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中國外交豐碩成果有什麼感想
新中國外交豐碩成國的感想就是我們國家要越來越富強了。弱國無外交
②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抉擇,開啟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新時期。35年來,面對國內外環境的復雜變化和重大風險挑戰,黨中央、國務院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勇氣,攻堅克難,銳意推進改革,堅持不懈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煥發蓬勃生機和活力,我國經濟發展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國民經濟蓬勃發展、經濟總量連上新台階的35年,是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由弱變強的35年,也是成功實現從低收入國家向上中等收入國家跨越的35年。
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年均經濟增速高達9.8%。1979-201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8%,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速只有2.8%。我國高速增長期持續的時間和增長速度都超過了經濟起飛時期的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創造了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的新奇跡。
經濟總量連上新台階,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645億元迅速躍升至2012年的518942億元。其中,從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萬億元用了8年時間,上升到1991年的2萬億元用了5年時間,此後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萬億元,2001年超過10萬億元大關,2002-2006年平均每年上升2萬億元,2006年超過20萬億元,之後每兩年上升10萬億元,2012年已達到52萬億元。
經濟總量居世界位次穩步提升,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提高。1978年,我國經濟總量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過德國,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佔世界的份額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2008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成為帶動世界經濟復甦的重要引擎,2008-2012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超過20%。
外匯儲備大幅增長,實現從外匯短缺國到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大國的巨大轉變。1978年,我國外匯儲備僅1.67億美元,位居世界第38位,人均只有0.17美元,摺合成人民幣不足1塊錢。隨著我國對外經濟的發展壯大,經常項目貿易盈餘不斷積累,外匯儲備的短缺迅速成為歷史,1990年外匯儲備超過百億美元,達到111億美元,1996年超過千億美元,達到1050億美元,2006年超過1萬億美元,達到10663億美元,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11年超過3萬億美元,2012年達到33116億美元,連續七年穩居世界第一位。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對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重要性的認識不斷深化的35年,是經濟結構在經濟持續較快增長中不斷調整的35年,也是經濟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不斷增強的35年。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35年來,三次產業在調整中均得到長足發展,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強化,工業實現持續快速發展,服務業迅速發展壯大。1979-2012年,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實際分別增長4.6%、11.3%和10.8%。三次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3.9調整為2012年的10.1:45.3:44.6。與1978年相比,2012年第一產業比重下降18.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下降2.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大幅上升20.7個百分點。
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城鎮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2年的52.6%,上升了34.7個百分點,年均上升1.0個百分點。城鎮總人口年均增加1586萬人,鄉村總人口年均減少435萬人。城鎮化水平的提升促進了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有利於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並不斷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城鎮吸納就業的能力也不斷增強。城鎮就業人員佔全國的比重從1978年的23.7%上升到2012年的48.4%,鄉村就業人員佔比從76.3%下降51.6%。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門類齊全、布局合理的產業體系逐步建立的35年,是商品和服務供給能力大為增強的35年,也是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躍升到世界前列的35年。
