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菜鳥驛站諸城分公司有轉讓的嗎
摘要 您好!您的問題我這邊已經看到了,我准備一下,稍後給您回復
❷ 5月3日上午濰坊到北京的火車票,諸城地區有轉讓的么
剛才去買說是到濰坊到北京的全部售出...好郁悶啊-
-
!
不知道諸城這有沒有哥們轉讓票
❸ 諸城很亂吧
我是諸城人,且就在諸城工作、生活,感覺很好~~。可能我不是江湖中人,所以沒有感到諸城比別的城市亂,正相反,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至今東武遺風在,十萬人家盡讀書」——文明的市民,較發達的經濟……,一句話,諸城挺好的。歡迎來諸城發展。
❹ 我買了諸城經濟適用房六年一直沒有辦理房產證,可否根據合同買賣房子
1、提交申請。向房管所提出申領房產證的申請並准備相關資料,資料包括:①蓋章的申請表;②房屋買賣合同;③簽訂預售合同的買賣雙方關於房號、房屋實測面積和房價結算的確認書;④測繪圖、房屋登記表、分戶平面圖兩份;⑤專項維修資金專用收據;⑥契稅完稅或減憑證;⑦購房人身份證明(復印件核對原件);⑧共有的提交共有協議;⑨銀行的提前還貸證明。2、初審:辦證員對申請和提交的資料進行初審,符合條件的馬上受理並開具收件回執,約定現場查丈時間。3、查丈:辦證員在預定的時間內到現場實地查丈,確定房屋的位置、結構、面積,繪制平面簡圖並註明尺寸和四鄰牆界4、審批:依據申請資料和查丈結果,對符合政策規定的給予審批,確定房屋產權5、交費:申領房產證的產權人按規定交納辦證費6、發證:房管部門在規定的時間內辦理完畢,房屋產權人到房管所領取房屋權證。
❺ 諸城的公司法人變更流程和需要的材料是什麼
諸城公司法人變更的流程和材料如下:
一、公司變更法人需要什麼材料?
1.營業執照:
(1)公司變更申請表(蓋章簽名)
(2)股東會決議(蓋章簽名)
(3)公司章程(或章程修正案)(蓋章簽名)
(4)營業執照正/副本
(5)新舊法人身份證原件加復印件加蓋公章
(6)涉及到變更股權變更的要提交轉讓合同
2.代碼:
(1)代碼證正副本
(2)組織機構代碼申請表(蓋章)
(3)法人身份證復印件(蓋章)
(4)營業執照副本(蓋章)
3.國稅:
(1)國稅證正副本
(2)變更稅務申請表
(3)營業執照副本(原件加復印件)
(4)公司變更通知書(原件加復印件)
(5)股東會決議
(6)章程(或章程修正)
(7)新法人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
(8)所以復印件加蓋公章
(9)涉及到變更股權變更的要提交轉讓合同
4.地稅:
(1)地稅正副本
(2)變更稅務申請表
(3)營業執照副本(原件加復印件)
(4)公司變更通知書(原件加復印件)
(5)股東會決議
(6)新法人身份證原件加復印件
(7)所以復印件加蓋公章
(8)涉及到變更股權變更的要提交轉讓合同
二、企業法人變更的流程
1.整理需要變更的信息,並在工商局網上登記界面記性初審提交,3-5個工作日審核通過;
2.下載並列印審核通過的材料,進行相關的填寫;
3.打電話到工商局預約遞交材料的時間(目前北京市轄區基本都是電話預約交件時間);
4.按照預約的時間到工商局遞交企業法人變更的材料;
5.等待5個工作日領取新的營業執照;
6.辦理組織機構代碼證的企業法人變更;
7.辦理稅務登記證的企業法人變更;
8.辦理銀行開戶許可證企業法人變更。
❻ 諸城模式的發展階段
按照諸城市政府的說法,10年改革,經歷三個階段。從1992年到1997年為第一階段。在此階段,主要是以明晰產權關系為重點,對縣域企業進行全面改制。當時,該市企業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是虧損面大,債務負擔重,後續發展乏力,當地政府在調查分析後,把主要原因歸結為產權關系不明晰,利益關系不直接。為此,1992年下半年在國有小型企業電機廠試點,並從1993年5月開始,對城鄉企業全面進行改制,主要採取了七種形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外資嫁接、無償轉讓產權、破產、租賃和兼並等,而股份合作制是改革的主要形式,共有210家,占改制企業總數的77.2%。這種改制形式用通俗的說法就是職工平均持股,諸城模式也是以此為主要特徵被外界關注的。
在初步實現政企分開、轉換經營機制的基礎上,大多數改制企業由死變活、由虧變盈。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隨著企業規模擴大,光靠職工入股籌資已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而且由於企業做大與個人股本份額相應變小,產權對股東的約束力明顯減弱,職工對企業的關切度下降。特別是由於平均持股,經營者所持股本份額太小,缺少足夠的責任感和壓力感,新的「小鍋飯」局面形成,改革又開始陷入困難。諸城四達公司作為最早一批改革試點的企業,其副總經理倪少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此體會很深。
「四擴一調」推進二次改制
改革不得不進入調整階段,二次改制也就自此開始。在這個階段,諸城市主要推行了「四擴一調」。按照諸城市政府的介紹,「四擴」,一是發動內部職工對企業追加投資,擴大股本總額。二是轉讓銀行貸款擴股:在不改變企業與銀行借貸關系的前提下,把貸款配置為貸款股,按照自願的原則,劃轉到個人名下,在規定期限內還本付息,將債務變股權,變企業負債為股東負債,變法人還款為眾人還款。三是量化新增資產擴股。就是對改制企業新增資產進一步明晰產權,量化配送給股東職工,記到個人名下,只作為分紅的依據,不得轉讓、繼承、贈予、抵押和變現,待轉移或變現時,由出讓人照章繳納個人所得稅。四是吸引社會法人資金擴股。「一調」,即調整股權結構:在推行「四擴」的過程中,鼓勵經營者和經營管理層人員多參股、持大股、控股權,形成一個持大股群體。
