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學生裝

成果學生裝

發布時間:2022-06-23 22:26:22

❶ 求5個數學家的故事,一個故事100字左右,不用太長。

數學家的故事:

①蘇步青上初三時,從東京留學歸來的教數學課的楊老師對學生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有責任,為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為了發展科學,必須學好數學。」一堂課使他終身難忘,從此他在數學上認真鑽研,取得偉大成就。

④當時敘拉古城遭到了羅馬軍隊的偷襲,而敘拉古城的青壯年和士兵們都上前線去了,萬分危急的時刻,阿基米德讓婦女和孩子們每人都拿出自己家中的鏡子一齊來到海岸邊,讓鏡子把強烈的陽光反射到敵艦的主帆上,千百面鏡子的反光聚集在船帆的一點上,船帆燃燒起來了,火勢趁著風力,越燒越旺,羅馬人就慌慌張張地逃跑了,被稱為「阿基米德是神話中的百手巨人」。

⑤1973年,陳景潤發表了著名論文《大偶數表為一個素數與不超過兩個素數乘積之和》,把幾百年來人們未曾解決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大大推進了一步,引起轟動,被命名為「陳氏定理」。他有著超人的勤奮和頑強的毅力,多年來孜孜不倦地致力於數學研究,廢寢忘食,成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心目中傳奇式的人物和學習楷模。

網路――蘇步青

網路――萊昂哈德·歐拉

網路――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

網路――阿基米德

網路――陳景潤

❷ 中學生穿名牌的利與弊

利:名牌的好處就是讓人看起來漂亮一些,上檔次一些,會得到同學會誇獎。弊:,追名牌會影響作為一個學生的本職工作--學習,還有帶動一幫追求名牌盲目從眾和過分攀比會對學生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作為學生,也不應該打扮得過分前衛,應穿著簡單樸素的學生裝。同時,學生們也要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不要隨意揮霍。老師還囑咐同學們,衣著只是外表的修飾,學生應更注重提高內在修養,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

❸ 《霍亂時期的愛情》融入了哪些元素

中國元素融入現代時尚和服裝設計中

新思潮的青年多喜效仿,之後擴大到工人、仆從范圍。又由於西方服裝衣料大量進入國內市場,直接影響了當時的服裝變革。婦女服裝也接受了西式便利簡潔的觀念
新文化運動後婦女服裝出現急劇的變革,並迅速達到高潮,在西方服裝的引入和媒體的推介下,把本來就處在變革巔峰的女裝更推進一步。30年代的女子進入學校,在思想是一大革命,影響到服裝上的直接成果是出現了獨具風格的學生裝。女學生裝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中式的衫裙,另一個是西式的服裝。西式服裝常以西式上裝配短裙或長褲,多見於國外留學生和外國辦的教會學校的學生之中,和現在普通服裝相去不遠。20世紀20年代後,婦女服裝的傳統形制逐漸消退,西式的繁縟花樣漸次取代主流服飾。西式時裝式樣繁多,春秋各異,中西合璧式也頗受青睞。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中國國門被迫打開。在西式男女服裝被民眾廣泛接受的同時,傳統民族服飾也在變革中沖出一條新路,借鑒西服的元素,融合民族和時代的特徵。

越來越多的西方設計師也從中國服飾元素中尋找靈感。所謂"中國元素"是指具有中國典型民族特色的設計元素,這些元素包括:中國的絲綢、錦緞、麻、藍印花棉布等面料;旗袍、中山裝、兜肚、立領、斜襟、對襟、開衩等款式;團花、牡丹花、纏枝花、龍鳳和漢字等裝飾紋樣;大紅、大綠、明黃、藍等色彩艷麗的民族色彩;鑲、嵌、滾、盤、綉等中式工藝。綜觀優秀的服裝設計作品,都注重傳統文化與時尚的巧妙結合。作為藝術文化的精華,中國元素在現代服裝設計中扮演著十分獨特的角色,是表達個性美的重要手段。這也從一方面推進了中國傳統服飾元素的繼承與創新,將中國傳統服飾推入了世界服裝界。

在諸多的中國元素中,最能體現中國特色的當屬傳統面料、傳統色彩、傳統圖案、傳統工藝的運用:

首先面料是構成服裝的物質基礎,它直接決定著服裝設計的風格和款式。隨著紡織技術的迅速發展,千姿百態的新型面料給現代服裝設計帶來了無限的想像空間。但傳統面料的獨特風格仍然保持著無法替代的魅力,絲綢、綾緞、錦緞、麻和藍印花布等均有著濃郁的中國特色,在現代服裝設計的舞台上充當著重要的角色。絲綢以其柔軟、細膩、飄逸、華麗著稱,用絲綢製作的女裝更能體現女性的嬌媚、溫婉。近年來,由於很多國際服裝設計大師用絲綢面料設計的服裝在世界服裝舞台上獨領***,使絲綢的魅力大放異彩。此外,運用織錦緞、綾緞圖案層次性強、色彩濃厚、沖擊力強的特點,也製作出了裝飾效果強烈的現代服飾,

其次在那時國際時尚舞台上,提到紅色就會讓人聯想到中國,尤其是紅和綠在中國傳統服飾中運用得最為廣泛。黃色作為曾今皇室的專用色彩,在中國的傳統服飾文化中,給人以富麗堂皇、威嚴、神聖之感。應該說,黃色以其特有的明亮和艷麗,被廣泛運用於各類服裝設計中,給人以華貴高雅的氣質和感覺。

再者中國傳統圖案常常成為現代服裝設計的精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服飾圖案有團花、牡丹花、纏枝花、龍鳳和漢字等。龍鳳圖形在中國封建社會是曾皇家的專用圖案,帶有強烈的圖騰痕跡,但在民間卻被巧妙地運用在服裝的裝飾上。在現代服裝設計中,這些傳統圖案經過改良被廣泛運用於各類表現中國特色的服裝設計中,設計師通過刺綉、印染、手繪、貼綉、編織等不同的工藝手法,把這些圖案裝飾在各種服飾及配件的裝飾處理上。通過各種典型的圖案造型,將其點綴在服裝的不同部位,使服裝既蘊涵豐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神韻,又具有強烈的現代美感。

