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孔子的問題
孔子(前551年10月9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漢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論語》,即語錄體散文集及《五經》中。
孔子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稱之為「孔老二」。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歷八月二十七日)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他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大約在孔子前幾代就沒落了。孔子年輕時做過幾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從事教育,相傳所收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72,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桃李滿天下」就出自此處 。孔子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最大影響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姜廣輝認為,「面對春秋時期諸侯爭戰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現實,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樣創造出一個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過天啟和神諭來規范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而是回首歷史,到上古「聖王」那裡去尋找智慧。孔子自謂 「述而不作」,實際是以「述」為「作」,通過對歷史傳統作當代詮釋,來實現價值的疊加和轉換。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分子。
編輯本段政治生涯
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 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 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魯昭公25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准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魯昭公27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卻都放棄了,直到魯定公9年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 51歲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孫子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魯定公13年,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氏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5歲。
孔子帶弟子孔子墓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准發給孔子俸粟6 萬,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於是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於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
魯哀公2年(孔子59歲),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三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人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交界處,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們知道孔子對他們的所作所為有意見,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對他們不利,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國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孔子64歲時又回到衛國,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魯哀公16年,孔子73歲,患病,不愈而卒。
編輯本段孔子品格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為善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毋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則。
編輯本段孔子思想
孔子思想、學說的精華,比較集中地見諸於《論語》一書,共二十篇,一萬一千餘字。《論語》就是孔子的語錄,也有一些是對孔子弟子言行的記錄,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孔子言行的追記。此書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它的思想內容、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們民族的血液,沉澱在我們的生命中,鑄成了我們民族的個性。《論語》一書集中闡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涵----仁。「仁」是一切理論的中心,所有的關於「仁」、「樂」的規范,都不過是手段,是為實現「仁」這一道德的最後完美服務的。《論語》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漢時期就傳入了朝鮮和日本,日本〈大寶令〉還指定它為日本學生的必修課。1594年,傳教士利瑪竇將它譯為拉丁文後,它又被轉譯為意、法、德、英、俄等多種文字,在西方各國廣泛傳播。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論點,提倡「忠恕」之道,又以為推行「仁政」應以「禮」為規范:「克己復禮為仁」。對於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採取存疑態度,以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又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並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觀點。自西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極深。
說到治理國家,孔子重視民生疾苦,呼喚仁政,希望統治者以仁義之心待民,他說「苛政猛於虎」,他還強調無論什麼法令法規,統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在人際交往中,孔子強調的是忠和恕。
「忠」就是以忠實誠信的態度對人,以恪盡職守的態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在為人處世上,孔子提倡自愛和愛人。孔子對天命持謹慎態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認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一切要看個人後天的努力。當然,〈論語〉中也有一些思想是與歷史潮流相背離的,如他政治上的復古傾向,他對等級、秩序的過分強調,他的內斂的人格價值取向等,這一切都不可否認的給中國社會的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需要我們用現代意識對之加以修正。但瑕不掩瑜,在人類文明剛剛露出曙光的先秦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讓我們這些後人為之驕傲的。
孔子思想在近現代以來的新發展是指近代西方文明輸入中國以後,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條件下產生的新儒學。新興的「大眾儒學」是當代新儒學發展的又一成果。
四書
附:
「知」——孔子思想的精華
孔子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而且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從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總結了許多很有意義、很有啟發性的教育思想和獲得知識的方法。在春秋末期這樣一個社會大變動的時代,保守的奴隸主貴族是無法應付現實生活的變化,從奴隸主貴族本身來說也不可能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但從整個社會發展來說,卻需要有一批有才乾的人才,要他們來解決現實社會中發生的種種復雜的問題。孔子適應著當時社會的需要,通過教育,給人們以知識,成為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一位教育家。
孔子提出「有教無類」,對這句話雖有種種不同解釋,但它包含要擴大教育面,使受教育的人不僅僅限於奴隸主貴族,應該是無疑問的。孔子自己實踐了他的「有教無類」的主張,所以他說:「只要給我十條干肉作學費,我從沒有不教誨的。」(《論語·述而》)他的這一作法,對當時迫切需要解決的人才問題起著很大的作用。當然孔子的「有教無類」並不是為了所有的階級,更不是為了什麼培養為全民服務的人才,而是為了培養更多的能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有才乾的人。雖然如此,但孔子的教育活動,卻是結束了過去貴族壟斷的「官府之學」,開始了學問的私家傳授。所謂「學術下庶人」,正是從孔子開始的。從這一點來說,無論如何是有利於當時社會發展的。
不僅如此,孔子通過他長期的教育實踐,從中總結了不少合於人們認識規律的經驗,但孔子的這方面的思想,還不是認識論本身的問題,主要還是對教育方法、求知方法的概括和總結。
首先,孔子比較強調人們的知識來源於學習。雖然他也講到「生知」「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它表明孔子還受著傳統思想的束縛。但是我們從他的具體教育活動上看,他並不十分重視這點。他所說的「性相近,習相遠」才是他自己的主張,顯然這和「生知」的觀點是不一致的。孔子從來就沒有認為他自己是「上智」的,而且也沒有說過哪一個人是「上智」的,他甚至認為堯舜也會有錯誤。關於他自己,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他非常好學,他自己給自己的評論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他贊美好學的學生顏回說:「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論語·先進》)子貢問:「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孔子回答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公冶長》)可見,孔子非常注重學習,認為人的知識來源於學習,人的道德品德也是通過學習才能得到,所以他所說的「生知」差不多成了一句空話了,在實際上並沒有重視它。
孔子主張學習的知識大體上有兩個方面:一是從學習古代文獻和典章制度方面得來的知識,這可以說是歷史知識,《論語》中記載孔子從過去的歷史文獻、典章制度中學得知識的地方很多,他自己說他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鄉黨》一篇中,除極少數幾節外,大都是講古代的制度,孔子就是學習這些東西。從孔子教學的內容看,大部分是古代文獻、典章制度等,「孔子用四種內容教育學生:歷代文獻,生活行為的准則,對上要講忠義,對朋友要講信實。」(《論語·述而》)這里所說的「歷代文獻」就是《詩》《書》《禮》《樂》等等。二是從現實生活方面得到的知識,這可以說是現實的知識。但孔子主要是注重觀察而不大注重實踐,特別是他非常輕視生產實踐。在《論語》中許多地方記載了孔子主張在生活中要注意學習的話,例如他說:「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不恥下問」等等。但是孔子輕視生產實踐則是非常錯誤的,有一次他的學生樊遲向他請教種莊稼和種菜,他不僅說他不如老農民和老菜民,而且罵樊遲說:「樊遲真是個小人呀!做一個統治者重視禮,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做一個統治者重視義,老百姓就不敢不服從;做一個統治者重視信,老百姓就不敢隱瞞真情。要是做到這樣,四面八方的老百姓都會背著小孩前來投奔,哪裡用得著自己去種莊稼呢!」(《論語·子路》)孔子說這樣的話表明他是一個剝削階級的思想家,而剝削階級從來都是自己不勞動而且輕視勞動。
其次,孔子對某些學習的規律作了概括,得出一些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並以此作為他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
他提出反復的學習可以使人們的認識更加深入,從而獲得新的知識,他說:「溫故而知新」(《論語·為政》),「學而時習之」(《論語·學而》)等,就是這個意思。孔子雖然沒有明確談到通過對過去的經驗加以分析可以得到事物發展的規律,但他已經知道可以由學習過去的知識中吸取經驗,這對認識當前的事物是有幫助的。孔子常常向別人請教,從別人那裡學得知識,然後用來教別人,他說:「我有很多知識嗎?沒有呢。有一個普通人問我,我對他的問題本來一點也不知道。但是我從他的問題正反兩面去盤問之後,卻得到很多啟發,然後盡量地告訴他。」(《論語·子罕》)
孔子還從教育實踐中總結出「學」和「思」的關系。他所說的「學」和「思」的關系雖然不等於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但也是別人的經驗如何通過思考變成自己的知識的關系。「學」是學習別人的經驗和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思」是把別人的經驗和從現實生活中學得的東西通過思考加以消化,使之成為自己的知識,所以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只學習前人的知識而自己不思考,只能停留在迷罔之中而不知正確與錯誤;只是憑空思想而不學習和利用前人的知識經驗,那就會一無所成。看來,孔子雖然也重視「思」,但他卻更重視「學」,他認為「學」是「思」的基礎,所以他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大凡人類認識史總是首先重視「學」(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而逐漸才注意到「思」(對經驗加以總結找出規律),孔子通過他親身的教育實踐,開始認識到這兩者的關系,並由注意「學」開始,到注意「思」的認識階段。
孔子像
孔子認為,知識應該盡量豐富,他自己就是一個博學多能的人。但是,孔子認為淵博的學問,必須有一個中心思想來貫穿,這就是他所說的「一以貫之」。發現了「一」,就是中心思想,或者說是本質,才可以把許多表面上看起來不聯貫的知識貫穿起來。當然根據孔子的整個思想看,這個貫穿一切的「一」,其思想本質就是他說的「仁」。他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又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里仁》);「當仁,不讓於師」。照孔子看,一方面是一切要以「仁」去看待,但另一方面的意思又是說任何人都應該對自己有個要求,要把自己看成是個「人」,站在自己應站立的地位來盡力而為,因此他所說的「仁」從階級和個人的關系方面來說,包含著重視人的作用的觀點,這個觀點不僅是貫穿他的教育思想,而且也貫穿他的整個學說。
編輯本段教育貢獻
孔子自「而立」之年即以《詩》、《書》、《禮》、《樂》為教,更以他至偉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動一靜而示範為教。是他開了我國歷史上私人講學的先河,將以前學在官府,文化知識是貴族們的專利的現象,移植到民間。他首先提出「有教無類」的方針,不分貧賤富貴,均可以在他那裡受教。在弟子中,貧如顏回,富如子貢,貴如孟懿子,然絕大多數是平民子弟,有來自衛、齊、陳、吳……等國的,真可謂桃李滿天下。其教學目的,是傳他的人道學說。即克己復禮為仁,變化學生氣質,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終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國、平天下的棟梁之材。並採用「因材施教」和啟發式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恥下問」等風范。更以他誨人不倦的精神,對學生入如慈母般地關懷備至,如嚴父般地導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長,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子羔之愚,曾參之魯,子張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體而任傳道之責,成為宗聖。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顏回、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語言:宰我、子貢。政事:冉求、子路。文學: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孔子共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故能將浩瀚的傳統文化推廣和流傳下來。
編輯本段孔子名言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放於利而行,多怨。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三千人弟子,七十二賢人。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是可忍,孰不可忍?
