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15年社區運用展覽展示等形式開展形式政策教育的情況有哪些記錄
(一)、建立健全居民參與社區民主議事的各項制度。為進一步增強居民自治意識,保障廣大居民對社區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和建議權等基本政治權利,提高社區民主自治水平,應該積極推進社區居委會的直接選舉,完善居務公開、民主評議、事務聽證和社區居民代表會議等各項制度。一、建立健全社區民主選舉的規章制度,堅持社區黨組織和居委會成員依法民主選舉;二、完善民主決策制度,規范民主決策程序;三、靈活運用社區民情懇談會、事務協調會、工作聽證會和成效評議會等載體,鼓勵社區廣大居民和其他群眾性組織積極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公益性事業決策,實現「民主促民生」,共謀社區發展。
通過創新社區管理體制、設立社區公共服務工作站,以承擔社區行政事務和其他公共事務為職責,形成社區黨組織、社區居委會、社區公共服務工作站各盡其能、各負其責的社區管理新格局。積極引導駐區各單位、物業管理參與和諧社區建設,營造「人人了解、人人支持、人與」共駐共建的濃厚氛圍。
(二)、建立多渠道民主參與社區自治途徑。強化社區民主監督,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結合傳統工作方式,落實「居務、財務、事務、服務」四公開制度,切實保障居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逐步完善社區工作督導機制和民意調查機制,形成「發現問題—整改落實—推進工作」的良性工作鏈。
不斷創新工作方式,暢通民意訴求渠道,組織居民有序開展與其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工作的監督評價活動,並以評價結果為工作績效的重要參考依據,保證民主監督的經常化。以人為本,重要的是暢通渠道,例如上門走訪、開設社區論壇、建立民情信息站等形式,了解民情,掌握社情,為群眾解疑釋難,密切黨和群眾的聯系。要開展形式多樣的「以人為本」社區建設系列活動,引導居民群眾和轄區單位積極參與。採取開座談會、警民懇談會等有效形式,不斷暢通外來務工人員參與居民自治的渠道。通過各種渠道了解群眾呼聲,傾聽群眾的意見,對居民群眾的情況做到「知底、知情、知心」,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使居民群眾真正了解民主自治、參與民主自治,感受民主自治。
(三)、加大宣傳力度,營造「社區是我家」的濃厚氛圍。社區是各種人群聚集的密地帶,是社會多種矛盾的沉澱區域,在「四個多樣化」的新形勢下,又是多種觀念形態相互激盪的場所。社區工作者站在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宣傳群眾的最前沿,必須做好宣傳工作,要讓社區居民了解、熟悉社區服務的各項職能,發揮好黨和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做到上情下達,下情上傳。
通過社區宣傳陣地,宣傳社區的服務宗旨、服務內容、工作性質,特別要抓好居民代表、居民小組長、黨員幹部的宣傳教育工作。結合開展社會法律、道德、科普知識、文化藝術等宣傳活動,大力宣傳社區的一系列好人好事。通過針對性的宣傳教育、群眾性的創建活動,宣傳群眾最關心的事,讓社區居民群眾走進社區,認識社區、信任社區。
(四)、提升社區自我形象,形成「社區是我家」的認同感。以人為本,是社區建設工作最重要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為民服務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社區工作的特點所決定的。以人為本,必須「有的放矢」,這個「的」就是群眾的利益。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所急,辦人民所需,以群眾呼聲為第一信號,以為群眾服務為第一職責,以為群眾謀利益為第一追求,以群眾滿意為第一目標。要以「人民群眾擁護不擁護」、「人民群眾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群眾答應不答應「作為評判標准。
社區要以「民心工程」為挈機,為群眾多辦好事多辦實事,改善小區的硬體設施,創造優美的社區環境。社區要積極協助職能部門實施的「背街小巷工程」、「危舊房改造工程」、「庭院改善工程」等家門口的民心工程,把好事辦實,把實事辦好,全面提升小區居民的生活品質。從而使小區最廣大老百姓得到實惠,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社區要結合本社區固有的特點,聯系實際,著力解決居民反響強烈、群眾要求迫切、矛盾聚集較深的熱點難點問題。要做到深入走訪群眾,分析查找原因,及時解決問題,排解糾紛,維護社區穩定,建立和諧的鄰里互助關系,增強居民「社區是我家」的認同感。
(五)、培育社區組織,創新社區活動載體,搭造居民參與,強化「社區是我家」的歸屬感。
通過組建社區志願者服務隊,開展文體活動等,吸引居民參與社區活動。一方面可以整合社區資源,為社區居民提高便民利民服務,另一方面努力實現社區服務模式的多樣化,不斷開拓社區服務新領域,探索社區服務新途徑、新辦法,走社區服務網路化、專業化、市場化的新路子。
開展五好家庭創建活動,通過開展思想教育、倫理道德、科學知識、法律常識、文化娛樂等活動,使居民群眾積極參與社區工作中來。群眾覺得這些活動看得見、摸得著、做得到、能共享。通過評選網路型家庭、學習型家庭、科普型家庭、學法守法家庭等特色家庭和評選五好樓群等活動,提高居民參與創建活動的積極性。
組建社區文體隊伍,讓社區文體骨幹能有機會參與到社區活動中來,帶動更多的人一起娛樂、休閑。文化是社區的靈魂,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是教育人、培養人的重要載體。通過在重大節假日期間進行各種文藝演出活動、群眾文化沙龍等活動。組織各類文體比賽。如象棋、畫畫比賽、社區群眾運動會、游園晚會等等,都可以為居民群眾提供參與社區的機會,為有一技之長的居民創造發揮。