再者中國傳統工藝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精彩點綴,傳統中式服裝是平面直線裁剪,強調平面裝飾,裝飾手段包括傳統的鑲、嵌、滾、盤、綉幾大工藝。運用平面刺綉方法裝飾服裝表面空間,是中式服裝設計的慣用手法。尤其是精妙絕倫的刺綉工藝與絲綢面料配合,使服裝充滿東方神韻。近幾年,隨著唐裝的再次風行,鑲、嵌、滾、盤、綉幾大工藝被廣泛應用於現代服裝設計中,成為時裝的時髦點綴。

最後中國傳統的款式造型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靈活運用:中國傳統服裝盡管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展變化,但終歸屬於二維平面裁剪。服裝講究"天衣無縫",應盡量減少接縫,宜做無省縫處理。這樣,其精神氣質,會具有飄逸、動態之美。它不強調人體的形態特徵,而是用式樣、色彩和裝飾來區別男女裝。服裝所表現出一種自然的、和緩的、纏綿的、延續的狀態,會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融合。在西方,設計師們積極從世界各民族傳統服飾中汲取養分,並使之轉化成永恆的時尚藝術。而正是中國風格的高級時裝,讓一種沉靜的氣質傾然而出,成為這個繽紛世界裡讓人駐足欣賞的美麗風景,並以其厚重的歷史感與新鮮的時尚感,席捲了變化萬千的時尚舞台。這一切,得益於國際頂尖品牌的設計手法非常多樣化,運用極其靈活,絲毫沒有生搬硬套的痕跡。

將中國傳統服飾元素融入當今世界服裝世界概括其設計手法主要有兩種:一是現代時裝外形輪廓與中國服飾元素的混合;二是中國化元素非中國化運用,也就是"中國化外形"而"非中國化設計"。

首先現代時裝輪廓與中國服飾元素的混合

國外設計師在吸取中國元素時,往往是在現代時裝外形輪廓基礎上大做局部文章,以尋求創新和突破之處,以實現現代設計與傳統民族元素的完美結合。最常用的設計手法是採用中國工藝材料和圖案色彩,或裝飾或打破基本固定的款式造型。在工藝材料運用方面,中國特色的織錦與刺綉運用最為廣泛。常見的是栩栩如生的刺綉花朵,其採用鏤空或立體感較強的中國刺綉方式,展示花朵最妖嬈的姿態,使面料充滿了立體感。在圖案色彩方面,西方設計師不僅僅只停留在過去對龍和花卉團紋樣的簡單復制上,而是進一步挖掘了更具有中國人文氣息的繪畫,如中國的水墨畫。

其次"中國化外形"而非"中國化設計"

當談及中國元素的款式外形,會自然想到中國的旗袍、馬褂、坎肩等,中國設計師可能更多的會按照固定的思維模式去添加盤扣、裝飾圖案和刺綉等,而國外設計師則只是把這些款式造型作為服裝的一個構成元素,將現代的生活理念融入設計中,對傳統的款式造型進行重新演繹。他們往往憑借文化背景之間的差異,經過另一種思維模式的思考,使他們或有意或無意地打破了中國傳統服飾的固定模式。另外,他們在創作過程中,始終把現代的生活理念貫穿其中,把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到現代生活理念中,其主要表現為運用後現代的解構法,將中華民族的典型樣式、線條、色彩等當作一種符號、語匯,通過非傳統的手法,組合傳統部件,將其融入到自己的設計中,從而構成一種古今融合的中西合璧的手工與現代技術結合的新型美。

當國際時裝大師爭相通過最新力作表達著自己對東方風格理解的時候,身處中國的我們當然也不能對此無動於衷。比起其他國家的人們,我們身邊有更多原汁原味的傳統東方風格服裝可供選擇。旗袍、唐裝、家居服一樣不少的都在進行著他們的服裝改革革命。

1、旗袍嫵媚中見獨特

一說起傳統的中式服裝,相信不少人眼前會浮現舊上海的女士們身穿旗袍款款走來的儷影。一身合體的旗袍總是能夠完美地表達中國女士身上的東方韻味,一如張愛玲筆下所描述的穿著旗袍的女子,"總是如梔子花般的妖嬈嫵媚"。一開始的旗袍並不是如今我們所熟悉的"窄袖、高領、貼身"的款式。源於清代女子裝束的旗袍是"直筒、長袖、硬領"的樣式。只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能夠凸現女性身體曲線的旗袍款式得到了現代人的認可。今天,旗袍溶入了更多時尚的元素,在面料上選擇透氣性強的真絲代替原來的絲綢,款式上也多樣化:下擺不開衩,換成時尚的迷你喇叭裙,直領改成小盆領,右開大襟變成小中襟,加上三個盤扣,嫵媚又不失端莊,旗袍還可分開穿,套裝式樣的旗袍分成上下兩件,穿著高雅前衛,印花和顏色也種類繁多。??

