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當代好課堂組織合作學習要注意的幾個基本點
在當代中國的課程與教學改革中,小組合作學習日漸受到各地學校老師的青睞,形成了豐富的合作形式和方法。但在筆者的聽課經歷中,扎實有效的小組合作並不多見。究其原因,是對某些細節缺乏敏感和打磨。這些細節與以下13個問題相關。
1小組合作學習從哪裡開始?
對學生來說,只有具備了合作的意識、方法、能力和習慣,才能更好地進行小組合作,但這些方面不是教師在課堂上簡要地提出幾個要求,讓學生領會一下即可生成的,而是需要一段時間的系統培養和訓練,這里的細節不是培養的時間長短,而是訓練的起點:從哪裡開始培養和訓練?可以從同桌合作開始,先嘗試讓同桌兩人之間相互言說、傾聽、補充與合作,再逐漸過渡到小組合作。對學生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渡和適應過程。
如果同伴兩個人都不能很好地合作,如何指望他們能夠順利地進入到小組合作?
2開展合作學習有哪些前提條件?
這里強調的是一些基礎性的條件,至少包括三個條件:其一,學生對要學習討論的內容要有基本的閱讀了解;其二,合作交流前,學生先要有自己的思考,帶著自己的思考與同學共同分享、探究,如此才能避免用集體的思考和聲音替代個體獨立自主的思考;其三,學生需要有合作需求。之所以存在「為合作而合作」的現象,原因之一在於學生本無合作的慾望,卻硬要讓他們合作。
3如何分組?
一般情況下,存在同質分組和異質分組兩大類型,許多老師陷入了糾結之中:兩種分組方式各有利弊,如何取捨?解決之道在於輪換,不宜一學期或一學年都是同質或異質分組,可以這個月同質,下個月異質,取長補短,互補共生。
4如何分工?
小組合作過程中,需要對誰做主持人、監督員、記錄員、小組發言代表等有明確具體的分工。分工的價值和意義不僅在於提升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也在於小小分工背後有重要的育人價值:有了分工,才會有責任;有了責任,才會有擔當;有了擔當,才會有更好更快的成長和發展。這樣的小組分工,就把教學與德育、成事與成人融合聯通起來了。
5需要有什麼合作的規則?
規則就是小組合作中對學生該如何做的具體要求。其中代表性的合作規則是「弱者先說,大家補充,強者概括或總結」。判斷弱者和強者的標准,不只是成績,還有性格和習慣:個性內向、內斂,課堂上不愛主動發言表達,沉默寡言者即為「弱者」,反之則為「強者」。
6小組合作是否有「時間底線」?
經常看到教師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後,不到1分鍾就匆忙結束,這樣的小組合作不可能有實效,只能淪為形式化和表演化的小組合作。在我看來,真實有效的小組合作時間,至少不能低於3分鍾。當然,到底安排多長時間,要視學情和合作學習的內容而定。
7小組代表發言的第一句話該怎麼說?
如果小組代表的第一句話是「我認為,我發現,我覺得……」教師需要趕緊制止和糾正,恰當的表達應該是「我們小組……」。無須小組合作,個體學生可以隨時隨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既然是小組合作之後的代表發言,就不能只講自己的,否則,前面的小組合作基本無效。
8如何對小組代表發言進行評價和反饋?
一方面,評價誰?有的老師習慣性地點評小組代表,這是一種方向性的錯誤,實際上應該評價其背後的小組合作質量與成效。我們倡導教師這么評價:通過這位小組代表的發言,我發現他們的小組合作學習很有成效,具體表現在,1、2、3……教師的評價語言切忌抽象的表揚或批評,越具體、明晰,越有針對性越好。另一方面,誰來評價?不只是教師,也可以讓小組和學生之間互評,還可以讓小組與個體學生自評,如此一來,就具體實現了「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
9如何引發小組間的互動交流?
小組合作結束之後,進入到全班大組交流,此時很容易陷入「報幕式交流」的誤區:小組代表各講各的,組與組之間沒有任何交集地互動,彼此割裂……解決該問題的關鍵,是教師需要在第一個小組代表發言之前,發出清晰明確的指令要求:第一小組代表發言之後,其他小組代表在介紹本組合作學習成果之前,先對前面小組代表的發言,或評價、或補充、或提問、或質疑……在此基礎上,再介紹自己小組的合作成果。這樣一來,小組與小組之間就有了互動、對話和交流。
10如何培養學生在合作中的傾聽能力和習慣?
合作的過程,就是學生之間相互交往、相互傾聽,實現生命能量相互轉化的過程。這里的關鍵細節,是教師需要不斷提醒並鼓勵學生做好批註或筆記,把同學、老師在討論中生成的好的觀點、思路、方法和語句及時記錄下來,把別人的變成自己的。這個細節有助於培養學生傾聽他人的意識、能力和習慣,提升捕捉、提煉資源的能力。
11小組合作如何體現年段特徵?
這不僅涉及小學、初中、高中等不同學段的小組合作特徵、要求與方法的具體化,甚至包括同處一個學段,如小學,低年段、中年段、高年段等,各自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特殊合作要求和方式如何擬定。同時,也需要對不同年段之間的小組合作如何實現有機關聯、銜接、轉換與提升,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與研究。
12小組合作如何體現學科知識特性?
例如,語文課如何開展小組合作,體現「語文味」?數學課如何體現清晰的「數學文化」,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等不同學科的小組合作如何展現出明晰強烈的「學科感」?再進一步而言,即使是同一個學科,如語文,教「議論文」,如何進行小組合作?散文、小說、古詩詞等又該如何進行小組合作?這些問題都需要教師在教研中重視和解決。
13如何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有的教師基於根深蒂固的教案意識和教案情結,完全按照教案預設的小組合作時間節點來安排,不到這個節點就「按兵不動」。實際上,教師完全可以依據學情和教學需要,及時生成小組。這說明,小組合作也需要「動態生成」。
如上點點滴滴的細節,教師如果能夠在日常教學中充分關注並踐行,那些形式化、表演化的小組合作,才可能走向扎實有效的、真正的合作學習!