總之,在公眾參與意識較低的情況下,應通過完善各種參與的載體來提高公眾的參與程度,推動社區從「主導型」向「居民自治參與型」發展,逐步實現社區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通過積極培育社區意識,增強了居民和駐區單位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著重培育社區居民的參與意識和社區居民的自治意識,社區自治是公眾參與的高級形式,也是公眾參與的制度條件之一。公眾參與社區自治是社區發展的內在動力。社區發展的根本目的就在於通過居民積極參與社區自治,幫助居民提高公眾參與的能力與水平。
② 鼓樓區的所獲榮譽
榮譽稱號榮獲時間江蘇省現代民政建設示範區(首批)2015年1月 江蘇省雙擁模範區2014年7月 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城區2014年 首批全國社會工作服務示範地區2014年 2013年度綠色市場創建工作先進單位(鼓樓區商務局)2013年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2012年9月 2011-2015年度全國科普示範區 2011年5月 全國社區教育成果展一等獎2010年 江蘇省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2010年5月 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2009年11月 全國社區教育示範區2008年 全國首批科普示範城區2008年5月 江蘇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先進區2007年12月 江蘇省教育現代化建設先進區2007年9月 江蘇省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2007年3月6日 江蘇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先進區2007年3月 全國商務系統先進集體2007年 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示範區2006年12月 2003-2004年度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2005年12月 2003年度南京市完成科技發展奮斗目標任務先進單位2004年2月 江蘇省群眾文化示範區2004年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區2003年 全國文化先進區2002年 江蘇省群眾文化工作先進區2001年
③ 浙江廣播電視大學天台分校的學校大事
1978 年底:縣教育局副局長陳清芳和縣廣電局一位同志赴杭州參加省教育廳召開的關於籌辦廣播電視大學的會議,回來後指定縣招辦范富道老師負責籌辦工作。
1979 年 2 月 3 日:范富道老師赴臨海參加地區培訓會,聽了黃岩差轉台王師傅介紹電視的使用技術。
1979 年暑假:決定從高考未被錄取者中物色生源,招生工作由范富道老師一手操辦。當時招生 100 多人,分全科、半科,全科就是開設的所有專業都讀,半科只讀部分學科。
1979 年 11 月:首屆電大生舉行開學典禮,在當時城關一小內方公祠上堂召開,由當時的宣傳部長丁天魁和副部長高啟盛等主持並講話。錄取後由高開慶老師和范富道老師負責學生的日常管理、教學管理和相關方面的協調工作。
1979 年:省教育廳下達《關於電視機分配問題的通知 浙教儀字( 79 ) 69 號》文件,文件規定每個電大教學班配給電視機 2 台,經費自理。電視機拿到後, 1 台由電大用於日常教學, 1 台備用。當時上課基本上使用視頻方式,晚上自學由教師輔導,聘請的教師有數學教師施仁設,物理教師陳定志,英語教師朱德弦,化學教師許尚迪,還有葉劍、鮑榮林等教師。到 80 年高校招生工作開始,范富道老師脫開電大工作,轉向高考招生工作。
1980 年 7 月 10 日:天台縣革命委員會「天革[ 1980 ] 83 號」文件決定成立浙江廣播電視大學天台工作站。任命當時的天台縣宣傳部副部長高啟盛 (80.7-) 兼任工作站站長,任命當時的教育局付局長陳清芳 (80.7-84.) 、當時的廣播局副局長朱冬青 (80.7-) 等兼任工作站副站長。辦公室設在原縣教育局內,暫借城關一小教室上課。
1980 年底:高開慶老師調至影劇院,由進修學校周則川老師具體負責電大日常管理和教學管理工作,直到 84 年 7 月法律專業畢業。
1983 年 1 月:縣政府撥款 7 萬給電大和教師進修學校建教學樓,共建教學樓 317 平方米。電大與天台縣教師進修學校一起搬遷至本縣城關橋南路 5 號,兩校同一校園互相獨立。兩校財務均由范允春老師兼管。
1983 年 9 月:鮑榮林調進電大,成為電大專職教師,主要負責電大教務、學籍管理。
1985 年 2 月 27 日:中共天台縣委「縣委干[ 1985 ] 3 號」文件,任命當時的副縣長葛海松同志兼任縣電大工作站站長。
1985 年 6 月 20 日:天台縣人民政府「天政干[ 1985 ] 3 號」文件任命當時的教委副主任樓正國兼任縣電大工作站副站長、當時的廣播局副局長朱冬青兼任縣電大工作站副站長、任命楊廉溪同志為縣電大工作站副站長,主持日常工作,。
1985 年 9 月 18 日:天台縣機關委員會「機委[ 1985 ] 13 號」文件批准電大成立黨支部,由楊濂溪同志任支部書記。
1985 年 9 月:范允春老師正式成為電大職工( 2000.8 調離電大到教師進修學校)。
1988 年 4 月:安裝了衛星地面接受站閉路電視系統進行教學,使天台電大成為一所初具規模的教學實體。
1988 年春:天台電大設立立浙江台州廣播電視中專天台分校,並開始招生。
1990 年 9 月:汪祖棉老師調入電大。
1991 年 12 月 2 日:天台縣教委「天教人字[ 1991 ] 63 號」文件任命汪祖棉老師為教務主任。
1991 年:省電大、省衛生廳授予天台分校「食品衛生知識培訓」先進集體。
1992 年 10 月 20 日:省電大文科工作會議在天台隋梅賓館召開。
1993 年 8 月 16 日:任命龐志平為進修學校校長,兼電大黨支部書記。
1994 年 9 月:楊濂溪同志退休。
