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訪俄成果

訪俄成果

發布時間:2022-04-22 14:19:47

① 2010 年中國外交有哪些看點

2010年國際形勢錯綜復雜,安全與經濟糾結一起,地緣政治歷史遺存問題與突發性矛盾同時涌現。多種挑戰先後向中國撲來,其總根子是美國高調要充當「世界領袖」,加大對亞洲投入,用離間手法挑撥中國與鄰國關系,目的在於遏制中國的偉大復興。中國年初外交開局頗順,其領導人訪非和世博會順利拉開帷幕。之後,矛盾、摩擦接踵而來。中國在同美國一手挑起的對台軍售、人民幣匯率、貿易摩擦、氣候變化、「天安號」事件、美韓軍演、南海、黃海等多線應對。中國堅持原則,剛柔相濟,積極謀劃,逐步化解,終於迎來了應付自如、掌握主動、形象提升的局面。
首先,成功舉辦世博會,是中國舉辦奧運會之後的舉國盛舉,中國和諧世界外交理念通過該平台已在國際社會留下深刻印象。
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的世博會。中國庄嚴兌現8年前蒙特卡洛的承諾。短短184天,上海世博所創造的一切,將成為人類共享未來的共同財富。國際展覽局秘書長洛賽泰斯評價說:「上海世博會是世博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的標准如此之高,此後我們甚至要用幾十年才達到它。」
世博外交所創下的豐碩成果,將在世界外交史上寫下濃重的一筆。許多國家和地區亮相世博,人類文明交流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從最初倫敦世博會的技術展示,到1985年布魯塞爾世博會的人文關懷;從上世紀70年代波斯世博會對自然的關注,直到本世紀初漢諾威世博會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首次提出,世博會在159年歷史進程中,不斷尋求新的定位。從世博會出發,如何更好地融入世界,展現一個「開放的中國」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益,標志著在政治上融入世界;中國加入WTO,標志著在經濟上融入世界;而舉辦世博會,則標志著中國在文化上與世界相融。這屆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自2010年5月1日開幕以來,參展各方通過展示、論壇、表演等形式,一起探討城市未來發展的前景,共同寫下了「理解、溝通、歡聚、合作」的世博理念。「世博會是中國的機遇,也是世界的機遇」。
在這次世博會上,全球許多政治家、企業家、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蒞臨中國,在上海世博會系列論壇上發表真知灼見,探討未來世界,展現了人類追求美好未來的願望。10月21日至24日,也就是臨近上海世博會閉幕前夕,上海世博局集中徵集各參展方總代表對《上海宣言》草案內容的書面意見,包括美國、俄羅斯和一些非洲國家在內的10多家參展方都提出了修改意見。26日,《宣言》起草小組專家會同聯合國和國際展覽局官員,對總代表們的書面意見進行了認真研究和討論,對《宣言》進行了適當的調整。27日,《宣言》三方起草小組共同擬定了答復總代表的信函,對他們提出的每一條建議都進行了說明和回復。《上海宣言》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也是各方觀點集中與協調的產物。
世博會得到了參展國代表高度評價。「上海世博會絕對是我經歷的最激動人心的事件之一。」世博會美國館指導委員會主席弗蘭克?萊文在介紹美方此次參展成果時如此說道。他還指出,美國館投入了800多名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其中學生大使項目得到廣泛好評,幫助參觀者更深入和直接地了解美國和美國人。英國廣播公司稱,上海世博會被認為是展示中國「軟實力」的一個機會。法國《巴黎人報》文章稱,北京奧運會後,中國再次證明,它的組織工作無往而不勝。摩洛哥時事電台評論稱,上海世博會「人氣十足」。
從「世博外交」看,這次圍繞世博會展開了政治、經濟、安全、科技、文化等諸多外交活動,收到很好效果。國際社會對中國外交政策更加了解,中國偉大復興取得了國際公眾更深切的理解和支持。