農產品供給不僅解決了佔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溫飽問題,還為工業化快速推進提供了重要支撐。35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農業生產放在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千方百計促進農業生產,穩定糧食產量,不僅成功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實現了人民生活水平質的提高,而且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原料。2012年,糧食產量達到58958萬噸,比1978年增長93.5%,2004年以來實現「九連增」,連續6年穩定在5億噸以上的水平;棉花產量684萬噸,比1978年增長2.2倍;油料產量3437萬噸,增長5.6倍;糖料產量13485萬噸,增長4.7倍;水果產量24057萬噸,增長35.6倍;水產品產量5908萬噸,增長11.7倍。肉類產量8387萬噸,比1979年增長6.9倍。2011年,穀物、肉類、籽棉、花生、茶葉、水果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位,油菜籽、甘蔗、大豆分列第二、三、四位。從人均水平看,2012年人均糧食產量達到436.5公斤,比1978年增長36.9%;人均棉花、油料、糖料、水產品產量分別達到5.1公斤、25.4公斤、99.8公斤和43.7公斤,分別增長1.2倍、3.7倍、3.0倍和8.0倍。
工業生產能力迅速提高,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成長為世界製造業大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進程迅速啟動,工業化水平明顯提高,主要工業產品產量迅猛增長。2012年,原煤產量達到36.5億噸,比1978年增長4.9倍;粗鋼7.2億噸,增長21.8倍;水泥22.1億噸,增長32.9倍;汽車1928萬輛,增長128.3倍;家用電冰箱由1978年的2.8萬台增加到2012年的8427萬台;彩色電視機由0.4萬台增加到1.3億台。移動通信手持機和微型電子計算機從無到有,2012年產量分別達到11.8億台和3.5億台。35年來,我國工業化進程不斷推進,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成長為世界製造業大國。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0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世界的比重已達到17.6%。按照國際標准工業分類,在22個大類中,我國在7個大類中名列第一,鋼鐵、水泥、汽車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發展取得質的飛躍的35年,是能源、交通、通信等瓶頸制約不斷緩解的35年,也是逐步建立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體系並形成比較優勢的35年。
能源生產能力不斷提高。隨著工業化的推進,我國逐漸成為能源消費大國,與此同時,能源生產能力也不斷提升,能源自給率保持較高水平,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國家經濟安全。2012年,我國能源生產總量達到33.2億噸標准煤,比1978年增長4.3倍,年均增長5.0%。同期,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年均增長5.6%,與能源生產增速的差距不大,能源總自給率達到90%以上。能源生產結構不斷優化,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生產量在能源生產總量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3.1%提高到2012年的10.3%。
交通運輸設施日益完善。35年來,我國交通網路不斷完善,運輸能力不斷增強,運輸效率不斷提高,有力地支撐了各項產業的發展。2012年,我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9.8萬公里,比1978增長88.8%,居世界第二位;公路里程424萬公里,增長3.8倍;民用航空航線里程328萬公里,增長21.0倍;輸油(氣)管道里程9萬公里,增長9.9倍;沿海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66.5億噸,增長32.5倍,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一些現代化交通運輸設施從無到有,增長迅猛。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尚無高速公路,2012年,我國高速公路里程達到9.62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二。高速鐵路飛速發展,生產出時速高達350公里的動車組,標志著我國鐵路運輸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12年,高鐵運營里程達9356公里,居世界第一位。互聯網設施迅猛發展,互聯網普及率由2002年的4.6%迅速提高到2012年的42.1%。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日益融入國際市場、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的35年,是我國從大規模「引進來」到大踏步「走出去」的35年,也是我國抓住全球化機遇一躍成為世界貿易大國的35年。
