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武漢城市圈製造業研究成果

武漢城市圈製造業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22-07-01 07:38:50

Ⅰ 武漢城市圈的分工機制

首先要確立中心城市的定位。當前的新一輪經濟增長是以住宅、汽車、通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為龍頭,拉動鋼鐵、機械、建材、化工等中間行業,然後再拉動電力、煤炭、石油等基礎性行業。這種增長格局正好覆蓋了武漢市的所有主導行業,可以說武漢工業的發展正逢其時。要充分發揮武漢市作為圈域經濟增長極的乘數效應、聚集效應和擴散效應。採取集群方式優先發展以汽車製造為主體的產業鏈長、輻射面寬、帶動作用大的現代製造業和以冶金、石化、建材為主的對城市圈經濟有較大支撐作用的基礎性行業,利用教育、科技、人才優勢發展以光纖、光電子設備、通信設備、計算機、醫葯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行業。最終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現代製造業行業群、基礎行業群和高新技術行業群。
「1+8」產業分工◆武漢市:作為城市圈的龍頭,發揮其區位、交通、科教、人才及產業基礎等方面比較優勢,建成為中部崛起的先進製造業基地,高技術產業的研究及產業化基地,以金融、物流、現代商貿、信息、科教、旅遊為主的現代服務業基地。◆黃石、鄂州:依託鄰近武漢、沿長江和高速公路與鐵路的區位及交通優勢,重點建成以冶金(鋼鐵、有色金屬)、能源、建材為主的原材料生產基地,與武漢東湖開發區高新產業對接、互補,積極發展生物醫葯、金屬深加工、汽車零部件、專用機械及港口物流業。◆孝感及仙桃、潛江、天門:發揮連接武漢、宜昌、襄陽「金三角」的區位交通優勢,重點建成為優勢糧、棉、油、畜牧、水產品生產及加工基地,紡織服裝工業、以鹽化工和石油化工為主的化學工業、汽車零部件、醫葯、專用機械和生活用紙生產基地。◆咸寧、浠水: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建立綠色農、林、水產品及特色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輕紡、機電、中醫葯等生產基地,以及面向武漢市及城市圈生態旅遊、休閑度假基地。 在構建武漢城市圈的戰略視野上應具備開放性和遠瞻性,可從三各層面逐步擴展武漢城市圈工業與域外經濟的融合面。
一是省內融合。建立和形成以武漢為中心,以襄樊和宜昌為副中心,以及黃石、十堰、荊州等六個大城市為支撐,以縣域經濟為基礎,競相發展、互相促進的區域經濟格局。把襄樊建成重要的汽車生產基地和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把宜昌建成世界水電旅遊名城和中國最大磷化工生產基地,使兩市分別成為秦巴經濟走廊和輻射鄂西南、連接渝東地區的中心城市。支持荊州加快發展輕紡和汽車零部件產業,荊門壯大延伸石化產業鏈,十堰建成中國重要的商用車生產基地,隨州加快發展專用車及汽車零部件和高新技術產業。
二是國內融合。首先是與中部融合,中部正在出現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城市群,與中部城市群融合發展,形成一個更大的經濟圈,不僅可以拓展武漢城市圈的發展空間,更能提升中部地區的發展水平。其次是參與國內經濟競爭,在構建武漢城市圈的戰略視野上,應該眼睛向東和向南,承接來自長三角、珠三角的經濟輻射和產業梯度轉移。
三是國際融合。在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時代,積極參與世界經濟的分工協作,是提高武漢城市圈工業品位,實現高起點跨越式發展的有效方式。 隨著水陸空的投入加大,城市圈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在公路方面,將建成以武漢市大外環和環城市圈高速路構成的「兩環」,以及由13條以武漢為中心的高速公路和快速路構成的公路主骨架網,形成以武漢為中心,通往城市圈8市市區的「1小時交通圈」。並在城市圈形成仙(桃)潛(江)天(門)、浠(水)鄂(州)黃(石)兩個主要的區際環網,並與武漢外環高速連成一體。武漢「出城難」也將逐步化解,武漢將完善出口通道的建設,加快內環到中環和中環到外環的通道建設,實現武漢區域任一點20分鍾內到達武漢外環。
計劃到2017年,先後建設武漢至黃石、鄂州、浠水、咸寧、孝感、仙桃、潛江、天門等城市的城際鐵路專用線,形成城市圈軌道交通網。2013年將率先開通武黃城際、武咸城際、武岡城際,漢孝城際。在民航方面,將加速完成天河機場擴建及配套工程,使之成為華中地區最大國際航空港,而圈內主要城市到天河機場的快速通道的建設,使圈內城市到天河機場都有捷徑;水運網則以長江、漢江及其支流組成,打造武漢長江航運中心 。 2008年9月27日上午,湖北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武漢城市圈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已獲國務院批復。湖北省省長李鴻忠說,這標志著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改革試驗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對湖北的改革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
《總體方案》確定改革試驗的總體目標是: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創新體制機制,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把武漢城市圈建設成為全國宜居的生態城市圈,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現代服務業中心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成為與沿海三大城市群相呼應、與周邊城市群相對接的充滿活力的區域性經濟中心,成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的典型示範區。
到2012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3%,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10%、12%,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99%以上,主要河流、湖泊水庫III類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90%,主要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准要求,優良天數達到310天以上。服務業比重增加3個百分點以上,城鎮化率達到55%以上。
國務院在批復中要求,國務院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積極支持武漢城市圈開展有關專項改革,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相關的改革事項,要優先放在武漢城市圈先行先試。並希望武漢城市圈為全國深化體制改革、推動科學發展和促進社會和諧提供經驗和示範。
湖北省政府表示,在當前全國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之時,《總體方案》得到批復恰逢其時。湖北省將以此為抓手,細化「兩型社會」建設的專項措施,加強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試驗,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以實際行動落實科學發展觀。 近幾年,隨著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快,城市圈建設已經成為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的強勁動力和有效方式,其發展問題已經引起政府和經濟界的普遍關注。經濟一體化的城市圈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2002年6月,在湖北省八次黨代會上,省委、省政府適時提出了建設武漢城市圈的重要發展戰略,並要求充分發揮武漢市的龍頭作用,通過城市經濟圈建設拉動全省經濟快速發展。在隨後歷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中,都將加快推進武漢城市圈建設納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和預期目標。建設武漢城市圈,促進城市規模結構合理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開啟推動湖北經濟發展的動力引擎,不僅能使湖北的發展始終走在中西部的前列,而且對於湖北實現在中部地區率先崛起意義重大。
武漢城市圈,是指武漢及其周邊100公里范圍以內的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潛江、天門8市,又稱「1+8」。該圈域佔全省33%的土地和51.6%的人口,城市密集度較高,經濟基礎較好,環境及自然條件優越,是湖北省乃至長江中游最大的城市圈域。2004年,武漢城市圈貢獻了全省59.4%的GDP,65.3%的財政收入,吸納63.4%的投資,承載62.5%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是湖北經濟實力最強的核心區域。
雖然歷經謀劃、聯姻、分工、定型、起步和發展,武漢城市圈經濟迅速成長,綜合實力明顯提升,但與全國其它城市圈相比,武漢城市圈無論在城市群規模、中心城市規模、城鎮體系、城際聯系、產業發展、吸引力以及可持續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Ⅱ 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武漢城市圈

