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台灣科技成果

台灣科技成果

發布時間:2022-05-18 04:57:10

㈠ 台灣為什麼當年發展那麼快呢

台灣從日本強佔下收回祖國以後,因為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在撤退前的破壞,台灣經濟可以說是千瘡百孔,1949年10月以後,國民黨上層一批經濟要員到了台灣,並給原來600萬人口的台灣地區又增加了200萬人口。台灣從上個世紀70年代到現在進入了經濟的起飛階段,創造了台灣的「經濟奇跡」。台灣經濟起飛主要有以下五個原因:

第一,國民黨上層集團到台灣的時候,把當時他們所控制和掌握儲備的黃金、銀元和美鈔都搬到了台灣,並把在大陸能夠拿到的各種戰略物資、生產物資、生活資料都搬到了台灣。當時有人回憶,他們是一斤麵粉、一紙張都要運走。就在上海戰役的時候,蔣軍指揮之下運走的物資應該有1500船,這是台灣經濟起飛的一個重要物質基礎。

第二,國民黨上層在去台灣的時候,在帶走的200多萬人中間,有30 萬人才,包括高級知識分子、各種技術工人以及工商業者,只要有資金有市場他們馬上就能生產。這些從大陸帶去的人才對台灣經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外當時國民黨帶去的60萬的軍事人員後來也成了台灣國民黨經濟建設的主力。別看他們是軍人出身,但他們在國民黨方面的組織之下,退伍後從事最艱苦的基礎建設,一直到現在還發揮著的巨大作用。台灣穿越大山小山的6條橫貫公路,都是這些退伍老兵建的。

第三,台灣經濟有美國的援助。美國從50年下半年開始,一直到1969 年,每年都有固定的經濟援助和軍事援助給台灣。這個應該成為台灣經濟發展起來的重要的外援之一。

第四是兩岸同胞的創造性的勞動。一個是國民黨上層集團從大陸帶去的200多萬各種各樣的人才,另外還有在島內的當時600多萬的勞動者。他們共同以他們的智慧、創造性的勞動,創造了台灣經濟。

第五,要談台灣經濟發展,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國民黨方面到台灣的前40年間,台灣經濟決策失誤的很少,從最早的經濟恢復,到來料加工,大進大出,然後加快對外貿易的發展,為台灣經濟的發展制定了一條正確的政策。可以說他們從政治上、政策上給台灣經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保證。這也是台灣經濟騰飛的一個重要原因。

㈡ 台灣軍事實力如何,軍工業是個什麼情況


兩岸軍力發展軌跡及台灣的軍事實力如何

台灣的軍事實力,在全球的排名在15以內。總兵力大約有27萬, 作為對比英國21萬,法國26萬,德國25萬。雖然數量不能說明實力,但是從一定角度說明了台灣軍隊是有一定規模的。如果仔細研究會發現,台灣的坦克、戰機、軍艦數量和質量在全球也是不錯的。
同時因為作戰目標明確,在軍隊的組織體制和戰法研究上還是有亮點的。
至於經常被大陸媒體詬病的台灣軍人素質差,沒有戰鬥力其實有被歪曲誇大的。沒有實戰的考驗,誰強誰弱還很難說。其實,在2000年前台灣海空軍隊在台海對抗中還是處於微弱優勢的。台海兩岸軍力的發展變化,一定意義上,是兩岸軍工發展的不同思路造成的:
台灣軍工:八十年代是巔峰期
無論是雄風2E或是天弓2B導彈,它們都是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的產品。中山科學研究院簡稱「中科院」,它是台灣「國防自主」政策的產物。由於特殊的政治環境,台灣在武器裝備的取得上受到了極大限制,因此在「國防」方面向來重視自主發展,投入龐大的經費與人力研發所需的武器裝備,並且獲得了可觀的成就。1964年,中國大陸成功試爆首顆原子彈,身處台灣的蔣介石深受刺激。1965年,蔣介石親自任命唐君鉑中將為籌備處主任,成立「石門科學研究院籌備處」。1969年7月1日,中山科學研究院在桃園縣龍潭鄉正式成立,隸屬於台灣「國防部」,下設「核能研究發展」、「火箭研究發展」、「電子研究發展」、「化學材料科學資源開發研究發展」4所,首任院長為閻振興,總員額約1200人。
除了所謂的「中科院」之外,台灣重要的軍工相關單位還包括漢翔航空和中船(即台灣中國造船公司。前者是由中山科學研究院航發中心改制而來,擁有製造超音速噴氣式戰斗機的能力,
而後者則是島內領先的船舶製造企業,與台灣的軍艦自造計劃密切相關。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隨著IDF戰機原型機的基本完成,台灣的自主「國防」走到了巔峰,當時,台灣三軍都有許多重點型號武器問世,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有IDF戰機、天劍系列空空導彈、雄風系列反艦導彈、天弓系列防空導彈、勇虎式主戰坦克等,如今這些武器仍是台軍的主力裝備。
而此時的大陸軍工,進入八十年代以後,為了服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策,大批國防相關的重點項目又相繼下馬,這其中就包括日後不斷引發爭議的運-10。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大陸軍工陷入低潮。
三十年河東 三十年河西
進入九十年代以後,兩岸軍工互換了位置。大陸受到了西方國家的制裁,於是大力推動自主研發;而台灣外購上取得重大突破,當局越來越依賴對外軍購。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軍售項目包括法制幻影-2000戰機和「拉斐特「級護衛艦,美製F-16戰機和E-2預警機。
這種行為所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自主研發成果無法為繼,大量的專業人才流失。中山科學研究院在上個世紀90年代擁有6000名科學家和8000名技術人員,但是到了2003年,這個數字下降到約4000名科學家和5000名技術人員。自2005年下半年開始,台「國安單位」甚至發現有超過50名「中科院」離退職人員經由第三地前往中國大陸,相關部門強烈懷疑,這些人員極可能會參加解放軍的國防科研計劃,尋找事業的第二春。
與「中科院」一樣,漢翔航空和中船公司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以漢翔為例,在台灣獲得F-16和幻影-2000戰機之後,IDF的生產計劃由原先的250架銳減至130架。當IDF生產完成之後,除了組裝少量美國直升機外,漢翔的營運只能依靠飛機翻修與延壽改裝、零部件製造、支持台軍的拖靶訓練任務等業務來苦撐。在這種情況下,大量的專業人技術員對漢翔的未來失去信心,離開公司流向民間甚至是國外和大陸。
漢翔航空花費七年時間,耗資七十億新台幣打造的「雄鷹」戰機原型機出廠後,台灣空軍對其興趣不大。這對於處境已相當不妙的漢翔航空而言,無異於敲響了喪鍾。
就這樣,軍方不購買軍工的產品,軍工就沒有足夠的資金和動力來推動新項目的發展,更搞不出軍方所中意的產品。今日台灣軍工已陷入惡性循環,如今台灣軍工的存在,最主要的意義已經不是為了實現「自主防衛」,而是為當局外購先進武器時提供討價還價的基礎。
反觀海峽這邊的大陸,近年來進口武器有限,主要以自主研發和技術引進為主,這對於提升國防工業水平頗有幫助。隨著國民經濟的騰飛,特別是1999年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之後,中國政府加大了對相關機構的支持,吸引了更多人才的加入。與此同時,多年來大陸一直大力推動的國家「973」計劃、「863」計劃、重大科技攻關計劃等一系列科技計劃在許多重要領域取得了大量創新結果,進一步推動了國防科技的發展。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大陸的國防科技與世界水平的差距已經縮小到有限的短距離,少數科技項目甚至處於領先位置。近年來,眾多武器平台的井噴式亮相即為明證。
台灣武器裝備
台軍發展戰略是依據三軍聯合作戰的構想和"制空、制海、地面防衛"的軍事戰略,加強兵力整備,竭力爭取先進武器裝備,以達成軍事現代化的目標。並藉由持續進行指揮管制系統的統合工作,有效控管陸、海、空三軍的先進武器裝備,發揮強大的火力優勢,強化台海安全的系數。
1、台灣陸軍的主戰武器裝備:
早期以步兵為主,配有少量的美式M4、M5及M24、M41型坦克等。70年代後,開始陸續購進M48型坦克、各式履輪裝甲車及M109、M110等型的自動炮車等。自80代起,自製的CM11和CM12型坦克500輛開始裝備部隊,之後又分批購進美製的M60A3型主戰坦克,M48H勇虎型主戰坦克等,共擁有各型主戰坦克1600輛,各型裝甲車1000多輛,大型火炮2000多門,武裝直升機100餘架。
台陸軍還編設50多個防空導彈連,擁有各種型號的導彈約6000枚,其中包括"天弓"型導彈約1000枚,"鷹"式防空導彈約160枚,"愛國者"2型導彈約200枚,"小槲樹"改良型導彈1100多枚,"地獄火"2型反坦克導彈約6000枚,"陶2B"型反裝甲導彈約290枚,DMS野戰防空導彈約700枚,"毒刺"地對空導彈約1300枚等。近期,還准備購買美國的"愛國者"3型導彈和遠程雷達等。
台陸軍還擁有最先進的AH-1W攻擊直升機,OH-58D偵察直升機等。
2、台灣海軍的主戰艦艇及武器:
台灣海軍擁有拉斐特、成功、諾克斯等較為先進的主力戰艦及自行建造的"錦江"級巡防艦等30餘艘;還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建造的驅逐艦(台稱"陽"字型大小)10餘艘、新一代導彈快艇30艘、還有其它般及登陸艦40餘艘、潛水艇4艘、還准備自製新型導彈快艇30艘;各型直升機、定翼機40多架,以及"標准"、"海叢樹"、雄二、魚叉等各型導彈及兵器。布希政府上台後,又決定向台灣出售4艘"基德"級導彈驅逐艦,預計2005年前編組成軍。美國同時還決定向台出售8艘柴油動力潛艇(2010年開始交貨)及12架P-3C反潛巡邏機。
3、台灣空軍的主戰飛機及武器裝備:
台灣空軍擁有作戰飛機440架,支援軍機150架,其中包括:F-16戰機146架,幻影2000-5戰機58架,經國號(1DF)130架及目前已退居二線的F-5E/F戰機部分等;支援飛機有4架E-2T空中預警管制機,並與一架C-130HE組合一個獨立的電戰機部隊,還配有EAT-3型電子戰飛機24架,AT-3電子干擾機18架,RF-5E偵察機9架,以及30架TH-67直升機、20架C-130H運輸機及各型教練機等。

