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化肥專利轉讓

化肥專利轉讓

發布時間:2022-04-30 19:21:19

⑴ 目前化肥生產中都有哪些專利技術。

中國知識產權局官方網站上有的。
http://www.sipo.gov.cn/sipo2008/zljs/
一般專利的引進要看對方的要求,比較重要的專利一般是不會轉讓的。

⑵ 近代農業工具的變化

編輯詞條農業目錄農業農業生產的特點生產結構和產量變化相關術語農業污染農業生產活動農業的分類農業的英文及解釋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艱難的研究歷程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艱難的研究歷程編輯本段農業農業為通過培育動植物生產食品及工業原料的產業。農業屬於第一產業,研究農業的科學是農學。農業的勞動對象是有生命的動植物,獲得的產品是動植物本身.我們把利用動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各部門,統稱為農業.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品。農業是人們利用動植物體的生活機能,把自然界的物質和能轉化為人類需要的產品的生產部門。現階段的農業分為植物栽培和動物飼養兩大類。土地是農業中不可替代的在基本生產資料,勞動對象主要是有生命的動植物,生產時間與勞動時間不一致,受自然條件影響大,有明顯的區域性和季節性。農業是人類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產的首要條件。它為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提供糧食、副食品、工業原料、資金和出口物資。農村又是工業品的最大市場和勞動力的來源。以有生命的動植物為主要勞動對象,以土地為基本生產資料,依靠生物的生長發育來取得動植物產品的社會生產部門。由於各國的國情不同,農業包括的范圍也不同。狹義的農業僅指種植業或農作物栽培業;廣義的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副業和漁業。有的經濟發達國家,還包括為農業提供生產資料的前部門和農產品加工、儲藏、運輸、銷售等後部門。現階段,中國農業包括農業(農作物栽培,包括大田作物和園藝作物的生產)、林業(林木的培育和採伐)、牧業(畜禽飼養)、副業(採集野生植物、捕獵野獸以及農民家庭手工業生產)、漁業(水生動植物的採集、捕撈和養殖)。根據生產力的性質和狀況,農業可分為原始農業、古代農業、近代農業和現代農業。近代農業指手工工具和畜力農具向機械化農具轉變、由勞動者直接經驗向近代科學技術轉變、由自給自足的生產向商品化生產轉變的農業。現代農業指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現代生產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農業的根本特點是經濟再生產與自然再生產交織在一起,受生物的生長繁育規律和自然條件的制約,具有強烈的季節性和地域性;生產時間與勞動時間不一致;生產周期長,資金周轉慢;產品大多具有鮮活性,不便運輸和儲藏,單位產品的價值較低。中國幅員遼闊,從南到北跨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溫帶,農作物類型和作物栽培制度都不相同,從一年三季、一年二季到一年一季,區域間差異十分顯著。按地理、氣候條件和栽培制度的不同,可分為熱帶農業、亞熱帶農業、溫帶農業和寒溫帶農業;從東南沿海到西北高原,隨著自然條件和資源類型的變化,又可分為農區農業、半農半牧區農業和牧區農業。農業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資料的來源,是社會分工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的前提和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也是一切非生產部門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發展的規模和速度,都要受到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和農業勞動生產率高低的制約。編輯本段農業生產的特點(1)季節性和周期性(2)地域性編輯本段生產結構和產量變化中國農業的生產結構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但數千年來一直以種植業為主。由於人口多,耕地面積相對較少,糧食生產尤佔主要地位。在傳統觀念中,種植五穀,幾乎就是農業生產的同義語。種植業即狹義農業。50年代以後,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等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增長,但它們在農業總產值構成中的比重,總的變化不大。並確定了「決不放鬆糧食生產,1979年以後由於農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1979年以後由於農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並確定了「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方針,農村經濟從較為單一的經營向多種經營的商品經濟轉化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等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增長,情況才開始出現引人注目的變化。種植業即狹義農業。包括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和綠肥等的生產。種植五穀,其具體項目,通常用「十二個字」即糧、棉、油、麻、絲(桑)、茶、糖、菜、煙、果、葯、雜來代表。糧食生產尤佔主要地位。種植業在農業總產值中所佔的比重,50年代為80%以上;60年代為75%以上;70年代前期為75%左右,由於人口多,後期為66%左右;80年代中期已降到60%上下。在農作物播種總面積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所佔的比重,1986年農村用電量為586.7億千瓦小時。從50~70年代始終高達80%左右,其中有9年超過85%;1979年以後適當調整了作物布局。與此相應,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由1978年的18億畝減少到1986年的16.6億畝,比重下降到76.9%。但由於畝產量增加,總產量反由30475萬噸增至39151.2萬噸。1986年糧食總產量的大致構成為:稻穀44%拖拉機的擁有量還微不足道;1986年已有大中型拖拉機86.65萬台,小麥23%,50年代初期,玉米18%,薯類6.5%,其他8.5%。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在農作物的總播種面積中一直偏小,冷凍精液和人工授精繁殖體系也已形成。但總的趨勢是上升的,從50年代至1978年大體為8~9%;進入80年代後,並通過純種繁殖和雜交,連續上升至14%左右。從經濟作物的不同種類看,1952~1986年間棉花的播種面積在農作物播種總面積中的比重由3.9%減少到3.0%左右,在家畜育種方面,產量則由130.35萬噸增加到354萬噸,30餘年中雖有起伏或停滯,但總的說還是增長較快的。油料包括花生、油菜子和芝麻等的產量起伏很大。對提高產量、改進品質、增加抵抗病蟲害的能力等都起了重要作用。1952年的播種面積占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4%,產量為419.3萬噸;此後有升有降。1978年以後又發展很快。1986年的播種面積占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7.9%;產量1473.8萬噸,1949~1979年間,約為1952年的3.5倍。是農業增產的又一重要原因。其他經濟作物的發展情況,以1986年的產量與1952年比較,其增長幅度約為:烤煙6倍,中國研製的豬瘟、牛痘、羊痘等疫苗,糖料(甘蔗、甜菜)7倍,氣腫疽、牛肺疫、羊痘等傳染病和一些寄生蟲病也得到有效控制。茶葉6倍,黃紅麻5倍,水果18倍。林業40年代末期,林業產值在全國農業總產值中僅佔0.7%的微小比重。50年代以後,林業建設有了發展。1986年林業的產值比重增加到5%。但林業生產起伏較大,總的發展速度不快。植物病蟲害防治也取得重大成就。30餘年來,全國累計造林面積18多億畝,居世界中等水平。因撫育管理跟不上,每畝耕地平均施用量13千克,實際保存面積不足三分之一;加以採伐多於更新,1985年的森林面積僅為17.3億畝,1986年化肥用量(折純量)1930.6萬噸,每人平均1.7畝,按有效成分計算,森林覆蓋率為12%,且分布很不平衡,但在繼續廣泛施用人畜糞和綠肥等有機肥料的同時,多集中在東北、西南和浙江、福建等地區。為了改變林業生產與國家和人民需要嚴重不適應的狀況,為中國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創造了條件。1978年以來已採取措施加強林業建設,提高了抗禦水旱災害的能力,從而使撫育管理不斷改進,農田基本建設的巨大成就,造林面積和木材產量有所增加,用材林、經濟林和防護林的構成也日趨合理。畜牧業在農業總產值構成中,畜牧業產值在50~60年代初期所佔比重總的呈下降趨勢。以後逐漸回升。1952年的畜牧業比重為11.5%,1986年增至21.8%。其佔耕地面積的比重約為44.5%,種植業和畜牧業之間的產值比例,則因種植業所佔的比重逐步減少,二者的差距有所縮小。大體上50年代初為7:1,80年代中期為3:1。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家畜頭數有較大幅度的增加。1986年末的存欄數大牲畜(包括牛、馬、驢、騾、駱駝)為11896.1萬頭(其中役畜約佔58%),30餘年來,豬為33719.1萬頭,又使農業技術改造工作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羊為16622.9萬頭,二靠科學」的方針,分別比1952年增加了55.6%、2.75倍和1.69倍。中共中央確定發展農業「一靠政策,其中豬的數量增加最快。在全世界豬的存欄總數中,以後這一進程因工作的失誤發生曲折。中國約佔40%。大牲畜則因部分役畜為農業機械所取代,比重有所降低。中國於50年代中期提出農業技術改造任務。此外,家兔和野生動物的飼養利用,大牲畜(年底頭數)從2439萬頭增至4749萬頭。近年來也有較大發展。但和社會需求相比,以1985年與1952年相比,畜牧業的發展不快,特別是出欄率較低。1986年肉豬的出欄率為77.6%,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羊為31.5%,農牧業生產總的處於相當低的水平。牛僅6.1%。但由於落後的生產關系的束縛,其原因在於飼養方法落後和飼料工業不發達。牛羊則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草原建設不相適應。他們的某些獨特的傳統生產技藝,因此中國肉類產量雖由50年代的300多萬噸增加到1986年的2112萬噸,牛奶產量由1978年的88萬噸增加到1986年的289.9萬噸,但按人平均佔有量低於一般經濟發達的國家。由於肉類產量中豬肉佔90%以上,而豬的飼養又集中在農區,因而95%的肉類產自農區,無論農區或牧區畜牧業都有很大的發展潛力。除家畜、家禽飼養業以外,以桑蠶和蜜蜂等昆蟲為對象的動物生產也有很大發展。特別是養蠶業,但所擁有的草原和森林資源分別約佔全國的90%和40%,不僅歷史上一貫佔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有較高的經濟價值。1986年蠶繭產量36.9萬噸(其中桑蠶繭產量為33.6萬噸),中國國營農場的經營體制已逐步地進行了改革國營農場。比1952年增加近2倍。水產業即漁業。1952年的產值僅占農業總產值的0.3%,1985年為398元,1986年的比重已增至4.1%,而1953~1978年間僅為3.2%;每一農民的年平均純收入1978年為134元,30餘年有了較大的發展。