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濕地轉讓

濕地轉讓

發布時間:2022-05-02 13:14:01

① 國有草護C濕地)地可以確權嗎請問

《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 第六條開發利用國有土地,開發利用者依法享有土地使用權,土地所有權仍屬國家。 第二十六條土地使用權確定給直接使用土地的具有法人資格的單位或個人。但法律、法規、政策和本規定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七條土地使用者經國家依法劃撥、出讓或解放初期接收、沿用,或通過依法轉讓、繼承、接受地上建築物等方式使用國有土地的,可確定其國有土地使用權

② 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服務功能價值評估

濕地是介於陸地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帶,是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獨特的生態系統。它不僅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態效益。對於蓄洪防旱、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氣候調節、環境凈化、促淤造陸、污物降解、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為人類提供生產、生活資源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具有極高的生態服務價值。

美國生態學家Costanza等將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劃分為17項:氣體調節、干擾調節、水分調節、水分供給、侵蝕控制、沉積物保持、土壤形成、養分循環、廢棄物處理、授粉、生物控制、庇護、食物生產、原材料、遺傳資源、休閑和文化等,這17項功能已成為人們進行生態服務評價的標准和參照,為許多學者接受。對於不同的生態系統類型,生態系統所提供的服務功能在內容和數量方面都有很大差別。研究表明,在各類生態系統中,濕地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價值最高。本章將對黃河三角洲濕地的生態服務價值進行評估。

一、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1.黃河三角洲濕地概況[82]

位於山東省的黃河三角洲,瀕臨渤海,東靠萊州灣,是由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黃河夾帶大量泥沙至入海口處沉積而形成的淤積灘洲,被稱為我國最年輕的土地。黃河三角洲濕地資源豐富,既有近海及海岸濕地、河流濕地、沼澤和沼澤化草甸濕地,又有以稻田、蘆葦和池塘等為主的人工濕地,是全世界增長最快,中國暖溫帶最完整、最廣闊的新生濕地生態系統。濕地面積約為4500km2,是《拉姆薩爾國際濕地公約》締約國要求注冊的國際重要濕地。早在1992年就已設立為黃河三角洲國家自然保護區,是全國最大的河口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是世界范圍內河口濕地生態系統中極具代表性的範例之一。

2.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83、84、160、163]

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有以下服務功能:

2.1 豐富的土地資源與成陸造地功能

2.1.1 土地資源功能:黃河三角洲土地資源豐富,其主體城市東營市人均國土面積為0.47hm2,目前尚有3.5×105hm2荒鹼地有待開發利用。根據對土地後備資源適宜性評價,宜農(耕地)土地8.65×104hm2,宜林牧1.313×105hm2,宜水產及鹽業1.322×105hm2。大片濕地保持了原生狀態。這片沒有污染、平整肥沃的土地被稱為世界上最有生命力的「處女地」。

2.1.2 成陸造地功能:黃河三角洲是目前世界上造陸最快的河口三角洲,每年約有20~23km2新生陸地形成[86]

2.2 海洋資源功能

三角洲海岸線長350km,灘塗面積1.2×105hm2。由於黃河與其他河流帶來大量營養鹽和有機物入海,是渤海浮游動植物最豐富的水域,為魚、蝦、蟹、貝類等漁業資源的繁殖生長和增養殖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被稱為「百魚之鄉」和「東方對蝦故鄉」。

2.3 棲息地功能

區內的各類野生動物達1524種,其中海洋性水生動物有418種,屬於國家重點保護的約170種之多,包括江豚、寬嚎海豚、斑海豹、小須鯨和偽虎鯨等5種;淡水魚類有108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有達氏鮮、白鮮和松江鱸等3種。

該三角洲又堪稱「鳥類樂園」,是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的重要「中轉站」和越冬、棲息、繁殖地。已發現有270種鳥類在此棲息,約佔全國鳥類總數的22.3%,其中包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丹頂鶴、白頭鶴、白鶴、大鴨、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雕和金雕等7種;國家級重點保護鳥類:大天鵝、灰鶴、鴛鴦、白枕鶴等,多達34種。世界上存量極少的稀有鳥類黑嘴鷗,在自然保護區內也有較多分布,並做巢、產卵、繁衍生息於此。列入《瀕臨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鳥類有40種,每年的11月至翌年的3月,是觀鳥的好時節,在黃河入海口一帶的灘塗沼澤上,丹頂鶴、大天鵝、黑嘴鷗和斑頭雁等各類候鳥、旅鳥、留鳥,動輒結成成千上萬只的群體,鋪天蓋地,上下翻飛,群鳥爭鳴,引吭高歌。人們把黃河三角洲形象地比喻為「鳥類的國際機場」。

2.4 物質生產功能

能提供豐富的動植物產品如魚、蝦、蟹、貝和藻類等富有營養的副食品;有特殊的野生葯用植物,主要有鹼蓬、鹽角草和黃須菜等;有許多動植物還是發展輕工業的重要原材料,如蘆葦就是重要的造紙原料;濕地動植物資源的利用間接帶動了加工業的發展;農業、漁業、畜牧業和副業生產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於濕地提供的自然資源。還包括各種生物資源和海洋水產品資源等。黃河三角洲獨特的生態環境,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該濕地植被、水土生物、鳥類等生物資源變得異常豐富。黃河三角洲國家自然保護區內植物有393種,如:天然蘆葦盪、鹼蓬、怪柳、補血草、雅蔥等一些鹽鹼植物,天然草場、天然柳林、天然樹柳灌木林、人工刺槐林、天然實生樹林等。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瀕危植物野生大豆分布廣泛。

2.5 觀光旅遊與美學功能

濕地具有優美的自然風光,是旅遊、娛樂等的好去處。黃河口濕地生態旅遊示範區擁有沼澤濕地生態區、槐林生態接待區、蘆葦濕地觀鳥區、海灘濕地觀光區和新國土觀光區等5個功能區,設立了濕地之窗、蘆花飛雪、槐林飄香、柳林疊翠、萬畝天然草場、黃龍入海、蘆海迷宮、長堤觀海、海上日出、長河落日等黃河口「十景」,以及已建和正在建設中的黃河「十個第一」等美麗迷人景觀,除可創造直接的經濟效益外,還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在美化環境、調節氣候、為居民提供休憩空間方面有著重要的社會效益。

濕地的美學價值:濱海濕地的鹼蓬、海蓬子、磯松和鐵桿蒿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廣袤的蘆葦碧浪翻滾,水鄉澤國,天空蔚藍,百鳥競羽,生機盎然。與丹頂鶴和黑嘴鷗等野生動物相映成趣,為人們提供了良好的旅遊和療養環境。