編輯本段家世家譜
當年微子在商末到長治市潞城定居,形成微子鎮 。(《潞安府志》載:「紂都朝歌,亦在畿內,微子曾是食采焉。(潞城有微子嶺、微子村)」微子嶺「在縣北二十里,上有三仁廟,下有微子村,其食邑也。」) 周朝封微子鎮人於宋, 孔子祖上就在這個南遷的隊伍中 。由微子經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傳至泯公共。泯公長子弗父何讓國於其弟鮒祀。弗父何為卿。孔子先祖遂由諸候家轉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孫正考父,連續輔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為上卿,以謙恭著稱於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繼任宋大司馬。按周禮制,大夫不得祖諸侯,「五世親盡,別為公候」,故其後代以孔為氏。後宋太宰華父督作亂,弒宋殤公,殺孔父嘉,其子木金父為避滅頂之災逃到魯國的陬邑,從此孔氏在陬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卿位始失,下降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魯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跡無考。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母親叫顏征在。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建立過兩次戰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9女,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孟皮腳有毛病,叔梁紇很不滿意,於是又娶顏征在。當時叔梁紇已68歲,顏征在還不到20歲。據《史記》記載,孔子並非婚生子。他母親生他時只有18歲,而父親已經70歲了。
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卒,孔家成為施氏的天下,施氏為人心術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紇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為施氏所容,孔母顏征在只好攜孔子與孟皮移居曲阜闕里,生活艱難。孔子曾作過各種各樣的工作:牧牛羊、記賬的以及圖書管理員。孔子17歲時,孔母顏征在卒,他服了三年喪。
孔子十九歲時娶宋國人丌官氏之女為妻,一年後丌官氏生子,魯昭公曾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孔子感到十分榮幸,故給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魯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宋朝十七追封為鄆國夫人,被儒家後世尊為聖母。如今孔廟中的寢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丌官氏的專祠。孔子夫人在史書上稱為「丌官氏」。
據《論語》記載,魯國當時在孔子的管理下非常繁榮。但這是不太可能的,因為孔子沒有在魯國或別的國家擔任過重大職務。傳說魯國的鄰國齊國擔心魯國太過強大會威脅到齊國,於是為了破壞魯國的改革,送了上百匹好馬和八十位美麗的舞女給魯國諸侯。魯國諸侯遂沉溺於安逸享樂之中,對政務不聞不問,甚至有一次連續三天沒有上朝。孔子極為不滿,踏上了長途之旅(周遊列國),拜訪中國中北部的一些小國,包括衛、宋、陳、蔡。他宣揚了自己的那些政治信仰,但並沒有哪國去實施。 孔子53歲時晉升為大司寇,在魯國服侍兩年後孔子辭去職務,因實的歷史,這是非常可貴的。本著實錄的精神,司馬遷在選取人物時,並不是根據其官職或社會地位,而是以其實際行為表現為標准。比如,他寫了許多諸如游俠、商人、醫生、倡優等下層人物的傳記。在司馬遷心目中,這些人都有可取之處。司馬遷首創了以人載事,始終敘述一個人生平事跡的寫法。著重寫其"為人",並注意其"為人"的復雜性,是司馬遷的筆法。他在作傳時,把自己的看法寓於客觀的事實敘述之中,來表示自己對人物的愛憎態度。比如項羽這個人物,司馬遷同情他,以非常飽滿的熱情來寫這位失敗英雄。他既稱贊項羽的驍勇,又對他的胸無大志、殘暴自恃作出批評。可是,在《項羽本紀》中,司馬遷並沒有發議論,但是他對項羽的愛憎態度卻於敘事之中明顯地表現了出來。這便是司馬遷作傳的最大特點,即真實性和傾向性的統一。
B. 古代後宮妃子等級
正一品:皇後
從一品:皇貴妃、(兩名)
庶一品:皙貴妃、嵐貴妃、卿貴妃、(各一名)
正二品:賢妃 良妃 淑妃 德妃 (各1位)
從二品:惠妃 姝妃 麗妃 昭妃 (各一名)
庶二品:清妃 怡妃 雪妃 盈妃 (各1位)
正三品:凌妃 蘭妃 嘉妃 月妃 (各1位)
從三品:芸妃 晴妃 宜妃 雨妃 (各1位)
庶三品:文妃 櫻妃 嬡妃 婉妃 (各1位)
正四品:昭儀、昭媛、昭容、昭容、(各一名)
從四品:貴儀、貴姬、貴媛、貴榮、(各兩名)
庶四品:淑儀、淑姬、淑媛、淑榮、(各兩名)
正五品:修儀、修姬、修媛、修榮、(各兩名)
從五品:德儀、德媛、德容、德華、德寧、德婕、德妤
庶五品:婉儀、婉媛、婉容、婉華、婉寧、婉婕、婉妤
正六品:明儀、明媛、明容、明華、明寧、明婕、明妤
從六品:充儀、充媛、充容、充華、充寧、充婕、充妤
庶六品:順儀、順媛、順容、順華、順寧、順婕、順妤
正七品:良儀、良媛、良容、良華、良寧、良婕、良淑、良娣
從七品:榮嬪、祥嬪、袇嬪、馨嬪、華嬪、沫嬪、
庶七品:德嬪、華嬪、楚嬪、惠嬪、千嬪、羽嬪、
正八品:夕嬪、菥嬪、蒻嬪、賢嬪、婉嬪、璇嬪、
從八品:芬儀、芬媛、芬淑、芬琴、芬惠、芬華、芬容
庶八品:薇儀、薇媛、薇淑、薇琴、薇惠、薇華、薇容
正九品:苑儀、苑媛、苑淑、苑琴、苑惠、苑華、苑容
從九品:芯儀、芯媛、芯淑、芯琴、芯惠、芯華、芯容
庶九品:倩儀、倩媛、倩淑、倩琴、倩惠、倩華、倩容
正十品:容華、容德、容欣、容憐、容瑾、
從十品:榮華、榮德、榮欣、榮憐、榮瑾、
庶十品:夢華、夢德、夢欣、夢憐、夢瑾、
正十一品:貴人、美人、才人、順人、
從十一品:淑人、良人、佳人、淳人、
從十一品:常在、衡在、和在、容在、
正十二品:昭訓、修訓、寧訓、敬訓、
從十二品:光訓、信訓、明訓、光訓、
庶十二品:妙柳、柔柳、麗柳
正十三品:御女、淑女、采女
從十三品:長使、少使、良使
庶十三品:寶林、御林、保林
正十四品:弘儀、麗儀、穆儀、肅儀、芬儀
從十四品:慎儀、曜儀、秀儀、祥儀、瑞儀
庶十四品:順常、順成、訓成、敬成
正十五品:媚儀、媚媛、媚容、媚華
從十五品:選侍、御侍、常侍、典侍
庶十五品:娙娥、承娥、婧娥、徽娥
正十六品:睦瑗、和瑗、頌瑗、浼瑗
從十六品:更衣、充衣、承衣、賢衣
庶十六品:華衣、婧衣、表衣、青衣
正十七品:婧明、悅明、雍明、宣明
從十七品:答應、承嫻、無涓、舞涓
庶十七品:睦婉、淑婉、德婉、敬婉
正十八品:溫儀、溫容、溫華
從十八品:蓉麗、欽麗、歆麗
庶十八品:德則、惠則、朵則
正十九品:茂儀 茂媛
從十九品:答應
庶十九品:娘子
正二十品:秀女
C. 嬪妃等級
清朝康熙後典制完善了,用「福晉」和「格格」稱呼後宮嬪妃的情況才消失。後妃設皇後1名,居中宮,皇貴妃1名,貴妃2名,妃4名,嬪6名貴人、常在、答應,沒有定數,分居東西12宮。。(還有最小的:官女子:就是可以陪皇帝過夜的宮女)東宮有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延禧宮、永和宮、景陽宮,西宮有永壽宮、翊坤宮、啟祥宮、長春宮、咸福宮、儲秀宮。每宮都有宮女供役使。
接下來是俸祿:
皇太後:
年例:金20兩,銀2000兩,蟒緞2匹,補緞2匹,織金2匹,妝緞2匹,倭緞4匹,閃緞1匹,金字緞2匹,雲緞7匹,衣素緞4匹,藍素緞2匹,帽緞2匹,楊緞6匹,宮綢2匹,潞綢4匹,紗8匹,里紗10匹,紡紗10匹,杭細10匹,綿綢10匹,高麗布10匹,三線布5匹,毛青布40匹,粗布5匹,金線20綹,絨10斤,棉線6斤,木棉40斤,2號銀鈕200,3好銀鈕200,2等貂皮10,3等貂皮20,5等貂皮70,里貂皮12,海龍皮12
日用:豬1口,羊、雞、鴨各1隻,新粳米2升,黃老米1升5合,高麗江米3升,粳米粉3斤,白面51斤,蕎麥面、麥子粉各1斤,豌豆3合,芝麻1合5勺,白糖2斤1兩5錢,盆糖8兩,蜂蜜8兩,核桃仁4兩,松仁2錢,枸杞4兩,干棗10兩,豬肉12斤,香油3斤10兩,雞蛋20個,麵筋1斤8兩,豆腐2斤,粉鍋渣1斤,甜醬2斤12兩,清醬2兩,醋5兩,鮮菜15斤,茄子20個,王瓜20條,白蠟7支,黃蠟2支,羊油蠟20支,羊油更蠟1支,紅籮炭夏20斤、冬40斤,黑炭夏40斤、冬80斤