1994 年 10 月 4 日:縣教委任命教務主任汪祖棉同志,負責主持電大日常工作。
1994 年 7 月:謝健榮老師調入電大 。
1996 年 1 月 5 日:天台縣人民政府「天政干[ 1996 ] 1 號」文件任命謝培樹同志任省電大天台工作站副站長,兼天台電視中專校長。
1996 年 2 月 15 日:省電大校長陳金琪視察天台電大工作站,與縣長張錦鳴共商天台工作站發展規劃。
1996 年 3 月 25 日:天台縣人民政府「天政發[ 1996 ] 29 號」文件將天台縣原博物館劃撥給天台電大使用。於是,天台電大搬遷到城關赤城路 188 號(電大路 9 號)原博物館。天台電大終於有了獨立的校園。學校佔地 5.2 畝,建築面積 1520 平方米。投入 25 萬元搞校園建設及添置電腦、彩電等設施。學校環境幽雅,前臨波光耀金的東湖,背倚桔香溫馨的楓樹山;校園內四季綠蔭錯落掩映,鳥語花香。
1996 年 6 月 5 日:中共天台縣委書書記婁依興為天台電大工作站題寫校名「天台電大」。
1996 年 12 月 23 日:中共天台縣教委「天教黨[ 1996 ] 13 號」文件批准設立「中共天台電大工作站支部委員會」任命謝培樹同志為副支部書記。「天教黨[ 2000 ] 07 號」文件免去謝培樹同志黨支部副書記的職務。
1997 年 1 月:被評為省「企業所得稅操作實務培訓」先進單位。
1997 年 1 月 29 日:天台縣府辦「天政辦發[ 1997 ] 14 號文件根據 1996 年 12 月 30 日「浙教成[ 1996 ] 522 號」文件將天台電大從工作站升格為分校。
1997 年 3 月 14 日:省電大通報表彰天台分校,被評為 1995 - 1996 年度省電大「先進分校」。
1997 年 7 月 25 日:天台縣人民政府「天政干[ 1997 ] 9 號」文件任命謝培樹同志為省電大天台分校校長,任命龐國憑同志為省電大天台分校副校長。縣教委任命費義豪( 97.8 - 08.11 )為教務主任。
1997 年暑假:費義豪、許金明、奚列尊、陳達考等老師調入電大。
1998 年:蔣敏娟暑假調入。
1998 年 11 月 2 日:天台縣人民政府「天政干[ 1998 ] 22 號文件任命陳慧芬同志( 98.10 - 03.5 )為省電大天台分校副校長。
1998 年 3 月:被評為 1997 年度天台縣「治安安全先進單位」。
1998 年暑期:開始招收注冊視聽生小學教育和法律專業共 196 名學號;招收首屆普專班漢語言專業一班 28 名學生。
1998 年 10 月:獲台州電大系統羽毛球賽團體第三名;獲台州電大系統象棋賽團體第三名。
1998 年 11 月:獲天台縣宣傳系統乒乓球賽鼓勵獎。
1998 年下半年:除本部外下設四個教學點:縣教師進修學校、縣職業中專、縣農技校、電大平橋教學點。
1999 年:學校擁有藏書萬余冊圖書室一個,衛星電視接收裝置一部,音響設備一套,計算機房一個,計算機三十台,多媒體教室一個,內設投影儀一台,師生可進行機上對話。
1999 年 3 月:被評為 1998 年度天台縣治安安全單位。
1999 年暑假:范正海、鮑碧紅、丁雙陽調入。
1999 年 12 月:獲台州電大系統二十周年校慶文藝晚會優秀獎
2000 年 3 月:被評為 1999 年度天台縣治安安全單位。
2000 年 7 月 24 日:天台縣人民政府「天政干[ 2000 ] 14 號」文件任命陳再明同志為省電大天台分校副校長。陳再明同志兼黨支部書記,主持電大日常工作。
2000 年 8 月 7 日:天台縣人民政府「天政干[ 2000 ] 15 號」文件任命當時縣教委黨委副書記、副主任邱康標同志兼省電大天台分校校長( 00.8 - 03.7 ),免去謝培樹校長職務。
2000 年 12 月:獲台州電大系統圍棋賽團體第二名。
2000 年:與浙師大、寧波大學、寧波職業技術學院、浙江經濟管理職工大學、台州學院、浙江人才專修學院、紹興文理學院等院校聯辦,招收過中文、數學、英語、臨床醫學、護理、經濟管理、計算機信息管理、文化藝術、等本專科學生。
2002 年上半年:投入 130 多萬,配置開展遠程開放教育所需硬體和軟體設施。
2002 年 7 月:被批准成為省遠程教育試點,開始遠程教育招生,首次開設會計學、法律兩個專業。
2003 年:被批准為省自學考試助學單位
2003 年 11 月:通過省電大遠程教育中期評估,
2003 年 9 月 26 日:「天黨政聯[ 2003 ] 8 號」文件決定「將縣電大與縣職業中專合並,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
2004 年秋:經批准,開展「大中專教育接軌」試點工作,招有會計、電子商務、計算機應用、英語四個專業共 273 名學員。
2004 年底:購置中央電大在線平台的硬體和軟體,以滿足開放教育試點工作的需要。
2005 年 4 月:通過中央電大開放教育總結性評估
2005 年 7 月 28 日:天台電大與天台職業中專正式合並,實施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管理模式,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攜手發展的戰略。朱歡樂為兩校校長,朱崇林、季瑞強為兩校副校長。
2005 年 10 月:批准成立天台社區學院。
2005 年 12 月 11 日:浙江廣播電視大學「浙電大[ 2006 ] 215 號」文件表彰天台分校為省電大系統 2005 年度網站評比達到三星級。
2006 年 11 月: 「台電大[ 2006 ] 81 號」文件表彰:天台電大為「全市電大系統先進辦學單位」;范正海為「全市電大系統優秀教師」;蔣敏娟為「全市電大系統優秀教育工作者」;王再立、王旭峰為「全市電大系統優秀班主任」。
2006 年 12 月 22 日:電大學院評審驗收專家組通過聽、看、查、座談四個環節,對天台電大的各項軟硬體作了核查,並從校園佔地與環境、多媒體教室的投入和運用,到師資隊伍建設、目前招生情況,再到社區學院創辦、今後發展前景等各方面進行了綜合評估。認為兩校實行聯合辦學,易地興建新校園,極大地改善了辦學條件,擴大了辦學規模,是教育資源整合成功的典範,發展前景喜人。
2006 年 12 月 29 日:浙江廣播電視大學「浙電大[ 2006 ] 235 號」文件批准天台分校升格為天台學院。
2006 年 12 月 28 日:浙江省遠程教育學會「浙遠教學會[ 2006 ] 11 號」文件表彰 2006 年度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獲得者朱歡樂,優秀獎獲得者陳梅英、許世彪。
