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科技成果轉化調研報告

科技成果轉化調研報告

發布時間:2022-05-12 07:45:45

A. 爭樹增提調研報告

重慶:農村公路是城鄉統籌重大民生工程

開欄語:今年,全市農村公路實現通暢、通達「雙百」目標。為展示建設成就、總結成功經驗,市交委決定在全市交通行業開展「雙百農村路,連通千萬家」大型徵文活動,本刊將陸續擇優刊載,以促進全市農村公路建設管理和統籌城鄉交通發展。

一條農村路,連通千萬家。建設農村公路,發展農村交通,是「暢通重慶」的重要內容,是城鄉統籌的重大民生工程。「十一五」期間,我市農村公路建設,在市委市政府和交通運輸部的科學決策、領導指導下,各級黨政高度重視,交通系統群策群力,農民兄弟積極參與,基本形成政府主導、部門聯動,轉變意識、合理規劃,財政投入、各方保障,過程監管、多管齊下的農村公路建設管理體系,成為歷史上完成投資最多、建成里程最長、建設速度最快、發展質量最好的時期,為推動全市城鄉統籌和農業發展、農村進步、農民增收提供了堅實的交通支撐。

一、黨政重視,齊抓共管成合力

每年中央1 號文件部署農村工作,都涉及農村公路。交通運輸部作出「讓農民兄弟走上瀝青路和水泥路」的重大決策後,投入大量財力物力支持農村公路發展。為貫徹「314」總體部署和國發三號文件、建設新農村、統籌城鄉發展,歷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村公路建設。一是2006 年,市長王鴻舉主持召開「全市農村公路建設電視電話會議」,市政府出台《關於加快農村公路發展的意見》,確定我市農村公路建設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區縣為主、部門扶持」原則。二是市政府與各區縣簽訂《「十一五」農村公路建設目標責任書》,將任務分解到年度,量化到各個區縣。三是市委市政府將農村公路建設完成情況、區縣財政配套資金落實情況,作為考核區縣黨政領導班子和主要領導年度工作業績的重要指標。四是市交通與市財政、發改、審計等市級涉農部門,切實執行我市農村公路發展政策,大力指導和扶持農村公路建設管理。五是各區縣政府充分發揮農村公路建設管理主體作用,建立起交通、發改、財政、審計等部門和鎮鄉共同參與的農村公路建設管理機制,實現了農村公路建設由部門行為向政府行為的重要轉變。六是全市廣大農村基層幹部群眾和社會各界,群策群力,集資捐資,投工投勞,形成農村公路建設管理合力。

二、加快建設,「雙百」目標全實現

「十一五」前四年,全市總投資312 億元,新改建農村公路3.76 萬公里,分別是「十五」末的12.4 倍、2.4 倍,實現528 個鄉鎮通暢、2991 個行政村通達、1620 個行政村通暢,全市鄉鎮通暢率、行政村通達率和通暢率分別達到97.8%、96.2%、51.7%,比「十五」末分別提高49.4%、39.4%、35.4%,有效解決了農民群眾出行難問題,使農村公路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最大「響動」。

2010 年,全市投資75 億元,新改建農村公路8000 公里。截止目前,在全市855 個鄉鎮、8741個行政村中,已有847 個鄉鎮實現通暢,8713 個行政村實現通達,「十一五」農村公路建設「雙百」目標勝利在望。主要體現在:

建成總量再創新高。到今年底,全市農村公路總里程將超過10 萬公里,其中四級以上6.5 萬公里,有鋪裝路面的3 萬公里,分別占總里程的65%和30%,較「十五」末提高29%和17%。屆時,我市農村公路將與全國一樣,實現行政村通達率100%、鄉鎮通暢率100%,從而圓滿完成市委市政府確定的「雙百」任務。

農民出行安全快捷。「十一五」前四年,全市共完成農村公路危橋改造205 座,累計實施農村公路安保工程3000 公里,今年預計完成近2000 公里,從而形成近5000 公里的農村公路「生命保障線」,受益群眾將日趨增多。全市新建鄉鎮客運站187 個、招呼站427 個,開通農村客運班線條,投入農村客運車輛9912 輛,鄉鎮、行政村客車通達率分別達到98.1%、64.6%,方便了農民群眾快捷出行。

促進農民萬元增收。一是重新調整產業布局。

巫溪縣木龍村,該村8 公里農村公路建成後,抓住機遇,發展山羊、林下養雞和花卉等產業,該村人均增收4000 元。秀山為助推洪安鎮三陽村農戶萬元增收,該縣完善農村公路網路,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擴大土雞養殖規模和養蜂業,並規劃發展茶葉基地2000 畝。豐都縣玉楠路2009 年建成後,推動了沿線肉牛和柑橘發展,直接或間接帶動近8 萬農民增收。二是擴大生產規模。武隆縣雙河鄉在全縣海拔最高,發展蔬菜產業條件得天獨厚,該鄉用3年時間實現了全鄉村村通暢,推動了蔬菜產業迅猛發展,目前蔬菜種植規模達4.5 萬畝,是全縣高山地區農民最富裕的鄉。三是提高農產品價格。忠縣黃金鎮13.5 公里的甘大路2009 年建成後,解決了當地2.3 萬人困擾多年的以梨子為主的農產品「賣難、價賤」的難題,成為農民萬元增收的橋梁和紐帶。

三、加大投入,建設資金有保障

農村公路建設作為公益事業,資金投入是關鍵。我市堅持以財政投入為主,多渠道、多平台籌集建設資金。一是積極爭取中央補助資金。「十一五」期間,交通運輸部大力支持,提供車購稅、國債補助資金約50 億元,有力助推了我市農村公路建設發展。二是市級財政加大貸款支持力度。2006年7 月,市委常委會和市政府常務會研究決定,以今後15 年市級財政(稅收) 增量的20%還本付息,向國家開發銀行貸款50 億元用於農村公路建設,市上實際承擔還本付息共90 億元,有效解決了農村公路建設資金難題。三是引導區縣增加財政投入和貸款融資。市政府出台政策,要求區縣加大財政投入,對貧困區縣,由市財政兜底,區縣以本級財政(稅收) 增量的20%作為還款來源,貸款解決農村公路建設資金問題,2008 年—2010 年區縣財政共籌集135 億元用於農村公路建設。四是採取涉農資金打捆使用。部分區縣將交通、以工代賑、扶貧、農業開發、移民復建、新農村建設等與農村公路有關的涉農資金,整合用於農村公路建設,提高資金的集中使用效益。五是鼓勵社會捐助和群眾集資。部分區縣通過一封書信、一個電話、樹碑立傳、開發沿路資源等多種方式,發動熱愛家鄉的成功人士、經營業主和廣大幹部群眾,大力捐資修建農村公路。

四、強化管理,質量進度全控制

農村公路建設具有量多分散、單個項目投資少、投資主體多元化(絕大部分建設項目有農民投工投勞) 等特點。我市農村公路建設,採取市級部門行業指導、區縣負責具體實施的管理模式。

一是分類確定建設業主。各區縣根據實際情況,在建設業主組成方面主要採取了三類管理模式:區縣交通局(委) 作為管理單位,下設機構作為業主單位;區縣交通局(委) 作為管理單位,委託鎮街作為業主單位;區縣交通局(委) 既作為管理單位,又作為一些重大項目業主單位,其他項目由下設機構或鎮街作為業主單位。二是規范工程招投標。市交委出台《重慶市農村公路建設管理辦法》,明確了招投標范圍和有關條件,市級部門加強對區縣在基本建設程序方面的檢查和指導。從資料抽檢情況來看,除個別區縣招投標不規范外,未發現違法、違規行為。對應該進行招投標的項目,基本採用委託中介進行公開招投標的模式。三是強化工程質量監督。2008 年以來,我市以開展「農村公路質量年」活動為契機,按照「政府監督,群專結合」模式,多措並舉確保農村公路質量。即區縣完善質監機構和落實相關人員設備;聘請各個層面的義務監督員,形成全市上下近萬人的義務監督員隊伍;組織中介機構對項目質量進行專業抽檢;組織區縣進行互檢;

要求施工單位樹立質量意識,做好自檢工作;嚴格獎懲措施,對日常檢查、專業抽檢、群眾舉報等發現的質量問題,督促進行及時整改。通過這些措施,全市農村公路質量穩步提升,2009 年我市農村公路的主要指標總體抽檢合格率達到94.6%。四是加強建設資金監管。農村公路資金要求設立專用賬戶、專款專用,各區縣按照有關文件要求,嚴格按程序、按工程進度撥付資金,嚴禁挪用侵佔。市交委、市公路局會同市級有關部門對農村公路項目進行定期審計、監督檢查,嚴肅查處建設中涉及的各種違法違規問題。五是督查工程進度。市裡定期對農村公路項目進度進行巡查,對重點、難度項目進行跟蹤督查,要求區縣拿出具體措施,並進行復查,確保進度可控。

五、創新體制,管養難題大破解

農村公路建設是發展,養護也是發展。我市農村公路管理養護實行「分級負責,以縣為主」模式,即縣道和重要鄉道由縣(區) 管護,一般鄉道和重要村道由鎮(鄉、街道) 管護,一般村道由村管護。主要做法是:

