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2013年科技成果

2013年科技成果

發布時間:2022-06-26 02:46:41

⑴ 2013中國最新科技成果是什麼

中國自工業革命以來,最偉大的發明是《旋轉磁場直流電動機》,這個信息正在《互聯網》上瘋狂傳播,中國的企業家竟然不知道,真是中華民族的悲哀。
在我們這個崇拜 權利和金錢的國家裡,政府天天在吶喊《崇尚科學》,人們的靈魂追逐的卻是《權利和金錢》,正是這種民族思想意識在《埋沒人才》。人才流失是必然的結果,在西方國家有8個《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是我們中國的移民。在我們國家人才流失比水土流失,造成的損失大很多很多。
我們中國的科技發明,不能都像火葯一樣,中國人發明西方人發展。
當失去的時候才知道珍貴已經太晚啦,留下的只有遺憾。
中國人民覺醒吧,只有真正意義的《崇尚科學》,中華民族的明天才會更加強大,人民的生活才能更加幸福。

⑵ 2013到2016我國科技成就有哪些 大型的

【一】、中國研成首顆量子衛星關鍵部件 世界第一
12月12日,「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工程常務副總師、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長王建宇近日在「量子信息、量子計算和量子測量學科發展戰略院士論壇」上透露,由中國科學家完全自主研發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現已完成關鍵部件的研製與交付,衛星有望先於歐美在2016年左右發射,在軌設計壽命為2年。
「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是中科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首批確定的五顆科學實驗衛星之一,旨在建立衛星與地面間遠距離量子科學實驗平台,並在此平台上完成多項大尺度量子科學實驗。該項目啟動於2011年,由中科院院士、中國量子科學研究的領軍人物潘建偉團隊牽頭實施。
專家們認為,「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關鍵部件的成功研製,不僅是中國保密通信領域「殺手鐧」技術研發的重大突破,實現了從跟隨創新到引領創新、從集成創新到原始創新的跨越,同時也是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的重要創新,它有望將人類科技發展史上「最安全的通信手段」具備覆蓋全球的能力。
話說這玩意有多先進,樓主也不是很了解,總之就一句話,「不明覺厲」啊,今兒高興,中午來一杯!
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曾評論:在量子通信領域,中國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由一個不起眼的國家發展成為現在的世界勁旅;中國或將先於歐洲和北美發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建立首個全球量子通信網路。
如今,中國距離這一預言的實現已越來越近……
二】、中國超強超短激光器實現1千萬億瓦輸出

國際首次美軍試驗艦載激光武器(資料圖)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強場激光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日前在超強超短激光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正在研製的10PW(千萬億瓦,拍瓦)級超強超短激光裝置,實現了1PW激光脈沖輸出,這是國際上基於光學參量啁啾脈沖放大器首次突破1PW激光峰值功率大關,驗證了啁啾脈沖放大鏈(CPA)與光學參量啁啾脈沖終端放大器(OPCPA)相結合的混合放大器方案作為10PW級超強超短激光裝置總體技術路線的可行性。
據介紹,拍瓦超強超短激光能在實驗室內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超強電磁場、超高能量密度和超快時間尺度綜合性極端物理條件,在激光加速、激光聚變、核醫學等領域有重大應用價值,是國際激光科技競爭前沿之一,多個國家已提出了大型超強超短激光裝置研究計劃。
恩...話說這玩意簡單點說可以在0.001秒內可能時間更短,就可以讓擊中的物體直接氣化成分子甚至是原子。好厲害有木有...我們申明,這項科技絕對是民用不會應用到武器上(笑)。
【三】、中國臨空飛行器試驗成功 未來可近太空旅遊

圖為直徑7米的360度雙圓周裸眼3D穹幕。11月16日上午,在深圳會展中心三個機器人的勁歌熱舞中,第十六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拉開了帷幕。

劉若鵬博士介紹了「光啟」從做超材料起步到雲計算、大數據再到近太空開發的研究,目標其實就是改變未來人類的生存條件。劉若鵬說,近太空(臨近空間)是指離地30公里—800公里這層空間,低於衛星軌道,高於戰斗機飛行高度,氣流溫度都比較穩定,無論科研還是國防都十分重要,各國都去開發,還沒有真正成功,但光啟去年已經成功進行了臨空飛行器試驗。造價只有衛星的1/10,並打破了WiFi數據傳輸的壁壘;同時,他們還在推進近太空載人旅行項目。
【四】、中國攻克第四代核電核心技術 世界領先水平

