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趙曉耕的榮譽獎勵
1.副主編《中國法制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2002年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
2.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制史(四、五章)》,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97年,獲國家新聞出版署「五個一工程」獎,修訂本獲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3.《新中國檢察制度的發展歷程》,《法學家》,2006年第3期。獲最高檢察院科研項目二等獎。
代表性成果
《中國法制史原理與案例教程》(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獲司法部第三屆全國法學教材與科研成果二等獎(2009年)
《法律監督的淵源——以中國法制近代化為視角》獲得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基礎理論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2007年)
論文《傳統法律文化與山西票號的興衰》獲得第四屆山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2006年)
《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監督職能的形成與發展》獲得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基礎理論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2006年)
《中國法制史》(副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2002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制史》(參編第四、五章,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97年)獲國家新聞出版署「五個一工程」獎(1997年),修訂本獲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圖書獎提名獎」(1998年)
㈡ 張穹的代表性成果
(一)刑事法相關
1、《論我國刑法的主客觀相統一原則》,1982年《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第6期,獲《中國社會科學》優秀論文獎;
2、《論資產階級刑事政策的歷史沿革和發展趨勢》,1985年《中國社會科學》第4期;
3、《論經濟承包活動中貪污罪的認定》1988年《現代法學》第3期;
4、《切實加強檢察理論和法律政策研究工作》,《中國刑事法雜志》1996年第2期;
5、《嚴格執行刑訴法,推動檢察工作全面發展》,《政法論壇》1996年第4期;
6、《全面正確履行檢察職責,維護和促進司法公正》,《時代潮》1998年第10期;
7、《刑事法律監督是中國刑事法治建設的重要保障》,《中國刑事法雜志》1998年第1期;
8、《關於執法思想的思考》,《人民檢察》1998年第9期;
9、《刑事法制的重要發展與進步》,1996年4月4日《檢察日報》;
10、《嚴格執法 推進依法治國》,1996年《求是》雜志第23期;
11、《論預防、消除執法中的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1997年《理論與思考》雜志第6期;
12、《建立舉報制度芻議》,1998年《人民檢察》第7期;
13、《欺詐與腐敗》,1999年《中共中央黨校報告選》第16期;
14、《當代檢察機關的架構》,1999年5月29日《檢察日報》;
15、《當代檢察官的職權》,1999年6月2日《檢察日報》;
16、《當代檢察官的價值取向》,1999年《人民檢察》第3期;
17、《論執法者的價值取向》,1999年《人民檢察》第5期;
18、《關於研究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制度幾個問題的理性思考》,2000年4月24日《檢察日報》;
19、《關於偵查監督工作的職責和任務》,《檢察日報》2000年9月22日刊;
20、《21世紀反腐敗的六個戰略重點》,《檢察日報》2001年3月20日刊;
21、《關於「嚴打」整治斗爭中的法律適用問題》,《檢察日報》2001年7月24日刊;
22、《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進一步檢察理論創新》,《檢察日報》2002年1月29日刊;
23、《充分運用法律監督職能》,《人民公安報》2002年1月23日刊。
24、《理論與實務相結合的成功之作——評〈中國刑法實用〉》,《人民檢察》2002年第6期。
25、《關於檢察改革中若干理論問題的思考》,2003年《人民檢察》第7期;
(二)經濟、行政法律類
26、「堅持制度創新 加強依法行政 保護農民利益 促進經濟發展——在農村集體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順德試點總結研討會上的講話」,載《國土資源通訊》2003年第12期。
27、《立法執法都要抓》,《中國財經報》2005年5月13日刊。
28、.《深入貫徹會計法,全面推進依法行政》,2005年《會計研究》第5期。
29、《中國直銷市場將漸進開放》,2006年《知識經濟(中國直銷)》第1期;
30、《公司法律體系漸趨完善》,中國證券報, 2006-05-15
31、《法制機構要切實負起責任》,《農民日報》, 2006-07-19;
32、《完善制度、加大宣傳,深入實施海域法》,《中國海洋報》,2007-01-12;
33、《完善配套制度,做好海洋法制工作》,2007年《海洋開發與管理》第1期;
34、《特許經營與連鎖經營》,《法制日報》,2007-03-04;
35、《網路環境下著作權保護制度延承和發展》,《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04-05;
36、《我國反商業賄賂立法的問題及完善》,《法制日報》, 2007-09-16;
37、《消除對反壟斷法的四種憂慮》,2007年《中國經濟周刊》第38期。
