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規劃項目建設自查報告

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規劃項目建設自查報告

發布時間:2022-04-26 07:50:01

① 紀檢部工作總結未來規劃一兩百字就行

半年來,巡田紀委在鄉黨委的領導和縣紀委的指導下,緊緊圍繞中心工作,把黨風廉政建設、反腐敗工作和作風建設年活動工作擺在突出位置來抓,為全鄉各項事業的持續、協調發展提供重要的政治和紀律保證。
上半年工作總結
一、狠抓責任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不斷深入
一是完善和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印發了《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分工》,簽訂《黨風廉政建設責任狀》,將黨風廉政建設全面工作細化成條塊,明確主管領導、責任部門和參與對象,確保了黨風廉政建設各個環節有人抓、有人管。鄉與各村及各站所簽訂了黨風廉政建設責任狀,明確了各自的責任義務,形成了互相負責、相互監督的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網路,促進了工作的有效落實。
二是以中心工作促進黨廉政建設的同步推進。把黨風廉政責任制工作與鄉村兩級換屆,重點項目建設、產業發展和計劃生育等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利用召各類會議的機會,對黨風廉政建設進行部署、檢查,使黨風廉政建設與鄉中心工作同步推進。
三是以廉政考核為抓手強化監管。發揮機關作風和效能建設監督員及村級紀檢委員的作用,制訂了鄉黨政班子成員,站所負責人述職述廉和村黨支書記抓黨建雙向述職等制度,增強鄉機關幹部和村幹部廉潔意識和辦事效率,把年度考核結果與機關幹部和各村工作業績、年終獎勵懲處、選拔任用和年底績效獎金發放的持鈞。 「總結王-zongjiewang」
二、狠抓幹部隊伍建設,鄉機關和站所的行政效能不斷提升
(一)、完成了鄉村兩級班子換屆,配優配強鄉村紀檢幹部。
3月28日我鄉召開了中共巡田鄉第十二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新一屆紀委班子。5月份,我鄉17個村均通過選舉方式產生了新的村級紀委委員。換屆過程中,嚴肅了換屆紀律,確保了風清氣正的換屆環境,嚴格貫徹執村黨支部侯選人的「七選七不選」及村民委員會侯選人的推選「五選十不選」的標准,嚴把侯選人入口關,通過依法民主公開選舉,配優配強了鄉村紀檢幹部隊伍,為各項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二)、狠抓學習型機關創建,提升幹部素質
以創建學習型機關和學習型黨組織為抓手,堅持每月月初組織黨政班子成員集中學習,月底組織全體幹部、職工集中學習。集中學習時黨政主要領導對前一個月工作進行小結,各片對片內工作進行小結套,幹部人個對階段工作進行匯報。通過加強學習,全鄉幹部的綜合素質有了一定的提升
(三)、抓幹部管理,轉變幹部作風,提高行政效能。
實行「兩片兩線」管理模式,實行片(線)長負責制,把各項工作分解到片,落實到崗,明確到人。推行衡陽市「三有兩評」工作法,強化幹部上班值班
「三制」管理。即上班實行簽到制,出差、請假實行事前登記制,出勤結果月底通報制。要求幹部每月出勤22天以上,住宿18晚以上。由於制度完善,責任明確,機關幹部作風明顯好轉,機關效能進一步提高,營造了幹事創業的良好氛圍。
(四)、抓村幹部教育培訓,規范村幹部管理
重視對村幹部教育培訓,七月底開展了村支兩委幹部任前教育培訓,鄉里制訂出台了《巡田鄉村幹部管理辦法》,頒布了規范村幹部日常行為的「十條禁令」,堅持用制度管人,強化了村幹部的規范化管理。
三、注重廉政思想教育,認真推行黨務公開
把對黨員幹部的思想教育作為反腐倡廉和黨風廉政建設的治本措施常抓不懈。積極推進黨務公開、在全鄉20個黨支部全面推行黨務工作工作,並以此為平台推進廉政文化理論宣傳。
三、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妥善處理來信來訪
設立信訪接待點,公布受理電話,暢通信訪渠道。做到每月排摸調處各種不安定因素,及時消除信訪苗頭,對來電、來訪及時調處辦結,有效預防越級上訪和重復信訪,維護了社會穩定。上半年,成功辦結了石山和臘元村群眾反映的村級財務管理不規范的問題,大禾村、柳山村群眾反映的在選舉過程程序不當問題,上半年受[FS:PAGE]理來信來電來訪5件,辦結4件,一件正在辦理中。
四、嚴格審計監督和執法監察。年初制訂下發了財務清理審計工作實施方案,成立專門班子,逐村完成了全鄉17個村的屆期財務清理審計;對機關、財政所、畜牧站、計生辦和民政辦上半年財務進行了審計。加強了對天寶銻礦、石井現代煙草農業和207國道等重點項目實施的環境優化和工作監管,促成了天寶銻礦成功續約,石井現代煙草農業項目施利完工並代表縣里迎接了省市驗收。對退耕還林和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資金使用情況進行了專項檢查;規范公車購置使用,公務接待和公費出差等「三公」消費,切實降低行政成本;推行村級零接待制度;對涉農資金專項使用、減負進行監督;對石井、臘元、石山等4個行政村重大事項民主決策、黨務政務公開等工作進行了檢查,使村級事務管理逐步向民主化發展,重大事項和工程項目監督更加有力。
半年來,我鄉的紀檢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對黨員幹部的廉政教育不夠。由於我鄉民風較差,工作繁雜,幹部人手不夠,為忙於事務,學習上多是以會代學,以致學習不夠。
二是部分幹部對黨風廉政建設認識不到位。鄉幹部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經濟社會發展上,對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沒有把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擺到重要的位置。
三是黨風廉政建設制度不完善。表現在制度操作性不強,缺乏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如村務公開工作雖然實行多年,但普遍存在重形式輕實效的現象,村級財務開支審批隨意性較大,造成開支局部失控現象。
四是對黨風廉政建設的監督不健全。部分基層農村黨員幹部頭腦中法律意識淡薄,民主監督意識較差,一些農村工程項目承包隨意性大,村級財務以及村集體財產的處置透明度較低,使群眾對黨員幹部產生不信任的情緒,激化了社會矛盾,財時也容易滋生腐敗。
五、查辦案件力度不夠。尚未完成辦案任務。
下半年的工作打算
一、加大教育預防,增強黨員幹部拒腐防變能力。建立黨員幹部反腐倡廉教育的長效機制,加大黨風廉政宣傳教育,加強黨員幹部的黨性修養和道德修養,築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不斷提高黨員幹部尤其是黨員領導幹部帶頭遵守黨紀政紀國法的自覺性,增強黨員幹部拒腐防變的能力。
二、堅持反腐倡廉,推進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落實。一要確保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落到實處。強化黨委、政府主要領導的責任,強化職能部門齊抓共管的責任,強化鄉紀委協調的責任,形成黨政齊抓共管的格局。二要努力提高基層組織黨風廉政建設水平。加強基層黨風黨性教育,努力提高基層黨員黨性意識,加強鄉村幹部培訓,提高基層黨員幹部抓組織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的能力。三要逐步建立黨風廉政建設長效機制。要針對機關、部門、村不同特點,探索建立各類黨員幹部教育、監督的長效機制。機關要突出勤廉作風監督考核機制,行政村要突出民主決策監督機制,通過解決關鍵問題,推進全面進步。
三、從嚴執紀,加大查辦違紀案件力度。一是了解民情,加強信訪調處。認真排摸信訪舉報,暢通信訪舉報渠道,發揮村情社情分析會制度的作用,針對重點、難點問題,提前介入,及時進行調處,化解矛盾。二是突出重點,強化監督。突出對村主要領導、重點項目管理等工作人員的監管。三是懲防結合,查辦1至2個案件。9月前,要積極尋找案源,查辦1至2個案件,做到查處一起案件,完善一套制度,教育一批幹部。
四、加強自身建設,提高紀檢工作水平。把思想政治建設放在首位,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加強鄉村紀檢幹部業務培訓,提高履行職責的能力。努力建成一支高素質鄉村紀檢幹部隊伍,以適應新形勢下黨風廉正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需要。
五、完成信息報送任務。

② 退耕還林的成效

2008年—2011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專項資金462億元鞏固退耕還林成果。 各項建設任務內進展良好,容促進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取得了明顯成效。
據發展改革委介紹,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項目取得了明顯成效,主要表現在5個方面:林木保存率保持在較高水平;退耕農戶口糧自給能力進一步增強;退耕農戶收入快速增長;退耕農戶生活方式發生可喜變化;退耕農戶長遠生計有了基本保障。

③ 我家退耕退了十來年,一直都沒有補貼過,難道是我們江西沒有退耕還林補貼

一直都有,以下是江西省貫徹國務院退耕還林政策通知的實施意見內容(贛府發[2007]28號):
現行退耕還林糧食和生活費補助期滿後,國家繼續對退耕地還林給予現金補助。補助標准為:每畝退耕地每年補助現金105元。原每畝退耕地每年20元生活補助費,繼續直接補助給退耕農戶,並與管護任務掛鉤。補助期為:還生態林補助8年,還經濟林補助5年。
一、開展歷年退耕還林核查。要求省林業廳組織力量對全省各工程縣歷年退耕還林實施情況進行全面核查,對驗收合格的面積,及時兌現補助;對造林質量和補助資金發放問題突出的,責令縣級人民政府限期整改。對整改不合格的,將調整任務和資金。

二、規范政策補助分配。對現行退耕還林糧食和生活補助,原則上仍按照承包戶和退耕戶已簽合同進行分配。對原補助期滿後,國家繼續對退耕農戶的補助,必須直接補助給原退耕土地承包經營權人。每畝退耕地每年20元的生活費補助與管護任務掛鉤,退耕戶自退自管的,由退耕戶享受生活費補助,退耕戶委託或轉讓他人管護的,由退耕戶與管護責任主體協商並簽訂管護合同,明確資金分配方式並落實管護責任。

三、及時兌現政策。退耕還林補助政策根據驗收結果兌現。凡2006年底前退耕還林糧食和生活費補助政策已經期滿的,從2007年起發放補助,2007年以後到期的,從次年起發放補助。

四、做好退耕還林確權發證工作。退耕還林地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按照《森林法》和《退耕還林條例》的有關規定,對退耕還林後的林地和林木進行登記造冊,發放林權證,依法確認其所有權和使用權。對退耕地原承包經營權人發放林地使用權證明和森林、林木所有權證。

五、及時開展退耕還林補植補造。補植補造的重點安排在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等主要交通干線兩側。以薪炭林和節柴灶為重點,搞好退耕還林地區的農村能源建設。繼續推進生態移民,重點是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內不具備生存條件的深山區群眾。強化退耕還林生物防火和病蟲害防治。以上工作,由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資金給予補助。

六、落實好退耕還林工作經費。各級財政按退耕還林面積每年每畝2元的標准安排工作經費,其中省財政安排1元,市、縣財政各安排0.5元。省財政安排的工作經費主要用於省本級和縣級退耕還林工作經費補助。省財政對各地退耕還林工作經費的補助與地方工作經費到位情況掛鉤。

七、加大對退耕還林接續產業的資金扶持。堅持以促進農民增收為中心,大力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在退耕還林地區著力發展油茶、毛竹、果業、茶葉、木本葯材、林下經濟作物等接續產業,並安排專項資金予以補助。

八、明確政府和部門責任。退耕還林工程實行各級政府負責制,由各級人民政府對本地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解決退耕農戶長遠生計工作負總責,層層落實目標和責任,逐縣、逐鄉、逐戶、逐地塊狠抓落實。各級發改委負責退耕還林建設和鞏固成果專項資金規劃的編制、審核和計劃下達;財政部門負責資金的撥付、相關配套經費的落實和監督管理;林業部門負責退耕還林任務和鞏固成果專項規劃的組織實施及檢查驗收。國土、農業、審計、監察等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加強協調,密切配合,充分發揮部門優勢,共同做好退耕還林工作。

