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地質資料的種類
在地質資料管理工作實踐中,地質資料的分類方式很多,按工作需要和不同標准對地質資料進行不同的分類:
(1)按地質資料的內容的性質可分為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如《地質資料管理條例》中指出,「國家對地質資料實行統一的匯交制度:成果匯交資料時,按紙質資料要求匯交,原始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只向國家提交清單」。這里是根據地質資料內容性質,將其分為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三類。
原始地質資料是最初的、第一手的文字、數據、影像記錄,具有原始性和唯一性,也稱地質檔案。
成果地質資料是體現地質工作成果的「地質報告」或地質圖件,可以復制多份,也可以印刷,利用率高。雖不具唯一性,卻高度體現其「成果」性質,成果地質資料與圖書的區別是沒有書號,閱讀范圍有人為限制。如地質資料只有在資料館或資料室能借閱,沒有標明單價,而圖書可在書店中購買到,每冊都有單價標注。
實物地質資料,具有唯一性,但它強調的是實物性質,立體性質,在管理上一般是針對實物特性採取比較方便的、安全的集中統一管理形式。
(2)按載體性質,地質資料可以分為:紙質資料、光碟與磁質資料、膠片資料、岩心樣品等實物資料。
在資料庫房中對資料排架管理時,按紙質資料、光碟與磁帶、縮微膠卷、岩心岩屑分類進行分區管理,便於按地質資料載體性質的不同和管理條件的特殊要求,設置標准庫房和專用裝具。
(3)按地質礦產工作程序又可分為:野外踏勘資料、地球物理勘探資料、地球化學勘探資料、鑽探資料、礦藏開發資料、地質科學技術研究資料等。如在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行業中,按物探化探、鑽探、科學研究、油田開發、其他工作等程序分類,其中鑽探資料還可按工程程序細分為:鑽井、錄井、測井、固井和化驗分析資料等。這種分類方法往往體現在基層地質資料管理資料庫系統的分類之中。
Ⅱ 實物地質資料與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的關系
實物地質資料與成果地質資料、原始地質資料有著密切關系。成果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項目完成或階段性工作完成後,按一定的技術規范和格式編成,以文字、圖、表、多媒體、資料庫、軟體等形式存在的反映地質工作最終成果或階段性成果的一套科技文件材料。概括地說,成果地質資料是實物地質資料和原始地質資料的高度概括和理論總結;原始地質資料是在進行地質工作時直接形成或採集、反映地質現象或地質體、以各種載體類型存在的原始記錄、中間性解譯資料、最終地質工作成果原稿等。原始地質資料是實物地質資料的自然現象的描述與綜合;而實物地質資料則是成果地質資料和原始地質資料的物質依據。三者之間既有密不可分的相互聯系,又各自獨立。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實物地質資料是不能脫離原始地質資料獨立存在的,沒有原始地質資料的實物地質資料是沒有任何研究價值的。
作為資料的一種形式,實物地質資料有成果地質資料和原始地質資料無法比擬的特點,就是資料的客觀性、真實性和唯一性。
一方面,由於地質科學研究方法、技術手段、認識問題的角度不同,即使對同一地質現象或地質體,不同的學科或不同的專家學者往往也會有不同的認識,表現為成果地質資料和原始地質資料認識上的不同。實物地質資料的客觀性和真實性,是不受主觀認識影響的,因而也起到了良好的物證作用。另一方面,由於受科學理論發展階段性的制約,與實物地質資料同時產生的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可能會因為科學認識的進一步發展而落後;而實物地質資料則可以不斷地被認識和發現,地質科學理論的發展歷史足以證明這一點。
唯一性是實物地質資料不同於成果地質資料和原始地質資料的另外一個特點,無論是紙介質還是電子文檔形式的成果地質資料或原始地質資料,都可以利用科學手段進行復制,而實物地質資料是一種實體,其在可預見的一段時間內是不可復制的。當然,未來隨著3D列印技術等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實物地質資料被復制的可能性猶未可知。
Ⅲ 地質資料匯交監管
在地質資料匯交及處理數據的基礎上,建立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監管成果地質資料、原始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的整體匯交情況,包括成果地質資料、原始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的目錄清單,各項目、探礦權、采礦權的匯交階段及狀態顯示,全國及各省匯交情況的顯示等,實現地質資料匯交過程的監管。監管內容可以細化到地質資料匯交處理的各個階段,如清單填報、館藏機構處理、匯交通知、合格確認、催交通知、匯交憑證發放等,將館藏機構的處理結果及時反饋到上級管理部門,讓管理部門及時掌握全國地質資料的匯交動態信息,從而實現對全國地質資料匯交情況的實時監管,為決策分析提供基礎數據。
Ⅳ 對地質資料電子文檔匯交的幾點體會與思考
梁其華
(河北省環境地質勘查院)
摘要 為進一步完善電子文檔匯交制度,提升地質資料匯交質量,保證地質資料電子文檔製作順利完成與匯交,筆者通過近幾年地質資料電子文檔的製作與匯交,取得了一些膚淺的認識,與同行進行交流。
關鍵詞 地質 資料 電子文檔
0 引言
地質資料是國家重要的檔案資料,是國民經濟建設和科學研究的重要依據和基礎。為深入貫徹落實《地質資料管理條例》精神,進一步完善電子文檔匯交制度,提升地質資料匯交質量,實現電子文檔的規范化和標准化管理已經成為檔案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根據《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格式要求》(國土資發〔2010〕210號)和《成果和原始地質資料驗收技術要求》,結合筆者在地質資料匯交工作中的一些體會,提出一些膚淺看法與大家交流。
1 地質資料概念和分類
1.1 地質資料
指在地質工作中形成的,對國家和社會具有保存價值的,以文字、圖表、聲像、標本、樣品、岩礦心等不同形式存在的地質、礦產信息和實物等。
1.2 地質資料分類
1.2.1 根據地質資料自然形成的順序分類
分為實物地質資料、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
實物地質資料:指在地質工作中形成的岩礦心、岩屑、標本、樣品、光薄片等實物及其配套相關資料。
原始地質資料:指在進行地質工作時直接形成或採集的,以各種載體類型存在的原始記錄、中間性解譯資料、地質工作成果原稿等,它是地質各行業工作的基礎和依據。
成果地質資料:指各類地質工作與科學研究項目結題後,按相應技術規范和原項目設計要求以文字、圖、表、多媒體、資料庫和軟體等形式提供的反映工作成果的一整套科技文件材料。
1.2.2 根據專業內容分類