層層落實養護主體責任。在市交委、市公路局指導下,各區縣政府建立健全公路養護管理辦法和考核管理機制,安排專人從事養護管理,層層落實工作責任,為農村公路安全、暢通運行提供了堅實的體制保障。同時,各區縣認真落實和用好農稅轉移支付中農村公路養護資金,通過道路冠名、組建養護管理機構、公路養護協會等方式,鼓勵公路受益企業和經營車輛業主捐資養路,引導鄉鎮將路旁經濟林帶等集體收益用於農村公路養護。

創新監管考核工作機制。一是市裡修改完善《重慶市「十一五」農村公路「雙百」目標方案》,明確市、區(縣) 兩級相關責任單位、責任部門的職責,做到「覆蓋到邊,責任到人」。二是各區縣制定農村公路養護質量評定辦法和標准,建立養護工程質量檢測、監督機構,強化村民和社會各界對養護工作的監督,通過公路養護監督公示牌、聘請義務監督員等方式加強社會監督。三是建立農村公路養護考評機制,把農村公路養護納入各級政府的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內容。四是各區縣積極探索建立鄉鎮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機構。如江津、永川、奉節、渝北、綦江、大足等區縣,積極開展農村公路養護體制改革試點,在農村公路養護工程中引入招投標等競爭機制,逐步培育農村公路養護隊伍。

養護體制改革穩步推進。為認真貫徹國辦發〔2005〕49 號文件精神,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2006 年2 月,市政府辦公廳出台《重慶市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方案的實施意見》(渝辦發〔2006〕36 號)。同年10 月,市政府出台《關於改革鄉鎮執法監管強化公共服務試點工作的決定》(第198 號令)。2010 年6 月,市政府辦公廳出台《關於進一步理順公路養護管理體制的意見》(渝辦發〔2010〕162 號),明確了區縣公路養護管理主體職責,養護職工基本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為推進養護生產市場化、社會化創造了條件。

六、運用科技,綜合效益已顯現

近年來,我市加大科研投入,大膽採用新技術、新材料降低農村公路建設成本,相繼完成「三峽庫區固體廢棄物修築農村公路技術」、「鍶鹽廢渣在農村公路中的應用研究」等重點科研項目,獲得交通運輸部、重慶市兩級科技獎勵20 余項。同時,注重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指導永川、江津、長壽、涪陵、豐都、墊江等區縣應用節能減排技術,大力推廣燃煤灰、錳渣、電石渣、鍶渣等工業廢渣利用,瀝青混凝土冷熱再生、水泥混凝土路面破碎再生、橡膠粉再生等實用技術,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明顯,僅大足縣實施鍶渣路近1000公里,社會經濟效益就達4000 萬元以上。這些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有力地促進了我市農村公路建設逐步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方向的轉變。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要求,「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我市「十二五」期間農村公路發展,將以行政村通暢工程為重點,加快實施路面硬化油化工程,完善農村公路安全設施,全面提高農村公路服務能力,促進城鄉交通一體化發展。「十二五」期內,全市規劃新改建農村公路50000 公里,重點實施30000 公里行政村通暢工程,實施縣鄉道改造升級工程10000公里,實施其它連接公路工程10000 公里,力爭全市80%的鄉鎮通二級公路,為重慶在西部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提供公路交通基礎保障。

B. 我國地質高端科技轉化與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與地質勘查明顯增加的科技投入相比,地質勘查的科技產出成果並未有明顯的上升趨勢,科技著作、獲獎成果數目變化趨勢並不明顯。雖然地質勘查項目逐年增加,大部分項目完成情況也不錯,但是科技成果應用轉化程度不高,服務的范圍也不夠廣泛,取得的社會經濟效益不明顯。正如《國土資源「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中指出的:「地質勘探科技工作的資金保障不穩定,基礎性、綜合性科技工作滯後,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亟待加強。」我國地質高科技轉化與應用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科技投入機制不完善

1999年地勘隊伍屬地化後,國家資金大量退出了礦產勘查領域,但市場資本沒有大規模進入(姚華軍等,2005),地質勘查科技投入總量不高。此外,我國地質勘查還需要加強科技投入渠道的多元化建設。2007~2009年,我國地質勘查科技投入中的中央財政一直占總投入的50%以上,其中,2008年政府資金達16億元,占總投入的80%。企業資金、金融機構以及其他渠道的資金投入雖有所增長,但相比政府科技投入而言,仍比重太低。近年來我國 R&D投入總量不斷增長,但與國際上其他國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2005年我國R&D經費投入總量僅為美國的9.57%(廖添土,2008)。R&D/GDP值象徵一國在經濟發展中的科技投入強度,是進行科技投入強度國際比較時普遍採用的指標。經濟發達國家投入強度均在2%~3%(程文欣,劉敏,2007),2005年我國R&D強度僅為1.34%,而瑞典的R&D強度達到4.25%,是我國的3倍多(廖添土,2008)。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R&D強度仍處於較低水平。

我國的地質勘查科技投入無論在投入總量、投入渠道以及投入強度等方面都與國外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而這些直接影響到地質科技的發展速度以及科技成果的轉化水平。國際上,礦產勘查投融資的一個重要模式與途徑是通過金融市場——勘查資本市場,如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南非等國家證券市場中,都雲集眾多來自全球各地、從事礦產勘查的上市公司,堪稱礦產勘查資本市場。王瑞江等(2008)研究發現,世界礦產勘查態勢的顯著特點之一是,商業性勘查融資渠道和融資方式呈多樣化趨勢。除財政資金外,銀行貸款、企業自有資金、個人資金、跨國資金都已成為商業性勘查的重要融資渠道,而且企業還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融資工具組合和融資工具創新來拓寬融資渠道。Gordon J,Bogden(2001)總結了加拿大初級勘查公司的權益融資方式,包括合資協議模式(Joint Venture)、分段購買持有模式(Earn In)、銷售或者利潤分紅權融資模式(Royalty Sale)、私募股權模式(Private Equity)、稅收優惠的流通股票模式(Flow Through Financing)等。尹築嘉(2007)研究發現,發達國家礦產勘查項目融資方式早已實現了以市場融資為主,礦產勘查所需的資金主要來源於風險投資、債務融資和公開上市等方式。全球主要礦產勘查資本市場情況詳見表2-18。

(二)地質科技成果轉化尚未形成完善的供需機制

目前,我國在地質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供需機制。主要表現在:

一是地質調查任務部署中,未將地質調查工作實施與科技進步進行緊密結合,重點放在工作量方面,對技術及成果質量考核標准和要求低,地質工作人員對新技術和裝備的應用沒有意識,所有工作僅局限於自己熟悉的手段,因其在全行業的示範作用,弱化了全國地質行業對新技術的需求。

表2-18 全球主要礦產勘查資本市場情況

資料來源:根據交易所披露信息與報告整理。

二是地質勘查的科技成果在研發階段獲得支撐後,缺乏後續經費進行推廣完善方面的支持,導致成果轉化應用率低,新技術的研究團隊瓦解,造成了科研經費的浪費非常嚴重。

三是地勘市場的准入制度和管理方面亟待加強,目前大量的個體隊伍以掛靠和借用資質方式承攬地質工程,未能納入監管和考核體系,其利用不合理的低成本優勢,對市場形成了極大的沖擊,擾亂市場秩序,對行業發展造成損害。

四是國內地質行業的企業及技術用戶新技術與裝備的開發與應用能力不足,在目前國內市場的環境下,對科技成果的價值認識不高,與新技術研發單位在合作方面難以達成共識,沒有建立良好的合作轉化機制。

(三)信息傳遞渠道不暢通

科技成果轉化缺乏雙向溝通機制,聯系科技成果供給與需求雙方的中介組織缺乏,科研成果轉讓渠道不暢,供需脫節現象十分嚴重。企業所需要的大量科技信息無人提供,同時許多信息機構掌握著大量的科技信息卻很少與企業聯系。一些科技成果轉化後的問題、實際效果等,也不能及時地反饋給科研人員。科技系統內部同樣缺乏有效的信息溝通機制,造成研究項目低水平重復,使稀缺的政府科研投入經費變成了「撒胡椒面」局面。

(四)科技評價機制不夠健全

目前的科技人員不關心科技成果的轉化,只關心其自身科研成果的獲獎及排名,導致研究成果不可避免地與現實應用有差距、與市場經濟不適應,這與科研人員市場意識不強、科技評價機制不夠健全有關,嚴重製約了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

(五)資金短缺成為制約成果轉化的瓶頸

地質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嚴重不足,不僅體現在政府投入的不足上,還表現在資金來源渠道單一。地質行業各研究所、事業單位與相關院校的科研經費絕大多數來源於國家的財政支持,很少有私人企業的投入。另外,我國科技風險投資機制不健全,風險投資企業規模小、資金實力不強,風險基金投入科技成果轉化的規模和方式還不能適應社會需要。科技成果轉化的金融支持渠道不暢通、資金投入不足,使許多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的成果無法及時有效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六)地質科技成果轉化專業人才缺失

從調研情況來看,我國大多地質科研機構作為地質科技領域公益性機構,重點任務是圍繞地質科技展開研究,地質成果轉化和市場的營銷方面沒有形成強有力的專業隊伍,部分已經轉成企業的地質科技單位又受到單位定位不清、負擔重、政策約束等方面的原因,成果轉化的能力和效果較差,成果轉化過程在市場培育階段付出艱辛努力,一旦成果轉化成功則輸給了後繼的跟進企業,從而造成成果轉化過程保守,科研人員參與轉化全過程會影響了新成果的研究與開發,在造成科研資源極大浪費的同時,也制約了成果的轉化效率。

(七)知識產權保護不健全

雖然國家針對知識產權保護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但我國一些地質科研人員缺乏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只重視科技成果的鑒定與評獎,而忽略了開發的可行性、生產的實用性,在技術成果交易中,技術專利被侵權,利益分配出現沖突等問題層出不窮。由此,大量的技術成果在開發過程中成為競爭對手抄襲模仿的對象,前期高額的投入無法形成高附加值產品的銷售,導致轉化效果不佳。

C. 航天事業是如何帶動經濟發展的

航天事業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和進步捆上了"火箭"

「神舟」六號尚在太空遨遊,許多「搭車」企業已開始計算收益。根據美國、歐洲多家研究機構的評估,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錢,將會產生7至12元的回報。中國已經邁入航天大國的行列,航天,將為國民經濟發展帶來多大動力?