皇後:
年例:銀1000兩,蟒緞2匹,補緞2匹,織金2匹,妝緞2匹,倭緞4匹,閃緞2匹,金字緞2匹,雲緞7匹,衣素緞4匹,藍素緞2匹,帽緞2匹,楊緞6匹,宮綢2匹,潞綢4匹,紗8匹,里紗8匹,綾8匹,紡絲8匹,杭細8匹,綿綢8匹,高麗布10匹,三線布5匹,毛青布40匹,粗布5匹,金線20綹,絨10斤,棉線6斤,木棉40斤,里貂皮40,烏拉貂皮50
日用:豬肉16斤,羊1盤、雞、鴨各1隻,新粳米1升8合,黃老米1升3合5勺,高麗江米1升5合,粳米粉1斤8兩,白面7斤8兩,蕎麥面8兩,豌豆3合,白糖1斤,盆糖4兩,蜂蜜4兩,核桃仁2兩,松仁1錢,枸杞4兩,干棗5兩,豬油1斤,香油1斤,雞蛋10個,麵筋12兩,豆腐1斤8兩,粉鍋渣1斤,甜醬1斤6兩5錢,清醬1兩,醋2兩5錢,鮮菜15斤,茄子20個,王瓜20條,白蠟5支,黃蠟4支,羊油蠟10支,羊油更蠟1支,紅籮炭夏10斤、冬20斤,黑炭夏30斤、冬60斤
皇貴妃:
年例:銀800兩,蟒緞1匹,補緞1匹,織金1匹,妝緞1匹,倭緞2匹,閃緞1匹,金字緞1匹,雲緞6匹,衣素緞3匹,藍素緞3匹,帽緞1匹,楊緞4匹,彭緞4匹,宮綢2匹,潞綢3匹,紗8匹,里紗7匹,綾7匹,紡絲7匹,杭細7匹,綿綢6匹,高麗布8匹,三線布3匹,毛青布15匹,深藍布15匹,粗布5匹,金線14綹,絨8斤,棉線6斤,木棉30斤,里貂皮30,烏拉貂皮40
日用:豬肉12斤,羊1盤、雞1隻(或鴨1隻),陳粳米1升5合,黃老米1升3合5勺,高麗江米1升5合,粳米粉1斤8兩,白面5斤,蕎麥面8兩,豌豆3合,白糖5兩,盆糖4兩,蜂蜜4兩,核桃仁1兩,松仁1錢,枸杞4兩,干棗5兩,豬油1斤,香油1斤,雞蛋10個,麵筋12兩,豆腐1斤8兩,粉鍋渣1斤,甜醬1斤6兩5錢,清醬1兩,醋2兩5錢,鮮菜15斤,茄子20個,王瓜20條,白蠟5支,黃蠟4支,羊油蠟10支,羊油更蠟1支,紅籮炭夏10斤、冬20斤,黑炭夏30斤、冬60斤,六安茶葉14兩(每月),天池茶葉8兩(每月)
貴妃:
年例:銀600兩,蟒緞1匹,補緞1匹,織金1匹,妝緞1匹,倭緞2匹,閃緞1匹,金字緞1匹,雲緞4匹,衣素緞3匹,藍素緞2匹,帽緞1匹,楊緞2匹,彭緞1匹,宮綢2匹,潞綢3匹,紗4匹,里紗7匹,綾6匹,紡絲7匹,杭細5匹,綿綢5匹,高麗布6匹,三線布2匹,毛青布12匹,深藍布12匹,粗布5匹,金線12綹,絨6斤,棉線4斤,木棉25斤,里貂皮20,烏拉貂皮30
日用:豬肉9斤8兩,羊15盤(每月)、雞鴨共15隻(每月),陳粳米1升3合5勺,白面3斤8兩,白糖3兩,核桃仁1兩,干棗1兩6錢,香油6兩,雞蛋4個,麵筋4兩,豆腐1斤8兩,粉鍋渣8兩,甜醬6兩5錢,清醬8錢,醋2兩5錢,鮮菜10斤,茄子8個,王瓜8條,白蠟2支,黃蠟2支,羊油蠟5支,紅籮炭夏10斤、冬15斤,黑炭夏30斤、冬60斤,六安茶葉14兩(每月),天池茶葉8兩(每月)
妃:
年例:銀300兩,蟒緞1匹,織金1匹,妝緞1匹,倭緞2匹,閃緞1匹,金字緞1匹,雲緞4匹,衣素緞2匹,藍素緞1匹,帽緞1匹,彭緞3匹,宮綢1匹,潞綢2匹,紗4匹,里紗5匹,綾5匹,紡絲4匹,杭細5匹,綿綢5匹,高麗布5匹,三線布2匹,毛青布10匹,深藍布10匹,粗布3匹,金線10綹,絨5斤,棉線3斤,木棉20斤,里貂皮10,烏拉貂皮20
日用:豬肉9斤,羊15盤(每月)、雞鴨共10隻(每月),陳粳米1升3合5勺,白面3斤8兩,白糖3兩,核桃仁1兩,干棗1兩,香油6兩,雞蛋4個,麵筋4兩,豆腐1斤8兩,粉鍋渣8兩,甜醬6兩5錢,醋2兩5錢,鮮菜10斤,茄子8個,王瓜8條,白蠟2支,黃蠟2支,羊油蠟2支,紅籮炭夏5斤、冬10斤,黑炭夏25斤、冬40斤,六安茶葉14兩(每月),天池茶葉8兩(每月)
嬪:
年例:銀200兩,蟒緞1匹,織金1匹,妝緞1匹,倭緞1匹,閃緞1匹,金字緞1匹,雲緞2匹,衣素緞2匹,帽緞1匹,楊緞1匹,彭緞1匹,宮綢1匹,潞綢2匹,紗1匹,里紗2匹,綾3匹,紡絲3匹,杭細3匹,高麗布4匹,毛青布8匹,深藍布8匹,粗布4匹,金線6綹,絨3斤,棉線3斤,木棉15斤,里貂皮4,烏拉貂皮20
日用:豬肉6斤8兩,羊15盤(每月)、雞鴨共10隻(每月),陳粳米1升3合,白面2斤,白糖2兩,香油5兩5錢,豆腐1斤8兩,粉鍋渣8兩,甜醬6兩,醋2兩,鮮菜8斤,茄子6個,王瓜6條,白蠟2支,黃蠟2支,羊油蠟2支,紅籮炭夏5斤、冬8斤,黑炭夏20斤、冬30斤,六安茶葉14兩(每月),天池茶葉8兩(每月)
貴人:
年例:銀100兩,倭緞1匹,雲緞2匹,衣素緞2匹,藍素緞2匹,帽緞1匹,楊緞1匹,宮綢1匹,潞綢2匹,紗2匹,里紗2匹,綾2匹,紡絲2匹,高麗布3匹,毛青布6匹,深藍布6匹,粗布3匹,金線3綹,絨3斤,棉線2斤,木棉12斤,里貂皮4,烏拉貂皮10
日用:豬肉6斤,羊15盤(每月)、雞鴨共8隻(每月),陳粳米1升2合,白面2斤,白糖2兩,香油3兩5錢,豆腐1斤,粉鍋渣8兩,甜醬6兩,醋2兩,鮮菜6斤,茄子6個,王瓜6條,白蠟1支,黃蠟1支,羊油蠟1支,紅籮炭冬5斤,黑炭夏18斤、冬25斤,六安茶葉7兩(每月),天池茶葉4兩(每月)
常在:
年例:銀50兩,雲緞1匹,衣素緞1匹,彭緞1匹,宮綢1匹,潞綢1匹,紗1匹,綾1匹,紡絲1匹,木棉3斤
日用:豬肉5斤,羊15盤(每月)、雞鴨共5隻(每月),陳粳米1升2合,白面2斤,白糖2兩,香油3兩5錢,豆腐1斤8兩,粉鍋渣8兩,甜醬6兩,醋2兩,鮮菜6斤,茄子6個,王瓜6條,白蠟2支,羊油蠟1支,黑炭夏10斤、冬20斤
答應:
年例:銀30兩,雲緞1匹,衣素緞1匹,彭緞1匹,宮綢1匹,潞綢1匹,紗1匹,綾1匹,紡絲1匹,木棉3斤
日用:豬肉1斤8兩,羊15盤(每月)、雞鴨共5隻(每月),陳粳米6合,白面2斤,隨時鮮菜2斤,黃蠟1支,羊油蠟1支,黑炭夏5斤、冬10斤
皇子福晉:
年例:蟒縀一疋,織金二疋,妝縀一疋,倭縀一疋,閃縀一疋,雲縀二疋,衣素縀二疋,帽縀一疋,楊縀一疋,彭縀一疋,宮紬一疋,潞紬一疋,紗一疋,里紗一疋,綾三疋,紡絲三疋,杭細三疋,綿紬三疋,高麗布四疋,毛青布八疋,深藍布八,疋粗布四疋,金線六綹,絨三觔,棉線三觔,木棉十五觔,烏拉貂皮十
日用:豬肉二十觔,陳粳米一升二合,老米六合,紅小豆六合,白麫八觔,懷曲一錢五分,菉豆粉二兩,芝麻六合,澄沙六合,白糖一觔,香油一觔五兩五錢,雞蛋五個,麫筋八兩,豆腐一觔,豆腐皮三張,粉鍋渣二觔八兩,水粉三兩,豆瓣四兩,菉豆菜四兩,蘑菇一兩,木耳五錢,甜醬一觔,清醬八兩,醋四兩,白鹽四兩,醬瓜一片半,醬茄半枚,醬擘藍半枚,花椒五分,大料五分姜五錢,鮮菜五觔,白蠟一枝重一兩五錢,黃蠟六枝各重一兩五錢,羊油蠟十枝各重一兩五錢,羊油更蠟一枝夏重五兩冬重十兩,紅籮炭夏五觔冬十觔,黑炭夏三十觔冬七十觔,羊肉十五盤毎月
皇子側室福晉:
年例:蟒縀一疋,倭縀一疋,閃縀一疋,雲縀一疋,衣素縀一疋,楊縀一疋,潞紬一疋,紗一疋,里紗一疋,綾二疋,紡絲二疋,杭細二疋,高麗布二疋,毛青布二疋,深藍布四疋,粗布二疋,金線三綹,絨一觔八兩,棉線一觔八兩,木棉七觔八兩,烏拉貂皮五。
日用:豬肉十觔,陳粳米九合,老米一合白,麫二觔八兩,懷曲五分,菉豆粉一兩,芝麻一合,澄沙二合,白糖四兩,香油七兩,雞蛋三個,麫筋四兩,豆腐八兩,豆腐皮一張,粉鍋渣十三兩,水粉一兩,豆瓣一兩五錢,菉豆菜一兩五錢,蘑菇八錢,木耳三錢,甜醬五兩五錢,清醬二兩五錢,醋一兩五錢,白鹽三錢,醬瓜一片,,半花椒二分大料二分,,姜二錢鮮菜三觔,黃蠟一枝重一兩五錢,羊油蠟二枝各重一兩五錢,黑炭夏十觔冬十八觔,羊肉十五盤毎月
公主:
年例:銀二百四十兩按月支給
日用:皇子公主同,白蠟一枝重一兩五錢,羊油蠟三枝各重一兩五錢,羊油更蠟一枝夏重五兩冬重十兩,紅籮炭冬五觔,黑炭夏十五觔冬二十五觔
宮女子:
年例:銀六兩,雲縀一疋,宮紬一疋,紗一疋,紡絲一疋,杭細一疋,木棉二觔
日用:豬肉一觔,白老米七合五勺,黑鹽三錢,隨時鮮菜十二兩
家下女子:
年例:彭縀一疋,綿紬一疋,毛青布二疋,深藍布一疋,夏布一疋,木棉二觔
日用:白老米七合五勺,隨時鮮菜十兩,黑鹽三錢
乳姆:
年例:銀二十四兩,雲縀一疋,衣素縀一疋,潞紬一疋,紗一疋,綾一疋,綿紬一疋,深藍布四疋,夏布一疋,木棉三觔,米二十四斛
日用:豬肉一觔,老米七合五勺,隨時鮮菜十二兩,黑鹽三錢
保姆:
年例:銀二十四兩,米二十四斛
日用:同乳姆
D. 關於孔子仁的問題!
關於人的德性,孔子強調仁和義,特別是仁。仁的本質則是「愛人」,父行父道愛其子,子行子道愛其父。有個學生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論話·顏淵》)。真正愛人的人,是能夠履行社會義務的人。所以在《論語》中可以看出,有時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種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總和。所以「仁人」一詞與全德之人同義。 孔子的學生曾經問他:老師,要怎麼樣做,「仁愛」才算是做到呢?