㈢ 保障機制——科技成果轉化的保障

科技成果轉化的產生不是自發的,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有產生的可能,如果沒有從外界獲得所需的信息、物質等要素,則它的正常運行和發展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科技成果轉化保障機制的有效建立,能夠為其提供一個適宜的外部環境,但由於涉及的條件和因素很多,該保障機制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法律、政策、人才、信息等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關聯,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一)政府宏觀調控、激勵和保障機制

要提高技術市場對技術交易雙方的吸引力,必須有政府的推動與資助、信貸與稅收的激勵和法律制度的保障。發達國家的基本做法:一是通過法律手段促進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為技術市場提供必要的法律環境和條件。二是通過經濟手段為技術轉移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用經濟手段促進成果轉化是政府宏觀調節機制中的一個主要方面。經濟發達國家採用的經濟手段主要包括政府資助與補助、政府采購、政府合同、稅收優惠與抵免、信貸優惠及保持較高的研究與開發投入等。政府的資助與補助對技術創新及轉移具有起動作用,如法國的科研成果推廣署就是專門代表政府做這個工作的。政府采購作為鼓勵技術創新與開發的政策手段,在美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美國政府每年從預算中拿出數百億至上千億美元采購新產品,許多沒有形成大規模市場的新產品的第一個買主往往是政府。政府合同是指國家重大科研攻關項目及政府與大學、政府與工業界的合作項目都是採用合同的形式實施的。政府的稅收與信貸扶持是進一步刺激企業技術進步的動力。三是通過完善的技術成果產權激勵機制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推動技術創新與技術轉移,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專利制度在技術市場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完善而有效的調控機制、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為國外技術市場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二)科技人才流動機制

人才流動擴散機制是指科技成果轉化必須通過有關人員特別是作為知識和技術載體的科技人員的流動來實現。我們知道,信息的傳播形式與渠道對信息的傳播非常重要,因為高科技成果信息涉及大量用簡單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因此說,人才從大學、科研院所到企業的流動使科技成果轉化變得更快、更靈活、更有效率。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在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示範作用。

日本的一些大學經常舉辦學術沙龍,以促進產學研之間的溝通與交流。1996年,日本通過了《教育公務員特例法》的部分修正案,以促進人員間的相互交流。在人才培養與合作上,日本一方面積極鼓勵大學通過各類培訓為企業培養人才;另一方面倡導企業為大學提供實踐和鍛煉場所,鼓勵大學教師「內地留學」以及學生「工廠體驗」(趙京波,2012)。日本還打破傳統教育體制,從民間企業招聘教師,民間企業也派遣技術人員到大學進修或聘任大學教師進行講學和指導,雙方互通有無,加強彼此間的學習和交流。其他一些發達國家也有類似的規定。如:美國的許多高校明確規定,在不影響學校自身教學任務的情況下,教師和科研人員可以到企業兼職。英國政府及高校也總是鼓勵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向企業流動,甚至一些高校規定院系負責人必須到企業去兼職才有條件回學校繼續任教。在德國,人才交流的形式更加靈活、多樣。學校與企業雙方採取雙向流動的形式促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政府為支持這種形式給予了必要的資助。而我國台灣工業研究院則是通過控制離職率來調節人才的流動(萬金榮,2006)。

(三)建立迅捷廣泛的技術市場信息網路

技術市場信息服務體系是科技成果轉化的「催化劑」,能把知識創造的源頭與進行產業化的公司或企業聯系起來,使他們互相作用,相互連接。發達國家為了提高技術交易的效率和成功率,讓技術需求方或潛在的技術需求方盡快了解到他們能夠獲得技術的渠道和想要的技術,都會積極建立完善的、有效連通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技術交易信息網路,這也是其技術市場充滿活力、成交規模大的有力保證。如日本技術交易所賴以服務的基礎便是技術交易信息網路和強大的資料庫,其聯網和資料庫相當廣泛。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末籌資800億美元建成了一個覆蓋全國50多個州的信息網路,供企業查詢信息。德國也更新了科技成果轉化信息的資料庫系統,使之能夠更有效地發揮信息平台的作用(楊萍,張源,2010)。此外,英國、法國、荷蘭等國也建有強大的技術交易信息網路,促進了各個地區、各個領域和企業的技術交易與交換(安玉琢,2000)。

(四)政策法律保障機制

政策法律支持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首要前提。關於如何促進科技成果的順利轉化受到了諸多國家和地區的高度重視,這些國家和地區紛紛從戰略層面制定相關的法律和政策措施,以實現政策法律與成果轉化之間的良性互動。

1.發達國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法律制度

發達國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立法可以分為核心的法律制度和相關配套的法律制度。核心的法律制度是與科技成果轉化直接相關的法律制度,與核心法律制度相配套的其他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促進科技成果轉移的法律制度,與稅收相關的法律制度,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法律制度以及保護和利用知識產權的法律制度等(圖4-2)。

圖4-2 核心法律制度的配套法律法規

1)促進科技成果轉移的法律制度。促進科技成果轉移的法律制度是指對鼓勵科技成果轉化、引導成果轉化的方向和重點、保障創新主體的合法權益、營造科技成果轉化的環境起到關鍵性作用的法律制度。集中表現為針對科技成果轉化的專門立法,多是原則性規定。如:美國的《拜杜法案》(1980年)進行了以促進政府資助所產生發明的利用,鼓勵小企業最大限度地參與政府資助的研發活動,促進政府部門、商業主體與非營利組織(主要指大學)之間的協作為目的的一系列對科技成果管理制度的改革與創新(李恆,2009),該法案使每年數以萬計的發明被披露,科研成果的利用率可達70%(張玲,賈淑英,2008)。《史蒂文森-威德勒技術創新法》(1980年)及隨後的一系列修正法案加強了聯邦政府及研究機構對技術轉讓的責任,去除制約技術轉讓的不合理障礙,加速了聯邦資助技術成果的轉移。《技術創新法》(1980年)要求聯邦實驗室成立專門的技術轉移部門,探索與政府、公司、企業的技術合作方式。日本1996年頒布了《科學技術振興事業團法》,以加強科學研究的基礎設施,加強研究交流活動,促進新技術開發和技術成果的普及。此外,英國政府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發表的《科技白皮書》、《技術展望計劃》,韓國1997年制定的《科學技術創新特別法》,法國1999年制定的《技術創新與科學研究法》,德國的《科學技術法》等都可以視為促進科技成果轉移的法律制度,它們都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發達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的步伐。

2)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法律制度。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主要發達國家更是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作為本國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美、日、歐各國紛紛出台鼓勵和促進中小企業與政府研究機構或大學進行聯合技術開發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法律制度(李恆,2009)。美國制定的《拜杜法案》專門調整政府資助中小企業和非營利性機構在完成或者履行政府合同過程中所產生發明的權利和義務(萬金榮,2006)。德國政府在1978年制定針對資金短缺中小企業技術進步的方案,使至少1/3以上的中小企業得到政府的科技資助。2000年6月,歐洲議會通過了《歐洲小企業憲章》,將重視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也推進了小企業與大學、科研院所的跨國結合(李恆,2009)。美國的《小企業技術創新進步法》(1982),《小企業技術轉移法》(1992);日本的《中小企業創業活動促進法》(1995);韓國和中國台灣在20世紀90年代頒布的《中小企業基本法》和《中小企業發展條例》等法律也對中小企業在結合研究中的技術發明權做了特殊保護條款,推動了科技成果轉化向深度與廣度的發展。

3)稅收法律制度。稅收政策作為激勵產學研創新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很多國家都有所應用,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美國政府先後出台了《減稅法》(1992年)以及《新稅法》(1998年),給予中小企業創新開發以較大的減稅空間和機會,調動了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加拿大政府制定的科學研究及試驗開發稅收優惠計劃,根據企業的規模對企業的科研和技術開發投資給以稅收減免,規模越小,獲得的優惠就越大(萬金榮,2006)。然而,從國際實踐來看,大多數針對企業技術創新的稅收優惠措施並不是一種獨立的稅制安排,更多的是體現在能夠激勵技術創新的各種計劃和制度中,方式比較靈活。