⑵ 如何寫論文 小組合作學習
一、問題的提出
伴隨著時代前進的腳步,我們滿懷激情地邁進了二十一世紀。當我們站在新世紀的門檻上眺望時,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更是一個充滿各種挑戰和機遇的時代。放眼世界,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當今社會最活躍的生產力,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越來越依賴於科技和教育的進步,以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為主導的新技術革命,將世界推進到信息經濟時代。由此帶來的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職業的廣泛流動性,直接形成了一個終身教育和學習化的社會。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報告中一個重要的觀點是,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應該把終身教育放在社會的中心位置上。《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也明確指出:「誰掌握了二十一世紀的教育,誰就在未來發展中處於主動地。」這就給我們的基礎教育提出了一個嚴峻的課題:學校教育到底要教給學生什麼知識,才能有利於他們今後的終身學習。對這個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的報告中給予了明確回答:學會認知。報告認為:學校教育既要使學生形成廣泛的知識基礎,又要使學生有對一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可能性,這種認知能力是接受教育的許可證,它給人的終身教育奠定了基礎。
面對這樣的形勢,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世界范圍內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這次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最為關鍵、最為徹底、也最為核心的是學生學習方式的深刻變革。這一轉變,不僅意味著學生在學習態度、學習意識、學習習慣、品質等方面的改變,而且意味著學生個人與世界關系的轉變和存在方式的轉變,更意味著學生作為一個生命個體其主體力量的增強和生命價值的彰顯。
作為一名海淀區教研室的教研員,一種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使我積極投身於課程改革實驗,投身於學生學習方式變革的課題研究。力圖改變那種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的學習方式,特別致力於在教學方式變革過程中,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研究。筆者認為,當今社會,不會合作的人就不會生存。現在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越來越趨向於雙贏。與其說是在競爭中求生存,不如說是在合作中求發展。基於這種觀點,筆者努力探究「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前提,以問題的提出為核心,在自主學習基礎上,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教學形式,以完成學生發展為最終目的」的課堂教學新結構。
二、合作學習概念的界定
1.合作學習是學習的一種組織形式,與「個體學習」對舉。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學習。合作學習是一種社會型學習模式,致力於構建一種學習群體。通常以小組學習為主要形式。
2.合作學習的要素。
學習素材、學習群體和教師的指導是合作學習的主要要素。學習素材應具有生活基礎,被學生所關注,以有效激發學生進行探索、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需要、能帶給學生思維的挑戰為目的,因而學習素材合理選擇是學習的物質前提。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習群體成員之間相互支持配合,相互信任促進,以積極的態度共同參與,明確合作目的,承擔個人責任,是合作學習產生良好學習效果的關鍵。而教師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與監控是合作學習順利進行的有效保證。
3.小學生合作學習的認知情感基礎。
心理學家舒茲認為每個人都具有人際交往的心理需求,包括包容需求、控制需求與情感的需求。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認為當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滿足後,人們渴望得到歸屬與愛。兒童渴望與小夥伴建立友誼,希望得到教師與父母的喜愛。當前三種需要基本得到滿足後,就會產生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在合作學習過程中,不同的個性心理(諸如能力、氣質、性格、需要、動機、信念等)隨著學習過程中的認識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的展開,不斷發生碰撞與相融。小學生在與他人的合作與交往中,學會樹立信心,學會尊重他人,學會怎樣完成任務,取得成就,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實現自我。同時也渴望獲得別人的承認,引起別人的注意和欣賞。合作學習關系的建立,為小學生創造了與他人交往合作的時空,順應了學生的心理需求。
三、小組合作學習的基本流程。
激趣→質疑→自學→合作→交流。
(一)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為前提。
學生有興趣上語文課,是上好課的前提,當然也是保證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前提。
心理學研究發現,學齡初期(6歲~12歲)的兒童心理發展的主要特點是:對新奇的、具體的事物感興趣,感知事物的目的性不夠明確;無意性和情緒性比較明顯,愛動、好問,注意力不夠穩定;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
語文教學必須從兒童的年齡心理特點出發,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那麼,如何調動學生興趣呢?
第一、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一個被學生接受、喜歡的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才能讓學生感興趣和接受。古人對這一點很重視,《學記》說:「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顏氏家訓》說:「同言而信,信其所親」,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了解學生,把學生當作能動的人來看待,尊重學生的人格,還學生以自尊,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讓每個學生都受到尊重,敢於提出自己的想法,大膽發言。即使錯了,也不會刺傷其自尊心,而是受到鼓勵,使其精神愉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第三、創設一個合適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願望。比如萬泉小學的張然老師在教學《麻雀》時,課前講了一個故事:在一次地震中,一個學校的學生被埋在倒塌的房屋中,別人都以為這些孩子沒有生還的可能,但其中一個男孩的父親卻相信自己的孩子還活著,於是不停地挖,幾天後,終於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和這個班的學生。這種父子間的深情為學生學習《麻雀》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二)以問題的提出為核心,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問題是學生認識活動的啟動器和動力源。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就是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激勵質疑不僅能使學生迅速地由抑制到興奮,而且還會使學生把學習視為一種「自我需要」。
陶行知先生認為,兒童獲得了言論自由,特別是得到問的自由,才能充分發揮他的創造力。
筆者認為,如果小組合作學習時所要研究的問題不是學生所關注的,那麼,很難保證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質疑的問題就是學生不懂的問題,就是語文課「學什麼」的問題。如果「學什麼」能由學生決定,必定煥發起學生學習的極大熱情,這就為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因此,學生的質疑就顯得尤為重要。
那麼,如何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呢?
1.尊重學生的情感——樂問的前提
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好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情感具有一種內趨力,積極的情感能調動學生的激情。小學生天真、單純、幼稚、自尊心強,容易受到傷害。特別是學習困難生,總擔心自己問得太簡單或是問錯了被同學、老師取笑。因此,教師必須創設一種互相尊重、理解、寬容和諧的學習氣氛,把微笑帶進課堂,用真誠親切地微笑,和藹可親的教態,飽滿的精神,良好的情緒,不斷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
2.激發學生的興趣——樂問的動力
南宋朱熹在《小學集注》中指出:「教人未見趣,必不樂學。」皮亞傑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於興趣。」這些精闢論述都說明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小學生模仿能力強,爭強好勝,我們把班上的學生分為幾個小組,上下桌四人為一組,優、困生搭配,由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擔任組長,組與組之間展開競爭。每周評出最佳質疑能手並給予表揚。為了能在小組中當個最佳質疑能手,他們就得讀熟、讀透課文。為了能提出疑問,他們必須用發現的眼光來讀書,才能發現問題,提問題,並期待著解決問題。這樣就引導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探索轉變,學生也感受到思考、質疑帶來的無窮樂趣。
3.創設質疑的情境——樂問的關鍵
結合教學內容和目的,充分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在課堂上進行藝術的渲染,造成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情境,能使學生進入角色,身臨其境,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如在教學《鳥的天堂》引導學生領悟「天堂」動景前,先放眾鳥紛飛,百鳥爭鳴的錄像,並要求學生認真看,注意聽,想想有什麼問題想問的。當學生認真欣賞完錄像後,教師趁機引導:多麼熱鬧的畫面啊,此時此刻,大家有什麼問題要問的嗎?這樣,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話匣子就打開了,提出了一個個問題:為什麼大榕樹上會有那麼多的鳥?為什麼我們的掌聲嚇走了畫眉鳥,而它又那麼興奮,還站在樹上唱歌?那隻畫眉鳥要把歌唱給誰聽?唱的是什麼內容?等等。
4.教給方法,拓開學生質疑的路子
學生不善於發現並提出問題,這是因為他們不會或不善於利用教材中的有關因素去構設矛盾。要改變這種現狀,就要培養學生大膽探索、獨立思考的能力,拓寬學生質疑的思路。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去發現和提出問題。
(1)用比較的方法來發現和提出問題。例如,在教學《我的戰友邱少雲》一文時,預習前,老師布置學生讀懂這篇課文寫的是邱少雲,描寫的是「我」的心理活動。照理課文應寫邱少雲的內心活動。可是,課文里為什麼不寫邱少雲的內心活動,而寫我的內心活動?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同學們都能圍繞自己發現和提出的問題,展開熱烈的討論,各抒己見。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提高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2)用課文中存在的內容跟假設它不存在作比較來發現和提出問題。例如《飛奪瀘定橋》一文的第五自然段,從鐵索橋、大渡河、瀘定城三個方面描述了瀘定橋的險要和奪橋的困難。這部分內容表面看,似和飛奪瀘定橋沒有聯系,其實它從側面更加突出地表現了紅軍戰士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據此,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提出設想:如果把「為什麼瀘定橋是天險」這部分刪去,直接敘述「紅四團馬上發起總攻奪下瀘定橋」,行不行?在學生圍繞「行與不行」開展議論,各自發表看法後,還可以引導學生提出不寫「瀘定橋是天險」,有什麼不好?
