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中西商務禮儀差異研究成果

中西商務禮儀差異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22-06-17 03:25:49

㈠ 中西商務禮儀的比較 急需

論中西禮儀的差異
--------------------------------------------------------------------------------

禮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規則,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工具。由於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們遵守著各不相同的禮儀。中西禮儀更是截然不同。
禮儀是一種文化,是文化就有縱向得傳承和橫向得借鑒與融合。隨著世界全球化不斷加快步伐,經濟、文化高速碰撞融合得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進中國,中國傳統禮儀也不斷受到西方禮儀文化得沖擊。如何保護中華民族傳統禮儀,並去其糟粕,與西方禮儀進行合理有效得融合,成為人們不斷思考和探討的話題。越來越多得人認識到中西禮儀文化必將會互相滲透,不斷發展。
就拿餐飲方面舉例。現在中國飲食市場上洋快餐和西餐佔了很大得比重,越來越多得人開始嘗試和接受這些外來食品。麥當勞幾乎代表了一種文化時尚,成為美國文化在餐飲領域得標志。與此同時,法國得貴族文化,英國得紳士文化也隨著飲食而湧入中國。隨著中西飲食文化的交流,不僅帶來了蛋糕、麵包、雞尾酒等西式菜點,也帶來了西方一些先進得製作工藝和飲食方法。這些都為古老得中國飲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當然我國悠久而燦爛得飲食文化在海外得影響也越來越大,幾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現了大量得中國餐館,中國菜日益受到各國人民得歡迎與喜愛。比如北京烤鴨儼然已經成為外國人心中得地道美味。
但在中西禮儀沒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這些禮儀的種種差異。
一 ,在服飾方面,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他們喜歡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環的習俗。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平時人們喜歡穿著休閑裝,如T恤加牛仔服。
而中國的一些傳統服飾,已漸退歷史舞台,除了一些特殊的場合或是時裝發布會等,中國人的穿著打扮已日趨西化。
二,在用餐方面,
中國人在吃飯的時候都喜歡熱鬧,很多人圍在一起吃吃喝喝,說說笑笑,大家在一起營造一種熱鬧溫暖的用餐氛圍。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會上,中國人在餐桌上並沒有什麼很特別的禮儀。而西方人在用餐時,都喜歡幽雅、安靜的環境,他們認為在餐桌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禮儀,不可以失去禮節,比如在進餐時不能發出很難聽的聲音。
中西方宴請禮儀也各具特色。在中國,從古至今大多都以左為尊,在宴請客人時,要將地位很尊貴的客人安排在左邊的上座,然後依次安排。在西方則是以右為尊,男女間隔而坐,夫婦也分開而坐,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於自己右邊的女賓客拉開椅子,以示對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時要坐正,認為彎腰,低頭,用嘴湊上去吃很不禮貌,但是這恰恰是中國人通常吃飯的方式。吃西餐的時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飲酒,中國的餐桌上酒是必備之物,以酒助興,有時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喝酒的時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另外,在用餐時的一些小細節,比如,衣著方面:
中方
在中國,人們在餐館用餐的穿著可以隨便一些,即使是T恤、牛仔褲都可以,只有在重要的宴會上才穿得隆重一些。
西方
吃飯時穿著得體是歐美人的常識。去高檔的餐廳,男士要穿著整潔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裝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裝的話,男士必須打領帶。不可以穿休閑服到餐館里用餐(即使再昂貴的也不能)
三,在日常交際方面,
中國人大多使用一些比較隨和的口頭語,很輕易的就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比如,「你去哪兒了?」可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到突然、尷尬,甚至不快,因為西方人會把這種問話理解成為一種「盤問」,感到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們只說一聲「Hello」或按時間來分,說聲「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更多的時候西方人用談論天氣情況來展開話題交談。
中西語言中有多種不同的告別語。如在和病人告別時,中國人常說「多喝點開水」、「多穿點衣服」、「早點休息」之類的話,表示對病人的關懷。但西方人絕不會說「多喝水」之類的話,因為這樣說會被認為有指手畫腳之嫌。比如他們會說「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復」等等。
四,在公關交際方面,
中國人見面喜歡點點頭,握握手或行拱手禮,但在西方,特別的歐美國家,擁抱禮是十分常見的見面禮與道別禮,親吻禮和吻手禮也是常見的西方見面禮。
不難看出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中西禮儀存在著很明顯的差異。
禮儀是一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東西。這就要求中西方禮儀在融合的過程中避免進入兩個誤區:
其一,是拿西方的禮儀取代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禮儀是一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東西。比如在青年中,舉行外國式婚禮、過西方節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視的傾向。對西洋禮儀只是作為民俗知識了解一下無可厚非,如果趨之若騖,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傳統禮儀也會被淹沒。
其二,是把禮儀教育的重點集中在操作層面,比如鞠躬要彎多少度,握手要停幾秒鍾等等。這些問題不是不可以講,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禮儀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義。
關於中西禮儀存在著如此明顯的差異,有著很古老的根源。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唯一傳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國的禮儀,始於夏商周,盛於唐宋,經過不斷地發展變化,逐漸形成體系。西方社會,是幾大古代文明的繼承者,曾一直和東方的中國遙相呼應。經過中世紀的黑暗,最終迎來了文藝復興,並孕育了資本主義和現代文明,產生了現代科技和文化。
正是有了這些差異,才促使中西方不斷交流,不斷融合,從而推動社會的不斷發展。但不可否認,當今國際通行的禮儀基本上是西方禮儀。這種現象的原因並不僅僅是西方的實力強大,深層的原因在於西方人價值觀的統一,在於西方人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和深刻覺悟。這就要求我們自創一套自己的禮儀體系,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優越感,努力使別人認同我們的文化,真正使我們的禮儀行於世界。
一個禮儀缺乏的社會,往往是不成熟的社會。而一個禮儀標准不太統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會,往往是一個不和諧的社會。禮儀,是整個社會文明的基礎,是社會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現方式。創建和諧社會,必須先從禮儀開始。中國今天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無論是物質,精神,文化各個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價值觀進行統一。而禮儀文化無疑是這種統一的「先行軍」,只有認清中西禮儀文化的差異,將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適合中國當代社會的禮儀文化體系,達到和諧社會的理想。從而達到和諧世界的理想