對外貿易總量不斷攀升。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對外經濟交流活動十分有限,再加上國內市場化水平不高,造成了與國際市場相對隔絕的狀態。1978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只有206億美元,世界排名第29位,1988年突破了1000億美元,1994年突破了2000億美元,1997年突破了3000億美元,2004年又突破了1萬億美元大關,2012年,貨物進出口總額已達到38671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186倍,年均增長16.6%,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位;貨物出口總額20487億美元,增長209倍,年均增長17.0%,居世界第一位;貨物進口總額18184億美元,增長166倍,年均增長16.2%,居世界第二位。2012年,我國貨物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分別佔世界的11.2%和9.8%。
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出口商品以初級產品為主,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出口商品附加值大幅度提高,國際競爭力大為提升。出口總額中初級產品所佔比重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12年的4.9%,工業製成品所佔比重則由49.7%上升到95.1%。同時,進口商品構成也隨國力和開放程度的變化而演變。工業製成品進口額占進口商品總額的比重迅速由1980年的65.2%提高到1985年的87.5%,之後直到2003年這一比重基本保持在80%以上,反映了我國消費能力的提高。此後,國內產業體系的升級逐漸拉低了製成品進口額比重,2003年以來製成品進口額比重呈現明顯的下降走勢,至2012年已下降到65.1%。綜合來看,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對外貿易方式主要是以初級產品換製成品,1980年初級產品凈出口21.6億美元,製成品凈進口40.5億美元;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以製成品換初級產品的格局逐漸定型,2012年,初級產品凈進口5344億美元,製成品凈出口7647億美元。
引進外資與對外投資活動日益頻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充分發揮了資源、勞動力等要素優勢和巨大的潛在市場優勢,成為國際直接投資的熱土,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外商直接投資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的重要力量。1979-2012年,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12761億美元,1984-2012年以年均18.0%的高速度增長。我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世界排名也上升至第二位。近些年來,隨著我國企業實力的提升,「走出去」的步伐開始加大。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由2007年的265億美元快速提高到2012年的878億美元,2012年末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到5319億美元。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歷史上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5年,是城鄉居民生活實現由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並向全面小康邁進的35年,也是社會保障事業從低層次到制度建立再到全面推進的35年。
就業規模持續擴大。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就業問題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進入轉型發展的新階段後,根據人口結構和就業形勢發生的深刻變化,實施了就業優先的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緩解了就業矛盾。1978-2012年,我國就業人員從40152萬人增加到76704萬人,年均增加107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長期保持基本穩定。與此同時,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有序轉移。2012年,我國農民工數量達到2.6億人。
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35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效率和公平兼顧,確保了城鄉居民收入和財富的快速增長。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1978年增長71倍,年均增長13.4%,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增長7.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917元,增長58倍,年均增長12.8%,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增長7.5%。城鄉居民擁有的財富顯著增加。2012年末,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39.96萬億元,比1978年末增長1896倍,年均增長24.9%。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居民擁有的財產性收入從無到有,2012年占人均全部年收入比重上升到2.6%。