4)知識產權制度。知識產權制度紮根於市場經濟,以科技成果的產權明確界定和有效保護為主要特徵,為技術創新和技術轉移提供了一種內在的動力機制和一個外部的公平競爭法律環境,是科技成果轉化順利進行的保障。美國《專利法》規定對發明專利的保護期為20年(1994年以前為17年)(銀純泉,2003)。《國家技術轉移與升級法》(1996年)保證了參與共同合作研發公司的知識產權利益,提高了團隊研究人員及發明人的獎勵,對促進技術創新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李玉玲,趙德鑄,2010)。日本於1999年頒布《產業活力再生特別措施法》,修改了大學發明專利權的歸屬原則,規定了專利年費和專利申請手續費的減免特例。2003年制定的《知識產權基本法》和《知識產權高等法院設置法》使日本成為全球迄今知識產權戰略最為系統化和制度化的國家,極大地促進了日本的科技成果轉化。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後有美、日、法、韓、印等十幾個國家提出並實施「知識產權立國」戰略,制定和實施相應的政策措施,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5)促進產學研合作創新的法律制度。促進產學研結合創新的法律是指以促進產學研結合創新為根本目標的技術創新法、技術轉移法等立法或與產學研結合創新密切相關的法律制度。國外關於該類型的法律較為豐富,推動了產學研結合創新的發展。如:1986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聯邦技術轉移法》,授權聯邦各機構與公司、大學和非營利機構達成對各方都有利的合作開發研究協議,為聯邦實驗室和私營部門間的合夥關系建立了基本框架(李玉清,2012)。韓國頒布實施了《協同開發促進法》,大力支持「產、學、研」合作開發(萬金榮,2006)。1998年,日本通過了《研究交流促進法》的部分修正案,增加了促進大學科研成果產業化和產學官合作的專門規定,從政策上進一步促進了日本的「產學研合作」。《研究交流促進法》(1986年)、《產業活力再生特別措施法》(1999年)也出現了專門促進產學研合作的條款。此外,眾多發達國家還推出了一系列計劃來強化產學研協作,諸如:芬蘭的「國家技術計劃(National Technology Programmes)」、新加坡的「技術升級扶持企業增長計劃(Growing Enterprise with Technology Upgrade)」及「營運與技術路線圖計劃(Operation and Technology Road-mapping,OTR)」、丹麥的「創新共同體協議(Innovation Consortia Initiative)(DK 17)」、美國的小企業技術轉移研究計劃(STTR)等(張嵎喆,蔣雲飛,2010)。

2.發達國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措施

1)激勵科技成果轉化的稅收措施。各國的稅收優惠一般以加速折舊、投資抵免、費用扣除、稅轉貸等間接優惠的形式為主,同時輔之以減免稅等直接優惠。美國稅法規定,企業委託大學或科研機構進行基礎研究,根據合同所支付的研究費用的65%可從所得稅中抵免,同時對新產品的中間試驗產品給予免稅優惠政策。1982年頒布的《小企業發展法》,維持了美國將近20年的低所得稅。在風險投資方面,美國採取對風險投資額的60%免除征稅,其餘的40%減半徵收所得稅的措施(李恆,2009)。柯林頓政府上台以來進一步強化了稅收減免政策,如宣布研究開發的稅收減免政策永久化,企業主持的學術研究再附加25%的稅收減免優惠,對新研究開發財團頭兩年再減稅10%等(李恆,2009)。德國政府在風險投資政策環境改善方面採取了更加直接的方式,即由政府和銀行共同承擔風險,以低息貸款等方式來改善風險投資的政策環境。法國政府推行了科研稅收信貸制度以促進技術創新,即企業第一年用於研究與開發支出的50%可以免稅,以後每年增加投資的50%可享受免稅。英國政府於1981年制定了「貸款投資擔保計劃」,規定私人銀行機構對高新技術中小企業貸款總金額的80%由政府擔保(李恆,2009)。俄羅斯聯邦的《企業財產稅法》和《稅務法典》的相關規定中,也對科研機構、企業和組織進行科學研究和試驗設計工作及從事與科研活動有關的商品、勞動、服務給予了不同程度的稅收減免,對技術創新及科技成果轉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2)保障科技成果轉化的政府采購政策措施。政府采購是各國政府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重要政策措施。保障科技成果轉化的政府采購政策措施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優先購買本國高科技成果的「優購」、「首購」政策。二是對技術落後、低附加值政府采購產品的「限購」政策。三是政府對尚待研究開發產品的「訂購」政策。美國是最早採用政府采購政策的國家之一,與政府采購相關聯的法律、法案多達 4000多個(李恆,2009)。2004年補充後的《聯邦政府采購法》和1933年美國出台的《購買美國產品法》對本國高新技術產品的高份額政府采購政策進行了詳細的規定。以集成電路為例,1960年集成電路產品問世之初,100%由聯邦政府購買。英國政府從中央到地方近年每年采購總量在1000億英鎊左右。為了加強對高科技產業及戰略性產業的扶持,英國政府要求政府部門、政府實驗室、國有公司在計算機和通信器材等的采購上,必須從本國公司購買,使政府采購成為政府實現科技、經濟與社會目標的一種公共財政支出手段,為培育英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自主知識產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李恆,2009)。

3)保護科技成果的知識產權政策。很多發達國家都十分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將知識產權戰略提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如韓國政府認識到知識產權保護和應用在激勵競爭中的重要性,於2004年3月宣布,將原屬商業、工業與能源部的韓國知識產權局轉屬於科技部,並對知識產權局的職能進行了重新部署,建立起了更加有效的促進技術創新的知識產權體系。日本2002年7月通過《知識產權戰略大綱》,明確提出「知識產權立國」的目標。2003年2月,由政府內閣首相親自掛帥的知識產權戰略部成立,之後又相繼出台了若干個「知識產權戰略推進計劃」。於此,一個由知識產權創造、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應用、發展多媒體素材產業、人才培養和提高國民意識等五大部分組成,包括270項具體措施的完善的知識產權整體戰略體系正式形成(李恆,2009)。

為鼓勵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各國政府大都採取了下放政府資助研究成果所形成的知識產權歸屬權的措施。美國政府1980年出台的《拜杜法案》是主要發達國家下放知識產權歸屬權這一措施開始實施的標志。日本也有類似於美國的拜杜制度,其1999年頒布的《產業活力再生特別措施法》規定,受國家和特殊法人之委託研究開發所得的成果及知識產權可歸屬與受託人。2002年《日本知識產權戰略大綱》規定取消上述條款中關於特殊情況的規定,將該條款適用於所有委託研究開發的預算項目。英國為推進知識產權的有效保護、加速轉移和開發以形成生產力,把過去政府資助的研究項目所得知識產權一般歸國家所有,改為歸項目研究機構所有。歐盟主要通過諸如《公共研究機構專利和許可》等研究報告來修訂受資助研究成果的歸屬與使用的規則,推動知識產權的所有權向執行機構轉變。

㈣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的主要科研成果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成立以來,承擔完成了中央和有關部門委託的大量重要研究課題,並提供了大量有參考價值的綜合分析報告;參與了《台灣問題與中國統一》(白皮書)、《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以及有關重要對台文件、領導人講話的起草;承擔了多項國家社科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委託的重大研究課題或特別項目。台灣研究所編輯出版的《台灣總覽》、《台灣經濟總覽》、《當代台灣人物大辭典》、《海峽兩岸經貿投資大全》、《台灣機構、社團、企業大全》、《中國國民黨全書》、《答台灣同胞問》、《台灣知識問答》等工具書和台灣問題知識讀物,對大陸台灣研究和涉台宣傳教育起了開拓性的作用。同時,台灣研究所還完成了一大批學術著作,包括《海峽兩岸關系概論》、《一國兩制與台灣前途》、《台灣問題的由來與發展》、《轉型期的台灣》、《兩岸經貿關系探討》、《台灣問題實錄》、《民進黨執政狀況研究》、《民進黨政商關系研究》、《民進黨大陸政策研究》等,參與編撰的《中國台灣問題》(幹部讀本)、《中國台灣問題》(大學生讀本)、《台灣問題讀本》(中共中央黨校教材)、《中國台灣問題外事人員讀本》等涉台教材具有廣泛影響。台灣研究所研究人員每年以個人或合作名義撰寫了近百篇有關海峽兩岸關系和平統一以及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歷史等方面的學術論文,對繁榮祖國大陸的對台學術研究發揮了積極作用。

㈤ 為什麼說台灣新竹是矽谷

亞洲矽谷:台灣新竹科學工業園區

近年,海外許多媒體都在關注新竹。《經濟學人》雜志、《紐約時報》以及《亞洲華爾街日報》等都對它進行過報道。1995年的5月,美國《商業周刊》稱新竹為亞洲的矽谷。美國一家有影響的雜志還把它選為近年來全球發展最快的十大園區中的第一名。

新竹工業園區佔地580公頃,擁有265家大小高科技公司,其中有103家是海外留學者回來建立的,共創造了68000多個就業機會,年產值高達4000億台幣。新竹科學園區的誕生,帶動了台灣經濟的蓬勃發展,還使台灣許多科技產業名列世界前茅(僅次於美國、日本)。園區電子產品,像網路卡、影像掃描器、終端機、桌上電腦等產值,均佔全島50%以上,在世界上也能排名一、二。台灣地區IC產業的製造,包括電路設計、集成電路等,也由該園區壟斷了,由於它的存在,台灣地區已經成為全世界第四大半導體工業製造者,僅次於美國、日本和韓國。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形成與台灣的產業結構轉換有直接的關聯。自60年代中期開始,台灣搞的主要是加工出口工業,當時共有三個主要加工出口區,均以大力引進技術、吸引外國公司投資、增加就業機會和賺取外匯為主要目標。每年都要創造出100多億美元的進出口值。l971年第一次能源危機爆發之後,台灣的經濟便面臨轉型的問題,而轉型的方向只能是發展高科技。經過多年的探索,台灣終於決定建立一個科學工業園區。

在地點的選擇上,為了得到學校和研究機構的配合,新竹成了最好的候選地點,因為這里有以產業研發為主要課題的工業技術研究院和兩所著名的大學:(台灣)清華大學和交通大學。