水產品總產量1952年為166.6萬噸,按可比價格計算,1986年增至823.6萬噸,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迅速增長。提高了近4倍。從水產品的產量構成看,農業中集體經營與承包農戶分散經營相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逐步形成,1986年,海水產品約佔57.7%,淡水產品約佔42.3%。海水產品中絕大部分來自捕撈,主要是近海捕撈,海水養殖和遠洋捕撈尚未得到應有的發展。近年來淡水產品的養殖業則有一定發展。副業中國農業中的副業,在不同時期有不同性質和內容(見農村副業)。60年代以前的副業,是指農民利用業余時間或家庭中的輔助勞力所從事的生產活動,包括採集、漁獵以及家庭手工業如編織、刺綉等,大多屬於自給、半自給性質。又於1956年基本完成了農業合作化,其在農業總產值中所佔的比重約為4%強。至於後來由人民公社和生產大隊舉的企業,首先以3年時間完成了土地改革。它們雖在一個時期仍被當作副業,實質上已是相對獨立於農業之外的工業、交通運輸業和建築業等,突破了副業的范圍;到80年代,又進一步演變成為鄉鎮企業。編輯本段相關術語農學家、農學、農業科學農村、農民聯合國糧農組織農業稅、農業補貼農業機械、農具農業生產農業合作社、農工商聯合體農場、屯墾農業標准化、農業產業化高效農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外向型農業、訂單農業糧食、飼料、水果、農產品、水產品、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轉基因農葯、生物農葯肥料、化肥、有機肥農作物、經濟作物蔬菜、花卉、種子、植物、植被病蟲害、植物保護畜牧業、林業生產資料自給自足、小農經濟三農:農業、農民、農村農業現代化的前提是規模化和集約化。灌溉農業指相對缺水的地方引水灌溉,像黃土高原之類。綠洲農業是沙漠中的農業,水源一般是地下水,像塔里木盆地邊上,河谷農業比如湟水谷底的就叫河谷農業。編輯本段農業污染農業所用的葯物和化肥雖然對農作物有一定的好處,但是它一旦流入河流就會造成不好的後果,這就是農業污染。編輯本段農業生產活動特點(一)地域性(二)季節性(三)周期性編輯本段農業的分類(一)按生產對象分類通常分為: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副業。(二)按投入多少分類投入少:粗放農業投入多:密集農業(三)按產品用途分類自給農業(發展中國家)商品農業(發達國家)編輯本段農業的英文及解釋agriculture:,feed,ofdomesticatedanimals(livestock)."farming",whilescientists,saidtobeengagedinagriculture.編輯本段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個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的名字,他發起的「第二次綠色革命」,給整個人類帶來了福音。現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從60年代開始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經過12年的努力,成功培育出了「三系雜交稻」。1976至1987年間,他培育的雜交水稻種植面積累計達到11億畝,增產稻穀1000億公斤。1979年,雜交水稻作為我國第一個農業技術專利轉讓美國。以後,他又研製出一批比現有三系雜交水稻增產5%—10%的兩系品種間雜交組合。如今,我國大江南北的農田普遍種上了袁隆平研製的雜交水稻。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推廣應用,為我國糧食增產發揮了重要作用。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引起了世界的關注,許多國家的專家到中國來取經,印度、越南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還引種了雜交水稻。袁隆平的努力,也為解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作出了貢獻。為此,我國政府授予袁隆平「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全國勞動模範」和「全國先進工作者」等光榮稱號。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授予他金質獎章和「傑出的發明家」榮譽稱號。國際同行稱他為「雜交水稻之父」。編輯本段「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艱難的研究歷程1960年袁隆平從一些學報上獲悉雜交高粱、雜交玉米、無籽西瓜等,都已廣泛應用於國內外生產中。這使袁隆平認識到:遺傳學家孟德爾、摩爾根及其追隨者們提出的基因分離、自由組合和連鎖互換等規律對作物育種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於是,袁隆平跳出了無性雜交學說圈,開始進行水稻的有性雜交試驗。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規品種試驗田裡,發現了一株與眾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試驗田裡,結果證明了上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雜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觀存在著「天然雜交稻」,只要我們能探索其中的規律與奧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們的要求,培育出人工雜交稻來,從而利用其雜交優勢,提高水稻的產量。這樣,袁隆平從實踐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為自花傳粉植物而無雜種優勢的傳統觀念的束縛。於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轉到培育人工雜交水稻這一嶄新課題上來。在1964年到1965年兩年的水稻開花季節里,他和助手們每天頭頂烈日,腳踩爛泥,低頭彎腰,終於在稻田裡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經過兩個春秋的觀察試驗,對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較豐富的認識,他根據所積累的科學數據,撰寫成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科學通報》上。這是國內第一次論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論文,不僅詳盡敘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點,並就當時發現的材料區分為無花粉、花粉敗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種類型。從1964年發現「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們整整花了6年時間,先後用1000多個品種,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仍然沒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100%的不育系來。袁隆平總結了6年來的經驗教訓,並根據自己觀察到的不育現象,認識到必須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選用親本材料,提出利用「遠緣的野生稻與栽培稻雜交」的新設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袁隆平帶領助手李必湖於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島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發現一株雄花敗育株,並用廣場矮、京引66等品種測交,發現其對野敗不育株有保持能力,這就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隨後的「三系」配套打開了突破口,給雜交稻研究帶來了新的轉機。是將「野敗」這一珍貴材料封閉起來,自己關起門來研究,還是發動的科技人員協作攻關呢?在這個重大的原則問題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無保留地及時向全國育種專家和技術人員通報了他們的最新發現,並慷慨地把歷盡艱辛才發現的「野敗」奉獻出來,分送給有關單位進行研究,協作攻克「三系」配套關。1972年,農業部把雜交稻列為全國重點科研項目,組成了全國范圍的攻關協作網。1973年,廣大科技人員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礎上,選用1000多個品種進行測交篩選,找到了1000多個具有恢復能力的品種。張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為代表的優勢強、花粉量大、恢復度在90%以上的「恢復系」。1973年10月,袁隆平發表了題為《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我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這是我國水稻育種的一個重大突破。緊接著,他和同事們又相繼攻克了雜種「優勢關」和「制種關」,為水稻雜種優勢利用鋪平了道路。九十年代後期,美國學者布朗拋出「中國威脅論」,撰文說到下世紀30年代,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到時誰來養活中國,誰來拯救由此引發的全球性糧食短缺和動盪危機?這時,袁隆平向世界宣布:「中國完全能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中國還能幫助世界人民解決吃飯問題」。其實,袁隆平早有此慮。早在1986年,就在其論文《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中提出將雜交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著由繁至簡且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根據這一設想,雜交水稻每進入一個新階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將把水稻產量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1995年8月,袁隆平鄭重宣布:我國歷經9年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可以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正如袁隆平在育種戰略上所設想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確實表現出更好的增產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雜交稻每公頃增產750-1500公斤,且米質有了較大的提高。至今,在生產示範中,全國已累計種植兩系雜交水稻1800餘萬畝。目前,國家「863」計劃已將培矮系列組合作為兩系法雜交水稻先鋒組合,加大力度在全國推廣。1998年8月,袁隆平又向新的制高點發起沖擊。他向朱總理提出選育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究課題。朱總理聞訊後非常高興,當即劃撥1000萬元予以支持。袁隆平為此深受鼓舞。在海南三亞農場基地,袁隆平率領著一支由全國十多個省、區成員單位參加的協作攻關大軍,日夜奮戰,攻克了兩系法雜交水稻難關。經過近一年的艱苦努力,超級雜交稻在小面積試種獲得成功,畝產達到800公斤,並在西南農業大學等地引種成功。目前,超級雜交稻正走向大面積試種推廣中。參考文獻:?wtp=tt麻煩採納,謝謝!