2、中式睡衣柔軟中見*

以絲綢和刺綉工藝為主要特色的中式家居服如今也成為了中式服裝的一大門類,飄逸的絲綢以及厚實的織錦製成的睡衣、睡裙、睡袍,質地上乘,穿著起來舒適大方還能起到保暖的效果。

據說那些綉有花朵以及傳統龍鳳圖案的睡衣或睡袍上面的漂亮的圖案全由工藝高超的刺綉高手花費幾天的時間以手工製作而成,手感平整,圖案栩栩如生。這樣的絲綢質的家居服只有用手清洗,才能保持中式家居服的最佳狀態。

3、改良中裝古典中見時尚

傳統的中式旗袍和唐裝都對身材的要求很高,身材比例會嚴重影響整體的穿著效果。因此,目前許多中式服裝都或多或少地作出了改良。一些改良型的中裝在保留原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基礎上,融入了歐式的剪裁和設計,讓人們穿著起來更加舒適方便。

年紀較大的人對於原汁原味的中式服裝有著特殊的偏好,然而許多年輕人卻不能完全接受旗袍和唐裝那樣中規中矩的款式。於是,那些結合了西式剪裁和東方特色點綴的服裝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了平衡點,對傳統中裝做了現代演繹。比如過去中式服裝不太重視肩部的設計,現在卻加上了墊肩以增加服裝的立體感。一些改良型旗袍的下裙開襟也大大降低了高度,只露出小腿的款式非常方便穿著。尤其針對梨型身材的女性,下身也盡量揚長避短,不再強調修身設計,而是採用了西式裙子寬松的下擺款式,既古典又能掩蓋缺陷。最特別的是在一些看似現代感十足的服裝上加上了像滾邊、刺綉、盤紐等傳統的中式工藝,讓服裝立刻擁有了古樸的中國風韻。

4、唐裝傳統中見風韻

印花面料、小立領、中間扣的樣式是唐裝的典型模式,這種唐裝模式既秉承了中國傳統服裝富有文化韻味的款式和面料,同時也吸取了一些西式服裝立體剪裁的特色。在色彩上,以斑斕的暗紅、酒紅、寶石藍、咖啡色為主,也有一些像明黃、翠綠等特別的色彩。面料的圖案也以中國特色十足的旋轉式團花為主,或是福祿壽等文字圖案。

3000字左右了。

❹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農業、工業、科技和體育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1、農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和80年代以來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少數民族自治地區的農業生產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以1985年與1952年相比,農業總產值從46.5億元增至368.3億元;糧食從1582萬噸增至4006萬噸,大牲畜(年底頭數)從2439萬頭增至4749萬頭。

2、工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沒收了官僚資本,清除了帝國主義的經濟勢力,逐步改造了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和個體手工業,社會主義經濟成份在工業中佔了統治地位。經過幾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

如各工業部門已擁有一批具有現代水平的產品、工藝和技術裝備,冶金、機械、石油、化工和紡織等工業部門的技術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原子能、自動控制、激光等尖端技術已開始運用於工業生產中。

3、科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在計算機、航空航天、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激光技術等領域都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如神舟系列載人航天工程、中國高鐵的舉世矚目。

4、體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體育事業全面發展,全民健身蓬勃發展,競技體育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各類體育場館已超過100萬個,社會體育指導員超過65萬人。

舉世矚目的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圓滿成功,實現了中國人民的百年期盼,成為奧運史上無與倫比的精彩盛會,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中國體育代表團獲得金牌51枚,金牌榜名列第一。8月8日被定為「全民健身日」,成為新中國第一個全國性體育節日。

(4)成果學生裝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取到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除了上述成就之外,還有:

1、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現代化方面,我國進行了多種探索。在較長的時間里,曾採取計劃經濟體制,這在當時的中國也是新事物。歷史地看,該體制在兩方面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績:一是集中力量建設了一批重大工程、項目;二是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實現了基本社會福利人人享有。

2、在教育現代化上,我國也進行了很多探索和創新。新中國成立前,我國文盲率高達80%。上世紀50年代初期我國開展大規模掃盲運動,極大提高了識字人口的比例。

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衛生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斷增強,醫療保障覆蓋人口逐步擴大,衛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明顯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標處於發展中國家前列。

❺ 1980年的衣食住行與現在的衣食住行

1980年屬於計劃經濟年代,人們的衣食住行與現在的衣食住行,在質和量方面都有天壤之別。
衣:1980年的衣服面料主要是棉布,城鎮居民所需布匹和棉花按人頭供應,憑票購買。衣服款式刻板,色調以藍灰為主。羊毛面料、化纖面料、毛呢大衣都屬於高檔貨。現在人們的服裝無論質地還是色調、款式,具有無限的豐富性。
食:1980年的主食是玉米面、地瓜面等粗糧,小麥面、大米很少。城鎮居民按不同年齡、工種劃分供應等級,憑證購買糧食。肉、蛋、食用油、水產品同樣憑票購買。現在人們的食物多種多樣,選擇范圍非常大。
住:1980年城鎮居民住的都是公租房,面積狹小,一層樓甚至一個大院共用水龍頭和廁所的相當普遍。現在人們住的是卧室、客廳、廚房、衛生間一應俱全的套房,甚至是多卧、多廳、多衛的豪宅。
行:1980年擁有自行車的人家比較少,公交車的數量、線路也比較少。出遠門通常是坐長途汽車、硬座火車、客貨混裝輪船,坐飛機是罕見和奢侈的事情。現在,私家車,公交車、輕軌、動車、高鐵、豪華客輪、民用航班比比皆是,安全快捷,人們出行極其方便。
歷經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科學技術和市場經濟發展迅猛,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相信再過三十年,人們的生活會更加美好。