㈡ 論文 中西方商務禮儀文化差異 參考書目

摘 要
禮儀,是整個社會文明的基礎,是社會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現方式。中國是禮儀之邦,有著燦爛的五千年文化華夏文明,在世界上影響深遠。著名國學家錢穆先生就曾經說過,「中國文化的核心就是禮」。當在近200多年,隨著西方國家的崛起,西方主導著世界。現今國際通行的禮儀基本上是西方禮儀。這種現象的原因並不僅僅是西方的實力強大,深層的原因在於西方人價值觀的統一,在於西方人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和深刻覺悟。在今天中西方禮儀文化的融合過程中,我們中國,更多的還是借鑒西方。但無論是借鑒西方的禮儀,或者是我們是自創一套自己的禮儀系統,這在形式上都不難。難的是我們也能有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有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和深刻覺悟。我們借鑒西方禮儀,不僅僅是要借鑒它的形式,更應當借鑒其內在靈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優越感,才能確立我們的感染力。民族的復興不僅是實力的復興,更是一種文化的復興。只有別人也認同我們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們的禮儀行於世界。
關鍵詞:中西方,禮儀,差異
引 言
禮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規則,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工具。由於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們遵守著各不相同的禮儀。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唯一傳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國的禮儀,始於夏商周,盛於唐宋,經過不斷地發展變化,逐漸形成體系。西方社會,是幾大古代文明的繼承者,曾一直和東方的中國遙相呼應。經過中世紀的黑暗,最終迎來了文藝復興,並孕育了資本主義和現代文明,產生了現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著截然不同的禮儀文化。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更是越發顯露,這種差異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在中西禮儀沒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這些禮儀的差異。有於各國的歷史與文化底蘊不同,各國人民在進行禮尚交往時的習慣也有不少差異。特別是中西方之間,禮儀上的差別很大,因為不了解這些差異而引起的誤會和笑話並不少見。近代歷史上有兩則故事,相信大家會比較熟悉。故事一是:李鴻章曾應俾斯麥之邀前往赴宴,由於不懂西餐禮儀,把一碗吃水果後洗手的水喝了。當時俾斯麥不了解中國的虛實,為了不使李鴻章丟丑,他也將洗手水一飲而盡,見此情景,其他文武百官只能忍笑奉陪。還有一個故事是:一個國民黨軍官攜夫人去機場迎接來自美國的顧問。雙方見面後,美國顧問出於禮貌說:「您的夫人真漂亮!」軍官甚感尷尬又不免客套一番:「哪裡,哪裡!」在中國,這本是一句很普通的客套話,可是蹩腳的翻譯卻把這句話譯成:where?where?美國顧問聽了莫明其妙,心想:我只是禮貌地稱贊一下他的夫人,他居然問起我他的夫人哪裡漂亮?於是他只好說:「從頭到腳都漂亮!」這兩個故事都是由於中西文化差異鬧出的禮儀上的笑話。由此可見,了解中西方禮尚交往之間的習慣差異是很有必要的。往大處來說,一個國家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貿易中,了解對方國家的禮儀習慣,將有利於各國之間的交往。從小處來講,一個人了解對方的禮儀民間習慣,是對對方的尊重,容易給對方留下一個好印象,以便交往的順利進行。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不斷發展,東西方的禮儀正在相互融合,西方人逐漸地接受了東方文化中重情感等合理因素,東方人也逐漸地接受了西方文化中先進文明的禮儀和交往方式。但在現實生活中,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而對禮儀產生的影響還很多。
1、 研究中西禮儀差異及原因
1.1 中西方禮儀差異的背景
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的,沒有孰優孰劣的問題。就西方來說,它的歷史只有短短200年,而它的人民是從各個地方移民而來的,眾多不同民族和種族都融合在一起。他們信奉的誓言是:「只要我們能夠夢想的我們就一定能夠實現!」這是西方精神,是在英雄主義和獻身精神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以它短短200年的歷史,創造了人類史上的燦爛文明,它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這就是西方的魅力。造成中西方禮儀差異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環境的不同,使得各國的人民有著完全不同的道德標准體系和價值觀。
1.2 中西方觀念的差異
東方文化崇尚集體和團體精神,人們的倚賴性較強。而西方文化崇尚獨立和個性自由。比如,中國人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品是至關重要的,而這種人品是建立在關心國家,熱愛集體,家庭和睦,人際關系和諧的基礎之上。如果只考慮個人的利益,你的人品則大大的折扣。
而在西方人們法制觀念較強。在此前提下,他們崇尚個人自由,不願受到來自政府,教會或其他組織的干涉,喜歡我行我素。在家庭中,孩子們從小就被灌輸自立自強的觀念。青年人總是希望自己能盡量早獨立,擺脫父母的管束,他們不希望過分的倚賴家庭,倚賴父母,否則,他們將失去自由,失去別人對他們的尊重。再這一點上,中國文化則有所不同。家庭是中國人最重視的生活集體。父母對孩子倍加珍惜,恨不能一切都為孩子想到,以致於當孩子長大成人,結婚時要給孩子大操大辦,當孩子有了孩子後,還要犧牲自己的晚年來照顧自己的孫子,即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又過分的照顧孩子,結果使孩子的自理能力較差,甚至於在中國今天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國有企業職工極不情願丟掉鐵飯碗,這種倚賴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遺產。這種文化上的差異,導致中西方觀念很大的差異,以至於中西方禮儀從根本上有很大的差異。
禮儀是與本土的思想文化相對應的,由於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們遵守著各不相同的禮儀。梁啟超在有名的《勸學篇》裡面講到:「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致身心,西學應世事。」在禮儀的表現中,西方更多的聚焦在行為、語言的面上;而中國禮儀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僅行為人的語言、行動本身具有話語意義,同時還需從行為人的語言、行動中去「悟」出一些東西,在言傳的同時,還需意會。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的,沒有孰優孰劣的問題。
2、 中西方見面的禮儀的差異
西方人見面時,不一定會握手,只要笑一笑,打個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一次見面,而中國人則視握手為一個基本禮節。但在中國握手並沒有太多的限定,而西方人握手是有一定禮節的。例如男女之間,女方先伸出手,若女方無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點頭鞠躬致意;長幼之間由長輩先伸出手;上下級之間,由上級先伸出手;賓主之間由主人先伸出手。而且握手時應注視對方,並摘下手套,否則會被視為不禮貌。
2.1 中西方稱呼的差異
在西方,稱呼是比較籠統的,一個稱呼可以涵蓋中國很多稱呼。例如,西方稱呼男的為先生,稱呼女的女士或小姐,而在我國「先生」第一解釋是「教師」,是對教師最古老最悠久的稱謂。隨著改革開放,先生已成為社會上最流行的尊稱口語,西方人稱」uncle」,可以涵蓋我國的嬸嬸,伯母,姨。他們對這些方面的關系也不如中國分明,中國父親那邊的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親方為舅,姨,表兄妹。在西方,人們見面時喜歡直呼其名,這是親切友好的表示,縱使交談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稱呼,但過一會兒就改稱名字。而在中國,人們很喜歡被稱為某某經理,某某總裁,因為這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但在西方,人們很少用正式的頭銜稱呼別人,正式的頭銜只用於法官、高級政府官員,軍官,醫生,教授和高級宗教人士。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從來不用行政職務如局長、經理、校長等頭銜來稱呼別人。
2.2 中西方對隱私的看法
另外,在與人交談時,切不可談及個人的私事,諸如年齡、婚姻、收入、信仰等等。看到別人買的東西不可問其價格;如果看到別人回來,也不能問他去哪兒了或者從哪裡來,否則就會遭人厭惡,西方人常用「鼻子伸到人家私生活里來了」這句話來表示對提問人的輕蔑。而在中國,人們對個人隱私的界限遠沒有這么深刻,人們並不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但在中國人與美國人打交道時,在中國人看來很普通地問對方一些家庭情況,美國人就很可能認為你侵犯了他的隱私,別有用心,一樁生意很可能就這樣泡湯了。
中國人通常是見面喜歡點點頭,握握手或行拱手禮,或者微微欠身然後握手,而西方人覺得欠身似乎顯得自卑。在西方,特別在歐美國家,擁抱禮卻是十分常見的見面禮與道別禮,親吻禮和吻手禮也是常見的西方見面禮。握手禮來源於西方人類半野蠻半文明時期。這種習慣逐漸演變成今天作為見面和告辭的「握手」禮節,被大多數國家所接受。在我國,握手禮不但在見面和告辭時使用,而且還作為一種祝賀、感謝或相互鼓勵的表示。因此是社交中應用最廣泛的致意禮節。見面、道別時的禮貌演變到今天就是「你好」、「再見」兩個短語,客氣的頂多再互相握下手,在各種古怪疾病流行的今天顯得簡潔而衛生而又體面。然而西方國家,見面就要先送貼面禮、親吻禮和吻手禮,讓我們很不習慣也不能接受。
3、 中西餐餐桌上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有句話叫「民以食為天」,由此可見飲食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國人將吃飯看作頭等大事。中國菜注重菜餚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於超過了對營養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營養反而顯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飲食比較講究營養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種科學的飲食觀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營養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們的飲食多是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講究味的享受。
3.1 中西方餐桌氛圍的差異
在餐飲氛圍方面,中國人在吃飯的時候都喜歡熱鬧,很多人圍在一起吃吃喝喝,說說笑笑,大家在一起營造一種熱鬧溫暖的用餐氛圍。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會上,中國人在餐桌上並沒有什麼很特別的禮儀。而西方人在用餐時,都喜歡幽雅、安靜的環境,他們認為在餐桌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禮儀,不可以失去禮節,比如在進餐時不能發出很難聽的聲音。
3.2 中西方用餐時的差異
中西方宴請禮儀也各具特色。從傳統習俗上說,中國人請客,不論按長、尊、主、次圍桌而坐,滿桌豐盛的酒菜,主人頻頻勸酒,客人謙讓禮到。中國人覺得這樣的宴客方式才能體現主人的熱情和誠懇。另外宴客時崇尚熱鬧歡快的氣氛,講究面子排場。排場之大,氣氛之熱鬧常常令人嘆為觀止。較隨便的形式則是主人邀上三五知己,到家中由女主人炒幾個菜,小酌一番。這種隨便的宴客形式不講究禮儀,不講究坐次,不講究飯菜,只講氣氛的和諧、主人的熱誠、主客談話的投機。當然,近年來西方的一些宴客形式,如酒會、招待會、自助餐或冷餐也會傳到中國,但這些多是官方或單位出面組織的宴請形式,平民百姓還少有實行。在西方則是以右為尊,男女間隔而座,夫婦也分開而座,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於自己右邊的女賓客拉椅子,以示對女士的尊重。
另外,西方人用餐時要坐正,認為彎腰,低頭,用嘴湊上去吃不禮貌,但是這恰恰是中國人通常吃飯的方式。吃西餐的時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飲酒,中國的餐桌上酒是必備之物,以酒助興,有時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喝酒的時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中國人的餐桌要熱鬧,西洋餐桌則安靜。中國人要用言行來勸酒勸食,西方人只是用語言勸酒而已。酒文化在中國由來已久,被視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場合不可或缺的。酒杯不空茶水不滿。在西方,通常喝啤酒、葡萄酒,不喜歡勸酒。在中國,宴會喜歡共桌共菜,西方則認為不合衛生,實行分餐制。中國人宴請時,觥籌交錯,歌舞昇平。西方則要求少聲響少動作,用餐程序較多。
4、 中西方服飾禮儀的差異
古今中外,著裝從來都體現著一種社會文化,體現著一個人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是一個人的身份、氣質、內在素質的無言的介紹信。從某種意義上說,服飾是一門藝術,服飾所能傳達的情感與意蘊甚至不是用語言所能替代的。在不同場合,穿著得體、適度的人,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穿著不當,則會降低人的身份,損害自身的形象。在社交場合,得體的服飾是一種禮貌,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人際關系的和諧。影響著裝效果的因素,重要的一是要有文化修養和高雅的審美能力,即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二是要有運動健美的素質。健美的形體是著裝美的天然條件。三是要掌握著裝的常識、著裝原則和服飾禮儀的知識,這是達到內外和諧統一美的不可或缺的條件。
4.1 中西方服飾禮著重點及代表服飾
西方人注重身份,把衣服變成象徵,中國注重韻味。如果說西方服飾文化刻意追求表現人體美,而完全忽視了服飾倫理,那麼,中國服飾文化由於受到傳統的倫理價值觀念的影響還或多或少地保留著一些道德上的體統。而最能代表我們國家的是中山裝,西方代表裝是西裝。
穿中山服時,不僅要扣上全部衣扣,而且要繫上領扣,並且不允許挽起衣袖。在穿雙排扣西服時,必須扣上全部衣扣。穿單排三粒扣西服時,僅能扣上上一粒或中、上兩粒扣子;穿單排兩粒扣西服時,只能扣上上一粒扣子;不允許扣上單排扣西服的全部衣扣。在穿西服時,宜穿白色襯衫,並打領帶,領帶打好後的標准長度,是其下端抵達皮帶扣。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他們喜歡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環的習俗。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平時人們喜歡穿著休閑裝,如T恤加牛仔服。
當今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傳統的中山裝、旗袍等已退出歷史舞台。正式場合男女著裝已與西方並無二異。在平時的市井生活中,倒會看到不少人穿著背心、短褲、拖鞋等不合禮儀的服。
俗話講,人是衣服,馬是鞍。盡管以貌取人並不可取,但是在現代生活中,服飾越來越成為禮儀的一個重要部分,穿著打扮的得體與否,不僅僅是個人品位的體現,更能成為人們彼此考慮的一個尺度。偉大的英國作家莎士比亞曾經說:「一個人的穿著打扮,就是他的教養、品位、地位的最真實的寫照」。那麼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尤其是在正規的場合,穿著打扮的問題越來越引起我們現代人的重視。
5、結束語
禮儀是一種文化,是文化就有縱向的傳承和橫向的借鑒與融合。
在今天中西方禮儀文化的融合的過程中,我國更多的還是借鑒西方。但無論是借鑒西方的禮儀,或者是我們是自創一套自己的禮儀系統,這在形式上都不難。難的是我們也能有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有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和深刻覺悟。我們借鑒西方禮儀,不僅僅是要借鑒它的形式,更應當借鑒其內在靈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優越感,才能確立我們的感染力。民族的復興不僅是實力的復興,更是一種文化的復興。只有別人也認同我們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們的禮儀行於世界。
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一個禮儀缺乏的社會,往往是不成熟的社會。而一個禮儀標准不太統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會,往往是一個不和諧的社會。禮儀,是整個社會文明的基礎,是社會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現方式。創建和諧社會,必須先從禮儀開始。中國今天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無論是物質,精神,文化各個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價值觀進行統一。而禮儀文化無疑是這種統一的「先行軍」,只有認清中西禮儀文化的差異,將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適合中國當代社會的禮儀文化體系,達到和諧社會的理想。
參考文獻
[1] 金正坤 商務禮儀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2] 張佔一 試儀焦急文化和知識文化 語言教學與研究 1990
[3] 廖文麗 比喻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01
[4] 吳 冰 中西方文化差異拾零 閩西職業大學學報 2002
[5] 邢 東 中美文化差異管窺 全國優秀英語學術論文集 1997[6] 陳 平 商務禮儀 中國電影出版社