2.6 教育與科研價值

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多樣的動植物群落、瀕危物種等為教育科研提供了對象、材料和試驗基地。濕地中保留著過去和現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進程的信息,在研究環境演化、古地理方面有著重要價值。生態學家把這里視為研究新生陸地形成、演化、發展的重要基地,生物學家把這里看做是研究生物衍化及演替規律的基因庫,鳥類專家視這里為研究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生存、棲息、遷徙規律的特殊地域,水土保護專家則把這里看做是反映黃河治理成效的晴雨表。同時,這里還是全國青少年生態教育基地。

2.7 凈化環境功能

濕地有利於凈化環境,提高環境質量。大面積的蘆葦、草甸和沼澤具有凈化水質、降解內陸各種河流污染物質的功能,從而減輕渤海的污染,提高渤海的漁業生產能力和生態功能,是一個天然的污水處理廠。沼澤蘆葦對水中各種污染物質,如BOD5、SS、營養元素N和P,微量元素、難降解有機物以及病原菌等都有明顯作用,其主要機理是物理沉降、過濾、吸附、化學沉澱、分解、生物代謝等。根據P.R.艾德萊爾等實驗研究,隨著濕地生產率的提高,營養物質的去除能力也有所增強,理想的草皮濕地可去除92%的磷,氮的去除率也在40%以上。最近一個時期近海海域出現的「赤潮」是由於水體營養物質過剩而形成的。充分利用濕地的凈化功能,利於減輕近海水體的污染,防止海水富營養化現象的發生。

2.8 蓄滯洪水功能

濕地的蓄滯洪水功能出於地面坡度很小,地下水位高,在海水頂托下,大量的河水滯留於濱海濕地,使這里成為陸地水入海前的天然蓄洪水庫。若以海拔5m作為濕地界限,除已開發的水稻種植區外,可作為天然蓄洪水庫的面積約為1400km2,按平均蓄洪水深度2m計算,可蓄洪28億m3,濱海濕地在調節河下游黃河平原各河流水位與水量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2.9 大氣組分調節功能

大氣組分調節生態系統通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與大氣交換CO2和O2,從而對大氣中的CO2和O2的動態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濕地還是溫室氣體的排放源,包括CH4和N2O等氣體的排放。

2.10 水分調節功能

水分調節是濕地的重要功能之一,濕地具有巨大的滲透能力和蓄水能力,由於濕地植物吸收、滲透降水,致使降水進入江河的時間滯後,入河水量減少,從而減少了洪水徑流,達到削洪的目的。

二、濕地生態服務功能價值評估方法

1.成陸造地價值

成陸造地價值採用市場價值法(Marketvalueapproach)進行評估。通過市場調查了解當地土地使用權轉讓價格,取其平均值41萬元/hm2來進行估算,黃河三角洲年自然造地20~23km2,本文的研究採用21000hm2來進行估算。成陸造地價值(V)計算公式如下:

V=當地土地使用權轉讓價格×每年造地面積

V=V1+V2=(土地面積+每年造地面積)×當地土地使用權轉讓價格=2100hm2×41萬元/hm2=86100萬元

2.物質生產功能

物質生產功能價值也採用市場價值法進行評估。計算公式如下: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式(4-1-1)中,V為物質產品價值,既包括水產品價值,又包括原材料生產價值;Si為第i類物質的可收獲面積,Yi為第i類物質的中產,Pi為第i類物質的市場價格。

產品市場價格參照2005年國家物價年鑒以及當地實際物價。在原材料價值的估算中,可收獲面積按總生產面積的50%計算。

3.大氣組分調節價值

大氣組分調節功能分為3部分:植物固定CO2,釋放O2以及排放溫室氣體氣體組分調節功能價值為植物固定CO2,價值與釋放O2價值之和減去溫室氣體排放的價值。

3.1 植物固碳價值

以黃河口濕地生態系統有機物質生產為基礎,根據光合作用反應方程式推算每形成1g干物質,需要1.62gCO2,釋放1.2gO2

植物的固碳價值,目前國際通常採用碳稅法(Carbon tax approach)進行評估,碳稅率以瑞典政府提議的150美元/t(C)(即1024元/t)為標准。這一值對於我國來說無疑是偏高的,所以本文的研究採用我國的造林成本法(Reforestation cost approach)進行計算。根據單位面積植物年碳素的凈增長量和造林成本以及濕地植物面積總數,三者乘積計算濕地植物固碳價值得出我國的造林成本為260.9元/t[87]

3.2 O2的釋放及其價值

分別用造林成本法和工業制氧影子價格法(Market price)來估算其經濟價值,取二者的平均值進行計算。根據單位面積釋放的O2量與O2的造林成本和工業制氧價格可以推算出氧氣的經濟價值。CO2的造林成本為352.93元/t[87]。工業制氧價格為0.4元/kg[88]

3.3 溫室氣體的排放

根據濕地溫室氣體排放通量與自然濕地面積,溫室氣體的散放值,三者的乘積得到溫室氣體的排放價值。在本例中沿用Pearce等人在OECD中對氣候變化的經濟學分析中提出的CH4和N2O的散放值,來對這兩項氣體的經濟價值進行評估,其散放值分別採用0.86元/kg和20美元/kg。

4.水資源調節價值或蓄滯洪水功能價值

濕地的總水分調節量可根據如下公式求得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式(4-1-2)中,Si為第i種土地利用類型的面積,Di為第i種土地利用類型蓄水深度。水分調節價值利用影子工程法進行計算。通過建立蓄水量1t水庫影子工程的費用來估算涵養水源的價值水分調節功能總價值為總水分調節量與中位蓄水量的庫容成本二者的乘積中位蓄水量的庫容成。本例計算出每建設1m3庫容需投入成本為0.67元(目前國內在此方面的研究多採用此數據)。

因此,蓄滯洪水功能價值,採用市場價值法計算,按可蓄洪水28億m3計算,則為

蓄滯洪水功能價值=28億m3×0.67元/m3=18.76億元

5.凈化水體價值

濕地的凈化水體的價值為濕地去除營養鹽和重金屬的價值之和。運用生產成本法來估算河口濕地生態系統去除污水中營養鹽價值。運用專家評估法來估算去除重金屬的價值。根據以下公式計算去除營養鹽價值:

Et=Ej×Pj=max{Tj/Nj%}×Pj

上式中,Et為濕地凈化N、P的價值,元/a;Ej為濕地凈化污水的量,t/a;Pj為污水處理廠去除單位污水費用價值,元/a;Tj為濕地凈化N、P的量;Nj%為污水中N、P的含量,Tj/Nj%的最大值為濕地凈化合流污水的總量即Ej

目前國家二級污水處理廠處理污水的成本為1600~3300元/萬t(包括噸水投資成本、噸水運行費、噸水污泥處理投資成本、噸水污泥處理運行費等),月取平均價值為2450元/萬t[89]。合流污水含氮量Nn%為2.90%[90]