2007 年 8 月:王再立為兩校校長助理。經上級領導批准,天台電大成為「天台縣利用遠教平台大規模開展農村黨員幹部群眾培訓」的唯一的試點學校和定點學校。由政府出資,連續五年每年招收和培養 100 名農村大學生和 120 名中專生,為新農村建設出力。
2007 年:「浙電大[ 2008 ] 9 號」文件表彰范正海為 2007 年度全省電大系統教材發行管理先進工作者。
2007 年 3 月:批准設立浙江天台奧鵬學習中心,開始奧鵬招生。
2007 年 5 月 7 日:天台縣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天台電大增掛「天台社區學院」牌子。
2007 年 11 月 30 日:作為 2007 台州社區教育國際論壇的考察示範點,天台電大成功舉辦了社區教育成果展。近 200 名中外佳賓及各級領導來校考察社區教育成果。選送的論文《縣級社區學院發展模式探索》在論壇上交流並被編入大會論文集,還被中央電大時訊網專題全文轉載。
2007 年 12月 4日:學校被評為 2006—— 2007學年全省電大系統思想政治工作先進辦學單位,而且還被評為省電大先進辦學單位,真正實現了跨躍式發展。
2007 年:招生達到 720 人,增長了近 200% 。目前,電大在校生總數為 2457 人,其中開放教育學員為 1517 人,招生人數增長率按人口比居台州全市第一。
2008 年 3 月 3 日:天台縣教育局「天教干[ 2008 ] 71 號」文件批准范正海為校長辦公室副主任,董雲、王旭峰為教務處副主任、林軍營為遠程教育中心副主任(奧鵬, 08.10 調離)。
2008 年 3月 28日:浙電大[ 2008] 24號文件表彰天台學院為 「全省電大系統先進辦學單位」。
2008 年 6 月 3 日:浙江省副省長鄭繼偉在台州市市長陳鐵雄、天台縣委書記徐鳴華等市、縣領導的陪同下,到電大天台學院考察社區學院的社區教育情況。鄭繼偉一行在參觀了天台社區教育成果展廳、觀看了天台社區教育成果展示短片後,重點考察了天台社區教育的資源整合情況。鄭繼偉充分肯定了電大天台學院取得的成果,認為社區學院倡導全民的、終身的社區教育理念,為構建學習型和諧社會作出了貢獻。
2008 年 6月 26日:台州廣播電視大學「台電大[ 2008] 32號」文件表彰獲市電大系統書法二等獎蔡顯鑄老師、三等獎陸福萍老師,攝影三等獎朱靜、蔡顯鑄、董雲、朱小敏、戴曉惠,繪畫二等獎龐軍平。
2008 年 8 月:任命王再立為兩校副校長。招收園林技術專業全額免費農民大學生 48 名。
2008 年,天台電大開放教育全年招生達 1019 人,首次突破千人大關,名列全省第十。
④ 如何全面推進社區教育
社區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我國社區教育蓬勃發展,探索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區教育發展方式和路徑,形成了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廣泛開展、中西部地區逐步推進的發展格局,建設了一大批全國和省級社區教育實驗區、示範區,社區教育參與率和滿意度逐步提高。
1.建立健全社區教育網路。通過整合資源,建立健全城鄉一體的社區教育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辦學網路。各省、市(地)可依託開放大學、廣播電視大學、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職業院校以及社區科普學校等設立社區教育指導機構,統籌指導本區域社區教育工作的開展。研究制定社區教育辦學機構指導性要求。
2.明確社區教育機構職責定位。縣(市、區)社區教育學院(中心)負責課程開發、教育示範、業務指導、理論研究等。鄉鎮(街道)社區學校負責組織實施社區教育活動,指導村(社區)教學站(點)的工作。村(社區)教學站(點)為居民提供靈活便捷的教育服務。
3.推動各類學習型組織與學習共同體建設。廣泛開展學習型鄉鎮(街道)、學習型社區、學習型家庭等各類學習型組織創建活動,推動學習型城市建設。鼓勵和引導社區居民自發組建形式多樣的學習團隊、活動小組等學習共同體,實現自我組織、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不斷增強各類組織的凝聚力和創新力。
4.加強社區教育實驗區和示範區建設。繼續推動社區教育實驗區、示範區建設,充分發揮社區教育示範區在體系構建、資源共享、投入機制、隊伍建設、信息化應用、市民學分銀行建設等方面的示範引領作用,進一步提升社區教育服務能力和水平。各地要建立和完善相應工作機制,提出建設目標。
5.開放共享學校資源。鼓勵各級各類學校充分利用場地設施、課程資源、師資、教學實訓設備等積極籌辦和參與社區教育。充分發揮縣級職業教育中心、開放大學、廣播電視學校、科普學校在農村社區教育中的骨乾和引領作用。加快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的轉型發展,鼓勵其成為農村社區教育的重要載體。推動普通中小學有序向社區居民提供適宜的教育服務。
6.統籌共享社區資源。注重社區教育機構與城鄉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站)、社區文化中心等機構的資源共享,拓展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站)的社區教育功能,推動社區教育機構與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站)設施統籌、信息共享、服務聯動。充分利用社區文化、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各類資源,發掘教育內涵,組織開展社區教育活動,實現一個場所、多種功能,促進基層公共服務資源效益最大化。
7.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提高圖書館、科技館、文化館、博物館和體育場館等各類公共設施面向社區居民的開放水平。鼓勵相關行業企業參與社區教育。引導一批培訓質量高、社會效益好的社會培訓機構參與社區教育。探索開放、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共享模式,不斷擴大社區學習資源供給。