(3)用課文中的這部分內容和那部分內容比較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如《別了,我愛中國》一文中有三處寫到了「別了,我愛中國,我全心愛著的中國」。根據這個寫作特色,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這句話用在三處,它的含義各是什麼?最後使用時,『別了』的後面為什麼標上感嘆號?」
開拓學生質疑的路子,方法種種,可以從抓住課文中的有關內容,問上個「為什麼」或「怎麼樣」,也可以從已知內容和未知內容之間展開聯系,形成問題。
(三)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基礎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明確學習任務的基礎上,自覺、自主地進行學習,並努力使自己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學習方式。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心深處有一種根深蒂錮的需求——總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精神世界裡,這種需求特別強烈。」新授伊始,先由學生個體獨立探索,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培養學生探究問題意識,從而養成獨立探索求知的良好習慣。
小組合作學習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主學習是否有效。沒有有效的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只不過是個形式,走走過場而已。
如何使自主學習取得好的效果,以下幾點要注意。
1.明確自主學習目標。學生質疑的問題在經過教師的梳理提煉後,即成為學生自主學習是要解決的問題。由於「學什麼」的問題是有學生參與決定的,所以他們往往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2.在中高年級,自主學習時應多採取默讀的形式,這樣更有利於思考。
3.要幫助學生養成不動筆不讀書的習慣。在學生自主學習時,必須讓學生動動筆,劃下感悟深的句子,並在旁邊作簡要批註,不明之處也作個記號。這樣的自主學習才是有效的。
4.要給足自主學習的時間。一般要有三、五分鍾的自主學習時間。
(四)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顧名思義是一種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性」學習,「小組」的作用能否充分發揮,「合作」的手段能否充分運用,這是體現小組合作學習是否真正有效的兩個關鍵性問題,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不僅僅是推廣和應用一種教學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它真正的內在意義是培養學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這正是學生需要培養的社會能力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新課程標准倡導「合作」這一學習方式,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因為,合作學習能讓學生在獨立探索的基礎上,交換彼此的獨立見解,展示個性思維的方法與過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見解更加豐富和全面。同時,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動的和諧氛圍內進行學習,有利於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養成。
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基本步驟及操作要點。
1.明確學習目標。著力於通過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以高漲的學習熱情投入到小組學習中。小組交流的主題要明確、清楚,要有思考價值。
2.在合作過程中,學生對自以為已學懂的知識進行歸納,並在小組中發言交流,同時將尚未理解的問題列出以待以他人合作解決。
3.碰撞激發。不同類型、不同知識結構的學生可以互補,通過合作使各種信息源發生互動,達到互惠。不同思維的激烈交鋒,有利於激活不同學生的思維。
4.交流內化。以小組為單位的組際討論,為學生再次提供交流、合作、共同學習的機會,可增強學生集體競爭意識。以小單位進行交流評價,學生在心理上易於認同,也使全班學生互相幫助,自由競爭,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知識。同時使學生能對各種信息進行合理的取捨提煉與加工。
5.反思回顧。進行總結性回顧,可使新知更加明朗化,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也可使學生了解自己與小組學習的大體情況,作好自我調整並進行適應性學習。及時回顧總結自己的學習過程,並不斷調整學法,利於學生元認知能力的培養,也利於學生適應終身學習的需要。
6.教師要根據題目內容調控好交流的時間和空間。時間過長,學生將無所事事,影響正常教學;時間過短,每個人不能充分發表見解,起不到交流的作用。
這種在個體獨立探索的基礎上,又通過學生互動的合作探索,用集體的智慧,燃起創新的火花,正是二十一世紀對人才的要求。
那麼,怎樣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呢?
1.營造氛圍,激發合作學習興趣。
調查表明,有近30%的學生對於稍難的問題不願作深入的思考,他們往往缺乏思維的觸發點,或者對自己的思維能力缺乏信心,在這樣的情況下,用學生之間的討論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就尤其顯得必要。如何使討論不流於形式,這就首先要求教師從設計教案的一開始起就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尊重學生的主體需要,既要對學生的「群體」給予研究,又要對這個群體與它的成員之間的相互關系給予研究;既要對在群體中的個體積極性的發揮給予重視,又要對個體積極性的發展趨勢給予充分的預測。要真正給學生以信任。體會他們的學習過程,探索他們的認知規律,尊重他們的人格,分擔他們的憂慮,接納他們的想法,分享他們的喜悅,努力使課堂成為學生主動學習、充滿探究精神的樂園。教師應該給學生的「合作性學習」留出充分的空間,讓他們在合作中有較充分的發言機會和時間,使他們都能在合作群體中擔任起應盡的職責,逐漸體會到群體合作的氛圍中學習的樂趣與收獲。
2.激勵競爭,增強小組合作學習的意識。
為了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教師可以在日常的教學中有意識地強化「學習小組」的集體榮譽感,比如可以經常地評比「最佳小組」,採取單課評比與積分相結合的競爭方法,或者以每課各組輪流推出「小組發言人」、「小組主講人」的形式,在諸如此類的激勵中,基礎好的學生就會感到僅僅提高自己的成績是不夠的,還必須盡力地幫助組內的其他成員;而基礎較差的學生則認識到小組的成功取決於每個成員的努力,認識到自己對於小組所承擔的責任,壓力能夠變成動力,使小組內出現互動、互助、互進的局面。經過一段時間持之以恆的訓練,學生的學習目光必然會投向集體、投向長遠,而不僅僅局限於自身、局限於眼前,有利於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全面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
3.適時引導,提高合作學習的質量。
重視學生間的合作學習,並不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實際上,教師始終是小組合作學習的積極熱情的設計者和引導者。無論在有組織的小組討論中,還中在日常的學習交流中,教師都要牢記自己的引導者的責任,努力克服盲目的、無意義的教學行為。
(1)要做好小組的組織工作,創造合作學習的組織基礎。小組的人數一般以4~6人為宜,成員的構成要考慮學習成績好、中、差的搭配,又要考慮他們原有的性格、感情等非智力因素。組內成員要有明確的具體分工,在一個階段里每人都應有相對側重的一項責任,擔任一個具體的合作角色,如小組討論的組織人、記錄員、資料員、首席發言人、第二發言人,甚至是專提反方意見的「反對人」。一定時間後,角色互換,使每個成員都能從不同的位置上得到體驗、鍛煉和提高。小組成員間的座位以面對面或相鄰形式為最好,這樣更有利於互相學習、討論,以達到充分交流的目的。
(2)強調小組合作,融洽個體與群體的關系。針對小學生自我表現欲強烈,缺乏合作能力的弱點,教師應該教給、訓練和提醒學生使用合作學習的方法。首先要訓練和教會學生如何傾聽別人的意見,如何把別人的意見歸納起來,怎樣在別人意見的啟發下完善和發展自己的觀點,怎樣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怎樣大膽地提出自己的不同的見解,鼓勵學生開展爭論和辯論,並以一種虛心的態度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
(3)教給小組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組合作質量。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要指導學生積極採取討論、舉例、引證、實驗、診斷、歸納、演繹等探究形式,來有效地開展小組的合作學習。通過讀一讀來表達自己的理解,再通過議一議來深化理解。教師要通過觀察、參與、巡視、指導等方式積極地加以調控,從而不斷深化學生對知識的探究過程,形成良好的合作探究的風氣和習慣。
(五)小組合作學習後的交流
這一階段是小組合作學習效果的展示,同時也是全班同學學習成果的一個交流。應注意幾個問題。
1.應該以小組形式匯報。既增強團體意識,又給每個小組成員發言鍛煉的機會。
2.要又比較明確的分工。有讀書的,有談見解的,又補充意見的,還可以把本組內尚未解決的問題拿到全班進行討論,聽取意見。
3.小組匯報時,教師要關注全班的同學。他組學生可以補充意見,更可以發表不同見解,甚至進行辯論。
四、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的作用
在小組合作學習課題研究過程中,筆者對試驗校指導調研時,感受到在新的課程理念指導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毋庸置疑,教師在新課程的推行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新的教學方式需要教師去探究。
堅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既是一種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更是一種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對於為人師者而言,我們一直在勉勵自己:「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直到現在我們也不能說這句話是錯誤的,值得我們思考的是,一桶水到底有多少碗?即使再大的桶也是有限量的,決不會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再說,新課程重視了學科知識的交叉、綜合和滲透,這對於向來認為「隔行如隔山」的學科型教師來說,的確是一個挑戰。怎麼辦?教師只有轉變觀念,轉變角色,從一個教人者轉化為學習者,轉化為和學生並肩的共同探究者,才能在共同探究中共同發展。
教師要注意以下幾點:
1.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題,教師只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和鼓勵者。教學中要盡可能地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准備好充足的學習材料,為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提供廣闊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自主、自覺、自由的活動中積極、主動、探索式學習。