㈢ 論文中西商務禮儀的比較與分析

中國現代美學是在西方美學思想影響下產生、發展的。從更廣闊的視野看,它是中國本土文化與西方外來文化交流、碰撞與融合的產物。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既是中國現代美學產生、發展的文化背景,又是中國現代美學理論建構的思想資源。中國現代美學的特徵及其價值、意義,不僅要從社會的政治經濟里尋找原因和根據,也要從文化那裡尋求答案。文化兼有客觀與主觀二重性,它的外形式是客觀的物質存在,而其內形式卻是主觀心理(文化心理結構),它的本質是精神性的,因而它的作用只有通過個體的心理活動才能發揮出來。文化與一切學術活動、藝術活動、審美活動的關系最為直接、密切。

中國現代美學已有百年歷史,先賢們對美學學科建設和美學理論建構做了多方面的嘗試和探討,留下了豐富遺產。但是,由於對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兩者的特徵、價值取向、生命活力及長處、短處缺乏真正的認識,因此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常常陷於盲目狀態。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西方國家的科學技術走在我們前頭,因而其文學藝術也先進於我們。正是出於這種認識,五四「文學革命」諸君用西方文學藝術的悲劇精神和寫實主義方法為標准,批判、否定中國文學、戲劇、小說、繪畫及其大團圓精神。這種認識在20世紀3 0年代之後才逐漸有所改變,但50年代以後又出現照搬前蘇聯美學和文藝理論的狀況。進入90年代,人們一方面反省由於搬用前蘇聯的弊端,另一方面卻又搬用西方後現代主義的東西,以代替自己的思考與創造,並且仍以否定傳統為代價。這是值得深思的。中西文學藝術分屬於兩種很不相同的文化體系,各有自己的民族特點,不能從西方科學技術先進的事實中推斷出西方文學藝術也同樣先進的結論。

模仿、照搬外來的文化模式、觀念、方法,而不與自己的傳統文化結合、融化而創新,是沒有生命力的。中國從20世紀初開始傳播西方美學,至20年代開始在高等學校開設美學課,並陸續出版了各種美學原理或美學概論,發表了各種各樣的美學文章,但在質上卻又是照搬西方(包括前蘇聯)模式,范疇、命題、體系都是西方的或模仿西方的,我們祖先所創造的范疇、命題和重要思想觀點卻長期擱置、無人問津。這是「歐洲文化中心主義」影響的必然結果。當然,西方的美學理論我們必須借鑒,它會給我們很多啟示,會給我們提供豐富的思想營養。但西方的美學理論不能代替我們自己的美學理論建構,因為西方的美學理論是西方文化的結晶,並不是全世界普遍適用的。我們也不要企圖建構全世界公用的美學理論,那也是不可能的。因為文化是多元存在的,各有自己的民族特徵,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規律。同時,美學不是揭示自然的客觀規律,而是揭示人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屬於人文之學。文化不同,人文精神如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審美心理、審美風尚、終極關懷等是很不一樣的。正因為如此,建構中國特色的美學理論必須紮根於自己的文化土壤之中,並從西方美學乃至其他民族美學中汲取異質因素,與們固有的優良傳統融合、碰撞、消化,從而才能創新。

完全按照西方模式來衡量中國美學史的實際,用西方的審美標准取捨中國的思想資料,有削足適履之嫌。例如,有人撰寫孔孟老莊的美學思想時,大談他們對美的本質的認識。其實,孔孟老莊乃至整個中國美學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對十分抽象的美的本質並不感興趣,很少直接談論這種問題。他們所感興趣的是美的境界、美的形上精神。他們追求這種精神境界,不像柏拉圖那樣進行抽象的思辨和邏輯推導,而是進行鑒賞、體驗、感悟、洞觀,因此在形式上也不見邏輯體系。所以,大談孔孟老莊如何論述美的本質,無疑是無的放矢。當然,中西美學和中西文學藝術有許多相同之處,求同、相互印證、相得益彰是可能的和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它們還有不同甚至相互反對之處,這尤其不能忽視。由於中西文化不同,才使中西美學各有自己的論說形式,中西藝術才各有自己的民族風格。西方藝術以自然科學為其理論基礎,側重於寫實和客觀描寫,結果落實到認識論;中國藝術以道德哲學為其理論基礎,側重於寫意和主觀表現,結果落實到育人的教育實踐;二者的思維方式、表現方法、價值取向很不相同,各有長短。可以說,中西藝術沒有完全相同的范疇、命題和論說形式。正因如此,中西對話交流、取長補短、融合出新才是必要的,才能有發展、創造。因此,進行深入、系統的跨文化研究,乃是未來文化發展不可缺少的認識前提,也為美學創新展開了廣闊的文化背景,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在跨文化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中西美學比較,才能做到深刻、符合歷史實際;才能通過比較,認識優劣,擇善相從,吸收消化,吐故納新。中西美學融化出新,這是我國未來美學理論建構的主要途徑,也是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鑒於以往的經驗,中西美學比較研究應當做到:一是中西美學融化出新,對於我們來說必須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能割斷歷史,否則未來美學的發展便會失去根基,沒有了生長發展的條件。

㈣ 中西方禮儀的差異

中西方禮儀的差異有稱謂的差異、餐飲禮儀的差異、服飾禮儀的差異。

一、稱謂的差異

1、中國:在漢語里,通常只有彼此熟悉親密的人之間才可以「直呼其名」。中國的傳統文化十分重視家庭關系,親屬間稱謂語大都能把身份、輩分、親疏關系表明得一覽無余。

2、西方:在西方,人們見面時喜歡直呼其名,這是親切友好的表示,縱使交談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稱呼,但過一會兒就改稱名字。西方文化崇尚個人主義,強調獨立的個性,家庭觀念不如我們強烈,因此親屬稱謂不如漢語復雜。

二、餐飲禮儀的差異

1、中國:在中國,從古至今大多都以左為尊,在宴請客人時,要將地位很尊貴的客人安排在左邊的上座,然後依次安排。

2、西方:在西方則是以右為尊, 男女間隔而座,夫婦也分開而座,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於自己右邊的女賓客拉開椅子,以示對女士的尊重。

三、服飾禮儀的差異

1、中國:在中國傳統服飾的色彩上,漢族視青、紅、皂、白、黃等五種顏色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漢赤,唐服色黃,旗幟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為宜。但從唐代以後,黃色曾長期被視為尊貴的顏色,往往天子權貴才能穿用。