圖為主氦風機試驗台。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範工程(HTR-PM)的核心裝備——主氦風機試驗樣機,已於本月初在上海電氣集團鼓風機廠通過業內專家評審和鑒定。
這是世界上第一台採用電磁軸承的大功率主氦風機,大量採用了創新技術,無論功率還是技術水平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標志著我國已攻克世界高溫氣冷堆先進核電技術研發中的主要技術難關。在未來,這一主氦風機將被安裝在位於山東省榮成市的華能石島灣核電廠,該核電站將是世界第一座具有第四代核電特徵的高溫氣冷堆核電站。
【五】、保密神器:中國開建全球最長量子通信干線
量子態隱形傳輸是一種全新通信方式,它傳輸的不再是經典信息而是量子態攜帶的量子信息,是未來量子通信網路的核心要素。
今年上半年中國開始建設世界上最遠距離的光纖量子通信干線——連接北京和上海,光纖距離達到2000公里。

數據安全依賴於密鑰(由數字0和1組成的一段序列,用於對信息進行加解密)的安全性。然而傳統的加密系統中,密鑰在傳輸過程中面臨著被竊聽的風險。 而量子通信通過一項利用光子微觀特性的量子密鑰分發技術「解決了現有通信系統中這一最薄弱的環節」,提供量子密碼產品和服務的瑞士公司ID Quantique的共同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格列瓦·里波迪說。
量子密鑰分發利用單光子的量子狀態對密鑰進行編碼。當存在任何竊聽時,量子力學原理決定了這種行為一定會擾動光子的量子狀態,從而被通信方察覺。中國上述投資約1億美元的開創之舉和上面提到的聯合研究中的系統都應用了量子密鑰分發技術。

⑶ 我國重大科技成果有哪些

中國近年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顆裝專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屬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飛船升天;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成功升天;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成功升天。

(3)2013年科技成果擴展閱讀:

基本特徵:

(1)是新穎性與先進性:沒有新的創見、新的技術特點或與已有的同類科技成果相比較為先進之處,不能作為新科技成果。

(2)是實用性與重復性:實用性包括符合科學規律、具有實施條件、滿足社會需要。重復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復使用或進行驗證。

(3)是應具有獨立、完整的內容和存在形式,如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以及科技報告等。

(4)是應通過一定形式予以確認:通過專利審查、專家鑒定、檢測、評估或者市場以及其它形式的社會確認。

中國科學院在《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管理辦法》中把「科技成果」定義為:某一科學技術研究課題,通過觀察試驗和辯證思維活動取得的,並經過鑒定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意義的結果。

⑷ 舉出我國近年來取得重大科技成就。

1、嫦娥三號登陸月球、神舟十號飛船和天宮一號交會對接

「嫦娥三號」攜帶的「玉兔」月球車在月球開始工作,標志著中國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成功。這也是人類時隔37年再次在月球表面展開探測工作。

作為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探月任務成為中國科技工業綜合實力的一次完美展現。准時發射,精確入軌,穩定落月,創新探索,嫦娥三號的每一步都代表著中國航天新的進步。探月工程副總指揮許達哲說:「美國和前蘇聯達到這樣一個目標,都經過了20次以上的任務,我們是用三次就實現這樣一個目標。」

2013年夏天,執行我國第五次載人航天任務的「神舟十號」飛船實現了我國首次載人航天應用性飛行,實施了我國首次航天器繞飛交會試驗,這標志著神舟飛船與「天宮一號」的對接技術已經成熟,我國將就此進入空間站建設階段。

2、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的團隊2013年成功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楊振寧稱為諾獎級的科研成果。「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現既是理論物理領域的突破,又具有極高的商用價值。量子霍爾效應是整個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應之一。我們使用計算機的時候,會遇到計算機發熱、能量損耗、速度變慢等問題。這是因為常態下晶元中的電子運動沒有特定的軌道、相互碰撞從而發生能量損耗。而量子霍爾效應則可以對電子的運動制定一個規則,讓它們在各自的跑道上「一往無前