2.要摒棄將現成知識、結論灌輸給學生的做法,充分考慮到學生主動發展的需要,設計彈性化的、有一定間域和思維度的課堂問題,讓學生去自主感悟、比較、體驗;同時,教師要注意運用延遲評價,啟發學生作充分的、廣泛的思考,為學生個性的發展及進行創造性學習提供條件。
五、結論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教學方式變革過程中,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課題研究,是力求以學生主體意識為核心,力求把學生的發展放在首位,終極目的是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完成自身的發展。課題研究要取得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通過每一節課的努力,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需要各實驗學校和實驗教師之間精誠團結,不斷學習,不斷努力,加強交流。今後的工作還很艱巨,但我們堅信只要共同努力,扎實工作,不斷探索,不斷進步,我們的課題研究一定會取得成績。
⑶ 小組合作學習中如何提高交流展示的效率
霧渡河初中 鄧代本 姚玉蓉 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參與,互動交流,是提高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有效模式。在我校開展了近一年了,對課堂上「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充分展示」十二字方針也進行大膽嘗試,課堂面貌有了較大的改觀,為了使小組合作學習更有效,使「交流展示」這一環節的效率更高,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獨立自學時充分,交流活動准備足 在小組合作交流之前,學生應有良好的准備,只有給足獨立自學、獨立思考的時間,才能使學生產生交流的需求,不斷地將新舊知識融會貫通,並對交流的問題產生屬於自己的獨特見解。例如:初中語文課本上都有文言文,我在上這些文言文時,首先在預習時安排學生根據課文下的注釋或者工具書疏通文意,並標出自己在自學時遇到的問題,已備小組交流。這一自主學習環節,留給學生十幾分鍾時間,使學生有足夠的自主學習時間,去發現問題,為小組合作交流做好充分准備。要使小組合作學習有效、高效,就必須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否則就成為為了合作而合作,流於形式。 二、找准交流切入點,小組人人來發言 在認真挖掘教材的基礎上要研究學生實際情況,認真設計問題,讓學生能明白老師問的是什麼,以及能知道如何回答。對毫無深度的問題,或者學生一目瞭然的問題,也沒有交流的必要。比如:我在教《端午的鴨蛋》這一課時,我對語言的賞析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汪曾祺既是美食家,又是美文家。請你輕聲朗讀課文,畫出你喜歡的句子做批註,仔細品味本文語言上的特色。學生在品析時,覺得范圍太大。經過同行們的聽課,不如改為:「汪老先生的語言藝術:口語色彩濃厚;古漢語的點綴使文章多了書卷氣,增添了典雅之美;善於運用語言「造型」。請你輕聲朗讀課文第2、3段,畫出你喜歡的句子,仔細品味本文語言上的特色。」 這樣指代更明確了,學生也知道從何處賞析了。 三、及時激勵巧點評,競相展示問題明 小組合作學習時,老師為了讓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到小組合作交流中,深層次挖掘學生的思維潛力,有必要進行激勵,也許你的課堂更精彩。我在課堂上為了激發學生參與交流展示的積極性,採用了加分法和PK法對學生激勵。加分法主要是針對交流時難度較大的問題或者是展示時充分的小組。PK法主要是針對學習成績較差1、2號進行。加分法和PK法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參與小組合作交流展示這一環節,有時候為了小組得分,小組內討論熱流,甚至爭得面紅耳赤;有時候為了促進成績差的1、2號,小組長恨不得代替他們回答問題。這樣的激勵措施就把課堂推向了高潮,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課堂者,學生的課堂,他們不說誰說?
⑷ 小組合作學習的幾種評價方法
一、激勵機制的建立,應從建立小組之時開始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建立合作小組時,要讓學生做到「四個明確,一個到位」。四個明確就是明確小組合作的方法與形式,使學生能夠能合作,會合作;明確每個成員的職責,根據學生的情況,做到「異組同質,同組異質」,每位學生一個角色,有形象代言人、聯絡員、發言人等;明確方法,只有明確方法,才能使學生會合作;明確競賽規則,只有明確組間的競賽規則,才能使學生參與合作中的競爭學習。這些內容要上牆到位,使隱性的內容,轉化成顯性的內容。
二、解答問題記分制,發揮評價機制的原始機能
學生任何一項「勞動」都有成果的回報。對小組的認可或者小組成員的認可,每項勞動都要進行記分制。我校多名教師,進行了系統研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根據題的難易程度,可以有不同的分值,更加具有激勵性的是,小組根據平時程度進行編號,成績較差的同學回答問題進行多加分,這樣調動了後進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參與度。
三、幫助批改加分制,發揮評價機制的導向機能
杜郎口模式存在著許多嚴重的缺陷,其中把教學內容分成板塊,由各小組分工完成。但往往出現,一個小組只關注與完成本小組的內容,對其它小組的內容漠不關心,更有甚者,在小組成果展示時,許多學生不知其它小組展示的內容,注意力不集中,再加上學生對知識理解的限制,語言表達能力的限制,課堂實效大打折扣。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一是對於教案要成為全體學生的學案,在預習的前期,沒有分工,教學的全部內容也是全體學生預習自學的內容。到預習的後期,小組在重點突破若干板塊。二是在展示課堂上,每小組展示的內容是其他小組評價的內容,指出一處錯誤,扣除展示小組1分,加到指錯誤的小組上面,如果別的小組還有更加科學合理的解釋,根據「學術價值」進行加分,這樣以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加強,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了,起到了評價的導向機制。
四、解法多種獎分制,發揮評價機制的挖潛機能
優秀的教學思維品質具有批判性、敏捷性與創新性,新的課程標准要求「自主、探究、合作」。對問題的探究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與創新思維的有效途徑。我們在小組合作中如何激勵學生進行開拓性地探究學習呢?對每一個問題我們都要鼓勵學生用多種解答,或者鼓勵學生發表新穎的觀點。
五、量化評比與精神激勵並用,升華激勵機制中的精神境界。
在合作小組方面,一方面進行量化考核,更重要的是對小組進行「宣傳報道」,讓先進小組學生寫出先進報告,寫先進經驗總結,利用班級、年級、學校的黑板報進行宣傳報道,利用學校的教師論壇,讓學生做經驗報告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張揚學生的個性,使學生的心理得到最大的滿足,從而增加小組的凝聚力,發揮小組的最大功效。
總之,教學過程是一個教師主導下,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系統控制過程,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是當代課堂的主旋律,發揮小組合作中有效評價機制是課堂成功的關鍵,只有科學有效的評價與激勵,才能使小組合作學習更加和諧有效。
⑸ 如何發揮小組合作在課堂展示中的作用另加實例
一、現象透視
走進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成為一種固定模式。越來越多的教師將小組合作學習引入課堂教學。但由於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不夠,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等主觀原因,導致許多小組合作學習徒有形式,而沒有實效。主要有以下幾種現象:
1、獨霸講壇
在小組合學習時,常常出現小組中一兩個學生「獨霸講壇」,這些學生憑借優良素質,在小組中扮演著核心人物的角色,主宰整個小組,他們的潛能得到了發揮,但無形中學困生的思考權、發言權、學習權被變相剝奪了,並且容易誤導一部分學生成為「觀眾」,使得小組學習存在著參與機會「不平等」的現象,完全背離了合作學習的宗旨。
2、表面熱鬧
教師在設置的合作學習環節中,沒有把合作任務、要求布置清楚,加上學生合作技能欠缺,不能圍繞重點積極有效地討論,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各行其道,任憑學生自由討論,甚至有個別學生還在談論與學習無關的話題。
3、追求形式
有的教師為了讓學生能有廣泛的參與,一有問題,不管合適與否,難易如何,都要學生合作討論,似乎只有讓學生合作討論,才能解決問題,從而使一些沒有思維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值得一論的問題充斥其中。另外,還存在合作時機不夠恰當,次數過於頻繁,而且學生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等現象。
4、觀點陳舊
一般情況下,教師所提出的討論問題的難易程度和所給討論時間成正比。難一點、有價值的問題多給點時間,反之則少給點時間,這樣既保證討論的有效性,又不至於浪費時間。但在課堂實踐中很多教師做得不是很好,多數情況是討論時間給得不夠,剛一開鑼就草草收場,教師急於歸納總結。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教師觀念陳舊,怕耽誤教學時間,完成不了自己設計好的教學計劃。
針對以上的種種現象,我們全體數學教師多次集體備課,認真學習有關教學理論,搞清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質---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使之成為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⑹ 如何有效開展小組合作交流與展示
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有助於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意識和集體的觀念,有利於培養學生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同時還可以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分別教學的不足,從而真正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那麼,如何使合作學習有效地開展呢?本文從合理組建合作小組、激發學生合作慾望、組織形式多樣的合作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注重對學生激勵性的評價五個方面來探究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關鍵詞:有效開展 小組合作學習
正文:合作學習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有利於面向學生、發展學生的主動性,有利於活躍課堂的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但是如果合作學習把握的不好,將是低效率的甚至是無效率的。那麼如何有效地開展合作學習呢?