眾所周知,美國的矽谷之所以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就因為它靠近被喻為矽谷創新心臟的斯坦福大學等知名學府。同樣,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後來之所以成為著名的科技重鎮,創造了高科技產業傳奇,也是由於藉助了交大、清大和工研院的力量。

交通大學共有學生約8500人,教授約600人。交大不但提供充沛優秀的人力資源,還可在人才培訓上支援園區。交大與園區只有一牆之隔,園區創設以來,交大有許多優秀的學生到園區創業。據統計,在園區的高科技公司中,大約有70%為交大校友。他們有的從事研究工作,有的從事行政工作。

交大十分重視工程技術的研究,除了為園區培育出許多創業人才之外,還為園區培養在職的技術人才。交大每年辦對外培訓班,參加學習的大多來自園區。因為靠得很近,園區的職工可以隨時隨地到交大校園中同那裡的教師和學生交流。

交大還設有毫微米實驗室,並在進行中央處理器(CPU)、次微米及深次微米、IC靜電保護等技術的開發,這對於提高了園區的國際競爭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園區對交大的回報則是每年提供兩千多萬元的研究經費。

(台灣)清華大學是一所綜合性大學,共有6個學院,學生人數約6800人,教授約700人。清大著重科學理論的探索,它對園區產業的影響力雖不如交大深遠,但在人才的培育方面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如清華的校友們集資成立了一個機構——自強基金會,著重做園區在職人員的技術培訓工作。還有很多教授擔任科學園區的顧問,幫助園區制定研究發展計劃。很多優秀的學生和研究人員都願意把自己的成果用於園區,畢業後也願意到園區工作。清大的電鏡中心擁有高解析電子顯微鏡,可以清晰地觀察IC面的結構,園區許多廠商都願把自己的樣品拿到那裡去檢驗。清大還為園區的IC產品做了許多具體的把關工作。科學工業園區給清大的回報是,每年為清大提供兩千多萬新台幣的技術研究經費。

工業技術研究院位於園區東面約5公里,有電子、光學、電腦與通訊、材料、機械、化工、能源與資源、工業安全衛生、測量等12個研究單位,約6000名工程師,20餘年來已開發出許多技術,並在園區創建公司31家。工業技術研究院在園區還擁有多個實驗室,分別為高速電腦中心、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及太空計劃室。其他研究機構包括精密儀器發展中心和機械設計製造中心、毫微米元件實驗室等。

工業技術研究院以研究應用技術為主體。如果把交大的許多優秀學生和研究人員看作是促成IC產業成長的基因,那麼,讓這些基因成為產業的就是工業技術研究院。是交大的畢業學生和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所的研究人員共同造就了舉世聞名的、位居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半導體產業。現在台灣地區盡人皆知的聯華電子、台灣集成電路等都與該院的電子所不無關聯。該院對IC產業的技術研究開發也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工業技術研究院每年都接受4億元新台幣的委託經費,用於研究電子、電腦與通訊、光電、材料等技術,並把它們的研究成果及時移轉到廠商那裡,促進了資金與技術的有效結合。該院除了轉讓技術,還協助園區廠商提高職工技術。譬如,他們特地成立了開放實驗室,供園區廠商們使用。更值得稱道的是,最近兩年,他們建立了一個企業扶助中心,以極低的租金把辦公室和實驗室租給那些成立不久、房屋緊缺的高科技公司使用。

一、園區的政策法規優勢

目前,園區共有高科技公司272家,其中台灣公司222家,外國公司50家。產業分集成電路、電腦及通訊、光電、精密機械和生物技術六類。整體營業額4550億元,增長率13.8%。累計資本額5106億元,國內資金佔90.1%,國外資金佔9.9%。

為促進科學工業園區的建設,決策層提供了一系列優惠條件,20年前,世界上建立科學工業園區的國家屈指可數,這些國家的科學工業園區多是來自民間的自發力量,主要是學校和企業利用多餘的資源建立的。就拿美國矽谷來說,就是以斯坦福大學的師生為中心,結合了幾個創業投資公司,利用他們的人才、技術和資金而建立的。台灣的科學工業園區和他們不同,它是由政府主辦的,帶有較強的計劃性。

台灣當局向園區廠商提供了很多優惠政策。在土地的使用方面,採取了只租不賣的政策,還在園區預先建築了許多標准廠房,大大降低了廠商進入園區設廠的成本。當局規定,只要你有創意,即使資金不足,也可進入園區。在進入園區設廠程序方面,當局還專門成立了一個管理局,在園區辦公,設立單一窗口,使得進入園區設廠的手續非常簡單。

當局向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廠商提供的優惠條件還有如下幾條:

稅收優惠:新設的科學工業項目5年內免徵營利事業所得稅,從它的產業開始銷售或勞務開始提供之日起兩年內,廠商自己選定4年內的任何一會計年度的首日開始,連續免徵營利事業所得稅。

投資人權益保障:外國投資人享有與本地投資者相同的優惠條件及權利,外國人或海外華僑投資的盈餘,資本項目可申請匯出。

政府參與投資:投資人可申請非民間機構參與投資,出資額可高達總資本額的49%。

專利權或專門技術作股:投資人可以專利權或專門技術作股,最高可達總投資的25%,但二者合計不得超過資本額的25%。

低息貸款:科學工業可向交通銀行以低於一般銀行放款2%的利率申請貸款,支付購置機器設備的價款及興建廠房設施。

獎勵辦法:管理局提供創新技術研究資助金,每個獲得核準的計劃,最高可獲得新台幣500萬元的資助金。

二、園區的企業文化優勢

確立新的經營觀念,排除家庭色彩,鼓勵員工股是在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形成的一種新的企業文化。

在以往的企業中,往往家庭色彩很濃厚,老子任董事長,其他的職務不是由其子女擔當,就是由其親戚、朋友包攬,員工即使才華出眾也只有出力干大活的份兒,能夠被提拔重用的是鳳毛磷角。在這樣的企業中,業主和員工的關系,是單純的僱傭、被僱傭的關系。這樣,員工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調動不起來。這樣的公司,是很難興旺發達的。

Acer企業集團的總裁施振榮初進園區設廠時,搞的就是這種具有家庭色彩的企業,凡事都是自己說了算,由於個人能力有限,出現不少失誤,不久就把廠子搞垮了。由此他領悟到,要使企業成功,不一定凡事都由自己做主,必須建立一個具有多種才乾的領導班子,發揮眾人之長,協助自己工作。對領導班子的選拔,只能是唯才是法,而絕不能是任人唯親。還要激勵員工入股,利潤與大家分享。後來,他按照這種想法東山再起,創辦了Acer電腦企業集團,成為台灣地區最大的電腦製造商。

如今的園區,許多公司剛剛建立,職員就可以入股。等到公司開張,股票上市,股價上漲時,公司將它高價出賣,公司的利潤跟員工分享。這樣,從眼前看是降低了投資人的收入,但在公司的廣大員工中形成了一種與公司共命運的心態,增強了公司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充分調動了職員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終會給公司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

現在,在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土地上,依次座落著遐邇聞名的台灣集成電路、聯華電子、Acer電腦、友訊科技、東訊公司、華邦電子等264家大小高科技企業,這些企業彼此合縱連橫,在資金、人才、技術上互相支援、交流,形成了巨大的綜合效應。

評點:

一個高新技術工業園區不但可帶動一個地區甚至是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還大大提高該國的國際影響,如美國的矽谷。我國在蘇州和北京分別進行了探索和嘗試,並取得了一定成績。尤其是北京的中關村,發展勢頭極為迅猛。在建設科技工業園區時,台灣新竹工業園區的許多成功之處可以借鑒:

1、在工業園區地址的選擇上,一定要靠近科研力量較強的機構,這樣可直接利用其豐富的科技資源。

2、政府扶持和優惠的產業政策的支持。一般科技工業園的建設,需要政府在各方面的扶持,同時制定優惠政策,以吸引外來投資。

3、既獨特又符合實際情況的企業文化。眾所周知,企業文化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因此在大力發展園區的硬體建設的同時,軟體建設也不可忽視。

㈥ 1.列舉第一、二、三科技革命的成果 2.台灣何時被荷蘭佔領過因為什麼

一.
主要成就:

第一次科技革命 棉紡織:一系列紡織機器的發明動力:瓦特改良蒸汽機(1785年 )交通運輸:富爾頓-輪船(美、1807年);史蒂芬孫-蒸汽機車(英、1814年) 1、首先發生在英國,並以英國為主體;2、以輕工業為主導;3、 以蒸汽動力為主要標志;4、技術發明主要源於工人和技師的實踐經驗

第二次科技革命 1、電力的廣泛應用(西門子-發電機、格拉姆-電動機)2、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卡爾·本茨-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萊特兄弟-飛機)3、新通訊手段的發明(貝爾-電話、馬可尼-無線電報) 1、科學同技術開始密切結合2、新技術發明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國家3、一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第三次科技革命 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 1.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2.科學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3.科學技術各個領域相互滲透。

二.