孔子說:「很簡單,只要你做到了5個方面,那麼仁愛基本上就完成了。」
1、恭則不侮
他說的「仁愛」的第一個方面就是恭則不侮。「恭」是恭敬的「恭」,侮是侮辱的意思,對人要恭敬,為什麼呢?孔子說恭則不侮,這句話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你對別人如果必恭必敬,有一個很美好的態度,那別人也不會輕易來欺負你,你希望自己的生命有尊嚴,那麼就對別人盡量地友善。
2、寬則得眾
孔子講的「仁愛」的第二方面叫做寬(寬是寬和)則得眾。就是你對別人越寬容,你就會擁有越多朋友的信任和眾人的愛戴。
3、信則人任焉
孔子講的「仁愛」的第三方面是:信則人任焉。信就是一個人守信譽,說話辦事都有他的信譽,一定是要做到的,這樣的人,「任焉」,就會不斷地給他很好的機會,社會上很好的機遇,都會給有信譽的人。
4、敏則有功
敏」是敏銳敏捷的「敏」字,就是說除了我們的信譽還要用智慧去提升勞動效率,這就叫敏則有功,誰敏銳誰就會建功立業,做出很好的成果來。一個真正敏銳有智慧的人是會在現實中發現各式各樣的機遇,人受到挫折的時候,也會最先發現那些最有利的因素,去把壞的一件事情迅速變好。
5、惠則足以使人
惠」是恩惠的「惠」,這個是說給一般做領導的人,他說惠則足以使人,就是一個人有恩惠之心才足夠調動別人的積極性,讓別人為他所使用。
E. 介紹一下孔子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漢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論語》及《五經》中。
孔子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稱之為「孔老二」。春秋後期魯國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歷八月二十七日)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他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大約在孔子前幾代就沒落了。孔子年輕時做過幾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從事教育,相傳所收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72,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桃李滿天下」就出自此處 。孔子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最大影響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姜廣輝認為,「面對春秋時期諸侯爭戰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現實,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樣創造出一個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過天啟和神諭來規范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而是回首歷史,到上古「聖王」那裡去尋找智慧。孔子自謂 「述而不作」,實際是以「述」為「作」,通過對歷史傳統作當代詮釋,來實現價值的疊加和轉換。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分子。
政治生涯
[編輯本段]
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 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 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魯昭公25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准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魯昭公27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卻都放棄了,直到魯定公9年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 51歲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孫子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魯定公13年,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氏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5歲。
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准發給孔子俸粟6 萬,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於是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於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
魯哀公2年(孔子59歲),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三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人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交界處,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們知道孔子對他們的所作所為有意見,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對他們不利,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國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孔子64歲時又回到衛國,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魯哀公16年,孔子73歲,患病,不愈而卒。
孔子品格
[編輯本段]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為善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毋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則。
孔子思想
[編輯本段]
孔子思想、學說的精華,比較集中地見諸於《論語》一書,共二十篇,一萬一千餘字。《論語》就是孔子的語錄,也有一些是對孔子弟子言行的記錄,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孔子言行的追記。此書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它的思想內容、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們民族的血液,沉澱在我們的生命中,鑄成了我們民族的個性。《論語》一書集中闡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涵----仁。「仁」是一切理論的中心,所有的關於「仁」、「樂」的規范,都不過是手段,是為實現「仁」這一道德的最後完美服務的。《論語》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漢時期就傳入了朝鮮和日本,日本〈大寶令〉還指定它為日本學生的必修課。1594年,傳教士利瑪竇將它譯為拉丁文後,它又被轉譯為意、法、德、英、俄等多種文字,在西方各國廣泛傳播。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論點,提倡「忠恕」之道,又以為推行「仁政」應以「禮」為規范:「克己復禮為仁」。對於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採取存疑態度,以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又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並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觀點。自西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極深。
說到治理國家,孔子重視民生疾苦,呼喚仁政,希望統治者以仁義之心待民,他說「苛政猛於虎」,他還強調無論什麼法令法規,統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在人際交往中,孔子強調的是忠和恕。
「忠」就是以忠實誠信的態度對人,以恪盡職守的態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在為人處世上,孔子提倡自愛和愛人。孔子對天命持謹慎態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認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一切要看個人後天的努力。當然,〈論語〉中也有一些思想是與歷史潮流相背離的,如他政治上的復古傾向,他對等級、秩序的過分強調,他的內斂的人格價值取向等,這一切都不可否認的給中國社會的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需要我們用現代意識對之加以修正。但瑕不掩瑜,在人類文明剛剛露出曙光的先秦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讓我們這些後人為之驕傲的。
孔子思想在近現代以來的新發展是指近代西方文明輸入中國以後,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條件下產生的新儒學。新興的「大眾儒學」是當代新儒學發展的又一成果。
教育貢獻
[編輯本段]