根據專家評估法,以濕地去除重金屬的環境效益價值占總環境效益價值的40%來獲得去除重金屬的價值[91]

6.棲息地價值

採用替代法對棲息地價值進行初步估價,將該價值與全球濕地生態系統棲息地價值的平均值作為河口濕地生態系統的棲息地價值。用替代法計算棲息地價值時,根據本區鳥類資料對棲息地價值進行初步估價,其中,棲息地保護投資=保護工程投資+科研文化投資×50%。

7.文化科研價值

採用我國單位面積生態系統的平均科研價值382元/hm2和Costanza等人對全球濕地生態系統科研文化功能價值861美元/hm2的平均值3129.9元/hm2作為河口濕地的科研價值。

8.美學(旅遊)價值

旅遊價值由旅行費用支出、旅行時間花費價值以及其他費用三部分構成,以2005年接待遊客數進行計算。

旅行費用支出=交通費用+食宿費用+公園門票、景點門票及服務費用

旅行時間花費價值=遊客旅行總時間×遊客單位時間的機會工資其他費用=攝影、購物費用

在旅行時間花費價值的計算中,遊客的工資按90元/d計算。遊客機會工資成本一般為實際工資的30%~50%[92],本研究採用40%的打折率。

9.河口濕地總生態價值

總價值等於各項價值之和,即

總生態價值=成陸造地價值+物質生產價值+大氣組分調節價值+水分調節價值+凈化水體價值+棲息地價值+文化科研價值+美學(旅遊)價值+蓄滯洪水功能

三、評估結果與討論

本文將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劃分為8種類型,得到濕地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為94.5億元/a。各項服務價值的評估結果見表4-1-1。其中,濕地生態服務價值中成陸造地價值、物質生產價值以及文化科研價值較高,其次為美學價值、凈化水體價值、棲息地價值、水分調節價值和氣體調節價值黃河三角洲濕地單位面積服務價值為1.79萬元/hm2·a,遠遠大於全國生態系統單位面積服務價值(0.54萬元/hm2·a),與吳玲玲等[177],對長江口濕地生態功能價值評估的結果相當。這說明濕地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很高,與Costanza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表4-1-1 黃河三角洲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結果

(1)黃河三角洲濕地的成陸造地價值較高,占總價值的10.71%。由於黃河中上遊河水(尤其是小浪底水庫運行後一年一度的調水調沙工程)將大量河沙運入黃河河口堆積成陸,創造了豐富的灘塗和土地資源,決定了該濕地具有較高的成陸造地價值。

(2)對於棲息地價值的評估通常有兩種,一種是替代法,即根據保護區的直接投資來替代棲息地的價值;另一種是權變估值法(CVM-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通過調查WTP(Willingtopay,支付意願)或WTA(Will-ingness to accept,接受補償)得以實現。CVM受評價者的主觀因素影響很大,在恩格爾系數較低的發達國家,人們對環境的重視程度較高,對棲息地價值的支付就多。而採用替代法將對保護區的投資來替代棲息地價值,是建立在我國對保護區的重視程度和支付能力的基礎上的,其結果要低於世界水平對棲息地價值的評估,作者認為必須建立在適當國情基礎上,但也要考慮到國外對這項功能的評價。

本評價結果表明,棲息地價值占總價值的20.71%,比例極高。作為被評價的地區,不論是生物多樣性或是各種珍奇動植物等都是世界上少有的,用發達國家的標准來衡量不算高,但對於我國的情況也許是高了點。

(3)在本文的研究中,文化科研價值很高,佔21.81%。而實際上,目前黃河三角洲濕地的文化科研價值遠遠沒有得到開發利用,實際利用價值遠低於此值,同時也說明此濕地的文化科研價值開發利用潛力非常巨大。

(4)在上述8項生態功能價值中,蓄滯洪水功能價值最高,占總價值的23.33%。也許,對於評價區來說,由於大部分地區土壤鹽鹼化,所涵養的水質比較差,評估結果可能偏高。但由於沒有比工程費用法更合適的方法,也只能接受這個結果。

(5)在估算凈化水體價值時,主要針對濕地已經實現的凈化功能進行估算,對於濕地的潛在的凈化功能價值的估算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

③ 林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林區總體發展方向定位

1、黨中央國務院對林業進行了科學定位。在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林業發展,在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中,賦予了林業以重要地位;在生態建設中,賦予了林業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開發中,賦予了林業以基礎地位;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中,賦予了林業以主要地位。這就明確了林業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為新時期林業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2、林區生態作用不可替代。大興安嶺林區是全國最大的國有林區之一,也是我國天然林主要分布區之一,有林地面積653.2萬公頃, 占黑龍江省的37.1%, 佔全國的4.1%。大興安嶺山脈及其森林抵禦著西伯利亞寒流和蒙古高原旱風的侵襲,是東北松嫩平原和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的天然屏障。大興安嶺是黑龍江、嫩江的發源地,兩大集水區內的大小河流500多條,年徑流量149億立方米,為流域內的廣大地區提供著寶貴的生產生活用水,維系著「兩江」流域的生態安全。同時,大興安嶺林區又是我國唯一的具有代表性的寒溫帶生物基因庫, 區內有各類植物966種,各類動物325種,其中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54種,珍貴植物38種, 區內還有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7個省部級自然保護區,保存著完整的森林、濕地生態系統。

3、資源狀況呈明顯惡化趨勢。經過近40年的開發建設,我區活立木總蓄積由開發初期的7.3億立方米減至5.2億立方米,減少27.4%;可采蓄積由4.6億立方米減至1.3億立方米,下降68.5%。其中,商品林區內的成過熟林蓄積僅有3,334萬立方米;開發初期的南部林緣已向北退縮140公里,在東南部形成了大面積的無庇護的三角形乾旱、半乾旱地帶;寒溫帶針葉林濕地也由開發初期的80多萬公頃減至41萬公頃。洪水、沙塵、大風等災害性天氣次數呈上升趨勢。同時, 由於森林資源的減少, 區內珍貴的野生動植物資源種類銳減,生物多樣性遭到了較為嚴重的破壞。特別是由於我區氣候寒冷,林地生產力低,林木生長周期長,森林資源破壞容易,恢復十分困難。

4、堅持建設生態林區的定位。重要的生態地位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我區在維持區域生態平衡和國土生態安全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在當前我區可采資源銳減、林木生長緩慢、森林質量下降的情況下,要順應國家對林業主導需求的轉變,及時調整和明確我區林業發展方向,把大興安嶺的未來發展定位在建設生態型林區上,這是我區現實的、必然的選擇。這一定位對於我區維護國土生態安全,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的《決定》,充分利用國家關於林業發展的政策,加快經濟發展,實現林區的長治久安,有著重要的意義。