3、使用小分子化學物質誘導多能幹細胞,逆轉生命時鍾

北京大學鄧宏魁教授領導的團隊2013年成功使用4種小分子化學物質,將小鼠的皮膚細胞誘導成全能幹細胞並克隆出後代。與克隆羊「多莉」的技術相比,誘導多能幹細胞技術是更簡便和徹底的克隆方式。

傳統觀點認為,哺乳動物細胞只有在胚胎的早期發育階段具有分化為各種類型組織和器官的「多潛能性」,而隨著生長發育分化成為成體細胞之後會逐漸喪失這一特性。人類一直在尋找方法讓已分化的成體細胞逆轉(脫分化),使之重新獲得類似胚胎發育早期的「多潛能性」,並將其重新定向分化成為有功能的細胞或器官,應用於治療多種重大疾病。通過藉助卵母細胞進行細胞核移植(傳統克隆)或者使用特定物質誘導(iPS)的方法,體細胞被證明可以被進行「重編程」獲得「多潛能性」。日本人山中伸彌曾以病毒誘導法獲得iPS細胞,獲得2012年諾獎。而鄧宏魁團隊使用小分子化學物質替代病毒,大大提高了技術安全性,具有革命性意義。

4、艾滋病感染粘膜疫苗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清華大學張林琦、香港大學陳志偉和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葯與健康研究院陳凌的研究團隊三方合作,於2013年完成了艾滋病感染黏膜疫苗在恆河猴體內的臨床前試驗研究,看清了預防艾滋病的「攀登珠峰之路」。

該團隊發現這種黏膜疫苗可以大大提高針對艾滋病病毒的T和B淋巴細胞的免疫能力,從而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在體內的復制與傳播。

艾滋病被發現的30多年以來,已導致2500萬人死亡,至今全球仍有3300萬感染者人體內的各類粘膜是艾滋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徑,該疫苗如能最終進入臨床試驗並證實有效,將對阻斷和減緩艾滋病毒通過

粘膜途徑感染(性接觸)在普通人群中的流行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和社會意義。

5、中科大測出量子糾纏速度下限(光速的10000倍)

相距遙遠的兩個量子會呈現關聯性,影響其中一個粒子時,另一個也會發生反應,這就是被愛因斯坦稱為「鬼魅般超距作用」的量子糾纏。我們知道,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認為光速是物質傳播的最大速度,而中科大70後青年物理學家潘建偉院士的團隊測出,量子糾纏的速度下限比光速高四個數量級(可理解為30億公里每秒)。

這一成果標志著我國在自由空間量子物理實驗領域繼續保持著國際領先地位,另一方面也為未來基於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進行大尺度量子理論基礎檢驗、探索如何融合量子理論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奠定了必要的技術基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是國際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的傑出科學家。他12年前回國組建實驗室,為中國在該領域迅速走到世界前列作出了突出貢獻,並培養了一批科技英才。潘建偉院士與他所在的中科院量子科技先導專項協同創新團隊,2013年還實現了單個量子高維度存儲、星地量子通信地面驗證等,繼續向著建立實用的全球性量子通信網路穩步邁進,幫助中國在「絕對保密」的量子通信這個未來戰略性領域繼續領跑全球。

量子糾纏現象被愛因斯坦稱為「鬼魅般超距作用」,是量子通信的理論基礎。

6、成功研發世界第一個半浮柵晶體管(SFGT)

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張衛教授團隊研發出世界第一個半浮柵晶體管(SFGT),這是我國微電子器件領域首次領跑世界。半浮柵晶體管(SFGT)作為一種新型的微電子基礎器件,它的成功研製將有助於我國掌握集成電路的核心技術,從而在晶元設計與製造上逐漸獲得更多話語權。2013年8月9日出版的《科學》雜志(Science)刊發了張衛團隊關於半浮柵晶體管(SFGT,Semi-Floating-Gate Transistor)的科研論文。

新型晶體管可在三大領域應用 擁有巨大的潛在市場:作為一種新型的基礎器件半浮柵晶體管(SFGT)可應用於不同的集成電路、還可以應用於DRAM領域以及主動式圖像感測器芯(APS)。