世博外交有以下特點,第一,世界性和開放性。迄今,全世界共舉辦過40屆世博會。1851年英國舉辦的首屆世博會中,參觀人數達630萬。世博會已經成為與奧運會齊名的特大型多邊外交的重要舞台。第二,人文主義與平民性。人們欣賞各類展館、各種展品、各個國家民族各具特色的精彩表演,形象化地加強了對人類多元文化的了解。第三,廣泛性。世博外交絕不僅僅局限於政府和政府之間的直接交往,還包括非政府組織、跨國公司、普通民眾等。這就是當今人們所講的公共外交,其效果往往是驚人的。
從實踐看,這次上海世博會吸引了189個國家、57個國際組織參展,其中還包括22個尚未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參加上海世博會的副總統以上政要達102批。有數十位外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及重要貴賓出席了開幕式。參與本屆世博會報道的中外媒體記者達1.4萬人,其中境外媒體人員超過3400人。184天的展期吸引海內外7000萬人次參觀。從參展規模、觀眾數量以及排定的國家館館日和國際組織榮譽日的數量與規模,上海世博會都已創造世博會歷史的最高記錄。參展國家中,申報了237個國家館日活動,參展國際組織中,已有30個國際組織申報了15個榮譽日活動。這屆世博會的文化演藝活動也創歷史之最,節日總數超過800個,總場次17000多場,平均每天演出100場。所有這些活動,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中國也更好地了解世界,從而促進了友誼和相互學習。
國際公眾還可以通過上海世博會加強對中國軟硬實力的進一步了解。通過對接待工作、交通、旅館等人性化的安排,進一步了解中國公眾的素質、為大眾服務的精神,許多外國人為之感動的故事傳頌上海各里弄,各街道。
其次,大國特別是中美、中日關系出現摩擦和博弈,這是地緣政治歷史遺存問題與突發性矛盾糾結一起的一次必然的顯現。
中國沉著應對所有矛盾和「指責」,進行有利、有理、有節的斗爭。現在,中美、中日間摩擦高潮已暫告一段落,雙邊關系開始趨常。這場較量大體經過六個會合,具有一定的震撼性。
第一回合:美國高調發聲。今年7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東盟大談南海問題,聲稱美「反對任何有關國試圖在南海爭議中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要求「航行自由」,呼籲尊重國際法及在南海的「無阻礙貿易」。沒有參加《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美國強調要遵守該《公約》,這究竟是為什麼?希拉里這番高調剛唱完不久,她又在10月30日東亞峰會表示美國「要重返亞洲」。聯想到奧巴馬2009年在一次演說中自稱「美國是一個太平洋總統」。之後,他12次高調發聲美要做「世界領袖」,要「重返亞洲」。這種緊鑼密鼓的宣示表明,這是美國調整全球戰略、針對中國的一著棋。
第二回合:希拉里挑撥離間。「天安號」事件、釣魚島歸屬紛爭突發性事件相繼出現,這是導火線。對美國來說,這是它實現戰略具體行動的絕好時機。美國以此在亞洲、東盟煽風點火,離間中國與東盟國家的關系,把矛頭對准中國,從而一手挑起了一場新的不安。日本則用釣魚島紛爭製造事端,美韓進行多次軍演,加以配合。西方媒體乘機煽動「要聯合起來應對中國」迅速在報刊、電視上迅速躥熱。一場似乎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情勢在美國一手導演下推了出來。
第三回合,中國反擊。面對這一嚴峻形勢,中國站高望遠,以高屋建瓴之勢,通過斗爭、說理、化解,進行反擊。首先,中國按照安理會主席聲明精神,一方面不點名地對製造「天安號」事件的人進行譴責,另一方面對韓國「天安號」事件受害者表示同情和哀悼。這一嚴肅、公正立場受到國際社會肯定,不但使我趨於主動,並在朝鮮半島避免了一場沖突。其次,適時地進行軍演。第三,利用官方渠道和第二軌道對越南做工作,向其重申友誼,曉以利害。第四,派漁政船隻巡邏釣魚島附件海域,顯示維護我領土主權決心。第五,幾次緊急召見日駐華大使,除抗議外,嚴正要求日方立即放回被扣的我漁船船長,在我高壓下,日本不得不加以滿足。第六,強烈要求世貿組織調查今年以來70%以上的反傾銷案加在中國頭上的各個個案,以作出正確結論。第七,向聯合國報告我減排目標,駁斥西方關於我減排總量不夠,缺乏透明度的指責。第八,駁斥西方對我出口稀土的種種不實之詞和誣蔑。第九,正確調動我國網民發出理智之聲。