5、抓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按照生態林區建設的要求,進一步調整天保工程實施方案,逐步擴大公益林保護區面積,爭取把大興安嶺林區全部劃為生態公益林區,實行嚴格保護、積極培育、保育結合、休養生息,盡快扭轉森林資源逆向演替的局面。通過森林分類,調整林業資源經營方向,在國家政策支持下,積極調減木材產量,直至全面停止主伐生產,使森林資源得以休養生息乙建立以家庭管護、機動巡護和木材檢查站為主的「三道防線」, 嚴厲打擊偷拉私運、濫砍盜伐的不法行為;建立健全森林防火的長效治本機制,避免發生大的森林火災;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確保森林資源安全。

6、抓好植被恢復工程。對採金採煤礦體、荒山荒地、岩石裸露地、退耕地、火燒跡地、採伐跡地等無林地,按照適地適樹、見縫插針的原則,採取人工促進為主、人工更新為輔等方式,大力營造生態公益林,爭取用10年的時間完成跡地更新和宜林地造林任務,盡快恢復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覆蓋率,遏制寒溫帶明亮針葉林林緣退縮。

7、抓好森林質量優化工程。科學、合理經營天然中幼林和人工幼林,通過及時撫育等人為措施,努力優化和改善林分結構,提高林分質量和生長量,恢復和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功能。對一般限伐區的森林,以培育為目的進行更新和撫育採伐,在促進森林恢復的同時,生產一定數量的木材產品。生產時要依法、依規程作業,保證伐區作業質量。

8、抓好「兩江」源頭生態建設工程。對「兩江」源頭內生態功能低下的無林地、疏林地、護岸林、國防林等重點生態功能區實行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切實搞好綜合治理,建設護岸生態體系,保障國土安全。對重點區位的濕地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遏制「兩江」源頭植被的破壞,使其充分發揮調節氣候、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社會功能。

9.抓好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按照依託現有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帶動省部級自然保護區建設,重點發展地方級自然保護區的思路,在相關政策的支持下,充分發揮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馴養繁殖、保護、監測站點的作用,抓緊搶救瀕危珍稀物種,修復典型生態系統,擴大森林生態保護區、濕地生態保護區、珍貴動植物保護區面積,切實保護好森林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濕地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在提高已批復的9個國家和省(部)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水平的基礎上,重點抓好嫩江源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同時增加物種引進、野生動植物物種的馴養與合理利用項目。建立以森林、濕地、河流和野生動植物保護區為主體,集保護、旅遊、科研、生態建設於一體,布局合理、管理規范、具有自養能力的自然保護網路。

10、抓好城鄉綠化及綠色通道建設工程。要把城鎮鄉村綠化美化與增強生態功能結合起來,與城鎮周邊的荒山 造林結合起來,逐步提高綠化質量和檔次。要對道路建設與綠色通道建設統籌規劃,做到道路建設和改造到哪裡,就綠化到哪裡,切實改善人民群眾的居住環境,提高林區的生態文明程度。在城鎮綠化和綠色通道建設工程中,要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不斷豐富和完善義務植樹形—式,鼓勵軍隊、社會團體、機關、學校以及企事業單位以各種形式參與社會造林,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城鎮和鄉村、各單位和各部門齊抓共管的義務植樹責任體系,使義務植樹成為林區人民的自覺行動。

④ 我們鎮是濕地,國家退漁還濕,政府現在要求土地流轉,合同上流轉三十年,如果近期拆遷,土地補償款歸誰

土地補償費屬於承包人所在集體經濟組織,青苗補償費歸流轉人。

⑤ 土地招拍掛需要辦理哪些手續

(來1)預申請人提交的《國有土地使用自權出讓預申請書》(應以具體業主單位作為預申請人);
(2)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出具的工業用地規劃意見函;
(3)預申請人按預申請用地面積每畝2萬元繳納預申請保證金(保證金總額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的憑證;
(4)征地資金到位證明(提供由縣財政局匯入征地專戶憑證);
(5)勘測定界技術報告書及勘測定界圖(提供光碟);
(6)涉及使用林地、濕地、海域、港口岸線的,由林業、海洋、交通等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出具同意該地塊農用地轉用與土地徵收的審核意見;
(7)涉及佔用耕地的,需按3萬元/畝繳納被征地農民社保費用。

註: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建設項目,應先辦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後,才能辦理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徵收審批

⑥ 土地被村上佔了。簽的是轉讓合同,村上會不會買社保

如果是政府徵收的話,會給你買濕地保險的,但是轉讓一般是商業購買,這要跟他協商

⑦ 引漢濟渭工程對渭河平原地區社會經濟,環境發展有什麼積極影響呢

以下均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謝謝…… 加粗字體是關鍵,請仔細看……


1.引漢濟渭工程的實施,必將促進渭河流域乃至全省水資源優化配置格局的形成。引漢濟渭工程是一項規模宏大的調水工程,其實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水資源配置工程。關中城市沿渭河呈帶狀分布,具有構建貫通東西、連接南北的城鄉供水網路的條件。引漢濟渭工程的實施,將首先貫通西起寶雞,東至渭南沿秦嶺城市供水大通道,並加快城市供水網路的形成,使廣大區域城鄉供水網連成一片,近1000萬人喝上漢江清水。沿渭河供水問題的解決,創造了水資源優化配置、高水高用、統一調度的條件,屆時洛河、涇河、千河河水將北調,解決關中北部缺水問題。同時渭河水量的增加,也必將直接增加渭河進入黃河中下游的水量,在國家實行總量控制的前提下,我們可以通過「以下補上」的水資源配置方略,爭取陝北能源化工基地在黃河中上游的用水權。可以說,引漢濟渭工程的實施必將在彌補流域和區域水資源條件不平衡,促進流域和區域水資源優化配置做出重大貢獻。優化配置格局的形成,將極大的提高水資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極大改善水環境。

2.引漢濟渭工程的實施,將極大的緩解渭河流域特別是關中地區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大大提高水資源的承載能力。我省渭河流域水資源總量不足70億m3,目前已利用到50億m3以上,開發利用的程度超過了70%,今後可利用水資源量已經十分有限。引漢濟渭工程實施後,關中地區總供水能力將達到75億m3,可基本解決西安、寶雞、咸陽、渭南、楊凌五市區及26個縣、市工業和城鎮用水問題,並逐步改變城市工業擠占農業、生態水和超采地下水的局面。在人口不斷增長情況下,渭河流域的關中地區人均佔有水資源量將由370m3左右提高到450m3左右,人均用水量將由200m3左右提高到300m3左右,新增城市工業生產可用水量近14億m3,可支撐國內生產總值4000-7000億元,支撐400-500萬人的城市規模,從而為關中的率先發展,實現城鎮化、工業化和小康社會目標起到促進作用。