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極大改善。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現金消費支出16674元,比1978年增長52.6倍,年均名義增長12.4%;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5908元,增長49.9倍,年均名義增長12.3%。城鄉居民消費結構明顯優化。2012年,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6.2%,比1978年下降21.3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9.3%,下降28.4個百分點。居住條件極大改善。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築面積32.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26.2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7.1平方米,增加29.0平方米。消費領域不斷拓展,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彩電、電冰箱、空調、電話等耐用消費品逐步普及,汽車、電腦等高檔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大幅提高。2012年末,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行動電話、計算機和家用汽車擁有量分別為212.6部、87.0台和21.5輛,分別比2000年末增加193.1部、77.3台和21.0輛。
社會保障事業全面推進。35年來,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經歷了一個從低層次到制度建立完善再到全面推進的演變過程。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按照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積極推進社會保障事業建設,截至目前已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2012年末,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30426.8萬人,比1989年末增加24716.5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人數分別為19861.3萬人和15224.7萬人,分別比1994年增加19486.7萬人和7256.9萬人;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48369.5萬人;2566個縣(市、區)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8.3%;2143.5萬城市居民和5344.5萬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扶貧工作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從1978年到2012年,我國先後採用過不同的農村貧困標准。根據1978年標准,1978年全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約2.5億人,約佔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2007年下降為1479萬人,平均每年脫貧811萬人。按照2008年標准,2007年農村貧困人口為4320萬人,2010年下降為2688萬人,平均每年脫貧544萬人。按照2010年制定的新扶貧標准,2010年農村貧困人口為16567萬人,2012年為9899萬人,不足全部人口的10%,平均每年脫貧3334萬人。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展的35年,是社會和諧穩定得到鞏固和發展的35年,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性不斷增強的35年。
投入力度,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取得了一系列成績。教育普及程度明顯提高,城鄉免費九年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國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6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2年提高到2012年的8.9年。2012年,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招生人數689萬人,比1978年增長16.1倍;在校生2391萬人,增長26.9倍;畢業生625萬人,增長36.9倍,較好地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求。
科技事業成果豐碩。30多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科技創新評價標准、激勵機制和轉化機制,我國科技事業取得豐碩的成果。2012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達到10298億元,比1995年增長28.5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98%,上升1.4個百分點;發明專利申請授權21.71萬件,增長63倍。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建成了正負電子對撞機等重大科學工程,秦山、大亞灣核電站並網發電成功,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不斷升級並全部研製成功。近年來,我國在載人航天、載人深潛、基因工程、高性能計算機、新材料、量子信息、3D列印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為成功轉型為創新型國家奠定良好基礎。