④ 什麼是退耕還林

退耕還林就是從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出發,將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計劃、有步驟地停止耕種,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因地制宜地植樹造林,恢復森林植被。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坡耕地退耕還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1999年,四川、陝西、甘肅3省率先開展了退耕還林試點,由此揭開了我國退耕還林的序幕。
2002年1月10日,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公室召開退耕還林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確定全面啟動退耕還林工程。2002年4月11日,國務院發出《關於進一步完善退耕還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見》。[1]
中文名
退耕還林
目的
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出發
背景
中國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嚴重,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頻頻發生
成果
1999年—2008年,中國累計實施退耕還林任務4.03億畝
相關法規
《關於進一步完善退耕還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見》
快速
導航
政策介紹范圍遵循原則優惠政策退耕區成效條例
介紹
長期以來,由於盲目毀林開墾和進行陡坡地、沙化地耕種,造成了我國嚴重的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洪澇、乾旱、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頻頻發生,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國家的生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1]
退耕還林是指從保護和改善西部生態環境出發,將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沙化的耕地,有計劃、分步驟地停止耕種;本著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喬灌草結合的原則,因地制宜地造林種草,恢復林草植被。國家實行退耕還林資金和糧食補貼制度,國家按照核定的退耕地還林面積,在一定期限內無償向退耕還林者提供適當的補助糧食、種苗造林費和現金(生活費)補助。黃河流域以及北方地區,每畝退耕地每年補助原糧100公斤、現金20元,還生態林的至少補助8年,還經濟林的補助5年,還草的補助2年。每畝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補助種苗造林費50元。
政策介紹
綜述
退耕還林是我國實施西部開發戰略的重要政策之一,其基本政策措施是「退耕還林,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
依據:生物群落可以演替,人類活動可影響群落的演替。
封山綠化
就是對工程區內的現有林草植被採取封禁措施嚴加保護,對宜林荒山荒地盡快恢復林草植被,並實行嚴格管護,確保綠化成果。
以糧代賑
就是對退耕還林的農戶,國家按一定標准無償提供糧食,實行以糧食換生態,保證農民退耕之後吃飯有保障,收入不減少,以調動農民退耕還林還草的積極性。個體承包:就是將造林種草和植被保護的任務,採取承包的方式,落實到戶、到人,按照「誰退耕、誰造林、誰經營、誰受益」的政策,具體以責任制的形式,明確造林種草者權益,落實管護措施,責權利掛鉤,使群眾在獲得利益的同時,為生態環境建設做貢獻。
「退耕還林」曾作為中國國策落實。
范圍
退耕還林地是指水土流失嚴重和產量低而不穩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其標準是:山區、丘陵區;水土流失嚴重,糧食產量低而不穩、坡度在6度以上、農民已經承包或延包的坡耕地;平原區;風沙危害嚴重、糧食產量低而不穩、農民已經承包的沙化耕地。只要具備條件、農民自願,應擴大退耕還林規模,能退多少退多少。尚未承包到戶及休耕的坡耕地、沙荒地,不納入退耕還林的范圍,可作為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遵循原則
1.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突出重點、注重實效;
2.政策引導和農民自願退耕相結合,誰退耕、誰造林、誰經營、誰受益;
3.遵循自然規律,因地制宜,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綜合治理;
4.建設與保護並重,防止邊治理邊破壞;
5.逐步改善退耕還林者的生活條件。
優惠政策
政策內容
1、要實行退耕還林、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人承包的政策措施,把握林權是核心,給糧是關鍵,種苗要先行,幹部是保證的主要環節,集中連片,形成規模,達到退得下,穩得住,能致富,不反彈。
退耕還林
2、補助政策
退耕地還林補助標准
糧食:黃河和海河流域每畝退耕地每年200斤,長江和淮河流域每畝退耕地每年300斤。補助糧食一般為小麥原糧,不同地區確需調整糧食供應品種的由省政府確定,補助糧食必須達到國家規定的質量標准。補助年限:還草補助2年,經濟林補助5年,生態林補助暫按8年計算。
現金:每畝退耕地每年補助現金20元。補助年限和糧食補助相同。
新一輪退耕還林每畝退耕地補助1200元,五年內分三次下達,第一年500元,第三年300元,第五年400元;退耕還草每畝退耕地補助850元,三年內分兩次下達,第一年450元,第三年400元。[2]
種苗和造林費:每畝一次性補助50元。
宜林荒山荒地、荒灘、荒沙造林補助標准,只補助種苗和造林費,每畝一次性補助50元。
3、免徵農業稅。對應稅耕地,自退耕之年起,不再徵收農業稅。
4、退耕地造林後,禁止間作糧食和蔬菜。在確保地表植被完整,減少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可採取林果間作、林葯間作、林竹間作、林草間作、灌草間作等模式,實行立體經營。
5、退耕還林要以營造生態林為主,營造的生態林比例以縣為核算單位,不得低於80%,經濟林比例不得超過20%。坡度在25度以上的坡耕地(含梯田)、水土流失嚴重或泛風沙嚴重、及一切生態地位重要地區必須營造生態林,要按照先陡坡後緩坡的原則進行退耕還林,還林後實行封山管護。在雨量較多,生物生長量高的緩坡地區,可大力發展速生豐產林、竹林和生態經濟兼用林,適當發展經濟林,對超過20%的經濟林地,只補助種苗費。
6、退耕還林糧款補助對象為實施退耕還林的個體農戶。尚未承包到戶及休耕的坡耕地、沙荒地、荒灘地造林,只給予每畝50元的種苗補助。
7、實施退耕還林後,必須確保退耕農戶享有在退耕土地和宜林荒山荒地上種植的林木所有權,並依法履行土地用途變更手續,由當地縣級人民政府發放林權證。
8、對退耕農戶不得以任何形式將補助糧食折算成現金或者代金券發放;種苗和造林補助費發放形式,由各地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要尊重退耕戶的意願,其費用只能用於種苗、造林補助。
9、退耕農戶在完成現有耕地還林後,由縣或鄉統一組織,應繼續在宜林荒山、荒沙、荒地造林。
10、退耕還林後必須實行封山禁牧、舍飼圈養,管護好林地免受人畜危害,確保造林的成活率、保存率。
政策兌現
各地應將國家下達的年度退耕還林任務逐級落實到戶,並分戶建卡、簽訂合同。由農戶按規定的數量和進度進行造林和管理。造林後,由地方政府統一組織檢查驗收,填寫《農戶退耕還林手冊》。農戶憑《農戶退耕還林手冊》,到當地糧管所領取糧食,到財政所領取補助現金。退耕還林後,確需撫育間伐或採伐更新的,必須依法辦理有關手續,不得自行砍伐。
退耕區
困難
退耕區多屬於自然環境惡劣、交通不便的山區或半山區,平川穀地很少,我們調查的市縣平地多在10%以下,山地和丘陵地佔90%以上,這種自然環境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水土流失。以神池縣為例,全縣水土流失面積127740公頃,佔到土地總面積的88.6%,年侵蝕模數8900~22000噸/平方公里,年流失肥土1957.3萬噸,全氮含量約4.6萬噸碳銨,速磷含量858噸過磷酸鈣。水土流失使退耕區的耕地變得更加貧瘠,糧食平均每市畝產量只有150斤左右。
退耕區另一個對人口生存影響較大的普遍現象是乾旱。以忻州市為例,大部分地區春旱每2~3年一遇,夏旱每3~5年一遇。而且旱災發生的頻率變化是由低到高,逐年增多。1571年到1670年的一百年中,共出現29個旱年,機率為29%,其中大旱年10個,機率為10%;1871年至1970年的一百年間,共出現過33個旱年,機率為33%,其中大旱年13個,機率為13%;1951年至1974年的24年間共出現過11個旱年,機率高達45.8%,其中大旱年4個,機率為16.7%。據有關史料記載,忻州境內連續乾旱三四年甚至四五年也是常有的事。1990年至2001年的12年間,共發生旱年6個,機率達50%。1999年至2001年的三年大旱,糧食減產五成以上,許多農村幾乎顆粒無收。1999年的大旱災使方山縣8.1萬人全部返貧,返貧率達100%。
由於連年乾旱,退耕區缺水現象十分嚴重,不少山區村莊水源枯竭,人畜吃水非常困難。五寨縣的峰子頭村,深溝中的泉水由於天旱已枯竭兩年,人畜吃水全靠在10公里以外的縣城拉水,每車6.5噸,120元。如果家裡養有牛羊的,一年差不多需要10車水。不少家庭都承受不起。
變化特點
在中國的多數地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建設用地增多,耕地面積不斷減少。但在大家所調查的退耕區中,多數表現為相反的情況,即耕地面積存在增加的現象。例如,呂梁地區2001年有耕地57公頃,分別比1980年和1949年多出95413公頃和15613公頃;柳林縣2001年耕地面積為46153公頃,分別比1980年和1949年多出7626公頃和1086公頃;方山縣2001年有耕地25500公頃,分別比1980年和1949年多出8200公頃和2047公頃;神池縣2001年有耕地59520公頃,分別比1980年和1949年多出8587公頃和15553公頃。據了解,耕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毀林(草)開荒。雖然這些地區的耕地總面積存在增加的情況,但在人均耕地面積上卻與其他地方表現為同一傾向,即:人均耕地在不斷地減少。這是由於人口的不斷增加所致。
退耕還林使耕地減少,人口的增加使耕地的需求量增加。人口與耕地比例的變動使耕地變得更加緊張。呂梁地區3年共有退耕還林任務2727公頃,人均減少耕地0.008公頃,忻州市有任務3007公頃,人均減少耕地0.01公頃。根據各地的「十五」人口規劃,到2005年,呂梁的人口為354.44萬人,忻州為310.39人,柳林縣為29.02萬人,方山縣為14.06萬人,神池縣為10.74萬人,五寨縣為11.64萬人。屆時按2001年的耕地總面積不變計算,人均耕地將分別降為0.16公頃、0.22公頃、0.16公頃、0.18公頃、0.55公頃、0.33公頃。按照這樣的人口增長速度,加上耕地佔用,2015年呂梁地區人均耕地將可能下降到0.14公頃以下。
糧食
北方的退耕區多屬乾旱或半乾旱區,乾旱發生的頻率高而且嚴重,從而對當地的糧食生產造成極大的影響,年與年之間的糧食產量波動很大是該類地區最大的特點。以呂梁地區為例,1990年以來的糧食產量超過100萬噸的年份有3個,最高為1996年,110.75萬噸。而產量在50多萬噸及以下的年份也有3個,其產量不及最高年份的50%,最低的2001年產量只有40.24萬噸,僅為最高年份的36.33%。柳林縣1990年以來的年度之間糧食產量波動更大,最低的2001年產量僅543.6萬公斤,只有最高年1996年7139.2萬公斤的7.61%,人均糧食只有19.05公斤。所調查的幾個縣2001年的人均糧食均不足100公斤。
上述表明,退耕區的人口生存條件是比較差的。由於自然環境條件所限,不少成災年份對人口的生存影響很大。退耕區自然條件現狀的形成與歷史上人口的增長和活動關系密切,同時也與今後人口的發展關系密切。
成效
2008年—2011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專項資金462億元鞏固退耕還林成果。[3]各項建設任務進展良好,促進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取得了明顯成效。[4]
據發展改革委介紹,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項目取得了明顯成效,主要表現在5個方面:林木保存率保持在較高水平;退耕農戶口糧自給能力進一步增強;退耕農戶收入快速增長;退耕農戶生活方式發生可喜變化;退耕農戶長遠生計有了基本保障。[4]
2002年12月6日國務院第66次常務會議通過《退耕還林條例》,標志著退耕還林從此步入了法制化管理軌道。這項浩大的生態工程在全國2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1580個縣全面啟動,預計到2010年時總投資將超過1000億元。工程完成後,長江上游、黃河中上游等地區75%的坡耕地和46%的沙化耕地將被林草覆蓋,這些地區的生態環境有望得到明顯改善。
數據顯示,1999年—2008年,全國累計實施退耕還林任務4.03億畝,其中退耕地造林1.39億畝,荒山荒地造林2.37億畝,封山育林0.27億畝。工程范圍涉及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3200萬農戶、1.24億農民。
退耕還林工程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上投資最大、政策性最強、涉及面最廣、群眾參與程度最高的一項重大生態工程,為我國在世界生態建設史上寫下絢爛的一筆。[1]
條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規范退耕還林活動,保護退耕還林者的合法權益,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改善生態環境,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國務院批准規劃范圍內的退耕還林活動,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嚴格執行「退耕還林、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政策措施。
退耕還林條例
第四條退耕還林必須堅持生態優先。退耕還林應當與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防治水土流失、保護和建設基本農田、提高糧食單產,加強農村能源建設,實施生態移民相結合。