航天是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的產業,特點是高投入、高風險,同時也具有高效益。航天領域目前最具有產業特徵的,莫過於衛星製造業、衛星發射服務、衛星應用服務和地面設備製造業。

「國際航天商業委員會」8月發布的《2005年航天產業現狀》調研報告統計:2004年全球航天產業來自商業服務和政府計劃的總收入達到1030億美元,預測到2010年將會超過1580億美元。

中國正在加快航天的產業化進程,航天科技集團提出了兩個1000億的目標,集團公司總資產在2005年前達到1000億元、總收入在2010年以前達到1000億元。航天科技集團副總經理許達哲說,中國共發射了數十顆氣象、資源、通信、海洋衛星,載人航天工程也有了良好開端,但目前很難准確測算出航天究竟創造了多少產值和利潤,今天的百姓生活已經一刻也離不開航天科技。

科技成果轉化為民用後,衍生出的市場價值之大難以預測。航天,對其他產業的帶動而產生的效益,遠比其直接產生的高得多。太空育種,幾乎是航天產業的眾多「搭車」者最簡單的一個,然而,它所產生的效益也最直觀。自1987年中國在返回式衛星上進行太空育種以來,已經有近50個品系大面積種植推廣。太空水稻、太空蔬菜、太空花卉、太空水果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

航天高新技術是綜合集成技術,包含電子信息、機電一體化、材料能源、環保、模擬、計算、網路、通信、控制、導航、遙測、遙控、遙感、空氣動力、真空低溫、特殊密封、可靠性與安全性保障等技術,對於許多產業部門都具有廣泛適用性。

中國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發展航天,當時就為中國半導體、電子、原材料、儀器儀表工業提供了發展良機;航天技術曾為傳統石化、機電、能源、交通、紡織、醫葯等十多個產業,研製、生產了急需的工業工程式控制制系統、微機數控系統、各種機器人等儀器設備;向有關產業部門提供風洞試驗、熱試驗、大型離心試驗、大型跌落式沖擊試驗、震動試驗等。

航天科技集團提供的一份數據表明,中國近年來的1000多種新材料中,80%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有近2000項空間技術成果已移植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

「而在生命科學等領域如果能夠取得突破性成果,人類的健康和生活將可能出現質的飛躍,這是用數字無法衡量的了。」中國科學院院士胡文瑞說。

更為重要的是,航天領域的能力和水平,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之一。航天事業更大的輻射作用在於,能夠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極大地提升一個國家在國際舞台上的發言權和地位。

「神舟」六號的再次載人飛行,以及中國對於航天活動的長遠規劃,再度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胡世祥說,航天,為國家的發展和進步捆上了火箭,已經和必將繼續為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提供動力。

出處:華南新聞

D. 談判心理戰作者鄧虹個人資料

鄧虹、男、1959年8月生於江西南昌,現任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江西理工大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專業碩士生導師。
社內職務:九三學社江西省委會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社會職務: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技文化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業務專長: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專業背景及主要研究成果:
從1996年起,在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領域從事研究。
2001年,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欠發達地區鄉村工業化進程中水資源保護的研究》(青年項目),結項證書號20013217。
2003年,作為第三參加人完成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鄱陽湖流域的經濟開發與生態環境的歷史考察》,結項證書號20013217。
2002年,主編的《生態系統與人類生存》一書由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2002年,任第二副主編的《談判心理戰》一書由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
2004年,專著《保護生命之源——江西省鄉村工業化進程中水資源保護的研究》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主要參政議政成果及產生的社會影響和效果:
1997年,完成調研報告《下崗職工:後備勞動力何去何從》。該報告獲省長批示。
2000年,參加江西省委統戰部組織的黨外專家農業產業化問題考察,並執筆起草了考察報告。中共江西省委統戰部以贛統字(2000)04號文件的形式將考察報告向省委和省政府匯報。
2001年,作為第二負責人參加了對國際合作SMD—JP項目(江西南部山區可持續發展項目的簡稱)的評估工作。德國專家同意了評估意見,項目實施機構肯定了評估工作。
2002年,完成了研究報告《江西人才結構的測評和比較》,該研究報告於2002年12月通過了委託單位江西省人事廳人才培訓中心的驗收。
2004年,完成九三省委會調研課題《關於「開發有科技含量的旅遊紀念品」的調查和建議》。
2005年,完成九三省委會調研課題《我省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2005年,調研報告《關於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興贛」工作情況的調查及其建議》被政協江西省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採納,獲省政協副主席批示。
2006年,參加了由省政府《「十五」期間江西省扶貧工作中期評估》的調研,起草了考察報告的部分內容。
20032007年,任省人大組織撰寫的《江西生態》一書的審稿專家。
2007年,完成九三省委會調研課題《依託土地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E. 請問誰有關於技術轉移中心的管理制度、員工激勵制度和用戶管理制度文檔么想參考參考,謝謝

給您提供一些(轉載)參考資料:

第一章 宗 旨
第一條 中國科學院上海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以下簡稱「技術轉移中心」或「中心」)的指導思想是:遵照新時期辦院方針,面向國家需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利用全院研究機構的科研、技術和人才等資源,並通過加強與其它分院和轉移中心的合作,推動研究所的科技、人才、信息等資源與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結合,促進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提升,促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通過與社會各種資源的結合,藉助產業孵化、院地合作等平台,組織、指導、促進中科院研究機構的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工作,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與市場經濟的對接,形成技術成果持續再生、開放流動和有效轉化的技術轉移新機制。
第二條 技術轉移中心的主要任務:
(一)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及技術轉移;
(二) 為研究所和企業提供綜合服務;
(三) 促進企業技術中心的建設;
(四) 加強國際技術創新合作;
(五) 組織與協調集成項目。
第三條 技術轉移中心的主要工作要求:
(一) 以市場需求、企業需求為工作目標;
(二) 按中介機構方式運行,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技術轉移中心的有效運行機制和發展模式;
(三) 面向全院相關領域研究所,充分利用現有技術優勢和科技資源,在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方面積累成功的經驗;
(四) 加快培養專業化技術轉移人才。

第二章 中心組織架構

第四條 中科院上海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應借鑒國外科研機構和大學的技術轉移辦公室、國立技術轉移中心、專業性管理咨詢公司以及國內其它技術轉移中介機構有效可行的方式,探索適合國情與院所實際的新模式。中心按照不以贏利為根本目標、半官方辦市場(中心與公司並存)、單元動態聯合的中介機構方式運行。發揮群體優勢,體現綜合功能;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和技術優勢,為企業技術創新服務,發揮示範和導向作用,注重突出技術、領域和區域特色。
由分院牽頭成立技術轉移中心理事會,下設上海中科國嘉技術轉移有限公司,發掘現有機構的人力資源,經過調配、整合,組建中心綜合辦公室,並輔以知識產權部和數個專業部。
第五條 中心理事會:是中心最高權力和決策機構。
第六條 技術轉移中心設在中科院上海分院。
第七條 綜合辦公室:組織協調院地合作與共建分支機構,環境分析調研、政策研究,成果和技術鑒定、合同認定等。
第八條 知識產權部: 專利及新科技成果跟蹤與分析、代理專利權申請;協助或受託代理專利權轉讓、實施;知識產權管理並協調相關事務。
第九條 專 業 部: 由中心或相關研究所的指定部門組成。開展技術營銷,技術咨詢、評估,商務策劃,企業管理、咨詢,項目推介等。
第十條 人員配置: 轉移中心的工作由專職人員組成,並聘用若干名科技管理人員,以及法律顧問和財務顧問等。

第三章 中心分支機構

第十一條 為進一步加強與浙、閩、蘇等上海周邊地區的科技合作,以聯盟化、制度化地組織技術交流與合作,中心將有選擇地在這些地區建立非獨立法人分支機構。中心分支機構的建立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 能得到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並提供相應優惠政策;
(二) 同意中心章程和實施細則所明確的工作目標與任務,與中心保持一致;
(三) 有固定的工作場所和辦公設施;
(四) 有專職的工作人員(中心派人員兼職並參加領導班子);
(五) 有運行經費(一般不低於20萬元/每年);
(六) 有項目轉移的配套資金和適量的風險投資能力。