2、西方:在西方,在羅馬時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與紫色,白色是純潔、正直、神聖的象徵,更是一種魅力的代表,所以西方人均喜歡用白色作為新娘的婚紗禮服。

在英國,黑色被認為是神秘、高貴的色彩,但西方有時也會被用於沉默,不吉利或者悲哀的喪服,所以,黑色有意想不到的復雜和強烈感。

㈤ 淺談中西方社交禮儀的差異

由於中西方社交禮儀上存在著差異,中西方人士在社會交往活動中常常會發生誤會和沖突,其根本原因則是文化環境的差異形成的認知差異。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西方禮儀在稱謂稱呼、見面交往禮節、宴客方面、禁忌與習俗、公務場合等的差異,歸納出中西方社交禮儀的各自特點,同時揭示了形成中西方禮儀差異性的社會環境和價值觀等因素
跨文化交際中,由於東方人和西方人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在社會交往活動中遵循各自不同的社交禮儀,禮儀是人與人之間進行感情交流,建立友誼發展的紐帶。社交禮儀作為一種文化,是人們在生活中處理人際關系,是用來與人表達友誼情感的符號。然而就是因為文化不同引起的障礙而導致信息誤解,甚至傷害對方的現象屢見不鮮。因此,知道文化差異和跨文化交際已是現在不可忽視的問題。本文從一般聚會進程為基礎,從接待方式、見面問候、座次安排、用餐禮儀、衣著、餐後告辭和邀舞上比較,最後通過中西方國家的各自社交禮儀的特點,揭示了中西方在不同社會環境和價值觀影響,形成了不同的社交禮儀。說明在跨文化交際中,要尊重相互習俗才能達到有效的交流。
不同文化的七項對比 我國和西方國家商務交往最多。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導致在具體禮儀上有很多截然不同的地方。具體來說有七個方面,必須首先有所了解
1、對待贊美
2、待客和做客
3、謙虛和自我肯定
4、勸告和建議
5、個人隱私權
6、時間安排
7、禮尚往來

㈥ 中西方商務談判禮儀差異和談判技巧

和我當年畢業時候的論文選材一樣,你別急O(∩_∩)O~:
1. 先說總體,the traditional way of business negotiation is ^^^^; and the western way is ^^^^^.這是第一步

2.分說,the ceremory of traditional way is ^^^^;the ceremory of western way is ^^^^.這是第二步

3.承上啟下的段落,承上為說出之間的不同,啟下為說出之間為什麼這么多不同他們之間都有哪些可以互補。

4.點明skill ,what is the way to distinguish the two different skills

5.總結 。

呵呵O(∩_∩)O~ 希望可以幫到你
比如,日本人在商務談判中就會有禮節性的點頭示謝,並且對談判的內容及其談判對方的著裝及說話方式很有研究,喜歡直接切入正題;而對比下就會發現中國人在談判時傳統文化氛圍很濃,喜歡拐彎抹角並且說話有含沙射影的意思。日本人的body language和中國的也不一樣,日本的肢體語言一般是點頭表示否定,而搖頭則表示肯定。
再如,美國人喜歡比較幽默的談話氛圍,喜歡輕松的問與答。著裝方面也較隨意。跟美國人談判就要多加些民族的幽默進去,而跟日本人談話注意調理清楚和肢體語言就好。

㈦ 求中西商務禮儀的分析與比較論文

中國現代美學是在西方美學思想影響下產生、發展的。從更廣闊的視野看,它是中國本土文化與西方外來文化交流、碰撞與融合的產物。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既是中國現代美學產生、發展的文化背景,又是中國現代美學理論建構的思想資源。中國現代美學的特徵及其價值、意義,不僅要從社會的政治經濟里尋找原因和根據,也要從文化那裡尋求答案。文化兼有客觀與主觀二重性,它的外形式是客觀的物質存在,而其內形式卻是主觀心理(文化心理結構),它的本質是精神性的,因而它的作用只有通過個體的心理活動才能發揮出來。文化與一切學術活動、藝術活動、審美活動的關系最為直接、密切。

中國現代美學已有百年歷史,先賢們對美學學科建設和美學理論建構做了多方面的嘗試和探討,留下了豐富遺產。但是,由於對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兩者的特徵、價值取向、生命活力及長處、短處缺乏真正的認識,因此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常常陷於盲目狀態。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西方國家的科學技術走在我們前頭,因而其文學藝術也先進於我們。正是出於這種認識,五四「文學革命」諸君用西方文學藝術的悲劇精神和寫實主義方法為標准,批判、否定中國文學、戲劇、小說、繪畫及其大團圓精神。這種認識在20世紀3 0年代之後才逐漸有所改變,但50年代以後又出現照搬前蘇聯美學和文藝理論的狀況。進入90年代,人們一方面反省由於搬用前蘇聯的弊端,另一方面卻又搬用西方後現代主義的東西,以代替自己的思考與創造,並且仍以否定傳統為代價。這是值得深思的。中西文學藝術分屬於兩種很不相同的文化體系,各有自己的民族特點,不能從西方科學技術先進的事實中推斷出西方文學藝術也同樣先進的結論。

模仿、照搬外來的文化模式、觀念、方法,而不與自己的傳統文化結合、融化而創新,是沒有生命力的。中國從20世紀初開始傳播西方美學,至20年代開始在高等學校開設美學課,並陸續出版了各種美學原理或美學概論,發表了各種各樣的美學文章,但在質上卻又是照搬西方(包括前蘇聯)模式,范疇、命題、體系都是西方的或模仿西方的,我們祖先所創造的范疇、命題和重要思想觀點卻長期擱置、無人問津。這是「歐洲文化中心主義」影響的必然結果。當然,西方的美學理論我們必須借鑒,它會給我們很多啟示,會給我們提供豐富的思想營養。但西方的美學理論不能代替我們自己的美學理論建構,因為西方的美學理論是西方文化的結晶,並不是全世界普遍適用的。我們也不要企圖建構全世界公用的美學理論,那也是不可能的。因為文化是多元存在的,各有自己的民族特徵,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規律。同時,美學不是揭示自然的客觀規律,而是揭示人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屬於人文之學。文化不同,人文精神如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審美心理、審美風尚、終極關懷等是很不一樣的。正因為如此,建構中國特色的美學理論必須紮根於自己的文化土壤之中,並從西方美學乃至其他民族美學中汲取異質因素,與們固有的優良傳統融合、碰撞、消化,從而才能創新。

完全按照西方模式來衡量中國美學史的實際,用西方的審美標准取捨中國的思想資料,有削足適履之嫌。例如,有人撰寫孔孟老莊的美學思想時,大談他們對美的本質的認識。其實,孔孟老莊乃至整個中國美學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對十分抽象的美的本質並不感興趣,很少直接談論這種問題。他們所感興趣的是美的境界、美的形上精神。他們追求這種精神境界,不像柏拉圖那樣進行抽象的思辨和邏輯推導,而是進行鑒賞、體驗、感悟、洞觀,因此在形式上也不見邏輯體系。所以,大談孔孟老莊如何論述美的本質,無疑是無的放矢。當然,中西美學和中西文學藝術有許多相同之處,求同、相互印證、相得益彰是可能的和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它們還有不同甚至相互反對之處,這尤其不能忽視。由於中西文化不同,才使中西美學各有自己的論說形式,中西藝術才各有自己的民族風格。西方藝術以自然科學為其理論基礎,側重於寫實和客觀描寫,結果落實到認識論;中國藝術以道德哲學為其理論基礎,側重於寫意和主觀表現,結果落實到育人的教育實踐;二者的思維方式、表現方法、價值取向很不相同,各有長短。可以說,中西藝術沒有完全相同的范疇、命題和論說形式。正因如此,中西對話交流、取長補短、融合出新才是必要的,才能有發展、創造。因此,進行深入、系統的跨文化研究,乃是未來文化發展不可缺少的認識前提,也為美學創新展開了廣闊的文化背景,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在跨文化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中西美學比較,才能做到深刻、符合歷史實際;才能通過比較,認識優劣,擇善相從,吸收消化,吐故納新。中西美學融化出新,這是我國未來美學理論建構的主要途徑,也是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鑒於以往的經驗,中西美學比較研究應當做到:一是中西美學融化出新,對於我們來說必須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能割斷歷史,否則未來美學的發展便會失去根基,沒有了生長發展的條件。也就是說,中國未來美學的發展既要吸收西方美學的異質因素並加以消化,同時又必須紮根傳統文化土壤之中,才能具有自己的獨創性與民族特點。這樣的中西比較既反對「全盤西化」,又反對「抱殘守缺」。二是中西美學比較研究要求研究者採取平等對話的方式。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對中西文化各自的優越性、局限性和生命活力必須有清醒的認識,才能清除「歐洲文化中心主義」的影響,才能正確掌握比較的標准。三是中西美學比較要求研究者對中西文化有基本的了解、體驗,對自己所比較的范圍要有系統深入地研究,才能達到一定的深度,做出獨到的建樹。

中國美學研究的深化途徑

薛富興

現代意義的中國美學研究從王國維開始,他用西方近代學術方法和觀念審視中國古典審美傳統,發現了在傳統學術視野下很難發現的東西。此後,以宗白華、朱光潛為代表的新一代學人在深入認識中華審美精神個性方面,得出許多精到的認識。但整體而言,20世紀前期是一個集中輸入西方美學理論、嘗試基礎理論建構的時期,中國美學研究處於零星討論、尚不系統的階段。