分為區域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地質、石油地質、海洋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物探地質、化學地質、遙感地質、地質測繪、實驗測試、探礦工程和地質科研等。
1.2.3 根據是否涉及國家秘密分類
分為涉密地質資料和非涉密地質資料;按投資者的利益又可分為保護性地質資料和非保護性地質資料。這二者組合形成涉密的保護性地質資料、涉密的非保護性地質資料、非涉密保護性地質資料和非涉密的非保護性地質資料4類。
2 地質資料電子文檔製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2.1 《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格式要求》有待細化
盡管國土資源部已頒布了《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格式要求》(以下簡稱《格式要求》),但這只是總綱式的規定,具體到地質資料電子文檔製作中,尤其是正文排版和圖類製作時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缺少參考的依據和細則。因此,從格式要求方面,應制定更加詳細的地質資料匯交細則和規定。針對所匯交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從封面、扉頁、目錄、版面、字體、圖類、表類、用紙、命名等各個方面進行詳盡規定,以提高地質資料匯交質量。
2.2 規定與要求有部分沖突
在電子文檔排版製作時,一般參考《固體礦產勘查報告格式規定》,而此規定和《格式要求》在標題級別命名方面不一致。
《DZ/T 0131—94 固體礦產勘查報告格式規定》第5.9.1.1 條規定標題級次為: 報告正文標題分四級。第一級為「章」,是報告內容的基本劃分單元,以下2~3級分別為「節」、「條」、「款」。而《格式要求》中要求標題為:資料的題名、篇名、章名、節名等標題應用標題命令定義,標題階次依次降低(如1~4級標題),同一層次標題的階次應相同。這些不一致,在電子文檔製作中易造成標題定義的不統一。
2.3 報告圖類的格式要求不詳細
《成果和原始地質資料驗收技術要求》和《格式要求》中,對附圖的圖面內容、圖名的字體及大小、比例尺、經緯度及經緯網、圖例、圖簽內容、圖號、接圖表和出圖紙張等編寫格式要求未做詳細規定。而《固體礦產勘查報告格式規定》中按《DZ/T0033—1992 固體礦產勘查報告縮寫規定》和《GB958—99 區域地質圖例》兩個標准規范要求進行,但這兩個標准不易找到,因而在製作圖類時常出現以下問題:
1)附圖圖名不規范,圖名下易遺漏比例尺,無經緯線和圖簽,或圖簽位置隨意放置,圖簽內圖號和順序號編制不統一等等。
2)附圖和插圖概念混淆,正文中常放置附圖,或多個小的附圖放置在一張圖紙中,圖冊紙張大小不一致等。
3)《格式要求》規定:「當附件類文件中又含有一套附圖、附表等類文件時,應將它們合並到相應的類別中,並在電子文件登記表中進行說明」。但在實際工作中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對合並到相應的類別中在理解上偏差較大;二是電子登記表也常常漏掉說明;三是目錄編制混亂或不編附圖目錄。
2.4 歸類、目錄編排和命名不統一
2.4.1 歸類不統一
目前匯交的成果地質資料經常出現分類不正確的情況,特別是在附件類、審批類和其他類等組織歸類上存在不統一。具體包括:項目任務書、合同書、原始文件目錄、設計評審意見書、野外驗收意見、電子登記表、實物清單及資質等歸類不統一,有的歸為附件類,有的歸為其他類。
2.4.2 目錄編排不統一
任務書、審查意見書、評審意見書、原始文件目錄和實物清單等是否在目錄中列出? 在給省級國土資源廳和全國地質資料館匯交時要求一一列出,而在向華北大區資料館匯交時則要求刪掉此部分內容。
2.4.3 命名不統一
當一個項目含有2年以上任務書時,建立多個電子文檔還是一個電子文檔及怎樣命名沒有做出詳細的說明,Q01-0002和Q02-0001命名常混淆。
2.5 製作電子文檔軟體更新慢
因各地質單位製作電子文檔的電腦涉密不能與網路連接,造成ED-Maker3.3相關軟體不能及時升級,目前已經不能正常使用,而新ED-Maker軟體的更新升級慢,至今沒有統一培訓正式使用,所以在電子文檔生成PDF文件及一些表格填寫時需採用手動方式來完成。PDF文件生成只能在網上下載Adobe Acrobat Professional 7.0軟體後一個文件一個文件轉換。利用Adobe Acrobat Professional 7.0軟體生成PDF文件與Microsoft office word版本有關,Microsoft office 2003版生成PDF慢,易出現不能生成現象或丟失書簽、產生空白頁、字體不完整等問題;而Microsoft office 2007、2010、WPS版本在生成PDF文件時直接、快速,不會丟信息,但正文中的插圖和插表有時在不同電腦上打開易產生變形和跨頁,需要重新排版,造成增加工作量。
2.6 定密
2007年開展地質資料涉密清理工作以來,要求成果地質資料匯交時須一並提交涉密資料庫和地質資料涉密情況登記表,目前因多數地質單位沒有成立地質資料定密小組或委員會,地質成果資料密級主要由資料管理員兼電子文檔製作員自己來定,而資料管理人員對各類地質資料技術參數及內容掌握的不是很專業,所以匯交中定密不準,出錯現象比較普遍。
3 電子文檔製作的幾點建議
3.1 盡快出台新的格式要求
1)建議《成果和原始地質資料驗收技術要求》改名為《地質資料匯交格式要求》,各類地質資料制定統一格式標准,如固體礦產地質資料、石油地質資料、海洋地質資料、水文地質資料、工程地質資料、環境地質資料等盡量採用統一匯交標准進行匯交,這樣簡便、統一,易驗收、易管理、易匯交。
2)統一報告封面、扉頁和目錄編制,如字體及大小、封面和扉頁內容等統一規定。目錄編制:一個項目有正文、多個附件、附件中的附件、附件中的附圖等,目錄的編排應一一做出詳細的規定,列出樣式。
3)統一報告文字版面。因《格式要求》中要求字體大小不小於五號字,這樣造成不同單位或同一單位不同人排版的正文行距、字體等版面不統一、不美觀。建議統一報告文字版面要求,具體包括字體及大小、插圖的要求及編號、插表要求及編號、A4和A3頁碼的設置等問題。
建議把《DZ/T 0131—94 固體礦產勘查報告格式規定》中相關格式規定作為排版內容標准作為《成果、原始地質資料匯交格式要求》第3章的內容。
3.2 及時升級地質資料電子文檔製作軟體
盡快培訓、使用ED-Maker新版本軟體,各級地質資料館應配置統一系統製作軟體和匯交格式標准。
3.3 進一步規范附圖編號及命名
電子文檔的正文和附件中的附圖目錄編排在各自的報告中,圖號應各自用阿拉伯數字從1編起採用順序號連續編排。附圖原文件夾按順序號建立文件夾編號,文件夾命名和附圖順序號一一對應,文件夾命名如T01-0001,……,T01-000N,並在電子登記表中予以說明。
3.4 不斷完善匯交制度,建立長效管理機制
建議主管部門加強成果地質資料匯交管理,每年對匯交質量好的製作單位予以表揚和發放電子文檔製作匯交優秀證書以資鼓勵;對匯交質量差、返工次數達到3次以上的製作單位予以通報批評,並將資料匯交質量作為地勘單位年終項目核算的重要內容。
3.5 合並電子登記表和原始、成果地質登記表
因《原始、成果地質登記表》首頁和《電子登記表》一致,後面內容與原始文件目錄內容一樣,建議去掉《原始、成果地質登記表》,直接在原始文件目錄中增加填寫是否匯交一欄。