一、合理組建合作小組
為了有效地組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建立結構合理、互幫互助的合作小組是基礎,是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第一步。
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學生之間能力傾向、興趣愛好和個性特徵諸多方面存在差異,故合作小組應該充分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合理搭配小組成員,既讓每個成員都有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又能讓小組內部和諧一致,共同提高合作實效性,以利於學生愉快地進行合作,培養其學習能力。教師要對學生的性別、性格、氣質特點、興趣、能力等各方面作全面了解,然後遵循異質搭配的原則進行分配。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的參與率,組內成員在一個組里每人都有相對側重的一項責任,擔任一個具體的合作角色。如小組討論的組織者、記錄員、資料員、發言代表等,分工明確,人人有責。鼓勵每個組員要積極參與、踴躍發表自己的見解,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及時補充修改自己的看法。這樣可以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長處,特別是給那些平時不願意說話或是不敢說的同學提供展示自已的機會,讓每個人在活動中做到:會傾聽、會表達、會討論。保證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杜絕「搭便車」現象,讓每個學生都能承擔他個人對小組的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激發強烈的合作慾望
在教學中,要順暢、有效的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煥發活力,那必須要使學生有合作的意識和慾望、對合作學習內容感興趣。
(一)、合作學習的內容選材要有講究
合作學習是學習方式之一,但不是所有的學習內容都適合用合作學習法。事實上,不需要也不可能所有的課堂學習內容都採用合作學習方式,因此要根據教材內容需要和學生的現狀進行選擇。
1、選擇合作學習的內容要難易適度,有一定的思維含量。問題要靠近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吃,千萬不要過於簡單。如果合作要完成的問題過於簡單,學生不加思索、輕而易舉就可得到答案, 這樣影響學生合作的熱情,降低了合作的效果。合作學習所布置的問題太難,學生又不知如何下手,不但耽誤時間,而且會適得其反,讓學生對合作失去興趣。
2、盡量把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使學生明白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條形統計圖」時,可讓學生分組統計一下本小組每個人的年齡、身高,平均每個人的零花錢數,每個人家庭的人數等,然後將數據進行整理,再製成條形統計圖等。這樣通過學生的小組合作討論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不僅激發學生濃厚的合作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在觀察、探索、發現中提高了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3、合作學習必須追求其教育價值,合作學習的問題必須具有開放性。比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師可帶領學生先復習長方形的面積,然後讓學生分小組合作沿著平行四邊形的高剪一下、再拼一拼。拼後讓學生討論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底有什麼關系?拼成的長方形的寬與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高有什麼關系?拼成的長方形的面積與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又有什麼關系?在討論過程中讓小組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最後大家達成共識,總結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學生對這個自己總結出的公式將記憶深刻。
(二)、把握合作學習時機,提高主動參與慾望
恰當的時機是小組合作的有效保證,教師要把握恰當的時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內動力,讓學生帶著迫切的慾望投入合作學習之中。
課堂上合作要抓住時機, 要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過程。實踐表明,在學生獨立學習碰到一些似曾相識、又無從下手的問題,產生了合作學習的願望時;或在某一問題有多種答案有爭議時;或在所教知識需要學生合作、集體分工共同完成時;或學生對某些知識點混淆時,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將取得較好的效果,。比如教學「體積和容積」一課時,教師出示兩個杯子,杯子的形狀不一樣,但容積的大小幾乎一樣。讓學生自己設計試驗來解決哪一個杯子裝水多的問題。該實驗方法不唯一,而一個人的思維能力畢竟有限,需群策群力才能設計出簡單易行的實驗方法。並且學生個人操作無法完成,需要小組合作才能順利進行,再有學生本身對試驗的興趣很高。教師恰當把握合作時機,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的時機才是恰到好處的,才能讓學生感受合作的意義,享受合作成功的愉快,學生的小組合作也才是富有實質性的。
教師巧設懸念,精心設疑,使學生產生自己解答不了,或者自己得出結論確定不了是否准確,急需和別人交流,聽取別人意見的慾望,在這種情況下就使學生恰到好處地進入合作學習的情境,使合作學習達到最佳狀態。 如在教學十幾減9的退位減法時,教師出示課件,一個小猴子在賣桃,盒裡放了十個,盒外有3個,小猴子說:一共有13個桃子,小兔說:我買9個,白菜老師問:還剩幾個?小猴子抓耳撓腮想不出來,老師說:同學們能幫幫小猴子嗎?學生興致高漲,紛紛動腦筋,想辦法。獨立思考了幾分鍾後,有的同學眉頭緊鎖,面露難色,教師趁勢說:小組的同學可以合作,大家一起出主意,想辦法。同學們一聽,立刻又活躍起來,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著各自的看法。此時的合作交流學習就變成了學生的最大願望。
(三)、讓學生體驗到合作中的樂趣,感受合作的必要性。
在實踐活動中,單憑一個人的力量不能解決問題時,引發了學生合作的慾望,教師順應學生合作的內在需求,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了合作是一種能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的途徑。例如在《簡單的統計》教學時,教師先提出要求:統計三年級參加運動會各個項目的人數。然後給學生宣讀學校運動會三年級各班的運動員名單及參賽項目:「三(1)班陳川100米,李根鉛球……」剛讀了幾個,就有學生說太快了。我放慢速度後學生還是覺得來不及。「要是幾個同學一起統計就好了。」一個學生提出來,其他同學也一起附和。於是小組同學馬上圍在一起,商量合作的方法。當教師再次讀完一遍名單後,學生都興奮地舉起了小手。
三、 組織形式多樣的合作活動
1.游戲活動中的小組合作學習。瑞士教育家皮亞傑說過:游戲是認識的興趣和情感的興趣之間的一種緩沖地區。組織一些小組合作的數學游戲,能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不僅可促使學生輕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識,也可以發展學生的靈敏性,積極思維的心向。
2.操作中的小組合作學習。俗話說:「眼見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操作是思維的基礎和源泉,是學生主動探究獲取知識的良好方法。因此,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根據教材內容積極創造條件,引導學生根據學具操作參與知識形成過程,培養能力,提高學生素質。在教學中安排一些需要學生積極合作實驗操作的活動。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學生拿出一塊地瓜,動手合作切出一個平面,然後又讓學生在第一個面的旁邊再切一個面,這樣兩個面之間就有一條相交的線,這條線就叫棱。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認識了面、棱。
3.探究學習中的小組合作學習。在課堂內完成探究性學習任務時,一般都離不開組內合作,探究學習有賴於合作形式;合作學習的真正價值也不在於合作形式的追求,而在於探索、研究能力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所以,二者完全能夠並且應該整合起來。小組合作研究能使學生「好學」、「樂學」,激發積極進取精神,從情感上保證探究學習的質量,反過來,探究學習又能加深合作情感,使人與人的交流、交往在更加廣闊的時空中進行,從而提高合作廣泛性。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教師引導學生在簡單回憶、思考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是如何推導的之後,順勢提出:圓的面積公式是否也可以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而推導出來呢?讓學生分小組合作探索,課堂氣氛一下活躍起來,小組成員紛紛開動腦筋,積極參與。通過剪一剪、拼一拼,有的拼出了近似於平行四邊形的圖形,有的拼出了近似於三角形的圖形,還有的拼出了近似長方形或梯形的圖形;有的同學還在合作實踐的過程中發現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就越接近於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或其它相類似的圖形。隨後,教師就藉助電教手段對學生合作的成果予以展示,讓同學門再補充完善,同時把小組的一些想法加以延伸,使每一個組員都切實體驗到了自己的一份發現、感受著同學合作的相互作用。