❻ 中國改革開放60年的變化

1、絢麗多彩的服飾
①剛建國時期——新舊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並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徵,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後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幹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②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
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1956年,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變得豐富多彩了。從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布拉吉裙在中國的流行,得歸功於一位蘇聯的領導人。這位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女性應該人人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於是,色彩鮮艷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講求勤儉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製作而來。巧手的姑娘和母親們按照畫報上的服裝裁剪式樣,自己動手,使軍裝變得合身,棉布襯衣變得漂亮。而此時的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後來,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當時,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以後,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從那時開始,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繪出「人人一身藍」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書包。這一身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頭的了。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為了表現自己的艱苦樸素,有人甚至將新買的衣服在水中做舊,或者在並未被損壞的衣服上打上幾個補丁。這種今人看來相當可笑的行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時。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一首歌,也同樣飄盪在建國初期的大街小巷:勤儉是咱的好傳統呀,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單一的年代,人們的愛美之心也依然會流露出來,一位攝影師把這種流露稱之為「擋不住的春光」,這種自然而然傳遞出的美的追求,是一個時代留在人們腦海中深深的印記。
③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久違了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在影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為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時尚,很多人看不習慣,但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
1981年成立的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盡管當時只以「服裝廣告藝術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令舉辦者感到意外的是前來報名的人數是預計的四倍。三年後,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北京流行起了運動裝。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裝。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
2、日益豐富的飲食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
①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
②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製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提問:書上112頁人們為什麼要使用票證?
生答: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
③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後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台。一些象徵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動腦筋」: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為什麼如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為過去人們食物匱乏,只有野菜和粗糧,人們為解決溫飽並無選擇。現在食品供應豐富,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人們注意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和選擇綠色食品。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積小,設施簡陋。如北方的大雜院,南方的亭子間等,十分擁擠雜亂,屋子小得給人以壓迫感。農村裡,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②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
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國初的破舊民居。一片片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
③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居住的需要,於是新型的住宅小區拔地而起,樓房鱗次櫛比,猶如一座新城。
北京從1998年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通過經濟適用房,人們理解了什麼叫「破舊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沒有廚房、廁所,沒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房屋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方便的新樓房。
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達的交通
①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電車、汽車比較多見,黃包車,自行車是比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車和人力車。而農村裡,北方有馬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開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車為主
「一五」計劃期間興建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國家整體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開放前,城市的交通資源極為有限,人們出行除了用雙腳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車和自行車了。但是公交線路少,車廂經常擁擠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自行車,中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可見人們對於自行車的依賴。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增長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國,出行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因鐵路運輸能力的不足,當時的鐵路客運量每天超載50%,高峰時超出100%,每天有80萬人站著乘火車,而全國每年積壓的物資則高達1億5000萬噸,南北運輸的缺口達6000萬噸。
在民國時期,貫通南北的大動脈是京漢鐵路,而時代的進步使得它已經滿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斷決定:京九鐵路三年開通,並且京九鐵路的概念已經更新,南端的終點由江西的九江延長到了香港九龍。1993年5月2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干線開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鐵路全線鋪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計劃提前四個月,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這條鋼鐵大動脈跨越九個省市,緩解了南北運輸的矛盾,解決了鐵路運輸的瓶頸問題;它把即將回歸祖國的香港和北京連接在一起,維護港澳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它穿過多個革命老區,給老區人民帶去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1984年12月,滬嘉高速公路開始在上海興建,並於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車。這是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同時應該指出學生,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要求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撰寫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強環保意識,認識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看到現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這些交通工具也花樣繁多,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不僅有普通公交車,還有較為先進的豪華大巴、雙層巴士,車內還安裝了空調、移動電視);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發現出行的來回行程已縮短,道路也變得越來越通暢了……人們的交通觀念也大為轉變,假日旅遊增多,國內游、出國游開始由觀光型走向休閑度假型,並且出境旅遊變得越來越平民化,選擇也越來越多,而且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已越來越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個性化旅遊悄然升溫,人們放鬆心情度假,開始真正享受旅遊帶來的樂趣

