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幫幫忙~比較《採薇》與《東山》抒情方式的異同~~
東山
詩經·國風·豳風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我東曰歸,我心西悲。制彼
裳衣,勿士行枚。蜎々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獨宿,亦在車下。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果臝之實,亦施於宇。伊威
在室,蠨蛸在戶。町畽鹿場,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懷也。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鸛鳴於垤,婦嘆於室。灑掃
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見,於今三年。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倉庚於飛,熠耀其羽。之子
於歸,皇駁其馬。親結其縭,九十其儀。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
這首詩是遠徵士兵在解甲回來的途中抒發思鄉之情的,表現了古代人民對長期征戰的厭惡及對和平生活的渴望。
舊說《東山》是周公東征歸來為慰問戰士而作的,這與詩的內容、情調不相符,但與周公東征的事有關或許可能。舊注根據《尚書大傳》:「周公攝政,二年東征,三年踐奄」和《孟子》:「(周公)伐奄三年討其君」的記載,認為這首詩涉及的是周公鎮壓奄國叛亂的戰爭。未知是否。
這是國風中最出色的抒情詩之一。寫徵人思前想後,內心活動很復雜。他既為自己生還,今後能過上和平生活而欣喜,又為自己走後,家園殘破而萬分擔憂;然而對故鄉深厚的愛,又給予他重建家園的勇氣和信心。再者,詩中寫徵人對妻子的懷念,無論是從妻子方面設想,還是從自己方面著筆,都不是泛泛寫來,而是藉助一些看來是瑣屑的,實則是細膩的描述,來抒發自己對妻子那種朴實而深厚的情意,非常真實。
採薇
詩經 小雅
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啟居,狁之故。
採薇採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採薇採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採薇》是西周時期一位飽嘗服役思歸之苦的戍邊戰士在歸途中所作的詩,詩中敘述了他轉戰邊陲的艱苦生活,表達了他愛國戀家、憂時傷事的感情。�
詩的前三章以倒敘的方式,回憶了征戰的苦況。為了抵禦狁的侵擾,他長期遠離家室,戎馬倥傯,多麼渴望邊境早日安定而返故鄉!四、五二章陡轉筆鋒,描寫邊防軍士出征威儀,全篇氣勢為之一振,兵士們的愛國精神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末章寫解甲歸里。雖能生還,然昔日的征戍勞苦卻只換來今日的「載渴載飢」,怎不令人黯然傷神?�
可以說《採薇》是重在興,以間接抒情為主,《東山》重在賦,以直接抒情為主。
㈡ 愛迪生還發明什麼
愛迪生與他的發明(1)同步發報機 早期的電報機,一次只能傳遞一個訊息,而且不能同時交換信號,由於愛迪生本身是電報技師,便著手改良傳統發報機,製造出二重發報機,1874年又研發出四重發報機,也就是同步發報機。在無線電還沒有發展的當時,同步發報機是一項重大的突破。 (2)改良電話機 我們都知道,現代電話是由貝爾所發明的,事實上,電話能夠清晰的接收與發話,要歸功於愛迪生一次又一次的試驗,突破傳統的窠臼,製造出碳粉送話器,一舉提高了電話的靈敏度,音量,接收距離,否則,我們現在打電話時還是會常常:喂!喂!聽不到啊,聽不清楚啦。 (3)留聲機 1877年12月的一個夜裡,夢羅園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微微顫抖著,不是因為寒冷,而是因為他們聽到了,留聲機第一次留下了聲音,這項偉大的發明,不用多作介紹,大家都可以了解,它的應用面有多廣。法國政府,還因此授與愛迪生爵士的頭銜呢!後來,愛迪生又多次改良留聲機,直到將滾筒式改成膠木唱盤式為止,這中間可不是一,二年而已,而是歷經幾十年的不斷改進喔! (4)電燈——光明的使者 19世紀初,人們開始使用煤氣燈(瓦斯燈),但是煤氣靠管道供給,一但漏氣或堵塞,非常容易出事,人們對於照明的改革,十分殷切。事實上,愛迪生為自己訂定了一個不可能的任務:除了改良照明之外,還要創造一套供電的系統。 於是他和夢羅園的夥伴們,不眠不休的做了1600多次耐熱材料和600多種植物纖維的實驗,才製造出第一個炭絲燈泡,可以一次燃燒45個鍾頭。後來他更在這基礎上不斷改良製造的方法,終於推出可以點燃1200小時的竹絲燈泡。 19世紀80年代中期,愛迪生的電燈事業獲得了成功,這一成功比以往任何成就給他帶來的聲譽都大。在80年代中期以前,他很少有失誤,中期以後,盡管他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失敗也是屢見不鮮的。愛迪生最不值得稱贊的行為之一就是他批評交流電,說它有副作用,可能造成死亡與損傷,但他未加具體說明。所以有人說,「像他這樣一個自己搞出了許多發明創造的人竟然對別人的新發明大加攻擊,這是很矛盾的事。」他反對使用交流電而贊成直流電,因而在一場激烈而固執的論戰中敗北。在這方面,反映出了愛迪生成為名人之後漸漸滋生的頑固守舊的缺點。 (5)復印機 起初,愛迪生發明的石蠟紙,只是普遍運用於食品,糖果的包裝材料上,後來他嘗試在蠟紙上刻出文字輪廓,形成一張石蠟刻字紙版,在紙版下墊上白紙,再用墨水的滾輪從刻字的石蠟紙上滾一滾,奇妙的事發生了,白紙上出現清楚的字跡。之後又經過多次的改良試驗,1876年,愛迪生開始量產他發明的復印機,一下子,機關,學校,事業單位,團體都採用這種蠟紙油印機。由於愛迪生復印機大受歡迎,風行全球,使得愛迪生深切體驗到,應該發明人們普遍而且深切需要的東西。
評論 | 0 1
2014-04-30 11:15木兮05541 | 四級
主要發明 留聲機 活動電影放映機 口授留聲機 無線電 簽名列印機 紋身槍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年2月11日-1931年10月18日),美國發明家、商人,擁有眾多重要的發明專利,被傳媒授予「門洛帕克的奇才」稱號的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家利用大量生產原則和其工業研究實驗室來生產發明物的人。愛迪生名下擁有1093項專利,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和德國等。1892年創立通用電氣公司 。1908年,愛迪生創立「Motion Picture Patents Company(一般所知為Edison Trust)」,一家由九個主要電影工作室組成的企業集團。 1900年代初期,愛迪生在佛羅里達州的福梅爾買了一間別墅作避寒之用。汽車巨頭亨利·福特,就住在這間別墅的對面。他也是愛迪生的好朋友。「Edison and Ford Winter Estates」目前開放給大眾參觀。 早年生活 托馬斯·愛迪生出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的米蘭,是森姆·奧丹·愛迪生(Samuel Ogden Edison,1804-1896年)和南西·瑪菲斯·伊利沃(Nancy Matthews Elliott,1810-1871年)的第七個兒子。他的父親森姆不久之前在加拿大開創了一所餐廳,後來因為加入革命軍而被通緝,於是逃到了美國米蘭鎮,轉營木材生意;而愛迪生的母親南西曾經在加拿大當過小學教師,但結婚後就沒有再執教鞭,當了全職的家庭主婦。由於患病,愛迪生較晚才開始接受學校教育。他愛發問、愛動腦子的習慣,令學校老師火大,並稱他作「addled」(臭蛋)。 這使愛迪生只有受過三個月的學校教育。愛迪生的母親南西毅然地把托馬斯帶回家,由自己來教導愛迪生,並用自己的方法教導愛迪生知識,同時鼓勵他讀書和作實驗。從這一刻起,愛迪生的一生就完全改變了。他之後回憶道:「我的母親是我成功的因素。她是很真誠的,我十分肯定;並且我感到我需要為某事生存,我不能使她失望」[1] 他很多知識是來自R.G.柏加的《School of natural philosophy》。愛迪生12歲那年開始患有重聽的毛病,據說是因為火車管理員拉住他的耳朵,將他拖上開動的火車,結果造成耳聾。[2] 愛迪生在密歇根州休倫港的生活甜中帶苦。他在往來於休倫港和底特律之間的火車上當報童,售賣報紙和糖果點心。他從火車碰撞中救了吉米·馬肯斯。吉米的父親、芒特克萊門斯站站長J.U. 馬肯斯很感激愛迪生,於是培訓了他成為電報員。愛迪生的耳聾使他能夠忽視坐在他旁邊的電報員發出的雜訊。他的一些最早期的發明與電子電信有關,包括證券報價機。愛迪生在1868年10月28日申請了他的第一個專利-電表記錄器。 創業 托馬斯·愛迪生與他早期發明的留聲機愛迪生在新澤西州的紐瓦克開始了他作為一位發明者的事業,他改進了自動中繼器和其他電傳設備,但首先使他獲得名望的發明是1877年的留聲機。這令公眾意想不到的成就,看上去幾乎不可思議。因為在新澤西州的門洛帕克建立實驗室,他被稱為「門洛帕克的奇才」,而他同時也住在那裡。他的第一台錫箔圓筒記錄留聲機音質低落,並且在重播期間會毀壞軌道,以至於僅能聽幾次。在19世紀80年代,貝爾、Chichester Bell和Charles Tainter設計了一個打蠟上漆的紙板圓筒模型。這是愛迪生持續製造他的「完美留聲機」的一個原因。愛迪生是個自由思想家,並且很可能是自然神論者,他不相信「神學家的上帝」, 但並不懷疑「主宰者」的存在。他拒絕超自然的想法與靈魂不朽的說法,以及人格神的存在。他說:「自然並非是仁慈和博愛的,而是完全的殘忍與冷漠。」[3] 婚姻 1878年的愛迪生1871年12月25日愛迪生與相識才2個月的瑪麗·史迪威結婚,當時愛迪生24歲,瑪麗16歲。在十三年的婚姻生活中,他們共生了三個孩子:瑪麗昂·艾絲泰兒·愛迪生、小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和威廉·雷斯里·愛迪生。瑪麗於1884年8月9日去世。 在19世紀80年代,愛迪生在佛羅里達州邁爾斯堡購買物業,並且建造的「森密諾爾小屋」作為避寒的別墅。汽車巨頭亨利·福特的避寒的別墅就在愛迪生的別墅幾百英尺的地方。