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科研成果成果匯編序言

科研成果成果匯編序言

發布時間:2022-05-09 01:46:20

1. 侯建新的科研成果

《資本主義起源新論》,三聯書店,2014年版
《中古政治制度》,《世界歷史》(多卷本)第10冊,侯建新等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修訂組第一召集人
《當代西方史學流派》(與徐浩合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2001、2002、2009年多次在北京和台灣再版。教育部研究生推薦使用教材
《社會轉型時期西歐與中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教育部研究生推薦使用教材。獲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06年)
《英國庄園生活》(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負責全書審校,並撰寫中文版序言,《中華讀書報》評該書為2005年最受歡迎的100本圖書
《農民、市場與社會變遷:冀中11村透視並與英國鄉村比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獲天津市第九屆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2004年)
《經濟-社會史:歷史研究的新方向》主編,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
《社會轉型時期西歐與中國》(第一版),濟南出版社,2001年版
《歐洲中世紀城市鄉村與文化》,主編,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現代化第一基石:農民個人力量增長與中世紀晚期社會變遷》,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年版。獲天津市第五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1993年),獲全國高校首屆全國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1995年)
《經濟-社會史評論》期刊主編
主編《歐洲經濟社會史研究叢書》,人民出版社 1. 「關於西歐現代社會轉型起始年代的新觀點」,《世界歷史》2014年第4期
2. 「歐洲文明再認識」,《史學理論研究》2014年第2期
3. 「認知歐洲 定位中國」,《光明日報》2014年09月17日第16版
4.關於「中世紀」這個概念,《歷史教學問題》,2012年第 期
5. 「中世紀英格蘭農民土地產權研究」,《歷史研究》2013年第4期
6. 「歐洲文明形成中的宗教因素」,《歷史教學問題》2013年第4期
7. 「民國年間冀中村民的消費:究竟吃什麼」,《光明日報》2013-8-8
8. 「新視角:資本主義起源再探討」,《史學理論研究》2013年第3期
9. 「抵抗權:歐洲封建主義的歷史遺產」,《世界歷史》2013年第2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3年第9期摘引
10. 「議會在英國最高權力的確立」,《史學集刊》2013年第2期(與陸連超合作)
11. 「英國工業化以前農民的『飲食革命』」,《光明日報》2012-7-5,《新華文摘》(2012年第17期)全文轉載
12. 「近二十年英國中世紀經濟-社會史研究的新動向」,《歷史研究》2011年第5期(與龍秀清合作),《新華文摘》2012年第4期全文轉載
13. 「英格蘭工業革命前的人均產值與消費」,《經濟-社會史評論》(第六輯),三聯書店2012年11月版
14. 「深入研究中西轉型時期的社會變遷」,(侯建新、鄒兆辰),《歷史教學問題》2012年第4期
15. 「交融與創生:西歐文明的三個來源」,《世界歷史》2011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世界史》2011年第11期轉載,《歷史教學》(中學版)2012年第6期摘編
16. 「中國國民需要世界史知識」,《歷史教學》2011年第7期
17. 「抓住機遇,面向實際,大力推進世界史學科的發展」,《世界歷史》2011年第2期
18. 「經濟-社會史:歐洲社會轉型研究的重要平台」,《史學理論研究》2011年第4期
19. 「前近代中英兩國農業僱傭勞動比較」,載錢乘旦等主編《英國史新探》,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0.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gricultural Wage Labour in Pre-Modern China and England,Proceedings of the British-Chinese history conference, Edited by Qian Chengdan & Miles Taylor, University of Landon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Research, 2011
21. 「家庭教育:英國近代初等教育的催生劑」,《天津師范大學學報》 2010年第6期(與張曉晗合作)
22. 「加強文明多樣性和生動性研究」,《世界歷史》2010年第2期
23. 「新中國世界史研究六十年」,《河北學刊》2009年第4期
24. 「世界歷史研究三十年」,《歷史研究》2008年第6期
25. 「跳出舊巢穴,走出新天地—中國世界歷史研究3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12-2
26. 「從經濟史到經濟-社會史」,《世界歷史》2008年增刊(紀念改革開放30年創刊30年)
27. 「西歐崛起:經濟與社會互動的歷史及相關學科」,《社會科學戰線》2008年第4期
28. 「高效農業是英國城鄉一體化基礎」,載《新京報》,2008年10月19日B3版
29. 「史學失去真實也就失去生命」,《天津日報·學術版》,2007-6-25第10版
30. 「讓歷史的解釋更有說服力:從經濟史到經濟-社會史」,《清華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新華文摘》2007年第22期轉載
31. A Discussion of the Concept of 「Feudal」,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Vol.2,No.1,January 2007, pp.1-24
32. 「史學的時代性與永遠的歷史性」,《史學理論研》2006年第4期,《新華文摘》2007年第3期全文轉載
33. 「『封建主義』——概念錯位的原委及應對」,《歷史教學》2006年第1期
34. 「工業革命前英國農業生產與消費再評析」,《世界歷史》2006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經濟史》2007年第1期轉載
35. 「『主體權利』文本解讀及其對西歐史研究的意義」,《史學理論研究》 2006年第1期
36. 「原始積累的秘密:英國佃農何以抵抗過度侵奪?」《經濟-社會史評論》(第二輯),三聯書店2006年10月版
37. 「富裕佃農:英國現代化的最早領頭羊」,《史學集刊》2006年第4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6年第5期轉載
38. 「20世紀前期中國農村市場分析:來自清苑縣的報告」, 載馮崇義等編:《二十世紀的中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
39. 「學科創新與交融的平台——《經濟-社會史評論》創立與經濟-社會史研究的發展 」,《中華讀書報》2005-2-2
40. 「《經濟-社會史評論》首發座談會『為什麼要辦這個刊物』」,《史學理論研究》2005年第2期
41、「『封建主義』概念辨析」,《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2006年第1期轉載,《新華文摘》2006年第2期摘刊,獲天津市第十一屆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
42. 「工業化前中英鄉村借貸比較研究」(與趙文君合作),《史學月刊》2005年第2期,《光明日報》2005-4-6學術動態介紹該文;人民網論點摘編
43. 「新世紀世界史學術前沿問題研討會擷萃——西歐『封建主義』概念問題」, 《世界歷史》2005年第6期
44. 「增強中國文化的競爭力:吸納、參與和升華」,《人民日報》2005-4-1,15版
45. 「『封建主義』概念在中國之由來」,《天津日報》(文史版)2005-12-12
46. 「原始個體權利:解讀中西傳統社會異同」,載《歷史比較的新視野——中西歷史比較研究學術論壇》,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47. 「主體權利與西歐中古社會演進」,《歷史教學問題》2004年第1期
48. 「個體權利與中西社會轉型比較」,《史學理論研究》2004年第1期
49. 「馬克·布洛赫《封建社會》中譯本讀後」(與孫立田合作),《史學理論研究》2004年第4期,《光明日報》2004-11-25第3版轉載
50. 「廿載不變的追求」,《歷史教學》2003年第10期
51. 「從非經濟因素看西歐與中國的社會轉型——兼議經濟-社會史學科的引進」,載《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52. 「開拓史學研究新領域——經濟社會史」, 載中國史學會:《21世紀中國歷史學展望》,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53. 「人文的和整體的歷史:西方經濟社會史初論」,《世界歷史》2002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經濟史》2002年第3期
54. 「原始個人權利與西歐封建政治制度」,《河南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世界史》2002年第8期轉載