孔子自「而立」之年即以《詩》、《書》、《禮》、《樂》為教,更以他至偉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動一靜而示範為教。是他開了我國歷史上私人講學的先河,將以前學在官府,文化知識是貴族們的專利的現象,移植到民間。他首先提出「有教無類」的方針,不分貧賤富貴,均可以在他那裡受教。在弟子中,貧如顏回,富如子貢,貴如孟懿子,然絕大多數是平民子弟,有來自衛、齊、陳、吳……等國的,真可謂桃李滿天下。其教學目的,是傳他的人道學說。即克己復禮為仁,變化學生氣質,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終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國、平天下的棟梁之材。並採用「因材施教」和啟發式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恥下問」等風范。更以他誨人不倦的精神,對學生入如慈母般地關懷備至,如嚴父般地導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長,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子羔之愚,曾參之魯,子張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體而任傳道之責,成為宗聖。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顏回、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語言:宰我、子貢。政事:冉求、子路。文學: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孔子共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故能將浩瀚的傳統文化推廣和流傳下來。
孔子名言
[編輯本段]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放於利而行,多怨。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教育貢獻
[編輯本段]
孔子自「而立」之年即以《詩》、《書》、《禮》、《樂》為教,更以他至偉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動一靜而示範為教。是他開了我國歷史上私人講學的先河,將以前學在官府,文化知識是貴族們的專利的現象,移植到民間。他首先提出「有教無類」的方針,不分貧賤富貴,均可以在他那裡受教。在弟子中,貧如顏回,富如子貢,貴如孟懿子,然絕大多數是平民子弟,有來自衛、齊、陳、吳……等國的,真可謂桃李滿天下。其教學目的,是傳他的人道學說。即克己復禮為仁,變化學生氣質,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終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國、平天下的棟梁之材。並採用「因材施教」和啟發式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恥下問」等風范。更以他誨人不倦的精神,對學生入如慈母般地關懷備至,如嚴父般地導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長,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子羔之愚,曾參之魯,子張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體而任傳道之責,成為宗聖。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顏回、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語言:宰我、子貢。政事:冉求、子路。文學: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孔子共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故能將浩瀚的傳統文化推廣和流傳下來。
孔子名言
[編輯本段]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放於利而行,多怨。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教育貢獻
[編輯本段]
孔子自「而立」之年即以《詩》、《書》、《禮》、《樂》為教,更以他至偉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動一靜而示範為教。是他開了我國歷史上私人講學的先河,將以前學在官府,文化知識是貴族們的專利的現象,移植到民間。他首先提出「有教無類」的方針,不分貧賤富貴,均可以在他那裡受教。在弟子中,貧如顏回,富如子貢,貴如孟懿子,然絕大多數是平民子弟,有來自衛、齊、陳、吳……等國的,真可謂桃李滿天下。其教學目的,是傳他的人道學說。即克己復禮為仁,變化學生氣質,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終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國、平天下的棟梁之材。並採用「因材施教」和啟發式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恥下問」等風范。更以他誨人不倦的精神,對學生入如慈母般地關懷備至,如嚴父般地導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長,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子羔之愚,曾參之魯,子張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體而任傳道之責,成為宗聖。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顏回、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語言:宰我、子貢。政事:冉求、子路。文學: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孔子共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故能將浩瀚的傳統文化推廣和流傳下來。
孔子名言
[編輯本段]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放於利而行,多怨。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教育貢獻
[編輯本段]
孔子自「而立」之年即以《詩》、《書》、《禮》、《樂》為教,更以他至偉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動一靜而示範為教。是他開了我國歷史上私人講學的先河,將以前學在官府,文化知識是貴族們的專利的現象,移植到民間。他首先提出「有教無類」的方針,不分貧賤富貴,均可以在他那裡受教。在弟子中,貧如顏回,富如子貢,貴如孟懿子,然絕大多數是平民子弟,有來自衛、齊、陳、吳……等國的,真可謂桃李滿天下。其教學目的,是傳他的人道學說。即克己復禮為仁,變化學生氣質,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終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國、平天下的棟梁之材。並採用「因材施教」和啟發式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恥下問」等風范。更以他誨人不倦的精神,對學生入如慈母般地關懷備至,如嚴父般地導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長,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子羔之愚,曾參之魯,子張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體而任傳道之責,成為宗聖。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顏回、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語言:宰我、子貢。政事:冉求、子路。文學: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孔子共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故能將浩瀚的傳統文化推廣和流傳下來。
孔子名言
[編輯本段]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放於利而行,多怨。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F. 起名字大全2010年10月5日7點20分生的男孩子叫什麼好了,父親姓郝母親姓王
啟菁 梓發 輝煌 沛雯 昭欣 坊 嘉城 雙稈 斌 炯澤 昀澤 建剛 鵬 菁 徊 丹 金澤 世斌 麗茵 思禪 世安 思霖 洪義 鈺 亞潞 英順 世敏 磊 珍 炎 宏濤 建華 世海 友彬 世民 昭 士猛 青 密 姝靜 政 學慧 旭東 政斌 卓俊 俊卓 豫卓 卓豫 國慶 錚輝 建東 傑 宇珊 鑫宇 彤運 光耀 靖霜 素 精東 景 善福 鋒 鋼 福娃 彥彬 毅 松林 湘 曉菁 浩然 馨 琦 常彬 傲霜 榮成 彥霏 世傑 振華 濤 嘉迎 婉 飛 鑫華 哲華 雅丹 亞丹 謂林 家蓮 利堅 昊洋 澤軒 平 奧 璐 瀟月 企驫 潤洲 英健 忠清 國峰 國鋒 羿膊 欣 彥霖 國華 澤鉅 峰 沅芯 娉鈺 盈橙 文軍 兆晨 禧旺 潔凝 道平 宗睿 夢宇 青龍 火滾 雅晴 雅清 鸚 澤郡 光 夢雨 孟雨 奇駿 天賜 嘉誠 辰旭 存委 祖兒 英偉 存偉 存維 森森 多幃 存幃 清然 抒綝 品軍 俊樺 昌 寅然 澤然 子涵 德林 良 漢陽 高瑋 洪岩 虹 俠 澤楷 駿 會 佳 佳恩 文宏 沿秉 汶柄 小龍 晗翀 東 樹林 蕊圻 海洋 洪波 星河 堇圻 晗暢 天陽 釗凝 晗曦 思霏 聖欣 俊輝 思欣 晗松 夢冰 宜軒 舜 光敏 松嶺 英法 鎖雲 君 一蓓 超 明璋 雷蕾 奕橋 君華 瑋庭 育煊 芊雨 彥君 新宇 婉兒 夢璐 松豈 禹彤 曉敏 海灧 曉華 治 詩薇 萬忠 梓杭 海諺 祖碧 梓珩 文鑫 海研 雨瞳 銘 宜霖 子杭 柏林 松研 心露 菲 雨彤 梓牧 思涵 建 海焰 箭 宇涵 枚璇 宇彤 劍 明烜 健 海琰 晗譯 攀 函聰 忻純 偉書 晗凱 佳敏 子林 晗愷 相鋒 菲兒 晗楷 艾學 卓璇 敏 晗傑 正瀚 海榮 澤霖 如軍 蕙彤 光輝 昊昱 一帆 如君 絲語 立 京霖 煥榮 靜涵 佳藝 封賦 淑洪 雨涵 曄 小秀 竹芸 棓林 晗浩 嬌枝 佳松 輝 晗豪 盈賦 欣洋 潔盈 果 金霏 利 芸軒 進珍 果果 大鵬 金霖 志林 香伶 京霏 佳星 晗笛 琪麟 晗帝 鑫 芸菲 京瀚 紫淳 晗俊 凡雅 雲菲 京翰 芸飛 韻飛 韻菲 肇琪 永菊 吟霜 鎖京 曼霖 醞菲 欣遙 欣欣 彩虹 韻斐 昀遙 景璇 亘宇 冰琦 韻蜚 想 南 歲峰 欣毅 韻翡 宜航 慧帥 雲翡 蘊翡 鉦蘋 香霆 亮 福訓 林永 利鵬 玉珍 艾樺 靜波 麗鵬 玉華 卜少 翔 澤林 彩雲 宗翰 擇霖 析岩 帥帥 良豪 金輝 明 析研 勛 俊峰 卓超 欣懋 洋 松靈 瀾 盛霖 惠敏 文豪 松領 嵐 晉榮 嵐瀾 紫茗 瀾嵐 嵐嵐 欣語 振國 昕嵐 永平 慧 裕 肅 慧聰 芷涵 