3.6 《成果和原始地質資料驗收技術要求》目錄設計建議
目錄
前言
1 概述
1.1 引用法律文件
1.2 引用標准規范
1.3 名詞解釋
2 地質資料匯交管理(無變化)
2.1 地質資料管理體制
2.2 地質資料匯交人
2.3 地質資料匯交內容要求
2.4 地質資料匯交范圍
2.5 地質資料匯交程序
2.6 地質資料匯交份數
2.7 地質資料匯交時限
2.8 延期匯交
2.9 地質資料保護申請
2.10 地質資料匯交憑證發放
3 地質成果報告格式要求
3.1 報告封面、扉頁格式
3.2 目錄要求
3.3 文本部分電子文件的格式要求及編制
3.3.1 文字格式要求
3.3.2 插圖格式要求
3.3.3 插表格式要求
3.4 附件格式要求
3.5 附表格式要求
3.6 附圖類電子文件的格式要求
3.7 特殊圖件匯交和製作要求
3.7.1 MapGIS 軟體形成的圖件要求
3.7.2 AutoCAD軟體形成源文件要求
3.7.3 MapInfo格式的文件
3.7.4 Surfer格式的異常圖
3.7.5 CGIS製作煤層柱狀圖
3.7.6 ArcGIS格式圖件匯交製作
3.7.7 圖冊電子版本的製作
3.7.8 只有圖冊,沒有單張圖
3.7.9 既有單張圖又有圖冊
4 資料庫資料匯交技術要求
4.1 數字填圖資料庫資料匯交整理
4.2 數字填圖資料庫資料的格式要求與編制
4.2.1 格式要求
4.2.2 編制
4.3 數字填圖資料庫資料的組織形式
4.4 資料庫和軟體類電子文件的格式要求及編制
4.5 多媒體類電子文件的格式要求及編制
5 原始地質資料格式要求
5.1 電子數據整理
5.2 分類
5.3 編制
5.4 命名
6 電子文檔命名、編制
6.1 電子文檔製作版本
6.2 電子文件分類
6.2.1 成果資料電子文件分類
6.2.2 原始資料電子文件分類
6.3 電子文件命名
6.3.1 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命名
6.3.2 原始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命名
6.4 電子文件的組織
6.5 電子文件的格式要求及編制
6.6.1 總體要求
6.6.2 附加文件的格式要求及編制
7 紙質地質資料要求
7.1 紙張要求
7.2 印劇要求
7.3 裝訂要求
7.4 蓋章
7.5 附圖
7.6 編目
8 地質資料驗收要點
8.1 檢查匯交的地質資料范圍、內容及份數
8.2 檢查齊全完整性
8.3 檢查蓋章
8.4 檢查紙質文件的質量
8.5 數字填圖資料庫資料的驗收
8.5.1 數據的齊全性檢查
8.5.2 數據的完整性檢查
8.5.3 數據的正確性檢查
8.6 檢查匯交原始盤
8.7 檢查電子文件登記表信息
8.8 紙電對照檢查
9 地質資料轉送要求
以上是筆者根據自己實際工作經驗總結出的一些體會和想法,希望通過這些建議,對《成果和原始地質資料驗收技術要求》早日出台和提高地質資料匯交質量有所幫助,以便更深層次開發地質資料的價值,更好地為社會建設服務。
Ⅳ 成果地質資料匯交要求
(1)匯交人匯交成果地質資料時,應報送加蓋有匯交人公章的《成果和原始地質資料清單》(以下簡稱《資料清單》)。館藏機構收到匯交人報送的地質資料後,應根據《資料清單》對匯交人報送的地質資料進行清點,兩者一致的應在《資料清單》上加蓋館藏機構匯交專用章後交1份給匯交人留存。
(2)匯交人提交的成果地質資料經驗收合格的,地質資料館藏機構應通過匯交監管平台將驗收合格的信息告知本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
(3)匯交人提交的成果地質資料經驗收不合格的,地質資料館藏機構應向匯交人印發《地質資料修改、補充通知書》,通知匯交人按要求修改、補充完善後重新匯交。
(4)匯交人逾期拒不按要求修改、補充成果地質資料的,視為不匯交地質資料,由負責接收地質資料的地質資料主管部門依照《地質資料管理條例》第二十條的規定給予行政處罰。
表2.1 非礦權類地質工作項目信息導入模板
註:表中的「變化次數」是指項目新立、延續或變更等變化的次數,如第一次為「探礦權新立」,第二次為「探礦權延續」則變化次數為「2」;「項目初始標識碼」是指地調局組織實話的新立項目第一次編的代碼「計劃項目」是指由地調局組織實話的由若干個項目組成的大項目。下同。
表2.2 探礦權信息導入模板
表2.3 采礦權信息導入模板
Ⅵ 科學嚴謹地編制目錄
各種載體形式的文件材料在經過分類、整理、鑒定、組成保管單位、系統排列後,需要對位置進行固定,出現了「編目」。
地質資料的編目,就是通過一定形式,按照規定的要求,固定原本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實物等地質資料在浩瀚資料海洋中存在順序位置一項技術工作。除了固定位置外,目錄還有揭示地質資料內容和成分的作用。地質資料編制的目錄主要有:卷內目錄、案卷目錄、館藏目錄和地質資料館藏簡介等。
(一)保管單位的內清單
保管單位內的編目又稱卷內目錄,是在地質科技文件材料組成保管單位的基礎上進行的。編目工作程序:
1.編頁碼
這里主要指原本地質資料的編目,成果地質資料自帶頁碼,原本歸檔時地質科技文件材料有的沒有編頁碼,要以件為單位按張編制頁碼,編制頁碼目的是固定位置和便於統計,及地質資料借用歸還時便於檢查是否缺頁。
2.填寫卷內目錄
又稱保管單位內清單,按國標要求,它的內容有:
件號,又稱卷內序號作用是固定盒內文件材料位置。
責任者,指該件文件材料的作者或發文單位。
項目編號,是指國家項目、公司先導項目、公司科技項目等項目的編號或項目合同號、研究課題合同號。
資料題名,一般又稱資料名稱,該「件」文件材料有題名的,採用原題名。沒有題名的需要准確擬定,要求能提示該「件」資料實質內容。
日期,是指該「件」文件材料形成日期,即材料首頁標示日期。通常日期上有公章騎壓。
頁數,以件為單位的地質科技文件材料,填寫「共幾頁」,以卷為單位的填寫該卷資料所在頁數起止頁碼。
備注是備用欄,可填寫互見號(如原本與復制本的互見號,文字報告與另存於圖櫃的圖件號,光碟在光碟櫃中的位置號等)。
地質資料卷內目錄共頁,第頁
3.填寫備考表
備考表放在該盒最後,主要說明該盒資料相關情況。如完整程度、後來資料補充情況、電子文本光碟存貯情況等。單井資料時常隔幾年會有二次測井、二次測試、地震磁帶的磁帶號等。
備考表最後還有填寫人、審核人和填寫日期等欄目。
原始地質資料備考表
4.成果資料借閱去向表
成果地質資料一般不在盒內放置備考表,但設置盒內「資料借閱去向表」。資料借閱去向表是由借閱資料人填寫的,由借閱日期、借閱單位、借閱資料件號、資料名稱、借閱人簽字、歸還日期和備注欄組成。它與地質資料資料庫管理系統中的借閱欄目設置一致,資料管理人員通過資料借閱去向表或資料庫管理系統中的借閱欄目瀏覽,了解資料去向和借出時間,以方便摧還和提高資料利用周轉效率。
(檔號)成果資料借閱去向表
5.填寫資料盒封面
地質資料館一般都有定製的資料盒,封面上有固定的文字模板或格式,它是用於簡要提示全宗單位和盒內地質資料成分或內容的。所以填寫要求簡要、清楚、准確。封面填寫的主要內容有:
第一,全宗單位名稱,處於封面上部。如「中國有色勘探開發研究院」、「中國石油大慶油田」等。
第二,資料盒的規格,執行國家檔案盒標准,只是不用「檔案盒」字樣。常常添加更加貼切的「原本地質資料盒」、「成果地質資料盒」字樣。
第三,案卷標題。是用以概括地反映盒內資料主要內容與成分的。它一般由三部分組成:項目(課題或井)名、盒內資料主題、資料文種。例:「蘇北盆地溱潼區塊油氣地質儲量研究報告」、「××××區塊地球物理勘探二維數據處理報告」、「加彭國GBB區塊Y26井錄井地質報告」等。
