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改革開放四十年三大理論成果是什麼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取得了三大最突出的成就:
第一、實行了農村的家庭承包制,
第二、實行了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證券市場,
第三、民營經濟蓬勃興起。
㈡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包括哪些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其中,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拓和奠基之作,「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承上啟下的中間環節,是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
(2)理論成果日益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覆蓋了馬克思本人關於未來社會形態——科學社會主義的全部觀點和全部學說。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包含兩個組成部分,即為現代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包含兩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即政權理論部分),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包含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結構設計;第二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運行原理設計。
㈢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過程中產生了哪些重大的理論成果
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及其指導意義摘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產生了四個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等為主要內容的一系列新時期的新思想。正確理解和詮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全面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歷史經驗,對於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推進理論創新,用以指導21 世紀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詮釋;成果;經驗近代以來, 中國歷史的一條主線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 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和艱難曲折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 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解決中國重大問題過程中得到驗證和發展的歷史。在新的歷史時期,正確理解和詮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深刻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經驗,能深入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規律,更好地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同時,也為當前構建和諧社會,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詮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結合起來,開拓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解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問題,從而形成一種新的理論成果的過程。早在1938 年毛澤東同志就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具體化」。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經驗表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實踐過程。從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審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這一命題,馬克思主義所要結合的對象不僅僅是中國當今時代的某個具體實踐問題,從理論的價值意義、傳播方式諸視角看,這個對象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系統。因而,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要真正做到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就必須認真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傳統的融合
馬克思主義作為形成於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科學理論。若要在中國文化土壤上紮根生長、開花結果,首要一點就是要通過文化背景的移植與中國文化傳統相融合,成為一種從形式到內容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理論,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優秀因子帶有模糊、猜測、玄想的非科學成分,又與封建宗法的、封閉狹隘的小農意識因素混雜在一起。而馬克思主義所具有的科學性、革命性、實踐性的本質特徵,高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子,具有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因子無法比擬的先進性和現實性。這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因子的相融合之處,因此,一方面能夠在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融合中得到認同,另一方面能夠改造、提升中國傳統文化,這就構成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之間相結合的、互動的融合關系。
2.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實踐的結合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實踐的相互結合,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本性,又切合於中國社會實踐的根本要求。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徵,這不僅指實踐范疇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重要地位,還在於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功能。馬克思主義從社會實踐出發把握人類社會及其歷史發展,揭示出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就中國社會實踐的主題和要求看,一個社會在歷史過程不同階段上社會實踐主題和任務的產生,歸根結底是由這一階段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內在環境和外在環境交互作用中形成的錯綜復雜的客觀形勢決定的,能不能以及如何從這種復雜的關系和形勢中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把握這一主題和任務,則取決於這一社會理性力量的自覺、成熟程度。近代中國的救亡運動和革命實踐主題的形成,源於那時內外交困的客觀情勢,但能夠站在時代高度科學地分析認識中國社會,自覺地把握這一主題和任務,提出解決問題的方向、道路、和手段,從而達到理性自覺的,則是毛澤東思想。同樣,中國現代社會改革與發展實踐主題、任務的產生,源於「文化大革命」後客觀形勢和時代發展要求,但能夠科學把握這種客觀情勢,自覺提出這一主題和任務,提供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向、道路和方法的,則是馬克思主義同這種實踐相結合產生的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等」為主要內容的一系列新思想。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實踐之間內在地包含著這樣的關系:中國社會實踐的主題、任務和要求是馬克思主義能夠與之相結合並發生融合的前提和基礎。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過程,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實踐相結合從而形成新理論的過程,這個新理論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開始到現在一共產生了四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它們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新時期以「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等」為主要內容的一系列新思想。
1. 開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事業的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巨變的理論成果。在舊中國這樣的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緊密結合當時的中國國情和時代條件,尋找適合中國實際的革命道路,並作出科學的理論概括,這是關系中國革命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也是無產階級革命史上極其復雜的難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中國社會形態和階級狀況,經過艱苦的實踐和探索,明確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任務和動力,制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開辟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領導中國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在以後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等方面,繼續以獨創性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形成了具有鮮明特點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