用四達公司副總經理倪少波的話說,「擴」是量的變化,而「調」則是質的變化。在他看來,這樣一調,就從利益機制上調動了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積極性。據當地政府介紹,四達公司是諸城改制早、效果最好的企業之一,其絕緣產品的全國市場佔有率達到70%,企業幾乎不負債,去年的產值1.87億元,銷售收入1.66億元,利稅1853萬元,利潤達1287萬元,均達到改制前最好年份1992年的10倍以上,倪少波個人就持有公司百萬元以上的股份。
據調查,到去年,諸城市162家改制企業,董事長持股50%以上的56家,佔34.6%;董事會成員(不包括董事長)持股50%以上的45家,佔27.8%;職工或持股會持股50%以上的32家,佔19.8%;其他29家佔17.8%。同時,在分配製度方面,開元公司在量化新增資產擴股過程中,設置了勞動股,不僅按勞分配、按股分紅,還讓勞動力參與稅後利潤分配,探索了新的分配形式。
企業組織形式升級有五種方式
改革的前兩個階段讓大部分企業開始由小變大、由弱變強,但它只是完成了救活企業的目標,新出現的「小鍋飯」問題需要在發展中解決。特別是,在改制初期以股份制或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等形式登記的企業,按照1994年7月1日實行的公司法,其實都是不符合規范的。這就為進一步改革提出了新的考驗:企業組織形式需要升級。
目前,諸城市的企業都認識到了這一點,並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在做這件事情。政府也在引導企業繼續深化改革:(1)對具備一定規模的企業集團,將其核心企業和緊密層企業改組為規范的公司,完善出資人制度和母子公司體制,並實行增資擴股和資產重組,使母公司注冊資本超過5000萬元,組建五個以上子公司,使子公司注冊資本之和達到5000萬元以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2)對股東人數多、規模大的股份合作制企業,在「四擴一調」的基礎上,經營管理層持大股作為自然人股東,一般職工股東組建內部員工持股聯合會作為法人股東,共同出資將股份合作制企業改組為有限責任公司。(3)對股東人數少、股權相對集中的股份合作制企業,具備公司法規定的股東和注冊資本條件的,在職工股東自願的基礎上,通過內部股權轉讓,直接由股份合作制轉換為有限責任公司。(4)對整體嫁接改造和資產重組的企業,將原企業內部職工股整體規范為內部員工持股聯合會,與其他企業法人股或外資股共同組建公司制企業,原企業予以注銷。(5)對困難企業,在資產債務重組的基礎上,直接按公司法的要求組建有限責任公司,通過老企業的淘汰和新企業的催生,實現企業組織形式的升級。
擱置爭論,強調發展
諸城經過10年的改革,脈絡很清晰:「改制」、「調整」、「升級」三個階段;與之相對應,諸城市政府把企業的發展也大致分為「放小」、「培強」、「做大」三階段。
「改革不能拘泥於形式,要大膽地試,只有觸及深層次的問題,改革才能真正改出成效,擱置爭論、強調發展才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諸城企業改革所經歷的幾個階段,都在圍繞產權這一核心,循序漸進地進行,「改革的方向是正確的,促進經濟的發展是最好的試金石。」
接受記者采訪的諸城人對當年的改革嘗試幾乎都持肯定態度,並以第一個「吃螃蟹」為一件很值得自豪的事情。他們的理由是,經過改革,大部分企業活了,而且有的也已經很強了,縣域經濟發展起來了:2001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億元;全市限額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32.5億元,銷售收入137.2億元,均同比增長15.9%,實現利稅9.4億元,增長21.8%,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28.2%;財政總收入達到7.6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6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66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738元。
諸城人認為,對於改革出現爭論是正常的,但不能因此耽誤了發展。「畢竟在改革的初期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模式,能跨出這一步是不容易的。如果說諸城的改革走了些彎路的話,那就是改革到今天已經和全國同步了,走的時間長了一點。但嚴格來說,並不能算是彎路,因為諸城的代價就是其他地區借鑒的經驗,讓這些地區少走了彎路。先走一步,比後來者要多付出好幾倍的努力。」諸城市經貿局副局長王曙華這樣說,「改革必須有探索、提高、升華的過程。要對改革的探路者多一點寬容心。」
四達公司副總經理倪少波認為,改革的每一個階段都會遇到問題,需要按照不斷改革的辦法加以克服和完善。就每個企業來說,改革的效果不會都一樣,有些企業可能在半途走了彎路,成效也就不那麼顯著,但並不能因此簡單地認為改革是錯的,「改革對不對,關鍵是看效益,看群眾滿意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