總之,1978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走過了35年極不平凡的光輝歷程,35年改革成果豐碩,35年開放成就非凡。這一筆筆鮮活的統計數據正是最好的見證。當然,中國的改革開放並非一路坦途,35年來,我們也曾經受考驗,艱辛探索。在每一次危機的挑戰前,在每一次風險的歷練下,黨中央、國務院始終以改革開放為強大動力,接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史詩。
資料來源——人民網: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106/c1001-23444065.html
③ 你知道什麼是世博會嗎
英國人在1851年舉辦過世界上第一屆世博會,那時稱世界博覽會
④ 豐碩的成果給柯西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豐碩的成果為柯西帶來了極高聲譽,數學界把他當作一顆新量來瞻仰。法國科學院和綜合工科學校也都敞開了大門歡迎這位年輕數學家的加盟。很多人會被榮譽沖垮,但柯西的世界永遠屬於實驗室和講堂。
⑤ 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取得豐碩成果說明了什麼
說明復了我們國家的共建一帶一制路是很適合經濟全球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
「一帶一路」是中國與絲路沿途國家分享優質產能,共商項目投資、共建基礎設施、共享合作成果,內容包括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政策溝通、人心相通等「五通」。
(5)豐碩成果的見證擴展閱讀
「一帶一路」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正在以經濟走廊理論、經濟帶理論、21世紀的國際合作理論等創新經濟發展理論、區域合作理論、全球化理論。「一帶一路」強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超越了馬歇爾計劃、對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戰略,給21世紀的國際合作帶來新的理念。
比如,「經濟帶」概念就是對地區經濟合作模式的創新,其中經濟走廊——中俄蒙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等,以經濟增長極輻射周邊,超越了傳統發展經濟學理論。
「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不同於歷史上所出現的各類「經濟區」與「經濟聯盟」,同以上兩者相比,經濟帶具有靈活性高、適用性廣以及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各國都是平等的參與者,本著自願參與,協同推進的原則,發揚古絲綢之路兼容並包的精神。
⑥ 宋良榮的刻苦鑽研,成果豐碩
宋良榮教授在學術上刻苦鑽研,勇於探索、開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在《中國工業經濟》、《科學學研究》等學術刊物上已公開發表論文130餘篇,主持完成省部級科研項目6項,是三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成員和一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的成員,在清華大學出版社等出版專著、教材10餘部。宋良榮教授在各個時期的教學、科研成果,見證了他學術思想的演進歷程。
(一)會計理論與方法。宋良榮教授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比較系統地學習了西方會計理論,並對美英等國的會計准則體系相當熟悉。1993年我國實施基本會計准則之前,他就公開發表了多篇會計准則的研究論文,並預言隨著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推進,以企業會計准則體系為主要內容的中國會計改革是大勢所趨。他在《揚州大學商學院學報》等期刊發表了《企業所有者權益會計准則》、《企業費用會計准則》和《論或有負債的會計核算》等研究論文,並較早運用會計理論新體系編寫了《基礎會計學》(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在會計理論方面,他還主持完成了上海市科技發展基金項目《財務信息公信力特徵研究》。
(二)審計理論與方法。宋良榮教授與上海財經大學湯雲為教授、儲一昀教授合作對現代審計管理進行過比較系統的研究,並於2001年三人合著了《現代審計管理》一書(立信會計出版社),對政府審計、內部審計和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管理作了系統論述。他還運用現代審計理論,特別是制度導向審計理念和風險導向審計理念編著了《現代審計理論與實務》(同濟大學出版社)、《審計學》(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審計學教程》(立信會計出版社)、《會計錯弊查證方法》(中國審計出版社)。在公共審計方面,他主持完成了《上海市科研計劃課題經費預算評估評審方法研究》和《上海市科研計劃課題制管理辦法研究》兩個上海市科技發展基金項目,在政府科研計劃經費的預算評審、績效審計等方面有一定的突破。
(三)會計與審計智能化。宋良榮教授具有會計學和系統工程(管理信息系統分析)雙專業的優勢,自1994年以來,他參加了10多家大中型企業管理智能化系統的開發,主要負責會計專家系統和內部審計專家系統的知識庫、資料庫、模型庫和智能用戶介面的設計,對人工技能技術在會計、審計領域的成功應用有所貢獻。他在《財會月刊》、《四川會計》、《電子財會》等刊物發表的相關論文有《論財務模擬》、《會計假設的新視點》、《會計專家系統研究》、《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成本的測算方法》、《會計決策支持系統研究》、《決策會計支持系統的設計探討》、《會計系統開發的系統調查》、《論會計電算化軟體設計的基本原則》等。
(四)智力資本會計核算與管理。這是宋良榮教授博士學位論文的內容,課題來源於著名管理學家徐福緣教授主持的國家863計劃資助項目《面向知識創新和大批量定製的知識管理方法研究及應用》(項目編號:2002AA414310)。他在《中國工業經濟》發表論文《基於分享制的資本配置研究》,全面、系統、深入的論證了知識型企業是一個智力資本與財務資本組成的更加和諧的經濟實體,財務資本僱傭智力資本的企業特徵正在改變,並提出了智力資本會計核算的產權基礎是分享制。他還在中國科學院《科學學研究》上發表論文《知識型企業的智力資本核算研究》、《論知識型組織的管理創新》,對智力資本的會計核算與管理創新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探討。另在《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財會月刊》、《財會通訊》等刊物發表了《論知識型組織人力資本的特徵及其管理》、《論人力資源會計的產權基礎》、《分成合約的人力資源會計問題》等相關論文,主持完成了上海市高等學校青年科學基金資助項目《人力資本的計價方法研究》。