武漢城市圈指以武漢為中心的100公里半徑內,包括黃石市、鄂州市、孝感市、黃岡市、咸寧市、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等8個中小城市在內的地區,是中國中部經濟區及長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但在具體范圍的確定上,可能是泛指市域,也可能僅指市區。還可包括漢川市、大冶市、應城市等縣級市在內。它包括城市經濟圈、城市旅遊圈和城市農業圈。
武漢城市圈內現有1個特大城市,1個大城市,7個中等城市(和4個小城市)。武漢城市圈的近期目標為,到2020年將武漢城市圈建成為中國內陸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之一。這個增長極,有望成為中國第四個增長極。
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正式批准武漢城市圈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2008年9月,《武漢城市圈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獲國務院批復。《總體方案》確定改革試驗的總體目標是: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創新體制機制,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把武漢城市圈建設成為全國宜居的生態城市圈,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現代服務業中心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成為與沿海三大城市群相呼應、與周邊城市群相對接的充滿活力的區域性經濟中心,成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的典型示範區。 為充分發揮武漢市的龍頭作用,提升武漢城市圈的整體競爭力,加快實現湖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現就加快武漢城市圈建設若干問題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快武漢城市圈建設的重大意義
1.加快武漢城市圈建設,是順應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潮流的重大舉措。以特大城市為核心的城市圈的崛起,是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加快以武漢市為核心,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天門、潛江市構成的武漢城市圈建設步伐,使其發展成為我國內陸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之一,是時代賦予的庄嚴使命。
2.加快武漢城市圈建設,是增強和提升區域競爭力的重要途徑。2003年,武漢城市圈以佔全省33%的國土面積、46.34%的人口,提供了全省61.1%的生產總值、59.36%的地方財政收入、58.64%的固定資產投資、62.59%的消費品零售額,是湖北人口、產業、城市最為密集的地區。積極推動武漢城市圈建設,有利於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和產業優化升級,更好地發揮武漢市的龍頭作用,提升城市圈的整體競爭力,加速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3.加快武漢城市圈建設,是全面推進湖北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武漢城市圈區位條件優越,產業基礎較好,科教實力雄厚,綜合實力較強,發展潛力巨大。加快以武漢市為核心的武漢城市圈發展,有利於加快湖北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進程,有利於發揮中部地區綜合優勢,實現中部崛起,促進長江中游經濟區乃至整個長江經濟帶發展。
二、推進武漢城市圈建設的思路與目標
4.推進武漢城市圈建設的總體思路和指導原則。
一是堅持以市場機制為主導。武漢城市圈建設要充分運用市場機制,依靠市場的力量,實現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城市圈內的優化整合。二是堅持以經濟利益為紐帶。在城市圈內的經濟與技術合作中要以優勢互補、實現雙贏、聯動發展為目標,形成互惠互利、風險共擔的利益分享機制。三是堅持以各類企業為主體。充分調動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及各類中介組織等參與武漢城市圈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企業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壯大,發揮企業在區域合作中的主體作用。四是堅持以構建產業鏈為主線。以城市圈內特色產業和龍頭企業為依託,強化產業集聚,壯大區域優勢產業和名牌產品。五是堅持以政府調控為推動力。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主導作用的同時,政府要通過提出目標、統籌規劃、制定政策、強化措施,有力地推動武漢城市圈發展。六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促進武漢城市圈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5.分步驟地確定武漢城市圈的發展目標。
近期目標:到2005年,初步建成武漢城市圈交通設施高速化、網路化、一體化的基本框架,有序啟動相關高速出口通道項目建設,城市圈內的信息基礎設施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整合城市圈各類市場資源,初步構建區域大市場框架;啟動跨區域企業重組,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城市圈經濟增長幅度高於全省平均增幅2至3個百分點。
中期目標:到2010年,初步形成基礎設施一體化、產業一體化、城鄉一體化的格局;基本實現城市圈內外的快速軌道交通網、高速公路網、公用通信網的現代化;形成以光電子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群、以轎車製造為重點的機械製造產業群、原材料及新材料產業群、輕工紡織及食品產業群、農產品加工產業群;整合區域文化資源,培育區域優勢文化產業,提高城市圈文化品位;城市圈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865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1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800元;武漢市城鎮化率達到70%左右,其他八城市城鎮化率平均達到50%左右。
遠期目標:武漢城市圈提前3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率先在湖北和中部地區實現信息化、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成為我國內陸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之一。
三、加強統一規劃,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
6.加快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加快武漢城市圈內外公路、鐵路、水路、民航等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新型綜合運輸體系,重塑「九省通衢」的新優勢。以實現高速化、網路化為目標,加快武漢繞城公路東北段、武漢至襄樊高速公路、隨州至岳陽高速公路、陽邏長江公路大橋和洪湖新灘東荊河公路大橋等重大項目以及武漢高速出口公路建設,抓緊做好荊岳長江公路大橋、黃石長江二橋前期工作,使之盡早開工建設,盡早形成以武漢市為中心、以京珠、滬蓉國道主幹線和西部開發公路通道銀(川)武(漢)線為主軸、連接武漢周邊城市、通達周邊省會城市的高速公路主骨架。抓好國省道、縣鄉公路改擴建和鄉村公路建設。以將武漢建設成為全國第四大鐵路路網中心為目標,加快武漢天興洲公鐵兩用長江大橋和武九、漢丹鐵路擴能提速工程等項目建設,高標准地新建武漢、黃石火車站,爭取國家盡早建設京廣鐵路客運專線和滬漢蓉快速鐵路,進一步提高武漢在全國鐵路網中的樞紐地位。加快城市道路和輕軌建設步伐,使輕軌逐步向孝感、鄂州等地延伸。抓好武漢公路主樞紐客貨運站場建設和武漢天河機場、武漢港區、黃石港區改擴建,建設好漢江航道整治工程。
7.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國家和全省關於加快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總體要求,以市場為導向,搞好郵政、電信、電視、計算機網路建設,促進電信、電視和計算機三網融合,不斷提高城市圈特別是武漢市在全國信息網路中的重要地位。以推進電子政務為突破口,加強公共信息平台建設,實現城際和城鄉間互聯互通,率先做到政務信息公開。繼續抓好武漢市寬頻信息交換中心、武漢市政務寬頻網路平台和互聯網建設,努力發展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建設數字化、網路化城市,加快城市圈的信息化進程。
8.加強能源建設。構建完善的能源供給網路。抓住西電東送、三峽電力外送、全國聯網的機遇,以武漢市——黃岡市——黃石市——咸寧市——武漢市50萬伏環網為主幹,做好電力配網的建設,適當提高輸配電壓等級,保證電力送得出、落得下、用得上;抓住川氣出川和西氣東輸的機遇,搞好城市圈內城市燃氣的建設和改造,提高城市燃氣氣化率;利用即將建設的沿江鐵路和現有鐵路,積極爭取運力,通過簽訂長期的煤炭采購合同,確保不斷增長的煤炭需要;適時啟動沿江輸油管道的建設,承接海外原油,保障石化企業的原料供應。加強能源點尤其是電源點的建設。黃石市煤礦要重點做好增產擴能和煤層氣勘探及開發的工作,其它小煤礦也要在注意安全和保護資源的前提下,提高生產效率;江漢油田要通過提高開采技術水平,穩定產量,同時做好油井的保護工作;通過示範項目逐步推進新能源和農村能源的建設,適當加快風力資源的開發;電源方面重點抓好城市圈內規劃的大型電源點和核電的前期工作,適時開工建設。逐步形成多種能源供應渠道,完善能源供給和保障體系。
四、集聚產業群,推進產業布局一體化
9.突出區域特色,優化產業布局。圍繞與武漢市核心發展區融合互動,以特色產業園區促進產業集聚,建設三大產業集聚發展帶。以武漢市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為主要輻射極,推進光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及新醫葯、環保等為重點的產業集群,建設黃石、鄂州、黃岡、咸寧市產業集聚帶;以武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主要輻射極,推進汽車製造、IT設備、精細化工、輕工食品、出口加工等為重點的產業集群,建設仙桃、潛江、天門市產業集聚帶;以武漢市吳家山海峽兩岸科技產業園為主要輻射極,推進汽車零配件、食品工業、農產品加工、鹽、磷化工等為重點的產業集群,建設孝感產業集聚帶。加快黃石、孝感、仙桃市等城市建設,增強發展實力,強化與武漢市產業核心區的互補對接功能,帶動其他區域加快發展。
10.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資本為紐帶,以企業為主體,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強產業融合、行業整合、企業聯合,優化區域資源配置,推進產業鏈延伸,加強以產業園區為載體的產業群集聚,做大做強區域性先導產業、支柱產業和優勢行業。
——高新技術產業群。充分發揮武漢市的技術、人才和產業優勢,依託東湖、葛店、磁湖等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現有產業基礎,努力形成若干有規模、有特色、有競爭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以「武漢·中國光谷」為主體,以光通信、激光加工和消費類電子產業為重點,進一步壯大武郵院、長飛公司、NEC公司等優勢龍頭企業,加快發展一批中小企業。在武漢市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黃石市磁湖高新區等發展園區集中布局,集聚發展,提升規模化、專業化生產及配套能力,形成以武漢市為中心,輻射鄂州、黃石、孝感市等城市的電子信息產業群。推進優勢企業強強聯合,加快以武漢市廟山醫葯工業園和鄂州市葛店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重點的醫葯工業園建設,重點發展生物醫葯、生物農葯、生物獸葯、生物晶元、基因工程葯物和新型疫苗、合成新葯及現代中葯產品,加強技術開發和知識產權保護,形成生物工程及新醫葯產業群。
——原材料工業及新材料產業群。積極推進鋼材深加工,延伸產業鏈,重點支持武鋼、冶鋼、鄂鋼等骨幹企業的發展,加快建設以武鋼二冷軋、硅鋼改造等為重點的結構調整項目,力爭3至5年,武鋼總體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板帶鋼生產基地。突破性發展石油化工和有機化工原料,加快武漢乙烯項目前期工作,力爭早日開工建設,填補我國中部地區乙烯工業的空白。通過延伸產業鏈,大力推進乙烯下游產品合成樹脂、合成纖維、合成橡膠等合成材料和有機化工原料的開發及深加工。積極支持華新等一批建材企業搞好以節能降耗和環境治理為重點的技術改造,進一步上規模、上水平,提高競爭力。加大以武漢市為重點的新材料領域科技成果的轉化力度,加快發展汽車用新材料、光電子信息材料、納米材料、生物工程材料、新型建築材料、精細化工材料等產品,在武漢、鄂州、黃石、孝感、仙桃、潛江市等城市形成相對集中的新材料和精細化工產業群。