55.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冀中人口流動與僱工」,《東北師大學報》2002年第3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2年第5期轉載
56. 「近代冀中土地經營及地權轉移趨勢—兼與前工業英國地權轉移趨勢比較」,《中國經濟史研究》2001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經濟史》2002年第2期轉載
57. 《西方經濟-社會史研究》,載《天津日報》(學術版)2002-1-21
58. 「民國年間冀中農業成本、農民負擔與剩餘——來自11村的一項計量分析」,《理論與現代化》2001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經濟史》2001年第6期轉載
59. 「西歐與中國社會轉型比較初論」,《史學理論研究》2001年第4期
60. 「20世紀上半葉冀中農村市場評析」,《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1年第2期
61. 「20世紀上半葉冀中農業生產條件考察」,《歷史教學》2001年第2期
62. 「工業革命前英國農民生活與消費水平」,《世界歷史》2001年第2期
63. 「民國年間冀中農戶勞動生產率研究」,《中國農史》2001年第1期
64. 「試析現代中國農村經濟研究若干誤區」, 《天津師大學報》2001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經濟史》2001年第6期轉載
65. 「中世紀英國農民個人力量增長與自然經濟解體」,《20世紀中華學術經典文庫?歷史學?世界歷史卷》蘭州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66.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農村經濟調查與研究評述」,《史學月刊》 2000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00年第12期轉載
67. 「中英封建晚期鄉村組織比較」,《史學理論研究》2000年第3期
68. 「民國年間冀中農民生活及消費水平研究」,《天津師大學報》2000年第3期
69. 「西歐富裕農民-鄉紳階級形成與農業資本主義興起——兼與明清紳衿階層比較」,《天津社會科學》2000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世界史》2000年第8期轉載
70. 「民國年間冀中人口與教育研究」,《歷史教學》 2000年第2期
71. 「國外小農經濟研究主要流派評述」,《世界歷史》1999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農業經濟》1999年第4期轉載
72. 「西方法律傳統與資本主義的興起」,《歷史研究》1999年第2期,獲天津市第八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2000年12月被美國柯爾比科學文化信息中心(CICSC)評為優秀學術論文,人大復印資料《世界史》1999年第6期轉載
73. 「中西封建晚期農村僱工比較研究」(與趙文君合作),《史學月刊》1998年第5期
74. 「英國『邊疆運動』及其對舊庄園制度的沖擊」, 《天津師大學報》1998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世界史》1998年第10期轉載
75. 「從新人口論、均衡陷阱到『過密化增長說』」,《史學理論研究》 1998年第3期
76. 「中世紀晚期中西農業勞動力遷徙比較」,《南開大學歷史系建系七十五周年紀念論集》,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77. 「封建農民及其與商品經濟的關系」,載馬克垚《中西封建社會比較研究》,學林出版社,1997年版
78. 「明清農業僱傭經濟為何難以發展:兼與英國封建晚期農業僱傭勞動比較」,《中國經濟史研究》1997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經濟史》1998年第期轉載,獲天津市第七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
79. 「中世紀晚期中英農業發展與現代化啟動比較研究」,載《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博士碩士文庫·歷史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0. 「談陳翰笙三十年代農村調查的政治意義和學術價值」,載《陳翰笙百歲華誕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81. 「英格蘭種族、語言和傳統探源」,《天津師大學報》1995年第10期
82. 「中英勞動生產率及其在近代化中的核心含義」,《世界歷史》1994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經濟史》1994年第6期轉載
83. 「中世紀晚期的商品化與現代化啟動」,《歷史研究》1994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史》1995年第2期轉載
84. 「西方兩性關系史述評」,《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4期,《新華文摘》1993-12轉載
85. 「中西文化比較要有歷史層次感」,《史學理論研究》1993年第1期
86. 「中世紀晚期中英農業發展趨向的比較——農業資本主義萌芽的一項計量研究」,載羅榮渠:《各國現代化比較研究》,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7. 「西方向現代社會轉型的動因」,《歷史研究》1991年第3期
88. 「歷史比較研究概述」,載《建國以來世界史研究概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1年版。
89. 「關於西歐中世紀城市公社若干問題——評《中世紀法國公社》」,《城市史研究》第四輯,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0. 「從客觀主義走向主觀唯心主義的蘭克學派」,《歷史教學》1990年第11期
91. 「西方社會史定義與發展趨勢」,《世界史研究動態》1990年第5期
92. 「強化農業基礎的歷史思考與現實抉擇」,《生產力研究》1990年第3期
93. 「英國的騎士、鄉紳和紳士都不是貴族」,《歷史教學》1988年第3期
94. 「淺議當代西方家庭史學」,《天津師大學報》1990年第3期
95. 「個人的發展與英國農村階級結構變遷」,《世界歷史》1989年第1期
96. 「從英國歷史看傳統農業的變革目標——兼論家庭農場主成為中國農民企業家主體」,《農村經濟與社會》1989年第4期
97. 「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合作),《天津社會科學》1988年第10期
98. 「鴉片戰爭前農民個人力量考察」,《社會科學戰線》1988年第1期
99. 「中世紀法國公社的定義」,《世界史研究動態》 1987年第4期
100. 「中世紀英國農民個人力量的增長與自然經濟的解體」,《歷史研究》1987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經濟史》1991年第4期轉載,獲天津第四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 1. 教學成果「地方高校世界史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獲第七屆高等教育天津市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校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013年)
2. 指導博士論文《中西中古稅制比較》獲教育部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2009年),並獲天津市優秀博士論文(2008年)
3. 天津市第十一屆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2008年)
4. 全國高等學校第四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2006年)
5. 天津市第九屆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2004)
6. 天津市第八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2002)
7. 天津市第七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1999)
8. 全國高等學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1995)
9. 天津市第五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1993)
10. 天津市第四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1991)
11. 天津市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十周年理論徵文一等獎(1988) 1. 全國先進工作者(2010)
2. 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2009)
3. 天津市師德先進個人(2009)
4. 天津市德業雙馨十佳教師(2009)
5. 天津市授銜專家(2005)
6. 全國優秀教師(2004)
7. 天津市勞動模範(2004)
8. 曾憲梓教育基金獎(2000)
9. 天津市教育系統優秀留學回國人員(1998)
10. 國家人事部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1996)
11. 國務院特殊津貼(1995)
12. 天津市立功獎章(1993,1995,1999,2004)