分支機構實行企業會員制,由中心綜合辦公室統一管理。建立獨立法人的中心分支機構必須由中心理事會討論通過。

第四章 中心運作模式

第十二條 中心主要從兩個方面來推進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的實施工作,一方面是按照科學院對上海分院院地合作的重點地區浙江、上海、江蘇、福建為切入點,與現有的共建科技園區、骨幹企業結成技術轉移的戰略同盟,形成規模化的技術轉移和應用;另一方面是運用市場行為的新機制,不受地域限制,根據立足上海,面向華東,輻射全國,瞄準國際的原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從規模總量和質的提升方面來發展與企業的技術轉移。力圖把握技術轉移的重要環節和關鍵要素,探索建立「組織、技術、資金」三個平台的技術轉移運行模式。
第十三條 組織平台 為了推動技術轉移的多樣化、規模化發展,將探索建立產學研協作聯盟的會員制。會員制是建立起一種研究所與企業及企業間的協同創新機制,與會員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深層次合作關系,其主要作用,一是利用研究所已有科技資源為企業解決共性技術難題,實現企業間的協同與若干技術的資源共享,相應提升整個相關企業群的技術水準;二是形成技術創新和轉移的規模效應,避免企業低水平重復技術開發,降低企業使用先進技術的門檻和成本;三是幫助企業提高技術轉移的吸收能力和應用水平,包括技術培訓,使企業切實掌握高技術應用的能力。目前擬建立三種模式的會員制。
(一) 行業會員:主要圍繞是行業的若干共性技術需求,建立行業技術轉移聯盟,例如,上海光電子科技產業發展基地。
(二) 區域會員:重點開展與重點區域的科研合作,以聯盟化、制 度化地組織技術交流與合作,例如建立上海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分中心(現初步考慮建立:杭州、寧波、蘇州、溫州、宜興分中心),以及在這些地區與科學院聯合成立的科技園(杭州、金華)等。中心將重點以這些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進行合作,為地區的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三) 企業會員:以研究所與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今後的重點仍是要加強與企業共建研究中心的工作,形成更多的與企業緊密合作的研發基地。
第十四條 技術平台 技術轉移來源於研究所源源不斷的技術支持,需要搭建以科學院技術、人才和社會資源為依託的技術平台,形成技術成果的持續再生、開放流動和有效轉化。
(一) 技術項目資源:
A:儲備全院眾多具有創新意義和產業化前景的技術和項目。
B:聯合上海科學院所屬各研究所的科技成果。
C:聯合上海市技術市場管理辦公室的信息資源(每年有幾千項技術開發與轉讓的項目)。
(二) 科技人才資源:技術轉移需要多學科協作人力資源的有力支持,科學院匯集了一批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學科和大批優秀科技人才,具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已形成了對企業技術轉移的有效支撐。
(三) 國際合作資源:科學院與國外有關科研機構學術和技術交流頻繁,中心將逐步與國外著名的技術轉移機構進行合作,有助於掌握最新的高技術動態,也有助於國內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轉化為國內的技術創新和技術轉移能力。
第十五條 資金平台 技術轉移是一個技術與資本結合的過程。為此,必須按市場化的運作吸收社會資金,構建促進技術成長和創業的資金平台。該平台主要有以下幾個部分:
(一)投資公司:暢通社會資金和院所技術嫁接的渠道,形成有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特殊模式,由院所提供創新成果,投資公司投入資金進行中試孵化,孵化成功後,將技術成果整體轉讓給企業。
(二)爭取政府提供的各類資金,例如國家級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和上海市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資金等,以幫助研究所和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加快產業化過程。
(三)地方政府提供的「種子資金」,現已有寧波、杭州、金華等地每年向科學院提供「種子資金」,中心將協助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切實將這批基金落實到當地技術成果的產業化過程中去。

第五章 項目管理及分配機制

第十六條 項目的來源 中心的項目來源主要分為三類,根據項目的不同來源渠道,實施不同的管理辦法。
(一)由中心組織實施,經費直接來自於國家、地方政府、科學院、企業的項目稱為一類項目;
(二)由理事單位提供信息、以中心出面協調組織並落實經費的項目稱為二類項目;
(三)由中介方(社會團體及個人)提供信息,由中心出面組織協調的項目稱為三類項目。
第十七條 項目承擔方的責、權、利
中心在各理事會員單位設立專業部。各專業部接受中心的統籌管理,負責相關領域的業務工作並具體承接實施各項目或分項目任務,中心負責指導、協調、檢查項目實施情況。
(一)由中心牽頭組織實施的項目,中心有權據實提出並確立項目總體單位和其它參加單位。項目實施由總體單位和參加單位共同完成。中心應對項目的實施情況進行指導、協調、組織、檢查。其落實、計劃、組織、協調責任由中心承擔,具體的責、權、利應在與總體單位及各方所簽訂的《項目協議書》中明確;
(二)總體單位是指完成項目任務指標50%以上或主要任務承擔者的會員單位。總體單位的職責是:
1. 協助中心對項目實施管理、檢查、驗收;
2. 負責制定項目實施計劃、節點安排,任務分工;
3. 按照《項目協議書》的要求,按時高質量地完成項目;
4. 協助、配合中心對項目研究成果的鑒定、驗收。總體單位應對項目的進展承擔責任,並擁有其研究成果和知識產權。總體單位與各方的責、權、利應在分簽的《項目協議書》中具體明確。
(三)參加單位是指參與項目研發和實施的所有單位,參加單位的職責是:
1. 接受中心和總體單位的指導和檢查;
2. 按照計劃要求,完成本單位所承擔的項目任務;
3. 支持配合中心的其他工作。參加單位具體的責、權、利應在與總體單位所簽的《項目協議書》中明確。

第十八條 項目的組織與管理
(一) 項目的洽談階段:
1. 一類項目:中心為牽頭單位,負責組織技術專家針對需求單位的要求,與甲方(技術需求方)進行談判,與此同時,中心據實確立技術攻關總體單位,並提出相關參加單位;
2. 二類項目:由理事單位提供信息並參加項目實施,且需要中心出面協調、組織的項目,中心要根據甲方的技術要求與提供信息的理事單位共同聯合相關技術持有方進入洽談階段,同時確定總體單位,並由總體單位負責具體參加單位的項目運作。
3. 三類項目:由中介機構提供信息,並由中心組織協調的項目。中介方按辦法規定比例提取中介費。

(二) 項目簽約階段:
因中心為整體組織牽頭單位,具有一定的責任,但技術成果擁有者為完成項目的總體單位,故項目簽約方為總體單位簽字蓋章生效。

(三) 項目的實施階段:
1. 中心為整體組織的牽頭單位,有責任對項目的執行情況和經費使用情況進行檢查或必要的抽查,按時向中心理事會通報項目的實施情況,及時溝通上、下渠道,交流信息和經驗。項目主要負責人應根據項目實施情況分階段向中心理事會提交項目總結報告和經費使用報告,接受中心理事會和全體會員的檢查、質詢。
2. 中心出面協調、組織、匯集各會員單位的科技優勢,進行攻關,具體管理方面由總體單位執行,並保證任務的完成。中心將不定期地詢問、抽查項目實施情況,向理事會通報。
凡納入中心的項目,各單位應對項目加強管理,確保該項目按計劃完成。完成項目各方應嚴格按照國家新頒布的《合同法》執行和管理,及時對技術合同進行認證和登記。中心將針對重點項目採取有效形式加以宣傳,擴大影響,並視情況組織跨地區或全國范圍的交流推廣,使其產生更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第六章 財務管理制度

第十九條 經費管理原則:
項目經費按「誰簽約,誰管理」的原則進行。由中心牽頭並以中心名義組織實施的項目,其經費原則上由中心分配調撥。中心將秉承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根據項目的內容和技術要求合理分配,面向全體理事單位和社會公開競標,確立項目的實施單位,各實施單位要按「專款專用」原則進行支配管理。在財務制度規定和本辦法規定的范圍內,由項目主要負責人全面負責經費的使用。項目主要負責人必須根據項目經費預算嚴格控制經費支出,嚴格按照有關規定使用項目經費。
第二十條 中心對經費管理實施監督檢查,確保經費使用有效合理。所有參與項目實施的單位和個人均應自覺接受中心的財務監督。
第二十一條 項目管理費的提取規定:
(一)由中心接題並負責組織實施的項目,中心按不高於合同額的5%提取管理費(具體比例可根據項目的特殊性另行商定,下同)。
(二)由理事單位提供的項目信息,以中心負責組織協調完成的項目, 中心按不高於合同額的3%提取管理費。
第二十二條 對中介人提取中介費的規定:
經中介實現的以中心出面組織簽訂的橫向技術合同項目,合同款到達帳號後,可提取不高於到款額的5%或其他事前與中心商定數額的中介費發給中介人。中心鼓勵院內外人士、團體及各方中介,積極與中心聯絡,推動我院科技成果的轉化。
第二十三條 中心每年從管理費中提取不高於30%的費用作為獎勵基金,以獎勵對中心作出貢獻的人員(包括全體理事會成員)。
第二十四條 對違反財務制度的規定:
對因嚴重違反財務制度、貪污挪用等而被撤銷的項目,承擔單位負責追回並償還全部不合理開支。
第二十五條 對項目完成、中止等內容的規定:
對按預期目標完成了的項目,結余經費留歸各參加項目實施單位,各參加項目實施單位的項目組成員有優先使用權和支配權;對未按項目合同執行的項目,中心有權凍結項目經費支出,對確需調整計劃的項目,在調整計劃得到正式批准後解除經費凍結;項目因故中止,項目負責人須配合中心財務部門及時清理經費帳目與資產,編制決算報表及資產清單,中心綜合辦公室負責組織項目的清查處理,並將處理意見報中心理事會。
第二十六條 中心要求各承擔項目的會員單位,嚴格按照與技術需求方所簽署的技術合同條款履約。中心及會員單位均以技術需求方的項目驗收、認證為標准。
第二十七條 中心財務接受中科院上海分院、中心監事會的監督和管理。
第二十八條 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開始執行,由中心綜合辦公室負責解釋。