第四回合,美從高調轉為圓場。經斗爭,美國對我堅定態度似有新的認知:既要圍堵中國削弱中國影響,但又不敢忽視中國地位。今年10月,希拉里訪問亞太行程中,臨時增加了中國一站。30日,她繞道前往海南島拜訪中國國務委員戴秉國。希拉里聲稱美沒有圍堵中國,咄咄逼人的調子似降了下來。美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又為其圓場,說,「我們都了解所涉及的風險以及中美發展一種積極的、富有建設性的,以及坦率地講,有一定程度的關系的重要性。」他還說,「亞洲幾乎所有人都清楚,在今天環境下,中美在外交上必須頭腦冷靜和富有建設性。」
第五回合,奧巴馬親作部署,推波助瀾。11月中旬,奧巴馬出訪印度、印尼、韓國及日本,顯現美國具體圍堵中國布局,構築一個海上包圍圈,從東方的日本到南海,再從南海到印度,封鎖中國東進和南下之路,可稱為「C形包圍圈」。它一面遏制中國海權,另一面又設法阻止中國發展,反映了美國對華圍堵一時緊一時松的兩面手法。但與中國睦鄰的鄰國都不看好美國這一戰略。
第六回合:從摩擦轉向會談。從中方看,我已贏得主動;從美方講,G20首爾峰會奧巴馬丟了面子,同時要為2011年胡主席訪美製造氣氛。在首爾,中美兩國領導人開始會談,一致同意推動中美關系取得更大發展,中美應該相互信任共對挑戰。胡主席表示,中美經貿分歧應作建設性溝通。中美經貿已基本恢復到國際金融危機前水平。美國對華出口繼續恢復增長。希望美方盡快在放寬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限制方面採取具體行動。中方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決心堅定不移,但改革只能是漸進式推進,中方對美國目前量化寬松政策表示關注。美方有關政策應該顧及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利益。奧巴馬總統表示,美國致力於加強兩國經貿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美方期待著兩國繼續開展對話和磋商,推動兩國關系進一步發展。他強調,確保胡主席明年成功訪美。兩國領導人會見氣氛尚未稱友好,紛爭表面上落下了帷幕。
與此同時,中日領導人也在把握時機,使中日關系恢復正常。在參加國際會議期間,溫總理適時地同日首相菅直人進行短暫禮貌對話。胡主席利用出席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時機,在橫濱同日首相菅直人進行正式會談。雙方領導人在三方面達成一致:雙方長期穩定的戰略互惠關系非常重要;雙方進一步促進政府和民間交流;加強雙方在包括經濟領域的全球性問題上的合作。外電報道,日本首相菅直人似乎對於G20全體會議後能與胡主席交談「非常開心」。胡主席說:「我馬上要去橫濱。」 菅直人首相說:「那我們在橫濱相見。」為促成日中領導人會談,前原外相的態度似發生了某些變化,態度緩和了些,又在記者采訪時表示,他要作中國人民的朋友。
為何中美、中日關系今年出現較大的波折?從中美關系來看,雙方關系時起波折已是常態。但從近期分析,有其深層原因。一是中國經濟近期快速發展,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較之美國經濟疲軟乏力,美國深感不安和焦慮。二是中國與東盟關系近年一直長足發展,使其深感影響被逐步削弱。三是中國連續舉辦奧運會、世博會,政治影響日趨擴大,使美感到其領導地位有被中國「代替」之可能。於是奧巴馬決心加大對亞洲的投入,為亞洲注入強勢美國因素,以削弱中國政治影響。四是東盟有些國家希借美國力量實現自身要求等,美國以為找到了離間中國與東盟、削弱中國的「切入點」。中日關系曲折原因也基本如此。
第三,中俄關系處於最高水平發展時期;中歐關系取得較大突破,是2010年中國外交的一個亮點。