2. 綜述中的摘要 前言有什麼區別

一、從功能上區分

摘要能使讀者了解論文的主要內容,當讀者檢索到論文題名後是否繼續閱讀論文的其他部分,主要通過閱讀摘要來進行判斷;同時摘要為科技情報人員和計算機檢索提供方便。

引言主要是提出論文中研究的問題,引導讀者閱讀和理解全文。

二、從內容上區分

摘要是以提供論文內容梗概為目的,不加評論和補充解釋,簡明、確切地論述論文重要內容的短文,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

引言則是簡要說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圍、相關領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識空白、理論基礎和分析,研究設想、研究方法和實踐設計,預期結果和意義等。

綜述的特點:

1、綜合性:綜述要縱橫交錯,既要以某一專題的發展為縱線,反映當前課題的進展;又要從本單位、省內、國內到國外,進行橫的比較。只有如此,文章才會佔有大量素材,經過綜合分析、歸納整理、消化鑒別,使材料更精練、更明確、更有層次和更有邏輯,進而把握本專題發展規律和預測發展趨勢。

2、評述性:是指比較專門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統地論述某一方面的問題,對所綜述的內容進行綜合、分析、評價,反映作者的觀點和見解,並與綜述的內容構成整體。

3、先進性:綜述不是寫學科發展的歷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資料,獲取最新內容,將最新的學科信息和科研動向及時傳遞給讀者。

3. 郭棲慶的科研成果

1.《美國文學名著精選》,編著之一(其中四章),商務印書 館,1994。
2.《英語寫作手冊》(英文修訂本),編著之一,外研社,1994。
3.《海明威短篇小說中的空無主題》,《外國文學》, 1994年第5期。
4.《士兵的家》,譯者,《外國文學》,1994年第5期。
5.《嘉莉妹妹》、《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湯姆·索亞歷 險記》,評注者,外研社,1992/1995。
6.《世界文藝形象辭典》,編著者之一,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
7.《歐·亨利短篇小說集》的序言,北嶽出版社,1996。
8.《英語寫作手冊》(中文版),編著之一,外研社,1997。
9.《英語寫作與修辭指南》,編著之一,台灣建宏出版社,1997。
10.《最新英英英漢美國成語辭典》,總審訂,台灣建宏出版 社,1997。
12.《英語寫作基礎教程》,編著之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3.《索爾·貝婁》,《20世紀歐美文學史》的一章,主編: 李明濱,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14.《莊子》,英譯本審讀,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15.《強化閱讀英語》(教師用書6冊),主編,已出版3冊, 外研社,2000/2001。
16.《美國全國圖書獎獲獎小說評介》,兩主編之一,外研 社,2001。
17.《生活的真實 藝術的升華---德萊塞和他的小說》,收入 《北京國外國語大學校慶60周年學術論文集》,外研 社,2001。
18.《無奈的等待 等待的無奈---哈金和他的獲獎小說<等待>》, 《外國文學》,2001年第4期。

4. 一本書的前言怎麼寫

主要就是說明你的書的內容,還有寫作意圖你希望感謝什麼人你在寫作過程中有什麼感想,覺得自己得到了什麼還有你希望讀者從中體會到什麼前言是由作者向讀者說明撰寫本書的意圖及書中闡明的主要問題。其內容包括對書稿的介紹,閱讀時應注意的問題,以及適用范圍、編寫方法(如果是工具書、手冊,還應寫清楚使用方法)、編者分工、審校人和作者需要說明的其他事項。切忌採取把書中每一章的章題抄一遍、然後再說一下讀者對象的這樣一種應付差事的態度。 修訂再版的書,應有再版前言,說明本書初版以來的一些情況,新版書有哪些內容作了補充或修改,以及修訂的原因等。 序言分為自序和他序兩種情況。自序是由作者說明著作意圖、寫書經過、內容體例等情況;他序是由權威人士評介、推薦著作和作者以及對書稿有關問題的研究闡述。比如說寫你是怎麼想到這個題材的 或斜的時候有什麼遺憾有什麼不足 或是突然想到了其他什麼事,提一提 都可以 只要和你寫作的開頭、經過、結果有關都可以。 建議你還是自己網上查下著名作家的傑作,只要靈感來了就不會受到這樣的小問題煩惱了。 前言:前言是相當於論文的開頭,它是三段式論文的第一段(後二段是本論和結論)。前言與摘要不完全相同,摘要要寫得高度概括、簡略,前言稍加具體一些,文字以1000字左右為宜。前言一般應包括以下幾個內容:(1)為什麼要寫這篇論文,要解決什麼問題,主要觀點是什麼。(2)對本論文研究主題范圍內已有文獻的評述(包括與課題相關的歷史的回顧,資料來源、性質及運用情況等)。(3)說明本論文所要解決的問題,所採用的研究手段、方式、方法。明確研究工作的界限和規模。(4)概括本課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及意義。

5. 論文前言怎麼寫

寫作方法

(1)開門見山,不繞圈子。避免大篇幅地講述歷史淵源和立題研究過程。

(2)言簡意賅,突出重點。不應過多敘述同行熟知的及教科書中的常識性內容,確有必要提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基本原理時,只需以參考引文的形式標出即可。在引言中提示本文的工作和觀點時,意思應明確,語言應簡練。

(3)回顧歷史要有重點,內容要緊扣文章標題,圍繞標題介紹背景,用幾句話概括即可;在提示所用的方法時,不要求寫出方法、結果,不要展開討論;雖可適當引用過去的文獻內容,但不要長篇羅列,不能把前言寫成該研究的歷史發展;不要把前言寫成文獻小綜述,更不要去重復說明那些教科書上已有,或本領域研究人員所共知的常識性內容。

(4)尊重科學,實事求是。在前言中,評價論文的價值要恰如其分、實事求是,用詞要科學,對本文的創新性最好不要使用「本研究國內首創、首次報道」、「填補了國內空白」、「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本研究內容國內未見報道」或「本研究處於國內外領先水平」等不適當的自我評語。