昱嵐 承祖 世達 香霖 嵐昱 維華 仕達 詩蘊 威 永剛 浩 曉京 利利 亦睛 嵐雅 雅嵐 翌檸 奕涵 志蘭 海江 佳泉 強 黧嵐 黧 詩逸 坐 曉菲 亦心 長庚 美珍 楚涵 宇春 雙 毅雄 欽燁 昌富 芯涵 春蘭 天月 宏進 禹墨 育佳 存邦 晗榮 蘭旖 永春 清芸 茂字 義峰 晗融 庶峰 皓辰 燁欽 晗溶 瑗 澤辰 萬元 姝含 志東 昭軒 白 義鋒 志剛 若凡 燁鑫 柯欣 首辰 昱晨 華照 柯泓 詠恩 松潤 欽爍 心淦 頤 鑫語 爍欽 建民 長生 榮剛 少平 依航 望 圓圓 興林 俊辰雲飛 佳雯 松洋 佳欣 興宇 洪來 文萱 響 楨熙 柯慶 昕芮 儀 懷平 宇萱 曼果 振浩 發喜 蔓果 壯方 家躍 肜慶 紅袖 群 瑞 冰 驊涓 善偉 蕾 鈺春 紅憶 明璞 懿 雲波 德福 泳漩 匡郢 曉松 泳雯 汪洋 香雯 驊芸 虹憶 佳華 慶平 詩憶 凌誠 詩夢 欣霏 盈漩 禎曄 關傑 鴻雁 明珊 旭明 明山 海濱 葒憶 月傑 前寶 小寒 全 懷荃 海斌 懷磊 旭陽 泳霖 秀香 芳竹 珊珊 大剛 貞曄 盈霖 瞻宇 一依 瀟 昊燃 海遙 洋成 承雅 群榮 素依 相瑋 高菲 宇航 聖依 宇竹 湧泉 依棉 正火 敬華 松 雨竹 心玫 英傑 蕭 玉竹 華 夢陽 彥菲 煜 秀貞 勝鑾 澤 彥佳 柄洲 師偉 源 嘉欣 嘉佳 嘉苑 睿函 滔 桂葦 驊 潼 建衛 鳳學 姍曉 子平 籽語 榮江 俊平 彥傑 紅丹 彩仙 省心 迪 伯峰 丹丹 佩珩 楊琦 翼祺 涵儀 彥明 彤語 睿民 義華 舒涵 興 靜 睿明 文勝 睿國 佩衡 佳儒 文芝 言 國軍 藍荇 咚 文儀 龍 腖 梓瑋 子俊 金洋 棟 鷺 玉嫦 海引 睿珂 知睿 鑫璽 志忠 永蕾 睿祖 凌城 可欣 運鳳 承釗 耀偉 艾靈 禹成 霜 艾瀅 一鳴 庭 峻功 卓鴻 運如 艾凌 運傑 俊希 庭瑞 瑞庭 蕊庭 庭蕊 吉哲 俊茜 旖蕊 保和 偉彥 雪君 蕊旖 焰 宇星 俊曦 晗語 俊紗 可心 桌 俊稀 麗華 金珂 明宇 清強 如晶 俊熙 根傲 俊溪 鹽 俊禊 俊銑 艾 少蘭 妙韻 俊隰 仰姣 俊羲 蘊孌 振中 孌 硯 語孌 潤琿 阿淇 姿薇 亦非 黎姿 珞昕 曉駿 緯凡 易非 佟昕 潤匯 思顏 如月聖聖 語 好兔 好牛 洪至 欖 歡 葶 馨睿 太陽 皓 景武 浩儀 鑽 准 土火 土 明俊 土土 勇斌 宇倡 與 思寧 湘潤 潤資 周益 江彥 彥樺 建飛 宵 廣晨 茵熹 澤華 昕洋 孟齊 亞旭 苑 曉龍 博 子帥 浩華 薇 昊華 星辰 哲 雅傑 寅烤 開樂 海量 寧 素彩 雷 博涵 晨焱 嘉堅 嘉成 昶陵 昀辭 弈嫻 海用 博函 肖 沛陶 貞嫻 東軒 君樂 松辰 躍冬 優寒 豐辰 彥秋 永恆 紫熹 鴻宇 芷熹 旗幟 鳳 立順 貝恩 億 潮崢 益 山志 高蘭 屹 格 光學 僑 青軒 依桐 思影 優韓 文琰 部部 奕 淑賢 涵歆 書賢 虹君 優焓 良娣 黎 沅謙 楠 優邯 小磊 優翰 馨蝶 淼 蓬勃 優罕 睿 葉 紫茵 星言 曉琪 雨軒 志宏 思辰 琪 翱倡 俊毅 寶軍 祉璠 野 銘雯 冶 心雨 天雲 修傑 也 順緒 翱詠 春華 秋石 沐軒 詩睛 翱智 明華 德政 富蘭 浩田 樂 曉杉 配淘 泓儒 佳佳 治國 若暉 泊霖 憶如 豐苔 思綺 松玻 佳慧 勁 相峰 汶駿 佳惠 琛 良威 卓軒 成 佳樂 詩祺 誠 思其 海 秋嫻 晨熙 行 城 箴 彬嫻 程 晟 金成 洪江 賽 凱 炎澤 立豐 延增 玉曉 佰駿 暢 春蓮 詩淇 祉齊 標 濘 宣儀 嚀 月寒 方 芯貝 文博 巍濤 奇 京霈 從沖 寰宇 叢春 京昊 思菱 叢沖 國偉 羽欣 玫 雍華 珂偉 恆宇 珂瑋 崇沖 熙辰 昭賢 昊陽 耀鵬 勃遠 雯 夏 春聯 知傑 春林 顰 春鈴 品 春連 定國 美嫻 亞輝 昭夏 辰 晉伲 虹霄 昭慧 念祖 建國 晶昱慧 祥磊 原永 亞傑 宇 卓洋 卓陽 偉能 昶 羽翔 一澤 晨光 昭陽 占武 卓勛 源恆 子芮 國富 雲昭 子銳 晨出 昭畫 斕珊 小景 之衛 昌耘 恆 松倡 昭恆 新新 若遲 良辰 秉澤 風和 瀟越 伯祥 昱彤 衛斌 相君 昭儀 振洲 越 筱葆 春賜 思宇 曉光 欣坷 蔚 翱成 維君 春靜 付海 首豪 頎秋 允欣 源朝 維軍 湘君 佳珂 美萱 竺坷 湖康 長福 增雲 學良 秋菊 忱 一忱 亦忱 守豪 海冰 榕 子晗 俊蘭 遲薰 兵 狗剩 嘉盈 佳峰 紫瑜 貴全 繼軍 興起 依欣 先富 嘉霆 佳盈 洋宏 慶忠 榮富 嘉銘 嘉明 新海 雨默 俊偉 雲雙 盈 俊威 盈利 煜卿 雲成 俠連 孟澤 依遐 春君 長春 盈盈 依諧 柔菲 子燦 佩凌 念濠 銳 金環 尚澎 柔瑾 昀原 圳旗 茶壺 俊鴻 二狗 佳凱 宇圳 家盈 海軍 躍峰 曉峰 珈盈 佳宇 伽盈 宇河 正旗 嘉贏 涵 順峰 思源 柔曉 森 圳棋 依筱 嘉郢 隕峰 愛超 嘉營 宇石 瀚 明輝 昊 瑞澤 轅峰 嘉嬴 林瀚 音 宇海 阿峰 懷鵬 智懷 雨石 藝弘 連連 鍾 宇恆 法音 翰林 瀚林 澤愷 茂軍 宇翀 南希 東寧 國斌 焙 小諾 懷憎 宇鯤 佳璇 宇坤 鈞 宇昆 袁韋 宇沖 偉盈 宇冰 瑾雯 雲 惠 宇澤 文盈 衛國 司瀚 繪 曉旋 雨初 宏偉 靈泉 競偉 丁寧 忱亦 進 卉 忱懌 永直 桂賢 靈睿 枚 一睿 大維 嘉縷 廣傑 中濤 毅飛 徽 炯 勁均 秋蓮 熙暢 軒暢 研研 熙熙 熙軒 海雨 宇鋼 利盈 誠明 斯寶 曉軍 德偉 忱繹 佳俊 和珍 鴻基 海宇 晟赫 忱異 妙法 牧 其嶺 涌 忱軼俊敏 縷 緒明 東曉 洪基 姣 木耀 振星 卓殷 培源 金鳳 意生 文勇 月明 光梓 雲龍 卓淇 佳虹 曉哲 文光 萬順 杉峒 恩淇 小騙 星 書民 新惠 思晨 佳偉 宛雲 紫然 菀雲 江岸 連俊 相虹 思婕 孜然 慧炎 仔然 利平 思淇 佛曉 沸曉 志豪 童 柏凱 拂曉 則君 天祥 謀金 權桓 凱軒 羅生 宇軒 汶冰 苑琛 帛軒 峙峙 蘇 韜 樹君 梓然 長安 皓麟 安琪 俊鋼 英旭 澤超 界江 澤銳 秋陽 欣純 雪勤 冬浩 學勤 薛勤 雪芹 晨碩 雪沁 育嫻 奕江 俊剛 月 景昊 佳琦 江麟 文韜 奕浩 昊埔 坤陽 國濱 瑞憧 安 俊滔 奇磊 瀕 俊龍 鑌 成皓 銀行 建鵬 子聰 清波 檳 煒 晨灝 青林 靈雲 幸真 昊恬 利方 昊宸 彥龍 志坤 佳賢 昊 茂華 希科 易科 昔科 偉 小明 卓龍 勁輝 月華 博軒 養賢 文卓 如夷 錦輝 海鳳 亞林 錚 嘉賢 寒冰 文渲 家琛 青澤 欣顏 明哲 宗興 耀環 登輝 衛卓 文琪 寶然 家輝 天樂 橋順 一卓 齊 子琛 秀珍 嘉樂 天 曉冬 詠 楚 開棟 文濤 家萌 驍 創彬 延虎 天浩 謙 廣護 增友 佳萌 永順 升 勝 紅岩 甲萌 聖 浩傑 鎬 夢儀 學賢 清清 文卜 輝光 勃然 奇步 家賢 泉鑫 君侯 萬 榮鋒 陽 續 香熠 榮光 亦雄 穎秀 卿澤 子傑 奕辰 奉先 青晨 一雯 晴 和儐 泰誠 柱修 俊誠 虹欣 慶 月誠 頌航 明濤 月成 靚萌 晗瑞 毅航 昱嫻 日祝 虹燁 有賢 泰成 勿 德賢 焙萌 成基 萌萌 明強 明駿 梓萌 嘉興 辛萌 文冰 東燦 伯賢 存江 文選 新睿 寶華 伯後 秀賢馥彤 中央 沅澤 錦銘 文駿 文鳴 宗原 新懿 貴 文逸 佳臻 呈程 昊恩 佳彤 鷹 孟達 浩瀚 中建 軍民 夢達 文泰 貴深 明榮 騰達 盛龍 大聖 興峰 夢涵 佳桓 欣龍 大兵 原青 搏涵 卿田 搏松 曉陽 珊 狗蛋 蒙 旖珊 天嘯 文思 路毅 吉佳 佳澍 春葒 默然 文淼 天舒 嘉珉 森懿 吉沁 昕雨 森睿 志民 霽航 安雯 欣研 卓然 雪楨 昂 梓楓 曉霏 瑋珀 春仙 家銳 佳鑫 小華 小蘭 紅果 三挨 浩壯 吉欣 椿林 榮偉 小兵 凌雨 雨壯 龍桓 翊凡 雨楠 冰冰 昕蘊 國豪 一輝 沙沙 榮強 雨蘭 凌鈺 梓彬 蘇衡 翊暄 養民 壯壯 明剛 春光 愛珍 艾珍 匯壯 瑋彬 春青 華旭 河潤 德 艾思 現華 立新 彩鳳 朝火 艾笑 力豐 洋袖 禮妃 吉迅 家俊 華洋 題妃 齊翔 依柔 鑫炎 林椿 永日 吉薇 厘妃 菲洋 哲為 本勇 吉夢 洋洋 吉波 興裕 陽洋 美箴 宗基 泊 岩 林翼 沁 瑾 冠中 森楷 海波 艾爸 慕凡 進雲 方耀 啊爸 昱浩 小林 有 亦平 玉賢 嬡睿 欣珍 澤睿 詩源 長隆 亞坤 汶軒 銘萱 偉佳 霄月 文彩 宗根 金鴻 澤壯 和香 禹宣 哲鵬 雨新 品源 韻詩 禹萱 建運 明雨 華勇 詩林 谷一 茂 思林 頻 叢叢 京咨 昊天 鄭康 雨心 宛疑 錦宏 其壯 新鈺 照 輝強 岱錫 沂 吉丹 典睿 自新 帥康 岱涵 鐵鋼 學智 曾 四光 岱澳 真 忻 吉凌 佳茗 昱昊 啟熙 新瑞 岱潤 雨忻 吉菊 杭咨 天懿 吉音 思夢 振昊 岱澈 天逸 岱澤 政翰 昱旭 世宇 天軼 海濤 巧 天奕 杭曉 偉全 天翊 培培 小秋 國俊 其運 新翰 方旭其達 河良 運昊 一 杭夢 競一 軍江 美彤 雨旋 岱潛 枝炎 杭聰 宇旋 吉茵 棚 玉琪 卓佳 武貴 雨漩 枝焱 曉剛 軍學 堋 伊璇 全慶 子璇 吉晴 秀伶 宛夢 彤旭 金虎 予軒 秀彤 予樂 永民 銘浚 雨 新齊 新疆 東軼 岱瀾 奕彤 伶秀 虹儀 岱潼 圳 清宇 沅明 璽 秉賢 振喜 康麟 誼宗 翰惟 吉露 佰明 新 彤秀 逸霆 新森 均 新澤 昊錕 宗奇 岱曦 匯塏 沅佰 旺明 斌畦 康瑞 辛男 晶晶 斌琪 新水 裕盛 新福 冕晟 玎伶 艷閣 朔泊 天翼 新傑 康紫 康奇 叔利 玎秀 奇康 建靈 戎夫 康 新宗 康子 一丹 蕊康 新升 康蕊 筱筱 淑利 新昂 琨 新翎 生 妤樂 岩岩 馨雨 吉嬌 詩琪 新鑫 子鈺 吉珊 欣榮 新鼎 臣 吉楠 題剛 鐸 美樺 卓秀 吉璐 翰琪 賀 興雲 允樂 翰霆 宏鈺 新高 煜盛 韻雅 文斌 卓姍 吉藝 新雨 鎮西 韻哲 新默 禕 新學 恬韻 天韻 吉翠 無敵 新有 韻之 卓 卓晨 吉盈 昌學 秉融 吉芸 恩旭 宏冰 篤進 卓靜 志輝 軍樹 勇華 雙林 嘉韻 思遠 大亮 猛 明亮 文丁 吉琪 紅希 正言 銘亮 年耕 孝先 鳴亮 韻辰 曉硯 辰懿 吉月 運中 辰樂 金弟 辰奕 星峰 美晨 樂宸 效齊 盼盼 吉君 潮旺 祥宇 吉容 辰毓 笑呈 研 晨毓 果駿 吉秀 毓晨 毓辰 乘駒 辰韻 思言 天雄 翠芹 嚴 效偉 海嘯 效伍 淑湘 春波 吉圓 淑 大量 達亮 達量 俊君 達諒 培如 大諒 莎莎 宗偉 鑫鑫 昕澤 可 崗輝 栢翹 大梁 吉莎 涵博 躍傑 梁彤 運超 吉琨 安特 紅兵 一功 吉洲 昱娉 安可 申申 博晗 晗 星皓海旺 詩雨 哲旺 詩羽 吉爽 源旺 詩飛 亞軍 吉惠 聲旺 長東 天航 思成 吉茜 蓓妮 鸚一 雅婕 豪傑 海鋒 若晴 依凡 海鑫 鸚丹 青桐 集慧 昱蘋 海銘 桂蘭 姍姍 文樂 吉香 宜真 伯煉 文景 煉 玉娉 暮子 吉馨 漢福 昱翰 晨晨 文鏡 鴻偉 運 吉彤 看 鎧君 命 春寒 先念 小丫 魁勇 嘉俊 佳倪 小璐 明潮 翰為 翰翔 鴻枚 育霖 成民 吉虹 定坤 航宇 牧炎 棟領 俊澤 吉愛 吉甄 夫玄 吉心 吉韻 尺 涵奕 嘉晟 坤鵬 吉秋 諾 吉斐 明飛 樂嘉 嘉晨 昕揚 廣斌 戰民 銳韜 欣揚 懷逸 佳紓 思靜 冬 建德 江鴻 未 昱輝 艷華 伊然 武濤 佳璐 吉敏 梓寧 揚薇 岳 國強 宋貞 心 漪然 佳真 睿儀 政董 曉東 慧平 靖宇 錦秀 宋惠 京 鳳鳴 雙雙 適 晉宇 燁 巍 晉余 宛孺 元峰 月蘭 洪民 雍璠 詠凡 勇燔 鳳華 希之 燔 俊燊 詳 永燔 書憶 雍燔 書琪 知遠 小偉 舒琪 曉翔 如詩 素蘭 亦竹 遐鳳 曉詳 和萬 衛林 曉祥 金芯 建豐 治利 若 春雷 翀 英愛 靜宇 若榛 常青 敬宇 思圻 世國 宇翔 厚臣 雨湘 佳興 雨翔 治中 飛翔 暉 琿 思詩 學群 天睿 治寬 永豪 衛東 朝興 天翔 毫 生根 豪 正翔 孟遙 嫻 新翔 翱翔 金翔 鳴翔 桂珍 貴翔 敏翔 捷翔 澤翔 翠香 文翔 智翔 吉翔 摯翔 清翔 好翔 麗翔 喜翔 榮翔 嘉妮 平翔 嘉凌 樂翔 涵翔 午翔 永 順翔 一翔 凡翔 秋翔 雲翔 輝翔 欣翔 玉光 立鄲 小寶 鵬飛 田亘 福安 金果 林果 成果 志浩 福林 科宏 東坡 忠 發 元 同安 中華 月雲
G. 《道聽途說 》古文誰能給我一篇完整的
沒有<道聽途說>這篇古文,該成語出自孔子的<論語陽貨>一文,全文現發給你.含注釋.