20世紀80年代始,中國美學研究進入全面系統研究的新階段,出現了一批有影響的中國美學史著作,斷代史和專題性研究著作也層出不窮,發表的單篇論文則更多。從此,中國美學與美學理論、西方美學鼎足而三,被視為美學研究必不可少的分支,初步建立起中國美學這一美學分支學科,系統梳理了中華民族審美觀念發展的大致輪廓。這打破了20世紀前期以西方美學為美學的局面,充分注意到人類審美意識中的民族文化個性,使美學學科內部的生態結構更趨豐富、合理,對美學在中國的深化與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現在,中國美學研究已成為成果豐碩的一個領域。

當然,20世紀後期的中國美學研究也有其局限。最主要者有二:一曰基礎薄弱。依理,一門學科的建立當從具體、微觀的專題實證研究開始,只有專題研究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通史式的宏觀總結成果。但20世紀後期中國美學研究正好相反,一開始便是通史式研究佔主導的宏觀研究階段。著者積數年之功來言說數千年審美傳統,其粗疏程度可想而知。即使是單篇學術論文,也以大話題居多,缺乏扎實的專題實證研究,有先天不足之症。二曰觀念研究。現行中國美學研究大多停留在審美觀念梳理階段,觀念只是人類審美活動的最後階段、最抽象形態,審美研究若只停留於審美觀念,沒有更質朴、豐富的審美實踐材料來支撐,將始終是無根之苗。這一點,現在已開始為美學界所認識。

中國美學研究正處於自我深化的新階段,其具體途徑有四:

化宏觀為微觀,走出通史情結,重新回到具體、實證的專題研究,重新做斷代史、專題史的研究工作,補先賢之未足,為中國美學的健康發展奠定一個較為扎實的基礎。現在,我們對中華審美意識發展的具體情形尚知之甚少,諸如中國自然審美史、工藝審美史、生活審美史這些極具意義的專題,尚待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也只有這些較為具體而又有普遍啟示意義的專題研究成果出來之後,我們對中華審美意識發展才會有更符合實際、更新、更高的認識。

化觀念為活動,走出理論文本,回到生動、豐富的大眾審美實踐,回到更質朴、具體的審美活動的器物、文字材料中,重新做系統的分類整理工作。美學史首先當是現實的審美活動史,觀念的梳理當是終結而非起始環節。美學是人類感性精神現象學,從豐富復雜的現實生命活動中分析審美要素,從浩如煙海的器物與文獻中爬梳審美的蛛絲馬跡,確是一樁苦役,但不下如此功夫,中國美學研究便無以深化,永遠只能處於前科學階段。這實際上是以實證專題研究補課的方式來超越20世紀後期的觀念研究。

以中華審美的特殊性材料來解決人類美學的普遍性問題。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將充分展示中華民族獨特審美精神視為中國美學研究的唯一目標,其實這只是中國美學研究的初步。若僅以審美民族文化個性呈現為職責,中西美學將永遠各自言說而無法形成人類共享性美學知識體系,中國美學研究也就失去了普遍性學術價值。中國美學研究若沒有超越民族文化本位的普遍性學術視野,沒有美學基礎理論指導,實證研究也將很難深化、提升。因此,以中華審美獨特性材料為基礎,提出一些對研究人類審美意識發展史有普遍意義的問題,解決一些西方美學尚未提出,或雖已提出卻還未能很好解決的問題,將中華傳統審美智慧融入人類美學共享性知識體系,如此才能提升中國美學研究的學術價值,所謂美學的「失語」、無平等對話權、中西美學各自為政等問題,也才會逐步得到切實解決。

堅持審美世俗本性,發揚中華審美傳統。審美是人類精神生活的起點,當下感性立場決定了它永遠是最世俗的精神生活。中國有深厚的以審美樂生的文化傳統,自然審美、工藝審美、生活審美和藝術審美在中華古典文化中全面展開,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這些正需要在當代社會發揚光大。較之西方那種以審美為真理、信仰的傳統,中華以審美為樂生之情的傳統更符合人類審美活動本性。中國美學在審美觀念和審美實踐兩方面都有精彩的思想文化資源,因此,在促進當代美學基礎理論建設和現實人文關懷方面,中國美學研究應該有極好的前景。

現代性視野中的美育學科建設

曾繁仁

美育學科的發展從來都同人類社會的發展步伐緊密相關。在工業化之前,人類社會只有美育活動而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美育學科。美育學科的產生,應以1793年席勒發表《美育書簡》為標志,該書意在通過美育解決資本主義工業化所帶來的「人性的分裂」。而「二戰」之後,美國哈佛大學等名校針對教育的科技化、工具化和職業化傾向,提出了包含藝術與其他人文學科的「通識教育」。20世紀80年代,美國蓋蒂藝術中心為使美育更加規范化並列入課程體系,提出以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在我國,首倡並實施美育學科建設者為蔡元培,他將美育列為教育方針的五個方面之一。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提出「德、智、體、美和生產技術」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不過,美育學科建設的真正起步,則在改革開放之後。我國不僅把美育正式寫進教育方針,而且將其提到「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的高度。教育部於1998年和2002年先後發布了《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1998-2001)》與《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2010)》,前一個規劃帶有撥亂反正、恢復美育學科的性質,後一個規劃則已立足美育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內涵豐富而切實可行。同時,我國還組織成立了全國性的藝術教育委員會和美育的相關學術組織,出版了數量可觀的美育教材和論著,極大地推動了美育學科的發展。

美育作為美學和教育學的交叉學科,它的發展必將極大地推動這兩個相關學科本身的發展:從美學來說,美育學科的發展將使美學學科由抽象的本質主義探討回歸人的生活世界;從教育學來說,美育學科發展為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構築了融會二者的橋梁,從而提高素質教育的質量和水平。而從整體的社會發展來說,面對日益加快的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市場化步伐,美育學科的發展對於不斷膨脹的工具理性、精神焦慮與市場拜物,是一種人文精神的療治和補缺。可以認為,在當代,美育學科的發展承擔著培養一代新人的重任。

從長遠建設來看,美育學科發展須在現代性視野下遵循學科自身規律加以推進。這就要求我們立足於中國現代化過程中存在的人的生存狀態「美化」和「非美化」的二律背反現實,從學科建設所必具的「擁有一個有機的知識主體,各種獨特的研究方法,一個對本研究領域的基本思想有著共識的學者群體」這一基本要求出發,開展學科建設工作。這里,所謂「擁有一個有機的知識主體」,就是從美育學科的「審美力的培養」這一基本范疇出發,面對當前信息化時代大眾傳媒與文化產業高速發展的形勢,吸收當代美學領域富有價值的現象學、闡釋學、存在主義、語言學美學和文化詩學的精華,構建具有新的內涵的當代美育理論體系,並做到古今中外各種美育資源的綜合運用。從我國古代來說,源遠流長的「中和論」美育思想的價值,就在於以「天人合一」為哲學基礎,以天、地、人交匯融合為指歸,最後落腳於文與質、外在與內在、入世與出世高度統一的「君子」的培養。這是一種迥異於西方古代感性與理性二分的「和諧論」美育思想,有著重要的當代價值,應予批判地繼承。可惜的是,這種「中和論」美育思想的價值長期以來沒有引起學術界足夠的重視。而對於西方,除重視古希臘以來「和諧論」美育傳統之外,還更應重視西方現代、特別是20世紀以來以突破傳統「主客二分」思維模式為特徵、以追求人的「詩意的生存」為目標的美學與美育思潮,從中吸取有價值的成分。除此之外,我們還應重視我國現代以來以王國維、蔡元培、魯迅為代表的美育思想傳統,特別是對於近五十年來,包括新時期以來的美育理論和實踐,更應給於重視和繼承發揚。由此,在諸多資源的基礎上來建設中國特色的當代美育學科體系。

所謂「獨立的研究方法」,是指美育作為交叉學科應立足於理論與應用的統一,吸收當代心理學、社會學、教育評價體系與腦科學的種種方法和成果,逐步形成相對獨立的當代美育研究方法。其中,尤其要重視當代教育評價體系的探討和腦科學的發展。而從教育評價體系來說,目前存在兩種教育評價測試體系:統一的智商評價測試體系和以個人為中心的情景式評價測試體系。如果機械地依照智商評價測試體系,則美育與德育等非智力教育一定會被放到不重要的位置,從而走上應試教育的道路。因此,只有遵循以個人為中心的情景式評價測式體系,美育才可能擁有其應有的地位。只是這方面的具體操作難度較大,還需要進一步探索。而由於美育同教育學科的關系,它同心理學、特別同「神經心理學」與腦科學研究密切相關,如我們所熟悉的美育所特具的「開發右腦」、「情感升華」、「肯定性的情感評價」等,都同神經心理學和腦科學有關。因此,美育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有必要借鑒腦科學的成果,使之具有自然科學的重要支撐。至於「有著共識的學者群體」,目前應側重從現有藝術教育隊伍出發,通過行政和學術的渠道來採取措施,盡快提高其實際能力和水平。同時還應吸收相關學科的學者參與研究,逐步形成一支同我國美育學科發展相適應的質高量足的美育學術隊伍。應該說,從時代需要和學科自身發展兩方面來說,我國的美育學科必將逐步走向成熟、取得更大發展。