第五條退耕還林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突出重點、注重實效;
(二)政策引導和農民自願退耕相結合,誰退耕、誰造林、誰經營、誰受益;
(三)遵循自然規律,因地制宜,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綜合治理;
(四)建設與保護並重,防止邊治理邊破壞;
(五)逐步改善退耕還林者的生活條件。
第六條國務院西部開發工作機構負責退耕還林工作的綜合協調,組織有關部門研究制定退耕還林有關政策、辦法,組織和協調退耕還林總體規劃的落實;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編制退耕還林總體規劃、年度計劃,主管全國退耕還林的實施工作,負責退耕還林工作的指導和監督檢查;國務院發展計劃部門會同有關部門負責退耕還林總體規劃的審核、計劃的匯總、基建年度計劃的編制和綜合平衡;國務院財政主管部門負責退耕還林中央財政補助資金的安排和監督管理;國務院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已墾草場的退耕還草以及天然草場的恢復和建設有關規劃、計劃的編制,以及技術指導和監督檢查;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退耕還林還草地區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等相關工作的技術指導和監督檢查;國務院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負責糧源的協調和調劑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業、計劃、財政、農業、水利、糧食等部門在本級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按照本條例和規定的職責分工,負責退耕還林的有關工作。
第七條國家對退耕還林實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制。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採取措施,保證退耕還林中央補助資金的專款專用,組織落實補助糧食的調運和供應,加強退耕還林的復查工作,按期完成國家下達的退耕還林任務,並逐級落實目標責任,簽訂責任書,實現退耕還林目標。
第八條退耕還林實行目標責任制。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與退耕還林工程項目負責人和技術負責人簽訂責任書,明確其應當承擔的責任。
第九條國家支持退耕還林應用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提高退耕還林科學技術水平。
第十條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退耕還林活動的宣傳教育,增強公民的生態建設和保護意識。
在退耕還林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十一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檢舉、控告破壞退耕還林的行為。
有關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接到檢舉、控告後,應當及時處理。
第十二條各級審計機關應當加強對退耕還林資金和糧食補助使用情況的審計監督。
第二章規劃和計劃
第十三條退耕還林應當統籌規劃。
退耕還林總體規劃由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編制,經國務院西部開發工作機構協調、國務院發展計劃部門審核後,報國務院批准實施。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根據退耕還林總體規劃會同有關部門編制本行政區域的退耕還林規劃,經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報國務院有關部門備案。
第十四條退耕還林規劃應當包括下列主要內容:
(一)范圍、布局和重點;
(二)年限、目標和任務;
(三)投資測算和資金來源;
(四)效益分析和評價;
(五)保障措施。
第十五條下列耕地應當納入退耕還林規劃,並根據生態建設需要和國家財力有計劃地實施退耕還林:
(一)水土流失嚴重的;
(二)沙化、鹽鹼化、石漠化嚴重的;
(三)生態地位重要、糧食產量低而不穩的。
江河源頭及其兩側、湖庫周圍的陡坡耕地以及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嚴重等生態地位重要區域的耕地,應當在退耕還林規劃中優先安排。
第十六條基本農田保護范圍內的耕地和生產條件較好、實際糧食產量超過國家退耕還林補助糧食標准並且不會造成水土流失的耕地,不得納入退耕還林規劃;但是,因生態建設特殊需要,經國務院批准並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程序調整基本農田保護范圍後,可以納入退耕還林規劃。
制定退耕還林規劃時,應當考慮退耕農民長期的生計需要。
第十七條退耕還林規劃應當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農村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與環境保護、水土保持、防沙治沙等規劃相協調。
第十八條退耕還林必須依照經批準的規劃進行。未經原批准機關同意,不得擅自調整退耕還林規劃。
第十九條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根據退耕還林規劃,會同有關部門編制本行政區域下一年度退耕還林計劃建議,由本級人民政府發展計劃部門審核,並經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於每年8月31日前報國務院西部開發工作機構、林業、發展計劃等有關部門。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匯總編制全國退耕還林年度計劃建議,經國務院西部開發工作機構協調,國務院發展計劃部門審核和綜合平衡,報國務院批准後,由國務院發展計劃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於10月31日前聯合下達。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發展計劃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全國退耕還林年度計劃,於11月30日前將本行政區域下一年度退耕還林計劃分解下達到有關縣(市)人民政府,並將分解下達情況報國務院有關部門備案。
第二十條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國家下達的下一年度退耕還林計劃,會同有關部門編制本行政區域內的年度退耕還林實施方案,經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後,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縣級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根據批准後的省級退耕還林年度實施方案,編制本行政區域內的退耕還林年度實施方案,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並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二十一條年度退耕還林實施方案,應當包括下列主要內容:
(一)退耕還林的具體范圍;
(二)生態林與經濟林比例;
(三)樹種選擇和植被配置方式;
(四)造林模式;
(五)種苗供應方式;
(六)植被管護和配套保障措施;
(七)項目和技術負責人。
第二十二條縣級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年度退耕還林實施方案組織專業人員或者有資質的設計單位編制鄉鎮作業設計,把實施方案確定的內容落實到具體地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人。
編製作業設計時,乾旱、半乾旱地區應當以種植耐旱灌木(草)、恢復原有植被為主;以間作方式植樹種草的,應當間作多年生植物,主要林木的初植密度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標准。
第二十三條退耕土地還林營造的生態林面積,以縣為單位核算,不得低於退耕土地還林面積的80%。
退耕還林營造的生態林,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的標准認定。
第三章造林、管護與檢查驗收
第二十四條縣級人民政府或者其委託的鄉級人民政府應當與有退耕還林任務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人簽訂退耕還林合同。
退耕還林合同應當包括下列主要內容:
(一)退耕土地還林范圍、面積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范圍、面積;
(二)按照作業設計確定的退耕還林方式;
(三)造林成活率及其保存率;
(四)管護責任;
(五)資金和糧食的補助標准、期限和給付方式;
(六)技術指導、技術服務的方式和內容;
(七)種苗來源和供應方式;
(八)違約責任;
(九)合同履行期限。
退耕還林合同的內容不得與本條例以及國家其他有關退耕還林的規定相抵觸。
第二十五條退耕還林需要的種苗,可以由縣級人民政府根據本地區實際組織集中采購,也可以由退耕還林者自行采購。集中采購的,應當徵求退耕還林者的意見,並採用公開競價方式,簽訂書面合同,超過國家種苗造林補助費標準的,不得向退耕還林者強行收取超出部分的費用。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為退耕還林者指定種苗供應商。
禁止壟斷經營種苗和哄抬種苗價格。
第二十六條退耕還林所用種苗應當就地培育、就近調劑,優先選用鄉土樹種和抗逆性強樹種的良種壯苗。
第二十七條林業、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種苗培育的技術指導和服務的管理工作,保證種苗質量。
銷售、供應的退耕還林種苗應當經縣級人民政府林業、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檢驗合格,並附具標簽和質量檢驗合格證;跨縣調運的,還應當依法取得檢疫合格證。
第二十八條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行政區域的退耕還林規劃,加強種苗生產與采種基地的建設。
國家鼓勵企業和個人採取多種形式培育種苗,開展產業化經營。
第二十九條退耕還林者應當按照作業設計和合同的要求植樹種草。
禁止林糧間作和破壞原有林草植被的行為。
第三十條退耕還林者在享受資金和糧食補助期間,應當按照作業設計和合同的要求在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第三十一條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退耕還林植被管護制度,落實管護責任。
退耕還林者應當履行管護義務。
禁止在退耕還林項目實施范圍內復耕和從事濫采、亂挖等破壞地表植被的活動。
第三十二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組織技術推廣單位或者技術人員,為退耕還林提供技術指導和技術服務。
第三十三條縣級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的檢查驗收標准和辦法,對退耕還林建設項目進行檢查驗收,經驗收合格的,方可發給驗收合格證明。
第三十四條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對縣級退耕還林檢查驗收結果進行復查,並根據復查結果對縣級人民政府和有關責任人員進行獎懲。
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省級復查結果進行核查,並將核查結果上報國務院。
第四章資金和糧食補助
第三十五條國家按照核定的退耕還林實際面積,向土地承包經營權人提供補助糧食、種苗造林補助費和生活補助費。具體補助標准和補助年限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十六條尚未承包到戶和休耕的坡耕地退耕還林的,以及納入退耕還林規劃的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只享受種苗造林補助費。
第三十七條種苗造林補助費和生活補助費由國務院計劃、財政、林業部門按照有關規定及時下達、核撥。
第三十八條補助糧食應當就近調運,減少供應環節,降低供應成本。糧食補助費按照國家有關政策處理。
糧食調運費用由地方財政承擔,不得向供應補助糧食的企業和退耕還林者分攤。
第三十九條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當地口糧消費習慣和農作物種植習慣以及當地糧食庫存實際情況合理確定補助糧食的品種。
補助糧食必須達到國家規定的質量標准。不符合國家質量標準的,不得供應給退耕還林者。
第四十條退耕土地還林的第一年,該年度補助糧食可以分兩次兌付,每次兌付的數量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
從退耕土地還林第二年起,在規定的補助期限內,縣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和單位及時向持有驗收合格證明的退耕還林者一次兌付該年度補助糧食。
第四十一條兌付的補助糧食,不得折算成現金或者代金券。供應補助糧食的企業不得回購退耕還林補助糧食。
第四十二條種苗造林補助費應當用於種苗采購,節余部分可以用於造林補助和封育管護。退耕還林者自行采購種苗的,縣級人民政府或者其委託的鄉級人民政府應當在退耕還林合同生效時一次付清種苗造林補助費。
集中采購種苗的,退耕還林驗收合格後,種苗采購單位應當與退耕還林者結算種苗造林補助費。
第四十三條退耕土地還林後,在規定的補助期限內,縣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及時向持有驗收合格證明的退耕還林者一次付清該年度生活補助費。
第四十四條退耕還林資金實行專戶存儲、專款專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擠占、截留、挪用和剋扣。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弄虛作假、虛報冒領補助資金和糧食。
第四十五條退耕還林所需前期工作和科技支撐等費用,國家按照退耕還林基本建設投資的一定比例給予補助,由國務院發展計劃部門根據工程情況在年度計劃中安排。
退耕還林地方所需檢查驗收、兌付等費用,由地方財政承擔。中央有關部門所需核查等費用,由中央財政承擔。
第四十六條實施退耕還林的鄉(鎮)、村應當建立退耕還林公示制度,將退耕還林者的退耕還林面積、造林樹種、成活率以及資金和糧食補助發放等情況進行公示。
第五章其他保障措施
第四十七條國家保護退耕還林者享有退耕土地上的林木(草)所有權。自行退耕還林的,土地承