第四,編制日期。指案卷內主報告編寫落款時間,單井資料因為錄井、測井、測試、化驗分析等報告完成時間是一個時間段,由不同單位先後分別完成,所以填寫起止日期。
第五,保管期限與密級。如實填寫:永久、五年、三年等;秘密、機密、絕密、企業秘密、內部資料等。沒有密級或沒有確定保管期限的可暫不填寫。
第六,檔號,是檔案和地質資料管理過程中必需編制的固定序號。其基本作用是固定位置,便於檢索和歸位,利於統計。
通常在地質資料管理中使用的有全宗號、分類號、案卷號、件號組成。原本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地震磁帶等數據體資料的檔號編制和組合方法不盡相同。
原本地質資料的檔號編制,隨檔案管理中檔號編制方法。由全宗號、分類號、案卷號、件號組成。
成果地質資料的檔號編制,以方便利用和便於存取為原則,與原本地質資料的檔號略有不同,由全宗號、分類號、案卷號、套號、件號組成。
在企業地質資料館,全宗號作用不可小視,企業從外單位收集來的、與兄弟單位交換來的、接收其他單位分發來的等資料,都可列入不同全宗在成果資料中歸檔,並提供客戶利用。成果地質資料還多出來一個「套號」,同樣的資料在原本資料中僅需歸一套,而成果資料為提供利用而歸檔多套,套號用以區別「是此套而非彼套」。例:井235檔成果資料歸檔5套供地質科技人員閱讀和利用,可標注A、B、C、D、E以區分,井235A、井235B ……,或井235(1/5)、井235(2/5)……。另外還有冊序號。例:開256檔成果資料是一份開發方案,有五個保管單位或稱五盒,按卷內目錄排列,設五個冊序號又稱盒號。
盒外側標簽
實物資料檔號,通常分岩心、岩屑、標本分別設置。通常由箱號、回次號、塊號、包號等構成。
小型資料室大多保存的是自己單位所形成的地質資料,其檔號只填寫分類號、案卷號、件號即可;而在較大的資料室或地質資料館就會用到全宗號,因為一個地質資料館通常保存的並不是單一的全宗,其館藏往往由是由很多的全宗組合而成,所以除了分類號、卷號、件號外必須加上全宗號以區分。
全宗號,地質檔案(資料)館指定給立檔單位的編號。一般用阿拉伯數字表示。
分類號,是本單位全宗內部的地質資料分類,指定給地質資料的類屬符號+序號。可以用漢語拼音字母或漢字+阿拉伯數字組合表示。如用「K.03」或「開03」表示開發類也是第3序類。表示該類資料為開發類,同時是排列為第3序類位置。
案卷號,類內案卷排列的順序號。如「K.03-0066」檔,標示該案卷為開發類第66卷,是原本地質資料開發類的冊序號。它反映的是實體地質資料案卷在館藏中的某類地質資料案卷的序號。案卷號完全以阿拉伯數字表示序位。
件號,案卷內以件為單位的排列順序號。它反映的是實體資料在該卷中的所處順序位置和該卷中地質資料「件」的序號。用阿拉伯數字表示。件號可不在資料盒面顯示。但在件的首頁歸檔章或歸檔標簽中顯示:
件首頁標簽
根據歸檔章和歸檔標簽中的標識,用於識別該件資料是哪個地質資料館的資料,屬於該地質資料館中哪一類的哪一盒的資料,及此件資料在該盒中的排序位置。條形碼配合條形碼掃描技術,用於資料庫管理系統中替代借閱登記功能,它以件為單位,在海量資料中具有唯一性。
歸檔章和歸檔標簽的作用是便於人工識別借出資料的歸位。
原本資料檔號的結構:全宗號—分類號—案卷號—件號。
地質勘探類檔號示例
光碟編號又稱載體序號,是光碟獨立存放在光碟櫃中的位置順序號。如果存放電子文本的光碟隨紙質文本存放在光碟冊中,而光碟冊與紙質文本一起排列存放時,則光碟在卷內目錄中體現以件而編製件號,作為這盒資料中的一件而存在。一般無須再編制光碟號,僅在光碟上標明件號。光碟集中存放於光碟櫃,必須編制光碟號。光碟號標注在光碟盒背面的外標簽上。
原始資料光碟的標簽
檔號標簽,是貼於檔案資料盒脊處的標識,有全宗號、分類號、盒號、起止件號、題名等內容。目前已有計算機系統自動生成並列印在標准標簽上,粘貼於盒脊處。
盒脊標簽
以原本地質資料為例,對盒脊標簽內容解釋:全宗號12345,表示地質資料館給予該立檔單位的全宗編號為12345;分類號「井」表示該檔資料為單井類資料,在單井資料中,該單井序號為123;案卷號267,在原本井資料中,案卷號是該案卷在單「井」所有原本案卷(盒)順序號267,起定位作用。案卷號是連續編號的,中間沒有空缺。如某地質資料館,單井資料共123口井,分類的單井檔號只有123個號,而案卷號就按案卷多少來編順序號,這123口單井中,案卷或稱「保管單位」會遠遠地超過123這一數字。
在成果類中,全宗號、分類號解釋與原本地質資料相同,案卷號可改設為冊序號(假設冊序號05),表示第123檔單井資料中,該盒資料為第5盒;成果資料編冊序號,就這一口井有多少盒成果資料就幾個盒號,表示在這口井成果資料中的冊序。
有的館藏單位還會在成果地質資料盒脊處標注案卷名,目的是為了方便在庫房中尋找時直接瀏覽和歸位,成果資料編號中還存在「套號」,如某口井共歸檔5套成果資料供借閱,分別標注A、B、C、D、E套,區別其是此套而非彼套,已在相關章節予以介紹。
一片光碟有時只存一檔電子文件,打開光碟,首先看到的是該檔全套電子文件目錄,有時又稱盤內目錄,類似於紙質卷內目錄。
原始資料光碟文件目錄
有時光碟容量大,或是移動硬碟,盤內可分一級、二級目錄,以檔為單位的是一級目錄,類似於案卷目錄,下設的二級目錄是文件目錄。
原始電子資料目錄
(二)編制地質資料案卷目錄
是以保管單位為對象進行登記並編制的目錄,也稱保管單位名冊。分為:原本地質資料案卷目錄、成果地質資料案卷目錄、電子目錄清單、磁帶目錄清單、岩心(岩屑)目錄清單、縮微膠卷目錄清單等。它是館藏機構的地質資料的資產賬。在地質資料管理工作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它是館藏地質資料管理秩序的真實記錄和書面賬冊,是地質資料人工檢索利用的主要工具,是地質資料統計、檢查、清理工作的基礎。也是資料庫系統編制和數據維護與管理的依據。
1.案卷目錄的編制基礎
案卷目錄的編制以地質資料館室的館藏案卷為基礎,它應該顯示出一個全宗單位地質資料館藏實際案卷存在的秩序狀況。目錄編制時應遵守資料卷、盒的排列順序錄入。忠實地反映資料卷、盒排列體系。它有著固定卷、盒秩序和資料卷址的「門牌號」作用。是在資料庫系統檢索到目錄號後找到實體資料的依據。由於該目錄是統計館藏資料的依據,所以地質資料管理人員有時形象地稱其為「賬簿」。
根據地質資料目錄編制實踐,案卷目錄編制分統編和分編兩種。統編,指在一個全宗內只有一本的「賬」,統編目錄中條目之和即為全宗內館藏總量;分編,是指在一個全宗內按類分編有幾本並列的帳,各分編目錄中條目總和反映出全宗館藏卷冊總量。地質資料案卷目錄,通常採用分編方法,分別是原始地質資料案卷目錄、成果地質資料目錄、磁帶目錄和實物地質資料、縮微膠卷等目錄。其中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還可分解為「礦產勘探冊、礦產開發冊、單井冊、理論研究冊等」。按載體分,有紙質資料目錄、電子目錄、實物資料冊、磁帶目錄冊等。如果一個資料室內所有館藏都是原始地質資料(又稱地質檔案室)的,可採取統編方法,只設一本案卷目錄賬簿,從序號「1」開始編起。採取案卷目錄分編方法時,每一類一個分冊,分冊編獨立排序,分別從序號「1」開始編起。
2.目錄編制的形式與結構
案卷目錄的幾種類型:
簿冊式目錄,除封面、扉頁、目次頁、案卷目錄編制說明外,主要內容是目錄表。