從16世紀開始,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西方殖民者相繼東來,搶占殖民地,進行掠奪性的貿易,亞洲地區的東南海洋成了西方殖民者橫行海上的「走廊」。寶島台灣,由於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更引得西方殖民者尤其是荷蘭人垂涎三尺。

明朝後期,正是歐洲一些國家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它們為了積累財富,實施殖民政策,把魔爪伸向亞洲、非洲各地,瘋狂地進行搶劫掠奪。最早入侵亞洲的是西班牙、葡萄牙,接踵而來的是荷蘭和英國。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1557),葡萄牙殖民主義者利用欺詐手段,攫取了中國的澳門,並狂妄地宣稱台灣為澳門屬地,企圖進一步入侵台灣。明穆宗隆慶五年(1571),西班牙占據菲律賓的呂宋島,並於明高宗天啟六年從呂宋出發,侵入台灣北部的雞籠(今基隆),修築了雞籠城,又侵佔了淡水,築淡水城。

荷蘭對中國的侵略始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殖民者「駕大艦,攜巨炮」,以「通貢市」為名,對我國沿海各地進行侵擾,企圖奪佔一個地方,作為控制對華貿易和劫掠中國財富的基地。

荷蘭殖民主義者先佔據了爪哇島(今屬印度尼西亞),接著與葡萄牙爭奪澳門,被葡萄牙打敗後,逃到澎湖。1604年7月,荷蘭駐爪哇提督韋麻郎率艦2艘,由爪哇出發,8月抵達澎湖。由於當時明朝政府派駐澎湖的軍隊已經撤回,荷軍8月7日在未遇到任何抵抗的情況下,順利在澎湖登陸。不久,荷蘭侵略軍頭目高文律於天啟二年派兵騷擾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要求開辟租界。福建巡撫得悉後,命令都司沈有容率帆船50艘於11月18日前往澎湖,責令荷軍離去,並禁止百姓下海,以斷絕對荷軍的物資供應,荷軍被迫於12月15日撤離澎湖。

㈦ 台灣的經濟

台灣經濟與科技

一、經濟概況

1949年以來,
台灣經濟發展大致經歷四個時期:

(一)經濟恢復時期(1949-1952年)。當時台灣人口劇增,物價飛漲,工農業生產幾乎停頓,而軍事性開支卻占財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眾生活困難,經濟瀕臨崩潰。為此,台灣當局採取了一系列旨在穩定社會和恢復經濟的政策與措施,土地改革、改革幣制、外匯貿易管制,優先發展電力、肥料及紡織工業等。50年代台灣農業發展迅速,增長率年均達各4.7%。此外,從1950年下半年起,美國開始對台灣實行經濟援助,注人大量資金幫助台灣恢復經濟。到1952年,台灣經濟基本恢復到二戰前的最高水平。

(二)以農養工發展時期(1952-196O年)。當時台灣經濟基本上以農業為主,勞動力過剩,對外貿易和國際收支均逆差嚴重,外匯極度短缺,民眾因收入低而無力消費進口工業品。台灣當局以穩定中求發展為指導思想,確定了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的方針。土地改革促進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產品及其加工品在總出口中的比重非常高,1957年高達 71.5%,成為創匯主力。台灣當局又通過肥料換谷、強制收購等不等價交換方式,獲取利潤,把它轉移到工業部門。在工業方面,重心放在資金需求量不大、技術要求不高、建廠周期短的民生工業上,以島內生產替代進口,以適應島內的消費水準,並節省外匯開支,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減輕就業壓力。形成了糖、茶、菠蘿及香茅油等農副產品加工業,以及水泥、玻璃、木製品、造紙、化肥、紡織、食油、麵粉、塑膠原料及製品、人造纖維、自行車、縫紉機和家用電器等進口替代工業。

(三)出口導向經濟發展時期(1960-1986中)。由於台灣市場狹小,當時進口替代工業的產品市場已趨飽和,若繼續發展將導致經濟後勁乏力。台灣抓住當時國際分工變化的機遇,利用低廉工資的國際比較利益,大力發展加工出口工業帶動經濟發展,並陸續修正或制定旨在促進出口的政策與措施,如進行外匯貿易的改革、實施「獎勵投資條例」、鼓勵民間儲蓄、對外銷廠商實行稅收和融資的優惠、設立出口加工區和保稅倉庫等。這個時期外資對台灣工業化和出口擴張起了重要作用,民間企業從進口替代轉向出口產業,成為經濟成長的主力。台灣企業從日本進口生產資料,向美國出口工業品,形成了生產上依賴日本、市場上依賴美國的三角貿易關系。台灣工業得到了高速發展。從1963-1973年,工業年均增長率高達18.3%,其中製造業的年均增長率達20.1%,工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由196O年的26.9%提高到1973年的43.8%;出口貿易額中工業製品的比重由l960年的32.3%增至l973年的84.6%。至此,台灣工業建立起了一個以出口加工區為依託,以輕紡、家電等加工工業為核心的產業支柱,由此帶動了經濟的發展。

(四)經濟轉型時期(l986年至今)。自8O年代以來,由於台灣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大幅升值,工資也大幅上漲,勞動力短缺,勞動密集型加工出口工業逐漸喪失比較利益和比較優勢,導致民間投資意願低落,經濟發展陷入困境。為此,台灣當局於1986中提出了實行自由化、國際化、制度化的經濟轉型,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場經濟機制,並以產業升級和拓展美國以外的外貿市場作為重大調整內容,確定以通訊、信息、消費電子、半導體、精密器械與自動化、航天、高級材料、特用化學及制葯、醫療保健及污染防治等十大新興產業為支柱產業。經過近10年的經濟轉型,台灣經濟在自由化、國際化方面取得一定進展,產業升級也初現成效,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工業占製造業的比重目前已達61.5%,其中信息產業發展尤為突出,其產值已名列世界前茅。台灣對外出口市場的重心也逐漸從歐美轉向亞洲,對美國出口比重已由1984年的48.8%下降到1995中的23.7%,對亞洲的出口比重則由1998年的32.8%上升到1995年的52.6%。出口產品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電子、信息、機械、電機和運輸工具產品已佔總出口的50%以上。對外投資大幅度增長,開始成為凈資本輸出地區,累計至1995中,對外投資約300億美元。在這一時期,台灣與祖國大陸及香港的經濟聯系也日趨密切。

台灣經濟發展較快的原因概括起來有如下幾點:

(一)得益於大量的美國經濟援助以及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美國從自身戰略利益出發,從1950年至1965年給台灣的經濟援助共計l5億美元。15年間,「美援平均約佔台灣投資毛額的34%,從而彌補了台灣商品及勞務人超的91%」。美國對台灣的經濟援助不僅限於資金或物資,還包括軍事援助、低利貸款、直接投資、技術轉讓和人才支援等。美援在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台灣學者認為,如果沒有美援,「台灣經濟至少要比現在落後20-3O年」。此外,戰後西方國家在60-7O年代的經濟繁榮,給台灣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提供了巨大的市場。

(二)從祖國大陸帶去的財物和人才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國民黨統治集團敗退台灣時,從上海運送黃金 80萬兩以及大量銀元、美鈔到台灣,由孔、宋家族將20億美金轉移至美國花旗、大眾等銀行,並帶去了大批各類財經人才。這些資金和人才對台灣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國民黨統治集團還將大量的機器設備運到台灣。

(三)台灣民眾為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台灣民眾勤奮節儉、吃苦耐勞,對台灣在提高儲蓄率以集聚資本,以及開拓國際市場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農民在工業化過程中作出了犧性,中小企業者成為出口貿易的主角。

(四)台灣當局制定了穩定中求發展等經濟政策。如在發展策略上先發展農業及勞動密集型工業,再發展資本與技術密集工業;先發展進口替代工業,然後發展出口導向工業,較好地結合了台灣的實際情況,並有效地利用了國際經濟環境變化的契機。

(五)兩岸經貿關系的發展,對台灣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近十多年來,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已具一定規模,互補互利的局面正在形成,祖國大陸已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腹地。台灣每年從兩岸貿易中獲得巨額順差,保證了其貿易收支的平衡,且提高了其在本島的投資能力。大批台灣勞動密集型企業投資大陸,緩解了其在本島發展的困難,並且有利於台灣產業的轉型與升級,特別是有利於高新技術產業的成長。祖國大陸在台灣出口份額中的比重上升,減輕了台灣外貿對美國市場的過度依賴,對台灣經濟的穩定也有重要作用。

台灣經濟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較高,但內需市場狹小,自然資源較少,科技基礎薄弱,井受此制約,形成了「淺碟子經濟」的特點。這一特點主要表現在對海外市場和技術的依賴程度較高。1980年,台灣經濟發展對對外貿易依存度高達95.6%,其中對出口貿易依存度也達47.89%;1995年的依存度雖有所下降,但仍高達81.65%,其中對出口貿易依存度還有42.36%。近幾年來雖然台灣產業升級取得一定成效,但關鍵技術仍然對外依賴性較高,如集成電路晶元產量已躍居世界前列,但其電路設計這一關鍵技術仍主要依靠發達國家。所以,台灣產業升級雖有進展,但整體工業技術並無突破性發展,工業技術自主開發能力不強的基本格局仍未改變。台灣經濟對外依賴程度較高,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和制約較大。近幾年台灣經濟能維持適度增長,新市場開拓、貿易創造效果大於技術創造效果。

長期以來,台灣財政狀況不佳,稅基萎縮,賦稅收入年增長率從1992年19.7%一路下滑到2001年的-6.7%。同時,各級公庫和「國庫」支出增長很快,在支出結構中,軍備開支佔了財政預算的很大比重,如1996年的財政預算中,「國防支出」(未含外購軍備的特期預算)佔了22.1%;若再把行政開支計入,整個財政開支中非生產性開支的比重很大。財政狀況持續惡化,至2002年,台當局總負債已接近4兆新台幣,債務余額佔GDP比重超過30%。