4.實踐應用中的小組合作學習。在日常教學中,經常組織進行一些收集數據、量量算算、調查生活中的數學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得到一種體驗,感覺到學習數學的樂趣。例如,學習「比例尺」後,小組的同學進行了細致、明確地分工,他們有的負責測量、有的負責換算,還有的同學負責繪制。小組同學合作
量出學校草坪、綠地、建築各個部分的長度,根據比例尺換算成圖上距離,繪製成學校的平面圖。
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
在合作學習課堂中,對學生進行合作技能的傳授與訓練是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否則學生會因為缺乏必要的合作技能而無法進行合作,從而直接影響合作學習的順利進行甚至嚴重削弱教學效果,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教給合作方法、培養合作技能,使每個學生都能提高參與合作學習的能力。
(1)聽辯的技能:培養學生專心傾聽別人發言的習慣,能聽出別人發言的重點,對別人的發言作出分析、判斷,同時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2)表達的技能:培養學生善於表達自己的觀點,說話時要聲音響亮、條理清楚、語句完整,語言簡練且能突出重點。
(3)交流的技能:尊重別人,不隨意打斷別人的發言,善於採納別人的意見,給別人有發表意見的機會,修改、補充自己原先的想法,體會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緒。
(4)合作的技能:學會根據任務性質來決定應該採用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例如:先明確分工再合作,使每個成員都可以發揮自己的所長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務;或先獨立思考再合作討論,達到開闊每個人思路的目的.同時,教師要注意合作內容的選擇,例如:辨析概念性問題的合作;發現知識性規律的合作;優化解決問題策略的合作。
五、注重對學生激勵性的評價
評價是合作學習不可缺少的一環,失去了評價的制約,合作學習也將難以落到實處。
對合作學習的評價可以是老師對學生的評價,也可以是同伴之間的評價或自己對自己的評價。評價的著眼點是不僅評價學生發言的答案正確與否,更要注意評價學生的合作態度、合作參與的過程、合作的精神、創新的意識等等。教師可以將小組合作水平作為評價的內容,要求每一個成員不僅自己要學會應該掌握的知識技能和方法,而且還要關心和幫助組內其他成員獲得成功。把「要求組內成員個個進步」作為教學評價的最終目標,有效地激發學生「我要學」的強烈願望,並產生「我能行」的積極情感,從而使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更主動、更積極。「
總之,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絕不是一種簡單的形式,不應該成為一種外部強加的過程,而應該是一個內部需要的過程;小組合作學習的最大優勢不但在教學中實現了參與對象的全面性,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合作精神,是促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交往的重要形式;合作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追尋華而不實的課堂氛圍而做,最主要的意義在於發揮集體的智慧、解決學生個體不能解決的問題,而且培養了學生之間合作交住的能力,促進學生主動性的發展,由學會共同學習向將來學會共同生活、共同工作等更廣闊的領域發展。因此,還需要我們對合作學習進行不斷的探索、不斷的努力研究,使之更加有效。
⑺ 如何提高小組合作學習展示環節的有效性
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參與,互動交流,是提高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有效模式。在我校開展了近一年了,對課堂上「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充分展示」十二字方針也進行大膽嘗試,課堂面貌有了較大的改觀,為了使小組合作學習更有效,使「交流展示」這一環節的效率更高,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獨立自學時充分,交流活動准備足
在小組合作交流之前,學生應有良好的准備,只有給足獨立自學、獨立思考的時間,才能使學生產生交流的需求,不斷地將新舊知識融會貫通,並對交流的問題產生屬於自己的獨特見解。例如:初中語文課本上都有文言文,我在上這些文言文時,首先在預習時安排學生根據課文下的注釋或者工具書疏通文意,並標出自己在自學時遇到的問題,已備小組交流。這一自主學習環節,留給學生十幾分鍾時間,使學生有足夠的自主學習時間,去發現問題,為小組合作交流做好充分准備。要使小組合作學習有效、高效,就必須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否則就成為為了合作而合作,流於形式。
二、找准交流切入點,小組人人來發言
在認真挖掘教材的基礎上要研究學生實際情況,認真設計問題,讓學生能明白老師問的是什麼,以及能知道如何回答。對毫無深度的問題,或者學生一目瞭然的問題,也沒有交流的必要。比如:我在教《端午的鴨蛋》這一課時,我對語言的賞析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汪曾祺既是美食家,又是美文家。請你輕聲朗讀課文,畫出你喜歡的句子做批註,仔細品味本文語言上的特色。學生在品析時,覺得范圍太大。經過同行們的聽課,不如改為:「汪老先生的語言藝術:口語色彩濃厚;古漢語的點綴使文章多了書卷氣,增添了典雅之美;善於運用語言「造型」。請你輕聲朗讀課文第2、3段,畫出你喜歡的句子,仔細品味本文語言上的特色。」 這樣指代更明確了,學生也知道從何處賞析了。
三、及時激勵巧點評,競相展示問題明
小組合作學習時,老師為了讓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到小組合作交流中,深層次挖掘學生的思維潛力,有必要進行激勵,也許你的課堂更精彩。我在課堂上為了激發學生參與交流展示的積極性,採用了加分法和PK法對學生激勵。加分法主要是針對交流時難度較大的問題或者是展示時充分的小組。PK法主要是針對學習成績較差1、2號進行。加分法和PK法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參與小組合作交流展示這一環節,有時候為了小組得分,小組內討論熱流,甚至爭得面紅耳赤;有時候為了促進成績差的1、2號,小組長恨不得代替他們回答問題。這樣的激勵措施就把課堂推向了高潮,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課堂者,學生的課堂,他們不說誰說?
⑻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
淺談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開展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教學模式的應用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它不僅可以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更有效地進行語言交際;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進而促使學生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有力地促進了課堂效率的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更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主動參與的意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強化了學生對自己學習的責任感,和對自己同伴學習進展的關心;小組合作學習能為學生提供一個較為輕松、自主的學習環境,提高了學生創造思維的能力。總之,在教學中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形成了師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組中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也樂於傾聽他人的意見,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種愉快的事情,從而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要,促進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諧發展,最終達到使學生學會、會學、樂學的目標,進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學質量
那麼如何才能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呢?結合別人的說法及自己的教學實踐,淺談如何開展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
一、 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小組合作學習」,首先要給學生合理分組
在組建小組時,分組應考慮到學生的性格、能力、學習成績等方面的因素,組內一般要有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的搭配,依據自願組合原則,一般以4—6人為一組,.教師一定要注意小組組員結構的把全班同學分為若干小組合理性.這是實現小組合作的前提和基礎.
