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課程改革成果

課程改革成果

發布時間:2022-07-15 03:56:39

① 第八次課程改革的意義和背景

我國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於1999年正式啟動,2000年1月至6月通過申報、評審,成立了各學科課程標准研製組。

意義:課程功能的改革強調了課程的功能要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體現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尤為重要的是強調要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培養學生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

因為這種過程將深刻地影響學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影響他們人生的抉擇。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經過五年多的艱苦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果。改革對基礎教育領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推動作用,目標和內容。

背景: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採用國家統一的課程設置,全國中小學基本上沿用一個教學計劃、一套教學大綱和一套教材,缺乏靈活性和多樣性。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後,課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

從1999年開始,正式提出要建立新的基礎課程教育體系,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三級管理、開發體制。

(1)課程改革成果擴展閱讀:

基礎教育是為每位學生的未來發展和終身學習打基礎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選拔教育,其課程內容和要求應該是基礎的和有限的,不能任意擴大、拔高。

基礎教育不是終結性教育,課程要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留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以促進學生自主、多樣、持續地發展。

改革是要從傳統的思維、行為方式中走出來,完成自我的蛻變。這個過程往往是艱苦甚至痛苦的。因而置身其中的人們,總會產生某種焦慮。

課程改革工作是一項關系重大、意義深遠的系統工程,整個改革涉及到培養目標的變化、課程結構的改革、國家課程標準的制定、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教材改革、課程資源的開發、評價體系的建立和師資培訓以及保障支撐系統等,是一項由課程改革牽動整個基礎教育的全面改革。

應該說,這些項目的改革是相輔相成和互為制約的。因此,我們在改革中應始終貫徹「先立後破,先實驗後推廣」的工作方針。建立課程改革實驗區,分層推進、發揮示範、培訓和指導的作用,為改革過渡到新課程做好准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課程改革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課改到底要改什麼

② 新課程改革多少年了

(一)課程改革的背景
1、國際上日趨激烈的競爭。
2、世界范圍內大規模基礎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動。
(1)日本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a、參與社會和國際的意識b、獨立思考的能力c、為學生掌握基本內容創造一流的教育環境d、鼓勵每處學校辦出特色和標新立異.
(2)英國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有利於精神發展,道德發展,社會發展、文化發展,培養交往能力,數的處理能力,信息技術的能力,共同操作能力,改進學習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國內基教課程體系不適應素質教育發展需要。
原課程存在的不足:(1)課程目標注重的是知識目標;(2)教學內容多雜,知識多、難度大,存在難繁偏舊的問題;(3)學生主體地位沒能充分體現,自主學習量偏小;(4)教學過程過於強調學科體量,違背學生認知水平和認知規律。
(二)課程改革的目標與思路
1、總體目標:以「三個面向」和「三個代表」為指導,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2、具體目標:
(1)改變課程過於注重傳授知識的傾向
(2)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氛圍,科目過多傾向
(3)改變課程內容難繁依舊,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傾向
(4)改變課程設施過於強調接愛學習、死記硬背,機械學習現狀。
(5)改變課程評價過於強調區別和造成的功能
(6)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
(三)課程改革的進展和成果
1、醞釀准備階段:99年始 已結束
2、實驗階段 :現在到2004年
3、推廣階段:2004年始

③ 學校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主要思路,措施和成果有哪些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新課程實施以來,課堂教學中出現了一些新問題,這些問題緣於許多教師對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的一些基本關系缺乏正確認識。本文擬重點就以下幾個關系進行梳理與分析,以期為教師改進日常教學提供思路。了解更多教育資訊,網路一下英盛觀察。

課程改革是一項復雜而細致的系統工程,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如果離開了課堂,離開了教師的日常教學行為,那麼課程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話。如果教師的教學觀念不更新,教學方式不轉變,課程改革也將流於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因此,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系統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隨著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如何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改革課堂教學,把先進的教學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學行為之中,已日益成為廣大教師和教學研究人員關注和探討的熱點問題。