2.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鄧小平理論
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破除思想僵化,沖破個人崇拜的束縛,在黨內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此基礎上,將黨和國家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做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並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嶄新命題。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就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以鄧小平南巡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為標志,中國共產黨人進一步總結我國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總結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鮮經驗,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又從理論上做出了一系列新的回答和概括,使鄧小平理論進一步系統化,從而走向成熟。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巨變的偉大成果。
3. 迎接新世紀挑戰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前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在繼續。在當今世界,政治多極化趨勢日益明顯,經濟全球化不可阻擋,科技革命化突飛猛進。在國內,改革進入攻堅階段,發展處在關鍵時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促使經濟、政治、社會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具體表現為社會經濟成分、組成形式、分配方式和就業方式日益多樣化。在黨內,黨員隊伍的數量和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黨員幹部隊伍正在進行整體性新老交替,黨的建設存在同新形勢新任務不相適應的問題。世情、國情、黨情發生的三個重大變化,這一切既給領導人民並長期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帶來了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考驗著黨的執政能力。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以江總書記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准確把握時代特徵,科學判斷我黨所處的歷史方位,集中全黨智慧,進一步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逐步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回應了世情、國情、黨情的重大變化提出的嶄新課題,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中國共產黨永葆先進性的政治宣言和執政興國的指導思想,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新的理論成果。
4. 以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等為主要內容的一系列新思想以胡總書記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現代化建設進入新時期的背景下知難而進,勇於創新,大膽探索,一方面繼續以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向前推進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另一方面又根據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要求,提出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等一系列新思想。這一系列新思想,在實踐上,有助於我國在戰略機遇與矛盾凸顯的關鍵時期,以更加寬廣的世界眼光,立足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和諧,開創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的新局面;在理論上,進一步揭示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內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新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當代化的新成果。
總之,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等」為主要內容的一系列新時期新思想,雖然形成於不同歷史時期,但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果,都是以解決不同時代課題為使命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㈣ 新中國由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這一發展歷史中最新的理論成果和指導思想是什麼
理論成果
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在新的發展階段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伴隨這一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探索,致力於中國強起來的政治經濟學,是蘊含其中不可或缺的重大思想理論創新成果。
指導思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是創新與發展的理論和實踐主題。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改革開放新的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創造性地拓展了當代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新視野,豐富體系新內涵,打下新發展階段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理論基礎。
(4)理論成果日益擴展閱讀:
具體實踐
1、在制度建設上,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斷變化的新特徵,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2、在改革方向上,堅持辯證法和兩點論,聚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重點在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上下功夫。
3、在對外開放上,積極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破解世界發展的難題與挑戰。這些重要理論創新成果,不斷激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日益強大的生機與活力,引領中華民族在由富變強的征程中砥礪前行。
㈤ 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命題,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統、深刻地理解和堅定不移地堅持這一理論體系,對於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譜寫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歷史回顧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 1、對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始於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 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時候,毛澤東提出,現在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要進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找到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毛澤東的這種探索進行得斷斷續續而且艱難曲折,但卻取得了一些積極的思想成果,其中尤以《論十大關系》、《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論著中提出的一些重要思想最為突出。 1957年下半年,在國際國內出現的一些復雜形勢和重大事件的沖擊,再加上對新生的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規律缺乏充分的認識和把握,毛澤東對國內階級斗爭形勢作出了與客觀實際日益相悖的錯誤估計,在指導思想上發生了偏離,使他對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離開了正確的方向:在1958年發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在1966年發動「文化大革命」。但毛澤東對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艱辛探索,為中國共產黨在以後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中國實際相結合,創造了前提。 2、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面對十年「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危難局面,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首先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沖破「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科學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徹底否定「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理論和實踐,把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實行改革開放,在領導中國黨和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制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賦予中國社會主義和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以新的起點與動力。 鄧小平理論包含有一系列具有開創性的思想,而首要的基本問題,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㈥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版理論體系。