中俄關系經過「友好年活動」,兩國人民加深了了解。今年,俄羅斯梅德維傑夫總統訪華和中國溫總理訪俄有以下特點:一是增進了政治互信,擴大了戰略協作,全面深化了兩國戰略協作夥伴關系;二是總結一年來兩國各領域合作情況,規劃下一階段合作的優先方向、重點任務和主要安排,研究加強兩國務實合作的新思路、新舉措;三是就經貿、能源、高科技、金融、農業、地方等重點領域合作交換意見。四是總結「語言年」活動成果,研究擴大人文合作的新措施。五是就當前國際形勢和雙方共同關心的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交換意見,協調立場。中俄兩國總理第十五次定期會晤並簽發了《聯合公報》,規定共同開發黑瞎子島,擴大雙邊本幣結算。2011年中俄將聯手發射兩枚衛星探測器,以及聯合檢查國界,意義十分重大。
中歐建交已35年,進行了11次協商。目前中歐關系已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合作格局。中歐政治協商之頻之深、經濟合作規模和層次、民間交流和多領域對話密度和力度,均有質的飛躍。克服分歧,顧全大局和超越雙邊范疇面向世界,將成為中歐關系進一步的關鍵所在。
經濟危機兩年後的今天,歐洲仍舊在經濟危機陰影下蹣跚向前。除德國外,其他歐洲國家均面臨經濟增長乏力、通脹嚴重、失業居高不下之窘境。中國利用這一戰略時機,對歐洲展開強有力的工作,使中歐關系跨上了新的台階,從而為我對美關系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撐。
11月,胡主席訪問法國,薩利奇總統全程陪同,顯示對法中關系的重視。訪問2天間,中法領導人5次會面,確認「中法戰略和諧關系」取得了重大進展。這種宣示表明,中法關系不僅局限在雙邊,而且還涉及在國際熱點問題——如朝核、伊核、氣候變化、G20峰會議題上的協調。對此,法國媒體認為,這說明「法中關系不光步出了不和諧時期」,而且可能顯示法國外交「正悄悄地向戴高樂主義回歸。」
中法經濟合作取得重大進展。中法簽訂了總額達200億美元的各種合同。中國向法國空客公司采購至少100架飛機,總額為80億美元。法方還向中國廣東提供2個EPR的核反應堆。此外,電動汽車、信息通信、高端設備製造以及金融合作領域均已列入中法合作范圍。
中法發表的《聯合聲明》,是中法關系進一步發展的確證。胡主席同法總理菲爾、前總統希拉克友好談話均表明對中法關系前景表示樂觀。法中專家均認為,在當前世界格局平衡態勢下,中歐關系在全盤中對雙方均有不可或缺的戰略意義。
之前,胡主席訪問葡萄牙以及溫總理短暫訪問德國,同德國總理默克爾在不少問題上達成共識,說明當前中國同英、法、德的關系均在平衡遠行,這次英國新首相卡梅倫的訪華就證明此點。
英國最年輕首相率領英國歷史上最大代表團(4位內閣成員,50位資深貿易工商企業家)訪華引起國際社會很大興趣。胡主席在11月1日會見卡梅倫首相時,稱贊英國內閣年輕有朝氣。訪問期間,中英達成40多項具體協議,協議包括從貿易至低碳乃至文化教育各個領域。雙方還努力使貿易額在15年內達成1000億美元翻番目標。卡梅倫在北大的演講,拉近了中英兩國青年的了解。英國媒體熱評中方邀請卡梅倫首相訪華的遠大目光,稱中英關系「已置於比較穩定、發展之軌道。」
第四,在G20首爾峰會,中國政策對會議主題提出得當、公正抉擇,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贊譽。
美國出於自身利益,提出企圖挑起貨幣匯率戰的錯誤政策,遭到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不少國家的抨擊,使美國陷於相當孤立的處境。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了解決金融危機的四次G20會議,代表中國提出了切中要害的務實舉措,國際社會公認中國為解決危機、推動全球經濟早日復甦作出了較大貢獻。在2008年11月華盛頓峰會上,胡主席深刻分析金融危機發生根源,呼籲採取加強宏觀經濟政策調控、深化國際金融監管、提高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組織中的代表權和發言權等在內的一切必要措施。在2009年4月倫敦峰會上,他重點強調,推動國際金融體制改革的指導性原則和可操作性的建議,受到各方高度重視。在2009年9月匹茲堡峰會上,他提出一系列具體政策主張:保持經濟刺激方案力度,主要貨幣發行國要平衡和兼顧貨幣政策對國內經濟和國際經濟的影響;堅決反對貿保等。在2010年6月召開的多倫多峰會上,他希望繼續發揚同舟共濟、合作共贏的精神,推動和加快建設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國際金融新秩序,促進建設開放的國際金融新秩序,提高發展中國家自我發展能力等。在這次G20首爾峰會上,他提出完善G20峰會框架機制,推動合作發展的重大意義,倡導開放貿易,推動協調發展;完善金融體制,推動穩定發展;縮小差距,推動平衡發展等建議。