愛迪生對汽車行業也有很大的貢獻。他們的友誼一直維持到愛迪生去世。 1886年2月24日,39歲的愛迪生在俄亥俄州阿克倫城與19歲的米娜·米勒結婚。他們也有三個孩子:馬德琳??愛迪生、查爾斯·愛迪生(愛迪生去世後接手了公司,並且參選了新澤西的州長)和西奧多·愛迪生。米娜於1947年8月24日去世。 門洛帕克實驗室 愛迪生的門洛帕克實驗室,遷至在Dearborn,麻省理工大學的Greenfield愛迪生的主要發明誕生在新澤西州的門洛帕克實驗室(Menlo Park Lab)。它是世上第一個設立以專門用於技術革新和改善現有技術為目的的機構。雖然許多雇員根據他們的專業方向開展研究工作,並取得輝煌的成果,但在法律上大多發明專利歸愛迪生本人。 威廉·約瑟·哈默,一位資深的電氣工程師, 在1879年12月開始在愛迪生所有公司作實驗員。他在電話、留聲機、電路、鐵礦石分離器和電照明設備等發明中作出重大貢獻,並且參與其他產品和技術開發。然而,哈默主要是負責測試和紀錄白熾電燈設備。1880年,他被任命為「愛迪生燈」項目的總工程師。在他上任的第一年,工廠在總經理Francis Robbins Upton領導之下造了5萬盞燈。根據愛迪生的說法,哈默是「白熾電照明設備的先驅」。 愛迪生名下的大多數專利是公共專利,在愛迪生的一生中,被專利保護了17年的發明有電子、機械或化學製品,大約十二個是外觀設計專利,一個裝飾設計亦被保護了14年。但是大多數的發明不是完全原創的,而是改善已被發明但仍不完善的產品。少數原創的包括留聲機,留聲機專利是史無前例的第一個設備,能夠記錄和回放聲音。愛迪生沒有發明第一個電燈泡,而是發明了第一個能實際應用於商業的白熾燈。幾個設計方案已由更早的發明者提出了,包括他從亨利·伍德沃德、馬修·伊凡斯、摩西·G·法馬、約瑟·斯旺、詹姆斯·堡文·連特西、威廉·索亞、漢弗里·戴維和亨利·高堡購買的專利。但是這些發明者的產品都有些缺點,像壽命極短、生產費用高等,僅適合來滿足實驗室測試。1878年,愛迪生應用了碳化的纖維細絲作為發光材料(英國發明家約瑟·斯旺在此之前已經使用),大大延長了燈泡壽命。愛迪生吸收了這些舊設計的優點,開始大規模製造燈泡。更早的發明者,亞歷山卓·伏打在1800年開創了電照明的先河,在實驗室,他用一根發光的導線示範了電可以用作光源,愛迪生將這一想法商業化,並且通過大量供應可以相對持久使用的電燈泡,將電照明的概念推廣到到家庭和企業,並為電的生產和傳輸設計了一個完整系統。 門洛帕克實驗室有可能負責愛迪生1874年發明的「四倍通信機」(可用同一根導線同時送四個信號通信機)的銷售。當愛迪生要求西聯匯款(Western Union)出價時,西聯匯款提供給他一筆遠超預期金額的專利費:一萬美元。「四倍通信機」是愛迪生試水從商的第一步。 輝煌的年代 美國專利第223898號,電燈1878年,愛迪生在紐約與幾位金融家,包括J·P·摩根和Vanderbilt家族組建愛迪生電燈公司。愛迪生在1879年12月31日於門洛帕克做了白熾電燈泡的第一次公開演示。在1880年1月27日,他在美國為此發明申請了專利,他聲稱:「我們將使電變得便宜,只有富人會燒蠟燭。」[來源請求] 在1883年10月8日,美國專利局裁定愛迪生的專利是修改自威廉·索亞的工作,被判無效。訴訟繼續了幾乎六年,直到1889年10月6日,法官裁決愛迪生的專利是合法的。為避免一場可能與約瑟·斯旺的法庭斗爭,他和斯旺在英國建立了一家叫作Ediswan的合資公司銷售此發明。 其他電燈發明者包括塞爾維亞發明家尼古拉·特斯拉,他想運用射頻從外部電極在特斯拉作用下發射的電波點燃無線電燈泡。他亦計劃開發以一根導線將能量由玻璃外殼重新聚焦回電燈泡的中心,再用中心「按鈕」散發白熾光點燃電燈泡。雖然特斯拉發明了螢光照明,但在這時間愛迪生的設計擁有更高的市場佔有率。 愛迪生1880年得到了電力傳送系統的專利,這對電燈的發明十分重要。 第一座電站是1882年建於紐約的珍珠街電站。在1882年9月4日,愛迪生在珍珠街發電站開啟了世界的第一個電能傳送系統,這個系統提供110伏特的直流電(DC)給59名在曼哈頓中心的顧客。在1883年1月19日,第一個使用外部導線的規范化的白熾電燈系統在新澤西州的Roselle開始了服務。 碳精電極電話拾音器 1877年至1878年,愛迪生發明並完善了碳精電極麥克風與響鈴接收器,這一發明直至20世紀80年代仍被應用於所有電話。在長時間的專利訴訟以後,1892年聯邦法庭裁定愛迪生而不是愛米·柏林拿是碳精電極麥克風的發明者。(Josephson,p146)。20世紀20年代,碳精電極麥克風也用於無線電廣播和播音工作。 傳送方式之爭 1897年田納西州百年博覽會,以當時甫發明之電燈為裝飾。左方可見仿製的帕德嫩神廟愛迪生先發明了直流電(DC),而喬治·威汀豪斯(George Westinghouse)則賣特斯拉(Tesla)開發的交流電(AC)系統,因此威汀豪斯和愛迪生成為了敵人。不同於直流電,交流電可以通過變壓器升到非常高的電壓,用細導線輸送,再於目的地降低電壓給電力用戶。 為了打擊對手發明的交流電,愛迪生以交流電電死狗、 貓等動物,以及一頭馬戲團大象Topsy,以讓大眾對於交流電產生危險的印象,最後甚至參與電椅的研發。然而,史上第一位受刑者威廉·凱姆勒卻因為電流不足,首次電擊仍讓其有呼吸,第二次電擊讓他的皮下血管破裂流血、身體著火卻仍然不死。直至第三次電擊威廉·凱姆勒才死去,但已是行刑後第8分鍾。一位在場目擊的記者形容這是「一個可怕嚇人的場面、遠比絞死還糟」(an awful spectacle, far worse than hanging.)。但他所反對正是今天所使用的系統。 工作夥伴 法蘭克·J·史伯格,一個能乾的數學家和前海軍軍官,被愛德華·H·約翰遜於1883年招入愛迪生的公司。史伯格其中一個對愛迪生在門洛帕克實驗室的重大貢獻是擴展愛迪生數學方法。(盡管大眾相信愛迪生並沒有使用數學,但記錄他思想的記事本顯露他在數學分析上也是個精明人,例如,確立電光線系統的重要參量,包括電燈電阻,是全仗他老練地分析了「歐姆定律」,「焦耳定律」和經濟學。)愛迪生的成功經驗是整體逼近代替歸納逼近;當現成的理論不存在的時候,通過大量實驗獲得經驗。由1883年史伯格加入了專利開始,那可能被認為是一種還原主義的分析方法,可能不再是愛迪生的思維模式。史伯格的重要分析貢獻,包括改正愛迪生主要和中央分布供應系統,形成對此的反駁。1884年,其他地區的電的開發引起了史伯格的興趣,他離開愛迪生並開創了「史伯格電路和馬達公司」。不過,以後開發了許多電子發明的史伯格仍然信任曾一起工作的愛迪生。 另一位愛迪生的得力助手是尼古拉·特斯拉。他聲稱,愛迪生許諾如果他成功改進直流發電機設備便給他$50,000,幾個月以後,當他完成了工作並且要求兌現時,愛迪生說:「當您成為一個完全的美國人,您將會欣賞美式笑話。」[4]特斯拉立刻辭職。這則軼事有疑點,因為特斯拉當時的薪金是每個星期18美金,而獎金換算成薪水要53年才能付清,而且這個數額差不多等於公司的創立資本了。特斯拉周薪$25的要求被拒絕後,他才提出辭職(Jonnes, p110)。 雖然特斯拉之後接受了愛迪生獎,並且高度評價愛迪生是一個發明家和工程師,但是有些口是心非。在愛迪生死後,時代周刊對愛迪生的生活做了深入的報道,唯一的負面評價就是來自特斯拉,他說:「他根本就沒有什麼愛好,所有娛樂概不關心,生活沒有最基本的衛生准則。」「他用的方法的效率非常得低,經常做一些事倍功半的事情,整體而言,我是一個很不幸的見證人,他如果知道一些起碼的理論和計算方法,就能省掉90%力氣。他無視初等教育和數學知識,完全信任發明家的直覺和建立在經驗上的美國人感覺。」當愛迪生晚年時,曾聲稱他犯的最大錯誤就是他未曾尊敬特斯拉和他的工作。[5]
評論 | 1 0
舉報| 2014-04-30 15:47掏心專用0181 | 四級
1862年8月,愛迪生以大無畏的英雄氣魄救出了一個在火車軌道上即將遇難的男孩。孩子的父親對此感恩戴德,但由於無錢可以酬報,願意教他電報技術。從此,愛迪生便和這個神秘的電的新世界發生了關系,踏上了科學的征途。 1863年,愛迪生擔任大幹線鐵路斯特拉福特樞紐站電信報務員。從1864年至1867年,在中西部各地擔任報務員,過著類似流浪的生活。足跡所至,包括斯特拉福特、艾德里安、韋恩堡、印第安那波利斯(Indianapolis)、辛辛那提(Connecticut)、那什維爾 (Nashville)、田納西(Tennessee)、孟斐斯(Memphis)、路易斯維爾、休倫等地。 1868年,愛迪生以報務員的身份來到了波士頓(Boston)。同年,他獲得了第一項發明專利權。這是一台自動記錄投票數的裝置。愛迪生認為這台裝置會加快國會的工作,它會受到歡迎的。然而,一位國會議員告訴他說,他們無意加快議程,有的時候慢慢地投票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從此以後,愛迪生決定,再也不搞人們不需要的任何發明。 1869年6月初,他來到紐約(New York)尋找工作。當他在一家經紀人辦公室等候召見時,一台電報機壞了。愛迪生是那裡唯一的一個能修好電報機的人,於是他謀得了一個比他預期的更好的工作。10月他與波普一起成立一個「波普-愛迪生公司」,專門經營電氣工程的科學儀器。在這里,他發明了「愛迪生普用印刷機」。他把這台印刷機獻給華爾街一家大公司的經理,本想索價5000美元,但又缺乏勇氣說出口來。於是他讓經理給個價錢,而經理給了4萬美元。 愛迪生用這筆錢在新澤西州(New Jersey)紐瓦克市的沃德街建了一座工廠,專門製造各種電氣機械。他通宵達旦地工作。他培養出許多能乾的助手,同時,也巧遇了勤快的瑪麗(Mary Stilwell),他未來的第一個新娘。在紐瓦克,他做出了諸如蠟紙、油印機等的發明,從1872至1875年,愛迪生先後發明了二重、四重電報機,還協助別人搞成了世界上第一架英文打字機。 1876年春天,愛迪生又一次遷居,這次他遷到了新澤西州(New Jersey)的「門羅公園」。他在這里建造了第一所「發明工廠」,它「標志著集體研究的開端」。1877年,愛迪生改進了早期由貝爾發明的電話,並使之投入了實際使用。他還發明了他心愛的一個項目——留聲機。電話和電報「是擴展人類感官功能的一次革命」;留聲機是改變人們生活的三大發明之一,「從發明的想像力來看,這是他極為重大的發明成就」。到這個時候,人們都稱他為「門羅公園的魔術師」。 愛迪生在發明留聲機的同時,經歷無數次失敗後終於對電燈的研究取得了突破,1879年10月22日,愛迪生點燃了第一盞真正有廣泛實用價值的電燈。為了延長燈絲的壽命,他又重新試驗,大約試用了6000多種纖維材料,才找到了新的發光體——日本竹絲,可持續1000多小時,達到了耐用的目的。從某一方面來說,這一發明是愛迪生一生中達到的登峰造極的成就。接著,他又創造一種供電系統,使遠處的燈具能從中心發電站配電,這是一項重大的工藝成就。 他在純科學上第一個發現出現於1883年。