3.引漢濟渭工程的實施,將極大提高渭河納污和沖沙能力,河流的水環境將有大的改善。河道稀釋水量少,水體納污能力低,是渭河污染嚴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據渭河納污能力核定成果,渭河幹流年均COD納污能力為7.5萬噸,而現在實際年均入河COD已超過13萬噸。據測算,引漢濟渭工程實施後,增加的渭河幹流水量主要由四部分構成:一是引漢濟渭工程退水,直接輸入渭河的水量年均1.45億m3;二是通過調整渭河部分支流水資源開發利用方案,減少從這些支流取水,年可增渭河幹流水量2.5億m3;三是引漢濟渭工程水量進入關中地區以後,可以進一步減少地下水的開采,使渭河兩岸的側向補給增加,年可增加渭河回歸水量1.73億m3;四是引漢濟渭調水用於工業、城鎮和生活的13.85億m3水量在消耗部分後,還有一部分將進入城市和工廠的污水處理系統,經處理後有接近5億m3水,又會排放進入渭河水系。以上四個方面共可增加渭河入黃水量近10億m3,對提高渭河納污能力,改善水環境將起到重要作用。同時,河道流量的增加,還必將提高沖沙能力,也使我們有條件利用富餘水量,借鑒黃河小浪底調水調沙的成功經驗,通過水量調度措施塑造人造洪峰,逐步解決渭河河道泥沙淤積問題。

4.引漢濟渭工程的實施,將有效遏制地下水超采,減輕環境地質災害。地下水是關中地區工農業生產和城鄉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上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地表水資源量持續減少和其他原因,地下水開采量逐年增加,年均達到28.28億m3,最多31.89億m3。據統計,1986-2005年已累計超采地下水69.60億m3,年均超采量達4.59億m3,個別年份超過5億m3。由於地下水超采,在以沿渭城市為中心,已形成595km2的下降漏斗,在西安等城市形成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環境地質災害,並使地下水潛水水質普遍受到污染,危及近200萬人的飲水安全。引漢濟渭工程實施後,關中地區地下水開采實行總量控制,總計將壓采地下水4.59億m3,其中供水范圍內渭河沿線城市群壓采地下水2.73億m3,並關停一部分水源井,可以有效的遏制由於地下水過量開采引發的一系列環境地質和潛水污染問題。

5.引漢濟渭工程的實施將部分滿足城鎮人工生態需水要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在喝上干凈水的同時,要求改善人居環境的願望越來越強烈。近年來,渭河沿岸的寶雞、咸陽等城市先後結合河道治理建設了一些城市水面景觀,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好評,西安也規劃恢復「八水繞長安」的歷史面貌。引漢濟渭工程的實施,將為這些宏偉藍圖的實現提供可能。按照引漢濟渭水量配置方案,到2020年本工程將直接或通過水量置換增加城鎮生態用水2億多m3,如果再考慮城市中水利用,城鎮人工生態需水可基本得到滿足。同時,隨著渭河水量的增加,渭河流域濕地減少的趨勢也將得到一定的遏制,對濕地保護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實施引漢濟渭和改善渭河水環境需要強有力的支撐條件

實施引漢濟渭調水工程和改善渭河水環境,是一項服務當前和惠及後代的重大舉措,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改善生態環境都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需要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各部門緊密配合,各市縣共同行動,努力創造良好的支撐條件。

首先是來一個思想觀念的大轉變,把渭河水環境建設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關於生態環境建設的認識問題,我國有關部門和世界銀行、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舉行了生態保護與建設補償機制研究,與會的有關學者提供了一組數據,是說我國長江流域生態要素作為資源利用的直接經濟價值為0.197萬億元,而其作為生態環境的價值則為2.1萬億元,兩者之比為1:11。這一數據足以說明生態環境的巨大效益。同時,我們從生態環境惡化的現實中,也深切地感受到了生態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所以,在今後的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節約保護中,必須轉變觀念,按照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把水環境的保護與建設擺到與經濟、社會發展同等重要的地位。當務之急是進一步落實以調水節水、優化配置、水污染防治和提高用水效益為重點的各項政策措施,也呼籲各位專家學者能緊緊圍繞渭河水環境保護,進一步開展這方面的課題研究,希望能從水環境服務功能評估方法、水環境保護的公共財政支持、水環境稅費政策制定、水環境保護的市場化和產業化政策建立、水環境補償機制和各部門共同推進水環境保護與建設的體制研究等方面,為加強渭河水環境保護提供堅實的思想基礎支持。

其次是要制定完善規劃並嚴格按照規劃抓好實施。引漢濟渭工程的實施,必將使全省特別是關中地區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節約保護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盡管這項工程的實施需要一個過程,但從現在起就需要從規劃入手,統一考慮整個流域內水資源的優化配置。規劃的制定要努力體現思路創新,打破以往單純按工程布局配置水資源的模式,按照流域、區域優化水資源配置的要求,結合重大產業布局,實現關中、陝北、陝南三大區域水資源統一調度和優化配置。關中地區要充分發揮已有工程的作用,構建以引漢濟渭工程為骨幹、已有重點水源工程為依託,形成貫通關中東西、連接渭河南北的城鄉供水配置網路;陝北地區在合理利用當地水資源的同時,通過增加渭河入黃水量置換的黃河用水指標,積極實施黃河引水,構建城鄉供水網路;陝南地區要在因地制宜,加快供水工程建設,滿足當地用水需求的同時,加大生態治理力度,確保引水水源安全。要從規劃的角度,統籌當地水與調入水,統籌地表水與地下水,優先保證生活用水,合理安排生產用水,最大限度的滿足生態用水。要按照《水法》的要求,充分發揮規劃對水資源優化配置的調節和剛性約束作用,規劃一經批准,必須嚴格執行。通過有力的規劃管理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逐步改善渭河水環境。

三是要建立有利於發揮引漢濟渭工程生態環境效益的水價形成和運行機制。引漢濟渭工程是一項優化全省水資源配置的基礎性工程,同時也是一項准公益的建設項目,其收益和影響范圍很大,涉及全省大多數市級行政區,工程開發目標兼顧社會、經濟、生態等各個方面,而且其效益更多、更長遠地反映在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上。因此不僅在工程的建設上要以國家財政投入為主,而且在水價的制定上,要充分考慮引漢濟渭准公益型的經濟屬性,制定相應的水價補償機制,合理確定其供水價格。同時在水價的制定上要統籌當地水與調入水,核心是水價格的統一管理。要通過調入水價與當地水價、地表水價與地下水價,公共供水水價和自備供水水價的統一管理,促進不同水源之間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避免由於調入水與當地水價格上的不統一,造成調水工程、調入水源的雙重浪費和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要達到這一目的,實施兩部制水價是一個重要手段。實行兩部制水價對發揮引漢濟渭調水的好處在於:一是規劃建設階段可以通過兩部制水價實事求是地確定各地真正的水量需求,科學確定調水規模;二是在工程建成投入運營以後,可以通過兩部制水價實現平穩過渡,縮小調入水價與當地水價的差距,促使受水區多用調入水,從而置換渭河超採的地下水、擠占的農業和生態水,達到改善受水區生態環境的目的。

