國、日本、英國、德國、俄羅斯、澳大利亞、韓國等二十幾個國家科研機構和大學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