(5)前言的內容不應與摘要雷同,注意不用客套話,如「才疏學淺」、「水平有限」、「懇請指正」、「拋磚引玉」之類的語言;前言最好不分段論述,不要插圖、列表,不進行公式的推導與證明。

寫作要點

引言又稱緒論、前言或導論。引言是開篇之作,寫引言於前,始能疾書於後,正所謂萬事開頭難。古代文論中有「鳳頭、豬肚、豹尾」之稱。雖然科技論文不強調文章開頭像鳳頭那樣俊美、精彩、引人入勝,但引言是給讀者的第一印象,對全文有提綱挈領作用,不可等閑視之。

(1)說明論文的主題、范圍和目的。

(2)說明本研究的起因、背景及相關領域簡要歷史回顧。(前人做了哪些工作?哪些尚未解決?目前進展到何種程度?)

(3)預期結果或本研究意義。

(4)引言一般不分段,長短視論文內容而定,涉及基礎研究的論文引言較長,臨床病例分析宜短。國外大多論文引言較長,一般在千字左右,這可能與國外多數期刊嚴格限制論文字數有關。

6. 把一年的科研成果匯編成書,什麼書名好

《**************科研成果匯總》

7. 大師風范 誨人不倦——從王鴻禎先生為《太行山區地殼演化及成礦規律》寫序說起

牛樹銀

(石家莊經濟學院)

20世紀90年代初,我們還是意氣風發的中青年地質工作者時,王鴻禎先生就已經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中科院院士了,是在一次學術報告會上得到先生的熱情鼓勵,更加堅定了我們為地質工作奮斗終生的信心和勇氣,並鼓舞著我們奮勇向前,也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

那是1993年金秋9月,石家莊經濟學院(原河北地質學院)校慶40周年,王先生作為特邀專家來學校作關於前寒武紀地質演化的學術報告。先生用大量科學研究成果論述了中國前寒武紀地質演化,並著重介紹了華北地台的演化特徵。先生精彩的演講,豐富的地質資料,幽默的語言表達給廣大師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師生的熱烈歡迎。

值得提一句的是當時我們太行山科研隊剛剛完成了地質礦產部和河北省地質礦產局聯合資助的「太行山構造岩漿帶對金屬礦的控制研究」項目報告,正苦於想找專家給予指導,正好王先生報告中提到河北地質學院的杜汝霖教授在前寒武紀古生物演化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胡驍、牛樹銀等在北方板塊構造方面作了很好的研究,這個提及讓我們這些小人物看到了希望,懷著忐忑的心情,壯大膽子拿上「太行山構造岩漿帶對金屬礦的控制研究」科研報告去請先生指導,沒有想到的是王先生爽快地答應了我們的請求,並在百忙中抽出寶貴時間審閱了我們的報告,提出了很好的指導意見,並建議我們修改後盡快出版,還特意為我們的成果(出版時更名:《太行山區地殼演化及成礦規律》)撰寫了熱情洋溢、積極鼓勵的序言,令我們深受鼓舞並終生難忘。

先生的序開門見山地說:「《太行山區地殼演化及成礦規律》專著是河北地質學院和河北省地礦局共同完成的地礦部重點基礎地質研究項目的最終成果。我感到這本專著很有特色,也引發了我的一些感想。」

接下來先生說:「首先,專著是高等院校和地方地礦局間協同合作的產物。這種合作雖然是我們的良好傳統,但協調配合,最後取得系統的成果,卻也並不多見。專著中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結合比較突出,地殼演化部分提供了充分的成礦背景條件,成礦規律和預測部分在此基礎上作了較深刻的論證,得出了成礦集中區是受變質核雜岩和伸展拆離構造控制,不同礦種的成礦機制是受構造岩漿帶控制的認識,從而提出了明確的找礦思路和方向,給我以很深的印象。

「其次,太行山區是我國地質調查研究的發祥地之一,太行山系是我國東部地質構造和地球物理的重要分界線。但由於它位於中朝地台內部,長期以來,人們很少把它作為造山帶來研究。專著應用了現代先進的構造理論,提出太行山區自燕山運動以來以伸展體制為主的變質核雜岩演化模式及其與相鄰的華北斷陷區的配套關系。同時也論述了當時不同構造域的應力場轉換對它的控製作用。

太行山區和五台山區同是中朝地台前寒武系發育較全的地區。專著對基底岩系的性質和組成、韌性剪切帶類型、變質過程和事件序列進行了較全面的研究。對阜平群變質期次及其形成年齡下限(30億a)的論證可能較為符合實際,對新太古代下限的確定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朝地台東部中生代岩漿活動十分普遍,但系統的研究工作卻不很多。過去,何國琦教授曾對太行山區的岩漿活動作過研究。本專著對燕山期岩漿岩作了系統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岩漿來源屬下地殼部分熔融,也有幔源物質。