⑶ 寶泰隆發行價18元,+現在5.07元是什麼原因

摘要 03

⑷ 袁隆平為我國做了哪些貢獻

哈嘍,大家好,我是棉言麻語,每天都會有不同的精彩資訊分享給你。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年逾90還堅持科研,袁隆平老人都為國家做出了哪些貢獻?

下面我們來具體說一下。

⑸ 2016年1月16日,A公司將一項專利權出售,取得價款30萬元,轉讓交易適用的增值稅稅率為6%。該

納稅人來銷售或者進口貨物,除自以下第二項、第三項規定外,稅率為17%。
納稅人銷售或者進口下列貨物,稅率為13%:、自來水、暖氣、冷氣、熱水、煤氣、石油液化氣、天然氣、沼氣、居民用煤炭製品、圖書、報紙、雜志、飼料、化肥、農葯、農機、農膜、農業產品、以及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貨物。
納稅人出口貨物,稅率為零;但是,國務院另有規定的除外。
納稅人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稅率為17%。納稅人兼營不同稅率的貨物或者應稅勞務,應當分別核算不同稅率貨物或者應稅勞務的銷售額。未分別核算銷售額的,從高適用稅率。

⑹ 知識產權協定 對我國貿易的重要性有哪些

《知識產權協定》的序言部分,明確締結此協定的目的與宗旨在於:減少對國際貿易的扭曲與阻礙;促進對知識產權在國際范圍內更充分、有效的保護;確保知識產權的實施及程序不對合法貿易構成壁壘。

為實現上述目標,世貿組織成員達成有關知識產權的六項共識:(略)

(二)一般義務與基本原則

1.最惠國待遇原則

《知識產權協定》第4條規定「任何一成員就知識產權保護提供給另一成員國民的利益、優惠、特權或豁免應當立即、無條件地給予所有其他成員的國民」。這種最惠國待遇與《1994年關貿總協定》最惠國待遇一樣,是無條件的、多邊的、永久性的。但是,《知識產權協定》的最惠國待遇只適用於「知識產權」的保護方面。