封面,由目錄名稱、編制單位、編制時間構成,扉頁中的內容,除了目錄名稱、編制單位和編制日期外,還應有全宗號、目錄冊號、主編人員、領導簽批,並蓋有編制單位印章。目錄名稱一般由全宗單位名稱加目錄標題,目錄標題由目錄類別、期限、密級和「案卷目錄」四個片語構成。
目錄主表的結構例示:
××××地質資料館原本資料案卷目錄(單井冊)
××××地質資料館原本資料案卷目錄(物探冊)
以上第一、二節是對地質資料後期整理通用部分的敘述和總的要求,下面按紙質資料(原本、成果)、磁質資料、實物資料分述,分別針對各種載體不同特點提出後期整理要求。
Ⅶ 地質資料匯交
根據全國地質資料館成果地質資料、原始資料的現行管理方式,建立統一的成果、原始資料目錄清單的上報、清單在線處理(確認驗收合格、修改補充通知、退回通知、資料轉送等)系統及資料庫。全國地質資料館及省級館藏機構分別對匯交到各單位的資料進行處理。建立成果地質資料、原始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在線匯交系統,統一協調全國地質資料館與省級館藏機構的匯交處理工作,確保匯交及處理的信息能及時反饋到國家管理部門。
匯交人將需要匯交的成果地質資料、原始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提交給館藏機構的管理人員,由館藏機構管理人員將目錄清單錄入資料庫。館藏機構依據目錄清單,根據實際資料的接收處理結果,在線完成資料驗收和轉送工作,並將所有處理信息及狀態信息存入資料庫。地質資料主管部門通過監管平台,能及時查看地質資料的匯交結果,根據實時匯交情況進行決策,加強地質資料的管理工作。
通過建立統一的全國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管理與服務信息資料庫,可以保存在整個地質資料匯交業務中形成的管理性數據和後期編錄的服務性數據,並按照誰接收、保管地質資料,誰進行數據採集、錄入的原則,由國家級、省級館藏機構分別承擔各自的資料庫維護工作,包括匯交信息、服務信息和業務管理3個部分的數據。
通過建立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平台,由國家館藏機構在網上統一發布、接收信息,解決地質資料匯交、館藏和服務管理方面的3個問題,並解決國土資源部與省級相關部門間的通訊銜接和上報清單、地質資料的流轉問題,實現地質資料的匯交、接收在線管理。
Ⅷ 一體化地質資料管理系統及數據中心初步設計
劉國華
(遼寧省國土資源廳信息中心)
摘要 本文設計了成果、原始、實物和重要鑽孔資料庫匯交和借閱的一體化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涵蓋了匯交報盤、接收檢查、電子閱覽室、共享服務平台和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設等內容,對目前地質資料信息化應用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思路和辦法。
關鍵詞 一體化 地質資料 信息化 數據中心
0 引言
2002年國務院頒布了《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349號),2003年國土資源部發布《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國土資源部令第16號),實施辦法中明確指出:全國地質資料館,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地質資料館和地質資料保管單位負責建立和維護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系統。
從2002年起,圍繞地質資料信息化管理基礎工作,國土資源部陸續下發了《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2〕93號)、《國土資源部關於印發<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的通知》(國土資發〔2008〕8號)、《國土資源部關於加強地質資料匯交管理的通知》(國土資發〔2010〕32號)、《國土資源部關於印發<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工作方案>的通知》(國土資發〔2010〕113號)、《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原始地質資料管理的通知》(國土資廳辦發〔2012〕57號)和《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全國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13〕88號)。
在國土資源部的統一領導下,經過多年努力,全國地質資料信息化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已初步構建完成了以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共享服務平台、電子閱覽室、油氣委託管理平台、鑽孔資料庫和管理信息系統為內容的「五平台一支撐」格局。但在深入開展以「五平台一支撐」格局的地質資料信息化管理體系建設方面,在執行部制定的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制度及相關標准、規范方面,省級層面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一是成果、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基礎信息內容和標准需要統一。根據一個項目地質工作的不同階段,成果、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反映的內容是截然不同的,但是該項目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的基礎信息應該是統一和共用的。如項目名稱、匯交人及聯系方式、工作性質、工作程度、起始截止時間、工作區起始截止經緯度、項目編號或礦權許可證號、項目來源、原始資料保存單位和實物資料保存單位等。成果、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應該以統一和共用的目錄信息為基礎,分別疊加不同的專用目錄信息,進而形成前後一致、先後關聯的成果、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