⑤ 國務院2015年取消哪些行政審批

國務院決定取消和下放管理層級的
行政審批項目目錄
(共計94項)

1 物業管理師注冊執業資格認定 住房城鄉建設部 無 《物業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504號)
2 期貨交易場所上市、修改或者終止合約審批 證監會 無 《期貨交易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627號)

3 期貨交易場所變更住所或者營業場所審批 證監會 無 《期貨交易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627號)

4 期貨交易場所合並、分立或者解散審批 證監會 無 《期貨交易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627號)

5 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公司新增股東或原股東轉讓所持股份審批 證監會 無 《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責任公司管理暫行辦法》(證監會令第89號)

6 證券交易所、證券登記結算收費審批 證監會 無 《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

《證券交易所管理辦法》(證監會令第4號)
《證券登記結算管理辦法》(證監會令第65號)
7 證券交易所風險基金、證券結算風險基金使用審批 證監會 無 《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

《證券交易所風險基金管理暫行辦法》(證監發〔2000〕22號)
《證券結算風險基金管理辦法》(證監發〔2006〕65號)
8 證券交易所上市新的交易品種審批 證監會 無 《證券交易所管理辦法》(證監會令第4號)

9 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上市新的交易品種審批 證監會 無 《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責任公司管理暫行辦法》(證監會令第89號)
10 上市公司收購報告書審核 證監會 無 《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 11 保險公司股權轉讓及改變組織形式審批 保監會 無 《國務院對確需保留的行政審批項目設定行政許可的決定》(國務院令第412號)

12 保險公司從事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業務審批 保監會 無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國務院令第630號)
13 投資連結保險的投資賬戶設立、合並、分立、關閉、清算等事項審批 保監會 無 《國務院對確需保留的行政審批項目設定行政許可的決定》(國務院令第412號)

14 保險公司資本保證金處置審批 保監會 無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

《保險公司資本保證金管理辦法》(保監發〔2011〕39號)
15 保險公司可投資企業債券的信用評級機構核准 保監會 無 《國務院對確需保留的行政審批項目設定行政許可的決定》(國務院令第412號)

16 外資保險公司再保險關聯交易審批 保監會 無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636號)

17 保險機構經營農業保險業務審批 保監會 無 《農業保險條例》(國務院令第629號)
18 鉻化合物生產建設項目審批 工業和信息化部 無 《國務院對確需保留的行政審批項目設定行政許可的決定》(國務院令第412號)
《鉻化合物生產建設許可管理辦法》(工業和信息化部令第15號) 下放至省級人民政府工業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門
19 軟體企業和集成電路設計企業認定及產品的登記備案 工業和信息化部 無 《國務院關於印發鼓勵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國發〔2000〕18號)
《軟體產品管理辦法》(工業和信息化部令第9號)
《軟體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工信部聯軟〔2013〕64號)
《集成電路設計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工信部聯電子〔2013〕487號)
20 對財政有影響的臨時特案減免稅審批 財政部 稅務總局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保留部分非行政許可審批項目的通知》(國辦發〔2004〕62號)