文藝美學:問題與希望

王德勝

文藝美學被正式當作一門特定的理論「學科」,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的事情。作為20世紀中國美學接受西方美學學科方法之後在自身後期發展中的一種努力,文藝美學研究及其學科化建構不僅追躡了現代中國美學的理論意圖——把美學的思辨過程延伸進感性形象的文藝活動之中,正是自王國維以來中國美學一以貫之的學理追求之一——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代中國美學界對於「美學的中國化」、「美學體系建設」的一種具體回應方式和現實態度。

值得矚目的是,在一個不長的時間里,文藝美學在中國已有了相當規模的發展。不過,也正因為文藝美學歷史之短,其學術發展中難免存在種種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體現在有關文藝美學的學科定位上。如果說,提倡文藝美學的學科化建構最初具有某種「應時而生」的性質,主要是為了強調文藝回歸其自身審美屬性,因而有著鮮明的理論應用企圖;那麼,隨著研究過程的不斷展開,我們便不能不嚴肅地面對這樣一個問題:被當作特定學科或美學分支來建構的文藝美學又如何才能確定它自身的學科性質?對此,目前各種有關「什麼是文藝美學」的認識,基本上都傾向於認為文藝美學是美學(包括文藝理論)問題的特殊化或具體化。然而,這種認識不能真正令人滿意,因為它仍然無法從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方面真正有效地區別文藝美學與美學、文藝理論的學科界限:難道為了保證文藝美學的獨立性,美學在思辨層面對於文藝活動的審美特性和審美規律的探討、文藝理論從具體審美過程出發對於文藝活動的研究,就必須無條件地「讓渡」給文藝美學?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它又將帶出一個新的、悖論性的學科建構難題,即為了區別於美學的存在形態,文藝美學必須有意識地淡化對於美本體的思辨,弱化美學思維之於具體藝術問題的統攝性;而為了撇清與文藝理論研究的相似性,文藝美學又必須有意識地強化文學藝術問題的美學抽象性,增加文藝美學的哲學光色。應該承認,這個學科建構上的難題,還沒有在當前的文藝美學研究中得到有效克服。它不僅影響了文藝美學其他問題的解決,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我們對文藝美學存在合法性的信心。

那麼,解決文藝美學的定位問題、化解文藝美學學科建構難題的希望在哪裡呢?在我看來,這個希望就在於我們轉換態度,把文藝美學從一種學科形態轉向一種具體研究形態來加以理解,即文藝美學的研究在理論層面上明確指向了對文學藝術問題的深刻把握。因為很顯然,既然文藝美學的討論話題基本上都可以在美學和文藝理論體系中找到其敘述形式,而20世紀以來各種美學、文藝理論研究不僅沒有拒絕藝術的審美考察,而且正越來越趨向於把研究視點深入到藝術母題之中,那麼,文藝美學的研究其實就可以被理解為美學、文藝理論內在話題的當代延伸,它的任務就是提供一種從內在結構層面觀照藝術的具體審美存在特性、審美表現方式、審美體驗過程和規律等的特定理論思路、討論形態。質言之,文藝美學的定位可以在當代美學、文藝理論的自身問題中獲得確立,「學科化」的「文藝美學」實際就是一種當代形態的「文藝的美學研究」。

因此,依照美學、文藝理論的當代發展特性來尋找深化文藝美學的真實理論問題,以對問題的確定來奠定文藝美學作為一種當代研究形態的合法性基礎,以對問題的闡釋來展開文藝美學研究的合法性過程,應該是一種明智的做法。而當前文藝美學研究所面臨的許多問題中,需要我們特別關注者有三:第一,藝術現代性追求與文化現代性建構的關聯。這其中又包括三個方面,即:文化現代性建構的理論與實踐的具體性質、藝術現代性追求的內涵及其在文化現代性建構中的位置、藝術現代性追求的合法性維度。第二,當代大眾傳播制度對於藝術活動、藝術作品的效果的具體影響,以及這種影響的實現過程和美學意義。由於當代藝術的變異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大眾傳播的具體特性,因而只有把藝術效果問題與整個文化的大眾傳播制度問題加以整體考慮,我們才能獲得對於藝術審美本質的當代性把握,在理論上真正體現現實的價值和立場,文藝美學研究也才可能產生理論的現實有效性。第三,藝術活動與日常活動的現實美學關系。把藝術活動與人的日常活動的關系放在現實生存語境中來把握,既是對當代藝術的美學追求的一種具體認識,也是美學和文藝理論研究擴大自己的學術視野、體現自身當代追問能力的內在根據。

西方美學研究之展望

朱立元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美學(包括美學原理及中國美學史)研究的每一步進展、每一次突破,都主要以西方美學為參照系或借鑒對象。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21世紀,中國美學建設面臨重大的突破發展和歷史性機遇,而研究和借鑒西方美學的歷史經驗與當代新成果,對於中國美學理論的創新(包括中國古代美學研究視野的拓展)仍然是一種重要方式。而且,從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來看,我國的西方美學研究現在還只是起步階段,研究的空間還很大。

首先,在21世紀,西方美學譯介工作還需要大力拓展。20多年來,西方美學的譯介在我國雖初具規模,但從整個西方美學研究需要來看還遠遠不夠,不但有些重要時期如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涉及美學內容的譯作太少,而且美學史上有些重要學派和代表人物的相關譯著也不夠完備,如美國經驗派、德國理性派和浪漫派,以及除狄德羅、萊辛以外的歐洲啟蒙主義美學家等;19世紀歐洲美學史上許多重要美學著作至今未見到完善的譯本;20世紀美學譯著雖已有一定的規模和數量,但許多重要代表人物的美學論著或相關論著還未曾譯介過來,尤其近一二十年裡大量新的重要論著(不限於純美學論著,包括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評方面的著作)還來不及介紹進來,有的甚至根本未進入我們的視野。而對於已經翻譯介紹進來的大批各個時代的美學著作,我們的研究工作也還跟不上,許多重要著作至今沒有被認真、系統地研究過,有的甚至從未引起注意。受到普遍關注的不外乎那麼一些屈指可數的熱門書。所以,這一方面的工作還大有可為。

其次,與譯介工作密切相關,西方美學史的研究與寫作也遠非無事可作。斷代史研究更是大有文章可做,上面所提到的缺少譯介的時期和學派都值得專門研究並寫出斷代史或學派史。尤其是,當代特別是近二三十年的西方美學發生了巨大變化,現代的與後現代的美學共生共榮,它們都值得我們予以更多的關注和更及時、深入的研究。

再次,西方美學的范疇與范疇史研究需要大力發展。美學范疇作為各種審美現象的本質、關系的規律性表達和邏輯概括,是美學思想和觀念的理論形態。在某種意義上,西方美學范疇史研究是對一般西方美學史研究在理論和邏輯上的提升,又是對西方美學史研究的推進和深化。我國對西方美學范疇的專題研究雖有一些論著,但還不夠系統和深入,至於范疇史的研究更顯得薄弱,需要我們花大力氣加強這方面的研究。

第四,西方美學史的研究可以提升到審美意識和審美文化史層次來進行,即可以把特定時代以理論形態呈現的美學思想,與那個時代以具體審美意識、觀念、趣味、風尚、藝術創作等體現的審美實踐活動和原生態的審美文化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使美學理論與審美實踐緊密結合,相互闡發而相得益彰。

第五,對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美學思想還應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在我國,對馬克思《巴黎手稿》的研究固然已取得可喜成果,但是,馬克思美學思想在西方美學史上有劃時代的貢獻,我們現有的研究還僅是初步的。馬克思的美學思想不僅屬於19世紀,還屬於20世紀和21世紀,其中許多重要觀點、見解、思想極富現代性和超前性,現代西方不少美學大家的思想都曾從馬克思那裡受益或得到啟示。我們不應拘泥於對《巴黎手稿》進行逐字逐句的詮釋或注經式的讀解,而應以現代眼光從現代性和馬克思的歷史性超越入手,從德國古典美學向現代美學轉型的歷史脈絡上,從馬克思對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和其他美學流派的巨大影響中,進一步系統、深入地研究馬克思的美學思想。這不僅對整個西方美學尤其是當代西方美學的研究大有裨益,也有助於當代中國美學的理論創新和建設。

最後,西方美學研究最好能在與中國美學研究相互比較、參照的背景和學術視野中進行,這對中國美學和西方美學的研究都大有好處。

㈧ 中西方商務禮儀的差異有哪些

中西方禮儀不同,很多是受宗教和文化的影響,西方一般信奉基督教,中國是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總是把個人或自我放在社會關系中去考
察.從社會價值出發判斷評定個人價值,而不是從個人出發
構建社會價值。
它所追求的是一種群體和諧、穩定的倫理
道德社會,個人不能脫離社會,個人有個性,應該弘揚個性,
但個人永遠不能置於國家、集體之上。
這種非自我主體性的價值觀念與西方的以自我為核心
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念大不相同。
西方文化中,個人是社會
的本位、目的和核心,追求個人利益的能動創造性是社會進
步的內在動力,因此,應將個人利益置於高於一切的位置。
他們主張利己主義、個人英雄主義和自由主義。
主張個人具
有最大全力滿足自己物質利益和精神享受的權利,主張個
人具有自己生活上的隱私權。
另外,西方人過分推崇自己,只顧自己,不顧他人,從而
使人際關系非常冷漠。在對待隱私的問題上,中西方人的觀
念有很大不同。在西方人眼裡視為「隱私」的事情,在中國人
眼裡卻是關心他人的具體體現。「我們
是不是說定了?」會談中,他們不喜歡停下來或者保持沉默。
他們習慣了集中精力、速戰速決。因為他們的線形時間觀念
只是注重現在、計劃未來,所以為爭取時間應該及早地進入
正題。
而中國人經商樂於感情投資,喜歡投其所好,送點小禮
物,或通過宴請對手,在推杯換盞中邊吃邊談。所以商務活
動進展緩慢。中國商人不喜歡美國人急於求成的態度。以
生意為中心的美國人和歐洲人都認為應該在雙方協議好的
一段時間內完成具體任務。中國人則更看重長遠的相互信任。