四是要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渭河的一系列水環境問題,主要是資源性和水質性缺水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實行嚴格的規劃管理、取用水管理、工程布局管理、節水管理和環境管理。因此需要通過總量控制、定額管理的手段,劃定水資源開發利用「紅線」,將其開發總量限制在合理的范圍。今後要按照這一思路,根據各單位、各行業的用水指標和定額,把合理確定的水資源允許開發量分配到各行政區域和各用水戶。同時制定和執行用水計劃,根據實際情況對用水進行動態調度管理。同時實行水權分配製度,允許水權流通轉讓,通過市場手段,推動水資源配置向高效率和高效益領域傾斜。要把流域內污染治理作為確保引漢濟渭調水能夠充分發揮改善渭河流域水環境的前提,明確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嚴格控制入河排污總量。引漢濟渭工程的實施,雖然增大了渭河的水量,提高了渭河水體的納污能力,但按照目前排入渭河的COD量,渭河在納污上仍然是「超載」的。同時隨著流域內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如果不有效的加強污染治理,限制入河排污總量,調入水量所增加的納污能力將很快的被新增的排污量所抵消,渭河水變清,水環境改善的目標將難以實現。這也體現了「先治污,後通水」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原則。要大力推進渭河流域內節水型社會建設,堅決遏制用水浪費,明確用水效率控制「紅線」。農業領域繼續抓好灌區節水改造,大力推廣噴灌、滴灌和管道輸水等先進實用的節水灌溉技術,發展現代旱作農業。工業領域要重點抓好鋼鐵、火力發電、紡織、化工等高耗水行業節水;城市生活領域要加快城市供水管網改造,加強供水和公共用水管理。促進再生水、礦井水、雨水等非常規水源利用,最大限度的為水環境的改善提供水資源保障。

⑧ 濕地破壞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是什麼

一、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的定義
在干潔的大氣中,痕量氣體的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圍的大氣中,出現了原來沒有的微量物質,其數量和持續時間,都有可能對人、動物、植物及物品、材料產生不利影響和危害。當大氣中污染物質的濃度達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對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現象叫做大氣污染。造成大氣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為因素,尤其是人為因素,如工業廢氣、燃燒、汽車尾氣和核爆炸等。隨著人類經濟活動和生產的迅速發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時,同時也將大量的廢氣、煙塵物質排入大氣,嚴重影響了大氣環境的質量,特別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業區域。所謂干潔空氣是指在自然狀態下的大氣(由混合氣體、水氣和雜質組成)除去水氣和雜質的空氣,其主要成分是氮氣,佔78.09%;氧氣,占 20.94%;氬,佔0.93%;其它各種含量不到0.1%的微量氣體(如氖、氦、二氧化碳、氪)。
大氣污染物的分類
大氣污染物主要可以分為兩類,即天然污染物和人為污染物,引起公害的往往是人為污染物,它們主要來源於燃料燃燒和大規模的工礦企業。
顆粒物: 指大氣中液體、固體狀物質,又稱塵。
硫氧化物: 是硫的氧化物的總稱,包括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三氧化二硫,一氧化硫等。
碳的氧化物: 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氮氧化物: 是氮的氧化物的總稱,包括氧化亞氮,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二氮等。
碳氫化合物: 是以碳元素和氫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甲烷、乙烷等烴類氣體。
其它有害物質: 如重金屬類,含氟氣體,含氯氣體等等。
大氣污染的危害
大氣污染對氣候的影響很大,大氣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對局部地區和全球氣候都會產生一定影響,尤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從長遠的觀點看,這種影響將是很嚴重的。
一是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燃料中含有各種復雜的成分,在燃燒後產生各種有害物質,即使不含雜質的燃料達到完全燃燒,也要產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為燃料燃燒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加,破壞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發「溫室效應」,致使地球氣溫上升。二是臭氧層被破壞 。
大氣被污染後,由於污染物質的來源、性質和持續時間的不同,被污染地區的氣象條件、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差別,以及人的年齡、健康狀況的不同,對人體造成的危害也不盡相同。大氣中的有害物質主要通過下述三個途徑侵入人體造成危害:
(1)通過人的直接呼吸而進入人體;
(2)附著在食物上或溶於水中,使之隨飲食而侵入人體;
(3)通過接觸或刺激皮膚而進入到人體。其中通過呼吸而侵入人體是主要的途徑,危害也最大。
大氣污染對人的危害大致可分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種。
大氣層保護
許多環境問題是跨國界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如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破壞等大氣污染,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解決。人們在70年代早期開始認識到氟氯烴可能對環境有害,並且開始尋找代替品。到了80年代中期,臭氧層破壞的證據已經日益清楚,採取共同行動的呼聲也日益高漲。到了1987年,許多國家的代表匯集在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爾,簽署了《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協定書》。這個協定書是對付世界環境公害的一個開創性的國際協定,目的是控制氟氯烴和其它破壞臭氧層的物質的消費量,保護地球的「外衣」,也保護人類自己。
經過修正後的蒙特利爾協定書是一個有約束力的國際協定。按照規定,工業國的氟氯烴和其他受限制物質的排放量必須立即減少,在2000年以前逐步完全停止使用這類物品。發展中國家在1996年以前可以繼續有限度的增加這些物質的消費,然後就應當逐步減少,到2010年時必須完全停止使用這些有害物質。除了時間上的優惠以外,這一協定書還包含了兩個對發展中國家有利的條款:一個是建立一項臨時多邊基金,幫助發展中國家採取代替氟氯烴的技術;另一個是技術轉讓條款,要求簽字國把最好的技術按照「公平和最有利的條件」轉讓出去。
我國已加入了修正後的蒙特利爾協定書,並且制定了履行國際義務的國家行動方案,包括建立保護臭氧層組織管理機構,制定有關行業的管理規范,積極開展替代品和替代技術的研究,為企業的替代技術改造安排配套資金等等。