試驗電燈時,他觀察到他稱之為愛迪生效應的現象:在點亮的燈泡內有電荷從熱燈絲經過空間到達冷板。愛迪生在1884年申請了這項發現的專利,但並未進一步研究。而旁的科學家利用愛迪生效應發展了電子工業,尤其是無線電和電視。 愛迪生又企圖為眼睛做出留聲機為耳朵做出的事,電影攝影機即產生於此。使用一條喬治伊斯曼新發明的賽璐珞膠片,他拍下一系列照片,將它們迅速地、連續地放映到幕布上,產生出運動的幻覺。他第一次在實驗室里試驗電影是在1889年,1891年申請了專利。1903年,他的公司攝制了第一部故事片「列車搶劫」。愛迪生為電影業的組建和標准化做了大量工作。 1887年愛迪生把他的實驗室遷往西奧蘭治以後,為了他的多種發明製成產品和推銷,他創辦了許多商業性公司;這些公司後來合並為愛迪生通用電氣公司,後又稱為通用電氣公司。此後,他的興趣又轉到熒光學、礦石搗碎機、鐵的磁離法、蓄電池和鐵路信號裝置上。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研製出魚雷機械裝置、噴火器和水底潛望鏡。 1929年10月21日,在電燈發明50周年的時候,人們為愛迪生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會,德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法國的居里夫人(出生於波蘭)等著名科學家紛紛向他祝賀。不幸的是,就在這次慶祝大會上,當愛迪生致答辭的時候,由於過分激動,他突然昏厥過去。從此,他的身體每況愈下。1931年10月18日,這位為人類作過偉大貢獻的科學家因病逝世,終年84歲。 愛迪生的文化程度極低,對人類的貢獻卻這么巨大,這里的「秘訣」是什麼呢?他除了有一顆好奇的心,一種親自試驗的本能,就是他具有超乎常人的艱苦工作的無窮精力和果敢精神。當有人稱愛迪生是個「天才」時,他卻解釋說:「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他在「發明工廠」,把許多不同專業的人組織起來,裡面有科學家、工程師、技術人員、工人共100多人,愛迪生的許多重大發明就是靠這個集體的力量才獲得成功的。他的成就主要歸功於他的勤奮和創造性才能以及集體的力量,此外,他的妻子也曾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愛迪生一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他的學問是靠母親的教導和自修得來的。他的成功,還應該歸功於母親自小對他的諒解與耐心的教導,才使原來被人認為是低能兒的愛迪生,長大後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大王」。 有人作過統計:愛迪生一生中的發明,在專利局正式登記的有1300種左右。1881年是他發明的最高紀錄年。這一年,他申請立案的發明就有141種,平均每三天就有一種新發明。 偉大發明家愛迪生的一生告訴我們:巨大的成就,出於艱巨的勞動。 愛迪生不會隨著時光流走而被人們遺忘,他的一生是光榮的,他的一切是為人類的。愛迪生小時候就有造電燈的決心,他用智慧救了媽媽,那時還是做手術的時候
㈢ 你曾經看過的那些精彩摘抄中最喜歡的一句話是什麼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這一個時代,有無數默默無聞的人倒下,甚至連一塊墓碑都沒有,他們詛咒這場該死的戰爭,不斷的乞求著上帝能夠盡早結束這可怕的一切。但也有無數人對這個時代充滿著狂熱,他們渴望在戰場上證明自己,去爭取在和平年代根本無法爭取到的榮耀。他們把可怕的戰爭視為施展自己的舞台,把隨時隨地都有可能到來的死亡視為最大的浪漫。
㈣ 唯美句子
1、放下,是一道難題。的確,人世間有太多的東西與念想不為我們所控制,放下談何容易,所以我們需要修行。放下雖難,卻不是不能,最起碼我們可以從最「惡」之處放下,如放下仇恨,放下憂愁,放下猜忌,放下嫉妒,放下痛苦……這樣我們才有空間來承載「善」的東西,如快樂、寧靜、幸福,還有慈悲。——嘉措活佛
2、女人的老去,從她著急嫁人開始。
3、人最大的對手從來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無論是在運動場上,還是人生的漫漫長路,每個人終歸是要跟自己比賽、挑戰自己、戰勝自己,然後超越自己,把沿途所有的失意和挫敗當作是激勵與磨練。擦乾眼淚,我唯一要贏的是我自己,於這一生,苦苦淬煉,但求一勝,盡己則無愧。——張小嫻
4、沒有旅行的生活,只能叫生存。
5、幸福是什麼?幸福就是牽著一雙想牽的手,一起走過繁華喧囂,一起守候寂寞孤獨;就是陪著一個想陪的人,高興時一起笑,傷悲時一起哭;就是擁有一顆想擁有的心,重復無聊的日子不乏味,做著相同的事情不枯燥。心中有愛就有幸福,幸福就在當初的承諾中,就在當下的踐行中,就在今後的回憶。
6、有時,當我們被傷害時,我們並不知自己也在傷害對方。當我老了,越來越明白,越來越明白……
7、童話里的每一個公主都希望找到屬於她自己的王子,可是兜兜轉轉,卻總也找不到那個對的人。其實,童話是對的,只不過王子並不總是穿著華麗的外衣,也不都騎著帥氣的白馬,他一直微笑站在不遠處,等你發現。幸福,不貴!有情人定成家屬。
8、荷西問三毛:你想嫁個怎樣的人?三毛說:看順眼的,千萬富翁也嫁;看不順眼的,億萬富翁也嫁。荷西:說來說去還是想嫁個有錢的。三毛看了荷西一眼:也有例外。「那你要是嫁給我呢?」三毛嘆了口氣:要是你的話,只要有夠吃飯的錢。那你吃得多嗎?荷西問。不多不多,以後還可以少吃點。
9、有人尖刻的嘲諷你,你馬上尖酸的回敬他。有人毫無理由的看不起你,你馬上輕蔑的鄙視他。有人在你面前大肆炫耀,你馬上加倍證明你更厲害。有人對你冷漠,你馬上對他冷淡疏遠。看,你討厭的那些人,輕易就把你變成你自己最討厭的那種樣子。這才是「敵人」對你最大的傷害。
10、如果幸福,那是因為我愛你,也被你所愛;如果不幸福,那是因為我不懂愛自己。——張小嫻
11、一部iPhone4,可去雲南玩一圈;一個愛馬仕,歐美一遍也回來了;全世界你都玩遍,可能還沒花一輛跑車的錢;那時候,你的世界觀也都變了。生活在於經歷,而不在於名牌;富裕在於感悟,而不在於奢華。晚年時可以給後代講述我們的故事;而不是你擁有過的一件件過氣的名牌。
12、白頭偕老這件事其實和愛情無關,只不過是忍耐……但忍耐卻是一種愛。所以,真正愛你的人,其實就是願意一直忍耐你的人。
13、人生不過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遠是自己的主角,不要總在別人的戲劇里充當著配角。——林語堂《人生不過如此》
14、年輕的我們心臟都是比較小的。一點苦難放進去,都顯得大。長大了的人,心臟就變大了。即使更大的悲傷裝進去,也照樣可以冷漠的離開,平靜的遺忘。所以忍耐吧。有天我們的心臟會長得比悲傷大。——寂地《踮腳張望的時光》
15、一個男人條件再好,他沒有時間陪你,也是多餘的。 愛情是不可以望梅止渴的,抱著回憶就能度過每一天么?一個男人願意給女人多少時間,就是他有多愛他。你愛我的話,是可以擠出一點時間的。擠不出時間,是你已經做了抉擇。既然沒有時間,我釋放你吧。同時,也是釋放我自己。
16、老天在送你一個大禮物時,都會用重重困難做包裝。
17、我幾乎從來不生氣,因為我認為沒必要,不要讓別人的錯誤影響自己。但是,我不生氣,不代表我沒脾氣。我不計較,不代表我脾氣好。我不是不愛你,只是放在心裡而已。有時候,我在乎的不是你所說的,而是那些你沒有說的。如果你非要觸摸我的底線,我可以告訴你,我並非善良。
18、上天不會只永遠眷顧一個人,給她多大的幸運,日後必會給她多大的磨難。她能做到的只是把握住幸福的時機,憑借它努力地沖上最大可能的頂峰。所以,絕不可以錯過任何機會。
19、我大好的一個人,憑什麼跑到別人的生命里去當插曲。
20、滿意的愛情並不多,需要種種機遇。不該因為現實的不滿意就遷怒於夢想,說它本沒有。人若無夢,夜的眼睛就要瞎了。說「沒有愛情」,是因為必求其現實,而不大看重愛情更是需要信奉的。不單愛情如此,一切需要信奉的東西都是這樣,美滿了還有什麼好說的?不美滿,才是需要智慧和信念的時候。——史鐵生
1、我執皆因你值。
2、過你想要的生活,若不如人意,請拿出重新放手一搏的勇氣。
3、當一個女人的嘴裡反復出現一個男人的名字時,無論是誇那個男人還是罵那個男人,潛台詞都是我愛他。
4、漂亮話誰都會說,但漂亮事卻不是人人都能做的。最關鍵的時候,每個人的選擇都出於本能。這種本能,無關愛情,只關人性。
5、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為了什麼呢?我告訴你,是去經歷和享受。沒做過的事情要做一做。無,則努力追求,有,則盡情享樂。合,則來,不合,則散,這是簡單卻正確的道理。
6、從現在開始,不沉溺幻想,不庸人自擾,踏實工作,好好生活,做一個接近幸福的人。
7、人生的道路,到底是平坦的少,崎嶇的多。在平坦的路上,攜手同行的時候,周圍有溫暖的春風,頭上有明凈的秋月。兩顆心充分地享樂著寧靜柔暢的「琴瑟和鳴」的音樂。在坎坷的路上,扶掖而行的時候,要堅忍地咽下各自的冤抑和痛苦,在荊棘遍地的路上,互慰互勉,相濡以沫。——冰心
8、不要把別人的關心當成理所當然,不管他有多愛你,最終也會有疲憊的一天。
9、人有一分修養,便有一分氣質;人有一分器量,便有一分人緣;人有一分虛心,便有一分智慧;人有一分經驗,便有一分事業;人有一分磨難,便有一分本領。現在每一分的積累,都會在未來兌換為成果。
10、幸福不是獲得多了,而是在乎少了;活得糊塗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煩惱。
11、我和自己做了一個約定,如果他回頭,我會擁抱他,結束這一切,可是他始終沒有回頭,我也無能無力。我想告訴他說我愛他,我想開口說我愛他,但我知道在我開口前我的眼淚就會流下來,所以我仍然什麼都沒有說。——《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12、女孩因為愛上一個人而長大,男孩會因為失去一個人而長大。
13、背叛、分手、無疾而終的戀情,其實它們都傷害不了你。能傷你的,是你太在乎,滿懷希望地活在回憶里。你總以為是感情傷害了你,其實傷到你的人,永遠是自己。
14、一段不被接受的愛情,需要的不是傷心,而是時間,一段可以用來遺忘的時間。一顆被深深傷了的心,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明白。
15、你有沒有想過,一個男人為什麼會愛你?他就是因為喜歡你原先的樣子,你做事的方式,你對於萬事萬物的態度。可是為什麼女人只要一談戀愛,就會變得不可理喻,要不就是……依附著愛情失去自己?
