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淳於意在脈診方面有什麼成就
淳於意在脈診方面的成就是很突出的。據《史記》載,中醫利用脈診於臨床,是戰國時期的扁鵲首先提出並實踐的。早期的脈診,是一種「三部九候」法,即對病人的頭頸部、上肢及下肢,都要摸脈診斷,這在實際應用中,有很多不便。有鑒於此,淳於意經過長期實踐和摸索,進行了一些改革。他在診脈時。只利用「寸口」的切脈法,即只切候上肢腕部的動脈。他所記錄的25例病案中,有20例都有脈象記錄,說明脈診在他診斷過程中所佔的重要位置。「寸口」脈在當時又叫「氣口」,是簡便而有效的切脈診斷法,這種方法一直沿用下來。淳於意對脈診的內容有深入細致的記載。他認為人體內部臟腑的狀態,可以從切脈中反映出來,如在診籍中就提到有「心脈」、「肝脈」、「腎脈」,還提到如「脈無五臟氣」的情況,這是利用脈診判斷人體內部臟器健康狀態的記錄。這種通過寸口脈來判斷臟腑健康的方法,盡管診籍並非脈學診斷專著,因而記錄得不全面細致,但淳於意確實是以這種方法來診斷內臟病症的。如他的診籍中載有「心脈濁躁」、「肝脈弦」、「腎脈主濁」等,表明他從脈象上判斷出內臟的病狀。這可以說是開中醫以寸口脈分候內臟病症的先河。
2. 淳於意在脈診方面有哪些成就
淳於意在脈診方面的成就也是很突出的。據《史記》載,中醫利用脈診於臨床,是戰國時期的扁鵲首先提出並實踐的。早期的脈診,是一種「三部九候」法,即對病人的頭頸部、上肢及下肢,都要摸脈診斷,這在實際應用中,有很多不便。有鑒於此,淳於意經過長期實踐和摸索,進行了一些改革。他在診脈時。只利用「寸口」的切脈法,即只切候上肢腕部的動脈。他所記錄的25例病案中,有20例都有脈象記錄,說明脈診在他診斷過程中所佔的重要位置。「寸口」脈在當時又叫「氣口」,是簡便而有效的切脈診斷法,這種方法一直沿用下來。
3. 脈象的介紹
脈象,中醫指脈搏的快慢、強弱、深淺的情況。
4. 人體的脈象有哪些分類
脈象分類非常復雜,經歷代醫家整理,定為二十八脈,這里又將最常用的作以下分類介紹。
浮脈:脈來浮在皮膚表面,手指輕著皮膚,就有感覺,一般見此脈大多屬表證。
沉脈:脈來沉行筋骨間,重按才有感覺,見此脈大多屬里證。
遲脈:脈來遲慢,一呼一吸之間只有2、3次(正常脈4、5次。古人都用自己的呼吸來估計脈搏的速度,就診以前,醫生必須先自己安心定神,調整呼吸次數到均勻後,才能就診)。見此脈大多屬寒。
數脈:脈來快速,一呼一吸之間有6、7次。這種脈屬熱。
細脈:脈來細小如線而軟。見於氣衰血少的病證中。
大脈:脈來洪大,手指下有充滿豐盛的感覺,說明邪氣亢盛。
濡脈:脈來軟弱無力,輕取較顯,重按即無。見於虛證,尤多見於氣虛者。
弦脈:按脈時如有線勒手指,彷彿按在緊張的弓弦上,這種脈象多說明肝病氣郁或寒痛。
滑脈:脈在手指下往來流利圓滑,好像珠子在圓盤中滑動。說明有痰,或邪氣盛,但正常早期妊娠時也可見這種脈象。
澀脈:脈來艱澀不流利,是氣血運行不暢的表現。多見於血虛或氣滯證。
細脈和大脈,表現了脈的形狀;濡脈、弦脈、滑脈和澀脈表現了脈的動態。這些是較常見的脈。此外還有長、短、緊、促、結、代、動、弱、微、緩、芤、革、牢、散、伏、疾等脈。
5. 脈象的基本含義
脈動應指 (指頭)的形象稱為脈象,包括頻率、節律、形態、充盈度、