我感到這本專著在基礎地質的許多方面,如構造地質、岩漿岩岩石學、變質地質和前寒武紀地質以及成礦理論等,都應用了現代先進的理論和方法,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創新的見解,特別是這些分支學科之間做到了融會貫通,形成了多學科的綜合分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樣,就使本專著在總體上達到了先進水平。」

先生還特意說「第三,我感到這本專著成果是在比較困難的條件下獲得的。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地礦工作和高等教育都陷入了暫時的低潮,河北地質學院又經歷了遷校、建校的困難。在這大氣候和小氣候都不甚有利的情況下,河北地質學院和河北地礦局的同志們克服困難,銳意進取,在野外觀察、資料收集、室內測試和綜合研究的各個環節上,都能保持較高的標准和較好的配合,最後取得較滿意的成果,這是十分可貴的。這也說明,工作的質量並不完全取決於高額的投資和完善的儀器設備。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和對科學的無私奉獻更是決定性的因素。」

王先生最後說:「我衷心地期待,地質科研中有更多這樣有效的合作,有更多這樣有意義的成果。」

說心裡話,相對中國地質大學我校是兄弟院校,作為中青年教師對先生更多的是仰慕,而先生看到更多的是取得了哪些進展,盡管當初還說不上是進展,但是先生敏銳地看到了並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贊譽了高等院校與地勘系統的密切配合、緊密合作。更讓人感到溫暖的是先生還仔細分析了當時國家地礦行業的形勢、看到了河北地質學院經歷了遷校、建校的困難,進而總結說取得較滿意的成果是十分可貴的,最後還強調:「工作的質量並不完全取決於高額的投資和完善的儀器設備。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和對科學的無私奉獻更是決定性的因素。」這是多麼令人感動的話語,現在回想起來還歷歷在目、感動不已,心中的感激之情大有不吐不快的沖動。

也正是這份感動和影響鼓舞了自己,真的是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更加困難的時期,包括河北地質學院更名為石家莊經濟學院,原地質系、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系、物探系三系合一,改名為資源環境與工程系的艱難時期。我謝絕了多個很好單位的邀請,堅持留下來搞好教學和科研,並在當時校黨委的支持下,在相當困難的環境中,擔起了系主任的擔子,經過七年兩屆班子成員的團結協作、不離不棄,率領老資源環境與工程系走出了困境,成為學校強勢學科。隨著學科的發展。當然更重要的是地勘行業也有了新的起色,2003年又在原資源環境與工程系的基礎上一分為四,劃分出資源學院、勘查技術學院、工程學院和寶玉石工藝材料學院,地勘類專業得到了充實和加強。在校黨委的指派下我又連任了5年資源學院院長,帶頭申請並獲得了一個「國家級特色專業」、一個「國家級地學實驗教學中心」,同時也是「省級特色專業」、「省級地學實驗教學中心」,還獲得了「省級教學團隊」、「省級教學高地」等一系列稱號,連續五年獲得「學校教學管理先進單位」。我本人由於堅持鑽研構造地質學及構造成礦控礦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專業方面取得了一些業績,於1994年被地質礦產部破格晉升為教授,1998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2003年獲首屆「河北省教學名師獎」,2009年獲「河北省特等勞動模範」稱號。

