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捷越聯合是什麼貸款
捷越聯合是一個非法經營金融業務的非法高利貸公司。
一、捷越聯合繳費相關
據捷越官網顯示,申請貸款額度12000元,貸款頁面提示「我們不收取任何額外手續費」,而實際提供的借款人須知中,除了需要支付24%年貸款率外,還需要支付客戶服務費、貸款管理費(含印花稅)、客戶保障計劃手續費、靈活還款服務包費用等。
二、捷越聯合簡介
捷越公司於2015年10月注冊成立,根據眾多網友挖料,他們是未取得中國人民銀行等金融監管部門許可,以名片、傳單、微信等宣傳方式,向社會不特定人員以月利率1.8--2.45%發放房貸、車貸等貸款,涉嫌非法經營犯罪。
三、捷越聯合運作模式
捷越聯合的這種運作模式是典型的債權轉讓的資金池模式,該模式將投資人提供的款項進行拆分和錯配,俗稱「拆標」。債權轉讓模式呈現部分資產證券化特徵,此種模式下顯示經常發生期限和金額錯配而使平台資金池的建立成為可能。捷越聯合平台對上述債權進行重新拆分錯配,形成債權包或投資產品,並通過網路平台對外進行銷售,以此吸收投資人資金,這類資產證券化行為實際上並不屬於一般意義上的P2P網貸交易。從行為構成上看,平台通過其核心人員信託網路平台向社會公眾募集資金,並滿足「以貨幣、實物、股權等方式還本付息或者給對回報」的要件,且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上述交易並未通過有關部門批准,合法性存在問題。在此情況下,基本滿足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構成要件,嚴重觸及了違法紅線,上述行為均存在主觀故意行為。就P2P網貸交易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界限問題來看,這種債權轉讓模式已經涉嫌刑事犯罪。
⑵ 有人知道向前金服什麼時候可以發起債權轉讓申請啊,債轉需要多久
過了產品鎖定期
⑶ 東方頭條:捷越聯合轉讓債權的資金池模式是P2P嗎
1、房產。一線城市穩中升值,二三線就看人品了,今年放假漲了不少,估計後面幾年會消停點,每年平均收益率在6-8%左右吧,跟國家GDP差不多的(你懂得)。但是房產流動性不好,並且部分城市限購,佔用資金也大,建議50%的資產投資房產。
2、股票。浮動大,但收益頗豐,也可能虧的比較多,常言10個人有9個虧錢,不是專家就不要入場了。可以給你個簡單的股票,絕對不會虧的(買銀行股打新股-這個可以後面追問吧)。建議5%的資產投資股票。
3、銀行保險理財。收益率在2%-5%左右,這一般買一些保障性的保險(比如養老的補充,越年輕越便宜;家裡老人買大病醫保等),銀行的固定理財收益,這個收益低,但一般比較穩定,時間較長,流動性不大。
建議10%做銀行定期理財,10%做銀行活期產品理財。
4、p2p。互聯網金融是最近才出現的理財方式,簡單來說就是取消銀行成本,將投資人的錢直接投資給需要錢的人,省了中間的銀行環節,年利率在6%-14%差不多。這個穩定性就要看平台了,比如國資系銀行存管的四海眾投一般都在10%左右,其他比如收益較高的平台差不多在12-14%左右,自己判斷吧,建議25%的資產做互聯網金融理財。
⑷ 捷越債轉股值得信賴嗎
節約轉債股也是知道新來的,因為很多的轉債股他們也是非常好的,所以也是知道新來的這些轉債股大門代購買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他們也是比較有跳躍性的,所以一定要有投資的理念才能夠運用這種轉債股。
證券在中國屬於舶來品,最早出現的股票是外商股票,最早出現的證券交易機構也是由外商開辦的上海股份公所和上海眾業公所。上市證券主要是外國公司的股票和債券。
1872年,設立的輪船招商局是中國第一家股份制企業。
1914年,北洋政府頒布的《證券交易所法》推動了證券交易所的建立。
1917年,北洋政府批准上海證券交易所開設證券經營業務。
1918年,中國人在北平成立了自己創辦的第一家證券交易所。
1920年,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得到批准成立,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證券交易所。