世貿組織把最惠國待遇視為國與國之間經貿關系的重要基石,而在過去的知識產權領域的國際公約中,幾乎沒有一個知識產權方面的國際公約制定了最惠國待遇條款,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為此,《世貿組織知識產權協定》要求在其管轄的知識產權范疇內,在4個重要的知識產權國際公約,即在《巴黎公約》、《伯爾尼公約》、《羅馬公約》、《關於集成電路的知識產權條約》已有的國民待遇的基礎上,將重要的最惠國待遇原則納人知識產權保護之中,這的確是知識產權領域國際保護方面的重大變化,對世貿組織成員間實行非歧視貿易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礎。

(1)一成員在加入世貿組織以前已經簽訂的司法協助及法律實施的雙邊或多邊國際協定,這類協定並不是專門針對知識產權保護簽訂的,但根據這類協定卻產生了優惠、利益、豁免或特權,允許權適用於簽訂該類協定的國家或地區,而不適用於世貿組織的其他成員。

(2)按《伯爾尼公約》1971年文本及《羅馬公約》中的選擇性條款,在某些國家間按授權所獲得的保護,不按國民待遇而按互惠原則提供保護。

(3)本協定中未加規定的表演者權,錄音製品製作者權及廣播組織權不受最惠國待遇約束,如果一些成員國承認這些權利並相互之間互相予以保護,也可以不按最惠國待遇擴展到未加保護的其他成員國。

(4)《世貿組織協定》生效前已經生效的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協議中產生的,並且已將這些協議通知「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理事會」,如果這類協議也不對其他成員國民構成隨意或不公平的歧視,則這類協議產生的優惠、特權、豁免、利益可以作為最惠國待遇的例外。

(5)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主持所締結的有關獲得及維持知識產權的多邊協議中所規定的利益、優惠、特權、豁免只能在這些協議的簽字國間生效與適用,並不適用於世貿組織的所有成員。這一例外也適用於《知識產權協定》的國民待遇的原則。

2.國民待遇原則

鑒於世貿組織「成員」可以是主權國家政府,也可以是單獨關稅區。《知識產權協定》第1條第3款專門對該協定有關「國民」的特指含義加以注釋。該注釋指出,「本協定中所稱『國民』一詞,在世貿組織成員是一個單獨關稅區的情況下,應被認為系指在那裡有住所或有實際和有效的工業或商業營業所的自然人或法人」。當世貿組織成員是主權國家政府時,《知識產權協定》規定「就相關知識產權而言,其他成員的國民應理解為符合《巴黎公約(1967)、《伯爾尼公約》(197)、《羅馬公約》和《關於集成電路知識產權條約》所列明的保護標准項下的自然人或法人,是那些條約成員國與世貿組織所有成員的國民。」(另有四條說明及例外條款略)

3.權利用盡原則

《知識產權協定》規定根據本協定進行爭端解決時,在符合國民待遇和最惠國待遇規定的前提下,不得藉助本協定的任何條款去涉及知識產權用盡問題。

關於知識產權的權利「用盡」(exhaustion)問題各國知識產權法律對此規定差異較大,對知識產權的不同方面規定不同。

(1)關於專利權的「用盡」方面,大多數國家專利法規定,專利權人製造或經專利權人授權許可製造的專利產品銷售之後,其他人不需經過許可就可以有權使用或再銷售該專利產品。

(2)關於商標權的用盡方面,絕大多數國家都規定注冊商標所有人及被許可人的商品出售後,第三人在本國合法使用或出售的這些商品上使用該商標不構成侵權,即商標權人的權利用盡。他不能阻止第三人在該商品上使用該注冊商標。

(3)關於版權的用盡方面,各國的分歧較大,一些國家版權法規定,如果版權人本人或經其授權,將其有關作品的復制本投入國內外市場後,這一批復制本隨後的發行、銷售等,權利人都無權干涉,這就是「版權用盡」。

4.《知識產權協定》的目標與原則

《知識產權協定》的目標在於:通過知識產權的保護與權利的行使,促進技術的革新、技術的轉讓與技術的傳播,以有利於社會及經濟福利的方式,促進生產者與技術知識使用者間互利互惠,並促進世貿組織成員間權利與義務的平衡。這些目標反映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知識產權立法的基本目標,也說明了知識產權保護對技術發展及迅速傳播的重要意義。因技術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競爭的性質。隨著一些發達國家在傳統生產領域中競爭力的逐漸削弱,知識產權成為創造新的競爭優勢的基礎。這種無形的創造活動將成為21世紀最有價值的財產形式,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要求對這種創造活動進行充分的保護。

《知識產權協定》明確世貿組織成員。第一,可在其國內知識產權法律及條例的制定與修訂中,採取必要的措施保護公眾的健康和營養,以促進對其社會經濟和技術發展至關重要的部門的公共利益。第二,可以採取適當的防止知識產權持有人濫用知識產權,或憑借不正當競爭手段限制貿易,或對國際間技術轉讓產生不利影響。但是,上述兩項基本原則在實施中都不能對《知識產權協定》項下的有關規定構成沖突。這些原則為世貿組織成員在今後制定或修訂知識產權法律時提供了重要的指南,也對各國的知識產權法律提出了基本要求,如果不與這些原則相一致,則世貿組織的貿易政策法規審議制度要求其成員進行法律調整,以便與世貿組織相應的法律一致,否則其他成員可以向世貿組織提出仲裁,進行爭端解決。

5.《知識產權協定》與四個重要知識產權國際公約的關系(略)

(三)專利保護的最低標准及保護期

1.可獲專利的標的物

《知識產權協定》第22條規定了可以獲得專利權的智力成果和不能獲得專利權的成果,即可獲得專利的智力成果的「三性」要求。同時對欲獲得專利權的成果提出了條件。

《知識產權協定》採納了各國對授予權利的智力成果的「三性」要求。即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但對三性要求的具體規定與各國專利法的規定有一定的差異。(具體表述略)

2.不授予專利權的智力成果及要求

《知識產權協定》規定各成員在特定情況下可以拒絕授予某項發明專利權或某些發明不能給予專利權。具體包括:

(1)為保護公共秩序、社會公德為目的,包括保障本國人民、動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或避免對環境的嚴重損害。

(2)對人或動物的診斷、治療和外科手術方法。

(3)除微生物外的植物和動物;特別是除用微生物和非微生物方法生產的、主要是用生物過程生產的動物、植物品種。但是,各成員應採用適當的形式對植物品種提供保護。

3.專利權的范圍

《知識產權協定》授予專利權人的權利包括:(1)對發明專利,當專利標的物是產品,則專利所有權人有權禁止第三方未經其許可從事製造、使用、提供銷售。銷售或為這些目的而進口專利產品。此外,明確了專利所有權人的「進口權」。「進口權」指專利權人有權制止他人未經其許可進口其享受產品專利的專利產品、或進口依其享有方法專利的方法生產的產品。世貿組織明確了專利權人的進口權,並在事實上要求其成員在國內法律中包括此項內容。