8.豐富社區教育內容。廣泛開展公民素養、誠信教育、人文藝術、科學技術、職業技能、早期教育、運動健身、養生保健、生活休閑等教育活動,提升居民生活品質,推動生活方式向發展型、現代型、服務型轉變。積極開展面向社區服務人員、社區志願者、社區社會組織成員的教育培訓,增強其組織和服務居民的能力。
9.創新社區教育形式。創新教育載體和學習形式,培育一批優質學習項目品牌。在組織課堂學習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才藝展示、參觀游學、讀書沙龍等多種形式的社區教育活動,探索團隊學習、體驗學習、遠程學習等模式。通過開設學習超市、提供學習地圖等形式方便社區居民靈活自主學習。推動各地建設方便快捷的居民學習服務圈。
10.推進社區教育信息化。結合實施「寬頻中國」戰略和「互聯網+城市」「互聯網+科普」計劃,充分利用現代遠程教育體系,結合或依託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建立覆蓋城鄉、開放便捷的社區數字化學習公共服務平台及體系。有條件的地方,鼓勵形成網上學習圈。鼓勵各級各類學校和社會教育培訓機構向社區開放數字化學習資源及服務,推進各地網上學習平台互聯互通和社區教育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建設與共享,為居民提供線上線下多種形式的學習支持服務。
⑤ 社區怎樣運用展覽展示等形式開展形勢政策教育情況
摘要 加大宣傳力度,營造「社區是我家」的濃厚氛圍。社區是各種人群聚集的密地帶,是社會多種矛盾的沉澱區域,在「四個多樣化」的新形勢下,又是多種觀念形態相互激盪的場所。社區工作者站在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宣傳群眾的最前沿,必須做好宣傳工作,要讓社區居民了解、熟悉社區服務的各項職能,發揮好黨和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做到上情下達,下情上傳。
⑥ 社區教育的特點是什麼
社區教育是實現終身教育、構造學習型社會的基礎,發達的社區教育已成為一個國家教育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社區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重視和人民群眾的好評,源自它多方面的功能對社區發展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一、 社區教育的特點
社區教育是一種教育的組織形式,也就是說,依照社區建設發展及社區居民的需求,充分地、有效地利用社區的教育資源來組織、實施各級各類的教育。社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各種教育方式、多種教育手段提高國民的素質。它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為社區的建設、發展服務。社區教育不同於學校教育,它是一種社會教育。社區教育是為解決社區面臨的許多社區問題而組織、實施的,是為社區的建設、發展服務的。社區的需求決定了社區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例如,社區的衛生環境較差,需要增強社區居民的衛生環保意識,於是就在該社區舉辦衛生環保知識的講座、研討會等等,組織學習相關的法規、條例和衛生環保常識,從而增強並提高社區居民自覺愛護、保護生活環境的意識。
2、全民參與、資源共享。所謂全民參與,首先是社區內開展的各項有益的教育活動需要全體居民共同參與,社區居民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要求參加多種教育活動;其次是社區居民既是受教育者,又是社區教育的管理者,他們可以對社區教育的政策、計劃、活動提出意見,可以選派代表參與社區教育的決策。因此,社區教育也是一種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活動。資源共享就是社區內的所有學校、文化體育、娛樂設施都向社區的全體居民開放,以有償或無償的方式讓大家使用。例如,學校或培訓中心可以在晚間或雙休日舉辦各種培訓班或進行學習活動;文化館或圖書館也向社區居民開放,成為市民學習的場所。學校等各類教育資源都要主動地舉辦各種文化教育活動,活躍社區生活,為社區發展服務。
3、非傳統的學校教育。社區教育不需要象普通的學校教育那樣正規,不一定學幾年、開多少門課、考試拿文憑。社區教育大多數是非正規的教育、非正規的學習。社區教育是一種服務,沒有什麼嚴格的規定、界限,社區的多種教育機構、設施都可依據實際的需要舉辦多種教育,社區居民想學什麼就學什麼,想怎麼學就怎麼學,想在哪裡學都可以,不一定在學校、課堂上,在多種公共場所都可以學。幾個人組成小組可以學,一個人在家也可以學;社區舉辦知識講座可以,進行技術指導、技能訓練也可以。學習的內容、形式沒有規定、沒有要求,是最大限度滿足社區及社區居民學習需求的大眾化教育。
4、是實現終身教育和建立學習型社會的途徑。終身教育要求將教育實施於人生的始終,人活一輩子,受教育一輩子。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終生學習。學習化社會要求社會的每個成員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學習的內容、方式,都可以隨時隨地學習,整個社會就是一個大課堂。社區教育有效地將人們組織成一個學習集體,有效地為社會成員提供了多種教育,將家庭、學校及社區連為一體,形成一個生活、學習的社會環境,所以社區教育是實現終身教育、建立學習化社會的一種途徑。
二、 社區教育的功能
隨著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社區在社會管理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出現社會管理的中心向社區轉移的新趨勢,促使當代社區的功能發生一些新的變化,社區的教育功能也被政府和研究者重新認識。