21 中央財政農業綜合開發有償資金呆賬核銷和延期還款審批 財政部 無 《農業綜合開發財政有償資金管理辦法》(財發〔2008〕4號)
《農業綜合開發財政有償資金呆賬核銷和延期還款辦法》(財發〔2008〕61號)
22 豁免國有創業投資機構和國有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國有股轉持義務審核 財政部 無 《財政部 國資委 證監會 社保基金會關於豁免國有創業投資機構和國有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國有股轉持義務有關問題的通知》(財企〔2010〕278號)
23 政府采購代理機構甲級資格認定 財政部 無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
《政府采購代理機構資格認定辦法》(財政部令第61號)
24 境外(包括港澳台)會計師事務所在境內設立常駐代表處審批 財政部 無 《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
25 對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認定審批 稅務總局 無 《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國務院令第538號)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保留部分非行政許可審批項目的通知》(國辦發〔2004〕62號)
26 申請開具紅字增值稅專用發票審核 稅務總局 無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修訂〈增值稅專用發票使用規定〉的通知》(國稅發〔2006〕156號)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在全國開展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有關徵收管理問題的公告》(稅務總局公告2013年第39號)
27 對承擔糧食收儲任務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免徵增值稅審核 稅務總局
同級財政、糧食部門
《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糧食企業增值稅征免問題的通知》(財稅字〔1999〕198號) 28 對承擔糧食收儲任務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和經營免稅項目的糧食經營企業以及有政府儲備食用植物油銷售業務的企業增值稅免稅資格審核 稅務總局 無 《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糧食企業增值稅征免問題的通知》(財稅字〔1999〕198號)
29 拍賣行拍賣免徵增值稅貨物審批 稅務總局 無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拍賣行取得的拍賣收入徵收增值稅、營業稅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999〕40號)
30 營改增後隨軍家屬優惠政策審批 稅務總局 無 《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將鐵路運輸和郵政業納入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3〕106號)
31 營改增後軍隊轉業幹部優惠政策審批 稅務總局 無 《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將鐵路運輸和郵政業納入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3〕106號)
32 營改增後城鎮退役士兵優惠政策審批 稅務總局 民政部門 《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將鐵路運輸和郵政業納入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3〕106號)
33 消費稅稅款抵扣審核 稅務總局 無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進一步加強消費稅納稅申報及稅款抵扣管理的通知》(國稅函〔2006〕769號)
34 成品油消費稅征稅范圍認定 稅務總局 無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消費稅有關政策問題的公告》(稅務總局公告2012年第47號)
35 主管稅務機關對非居民企業適用行業及所適用的利潤率審核 稅務總局 無 《非居民企業所得稅核定徵收管理辦法》(國稅發〔2010〕19號)
36 非境內注冊居民企業選擇主管稅務機關批准 稅務總局 無 《境外注冊中資控股居民企業所得稅管理辦法(試行)》(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45號)
37 境外注冊中資控股居民企業主管稅務機關變更審批 稅務總局 無 《境外注冊中資控股居民企業所得稅管理辦法(試行)》(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45號)
38 國防專利申請權、專利權轉讓及實施審批 國家國防科工局 無 《國防專利條例》(國務院、中央軍委令第418號)
39 全國性社會團體籌備審批 民政部 需要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 《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250號)
40 社會福利基金資助項目審批 民政部 無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保留部分非行政許可審批項目的通知》(國辦發〔2004〕62號)
《社會福利基金使用管理暫行辦法》(財社字〔1998〕124號)
41 獸葯生產許可證核發 農業部 無 《獸葯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404號)
下放至省級人民政府獸醫行政主管部門
42 水文、水資源調查評價機構資質認定 水利部 無 《國務院對確需保留的行政審批項目設定行政許可的決定》(國務院令第412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文條例》(國務院令第496號)
43 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項目年度計劃審批 水利部 無 《關於進一步加強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發改辦農經〔2005〕806號)
44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年度計劃審批 水利部 無 《關於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工作的通知》(發改農經〔2007〕1752號)
45 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交易流通審批 中國人民銀行 無 《國務院對確需保留的行政審批項目設定行政許可的決定》(國務院令第412號)
《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交易流通審核規則》(中國人民銀行公告〔2004〕19號)
46 國家重點工程建設或重大自然災害臨時增加採伐限額審批 國家林業局 無 《國務院批轉林業局關於全國「十二五」期間年森林採伐限額審核意見的通知》(國發〔2011〕3號) 47 進入林業部門管理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從事教學實習、參觀考察、拍攝影片、登山等活動審批 國家林業局 無 《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1985年6月21日國務院批准,1985年7月6日林業部發布)
下放至省級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
48 啟動實施一級突發林業有害生物事件應急預案審批 國家林業局 無 《突發林業有害生物事件處置辦法》(國家林業局令第13號) 取消
49 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設任務調整審批 國家林業局 國家發展改革委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林業局關於下達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二期2011年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的通知》(發改投資〔2011〕1620號)
50 天保工程森林培育建設任務調整審批 國家林業局 國家發展改革委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林業局關於下達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二期2011年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的通知》(發改投資〔2011〕1620號)
51 跨區域重點推廣示範項目審批 國家林業局 無 《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範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財農〔2009〕289號)
52 省級退耕還林年度實施方案審核 國家林業局 無 《退耕還林條例》(國務院令第367號)
53 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規劃審批 國家林業局
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農業部、水利部
《國務院關於完善退耕還林政策的通知》(國發〔2007〕25號)
《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規劃建設項目管理辦法》(發改西部〔2010〕1382號)
《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資金使用和管理辦法》(財農〔2007〕327號)

54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規劃審批 國家林業局 無 《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1985年6月21日國務院批准,1985年7月6日林業部發布)
《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規劃技術規程》(GB/T20416-2006)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做好自然保護區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國辦發〔2010〕63號)
《國家林業局關於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工作的意見》(林護發〔2005〕55號)
55 海域海岸帶整治修復項目(海域類)審批 國家海洋局 無 《國務院關於全國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的批復》(國函〔2012〕13號) 取消
56 國務院批準的用島項目建築物和設施登記核准 國家海洋局 無 《無居民海島使用權登記辦法》(國海島字〔2010〕775號)
《無居民海島使用申請審批試行辦法》(國海島字〔2011〕225號)
57 海島整治修復項目實施方案審批 國家海洋局 無 《海域使用金使用管理暫行辦法》(財建〔2009〕491號)
《無居民海島使用金徵收使用管理辦法》(財綜〔2010〕44號)
58 海島整治修復項目驗收 國家海洋局 無 《海域使用金使用管理暫行辦法》(財建〔2009〕491號)
59 教育部科技查新機構認定 教育部 無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進一步規范教育部科技查新機構工作的意見》(教技發廳〔2004〕1號)
60 地質資料延期匯交審批 國土資源部 無 《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349號)
61 土地調查實施方案核准 國土資源部 無 《土地調查條例》(國務院令第518號) 62 礦產地儲備區域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審批 國土資源部 無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國土資源部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國辦發〔2008〕71號)
《國土資源部關於印發〈關於開展礦產地儲備試點工作的意見〉的通知》(國土資發〔2011〕128號)
63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查閱保護期內的地質資料審查 國土資源部 無 《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349號)
《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國土資源部令第16號)
64 省、自治區、直轄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劃審核 國土資源部 無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國土資源部令第44號)
65 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產地名錄審批 國土資源部 無 《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國務院令第580號)
《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實施辦法》(國土資源部令第57號)
66 國土資源部科技平台建設審批 國土資源部 無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4號)
《關於組織開展國土資源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命名和建設的通知》(國土資發〔2010〕213號)
《國土資源部關於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工作的意見》(國土資發〔2013〕72號)
67 整裝勘查區設置審批 國土資源部 無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轉發國土資源部等部門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2011—2020年)的通知》(國辦發〔2011〕57號)
《國土資源部關於加快推進整裝勘查實現找礦重大突破的通知》(國土資發〔2012〕140號) 68 調整礦產勘查風險分類審批 國土資源部 無 《國土資源部關於進一步完善礦業權管理促進整裝勘查的通知》(國土資發〔2011〕55號)
69 船舶污染物清除作業單位資質認定 交通運輸部 無 《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561號)
70 船舶油污損害民事責任保險證書或者財務保證證書核發 交通運輸部 無 《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561號)
下放至省級及以下海事機構
71 水運工程監理甲級企業資質認定 交通運輸部 無 《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279號)
《公路水運工程監理企業資質管理規定》(交通部令2004年第5號)
下放至省級人民政府交通運輸行政主管部門
72 外資企業、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經營中華人民共和國沿海、江河、湖泊及其他通航水域水路運輸審批 交通運輸部 無 《國內水路運輸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625號)
下放至省級人民政府交通運輸行政主管部門
73 危險化學品水路運輸人員資格認可 交通運輸部 無 《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591號)
子項「裝卸管理人員資格認可」下放至省級人民政府交通運輸行政主管部門。子項「申報人員資格認可」和「集裝箱現場檢查員資格認可」下放至省級及以下海事管理機構
74 放射防護器材和含放射性產品檢測機構、醫療機構放射性危害評價(甲級)機構認定 國家衛生計生委 無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
《關於職業衛生監管部門職責分工的通知》(中央編辦發〔2010〕104號)
下放至省級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主管部門
75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有關科研項目審查 國家衛生計生委 無 《病原微生物實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424號)
76 關稅及進口環節海關代征稅延期繳納審批 海關總署 無 《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國務院令第392號)
《國務院關於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國發〔2013〕44號) 取消 原由直屬海關審批
77 關稅及進口環節海關代征稅滯納金減免審批 海關總署 無 《海關稅款滯納金減免暫行規定》(署稅發〔2012〕437號)
78 計量檢定員資格核准 質檢總局 無 《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實施細則》(1987年1月19日國務院批准,1987年2月1日國家計量局發布)
下放至省級人民政府質監部門
79 設備監理單位甲級資格證書核發 質檢總局 無 《國務院對確需保留的行政審批項目設定行政許可的決定》(國務院令第412號)
《國務院關於第六批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國發〔2012〕52號)
下放至省級人民政府質監部門
80 涉及人身財產安全健康的重要出口商品注冊登記 質檢總局 無 《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實施條例》(國務院令第447號)
81 國家級裁判員審批 體育總局 無 《體育競賽裁判員管理辦法(試行)》(體競字〔1999〕153號)
82 民用航空器(發動機、螺旋槳)生產許可(PC) 中國民航局 無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器適航管理條例》(1987年5月4日國務院發布)
下放至民航地區管理局
83 民航計量檢定員資格認可 中國民航局 無 《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實施細則》(1987年1月19日國務院批准,1987年2月1日國家計量局發布)
下放至民航地區管理局
84 航空營運人運輸危險品資格批准 中國民航局 無 《國務院對確需保留的行政審批項目設定行政許可的決定》(國務院令第412號)
下放至民航地區管理局
85 民用航空器特許飛行資格認可 中國民航局 無 《國務院對確需保留的行政審批項目設定行政許可的決定》(國務院令第412號)
下放至民航地區管理局
86 航空安全員資格認定 中國民航局 無 《國務院對確需保留的行政審批項目設定行政許可的決定》(國務院令第412號)
下放至民航地區管理局
87 民航企業及機場聯合、重組和改制審核 中國民航局 無 《國務院對確需保留的行政審批項目設定行政許可的決定》(國務院令第412號)
《國務院關於第六批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國發〔2012〕52號)
下放至民航地區管理局
88 民用航空器地址編碼指配 中國民航局 無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保留部分非行政許可審批的通知》(國辦發〔2004〕62號)
89 軍工產品儲存庫一級風險等級認定和技術防範工程方案審核及工程驗收 公安部
國家國防科工局
《國務院對確需保留的行政審批項目設定行政許可的決定》(國務院令第412號)
下放至省級人民政府公安機關
90 航行港澳船舶證明書核發 公安部 無 《國務院對確需保留的行政審批項目設定行政許可的決定》(國務院令第412號)
91 一級文物系統風險單位安全技術防範工程設計方案審批和工程驗收 公安部 無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保留部分非行政許可審批項目的通知》(國辦發〔2004〕62號)
《文物系統博物館風險等級和安全防護級別的規定》(GA27-2002)
92 麻醉葯品、第一類精神葯品和第二類精神葯品原料葯定點生產審批 食品葯品監管總局 無 《麻醉葯品和精神葯品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442號)
下放至省級人民政府食品葯品監管部門
93 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避免危害國家基準氣候站、基本氣象站氣象探測環境審批 中國氣象局 無 《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
《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國務院令第623號)
下放至省級氣象主管機構
94 商用密碼科研單位審批 國家密碼局 無 《商用密碼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273號)