16、擁有和擁有過,差的豈止一字之遙。
17、高難度的愛情,是月色、詩歌、三十六萬五千朵玫瑰,加上永恆;高難度的婚姻,是賬簿、證書、三十六萬五千次爭吵,加上忍耐;高難度的人生,是以上兩者皆無。——朱德庸
18、當生活給你設置重重關卡的時候,再撐一下,每次地咬牙闖關過後,你會發現想要的都在手中,想丟的都留在了身後。——《風和日麗》
19、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有愛人的能力,而不是被愛。我們不懂得愛人又如何能被人所愛?——三毛
20、一念心清靜,蓮花處處開。一花一凈土,一土一如來。
1、有時恣意,便是對自己最大的疼惜。
2、愛情就像水痘,你該早點經歷,因為晚幾年的話它真有可能會要了你的命。
3、出身一般,只有奮發自強;智商不高,不妨笨鳥先飛;長相平凡,可以學識彌補;地位普通,就用人格添彩。
4、真正的純並不是單純,並不是對周遭的險惡一無所知。而是在看盡各種苦難與丑惡後,仍然保留著當初的善良與純真,堅守著自己的原則。
5、要愛一個人,一定不可以用對方不會同意的方式去愛,否則與恨無異。愛誰都好,至少得讓對方同意你的愛法才行。人間許多悲劇,不是沒有愛,而是愛得太專橫,太霸道,愛得跟冤寃相報沒兩樣。人生苦短,何必苦苦折磨?
6、幸福的最大障礙,就是對幸福的奢望太多。
7、當你的心緒還未定下來,沒有能力戀愛。記著,你不是要擁有對方,而是需要愛。戀愛需要耐性和包容,也是最孤獨的人生旅程。對自己說:我是幸福的,因為我找到所愛。
8、愛並沒有那麼深奧,能相依相伴便是最大的幸福。
9、因為懂得仇恨的痛苦,所以寬容才更寶貴;因為存在死亡,所以生命才更可貴;因為有失戀的痛苦,所以愛才更珍貴;因為有了眼淚,所以笑臉才更美麗。正是因為每天的生活艱辛而且富有戲劇性,我們才會嚮往安定的生活,才會有希望和夢想。
10、放棄了,就不該後悔。失去了,就不該回憶。放下該放下的你,退出沒結局的劇。
11、斬斷自己的退路,才能更好地贏得出路。在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一種斬斷自己退路的勇氣。因為身後有退路,我們就會心存僥幸和安逸,前行的腳步也會放慢;如果身後無退路,我們才能集中全部精力,勇往直前,為自己贏得出路。
12、老天在送你一個大禮物時,都會用重重困難做包裝。
13、因為不想再被人看穿,於是學會了掩藏。因為不想再被人刺傷,所以學會了偽裝。既然我的關心對你而言只是可有可無的討好,憑什麼我要為你無怨無悔把青春陪葬。生活教會我們的第一件事就是——沒有人可以寵你一輩子,要想走得精彩又坦盪,唯有獨立堅強。
14、把意念沉潛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氣奮發得起,何事不可為?
15、絆倒了,你的修行開始。在你與世隔絕的修行室外,有很多人希望捎給你一句輕柔的話、一個溫暖的眼神、一個結實的擁抱,可是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因為智慧必然來自孤獨。——龍應台
16、人生是很累的,你現在不累,以後就會更累。人生是很苦的,你現在不苦,以後就會更苦。唯累過,方得閑。唯苦過,方知甜。
17、在最軟弱的時候,你會想念的那個人;在那個人最軟弱的時候,你會憐惜的,你們才是彼此將來的那個人。——張小嫻
18、你要相信,愛你的那個人一定會抓住線繩的另一端,不管繞多少彎,依然可以找到你,擁抱你。
19、若無緣,與之言多,亦廢。若有緣,你的存在,就能驚醒他所有的感覺。
20、人生一世,浮華若夢,總有一人,視你如命。
1、記住一句話:想得太多會毀了你。
2、有時候,沒有下一次,沒有機會重來,沒有暫停繼續。
3、生活壞到一定程度就會好起來,因為它無法更壞。所以我們心中應該總是充滿陽光。
4、有些人,明明知道愛上會受傷,偏偏要愛;我們一直如此,一邊深愛,一邊傷害。細細想來,很多的愛,誰不是一邊受傷、一邊成長。
5、人生的路,靠的是自己一步步取走,真正能保護你的,是你自己的選擇。而真正能傷害你的,也是一樣,自己的選擇。決定人生的,不是命運,而是你自己的每一次抉擇。
6、夢想和自由一樣,都有代價,但都值得。
7、一個人的美麗,並不是容顏,而是所有經歷過的往事,在心中留下傷痕又褪去,令人堅強而安謐。所以,優雅並不是訓練出來的,而是一種閱歷。淡然並不是偽裝出來的,而是一種沉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永遠都不會老,老去的只是容顏,時間會讓一顆靈魂,變得越來越動人。
8、擁有寧靜的心靈,才能發現意想不到的美。
9、優雅是件很難的事情。比矜持難,比無賴也難。矜持能裝,無賴更容易。可是優雅不行。優雅要氣質,要資歷,要歲月沉澱,要那份從容和雲淡風輕。
10、沒有什麼人能一路單純到底,但是要記住,別忘了最初的自己。
11、沒有結果的感情,總要消逝;無法擁有的人,總會遺忘。人生沒有永遠的痛,沒有過不去的坎,沒有忘不掉的情殤。不要急,不要哭,不要怕,相信時間,相信你自己,相信上天會善待每一段生命。你一定要等,總有一天,會有一雙手溫柔地牽著你,帶你走出回憶。
12、喜歡的就爭取,得到的就珍惜,失去了就忘記。
13、我跟自己說好,要活得真實,不管別人怎麼看我,就算全世界否定我,我還有我自己相信我。我跟自己說好,要過的快樂,無需去想是否有人在乎我,一個人也可以很精彩。我跟自己說好,悲傷時可以哭的很狼狽,很狼狽,眼淚流干後,要抬起頭笑得很漂亮。
14、自己選擇的路就要堅持走下去,路上的艱辛,無需抱怨。
15、人生就是道場,活著就是一種修行。內心就是信仰,靈魂就是圖騰。你把內心修成什麼樣,你就會擁有什麼樣的人生。別總說命運在上天手裡,其實你一出生,上天就把一半的命運交給了你。你所說的每一句話、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折算你的生命價值,只不過,有的人是疊加,而有的人卻是在遞減。
16、你錯失了夏花絢爛,必將會走進秋葉靜羌。任何事,任何人,都會成為過去,不要跟它過不去。
17、過去事,過去心,無可記得;現在事,現在心,隨緣即可;未來事,未來心,何必勞心。
18、或許有一天我們都老了,但是我還是記得當初你讓我心動的樣子。
19、無論我變得如何強大,你仍然是我的弱點。
20、愛你就像呼吸,教我如何停得下來?