毛澤東權思想是由毛澤東倡導並在二十世紀中國革命中大范圍實踐的一種政治、軍事、發展理論,一般認為其為馬列主義在中國的發展。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命題,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
(6)理論成果日益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現實相結合,不斷形成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過程。
具體來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和中國優秀的歷史傳統文化相結合,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又發展馬克思主義。
第一,馬克思主義在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是具體的。第二,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和歷史經驗提升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第三,馬克思主義植根於中國優秀文化。
㈦ 如何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理論成果
與時俱進推進理論創新,是我們黨始終保持生機活力的重要保證。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科學發展觀體現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發展新要求,具有強烈的時代性
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取決於理論滿足需要的程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以億萬人民群眾為主體,具有一往無前的創造性,總是在前進中開辟認識真理的道路。科學發展觀就是在深刻把握我國基本國情和新的階段性特徵,深刻分析國際形勢、順應世界發展趨勢、借鑒國外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進入發展關鍵期、改革攻堅期、矛盾凸顯期,經濟社會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日益突出,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體制機制弊端日益顯現,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形勢嚴峻,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質量、低效益的粗放發展方式難以為繼。抓緊解決這些問題,走出一條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之路,呼喚新的理論指導。科學發展觀以全新的視野,對當代中國發展遇到的一系列重大現實問題作出科學回答。提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新活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培育開放型經濟新優勢,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更多依靠城鄉區域發展協調互動。強調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並促進這「四化」同步發展,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強調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不斷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等等。這些科學發展觀所蘊涵的新的發展理念,對於把握發展規律,破解當代中國發展難題,無疑是至關重要和十分及時的。
新世紀以來,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革命加速推進,全球和區域合作方興未艾,國與國相互依存日益緊密,當代中國同世界各國關系發生歷史性變化,我們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前所未有,但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際經濟形勢出現兩個明顯趨勢:一個是,全球經濟正進入深度調整和轉型期。發達國家紛紛推出「再工業化」戰略,力圖搶占發展實體經濟的制高點。發展中國家也加大科技投入,加速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和技術,謀求實現跨越式發展。美歐日等西方發達國家試圖重塑國際貿易更高標准與投資新規則,以應對新興經濟體的挑戰。這其中既隱藏著合作機遇,又蘊含著競爭壓力。另一個是,一些國家發展模式出現這樣那樣問題,其中既有一些發達國家過度消費、過度虛擬、過度杠桿化,最終導致房地產泡沫破滅的教訓,也有一些拉美國家收入分配兩極分化、社會矛盾加劇,最終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警示。深刻認識國際形勢發展變化給我國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在抓住機遇、應對挑戰中贏得主動,在借鑒別國經驗教訓基礎上贏得優勢,需要有新的視野、新的戰略。科學發展觀以寬闊的世界眼光對這些重大問題進行科學闡述,強調必須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把握好國內產業和國際產業分工,促進我國發展和各國共同發展的良性互動;強調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強調必須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轉變。凡此等等,這些重要論述,對於准確把握當今世界發展大勢,在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中實現我國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㈧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有哪些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品質所決定的。深入學習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將之應用於中國的具體的環境,使之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聯,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要使命。
㈨ 什麼是理論成果
指人們發揮理論的指導作用,取得了一系列建設成果。
理論是指人們關於事物知識的理解和專論述。成屬果指學習、工作、勞動上的成效和成績。
在某一活動領域中通過概念作家的聯系進行邏輯思維,管理,聯系客觀實際,推演出正確的概念,形成原理,經過對眾多事物的短期或者長期的實踐觀察和大腦思維的總結,對某一事物過程中的關鍵因素的提取而形成的一套簡化的描述事物演變過程的模型,稱理論成果。
(9)理論成果日益擴展閱讀:
理論成果示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長期實踐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新時期開創的,也是建立在黨長期奮斗基礎上的,是由黨的幾代中央領導集體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接力探索取得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使中國快速發展起來,使中國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來,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黨和國家的長期實踐充分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團結的旗幟、奮進的旗幟、勝利的旗幟。
㈩ 如何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科學發展觀體現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發展新要求,具有強烈的時代性。科學發展觀就是在深刻把握我國基本國情和新的階段性特徵,深刻分析國際形勢、順應世界發展趨勢、借鑒國外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進入發展關鍵期、改革攻堅期、矛盾凸顯期,經濟社會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日益突出,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體制機制弊端日益顯現,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形勢嚴峻,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質量、低效益的粗放發展方式難以為繼。
科學發展觀以全新的視野,對當代中國發展遇到的一系列重大現實問題作出科學回答。
提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新活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培育開放型經濟新優勢。
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更多依靠城鄉區域發展協調互動。
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資料來源:人民網:何毅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