【原文】
17•1 陽貨(1)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2)。孔子時其亡(3)也,而往拜之,遇諸塗(4)。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5),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6)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7)。」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注釋】
(1)陽貨:又叫陽虎,季氏的家臣。
(2)歸孔子豚:歸,音kuì,贈送。豚,音tún,小豬。贈給孔子一隻熟小豬。
(3)時其亡:等他外出的時候。
(4)遇諸塗:塗,同「途」,道路。在路上遇到了他。
(5)迷其邦:聽任國家迷亂。
(6)亟:屢次。
(7)與:在一起,等待的意思。
【譯文】
陽貨想見孔子,孔子不見,他便贈送給孔子一隻熟小豬,想要孔子去拜見他。孔子打聽到陽貨不在家時,往陽貨家拜謝,卻在半路上遇見了。陽貨對孔子說 :「來,我有話要跟你說。」(孔子走過去。)陽貨說:「把自己的本領藏起來而聽任國家迷亂,這可以叫做仁嗎?」(孔子回答)說:「不可以。」(陽貨)說:「喜歡參與政事而又屢次錯過機會,這可以說是智嗎?」(孔子回答)說:「不可以。」(陽貨)說:「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年歲是不等人的。」孔子說:「好吧,我將要去做官了。」
【原文】
17•2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譯文】
孔子說:「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於習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別。」
【原文】
17•3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譯文】
孔子說:「只有上等的智者與下等的愚者是改變不了的。」
【評析】
「上智」是指高貴而有智慧的人;「下愚」指卑賤而又愚蠢的人,這兩類人是先天所決定的,是不能改變的。這種觀念如果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去看待,則有其岐視甚至侮辱勞動民眾的一面,這是應該予以指出的。
【原文】
17•4 子之武城(1),聞弦歌(2)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注釋】
(1)武城:魯國的一個小城,當時子游是武城宰。
(2)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譯文】
孔子到武城,聽見彈琴唱歌的聲音。孔子微笑著說:「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說:「以前我聽先生說過,『君子學習了禮樂就能愛人,小人學習了禮樂就容易指使。』」孔子說:「學生們,言偃的話是對的。我剛才說的話,只是開個玩笑而已。」
【原文】
17•5 公山弗擾(1)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悅,曰:「末之也已(2),何必公山氏之之也(3)。」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4)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5)?」
【注釋】
(1)公山弗擾:人名,又稱公山不狃,字子洩,季氏的家臣。
(2)末之也已:末,無。之,到、往。末之,無處去。已,止,算了。
(3)之之也:第一個「之」字是助詞,後一個「之」字是動詞,去到的意思。
(4)徒:徒然,空無所據。
(5)吾其為東周乎:為東周,建造一個東方的周王朝,在東方復興周禮。
【譯文】
周禮
公山弗擾據費邑反叛,來召孔子,孔子准備前去。子路不高興地說:「沒有地方去就算了,為什麼一定要去公山弗擾那裡呢?」孔子說:「他來召我,難道只是一句空話嗎?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東方復興周禮,建設一個東方的西周。」
【原文】
17•6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譯文】
子張向孔子問仁。孔子說:「能夠處處實行五種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張說:「請問哪五種。」孔子說:「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會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夠使喚人。」
【原文】
17•7 佛肸(1)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2)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3);不曰白乎,涅(4)而不緇(5)。吾豈匏瓜(6)也哉?焉能系(7)而不食?」
【注釋】
(1)佛肸:音bìxī,晉國大夫范氏家臣,中牟城地方官。
(2)中牟:地名,在晉國,約在今河北邢台與邯鄲之間。
(3)磷:損傷。
(4)涅:一種礦物質,可用作顏料染衣服。
(5)緇:音zī,黑色。
(6)匏瓜:葫蘆中的一種,味苦不能吃。
(7)系:音jì,結,扣。
【譯文】
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說:「從前我聽先生說過:『親自做壞事的人那裡,君子是不去的。』現在佛肸據中牟反叛,你卻要去,這如何解釋呢?」孔子說:「是的,我有過這樣的話。不是說堅硬的東西磨也磨不壞嗎?不是說潔白的東西染也染不黑嗎?我難道是個苦味的葫蘆嗎?怎麼能只掛在那裡而不給人吃呢?」
【原文】
17•8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1),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2);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3);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4);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5);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注釋】
(1)居:坐。
(2)愚:受人愚弄。
(3)盪:放盪。好高鶩遠而沒有根基。
(4)賊:害。
(5)絞:說話尖刻。
【譯文】
孔子說:「由呀,你聽說過六種品德和六種弊病了嗎?」子路回答說:「沒有。」孔子說:「坐下,我告訴你。愛好仁德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愛好智慧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行為放盪;愛好誠信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危害親人;愛好直率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說話尖刻;愛好勇敢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亂;愛好剛強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原文】
17•9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1),可以觀(2),可以群(3),可以怨(4)。邇(5)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注釋】
(1)興:激發感情的意思。一說是詩的比興。
(2)觀:觀察了解天地萬物與人間萬象。
(3)群:合群。
(4)怨:諷諫上級,怨而不怒。
(5)邇:音ěr,近。
【譯文】
詩可以怨
孔子說:「學生們為什麼不學習《詩》呢?學《詩》可以激發志氣,可以觀察天地萬物及人間的盛衰與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樣去諷諫上級。近可以用來事奉父母,遠可以事奉君主;還可以多知道一些鳥獸草木的名字。」
【原文】
17•10 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1)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2)也與?」
【注釋】
(1)《周南》、《召南》:《詩經•國風》中的第一、二兩部分篇名。周南和召南都是地名。這是當地的民歌。
(2)正牆面而立:面向牆壁站立著。
【譯文】
孔子對伯魚說:「你學習《周南》、《召南》了嗎?一個人如果不學習《周南》、《召南》,那就像面對牆壁而站著吧?」
【原文】
17•11 子曰:「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鍾鼓雲乎哉?」
【譯文】
孔子說:「禮呀禮呀,只是說的玉帛之類的禮器嗎?樂呀樂呀,只是說的鍾鼓之類的樂器嗎?」
【原文】
17•12 子曰:「色厲而內荏(1),譬諸小人,其猶穿窬(2)之盜也與?」
【注釋】
(1)色厲內荏:厲,威嚴,荏,虛弱。外表嚴厲而內心虛弱。
(2)窬:音yú,洞。
【譯文】
孔子說:「外表嚴厲而內心虛弱,以小人作比喻,就像是挖牆洞的小偷吧?」
【原文】
17•13 子曰:「鄉願,德之賊也。」
【譯文】
孔子說:「沒有道德修養的偽君子,就是破壞道德的人。」
【評析】
孔子所說的「鄉願」,就是指那些表裡不一、言行不一的偽君子,這些人欺世盜名,卻可以堂而皇之地自我炫耀。孔子反對「鄉願」,就是主張以仁、禮為原則,只有仁、禮可以使人成為真正的君子。
【原文】
17•14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譯文】
孔子說:「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道德所唾棄的。」
【評析】
道聽途說是一種背離道德准則的行為,而這種行為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不僅是道聽途說,而且四處打聽別人的隱私,然後到處傳說,以此作為生活的樂趣,實乃卑鄙之小人。
【原文】
鄙夫
17•15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譯文】
孔子說:「可以和一個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嗎?他在沒有得到官位時,總擔心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擔心失掉官職,那他就什麼事都幹得出來了。」
【評析】
孔子在本章里對那些一心想當官的人斥為鄙夫,這種人在沒有得到官位時總擔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為此,他就會不擇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於不惜危害群體,危害他人。這種人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司空見慣的。當然,這種人是不會有什麼好的結局的。
【原文】
17•16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1)也肆(2),今之狂也盪(3);古之矜也廉(4),今之矜也忿戾(5);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注釋】