7、世界首個存儲單光子量子存儲器,量子計算機的研發前進了一大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的史保森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攜帶軌道角動量、具有空間結構的單光子脈沖在冷原子系綜中的存儲與釋放,證明了建立高維量子存儲單元的可行性,邁出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關鍵一步。

這是量子計算機的基礎。量子計算機的研發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8、天河2號世界超級計算機頭名

2013年6月,國防科技大學研製的中國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以每秒33.86千萬億次的浮點運算速度,成為全球最快的超級計算機,並且比第二名快了近一倍。繼2010年「天河一號」首次奪冠之後,我國「天河」系列計算機再次登上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排名榜首。在11月份的排名中,天河2號再次蟬聯冠軍!

天河二號服務陣列採用了國產的新一代「飛騰-1500」CPU,這是當前國內主頻最高的自主高性能通用CPU

9、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能把中國空間測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軌道延伸至太陽系外緣,將深空通訊數據下行速率提高100倍。

脈沖星到達時間測量精度由120納秒提高至30納秒,成為國際上最精確的脈沖星計時陣,為自主導航這一前瞻性研究製作脈沖星鍾。

進行高解析度微波巡視,以1HZ的分辯率診斷識別微弱的空間訊號,作為被動戰略雷達為國家安全服務。

基於FAST的強大功能,如果銀河系(直徑約為15萬光年)內存在外星人,他們的信息就很可能被發現。國際科研項目「搜尋外星人計劃」(SETI)的首席科學家丹·沃西默最近向中方提出,希望在FAST加裝設備,可合作搜索外星人信號。

⑸ 十八大以後中國科學成就有哪些

1、運-20大型運輸機

運-20是中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戰略軍用大型運輸機,2013年1月26日首飛成功。

運-20參考了俄羅斯伊爾-76的氣動外形和機體結構,並融合了美國C-17的部分特點。擁有高延伸性、高可靠性和安全性。

2、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

神舟十號飛船是是中國第五艘搭載宇航員的飛船,2013年6月11日成功發射,6月13日13時18分,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飛船成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神舟十號在軌飛行15天,其中12天與天宮一號組成組合體在太空中飛行。

3、嫦娥三號探測器

嫦娥三號探測器是中國第一個月球軟著陸的無人登月探測器,2013年12月2日在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送入太空,14日成功軟著陸於月球雨海西北部,15日完成著陸器巡視器分離,並陸續開展了「觀天、看地、測月」的科學探測和其它預定任務。

4、中國實驗快堆

中國實驗快堆是我國第一座鈉冷快中子反應堆,其熱功率為65MW,電功率20MW,採用鈉-鈉-水三迴路設計,一迴路為一體化池式結構;堆芯入口溫度360℃,出口溫度530℃,蒸汽溫度480℃,壓力14MPa。

2014年12月18日,中國實驗快堆首次實現滿功率穩定運行72小時,標志著我國全面掌握快堆這一第四代核電技術的設計、建造、調試運行等核心技術。

5、「華龍一號」

「華龍一號」是由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和中國廣核集團在我國30餘年核電科研、設計、製造、建設和運行經驗的基礎上研發的先進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技術。

2015年5月7日,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首堆示範工程——中核集團福清核電站5號機組正式開工建設。2017年8月20日,全球首台「華龍一號」福清5號核反應堆壓力容器完工交付。

⑹ 中國近幾年的航天重大科技成就有哪些

第一顆導航定位衛星

2000年10月31日凌晨,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導航定位衛星——「北斗導航試驗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

天宮一號是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於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3秒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飛行器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由實驗艙和資源艙構成。它的發射標志著中國邁入中國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第二階段。

「胖妞」首次試飛取得圓滿成功

2013年1月26日,我國自主發展的運-20大型運輸機進行試飛。那時的「胖妞」剛出世,還穿著一身黃色「寶寶服」。當日,我國自主發展的運-20大型運輸機首次試飛取得圓滿成功。該型飛機是我國依靠自己的力量研製的一種大型、多用途運輸機,可在復雜氣象條件下執行各種物資和人員的長距離航空運輸任務。運-20大型運輸機的首飛成功,對於推進我國經濟和國防現代化建設,應對搶險救災、人道主義援助等緊急情況,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首輛月球車