(2)如果專利的標的物是方法,即方法專利,則權利人有權禁止他人使用該方法,即從事使用、提供銷售、銷售或為這些目的而進口至少是由方法專利直接獲得的產品。無論是發明專利,還是方法專利的所有權人都有「進口權」。對「方法專利」與「發明專利」同等處理。

(3)除了上述專利所有權人的獨占權外,專利所有權人應有權轉讓或通過繼承方式轉移專利權、簽訂許可合同。這主要明確了專利權可作為財產權加以轉移、繼承、專利權人可通過訂立許可合同獲得報酬。

4.對專利申請人的信息披露要求

(1)以清晰、完整的方式公開其發明,以便本專業領域的技術人員能按專利文件實施該專利。這為發展中國家成員在引進專利技術並加以實施時帶來了方便和一定程度的保障。

(2)在申請之日,或在要求優先權時則在申請優先權之日,指明運用此項發明最好的模式。此項規定在於進一步強調專利技術的實用性、可實施性。利用現有的原材料,只要有一定技術水平的技術人員便可順利地將專利技術付諸實踐,運用工業生產或相關產業的經濟活動之中。

(3)各成員可以要求專利申請人提供有關相應的國外申請和授權的文件。

5.專利權授予中的例外及強制許可使用問題

(1)一般的權利限制及要求

《知識產權協定》第30條規定了一般的權利限制:各成員可以對授予專利的獨占權規定有限的例外。這是原則性規定,不具有強制性。當然,在此情況下,各成員也可不規定對授予專利的獨占權的例外。如果某成員在專利法中規定了例外,則要符合一定的條件或要求:

a.這種例外必須是有限的,不能無限制地規定例外。

b.考慮到第三方合法利益的情況下,例外不能與專利的正常實施沖突。

c.考慮到第三方合法利益的情況下,例外沒有無理地損害專利所有權人的合法利益。

(2)強制許可

如果專利人通過要求不合理的條件而拒絕給予使用發明專利許可時應怎麼辦?許多國家的立法規定,如果專利產品得不到或者得到的價格苛刻,那麼政府出於公眾利益考慮可授權有興趣的製造商使用該項專利,並要求使用者支付合理的專利費。然而協定對實施強制許可的條件作了較為嚴格的規定,只有在特殊或者客觀情況下,才能實行強制許可。協定還專門規定,只有當有興趣的製造商通過個人努力按合理條件無法得到使用授權時,才可以考慮實行強制許可(強制許可的條件6項,略)。

6.專利的保護期限

專利保護的有效期應不少於自提交申請之日起的第20年年終。

(四)版權與鄰接權的最低保護標准

1.版權及鄰接權的概念及范疇

版權,又稱著作權,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的作者依版權法及相關法律所享有的權利。版權屬於民事權的范疇,知識產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各國版權法中,版權所包含的內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版權包括著作人身權與著作財產權;廣義的版權包括著作人身權、著作財產權、著作鄰接權。

鄰接權指與版權相鄰近的權利。主要包括唱片製作者對其錄制的唱片、表演者對其表演的節目、廣播電視組織對其廣播的節目所享有的權利。

著作人身權主要包括發表權、署名權、作品修改權與保護作品完整權、著作財產權。(具體表述略)

2.關於版權及鄰接權保護的三原則

(1)國民待遇原則。

此處規定的國民待遇與《知識產權協定》基本原則中的國民待遇原則相同。

(2)自動保護原則

享有及行使國民待遇,無須經過任何手續,同時不依賴於作品在來源國受到的保護。這就是所謂的「自動保護原則」。按照該原則,世貿組織及《伯爾尼公約》成員國國民、及在成員國有長期居所地的其他非《伯爾尼公約》成員國的國民,在其文學藝術作品創作完成時即應自動地享有版權,非成員國國民如果在成員國無長期居所地,則其作品首先在成員國出版時即享有版權。

(3)獨立性保護原則

除《伯爾尼公約》的規定外,世貿組織成員版權及鄰接權受保護程度及為保護作者權而提供保護的方式,完全適用提供保護的那個國家的法律。但是任何成員國不能以「獨立性原則」為理由,提出自己的國內版權法沒有為本國國民提供某種保護而不願為其他成員國國民提供類似保護。

3.最低保護標准原則

最低保護標准原則要求各成員國不論其國內立法對版權的保護水平如何,必須應達到以下最低保護水平(要求):第一,對於作品的保護必須包括文學、科學和藝術領域的一切成果,而無論其表現形式或表現方式如何。第二,對各國版權法中的權利限制限定在一定范圍內。具體規定為提供信息目的、不經作者許可將講課、講演等公開發表的口頭作品以印刷、廣播等方式復制並傳播。但是,這類口頭作品的「匯編權」,仍舊屬於作者。第三,只有在一定條件下才能實行權利限制。

關於作品的保護期規定,對一般作品保護期不少於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後50年。(1)電影作品不少於觀眾見面起50年,若50年尚未與觀眾見面,則保護期從作品攝制完成起50年。(2)匿名或假名作品保護期不少於採取合法方式所有的假名足以證明其身份,則保護期為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後50年。如果匿名或假名作者於上述期間內表明了身份,則保護期仍然為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後50年。只要能合理推斷匿名或假名作者去世已超過50年,則不得再要求成員國對其作品予以保護。(3)攝製作品及實用藝術作品作為藝術作品在《伯爾尼公約》成員國受到保護,該國即可自行立法決定其保護期,但該保護期至少維持到該作品完成之後25年。(4)合作作品或被視為共同合作作品的其他作品,保護期為共同作者中最後一個去世者有生之年加死後50年。

但是,公約規定成員國可以提供的上述各款的規定更長的保護期。

4.對發展中國家的優惠安排

認為發展中國家成員在行使其他公約成員國作品的翻譯與復制權這兩項權利時,可以享有一定的優惠。

5.經濟權利的范圍

《伯爾尼公約》規定了著作權人可享受的最少8項經濟權利及各成員可視具體情況授予作者的「追續」權。這8項經濟權利是:(1)翻譯權(2)復制權(3)公演權(4)廣播權(5)朗誦權(6)改編權(8)錄制權(9)製版權。

6.《知識產權協定》不授予作者精神權利

《知識產權協定》規定:「各成員根據《伯爾尼公約》(1971年文本)第6條之2取得的權利及由此引伸的權利在本協定下沒有相應的權利與義務。」《伯爾尼公約》第6條之2規定的精神權利包括:

(1)發表權。決定作品是否公之於眾的權利。

(2)署名權。表明作者的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

(3)修改權。修改或授權他人修改作品的權利。

(4)保護作品完整權。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或其他更改或貶抑的權利。

7.《知識產權協定》保護的對象

《知識產權協定》規定:「版權保護應延伸至表達方式,但不包括思想、程序、操作。」

8.《知識產權協定》關於計算機程序和資料庫的保護

《知識產權協定》規定計算機程序,無論是源程序還是目標程序,必須按照《伯爾尼公約》(1971)作為文字作品來保護。同時還規定資料庫或者其他資料,無論是機器可讀的或其他形式的,由於對內容的選取或編制構成了智力創作,因此必須加以保護。

9.承認計算機程序及電影作品的出租權

「出租」一般認為是作者或著作權人發行作品的一種方式,出租權是著作權中「發行權」的一種形式。鑒於各國版權法對待出租權問題存在的差異,《知識產權協定》要求其成員至少必須承認兩種——電影作品和計算機程序的出租權。

10.作品保護期限

對於作品的保護期限,《知識產權協定》規定,不同於攝影作品和實用藝術作品,不是以自然人的生命為計算依據的。作品保護期為經授權出版之年年底起至少不少於50年。如果作品創作後50年內沒出版,則為作品創作完由那年年底起開始算,保護期為50年。

11.版權保護中的權利限制與合理使用問題

《知識產權協定》與其他知識產權保護的國際公約和國內立法一樣,在賦予知識產權所有權人及持有人權利的同時,對其權利及權利范圍加以限制,並規定了合理使用的條件。

12.關於鄰接權的保護及權利限制(3條內容,略)

(五)商標的最低保護標准

1.商標的概念及目的

商標是區別一工商企業的產品或服務不同於其他企業的標記。這類標記是由一個或多個特殊的單詞、字母、名稱、數碼、數字元號和顏色混合而成的。某一商標標記也可能是上述幾個因素聯合組成。既然商標的基本目的是區別,因而多數國家的法律規定,受保護的商標必須有兩個目的:一是幫助商標所有人通過鼓勵對其名牌的信任促銷其產品;二是幫助消費者在幾種可能中作出選擇,以鼓勵商標所有人維護或改善該商標代表的產品質量。

2.商標保護的注冊條件、要求及義務

商標注冊的識別性與視覺感知要求:協定對商標的獲得提出了「注冊條件」要求。即世貿組織成員對其成員的商標提保護必須以其成員國或地區的國民對其商品或服務提出「注冊申請」為獲得商標的前提條件,沒有採取一些國家所採取的「使用在先」原則(即以是否「使用」某一標記作為獲得商標的條件)。

鑒於仍有少量的國家並沒有實行以申請注冊為獲得商標權的制度,《知識產權協定》規定不能以實行注冊條件獲得商標權為理由,阻止成員依其他理由拒絕為某些商標注冊,但這些理由要符合《巴黎公約》1967年文本中的規定。

3.授予商標所有權人的權利范圍和限制

《知識產權協定》規定了商標所有權人「應當享有獨占權,以防止第三方未經其授權在相同或相似的商品或服務的交易過程中使用相同或相似的已獲商標注冊的標記並使公眾造成混淆」。從此規定中可以看出,世貿組織突出強調了商標所有權人有權制止他人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的標記以避免造成混淆。這突出了世貿組織成員國之間因商品和服務交換擴大而帶來的商標保護問題。世貿組織對注冊商標所有權人的上述權利作了相應的限制,即商標所有權人在行使上述權利時不應損害任何已有的在先權,也不應影響各成員在使用的基礎上獲得權利可能性。協定沒有規定「在先權」包括哪些權利。一般認為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權利:(1)已獲保護的商號權;(2)已獲保護的工業品外觀設計專有權;(3)版權;(4)已獲保護的原產地地理標志名稱權;(5)姓名權;(6)肖像權等。

4.對馳名商標的保護

馳名商標的保護是商標保護國內法律及國際和地區性公約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世貿組織要求各成員的國內立法,都必須禁止使用與成員國中的任何馳名商標相同或近似的標記,並拒絕這種標記的商標注冊申請。如果已獲得注冊,則應當予以撤銷。對應特別保護的馳名商標,不論是已注冊的,還是未注冊的,都應加以保護。

5.商標權的例外規定

《知識產權協定》規定了世貿組織成員可以對授予商標權規定有限的例外,只要這種規定考慮了商標所有權人與第三方的合法利益即可。

6.商標保護期限及續展

《知識產權協定》規定,注冊商標保護期應不少於7年,而續展次數應為無限。即商標所有權人有權無條件地續展。這樣在事實上使商標權的保護期與版權、專利權極不相同。版權與專利權的保護期是法定的有效限期,一般在有限的時間期滿後便不再享受保護,即便進入公共領域,任何人均可免費使用而不構成侵權。

7.關於使用的要求

《知識產權協定》規定如果以使用維持商標注冊,只有在連續3年的期限內沒有使用,才可以取消該項注冊。但是,如果商標所有權人有正當理由說明其不使用是合理的,則不能取消其注冊。此處「正當理由」主要指「出現不為商標所有權人意所控制的情況而構成對商標使用的障礙」。一般認為應包括:(1)不可抗力;(2)政府禁令;(3)政府性的其他要求等可認為是屬於不使用的「正當理由」。

在關於使用的要求中,協定認為商標所有權的使用應是屬於符合法律規定的使用。如果商標所有權人本身沒有使用,卻授權他人在使用該商標,則這種出於所有權人實際控制的使用仍應認為是商標所有權人在使用該商標,不能認為此注冊商標的使用中斷了。這一規定為商標所有權的使用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有利於維持商標專有權。

8. 商標的許可與轉讓、共同使用(3條內容,略)

(六)《知識產權協定》對地理標志保護(4項條款,略)

(七)工業品外觀設計保護

1.獲得工業品外觀設計保護的條件

《知識產權協定》第25條第1款規定,世貿組織成員必須對工業品外觀設計提供保護。並規定了要想獲得工業品外觀設計保護,則此工業品外觀設計要滿足:(1)獨立創作的、具有新穎性的;(2)獨立創作的、具有原創性。