㈨ 文化差異怎樣影響國際商務禮儀

文化差異影響國際商務禮儀表現在:

商務禮儀中對各種動作、姿態、表情的要求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存在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是否能夠正確地識別行為規范,得體運用國際商務禮儀,是保證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

某研究表明:語言交際所傳達的信息僅佔35%,非語言交際所傳達的信息高達65%。而行為即是非語言交際的主要方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商務交際時,由於雙方的行為規范存在差異,相同的手勢和體態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可能有不同甚至相反的含義。

一個無意中手勢有可能招致他人憤怒,因為它有可能在另一種文化中被看成無理或挑釁。

文化差異影響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

文化差異往往使對於文化不敏感的人把本國的文化模式套用在另一個國家和另一種文化中,致使商務活動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對國際商務交際活動形成潛在的障礙和深刻的影響。

1、商務談判前的見面寒暄也體現著文化的差異。

中國商人在初次見面會很熱情地為客人奉上茶和咖啡,噓寒問暖。而西方人對於這些並不太在意,他們見面問好後,握個手,報下家門,就切入主題。早已列印好的合同揣在兜里,就等談判後簽署。簽署談判合同是他們唯一的目的。

兩種不同的文化差異下,急於進入談判主題的西方人顯示出的無奈和焦慮往往會被中方誤認為缺乏誠意。至於西方人早已備好的合同,在中國商人看來,卻代表了西方人的狂妄自大。

2、在談判的模式上的差異也很明顯。

東方文化屬於典型的集體主義文化,西方文化屬於典型的個人主義文化。

美國的談判代表往往握有實權,可以在被授權的范圍內作決定。個人敢於負責在美國被視為一種美德,是上進向上的表現。

而中國或日本的談判小組在談判之前、談判當中以及談判之後通常都要一再交換意見以協調整個小組的行動,有時還需要請示上級,決策常常是集體協商的結果,要盡量避免擅做主張。

3、在談判語言的運用上。

西方人盡量簡潔明了,是非表態清楚,談判時愛爭辯,語言具有對抗性。他們認為爭辯是發表個人意見的權利,也有利於解決問題,不會影響人際關系。

而中國人則主張以和為貴,為保全雙方面子,經常使用間接的語言和模糊性用語,即使不同意對方的意見,也會委婉的含糊其辭,很少直接拒絕或反駁,盡量避免談判摩擦,以期追求長久地友誼和合作。

㈩ 中外禮儀差異及原因分析

1、稱謂稱呼方面

在西方,稱呼是比較籠統的,一個稱呼可以涵蓋中國很多稱呼。
2、交際語言方面

中國人通常是見面點頭致意,握手或行拱手禮,微微欠身然後握手,而西方人認為欠身顯得自卑,擁抱是最常見的見面禮與道別禮,親吻禮與吻手禮也較為常見
3,宴請方面

酒文化在中國由來已久,被視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場合不可或缺的。酒杯不空茶水不滿。在西方,通常喝啤酒、葡萄酒,不喜歡勸酒。在中國,宴會喜歡共桌共菜,西方則認為不合衛生,實行分餐制。中國人宴請時,觥籌交錯,歌舞昇平。西方則要求少聲響少動作,用餐程序較多。
4,禁忌習俗

中國人不喜歡說4,因為與「死」同音,認為8、6吉利,偏向於雙數,追求成雙成對。西方人不喜歡13。
5,日常行為習慣

在中國,人們對個人隱私的界限遠沒有這么深刻,人們並不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

日常生活中,中國人拜訪他人表示熱忱。而西方人在拜訪前,要跟這人預約,突然造訪會造成受訪者不快,因為會打亂別人的工作安排。西方人比較忌諱別人探聽其隱私。中國人比較熱情,願意幫助他人,喜歡詢問別人可有什麼幫忙。