2013年12月2日1時30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嫦娥三號探測器送入軌道。2013年12月15日4時35分,嫦娥三號著陸器與巡視器分離,「玉兔號」巡視器順利駛抵月球表面並展開了一系列巡視勘察及探測活動。玉兔號是中國首輛月球車,和著陸器共同組成嫦娥三號探測器。玉兔號月球車設計質量140千克,能源為太陽能,能夠耐受月球表面真空、強輻射、攝氏零下180度到零上150度極限溫度等極端環境。

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2016年8月16日,中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 年6月16日,中國「墨子號」量子衛星在世界上首次實現千公里量級的量子糾纏。

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2016年9月25日,有著超級「天眼」之稱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在貴州省平塘縣的喀斯特窪坑中落成,開始接收來自宇宙深處的電磁波,這標志著我國在科學前沿實現了重大原創突破。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被譽為「中國天眼」,是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

第一個空間實驗室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已於2016年9月15日22時04分09秒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將與神舟十一號飛船對接。2016年10月19日3時31分,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成功。2016年10月23日早晨7點31分,天宮二號的伴隨衛星從天宮二號上成功釋放。

嫦娥四號:世界首次在月背著陸

2019年1月3日上午10點26分,嫦娥四號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通過鵲橋接力星發回了世界上第一張月球背面特寫照片,揭開了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

這也是繼2013年嫦娥三號成功著陸月球表面後,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將探測器軟著陸在月球表面和背面的國家。

【北斗「收官星」測試完成!「我國衛星導航市場產值預計將超4300億元」】

2020年6月23日第55顆北斗衛星發射成功後,進行了近一個月的在軌測試,測試結果全部合格,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即將實現全球組網。這標志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與其他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並肩,為全世界提供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這是我國第一個面向全球的重大公共服務空間基礎設施。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向著火星,出發!】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托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⑺ 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技發展成就

主要有下面五項:
1、兩彈一星
「兩彈一星」最初指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兩彈」中的原子彈和氫彈後來合稱核彈,另一彈指早期研發的導彈。後來「兩彈一星」指導彈、核彈、人造衛星。
2、神舟五號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它於2003年10月15日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及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返回。
這個飛船標志著中國成為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它標志著我國在航天技術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3、雜交水稻
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學生李必湖、鄧華風,在安江農校秈稻三系育種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歷經兩年三代異地繁殖和觀察,該材料農藝性狀整齊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了100%,並且育 性轉換明顯和同步。
這一新成果,為雜交水稻從「三系法」過渡到「兩系法」開拓了新局面。同年他提出「雜交水稻的發展戰略」,即三系法為主的器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為主的秈粳亞種雜種優勢利用;一系法為主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
4、天河二號
「天河二號」是由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研製的超級計算機系統,以峰值計算速度每秒5.49億億次、持續計算速度每秒3.39億億次雙精度浮點運算的優異性能位居榜首,成為2013年全球最快超級計算機。
2014年11月17日公布的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中,中國「天河二號」以比第二名美國「泰坦」快近一倍的速度連續第四次獲得冠軍。
2015年5月,「天河二號」上成功進行了3萬億粒子數中微子和暗物質的宇宙學N體數值模擬,揭示了宇宙大爆炸1600萬年之後至今約137億年的漫長演化進程。
5、墨子號量子衛星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於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在酒泉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
中國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介紹,如果說地面量子通信構建了一張連接每個城市、每個信息傳輸點的「網」,那麼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就像一桿將這張網射向太空的「標槍」。當這張縱橫寰宇的量子通信「天地網」織就,海量信息將在其中來去如影,並且「無條件」安全。

閱讀全文

與2013年科技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申請商標的要多久 瀏覽:814
連雲港專利代理 瀏覽:613
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有限公司 瀏覽:452
鄉鎮衛生院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850
紅寶石證書aigs 瀏覽:734
馬鞍山二中一本率 瀏覽:103
蘿莉羊年限定 瀏覽:393
愛迪生觀察什麼發明了什麼 瀏覽:864
供電方案有效期 瀏覽:684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