總之,胡主席參加G20五次峰會提出的建議有以下特點:第一,開出了應對金融危機的良方;第二,隨著危機逐步克服,復甦來臨之際,他提出的方案有很大時效性;第三,維護新興經濟體的利益,把發展中國家要求同實現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目標結合起來,符合發展中國家願望。第四,措施具有很大操作性。第五,中國身體力行,成為全球經濟較快復甦的引擎。可見中國為解決金融危機傾注了中國悠久歷史傳統和全球化時代的智慧。一個東方發展中大國的擔當和責任在國際社會面前坦露無遺。
這次首爾峰會,胡主席提出的會議主題無疑代表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意願和利益。如按上述選項採取切實行動,全球經濟可能逐步重振雄風。這四項選項同東道國宣布討論的四項主題,特別是把討論貨幣匯率列為首選有很大不同。如峰會糾纏於此,就難以取得成果。
韓國作為東道國早就宣布不討論匯率問題。明眼人一看現在的選題,就知道這是美國在幕後推動、制訂的議程。從今年6月起,美國國會就要求人民幣快速升值向中國施壓,美國貿易負責人先後在國際會議上圍堵中國,直至威脅要把中國列為貨幣匯率操縱國。美國11月中期選舉期間,更把人民幣升值問題作為競選廣告貼滿了美國各洲,把中國妖魔化、替罪羊已成為不少議員們高調嗆聲的慣常策略。接著,美聯署又推出貨幣量化寬松政策,企圖以此使美元貶值,逼使包括人民幣在內的其他貨幣急速升值,以此來解決美國經濟問題。這一損招無異於乎飲鴆止渴,遭到很多G20首爾峰會與會國的憤怒。德國財長勒依布勒抨擊美此舉「愚蠢」,「虛偽」。韓國中央銀行行長指出此種政策「害人害已」。南非財長普拉溫?戈爾丹說,美此舉「損害了多邊合作精神」。美新際集團何比?戴利說,「G20峰會比較讓人關注,美國在這次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在世界樹敵。」
首爾峰會前,奧巴馬接見記者把矛頭對准中國,以此迫使他國跟進。他說:「你們都看到了,一些國家的盈餘極高,同時嚴重干預了貨幣市場,堅持本國貨幣的優勢,」還說:「中國的日益繁榮應當在某些范圍內」,「我們的確希望大家都能在國際框架和規則系統內部運作,在這些系統之內,各國承認對彼此的責任。」他還為美聯署貨幣量化寬松政策辯護,認為「美儲備系獨立機構,行政當局無權干預」。同奧巴馬預先設想的圍堵中國相反,美國卻成了被批評的對象,使美國大失顏面。原來設想的19+1(圍攻中國),變成了新19+1(批評美國)。
經激烈博弈與雙方妥協,韓國總統李明濤11月12日宣布,「世界暫無貨幣戰爭」,接著他宣讀了《G20首爾峰會宣言》。其成果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份額改革取得進展,與會領導人同意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在慶州會議上通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投票權和配額改革方案;同意加倍努力在2011年結束多哈會談;同意採取更嚴格金融監管措施,包括上調銀行資本充足率和流動性標准;韓國、美國和加拿大在峰會期間同意建立總額為5280億美元的專項基金,以用於扶持低收入經濟體的中小企業。該項合作已得到美洲開發銀行的支持。
峰會結束後,奧巴馬馬上又接見記者表示,人民幣被低估,再度攻擊中國。首爾峰會關於匯率之爭的硝煙剛散去,美國又發聲企圖使之再燃。
第五,中國同周邊特別是東盟的關系仍舊穩固並發展,中國與非洲、拉美國家的關系繼續穩步向前發展。
20年來,中國同東盟雙方政治互信增強,高層來往頻繁;大湄公河區域經濟合作順利進行,貿易額已達2311.2億美元;安全對話特別是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正努力進行;雙方人員來往已達800萬人次等。中國還任命了中國東盟特使。
2009年,中、日、韓同意在東盟10+3財長會議框架下建立正式區域外匯儲備庫,決定中、日、韓各出資384億美元,韓國出資192億美元,東盟其他各國出資共44.7億美元,這對亞洲今後發展,特別是突發事件有深遠意義。