F. 如何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的調研報告

(XX年XX 近日,本人圍繞如何加快推進全縣農業產業發展步伐為主題,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在全面調查了解全縣農業產業發展情況的基礎上,認真總結分析 2012 半年農業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並就如何開展好下半年工作進行深入調研,現提出如下建議。 (一)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含義。農業產業化經營就是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當地農業的支柱產業、主導產品為重點,優化各種生產 要素組合,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 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 一體化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經營體系、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概括起來 說就是將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依靠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走市場化和集約 化的道路。實現一體化經營的農業。 設過程中,農戶小生產與大市場大流通的矛盾,一直未能徹底地解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解決好一家一戶分散的小生產與逐漸擴大的市場之間的矛盾,必 須進行組織制度的創新;城鄉關系、工農關系不協調,農業比較效益低,農民務 農積極性不高,投入嚴重不足,農民收入增長減緩;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農業與非農產業的利益分配的矛盾,農村經濟運行機制與市場經濟發展要求不相 適應的矛盾日趨明顯;農業領域市場法規不配套、不完善,通過規模經營和多層 次加工,既提高了流通效率,又實現了產品增值,從而改變了原始產品供應狀況, 有效地提高了農業的經濟效益。 (三)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義。加快農業產業 化發展是農業農村經濟工作中帶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是堅持科學發展、加 快轉變發展方式、建設富裕和諧生態XX 的重要舉措,也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統 籌城鄉發展、拉動財政增長、提高農民組織化經營程度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必 然選擇;是使農業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 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實質是指對傳統農業進行技術改造,推動 農業科技進步的過程,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有利於豐富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解決一家 一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對接的矛盾;有利於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戰略 性結構調—2— 整,發展規模經營和標准化生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有利於擴大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 (一)強化基礎夯實基地。把加快農田水利建設作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條件,根據產業布局穩步推進中低產田地改造和農田水利建設,突出以骨幹水 源、農田排灌、農田林網、土地整治、機耕道路、流通設施和通訊信息為重點的 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到「十二五」末,圍繞 12 類優勢特色產業,建設專業化、規 模化、優質化、標准化的農業產業化原料基地 40 萬畝;加強職業型農民培訓, 培育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勞動者3 萬人,打牢農業產業化發 展的基礎。 (二)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圍繞建設富裕和諧生態縣的目標,依託資源,依靠科技,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綠色產業和新興產業。培育優質稻、烤煙、甘蔗、茶 葉、中葯材、果品、蔬菜、核桃、木蘭植物、香料、畜牧、水產等 12 大主導產 業。建設集生態、旅遊、休閑為一體的特色農業試驗、示範、培訓科技園區。建 設原料生產基地,做好生物資源開發創新,培育示範類龍頭企業,突破加工營銷, 推進系列產品開發,促進機構配置,不斷提高規模化集約化水平,提升產業的規 模和效益。 商引資優惠政策(試行)》《XX縣招商引資工作獎勵辦法(試行)》,採取獨資、 合資、合作、股份制等多種形式,招商引資,吸引國內外參與XX 農業產業化建 設。促進農業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繼續加大對重點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 重產業體系的配套完善,發揮龍頭企業帶動和聚合作用。每一個區域性的特色主導產業,都要重點培育一個龍頭企業、建設一個無公害標准化生產基地、配套 一個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完善體系,形成不同層次、各具特色的農業產業化體系。 促進資源的綜合利用和循環經濟發展,推進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壯 (四)拓展市場打造品牌。加強市場與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市場功能,構建輻射州內外的現代市場體系,形成有利於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市場流通網路。在 加快建設興街進出口加工貿易區的同時,建設農產品綜合交易市場,大型活畜禽 交易市場,發揮貨物集散功能、物質倉儲功能、市場信息功能、物流配送功能、 市場交易功能、配套服務功能,集產品展示、現貨批發、期貨訂單、貨物保險、 資金結算等現代商品交易提供便利條件,促進商品快捷貿易。鼓勵龍頭企業通過 「創造一個名牌,激活一個企業,帶動一片產業」,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 和有機食品,申報「三品」、原產地認證和知名商標、引導企業實施名牌戰略,提 升XX 農產品綠色、營養、生態、安全、健康的整體形象。 (五)科技創新技術支撐。加快建設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構建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體系和推廣應用平台,增強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鼓勵龍頭企業開展技術 研發和技術創新,改進加工生產工藝,不斷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進 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斷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和產品檔次。構建以 龍頭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大力培育科技人才隊伍。 支持龍頭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4— 發機構,對關鍵技術開展聯合攻關。扶持一批在生物技術、良種培育、豐產栽培、節水節能、冷鏈保鮮、疫病防控等領域取得創新成果的科技型龍頭企業,提 高科技對產業化發展的支撐能力。 (六)建立完善經營機制。鼓勵產業化經營組織與農戶簽訂產銷合同;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形成相對穩定的購銷關系;鼓勵龍頭企業採取 設立風險資金、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與農戶建立更加緊密的利益關系;鼓勵產 業化龍頭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資金、技術、勞 動力等生產要素入股,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與龍頭企業結成利益共享、 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 (七)開發產品注重質量。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加強質量管理工作,推動按標准進行生產加工。堅持和完善農產品質量標准、產地環境標准、生產技術規范,開 發系列特色優質農產品,不斷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效益。支持龍頭企業開展國際 質量體系和食品安全管理等質量管理體系認證,通過定量包裝、標識標志、商品 條碼等手段,提高農產品流通領域的標准化管理水平。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 切實落實農產品生產、收購、儲運、加工、銷售各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責任。建 立健全農產品生產檔案、質量認證和市場准入三項制度,杜絕不合格產品進入市 場,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長效機制。 (八)培育專業合作組織。大力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為分散經營的農戶提供市場信息、農資供應、技術輔導、信貸資金和產品加工、 貯藏、運銷等系列化服務。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與農業龍頭企業形成「風險共 擔、利益共 享、相互協作」的聯結機制,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加快形成「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等組織形式,大力發展訂單 農業,降低農業風險,不斷提高農民組織化經營程度。 一是全縣總人口XX萬人,共有耕地XX 萬畝,人均耕地XX 畝,耕地總量不 足且零星破碎,局部地區水資源極度缺乏,現代化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 加之近幾年不斷出現的乾旱、洪澇、冷凍等自然災害,給全縣糧食增產、農業豐 收帶來許多困難和不確定因素,特別是今年7 月份持續強降雨天氣,造成大部分 地區洪澇災害,導致全縣各鄉(鎮)農業生產不同層度受災;二是各鄉(鎮)對 農業產業發展的認識不夠,重視程度各異,相關發展政策和扶持措施還需要完善, 引進企業扶持產業發展的力度不夠,農業產業發展不平衡,多數產業難以形成規 模,農業產業發展後勁不足;三是生產資料價格較高,且穩定性差,部分群眾收 入較低,生產資料投入受到制約,加之農村中科技知識較豐富、栽培管理技能較 強的大量青壯勞力外出務工,造成農業生產和科技措施推廣的落實難度增加,農 業生產成效不明顯;四是全縣扶貧面較大,財政困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後, 部分山群村寨交通條件差,種植養殖業銷售不利,制約了農村農業產業化發展步 伐;五是招商引資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強,吸納社會各農業產業發展扶持力度不夠, 規模以上產業較少,嚴重製約了全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 五、下步工作建議針對當前農業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在一步工作下,需進 一步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州關於農村工作的決策部署,深入推進帶動農民參 與發展現代農業、帶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切實改變農業發展方式,增強農業競 爭力、建設現代農業,促進我縣農村經濟加速發展,加快推進農業產業發展步伐。 (一)高度重視,提高認識。農業產業發展是促進農民增收,加快農村經注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提高發展水平,促進農業增收的有效方法。改革開放二十多年 來,隨著我國農業生產力 水平的不斷提高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優化,特別 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定,農業生產的高效、持續發展對科學技術、信息 技術、生產資料供應、農產品質量、農業生產者素質的要求愈來愈高,加快農業 產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思,因此,全縣要樹立發展意思,在推廣理念、推廣 內容、特別是在機構設置、運行機制、管理方式、投資渠道等方面要創新方法促 進農業產業發展。 (二)突出特色,優化結構。以市場為導向,立足自身優勢,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適銷對路特別是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名優特新農產品,增強特 色產品的競爭力。此外,我縣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光照充足,沿線耕地質量 較好,有利於發展糧食、果蔬、中草葯、畜禽、水產等農牧漁業,要逐步優化區 域布局,打造主導產業,加快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和產業帶建設。一是抓住「XXX」 發展規劃的實施戰略,大力發展以金銀花、貓 豆、石斛、重樓等為主的生物葯材;二是利用全縣小壩子交通水利優勢,著力發展優質大米、菜籽油為主的糧油產品;三是走「公司加基地連農戶」的「訂單農 業」路子,按照先示範後規模和基地建設、企業引進、市場連接同步進行的原則, 大力發展甘蔗、烤煙、烏骨雞、生豬等種養業。 (三)培育龍頭,促進經營。繼續扶持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把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環節作為推進特 色農業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加大對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扶持力度,加強引導 和規范管理,力爭在蔬菜、水果、食用菌等營銷協會建設上實現新突破。同時搞 好農民經紀人培訓,壯大經紀人隊伍,提高經紀人素質,引導他們在積極調整結 構、發展特色農業生產中發揮更大作用。要以興街江龍專業合作社為試點,積極 探索推廣「農村合作社加公司連基地帶農戶」的發展模式,整合資源和力量,狠抓 特色產業培育,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四)強化宣傳,示範引路。採取電視、網路、標語、會議、信息等宣傳方式,廣泛宣傳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目標任務、工作重點、方法措施,引導全縣 各級各部門、各族群眾和社會各界關注、關心、支持和參與農業產業發展,營造 聲勢,形成凝聚人心、堅定信心、振奮精神、齊心協力做好全縣農業產業發展的 良好氛圍;與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建設相結合,堅持先示範、後推廣的原則,每個 產業興辦1—3 個示範樣板,每個養殖業建—8— (五)強化培訓,提高能力。一是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等視聽媒體進行科技宣傳報道,結合科技示範項目實施及春季動物防疫等工作,以出版報、印發宣傳資 料、街天宣傳、舉辦專題培訓、科技人員進村入戶等各種形勢,廣泛開展農村實 用技術宣傳培訓活動,力求使科技宣傳培訓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漏村戶,不 留死角。二是通過抓良種工程,加快新品種更新換代步伐,完善良種培育、選育、 引育體系,推動良種繁育、推廣應用的市場化進程。特別是強化農業科技推廣和 培訓工作,圍繞主導產業開展培訓,大力推行實用新技術,開展勞動力技術培訓 和多渠道、多形式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三是在認真做好退耕還林基本口糧田、 萬頭豬場建設等在建項目實施的同時,認真研究中央、省州農業發展項目投資意 向,結合縣情實際及時編制適宜的農業發展項目申報,加強項目對接協調工作, 提高項目預期可行性,以項目實施帶動各項農業科技事業的發展,努力提升農業 裝備水平和科技服務能力,促進農業科技創新發展。 (六)健全制度,落實責任。要進一步健全完善各項制度,緊緊圍繞促進群眾增收目標,加大農村實用科技推廣應用力度,著力培育發展產業,加快產業結構 調整,強化惠農政策和各項科技措施的落實,促進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健康 發展。一是縣委、政府分管領導經常深入農業農村進行檢查督促指導工作,認真 研究協調解決農業發展進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二是縣 農科局全體領導班子成員在產業培育、防汛抗旱等工作中,實行分片掛鉤聯系責任制度,深入各鄉鎮指導檢查各項工作;三是各級黨委、政府和涉農部門認真 貫徹落實縣委、政府的決策部署,狠抓各項工作措施的落實,在抗旱救災、科技 推廣、項目建設等工作中相互配合協作,促進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 (七)統籌協調,形成機制。農業科技推廣工作面向的是廣大的農業、農村和農民,科技服務的陣地在農村、服務的對象是農民群眾。在新的科技管理體制下, 如何理順管理關系,明確職責,確保各項科技推廣措施的落實實施,是農科部門 在改革發展進程中必須要高度重視的重大事項。因此,在新形勢下,縣農科局要 通過鼓勵龍頭企業建基地、合作經營組織建基地、農民合作建基地等多種形式, 促進耕地向種田能手、合作組織、龍頭企業集中,實現集約化經營、標准化生產、 市場化發展。堅持農戶的市場主體地位,堅持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兼顧農 民土地權益和經營者權益;要切實加強與鄉鎮、部門的協調配合,理順各種工作 關系,特別是怎樣理順對鄉鎮農業技術綜合服務中心的業務管理關系