恰逢地質學史專業委員會第22屆學術會議有紀念王鴻禎先生的專題,作者借機拙筆描述一下大師的風范,和他給小人物帶來許久的感動和長期的影響。

8. 北京大學中文系的獲獎成果匯編

■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34項)
1. 第一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1995年/8項)
王 力(一等獎):工具書《同源字典》;
徐通鏘(一等獎):著作《歷史語言學》;
林 庚(一等獎):著作《天問論箋》;
孫欽善(一等獎):著作《中國古文獻學史》;
陳貽焮(二等獎):著作《杜甫評傳》;
蔣紹愚(二等獎):著作《古漢語詞彙綱要》;
樂黛雲(二等獎):著作《比較文學原理》;
陳平原(二等獎):著作《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
2. 第二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1998年/9項)
何九盈(二等獎):著作《中國現代語言學史》;
王福堂(集體,二等獎):著作《漢語方言詞彙(第二版)》;
裘錫圭(二等獎):論文《釋殷墟卜辭中的「▲」等字》;
溫儒敏(二等獎):著作《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
袁行霈、孟二冬(二等獎):著作《中國詩學通論》;
陳保亞(三等獎):著作《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
沈 陽(三等獎):著作《現代漢語空語類研究》;
陳平原(三等獎):著作《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
樂黛雲(集體,三等獎):著作《世界詩學大辭典》。
3.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003年/2項)
陳平原(一等獎):著作《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
陳保亞(三等獎):著作《二十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
4.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006年/6項)
袁行霈(一等獎):著作《陶淵明集箋注》;
沈 陽(二等獎):著作《生成語法理論與漢語語法研究》;
袁毓林(二等獎):著作《漢語語法研究的認知視野》;
李 楊(三等獎):著作《50-70年代中國文學經典再解讀》;
孟二冬(三等獎):著作《登科記考補正》;
夏曉虹(三等獎):著作《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
5.中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2009年/9項)
陳平原(一等獎):著作《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
嚴紹璗(一等獎):著作《日藏漢籍善本書錄(三卷)》;
袁行霈(集體,二等獎):著作《中華文明史(四卷)》;
汪 鋒(二等獎):著作《Comparison of Languages in Contact-The Distillation Method and the Case of Bai》;
孔江平(二等獎):著作《Laryngeal Dynamics and Physiological Model》;
劉勇強(三等獎):著作《中國古代小說史敘論》;
陳泳超(三等獎):著作《中國民間文學研究的現代軌轍》;
陸儉明、沈陽(普及獎):著作《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
李 零(普及獎):著作《兵以詐立——我讀〈孫子〉》。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67項)
1. 第一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87年/8項)
王 瑤(榮譽獎):論文《魯迅〈故事新編〉散論》;
朱德熙(一等獎):論文《自指和轉指》、《漢語方言里的兩種反復問句》;
裘錫圭(一等獎):論文《戰國貨幣考》;
陳貽焮(一等獎):著作《杜甫評傳(上卷)》;
嚴家炎(二等獎):著作《求實集——中國現代文學論集》;
徐通鏘(二等獎):論文《寧波方言的『鴨』[e]類詞和兒化的殘跡》;
孫玉石(二等獎):著作《〈野草〉研究》;
葛曉音(二等獎):論文《論初盛唐詩歌革新的基本特徵》。
2.第二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91年/7項)
裘錫圭(特等獎):著作《文字學概要》;
袁行霈(一等獎):《中國詩歌藝術研究》;
褚斌傑(二等獎):教材《中國古代文體概論》;
葛曉音(二等獎):著作《八代詩史》;
張少康(二等獎):著作《古典文藝美學論稿》;
呂德申(二等獎):著作《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展史》;
陸儉明(二等獎):論文《「V來了」試析》、《「VA了」述補結構語義分析》;
3.第三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94年/6項)
徐通鏘(一等獎):著作《歷史語言學》;
孫欽善、倪其心(集體,一等獎):古籍整理《全宋詩》;
金開誠(一等獎):著作《屈原辭研究》;
錢志熙(一等獎):著作《魏晉詩歌藝術原論》;
方錫德(二等獎):著作《中國現代小說與文學傳統》;
張雙棣(二等獎):工具書《呂氏春秋詞典》;
4.第四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96年/5項)
何九盈(一等獎):著作《中國現代語言學史》;