——以轎車製造為重點的機械製造產業群。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新東風為龍頭,以武漢市、孝感市等城市的汽車及零配件骨幹企業為主體,重點發展轎車、輕型車和專用車,推動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的研製開發,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高城市圈內汽車零部件配套能力。以武船、青山船廠、南華高速船公司為主體,重點發展軍民用客貨船、海洋工程船、特種專用運輸船、船用關鍵設備,大力發展船用機械等配套產品,形成船舶製造產業群。加快系列激光器的開發和激光加工成套設備產業化步伐,加速高性能數控系統及設備、光纖感測器等產品的大規模生產步伐,積極發展大型輸變電及發配電設備、新型環保設備、輕型直升機、非製冷式紅外熱成像系統、新型智能醫療保健器械等機電一體化產品,努力開拓市場,壯大產業規模,著力形成機電一體化產業群。
——輕工紡織及以煙酒為重點的食品產業群。圍繞城市圈內煙、酒、奶、水、面等特色優勢產品,實施精品名牌戰略,支持武煙等龍頭企業強化資源整合,強化協作配套,集聚放大品牌優勢,發展壯大食品工業。重點發展文化用紙、包裝紙板及紙製品、防偽包裝、彩印包裝等產品,提高產品加工深度,逐步形成造紙及包裝印刷產業鏈。做大做強日用化工產業。以武漢、黃石、鄂州、仙桃、天門市等城市優勢企業為龍頭,以高檔服裝面料、西服、時裝、針織內衣等為重點,上下游產品延伸,形成服裝加工鏈。支持漢派服裝企業創立漢派服裝品牌,形成漢派特色。加強紡織服裝龍頭企業資源整合和聯合重組,圍繞服裝的配套和產品檔次的提升,加快發展中高檔服裝面料、無紡布等輔料和配件以及中高檔毛料、產業用布、麻紡、絲綢等重點產品,建設發展仙桃、天門市棉紡織基地,形成紡織服裝優勢產業群。
11.發揮比較優勢,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一是充分發揮武漢市的區位、交通、通訊、市場設施以及產業基礎等優勢,運用現代物流組織形式,按照「市場導向、政府推進、企業運作、行業協調」的方式,加快優化物流資源配置,著力培育現代物流需求。進一步加快武漢城市圈物流基礎設施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設,加快制訂出台鼓勵扶持現代物流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加快建立健全政府及其部門間促進物流產業發展的協調管理機制和現代物流企業間協同運作機制。加快武漢城市圈現代物流基地、物流園區、專業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以及城市、城鄉小件快遞系統等現代物流網路體系建設。大力培植以第三方物流企業、貨主物流企業、物流基礎設施企業、物流信息企業、物流裝備製造企業為主體的現代物流企業群。努力改善物流企業投資經營環境,大力引進國內外知名現代物流企業,加快武漢城市圈現代物流業對外開放。充分發揮武漢市商貿流通業發達和四大商業上市公司網路完善的優勢,加快流通業態創新,以發展連鎖經營和物流配送為重點,積極推動四大商業上市公司把倉儲超市和便民超市延伸到城市圈內各城市,形成以連鎖經營和物流配送為重點的新型商貿流通業。二是充分利用武漢市的科教資源,鼓勵武漢市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和大企業的研發機構與周邊地區開展聯合辦學、科技交流和聯合攻關,共建技術創新基礎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組建聯合實驗室,共同爭取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鼓勵武漢市的科研機構建立面向周邊中小企業的技術服務中心,鼓勵武漢市的科研人員以各種方式為周邊企業開展技術服務。三是充分利用城市圈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襟江帶湖、山清水秀的人文自然景觀特色,加強資源整合和市場共同開發,大力發展文化、藝術、報業、出版、影視製作業,建設以武漢市為核心的都市旅遊區和鄂東鄂南為主體的環武漢市兩大遊憩帶,以觀光旅遊為基礎,以楚文化、革命歷史文化、宗教文化和人文自然景觀等專項旅遊為載體,多層次、多形式地發展旅遊業,培植旅遊精品名牌,擴大旅遊產出規模,形成聯合開發、共同發展的旅遊產業群。
12.以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充分利用武漢市的大市場、大流通優勢,以提升優質農副產品深加工水平為重點,推進優勢和特色產品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品牌優勢。結合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在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潛江、天門等市建立穩定的原料基地,改善農副產品品種、品質,為農產品加工業提供優質原料。培育跨區域龍頭企業,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積極發展訂單農業,積極推進食品、紡織、造紙、生物工程及新醫葯等產業鏈延伸與農業產業化對接,提升農副產品深加工水平,加快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群,做到專業化經營,規模化發展。建立新型農商關系,應用現代物流技術,以武漢市為市場營銷中心,通過連鎖超市、大型農副產品批發交易市場促進農產品銷售,提高農業產業化的規模和效益。
五、加快共同市場建設,推進區域市場一體化
13.進一步發展和完善金融市場。充分發揮武漢市作為中央銀行和眾多商業銀行區域分行及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區域性總部所在地的優勢,推進武漢市以票據市場、保險市場、產權交易市場、櫃台交易市場等為特色的金融中心建設,並逐步與國際金融市場實現對接。近期要以武漢市為主體,以整合圈內國有經濟資源為重點,擴大產權交易功能,整合各城市產權交易市場,形成以武漢市產權交易中心為樞紐的產權交易市場網路。理順金融機構管理體制,調整隸屬關系,適當下放貸款許可權。組建區域性金融機構。鼓勵聯合組建實力強、機制活、管理規范的大型證券公司,引導信託投資等非銀行金融機構開展跨地區業務,積極發展區域性的產業投資基金、證券投資基金和中外合作基金,加強創業風險投資,成立區域性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基金,構建城市圈多種形式的中小企業貸款擔保體系。以武漢市商業銀行為基礎,整合各城市商業銀行資源,組建區域性銀行集團,提高城市圈內城市商業銀行整體資金實力。鼓勵各股份制商業銀行和證券、保險公司以武漢市為經營管理中心,重組城市圈內中小金融機構,組建武漢金融控股集團。要加強銀企合作,積極開展異地貸款業務,推動信貸市場地域融合。建設和完善銀行資金拆借信息系統,拓寬融資渠道,擴大交易規模,促進同業拆借市場健康發展。以國家支持的武漢市個人信用徵信試點項目建設為契機,加快建設城市圈社會徵信體系,實現城市圈內信用信息資源的互聯互通和共享,建立城市圈誠信機制。
14.進一步發展和提升商品市場。依託良好的區位優勢和交通等基礎優勢,提升功能,調整結構,合理布局,鞏固發展漢正街小商品市場、西漢正街建材市場等3至5個交易額過百億、管理水平較高的全國性、區域性的大型消費品批發市場和重要工業產品專業市場,進一步增強輻射能力。依託大市場和產業比較優勢,突出特色,強化集聚功能,發展鋼鐵、汽車及零部件、紡織品及服裝、光電子及其他高新技術產品等重要工業產品區域性交易市場,提高石油、建材、機電、汽車等生產資料市場的規模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依託資源和信息中心優勢,優化布局,壯大規模,推進糧、棉、油、蔬菜、水產品等農副產品市場加快發展和資源整合,建設武漢市全國性的糧食、棉花等大型中心批發市場和黃岡蘄春葯材市場,積極探索和爭取開設期貨等新的交易方式,擴大交易量和輻射區域。支持武漢農產品物流配送等項目建設,促進城市圈內名、特、優及鮮活農產品方便、快捷地進入本地區乃至全國大市場。
15.進一步推進要素市場資源整合和一體化發展。加快技術市場發展。依託武漢市科教優勢,建設以武漢市為中心的區域性技術創新體系和連接全省、全國的技術市場網路體系,推進科研項目的協同攻關、科技成果的資源共享,提高科技成果在城市圈內的轉化率。進一步發展人才和勞動力市場。以武漢市為中心平台,建設一體化的人力資源市場,聯合開展人才培訓與交流、職業技能培訓,推進城市圈內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的信息互通、網路對接、資源共用。規范市場准入,促進要素流動。
六、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建設一體化
16.優化城鎮空間布局結構。充分發揮長江和漢江、京廣、京珠和滬蓉等重要交通干線在溝通城市圈內外經濟聯系的重要通道作用,形成以滬蓉、長江為大通道的東西向發展軸,以京珠、漢江和京廣為大通道的南北向發展軸。沿這兩條主要發展軸線,加快城鎮建設步伐,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優化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布局,強化產業的集聚和擴散延伸,形成各級各類城市功能分工有序、布局合理、結構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構架。
17.明確定位,優化城市功能結構。加快武漢市現代製造業基地和現代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商貿流通中心、交通中心的建設,著力提升武漢城市綜合實力、綜合服務功能和集聚輻射能力,強化武漢市在區域發展中的龍頭帶動作用。強化武漢市對周邊城市的產業延伸和綜合服務功能,增強龍頭帶動作用。周邊城市要依託武漢市,充分發揮地域相接、經濟相融、人文相通的優勢,在產業發展、市場流通等方面加強與武漢市和其他各城市的融合互動,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培育發展差異化競爭的比較優勢,協調配合,共同發展。
18.加快城鎮化進程,完善城鎮規模結構。按照統籌規劃、相對集中、因地制宜的原則,走多樣化的城鎮化道路。加快武漢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武漢市在華中地區的特大中心城市功能,進一步增強武漢市的集聚輻射能力。更好地發揮黃石市鄂東區域中心城市的作用,優化城市功能結構,增強黃石市經濟實力和集聚能力,加快黃石市發展成為城市圈次中心的步伐。促進城市圈內其他城市規模有效擴張。大力發展小城市和重點中心鎮,通過不斷優化投資環境,努力把各級城鎮建設成為適宜投資創業和生活居住的城區,有效承接武漢市等地外來產業轉移。加強農村公共醫療衛生體系建設,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在具備條件的地方推進區域性集中供水、污水處理等建設。
七、推進體制創新,加強政府協調
19.建立武漢城市圈工作協調推動機制。成立武漢城市圈發展協調工作領導小組,省政府主要領導同志任組長,各城市主要負責人和省直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負責武漢城市圈建設的領導、組織和協調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日常具體組織協調工作。建立健全市長聯系會議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專題工作會議,檢查領導小組工作會議確定的重大戰略、重大政策、重大項目的落實情況,提出下一步工作任務和需要領導小組研究的重大戰略和政策問題。以行業龍頭企業為核心,發起組建城市圈區域性行業協會,充分發揮其行業規劃、協調、咨詢等服務職能,促進城市圈內各企業間的合作。
20.加強各城市中長期發展的規劃統籌。啟動武漢城市圈空間一體化發展規劃編制工作,統籌城市圈內城市體系、功能分區、產業重點、基礎設施、要素流動等,明確各市定位分工,實現優勢互補;編制完成總體發展規劃和各重點專項規劃,報省政府批准執行。各城市要加快修訂和編制完善各自的總體發展規劃和各重點專項規劃,實現規劃對接、協調發展。
21.加強法規建設,規范市場秩序。認真清理城市圈現行各項政策規定,在工商管理、技術監督、商品檢驗、行政事業性收費等方面,消除各地對人才、資本、資源跨地區流動的限制和市場准入等方面歧視政策,建立九市「軟環境」綜合評估機制,為城市圈內企業發展提供平等競爭的機會和條件。
22.積極探索區域合作中的利益分配機制和財政支持政策。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協調各市利益分配關系。清理並協調各市地稅、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招商引資方面的優惠政策。合理整合財政資金,注重吸納民間資本,支持支柱產業做大做強。加大省對城市圈內的高速公路、鐵路、航空、信息四大通道建設和工業園區、工業集中地區的水、電、氣的投入,改善城市圈內的企業發展硬環境。充分利用外國政府貸款和國際金融組織貸款,支持城市圈內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執行對外來人才的優惠政策,進一步發揮政府對高技術產業投入的引導作用。
23.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積極爭取國家財政稅收政策,加大對武漢城市圈內各城市在社保資金調劑、扶貧資金投入等方面的轉移支付力度;積極爭取國家投融資和金融政策,加大對城市圈內的高速公路、國際機場、防災減災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教育、文化事業的投入;積極爭取國家產業政策,支持各城市對傳統產業特別是武漢、黃石市老工業基地改造。支持和引導符合本地區比較優勢的特定項目和廠商落戶或進入本地區。
24.加快建立武漢城市圈重點建設項目庫,聯合招商引資。加強各城市電子政務平台和重點項目庫建設,形成商務信息資源及信用信息資源的共享、互聯互通;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及時公布產業政策、宏觀經濟預測、經濟政策、經濟運行情況、重大政府投資項目招標等信息。充分利用武博會、武洽會等國際性活動平台,聯合策劃設計重大項目,共同開展對內對外重大招商活動,協調各市吸引投資優惠政策,加強誠信政府建設,建立健全企業信用徵信系統,樹立城市圈整體品牌形象。
25.優化投資環境,加快城市圈經濟一體化進程。轉變投資調控方式,轉變項目管理模式,放開社會投資領域,放開非政府投資項目審批。除國家有特殊規定外,所有投資領域一律向社會開放,打破地區、所有制、行業壟斷,積極推行項目法人招標制,為投資者提供公平競爭的機會。對經認定的重大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現代製造業項目,實行減免收費的鼓勵政策,降低其投資成本;建立和完善土地供給新制度,編制土地供應計劃,實現政府對建設用地的總量控制和結構調整,引導社會資金重點投向城市基礎設施、高新技術產業、現代製造業。引導境內外大型企業集團在武漢市設立總部、研發銷售中心或生產基地。