G.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

我國總體上已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期,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加速農業產業化與現代化進程,最終要依靠農業科技的進步與創新。現代農業園區作為農業技術組裝集成、科技成果轉化及現代農業生產的示範載體,是我國新階段推進新的農業革命,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必然選擇。近年來,我國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規模不斷增長,截至2010年,我國各類農業科技園區已達4000多個,農業園區用地面積已經達到1180萬公頃左右。
但目前我國農業園區建設用地規模占農業用地總規模的比例還不到2%。作為促進我國農業和農業科技發展的現代農業發展的載體,廣東、浙江等多數省市地區都已經出台了促進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的相關政策,根據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國將進一步加快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步伐,增強農業創新能力,推進我國現代化農業發展。我國現代農業園區發展面臨良好的機遇。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現代農業園區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分析報告》,報告通過對大量一手市場調研數據的前瞻性分析,並根據對現代農業園區的發展軌跡及多年的實踐經驗,對現代農業園區未來的發展前景做出審慎分析與預測;是現代農業園區投資、開發及運營商准確了解行業當前最新發展動態,把握市場機會,做出正確經營決策和明確企業發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

H. 陳樹傑的科研成就

曾與他人合著《中國一攬》(1985年出版)、《中華攬勝》(1987年出版)、《公務員應用文寫作教程》(1992年出版)。並撰寫了《甘肅省志·政權志》「政務活動」、《甘肅省志·附錄》「重要文獻」兩部分的初稿。1997年1月至今,在省政府參事室分管咨詢、參事工作。在學習和實踐「三個代表」的過程中,組織、帶領參事,先後就甘肅省「引大灌溉工程進展情況」、「防震知識宣傳教育」、「科技成果轉化」、「引大灌區移民安置」、「甘肅長江流域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基礎建設」、「電子工業發展」、「成人高校深化改革」、「甘南州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中社會經濟出現的困難」、「農技推廣工作」、「高新技術開發經濟困難」、「六所普通高校改革」、「中部及隴南脫貧」、「非金屬的開發利用」、「甘南草地資源和草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甘南州瑪曲縣黃金礦業的發展」、「中專教育改革發展」、「城市社區建設試點」、「基礎教育發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等方面的情況進行了詳細的調研,向省政府領導實事求是地提供了進展情況,反映了存在的困難,提出了解決的對策和建議,對甘肅經濟建設和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引大灌區移民安置」、「長江流域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六所普通高校改革」、「中部及隴南脫貧」等情況的調研報告,在如何搞好移民安置、停止天然林砍伐、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搞好普通高校改革、搞好新世紀的扶貧工作等方面,向省委、省政府領導提供了很好的決策依據,受到了省上領導的高度重視,得到了有關部門的認真採納。特別是《甘肅長江流域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研究》榮獲了甘肅省第七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I. 統籌協調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

——西藏、河南、海南調研報告

2011~2012年,調研組先後在赴西藏、河南、海南開展地質找礦新機制實施情況調研的同時,對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如何協調發展進行了專題調研。西藏自治區、河南省、海南省分別處於我國(西部、中部、南部),西藏位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河南省位於中原大地,海南省四面環海,都是重要生態功能區、都處在重要成礦區(帶)上,三省(區)在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上,既有共同做法,更有不同特點,總結三省(區)的經驗,研究他們提出的問題,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議,對於促進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協調發展有借鑒意義。

一、西藏、河南、海南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基本情況

(一)西藏自治區

1.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情況

西藏自治區位於青藏高原的主體,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之稱,自然生態和地理環境獨特,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西藏特殊的地理環境決定了該地區生態系統十分脆弱,抗干擾能力低,自我更新能力差。國家和自治區歷來重視西藏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採取了一系列合理開發資源、有效保護環境的措施。2009年國務院頒布的《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2008~2030年)》以及自治區相繼頒布的《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等多項地方性環境保護法規的實施,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50多年來,西藏始終堅持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的結合與協調發展。農業生產和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同步推進;擇優選擇工業項目,加強污染防治;加強對資源開發、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和管理等措施,產生了積極效果。

2.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情況

西藏地處獨特的大地構造環境,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礦產資源種類較多,礦產資源潛在價值萬億元以上。目前已發現礦種101種,礦產地2000餘處,查明礦產資源儲量的有41種,已開發礦種22種,18種礦產儲量居全國儲量的前10位,其中鉻鐵礦儲量居全國之冠,銅的遠景儲量居全國第二位;鋰、硼等11種礦產儲量居全國前5位;鉛鋅礦、金礦、石油、鐵、鋰、鉀鹽等顯示出良好的勘查前景;西藏地熱能資源蘊藏量全國第一。近年來,在西藏境內發現了油氣田,有望成為我國新的能源基地。

由於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野外地質工作條件惡劣,地質工作程度較低,礦產資源開發程度低,2010年西藏國內生產總值507.46億元,居全國倒數第一位,人均居28 位,而礦業產值僅20億元,只佔4%左右。