二是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建成後的更新與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匯交銜接問題。《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全國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建設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13〕88號)中要求,對於新匯交的電子類地質鑽孔資料,匯交人應將地質鑽孔「三圖一表」轉換生成規定格式電子文件,各省(區、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利用系統軟體將新匯交的數字化後的地質鑽孔「三圖一表」和重要地質鑽孔數據信息著錄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並及時更新和維護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及其服務平台。但是,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由於館藏機構大多不具備專業技術人員,著錄重要地質鑽孔數據工作難以得到很好的實施,並且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後期更新維護工作與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匯交工作相脫節更會帶來許多的麻煩。可以探討的解決辦法是,開發集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與重要地質鑽孔資料庫後期更新於一體的實物地質資料匯交報盤系統,由匯交人組織填報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三圖一表」電子文件和重要地質鑽孔屬性數據,經館藏機構檢查驗收後,直接導入實物地質資料資料庫和重要鑽孔資料庫。
三是一體化電子閱覽室建設問題。要擴展電子閱覽室可以調閱的內容和調閱方法,在成果地質資料電子閱覽的基礎上,增加原始資料、實物資料和重要鑽孔資料庫的電子閱覽。要在以項目為單元調閱的基礎上,增加以區域范圍為單元的調閱方法。
本文通過一體化的設計思路,面向建立完整的匯交、借閱工作流程和地質資料數據中心,探索解決目前地質資料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 一體化地質資料管理信息系統
1.1 一體化地質資料匯交驗收
地質資料包括成果資料、原始資料和實物資料。從匯交的角度來說,實物資料的匯交主要以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為主,按照2013年88號文件,重要鑽孔資料庫的更新也應納入實物資料的匯交范疇,與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一並匯交。因此,一體化地質資料匯交驗收包括一體化匯交報盤、一體化匯交驗收和一體化匯交憑證。
1.1.1 一體化匯交報盤
一體化匯交報盤是整個地質資料信息化管理的基礎和起始原點,是解決匯交工作存在問題的核心,對於後續的電子閱覽室建設、共享服務平台建設和數據中心建設至關重要。圖1 為一體化匯交報盤數據內容。
圖1 一體化匯交報盤數據內容
一體化匯交報盤系統以項目為單元,按照內容和標准統一的原則生產地質資料匯交的電子數據,充分體現資料的完整性和關聯性。
(1)目錄資料庫
其中地質資料目錄基礎信息為成果、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中共用的信息,如:項目名稱、匯交人及聯系方式、工作性質、工作程度、起始截止時間、工作區起始截止經緯度、項目編號或礦權許可證號、項目來源、原始資料保存單位和實物資料保存單位等。
成果地質資料目錄信息為成果目錄資料庫的專用信息,原始地質資料目錄信息為原始目錄資料庫的專用信息,實物地質資料目錄信息為實物目錄資料庫的專用信息。通過專用目錄信息疊加目錄基礎信息,即可產生相應成果、原始和實物目錄資料庫。
(2)資料信息
成果地質資料信息包括文字、圖、表等7類信息和涉密情況登記表。
原始地質資料信息包括底、測、觀、探、樣、試、錄、像、綜、文等10類報告和涉密情況登記表。
實物地質資料信息包括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和重要鑽孔數據,重要鑽孔數據包含三圖一表、項目信息表、鑽孔基礎信息表、鑽孔屬性信息表、鑽孔岩心屬性信息表和涉密情況登記表。其中鑽孔岩心屬性信息表需標注實物資料保管的詳細信息。
(3)匯交報盤標准
匯交報盤數據分為可編輯數據和不可編輯數據,可編輯數據包括目錄數據信息、項目信息表、鑽孔基礎信息表、鑽孔屬性信息表、鑽孔岩心屬性信息表、涉密情況登記表,可編輯數據標准依據國家規范格式。不可編輯數據包括成果地質資料的文字、圖、表等信息,原始地質資料的底、測、觀、探、樣、試、錄、像、綜、文等10類報告信息,重要鑽孔數據的「三圖一表」,不可編輯數據採用PDF格式。
(4)報盤數據合規性檢查
報盤系統自動關聯報盤數據,設置必填項,統一匯交資料的項目區域坐標系,對偏離項目區域的鑽孔坐標進行自動告警。
1.1.2 一體化匯交驗收
一體化匯交驗收流程如圖2所示。
圖2 一體化匯交驗收流程
(1)匯交接收和分發
館藏機構前台受理接收匯交人提交的一體化報盤數據,按類別標注接收的數據,列印受理通知單,分發相關角色檢查,啟動辦理時限控制。將接收的數據按類別標注是一個重要環節,標注分為「首次接收」、「再次接收」、「補正」、「合格」4種狀態,「首次接收」、「再次接收」由前台人員標注,「補正」、「合格」由檢查人員標注。通過狀態標注,確保二次匯交時,前台人員只需導入補正修改的文件,同樣,檢查人員只需要檢查補正修改的文件。
(2)資料檢查和匯總意見
檢查人員接收前台分發的報盤文件,對於檢查通過的文件標注「合格」狀態,未通過的文件標注「補正」狀態,填寫補正意見。檢查意見經匯總後,由前台人員向匯交人發出補正通知,其中補正時間不計入辦理時限控制。
(3)列印匯交憑證和數據入庫
對於驗收合格的匯交資料,一方面由前台列印匯交驗收合格通知書,另一方面將網上報盤數據自動導入地質資料數據中心,並直接供電子閱覽室調閱。
1.2 一體化地質資料電子閱覽室
1.2.1 擴展電子閱覽室的內容
現階段電子閱覽室以成果資料調閱為主,伴隨原始、實物和重要鑽孔資料庫的一體化匯交,電子閱覽室應完整反映和調閱成果、原始、實物和重要鑽孔資料庫資料。
1.2.2 統一報盤信息和電子閱覽室的數據標准
統一報盤信息和電子閱覽室的數據分類,報盤信息和電子閱覽室採用相同的數據組織結構和數據標准,確保匯交檢查合格的數據能直接為電子閱覽室調用。
1.2.3 改進電子閱覽室的調閱模式
1)提供成果目錄資料庫查閱方式。提供以檔案號、項目名稱、工作性質、工作程度、礦權許可證號、礦種等信息為索引的查閱方式。
2)提供按照勘查區塊查閱方式。參照勘查區塊管理方式,將行政轄區劃分經緯度查閱區塊,選擇相應區塊,即可調閱出該區塊下的所有資料。
3)提供自定義范圍查閱方式。通過在行政區底圖上任意編輯區塊,查閱該區塊下的所有資料。
1.3 一體化地質資料共享服務平台
一體化地質資料共享服務平台依託互聯網建設,內網可公開共享信息定期導入地質資料共享服務平台。一體化地質資料共享服務平台提供如下服務:
1)主動公開的地質資料發布服務。
2)成果、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查詢服務。
3)按照經緯度區塊方式或自定義范圍方式,提供地圖檢索查詢服務。
4)館藏機構和地勘機構實物岩心(標本、樣品、光片、薄片等)保存管理系統。
5)實物篩選管理系統。
6)匯交服務,如匯交預訂、補正通知、匯交查詢、匯交公告、催交提示等。
7)微信查詢服務。
2 一體化地質資料數據中心