(五)財務金融管理與風險控制。財務金融管理與風險控制是宋良榮教授兼任上海理工大學中小銀行研究中心主任之後重點研究的領域,他擔任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銀行業實訓叢書和立信會計出版社銀行業金融機構培訓系列教材兩套叢書的總主編,負責選題規劃、組稿和審稿。這兩套叢書圍繞商業銀行價值最大化的管理導向和有效平衡「風險-收益」,已經完成了20多個選題的研究,他還親自編著,在立信會計出版社出版了《商業銀行內部控制》、《銀行業金融機構內部控制》、《財務報告真假識別技巧:基於信貸欺詐與反欺詐》、《財務報告舞弊識別技巧》、《企業內部控制:自我評價與CPA審計》等著作。他主編的《財務管理》(清華大學出版社)列入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還在《商業研究》等刊物發表了《商業銀行財務實力評級研究》、《投資公司風險預算管理體系研究》等相關論文,主持完成了上海市科技發展基金項目《控制科學在國有大中型企業會計管理中的應用研究》。
⑦ 豐碩的成果中的豐碩什麼意思
豐碩,指豐富,豐盛。
1)豐滿,肥胖,常用於形容人的身材。回例如「答他的身材非常的豐碩」「 吳皇後年幼體弱,皇孫體未舒,負媼惶惑,乃以宮中諸子同日生而體貌豐碩者以進。」
2)豐富,充實。「閩之物產,博大豐碩」譯作「福建產的東西,又大又豐富」。
3)指果實飽滿而碩大。多虛用。「一個比較豐碩的果實」「這本《太平天囯歌謠傳說集》是一個比較豐碩的果實。在不久的將來,將有第二個、第三個果實問世。」
(7)豐碩成果的見證擴展閱讀:
1、近義詞
1)豐滿:充足、(身體或身體的一部分)胖得勻稱好看。例如「今年好收成,屯裡的糧食都很豐滿」「他比去年生病的時候豐滿多了」。
2)碩大:非常大、巨大。「碩大無朋」「碩大的身軀」。
3)豐富:(物質財富、學識經驗等)種類多或數量大、使豐富。「豐富的知識」「通過實踐,豐富工作經驗」。
2、反義詞
1)瘦弱:肌肉不豐滿,軟弱無力。「身體瘦弱」。
2)瘦小:形容身材瘦,個兒小。「別看他人瘦小,力氣還挺大」。
⑧ 形容成果豐碩的成語有什麼急!!!
形容成果豐碩的成語:碩果累累、五穀豐登、穰穰滿家、滿載而歸、豐功偉績
1、碩果累累:shuò guǒ lěi lěi
解釋: 碩果:大的果實;累累:形容積累很多。指結的大的果實特別多。也比喻取得的優異成績相當多。
出處:七百年來,子孫不息,人才輩出,歷代科舉,碩果累累。霍達《補天裂》第十三章
2、穰穰滿家:ráng ráng mǎn jiā
解釋:穰穰:豐盛。形容獲得豐收,糧食滿倉。
出處:《史記·滑稽列傳》:「甌窶滿篝,污邪滿車,五穀蕃熟,穰穰滿家。」
譯文:《史記·滑稽列傳》:「甌貧窮滿點燃,骯臟邪惡滿車,五穀蕃成熟,滿倉。」
3、五穀豐登:wǔ gǔ fēng dēng
解釋: 登:成熟。指年成好,糧食豐收。
出處: 《六韜·龍韜·立將》:「是故風雨時節,五穀豐登,社稷安寧。」
譯文:《六韜龍韜.立將》:「於是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國家安寧。」
4、滿載而歸:mǎn zài ér guī
解釋: 載:裝載;歸:回來。裝得滿滿地回來。形容收獲很大。
出處: 明·李贄《焚書·又焦弱侯》:「然林汝寧向者三任,彼無一任不往,往必滿載而歸。」
譯文:第二.李禮物《焚書.又焦弱侯》:「但是汝寧林知府剛才三任,他沒有一任不去,去了一定會滿載而歸。」
5、豐功偉績[ fēng gōng wěi jì ]
釋義:偉大的功績。
出 處:宋·包拯《天章閣對策》:「睿謀神斷;豐功偉績;歷選明辟;未之前聞。」
譯文:宋.包拯《天章閣回答策》:「睿策劃神斷;豐功偉績;經過選拔第二開;以前沒有聽說過。
⑨ 危機礦山勘查項目實物成果集成工作內容與主要成果
李寅等
(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摘要 本文介紹了危機礦山勘查實物成果集成項目的工作內容,總結了取得的主要成果,論述了成果特點和應用價值。
關鍵詞 危機礦山;勘查;實物地質資料;集成
一、前言
為了在有資源潛力和市場需求的老礦山周邊或深部,新發現並查明一批儲量,延長危機礦山服務年限,根據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規劃綱要(2004~2010)》,國土資源部會同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成立了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專項領導小組和項目管理辦公室,組織實施「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專項」工作(以下簡稱「危礦專項」)。
我國自2004年開始,至2011年,共在230個危機礦山開展了深部找礦勘查工作,累計投入資金31.9億元人民幣,完成鑽探工作量249×104m。危礦專項取得了重大成果——獲得了一批資源儲量,使礦山平均延長開采年限17年,穩定礦山職工約60萬人;危礦專項除了使一批老礦山重新煥發生機,形成一批重要礦產資源基地外,還在勘查技術和成礦理論、找礦預測方法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全面提升了我國深部找礦能力。
危礦專項在取得多方面豐碩成果的同時,獲得了十分豐富而又特別珍貴的實物地質資料。這些實物地質資料不僅是危礦專項成果的實物見證,同時也是反映我國主要固體礦產礦床特徵和成礦類型的實物代表,具有重要的保存意義和開發利用價值。為了使危礦專項取得的重要實物地質資料得到有效保管和開發利用,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以下簡稱「實物地質資料中心」)開展了「危機礦山勘查項目實物成果集成」工作。