二、讓學生熟練掌握合作規則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小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況下的小組討論,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未等其他學生發言,就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這樣一來,那些學困生相當於走了個形式,沒有經過大腦思考便得到了現成的答案,結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這時就需要教師事先作好安排,講清合作規則,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傾聽別人的意見,在小組中如何開展討論,如何表達自己的見解,如何糾正他人的錯誤,如何汲取他人的長處,如何歸納眾人的意見等。
因此,可在小組合作前這樣規定:討論前,小組成員先獨立思考,把想法記下來,再由小組長安排,各個成員各自說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傾聽,然後討論,形成集體的意見後由記錄員將其整理出來。這樣,每個人都有了思考的機會和時間。
三、讓學生在合作中學會傾聽
在開始合作時,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具有個人心理優勢,一節課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過短,對於自己的發言比較認真,不容易接納別人的意見,而對於同學的發言,卻不重視。為此,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學會三聽:一是認真聽每位同學的發言,眼睛看著對方,要聽完整,認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聽別人的發言要點,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聽後須作思考,並做出判斷,提出自己的見解,提高學生反思、評價的能力。在這樣要求下訓練,引導學生學會反復琢磨、體會,善於傾聽同學意見,不隨意打斷別人發言,提供學生發表不同見解的空間,以達到相互啟迪、幫助的功效,學生不但養成了專心聽的習慣,調動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尊重的品質,能體會他人的情感,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
四、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
語言表達是人與人交往的基礎,也是自己實際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合作學習需要每個成員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對方的觀點。教師重點要對不會表達的學生有意識進行示範指導,而全班匯報展示成果時,讓更多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讓別人聽懂你的見解,不光是優生要會表達、善表達,那些性格內向,不善言辭的學生也要學會表達,整體提高學生的表達技能。為此,教師要深入到小組中,調動這些學生的參與慾望,培養他們敢說的勇氣,把一些基礎較差、思維能力弱、不善言談的學生也有表現自我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因此,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提供機會讓學生多表達自己的觀點,給學生的討論提供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敢說、會說,培養學生善於傾聽、思考、判斷、選擇和補充別人意見的好習慣,一旦發現問題及時給予指點,使學生逐漸學會用語言准確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五、在合作中學會討論
討論交流是合作學習解決問題的關鍵。每個成員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後,意見不統一、理解不一致時,這就需要通過討論、爭辯,達成共識,解決問題。教師指導時,按一定的步驟和方法進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逐步學會討論交流問題的技能。合作學習中,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通過共同討論、相互啟發,從而達到合作的目的。學生討論問題後,各組由一人匯報自學或獨立思考的內容,其他成員必須認真聽,並且有自己的補充和見解。最後,還應將各自遇到的問題提供給全組成員討論,對達成共識和未能解決的問題分別歸納整理,得出正確的結論。通過這樣的討論,可以培養學生的思考、分析、判斷和表達能力。
六、讓學生在合作中學會組織
聽、說技能是合作學習的基本技能,組織技能就是合作學習的重要技能。組織技能是聽、說技能和獨立思考的前提。合作討論的成敗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小組內的組織者,具體做法是:指導組織者進行組內分工、歸納組內意見、幫助別人評價等,另外,為了體現小組內的主體性,可定期培訓、及時更換組織者。通過訓練不但提高了合作學習的效率,而且為學生今後立足於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七、讓學生在合作中學會評價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在促進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互幫互學、共同提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作為課堂教學中的引導者、實施者,我們應該有意識、有目的、有方法的去組織學生開展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小組成員都應該有強烈的合作意識。
合作學習活動中評價不只是教師對學生做出的簡單的評價,其中包括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等。評價能力的培養也很重要。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學習結果進行評價,也要對學習過程進行評價,既要對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評價,也要對每個同學的情感表現進行評價。教學中可以通過教師的范評引導學生互評,如讓學生傾聽他人發言後,用手勢表示對或錯,用准確流暢的語言評價,以增強評價的能力勇氣、提高評價的水平。通過正確地評價讓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進取心得到保護,激發了發展的功力和創新的活力。
八、注重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自由交往
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受社會交往動機驅使,學生相互之間的交往,老師應給予鼓勵和引導。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交往,可以規范學生的行為,縮短心理距離,增強合作學習小組的凝聚力。現在的學生,絕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由於他們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養成了唯我獨尊、以我為中心的毛病,習慣於用放大鏡看別人的缺點視自己的優點,在外不會主動地正確地與人合作,久而久之,他們在社會大環境中處境不利,甚至會成為孤獨的人,在困難面前往往不堪一擊。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只有一個人長時間地參加了有合理組織的,有紀律的堅韌不拔的和有自豪感的那種集體活動的時候,性格才能培養起來。也就是說,在合作學習過程中,能培養出良好的性格,促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因此,教師要在教學設計上,結合教材,增設自由交往的一些學習環節,來加強課堂上師生間、生生間進行多向交流的機會,把自由交往合作學習看成是完成教學目標的手段和目的。例如,在教學技巧後滾翻動作時,教師先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你是怎樣完成前滾翻的?讓學生回顧做前滾翻動作的過程低頭、含胸、團身;蹬地後,頸、背、臀依次著墊。再提示學生後滾翻就是前滾翻動作的反方向運動,要求學生分成合作學習小組形式,商量前滾翻的反方向運動該怎麼做?然後,讓學生自己在合作學習小組里,有秩序地輪流做後滾翻的練習,自覺地承擔相互幫助和評價的任務,以增強學生自由交往的能力和協作精神。教師一邊巡視指導,一邊參與到合作學習小組的練習中去,師生、生生之間的交往更加密切。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它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碰撞,從而迸發出火花,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它能使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體會到集體的力量;它能通過同學之間、小組之間等的交往,培養學生與人合作、與人競爭,交往溝通等現代意識,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個性品質,最終達到主動發展,提高學習效益的目的。最後,需要強調指出的是:教師之間應注意結合體育學科的本質特徵以及當前我國體育教學的實際,經常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教學策略的學術探討,不斷反思、改進,並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挖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形式,只有這樣才能使體育合作學習真正成為教學變革的推動力量。
⑼ 如何在信息化環境中促進學生的個性化語文學習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教育改革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它也為農村初中"減負增效"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近年來,筆者所在學校著眼於課堂效益的提高,開展了江蘇省現代教育技術課題《農村初中構建信息化環境,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研究》的研究工作。作為本課題研究的負責人,筆者帶領學校語文組老師進行了艱苦的探索,取得了喜人的成效。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構建信息化環境,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筆者認為主要可以從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確立信息化環境下有利於學生個性化學習