課程改革其本質是對教育教學規律的再探索,是對教育方針的再認識,是對基礎教育的再定位。這就決定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穩中求變的漸進過程,而絕非是一場運動式的根本轉變。新課改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課堂教學理念,為課堂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廣大教師既要敢於實踐,也要善於思考,還要站在新課程理念的高度重新審視以往傳統的課堂教學,處理好傳統與改革、繼承與創新的關系,要防止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針對廣大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下面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一談自己的體會與思考。

一、研究教學活動方式變革的有效性

學生的發展是通過學生的活動來實現的。學生如何活動,決定了學生如何發展。因此,當前的課堂教學改革把學生學習活動方式的變革作為重點,這是基於課堂教學改革方向的合理選擇。廣大教師也不滿足於講練、機械問答、逼著學、哄著學、死纏爛打的教學方式。但是,在實際的課堂中,我們觀察到,講練和機械問答仍然是主要的教學方式,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則多流於"放羊",效率較低。一方面,教師們期盼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高喊"再也不能這么過,再也不能這么活",另一方面,學習方式變革的結果卻又讓教師們感覺到"山也還是那座山,河也還是那條河"。

之所以陷入這種矛盾的境地,主要原因在於教師們對學習方式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在具體使用上存在機械性。譬如,教師們往往把自主學習理解為讓學生自學,把合作學習理解為讓學生討論,不知道在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如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至於教師們認為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浪費時間、效率低下,擔心教師不講,學生不會,教師不講,教師失職。這說明,在堅持把學習方式變革作為課堂教學改革主要內容的同時,我們應該深入研究何謂學習方式?為什麼要進行學習方式的變革?如何進行學習方式的變革?這樣有助於揭示學習方式的准確內涵,明確變革的對象、合理性和有效性,避免形式主義。

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認識、實踐的程序、法則和手段。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教與學統一的方式。離開了教師教的學習方式,是自學,不屬於教學范疇。因此,學習方式的變革不是不要教師指導,而是教師如何指導。教師的主導作用應放在關注學生學習的程序、法則和手段,分析學習成功或困難的原因,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目的在於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發展,不是為了變革而變革。因此,在變革學習方式時,我們應重點關注學習方式變革目的和手段的合理性,思考通過學習方式我們要達到何種教學目的,使用該學習方式能否有效地達到教學目的。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應重點研究學習方式與教學內容、教學目的的關系,體現出學科特點,突出"語文味"、"數學味"等;應重點研究教師教、學生學的方式,突出學生學習的內外部活動過程的主動性。

二、正確處理課堂教學的幾個關系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是實現課程教學改革目標;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上好課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最關鍵的一環。

第一、 做好課前的精心准備和設計。以往的教學環節也是注重課前備課環節,但那隻是偏重老師自己教材知識的把握、教學重難點的把握、學生的學情把握,只是老師瞭然於心就夠了。現在就不行了,它要求老師對於以上問題不但要自己瞭然於心,還要它化成具體可操問題,並於課堂上什麼時候以何形式適時展示出來。這就需要老師提前准備出學案或題板。

第二、把握課堂上學生和老師"學"與"教"的互動關系。傳統的教學主要是以教師為主體,"滿堂灌""牽著鼻子走"是其具體表現。顯然,這種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因為它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束縛了學生的能力發展,扼殺了學生的天性及應有的創造力。究其根本原因,傳統的教學顛倒了主次,是以教師為主,把課堂當"講堂"。因此,要真正地改過來,就必須為學而教,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當"學堂"。這種學生和老師"學"與"教"的互動關系如何把握,達到怎樣的程度還需要長時間的摸索。

第三、處理好課內與課外的關系。課內是有限的,課外是無限的。可以說,播種在課內,收獲在課外。因此,課堂教學只能是點"睛"、點撥、點"種",給學生以充分的自由空間。再者,語文課本一學期也只有三十幾篇文章,三年學完也不過近兩百篇。要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素養談何容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必須將課內學習與課外延伸有機結合起來。