1、緣屬天定,份乃人為。
2、選擇一個欣賞你的人,而不是需要自己去討好的人。
3、當你被別人善待時,請記住這一切;當你善待別人時,請忘記這一切。
4、對別人微笑一次,實際上就用行動愛了一次,送了一件愛的禮物,一樣美妙的東西。
5、我提著一個袋子,邊走邊拾。一路上拾起無數我不想要的東西。當我遇到我真正想要的東西之時,袋子已經裝滿了。
6、同情之心,謙虛之心,感激之心,實事求是之心,抱著這樣美好的心,又堅持踏實努力的人,他們必將時來運轉,幸運一定會關照他們。
7、他殷勤,那是他剛剛愛上你。他笨拙,那是他深深愛著你。他從容,那是他已厭倦你。——李碧華
8、世界一直在變,每天都在變,生活中的一切也都在變。我們唯一能抓住的,就是心裡不變的東西。比如忠誠,對過去的留戀,我對你的感情。
9、世界上最好的感覺就是,知道有人在想你。
10、心存感激地生活吧。我們來自偶然,生命是最寶貴的禮物。愛你所愛的人,溫柔地對待一切,不要因不幸而怨恨和悲戚。無論前途怎樣凶險,都要微笑著站定,因為有愛,我們不該恐懼。
11、你現在覺得沒用的事,將來肯定會有用,所以不要對現在所做的事敷衍了事。
12、記恨最大的壞處,是拿痛點來繼續折磨自己,把人格弄得越來越扭曲。多數人不敢在明處復仇,於是都采暗地裡攻擊,不知不覺間,把自己變成一個活生生的小人。
13、人間的事往往如此,當時提起痛不欲生,幾年之後,也不過是一場回憶而已。
14、一個人脾氣好,不容易發火,不跟人過不去,不但對自己是幸福,也對他周圍的人是幸福。相反,好發脾氣,老跟人抬杠,喜歡挑人毛病的人,不但一輩子磕磕碰碰,他周圍的人也受累。這個簡單的道理我到四十多歲才慢慢明白過來。
15、悲哀的創痕在你身上刻的越深,你越能容受更多的歡樂。
16、我不喜歡一切等。無論所等的是好事,壞事,好壞未卜之事,不好不壞之事,等總是無可奈何的。等的時候,一顆心懸著,這滋味不好受。——周國平
17、看開些,看淡些,情在心中,心在世外,一切就會簡單得多。
18、紅塵陌上,獨自行走,綠蘿拂過衣襟,青雲打濕諾言。山和水可以兩兩相忘,日與月可以毫無瓜葛。那時候,只一個人的浮世清歡,一個人的細水長流。——林徽因
19、這世上最安慰人的童話就是,你挖空心思暗戀的人,他也在挖空心思地暗戀著你。
20、我若為王,你必為後。
1、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時間。——余華
2、在人之上,要視別人為人;在人之下,要視自己為人。——孟德斯鳩
3、生活中發生的事,如果合乎理想,是我們福氣,如不,當作經驗。——亦舒
4、熱鬧有兩種,一種是充實和豐富,一種是雞飛狗跳。蒼白也有兩種,一種對能量的珍惜與節約,一種是荒涼與空洞。——劉瑜
5、我不會靜靜地等待著自己被冰川所包裹,我會努力讓自己發光、發熱,讓自己去融化身邊的冰塊。與其詛咒黑暗,不如我們自己發光。—— 余傑
6、幸福的秘訣,不在於擁有多少必需的東西,而在於能從不需要的物件中獲得多少自由。尋求幸福的方法就在我們心中。需要一個,就只拿一個。拿了兩個,連最初擁有的感動也會失去。——法頂禪師《活著,就要幸福》
7、我尋求那得不到的東西,我得到我所沒有尋求的東西。——泰戈爾
8、天下只有兩種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後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壞的。不過事實卻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錢鍾書
9、日日重復同樣的事,依循著與昨日無異的慣例。若能避開猛烈的歡樂,自然也不會有很大的悲傷來訪。——太宰治《人間失格》
10、我願意與世界握手言和,溫柔的向世界妥協。或許是目睹了生死才讓能恍然大悟,自己有多麼想要遇見一個人,想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原則沒那麼重要,底線也沒那麼死板,妥協也不代表軟弱。讓自己鬆弛下來,才能從沉重的過往中解脫自己。 ——《一晨一刻》莎拉·雷納
11、一方面能足夠強健地承受,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清醒的品質,正是一個擁有一顆完善的、不可戰勝的靈魂的人的標志。——奧勒留《沉思錄》
12、世上有一條唯一的路,除你之外無人能走。它通往何方?不要問,走便是了。當一個人不知道他的路還會把他引向何方的時候,他已經攀登得比任何時候更高了。——尼采《瘋狂的意義》
13、不管饕餮的時間怎樣吞噬著一切,我們要在這一息尚存的時候,努力博取我們的聲譽,使時間的鐮刀不能傷害我們。——莎士比亞
14、一個人只要真正領略了平常苦難中的絕望,他就會明白,一切美化苦難的言辭是多麼浮誇,一切炫耀苦難的姿態是多麼做作。——周國平《妞妞》
15、我在想:生命是一個故事,還是一個事故?年輕的時候,總以為一個問題只能有一個答案。經歷許多之後才明白:其實生活中每個問題都有無數個解,而其中沒有一個是絕對正確的。——章怡和
16、我曾走過山,走過水,其實只是藉助它們走過我的生命;我看著天,看著地,其實只是藉助它們確定我的位置;我愛著她,愛著你,其實只不過藉助別人實現了我的愛欲。——史鐵生
17、如果情感和歲月也能被輕輕撕碎,扔到海中,那麼,我願意從此就在海底沉默。你的言語,我愛聽,卻不懂得,我的沉默,你願見,卻不明白。——張愛玲
18、環境並不能決定人是否幸福。我們對環境的反應才真正決定我們的感受。耶穌說過,天堂就在人的心中。地獄,當然也是一樣。——戴爾·卡耐基
19、美好生活沒有預告。它經受住絕望的氛圍,然後出現,步行而來,不被認識,不帶來什麼,而你就在那兒。——馬克·斯特蘭德
20、假如你避免不了,就得去忍受。不能忍受生命中註定要忍受的事情,就是軟弱和愚蠢的表現。——勃朗特《簡愛》
(希望喜歡哦!)
如果你喜歡的話可以去看看「佳人」的晚安心語!那兒有好多這樣的句子!我都超愛的!
㈤ 我要一篇環保演講稿
朋友們: 讀過美國著名作家歐·亨利小說《最後一片葉子》的人,想必還記得這句話:「當最後一片葉子落下時,生命就都結束了,我也得離開這個世界而去了。…酷愛生活的女畫家約翰西,患了肺炎瀕臨大限時,「害怕在她輕輕抓著這個世界的手越來越乏力的時候,她會真的像一片輕輕的、纖弱的葉子那樣,隨深秋的寒鳳飄逝而去」。初讀這篇小說時,少年不識愁滋味,對主人公那彷彿病態的痴語我並不以為然,而正是在人類對綠色頂禮膜拜,綠色食品,綠色能源、綠色電腦、綠色冰箱,綠色建築被人們廣為崇尚的今天,重讀小說《最後一片葉子》,才感悟到,這分明是一個寓言故事,約翰西的心語,分明是谷世之言,大籟希聲。 就在歐·亨利自己的國家美利堅合眾國的土地上,不是就有過深刻的歷史教訓嗎?著名總統羅斯福對梅花鹿可謂情有獨鍾,從這點小小的總統私人利益出發,他便下令對北利亞桑納州一片茂密的大森林進行大規模掃盪,大批鹿的天敵----獅子、狼等食肉動物被捕殺殆盡。四千多隻鹿於是生物爆炸一般,呈幾何級數迅猛增長,十幾萬只伸特長脖子的可愛精靈們,吃光了樹上的葉子,彷彿只在轉眼問,著名的大森林就從地球上消失了,最後剩下的,只有凡頭病鹿。 魯迅先生說過,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在我省南部,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她向來就被人們稱為鑲嵌在我們這個植物王國皇冠上的一顆綠寶石。她的美麗,當然是綠色賦予的。可是,就在這綠寶石之上,有8家紅磚廠的大煙囪,不分晝夜地噴吐著氟化物和二氧化硫嚴重超標的濃煙,致使1262畝的天然橡膠林受害,三萬零五百株橡膠樹為之枯死,膠民們雖然怨氣沸騰,卻眼睜睜地奈何不了它,無獨有偶,在同一緯度的廣西某地,也上演過驚人相似的一幕,如果說那一幕還有點不同的話,就是紅磚廠的廢氣除了使大面積膠林枯死外,還造成50多畝芒果只開花不結果,出現果荒。我們知道,天然橡膠是目前地球上極為少有的自然資源,僅生長在赤過附近,我們也知道,芒果是公認的「水果之王」,那麼何以會出現上面那樣的情況呢?----因為紅泥巴變成磚塊,只需要幾天的時間,遠比橡膠芒果來錢要快! 綠色是和平和生命的象徵。在很小的時候,我的心便融進了一個綠色的海洋。穿了十凡年國防綠的我,在老山戰區那片陽光充足,綠色位濃的亞熱帶叢林中,度過了人生位美好的一段年華。就是在那樣一個空氣、陽光、風雨充足的天然大氧吧里,我步入了而立之年。此生最難忘的,能維系裁生命的,大概就只有那特殊的一片綠色了。而事實上,那片我魂牽夢紫的土地至今還不富裕,一些地方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發育程度不高,邊民的農事,至今還離不開刀耕火種,縱火燒荒。我曾目賭過兩個邊民合夥買一盒火柴平分的事,開始想當然地以為他們太窮,買不起一盒囫圇的火柴,後來才發現,在他們的生活里,四季灶膛火不斷,一根火柴燒一年,大樹小樹變成灰。我能給他們的,就是一個毫無用處的忠告:可別把咱的林子都燒光了呀。 我的一個同事的辦公桌上,擺著個木製的水杯,是什麼木呢?紅豆衫。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專家們,從世界珍稀植物紅豆杉樹皮里,提出了燉度達99.9% 以上的抗癌新葯紫杉醇,可沒料到的是隨後發生的事,竟會令這些專家們痛心疾首,老淚縱橫,滇東北相當數量的紅豆杉被人剝光了樹皮,砍光了枝葉,連樹根也被拔走。因為一個商業秘密被公開,1克紫杉醇在國際上可賣到1萬美元,那些人還相信一個神話,紅豆杉做成的水杯、容忍,甚至根雕可以防癌。 在99昆明世博會期間,談論這樣沉重的話題,或許不大會時宜。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我們知道,當今世界性的十大環境問題,即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酸雨蔓延、森林銳減、土地荒漠化,大氣污染等,這其中就有9項是因綠色植被遇破壞直接導致的。樓房越益越高,生活越來越好,綠色卻越來越少,越來越遠,有感於此,我曾寫下過這樣的詩句:煙囪長成了森林/鋼筋和混凝土切斷了視線/我的瞳孔里就再沒有了綠色/那天空的湛藍呢/那海水的碧綠呢/那河流的清亮呢/那空氣的爽朗呢。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我們對這個星球上的生態系統有著永遠擺脫不究的依賴性,需要地球源源不斷地提供植物和動物的食物,需要有足夠厚度的大氣層,來保護人類不受過高成過低氣溫,以及過量紫外線的傷害,需要地球提供足夠量的水和氧氣來維持生命的存在,而沒有了綠色,這一切豈不成了無本之源,好比毛長在皮子上,沒有了皮,毛又咋生根? 綠色銳減,吞噬綠色的,正是人類自己,是人類發展模式中那種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破壞性開采。人類對綠色的無盡索取仍在威脅著生態平衡,破壞著生態的結構。據(一個保守的數字)統計,全世界每年有2000萬公頃森林橫遭盲目砍伐,這是5700個昆明市的面積啊。這已經造成了全球性的「溫室效應」,與之相連,全世界每年有近5萬個物種瀕臨滅絕,有近2700萬公頃的農田蒙受沙漠化之災,就連海底也日趨沙漠化,就不必再說那令我們痛心的去年在華夏大地發生長江、松嫩大災了吧,也不必說我省的泥石流,山體滑坡了吧。如此盲目的行動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制止和改變,勢必爆發可怕的生態危機,而一旦它的爆發起出了人類控制的極限,其後果不堪想像。那時,我們都會明白,最後一片落葉將帶走人類的命運,也決不是危言聳聽。 我們欣喜地看到,可持續發展戰略已經納入了我目的政府行為,我國已頒布了10多部環境保護法, 200多項環境標准,綠化財政,正威為人們的自覺意識,「天人合一」.更是我們千年的願望,我想我們應該叫響這樣一個口號:綠色就是生產力!我省的金沙江等流域,炊坑代木兮,豆之河之干兮現象也已悄然消失。你可能問我,這一切還保不住你那最後一片葉子嗎,那麼,我要說的是,你還是去問問我們的《國歌》里,為什麼至今還要唱「中華民族到了位危險的時候」這一句吧。誠然,正像我們的抗洪收災能取得決定性勝利所昭示的那樣,我們堅信,人類的本事能夠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但是,常言說的好,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居安思危,要防患於朱然。我們怎麼能夠等到頭上見不到日月星辰,滿目酸雨紛紛,腳下洪浪滔天,汪洋恣肆,人間無處不飛沙,等到「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時,才悔不當初呢? 聰明的作家歐·亨利是以其「歐·亨利式的結尾」著稱於世的,那最後一片不凋的葉子,帶來的是一個危亡病人的新生。我想,我們也會創造出另一個歐·享利式的結尾,迎來人類新生的。坐以待斃,從來就不是人類的選擇,人類既已覺臣,就會在危機面前積極行動起來,把握歷史機遇,化壓力為動力,保衛綠色,保護我們共有的家圈。 面對現實,我們迎接挑戰,展望未來,我們充滿信心。
㈥ 幫找一些愛情詩詞
一、《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時,日日與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離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化蝶去尋花,夜夜棲芳草。
楊過
相思無用,唯別而已
別期若有定
千般煎熬又何如
莫到黯然銷魂,何處柳暗花明
三、《鳳求凰》 司馬相如
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
時未遇兮無所將,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艷淑女在閨房,室邇人遐毒我腸。
何緣交頸為鴛鴦,胡頡頏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從我棲,得托孳尾永為妃。
交情通意心和諧,中夜相從知者誰?