38、《農業法制越來越人性化、現代化》,《農民日報》,2008-11-15;
39、《貫徹<政府信息公開條例> 開創政府工作新局面》,2008年《國家行政學院學報》第3期
40、《讓改革動力在國土資源事業中永存》,《中國國土資源報》,2009-01-06;
41、《建設法治政府是我國政府建設的必然選擇》,2009年《行政管理改革》第2期。
42、《法治政府建設是政府自身建設的根本》,2009年《國家行政學院學報》第4期。
43、《貫徹落實<反壟斷法> 營造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2009年《行政管理改革》第4期;
44、 《法治政府的基本內涵》,2009年《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5期
45、《拆遷立法還要破五大難題》,《江蘇經濟報》,2010-03-10;
46、《少數民族地區法官檢察官短缺問題仍然嚴重》,《民主與法制時報》,2010-10-25;
47、《旅遊業監管體制的幾個問題》,《中國旅遊報》,2011-06-01。 1.著《檢察官手冊》,1987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著《經濟犯罪的定罪與量刑》,1988年法律出版社;
3.主編《中國經濟犯罪罪行論》,1989年大地出版社;
4.著《檢察制度比較研究》,1990年中國檢察出版社;
5.著《毛澤東刑事法律思想初探》,1991年中國檢察出版社;
6.主編《職務犯罪概論》,1991年中國檢察出版社;
7.主編《刑事訴訟理論與實務》,1997年法律出版社;
8.主編《刑法適用手冊》,1998年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9.主編《新刑法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1998年中國檢察出版社;
10.主編《中國刑法教程》,1998年中國檢查出版社;
11.主編《貪污賄賂、瀆職「侵權」犯罪案件立案標准精釋》, 2000年中國檢察出版社;
12.主編《公訴問題研究》,系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2000年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出版。
13.主編《新公司法修訂研究報告》(上下冊), 2005年中國法制出版社;
14.主編《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讀本》,2008年人民出版社;
15.專著《反壟斷理論研究》,2008年中國法制出版社;
16.著《權力制約與反腐倡廉》,2009年3月中國方正出版社。
㈢ 陳嵐的榮譽獎項
1、武漢大學:「武漢大學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03);
2、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高等學校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05);
3、最高人民檢察院:2009年度「檢察基礎理論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2010/4)。
㈣ 蔡彥敏的獲獎
1.主持的法學教育改革項目《診所式法律教育的探索與實踐》獲中山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廣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2.獨著論文《中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檢察擔當》獲檢察日報2011年度全國檢察基礎理論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3.獨著論文《人民法院行使民事審判權若干問題思考》獲中國法學會全國首屆中青年訴訟法學優秀論文二等獎;
4.獨著論文《從O.J辛普森案件評析美國訴訟制度》獲中國法學會全國第三屆中青年訴訟法學優秀科研成果論文類三等獎;
5.主講的民事訴訟法課程被評為中山大學優秀重點課程。
㈤ 陳雷的個人信息
陳雷,男,檢察官,1963年5月出生,福建省順昌縣人,華東政法學院法學士(1983年)、法律碩士(1999年)、法學博士(2006年),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博士後研究人員。
現任福建省人民檢察院涉台灣地區案件辦公室副主任、正處級檢察員、高級檢察官,華東政法大學、華僑大學、福州大學兼職教授,福建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客座教授、全國檢察理論研究人才、福建省十佳優秀青年法學人才。
陳雷長期從事司法實務工作,曾先後在司法行政機關、律師事務所和檢察機關工作,注重理論研究與實務工作結合。近年來,陳雷緊密結合檢察工作和當前反腐敗斗爭的實踐,致力於前沿領域的理論運用研究,將《聯合國反腐敗公約》與中國反腐敗刑事立法的完善和反腐敗國際合作、治理商業賄賂等法律問題作為研究的重點,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已正式出版《懲治與預防國際腐敗犯罪的理論與實務》(專著)、《國際反腐風雲》(專著)和《刑事案例訴辯審評-走私罪分冊》(主編),並在《中國國際法年刊》、《法學》、《法學雜志》、《中國法律》、《犯罪研究》、《人民檢察》、《刑法評論》、《香港廉政公署反貪通訊》、《法制日報》、《民主與法制時報》、《檢察日報》、《東方早報》等報刊雜志發表有關論文、文章70餘篇。主持或參與「中國反腐敗國際合作理論與實務問題研究」、「關於健全防範腐敗分子外逃工作機制的研究報告」、「《聯合國反腐敗公約》與中國刑事法治的完善」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紀委和中國法學會委託的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研究。
陳雷同志的撰寫的有關研究報告得到中央的重視,並獲得理論界和實務界的認可。陳雷同志論文《當前中國國際刑法合作實務中四個突出問題研究》被評為2006年全國檢察機關優秀檢察應用理論研究成果一等獎;其專著《懲治與預防國際腐敗犯罪的理論與實務》於2006年12月和11月分別獲得第四屆全國檢察機關精神文明建設「金鼎獎」圖書(期刊)類二等獎和福建省優秀法學研究成果(法律工作者類)三等獎。