在危礦專項辦公室領導下,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精心組織實施該項工作,並得到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危礦勘查主管部門、實施單位、礦山以及眾多專家的支持幫助,圓滿地完成了任務,於2012年12月提交了成果報告。該項工作成果得到危礦專項辦公室和主管部門的充分肯定,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獲國土資源部「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先進集體」稱號;成果集成報告得到終審專家的高度評價,被評為「優秀」。
根據該項工作成果報告,筆者撰寫了此文,簡要介紹工作內容與工作方法,總結工作成果,供相關工作借鑒。
二、目標任務與主要工作內容
1.目的意義
收集典型礦山代表性岩(礦)心,同時採集系列標本和大標本,進行整理、建檔、著錄、數字化及實物展示與信息集成,使危礦專項重要實物地質資料得到長久保管;建立危礦專項實物地質資料成果檔案,充分展示危礦專項取得的顯著成果和突破性進展;豐富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庫藏,完善全國典型礦山實物地質資料體系,為提供社會服務建立基礎。
2.目標任務
全面跟蹤危礦專項實施進展,系統收集全國主要固體礦產大中型礦山的重要實物地質資料,對所收集實物地質資料進行初步研究與成果集成,為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專項提供實物成果資料,服務於社會。
3.主要工作內容
(1)實物地質資料採集
主要採集危礦勘查實物地質資料。具體工作內容是:在危礦勘查項目中,選擇找礦成果突出的典型礦山(新增礦產儲量巨大,或在勘查技術方法、成礦理論、礦產預測與深部外圍找礦等方面取得突破進展的礦山),每個礦山選取1~3個代表性鑽孔,收集全孔岩心或重要孔段岩心,同時採集一套反映礦石類型、圍岩與蝕變特徵的系列標本,再採集1~3塊代表礦床主要礦石類型的大型標本;另外,為了說明實物來源及礦山地質礦產條件,收集相關的成果資料、原始資料、影像資料,形成相對完整的實物地質資料系列。
為了豐富實物地質資料類型,本項目除重點採集危礦勘查實物地質資料外,還適當開展其他實物地質資料採集工作,主要包括:中國主要含煤盆地和主要煤田代表性煤樣品;新疆阿勒泰地區的非金屬、稀有金屬礦山代表性礦物標本;湖南、貴州重點礦集區礦物晶體標本。
(2)實物地質資料庫藏管理與數字化
實物地質資料整理工作包括:核查、清潔、倒箱等。
實物地質資料庫藏工作包括:登記、上架等。
實物地質資料建檔、著錄工作包括:編號、編制目錄,著錄實物地質資料類型、數量、產出背景、相關成果資料和原始資料、摘要(說明)等。
實物地質資料數字化工作包括:岩心掃描、圖像處理、繪制鑽孔柱狀圖;標本照相;相關文本資料數字化等。通過該項工作,建立礦山實物地質資料檔案和數字化實物地質資料成果。
(3)實物地質資料成果展覽展示
實物地質資料成果展示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①開辟展廳,陳列典型礦山岩心、標本,配合圖像和文字說明,展示危礦勘查實物成果,反映危礦勘查突破性進展和顯著成績;②大標本保護與展示,即建設大標本園,對大標本進行清潔、保護和陳列,製作標本園說明和標本描述。
(4)典型礦床實物標本物性測定與實物地質資料信息集成及實物地質資料採集成果效益評估研究
A.典型礦山實物標本物性測定
選取典型礦山的代表性岩心和大標本,測定密度、磁化率、剩餘磁化強度、電阻率、極化率、波速、放射性等參數;總結物性測定和參數統計方法,制定《館藏實物標本物性測定方法與技術要求》。
B.危礦專項實物地質資料信息集成研究
研究實物地質資料信息集成方法和表達方式,開發實物地質資料信息集成系統。
C.危礦專項實物地質資料採集成果效益評估研究
研究實物地質資料效益評估理論方法,構建評估指標體系和評估模型,選擇典型礦山進行實驗性評估實踐。
工作內容與工作流程見圖1。
圖1 危機礦山勘查項目實物地質資料成果集成工作內容與流程示意圖
三、取得的主要成果
1.危礦勘查專項實物地質資料篩選採集
在230個危礦勘查項目中,篩選收集了116個典型礦山的254個鑽孔125469 m岩心,採集了3811件系列標本和174塊大型礦石標本。
(1)採集實物地質資料的礦山(項目)具備的特點
1)找礦成果突出,新增礦產資源儲量達到超大型、大型、中型礦床規模的礦山。
2)在礦床區域組合、礦床分帶特徵、成礦構造與成礦地質作用、成礦流體標志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新發現、新認識的礦床。
3)在其他方面是具有典型意義的礦床。
(2)在勘查項目(礦山)中,收集下列鑽孔的岩(礦)心
1)主勘探線或礦體連續性好的勘探線上的鑽孔。
2)穿過主要礦體、能夠反映主要礦床類型及礦床特徵的鑽孔。
3)盡可能選擇礦石類型和圍岩以及主要蝕變類型齊全的鑽孔。
4)優先選擇深孔和岩心採取率高的鑽孔。
(3)根據條件採集系列標本
1)不同開采區段和開采水平段的礦石標本、岩石標本、地層標本。
2)反映礦石類型、圍岩與蝕變特徵及礦床成因、成礦方式、構造條件的標本。
(4)採集的大型礦石標本具備的特徵
1)位於主采礦層內。
2)含礦品位較高,代表該礦床主要礦石類型。
採集實物地質資料的礦種主要包括:鐵礦(共17個),成因類型包括矽卡岩型、沉積變質型等,代表性礦床有遼寧弓長嶺鐵礦、湖北大冶鐵山鐵礦等;銅礦(共25個),成因類型包括矽卡岩型、受變質型、沉積改造型等,代表性礦床有遼寧撫順紅透山銅鋅礦、湖北大冶銅錄山銅礦等;金礦(共30個),代表性礦床有山東招遠玲瓏金礦,山東萊州新城金礦等;其他礦床,如鉛鋅、鎢、錫、銻、鉬、鎳、鉻、錳、鋁、銀、磷等,成因類型包括沉積型、熱液脈型、石英脈型等,代表性礦床有雲南個舊大箐東錫礦、湖南冷水江錫礦山銻礦、廣東韶關大寶山鉬多金屬礦、西藏曲松羅布莎鉻鐵礦、雲南鶴慶小天井錳礦等(表1)。
表1 危礦勘查實物地質資料採集成果統計
採集實物地質資料的礦山分布在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除遼寧、河北、山東、安徽、陝西、江西、湖南、廣東、四川、雲南等東部、中部省(區)外,還包括內蒙古、西藏、新疆等北部、西部地區。
從礦山分布特徵看,採集項目廣泛分布在主要成礦區(帶)上。
2.煤炭樣品與礦物標本採集
(1)中國主要煤田煤炭樣品採集
在我國13個煤炭基地的40個重點煤礦區採集了106件標准樣和系列樣品。系列樣品包括:反映煤化作用的煤級系列樣品;表徵煤岩基本屬性的宏觀煤岩類型系列樣品;顯示煤體構成特徵的煤的結構、構造系列樣品(表2)。
表2 採集的煤炭樣品
採集煤炭樣品的礦區覆蓋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和東南地區。采樣層位包括石炭-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古近系和新近系。
對樣品進行了整理、描述、顯微組分照相以及工業分析、顯微組分鑒定、鏡質組反射率測定。