二、酸雨

有人認為酸雨是一場無聲無息的危機,而且是有史以來沖擊我們最嚴重的環境威脅,是一個看不見的敵人。這並非危言聳聽。
隨著工業化和能源消費增多,酸性排放物也日益增多,它們進入空氣中,經過一系列作用就形成了酸雨。
人們對酸性排放物已經有了控制,但仍然還有酸雨現象。大氣塵埃可能是造成酸雨問題的另一原因。
酸性排放物
自由大氣里由於存在0.1~10μm范圍的凝結核而造成了水蒸汽的凝結,然後通過碰並和聚結等過程進一步生長從而形成雲滴和雨滴。在雲內,雲滴相互碰並或與氣溶膠粒子碰並,同時吸收大氣中氣體污染物,在雲滴內部發生化學反應,這個過程叫做污染物的雲內清除或雨除。在雨滴下降過程中,雨滴沖刷著所經過空氣中的氣體和氣溶膠,雨滴內部也會發生化學反應,這個過程叫污染物的雲下清除或沖刷。這些過程也就是降水對大氣中氣態物質的顆粒物質的清除過程,酸化就是在這些過程中形成的。
大氣塵埃
最近的發現表明,酸雨是比原來的想像要復雜得多的一種現象。研究得到的結果表明了大氣中存在著的鹼化合物出乎意料地起著關鍵性作用。鹼通過中和酸性污染物而對酸雨的作用進行抵消。我們發現,人們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大氣中的酸性物質,掩蓋了鹼排放也已經有所下降這一事實。看來有許多因素正在減少大氣中這些鹼的含量,從而加劇了酸雨對生態的影響。具有諷喻意味的是,在這些因素中有幾個正是各國政府為改善空氣質量而採取的措施。
大氣中的大多數鹼都能在稱為大氣塵埃的空中粒子中找到。這些塵埃粒子富含碳酸鈣和碳酸鎂等礦物質,這些礦物質溶於水中就起鹼的作用。大氣塵埃粒子由多種來源共同形成。燃料的燃燒,以及水泥生產、采礦和金屬冶煉等工業活動,都會產生含鹼的粒子。建築工地、農場和在未經鋪砌的道路上車輛行駛也會造成塵埃粒子。

三、臭氧層破壞

臭氧層是地球最好的保護傘,它吸收了來自太陽的大部分紫外線。然而近二十年的科學研究和大氣觀測發現:每年春季南極大氣中的臭氧層一直在變薄,事實上在極地大氣中存在一個臭氧「洞」。
這種臭氧損耗現象是一種反常現象,這是否表明這一紫外線吸收層正處於全球性災難呢?通過不斷的科學研究,人們發現人類社會活動釋放的物質嚴重的破壞了臭氧層,當然這種現象還受到這一地區獨特的氣象狀態(極渦、寒冷的平流層溫度、極地平流層雲)的影響。
發現過程
英國南極測量局的大氣科學家在南極進行了一項研究計劃,這一研究計劃分別在地面和空中進行。球載儀器一般是檢測該儀器所行進的大氣的構成及其化學性質。陸基探測儀和星載探測儀則執行遙測任務。這些研究活動採取了國際合作方式。例如,1987年代表19個組織和四個國家的大約150名科學家和輔助人員聚會於智利的蓬塔阿雷納斯,進行了一項規模空前的研究,即機載南極臭氧實驗。這項實驗表明1987年臭氧洞大小達到歷史最大。這一發現震驚了科學界。
形成機理
南極「臭氧洞」的成因目前尚無定論,其中最為令人信服的當是污染物質學說。此外還有:美國宇航局漢普頓芝利中心Callis等人提出南極臭氧層的破壞與強烈的太陽活動有關;麻省理工學院的Tung等人認為是南極存在獨特的大氣環境造成冬末春初臭氧耗竭,根據大氣動力學說,指出大量氯氟烴化合物的使用,以及南極初春沒有足夠陽光產生大量氧原子,並因此提出了不需要氧原子的循環機理。
通過分析我們似乎可以得出以下的主要觀點:(1)南極"臭氧洞"是在南極春季特殊的溫度和環流狀況下由極地平流層雲參與和非均相化學反應而引發產生的特殊現象。(2)極地旋渦等其它因素對氣體成分輸送的影響不是南極"臭氧洞"形成的決定因素,而只能影響臭氧洞的強度。(3)太陽周期變化通過光化學反應對南極"臭氧洞"強弱的影響可以忽略。

四、水污染

人類的活動會使大量的工業、農業和生活廢棄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水污染」的定義: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徵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稱為水污染。
水的污染有兩類:一類是自然污染;另一類是人為污染。當前對水體危害較大的是人為污染。水污染可根據污染雜質的不同而主要分為化學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類。
1、海水污染
污水、廢渣、廢油和化學物質源源不斷地流入大海。在許多海域,傾倒混有石油的污水是非法的,但這種事仍時有發生,而真正的石油災難是在巨型油輪泄漏或沉沒時發生的。如今我們設法用化學品使水中石油沉澱以達到清除石油的目的。
向海洋傾倒化學和放射性廢物的作法已持續多年。容器總有一天會腐蝕掉,有害物質便將進入海水中。我們對深層水與表層水的循環情況還了解不多,其過程或許比我們以前所想的要快。因此有害物質就會擴散到生物活動的水層中去。
2、地表水污染
五百多年以前,人們就認為飲用流經大城市的河水是危險的,而工業化,人口增長以及新的有毒化學品,使情況愈來愈糟。
排水系統的鋪設和清潔劑的使用有增無減,使我們的水道和湖泊中磷酸鹽含量日益增多。這種過度營養導致藻類迅猛繁殖。消耗水中的氧,使魚類死亡,生態系統惡化。由於工業上不妥善處理汞化合物和其它重金屬,也造成嚴重的水污染。汞通過食物鏈的進程逐漸集中,最後對吃魚的鳥或人類造成嚴重的神經損壞。
3、地下水污染
與地表水一樣,地下水也受到了污染的威脅,主要來自於地表或土壤水的下滲,農用氮肥以及垃圾中的油、酚污染著地下水,氮肥中的硝酸鹽一旦進入地下,便轉變為亞硝酸鹽,它在人體中能夠轉變成致癌物質。地面植被的破壞和濕地的排水減少了地表水的滲透,從而降低了潛水面。由於城市和工業的過度需要,淡水不斷被抽出作為生活和工業用水,然後作為地表污水重新排放,因而還會導致潛水面的進一步下降。另一方面,大量頻繁的灌溉可以增強滲透作用,使潛水面一直升到地表。而在乾旱地區,被水滲透的土地由於異常的蒸發作用,引起地下水中鹽類的沉澱,遲早會變成不能耕作的鹽鹼地。
水資源保護
地球上的水似乎取之不盡,其實就目前人類的使用情況來看,只有淡水才是主要的水資源,而且只有淡水中的一小部分能被人們使用。淡水是一種可以再生的資源,其再生性取決於地球的水循環。隨著工業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體被污染;為抽取河水,許多國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壩,改變了水流情況,使水的循環、自凈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五、固體廢物