⑥ 有沒有退耕還林的施工組織設計

退耕還林實施方案範文
一、全面做好階段性檢查驗收工作隨著國家延長退耕還林補助政策的出台,國家林業局今年將組織相關部門對退耕還林工作進行階段性驗收,並將驗收結果作為第二輪政策兌現的主要依據。這不僅是退耕還林工程的一件大事,也是關繫到退耕戶切身利益、影響退耕還林成果鞏固和農村穩定的一項政治問題。因此,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切實抓…
一、全面做好階段性檢查驗收工作
隨著國家延長退耕還林補助政策的出台,國家林業局今年將組織相關部門對退耕還林工作進行階段性驗收,並將驗收結果作為第二輪政策兌現的主要依據。這不僅是退耕還林工程的一件大事,也是關繫到退耕戶切身利益、影響退耕還林成果鞏固和農村穩定的一項政治問題。因此,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切實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認真做好退耕還林自查工作
工程建設總面積44003畝,市年開始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其中退耕地造林31273畝,配套造林12730畝,截至目前,工程總體進展順利,成績顯著。但隨著工程的深入開展,一些問題和矛盾也開始逐漸顯現。根據《 省林業廳關於退耕還林自查整改和數據核實工作的緊急通知》 明電〔2007〕9號)要求,市將對歷年的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情況進行全面梳理,開展自查自糾工作。自查工作要落實到小班、地塊,落實到每一個退耕還林戶,切實做到地塊、面積、質量、補助「四落實」四清楚」。
各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進行檢查。林業部門要組織專業人員重點檢查國家計劃完成情況,自查工作由市政府負總責。退耕地造林、配套造林面積,造林合格面積、需補植和重造面積,合同簽訂、政策兌現、剩餘補助資金情況、林權證發放情況、檔案管理情況;統計部門要對退耕還林工程建設面積和完成質量及投資情況進行統計調查;農業部門要對退耕戶後續生計情況進行調查;國土部門要對25度以上坡耕地和嚴重沙化耕地數量進行全面普查;發改部門要對整個工程區項目建設情況進行稽查。各部門要加強溝通協調,全力配合,確保真實掌握退耕還林成果。
(二)扎實做好補植補造工作
對需要補植補造的地塊,要根據自查結果。今春一季度要全面完成補植補造工作。一要保證退耕還林工程總面積不減少。對因造林面積不足、虛報、錯報以及人為因素損毀的地塊,要重新落實地塊,重新設計,重新施工,確保面積不受損失。同時要做好補助資金的追繳和檔案管理工作。二要堅持退耕還林標准不降低。對造林成活(保存)率未達到國家規定標準的地塊,按照造林作業設計要求,責令經營者限期進行補植補建,並要保證成活。對於連續兩年未進行補植補建或補植後仍未達到合格標準的停發國家補助,直至達到標准後方可兌現。對放棄經營或不履行退耕還林合同規定義務的要在面積不減、群眾自願的基礎上,異地重新造林。三要保證退耕還林成效。對成活率低、易導致復耕的地塊,要採取有效措施,利用政策兌現的杠桿予以調控,確保造林成活、成材;對因選擇造林樹種不當或苗木原因導致成活率低的地塊,要及時更換適宜樹種;對存在地類不符、未承包到戶集體享受待遇等問題的地塊,要狠抓整改措施,認真進行整改;退耕地內禁止任何形式的林糧間作,對違規進行間作的不予兌現當年退耕還林政策。對因間作造成農葯傷苗、人為毀苗的要堅持予以查處,嚴肅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
二、強化管理。
要嚴格規范運作,工程管理上。程序化管理,確保退耕還林工程健康發展。
一是認真做好年度自查工作。自查的結果必須真實、准確、可靠。由市政府統一組織自查,縣級自查是國家補助政策兌現的依據。實行「誰檢查,誰簽字,誰負責」和責任追究制度,保證檢查驗收結果的公開、公正。
二是加大政策兌現的管理和監督。主動接受群眾監督,堅持檢查驗收和政策兌現結果公示制度。確保「公開、公正、公平」取信於民。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給予未經林業部門驗收或驗收未達到政策兌現標準的退耕地兌現糧款補助;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以各種名義非法和侵佔國家補助;嚴禁虛報冒領、貪污剋扣、截留挪用退耕還林國家補助;嚴禁人為調整成活(保存)率,進行人情、權錢兌現。要一把尺卡准,一碗水端平,不能存在內部和外部之分,幹部和群眾之分。通過認真抓好政策兌現,鞏固退耕還林成果。
三是要及時指導和監督退耕戶進行透光撫育,加強退耕還林地的撫育管護。工程建設初期營造的林木現已進入幼齡林。提高經營水平,增加林地產出效益,避免只造不管、只栽不撫和造林無成效現象的發生。
四是政策性強,切實加強退耕還林工程檔案建設。退耕還林工程涉及面廣。管理環節多,特別是國家延長補助政策期限後,檔案管理工作尤為重要。檔案管理人員責任心要強、素質要高,要保持相對穩定。檔案資料必須完整齊全,不僅要建立文本檔案,還要建立電子檔案,保證退耕還林檔案的完整性、規范性和安全性。從 年開始,要全面應用退耕還林工程信息管理系統,規范各項工程管理環節,提高退耕還林工程管理水平。
五是退耕還林後續管理的重要法律依據。退耕還林地的發證工作要在國家檢查前全部發放完畢,加強林權證發放工作。林權證是保護退耕者合法權益的法律憑證。依法確認所有退耕還林地塊的權屬,納入林業用地管理。對因征佔用等因素導致退耕地流失或因地塊調整需要重新落實地塊的要重新簽訂退耕還林合同,按照「誰退耕,誰受益」原則,妥善處理好前後退耕農戶的利益關系,及時做好林權變更工作。
三、加強對退耕還林工作的組織領導。
還是從國家惠農政策的調整、退耕還林管理年限的延長等方面看,無論是從工程建設總量方面看。退耕還林工作都在加強。因此,各鄉鎮街、各相關部門要切實加強對退耕還林工作的領導,實行政府負責制,落實責任,嚴格執行造林質量行政責任追究制度。要在總結近年退耕還林工作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客觀分析,有針對性地提出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的相關政策和辦法,把這項生態工程抓好。
各鄉鎮街、各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針對退耕還林工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而導致的群眾上訪案件。切實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認真做好群眾來信來訪和案件查處工作。對查實的問題要限期整改,並依據有關規定嚴肅處理相關責任人,對整改不到位或弄虛作假的要追究相關領導和責任人的責任。

⑦ 2010年雅安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的2010年主要工作

圍繞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標和總體要求,今年要重點抓好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重點工作,夯實發展基礎
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完成瀑電漢源庫區內安移民住房和主要公共建築的建設,完善相關配套設施。確保在時間節點內完成移民搬遷安置和庫底清理,平穩實現二期蓄水至850米,實現移民永久性安置目標。加強移民資金的組織和監管,推動移民安置概算調整工作。及時足額發放後期扶持資金,幫助移民群眾發展生產、培訓技能、擴大就業。加快遷復建企業建設進度,因地制宜利用資源,培育旅遊、農產品加工等產業,逐步提高移民和當地群眾收入水平。進一步暢通訴求渠道,確保庫區和安置區社會穩定。
基本完成重建任務。9月底前,災後恢復重建項目、投資分別完成規劃的85%。優先推進城鄉住房、學校、醫院等民生項目重建,確保今年春節前受災農戶全部住進永久性住房,5月底前基本完成城鎮住房重建,春季開學災區學生全部告別板房校舍。提高基礎設施保障能力,重點推進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基礎設施恢復重建。促進產業恢復提升,抓好地質災害防治和生態恢復。嚴把工程招標、建設施工、工程監理、建材供應、工程驗收等關口,確保重建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積極向上爭取資金,跟蹤意向性捐贈資金,吸納民間資金參與重建。加強資金物資監管,確保使用安全高效。加強與援建省市在產業投資、園區建設、商務貿易、旅遊協作、勞務開發等領域的合作。
強力推進樞紐建設。突出構建交通樞紐。確保名邛高速公路竣工,加快雅西、雅樂高速公路建設進度,力爭開工建設成康鐵路、雅康高速公路,抓緊雅樂、雅安-甘洛、雅眉資遂等鐵路項目和雅馬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爭納入國家和省路網規劃。全面建成「兩路一橋」工程,確保9月底前全面完成國省幹道災後重建工程,加快推進3條國省干線改造項目,抓緊推進斷頭聯網路規劃項目的前期工作,建成農村公路500公里。全面建設電力樞紐。力爭建成500千伏瀑電送出工程和寶興、天全、名山、漢源4個220千伏及姜家溝、五龍、姚橋3個110千伏輸變電工程,開工建設雅安、石棉2個500千伏擴建工程和滎經、竹馬2個220千伏工程及6個110千伏工程,加大農村配網建設力度。全年新增水電裝機280萬千瓦左右。著力建設物流中心。重點抓好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建設,積極引進有實力的物流企業,建成一批生活必需品、農產品、工業品、煙草、石油等物流配送中心,盡早啟動川滇物流園區和石棉、天全物流中心建設。加快建設樞紐城市。抓緊修編城市總體規劃。開工建設國道318繞城路、大興二橋、姚橋支幹道、三雅園支路等工程,帶動姚橋、大興新區發展;啟動熊貓綠島、青衣江防洪堤、南郊備用水源等項目,加大背街小巷改造和市容市貌整治力度,完成濱江大道、雅名快速通道、醫療廢棄物處置、城區亮化等工程。開工「銅頭引水」工程和第二條雅名快速通道,打造雨城—名山城市帶。力促城市管理科學化、常態化、規范化。
二、狠抓結構調整,增強發展實力
繼續擴大投資規模。瞄準國家重點支持的投資領域,確保全年投資355億元。狠抓重大項目。著力抓好230個省市重大項目。全力推進永旺硅業二期、中雅科技二期、金紅葉紙業、黎紅花椒油擴能等重點項目,大力實施工業硅、鉛鋅、石材、茶葉、林竹、羽絨、綠色果蔬等優勢產品加工項目。抓好項目儲備。圍繞樞紐建設、資源開發、產業發展、民生需求等重點,加快儲備一批重大項目,爭取更多的項目進入國家、省上的規劃。優化投資結構。重點推進交通、城鎮、旅遊、物流、電力、水利、園區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社會事業等重點民生項目。落實政策措施,激活民間投資,推進以優勢產業為重點的結構調整。強化保障措施。落實配套資金,確保項目資本金全面到位。加強對項目核准、招標投標、質量安全等方面的規范管理。
推進工業擴量提質。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銷售收入、利潤分別增長20%。持續壯大「3+1」主導產業。優化提升水電礦冶產業,壯大機械加工和汽車配件產業規模,發掘農產品加工產業資源和品牌競爭力,迅速崛起以硅材料應用開發為主的新材料新能源產業。加快推進發展方式轉變。以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為支撐,以企業技術改造、技術創新和淘汰落後產能為主要手段,著力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抓好47項省重點技改項目申報和18項創新項目實施。加大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力度,提高知名品牌和優勢產品的核心競爭力。積極引導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抓好重點用能企業和行業的節能減排。實施大企業大集團戰略。堅持優質資源向優勢企業傾斜,加快培育壯大一批主業突出、品牌知名、管理科學、創新能力強的企業,抓好市級重點企業和成長型企業扶持,加快企業上市步伐。注重中小企業培育工作。著力解決中小企業融資、能源等瓶頸問題,促進中小企業不斷向規模企業轉化,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0戶。
切實抓好三農工作。加大城鄉統籌力度,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夯實農業持續發展、農民穩定增收、農村興旺繁榮的基礎。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業。確保糧食產量穩定在50萬噸左右。持續壯大茶葉、林竹、水禽、長毛兔等骨幹產業,積極發展花椒、獼猴桃、中葯材等特色產業。大力發展農民專合組織,加強蒙頂山區域品牌打造,培育壯大優勢龍頭企業,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強力推進新農村建設。以現代農業為產業支撐,整合項目、綜合配套,整體推進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村落村莊和人居環境建設。強化新農村建設規劃,推進名山、天全兩個省級新農村示範片建設,啟動市、縣(區)兩級新農村示範片建設。繼續抓好永定橋等骨幹水利工程,解決10萬人的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0平方公里以上,新建沼氣池8300口,新改建鄉村機耕道400公里,加大林區公路建設力度。大力實施「金土地工程」,抓好土地開發整理,規范土地流轉。強化農民穩定增收保障。認真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針對市內移民遷復建、災後重建、樞紐建設等工程用工需求,整合培訓資源,培訓農民工6萬人次,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30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1億元。
繁榮活躍第三產業。實施旅遊「南下北上」發展戰略,啟動望魚古鎮、龍蒼溝等景區開發,加快喇叭河、安順場、神木壘等景區改造升級,辦好熊貓電影周、蒙頂山國際茶文化旅遊節等節慶活動,力爭接待遊客100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50億元。推進鄉鎮商貿設施、農村商業網點和新農村現代流通網路建設,抓好「家電下鄉」、「汽車下鄉」和「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積極發展會展業,支持發展文化創意、工業設計、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產業。支持市商業銀行增資擴股,加快推進小額貸款公司和村鎮銀行的組建工作,加快擔保體系建設,規范中介機構行為。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完善銀行考核辦法,推進金融創新,加強對中小企業和「三農」的金融服務,轄內金融機構貸款實現平穩較快增長。
三、深化改革開放,拓寬發展空間
抓好重點領域改革。完善全市電力「一張網」,落實好30%留雅電量政策。全面啟動政府機構改革,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推進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文化體制改革、人口計生工作綜合改革、義務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改革和職業教育體制改革。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探索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試點推廣網上政務服務大廳運行和網上招投標報名工作。培育適度競爭的市政公用事業市場體系。做實政府投融資平台,探索城市拆遷、安置、建設投融資新辦法。
充分對外開放合作。增強招商引資實效,依託比較優勢和資源優勢,創新招商方式,重點開展產業鏈招商、小分隊招商和以商招商,完成招商引資120億元,其中加工製造業50億元。完成外貿出口1200萬美元。縱深推進區域合作,力爭有重大產業合作項目落戶,抓緊與成都等周邊市州及藏區在產業、旅遊、資源開發、交通建設、商貿流通等方面開展合作。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園區發展水平,重點抓好市工業園區擴區和漢源、竹馬等產業園區(集中區)發展,推進與上海張江集團的合作。
壯大縣域經濟規模。堅持把項目建設、招商引資作為發展縣域經濟的著力點,幫助和指導縣(區)建設工業集中區。繼續放權讓利,完善縣域經濟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堅持把民營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著力打造全民創業的良好環境。按照「非禁即可」的原則,放寬准入領域和登記條件。積極支持雅安籍外出經商和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實施與外來招商企業同等的優惠政策和服務。從今年起,市財政連續三年安排一定資金,採取以獎代投、補助貼息、專項扶持等方式支持全民創業。
四、構建和諧雅安,共享發展成果
全面發展社會事業。繼續實施「振興雅安基礎教育計劃」,強化師資培訓,提高教學水平。加快提升農村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水平,著力推動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深化素質教育,全面啟動高中課改,推進職教攻堅,擴大免費職業教育。組織實施重點科技項目40項、工業科技支撐項目6項,深化市校合作,抓好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申報認定工作,設立中小型企業創新資金、專利申請及實施扶持資金。抓好重點疾病防治工作,強化醫療質量監管。創新體制機制,加強科技、教育、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市博物館對外開放,鄉鎮綜合文化站、農村公益電影放映等實現全覆蓋,農家書屋基本覆蓋所有行政村。建成市體育中心,組團參加省第十一屆運動會,積極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5‰以內。啟動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推進防震減災「三大體系」建設,拓展精神文明建設,加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力爭完成婦女兒童發展綱要目標,重視發展老齡、殘疾人、紅十字和福利慈善事業,加強物價、供銷、氣象、檔案、保密、地方誌、新聞出版等工作。
全力改善人民生活。深入實施民生工程,豐富民生工程內容。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完善就業援助制度、創業服務體系,城鎮新增就業13000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6500人。力爭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實現省級統籌,工傷、生育保險實現市級統籌,完善失業保險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市級統籌的運行,抓好雨城區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落實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加強城鄉低保規范管理,提高醫療救助水平,完成市救助站、市救災物資儲備倉庫建設。大力開展產業扶貧,突出抓好災區扶貧開發和就業促進工作。抓好「菜籃子」工程,加強產品質量和公共服務、壟斷行業價格監管,維護市場秩序。大力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設,全年新增廉租房1642套,鼓勵企業利用閑置土地進行棚戶區改造,完成市區棚戶區改造4萬平方米。採取增加土地投放和加快當年竣工進度等措施,遏制房價過快增長。全市投入商品房開發用地1031畝,市區商品房開工42萬平方米,竣工30萬平方米。繼續推進國家級生態市創建,開展工業廢水、雜訊、粉塵和危險廢棄物的專項整治,加快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建設,進一步改善環境質量。推進「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建設」,深化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抓好城鄉環境優美示範工程。
加快建設平安雅安。全面完成「五五」普法。完善群眾利益維護機制,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和合法權益。出台《關於加強新時期群眾工作的意見》,健全「大調解」工作體系,深化領導幹部接訪和幹部下訪活動,加大重信重訪整治和積案化解力度。整合各類應急資源,深化政法信息網路、防控體系、「三基」和「鄉鎮維穩綜治中心」建設。切實保障產品質量和食品葯品安全,啟動建設國家茶葉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認真落實應急管理和安全生產「一崗雙責」,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執法、隱患治理和宣傳教育,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加強民族團結,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推進外事、僑務和對台工作健康發展,積極支持駐雅部隊建設,做好優撫安置、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和人防工作。
五、加強政府建設,優化發展環境
加快轉變職能。優化政府組織結構,理順部門關系,完善行政運行機制,強化行政效能建設。在有條件的縣(區)試點「非應急110」,把群眾日常所需幫助納入服務范圍。
推進依法行政。健全民主集中、專家咨詢、社會公示與聽證、合法性審查等制度,完善重大事項決策規則和程序。主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社會輿論監督。
提升行政效能。健全重大工作部署督辦、機關績效考評、行政效能監察等激勵監督機制,擴大政務服務內涵,健全電子政務服務平台。大興調查研究和求真務實之風,精簡文件、減少會議。厲行節約,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
加強從嚴治政。扎實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深入推進預防腐敗試點工作。加大對權力運行的重點部位和關鍵環節的監督力度,扎實推進工程建設領域專項治理工作,嚴厲查處各類違法違紀案件。
各位代表,雅安的發展已經進入新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新的形勢賦予我們重大責任,新的目標激勵我們不懈追求。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真抓實干,勵精圖治,為全面實現「十一五」規劃各項目標任務、推進又好又快發展而努力奮斗!
附件一