(2)礦物標本採集
在新疆阿勒泰地區採集非金屬、稀有金屬礦物標本20 種、155塊;在湖南、貴州重點礦集區採集礦物晶體標本和富礦標本81件。
3.實物地質資料數字化與成果展示
完成42個礦山、88個鑽孔、46509.16 m岩(礦)心的掃描工作。
開辟了大約300m2的展廳,展示了55個危機礦山勘查實物成果,包括代表性岩(礦)心、系列標本及相關圖件和文字說明。
建設了佔地約30畝的大標本園,陳列了60個礦山的127塊大型礦石標本。
4.典型礦床實物標本物性測定及實物地質資料信息集成與效益評估研究
完成3個典型礦山、1552個岩心標本、29件大型礦石標本的11項物性參數測定,編寫了《館藏實物標本物性測定方法及技術要求》;開發了危機礦山勘查實物地質資料信息集成系統,編寫了系統管理與使用手冊;收集了30個危機礦山實物地質資料採集成果,對實物地質資料採集效益進行了試評估。
四、成果的突出特點與應用價值
1.突出特點
(1)系統性、完整性
本項目工作取得的成果,不僅涵蓋了實物地質資料篩選收集、館藏管理、利用服務的全部內容,而且涉及每一過程的各個環節——在實物地質資料篩選收集方面,不僅篩選收集了典型礦山的代表性鑽孔岩(礦)心,而且專門採集了系列標本和大型礦石標本,還收集了相關成果資料與原始資料,並專門編寫了採集報告,從而形成了完整的資料體系;在館藏管理方面,除了整理入庫、保管外,還進行了編目、著錄、掃描、數字化;在利用服務方面,開發了服務產品,針對地質勘查、科學研究和專業教學、科普宣傳需要,開展了全方位的社會服務。
(2)開拓性、創新性
我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已有幾十年或更長歷史,但遠落後於地質工作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2002年國務院發布實施了《地質資料管理條例》,2008年國土資源部發布實施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我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成立了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建設了國家實物庫,基本落實了省級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責任及委託保管工作;但在此項目實施前,實物地質資料庫的藏品寥寥無幾,館藏管理和服務利用工作也剛剛起步。在這種情況下,本項目開啟了我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業務工作的先河,因此,本項目各項工作均為開拓性工作,取得的成果均為首創性成果。
具體而言,主要包括:①首次系統採集了我國典型礦山代表性岩(礦)心和系列標本、大型礦石標本,實現了地質勘查項目實物地質資料匯交;②首次開展了實物地質資料編目、建檔、著錄、岩心掃描以及信息集成等工作,建立了首份地質勘查專項實物成果檔案;③系統總結了實物地質資料篩選採集與館藏管理工作經驗,首次建立了技術要求與工作方法。
(3)科學性、先進性
本項目開展的各項工作貫徹了《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和《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採用的工作方法符合地質資料與科技檔案管理的基本理論與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特點,岩心掃描以及信息集成等工作採用的數字化、信息化技術體現了地質資料管理的最新技術。
(4)推廣性、應用性
本項目取得的成果具有重要的推廣應用價值。在實物地質資料採集方面,本項目實現了項目管理與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有機結合,即由危礦辦牽頭協調,通過實物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省級危礦勘查主管部門、危礦勘查項目(礦山)、有關專家的相互配合,順利完成了實物地質資料篩選採集工作。這種模式和機制,可推廣應用到其他地質工作(特別是大型地質專項)的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工作中。本項目建立的館藏管理技術方法與工作制度,可推廣應用於省級實物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及委託保管單位。
2.項目成果意義和應用價值
本項目成果對於危礦勘查、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建設以及全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都具有重要意義。
1)通過本項目,使危礦勘查取得的重要實物地質資料得到有效保管和科學管理,而且形成了系統的實物地質資料檔案,進一步反映了危礦勘查取得的突破性進展。本項目成果成為危礦勘查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2011年實物地質資料中心被國土資源部授予「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先進集體」稱號。
2)本項目是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的奠基性工作,採集的實物地質資料極大地豐富了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的藏品,成為國家實物地質資料庫藏體系的基礎;本項目形成的實物地質資料信息,是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的重要信息資源,為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的社會化服務提供了基礎。
3)本項目是我國實施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第一個大型地質勘查工程,建立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模式,可在其他地質工作項目中推廣應用;總結的館藏管理技術方法,可在國內外推廣應用,對提高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服務水平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