雙翼俱起翻高飛,無感我思使余悲。
鳳求凰·琴歌
鳳飛翱翔兮,四海求凰。無奈佳人兮,不在東牆。
將琴代語兮,聊寫衷腸。何日見許兮,慰我旁徨。
願言配德兮,攜手相將。不得於飛兮,使我淪亡。
有美一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
四、《上邪》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五、《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六、《鵲橋仙》 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雁邱詞》 元好問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邱處。
八、《江城子》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九、《離思》 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十、《蝶戀花》 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㈦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聽說是關於耽美的,是真的嗎
是關於耽美的。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出自《越人歌》,是中國文學史上較早的明確歌頌貴族和勞動者締結友情的詩歌。《越人歌》和楚國的其他民間詩歌一起成為《楚辭》的藝術源頭。
翻譯:
山上有樹木,而樹上有樹枝,(這人人都知道),可是我這么喜歡你啊,你卻不知。
據記載,春秋時期楚國的王子有一天去河上盪舟遊玩。這是搖船的越國船工忽然放下雙槳向著他唱了一首動聽的歌。王子找來懂越語的翻譯把歌詞翻給他,就是這首《越人歌》。王子聽後非常感動,立刻就上前擁抱了越人,並把綉花的錦被批在他身上,兩人一同遊玩。
《越人歌》全文: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譯文:
今晚是怎樣的晚上啊我駕著小舟在河上漫遊。
今天是什麼日子啊能夠與王子同船泛舟。
承蒙王子看得起,不因為我是舟子的身份而嫌棄我,責罵我。
心緒紛亂不止啊,因為能夠結識王子。
山上有樹木啊樹木有丫枝,心中喜歡著你啊你卻不知道。
賞析:
歌中唱出了越人對子皙的那種深沉真摯的愛戀之情,歌詞聲義雙關,委婉動聽。是我國最早的譯詩,也是古代楚越文化交融的結晶和見證。它對楚辭創作有著直接的影響作用。
其中「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一句最為經典,後來楚辭中的「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被認為是借鑒了其「興」的修辭手法。
㈧ 勵志古風句子唯美詩意
1、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
2、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3、寶劍鋒從磨利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4、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5、既不回頭,何必不忘。
6、世界會向那些有目標和遠見的人讓路。
7、一葉浮萍歸大海,人生何處不相逢。
8、轉瞬碾落塵土,如湮無,竹葉釀清苦。
9、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10、嘆神遊故國,花記前度。
11、幾段唏噓,幾世悲歡,可笑我命由我不由天。
1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3、千年史冊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
14、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
15、無人處暗彈相思淚。
16、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17、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樓,上有傾城傾國之舞袖。
18、別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須先由小河川開始。
19、聽弦斷,斷那三千痴纏。墜花湮,湮沒一朝風漣。花若憐,落在誰的指尖。
20、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21、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22、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
23、如其坐而言,不如起而立。
24、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25、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發憤時。
26、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27、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28、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9、鳥是三顧而後飛,人是三思而後行。
30、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31、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32、世上並沒有用來鼓勵工作努力的賞賜,所有的賞賜都只是被用來獎勵工作成果的。
33、迴避現實的人,未來將更不理想。
34、誰料蘇卿老歸國,茂陵松柏雨蕭蕭。
35、靜水流深,滄笙踏歌;三生陰晴圓缺,一朝悲歡離合。
36、何日離人肯入夢來,提筆悵惘欲畫難。
37、任他凡事清濁,為你一笑間輪回甘墮。
38、相忘誰先忘,傾國是故國。泠泠不肯彈,蹁躚影驚鴻。
39、為學正如撐上船,一篙不可放緩。
40、故國山川,故園心眼,還似王粲登樓。
41、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42、竹貴有節,人貴有志;人貴有志,學貴有恆。
43、如何亡國恨,盡在大江東!
44、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45、春風倚棹闔閭城,水國春寒陰復晴。
46、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47、京國多年情盡改,忽聽春雨憶江南。
48、有志之人志不移,無志之人常立志。
49、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50、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1、吃盡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52、該放手時就放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㈨ 中國古代詞風的分類是什麼
詞基本分為:婉約派、豪放派兩大類。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柳永,秦觀,周邦彥,吳文英,李清照,納蘭性德,晏幾道,姜夔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岳飛,陳亮,陸游等。(現有雅、俗詞之分)明代徐師把詞的形式概括為:「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婉約派的風格特點:婉約,婉轉含蓄之意。
婉約詞派的特點,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情長。結構深細縝密,重視音律諧婉,語言圓潤,清新綺麗,具有一種柔婉之美,內容比較狹窄。豪放派的風格特點:氣魄大而無所拘束之意。
豪放派的特點是題材廣闊。它不僅描寫花間月下,男歡女愛,而且更喜攝取軍情國事那樣的重大題材入詞,使詞能像詩文一樣地反映生活。它境界宏大、氣勢恢弘、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為能事。
(9)木兮成果擴展閱讀
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別稱有長短句、曲子、曲詞、樂章、琴趣、詩余,是配音樂的。從配音樂這一點上說,它和樂府是同一類的文學體裁,也同樣是來自民間文學。
後來詞也跟樂府一樣,逐漸跟音樂分離了,成為詩的別體,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余」。文人的詞深受律詩的影響,所以詞中的律句特別多。
㈩ 歷史上環境變遷的後果(從歷史學角度)
近十年來生態環境變遷史研究綜述
近十餘年來,環境問題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中外學人的共識,從生態背景出發重視人類歷史進程中的自然環境與長期起作用因素,已成為國際史學發展的潮流與方向。環境惡化乃積漸所至,正如《漢書·賈誼傳》所言:「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積漸然。不可不察也。」[1](p2253)。在此背景下,大陸學術界也明顯加強了中國歷史上的生態環境史研究,發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從不同學科、不同視角展開廣泛探討。本文擬對這些成果試作綜述,對其中的不足略作總結,不妥錯謬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一 關於區域經濟發展與環境變遷之關系研究
區域經濟開發與環境變遷受到學界重視,主要從社會經濟變遷結合相應的地理單元進行考察,其研究理路可概括為:概述區域自然地理概況一考察區域開發過程一探求經濟開發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一分析環境變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與制約一總結人地關系的演進特點及相關歷史經驗教訓。