❼ 如何提高英語教師的素質

教師必須要有良好的師德。要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教師首先要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古人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教師道德本身就是一種強有力的教育因素。教師的世界觀,教師的品格、言行,教師對社會事物所持有的態度,都將這樣或那樣地影響著學生。因此,教師在履行自己職責的過程中,必須對自己提出較高的道德要求,要嚴於律己。 對於在職的教師,要切實加強教師教育思想的學習,全面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在這里至關重要的是教師自身的基礎素質的培養。「教人先正已」。教師的基礎素質滲透在全部教育過程之中,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實際影響,正如加里寧所說:「教師的世界觀,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這樣那樣地影響全體學生」。學校無小事,事事有教育;教師無小節,處處是楷模。因此,必須把提高教師隊伍的自身素質放在隊伍建設的極其重要的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說,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既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過程,也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過程,並以此帶動全社會的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 就教師隊伍而言,教師的素質參差不齊。那麼,中小學英語教師應具備哪些基本素質?就此問題談談自己的粗淺看法。中小學英語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一、語音素質 英語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向學生傳授基礎知識,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語言技能訓練。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有過硬的英語語音、詞彙、語法、語義、語用等專業知識,較高的聽、說、讀、寫、譯的水平和跨文化交際的素質,以適應教學的要求。同時學習外語起始年齡早,最主要的優勢是在語音方面可以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學生語言模仿能力強,有較好的語音能力,但准確的語音、語調只能模仿准確的發音而獲得。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語音純正、語調活潑、優美。因為學生一旦模仿了不合格教師的語音,錯誤的語音、語調一旦形成,糾正起來要比從頭學難得多。為了不給今後的英語教學帶來不必要的麻煩,英語教師的英語語音技能尤為重要,中小學英語教師一定要過語音關。 二、掌握教育心理學理論 中小學英語教育的重點應是給孩子們提供一個學習英語的機會,打下較好的基礎,這包括學習興趣的培養和正確學習方法的掌握。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習過程中影響學習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學習者的情感控制。因此,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和引導有益的英語學習動機。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對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如獨立型、依賴型、沖動型、審慎型、開發型、封閉型的學生,應該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各種類型的學生都能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並提高學生的素質。 中小學英語教育要適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和心理特徵。學生的大腦沒有固化,短時記憶能力強,有一定的歸納推理能力。自我意識不強,活潑、好動,勇於表現,學習主動性強,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孩子 的這些特點,開展孩子們喜歡的一些教學活動,如英語歌謠、英語故事、角色表演、英語短劇、英語歌曲等,調動孩子們的學習熱情。 這些要求教師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熟悉教學原則,使外語教學達到最優化。因為在強調以「語言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論下,教師對學生的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了解和把握尤為重要。 三、了解外語教學理論 中小學英語教學要科學化,要符合外語教學規律。近年來,外語習得研究,以及中介語理論、錯誤分析等對外語教學實踐有一定的啟示,對許多傳統的外語教學的認識做了修正。另外,外語教學本身有其特殊性。教師要了解影響外語聽力理解的因素,採取適當的聽力策略;了解外語教學中目的語文化的導入,跨文化意識培養的重要性等等。因此,教師要了解最新的外語習得理論,對外語教學的特殊性有清醒的認識。 中小學英語教師還應了解語言教學中的流派,了解一些教學法,如口語法、聽說法、溝通法、反應法、自然法、暗示法等產生的背景及其長處與不足;了解我國外語教學的教學模式,如規范教學過程的教學模式、知識技能教學模式、聽說讀寫模式、整體教學模式、啟導示教學模式、交際性教學模式等等;了解我國外語教學的新動向,如在建構理論指導下的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了解我國外語教學的最新成果;了解新課程改革的一些基本理念,掌握《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等等。 四、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 知識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教師高水平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是其從事教學、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必要保證。英語教師在課堂上應給學生起示範作用。特別是初中學生,由於他們年齡不大,自學能力不強,而且接觸英語時間不長,他們最主要的學習和模仿對象就是教師。這就要求初中英語教師必須有標準的發音、優美的語調、良好的口語水平、豐富的語法、詞彙等語言知識,以及過硬的聽、說、讀、寫、譯等能力。這樣,教師才能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並極大的促進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為他們今後的英語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教育方法和手段 《國家英語課程標准》關於「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部分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6�7�6�7」。 學生的主體作用,簡單地講,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出現,他們能夠能動地發展自己的潛能。學生應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教材、教學手段都應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並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學看成「教師灌、學生裝」,把學生看成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對象。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事物內在的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它決定著事物發展的性質和方向,因而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教師則是這一活動過程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學生的知識、能力、品質、性格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學生本身內部的 矛盾性。教師水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設備等對學生來說雖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終究還要靠內因起作用。任何高明的教師,都不能替代學生學習。英語中有句諺語說道:「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在現實中,我們經常看到,同樣一個老師,同樣一本教材,同樣一個教學環境,不同的學生卻出現不同的學習效果。導致這種差異有種種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發揮程度不一。 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做到更新教學觀念。首先,要具有新的人才觀。二十一世紀將是高科技、高競爭的時代,對外語人才的要求顯然與過去不同。二十一世紀要求青年一代具有廣闊的胸懷,豐富的知識,聰敏的智慧,開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傳授英語基礎知識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之一,但還需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學生的能力,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其次,要認識教師角色的轉變。以往的英語課堂教學,教師多數扮演的是一種家長式的角色。而未來的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方法方面做出最重要的改變是「走出演講的角色」,並認為「所有優秀的教師都是激勵者、促進者、輔助者和協調者」。 中小學英語教師不應只滿足做一名知識的傳播者,更要立志做一名研究者,掌握先進的外語教學理論,完善自己的外語教學實踐。