提要本文從中西方禮儀文化在見面、談吐、饋贈、用餐等方面表現出不同的禮儀形態,探討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差異和風俗習慣。關鍵詞:禮儀;饋贈;思維方式;價值觀中圖分類號:G115文獻標識碼:A禮儀是在人際交往中,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方式來表現的律己敬人的過程。古人雲:「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然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隨著跨國交往的日益增多,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越發明顯,這種差異帶來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如果不了解西方的禮儀風俗和傳統習慣,就有可能會引起誤會,導致交際無法進行,因此,在中西禮儀沒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們勢必要了解一些禮儀的差異。一、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禮儀的差異(一)見面禮儀的差異1、見面時的打招呼禮儀。打招呼是人際交往中最為平常的事情,是聯絡感情的手段,溝通心靈的方式,增進友誼的紐帶,所以,絕對不能輕視和小看。見面時打招呼既表示親切、友好,也是一個人內在修養程度高低的重要標志。在招呼語的表達上,中國人大多使用「吃飯了嗎?」「你干什麼去?」「今天不用上班呀?」等涉及個人生活的語句來體現人與人之間的親切感與關心。可在西方發達國家,基本上沒有這種招呼語,因為這些是屬於個人的隱私,因為在西方人看來「我到哪裡去」、「我忙什麼」是我自己的事,別人無權干涉,往往有管閑事和窺視隱私的誤解,他們不希望別人過多地干涉自己的私事。在西方國家見面打招呼是很自然的,他們只說一聲「Hello」,或者說聲「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打招呼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要跟對方有進一步的交往,只不過是一種禮儀形式。因此,在西方國家旅遊的時候,如果迎面而來的人對我們說「Hello!」,別露出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甚至置之不理,那可就非常失禮了。2、見面致意禮儀。見面禮儀是日常社交禮儀中最常用和最基本的禮儀,而握手禮是當今國際交往中運用最廣泛、最頻繁的一種致意禮儀。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環境下,握手的時機、握手的形式、握手的要領及握手的禁忌基本相同,其最大區別在於握手時伸手順序的不同。從握手禮的實施順序看,在一般的社交場合,中方文化通常應遵循兩個優先:即長者優先和女士優先。而西方文化著重強調的是女士優先,婦女在各種場合均應受到特別的尊重和照顧,因而在介紹時通常要把男士介紹給女士,但16歲以下的女子沒有這個優先權。除了握手禮,吻禮也是盛行於西方的一種見面致意禮節,包括親吻禮、擁抱禮和吻手禮。這三種吻禮在日常交往中常用,但是在商務往來一般不使用,其中吻手禮是流行於歐美上流社會異性之間的一種最高層次的見面禮,適合於已婚女士。(二)談吐禮儀的差異1、稱呼禮儀。稱呼是人際交往中比較重要的禮節,關乎個人修養,社會和諧,文明高雅,但是稱呼在日常生活中問題也不少,而且中外稱呼習慣不完全一樣。在我國,人們在稱呼自己時,習慣說「本人」或「鄙人」,而稱呼他人時則習慣稱「您」,在西方稱呼對方時不分「您」和「你」,都是「you」或者「閣下」。在我國,人們習慣稱呼職務、官銜等,並與其姓連在一起,如張局(長)、趙總(經理)、李教授等。在西方國家,同我們不一樣,不習慣把官銜、職務、職業與姓名連在一起,想要強調他的部長、總統身份時,只稱「部長先生」、「總統先生」。中西有些稱呼完全一樣,如先生、女士、小姐等,但是,我國特有的一些稱呼,不能隨意移植到西方去,如大爺、叔叔、大媽、同志、師傅以及老XX、XX老、小XX等,因為像老張、吳老等稱呼在我國有親切與尊敬之意,而在西方,西方人往往直呼其名,即便是長輩親人也是如此,這表明西方比較崇尚平等、自由,人們卻忌諱「老」字,因為在他們看來,老是虛弱、沒本事、不中用的代名詞,稱別人為「老」則是一種輕視無禮的表現,所以即使面對真正的老人,也最好不要稱呼他們為「老XX」或「XX老」,否則會引發不愉快。2、交談禮儀。交談是人們彼此交流感情、傳遞信息、增進了解和友誼的重要形式。若想讓別人覺得自己有吸引力,最好的辦法是說話真誠明了,並且明智地選擇話題。在交談話題的選擇上,中國人喜歡問人私事,或毫無保留地披露自己的私事。在中國,人們在一起聊天時多半會談到家庭、婚姻、孩子、經濟收入等問題,這正是中國人所謂的拉家常。因為按中國的禮貌傳統,了解私事是接近對方、關心對方的友好表示,是和諧人際關系的體現,這些話題能縮短人們之間的距離,使人有親切感。而在西方,女性的年齡、婚姻及男性的工資收入、財產狀況、個人情況等私人生活方面的問題在交談中如果被提及,那會非常的敏感,或容易引起反感,尤其是對歐美人而言,他們認為這是對對方的不尊重,侵害了對方的隱私權,是一種極為失禮的行為,而且還會認為提問者極為缺乏教養。因此,一般來說,在陌生人或是不太熟悉的人之間宜選擇比較簡單的話題,如天氣、當天的新聞、四周的環境等,因為這些話題比較安全,不容易引起誤會和不快。(三)饋贈禮儀的差異1、接受禮品的方式不同。東西方接受禮品的方式不一樣,東方人接受禮物時往往顯得比較恭敬和虔誠,一般是用雙手接受禮品,並輕微低頭表示感謝,並說「您太客氣了」之類的話,習慣在受禮時說「受之有愧」等自謙語,而且隨即將禮品收起來,等到贈禮人離開後再慢慢打開欣賞。西方人則不同,他們往往很隨意,但很注重禮品的包裝,喜歡當著客人的面打開禮物,邊欣賞,邊說一些像「這禮物很漂亮」等感謝的話,甚至高興時還會擁抱對方一下,與送禮者共同分享這份禮物的喜悅。2、感謝語不同。一般在受到禮品之後,西方人往往會在一周之後,寫一封感謝信或者打打電話致謝,而國人則基本沒有這個習慣。謙虛歷來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在送禮時也有所表現,送禮者一般喜歡強調自己禮品的微薄,而不介紹所送禮品的珍貴或是多重用途和性能,如「區區薄禮,不成敬意,請笑納」。西方人在送禮時,喜歡向受禮者介紹禮品的獨特意義和價值,以表示自己對對方的特別重視,如「這是我特意為你選的」。3、禮品價值的意義不同。贈送是友好的表示,禮品是友好的象徵,所謂禮輕情意重,送禮是為了表達一種情感,所以要講真情。人們在選擇禮品時,都是將其看作友情和敬意的物化,通過贈送禮品來表達對對方的情誼和尊重。禮品如果能融入和體現送禮人的情感,就是最好的禮品。真正好的禮品不是用價格可以衡量的,送禮的心意重於禮品本身價值,因此在選擇禮品時,不能只著眼於禮品的價值,更要著眼於禮品所代表的情感和心意。中方在送禮時一般都比較貴重,因為在他們看來,價值較低的禮品有失面子,而西方人則比較重視禮品的感情價值,禮品價值過高,會被誤認為有求於他們,是一種賄賂而招致反感,比如送給英國人禮品時,禮品要輕,可送些鮮花、小工藝品或者巧克力,都會得到英國人的喜歡,特別是中國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工藝美術品,他們會格外欣賞。德國人不喜歡首飾或鮮艷奪目的禮品,喜歡價格適中、典雅別致的禮物,但包裝一定要盡善盡美,德國人認為只有當關系發展到相當密切時,才有必要送禮。4、送花。此外,鮮花都被人們賦予了特定的含義,中西方對不同的鮮花有不同的解釋,如在我國,牡丹是國花,表示富貴吉祥;菊花代表高潔;康乃馨代表著熱情、魅力、真情、溫馨;百合寓意百年好合。在西方,玫瑰是很多國家的國花,象徵著愛情;康乃馨則表示傷感或拒絕,單獨送人時必須慎之又慎;菊、蓮和杜鵑,在國內口碑甚佳,在涉外交往中卻不宜用作禮品。菊花在西方系「葬禮之花」,用於送人便有詛咒之意;蓮花在佛教中有特殊的地位;杜鵑則被視為「貧賤之花」,用於送人也難免發生誤會,如此等等。因此,如果選擇鮮花作為禮品,一定要考慮所送的場合和對象,避免不必要的誤解產生。(四)餐飲禮儀的差異1、餐具不同。中國人使用筷子,飯也是用碗盛,通常是圓桌,而西方人則是用盤子或碟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湯則有專門的湯匙,通常是長桌。2、餐飲氛圍不同。中國人有句話叫「民以食為天」,由此可見飲食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中國菜注重菜餚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於超過了對營養的注重,既要好吃又要好看,營養反而顯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飲食比較講究營養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種科學的飲食觀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營養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們的飲食多是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講究味的享受。在餐飲氛圍方面,中國人在吃飯的時候都喜歡熱鬧,很多人圍在一起吃吃喝喝,說說笑笑,相互讓菜,勸酒,甚至不醉不歸,為客人布菜,大家在一起營造一種熱鬧溫暖的用餐氛圍,而西方人在用餐時,講究「4M」,即Menu:精美的菜單,Mood:迷人的氣氛,Music:動聽的音樂,Manners:優雅的進餐禮節。喜歡幽雅、安靜的環境,在餐桌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禮儀,不可以失禮。西餐實行分餐制,即便是有公菜,也會放一些公共餐具,此外,在西餐宴會上,人們是只祝酒不勸酒,只敬酒而不真正碰杯的。3、餐飲觀念不同。中國人如果在家請客吃飯時,擺在桌上的菜花樣繁多,葷素搭配,會准備滿滿一桌,並很謙虛地說「今天沒有什麼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多吃一點」、「多多包涵」、「怠慢了您」之類的話。宴請結束時,如果菜基本被吃完,主人會覺得很沒面子,認為飯菜准備的太少了,客人可能沒吃飽等。唯恐怠慢了客人,盡顯主人好客熱情之道。而西方宴請,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餘為最佳,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這樣女主人會很高興,認為大家喜歡她做的菜。面對豐盛的宴席,主人會說「這些是我的拿手菜來招待大家」的話。在西方,親朋好友之間聚會,實行AA制是很普遍的,但是在中國,AA制一般只被年輕人,特別是大學生和白領所接受,傳統的中國人不願意這樣「小氣」的各掏各的錢。其實我們可以通過中國和西方的文化差異來解釋為什麼中國人和西方人會對AA制持有不同的態度。二、中西禮儀文化差異的來源(一)思維方式的不同。從思維方式上看,中國人主張「天人合一」的整體思維,主觀聯系的直覺思維和直觀實用的思維原則,注重直觀、整體、經驗。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不是通過歸納推理,演繹推導,而是基於事實,憑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加以識別、理解和進行整體判斷。西方人主張「主客二分」的對立思維模式,分剖精細的邏輯思維和純粹思辨的抽象理性。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在西方哲人看來,只有思辨性的東西才是最真實、最完善、最美好的。(二)價值觀不同。從價值取向看,西方人注重以自我為中心,重個人、重競爭,因此,不習慣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不過問他人的事,甚至把主動幫助別人或接受別人的幫助看作是令人難堪的事,以為接受別人的幫助是證明自己無能,而主動幫助別人會被認為是干涉別人私事。他們提倡每個人應表現出自己的個性,越是表現出自我個性,越能體現人生的價值。因此,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意識很強,靠競爭來取得自己的利益,實現自己的價值。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中國人注重群體、社會、和諧。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提倡謙虛謹慎。中國人的價值觀,強調群體意識、社會意識,個人利益應當服從社會整體利益,只有整個社會得到發展,個人利益才能得到最大利益,推崇一種高尚的、無私奉獻的情操,主動關心別人,給人以關懷是一種美德。(三)倫理道德觀不同。從倫理道德上看,西方文化鼓勵個人開拓創新,做一番前人未做過的,傑出超凡的事業;西方人的家庭觀念比較淡漠。子女一旦結婚,經濟上必須獨立,父母不再有義務資助子女。這種做法給青年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培養其獨立生活的能力,但親屬關系比較疏遠。在人際關繫上,中國傳統的文化則要求人們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擔心創新危險,總要瞻前顧後,權衡左右,喜好事事而安,維護現狀,保持和諧。對待家庭,喜歡大家團聚,老人幫助照看兒孫,以備養老送終。家庭成員互相依賴,互相幫助,雖然密切了親情關系,但這種生活方式,不利於青年人獨立能力的養成。(四)風俗習慣的差異。習俗文化指的是貫穿於日常社會生活和交際活動中由民族的風俗、習慣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在招呼、稱謂、道謝、恭維、致歉、打電話等方面表現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習俗。三、結束語總之,在中西禮儀差異的比較中,我們既要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禮儀在操作層面上的差別,也要了解產生差異的真正原因,中西禮儀各有特點,因文化背景而異,無好壞之分,只有不同,可以相互借鑒,但不能一味盲從,只有這樣,才能使中西禮儀文化得到真正的融合。(作者單位: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主要參考文獻:[1]張秋筠.商務禮儀教程.中國商務出版社,2007.11.[2]何偉祥.公關禮儀.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3]董桂英.公關禮儀教程.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7.

閱讀全文

與中西商務禮儀差異研究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
2013工商局個人總結 瀏覽:712
馳名商標申請的條件 瀏覽: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個好 瀏覽:135
pml證書 瀏覽:748
申請商標的要多久 瀏覽:814
連雲港專利代理 瀏覽:613
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有限公司 瀏覽:452
鄉鎮衛生院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850
紅寶石證書aigs 瀏覽:734
馬鞍山二中一本率 瀏覽:103
蘿莉羊年限定 瀏覽:393
愛迪生觀察什麼發明了什麼 瀏覽:864
供電方案有效期 瀏覽:684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