新中國
1984年11月,中國第一股——上海飛樂音響股份公司成立。
1985年1月,上海延中實業有限公司成立,並全部以股票形式向社會籌資,成為第一家公開向社會發行股票的集體所有制企業。
1986年9月26日,新中國第一家代理和轉讓股票的證券公司——中國工商銀行上海信託投資公司靜安證券業務部宣告營業,從此恢復了中國中斷了30多年的證券交易業務。
⑸ 支付牌照買賣江湖,最高叫價30億,什麼是支付牌照
近日,一則出讓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信息在行業人士朋友圈廣為傳播。該牌照轉讓價格為8.7億元,業務范圍包括互聯網支付、行動電話支付、銀行卡收單等,牌照期限在2021年以前,轉讓方出售轉讓100%股權。
《證券日報》記者調查發現,從此前的業內成交情況來看,上述轉讓價格並非高得離譜。
「一張包含5項業務的牌照,最高叫價可達30億元,公允價格至少也在12億元以上。無論是互聯網支付、行動電話卡支付,亦或是銀行收單業務,只要業務覆蓋全國,單項業務牌照就可高達7億元,公允價值在4億元以上。當然,單純牌照價格並不值那麼多錢,支付牌照本身自帶業務和市場的將更值錢。」網貸天眼研究員鄭常懷對《證券日報》記者說道。
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移動支付水平領先全球震驚海內外,在這種背景下,代表著「通行證」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價格也是一路飆升,上漲速度之快令人瞠目。
根據央行公布數據顯示,2016年第三方支付機構累計發生網路支付業務1639億筆,金額達58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9.5%和87%。2017年,第三方支付交易規模有望超過100萬億元。
「長得太快,價格太高,小企業對於買牌照根本想都不敢去想」,一位企業負責人向記者感嘆曾想出手,但在一直猛漲的價格讓他望而卻步。
稀缺性凸顯
牌照價格兩年漲八成
2016年8月份,央行明確表示在「一段時期內原則上不再批設新支付機構」,牌照稀缺性進一步凸顯。
2018年年初,央行公布了第五批非銀行支付機構《支付業務許可證》的續展結果,其中21家機構順利續期,又有4家支付機構未獲續展。至此,經過五批支付牌照續展後,央行總共已注銷28張支付牌照,支付牌照剩餘243張。業內人士表示,針對支付機構的整頓仍在持續,第三方支付市場的洗牌和整合將不可避免。
在牌照收緊、罰單頻出的背景下,越來越稀少的支付牌照變得炙手可熱。
據零壹財經·零壹智庫統計,2016年共有14家支付公司被並購,互聯網企業紛紛通過並購的方式曲線獲得支付牌照,支付牌照價格自然也是水漲船高。
鄭常懷根據幾個收購案例給記者粗略的測算,「2016年到2018年至今,支付牌牌照價格同比增長逾八成」。
與此同時,《證券日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收購方多為上市公司及互聯網企業。
捷越聯合創始人王曉婷表示,「這些公司相比於傳統行業巨頭,擁有巨大的流量和場景優勢,獲取牌照可以將主營業務向互聯網金融衍生,支付導向其他金融業態,可以拓展公司的業務范圍,有助於打通各項業務節點,形成業務閉環。」
而近幾年上市公司對收購支付牌照也顯得很熱心。
網貸之家研究員王海梅對記者稱,上市公司收購第三方支付牌照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央行明確表示原則上短期內不再批設新機構,所以上市公司進軍支付市場只能通過收購方式來獲取;其二,第三方支付牌照含金量相對較高,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和人們支付習慣的改變,第三方支付牌照既可幫助上市公司減少成本壓力,也可以記錄大量用戶消費行為數據,有較高的數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