Ⅲ 什麼是兩圈一帶

「兩圈一帶」戰略引領湖北科學發展
時間: 2010-01-22 09:47:57 來源:湖北日報 【關閉】
湖北日報消息(記者曾遺榮)1月21日,湖北省舉辦全面推進「兩圈一帶」建設專題講座,要求各地各部門深刻理解「兩圈一帶」區域發展戰略的重大意義和深刻內涵,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上來,更好地開展各項工作。

湖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李憲生擔任主講人,作了題為《引領湖北科學發展的行動指南——對省委省政府「兩圈一帶」戰略學習的幾點體會》的專題講座。他在「兩圈一帶」戰略的形成、戰略內涵以及實施「兩圈一帶」戰略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等方面,均作了深入的闡述。

當前湖北省正在謀劃編制「十二五」規劃,李憲生指出,要把「兩圈一帶」戰略落實到「十二五」規劃的編制和實施過程中,經過5年努力,為把湖北建成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奠定堅實基礎。

湖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春明主持講座。他要求各地各部門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省委省政府關於「兩圈一帶」重大戰略部署的深遠意義,結合實際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實施「兩圈一帶」戰略中做出更大貢獻。

各市州政府、省直各單位、在漢大專院校、大中型企事業單位、省直宣傳系統等單位負責同志參加講座。

相關報道:「兩圈一帶」戰略大解讀

以武漢為核心的長江中游經濟圈正在形成。

湖北日報報道(文字 曾遺榮 圖片 楊發維 王 威 楊 平)實施「兩圈一帶」戰略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目標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兩圈一帶」戰略提出後,全省上下和社會各界十分關注。為什麼提出這一戰略?什麼是「兩圈一帶」戰略?其戰略實質是什麼?怎麼把握「兩圈一帶」戰略?如何自覺地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上來?這些都是推動湖北科學發展亟待回答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1月21日,湖北省委、省政府舉辦全面推進「兩圈一帶」建設專題講座,「兩圈一帶」區域發展戰略的主要發起者之一、戰略實施的重要帶頭人——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李憲生對這些問題一一作答。他的報告不僅為人們釋疑解惑,也釐清了中遠期的發展路徑,如同嘹亮的號角,激勵著各地各部門凝聚共識、解放思想、開足馬力、奮勇爭先,把戰略的美好藍圖變成現實。以下為李憲生報告節錄。

「兩圈一帶」戰略實施,抓手在哪裡?

實施「兩圈一帶」戰略需要研究和解決哪些問題,是李憲生在1月21日在報告會上著重談到的。

他說,宏偉藍圖已經繪就,發展號角已經吹響。當前全省上下要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全面落實「兩圈一帶」戰略目標和任務,研究解決好四個重要問題。

一是堅持好與快的有機統一,實現落實科學發展觀一步到位。

盡管湖北地區生產總值已跨入萬億俱樂部行列,但與東部沿海省市相比,甚至與中部部分地區相比,湖北省還存在較大的差距。這種情況下,絕不能把好與快對立起來,把開發與保護對立起來,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實現長期又好又快發展。

武漢城市圈是我國老工業基地,交通區位、科教資源、產業基礎相對較好,已經步入發展的快車道,但污染治理、節能減排的任務較重。兩型社會建設帶來的壓力,也是我們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動力。要通過關停技術落後、污染嚴重的產能,通過加快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在新的起點上繼續保持和進一步發揮湖北省汽車、鋼鐵、化工、建材等傳統支柱產業的優勢,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促進發展方式轉變。

鄂西地區是華中華南的綠色生態屏障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涵養地,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功能。但鄂西地區產業基礎和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薄弱,面臨著加快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雙重壓力。立足於鄂西地區豐富的生態文化旅遊資源,以旅遊這個關聯性極強的產業為切入口,把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可以把鄂西地區發展推上快車道。

湖北長江經濟帶處於長江流域中心位置,交通樞紐地位突出,自然資源豐富,產業基礎較好,城鎮體系完備,是湖北省東、西兩大區域聯系的天然紐帶。但是,這一經濟帶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資源整合不充分,產業競爭力不強,環境保護壓力較大。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以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為主題,以發揮長江水資源優勢、促進特色產業發展為核心,加快經濟帶的新一輪開放開發,真正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主軸。

二是堅持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的有機統一,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兩圈一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是三個板塊簡單相加。實施「兩圈一帶」戰略,既要統籌考慮,整合資源,又要彰顯三個板塊的個性特色。

要整體推進,從全省范圍內考慮資源的整合和優化配置。對重大產業布局、重大基礎設施安排、重點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等,都需要按照「兩圈一帶」戰略進行重新審視,重新梳理。比如「兩圈」旅遊業的有效對接,物流網點的優化布局,汽車產業鏈的有效延伸等。

要彰顯特色,要依據各個板塊的不同定位,實現差異化發展。武漢城市圈要突出「兩型社會」建設的特色,著力在體制機制創新和「五個一體化」上率先突破;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要在改善基礎設施的同時,加大旅遊大品牌建設力度;湖北長江經濟帶要突出做好水文章,在產業聚集帶、城鎮連綿帶和水生態保護開發上盡快見到成效。

要突出重點,就是強調「一主兩副」的帶動作用。進一步支持武漢提升聚散功能,加大對宜昌、襄樊的支持力度,支持和鼓勵其他地區發揮後發優勢。

三是堅持改革創新與推進發展的有機統一,構建充滿活力、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用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來推進戰略的實施,營造敢闖敢冒、敢為人先、鼓勵競爭、激勵創新的良好社會氛圍。

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力爭在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上率先突破。

要進一步擴大開放,搭建更高水平的開放平台。目前,我們已經有了中部牌、試驗牌、長江牌、生態文化牌等金字招牌。「兩圈一帶」戰略把這些金字招牌有機地整合在一起,搭建起了很好的開放平台。要充分利用這個平台,以更加開放的理念、視野和胸襟,把湖北建成中部地區投資創業環境最優、開放度最高的地區。

四是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有機統一,形成各方面共同推動發展的工作合力。

要明確政府職責。各級政府及其部門要從講政治、講大局的高度,抓好戰略的執行和落實。

要強化市場運作。要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絕不能幹那些幹不了、干不好的事情,必須自覺按市場經濟規模辦事,更大程度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

「兩圈一帶」戰略:湖北省「十二五」規劃的靈魂

當前,全省上下正在緊鑼密鼓地組織開「十二五」規劃的編制工作,能否把「十二五」規劃編製成一個落實「兩圈一帶」戰略的規劃,對湖北未來五年乃至今後一個時期的發展至關重要。這要求我們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要按照「兩圈一帶」戰略謀劃「十二五」基本思路。

謀劃好基本思路是「十二五」規劃能否落實「兩圈一帶」戰略的關鍵。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我們初步考慮,「十二五」規劃的基本思路要較好地體現這么幾句話,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兩圈一帶」,推進綠色增長,加強創新驅動,實現共建共享,加快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

圍繞「兩圈一帶」是基本要求,也是重要前提。因為「兩圈一帶」戰略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指導湖北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總體謀劃,是省委省政府對省情再認識的最新成果,是引領未來發展的行動綱領。

推進綠色增長是「兩圈一帶」的基本內涵,也是國家賦予兩型社會建設的重大使命,還是後危機時代世界經濟發展的最新趨勢。我們必須用世界眼光和時代要求來謀劃未來發展路徑。

加強創新驅動是實施「兩圈一帶」戰略的根本動力,也是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體制機制的現實需要。與先進地區相比,進一步加大改革開放,創新體制機制,對湖北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實現共建共享是「兩圈一帶」戰略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共建要求我們要充分調動全社會實施戰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共享就是要讓全省人民獲得「兩圈一帶」發展的實際利益,分享推進「兩圈一帶」的精神成果。

二是切實在轉變發展方式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兩圈一帶」戰略能否見到成效,關鍵要看轉變發展方式能否取得突破性進展。制定「十二五」規劃,要把握湖北省整體進入工業化中期的新特徵以及實施「兩圈一帶」戰略的新要求,認真研究推進發展方式轉變這一重大課題。

首先要確定結構調整的著力點。年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提出了明確要求。對於湖北偏重的經濟結構而言,調結構的任務更加繁重,確定結構調整的著力點顯得尤為重要。從湖北的實際情況出發,有三個方面的問題需要深入研究。一是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選擇發展前景好、帶動作用強、市場空間大的新興戰略性產業重點加以培育,搶占未來發展的制高點。二是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汽車、鋼鐵、石化、裝備等製造業在未來若干年仍然是湖北省重要的支柱產業,紡織服裝、食品加工、家電、建材等也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要應用新技術、新工藝,依託現有產業基礎,改造提升並進一步做大做強傳統產業。三是突破性地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要順應現代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新趨勢,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發揮湖北省綜合交通優勢,突破性發展現代物流業。

要找准擴大內需的結合點。進一步優化需求結構,形成投資、消費雙拉動格局,是「十二五」期間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現實需要。在中央擴大投資政策逐步淡出,而擴大內需要求更高的情況下,我們必須找到既能擴大投資又能刺激消費的新的結合點。為此,我們要按照「兩圈一帶」戰略優化城鎮布局,推動中小城市發展,加速城鎮化、工業化的進程,以此推動擴大內需工作不斷向縱深發展。

要破解制約發展的關鍵點。資源能源、生態承載、環境制約等將是湖北工業化進程中無法迴避且必須解決的問題。湖北缺煤少油乏氣,成為制約湖北可持續發展的瓶頸,而發展清潔能源,我們還有很大的空間。在生態環境方面,要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做大生態產業。要充分用好武漢城市圈綜改試驗區先行先試的政策,加快資源、能源、環境、生態等領域的改革試驗,以改革的辦法破解發展中的瓶頸制約。

要把握共建共享的切入點。實施「兩圈一帶」戰略,重在整合資源,貴在全民參與,實現共建共享。不僅圈、帶內各市之間要實現資源整合,圈與圈、圈與帶之間也要實施資源整合;不僅城市之間要實現資源整合,城市與農村之間也要實現資源整合。

三是圍繞實施「兩圈一帶」戰略加強規劃策劃。

一方面,加強省內規劃銜接。武漢城市圈五個專項規劃、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一總三專規劃以及湖北長江經濟帶新一輪開放開發規劃都已經或即將出台。這些規劃相互之間進行了有效銜接,較好體現了「兩圈一帶」戰略的根本要求。我們正在編制的「十二五」規劃,要加強與這三個板塊規劃的銜接,使「十二五」規劃充分吸納已有工作成果,與現有規劃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另一方面,搞好國家規劃對接。前期,我們在制定各項規劃的同時,通過部省合作共建等形式,與國家有關方面及時進行了工作銜接。在抓緊編制「十二五」規劃的過程中,我們更要乘勢而上,有效推進,使我們一批重大項目能夠進入國家規劃籠子,爭取得到國家更多的支持。