2.重在保護「外觀設計」而非功能本身

各國對工業品外觀設計保護立法的中心都在於其「外觀設計」而非「產品」的功能及技術的保護。產品的功能及技術因素對產品質量及給消費者帶來的消費滿足固然重要,但卻不是工業品外觀設計保護重點解決的問題,它們可以通過《專利法》或其他工業產權法加以保護。因此,《知識產權協定》第25條規定各成員「必須」保護工業品外觀設計,這是強制性的規定,是必須履行的義務要求。然而,對於外觀設計的保護,各成員沒有義務將保護延伸至主要由技術因素或功能因素構成的設計。

3.對紡織品外觀設計保護問題的處理

《知識產權協定》規定各成員應確保其對紡織品外觀設計提供保護的規定,特別是在成本、審查或公開方面的規定,不得無理地損害、尋求和獲得該保護的機會。

4.工業品外觀設計權利人的權利

《知識產權協定》賦予了工業品外觀設計的所有權人生產製造權、銷售權及進口權。其中生產製造權、銷售權是工業產權中權利人應享有權利的基本內容。

5.工業品外觀設計的保護期

《知識產權協定》規定工業品外觀設計的保護期不少於10年。這是對工業品外觀設計的最短時間,是最起碼的保護要求。但這並不排斥一些國家可以簽訂協議對工業品外觀設計實行較長時間的保護期。

(八)其他形式知識產權的保護

1.未公開的信息

協定有關未公開信息的條款是第一次用國際公法的形式明確要求未公開的信息如商業秘密和決竅受保護權益。保護適用於秘密信息。因為秘密的信息具有商業價值,應採取合理措施維護其秘密。協定並未要求未公開的信息應作為一種財產形式來處理,但它確實規定,合法支配這一信息的人必須擁有在沒有徵得其同意時阻止他人違背誠實商業做法而要求公開、獲得或使用該信息的可能性。而且協定還對有關政府要求提供未公開信息的檢驗數據和其他數據並以此作為醫葯或產品銷售條件的問題作了規定。

成員政府必須保護這類數據以防不公正的商業應用。

2.集成電路的布局設計

除另有其他規定,協定要求成員按照《集成電路知識產權華盛頓條約》的有關條款對集成電路的布局設計提供保護。協定這方面的其他條款規定,在沒有獲得正當權利人授權時,進口或銷售含有受保護的集成電路是違法行為。但那些不明含有非法集成電路的人對某一產品的獲得並不構成違法行為。「無辜侵權人」在得知所用布局設計屬非法以前仍可銷售或處理庫存產品但應向正當權利人支付一定使用費。協定另一條款規定,禁止對受保護的權利實施強制許可,除非是處於公共的非商業目的或由司法或行政當局判定為制止反競爭行為的補救措施。執行作了明確的規定。主要包括:(一)在執法方要各成員普遍履行的義務各世貿組織成員在知識產權法律的執法方面差別較大,對不同的知識產權內容其執法程序及相關規定不同。所以,各成員要努力做到:

(1)採取切實有效的知識產權執法程序及有效行為,以防止和制止侵權活動的發生。

(2)為防止知識產權侵權和遏制進一步的侵權,必須採取有效的救濟措施。

(3)有關知識產權執法的程序應當公平合理,不能繁瑣和給當事人造成財政上的負擔,也不能拖延或要求有關當事人承擔不合理的時限。

(4)對一個案件做出判決最好使用書面形式並陳述判決理由。

(5)對行政部門的終局決定或判決,在任何情況下,訴訟或仲裁當事人都應該有機會要求司法審查。

(6)對初審的司法判決,在滿足其正常的程序要求的條件下,應使相關當事人有上訴復審的機會。但是,對刑事案件中判決無罪的案件,各成員沒有義務提供這種復審機會。

3.協定對發展中國家的優惠安排

許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的國內立法目前與上述所描述的規定並不相符。例如專利方面,協定規定,專利權一般應適用於所有技術領域,而有些國家則把化工品和食品排除在可獲得專利之外。即使對化肥、農葯和醫葯相關的發明給予專利權,其期限一般也比協定規定的20年短得多。而且在醫葯方面,有些國家只給予工藝專利權而不給予產品。在版權領域,很多國家並不認為計算機軟體可以獲得保護。一些國家對工業品外觀設計不提供保護。為了使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和貿易適用協定所要求的變化,協定對這些國家規定了過渡期。在過渡期內,這些國家應把知識產權立法與協定要求協調一致。其中:

發達國家:1年,即至1996年1月1日;

發展中國家:5年,即到2000年1月1日;

轉型經濟國家:5年,即到2000年1月1日(如果這些國家在改革知識產權立法遇到困難的話)

最不發達國家:11年,即到2006年1月1日。

另外,那些目前在食品、化工品和醫葯領域只對工藝不對產品提供保護的發展中國家可推遲到2005年1月1日適用協定的有關要求和規定。

在過渡期內,協定要求成員不得採取任何導致現有知識產權保護水平降低的措施。從1996年開始,協定規定所有成員都有義務實施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原則。

此外,協定還規定了透明度原則,爭端解決機制等,這些規定與其他協議的義務要求基本一致,可參見其他內容。

⑺ 2021年肥料備案怎麼備案

摘要 肥料登記分為臨時登記和正式登記兩個階段:

⑻ 華東理工大學材料學院聚乳酸專利轉讓費多少錢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05

⑼ 研究肥料的知名科研人員是誰

許多人對專利發明人和專利權人的概念不清楚,對於兩者享有的權利也就不很了解,誤認為發明人搞出了發明創造,應享有所有的權利,實際不然。我國專利法規定,職務專利發明人或設計人,享有獲得獎勵、報酬的權利和署名的權利,卻沒有獨自使用、佔有、處分專利的權利,例如,發明人不能將專利作價入股、轉讓專利權、許可他人實施其專利,這些權利只有專利權人才能享有。??? 事例:某鄉鎮企業的王廠長,發明了一種具有殺蟲作用的農葯有機復合肥料,實驗效果不錯,此後他請來某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進行確認,並在其幫助下使肥料生產更加標准化。在申請專利時,由於王廠長不了解專利法的有關規定,不知道專利權人與發明人所享有的權利有所不同,誤認為只要是專利發明人就對其專利技術享有所有的權利。該研究所在辦理專利申請時,將本單位作為專利申請人,而只將王廠長作為第一專利發明人,王廠長卻稀里糊塗地欣然認同了。幸虧王廠長所在的鄉鎮企業生產自己研製的復合肥料未被該研究所亮紅燈,要是自己企業在生產自行研發的復合肥料時受到該研究所的制約,並讓其支付專利使用費,那王廠長就十分被動了,其企業由此遭受的損失就更大了。??? 按照專利法的規定,在沒有徵得專利權人許可的情況下,專利發明人也不能實施其發明的專利權。?哲力*知識*產權