按照全國國土資源「一張圖」及其核心資料庫建設要求,地質資料數據中心按照目錄資料庫、圖文地質資料資料庫和專題資料庫三大類進行建設,空間數據採用1980西安坐標系、1985國家高程基準、高斯-克呂格投影。
2.1 數據內容
2.1.1 目錄資料庫
目錄資料庫包含成果資料目錄資料庫、原始資料目錄資料庫、實物資料目錄資料庫和重要鑽孔目錄資料庫,各個目錄資料庫中的基礎信息必須是統一和共用的,如項目名稱、匯交人及聯系方式、工作性質、工作程度、起始截止時間、工作區起始截止經緯度、項目編號或礦權許可證號、項目來源等。通過工作區起始截止經緯度和工作程度等信息,建立反映地質勘查區域特徵的空間目錄資料庫,目錄資料庫中需要建立與成果圖文資料庫、原始圖文資料庫、實物資料庫和鑽孔資料庫的索引,實現空間、目錄、圖文信息的關聯。
2.1.2 圖文地質資料資料庫
圖文地質資料資料庫包括成果地質資料圖文資料庫、原始地質資料圖文資料庫和實物資料庫等。
2.1.3 專題資料庫
專題資料庫包括重要鑽孔資料庫、地質工作程度資料庫、礦產地資料庫、1:20萬地質空間資料庫、區域重力資料庫、區域地球化學資料庫、1:20萬自然重砂資料庫、1:20萬數字水文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礦產資源規劃資料庫、地質勘查規劃資料庫、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探礦權/采礦權核查、礦業權設置方案資料庫和礦業權登記資料庫等。
2.2 應用方式
地質資料數據中心主要提供通過空間屬性查閱地質資料的功能,具體如下:
2.2.1 快速瀏覽
通過切片技術,提供對空間目錄資料庫和各種專題資料庫的快速瀏覽,提供單一數據瀏覽、數據對比瀏覽(多窗口對比)、數據疊加瀏覽(在一個窗口中展現多層圖形疊加效果並通過設置圖層透明度實現對比)等3種瀏覽模式,且具備距離丈量、面積計算、屬性信息查詢等功能。
2.2.2 空間查詢
通過區塊或自定義范圍,查詢和展示該空間下的目錄資料庫和專題資料庫,輸出資料清單和屬性信息報告。
3 系統技術框架
一體化地質資料管理系統及數據中心採取工作流和服務方式構建,工作流用於匯交管理和借閱管理,服務方式須符合國土資源「一張圖」及其核心資料庫建設要求(圖3)。
圖3 一體化地質資料管理系統及數據中心架構示意圖
數據層:包括目錄資料庫、圖文資料庫和專題資料庫,其中目錄資料庫和圖文資料庫為非空間資料庫,專題資料庫為空間資料庫,需要將目錄資料庫配置空間屬性。同時建立空間和非空間的數據服務管理平台,實現服務的注冊、發布、授權和監控等功能。
平台層:提供工作流管理、表單管理、角色管理、許可權管理、組件管理和圖形分析等功能。
應用層:包括一體化地質資料匯交驗收管理系統、匯交監管系統、借閱管理系統、電子閱覽室、數據中心瀏覽查詢展示系統和數據交換系統,其中數據交換系統一方面與外網共享服務平台進行數據交換,另一方面實現與全國地質資料館的數據交換。
4 結束語
當前,地質資料管理工作任務繁重,既要進行歷史資料的數字化和重要鑽孔資料庫建設,又要開展原始資料和實物資料的匯交工作。因此,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地質資料進行一體化管理是當前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的必然選擇。解決思路就是「立新補舊並舉」,關鍵在「立新」,通過一體化地質資料管理系統及數據中心的建設和應用,避免產生新的「欠賬」,為「補舊」贏得時間。但圍繞一體化地質資料管理系統及數據中心的建設和應用,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探討,本文僅僅是在總體框架下進行了初步設計,希望從事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的同行共同深入研究。
Ⅸ 原始地質資料和成果地質資料的區別
區別是:原始地質資料是一手為整理歸檔的材料。成果地質資料是經過對原始地版質資料整權理後的資料,方便查閱,補充。
原始地質資料又稱原本地質檔案,是在進行地質工作時直接形成或採集的,反映地質現象或地質體的,以各種載體類型存在的原始記錄、中間性解譯資料,最終地質工作成果原稿等,包括各種有關的文件底圖、底稿、原圖、記錄本等。
成果地質資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是地質工作成果的重要載體和重要基礎要‍素,對相關地質項目的最終驗收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Ⅹ 原本地質資料的後期整理
後期整理是指對經過前期整理後的地質資料,在進館歸檔前,按館藏要求進行的整理。
地質礦產單位對地質研究、礦產勘探、礦產開采、礦山建設有專業性的分工,是環環相扣的鏈條式的協作,同樣一份地質資料,就可能在多家下屬單位存檔。如鑽井工程設計,擬稿在工程設計院,審批和蓋章在上一級主管單位,在工程設計院資料室存原本無可厚非,鑽井工程設計的編寫者理應存檔;鑽井公司是按此設計組織鑽井施工的,是鑽井工程設計的鑽井部分實施操作和執行隊伍,在鑽井過程中,根據施工實際情況,對設計會提出修改的建議,所以鑽井公司將鑽井工程設計歸檔原本也是應當的;錄井公司是按鑽井工程地質設計中的錄井要求組織錄井的,測井公司是按鑽井工程地質設計中的測井技術要求組織測井施工的,同樣測試、化驗分析、試采、采礦都在按鑽井工程地質設計的部署開展工作,它們對鑽井工程地質設計都進行了歸檔。造成了工程設計院、鑽井公司、錄井中公司、測井公司、測試隊等單位多頭歸檔。這在立檔單位來說,保存鑽井工程地質設計是齊全的要求,也方便立檔單位利用。但這些保存的原本地質資料在交到地質資料館即上一級館藏單位後,就造成重復。
還有些輔助性的地質服務單位也保存地質資料,這些文件材料分發給地質服務單位,目的是讓他們做好相關服務與配合工作,僅僅只有局部意義,後期整理必須對此做出安排。原本地質資料的後期整理應從歷史的角度、從大局的考量做出取捨、確定歸檔。
(一)後期整理的質量要求
在保證歸檔文件完整齊全情況下,重復歸檔的必須剔除,已破損的文件材料需要進行修補或調換,字跡不清的要進行復原或復印。紙的質量,書寫材料、裝訂材料必須符合國家對科技檔案的防護和保管要求。
(二)後期整理的工作內容
後期整理的內容主要有:鑒定、局部調整、排列和編目等。
(1)進館資料的鑒定是對原本地質資料價值的分析。在上一章我們已對地質資料鑒定工作做了廣義上的闡述,進一步分析,原本資料、成果資料、磁質資料和實物資料的後期整理各自有著不同的特點,這里只針對原本資料的個性特點補充闡述。
原本地質資料進館後的鑒定,決定著具體某件地質資料是否需要進館保存,決定該件地質資料保管期限是定期保存還是永久保存。鑒定的過程是:挑選有價值的保存,剔除無須保存件。鑒定還能發現歸檔地質資料的缺項,並對相關缺項通過規定程序進行補充。
鑒定的標准,原始地質資料的歸檔與文書檔案的歸檔標准不同,文書檔案歸檔有國家檔案局的標准,《關於機關檔案保管期限的規定》、《文書檔案保管期限表》、《機關文件材料歸檔和不歸檔的范圍》等。地質資料品種豐富,來源復雜,國家沒有統一劃分歸檔與不歸檔的范圍,原始地質資料歸檔大多沒有統一的保管期限表,在一個地質區塊,如果沒有替代性新資料出現,原資料會作為永久期限保存。
地質資料雖然沒有規范性的「不歸檔范圍」,但普遍存在「歸檔清單」,在歸檔清單中列出的原始性地質文件材料有的是必須歸檔,有的是「有則歸」。在勘探開發工程施工中,形成的地質科技文件材料也有固定式的種類和資料名稱,如處理報告、解釋報告、儲量報告、完井報告、測井報告,剖面圖、地質圖、區域井位部署圖、錄井柱狀圖、測井曲線圖等,也便於列出歸檔清單。