1、推進公民教育。我國歷來十分重視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社區在公民道德教育中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社區公民教育的內容廣泛,涵蓋了科學、道德、法制、信仰以及其他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相符的教育活動。社區應當成為公民教育的基本載體,通過多種形式的社區教育提升社區內居民的政治、道德、法制等素養。
2、支持社區的可持續發展。教育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1995年在曼谷國際社區教育大會上進一步明確社區發展是「最終實現國家進步和社會發展的教育過程」。社區教育可以為社區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技術支持。個人、家庭、企業和政府共同參與到社區教育中,共同關心社區的各種問題,加強對話、理解和溝通,有利於共同推進社區的進步和發展。
3、構建學習化社會。學習化社會理念引導人們以一種整合的觀點看待各種社會教育資源,學習的場所不再局限在傳統的學校內,家庭、企業、社區同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尤其社區不僅是居民的社區,而且成為一種學習的社區,終身教育與終身學習能獲得廣泛的社會支持,居民通過持續不變的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得以適應社會生活的迅速變遷,提高個人生活和生存的能力。
4、發展社會文化。作為居民生活空間,社區不但有適宜的自然構成,而且要有豐富的文化構成。文化底蘊深厚的社區,必將賦予居民的精神世界以更多的色彩。社區教育一方面通過文化影響人,另一方面又在居民的對話、溝通和交流中發展起新的文化氛圍,創設出激發人上進的「學習型文化」。
三、 社區教育的實施措施
社區教育的實施,應當觀念先行,樹立起新的社會化大教育觀:教育不僅是政府的職能,同時也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參與,需要政府與群眾團體和民間組織的協商合作,共同尋找解決社區問題,提高社區居民生活質量的教育措施。
1、健全規章制度,加強社區教育協作。首先,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社區教育協調機制,健全開展和保障社區教育的規章制度及激勵措施,使社區教育走上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良性軌道;其次,將社區教育納入當地社會發展的規劃,明確責任,建立社區教育會議制度,經常商討社區教育的進展情況和存在的問題;第三,加強不同社區教育之間的溝通、交流和協作,做到知識與經驗共享,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社區教育氛圍。
2、整合教育資源,建立社區教育網路。社區教育有著豐富的資源,它們實質上是為社區居民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使居民「生活於斯」的社區同時成為「學習於斯」的社區。社區教育資源並不局限於各種專門機構或各級各類學校,許多非學校化的社區機構也具有「教育」功能,如醫院和公園不僅是醫療和休閑場所,而且是健康和生態教育場所。整合社區的教育資源,建立社區教育網路,首先,要求傳統學校向社會開放,促使學校的教育資源為社區所共享,同時加強各種教育機構之間的溝通,構建全方位的社區學校網路;其次,要求創建適合社區學習需求的新型社區學校或固定的教育場所,為社區居民多樣化的生活需要提供教育服務;第三,要求開發各種社區公共場所的教育功能,使之不僅提供傳統的服務,同時充滿著知識氣息的審美價值;第四,要求社區教育不局限於本社區,要通過借簽、合作和對話促使社區教育與外部教育密切的溝通與交流。
3、注重全民參與,確立社區教育特色。社區教育是全民教育,應當充分發揮社區居民的積極性,調動人們的參與熱情。全民參與的社區教育擴大了人們的交往空間,促進了居民之間的對話與合作,無形之中提高了對社區的「鄉土情感」和彼此的認同意識,有助於社區居民「學會共同生活」。實現全民參與,必須確立社區教育的特色,尤其對社區教育的組織者和課程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社區教育的形式應當多樣化,了解不同年齡人群參與社區教育的動機,設計靈活的教育方案,使兒童、青年和老年都找到喜歡並樂意接受的教育方式;其次,社區教育課堂應多元化,滿足居民多元化的教育與學習需求,不僅體現職業關懷,而且體現生存關懷;第三,社區教育是一種有著「社區個性」的教育,因此應當體現本社區的社會歷史文化特色,展示社區發展的精神風采,成為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渠道。
4、圍繞社區發展,提高社區教育實效。社區教育本身並不是目的,它的目的和追求在於為社會發展提供教育支持。以「發展」為導向推進社區教育,必須增強社區教育的實效性。首先,社區教育的開展要從大處著眼而又於細微處行動,使社區教育工作成為居民感受得到的有意義的社會事業;其次,關注社區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有所選擇的、有重點的開展一些具有現實意義的教育活動,例如結合公民道德教育可以開展有關誠信問題的宣傳教育活動,針對失業問題可以開展相關的創業教育和失業者心理保健方面的教育等;第三,社區教育成效最終的評價者是社區居民,因此要面向居民需求,贏得居民的認可,吸納居民參與,這樣的社區教育才能夠可持續的發展下去。
發展社區教育,構築終身教育體系,創建學習型社會,是教育發展的新趨勢,新任務,是一項全社會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畢其工於一役。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從思想觀念上與時俱進,在工作中開拓進取,因勢利導,才能扎實做好社區教育工作,為打造終身教育體系和創建學習型社會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⑦ 觀看「素質教育成果展」心得體會