隨著時間推移和歷史問題糾結,美國在東盟利用離間手法挑起一場圍堵中國之爭。事實是,越南固然有仰仗美實力實現自己在南海利益之需,但與美國存在不可調和矛盾。美國要傾復越南社會主義政權,但越不會越過此底線同美國合夥整中國。美國離間中越關系的圖謀不能得逞。泰國、寮國不會也不願趟這趟水。菲律賓也反對越南、馬來西亞向聯合國大陸架委員會提出把自己大陸架延伸至350海里的申請。希拉里關於南海爭端國際化的建議響應者寥寥。
中國與許多東盟國家已經牢牢地連在了一起,特別是巨大的經濟聯系已使中國與東盟誰也離不開誰。今年11月初,在中國南寧召開的中國東盟博覽會,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投資東盟。與此同時,越來趙多的區域外企業投資東盟,利用東盟與中國零關稅來開發中國市場。東盟與東盟外的企業並不會讓美國來破壞這一良的局面。
最近,緬甸大選結束,已成立了新政府,並釋放了反對派領導人昂山素季。這是緬新政府決意實行全國民族和解的一件大事,也是東盟的一件大事。
2010年,非洲政局總體穩定,經濟復甦,與中國關系進一步發展。其領導人訪華次數創紀錄,這得益於上海世博會。肯亞、馬里、塞席爾、維德角、赤道幾內亞、多哥、辛巴威、中非、模里西斯等國總統、賴索托國王和首相以及波札那、葛摩、賴比瑞亞、南非、安哥拉、尚比亞副總統和加彭、盧安達、幾內亞比索總理先後訪華,凸顯中非在新形勢下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實現互利共贏的堅定決心。上海世博會的非洲聯合館是中國民眾進一步認識非洲的窗口。7月27日,非洲聯合館迎來了開館以來第1000萬名參觀者。10月21日,非洲聯合館參觀人數突破2000萬人次。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民眾對非洲的親近感。
2010年中拉關系進入快速發展軌道,呈現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發展的新局面。2010年上半年,中拉貿易額達792億美元,預計全年可達1500億美元。中國已穩居拉美第二大貿易對象國。
通過上述闡述和分析,中國深知,2010年中美、中日關系出現波折,或遲或早總要發生的。至於這些摩擦、矛盾在2010年上半年集中在一起向中國迎面而來,則可能有些准備不足。中國復興在全球已是不爭的事實。西方發達國家經200-300多年的發展,對中國復興准備不足,但又不得不以既妒忌,但又無奈的心情面對這一嚴酷事實。因此對她有時打擊有時吹捧進行遏制和拼殺,以阻其復興是慣用手段,這可能還要經過很長的一個歷史過程。對他們來說,這還需要有一個調整過程;對我們自己來說,還要一個適應過程,對整個國際來講還需一個接受的過程。2010年發生的種種之摩擦,並不說明我們外交的總方針、總政策出了什麼問題,而且反證是正確的。西方媒體說:中國2010年上半年「外交」搞糟了,「搞被動了」,正說明他們的意圖沒有得逞而泡製出的。「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是我們要貫徹的長期方針。情況順利時,我們不要驕傲;反之我們要沉著冷靜,不要焦慮和悲觀。「關鍵的關鍵」是做好我們自己國內的工作。這樣,我們力量更強大了,就能戰勝一切,一個偉大的中國終有一天會站立世界民族之林。

② 美俄關系 急!

美俄關系是當前大國關系中較為重要的一對。冷戰結束以來,美俄時而握手言歡,時而惡語相向,兩國關系始終處於非敵非友、時好時壞的不確定狀態。當前,兩國間既有廣泛的共同利益基礎,又存在深刻的戰略沖突,美俄關系呈現出合作中有矛盾、較量中有妥協的態勢。 一、美俄關系的復雜歷程 自1991年12月前蘇聯解體、俄羅斯立國以來,美俄關系跌宕起伏,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劉金質:《美俄關系十年》,《國際政治研究》2002年第1期;夏義善:《「9·11」事件後的俄美關系》,《和平與發展》,2003年第1期) 第一階段(1991年底至1993年),為美俄關系的「蜜月期」。俄羅斯不僅在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方面向西方看齊,而且在對外關繫上採取「一邊倒」政策,積極尋求融入美國為首的「西方民主大家庭」。