在甲乙方的施工合同中,常用這種歸檔清單形式要求移交施工方提交歸檔。這些清單其實就給單個工程劃定了歸檔范圍。
在勘探研究和開發研究或基礎研究課題中,哪些需要歸檔,哪些不需要歸檔,這是原始地質資料鑒定工作的主要內容。作為勘探研究、開發研究或基礎理論研究的成果報告被印刷的科技文件材料,在原本地質資料中只保存定稿(根據終審要求修改的修改稿),其他的一稿、二稿都不在歸檔范圍內。
在地質科技文件材料進館鑒定實踐中,剔除重復件是重要工作。
地質資料的鑒定工作是由資料管理機構和課題或項目管理部門共同進行的。在項目管理部主任和資料館長領導下展開的。正常情況下,組成項目或課題驗收組,對項目或課題形成的地質資料進行鑒定、驗收,並形成驗收意見。
鑒定工作是採用的通用方法:直接鑒定和評審鑒定。
直接鑒定法就是直接審查地質資料。它要求審查人員逐件、逐頁地審查資料,而不是根據目錄清單或地質資料標題判定其保存價值、保存期限和保密級別的准確與否,如這一檔與其他檔是否重復件歸檔、密級標注是否出錯等。在某一單井資料中,鑽井地質工程設計,錄井單位、測井單位交到資料館來的是否重復,一份化驗分析報告分別在單井資料、勘探報告中分別歸檔時,在進入資料館時碰到這種情況應將重復件剔除並在剔除卷註明在其他卷存在的情況。
評審鑒定是由項目單位和驗收單位共同組織的對項目、課題驗收式的鑒定。由主管課題或項目的部門組成評審組,對需要進行驗收的該課題或項目的地質資料做驗收准備,由評審組集體對包括工程質量和地質資料在內的多項內容進行驗收通過。評審組中一般由地質專家、地質資料管理業務鑒定人員、業務技術主管領導組成。在評審會召開之前,地質資料管理業務鑒定人員根據合同條款中應提交的地質資料清單,對需要參加評審的項目或課題地質科技文件材料「過堂」,拾遺補闕、初定密級和保管期限、剔除重復件,「過堂」合格後提交評審組概略審查驗收,形成評審意見。
館內鑒定是由地質資料館組織的一種鑒定方式。一般情況下,不是對進館資料進行鑒定,因為地質資料在進館前已經經過了驗收程序,館內鑒定是地質資料館所存資料定期檢查,對保存期限已過的地質資料的剔除出來,造冊銷毀的過程。有時在非正常情況下,地質資料館也會接收一些未經過鑒定和驗收程序的地質資料,需要對這些地質資料進行仔細檢查和鑒定。如徵集到的地質資料、從即將離退休的人員手中接收的個人收集或積累的地質資料。
館內鑒定必要時可組織專門的鑒定小組,吸收有關專業的專家以辨別資料的真偽和評估價值的重要程度。2010年前後,全國地質資料館組織的「全國地質行業地質資料清理」工作,就是一項館內鑒定工作。先清理成果地質資料,再清理原本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清理完後,提交清理工作總結和清理資料目錄。清理工作成立了清理工作領導小組、清理工作小組,領導小組由地質資料館的主管部門和主管領導組成,清理工作小組由地質、物探、開發、測量等方面專家和地質資料鑒定專家組成,由館長牽頭組織鑒定。
地質資料館對地質資料的鑒定,需要編制一份適用性的或示範性的指導標准,以便館內鑒定開展工作。如本館的「歸檔與不歸檔范圍」、「保管期限表」等。
(2)局部調整是著眼於資料管理更大系統,從歷史角度、勘探技術未來發展,數據重新處理利用的可能性,審視地質資料的潛在價值,調整由工程項目單位或課題研究單位的前期整理基礎上進行的。
調整原則:充分利用前期整理的工作基礎、保持地質資料之間的有機聯系、有利於管理和查找利用。
充分利用前期整理的工作基礎是指以前期整理的次序作為基礎,不要輕易打亂重整。這是因為:前期整理是花了智能資源的,打亂重整會增加工作量,提高人力資源成本和拉長整理工作時間,前期整理過後,成了有序可循,有目可查,有據可依資料群體,保持原有體系是聰明選擇。當今的資料管理已經向前延伸,有的館藏單位實施了前端控制,在有地質資料管理人員指導經過前端整理過的原本地質資料,可整體融入地質資料館體系,只作融入後的少許調整。課題組或項目組進行的前期整理,有時雖然沒有專業地質資料管理人員現場指導,但也有項目驗收和課題評審的關口要過,所以地質資料的質量基本有所保證。對這部分地質資料也應力求保持原有整理秩序。如果動輒改變前期整理秩序,可能質量上有所提高,重新梳理也可能破壞了原有的自然形成規律。所以後期整理著眼於資料館的視覺整體優化。
保持地質資料之間的有機聯系。
第一,是源頭方面的聯系,地質資料產生於同一源頭是根本的有機聯系,如同一台設備的持續鑽井施工記錄,同一工程項目不同專業隊伍鏈式作業,同一課題的多個子課題等。
第二,是時間方面的聯系,源頭出自一處,時間上是連續的,銜接是自然的,中間不能武斷地人為斷開。
第三,是內容方面的聯系。地質工作、礦產勘探與開發有時呈間隙性特點,某一區塊地質勘探項目在某一時段無法繼續下去,可過一段時間或換一個思路或勘探技術有了發展,又重新開展這一區塊的地質勘探工作。產生的地質資料在內容上屬於同類,並在技術上有深化和提高痕跡。如老資料用新的技術方法進行解釋、進行處理,對老井重新測試等,這就需考慮「保持地質資料內容之間的有機聯系」。若是一口井的資料進行重新處理解釋,或用新方法對老井重新測試,在整理時應統籌考慮。在實踐中,一口井的實物資料做化驗測試或分析化驗,過幾年後有研究項目需要,對這口井又進行采樣和新的化驗分析,其化驗分析報告作為這口老井岩心化驗資料的一部分整理是恰當的。
在某一地質區塊里有一礦區,這一礦區里共打六口井,在資料整理時就礦區的六口井考慮建立某種「有機聯系」,甚至於這一礦區的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學勘探、遙感、野外踏勘資料建立有機聯系。
後期整理,關注地質資料間的有機聯系,以組合的群體形式存在和被管理著,能系統地反映出地質工作、礦產勘探開發區域歷史。
有利於管理和查找。保持地質資料之間的有機聯系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能為聯系而硬將其湊合在一起。便於查找和利用才是目的,這也是地質資料管理的出發點。雖說,現在的搜索功能已經很發達,搜索引擎逐步在完善了,只要資料名稱輸入進去,就能查找到相關資料,但筆者認為總不如相關資料排列在一起好,如一口井的資料,要查就在這一檔,利用後歸位也很方便,對歸還後的資料缺還是不缺進行的檢查,排列一下馬上就能看清楚,歸位時不用這里插一件,那兒插一件地分多個乃至幾十個「號」址插入歸位。後期整理應有利於管理和利用。
第一,不同密級的應分盒管理,防止在借閱中無意間泄密。
第二,不同載體的資料,雖然有的聯系非常密切,由於保管條件要求不一樣,需要分庫整理和保管。如地球物理勘探數據磁帶、岩心岩屑、油和水樣標本,盡管與相關紙質資料聯系緊密,由於載體保管條件和要求不同的限制,必須有區別地安排分庫,妥善管理。
我們強調後期整理時需要注意保持地質資料間的有機聯系,卻不能機械地運用保持資料間聯系的原則。應根據情況分別整理,恰當組合,才是最佳選擇。為了避免切斷它們間的有機聯系,可在資料庫或備考表中註明「互見號」予以彌補。
(3)排列和編目是指對進館資料在館內安置的排序和編目。這種排序和編目是對進館資料經過後期再整理,根據重新確定的排序。前期整理有的在基層資料室已經編目,交到上一級資料館後,不是完全推翻前期整理的秩序,後期整理是在前期整理的基礎上進行的。也就是說,這里的排序和編目只對後期調整的進行變動。編目是以前期整理的目錄為藍本,有的資料館後期整理調整變動很少,就直接利用前期整理目錄,只在剔除件備注欄標注,在備考表中說明變動原因與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