⑧ 怎樣寫退耕還林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退耕還林目前已轉入正式實施階段。為進一步搞好這項造福當代、蔭及子孫的千秋偉業,有必要總結經驗,探索機制,完善政策。一、關於納入退耕還林的土地條件和范圍問題國家在編制退耕還林規劃時,以國土詳查數為基礎,將坡度25度以上的坡耕地納入規劃。而我省坡耕地面積現有幾種數據:一種是國土詳查數,面積為9889萬畝;一種是農業統計數,面積為6883萬畝;一種是計稅面積數,比農業統計數還低。但據調查反映,坡耕地實際面積大於國土詳查數30%以上,個別地方甚至高達幾百倍。造成這種面積不一致的主要原因:一是國土詳查工作從1984年開始至90年代中期才結束,時間跨度很大,且受當時技術條件、人員素質等的限制,造成與現有實際面積不一致。加之受一些人為因素的影響,在上報坡耕地面積時,一些縣擔心按實際詳查的較大坡耕地面積上報會調增農稅,故人為按30%比例調減坡耕地面積後上報,從而造成面積不實。二是農業統計面積系基層上報匯總數,其精度不高,但為便於對比分析糧食單產提高的原因,自50年代以來一直沿用至今,從而造成與現有實際面積不一致。三是計稅面積主要根據耕地的平均糧食產量折算而得,俗稱「習慣面積」,而非實測面積,故與現有實際面積不一致。四是在「以糧為綱」的年代,為解決日益增長的人口之吃飯問題,直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不少地方仍在不斷開荒擴大耕地,而這部分耕地未計入統計數,也造成與現有實際面積不一致。盡管如此,但農戶的土地承包證上所填面積主要是計稅面積,因此,退耕還林後實測面積必然大於承包面積。如果按國家以國土詳查數為基礎編制的退耕還林規劃執行,將會造成規劃任務完成後,我省仍有大量陡坡耕地未退耕還林的情況發生。另外,國家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目的,是要改善自然生態環境,涵養水源,減少水土流失,而我省盆中丘陵區的坡耕地,其坡度雖然小於25度,但由於其紫色砂岩的特性,決定了其上形成的土層瘠薄、粘性小,比其它坡度25度以上的坡耕地水土流失還要嚴重得多,是有名的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四川西部的高山高原區,如若爾蓋草原,其坡耕地的坡度雖然也小於25度,但由於其生態地位重要,靠近黃河的源頭地區,且由於氣候等原因,土壤極易沙化,如不實行退耕還林,不僅不能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還會逐漸變成沙漠。針對上述問題,建議:(1)國家在制定退耕還林規劃和下達計劃任務時,應考慮到坡耕地的實際面積大於國土詳查數的實際,進一步擴大退耕還林的規模:(2)對農民已耕作多年(1994年以前),坡度在 25度以上或坡度雖在25度以下,但生態地位重要、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嚴重的耕地,也應納入退耕還林規劃和實施范圍。二、關於生態林與經濟林比例及其認定標準的問題退耕還林涉及農民的生計問題,為保證退耕還林工程真正「退得下、穩得住、能致富、不反彈」,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實行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長期效益與短期效益相結合,才能把國家要生態,地方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這三者的目標協調起來。發展經濟林,能很好地協調這三者目標,同時,只要採取相應的水土保持措施,不破壞地表植被,同樣具有很好的生態效益。我省退耕還林還草從 1999年一開始就確定了「生態效益優先,三大效益兼顧」的原則,以營造生態林為主,在緩坡耕地、立地條件較好的坡耕地適當發展經濟林,且要求對經濟林盡可能採取林下種草、生物埂(籬)等水保措施,嚴禁在退耕還林地上間種農作物,嚴禁退耕還林後翻動耕作層。國務院國發[2000]24號文件規定,經濟林比例不能超過20%,我省有的地方超過了此規定比例。其原因:一是我省從1999年10月就率先在全國啟動退耕還林試點工程,當時國家和省里對生態林和經濟林的比例問題沒有明確的文件規定,一些地方從農民退得下、穩得住、能致富、不反彈出發,過多地種植了經濟林,超過了20%的比例。二是國家林業局印發的《退耕還林還草生態林與經濟林認定標准》中,將南方地區的板栗、銀杏、核桃、枇杷等保持水土功能較好的樹種認定為經濟林,而北方地區的這些樹種認定為生態林。三是相當一部分經濟林屬於林下種草、採取生物埂(籬)等水保措施的復合經濟林,我省林下種草的經濟林就占經濟林的53%。筆者認為,退耕還林政策規定的經濟林與生態林的二八比例不很科學,也與《森林法》的規定不一致。因為:一是兩者的劃分標准和角度不同。經濟林是按林種劃分的標准,從林種角度來劃分的;而生態林是按森林分類經營的標准,從分類經營的角度來劃分的。二是現行退耕還林政策中對經濟林的認定標准與《森林法》的規定不一致。《森林法》第四條中規定:「經濟林:以生產果品,食用油料、飲料、調料,工業原料和葯材等為主要目的的林木」。可見,《森林法》對經濟林的認定是以其培育目的來劃分的。而現行地退耕還林政策文件和國家進行檢查驗收時卻是按樹種來劃分的,且同一個樹種,如枇杷,在我國北方地區劃為生態林,而在南方地區卻劃為經濟林,南方和北方的標准均不統一。其實,象枇杷這樣的常綠闊葉樹種,本身就具有很好的生態效益,同時又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是作為生態造林樹種來使用,還是作為經濟林木來發展,不是取決於該樹種本身,而是取決於我們將它培育來作什麼,即我們的培育目的。因此,建議:一是國家不宜對經濟林和生態林的比例採取「一刀切」的辦法,而應以縣或市、州為單位進行總體控制,對適宜發展經濟林的地方應適當放開對經濟林的限制。二是對經濟林的認定標准,南方與北方標准應統一,且應和《森林法》的規定相一致,按培育目的而不應按樹種來劃分。對採取林下種草、生物埂(籬)等水保措施、不翻動耕作層的復合經濟林應認定為生態林。三、關於配套荒山造林比例的問題我省現有荒山面積5000餘萬畝,其中國家批準的「天保」工程十年規劃荒山造林4000萬畝,剩餘1000萬畝用於開展退耕還林配套荒山造林。荒山面積在全省分布十分不均,90%以上集中在西部地區,該區陡坡耕地面積相對較小。而人口密集的盆周山區和盆中丘陵區坡耕地面積大,退耕還林任務十分大,荒山面積小,不少地方已滅荒。因此,無法按1:1的比例安排荒山造林任務。建議:一是國家在下達退耕還林配套荒山造林任務時,要按照各地的實際情況,不搞「一刀切」,可按2:1比例或其它比例安排下達。二是針對象四川盆地區這樣,荒山面積小且零星分散的地方,為保證讓退耕農戶盡造林義務,應允許將荒山造林任務安排在河渠兩岸、道路沿線、田地和院宅周圍進行帶狀或塊狀營造,並計入造林面積。四、關於退耕還林的主管部門問題國家規定,退耕還林實行省級人民政府負總責和各級政府目標責任制,實行目標、任務、資金、糧食、責任五到省。但是,作為我國有史以來國家投入最多、實施范圍最廣的一項生態造林工程,具有很強的專業技術性和嚴格的工程質量要求,不明確規定退耕還林的主管部門以及各部門的工作職責,只說由政府牽頭,退耕還林工作難以落到實處,甚至會出現部門間推諉扯皮,影響工作的情況。從我省的試點經驗來看,省政府組織有關部門成立退耕還林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林業廳,具體負責工程的組織、管理工作,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各施其職,各負其責,使工程開展十分順利,取得了初步成果。鑒於退耕還林工作從計劃編制、作業設計、組織實施、檢查驗收到今後的森林資源管理和行政執法等,都是林業主管部門在具體操作,並向政府負責,按照「責權對等」的立法原則,建議國家在即將出台的《退耕還林條例》中應明確規定各級林業主管部門是退耕還林的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協調、指導退耕還林工作,各級人民政府的計劃、財政、糧食等部門,按照職能分工、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退耕還林工作。五、關於檢查驗收的問題目前,在退耕還林的檢查驗收問題上存在著許可權不清,職責不明,重復檢查等問題。建議:一是增加市州級的責任和權利,實行縣級自查,省、市州級復查,國家核查的三級檢查驗收制度;二是應以縣級自查結果作為兌現補助政策的依據,以保證國家政策及時兌現到戶。國家和省、市州在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要求縣上必須限期整改,並以此作為安排來年工程計劃的參考依據。六、關於種苗補助費發放方式的問題按照國務院國發[2000]24號文件關於「種苗費補助標准按退耕還林還草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種草每畝50元計算,直接發給農民,自行選擇采購種苗」的規定,各地在操作實施中難度很大,並出現了以下問題:一是工程建設質量得不到保證。受利益驅使,農民自行采購種苗易造成種苗質量和數量不符合作業設計要求。二是易造成林地的破壞。在一些偏遠山區,農民法制意識淡薄,一旦種苗費到手,將會採取上山挖野生苗,或到近幾年新造林地里偷盜樹苗等方式獲取種苗。三是種苗成本增高,反而加重了農民負擔。退耕農戶零星購苗,沒有數量優勢,苗木單價較統一購苗偏高,同時運輸成本也會加大,結果事與願違。四是將種苗補助費一次性發放給農戶後,對第二年以後的種苗補植費用就失去來源,農戶不願再把拿進去的錢拿出來購苗補植,從而使造林保存率得不到保證。為此,建議國家應進一步完善種苗費發放方式的政策,採取以下三種對策:一是實行種苗招投標制。即將種苗費交由縣級林業主管部門,由其作為招標人,根據退耕還林規劃和作業設計的要求,編制種苗招標文件,自己組織或委託政府采購中心等招投標中間機構,實行公開招標采購種苗,然後,將種苗發放給退耕農戶栽植。這樣,既能保證種苗的品種符合規劃要求,又能保證種苗的質量,降低種苗成本,還能增加工作透明度,促進種苗市場的健康發展。我省南充市、廣安市等地,去年以來開始試行種苗招投標制,不僅保證了退耕還林所需的種苗,還使種苗成本降低了50%以上,收到了良好效果。在總結這些地方經驗的基礎上,今年我廳專門制發了《關於實行林木種苗招投標制度的通知》,要求各地積極推行這一制度。二是實行「報帳制」。即在種苗市場較成熟或農戶自育有種苗的地方,由農戶先墊支采購種苗並造林,然後,經林業主管部門檢查驗收合格後,再將種苗費直接兌現給農戶。這樣既能增強農戶的責任感,又能確保工程質量。三是在政策法規中明確這50元的種苗補助費包括補植費用在內,並最好分初植和補植兩次發放。另外,對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造成的大量苗木補植問題,國家應出台補助政策。七、關於糧食、現金補助發放兌現的問題目前,國家錢糧補助資金一年分幾次撥付,而且資金到位較遲。由於錢糧補助政策直接關繫到農民眼前的生計,每年錢糧補助兌現之前退耕農戶大都心有疑慮,為解除農戶的後顧之憂,建議:一是明確糧錢補助對象為土地承包農戶,若土地使用權發生流轉,國家補助政策仍兌現到原承包農戶,並由承包雙方自行協商解決利益分配問題。我省的南充、廣安等地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這樣,既符合國家政策規定,維護了退耕農戶的利益,又有利於退耕還林工程向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退耕還林的積極性,同時由於業主的參與,還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國家錢糧補助期限到期後,農戶繼續從業主處獲得補償,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穩得住,不反彈」的問題。二是國家在有關政策中應明確錢糧補助發放時間,並嚴格按此時間要求一次性撥付年度補助資金,各地也一次性下撥、發放到農戶。三是對人少地多情況的計劃安排和政策兌現問題,我省政策規定,退耕還林人均最多享受3畝的錢糧補助政策,超出部分按荒山造林政策兌現。這樣,一方面能在退耕還林計劃任務有限的情況下,調動更多農戶的積極性,減少因農戶間退耕還林任務懸殊引發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會避免一戶農戶因退耕還林面積過大,勞動力不足,而造成退耕還林質量低下的情況發生;同時還可避免無意中鼓勵了毀林開荒行為。因為一些農戶之所以現在擁有大量的坡耕地,實際上是過去毀林開荒獲得的,如果允許其大量退,從而得到大筆錢糧補助,就等於無意中鼓勵了這種毀林開荒行為。當然,如果計劃任務充足,那又另當別論。所以,建議國家應制定這方面的政策,加強引導和規范。八、關於種苗費結余部分使用范圍的問題退耕還林的種苗補助費政策,是按照種植生態林的標准制定的,每畝補助50元。這每畝50元的種苗補助費,如果種植經濟林或林下種草,種苗費就不夠;如果營造種苗成本較低的生態林,種苗費又有一定的結余。我省雖然大部分縣種苗費統一使用後存在不足,但少數縣有結余。為了加強對種苗費結余資金的管理,建議國家制定其使用范圍的政策,明確規定結余資金可用於退耕還林作業設計、檢查驗收、宣傳培訓、補植、灌溉和水土保持措施等開支;或滾動用於來年退耕還林種苗生產,以彌補退耕還林工作經費和其它特殊措施經費的不足。否則,國家審計部門審計時,盡管這些資金仍用在退耕還林工作上,但沒有政策依據,將通不過審計。九、關於減免農業稅的有關政策問題國家規定,退耕地減農業稅和定購糧;還林還草10年內免徵農業特產稅;地方財政農業稅等收入減收部分,由中央財政以轉移支付的方式給予適當補助。但由於退耕還林地區均處於經濟欠發達地區,財政十分困難,因此,對於減免農業稅有關政策,我省發展不平衡,有的並未執行,有的又執行過頭。建議:一是國家要進一步加大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並即時兌現。二是要在即將出台的《退耕還林條例》中作出明確規定,並制定處罰條款,以確保這一政策的貫徹落實,切實維護農戶的切身利益。十、關於計劃和資金下達滯後的問題由於我省造林季節主要在春季。這幾年,國家一般在第二季度或下半年才下達計劃,資金到位更遲,嚴重影響了基層的生產安排。一些試點縣為確保種苗供應,按時完成退耕還林栽植任務,不得不多渠道籌集資金,擠占、挪用其它經費,墊支用於育苗、購苗,造成財經上的一些違規違紀現象。建議國家在每年第三季度末下達次年的工程實施計劃,並同步下達種苗資金。十一、關於退耕還林工作經費的問題退耕還林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千家萬戶,工作量大。規劃設計、建卡到戶、簽訂合同、技術指導、檢查驗收、資料印刷、宣傳、培訓、會議等必要的工作經費沒有來源。加之停止天然林採伐和退耕還林後大大減少了地方財政收入,地方拿不出資金來匹配。據不完全統計,退耕還林每畝的工作經費至少10元,有的更高。沉重的工作經費負擔,使得各市、州和試點縣不堪重負,以至出現擠占、挪用種苗款和其它資金的現象,已經嚴重影響到退耕還林工程的正常開展。為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建議國家每年安排一定比例(占年度工程總投資的5%或單位面積10元/畝)的工作經費,隨計劃安排一並下達。十二、關於退耕還林地的性質問題耕地退耕還林後,使用性質已經發生改變,由耕地變成了林地。為便於對退耕還林地進行管理,建議國家應明確退耕還林地的使用性質為林地,按《森林法》的規定,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時頒發林權證,同時注銷原國土部門頒布的土地證,變更農村土地承包證,以便按照《森林法》的規定對其進行嚴格管理和執法,保護新增的這部分森林資源。目前,我省已在新修改施行的《四川省綠化條例》中規定了此方面的內容,省政府也發出了及時頒發林權證的通知,建議在國家即將頒布的《退耕還林條例》中亦作出明確規定。十三、關於退耕還林成果的鞏固問題國務院[2000]24號文規定,「退耕還經濟林補助5年;還生態林補助8年,以後根據情況,需要補多少年就補多少年。」我省地處青藏高原邊緣,林木生長周期長,特別是西部高寒地區和乾旱乾熱河谷地區周期更長。農民普遍存在擔心,對「需要補多少年就補多少年」持懷疑態度。那麼到期後如何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呢?根據林木生長慢、周期長、經濟效益差等特點,結合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退耕還林後農民收入來源的實際,建議:一是適當延長國家糧錢補助政策的年限。對還生態林的補助15—20年,還經濟林的補助10—15年,到期後按照森林分類經營原則和森林法的規定,實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二是實行「三個結合」,把現有退耕還林活動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與林種、樹種結構調整相結合,與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相結合,同時,積極探索林草、林竹紙、林業與旅遊等結合的退耕還林模式,解決國家補助停止後,退耕還林成果鞏固的問題。三是要按照《森林法》的規定,對生態林應允許進行撫育、更新性質的採伐,這樣才有利於林木生長和林分結構的調整,同時也可使農民有一定的收入;對用材林應允許按有關規定予以採伐利用,使退耕農戶獲得一定的收入。四是明確管護經費,以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現有退耕還林政策只有造林方面的費用,而無管護經費。據調查了解,國家、地方、農戶三者的利益目標實際上是各不相同的,「國家要生態、地方要發展、農戶要錢糧」,在這種情況下,農戶不會為了那幾畝退耕還林地而專門留人管護,而要外出打工或開辟其它增收路子,這樣,幾年後,國家投巨資希望得到的林子,將會因農戶疏於管護,而被牛羊踐踏、森林火災、病蟲害等毀於一旦。盡管按目前政策規定,對保存率達不到標準的農戶可以採取不給補助錢糧的手段進行制約,但如果這樣的話,農戶索性就不要補助錢糧了,而重新復耕,這樣,國家前期投入不就白白損失了嗎?因此,建議將現行政策中規定的醫療教育現金補助費20元中明確規定其中5元為管護費,由當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採取業主承包、辦鄉村林場等形式,聘請專人進行集中管護,以確保退耕還林成果的鞏固。這方面,我省南部縣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十四、關於實行退耕還林工程監理制的問題國家多次提出要對退耕還林等國家重點項目實行工程監理制,以加大工作檢查力度,變過去的結果管理為過程管理,變事後監督為全過程監督。我省從今年開始,已按此要求在全省范圍內對「兩大工程」實行了監理制。但無固定的工作經費來源。建議國家盡快出台監理工作經費的政策和監理辦法,以利這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十五、關於建立退耕還林信息網路的問題退耕還林基礎工作和信息量很大,必須依靠現代科技手段,才能有效地對工程進度、信息、文件、資料等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提高工程管理水平。為保證退耕還林信息網路平台盡快建成,且方便實用、暢通快捷,建議由國家統一開發操作軟體,並補助相應的設備、設施經費。