台灣經濟發展還受島內政爭激烈和兩岸關系不穩定因素的影響。近幾年來,台灣政黨之爭異常激烈和頻繁,大大影響了有關政策與法規的制定和執行,也成為行政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再加上「黑金政治」猖獗,使許多重大項目的工程進度和質量受到負面影響。同時,由於台灣當局推行分裂政策,造成兩岸關系的不穩定,影響了台灣民間資本和外國資本在台灣的投資意願。

綜上所述,台灣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均是政治、經濟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雖然台灣當局採取了某些相應措施,其中某些措施不乏助益,但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二、科技概況

台灣科技發展與其經濟發展是緊密相關的,戰後以來大體經歷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是奠基期(l959-1968年)。50年代,台灣當局以穩定經濟作為主要目標,無力顧及科技的發展。直到1959年,台灣當局才頒布「長期發展科技計劃綱領」,主要目標在於充實科技發展的基礎。同年,成立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簡稱「長科會」),負責規劃和推動長期科學研究。在這一時期,科技研究發展方向以基礎科學為主,同時通過各種補助措施,培養研究人才。

第二階段是初步發展期(1969-1980年)。60年代末到 70年代,台灣工業的發展重點由輕工業轉向重化工業,提高了對產業技術的要求。為此,1968年台灣當局頒布「十二年科學發展計劃」,在擴大研究基礎、改進科學教育的同時,進一步加強應用科學的研究,先後成立了工業技術研究院和「行政院」「應用技術研究發展小組」,並注重促進企業投資科技研究工作。

第三階段是全面推動科技發展期(1980年至今)。隨著80年代中期以後台灣經濟進入轉型期,科技水平較低已成為推動產業升級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台灣當局開始加大科技經費和人員的投入,制訂一系列相應計劃和發展政略,以實現將台灣建成「科技島」的長期目標。 1978年,台灣當局首次召開由產、官、學界參加的科學技術會議,次年頒布「科學技術發展方案」,作為現階段科技發展的最高指導方針。此後,科技會議每四年召開一次,制定出新的發展政策與計劃。

80年代以來,台灣科技發展較快。從對科技發展的投入看,從1986年到1996年的10年間,科研經費增長了4.8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由1.14%提高到1.85%;研究人員數增長了2倍,每萬人口擁有的研究人員數由14.3人提到33.4人。從科技研究發展成果看,本地專利項目1996年達到19410項,是1986年的3.3倍;台灣SCI論文發表篇數的國際排名,由1989年的第28位提高到1994年的第20位。在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方面,1980年台灣成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推動了信息、半導體通訊等高科技產業的發展,1997年高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值占總出口的比重達到39.7%,較1986年提高了一倍多。目前,台灣信息產業和半導體產業產值已分別躍居世界第三位和第四位,成為世界上重要的加工生產基地,半導體集成電路生產技術已接近和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從科技的發展特點看,由於台灣經濟規模較小、中小企業占絕大多數,民間科技研究發展先天不足,因此台灣科技行政部門在科技發展過程中居於主導地位。科技經費的總投入中,80年代官方投入佔60%以上,民間占不到4O%;9O年代民間投入相對增加,官方與民間仍各佔一半左右。目前,科技研究體系主要由科技行政部門以及公營企業所屬的研究機構、專門的財團法人研究礬構、各大學及民間企業所屬的研究機構組成。

從科技研究的分工看,基礎研究主要由「中央研究院」及各高等院校承擔,應用科技研究主要由工業技術研究院及各科技行政部門所屬的研究機構承擔,軍事科技由中山科學研究院負責,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市場化則由企業承擔。

盡管8O年代以來台灣科技發展取得較快進步,但受限於經濟規模、企業結構及人才等因素,在總體上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甚至也落後於同等經濟發展水平的韓國。如台灣科技經費總投入僅為韓國的一半。總體研究發展水平的落後,使目前台灣高新技術產業在關鍵技術、關鍵零部件等方面都嚴重依賴日本和美國;多半台灣廠商的生產技術仍然依靠引進。信息、半導體等產業雖然發展較快,但由於缺乏自己的關鍵技術,大多隻能採取受委託加工製造方式,利潤大多由掌握關鍵技術與零部件的外國廠商抽走。

㈧ 最近最前沿的科學成果

字數有限,內容無限啊,就撿幾條吧,內容也有刪減的。

新生哺乳動物心臟受損後能自愈【醫學】
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在2月25日出版的《科學》雜志上報告說,老鼠實驗表明,新生哺乳動物的心臟在受損後完全能夠自我癒合,這一發現可為治療人類心臟病提供新的思路。
實驗中,研究人員將剛出生一周的小鼠15%的心臟切除,結果發現,在3周內,受損的心臟重新完好地長出來,其外觀和功能與正常心臟無異。研究人員認為,仍在跳動的未受損的心臟細胞,也就是心肌細胞,是新生細胞的主要來源。這些心肌細胞會停止跳動一段時間並且分裂,從而為心臟提供新鮮的心肌細胞。
「心臟病是發達國家威脅人們健康的頭號殺手,這是我們在尋找心臟病治療方法的道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該研究報告作者之一、內科醫學助理教授希沙姆·薩迪克說,「我們發現,新生哺乳動物的心臟能夠自我修復,它只是在發育老化的過程中忘記了這一技能。目前的挑戰是要找到一種方法來幫助成年後的心臟回想起如何重新進行自我修復。」
此前的研究已經證明,一些能夠重新長出鰭和尾巴的魚類和兩棲類動物等低等生物也可以部分再生其受損的心臟。「相比之下,成年哺乳動物的心臟缺乏這種重新長出失去的或者受損的組織的能力,其結果是,當心臟出現損傷時,比如心臟病發作後,心臟就會變得越來越虛弱,最終導致心臟衰竭。」薩迪克說。
報告的另一位作者、分子生物學家埃里克·奧爾森博士說,成年後的心臟在發生損傷時無法再生,這是心血管醫學領域面臨的一個主要障礙。而這項工作表明,在出生後的一段「窗口期「內,哺乳動物的心肌再生是有可能的,只是這種再生能力隨後就失去了。有了這些認識,未來將可以通過葯物、基因或者其他方法以喚醒成年老鼠乃至成人的心肌再生能力。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下一步將趁心臟仍具備再生能力時對這個短暫的「窗口期」加以研究,並找出心臟是如何以及為什麼會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關閉」這一非凡能力的答案。(來源:科技日報 陳丹)

蘭州重離子冷卻儲存環成功加速83號元素鉍 【物理&化學】
文章來源:近代物理研究所 發布時間:2011-02-25
2月25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技人員在蘭州重離子研究裝置(HIRFL)冷卻儲存環(CSR)主環上成功實現了83號元素鉍離子(209Bi36+)束流的冷卻累積並加速到每核子能量170MeV,鉍離子是繼C,Ar,Ni,Kr和Xe等之後,HIRFL-CSR新加速的最重的離子。重離子209Bi36+束流的成功加速,既驗證了HIRFL-CSR的極重離子加速能力,也是我國重離子加速器技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的重要標志之一。
鉍金屬顆粒在超導ECR離子源SECRAL中被加熱蒸發,並在等離子體中電離產生209Bi36+離子,引出形成束流。209Bi36+束流經HIRFL-SFC迴旋加速器加速到每核子能量1.9MeV,在主環(HIRFL-CSRm)中經9秒累積到~2.5×107個離子,加速後能量達到每核子能量170MeV(單離子動能35.5GeV)。下圖為HIRFL-CSR主環加速209Bi36+束流過程中離子電流監測器DCCT上的監測信號。

研究實現原子間單量子能量交換 【物理】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2月23日報道,美國國家標准研究院物理學家首次在兩個分隔的帶電原子(離子)之間建立了直接運動耦合,實現了原子之間的單量子能量交換。這一技術簡化了信息處理過程,可用於未來的量子計算機、模擬技術和量子網路中。相關研究發表在2月23日的《自然》雜志上。
研究人員解釋說,他們讓兩個鈹離子在電磁勢阱中震盪進行能量交換,這一交換中是以最小能量單位——量子來進行的。這意味著離子被「耦合」在一起,表現出像宏觀世界中如鍾擺、音叉那樣的「和諧震盪」,做重復的來回運動。
實驗利用了一種單層離子勢阱,並將其浸在液氦浴中冷卻到零下269攝氏度。離子之間相隔40微米,漂浮在勢阱表面。勢阱表面裝有微小電極,讓兩個離子靠得更近,以便產生更強的耦合作用。超低溫度可以抑制熱量,避免擾亂離子行為。研究人員在勢阱上放了震盪脈沖來檢測鈹離子頻率。
研究人員還用激光製冷減弱兩個離子的運動,再用兩束反向紫外激光束將一個離子進一步冷卻到靜止狀態,調節勢阱電極間的電壓,就開啟了耦合作用。經測量,離子的能量交換每155微妙僅有幾個量子,而達到單個量子交換時頻率更低,間隔為218微秒。從理論上講,離子之間這種能量交換過程能一直持續,直到被熱量打斷。
「首先,一個離子輕微震動而另一個靜止,然後震動傳給了另一個離子,它們之間的能量運動是一個最小的能量單位。」論文第一作者、美國國家標准技術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坎頓·布朗說,「我們可以調節耦合作用,影響能量交換的速度和程度,還能控制耦合作用的開啟或終止。」用電極電壓來調整兩個離子的頻率,讓它們離得更近,耦合作用就開始了。當兩個離子頻率最接近時,耦合作用最強。由於正電荷離子之間的靜電作用,它們之間傾向於互相排斥。耦合使每個離子都具有了兩個電子的特徵頻率。
在未來的量子計算機中,上述技術可用於解決量子系統的復雜問題,破解當今使用最廣的數據加密編碼。不同位置的離子直接耦合可以簡化邏輯運算,有助於校正運算過程錯誤。該技術還可能用於量子模擬,以解釋復雜量子系統如高溫超導現象的原理機制。
研究人員還指出,類似的量子交換作用可以用來連接不同類型的量子系統,如離子和光子,在未來的量子網路中傳遞信息,如勢阱中的離子可以在超導量子比特(昆比特)和光子比特之間作「量子轉換器」。(來源:科技日報 常麗君)