(二)河南省

1.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情況

河南省位於廣袤的中原大地上,自然生態環境優美,歷史文化底蘊豐厚,地處我國內陸腹地,連南貫北,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是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關鍵地區和承東啟西的「加速器」。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作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興的重要抓手,2011年河南省貫徹實施《國務院關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國發〔2011〕32號)和《國務院關於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國發〔2011〕35號)文件精神,制定了《河南省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積極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2013年省政府印發《河南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豫政〔2013〕3號),為努力建設生態環境美麗的河南提供了有力支撐,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上升到事關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戰略地位,形成了保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促進的良好態勢。河南省在處理好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生態建設環境保護二者之間的關系方面認識統一,政策到位,投入加大,取得明顯效果。

2.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情況

河南省跨華北陸塊和秦嶺造山帶兩大地質構造單元,地層出露齊全,岩漿活動強烈,地質構造復雜,成礦作用多樣,礦產資源種類齊全,是我國礦業大省,是國家重要的能源(煤炭、石油、電力)、有色、冶金、建材、化工工業基地。截至2010年年底,全省共發現各類礦產136種,已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產有99種,亞礦種104種。在已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中,居全國首位的有鈦礦(金紅石礦物)、鎂礦、鉬礦、藍晶石、紅柱石等15種,居前5位的有47種,居前10位的有85種。目前全省已開發利用的礦產有90種,礦業產值連續多年居全國前5位,2011年實現礦業總產值1042億元,佔全省GDP的4.5%。河南省作為一個礦產資源大省,礦業經濟是該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礦產資源開發為該省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較大貢獻。

(三)海南省

1.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情況

海南省是我國第二大島,是我國最小的陸地省和最大的海洋省,具有獨特的地理特徵和生態系統,海洋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的藍色生態屏障,是我國礦產資源相對豐富且種類獨具特色的省份,是南海資源開發的戰略要地和前沿戰略基地,具有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

海南省森林覆蓋率達60.2%,陸地自然保護區面積佔全省陸地面積的7.23%。中部山區的低山及部分丘陵地帶是資源賦存豐富的礦區或成礦區帶,是維持海南島生態安全的核心區域,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28.5%,正確處理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至關重要,近年來該省在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中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顯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工作,把生態優勢作為未來發展的立足點,相繼出台了《海南省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海南省生態功能區劃》、《海南省中部山區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規劃》、《海南省海洋功能區劃》、《海南省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等一系列文件,統籌經濟社會與環境保護的整體協調發展。

一是統籌規劃,謀求協調發展。通過合理規劃、科學論證協調生態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關系,推進生態工程建設。二是提高資源開發准入門檻,堅持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高科技支撐的發展戰略,從審批和發證源頭上嚴把環境關。三是加大資金投入,構建和諧綠色礦山。2004~2011年年底,已投資治理資金9031.18萬元,計劃治理面積1356.92hm2,已完成治理面積1159.4hm2,占計劃治理總面積的85.44%。

2.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情況

海南省地質地理條件獨特,資源儲量相對豐富,多個礦種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全省共發現各類礦產88種,有工業儲量的礦產70種。已探明列入資源儲量統計的礦產有56種,礦產地426處(大型67處、中型120處、小型239處),其中玻璃用砂、鈦鐵礦砂礦、鋯英石砂礦、油頁岩、海域石油天然氣、富鐵礦、高嶺土、紅柱石、鋁土礦等保有資源儲量列全國前10位。該省目前已開發利用的礦種有29種,2011年全省礦業總產值514.7億元(其中礦產采選業產值39.1億元,礦產煉制加工業產值475.6億元),佔全省GDP的20.46%。

二、西藏、河南、海南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特點

(一)西藏自治區

西藏既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又處在世界著名的成礦帶上,實現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意義重大。盡快擺脫落後面貌,迅速走向現代化,是西藏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也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強烈願望。西藏地處青藏高原,地理環境特殊,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保護自然資源的再生能力,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確保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及良好的調節能力,確保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生態的和諧統一、協調發展,是西藏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內容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西藏的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既不能用停止發展來維系,又不能用破壞生態環境來換取經濟發展的短期效應,只能遵循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堅持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並舉,在保護中求發展,在發展中重保護,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必須是積極、主動、動態的,而不能是被動、保守、封閉的,不能以保持脆弱的原始自然狀態為由,拒絕一切人與自然生態環境的交流互動,阻礙西藏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西藏在積極發展優勢礦業過程中,應正確處理好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西藏實施符合自身特點、發揮區域優勢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依據資源環境承載力,以「點上開發」,促進「面上保護」,堅持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緊密結合、協調發展,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在「十一五」取得重要發展的基礎上,西藏「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對資源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作了統籌安排。「十一五」期間西藏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經濟、社會、生態、民生保持跨越式發展,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以上,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3%以上,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耕地保有量保持在35.4萬hm2。主要江河湖泊水質、城鎮空氣質量保持優良。天然林、原生植被得到有效保護,新增人工林地26萬hm2,重點地區土地、草場沙化退化和水土流失狀況得到明顯遏制。

1.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一是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著重抓好生態建設、生態經濟、生態補償、節能減排等關鍵環節,加強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強化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優化區域生態格局,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建設生態西藏,建設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二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維護重要生態功能,建立大江大河源頭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加大大江大河源頭區草地、濕地、天然林保護力度,採取生物和人工措施,實施森林、草地和濕地生態系統功能恢復工程。加快自然保護區規范化建設。三是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積極銜接落實中央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政策,逐步提高國家級公益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准。全面建立和完善草原生態保護獎勵機制。銜接落實中央財政對江河源頭等重點生態功能區均衡性轉移支付政策。加大對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重要戰略儲備礦產資源所在地財政補貼力度。建立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責任機制。促進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發展,堅持經濟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積極發展生態經濟。充分利用高原獨特的生態資源優勢,積極發展農牧業特色產業和高原生物產業。

2.積極發展優勢產業

以「點上開發」促進「面上保護」,加快培育戰略支撐產業,有重點地發展優勢礦產業。加強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認真實施《青藏高原地質礦產調查評價專項規劃綱要》、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等中央財政地質勘查專項,地熱、銅礦、鉀鹽開發已初具規模,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積極組織實施青藏高原地質礦產調查與評價,進一步加大優勢礦產資源和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資源的勘查評價,摸清資源潛力,積極建設重要的戰略資源儲備基地。做大做強做精旅遊業,充分利用西藏豐富獨特的自然、文化資源,大力提升重要的世界旅遊目的地地位和品質,堅持旅遊與文化、生態相結合,突出「高山、雪域、陽光、藏文化」主題,優化旅遊空間布局,加快形成拉薩歷史文化旅遊中心和林芝生態旅遊中心。

(二)河南省

河南省近年來持續探索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以不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發展的新路子,取得了新的突破,獲得了新的啟示。國務院出台的《關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國發〔2011〕32號),充分肯定了河南的經驗,對河南乃至全國生態文明時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河南省把生態文明建設貫穿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中,整體推動工作,以建設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市為載體,推進河南省經濟轉型升級,開啟河南省發展新階段。2013年1月15日河南省政府又下發《河南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以生態省建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載體,也是建設和諧中原經濟區的重要標志,構建完善的規劃體系,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中原經濟區建設全過程,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構建綠色高效的生態經濟、可持續利用的資源支撐、全防全治的環境安全、山川秀美的自然生態等體系,樹立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走綠色發展之路,努力建設綠色中原、生態中原、美麗中原。

2)近年來河南省政府審時度勢,科學規劃,制定了合理的中長期《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8~2015)》,《規劃》較好地處理了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的關系。河南省通過深化資源環境承載力理論研究,指導省內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生態建設環境保護,不斷加大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投資力度,較好地解決地面塌陷、山體採石破壞和地質災害等問題。建立和維護人與自然相對平衡的關系,使地質環境與社會環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已取得較好成效,出現了不少礦山環境治理的典型(如商丘永城市)。

(三)海南省

海南省設國土環境資源廳,是目前全國各省(區、市)唯一設置國土環境資源統一管理的省份,也是全國唯一由一個政府部門統一管理全省地質勘查隊伍的省份,為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協調發展建立了體制保障。國務院《關於推進海南省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44號)提出,海南省要堅持生態立省,環境優先,在保護中發展過程中,在發展中保護,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發展之路,使海南省成為全國人民的四季花園,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海南省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過程中,地質工作承擔著重任,地質工作要服從於服務於海南省經濟、社會、生態、民生發展,保障促進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協調發展。

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雙贏」是一個難題。海南積極以獨特生態資源優勢和生態省建設成就為基礎,大膽探索適合海南省情、具有海南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一方面,海南省生態環境脆弱,需要保護,需要建設;另一方面,海南省需要發展,經濟、社會、生態、民生都需要發展支持。海南省在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的同時,提出了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高科技支撐的發展戰略,勘查開發礦產資源也是重要的發展舉措。

1.科學論證協調生態保護與地質勘查

海南省中部山區是國家級生態功能自然保護區,是維護海南省生態安全的核心區域,同時又是省重要的礦產資源成礦區(帶),如何在保護生態系統的基礎上,開展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工作,海南省開展了「海南中部山區礦產資源勘查設置可行性論證」,在全面分析中部山區生態敏感性、生態功能區劃和礦產資源勘查開采規劃基礎上,運用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分析功能,進行疊加分析,劃分出生態保護區和礦產資源勘查區,進而劃分出礦產資源勘查生態禁止區、限制區和許可區,為礦產資源勘查開采規劃實施奠定基礎。