黃土高原及相鄰地區研究。20世紀70年代以前,以譚其驤、史念海為首的一批學者集中研究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與黃河下游的水患,70年代後期到80年代,學術界將研究重點轉向歷史時期黃土高原環境復原,如植被類型、植被覆蓋狀況等方面。近十餘年來,相關研究又注重人類活動、人地關系等方面的探討,發表了一些有分量的論著,如史念海《黃土高原歷史地理研究》①及主編論文集《漢唐長安與黃土高原》②,朱士光《黃土高原地區環境變遷及其治理》③及主編論文集《黃土高原地區歷史環境與治理對策會議論文集》④等等。大量的文章圍繞著區域小環境從不同的視角展開考察。梁四寶、李心純分別撰文就明代的「九邊」屯田及其所引起的環境問題進行分析,指出「明代九邊屯田所引起的土地大面積的退化性演替,不但使晉西北、陝甘寧區域的土地資源遭到極大破壞,而且加劇了該區域水蝕、風蝕的過程,對黃土高原這一時期迅速增加的水土流失量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2]。王廣智、陳可畏、朱士光則分別考察晉陝蒙接壤區的環境變遷。王廣智認為晉陝蒙接壤區環境惡化是秦漢、唐宋、清末及新中國成立後的幾次大規模屯墾造成的。[3]陳可畏更進一步指出「(晉陝蒙)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雖然在遙遠的古代就有,但是變成今天這樣面貌,到處荒山禿嶺,千溝萬壑,主要是宋代以來違背自然規律、不合理地利用土地的結果,特別是明清以來,盲目的大規模毀林墾荒,從山坡一直開墾到山原,導致水土流失嚴重,環境迅速惡化」[4]。朱士光在肯定人為誘因的同時,則把自然環境自身的演變納入考察視野,指出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是該地區植被變化、沙漠化、水系變化直至環境惡化的兩個基本因素;其《我國黃土高原地區幾個主要區域歷史時期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概況》及《試論我國黃土高原地區生態環境演化的特點與可持續發展對策》等文章繼續闡發這一主張。[5]史念海、杜瑜、王乃昂則通過考察歷史時期甘肅、寧夏等黃土高原區農牧分界線的推移,再現了當地歷史時期的環境演變。[6]
——————————————————
① 該書匯集史念海先生在過去:二十多年中,研究黃土高原地區的歷史地理論文二十多篇(史念海《黃土高原歷史地理研究》,黃河水利出版社2001年)。
② 這是中日歷史地理學家合作研究的課題「中國黃土高原的都城與生態環境的變遷」的成果,眾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全方位揭示了漢唐長安與黃土高原的復雜關系(《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8年增刊)。
③ 這部著作匯集了作者的23篇有關文章,從多個側面對我國黃土高原地區自新石器時代以來的環境變遷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論述.王守春評價此書為「黃土高原歷史地理研究的承前啟後之作」(朱士光《黃土高原地區環境變遷及其治理》,黃河水利出版社1999年)。
④ 朱士光主編《黃土高原地區歷史環境與治理對策會議論文集》作為《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1年的增刊出版。
西南、西北地區研究。該地區歷史時期的環境變遷比較明顯,引起學界關注。藍勇對歷史時期雲、貴、川三省經濟開發與由此引起的森林分布變遷、野生動物衰退滅絕、熱帶作物南移與氣候變化、自然災害增多等方面進行了系列研究,突出入地關系,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7]蕭正洪綜合歷史地理學、農學、經濟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以清代西部為例,就農業技術選擇同生態環境變遷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行了深入分析。[8]鄒逸轔、鈔曉鴻、張建民、葛慶華等人則先後撰文就明清時期秦巴山區的環境變遷進行研究,指出明清以降,由於移民大量涌人與不當開發致使當地生態失衡,社會經濟出現嚴重萎縮,強調區域開發過程中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9]關於歷史時期塔里木盆地的環境變遷,王守春認為塔里木盆地歷史上的消長與環境的變化關系密切,「環境的變化是過去聯結東西方通道——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衰落的根本原因[10]。肖小勇則通過對古遺址及古文獻考察,指出歷史時期塔里木盆地的生態環境變遷呈現出荒漠綠洲化和綠洲沙漠化的特點。[11]
華北、華中及其他地區研究。人地關系演變是研究重點。李心純《黃河流域與綠色文明——明代山西河北的農業生態研究》、唐亦功《金至民國時期京津唐地區的環境變遷研究》、於希賢《北京市歷史自然環境變遷研究》等論著是該方面的代表作,為我們今天科學開發、合理利用這些區域的自然資源提供了很強的借鑒意義。[12]長江流域的環境變遷及沿江湖區的人地關系.吳敵撰文指出不合理的平面墾殖方式是明清時期長江流域自然環境惡化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13]張國雄認為明清兩湖的農業開發使「荊棘叢生,森林茂密的自然景觀為田成片、村鎮繁榮的人文景觀所代替,農業生態環境發生了兩個突出的變化,即森林資源減少和水域減退,而山區伴隨著開發過程的是水土嚴重流失」[14]。汪潤元、龔勝生的文章就人口壓力下移民運動與生態環境變遷進行考察。[15]許懷林考察了江西不同歷史時期的經濟開發與環境演進過程,認為「江西生態環境的歷史演變,有江西的省情個性特徵,也有國家大網路中的關聯義」[16]。
王建革關於近代華北及內蒙的農業生態與社會變遷系列論文,以生態經濟學中的能量投入產出對當地社會經濟結構及性質進行分析。作者認為「經濟的發展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受生態系統的制約,歷史上的過度人口增長和生態破壞已經使中國的發展落後於西方」[17]在傳統社會末期,生態壓力削弱了鄉村親和內聚力,增加了強制內聚力,這一發展趨向嚴重製約了鄉村新生產關系的發展[18];他還認為華北農業的發展不是「過密化」,而是一種生態變遷過程。[19]關於內蒙古地區作者繼續採用華北系列文章的分析路徑。[20]此外,鄭磊運用生態學的分析方法對秦暉先生的「關中模式」提出了不同的詮釋,認為當地地權分散、租佃對立不嚴重是生態環境惡化的結果。[21]
二 關於古代都城與生態環境之關系研究
古代都城與生態環境之關系主要集中在商都殷墟和古都長安的研究,利用考古及文獻資料考察生態環境變遷與都城興衰,在古代城市史研究中獨樹一幟。李民從地理位置與氣候、水文狀況、土質地貌和礦藏等方面研究殷墟的環境變遷,認為「盤庚遷都的重要原因是由於人為的因素影響了生態環境,而生態環境的破壞又反過來加重了社會因素,如此惡性循環才迫使盤庚遷都」[22]。李建黨通過對偃師商城、鄭州商城和安陽殷墟三地的生態復原,考察生態環境對商代都城的分布、形制和布局產生的影響。[23]郭睿姬則考察了殷墟出土的動物遺骸,提出豐富的自然資源是殷墟文化孕育、形成、發展繁榮的基礎。[24]
關於古都長安城的研究一直是學界研究的熱門話題。近年來,學者嘗試從生態學的視角分析取得大量很具深度的作品。史念海主編的《漢唐長安與黃土高原》是該方面的代表作,該書收錄了中日學者十幾篇相關文章,其中史念海《黃土高原的演變及其對漢唐長安城的影響》、史念海與馬馳《關隴地區的生態環境與關隴集團的建立和鞏固》、妹尾達彥《唐代長安城與關中平原的生態環境的變遷》、鶴間和幸《漢長安城的自然景觀》等,揭示了漢唐長安城與黃土高原至少存在的四個層次的地域生態關系;李心純《漢唐長安的歲時習俗與黃土高原的生態》從文化角度探討漢唐長安與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關系;李健超《漢唐長安城地下水的污染與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和朱士光《漢唐長安城的興衰對黃土高原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變遷研究》,則對漢唐長安城本身興衰所帶來的環境問題進行探究,朱士光在其文中指出「國勢的強弱、國都的興廢與社會經濟的盛衰、生態環境的優劣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的正相關制約關系」。另外,史念海《漢唐長安城與生態環境》和朱士光《西漢關中地區生態環境特徵與都城長安相互影響之關系》,則繼續論證了漢唐長安城與關中地區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依存關系。[25]此外,程遂營《唐宋開封生態環境研究》一書以12世紀為界,對唐宋城市社會經濟的發展及其此前和此後所處的不同生態環境進行專門研究,指出在之前,開封城有優越的生態環境;之後,環境逐漸惡化。可以說是有關方面研究的一部力作。[26]
三 關於動植物變遷與區域沙漠化研究
動植物變遷研究作為環境變遷的細部化研究,成果頗豐。人們通過文獻資料、考古資料和實地調查復原原生生態環境,提醒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史念海就我國由南到北的森林分布進行長時段研究,指出由於自然和人為因素不斷變遷,「原來森林茂密的地區到現在有的已經成了草原、甚至淪為沙漠」[27]。文煥然先後發表數篇文章考察了歷史上內蒙古、青海、新疆、兩廣南部及海南等地區的森林變遷。[28]藍勇則考察歷史時期三峽地區的森林演變,認為明清以前三峽地區保持著很高的森林覆蓋率,明清以後由於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導致其大規模的喪失,指出「強制性地在三峽地區退耕還林,恢復歷史時期三峽地區茂密的森林,在三峽地區有不可替代的地位」[29]。朱士光通過對歷史時期華北平原和東北地區的植被更替情況進行研究,強調植被變遷與人類活動、氣候變遷之間的雙向制約機理。[30]此外,李並成、周雲庵還分別考察祁連山區、秦嶺等地的人類活動與植被變遷。[31]關於斷代的區域性考察也有大量文章。王守春、林汀水、暴鴻昌等撰文分別考察明清時期黃土高原、福建、明代長城區域等地的森林植被變遷,呼籲應該以史為鑒,保護有限的森林植被,充分認識人類活動對植被變遷的負面作用。[32]藍勇、龔勝生還分別對明清時期皇木采辦和唐代長安及元明清時期北京城的樵採所造成的環境問題進行探討,立意新穎,顯示這一領域的良好發展態勢。[33]
有關動物方面主要是以文煥然、何業恆為主的一批學者先後發表的系列文章,論述了大熊貓、金絲猴、揚子鱷、虎、熊、犀牛等幾十種國家一級、二級保護動物在地理分布上的變遷,得出變遷的總趨勢是分布區域由大變小,分布范圍北界日趨南縮,有的物種甚至瀕於滅絕的結論。文煥然《中國歷史時期植物與動物變遷研究》[28]和何業恆《中國珍稀動物歷史變遷叢書》[34]堪稱這一領域的集大成著作。藍勇、劉正剛等則分別撰文考察虎、犀、象等動物分布區域的變遷情況,為我們今天合理利用和保護這些動物資源提供了經驗教訓。[35]
關於區域沙漠化研究,繼侯仁之先生的開創性研究之後,近十年來在理論方法和實證研究方面都取得豐碩成果。景愛的沙漠化「二重性」論斷及《沙漠考古通論》中的跨學科、跨視野的實證分析堪稱這方面的代表。[36]《清代科爾沁沙地的墾荒》、《沙坡頭地區的環境變遷》、《木蘭圍場的破壞與沙漠化》等文章運用考古學、歷史地理學、氣象學、文化人類學等方法,就沙漠化成因機制展開深入分析,有力地推動了此領域的研究。[37]李並成則通過對河西走廊個案分析,就乾旱區域沙漠化的規律性問題展開探討,指出乾旱區域沙漠化主要發生在內陸河流下游,沙漠化過程的途徑主要有就地起沙、風蝕綠洲、流沙入侵和洪積物掩埋綠洲四種,並認為在一定條件下沙漠化土地可以發生逆轉。[38]陳育寧則探討了寧夏地區的沙漠化情況,認為乾旱多風、近百年氣候干化是土地沙化的重要因素。[39]此外,馮季昌、姜傑《論科爾沁沙地的歷史變遷》、牛俊傑《歷史時期烏蘭布和沙漠北部的環境變遷》等文章,通過考察相關區域沙漠化的演替過程,指出入與自然的密切聯系。[40]