英特爾新型連接技術最大數據傳輸速率可達10Gb/s 【信息】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2月24日報道,美國晶元製造商英特爾公司推出了新型高速連接技術雷霆(Thunderbolt),其理論最大數據傳輸速率可達10Gb/s,該技術有望給用戶帶來高速數據傳輸和高清屏幕顯示。
雷霆技術即2009年英特爾發布的光鋒(Light Peak)技術。光鋒技術是一種用於將計算機及其它設備連接在一起的接線,它不僅像USB連接那樣可以傳輸文件,而且還可以傳送視頻和網路信號,這些數據的傳輸過程需要由Intel的一款功能晶元負責管理。雷霆技術則由一個英特爾控制晶元驅動,使用小型連介面。
然而,雷霆技術目前還無法達到其理論最大傳輸速率,因為英特爾公司現在採用的是銅線而不是光纖光纜。不過,英特爾表示,未來雷霆技術將使用光纖,屆時該技術甚至有望達到100Gb/s的傳輸速率。
英特爾稱,雷霆技術的設計目的是為了滿足高清媒體創造者的需求。雷霆技術可提供更快的數據傳輸速度,不到30秒即可傳輸一部完整的高清電影;該技術也能同時傳輸多種信號類型,使顯示器、外設等能共用一條光纜,以此減少用戶將各種電腦設備連接在一起所需要的光纜數量;培育出開發和使用PC的新方式等。
英特爾全球副總裁鄧慕理表示:「處理高清媒體內容是當前電腦用戶最關注的任務之一,雷霆技術為專業人士和普通消費者提供了更快、更方便處理這些內容的新方式。」
福雷斯特公司的分析師莎拉·羅特曼·艾普斯表示,「雷霆技術並非消費者一直翹首以盼的創新技術,但它是消費者心儀的技術之一,尤其在傳輸視頻方面,擁有獨特的優勢。」
雷霆技術的出現讓消費者對USB3和火線介面(Firewire)等其他連接標準的未來提出了質疑。雷霆技術的數據傳輸速度為10Gb/s;Firewire400的速度是400Mb/s,Firewire800為800Mb/s;USB2為480Mb/s,USB3為3.2 Gb/s。
蘋果公司將成為首個使用雷霆技術系統的電腦製造商,蘋果將在其筆記本電腦上裝配該系統。

激光壓制觀瞄系統 【軍事】
高能激光一直被視為21世紀最有前途的武器,並以其遠射程和強大殺傷力得到各軍事強國的追捧。中國的軍用激光技術發端於上世紀60年代,目前已經取得一定的應用成果。今年9月出版的台灣《全球防衛雜志》為此特別撰文,介紹了大陸激光武器的裝備和使用情況。
文章指出,得益於數十年經驗的積累,中國大陸目前研發的激光武器約有七八種,其中又以配備艦艇及陸戰兵器的戰術性激光武器為多。這類「輕量級」激光武器的代表作,當屬配備於99式主戰坦克上的「激光壓制觀瞄系統」。
從外觀來看,該系統由主控電腦、激光發射器、熱成像儀和干擾機組成,通常安裝在坦克炮塔左後方的旋轉平台上,車長與炮長均可操作。據估測,該設備能夠持續發射100兆焦左右功率的藍綠激光,其威力足以燒傷2公里以外敵軍士兵的視網膜,或直接給對方的光電設備造成毀傷。
激光武器研製
「激光壓制觀瞄系統」擁有被動和主動兩種工作狀態。當系統處於被動模式時,主要依靠告警設備感知敵軍方位,並由干擾機射出一束較弱的激光以標定目標位置;經電腦確認之後,激光束的功率驟然增強從而對目標形成「硬殺傷」。如果開啟主動模式,該系統則首先藉助低能量脈沖對可疑區域實施掃描,一旦識別出對方觀瞄儀器鏡頭所反射回的微光便自動開火將其摧毀。換言之,「搜尋並消滅」就是對其作戰使命的最簡單概括。
基於「激光壓制觀瞄系統」的致盲效用,某些人曾將其視作有違人道的兵器。對此,曾任美國陸軍總參謀長的維克漢將軍在接受國會質詢時明確表示:「戰爭總會致人死傷,即使激光武器讓敵軍士兵瞎眼,這也總比要了他們的命強。」
事實上,美俄兩國早就開發了功能類似的激光武器系統,但將其與主戰坦克相結合卻是中國的首創。文章根據大陸媒體的公開報道判斷,「激光壓制觀瞄系統」 已相當成熟,技術上居於世界領先地位。不過,受制於激光本身的物理特性,這種武器在實戰中仍會受到雨霧等不良氣候的影響,若對手使用反射塗層、護目鏡等對抗手段,它的殺傷力也會打些折扣。

德國科學家發明「思動車」 可僅憑意念開車【運輸】
據英國媒體2月22日報道,德國科學家日前發明的一套無線裝置能將普通汽車變成名副其實的「思動車」,駕駛員真的可以不動手腳、僅憑意念就「開」著汽車到處走。
這組系統由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的科學家研製。首先,要在普通汽車上配備攝像機、雷達和激光感測器,這些裝置能夠完整拍下汽車周遭的環境;其次,駕駛員要戴上裝有16個感應器的特製頭盔,主要用來捕捉大腦發出的信號。
一切准備就緒後,安裝在汽車上的計算機就能解讀這些來自大腦的信號,再將命令執行到汽車上。在第一次試驗中,「思動車」已經能夠按照駕駛員的意思,朝左開或是朝右開。在第二次試驗中,「思動車」成功執行了加速和減速的命令。
不過科學家承認,「思動車」技術還遠未發展成熟,想讓其上路還需一段時日。

南非地下發現地球「最古老的水」 存在約20億年【環境?】
由德國、加拿大等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日前宣布在南非地下約3000米的岩縫中發現了被測定已存在了約20億年的地下水,這很可能是地球上目前已發現的最古老的水。
研究人員是在南非重要的金礦產區韋特瓦特斯蘭德盆地進行鑽探時發現上述地下水的。此外,研究人員還在南非岩縫水中發現了在完全與世隔絕的生態環境中僅靠吸收岩石解析到水中的無機礦物能量為生的微生物。德國科學家稱它們很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之一。

新型納米粒子或可用於疫苗安全遞送 【納米技術】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工程師日前設計出一種新型納米粒子,有望實現對諸如艾滋病、瘧疾等疾病的疫苗進行安全有效的遞送。研究結果公布在2月20日的《自然—材料學》(Nature Materials)上。
這種新型納米粒子由一種可攜帶仿病毒合成蛋白的同軸脂肪球組成。文章通訊作者達雷爾·歐文(Darrell Irvine)稱,該合成粒子可引發強烈的免疫反應,其效果可與活體病毒疫苗相媲美,但比活體病毒疫苗更安全。
在這項研究中,Irvine與同事嘗試使用該納米粒子對小鼠體內一種被稱為卵清蛋白(ovalbumin)的蛋白質進行遞送。他們發現低劑量疫苗產生的三種免疫作用引發了強烈的T細胞反應——小鼠體內達30%的殺手T細胞對疫苗中的蛋白產生特異性。Irvine表示,這種程度可算得上是由蛋白疫苗引發的T細胞反應中最強烈的一種了,完全可以比擬活體病毒疫苗的引發程度,而且,我們無需擔心活體病毒帶來的安全問題。重要的是,這種納米粒子還能引發抗體反應。
目前,除了正在進行的小鼠體內瘧疾疫苗遞送研究,Irvine和同事還在研究開發針對癌症疫苗和艾滋病疫苗遞送的納米粒子。(科學網 張笑/編譯)
相關儀器:90Plus/ZetaPals型高分辨zeta電位及激光粒度分析儀 JEM2100型透射電鏡 流式細胞儀
完成人:達雷爾·歐文課題組
實驗室: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生物工程系、科赫綜合癌症研究所 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 貝勒醫學院國立大分子成像中心 波士頓拉貢研究所

科學家或發現新乳腺癌致癌基因 【醫學】
有望藉此開發更有效的乳腺癌治療手段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常與遺傳有關。最近,英國和加拿大的研究人員合作研究發現,一種名為ZNF703的基因過度活躍,會導致乳腺癌。研究人員稱,這是科學家5年來發現的首個乳腺癌致癌基因,對於乳腺癌的治療極具意義。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2月18日《歐洲分子生物學學會—分子醫學》(EMBO Molecular Medicine)上。
由英國劍橋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使用微陣列晶元技術,同時對大量的細胞組織樣本測試,通過乳腺癌腫瘤細胞與正常健康細胞中基因活性的對比,他們發現,一種名為ZNF703的基因在雌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腫瘤中極其活躍。通過分析,研究人員判定,ZNF703是一個新的雌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驅動基因。
研究人員認為,測試ZNF703基因活性,有助於判斷癌症病人腫瘤發展情況,據此可設計針對性治療方案。而這一發現如經更大規模的研究獲得證實,將為開發出新的以ZNF703基因為標靶的癌症治療手段鋪平道路。
研究論文首席作者、英國劍橋大學的卡洛斯·卡爾達斯教授指出,通過測試這種基因的活躍程度,可使醫生了解標准激素療法,如使用它莫西芬(一種抗雌激素)或者芳香酶抑制劑是否有效,從而幫助醫生確認符合病人病情的針對性葯物。
英國癌症研究所的萊斯利·沃爾克博士則表示,ZNF703是5年來發現的首個乳腺癌致癌基因,對於開發新的乳腺癌治療葯物十分重要,希望能藉此開發出更有效的癌症治療手段。(來源:科技日報 劉海英)