2.堅持「點上開發」促進「面上保護」的指導思想

在既是重要生態功能區又是重要成礦區帶上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以「點上開發」促進「面上保護」。海南省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選擇海南西南昌江縣-東方市整裝勘查區。點上開發採用先進技術,嚴格的環保,一流的隊伍,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已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促進了海南省的面上保護。

3.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制定綠色礦業制度

初步建立了生態補償機制,制定了綠色礦業制度,有力地推動了資源開發中的環境保護。海南省瓊西金礦,基本達到零排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抱板金礦獲海南省科技成果轉化一等獎。

三、西藏、河南、海南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差別

1.三省(區)資源環境承載力差異顯著

課題組實地調研過程中,對西藏、河南、海南三省(區)資源環境承載力現狀進行了調查。承載體主要選擇土地資源、水資源和礦產資源3個要素,承載對象主要選擇人口、產業和排污3個要素進行調查,對比研究。從表1中可以看出,西藏、河南、海南三省(區)承載體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和承載對象人口、產業、排污等方面較大差異。

表1 資源環境承載力調查表(2010年)

(1)人均佔有資源量差異

從西藏、河南、海南三省(區)人均佔有的土地、水資源、礦產資源潛在價值來看,因西藏人口數量較少,土地、水資源豐富,礦產資源潛在價值較高,人均土地、水資源、礦產資源潛在價值佔有量最高;河南省人均土地、水資源量較少,礦產潛在資源價值高;海南省人均土地、水資源在三省(區)中處於中等水平,人均礦產資源潛在價值較低(表2;圖1)。

表2 三省(區)人均佔有資源量主要對比參數(2010年)

圖1 三省(區)人均佔有資源量主要參數對比圖

(2)經濟活動差異

西藏礦產資源豐富,礦產潛在價值高,但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程度低,人均礦業產值相對低;河南因礦業勘查開發程度大,人均礦業產值高;海南礦產資源潛在價值低,人均佔有資源潛在價值較低。

西藏生產力發展水平落後全國其他地區,人均GDP較低;河南、海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程度較高,人均GDP高於西部地區。

人均排污與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呈正相關。西藏目前發展水平低,人口稀少,人均污水排放目前控制比較穩定,污染相對低;河南、海南發展程度高,人均GDP污水排放量都很高,其中海南最高(表3;圖2)。

表3 三省(區)經濟活動主要對比參數(2010年)

圖2 三省(區)經濟活動主要參數對比圖

(3)資源環境承載力差異分析

以土地資源為承載力基底要素,通過單位面積土地資源所能承載的人口、經濟總量和污水排放量對比分析(表4;圖3)可以看出,資源環境承載力水平與生產力水平直接相關。

西藏地處我國西南部,土地資源廣袤,地廣人稀,而資源開發程度低,發展相對滯後,所承載的經濟活動量較少,地均人口、地均GDP、地均排污量均較低。

河南地處中原,是重要的農業區,糧食產量位居全國前列,單位土地面積承載人口數量過高,地均 GDP 在三省(區)中最高,工業相對發達,地均污水排放量也最高。

海南陸域面積小,處於我國東南沿海發達地區,地均人口、地均GDP均較高,地均廢水排放量也較高(表4;圖3)。

表4 三省(區)資源環境承載力主要對比參數(2010年)

圖3 三省(區)資源環境承載力主要參數對比圖

2.實行差別化管理,實行區域協調平衡發展

通過比較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地域廣闊、區域資源環境稟賦差異很大,資源環境承載力形成明顯自然分區,加之區域間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及社會文化的差異,必須實行差別化管理,實現區域協調平衡發展。

不同區域資源環境稟賦差異,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取捨要有不同側重。像西藏地區,生態價值應比生產力價值更為重要,過分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生態環境問題,帶來的不只是對區域內的影響,而是關系全國生態環境質量;而同樣要加快發展,途徑是選擇優勢產業,以「點上開發」促進「面上保護」。海南省力圖以資源環境「雙贏」構建旅遊島鏈,已是我國經濟發達地區,貫徹實施科學發展觀已形成的共識,即生態優先,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河南實施中原崛起戰略,在新「三化」建設過程中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的矛盾,完全能夠在保護好環境的條件下實現經濟的發展。這些完全取決於生態價值和生產力價值的平衡,取決於建立在資源環境價值平衡基礎上的政策導向,取決於與區域整體經濟發展不同階段、不同水平相適應的不同管理方式和政策措施。

四、統籌協調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建議

1.以生態文明建設統領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

要以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布局和建設生態文明要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前提下開展經濟社會建設的要求,優先保護生態環境,合理部署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實現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協調發展。

目前環境資源利用存在兩個層面的問題。在認識層面,由於對環境的資源屬性認識不足,環境價值不能全面體現,導致環境資源缺乏明確、清晰的產權。在實際操作層面,人們認識到使用者應該支付環境成本,但是往往只考慮正常的環境資源使用成本,而忽略了使用資源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的補償成本。使用者在消費環境資源時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破壞,其補償往往由社會承擔,使環境成本外部化,勢必造成環境資源的浪費及過度使用。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進程加快,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還會剛性增加,資源支撐能力和環境承載能力面臨嚴峻挑戰。因此,必須明確界定環境產權,將環境資源成本內部化,形成「誰使用誰付費、誰破壞誰治理」的補償機制。

國土資源工作需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指導,統籌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建立健全資源環境成本計量標准,將資源環境使用成本納入國民經濟發展總成本,納入GDP核算體系,遏制對資源環境的破壞性、掠奪性使用和過度開發使用。

2.以新的資源環境價值理論指導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相處、平等共生、持續發展的文明形態,這種文明形態不僅表現在人類社會的物質、精神、制度成果上,也表現在自然生態系統的存在與發展狀態上。生態文明時代,資源環境價值不再僅僅體現為人類從事商品交換活動的計量工具,還體現為人類健康生存的基本環境質量保證,以及維持自然生態系統自身平衡與發展的功能。

生態文明時代的資源環境價值按其保護生態與保障發展的功效不同區分為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資源環境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對立統一於資源環境。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態價值,開發資源則體現為生產力價值,二者在生態文明發展過程中互為消長。人類要在生態價值實現過程中生存,更要在生產力價值實現過程中尋求發展,只有在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同時實現的前提下,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才能協調平衡,才能實現礦業可持續發展。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平衡是永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3.做好國土規劃,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基礎上搞好國土規劃,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資源環境承載力是一個地區一定時期在確保生態可恢復與可持續並滿足人類需求的資源環境的數量與質量能夠承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需求的能力。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是確定一個地區對人口數量、經濟總量、排污總量等承載對象所能承受的規模。資源環境承載力具有區域性特徵和動態性特徵。資源環境承載力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引導和約束雙重作用。

我國地域廣闊,不同區域資源環境開發利用因其資源環境稟賦特徵而不同,東、中、西部地理區位、自然條件差異顯著,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日漸明顯。實現不同資源環境稟賦條件下區域經濟社會均衡發展,要建立在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的基礎上,實行差別化管理。

通過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自然分區的基礎上,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劃分出不同地區以生態環境保護為主、以資源開發為主和城鄉宜居的功能定位,分別確定資源開發強度和資源環境保護補償指標的差別化目標,作出國土規劃,在國土規劃指導下,分別作出環境保護規劃和礦產資源規劃,付諸實施,實行差別化管理。發揮規劃調控作用,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4.以「點上開發」促進「面上保護」

在我國如青藏高原、大小興安嶺、秦巴地區等既是主要的生態功能區,又處在重要的成礦區(帶)上,堅持生態環境優先,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要以「點上開發」促進「面上保護」。要根據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依據生態環境承載力和礦產地規模等因素,統籌兼顧「點上開發」和「面上保護」。

「點上開發」要以最嚴格的准入門檻,最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辦法,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措施,依靠科技進步,節約集約利用資源,與礦產資源所在地人民共享開發效益,共同保護生態環境,建設和諧礦區。

「點上開發」在獲得經濟社會效益的同時,為「面上保護」提供物質基礎和資金支付,促使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達到雙贏。

5.制定實施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和體現生態價值、代際補償的生態補償制度

建立實施以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的,依據生態價值、生態保護成本,調節生態保護利益攸關者之間關系的生態補償制度,基本原則是「誰保護,誰受益」,「責、權、利統一」。

實施生態補償制度要建立一個政府主導與市場交易相結合的生態補償平台,對不同的補償類型、補償主體、補償內容和補償方法進行協商對話,組織實施。

對於基礎地質工作、礦產遠景調查和部分形成礦產資源戰略儲備基地的礦產普查所造成生態環境破壞和污染的補償主體是政府;礦區勘查開發造成生態環境破壞和污染的補償主體是企業。對工作區和礦區生態價值的損失,應以修復生態系統成本確定補償標准。

閱讀全文

與科技成果轉化調研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
2013工商局個人總結 瀏覽:712
馳名商標申請的條件 瀏覽: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個好 瀏覽: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