近年來由於沙漠化研究的漸趨深入,綠洲學也逐漸興起.黃盛璋就綠洲學的研究對象、方法、內容和意義作了系統論述,呼籲大力加強綠洲學研究,有很強的理論指導和方法論意義。[41]謝麗以樓蘭地區自然生態環境為背景,對戰爭脅迫下的樓蘭古國和塔里木河中、上游地區西漢至唐朝綠洲農業的開發及其生態環境的影響進行分析,建立了「綠洲廢棄周期」理論模型。[42]李並成運用考古學和地理學的方法,實地調查河西走廊漢唐古綠洲10大片沙漠化區域,揭示綠洲沙漠化區域的若干特徵以及形成的過程和機制,認為古綠洲沙漠化主要發生在漢代後期以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在於人為方面。[43]
四 關於災害及疾疫問題研究
災害問題,作為環境變動的具體體現,相關的研究成果可以說連篇累牘。近十年來,大量的文章就不同時空內災害暴發成因、規律、社會危害以及應對策略展開了廣泛考察,已有多篇綜述性文章就相關問題展開論述。因此,我們僅從環境變遷的視野下展開分析,詳細研究可參閱相關述評文章。①
從災害暴發的成因著手分析災害與生態環境變遷之間的內在聯系。阮明邁《清代長江流域中上游地區的洪災研究》、李正瀾《唐代長江中游水患與生態環境諸問題的歷史啟示》、劉沛林《歷史上人類活動對長江流域水災的影響》、藍勇《歷史上長江上游水土流失及其危害》、馬雪芹《明清黃河水患與下游地區的生態環境變遷》、吳滔《關於明清生態環境變化和農業災害發發生的初步研究》、李文海《生態破壞與災荒頻發的惡性循環:近代中國災荒的一個歷史教訓》等,這些文章指出災害的暴發與生態環境變遷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常常出現惡性循環,即:生態環境失衡一災害頻發一生態環境惡化一自然災害進一步加劇。[44]
——————————————————
① 吳滔《建國以來明清農業自然災害研究綜述》,《中國農史》1992年第4期;余新忠《1980年以來國內明清社會救濟史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1996年第4期,閻水增、池子華《近十年來中國近代災荒史研究綜述》,《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第l期,卜鳳賢《中國農業災害史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01年第2期;朱滸《二十世紀清代災荒史研究述評》,《清史研究》2003年第2期。
某一區域不同災害的時空規律研究.尹均科《北京歷史自然災害研究》、袁林《西北災荒史》、王振忠《近600年來自然災害與福州社會》等專著是相關區域災害史研究的代表作。[145]元代災荒史長期以來一直是學界研究的薄弱環節,近年來,王培華對元代北方地區寒災、旱災、蝗災以及水災的時空分布規律進行量化研究,填補了有關方面的空白.[146]華林甫則依據清代地方官員關於洪澇災情的奏疏、方誌以及洪水題刻等史料,考察長江三峽地區水旱災害發生的規律,認為長江流域水旱災害發生頻率大,危害嚴重;而水災更為嚴重,危害最大。[147]馬雪芹從旱、澇、蝗、鹽鹼、風、沙、雹,震等方面分析明清時期河南自然災害的發生情況、主要原因及其採取的對策,指出森林植被的破壞和水利事業的衰落是當時自然災害頻繁的主要原因。[148]薛平栓通過對唐代關中地區自然災害研究,認為該地區自然災害暴發的階段性特徵極為明顯,地震活動的活躍期和穩定期基本上是交替出現的,風災、水災和旱災的發生則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徵。[49]另外,卞利對清初淮河流域、王金春對光緒初年北方三省、王雙懷對明代華南、張建民對江漢地區自然災害的研究,都是近來相關區域研究不可多得之佳作,顯示了這一領域的良好發展態勢。[50]
近代災荒史的研究,在李文海教授開拓性研究①的推動下,碩果累累,呈方興未艾之勢。近十年來有10多部近代災荒史著作和50多篇論文問世,有關具體的研究情況可參閱閻永增、池子華《近十年來中國近代災荒史研究綜述》的述評文章,我們不再贅述。
大災之後必有大疫。近十年來,疾疫史研究打破長期以來依附於中國醫學史研究的局面,引起了史學研究者的廣泛興趣,形成研究熱點。②余新忠以清代江南瘟疫為中心的系列研究最受學界關注,《清代江南的瘟疫與社會》一書集中體現他近幾年的研究成果。該書詳細考察了清代江南瘟疫的社會生態背景、時空分布規律以及社會各界的應對策略,具有很強的開拓意義。[51]針對歷史時期我國瘴病的變遷情況,龔勝生撰文指出:2000年來,由於人為因素和氣候變化,其分布范圍具有逐步南移的趨勢[52];在具體論及明清時期瘴病分布與變遷時,作者進一步指出,「瘴病區變遷除與氣候本身的變化有一定的關系外,更重要的是與人口增長、土地開墾、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改變有著更為密切的關系」,「惡性瘧疾分布區的日益縮小,正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從而使自然環境優化的反映」。[53]梅莉、晏昌貴還考察了明代的傳染病,認為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災荒與戰爭、山地開發、流民移動是影響明代傳染病地理分布的基本因素。[54]曹樹基、李玉尚則連續發表了數篇有關鼠疫的文章。曹樹基通過分析明代萬曆、崇禎年間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兩次鼠疫大流行情況,認為「人口的繁殖與遷移,農業區的開發與拓展是一種生物行為,一種類似於動物貪食、求生的本能」[55]。李玉尚、曹樹基《咸同年間的鼠疫流行與雲南人口的死亡》一文,則以咸同年間的雲南為例,估算出戰爭期間鼠疫死亡人數以及這些死亡人口在整個戰爭人口損失中所佔的比例,進而提出戰爭也是一場「生態災難」。[56]另外,他們還從生態關系、民風民俗的視角就鼠疫傳染病與雲南整體社會變遷進行研究,指出「18—19世紀雲南的社會變遷,實際上是雲南乃至一個更大范圍內生物圈變化的一部分」,「社會轉型不僅僅是一個社會概念,而且是一個生態概念。西南地區的社會變革與生態變遷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漫長過程,至今仍在進行中」。[57]在論及鼠疫流行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時,他們認為「近代中國的變遷,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的變遷」[58]。此外,范家偉、曹樹基、李玉尚還分別就地理環境與疾疫之間的關系以及霍亂在中國的傳播情況進行論述,亦很有見地。[59]
五 關於氣候變遷及相關問題研究
氣候是生態環境變遷的主導因素,歷史氣候變化是我國歷史地理學科的傳統研究領域之一,自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文發表之後,不斷取得可喜進展。近十年來,研究進一步深化,歷史文獻氣候記載、樹木年輪、地衣測量、鹽湖沉積、冰川、孢粉分析等方法得到廣泛應用,研究成果陸續發表.張丕遠《中國歷史氣候變化》以及文煥然《中國歷史時期冬半年氣候冷暖變遷》等專著精品相繼問世。[60]大量的區域性氣候變遷研究則顯示出很強的開拓性。滿志敏先後發表多篇文章對歷史上不同時期黃淮海平原的氣候變遷情況進行考察,提出自己的氣候變遷模式。[61]於希賢利用雲南倉山頂上冬夏間冰雪的積融,並參照各個時期的物候概況,指出倉山雪反映的雲南歷史時期氣候變遷,在總趨勢上與國內外研究所得結果相似,但在具體冷暖出現時間上則呈現出區域性差別。[62]鄧輝利用《遼史》中「帝王紀」、「食貨志」以及「宋人使遼語錄」中所記載的有關旱、澇、凍災記錄,對928—1109年間燕北地區的歷史記錄進行復原,指出遼代燕北地區的干濕變化過程,早期以干為主,中、晚期以濕為主,1080年前後為氣候劇烈下降時期,比黃淮地區的變化要早30年。[63]朱士光等則通過對關中地區考古發掘、孢粉分析研究成果以及豐富的史籍文獻等資料的收集、整理、利用,建立關中地區歷史時期完整的氣候變遷序列,劃分出全新世早期寒冷、全新世中期暖溫、西周冷干、春秋至西漢前期暖濕、西漢後期至北朝冷干、隋和唐前中期暖潤、唐後期至北宋涼干、金前期暖干、金後期至元涼干、明清冷乾等10個氣候變化階段。[64]李平日和曾昭璇則利用史籍資料和香港近百年的氣溫記錄,考察珠江三角洲1488—1893年小冰期和氣候進入現代暖期的氣候變化。[65]何業恆對20種熱帶、南亞熱帶動植物的分布和興衰演變進行分析,探討了五千年來華南地區氣候冷暖和環境變遷。[66]
—————————————————————
① 關於李文海教授相關學術貢獻可參閱黃興濤的《李文海教授的學術追求與歷史研究》(《高教理論戰線》2002年第4期)。
② 余新忠曾先後撰文從社會史的視野對相關研究進行回顧,具體可參閱《關注生命——海峽兩岸興起疾病醫療社會史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1年第3期)以及《20世紀以來明清疾疫史研究述評》(《中國史研究動態》2002年第10期)。本文從環境變遷的角度進行論述,且僅限於大陸學者,不當之處,還請見諒。
農牧過渡帶地區的氣候變化及影響。鄒逸麟認為十五世紀初我國北部氣候轉寒,農耕無法維持衛所及其家屬的生存,故統一內遷至長城以內;到十八世紀前期,我國北方氣候一度轉暖,農牧過渡帶北移,出現康乾時代農業經濟的盛世;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我國氣候又有一段短暫的轉暖期。[67]王會昌則對北方游牧民族南遷與氣候變化之間的關系作了長時段的考察,指出氣候變化是王朝興衰更替、北方游牧民族南進北撤的直接誘發因素。[68]滿志敏、葛全勝、張丕遠從北魏平城遷都、元朝中葉嶺北地區移民、12世紀初科爾沁沙地演變、明初無良哈三衛南遷等四個歷史具體實例出發,討論了氣候變冷變干時,農牧過渡帶變化與相應的社會變化現象,指出氣候變化對農牧過渡帶的影響是通過人類社會子系統起作用的,不同的社會狀態和組合產生不同的農牧過渡帶實況和相應的社會問題。[69]
氣候變遷與社會經濟、人口變化之關系研究。王子今重點分析秦漢時期氣候變遷對江南經濟文化發展的意義,指出秦漢時期,江南地區經濟與文化的進步,與氣候條件的變遷關系密切。[70]馬新則以農作物布局的變化、農產量的提高以及農業經營方式的形成為切人點,具體闡述歷史氣候與兩漢農業的發展。[71]有關明清時期的氣候變化與農業經濟之間的辯證關系,學界也有多篇文章論述。陳家其認為該時期作為近千年來我國氣候變化最劇烈的時期,對太湖流域農業帶來巨大影響:氣候變冷,雙季稻面積減少,糧食復種指數下降;自然災害頻發,糧食產量下降;亞熱帶經濟作物受到嚴重威脅。[72]王雙懷則具體研究了明代氣候轉寒對華南農業的影響,指出:一方面,由於氣候振動,氣象災害時常發生,傷害了勞動力資源,破壞了耕地和其他農業設施,擾亂了農業生產秩序。另一方面,由於氣候轉寒,使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地理分布發生改變。[72]沈小英、王業鍵、周翔鶴還進一步分析了氣候變化與糧食生產之間的密切關系。[74]沈小英認為隨著氣候變化,太湖流域的雙季稻在明末前後有一個較大的變化,而每一個興衰過程大致代表了一次幾十年的冷暖變化。明末以前,由於熱量條件較為充裕,雙季稻的發展比較穩定,糧食產量較高;明末以後,由於熱量條件變得處於一年二熟與三熟間的臨界狀態,雙季稻時興時衰。[75]王業鍵、黃瑩珏則從自然災害分析人手,認為清代氣候的冷暖變遷、糧食生產與糧價的變動關系緊密。周翔鶴、米紅《明清時期中國的氣候和糧食生產》把人口因素納入考察視野,研究了氣候變化、糧食生產與人口數量的變化曲線。[76]此外,李伯重就歷史上氣候變化對人口變化的整體影響進行分析,指出「20世紀以前的兩千年中,氣候變化是引起我國人口變化的決定性因素之一」[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