2007年6月,陳雷同志申請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反腐敗國際合作的理論與實務問題研究」(批准號07BFX076),經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審批,獲准立項。
㈥ 萬毅的個人榮譽
1.教育部 「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2010年);
2.上海市第四屆「十大優秀中青年法學家」(2009年);
3.上海市「曙光學者」(2008年);
4.上海交通大學「晨星學者」(2008年);
5.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首屆「最受學生歡迎教師獎」(2008年);
6.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2007年);
7.四川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007年);
8.中國法學會第一屆中青年刑事訴訟法學優秀科研成果專著類二等獎(2007年);
9.中國法學會第六屆全國中青年訴訟法學優秀科研成果專著類三等獎(2005年);
10.中國法學會第五屆全國中青年訴訟法學優秀科研成果專著類三等獎(2003年);
11.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基礎理論研究成果二等獎(2009年);
12.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基礎理論研究成果三等獎(2005年);
12.上海市精品課程《刑事訴訟法學》;
13.2013年12月31日,四川省法學會六屆三次理事(擴大)會暨首屆「四川省優秀中青年法學專家」頒獎大會在成都舉行。萬毅被評選為首屆「四川省優秀中青年法學專家」。
㈦ 梁玉霞的獲獎情況
獲湖北省政府頒發的優秀教學成果獎,最高人民檢察院授予的全國「十佳」檢察教師稱號,第五屆全國中青年訴訟法學優秀科研成果著作類二等獎,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三等獎(兩次),第四界全國檢察理論研究會優秀論文二等獎,第六屆全國檢察理論研究會優秀論文二等獎。
㈧ 張培田的取得成績
1994年擔任編委並參與撰寫的《中華法案大辭典》(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在北京市社科第二屆優秀成果評比中獲二等獎。
1996年度國家檢察官學院優秀科研成果評比中,獲著作類一等獎(《新中國檢察審判制度演進研究》)和論文類一等獎(「晚清社會法文化觀念的沖突演變」,計19千字,1995年第1期發表於國家古籍整理規劃小組主辦、張岱年先生主編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國家一級雜志。)。
2001年第二屆全國檢察理論研究年會優秀論文(「中國檢察制度改革的幾點思考-從檢察發展的史實和原理談起」)。 主持講授司法制度、比較法、中法史、中外法律思想史、憲法、外國法制史、司法制度改革、日本司法制度、檢察制度諸問題等課程。2001年為全國人大培訓中心培訓各地人大幹部講授「中國檢察制度」,拙文「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司法考試制度」,被《人民日報(內部參閱)》2002年第2期、總第597期採用。
㈨ 王建國的榮譽獎勵
1、2014年12月獲鄭州大學教學優秀一等獎。
2、2014年10月獲鄭州大學教學改革項目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3、2014年7月獲得2013年度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4、2014年5月獲最高人民檢察院2013年度檢察基礎理論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5、2014年12月獲河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獎三等獎。
6、2014年9月獲鄭州大學「三育人」先進個人稱號。
7、2013年9月獲得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獎二等獎。
8、參加主講全國遠程教育法學本科《法理學》,2013年10月獲「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稱號,批准文號中華人民共和國教高司函[2013]115號。
9、2012年10月獲得河南省高校科技創新人才(人文社科)稱號。
10、2012年9月獨著論文《列寧的司法權思想及其對當代中國的影響》獲得2011年度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11、2010年6月指導本科生畢業論文《法律全球化理論研究綜述——理論爭辯及理性分析》被評為「2010屆學校優秀畢業論文」獲得鄭州大學頒發的優秀畢業生指導教師榮譽證書。
12、2010年9月獨著論文《列寧論法官的選任》獲河南省教育廳2009年度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13、2009年9月獨著論文《關注社會現實:法律發展不可或缺的主題》獲河南省教育廳2008年度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等等 。
㈩ 湯維建的榮譽獎勵
最高人民檢察院2011年度全國檢察基礎理論研究一等獎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6)
中央統戰部「華夏英才出版基金」科研成果支持獎勵(2006)
《民事訴訟法》獲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2002年)
《民事訴訟法》獲司法部優秀教材獎二等獎(2002年)
最高人民檢察院2005年度「檢察基礎理論研究優秀科研成果獎」二等獎(一等獎空缺)
中國法學會中青年訴訟法學優秀論文獎二等獎(第四屆)
中國法學會中青年訴訟法學優秀論文獎一等獎(第二屆)
中國法學會中青年訴訟法學優秀論文獎二等獎(第一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