第四、處理好短期效應與長遠目標的關系:為考而教雖然奏效,但只是短期行為,從長遠看,學生得不到實惠。眼下有些同學高分低能,學習中明於心而不能言於口、訴之筆,一篇作文幾百字,錯別字常見,病句不斷,語言蒼白,正是短期行為的結果。衡量一個學生的語文水平如何,應該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著眼;聽,能了於心;說,能達於聰;讀,能通其意;寫,能感於人。因此,有效的課堂教學必須扎扎實實地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

總之,課堂改革是一項艱巨而漫長的工作,它需要我們教師有決心、有信心去該,有行動、有思考去做,長此以往,實現課堂改革,減負增效,推進素質教育的目標就一定能實現。

④ 試述我國新課程改革實現了哪些方面的重大變革

課程改革是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轉變,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就是傳統學習方式的「被動性、依賴性、統一性、虛擬性、認同性」向現代學習方式的「主動性、獨立性、獨特性、體驗性與問題性」轉變過程。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於1999年正式啟動,2000年1月至6月通過申報、評審,成立了各學科課程標准研製組。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研製組在專題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課程標准初稿。3月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在9個地區向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專家學者徵求意見,對各學科課程標准進一步修改。7月教育部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日前涵蓋中小學義務教育18門學科的國家課程標准研製完成,9月1日起進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經過五年多的艱苦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果。改革對基礎教育領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推動作用,目標和內容。

⑤ 新時期以來,中國學前教育課程改革表現在哪些方面

幼兒教育課程發展及改革研究

【摘 要】幼兒教育課程改革隨著時代的發展得到了很大的成績,在幼兒教育課程發展及改革中,課程理論有了很大的改善,幼教工作者有了很大的觀念的進步,課程研究的氛圍更加活躍。隨著多種課程模式的探索,整個幼兒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為了使幼兒教育課程的發展及改革有進一步的深化,使幼兒教育課程改革在遇到改革問題如歷史保守性和改革過程中的迷惑性等困擾時能及時的走出陰影,不半途而廢,最終獲得長足的發展,所以進行以下的幼兒教育課程發展及改革研究。

【關鍵詞】幼兒教育;課程;發展趨勢;改革重點

幼兒教育課程改革隨著時代的發展得到了很大的成績,在幼兒教育課程發展及改革中,課程理論有了很大的改善,幼教工作者有了很大的觀念的進步,課程研究的氛圍更加活躍。幼兒教育課程的研究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對幼兒教育課程的發展及改革研究既是幼兒教育發展的重要課題,也是中國學前教育的重要發展課題,對中國以後幼兒教育課程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一、幼兒教育課程發展的趨勢

1.各地的幼兒教育課程模式相互融合、相互借鑒

幼兒教育課程的發展隨著時代的變革有了多種課程模式並存的發展構想同時也有多種不同的發展趨勢。我國的各地的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有明顯的差別,各地的幼兒教育課程發展程度不一,所以幼

⑥ 分層教學在課程改革中的數學經驗的成果簡介

摘要 您還,根據查詢,成果簡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現階段的初中數學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轉變傳統教學思想與理念,充分發揮自身引導者角色,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採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每位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其中。但在現階段的初中數學教學中,因每位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接受能力參差不齊,難以滿.足素質教育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師可結合實際情況應用分層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差異情況制定科學的教學方案,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⑦ 課程改革的重要性

深刻認識課程改革的重要性、長期性和艱巨性。首先,對課程改革長期性、必要性要有清醒的認識。世界著名教育改革家麥克爾、富蘭在《變革的意義》一書中有一句名言:課程改革不是一張藍圖,而