四是切實把「十二五」規劃編製成落實兩圈一帶戰略的行動方案。

規劃的生命力在於可操作性。要把「十二五」規劃變成落實「兩圈一帶」戰略的行動方案,必須強化項目、政策、資金保障,堅持用項目落實規劃,用政策支撐規劃,用資金保障規劃,切實增強規劃實施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強化項目支撐。圍繞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社會事業發展等六大領域及投資結構的動態優化,加強項目策劃、落實和深化,不斷充實和完善重大項目庫,提高項目成功率。截至目前,為配合「兩圈一帶」戰略實施,湖北省通過項目庫建設,儲備項目3.7萬個,投資總規模達12萬億,將有效支撐「十二五」期間的投資增長。

強化政策支持。要圍繞發展方式轉變、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等重點任務,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引導社會資源向高新技術產業、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等方面配置。公共財政要重點投向農村公共事業、就業社保、防災減災、資源環境等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在重大建設布局、關鍵領域改革方面,要積極爭取國家給予政策性支持。

總的說來,「兩圈一帶」戰略是引領湖北科學發展的行動綱領。「十二五」將是推進「兩圈一帶」戰略實施的重要時期。全省要運用戰略指導規劃,通過規劃落實任務,經過五年的不懈努力,為把湖北建成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奠定堅實的基礎。

鏈接

回顧「兩圈一帶」戰略的形成

說起「兩圈一帶」戰略的形成,可以用三句話概括。即「兩圈一帶」戰略發端於戰略支點的科學定位,起始於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申報獲批,完善於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和湖北長江經濟帶新一輪開放開發的啟動實施。

在戰略形成過程中,湖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親歷親為,深入進行調查研究,廣泛徵求專家和社會各界意見。可以說,「兩圈一帶」戰略既立足於歷屆省委、省政府奠定的堅實基礎,又及時匯集了近幾年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成果,充分凝聚全省上下的聰明智慧,是對發展戰略的再謀劃,對發展模式的再創新。

與過去的研究成果相比,「兩圈一帶」戰略具有框架的總體性、內涵的一致性、實施的可操作性3個鮮明特點。這一戰略的形成,標志著湖北省委、省政府對全省總體發展的謀劃達到一個新高度,進入一個新境界。

鄂西生態環境秀美,文化底蘊深厚,旅遊資源豐富。

Ⅳ 武漢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的黃石概況

在武漢城市圈(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立後,以武漢市為城市圈中心城市,輻射其餘8座城市。並確立了湖北省第二大城市----黃石市為「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成為城市圈的「副極」。
在城市規模、工業、交通、商貿、特色農業、科教等六個方面的優勢,成就了黃石在武漢城市圈中的「副中心城市」地位。
黃石市區人口 80萬人,人口數量和建成區面積僅次於武漢,在其他7個城市中規模最大,發展空間最大,這決定了黃石在城市圈中的地位。按城市圈規劃,到2020年,黃石市區人口將達到120萬至150萬,實現黃石、大冶一體化發展。
黃石有明顯的工業優勢:黃石市,市級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在城市圈中排名第二,僅次於武漢,在城市圈中被定位為工業副中心、先進製造業基地的重要支點。
交通區位優勢:黃石無論在城市圈還是鄂東地區都是區域性中心。作為和武漢並列的全國53個公路交通樞紐、全國28個重要內河港口,黃石已形成了鐵路、公路、水運交通網路。公路有13條干線,滬蓉高速、106國道、316國道穿城而過,加上正在建設的鄂東長江大橋,新建的大廣高速、杭瑞高速經過黃石,進一步凸現了黃石公路交通樞紐的地位;水路有長江黃金水道70多公里岸線、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正在大規模建設的棋盤洲碼頭等基礎設施;鐵路有五九鐵路、山南鐵路,大型廠礦企業都有鐵路直達廠區。
黃石還是鄂東地區商貿、物流中心。作為工業城市,黃石的高新技術和科技推廣普及在城市圈中僅次於武漢,還有一支基礎好、人數眾多的科技隊伍,這是黃石的科教優勢。雖然農業規模不大,但在農副產品加工和特色農副產品上黃石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優勢。根據武漢城市圈總體要求,圍繞產業發展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區域市場一體化、城鄉建設一體化和環保與生態建設一體化等「五個一體化」的基本思路,按照企業主導、政府推動、市場運作、優勢互補、實現雙贏的原則,結合黃石市的特色優勢和城市功能定位,將建立「三個基地」和「三個中心」,即:先進製造業基地、科技成果吸引轉化基地、特色農業和農副產品加工基地;鄂東商貿中心、交通物流中心和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Ⅳ 武漢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的城市活力

——先進製造業加工配套基地。武漢城市圈總體規劃將「內陸地區的先進製造業高地」確定為城市圈整體發展定位之一,為城市圈新型工業化發展指明了方向。仙桃作為城市圈「1+8」成員之一,必須主動融入城市圈產業體系,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為城市圈產業發展提供強力支撐。從區位條件、產業基礎、配套能力、合作空間等方面分析,仙桃發展先進製造業加工配套產業,優勢明顯,前景廣闊,應當成為仙桃產業發展的現實選擇和戰略目標。目前,仙桃初步形成以紡織服裝、無紡布衛材、醫葯化工、食品加工、機械電子五大產業為主體、門類齊全、基礎較好的工業製造體系,一批優勢企業和優質產品在國際國內市場具有較強競爭力,產業結構正向高新化方向加速發展。武漢作為中部地區先進製造業中心,一批大企業、大項目需要大量的企業與之配套,形成完善的產業鏈條。這為圈內城市發展配套加工產業,提供了廣闊的合作空間。仙桃毗鄰武漢,是大武漢產業輻射與轉移的前沿區域,其主導產業也與武漢產業關聯度較高。因此,仙桃在區域分工協作中,就是要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協調配套的產業優勢和成本低廉的比較優勢,圍繞武漢的主導產業、核心企業,大力發展加工配套產品,努力建成大武漢先進製造業配套加工基地。
——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江漢平原田野廣闊、湖泊眾多,氣候宜人,發展農業生產,具備良好的自然條件和傳統基礎,歷來是全國重要的糧棉油豬魚蛋基地。仙桃地處江漢平原腹地,是一個魚米之鄉,農業大市。近年來,在糧棉油傳統農業產量穩步提升的同時,特色農業迅猛發展,初步形成了名特水產、優質畜禽、綠色蔬菜三大特色支柱產業。2010年,全市水產養殖面積達90萬畝,綠色蔬菜種植面積25萬畝,生豬出欄120萬頭,家禽年出籠近1000萬只。依託豐富的農產品資源,仙桃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得到快速發展,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目前,全市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發展到200多家,其中省市級重點龍頭企業57家,基本形成了每個主導產業都有一個或幾個大型龍頭企業支撐的格局。2010年省市兩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加工產值約100億元。所以,發展農副產品生產加工,既是仙桃的產業特色,也是仙桃的產業優勢,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仙桃未來的發展,就是要依託本市以及江漢平原豐富的資源優勢和良好的產業基礎,大力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化,形成一個集聚程度較高、加工能力較強、輻射范圍較廣的農副產品加工中心,並努力建成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
——江漢平原商貿物流中心。武漢城市圈總體規劃將仙桃定位於城市圈重點建設的六大物流樞紐之一,面向江漢平原的商貿市場次中心,這一定位充分凸顯了仙桃區域性中心城市的服務功能,既符合仙桃的發展實際,也順應仙桃未來發展方向。仙桃素有「小漢口」美譽之稱,商貿物流業體系比較健全,設施比較完善,發展基礎較好,全市規模以上商貿流通企業達263個,各類商品交易市場102個,一些大型商貿龍頭企業和物流園輻射江漢平原10多個縣市,已成為江漢平原重要的區域性商品流轉地和物資集散中心。仙桃毗鄰大武漢,距武漢市中心及武漢天河國際機場、漢口火車站、長江武漢港,均在1小時左右的全高速車程。京珠高速公路、滬蓉高速公路在仙桃附近交匯,318國道、、漢宜、隨岳高速公路貫穿境內,水運體系通江達海,通達便捷的交通使仙桃成為區域性交通樞紐中心,仙桃建設區域性現代商貿物流中心,具備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與此同時,伴隨著產業的擴張,特別是仙桃與武漢產業的配套發展,與沿海產業的對接融合,必將在仙桃建設一批規模大、檔次高、輻射廣的大型專業市場和專業物流園(企業),形成「買全國、賣全國」的現代商貿物流格局,使仙桃成為區域性的生產要素集聚中心和商品流通中心。
——水鄉園林生態城市。一座城市既要有科學的產業功能定位,指引城市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向;也要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定位,打造獨特的城市品牌形象。仙桃的城市特色定位,就是要建設水鄉園林生態城。這一定位既是「兩型社會」建設的客觀要求,也是仙桃地域、環境和人文特色的突出體現。仙桃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自然風貌,境內河湖密布,水系成網,市區仙下河、汪洲渠河渠交錯,貫穿而過,仙桃依水而建,城市因水而美、因綠而秀。仙桃的城市建設,就是要依託這一特色資源,通過大做水文章、林文章、園文章,全力打造「生態仙桃」這一特色城市品牌,努力把仙桃建設成為中部地區設施完備、環境優美的創業宜居型城市,不斷提高城市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力和對投資創業的吸引力。
仙桃即將成為全國最大的無紡布製造加工基地、華中地區最大的電子電路板生產基地、華中地區最具影響力的食品加工基地和汽車零配件生產基地。同時運用產業政策,引導企業向園區集中。重點發展食品及環保產業聚集區、現代紡織產業聚集區、光電子及生物醫葯產業聚集區、都市工業聚集區。

Ⅵ 劉明菲的學術成果

長期從事「市場營銷管理」和「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教學和培訓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物流規劃與發展戰略、服務營銷和營銷渠道管理。曾擔任東風汽車有限公司、湖北明想集團、中港集團、新博泰集團等多家公司的高級咨詢和培訓顧問。主持了武漢市社會科學基金 「武漢現代物流發展戰略」、湖北省發改委「湖北省現代物流發展規劃綱要」、 湖北產業政策研究中心「基於中部崛起、武漢城市圈現代製造業物流戰略」 等政府委託項目研究;參與了湖北省科技廳重點攻關項目的研究;主持了 「九州通醫葯物流配送中心規劃」、「東風汽車有限公司汽車服務備件物流服務方案」、「 中港集團現代物流發展總體規劃」、「 西安國際港務區物流規劃」、「隨州汽車鋼鐵物流園規劃」 等多項企業委託項目研究。發表了30多篇學術論文。其中2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3篇被ISTP檢索。主編出版了「物流管理學」、「市場營銷管理」等著作。獲得了湖北省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武漢理工大學教學優秀獎3項、師德先進個人1項、「樹人獎」優秀獎1項、主持「營銷管理與策劃」被評為武漢理工大學精品課。

Ⅶ 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發展經濟有利的自然條件有哪些

中新網12月16日電 綜合消息,12月14日,中國國家發改委以發改經體[2007]3428號文件下發了《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批准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的通知》。《通知》指出,經報請國務院同意,批准長沙、株洲、湘潭(簡稱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

乞力馬扎羅雪頂可能10年內融化,「赤道雪山」奇觀將與人類告別…
成都醉駕案疑犯被改判為無期

[孫偉銘父親稱判決不公擬上訴][更多]
·新疆發布公告依法打擊針刺犯罪活動
·加拿大部長稱希望賴昌星能考慮自願返華
·印媒再次宣稱中國士兵"入侵印度領土"
·山西致277人死潰壩事故現場將建警示廣場
·河南平頂山礦難已造成44人死35人失蹤
·推廣 | 注意!資金正在流向以下板塊!