的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的確立,是備課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學習目標對教學起著宏觀調控的作用,決定著課堂教學的大致方向。只有確立了合理的學習目標,才能克服課堂教學中的隨意性、盲目性、無序性,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由於學生認知水平、人生體驗、動機意志、語言表達等方面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我們可以確立信息化環境下的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主要可分為基礎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基礎性目標,即要達到教材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學目標,是學習的底線,它為下一步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發展性目標,即對學有餘力的學生提出更高要求的目標,讓他們發揮創造性,在更高層次目標的引領下,積極、主動地開展適合自己智能水平的學習活動。
如在執教《古代寓言二則》(《鄭人買履》《刻舟求劍》)網路課時,筆者確立的基礎性目標是:1.積累重要的文言字詞,理解重要字詞的含義;2.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這兩則寓言所蘊含的道理。這兩個目標是每個學生都要達到的。筆者確立的發展性目標是:能比較這兩則寓言在寫法上的不同。這一目標有一定的難度,是學有餘力的學生才能達到的,因此筆者將這一目標定位為發展性目標。
二、在信息化環境下開展批註閱讀
信息化環境下,學生可以就課文中的某一精彩處進行賞析,然後將批註的文字打在電腦上,然後以教師主機上的教學輔助系統為平台,讓學生的批註成果展示在每位學生的電腦上,讓每位學生都能看到他人是如何批註的。
如,筆者所在學校語文組周秋萍老師利用網路技術執教《台階》公開課時,讓學生尋找課文中的細節描寫,並對這些細節描寫進行詳細的批註,然後在電腦上展示。
生1:第5小節是一段關於父親洗腳的細節。其中"裂著許多干溝,溝里嵌著沙子和泥土"表現出父親一直過著辛苦的生活,也表現出父親的飽經滄桑;父親用"板刷""沙啦沙啦"地刷腳這一細節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寫出了父親的貧困和辛勞……
生2:第21小節寫出了父親在台階建成後的復雜心情。其中"不敢放鞭炮",父親的"背是駝慣了的,胸無法挺得高","該高興,卻露出尷尬的笑",這些字眼表現出父親想改善自己的地位,想讓自己有點面子,但是當所謂"面子"的台階建好後,他卻尷尬地發現自己已無奈地走向衰老的"辛酸"心理。
……
每位學生都在計算機上打出自己的答案,再利用平台進行展示、交流,達到了合作學習的目的。傳統教學中,學生只停留在口頭回答上,聲音具有不穩定性、瞬間消失性,其他學生可能還沒有聽清楚或聽明白。運用網路技術,讓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展示在平台上,既能聽清、又能看清,讓學生與語言文字的距離更加貼近,創設的情境更生動、更具體。
三、在信息化環境下開展自主學習
什麼是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相對於傳統的接受學習而言的一種學習方式。自主學習的主要特徵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的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
在信息化環境下,可以設計自由度較大的個性化學習內容,架構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需要的不同學習支架,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從而為他們開展個性化學習提供條件支撐。
如,名著閱讀是《語文課程標准》規定的學習內容之一。筆者在設計網路公開課《我最欣賞"他"--〈水滸傳〉名著閱讀研究性學習》時,設計了四個教學步驟:1.用批註的方法分析小說中關於"他"的描寫;2.用評論的方法評論"他"的人物形象;3.用"綜合"的方法寫"他"的人物名片;4.用辯論的方法辨析一個人物。這里的"他"是不確定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進行選擇,有的選擇林沖,有的選擇魯達,有的選擇武松,有的選擇燕青……這四個教學步驟,都為學生創造了個性化學習內容選擇的空間。筆者讓學生先預習,在電腦上完成作業單,體現了自主學習理念。然後在上課時進行交流,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紛紛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彰顯自己的個性。
四、在信息化環境下開展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信息化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生動的信息化環境、信息化資源,搭建了合作交流的平台,便於學生討論學習、交互探究,讓學生在溝通、交流、互動、分享的過程中,培養合作意識、合作能力和團隊意識。
如,在執教汪曾祺的《榆樹》網路課時,筆者在網路平台上展示了《榆樹》中侉奶奶吃粥的片段和李順大為造屋而省吃儉用的片段,讓學生在比較中探究兩者有什麼不同。學生在網路平台上搜索背景材料,進行合作探究,不時地"亮"出自己的觀點,師生也形成了共識。通過信息化環境下的合作學習,學生完成了文本細讀。
五、在信息化環境下開展探究學習
什麼是探究學習呢?探究性學習,就是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指導下,從自身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自然界以及人類自身的發展中選取研究專題,以探究的方式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而基於網路環境的探究性學習,就是構建虛擬和現實相結合的學習情境,學生與教師在一定的平台上就某一專題進行富有智慧含量的互動式學習。隨著筆者所在學校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在教學領域中的廣泛應用,再加上"校校通""班班通"的全面覆蓋,在信息化環境下進行探究學習已經成為筆者所在學校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其基本流程是:情境創設→發現問題→查詢信息→探索思維→意義建構。
語文教學中構建信息化環境,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真正體現了關注學生差異、注重學生個性發展的理念,提高了學生的信息素養和自我學習的能力,讓學生的言語實踐活動更豐富、更充實、更具體,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更積極、更有趣、更生動。
⑽ 在合作學習中如何正確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在促進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互幫互學、共同提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對學生的合作學習進行合理的評價,是能否有效激勵學生學習熱情,相互團結協作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教師的評價。
教師的激勵評價是學生進步的「強化劑」,教師的評價對激勵學生參與活動、提高合作學習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對學生個人表現進行評價。
教師應用賞識的眼光和心態去尋找學生點滴的閃光點,用賞識的語言進行激勵,使他們的心靈在教師的賞識中得以舒展,讓他們變得越來越優秀,越來越自信。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對個人的評價包括個人參與的態度和表現的能力等。
例如對於那些反應不是很靈活,對自己不是很自信的同學,給他們的評價是:「你是個聰明的孩子,大膽地融入同學們的討論探究中,老師相信你。」 而對於那些成績中下等,不善於發表自己意見的學生,也要不失時機地提醒:「老師相信你有自己的想法,說說看,你會成功的!」對於那些一向愛動腦筋,合作學習中參與熱情高、探究能力強,給他們的評價是:「你們是佼佼者,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老師為你驕傲!」
2、對合作狀況進行評價。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要精心組織小組合作學習,關注學生合作狀況,關注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態度,及時作出合理的評價,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合作狀況包括組內合作狀況和組際合作狀況。學生分組活動時,教師密切關注合作活動中各小組的分工,各成員是否明確自己的任務,各負其職;各成員之間是否能相互合作,彼此之間有無遇到矛盾,是否能相互幫助,最終達成共識。
3、對合作效果進行評價。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理念的產物。小組合作學習既能體現集體的智慧,又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對合作效果的評價,主要是評價在小組學習中,學生能否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的興趣有沒有比以前有所提高,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能否相互幫助,共同進步。評價的著力點定位在學生能否不斷進步與提高上。
二、學生互評與自評。
同伴的坦誠評價是學生發展的「潤滑劑」,在教學中,注重發揮同伴的榜樣作用、激勵作用、幫助作用,促進學生個體的認知發展。
1、組內互評。合理評價是小組合作成功與否的保障。組內成員的互評是充分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的重要一環,評價的側重點由評小組成員的合作態度,再到合作質量,最後到創新,循序漸進。設計組內互評表,讓每個同學對組內其他成員的合作態度、質量、是否有自己獨特的想法等作出評價。組員之間的客觀評價,效果大於老師的評價,更可喜的是,在這種平等關系下的評價,也能促進學生自我評價能力的養成。
2、組際互評。注重組內互評的同時,更注重組際互評,讓學生對合作小組集體做出合理的評價,從中反映學生集體或個人的素質情況。通過這樣的組際互評,不但評知識掌握,而且評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等,一方面增強了參與合作的意識;另一方面一改以往教師評學生聽的局面,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我的表現你來評,你的表現我來議」,一來二去中,學生不斷獲得成功的喜悅,能更加積極主動地發展。
3、學生的自我評價。
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自我檢測,作出正確的評價,是學生自我完善的「催化劑」。例如:在教學結束後,師:請你談談今天你有些什麼收獲?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我今天學得很認真,對自己表現很滿意.」在小組學習中,和同學們共同探討問題,我很快樂。」「我今天學得很自信」……這樣的自我評價,實際上是一個自我反省的過程。通過評價進行自我調整,自我完善,從而提高學生做人的品質。
評價既要發揮出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要注重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作用,同時也不能忽視小組評價的借鑒作用。在評價中,要以人為中心,要從合作活動中發掘一切因素促進學生個性的完善和成熟。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我們的學生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