看了有關素質教育的講座,受益匪淺,現總結心得體會如下:素質教育是指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應試教育」是指,偏離了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為單純迎接考試爭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一種教育。 素質與素質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人的素質的提高離不開教育。有什麼樣的素質,就應有與之相對應的素質教育。學習了季秘書長的講話,我認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關鍵是端正教育思想,樹立現代教育新觀念,應該樹立以下教育新觀念:第一,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目標觀。基礎教育多年來都是為構建教育「金字塔」服務的,單純追求高分數,片面追求升學率。只要統考分數和升學率上去了,就「一俊遮百丑」。這種以應試為主導的教育目標必須改變。第二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我們一定要轉變升學者是人才、唯學者能成才的人才觀;確立多渠道成長、多規格育才的人才觀。要認識到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類別、多層次、多結構的。第三,要樹立正確的質量關。其主要的含義,就是要徹底拋棄以考分高低、升學率高低論成敗的陳腐觀念,樹立以各種基本素質全面提高、個性特長充分發展為標準的教育質量觀。第四,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要徹底拋棄單純重視。「尖子」學生,忽視一般學生,重知識輕能力、重書本輕實踐、重灌輸輕啟發、重死記輕思考、重傳授輕自學、重接受輕創造、重課堂輕課外,以書本、課堂、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觀。以上四個帶有根本性質的觀念轉變了、更新了,就為基礎教育的轉軌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高校教師,我們應該處理好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系,以切實行動抓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⑧ 浙江廣播電視大學天台分校的歷史沿革
天台電大創辦於1979年。辦學30年以來,嚴格按照「電大」的辦學宗旨,積極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發展服務,培養了一大批合格的大中專畢業生,為促進天台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顯著的貢獻。在這三十年中校址搬遷四次,領導更迭五任。
1978年底天台縣教育局副局長陳清芳和縣廣電局一位同志赴杭州參加省教育廳召開的關於籌辦廣播電視大學的會議,回來後指定縣招辦范富道老師負責籌辦工作。1979年暑假,決定從高考未被錄取者中物色生源,招生工作由范富道老師一手操辦。當時招生100多人,分全科、半科,全科就是開設的所有專業都讀,半科只讀部分學科。1979年11月舉行開學典禮,在當時城關一小內方公祠上堂召開,由當時的宣傳部長丁天魁和副部長高啟盛等主持並講話。錄取後由高開慶老師和范富道老師負責學生的日常管理、教學管理和相關方面的協調工作。當時上課基本上使用視頻方式,晚上自學由教師輔導。
1980年7月10日,天台縣革命委員會「天革[ 1980 ]83號」文件決定成立浙江廣播電視大學天台工作站。任命當時的天台縣宣傳部副部長高啟盛 (80.7-) 兼任工作站站長,任命當時的教育局付局長陳清芳(80.7-84.)、當時的廣播局副局長朱冬青 (80.7-) 等兼任工作站副站長。初創時,辦公室設在原縣教育局內,暫借城關一小教室上課。1980年底高開慶老師調至影劇院,由進修學校周則川老師具體負責電大日常管理和教學管理工作,直到1984年7月法律專業畢業。
1983年1月,與天台縣教師進修學校一起搬遷至本縣城關橋南路 5 號。縣政府撥款 7 萬給電大和教師進修學校,共建教學樓317平方米,兩校同一校園互相獨立。
1985年2月27日中共天台縣委「縣委干[1985]3號」文件,任命當時的副縣長葛海松同志兼任縣電大工作站站長。1985年6月20 日天台縣人民政府「天政干[1985 ]3號」文件任命當時的教委副主任樓正國兼任縣電大工作站副站長、當時的廣播局副局長朱冬青兼任縣電大工作站副站長、任命楊廉溪同志為縣電大工作站副站長,主持日常工作。當時有在校生301人,其中全科89人,單科212人。教師22人,其中專任5人,兼任17人。同年9月,天台縣機關委員會「機委[1985]13號」文件批准電大成立黨支部,由楊濂溪同志任支部書記。
1988年3月,正式成立台州電視中專天台分校,與電大天台工作站合署辦公,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體制。4月,安裝了衛星地面接受站閉路電視系統進行教學,使天台電大成為一所初具規模的教學實體。 1990 年 9 月汪祖棉老師調入電大,1991年12月2 日天台縣教委「天教人字[1991]63號」文件任命汪祖棉老師為教務主任。1993年8月16 日任命龐志平為進修學校校長,兼電大黨支部書記。1994年9月楊濂溪同志退休,1994 年10月4 日縣教委任命教務主任汪祖棉同志,負責主持電大日常工作。