獨家:歷史學家眼中60年中國
[日軍國主義不會復活][中國民族自信心重建]
·深度 | 「快女」粉絲江湖的「無間道」
·軍事 | 美軍將解放軍列為假想敵
·博客 | 「磚家」點評快女 賭城結婚的明星
·互動 | 真實記錄一個農民工的北漂生活
·推廣 | 中信信用卡免費申請 即獲QQ會員

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是中國重工業和製造業集中的老工業基地。

《通知》要求,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綜合配套改革要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從各自實際出發,根據資源節約型和環境保護型社會建設的要求,全面推進各個領域的改革,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突破,大膽創新,盡快形成有利於能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切實走出一條有別於傳統模式的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新路,為推動全國體制改革、實現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發揮示範和帶動作用。

國家發改委要求湖北與湖南兩省抓緊制訂實施方案,並盡快將方案報送國家發改委,經國務院批准後實施。

武漢城市圈是指以武漢為圓心,周邊100公里范圍內的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潛江、天門等8個城市構成的區域經濟聯合體。面積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武漢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總量,不僅是湖北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統計顯示,武漢城市圈已成為湖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快速增長極,對全省經濟發展的「龍頭」作用初步顯現。2006年武漢城市圈實現生產總值達到4598.94億元,比上年增長13.5%,佔全省生產總值的61.3%。

長株潭城市群位於湖南省東北部,包括長沙、株洲、湘潭三市。面積2.8萬平方公里,2006年人口1300萬,經濟總量2818億元,分別占湖南全省的13.3%、19.2%、37.6%,是湖南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長株潭城市群是京廣經濟帶、泛珠三角經濟區、長江經濟帶的接合部,區位和交通條件優越。

有學者分析指出,繼東部的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和西部的重慶市、成都市開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後,國務院這次選擇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開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體現出國家在新的歷史時期加快中部發展、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決心,也意味著中國改革和發展總體布局的形成。與深圳、珠海等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初設立的老特區相比,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試驗目的是在現階段有節奏地通過試驗,探索完善市場經濟健康協調發展的前進道路。

Ⅷ 武漢城市圈各產業的具體數據

正確選擇武漢未來十年既能帶動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又與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要求相適應的支柱產業,是關系武漢國民經濟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立足於武漢現實產業基礎與未來武漢城中功能的提升方向,作為「一家之言」,我們擬選擇光電子通信產業、鋼鐵產業,交通運輸產業。商貿產業。旅遊產業,住宅產業等八大產業作為新時期武漢的支柱產業(以下稱新的支柱產業)。需指出的是。六大產業伙發育狀況看可分三個層次,一是具有發展優勢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如光電子通信產業,目前規模雖然不大,但具有巨大發展潛力;二是發展比較成熟的傳統產業,如第二產業小的鋼鐵業,第三產業中的商貿業、交通運輸業,特別是鋼鐵業,歷來是武漢經濟的強鞏需要在新時期再領風騷;三是新興的服務業,如旅遊業、住宅業,武漢要掘棄「非生產性領域」觀念,將它們納入到支柱產業范疇培育發展。我們認為,以上六大產業可構成武漢經濟跨世紀發展的新的支撐框架,到2010年六大產業佔GDP比重可達64%左右。

一、光電子通信產業

光電子通信產業是全球剛剛起步的高科技產業,光電了通信技術的發展,將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又以新需求推動新的供給,引發新一輪經濟的高速增長,是當今新經濟發展的龍頭產業。選擇光電子通信產業為新的支柱產業,符合武漢市這一產業技術與規模發展的現狀與要求。
(一)武漢具有較強的技術優勢與人才優勢
武漢是我國光纖通信的發源地,武漢郵電科學院在光纖光纜、光電器件、光傳輸設備、光儀表方面的研究與工藝技術在全國居領先地位,該院兩個IP技術標准獲國際電信聯盟批准,標志著武漢在這一領域走在世界前列。華中科技大學擁有我國第一個激光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兒個激光工程研究中心,該校46項激光方面科研成果有16項獲國家專札並保持國內領先地位。武漢地區42名兩院院士中有10人是我國光於信息技術領域的學科帶頭
(二)武漢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現實基礎
光電子通信產業在光子與電子相輔相成的基礎上發展,其產業鏈很長,相關產品可以分解出光纖光纜、設備、軟體、電子商務等很多行業。1999年,全市規模以上電子丁業企業66家,完成電子工業產值72.13億元,在電信設備製造業方面,有移動通信、光通信等為代表的通信產品,電傳機、傳真機產品產量在全國領先;新型元器件方面具有生產優勢,石英晶體、熱敏電阻、金屬膜電阻生產居同類城市前列水平;計算機應用服務方面在全國擁有知名度,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的多媒體軟體、華工大的機械CAD軟體、武漢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的地理信息系統核動力所的模擬軟體等多項成果獲國家及其他科技獎。全市計算機社會擁有量超過50萬台,政府上網、企業上網、家庭上網取得明顯效果,電子商務已經展開。以網路服務為載體的通信業發展迅速,其通信綜合能力。綜濟效益水平與發展前景均居全國城市的前列。1999年全市通信業業務收入29.24億元,固定資產原值82.25億元,交換機容量30.69萬門,固定電話用戶155.24萬戶,行動電話用屍50.79萬戶,市電信數據及多媒體通信用戶5.9萬戶,全市網際網路用戶達到35-40萬戶(專家測算數),對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鋼鐵產業

武漢鋼鐵公司是武漢鋼鐵業的主體,武鋼作為全國最重要的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之一,於1958年建成投產。四十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新時期,隨著「控制總量調整結構」政策的實施,武漢鋼鐵產業作為國家重點區域布局之一將進一步發揮優勢,使其成為鋼鐵產品中的精品生產基地,進而繼續成為武漢的支柱產業。可以說,鋼鐵業是當前武漢最具優勢的產業。
一是具有綜合經濟效益的優勢。當前武鋼已經具備年產鋼鐵各700萬噸的生產能力,1999年生產鋼625.8萬噸,鐵61.4萬噸,分別比1990年增長29.5%和36.6%。完成工業增加值50.96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19.5%;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3.22萬元/人年,處於工業行業前列,在全市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是具有新產品開發的優勢。武鋼是我國鋼鐵工業品種、規格最齊全的重要板材和關鍵鋼村生產基地,曾被評為全國綜合技術開發能力百強第2名。主要產品有熱軋卷板、冷軋卷板、鍍鋅板、鍍錫板、彩色塗層板、中厚板、冷軋硅鋼片、型村、重村、高速線材、棒材等200多個品種,80年代以來,一批主體設備通過更新改造,技術狀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先後實施三煉鋼系統工程、硅鋼改擴建工程、高速線材軌軋工程,一煉鋼「平改轉」工程等,具備了較強開發和生產新產品的能力,科技進步貢獻率一直保持在60%以上。近六年來研製開發的新產品有47個系列、139個產品,尤其是研製開發的高強匿橋梁鋼、壓力容器鋼、電機機系列用鋼、低焊接裂紋敏感鋼及取向硅鋼片等一大批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在國內僅武鋼獨家生產;集裝箱板、IF鋼。石油管線鋼等在國內也只有武鋼與寶鋼生產,均是國內目前十分短缺的替代進口品種。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三是具有產品質量的優勢。武鋼堅持和深化質量效益型發展道路,不斷深化質量保證體系,成為我國首家通過質量體系國際認證的國有特大型企業。先後有100多產品獲全國、省。部優質產品證書,有24個鋼材品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四是具有明顯的價格、營銷、售後服務優勢。武鋼近五年來開展「成本效益縱深行」活動,不斷降低成本,在國內具有一定的價格優勢,並逐步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營銷體制,鋼材銷售網路覆蓋除台灣、西藏以外的全國所有地區。並向海外輻射,產品銷往東南亞、韓國、日本、台灣、美國、德國等國家和地區。