美俄關系迅速升溫,兩國元首多次會晤,兩國簽署《美俄夥伴和友好關系憲章》。但美俄並未形成真正的夥伴關系,美不僅沒有伸出援手助俄擺脫困境,而且還極力加以限制與削弱。這使俄羅斯對美國的幻想破滅,開始把追求和維護國家利益作為對外政策的基點,奉行「雙頭鷹」外交。 第二階段(1993年至1999年底),為美俄之間分歧與摩擦多於協調與合作的時期。從1993年開始,俄主動拉開同美國的距離,開始獨立自主地推行全方位外交。美則繼續視俄為潛在敵人和威脅,逐步蠶食俄戰略空間。美推動北約實現首輪東擴,俄戰略前沿回撤700-1000公里;北約新概念出台,俄面臨「人道主義干預」的威脅;美和北約加緊向獨聯體滲透,具有反俄傾向的「古阿姆」聯盟建立;美發動科索沃戰爭,俄在南歐的傳統影響幾近喪失。美俄關系高度緊張,退為「冷和平」狀態。 第三階段(1999年底普京上台至今),為美俄嘗試建立新型關系的時期。普京主政俄羅斯後,特別是「9·11」事件以來,美俄關系進入了一個由冷變熱、時冷時熱、冷熱不均的新階段。布希政府調整對俄政策,俄羅斯積極支持美國反恐,兩國關系迅速改善。但2003年美俄圍繞伊拉克戰爭問題發生深刻分歧,兩國關系趨淡。2004年6月美推動北約完成第二輪東擴,將冷戰時期前蘇聯在中、東歐的戰略緩沖地帶吞食殆盡。但美俄從各自戰略利益和實際需要出發,均積極修復因伊拉克戰爭造成的雙邊關系裂痕。普京在美總統選舉中打破常規數次公開「挺布」,加入美提出的「防擴散安全倡議」。布希則宣稱美俄關系「復雜但不棘手」,2005年2月與普京在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發舉行了連任後的首次正式會晤。美俄在反恐、核安全、俄加入世貿組織等具體問題上達成共識,但兩國在戰略利益上的沖突並未緩解。 二、當前美俄之間的主要矛盾 (一)美俄在中亞和外高加索地區的爭奪日趨激烈。阿富汗戰爭以來,美加緊對中亞和外高加索地區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滲透,美俄矛盾明顯加劇。主要表現在:政治上,美插手喬治亞和烏克蘭選舉,在兩國先後催生「玫瑰革命」和「橙色革命」,分別扶植起親美的薩卡什維利政權和尤先科政權。今年美國又公開將白俄羅斯列為「暴政前哨」國,積極干預吉爾吉斯和摩爾多瓦的議會選舉,力圖削弱俄在這些國家的影響。軍事上,美繼續通過軍援、聯合軍演、人員培訓等手段加強在中亞各國的軍事存在,謀求中亞駐軍長期化。美還保留在喬治亞的軍事顧問,尋求在亞塞拜然設立軍事基地。在經濟上,積極奪取裏海地區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試圖打破俄對裏海石油外運的壟斷地位。2003年底,美促成亞塞拜然、喬治亞和土耳其三國開工建設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輸油管道。美稱該管道是其「石油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美的嚴重挑戰,俄加大了反擊力度。一方面,利用其對該地區國家的傳統影響,大力完善獨聯體多邊合作機制,將獨聯體集體條約提升為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並在相關國家建立軍事基地。另一方面,大力推動與該地區國家的經貿合作,加強對油氣開采外運的優勢,並利用廉價提供本國能源等經濟手段牽制有離心傾向的國家。 (二)美加快駐歐美軍的部署調整和北約東擴的步伐,引發俄憂慮和抵制。2003年以來,美為進一步謀求全球戰略優勢,正對其海外軍事部署進行二戰結束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調整,其中一個重要步驟就是將部分駐德國美軍東移至中、東歐國家,在波蘭、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等國建立新的軍事基地。2004年,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波羅的海三國加入北約後,北約的軍事觸角進一步向東延伸。這使俄戰略空間進一步受到擠壓,俄面臨美直接軍事威脅。盡管美一再聲稱美在東歐等地建立新的軍事基地並非針對俄,美無意包圍俄羅斯,但仍引起俄擔憂和反對。