是一個不盡的旅途。日本課程改革每五年要進行一次,目的就是為了適應社會、時代的發展要求,因為時代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已經變了,隨之的教育目標、課程目標都要變化,教育的屬性也就決定了課程改革的長期性。另外,教師專業技術與行為的轉變也決定了課程改革的長期性。英國教師的教育行為由「教師中心」向「學生中心」的轉變用了二十年,而我市課改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就在許多方面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但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因為當教師在改革的過程中遇到阻礙,其教育教學行為就會出現反彈,所以,如何保持和發展課程改革的成果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問題,我們必須對課程改革長期性有清醒的認識。其次,對課程改革的艱巨性要有深刻的認識。基礎教育的變數太多、太復雜,負責課程領導的人必須是積極的、理性的,否則很容易將教育引向反面,如我們領導為了進行創造性的工作,採取了通考或抽測這個決策,本想通過這一決策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結果給學校、給教師、學生增加了巨大的壓力,以致影響了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所以,面對課程改革的艱巨性、復雜性,我們首先要有道德的理想追求,因為教育是非功利性的,教育者在道德感上的定位必須是學生的發展。如果我們簡單的用一個測試就能反映學生的發展,從排名次中就能獲得滿足的話,這種教育決策不是沒有理性,就是功利的。現在有的區用考試這一種評價手段來控制學校,很多學校只能就範於這種評價,教育就走樣了。不要過分的相信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明白得多,今天去控制這個,明天去控制那個,結果將教育引向不健康的道路上。所以,教育領導者要必須是理性的,要謹慎使用手中的權利,不要過多的干涉學校,要逐步達到「無為而治」。

當然,課程改革不是以教育質量為代價的,相反課程改革的本質就是要提高教育質量,但這個質量是很難用一張試卷反映出來的。雖然,在新課程中紙筆測試也是必要的,但它不能代表學生的發展。我們要有平衡的藝術。課程改革以後,有許多新的要求需要我們去理解、去落實。

如新課程背景下的質量觀已經發生了變化,不再僅以記憶知識的多少來衡量學習質量,而還要關注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各個方面。在課改實踐中,我們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平衡:第一,是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與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平衡;第二,是學科邏輯與時代發展、學生經驗邏輯的平衡;第三,是接受學習與「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平衡;第四,是學科的獨立性與關聯性的平衡;第五,是農村與城市的平衡。做好以上幾方面的平衡,是把握課程改革艱巨性、復雜性的一種藝術,是確保課改實驗不走極端的必要條件。

⑧ 高校體育課程的改革,對我國體育發展都有什麼樣的貢獻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學體育教學改革和發展概況

改革開放前,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教育受蘇聯體制影響較深,雖然在一定時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問題也越來越明顯,反映在體育教學中就是過於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教法」以及教學目標內容、方法的統一規定性,對學生體育意識、能力、創造性和個性發展有所忽視,對體育衛生保健基礎知識重視不夠。因此,難於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人才培養的要求。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改革開放方針的指引下,我國中小學體育教育有了重大轉變,突出表現在教學中運動技能教育與身體全面發展教育相結合、教師指導與學生主動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思想形成了主流。同時國內外有影響的體育教學思想,如終身體育、快樂體育、主動體育等,也對國內的體育教學產生了積極影響。

(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小學體育教學取得的積極成果

⑨ 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果

對健康教育教材定位的思考。改革後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從體育擴展到體育與健康,內涵擴大了,增加了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健康教育內容,把有關身體發育、增進健康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都納入一本教材。

閱讀全文

與課程改革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一本率 瀏覽:103
蘿莉羊年限定 瀏覽:393
愛迪生觀察什麼發明了什麼 瀏覽:864
供電方案有效期 瀏覽:684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
蘇州注冊商標公司地址 瀏覽:54
在淘寶如何投訴賣家 瀏覽:439
利川有中國版權保護中心 瀏覽:821
汕頭市潮南區工商局 瀏覽:704
杭州麥下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瀏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