凡人類一切活動過程產生的,且對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價值而被廢棄的固態或半固態物質,通稱為固體廢物。各類生產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俗稱廢渣;生活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則稱為垃圾。"固體廢物"實際只是針對原所有者而言。在任何生產或生活過程中,所有者對原料、商品或消費品,往往僅利用了其中某些有效成分,而對於原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價值的大多數固體廢物中仍含有其它生產行業中需要的成分,經過一定的技術環節,可以轉變為有關部門行業中的生產原料,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可見,固體廢物的概念隨時、空的變遷而具有相對性。
固體廢物的產生途徑
維持人類社會一切活動的物料,處於動態平衡過程,並遵循質量守恆規律,可用社會物料流程來描述這一規律。
1. 人類的一切活動,相對於外界環境而言,只不過開發與利用了物料,而最終以廢物的形式等量回歸於環境。這種對物料的"利用與歸還"經常處於交叉的狀態。在生產與產品的消費過程中,均產生各種形態的廢物,這些廢物一部分在生產與消費中得到回收和再利用。而另一部分,恰好與在環境中開發的原料等量的部分,以廢物形式返回與環境中,形成一個封閉循環系統。
2.在現代社會中,人類活動的每一環節均產生各種狀態的廢物,從環境中原料的開發乃至產品的利用,無一例外。因此尋求減少廢物產量的唯一途徑,是降低原料的開發量、減少產品原料消耗。
固體廢物的分類
固體廢物的分類是依據其產生的途徑與性質而定。在經濟發達國家將固體廢物分為工業、礦業、農業固體廢物與城市垃圾四大類。我國制定的《固體廢物管理法》中,將固體廢物分為工業固體廢物(廢渣)與城市垃圾兩類。其中含有毒有害物的成分,單獨分列出一個有毒有害固體廢物小類。
固體廢物的危害
垃圾正成為困擾人類社會的一大問題,全世界每年要產生超過計劃10億噸的垃圾,大量的生活和工業垃圾由於缺少處理系統而露天堆放,垃圾圍城現象日益嚴重,成堆的垃圾臭氣熏天,病菌滋生,有毒物質污染地表和地下水,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這種現象若得不到遏制,人類將被自己生產的垃圾埋葬掉。

六、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的地表面積內所發生的地面水平面降低的現象。地面沉降現象很早就為史書所記載。作為自然災害,地面沉降的發生有著一定的地質原因。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的膨脹,地面沉降現象越來越頻繁,沉降面積也越來越大。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面沉降現象尤為嚴重。現在我們研究地面沉降的原因時,不難發現,人為因素已大大超過了自然因素。現在的地面沉降現象與其說是自然災害,倒不如稱之為人為禍患。
地面沉降的地質原因
從地質因素看,自然界發生的地面沉降大致有下列三種原因:
1、地表鬆散地層或半鬆散地層等在重力作用下,在鬆散層變成緻密的、堅硬或半堅硬岩層時,地面會因地層厚度的變小而發生沉降。
2、因地質構造作用導致地面凹陷而發生沉降。
3、地震導致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的人為原因
地面沉降現象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尤其是近幾十年來,人類過度開採石油、天然氣、固體礦產、地下水等直接導致了今天全球范圍內的地面沉降。由於各大中城市都處於巨大的人口壓力之下,地下水的過度抽采更為嚴重,導致大部分城市出現地面沉降,在沿海地區還造成了海水入侵。

七、生物多樣性變化

生物群落是多種多樣的,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將其劃分為若干類型。生物多樣性的涵義十分寬泛,即包括生物物種的多樣性,還包括生態適應性、形態、生理生態多樣性等廣泛的內容。
不同地理、氣候環境具有不同的生物群落。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人類社會逐步擴張,改變了廣大地區的生物環境,嚴重影響了生物多樣性,物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從地球上減少。
據估計,全世界每年有數千種動植物滅絕。
砍伐森林
對世界植物和動物的最大威脅是生態環境的破壞。大部分生物很難離開它已適應了的環境。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地方之一是熱帶雨林區,但是現在它正在遭受到越來越快的破壞。實際上,世界上所有的天然森林都受到嚴重威脅。程度最輕的是雨林被單一的經濟林所代替,情況最嚴重的地方已因侵蝕而被破壞成了貧瘠的灌叢地。
據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估計,全球的森林正以每年2%的速度消失,按照這個速度,50年後人們將看不到天然森林了。
開墾草原
北美的許多草原已經或多或少地消失了。在非洲,由於要解決日益增加的人口的糧食問題,人們正在大量焚毀有豐富動物資源的熱帶草原。在乾旱地區採用傳統農業方法既不可靠又危險。為開墾中亞內陸乾草原所做的努力,已經遭到了許多不幸的挫折。
排干濕地
沼澤濕地不僅是生物的生活環境,而且在水文循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可調節河流的流速,改善地下水的補給。但是為了發展工業和建築住房,許多濕地不是被排干就是蓄滿了水。試圖把濕地轉變為耕地,結果常常是土貧產低。
城市化發展
城鎮發展於良好的農業區,而都市化常常意味著為建設住宅、街道和停車場而犧牲耕地。這樣耕地就變成了不能出產生物的廢地。從自然或經濟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土地很難再恢復成農田。
動物滅絕
許多動物種類已瀕臨滅絕,僅是面臨危險的脊椎動物數量也是十分驚人的。威脅的性質是各種各樣的:歐洲的猛禽正遭到採集鳥蛋者的威脅,而老虎則面臨著其出沒的密林被砍伐掉的危險。許多瀕臨動物已難以挽救了,而另外一些若能受到保護尚可倖存。

八、赤潮

赤潮是水體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突發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圍內一段時間中水體變色現象。通常水體顏色因赤潮生物的數量、種類而呈紅、黃、綠和褐色等。
赤潮雖然自古就有,但隨著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水體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趨嚴重。
赤潮的成因
赤潮究竟是一種原本就存在的自然現象,還是人為污染造成的,至今尚無定論。但根據大量調查研究發現,赤潮發生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①海域水體高營養化;
②某些特殊物質參與作為誘發因素,已知的有維生素B1、B12、鐵、錳、脫氧核糖核酸;
③環境條件,如水溫、鹽度等也決定著發生赤潮的生物類型。發生赤潮的生物類型主要為藻類,目前已發現有63種浮游生物,硅藻有24種,甲藻32種、藍藻3種、金藻1種、隱藻2種、原生動物1種。
赤潮的危害
赤潮不僅給海洋環境、海洋漁業和海水養殖業造成嚴重危害,而且對人類健康甚至生命都有影響。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①引起海洋異變,局部中斷海洋食物鏈,使海域一度成為死海;
②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這些毒素被食物鏈中的某些生物攝入,如果人類再食用這些生物,則會導致中毒甚至死亡。

閱讀全文

與濕地轉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