1996 年1月5 日天台縣人民政府「天政干[ 1996 ]1號」文件任命謝培樹同志任省電大天台工作站副站長,並兼電視中專校長。1996年2月15日省電大校長陳金琪視察天台電大工作站,與縣長張錦鳴共商天台工作站發展規劃。 1996 年3月25日天台縣人民政府「天政發[1996]29號」文件將天台縣原博物館劃撥給天台電大使用。於是,天台電大搬遷到城關赤城路 188號(電大路9號)原博物館。天台電大終於有了獨立的校園。學校佔地 5.2 畝,建築面積1520平方米。投入25萬元搞校園建設及添置電腦、彩電等設施。學校環境幽雅,前臨波光耀金的東湖,背倚桔香溫馨的楓樹山;校園內四季綠蔭掩映,鳥語花香。1996 年6月5 日中共天台縣委書書記婁依興為天台電大工作站題寫校名「天台電大」。1996年12月23日中共天台縣教委「天教黨[1996]13號」文件批准設立「中共天台電大工作站支部委員會」任命謝培樹同志為副支部書記。
1997 年1月29 日天台縣府辦「天政辦發[1997]14號文件根據 1996 年12月30日「浙教成[1996] 522 號」文件將天台電大從工作站升格為分校。1997 年1月被評為省「企業所得稅操作實務培訓」先進單位。 1997 年 3 月天台分校被評為 1995 - 1996 年度省電大「先進分校」。
1997 年7 月25日天台縣人民政府「天政干[1997]9號」文件任命謝培樹同志為省電大天台分校校長,任命龐國憑同志為省電大天台分校副校長。縣教委任命費義豪(97.8 - 08.11 )為教務主任。 1998 年11月2 日天台縣人民政府「天政干[1998]22號文件任命陳慧芬同志(98.10 - 03.5 )為省電大天台分校副校長。1998 年3 被評為 1997 年度天台縣「治安安全先進單位」。1998 年暑期開始招收注冊視聽生小學教育和法律專業;招收首屆普專班漢語言專業一班 28 名學生。
1998 年下半年除本部外下設四個教學點:縣教師進修學校、縣職業中專、縣農技校、電大平橋教學點。至1999年學校擁有藏書萬余冊圖書室一個,衛星電視接收裝置一部,音響設備一套,計算機房一個,計算機三十台,多媒體教室一個,內設投影儀一台,師生可進行機上對話。
2000年7月24日天台縣人民政府「天政干[2000]14號」文件任命陳再明同志為省電大天台分校副校長。陳再明同志兼黨支部書記,主持電大日常工作。 2000 年8月7日天台縣人民政府「天政干[2000]15 號」文件任命當時縣教委黨委副書記、副主任邱康標同志兼省電大天台分校校長( 00.8 - 03.7 ),免去謝培樹校長職務。陳再明同志重點抓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第一,精兵簡政,明確職責。做到有權有責有制約,使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第二,內抓管理,外樹形象。建章立制,依法治校,建立辦公考勤制度,明確工作規范和教學質量要求,重抓教學質量,提高學校聲譽。讓學員進得來,學得好,出去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第三,拓寬辦學渠道,增開適應天台社會、經濟發展的專業,挖掘生源,提高辦學效益,積累經濟實力,改善學校基礎設施條件。期間與省內多所高等院校聯合辦學,招收過中文、數學、英語、臨床醫學、護理、經濟管理、計算機信息管理、文化藝術等本專科學生。
2002 年7 月被批准成為省遠程教育試點,開始遠程教育招生。 2003 年被批准為省自學考試助學單位。 2003 年 9 月 26 日「天黨政聯[2003 ]8號」文件決定「將縣電大與縣職業中專合並,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 2003 年11 月通過省電大遠程教育中期評估, 2005 年 4 月通過中央電大開放教育總結性評估。
2005 年7月28 日天台電大與天台職業中專正式合並,新校址設在天台始豐西路 108 號,實施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管理模式,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攜手發展的戰略,學校從此開始了跨躍式的發展。朱歡樂為兩校校長,朱崇林、季瑞強為兩校副校長。
2005 年 10 月批准成立天台社區學院。 2005 年12月11 日浙江廣播電視大學「浙電大[2006]215 號」文件表彰天台分校為省電大系統 2005 年度網站評比達到三星級。
2006 年 12 月 22 日,電大學院評審驗收專家組通過聽、看、查、座談四個環節,對天台電大的各項軟硬體作了核查,並從校園佔地與環境、多媒體教室的投入和運用,到師資隊伍建設、目前招生情況,再到社區學院創辦、今後發展前景等各方面進行了綜合評估。認為兩校實行聯合辦學,易地興建新校園,極大地改善了辦學條件,擴大了辦學規模,是教育資源整合成功的典範,發展前景喜人。 2006 年12月29 日浙江廣播電視大學「浙電大[2006]235 號」文件批准天台分校升格為天台學院。同年,學校還被評為台州市電大系統先進辦學單位。
2007 年,學校又被評為省電大系統思想政治工作先進辦學單位,而且還被評為省電大先進辦學單位,真正實現了跨躍式發展。2007年3月開始奧鵬招生。2007年5 月天台縣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天台電大增掛「天台社區學院」牌子。 2007 年 8 月,開展「利用遠教平台大規模養農村黨員幹部群眾」試點工作,招收農民大學生、中專生共220名。2007 年招生達到720人,增長了近200% 。當年電大在校生總數為 2457 人,其中開放教育學員為 1517 人,招生人數增長率按人口比居台州全市第一。 2007 年,作為2007台州社區教育國際論壇的考察示範點,天台電大成功舉辦了社區教育成果展;同時,天台電大選送的論文還在本屆國際論壇上交流並被編入大會論文集。
2007 年8 月王再立為兩校校長助理,2008 年8 月為兩校副校長。 2008 年3月3 日天台縣教育局「天教干[2008]71 號」文件批准范正海為校長辦公室副主任,董雲、王旭峰為教務處副主任、林軍營為遠程教育中心副主任(奧鵬, 08.10 調離)。
2008 年,浙電大[2008]24號文件表彰天台學院為 「全省電大系統先進辦學單位」。2008 年6月,副省長鄭繼偉專程到天台電大考察社區教育工作,對天台電大的社區教育成果作了高度肯定。2008 年 8 月首次招收全額免費的純農專業大學生(園林技術專業)48 名。
2008 年,天台電大開放教育全年招生達1019人,首次突破千人大關,名列全省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