❽ 如何利用成果導向教學

為了迎接新工業革命對高等工程教育的挑戰,同時為了適應由於公共問責制的興起、人們更加關注教育投入的回報與實際產出的現實需要,成果導向教育(
OBE)在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成為了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OBE是由美國首先提出來的。作為教育強國的美國,人們對其在科技方面的貢獻及表現並不滿意,例如人造地球衛星由前蘇聯搶先發射成功等,人們開始反思教育的實用性以及教育成果的重要性。在這種背景下,OBE在1981年由Spady率先提出後,以驚人的速度獲得了廣泛重視和應用。經過此後10年左右的發展,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至今仍被認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確方向。美國工程教育認證協會全面接受了OBE的理念,並將其貫穿於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的始終。2013年6月,我國被接納為「華盛頓協議」簽約成員。用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引導工程教育改革,具有現實意義。
一、成果導向教育及其實施架構
1、什麼是成果導向教育
OBE是指,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目標是學生通過教育過程最後所取得的學習成果。OBE強調如下4個問題:
(1)我們想讓學生取得的學習成果是什麼?
(2)我們為什麼要讓學生取得這樣的學習成果?
(3)我們如何有效地幫助學生取得這些學習成果?
(4)我們如何知道學生已經取得了這些學習成果?
這里所說的成果是學生最終取得的學習結果,是學生通過某一階段學習後所能達到的最大能力。它具有如下6個特點:
(1)成果並非先前學習結果的累計或平均,而是學生完成所有學習過程後獲得的最終結果。
(2)成果不只是學生相信、感覺、記得、知道和了解,更不是學習的暫時表現,而是學生內化到其心靈深處的過程歷程。
(3)成果不僅是學生所知、所了解的內容,還包括能應用於實際的能力,以及可能涉及的價值觀或其他情感因素。
(4)成果越接近「學生真實學習經驗」,越可能持久存在,尤其是經過學生長期、廣泛實踐的成果,其存續性更高。
(5)成果應兼顧生活的重要內容和技能,並注重其實用性,否則會變成易忘記的信息和片面的知識。
(6)「最終成果」並不是不顧學習過程中的結果,學校應根據最後取得的頂峰成果,按照反向設計原則設計課程,並分階段對階段成果進行評價。
從如下5方面可以更深刻地理解OBE的內涵:
(1)OBE強調人人都能成功。所有學生都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功,但不一定同時或採用相同方法。而且,成功是成功之母,即成功學習會促進更成功的學習。
(2)OBE強調個性化評定。根據每個學生個體差異,制定個性化的評定等級,並適時進行評定,從而准確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對教學進行及時修正。
(3)OBE強調精熟。教學評價應以每位學生都能精熟內容為前提,不再區別學生的高低。只要給每位學生提供適宜的學習機會,他們都能達成學習成果。
(4)OBE強調績效責任。學校比學生更應該為學習成效負責,並且需要提出具體的評價及改進的依據。
(5)OBE強調能力本位。教育應該提供學生適應未來生活的能力,教育目標應列出具體的核心能力,每一個核心能力應有明確的要求,每個要求應有詳細的課程對應。
可見,OBE要求學校和教師應該先明確學習成果,配合多元彈性的個性化學習要求,讓學生通過學習過程完成自我實現的挑戰,再將成果反饋來改進原有的課程設計與課程教學。
2、成果導向教育的特點
成果導向教育能夠衡量學生能做什麼,而不是學生知道什麼,前者是傳統教育無法做到的。例如,傳統教育衡量學生的常用方法是,從幾個給定答案中選擇出一個正確答案。這種方法往往只能測試出學生的記憶力,而不能讓學生展示出他們學會了什麼。也就是說,重要的是理解而不是記憶。對內容的理解所體現的認知能力比對內容的記憶所體現的記憶能力重要的多。OBE要求學生將掌握內容的方式,從解決有固定答案問題的能力拓展到解決開放問題的能力。
OBE要求學生通過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例如提出項目建議、完成項目策劃、開展案例研究和進行口頭報告等,來展示他們的能力。這樣的任務,能讓學生展示思考、質疑、研究、決定和呈現的能力。因此,OBE是將學生置於發展他們的設計能力到完成一個完整過程的環境之中。OBE更加關注高階能力,例如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分析和綜合信息的能力、策劃和組織能力等。這種能力可以通過以團隊的形式完成某些比較復雜的任務來獲得。
3、成果導向教育的實施原則
OBE的實施原則如下:
(1)清楚聚焦:課程設計與教學要清楚地聚焦在學生在完成學習過程後能達成的最終學習成果,並讓學生將他們的學習目標聚焦在這些學習成果上。教師必須清楚地闡述並致力於幫助學生發展知識、能力和境界,使他們能夠達成預期成果。清楚聚焦是OBE實施原則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原則,這是因為:第一,可協助教師制定一個能清楚預期學生學習成果的學習藍圖;第二,以該學習藍圖作為課程、教學、評價的設計與執行的起點,與所有的學習緊密結合;第三,無論是教學設計還是教學評價,都是以讓學生能充分展示其學習成果為前提;第四,從第一次課堂教學開始直到最後,師生如同夥伴一樣為達成學習成果而努力分享每一時刻。
(2)擴大機會:課程設計與教學要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要在時間和資源上保障每個學生都有達成學習成果的機會。學校和教師不應以同樣的方式在同一時間給所有學生提供相同的學習機會,而應以更加彈性的方式來配合學生的個性化要求,讓學生有機會證明自己所學,展示學習成果。如果學生獲得了合適的學習機會,相信他們就會達成預期的學習成果。
(3)提高期待:教師應該提高對學生學習的期待,制定具有挑戰性的執行標准,以鼓勵學生深度學習,促進更成功的學習。提升期待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提高執行標准,促使學生完成學習進程後達到更高水平;二是排除邁向成功的附加條件,鼓勵學生達到高峰表現;三是增設高水平課程,引導學生向高標准努力。
(4)反向設計:以最終目標(最終學習成果或頂峰成果)為起點,反向進行課程設計,開展教學活動。課程與教學設計從最終學習成果(頂峰成果)反向設計,以確定所有邁向高峰成果的教學的適切性。教學的出發點不是教師想要教什麼,而是要達成高峰成果需要什麼。反向設計要掌握兩個原則:一是要從學生期望達成的高峰成果來反推,不斷增加課程難度來引導學生達成高峰成果;二是應聚焦於重要、基礎、核心和高峰的成果,排除不太必要的課程或以更重要的課程取代,才能有效協助學生成功學習。
4、成果導向教育的實施要點
OBE的實施要點,或者說關鍵性步驟如下:
(1)確定學習成果。最終學習成果(頂峰成果)既是OBE的終點,也是其起點。學習成果應該可清楚表述和可直接或間接測評,因此往往要將其轉換成績效指標。確定學習成果要充分考慮教育利益相關者的要求與期望,這些利益相關者既包括政府、學校和用人單位,也包括學生、教師和學生家長等。
(2)構建課程體系。學習成果代表了一種能力結構,這種能力主要通過課程教學來實現。因此,課程體系構建對達成學習成果尤為重要。能力結構與課程體系結構應有一種清晰的映射關系,能力結構中的每一種能力要有明確的課程來支撐,換句話說,課程體系的每門課程要對實現能力結構有確定的貢獻。課程體系與能力結構的這種映射關系,要求學生完成課程體系的學習後就能具備預期的能力結構(學習成果)。
(3)確定教學策略。OBE特別強調學生學到了什麼而不是教師教了什麼,特別強調教學過程的輸出而不是其輸入,特別強調研究型教學模式而不是灌輸型教學模式,特別強調個性化教學而不是「車廂」式教學。個性化教學要求教師准確把握每名學生的學習軌跡,及時把握每個人的目標、基礎和進程。按照不同的要求,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提供不同的學習機會。
(4)自我參照評價。OBE的教學評價聚焦在學習成果上,而不是在教學內容以及學習時間、學習方式上。採用多元和梯次的評價標准,評價強調達成學習成果的內涵和個人的學習進步,不強調學生之間的比較。根據每個學生能達到教育要求的程度,賦予從不熟練到優秀不同的評定等級,進行針對性評價,通過對學生學習狀態的明確掌握,為學校和教師改進教學提供參考。
(5)逐級達到頂峰。將學生的學習進程劃分成不同的階段,並確定出每階段的學習目標,這些學習目標是從初級到高級,最終達成頂峰成果。這將意味著,具有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將用不同時間、通過不同途徑和方式,達到同一目標。
5、成果導向教育三角形框架
綜上,可將OBE的實施框架歸納為:1個核心目標、2個重要條件、4個關鍵前提、4個實施原則、5個實施要點。由此構成了OBE的三角形實施框架(見圖1)。