⑨ 怎麼給群眾宣講退耕還林政策

按下面的將就可以

耕還林是從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出發,將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沙化的砂地,有計劃、有步驟地停止繼續耕種,本著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的原則,因地制宜地造林種草,恢復植被。目前,昆明市實施的退耕還林工程有國家、省、市三級的項目。

國家退耕還林項目

為從根本上改善我國生態急劇惡化的狀況,1998年特大洪災之後,黨中央、國務院將「封山植樹,退耕還林」作為災後重建、
整治江湖的重要措施。從1999年開始實施的退耕還林工程,包括退耕地還林、配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其中,
國家退耕地還林2007年暫停實施,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實施規劃期限是2008-2015年,國家目前將啟動新一輪退耕還林,已完成摸底調查工作,總體方案
編制等工作。

一、退耕地還林、配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

截止2014年,國家退耕還林工程已進入第十六個年頭,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項目實施了六年。昆明市累計完成退耕還林工程
77.8萬畝,其中退耕地還林26.3萬畝(生態林25.35萬畝、經濟林0.65萬畝、草0.3萬畝),荒山荒地造林46.7萬畝,封山育林4.8萬
畝;完成退耕還林鞏固成果後續產業發展種植業39.425萬畝,補植補造8.3664萬畝,開展技術培訓6.06萬人,農村能源建設薪炭林造林
0.6006萬畝、建沼氣0.3567萬口,節柴灶1.8462萬眼,太陽能1.3123萬戶,基本口糧田建設8.2882萬畝。工程涉及全市14個縣
(市)區、134個鄉(鎮、街道辦事處)、1078個行政村、7.85萬戶農戶、28.94萬人。

(一)國家無償向退耕農戶提供糧食、生活費補助。長江流域及南方地區每畝退耕地每年補助糧食(原糧)150公斤;從
2004年起,向退耕戶補助的糧食改為現金補助,按每公斤糧食(原糧)1.40元計算,每畝退耕地每年補助生活費20元。雲南省每公斤糧食還補助調運費
0.2元。糧食和生活費補助年限:還草補助按5年計算,還經濟林補助按5年計算,還生態林補助按8年計算。

(二)國家向退耕農戶提供種苗造林補助費。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每畝補助50元,2010年以後荒山造林提高到每畝補助種苗造林費300元。

(三)退耕還林必須堅持生態優先。退耕地還林營造的生態林面積以縣為單位核算,不得低於退耕地還林面積的80%。

(四)退耕還林後,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照森林法、草原法的有關規定發放林(草)權屬證書,確認所有權和使用權,並依法辦理土地用途變更手續。

(五)退耕地還林後的承包經營權期限可以延長到70年。承包經營權到期後,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可以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繼續承包。退耕還林地和荒山荒地造林後的承包經營權可以依法繼承、轉讓。

二、鞏固退耕還林成果

國家2007年暫停實施退耕地還林項目,並作出了完善退耕還林政策,切實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的決策。隨著退耕還林補助年限相
繼到期,國務院決定:中央財政繼續安排資金,一是現行退耕還林糧食和生活費補助期滿後,繼續對退耕農戶給予適當的現金補助,每畝補助105元,以解決退耕
農戶當前生活困難。二是原每畝退耕地每年20元生活補助費,繼續直接補助給退耕農戶,並與管護任務掛鉤。補助期為:還生態林補助8年,還經濟林補助5年,
還草補助2年。三是建立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資金。集中力量解決影響退耕農戶長遠生計的突出問題,專項資金主要用於退耕農戶的基本口糧田建設、農村能源建
設、生態移民以及補植補造。2008年以後,開始實施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項目。

三、國家將啟動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

退耕還林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增加了林草植被,減少了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和富裕勞動力轉移,農民增收。
但是,目前我國森林資源仍很匱乏,原生植被退化和水土流失嚴重等問題依然十分突出,居住在生態脆弱、自然災害多發、生存條件惡劣地區的群眾要從根本上脫貧
致富,需要結合易地搬遷、城鎮化建設、產業調整,開展退耕還林還草。國家決定2014年起啟動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簡稱新一輪退耕還林),到2020年總
規模控制在4000-6300萬畝。根據各縣(市)區摸底調查上報的規劃,2014-2020年,新一輪退耕還林全市規劃面積30.3583萬畝,其
中:25度以上坡耕地面積24.1406萬畝,重要水源地25度以下坡耕地面積6.2177萬畝。市、縣(區)將積極爭取並組織實施好國家新一輪退耕還林
工程

(一)工程總體思路

借鑒以往退耕還林經驗,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調動地方政府和農民群眾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建立退耕還林農民自主機制,避免政府幹
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採取「自下而上、上下結合」的方式實施。在農民自願申報退耕還林任務基礎上核定規模,補助資金劃撥到省,省級人民政府自主確定兌現給
農戶的補助標准,政府由管理者變為購買生態服務的發包人,負責按質按量驗收產品服務,在技術上提供指導和實施條件上給予幫助。

(二)實施重點和規模

新一輪退耕還林依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和年度變更調查成果,嚴格限制在25度以上坡耕地、嚴重沙化耕地和重要水源地
15-25度坡耕地上實施。兼顧需要和可能,合理安排退耕還林的規模和進度。因地制宜,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不再區分林種,願種什麼就種什麼,
適合種什麼就種什麼,不限制比例,有條件的可實行林草結合,發展林下經濟。全國到2020年總體規模約4240萬畝。包括25度以上坡耕地2173萬畝,
嚴重沙化耕地1700萬畝,丹江口庫區和三峽庫區15-25度坡耕地370萬畝。綜合考慮糧食安全、種苗供應等情況,2014年安排500萬畝,優先安排
符合退耕條件、群眾退耕積極性高、前期工作準備充分的地方。

(三)補助標准

新一輪退耕還林國家每畝補助1500元,其中:財政部通過專項資金補助現金1200元、國家發展改革委通過預算內投資補助
種苗造林費300元;退耕還草每畝補助800元,其中:財政部通過專項資金補助現金680元、國家發展改革委通過預算內投資補助種苗種草費120元。國家
對退耕還林補助資金分三次下達到省,每畝第一年800元(其中:種苗造林費300元)、第三年300元、第五年400元;退耕還草補助資金分二次下達,每
畝第一年500元(其中:種苗種草費120元)、第二年300元。省級人民政府可在此基礎上自主確定具體補助標准和分次兌現給退耕農戶的數額。因地方提高
標准超出中央補助規模部分,由地方財政自行負擔。

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不主張用退耕還林來解決農民生計問題,要農民自願,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到退耕還林中,提高成效;支持項目整合,提高發展水平。

(四)工程管理

國家林業局統一制訂新一輪退耕還林驗收標准和合同範本。縣級政府或由其委託的鄉級政府與退耕農戶簽訂合同,明確退耕范圍、面積、樹種草種、初植密度、補助標准和金額,以及完成時間、質量要求、檢查驗收與資金兌付時間和管護責任等。建立健全村級退耕還林公示制度,對退耕農戶的退耕面積、退耕地點、要種草種以及質量要求、驗收結果、補助資金等情況進行公示,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

(五)面積核實

還林第二年成活率驗收,第四年保存率驗收;還草第二年驗收分別由國家林業局、農業部會同國土資源部負責,依據年度土地變更
調查成果,開展逐圖斑的監測考核。考核結果作為任務調整、補助資金兌現、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的重要依據。財政、審計等部門加強監督檢查,確保資金足額用
於退耕還林。

(六)配套政策

1.退耕後營造的林木,凡符合國家和省公益林區劃界定標準的,分別納入中央和地方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未劃入公益林的,經批准可依法採伐。牧區退耕還草明確草地權屬的,納入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

2.在不破壞植被、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前提下,鼓勵退耕農戶間種豆類等矮桿作物,發展林下經濟,以耕促撫、以耕促管。鼓勵個人興辦家庭林場,實行多種經營。

3.在專款專用的前提下,統籌安排中央財政專項扶貧、易地扶貧搬遷、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農業綜合開發等資金,改善退耕戶生產生活條件、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產業、增加農戶收入,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

4.退耕還林還草後,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確權變更登記。

⑩ 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資金和管理辦法的退耕還林

2007年11月28日 財農[2007]327號
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廳(局)、西部開發辦、發展改革委、農業廳(局)、林業廳(局)、糧食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務局,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
附件: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資金使用和管理辦法
附件:
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資金使用和管理辦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加強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根據《國務院關於完善退耕還林政策的通知》(國發[2007]25號)等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資金(以下簡稱專項資金)是指中央財政在一定時期內安排的專項用於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解決退耕農戶長遠生計的資金。
第三條 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使用和管理專項資金,須遵循本辦法。
第二章 預算管理
第四條 專項資金主要用於西部地區、京津風沙源治理區和享受西部地區政策的中部地區,並向特殊困難地區傾斜。
第五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制定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規劃,重點包括退耕地區基本口糧田建設規劃、農村能源建設規劃、生態移民規劃、農戶接續產業發展規劃等;安排必要的退耕還林工作經費。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西部開發辦、農業部、國家林業局等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和分工,負責指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規劃。
第六條 專項資金的申請程序: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將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規劃報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西部開發辦會同財政部、農業部和國家林業局審核。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根據國家有關部門審核同意的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規劃,於每年11月30日前將下年度資金使用計劃報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西部開發辦、財政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等部門,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西部開發辦會同財政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等部門匯總審核並下達任務計劃。財政部根據任務計劃和國家林業局核查驗收結果下達專項資金預算。專項資金的撥付,按照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有關規定執行。專項資金按照本辦法第九條規定,用於基本建設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要按基本建設程序做好項目前期工作。
第七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制定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規劃時,應將中央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安排的基本口糧田建設、農村能源等資金與專項資金統籌考慮,明確專項資金支持的具體任務,並做好同國家有關規劃的協調和銜接。同時,與扶貧開發、林權制度改革、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等資金結合起來,統籌安排,支持改善退耕農戶生產生活條件,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第八條 按照目標、任務、資金、責任「四到省」原則,專項資金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包干使用,從2008年起,分8年安排,逐年下達。
第三章 資金使用和管理
第九條 專項資金的使用按以下先後次序安排:
(一) 有條件的退耕農戶建設基本口糧田;
(二) 有條件的退耕農戶開展沼氣、節柴灶、太陽灶等農村能源建設。
(三) 對有條件的退耕農戶實行生態移民。
(四) 退耕還林補植補造、發展地方特色優勢產業的基地建設、開展退耕農民就業創業轉移技能培訓等。
(五) 高寒少數民族地區退耕農戶直接補助。
第十條 專項資金實行專賬核算、專款專用,嚴格管理,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截留和挪用。專項資金不得作為其他中央補助項目的地方配套資金。
第十一條 專項資金由地方政府按本辦法第九條規定統籌安排,因地制宜用於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解決退耕農戶長遠生計。
第四章 監督與檢查
第十二條 專項資金使用管理實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總責的制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認真落實中央政策,嚴肅工作紀律,嚴格資金使用管理。各級財政部門(含省級以上財政部門的派出機構)要對專項資金的使用和管理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對違反專項資金使用規定,截留、挪用或造成資金損失的單位或個人,依照《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國務院令第427號)以及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處理。
第十三條 國務院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逐年制定並實施年度檢查計劃,加強對專項資金和建設項目的管理、監督、檢查和考核。
第十四條 各級監察、審計部門要加強對專項資金的監督檢查。
第五章 附 則
第十五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部門商同級發展改革委、農業、林業等有關部門,依據本辦法制定實施細則,並報財政部備案。
第十六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實施。 退耕還林是指從保護和改善西部生態環境出發,將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沙化的耕地,有計劃、分步驟地停止耕種;本著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喬灌草結合的原則,因地制宜地造林種草,恢復林草植被。退耕還林是我國實施西部開發戰略的重要政策之一,其基本政策措施是「退耕還林,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
封山綠化:就是對工程區內的現有林草植被採取封禁措施嚴加保護,對宜林荒山荒地盡快恢復林草植被,並實行嚴格管護,確保綠化成果。
以糧代賑:就是對退耕還林的農戶,國家按一定標准無償提供糧食,實行以糧食換生態,保證農民退耕之後吃飯有保障,收入不減少,以調動農民退耕還林還草的積極性。個體承包:就是將造林種草和植被保護的任務,採取承包的方式,落實到戶、到人,按照:誰退耕、誰造林、誰經營、誰受益」的政策,具體以責任制的形式,明確造林種草者權益,落實管護措施,責權利掛鉤,使群眾在獲得利益的同時,為生態環境建設做貢獻。 1、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突出重點、注重實效;
2、政策引導和農民自願退耕相結合,誰退耕、誰造林、誰經營、誰受益;
3、遵循自然規律,因地制宜,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綜合治理;
4、建設與保護並重,防止邊治理邊破壞;
5、逐步改善退耕還林者的生活條件。 1、范圍、布局和重點;
2、年限、目標和任務;
3、投資測算和資金來源;
4、效益分析和評價;
5、保障措施。
國務院《退耕還林條例》規定下列耕地應當納入退耕還林規劃,並根據生態建設需要和國家財力有計劃地實施退耕還林:
1.水土流失嚴重的;
2.沙化、鹽鹼化、石漠化嚴重的;
3.生態地位重要、糧食產量低而不穩的。
江河源頭及其兩側、湖庫周圍的陡坡耕地以及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嚴重等生態地位重要區域的耕地,應當在退耕還林規劃中優先安排。

閱讀全文

與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規劃項目建設自查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