(1)狂:狂妄自大,願望太高。
(2)肆:放肆,不拘禮節。
(3)盪:放盪,不守禮。
(4)廉:不可觸犯。
(5)戾:火氣太大,蠻橫不講理。
【譯文】
孔子說:「古代人有三種毛病,現在恐怕連這三種毛病也不是原來的樣子了。古代的狂者不過是願望太高,而現在的狂妄者卻是放盪不羈;古代驕傲的人不過是難以接近,現在那些驕傲的人卻是凶惡蠻橫;古代愚笨的人不過是直率一些,現在的愚笨者卻是欺詐啊!」
【評析】
孔子所處的時代,已經與上古時代有所區別,上古時期人們的「狂」、「矜」、「愚」雖然也是毛病,但並非不能讓人接受,而今天人們的這三種毛病都變本加厲。從孔子時代到現在,又過去了兩三千年了,這三種毛病不但沒有改變,反而有增無已,愈益加重,到了令人無法理喻的地步。這就需要用道德的力量加以懲治。也希望有這三種毛病的人警醒。
【原文】
17•17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1)
【注釋】
(1)本章已見於《學而篇》第一之第三章,此處系重出。
【原文】
17•18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譯文】
孔子說:「我厭惡用紫色取代紅色,厭惡用鄭國的聲樂擾亂雅樂,厭惡用伶牙利齒而顛覆國家這樣的事情。」
【原文】
17•19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譯文】
孔子說:「我想不說話了。」子貢說:「你如果不說話,那麼我們這些學生還傳述什麼呢?」孔子說:「天何嘗說話呢?四季照常運行,百物照樣生長。天說了什麼話呢?」
【原文】
17•20 孺悲(1)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注釋】
(1)孺悲:魯國人,魯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學禮。
【譯文】
孺悲想見孔子,孔子以有病為由推辭不見。傳話的人剛出門,(孔子)便取來瑟邊彈邊唱,(有意)讓孺悲聽到。
【原文】
17•21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1),期(2)可已矣。」子曰:「食夫稻(3),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4)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注釋】
(1)鑽燧改火:古人鑽木取火,四季所用木頭不同,每年輪一遍,叫改火。
(2)期:音jī,一年。
(3)食夫稻:古代北方少種稻米,故大米很珍貴。這里是說吃好的。
(4)旨:甜美,指吃好的食物。
【譯文】
孔子
宰我問:「服喪三年,時間太長了。君子三年不講究禮儀,禮儀必然敗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就會荒廢。舊谷吃完,新谷登場,鑽燧取火的木頭輪過了一遍,有一年的時間就可以了。」孔子說:「(才一年的時間,)你就吃開了大米飯,穿起了錦緞衣,你心安嗎?」宰我說:「我心安。」孔子說:「你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君子守喪,吃美味不覺得香甜,聽音樂不覺得快樂,住在家裡不覺得舒服,所以不那樣做。如今你既覺得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宰我出去後,孔子說:「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來,到三歲時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服喪三年,這是天下通行的喪禮。難道宰子對他的父母沒有三年的愛嗎?」
【評析】
這一段說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宰我之間,圍繞喪禮應服幾年的問題展開的爭論。孔子的意見是孩子生下來以後,要經過三年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所以父母去世了,也應該為父母守三年喪。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批評宰我「不仁」。其實在孔子之前,華夏族就已經有為父母守喪三年的習慣,經過儒家在這個問題上的道德制度化,一直沿襲到今天。這是以「孝」的道德為思想基礎的。
【原文】
17•22 子路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譯文】
孔子說:「整天吃飽了飯,什麼心思也不用,真太難了!不是還有玩博和下棋的游戲嗎?干這個,也比閑著好。」
【原文】
17•23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譯文】
子路說:「君子崇尚勇敢嗎?」孔子答道:「君子以義作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無義就會作亂,小人有勇無義就會偷盜。」
【原文】
17•24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1)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2)而訕(3)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4)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5)以為知(6)者,惡不孫(7)以為勇者,惡訐(8)以為直者。」
【注釋】
(1)惡:音wù,厭惡。
(2)下流:下等的,在下的。
(3)訕:shàn,誹謗。
(4)窒:阻塞,不通事理,頑固不化。
(5)徼:音jiǎo,竊取,抄襲。
(6)知:同「智」。
(7)孫:同「遜」。
(8)訐:音jié,攻擊、揭發別人。
【譯文】
子貢說:「君子也有厭惡的事嗎?」孔子說:「有厭惡的事。厭惡宣揚別人壞處的人,厭惡身居下位而誹謗在上者的人,厭惡勇敢而不懂禮節的人,厭惡固執而又不通事理的人。」孔子又說:「賜,你也有厭惡的事嗎?」子貢說:「厭惡偷襲別人的成績而作為自己的知識的人,厭惡把不謙虛當做勇敢的人,厭惡揭發別人的隱私而自以為直率的人。」
【原文】
17•25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譯文】
孔子說:「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難以教養的,親近他們,他們就會無禮,疏遠他們,他們就會報怨。」
【評析】
陽貨
這一章表明孔子輕視婦女的思想。這是儒家一貫的思想主張,後來則演變為「男尊女卑」、「夫為妻綱」的男權主義。
【原文】
17•26 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譯文】
孔子說:「到了四十歲的時候還被人所厭惡,他這一生也就終結了
H. 古代嬪妃的封號
古代嬪妃的封號:
皇後
皇貴妃
貴妃
正一品:惠妃 淑妃 德妃 賢妃 宸妃 庄妃 麗妃(補充:元妃、靜妃、漣妃、良妃、榮妃、成妃、華妃、湘妃、溫妃、柔妃、安妃、令妃、容妃、寧妃、宜妃、昭妃、伊妃。)
從一品:夫人
庶一品:妃
正二品:貴姬
從二品:昭儀 昭媛 昭容 昭華
庶二品:淑儀 淑媛 淑容 淑華
正三品:修儀 修媛 修容 修華
從三品:貴嬪
庶三品:婕妤
正四品:貴儀
從四品:順儀 順媛 順容 順華
庶四品:充儀 充媛 充容 充華
正五品:姬
從五品:容華婉容淑嬪、德嬪、賢嬪、祥嬪、惠嬪、靜嬪、漣嬪、雲嬪、靜嬪、麗嬪、溫嬪、柔嬪、安嬪、庄嬪、容嬪、寧嬪、宜嬪。
庶五品:婉儀 芳儀芬儀 德儀 賢儀 微儀
正六品:嬪
從六品:良媛 良娣
庶六品:祥姬、
正七品:貴人
從七品:美人 才人 良人
庶七品:常在
正八品:選侍
從八品:娘子 舞涓
庶八品:寶林 娛靈
正九品:芳婉 柔婉
從九品:順常 順成
庶九品:承徽 列榮
正十品:御女 采女
從十品:答應
庶十品:充衣 承衣刀人 更衣
I. 名句摘抄及感悟
1、人生頗富機會和變化。人最得意的時候,有最大的不幸降臨。 ——亞里士多德
你今天所擁有的成就不代表未來也如此,沒有人可以知道明天會是什麼樣子,這只是在更好的提醒著你罷了。
2、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人,活著應該意氣風發,做人間的俊傑;死也要死得悲壯剛烈,成為鬼中英雄。直到今天,人們還在思念項羽,寧可戰死也不肯過江回到江東。
3、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 惠則足以使人。——孔子
賞析;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必須先學會尊重別人。對別人以謙恭之禮,舉止淳化、得體。在大力弘揚民族文化,倡導人權平等以及人性化管理的今天是尤為值得我們借鑒的寶貴財富。社會上崇敬名人,於是以為名人的話就是名言,卻忘記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種學問或事業。
名人有很多,名人也說過很多的話,確不是每一句話都會成為名言.只是名人有些話說到人們的心裡,大家覺得他說的對於是告訴了別人.一名話說的人多了就成了名言了.。
J. 五行屬土的字有哪些
1.字義要吉祥,力避粗俗;
2.字音要悅耳,注意陰陽平仄,富於節奏感;
3.字形要搭配協調,富於變化,便於書寫;
4.要結合家風、事業及父母長輩對子女的期望,以及理想抱負、興趣、愛好和目標追求;
5.根據男孩、女孩的不同性別特徵起名,以方便生活和工作;
6.以孩子出生前後情況起名,如當時的特徵或出生前後有無特殊值得紀念的大事;
7.以出生時間取名,如近代愛國詩人丘逢甲生於甲子年;
8.以出生地點取名,如孔子生於曲阜東南的尼丘山,故取名為「丘」,字為「尼」;
9.以易經中姓名學起名,字帶陰陽,號顯五行,名號與自身內在信息相結合,也會帶來不少輔助與調整作用。
屬鼠的人取名字不能取帶「水,山,車,馬,刀,土,石,皮,火」的字;
*要取帶「米、豆、魚、草」字頭和「金、玉、八、寶蓋頭、木、月、田人旁」的字。
鼠年男寶寶名字
弘文
(弘揚;文:文學家)
燁偉
燁:光耀
苑博
博:博學
正豪
豪:豪氣
昊然
昊:蒼天,蒼穹
志澤
(澤:廣域的水源
)
明傑
明智
傑出
鵬濤
鵬:比喻氣勢雄偉
炎彬
炎:燃燒
彬:形容文雅
鶴軒
鶴:閑雲野鶴
軒:氣度不凡
偉澤
偉:偉大
澤:廣域的水源
君昊
君:君子
昊:蒼天,蒼穹
熠彤
熠:光耀
彤:紅色
鴻煊
鴻:大也
煊:光明
博濤
博:博學
苑傑
傑:傑出
黎昕
昕:明亮的樣子
燁霖
燁:光明
峻熙
(峻:高大威猛;熙:前途一片光明)
嘉懿
(嘉:美好;懿:美好)
煜城
(照耀城市)
懿軒
(懿:美好;軒:氣宇軒昂)
燁華
燁:光耀
煜祺
煜:照耀
祺:吉祥
智宸
智:智慧
宸:古代君王的代稱
正豪
豪:豪氣
昊然
昊:蒼天,蒼穹
志澤
(澤:廣域的水源
)
明傑
明智
傑出
天佑(生來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
文昊(昊的字意是:廣大無邊)
修傑(修:形容身材修長高大)
黎昕
(黎:黎明
昕:明亮的樣子
)
遠航(好男兒,就放他去遠航吧)
旭堯
(旭:旭日
堯:上古時期的賢明君主,後泛指聖人
)
英傑(英俊傑出)
聖傑
(聖:崇高
傑:傑出
)
哲瀚
(擁有廣大的學問)
雨澤
(恩惠)
楷瑞
(楷:楷模;瑞:吉祥)
建輝
(建造輝煌成就)
致遠
(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俊馳(出自成語:俊才星馳)
雨澤
(恩惠像雨一樣多)
燁磊
(光明磊落)
國豪(國人因它而自豪)
偉奇(偉大、神奇)
文博(文采飛揚,博學多才)
俊楠
(俊:英俊
楠:堅固
)
鴻濤
(鴻:旺盛,興盛
)
偉祺
(偉:偉大
祺
:吉祥
)
榮軒
(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