圖1 成果導向教育三角形實施框架
其中,一個核心目標:所有學生都要達成頂峰成果。兩個重要條件:一是描繪成果藍圖,建立一個清晰的學習成果藍圖,並勾勒出哪些是必備的能力與內容,即確定學生在畢業時應該達到的能力結構;二是創設成功環境,為學生達成預期成果提供適宜的條件和機會。三個關鍵前提:一是所有學生均能通過學習達成預期成果,但不一定同時和通過相同途徑、採用同樣方式;二是成功是成功之母,學習的成功會促進更成功的學習;三是學校要對學生成功學習負責,學校掌握著成功的條件與機會,直接影響學生能否成功學習。四個實施原則是:清楚聚焦、擴大機會、提高期待和反向設計。五個實施要點是:確定學習成果、構建課程體系、確定教學策略、自我參照評價和逐級達到頂峰。
二、成果導向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比較
這里所說的傳統教育是指相對OBE而言目前的具有普遍性特徵的教育。
1、成果導向教育的新突破
(1)成果決定而不是進程決定。傳統教育的課程教學嚴格遵循規定的進程,統一的教學時間、內容、方式等。教學進度是以大部分學生可以完成的假設為前提預設的,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未完成學習,將被視為達不到教學要求。OBE的目標、課程、教材、評價、畢業要求等均聚焦於成果,而不是規定的進程。OBE強調學生從學習的一開始就有明確目標和預期表現,學生清楚所期待的學習內涵,教師更清楚如何協助學生學習。因此,學生可以按照各自的學習經驗、學習風格、學習進度,逐步達成目標,所有的學生均有機會獲得成功。
(2)擴大機會而不是限制機會。傳統教育嚴格執行規定的學習程序,就像將學生裝進了以同樣速度和方式運行的「車廂」,限制了學生成功的機會。OBE強調擴大機會,即以學習成果為導向,以評價結果為依據,適時修改、調整和彈性回應學生的學習要求。「擴大」意味著改進學習內容、方式與時間等,而非僅僅延長學習時間。
(3)成果為准而不是證書為准。傳統教育學生獲得證書是以規定時間完成規定課程的學分為准,而這些課程學分的取得是以教師自行設定的標准為准。OBE獲得證書是以學習成果為准,學生必須清楚地展現已達到規定的績效指標,才能獲得學分。將學習成果標准與證書聯系起來,使得證書與學生的實際表現相一致,而非只是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學業的證明。
(4)強調知識整合而不是知識割裂。傳統教育只強調課程體系,實際上是將知識結構切割成了一個個課程單元,每門課程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界限清晰的知識單元,這些知識單元之間的聯系被弱化了,學生的學習往往是「只見大樹、不見森林」。OBE強調知識的整合,是以知識(能力)結構出發反向設計,使課程體系支撐知識結構,進而使每門課程的學習都與知識(能力)結構相呼應,
最終使學生達成頂峰成果。
(5)教師指導而不是教師主宰。傳統教育以教師為中心,教什麼、怎麼教都由教師說了算,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安排來完成學習。OBE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應該善用示範、診斷、評價、反饋以及建設性介入等策略,來引導、協助學生達成預期成果。
(6)頂峰成果而不是累積成果。傳統教育將學生每次學習的結果都累積起來,用平均結果代表最終成果。這樣,學生某一次不成功的學習,就會影響其最終成果。OBE聚焦的是學生最終達成的頂峰成果,學生某一次不成功的學習,只作為改進教學的依據,不帶入其最終成果。
(7)包容性成功而不是分等成功。傳統教育在教學進程中的評價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最終成果也被劃分成不同等級,從而將學生分成了不同等級的成功者。OBE秉持所有學生都是成功學習者的理念,僅將學生進行結構性區分或分類,採取各種鼓勵措施,創造各種機會,逐步引導每一位學生都成為成功的學習者,達成頂峰成果。
(8)合作學習而不是競爭學習。傳統教育重視競爭學習,通過評分將學生區分開或標簽化,將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關系置於一種競爭環境中。在這種環境中,學習成功者和學習失敗者之間不可能建立一種和諧互動的關系。OBE強調合作式學習,將學生之間的競爭轉變為自我競爭,即讓學生持續地挑戰自己,為達成頂峰成果而合作學習。通過團隊合作、協同學習等方式,使學習能力較強者變得更強,使學習能力較弱者得到提升。
(9)達成性評價而不是比較性評價。傳統教育強調比較性評價,在學生之間區別出優、良、中、差等不同等級。OBE強調自我比較,而不是學生之間的比較。強調是否已經達到了自我參照標准,其評價結果往往用「符合/不符合」、「達成/未達成」、「通過/未通過」等表示。由於採用學生各自的參照標准,而不是學生之間的共同標准,故評價結果沒有可比性,不能用於比較。
(10)協同教學而不是孤立教學。傳統教育將教學單元細化為一個個孤立的課程教學,承擔每門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獨立開展教學工作,很少顧及不同課程教學之間的協同效應。OBE強調教學的協同性,要求每一名承擔課程教學的教
師,為了達到協助學生達成頂峰成果的共同目標,進行長期溝通、協同合作,來設計和實施課程教學及評價。
2、成果導向教育與傳統教育對比。
表1從學習導向、成功機會、畢業標准、成就表現、教學策略、教學模式、教學中心、評價理念、評價方法和參照標准等10個方面,對OBE和傳統教育進行了對比。
三、基於成果導向教育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成果導向教育作為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正確方向。正如前述,成果導向教育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與操作模式。但在推進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時,我們絕不能徹底摒棄現有的高等工程教育體系,應將成果導向教育理念融入高等工程教育體系中,改革與此不相適應的做法。結合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現狀,考慮到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要求,基於成果導向教育的工程教育改革首先要實現如下三個轉變。
表1 OBE與傳統教育的對比