顯現部位、通暢的情況、動勢的和緩、波動的幅度等方面。脈象的形成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心主血脈,心臟搏動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脈搏。心臟的搏動和血液在血管中的運行均由宗氣所推動。血液循行於脈管之中,除了心臟的主導作用外,還必須有各臟器的協調配合。肺朝百脈,即是循行於全身的血脈均匯於肺 ,且肺主氣 ,通過肺氣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主統血,血液的循行有賴於脾氣的統攝;肝藏血,肝主疏泄,有調節血量的作用;腎藏精,精化氣,是人體陽氣的根本,各臟腑功能活動的動力;而且精可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質基礎之一。故脈象的形成與五臟功能活動有關,而且五臟與六腑相表裡,脈象的變化也可反映六腑的變化。
脈象要素
脈象要素,指脈象的基本組成部分,包括位、數、形、勢等四個方面。
脈象的辨識主要依靠手指的感覺。脈象的種類很多,中醫文獻常從位、數、形、勢四個方面加以分析歸納,它與脈搏的頻率、節律,呈現的部位、長度、寬度,脈管的充盈度、緊張度,血流的通暢流利度,心臟搏動的強弱等因素有關。掌握脈象要素,對於理解各種脈象的特徵及形成機理,可起到執簡馭繁的作用。
一脈位
指脈搏跳動顯現的部位和長度。每次診脈均應診察脈搏顯現部位的深淺、長短。正常脈搏的部位不浮不沉,中取可得,寸、關、尺三部有脈。如脈位表淺者為浮脈;脈位深沉者為沉脈等;脈搏超過寸、關、尺三部者為長脈,脈動不及寸、尺者為短脈。
二脈數
指脈搏跳動的至數和節律。每次診脈均應診察脈搏的頻率快慢和節律是否均勻。正常成人,脈搏的頻率約為每分鍾70-90次,且節律均勻,沒有歇止。如一息五至以上為數脈等;一息不滿四至為遲脈;出現歇止者,有促脈、結脈、代脈等脈的不同;脈律快慢不勻者,為三五不調,有散脈、澀脈等。
三脈形
指脈搏跳動的寬度等形態。每次診脈均應診察脈搏的大小、軟硬等形狀。脈形主要與脈管的充盈度、脈搏波動的幅度等因素有關。如脈管較充盈,脈搏幅度較大者為洪脈;脈管充盈度較小,搏動幅度較小者為細脈;脈管彈性差、欠柔和者為弦脈;脈體柔軟無力者為濡脈、緩脈等。
四脈勢
指脈搏應指的強弱、流暢等趨勢。脈勢包含著多種因素,如脈動的軸向和徑向力度;主要有由心臟和阻力影響所產生的流利度;由血管彈性和張力影響而產生的緊張度等。每次診脈均應診察脈動勢力的強弱及流暢程度。正常脈象,應指和緩,力度適中。應指有力為實脈;應指無力為虛脈;通暢狀態較好,脈來流利圓滑者為滑脈;通暢狀態較差,脈來艱澀不暢者為澀脈等。
以上是構成脈象的基本要素,也是體察脈象的基本要點。脈象的辨別,主要依據醫者指下感覺,因此,醫者察脈,必須反復練習指感,細心體察,尤其是對脈象的位、數、形、勢等更應反復體察,將各種脈象要素綜合起來進行分析,才能形成比較完整的脈象,才能正確的分辨各種病脈。
健康人脈象應為一次呼吸跳4次,寸關尺三部有脈,脈不浮不沉,和緩有力,尺脈沉取應有力。常見病脈有浮脈、沉脈、遲脈、數脈、虛脈、實脈、滑脈、洪脈、細脈、弦脈等。
記載
晉·王叔和《脈經》將脈象總結為二十四種;元·滑壽《診家樞要》發展為三十種脈象;明·李時珍《瀕湖脈學》定為二十七脈;明·李士材《診家正眼》再增入疾脈,合二十八種脈象。後世多沿用二十八脈。
6. 正常脈象的特點是什麼