商金林(一等獎):著作《葉聖陶傳論》;
沈 陽(一等獎):著作《現代漢語空語類研究》;
蔣紹愚(二等獎):著作《近代漢語研究概況》;
夏曉虹(二等獎):著作《晚清文人婦女觀》。
5.第五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98年/9項)
張雙棣(一等獎):著作《淮南子校釋》;
錢志熙(一等獎):著作《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
孟 華(羅芃等,集體,一等獎):著作《法國文化史》;
張聯榮(二等獎):著作《漢語詞彙的流變》;
徐通鏘(二等獎):著作《語言論》;
佘樹森(二等獎):著作《中國當代散文報告文學發展史》;
馬 真(二等獎):著作《簡明實用漢語語法教程》;
沈 陽(二等獎):論文《漢語句法結構中名詞短語部分成分移位現象初探》;
郭 銳(二等獎):論文《過程和非過程》。
6.第六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0年/7項)
袁行霈(集體,特等獎):著作《中國文學史》;
王洪君(一等獎):著作《漢語非線性音系學》;
張 健(二等獎):著作《清代詩學研究》;
袁毓林(二等獎):著作《語言的認知研究和計算分析》;
張少康(二等獎):著作《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
孫玉石(二等獎):著作《中國現代主義詩潮史論》;
褚斌傑(二等獎):著作《詩經全注》。
7.第七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2年/7項)
張少康(一等獎):著作《文心雕龍研究史》;
沈 陽(一等獎):著作《生成語法理論和漢語語法研究》;
詹衛東(一等獎):著作《面向中文信息處理的現代漢語短語結構規則研究》;
杜曉勤(張燕瑾等,集體,一等獎):著作《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叢書》;
張 健(二等獎):著作《元代詩法校考》;
傅 剛(二等獎):著作《文選版本研究》;
王岳川(二等獎):著作《中國鏡像:90年代文化研究》。
8.第八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4年/7項)
袁行霈(一等獎):著作《陶淵明集箋注》;
郭 銳(一等獎):著作《現代漢語詞類研究》;
孟二冬(一等獎):著作《登科記考補正》;
董秀芳(二等獎):著作《詞彙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
胡敕瑞(二等獎):著作《〈論衡〉與東漢佛典詞語比較研究》;
李 楊(二等獎):著作《50-70年代中國文學經典再解讀》;
顧永新(二等獎):著作《歐陽修學術研究》。
9.第九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6年/4項)
陳平原(一等獎):著作《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
韓毓海(二等獎):論文《所謂無詞的言語》;
陸儉明、沈陽(二等獎):著作《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
楊榮祥(二等獎):著作《近代漢語副詞研究》。
10.第十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8年/4項)
袁行霈(集體,特等獎):著作《中華文明史》;
嚴紹璗(一等獎):著作《日藏漢籍善本書錄》;
溫儒敏(二等獎):著作《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概要》;
汪 鋒(二等獎):著作《Comparison of Language in Contact》。
11.第十一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10年/3項)
陳平原(二等獎):著作《歷史、傳說與精神——中國大學百年》;
陳曉明(二等獎):著作《中國當代文學主潮》;
袁毓林(二等獎):著作《基於認知的漢語計算語言學研究》。
■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
1. 全國優秀博士論文及指導教師(5項)
孫玉文(導師郭錫良):博士論文《漢語變調構詞研究》(1999年);
詹衛東 (導師陸儉明):博士論文《面向中文信息處理的漢語短語結構規則研究》(2000年);
張 赬(導師蔣紹愚):博士論文《漢語處所介詞片語和工具介詞片語詞序變化》(2001年);
陳 劍(導師裘錫圭):博士論文《殷墟卜辭的分期分類對甲骨文字考釋的重要性》(2002年);
姜 濤(導師溫儒敏):博士論文《「新詩集」與新詩的發生研究》(2003年)。
2. 國家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3項)
陸儉明:第一屆國家教學名師(2003年);
蔣紹愚:第二屆國家教學名師(2006年);
溫儒敏:第四屆國家教學名師(2008年)。
3.國家級精品課程(7項)
陸儉明等:《現代漢語》(2003年);
蔣紹愚等:《古代漢語》(2005年);
溫儒敏等:《中國現代文學》(2005年);
洪子誠等:《中國當代文學》(2006年);
袁行霈等:《中國古代文學史》(2006年);
商金林等:《中國現代名著導讀》(網路課程/2008年);
陳保亞等:《理論語言學》(2009年)。
4.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4項)
陸儉明等(一等獎):「現代漢語系列課程建設理論與實踐」(1996年);
王福堂等(二等獎):「漢語方言學系列課程」(2004年);
蔣紹愚等(一等獎):「古代漢語系列課程建設的新開拓」(2005年);
溫儒敏等(二等獎):「建立嚴格的博士生教育管理制度」(2005年)。
5.國家級教學團隊(1項)
沈 陽等:「現代漢語」國家級教學團隊(2008年)。