三、商貿產業

商貿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是市場經濟成熟度的重要標志。國外經濟學家把商貿業稱為經濟發展的推進器和穩定器,即是指在經濟的高速增長期,繁榮的商貿流通能夠推進國民經濟的全面增長;在經濟的緊縮調整期,商貿業又可以吸納大量勞動力,從而對社會生活的穩定起到十分突出的作用。對於武漢而言,商貿業是反映綜合實力水平和社會繁榮程度的一個「窗口」,是不斷強化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與輻射功能的助推器。因此,選擇商貿產業作為武漢新的支柱產業、具有重要意義。
(一)商貿產業對國民經濟的增長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
武漢歷來是我國內地最大的商貿中,商貿產業是傳統的重點優勢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至關重要。建國初期在總體經濟水平較低的條件下、商貿產業比重超過20%。隨著國家建設重點的轉移,商業比重下降,但一般佔10%左右。改革開放以來,商貿產業作為「兩通」之一翼開始起飛,九十年代商貿業大發展,有力地推動了國民經濟的增長。
1999年武漢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539.55億元,是1978年的8.4倍(扣除價格影響)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0.7%,比GDP年均10.5%速度高0.2年百分點,其規模從1994年以來僅次於上海、北京、廣州、天津、重慶等城市、居第六位,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穩居第二位。商貿產業的發展與經濟總量增長關系密切。統計資料表明、由市場銷售所決定的消費需求,對經濟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且呈剛性推動。進入九十年代以來,武漢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2.3%其中最高為1999年達到80.6%,最低為1994年40.0%,水平差異為40點。而同期投資貢獻率差異達105點,凈出口貢獻率差異達164點,可見商貿業的發展事關上市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人局。據投入產出資料,商品流通貨幣值增加1元,可以推動社會生產2元以上的增加量,武漢每人增加1元的銷售值,全市即可增加1500萬元的社會生產量。
(二)商貿產業市場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1、網點、人員增加,市場服務化程度提高。1999年末,武漢而業及餐飲業網點為14.68萬、其中:零售網點佔63.15%,批發網點佔22.11%;小型企業佔98.72%。全部網點比1990年增加1.35倍。隨著商業網點密度上兒從業人員迅速增加,1999年商貿及餐飲業吸納勞動力76.74萬人,比1990年增加1.31倍,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18.37%,從業人員與全中人口比例為1:9.63,而1990年為1:20.00;每個網點的服務人口為50.4人,而1990年為107.0人,1978年為 640.0人。
2、主體多元發展,市場競爭激烈。在放開經營、公平競爭的大環境下,經濟主體竟相發展,結構調整抓緊進行。1999年非公有經濟銷售比重佔46.3%,比1990年上升30.l上百分點。其中三資企業銷售佔2.1%,其數額比外資開始迸漢的1993年增長11.3倍。大型商場經過更新改造提供了現代化的購物環境,發展了連鎖經營、特許經營、代理配送,網上購物等經營業萬言書態,精品屋、專賣店遍布武漢三鎮,舊貨業、租賃拍賣也開始出現,各種促銷手段把經營管理方式推人高水平。
3、商品市場建設規模持續擴大。商品市場建設進展順利,基本形成以市一級市場為主體,區(縣)級市場互為補充,多種經濟主體,多種經營方式的大市場、大流通、大服務的格局。到1999年底全市商品交易市場共有699個,其中消費品市場621個,生產資料市場78個,營業回積超萬平方米的市場57個;商品市場成交額億元,年成交額超億元的市場37個,市場規模的增長幅度在同類城中處於前列。

四、交通運輸產業

交通運輸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它溝通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提升城市形象,維系武漢跨世紀發展的重要基礎。武漢交通便利,素有「九省通衢」之稱,其置居中,中國絕大部分大城市都在以武漢為中心,半徑為1000公里的圓圈內。優越的地理自然條件,促成了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獨特優勢。未來二十年,交通運輸產業將進一步發展成為新的支柱產業。
(一)武漢交通運輸產業的優勢在於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武漢的交通運輸產業由鐵路、水路、公路、航空、管道等五種運輸方式構成,各種運輸方式有其不同特點。五種運輸方式共同構成了優勢互補的武漢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二)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發展迅速
「八五」以來武漢集中財力投資於交通基礎設施,使綜合運輸能力加強。鐵路方面,建成了華中第一站一漢口火車站,改造了我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一京廣線鄭武段,機車車輛達到牽引內燃化;公路方面,道路面積增長較快,1999年達到1500萬平方米,比1990年增長41.6%,先後完成了107國道、318國道等10條出口通道。建成了日運輸力達12000人的武漢客運總站,公交,汽車線路達700多條,日客運能力達20萬人、增加了空調卧鋪客車、雙層客車、集裝箱貨運汽車等。水運方面,建成了內河最大的客運站一武漢港客運站和一些大型碼頭、如年吞吐量90萬噸的武漢青山外貿碼頭、集四項國家科技成果於一身的紅鋼城多用碼頭和年吞吐量150萬噸的舵落口碼頭;航空方面,建成了國內一流水平的武漢大河機場,引進租賃了一批波音737大中型客機。空中航線達91條。日客運能力達到1.80萬人以上。綜合運輸體系建設的加快,為武漢提供了展示區位優勢,變區位優勢為經濟優勢的機遇。1999年交通運輸產業增加值為59.76億元,比1990年增長10.3%、占當年GDP比重為55%。

五、旅遊產業

旅遊產業是當今世界最富生機與活力的產業其經濟份額與勞動就業面均佔全球10%以上,有專家預測,未來二十年。世界旅遊人數與旅遊創匯將分別以年均4.3%與7.6%的速度增長。這一速度遠遠高於全球的經濟增長。當前「入世」在即、經濟一體化的浪潮沖擊著生產。貿易要素,也必將伴隨入流的涌動。因此武漢要盡快採取應對措施,搶占旅遊戰略高寺。在武漢846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做起這個朝陽大產。
(一)發展旅遊業的山水資源依託
依託山水建設旅遊城市、是面向21世紀發展旅遊產業的首要舉措。武漢總體地勢低平,北部小片山丘最高海拔87.3米,其餘95%以上的面積均屬江漢平原東部的地域,是淺丘性的河湖沖擊平原。武漢的山不高,但數量約有200多座,一般都有較好的觀賞價值。自然賦予武漢的山水以獨特的美,其誘人的魅力是旅遊業的最可寶貴的資源。
(二)建設旅遊城市的歷史人文資源依託
武漢歷史文化積淀豐厚。據有關旅遊資料,目前全市己開發的旅遊人文景觀256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1處,市級104處,區級87處。全市有優秀歷史建築102項。為了建設獨具特色的武漢旅遊業,必須從開發浩如煙海的歷史遺存中,突出入文旅遊資源建設的承接性、融合性、革命性、發展性。承接性是指楚文化、中原文化、漢味民俗文化景點的保護與建設、加以黃鶴樓、盤龍城、集家咀等為標志的文化景觀的進一步仟發;融合性是指宗教文化遺存及其交融,如晚清洋務派代表人物張之洞及其「湖北新政」的歷史遺存、漢口中西合壁交融的建築的保護與開發;革命性是指辛亥革命的遺存、毛澤東及其他老一輩共產黨人在武漢活動遺存的深度開發;發展性是指改革開放以來的人文景觀建設,如蔚為壯觀的南望咀——龍王廟旅遊景觀建設等。如能將以上四者結合起來,就能體現武漢旅遊產業的深厚文化底蘊與面向未來的氣魄,從而就抓住了建設武漢優秀旅遊城市的精、氣、神。
(三)建設旅遊城市的產業依託
武漢旅遊業的發展一是依靠旅遊業本身,二是需要其他產業的支持、融合與交流。 從旅遊業本身來看,90年代以來武漢硬體設施明顯改善,現代化程度逐步提高、為發展旅遊業打下了基礎,1999年末全市賓館飯店142家,從業人員2.1萬人,全市裡級飯店47氛其中五星級飯店1家、四星級飯店2家,旅行社106家,定點院校14家。本年接待國內旅遊者1748萬人次,實現收入104.8億元;涉外旅遊者16.1萬人次,創匯收入7336萬美元。從產業融合情況看,綜合開發型的旅遊產業開始興起。旅遊業亦稱無煙產業,投入少、收益大,產業關聯度高,可以橫跨一、二、三產業進行深度開發。有資料顯示,旅遊收入多增加1元,相應第三產業增加值可增加10.2元。目前由於觀光農業的發展,全市相繼出現森林公園、度假村、垂釣區,旅遊業與農業融合的趨勢明顯。與此同時,旅遊業與二、三產業發展也在互為融合,到開發區觀光、漢正街購物逐漸成為旅遊時尚。
(四)發展旅遊業的區位優勢依託
武漢的區位優勢,是發展旅遊業的重要條件。要利用這一優勢,合理組織豐富多彩的旅遊市場。編排以武漢為中心的旅遊線路,盡快建設以武漢為中心,以長江中游地區國家級風景區、自然保護區、歷史文化名城、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內的輻射全國、接軌國際的「大武漢旅遊圈」形成吸納客源與輸送客流的良性循環譏制。

六、住宅產業

住宅產業是為人類生活提供居住空間的產業。它包括第二產業中的住宅建築業和第三產業中的房地產服務業。大力推動住宅消費、扶持與培育住宅產業,使其成為支柱產業,是武漢面向21世紀,振興經濟的重要舉措。
(一)住宅市場需求潛力巨大
住宅是人們最大的生活資料,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
從消費需求演變趨勢看,80年代人們的衣食、住、行四大基本需求中的前兩項已經基本解決。進入90年代後,市場無新的消費熱點,消費性儲蓄持續積累,城市居民總體購買力上升到「萬元級」,但消費尚未「升級」。因此開拓住宅市場,調動與滿足經濟發展的最終需求,是居民消費的內在迫切面積為8.5平方米,距小康水平差3.5平方米,按原七城區人口384.78萬人計算,需住房1347萬平方米;城調資料還顯示,現在單元式配套住宅只佔總量72.8%,還有27.2%的住宅處於普通住宅及其他住宅的低水平狀況;每年有近5萬對新婚家庭;全市有170多萬流動人口,以上因素都構成住宅市場的巨大潛在需求。
(二)住宅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住宅業有較強的相關效應,前後與50多個行業相關聯。與建材、冶金、紡織、化工、機械、儀表、木材等行業密切相關,並直接影響家電、傢具、裝修、金融、保險、旅遊、運輸、商業等行業發展。有關專家預測,如果住宅建設增長10%,就能推動GDP增長0.5至1個百分點。未來10年武漢如能發展市場潛力大而又與其他產業相關性強的住宅產業,對於促進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保持長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又會給住宅產業自身發展帶來寬松有利的宏觀環境。
21世紀初葉,武漢住宅產業面臨著產業水平不斷提高的機遇。首先是資金來源增加,隨著投資環境的改善,在區位優越的武漢,住宅產業將成為外商投資的重要目標。
其次是產業技術含量不斷提高。隨著開放的擴大,人們對住宅的要求越來越高。目前住宅消費個性化的超勢已見端倪,千樓一面,千戶一面的「火柴盒」式住宅樓不吃香了,除面積需求外,還出現個性的需求。