⑽ 結合實際談談中國國際技術許可貿易中知識產權保護問題

知識產權保護主要是對專利權、著作權、商標權,以及商業秘密權實施保護,以此保障產權所有人憑借所擁有的知識產權獲取收益。我國作為WTO成員,隨著我國與國際上貿易的廣度和深度的拓展,我國應加強對對外貿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制度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支持和引導企業運用有關知識產權法規保護自身利益。專利巴巴小編專利一些知識產權保護和國際貿易的關系如下。
一、知識產權保護與國際貿易的關系
知識產權是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技術轉讓,轉讓專利和商標的使用權;版權許可,使版權人獲得收入。含有知識產權的產品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例如新的葯品和其他高科技產品:電影、音樂、書籍、計算機軟體、知名品牌商品、植物新品種等。雖然從國際貿易額的絕對數字上看,無形的知識產權轉讓,還遠遠比不上有形貨物買賣。但知識產權貿易量的上升速度大大高於貨物買賣。
知識產權保護有利於國際貿易的發展。侵犯知識產權、假冒商標、盜版書籍及電影,影響了正常貿易,給貿易造成了不必要的障礙。
知識產權國際保護對象對發展中國家的特殊壓力:葯品、化工等產業從仿製走向自主開發,企業增加支付專利費。知識產權保護是以知識為基礎的對國際及國際經濟關系的反映,是新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在國際貿易過程中,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壓低物質部門的產品價格,提高與知識相關的非物質經濟部門的價格,從而在國際貿易中取得較為有利的地位。隨著國際貿易中的不斷發展,知識產權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國際上把知識產權與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相提並論,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二、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知識產權保護存在的問題
首先,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法律有待完善。我國現行的各項知識產權專門立法,在某些具體內容上與國際貿易的規定不盡相同,甚至留有空白,需要做更進一步的、細致的完善工作。我國企業大多尚未建立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強。我國企業大多未設立獨立的知識產權部門,沒有員工專門負責知識產權工作。專業性很強的包括專利申請、商標注冊、知識產權談判、知識產權分析等工作,因為專業人才的缺乏而無人勝任。企業如果牽連到知識產權爭端,要麼處於極其被動的地位,要麼支付高額費用聘請外部人員應訴。如果是企業密切相關的,建議企業可以委託佰騰專利巴巴這樣的專利代理機構應訴。
其次,缺乏對知識產權人濫用權力的限制。一方面,在我國逐步強化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同時,除了散見於相關知識產權法中「強制許可」或「權利限制」的內容及反不正當競爭的個別條款外,缺乏必要的反壟斷和限制知識產權人濫用權利的綜合性法律法規。我國尚未出台反壟斷法,知識產權法律中也沒有可操作的反壟斷措施。另一方面,執行主體以行政執法為主,執法部門分散。如,《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執法主體多元化,各部門執法力度不同;知識產權行政執法由各地區的行政管理機構負責,存在地區執法差別和地方保護現象,等等。
三、我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對策
首先是對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戰略。政策上要從籠統扶持轉到重點支持專利項目上來,特別是那些高科技專利項目,建設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民族工業群體。同時,採取有力措施,保證專利制度各項獎酬的兌現,重獎一些重大發明專利技術。在資金上,面對「入世」後的新形勢,各級政府都應建立專利基金,以財政、企業為主體,廣開資金來源,多渠道、多形式地籌集資金。重點支持那些有廣泛的市場前景、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專利技術,如火炬計劃、星火計劃、高新技術產業化等各種科技和經濟計劃項目。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制定要以鼓勵創新、優化環境為宗旨,進一步形成既與國際接軌又符合我國國情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體系。抓緊修訂和完善《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以及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著作權保護辦法、保護遺傳資源、傳統知識等的立法。同時,進一步完善行政執法程序,依法公正、高效地解決知識產權糾紛。積極發揮跨部門執法協作機制和區域協作執法機制的作用,打擊和防範群體侵權、反復侵權行為,完善知識產權重大案件聯合督辦制度及與外國政府、國際組織間的溝通對話機制,加強「奧運會」和「世博會」等各類展會的知識產權保護,提高我國農業技術、農用工具、農葯化肥等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強化知識產權司法保護,認真落實知識產權司法解釋,依法追究侵犯知識產權犯罪行為的刑事責任。
國家間的競爭實際上是人才的競爭,誰佔有的人才多,誰就能在競爭中獲得優勢,取得勝利。近年來,跨國公司已加大了對中國本土人才的爭奪,中國企業如果還不加強對人才的重視,將會失掉企業未來發展的動力源泉;同時,企業還應該加快深化自身的人才制度和結構變革,培養自己的人才隊伍,特別是加大知識產權工作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力度,全面提升知識產權工作水平,造就一支包括各類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內的規模宏大的知識產權隊伍。
四、實施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戰略
提高知識產權轉化率。企業應及時將創新成果、核心技術、名優產品在國內外申請相應的知識產權,並參與國際國內標准化組織使核心專利成為標准,取得有效保護。要以企業的核心專利技術為依託,構築自身的知識產權創造、管理、實施和保護措施體系。增加資本與人才投入,從小技術到大專利,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充分擴大自己擁有的知識產權貿易量,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使知識產權進行最大化的實質生產力轉化,創建和保護擁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術的產品。
據報道,僅加入世貿以來我國企業因知識產權糾紛引發的經濟賠償累計超過10億美元。因此我們應從多個角度、立體地實施專利保護戰略。實施專利保護戰略作為企業發展的護身符已是我國企業的當務之急。第一,成立專門的知識產權機構,建立專利信息中心收集信息,構建知識產權保護網,通過專利信息中心,對與本企業產品相關的專利作分類管理。第二,提高專利申請率,設置專利網戰略。對每一項創新方案都申請一項專利,並在基本專利的周圍設置大量原理基本相同的不同權利,並且技術開發本來就是一個不斷升級的過程,因此當一個企業擁有自己的自主專利權時,應通過不斷改進原有技術而獲得網狀的專利保護范圍。
最後應加大創新力度,提高效率。實施企業知識產權戰略,必須加快建立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增加知識產權的產出量,形成企業在技術創新和科技投入中的主體地位。一要在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確立知識產權的概念,充分利用知識產權文獻,注意發現、申報和形成知識產權;二要加強企業技術中心建設,使技術中心成為新產品、新技術開發和知識產權戰略實施的載體,成為吸引、凝聚科技人才,調動和發揮其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平台;三要加強產學研合作,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共同開發新產品和新技術,建立研究所和實驗室,共同培養技術型人才。 更多知識產權問題可以到佰騰專利巴巴來咨詢喔。

閱讀全文

與化肥專利轉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