9. 馬九克的研究成果

《用PowerPoint2003製作教學課件》;
《PowerPoint2003在教學中的深度應用》;
《Word 2003在教學中的深度應用》;
《Excel 2003在教學中的深度應用》。
《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深度應用》均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該叢書已作為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向全國推薦的「教師教育技術應用培訓教材」。該系列叢書分別由張民生主任、劉雍潛(中央電化教育館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教育技術協會秘書長)教授和黎加厚(教育部全國教師教育信息化專家委員會委員,英特爾未來教育中國項目專家組專家,教育部-微軟攜手助學項目特邀專家,著名教育信息技術研究專家,上海師范大學計算機系主任)教授作序。劉雍潛教授在本叢書的序言中寫到:「……該系列叢書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化繁為簡,更重要的是能為我們解決實際操作中的難題。其內容幾乎覆蓋了日常應用的所有需求……。學習了這套叢書,你會驚喜地發現自己的工作變得輕鬆了;你的教學也可以揮灑自如……」。作為教育科研項目,已獲得閔行區重點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現已經被批准立項為上海市教育科研項目。上海市閔行區一百多所學校的中小學全體教師已經進行PowerPoint深度應用的全員培訓,並全部通過了考試。Word和Excel在教育教學中有效應用培訓,也已經列入十二五教師培訓計劃。在全國及上海的各級各類學校、培訓機構(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教育部骨幹教師等各類培訓班)做培訓報告近百場,福建省教育學院已經把該項目作為在省教育學院培訓的全體學員的基礎課程進行培訓。目前不少省、市、學校、培訓單位都在按照該書進行教師教育信息技術應用的培訓,一些師范院校已經將該書作為學生教材用書。華東師范大學和閔行區分別把該研究成果作為「教育部在全國開展的『國培計劃』培訓課程資源徵集、遴選、推薦活動」的推薦項目,上報到上海市教師教育資源專家委員會,已經過上海市組織統一評選,現已上報教育部作為『國培計劃』培訓課程資源。

10. 簡述教育研究成果表述的一般內容

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最主要、最常見的是研究報告和研究論文兩種形式。
研究的任務不同,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也不一樣,但總體上包含以下結構:
(1)題目
(2)摘要
(3)關鍵詞
(4)引言(前言、序言)
(5)正文
(6)結論
(7)參考文獻
(8)附錄

閱讀全文

與科研成果成果匯編序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