自由電子激光器【軍事】
美海軍利用新型激光器在數秒內擊落巡航導彈
2011年2月21日 10:34
據sify網2011年2月19日報道,美國海軍創造激光武器的新世界紀錄,其利用新型高精度天基激光器,在數秒的時間內擊毀巡航導彈。
據福克斯新聞報道,在海軍研究局的協調下,科學家持續向原型加速器注入500千伏液體,直到其達到320千伏的極限電壓,從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自由電子激光器電子槍注入器系統主任表示,「這是一個創新的方法,以前世界上還沒有用過這種方法。」
當被問及此次試驗對海軍的意義時,海軍研究局項目經理表示,這更快了自由電子激光技術向更新、更強的方向發展。
「軍方目前使用的多為晶體、玻璃固體激光器,以及利用有毒液體材料的化學激光器。而自由電子激光器不同於以上兩種激光器,只需要注入器內部產生的電子。這個過程需要能量的不斷循環。換言之,它比現役的艦載武器都更節能,不會降低艦船的航行速度。」他表示。
目前,自由電子激光器技術需要將加速器置於足球場大小地下倉庫,在一個小型體育館大小的空間里,還充滿了各種管線、導體、電纜。
海軍目前需要確定如何利用電子束轉化成激光射線,以及如何小型化加速器,以裝備於驅逐艦。
介紹一下自由電子激光器
自由電子激光器(Free Electron Laser,簡稱FEL),顧名思義,是利用自由電子工作的激光器。即發出受激輻射的電子並不束縛在原子內,一般是以高能電子束的形式處於加速器中。它被公認為繼同步加速輻射後的第四代光源。本文從同步加速輻射開始,著重介紹其原理,分析自由電子激光相比前幾代同步加速輻射的繼承和超越,並簡要介紹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
同步加速輻射
同步加速輻射是高能電子(或其他帶電粒子)束流打入垂直方向的磁場,電子受Lorentz力偏轉,沿軌跡的切線方向發出的輻射。省略復雜的物理學分析若干,可以求得單個電子的總輻射功率取決於兩個參數:電子束能量和偏轉磁場的強度。在現有的加速器水平上,其亮度可以較旋轉陽極X射線管的峰值高出10個量級。
對其圓周運動的給定含時問題作Fourier的頻域分析,可得其光譜特性。輻射的頻譜分布是平滑連續的
除去以上所述的高通量、高亮度以及頻譜寬廣連續且可以計算的特點外,同步加速輻射還有如下特點:
高偏振性。在軌道平面內為線偏振,在其他平面內為橢圓偏振。一般X光光源沒有此性質。
準直性好。輻射集中在軌道平面附近張角為很小的范圍內。
脈沖時間結構。光脈沖長度為數十至數百皮秒,光脈沖間隔為納秒至微秒量級,且非常固定。
超高真空潔凈環境,保證了發出的光光譜的純凈性。
光源穩定。
如上述分析,將光從單個的二極磁場的轉彎處引出,這就是第一代和第二代同步輻射光源的的結構特點。所不同的是,第一代光源只是寄生在高能加速器上,並非專用;而第二代光源則是專用機器。目前世界上在使用的第一代同步輻射光源約17台,而第二代同步輻射光源有23台之多。北京的正負電子對撞機上寄生的同步輻射光源(BSRF)屬於第一代,而合肥的同步加速輻射裝置(NSRL)屬於第二代。
扭擺器和波盪器
第一二代同步輻射光源的都是平滑的連續譜。這雖然使其可以支持很大光譜范圍內的實驗,但是在一定意義上也限制了其輻射譜功率輸出的極值。扭擺器(Wiggler)和波盪器(Unlator)等插入元件的引入,可以克服這一問題,使其在特定波長的輻射輸出功率進一步提高。
扭擺器和波盪器實際上都是一組N極和S極周期相間的磁鐵組成。它們安裝在直線段真空盒的上下方。磁場沿z方向的分布呈正弦樣式,而電子在上下相間的磁場里,也是作近似正弦曲線的扭擺運動。在每一小段圓周運動中,輻射仍然遵循上一節所述的規律。出光的方向均為z方向。
兩者的區別是,扭擺器的磁場較大,但磁鐵的周期數比較少。而波盪器的磁場較小,周期長度短,但是磁場的數目很多。
由於扭擺器的周期數不大,而周期又較長,因此從扭擺器產生的同步輻射特性基本上同從二極磁鐵出來的輻射特性相同,仍然是光滑的連續譜。扭擺器的作用在於它能夠局部的提供更大的磁場,所以輻射波長向短的方向移動,輻射功率也得到增強,同磁鐵的周期數N_u成比例。
至於波盪器,它並不用來提高出射光子的特徵能量,只是用來提高出射光子的數目。實際上,它應用了干涉原理:波盪器中得到干涉加強的光子,符合干涉加強條件,即要求電子相鄰兩個轉彎的頂點位置,相差為光的波長的的整數倍。因為電子在波盪器中軸向前進速度非常接近光速,所以事實上電子和前向同步輻射的光子z方向上幾乎同步運動。考慮到同步輻射的波列實際上有一定的長度,同一個電子在波盪器的不同磁場處發射的光實際上是可以互相干涉的。但是注意不同的電子發出的輻射因為初始相位不統一,故不能發生干涉;即光強正比於電子數N_c。
由於干涉加強只是對特定波長,所以插入波盪器後得到的基本上是單色光。同時,由於電子實際上在周期磁場中x方向振盪的幅度很小,所以其輻射角分布,在水平平面內也有進一步的集中。最重要的是,由於干涉效應,不同周期上產生的光部分相乾地疊加在一起,結果使得同步輻射光的亮度成百上千倍的增加。
在設計專用的同步輻射光源上引入上述插入元件,就構成了第三代光源的基本特徵,例如我國即將投入使用的上海光源(SSRF)。而隨著插入元件的技術成熟,它也被廣泛的應用於改進已有的同步輻射光源。例如合肥的同步輻射光源上就引入了扭擺器,將磁場提高到了扭擺器的6T,特徵能量由0.517KeV提高到了2.585KeV,大大提高了性能。
自由電子激光
波盪器的引入,雖然應用干涉原理,極大的提高了亮度,但是輻射歸根到底還是一種自發輻射。眾所周知,受激輻射(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激光)相對於自發輻射來說有很多優點。問題是能否把受激輻射和同步加速輻射的原理結合起來。自由電子激光器正是這樣一個成功的結合。

日本研究新方法使腦細胞再生不會半途而廢【醫學】
科學家發現1999年土耳其大地震前兆【地球】
……

㈨ 台灣的科技真的是靠日本的嗎

日本在電腦技術上不很發達 日本發展的重點也不在電腦配件生產上
台灣有12項電腦及其配件產品佔有率居世界第一
比如筆記本電腦,主板,LCD CDT等都被台灣壟斷
我們長期生活在大陸,很多人不了解台灣的科技水平
其實台灣在核能發電(台灣的核電站密度世界最大) 新能源研究(黑潮能,太陽能) 醫葯 生命科學 海洋科學 納米技術 激光技術(亞洲第一座第三代同步輻射中心) 大規模集成電路 高速計算機 天文研究(泛星計劃,AMS)等方面都是比較領先的

㈩ 中國台灣有能力造原子彈嗎

台灣的經濟和科技能力能夠製造原子彈。 但無法製作的出來。

原因如下:

  1. 蔣介石在抗戰結束後就開始規劃研製原子彈,當時曾派吳大猷、華羅庚等科學家進行前期規劃,但由於內戰而不了了之。

  2. 派往美國了大批專門學習物理等學科的人才卻留了下來,裡面著名的有鄧稼先,李政道,楊振寧等,他們都是為了核計劃被國民政府送往美國留學的人。 1964年大陸核試驗後,台灣規劃了「新竹計劃」集中了上萬名科研人員研製核武器,但在美國壓力下,被迫於1972年宣布中止。

  3. 秘密的進行小規模的研究,特別是蔣經國上台後,重新秘密開啟大規模計劃,到1988年,核計劃已經接近成功了,核武器從原料到設計到元件等幾乎完備了,但是最後時刻,核研究所副所長張憲義叛逃美國,美國對台灣施以強大的壓力,監督台灣拆除了所有的核武器研究的設施。

  4. 但台灣仍保留了大量的民用核設施,有相當數量的相關人才,還擁有大量核原料,之前的所有研究資料也都留有詳細的備份,實際是有能力在短時間內製造出核武器的。

  5. 但有能力歸有能力,他卻制不出來,因為他無法秘密的制出核武器,IAEA國際原子能機構每年會有6次對台灣核設施的詳細檢查,美國還有對台灣所有核設施的不定期抽查,台灣必然不可能秘密的進行核計劃。

  6. 如果公開進行不但美國反對,即便是和美國翻臉強行研製,那也會引來解放軍的立刻攻台,所以他制不出來核武器。

閱讀全文

與台灣科技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
2013工商局個人總結 瀏覽:712
馳名商標申請的條件 瀏覽: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個好 瀏覽: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