正常脈象又稱平脈或常脈,其特點是三部有脈,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四到五至,約每分鍾60到90次)。和緩有力,節律均勻,即「有胃、有神、有根」。
7. 脈象的正常脈象
概括
正常人脈象,又稱平脈,常脈。常脈為三部有脈,一息四至(每分鍾脈搏70-80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節律均勻,從容和緩,流利有力,尺脈沉取不絕。稱為有胃,神,根。其中有胃,就是有胃氣,脈搏表現和緩,從容,流利;有神,是指脈搏應指有力柔和,節律整齊;有根,主要表現為尺脈沉取不絕。
關聯
此外,脈象與內外環境的關系十分密切。由於氣候,年齡,性別,體質,勞逸及精神狀態等因素的影響,脈象也會發生某些生理變化。例如一年四季,脈象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變化;年齡越小,脈搏越快;嬰兒脈急數,青壯年脈多有力,老人脈稍弦,婦女脈象較男性脈象弱而略快;胖人脈稍沉,瘦人脈稍浮;勞力之後,飲酒,飽食或情緒激動時,脈多快而有力,飢餓時脈來較弱;腦力勞動者脈多弱於體力勞動者等。這些均應與病脈相鑒別。另外,少數人橈動脈走向異常,脈可不顯現於寸口,如有的顯於寸口的背側,名曰「反關脈」;有的從尺部斜向手背,名曰「斜飛脈」。這都不屬於病脈。
8. 正常脈象是怎樣的
正常脈象
正常的脈象,亦名常脈,又稱平脈或緩脈。常脈脈象從容和緩,不浮不沉,不遲不數,不細不洪,節律均勻,一息(一呼一吸)脈搏四或五至,每分鍾約60~90至,且應指有力。中醫認為常脈一般都有胃氣(從容和緩、節律一致)、有神(脈至數來去清楚,無三五不調,亦不過快或過慢)、有根(尺脈候腎,如兩尺脈沉取有力而柔和,即是脈象有根)。
中醫在切診時,還十分注意排除影響脈象的因素,以避免誤斷。如從年齡看,脈象小兒多快於成人,年齡越小,脈搏越快;青壯年體多強健,脈多有力;老年人體衰弱,脈來緩遲;成年女性較成年男性脈象濡弱而略快;瘦人脈多稍浮;騰人脈象多沉伏。另外,當長途旅行、重體力勞動、劇烈運動,或飲酒、飽食、情緒激動時,脈多快而有力;飢餓時,脈較弱;氣候對脈象也有影響,如春天的脈象微弦(春弦),夏季的脈象微洪(夏洪),秋季的脈象微浮(秋毛)、冬季的脈象微沉(冬石)。至於「反關脈」(脈不見於寸口,而見於腕關節的背側)、「斜飛脈」(脈從尺部斜向虎口),都因橈動脈位置異常所致,一般不是病脈。
9. 中醫把脈的原理是什麼呢
中醫“把脈”的原理其實就是掌握心臟跳動的頻率來判斷病人的身體狀況,就跟現在的西醫會利用聽診器聽病人的心跳,然後記錄心率是一樣的道理。只不過中醫不需要接觸外在的工具,完全憑借自己的醫學知識就可以判斷出來,所以從把脈就可以看出病人的心氣的盛衰以及血氣的盈虧狀態,比西醫會更直觀一些。
而如果一個人的脈搏跳動的完全沒有規律,時而快時而慢,沒有規律可循。這樣的脈象就顯示這個人很可能有高血壓的疾病,經常是年紀比較大的老年人才會有這樣的脈象,有著很大的中風和腦溢血的危機,是比較危險的。
另外還有一種比較危險脈象就是沒有規律可循,但是同時在把脈的時候還發現有變速停跳的特徵,那麼這種病人基本上就已經是發生了中風或者腦溢血的病人,現在證字啊進行搶救。所以這樣的脈象基本上沒有辦法提前預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