1、從學科導向向目標導向轉變
傳統的工程教育是學科導向的,它遵循專業設置按學科劃分的原則,教育模式傾向於解決確定的、線性的、靜止封閉問題的科學模式,知識結構強調學科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和完備性,教學設計更加註重學科的需要,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專業的需求。成果導向的工程教育是目標導向的,它遵循的是反向設計原則,其「反向」是相對於傳統工程教育的「正向」而言的。反向設計是從需求(包括內部需求和外部需求)開始,由需求決定培養目標,再由培養目標決定畢業要求,再由畢業要求決定課程體系。正向設計是從課程體系開始,逆反向過程到畢業要求,再到培養目標,再到需求。然而,這時的需求一般只能滿足內部需求,而不一定能滿足外部需求,因為它是教育的結果而不是教育的目標。因此,傳統工程教育對國家、社會和用人單位等外部需求只能「適應」,而很難做到「滿足」。而目標導向下的工程教育則不然,它是反向設計、正向實施,這時「需求」既是起點又是終點,從而最大程度上保證了教育目標與結果的一致性。
目標導向下的工程教育在教學設計與實施中強調如下四個方面:培養目標要以需求為導向,畢業要求要以培養目標為導向,課程體系和課程教學要以畢業要求為導向,資源配置要以支撐畢業要求與培養目標的達成為導向。畢業要求的達成要能支撐培養目標的達成,課程教學要求的達成要能支撐畢業要求的達成。所有參與教學的教師要明確自己所教對達成畢業要求和培養目標的貢獻與責任,每位學生要明確自己所學對達成畢業要求和培養目標的作用。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的表述要有利於對目標和要求的達成度進行評價。
2、從教師中心向學生中心轉變。
所謂以教師為中心是指,教學設計主要取決於教什麼,教學過程主要取決於怎麼教,教學評價主要取決於教得怎麼樣,這是學科導向教育的必然。所謂以學生為中心是指,教學設計主要取決於學什麼,教學過程主要取決於怎麼學,教學評價主要取決於學得怎麼樣,這是成果導向教育的使然。也就是說,以學生為中心的工程教育要求整個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都要緊緊圍繞促進學生達到學習成果(畢業要求)來進行,要求提供適切的教育環境、了解學生學什麼(內容)和如何學(方式與策略)、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並實施適切的教學評價來適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成效。
以學生為中心的工程教育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培養目標與畢業要求緊緊圍繞學生的發展來確定;教學內容根據對學生的期望而設計;師資與其它支撐條件判斷標準是是否有利於學生達成預期目標;評價的焦點是學生學習效果與表現;是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個別優秀學生。以學生為中心的工程教育強調「教主於學」的教學理念,即教之主體在於學、教之目的在於學、教之效果在於學。遵循以學論教的教學原則,即教什麼取決於學什麼,怎麼教取決於怎麼學,教得怎麼樣取決於學得怎麼樣。重教輕學是傳統工程教育的痼疾,至今仍然主導著課堂教學。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解決兩個基本問題:教學本質與教學理念。
教學本質回答的是教學是什麼。傳統的認識是:教學是「教師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這種傳統認識有5個局限:教學局限於教書,教書局限於課程,課程局限於課堂,課堂局限於講授,講授局限於教材。我們理解的教學就是「教學生學」,教學生「樂學」、「會學」、「學會」。其中「會學」是核心,要會自己學、會做中學、會思中學。教學理念回答的是教學為什麼。傳統的認識是:「教」是為了「教會」,「學」是為了「學會」。我們提倡的教學理念是「教為不教、學為學會」。「教為不教」有兩層含義:「教」的目的是「不教」,「教」的方法是「大教」。「教,是為了不教」是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的名言。這種「教」是教學生「學」,這種「大教」是「善教」。施教之功,貴在引路,妙在開竅。葉聖陶先生曾講:「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也。」
3、從質量監控向持續改進轉變。
我國高校目前的教學質量管理,還停留在對教學環節進行質量監控的初級階段,初步具備了監督、調控功能,但缺乏改進功能。一個具有完善功能的質量管理體系應該具備「閉環」特徵,即通過監督功能發現偏差,通過調控功能糾正這些偏差,再通過改進功能分析產生這些偏差的原因,並對系統進行改進。也就是說,這三個功能是首尾搭接,互為輸入和輸出的關系。
成果導向的工程教育是一個持續改進的過程。它要求建立一種有效的持續改進機制,從而實現如下功能:能夠持續地改進培養目標,以保障其始終與內、外部需求相符合;能夠持續地改進畢業要求,以保障其始終與培養目標相符合;能夠持續地改進教學活動,以保障其始終與畢業要求相符合。
建立持續改進體系的要點包括「1個目標、2條主線和3個改進」:1個目標是保障質量,2條主線包括培養目標的符合度與達成度和畢業要求的符合度與達成度,3個改進為培養目標的持續改進、畢業要求的持續改進和教學活動的持續改進。這3個改進,通過三個循環來實現,即:通過外循環持續改進培養目標、通過內循環持續改進畢業要求、通過成果循環持續改進教學活動。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的符合度與達成度這兩條主線,是對其符合度和達成度的評價與改進過程。首先,評價畢業要求(培養目標)是否與培養目標(內外需要)相符合,如果不符合,就要改進畢業要求(培養目標);然後,評價畢業要求(培養目標)是否達成,如果沒有達成,就要改進教學活動(畢業要求)。教學活動的改進包括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支持條件、學生的學習機會、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等。
四、結束語
成果導向教育作為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在美國等一些國家已有了多年的理論與實踐探索,至今已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實施模式,而且已證明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正確方向。為了使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更好地適應國家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迎接新工業革命的挑戰,需要我們在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的引導下,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著力實現三個轉變,即:從學科導向向目標導向轉變、從教師中心向學生中心轉變和從質量監控向持續改進轉變。

閱讀全文

與成果學生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
公司間商標授權書模板 瀏覽:115
上海市醫患糾紛預防與調解辦法 瀏覽: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