Ⅸ 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怎麼建

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試驗區建設總體思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兩型社會」要求,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核心,率先在優化結構、自主創新、節能減排上見到新成效;以改革開放為動力,率先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新突破;以推進「五個一體化」為抓手,率先在區域和城鄉協調發展上邁出新步伐;以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為目的,率先在推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上取得新進展,從而進一步增強武漢城市圈對全省、對中部地區的帶動示範作用,為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奠定堅實基礎。 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其核心內容是推進「九大體制機制」創新,即:一是創新資源節約的體制機制,建設節約型社會;二是創新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建設生態城市圈;三是創新科技引領和支撐「兩型社會」 建設的體制機制,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圈;四是創新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體制機制,整合圈域內產業資源,提升產業層次,探索建設「兩型社會」的有效途徑;五是創新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生產要素在城鄉間合理流動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覆蓋,不斷改善民生,建設和諧城市圈;六是創新節約集約用地的體制機制,探索城鄉集約發展新路子;七是創新促進「兩型社會」建設的財稅金融體制機制,提供財稅金融服務和支撐;八是創新對內對外開放的體制機制,增強承接國內外資本技術和產業轉移能力,打造促進「兩型社會」建設的開放型平台;九是創新行政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建設服務型政府。 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試驗區建設五個專項規劃:包括空間規劃、產業規劃、交通規劃、社會事業規劃和生態環境規劃。空間規劃包括規劃、建設、管理,各城市功能定位、主體功能區規劃、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產業規劃包括先進製造業規劃、現代服務業規劃和現代農業規劃,突出城市之間的產業分工與合作、主導產業的壯大、產業集群的形成、三次產業的聯動發展等。交通規劃包括鐵、水、公、交和信息化規劃,突出通過點、線、面,以及各種運輸方式相互銜接,形成把城市圈有機聯系在一起的綜合性大交通系統和信息系統。社會事業規劃包括文、教、衛、體等社會事業的發展總體規劃,突出在城市圈內形成核心層、輔助層之間的分工合作和資源共享。環境規劃包括退耕還林、水土保持、濕地保護、水污染防治、節能減排等,突出城市圈生態功能和生態資源承載力的整體提升。

Ⅹ 求城市經濟學論文一篇

文章編號:1673-1751(2007)01-0019-03
試論我國城市經濟學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
劉揚
(濮陽市建委測量隊,河南濮陽457000)
摘要:通過分析我國城市經濟學的發展現狀,提出了存在的一些實際問題和一些可行的建議與
方法,展望了未來城市經濟的發展趨勢。對城市經濟學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城市經濟學;城市經濟一體化;城市理論體系
中圖分類號:F290文獻標識碼:A

城市經濟學自西方傳入我國20多年來,在我
國經歷了從興起到不斷繁榮的發展過程,在許多
領域取得了若乾重大研究成果,為我國城市化和
城市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
1我國城市經濟學科發展現狀
1. 1國外城市經濟研究現狀
國外的城市經濟研究以解決城市問題作為出
發點和己任,在不斷進行理論探索的基礎上更加
注重城市實際問題的解決。在現實經濟問題的左
右下,近年來,國外城市經濟研究的內容可集中歸
結為4個主要的領域:區位分析與城市內部空間
結構演化;城市化與城市體系的一般均衡模型設
計;特定城市市場與城市經濟模型的建立;城市經
濟問題、城市政府行為和城市經濟政策分析。
1. 2國內城市經濟研究現狀
國內的城市經濟研究在改革開放後才起步
但是呈現出迅猛發展的勢頭。20世紀80年代
我國城市經濟學集中研究了城市經濟在區域經濟
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的城市化道路等問題。
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國內全方位展開了城
市化道路和城市化理論的研究,並對城市經濟學
的基礎理論、學科體系以及具體的城市問題、城市
經濟政策進行了系統的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
概括而言,近年來國內城市經濟學研究主要
集中在下述5個方面:城市化與新型工業化的關
系研究;都市圈發展與城市之間經濟合作及協調
分析;區位選擇與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演進研究;產業集群與城市經濟發展分析;城市政府職能與城
市治理模式研究等。
2我國城市經濟學的新特點
城市經濟研究直面時代重大問題。現代城市
規劃、城市建設與城市管理等領域越來越引起社
會各方面的重視,越來越需要城市經濟學的理論
指導,實踐的需要促使理論工作者從經濟學層面
上積極進行探討。就城市化和城市發展問題的認
識而言,也取得了一些新認識和新見解。
城市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滲透日趨活
躍。我國城市經濟學發展的另一個重要特徵,就
是在中觀層次和空間范疇上對城市經濟問題進行
了跨學科、跨部門的綜合性研究。
研究方式的多樣化和研究手段的現代化。近
年來,我國的城市經濟學研究方式越來越多樣化,
出現了「個性化研究」的方式。與「個性化研究」
方式相對應的是「群體化的跨空間協作研究」也
正在興起,出現了跨地域乃至跨國界的全球同步
合作研究,這與網路化數字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等
先進技術手段的應用密不可分。城市經濟學研究
方式的個性化、多樣化,有力地促進了學科發展的
創新與突破。
城市經濟研究的對外交流與國際合作日趨活
躍。改革開放為我國城市經濟學者提供了與國外
進行廣泛交流和對話的機會,各研究機構或高校
的有關單位經常派出學者到國外進修、講學、參加
國際會議,了解國外城市經濟學發展的最新信息,
同時邀請國外專家來華講學,大大拓寬了我國學
者的研究視野。
城市經濟學的學科組織建設和教學工作不斷邁上新的台階。時代呼喚著城市經濟學的新發
展,與此相呼應,中國城市經濟學會於2000年10
月成立了城市經濟學科建設專業委員會(以下簡
稱「委員會」),擔負起促進中國城市經濟學發展
的歷史重任,為學科建設與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組
織保障。隨著城市經濟學學科建設的推進,城市
經濟學教學工作在國內各高校也得到了相應的重
視。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約有20所大學開設
了城市經濟學課程,有10多所大學成立了專門的
研究機構,近百名教師從事城市經濟學及相關問
題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3我國城市經濟學發展存在的問題
城市經濟學理論體系建設存在不足,城市經
濟理論基本觀點的表述不規范,城市經濟理論研
究與實踐部分分離。
城市經濟學研究存在薄弱環節。對城市化問
題、城市經營與管理問題的研究存在不足,對城市
競爭力問題研究不足。
4「十一五」期間本學科發展的主要
領域及其趨勢
城市經濟學基礎研究。一是在重視對特定城
市進行實證研究的同時,關注統領全局的城市經
濟基礎理論研究,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
快速發展的新背景下,對城市化和城市經濟運行
的規律性研究及城市經濟學理論、方法、工具、經
濟模型的研究。其趨勢是完善城市經濟學基礎理
論體系,明確城市經濟學的性質、研究對象、范疇、
結構等問題,創建相關經濟模型,提高研究的規范
性和增強其實踐的可操作性,規范城市經濟學的
研究方法,規范相關概念的使用。二是完善城市
經濟學學科體系與內容,應融會多個學科的理論
方法來豐富和發展自己的內涵和外延。如可探討
建立科學的城市政治經濟學,包括城市及城市區
域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築、社會福利和行政區劃等
在內的問題,將制度性和社會性因素視為經濟分
析的內生變數,將所有權的分配、經濟組織結構乃
至社會政治制度結構都理解為城市經濟增長的關
鍵因素。應創新和發展城市化理論,把城市化研
究放到城市化時代的高度加以認識。應反思城市經濟、社會、環境問題以及思想、制度和管理方面
的原因。要提高城市經濟學的實踐性,研究城市
發展的系統工程和價值工程,將城市經濟學研究
劃分為基礎理論、應用理論研究。應研究城市化
定理或定律,使之既接受實證主義的檢驗,又接受
偽證主義的檢驗,成為經過科學論證和可以反復
驗證的結論及指導實際工作者實踐的依據。
城市化問題研究。一是研究城市化的方針政
策。包括城市發展政策、城市產業政策、城市人口
政策、城市戶籍政策、城市土地政策以及城市社會
治理的方針政策等。要加強以生產力為轉移的城
市化規律的研究、以經濟發展水平為依據的發展
階段性的研究和國情與地區差異的研究。二是研
究城市化進程中的具體措施,特別是政府定位及
其作用的發揮。三是研究城市化與區域經濟發
展。如何抓住城市化加速發展的契機,加快落後
地區經濟發展,是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問題。以
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較少關注落
後地區的城市化問題,應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四
是城市發展的成本效益分析。從宏觀的角度看,
應加強對不同地區城市規模結構的發展規律、不
同地區城市規模效益的發展規律、不同地區區域
差別擴大與縮小的發展規律、不同地區大城市化
與城鎮化的研究和不同地區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
規律等問題的研究。五是城市化的比較研究。如
發達國家許多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可資借
鑒;發展中國家的一些做法和經驗也極具參考價
值。六是研究城市化與教育、文化發展的關系。
城市化不單單是一個經濟過程,也是一個國民生
活方式轉變、文化素質不斷提高的過程。因此,有
必要加強城市化對國民生活觀念的影響及應對措
施的研究。七是城市建設的規劃研究。應加強城
市建設創新性與國際性關系的研究;加強民間建
築與公共建築協調性的研究;加強城市建設方法
論的研究以及城市規劃法制性與指導性的關系等
問題的研究。
城市規劃建設與城市管理問題研究。一是城
市規劃建設與管理中政府的職能與定位。這是城
市建設與管理的首要和基本問題,相關的研究已
有很多,但還不夠清晰明確,指導實踐的能力也不
足,研究工作仍需加強。二是城市經營與管理過程中「三個效益」的統一問題。下一步的相關研
究將集中在確立實現「三個效益」統一的原則和
相應機制的形成與完善上。三是城市發展中的文
化傳承與保護。在追求所謂「現代化」的過程中,
需要從經濟學角度確立保護城市歷史文化的機
制,平衡城市發展與歷史文化保護的矛盾。四是
城市文化與城市文明的建設。研究精神文明與城
市發展的關系;探索政治文明的推進措施;建樹
「倫理經濟」和「道德經濟」的產業文化觀念;剖析
城市環境的人文價值和經濟價值;科學制定城市
文化發展戰略,積極探索發展城市文化事業和文
化產業的新途徑。
城市競爭力問題研究。一是盡快建立一套能
為大多數人所接受、具有一定權威性的評價指標體系,這需要加強相關的基礎理論研究和實踐調
查。二是以城市綜合競爭力來評價城市發展狀
況,對大城市來說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對於中
小城市,特別是具有發展特色的中小城市則有失
偏頗。因此,應建立可以用來評價具有發展特色
城市的指標體系,使之與綜合競爭力評價標准一
起,構成完整的評價城市的指標體系。
參考文獻:
[1]何文超.重彩濃抹繪宏圖—濮陽市城市規
劃建設回顧與展望[M]·北京:中國國際廣
播出版社, 1996.
[2][加]伯拉舒特T J·城市測量與制圖[M],
北京:測繪出版社, 2001.

閱讀全文

與武漢城市圈製造業研究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連雲港專利代理 瀏覽:613
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有限公司 瀏覽:452
鄉鎮衛生院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850
紅寶石證書aigs 瀏覽:734
馬鞍山二中一本率 瀏覽:103
蘿莉羊年限定 瀏覽:393
愛迪生觀察什麼發明了什麼 瀏覽:864
供電方案有效期 瀏覽:684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
蘇州注冊商標公司地址 瀏覽: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