2004年2月,俄舉行了20年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戰略核力量和常規部隊聯合軍事演習,意在向美和北約顯示其軍事實力,促使美考慮俄切身利益。 (三)美對俄國內政策不滿,認為俄民主進程倒退。2003年10月以來,美對普京在國內外一系列問題上的舉措感到不滿,對俄民主化發展的走向深為憂慮,並對俄新一屆杜馬選舉、尤科斯石油公司總裁霍多爾科夫斯基被捕等事件橫加指責。美多次強調民主對美俄關系的重要性,強烈要求普京維護俄羅斯的民主進程。美國務卿賴斯稱:「我們(美國)將繼續表明,在俄羅斯,保護民主對美俄關系的未來至關重要」。一些美學者和議員宣揚,在俄羅斯,資本主義取得了勝利,但民主卻失敗了,俄越來越多地表現出與蘇維埃時代及帝俄時代相同的特性。美嚴詞指責2004年俄總統大選缺乏「公開性」,認為「獨裁主義」正潛還俄國社會。美還在2004年和2005年《國別人權報告》中指責俄人權狀況倒退。俄對美的指控進行了激烈反駁,強調「我們反對把這件事當作工具來實現外交政策目標,或者讓俄羅斯成為一個失去方向的國家」,「所有現代民主制度和原則都必須適合俄羅斯發展的階段、歷史和傳統」;指責美無權干涉俄內政,並譴責美在民主、人權、自由等方面採取雙重標准。 三、美俄矛盾上升的背景和原因 (一)美仍將俄視為潛在戰略對手,雙方在戰略上互不信任,是阻礙美俄關系發展的主要因素。冷戰結束後,美俄關系雖然明顯改善,但美仍一直將俄視為潛在戰略對手,竭力擠壓俄戰略空間。「9·11」事件後,反恐和防擴散成為美對外政策的中心任務,美積極爭取俄的支持與合作,美俄關系短期內大幅改善。但美並沒有因此改變其遏俄弱俄的戰略考慮,防範和削弱依然是美對俄政策的重要內容。 (二)美在歐亞大陸加快戰略擴張步伐,直接損及俄核心利益,這成為美俄矛盾的主要焦點。冷戰結束後,美利用超強實力,加緊進行全球戰略擴張。「9·11」事件後,美先是借阿富汗戰爭之機成功進軍中亞,然後很快推翻薩達姆政權,迫使利比亞和敘利亞等軟化對美立場,這些都進一步刺激和助長了美霸權圖謀。美「反恐謀霸」的戰略擴張步伐進一步加快,加大對前蘇聯地區的滲透力度,不斷蠶食俄傳統勢力范圍。美還繼續插手車臣問題,試圖滲入北高加索地區。面對美步步進逼,俄不願也不會輕易放棄其在中亞及外高加索等地的核心戰略利益,被迫對美採取一定的反制措施。 (三)俄尋求恢復大國地位的努力和加快融入歐洲的戰略,與美建立單極霸權的目標相抵觸。近年俄經濟繼續恢復性增長,國力不斷恢復,2003年底的杜馬選舉和2004年的總統大選又重劃了俄政治版圖,普京國內政治地位更加鞏固,掌控國內政局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同時,俄歐關系也因反對美單邊主義政策的共同立場而大幅改善,法德與俄合作加強。俄外交空間大為擴展,重振大國地位的步伐加快,更加重視維護俄大國形象,更加註意保護俄切身利益。美單極謀霸戰略與俄羅斯振興經濟、重新崛起和維護地緣政治利益的政策背道而馳,這使美俄深層次的分歧很難彌合。 十幾年來美俄關系的起伏變化以及不久前美俄兩國總統在斯洛伐克的會晤表明,在新世紀國際戰略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美俄雙方都在以更加務實、更加理性的態度審視和處理相互間的關系,雙方既存在一些重大的戰略分歧和利益沖突,也存在加強對話、增進合作的實際需要。 今後一個時期,美俄間的矛盾雖仍會存在,某些情況下還可能激化,但雙方仍將尋求和擴大兩國共同利益的匯合點,加強在能源、核安全等領域的合作。美俄關系既不會滑落到冷戰時期超級大國間的對抗局面,也難以熱絡為冷戰結束之初的「蜜月」狀態,將繼續呈現出美攻俄守的戰略態勢,維持既合作妥協、又摩擦斗爭的基本框架。

③ 俄美緊張局勢升級兩國關系遭遇地緣政治鞭打是怎麼回事

一周前,特朗普還被批評為被俄羅斯利用的一個工具,但是現在特朗普與俄羅斯發生了如此激烈的外交沖突。盡管特朗普以不可預料著稱,但是從親密到對峙,這種令人頭暈目眩的立場轉變還是令美國和其他國家感到驚詫,就像是遭遇了一場『地緣政治鞭打』。」

在當前形勢下,難以期待蒂勒森訪俄取得成果。如果俄美要妥協的話,必須相互做出讓步。但從目前看,特朗普政府並不打算做出讓步,主要由於受到軍方和鷹派的強大壓力。未來俄美要改善關系還將面臨許多障礙。報道引述俄科學院美國和加拿大問題研究所所長羅戈夫的話稱稱,目前,俄美關系已跌入新的谷底,蒂勒森此次訪問不可能取得大的成果。而且就目前狀況看,兩國總統甚至不可能在G20峰會前舉行會面。

從歷史上看,無論是蘇美關系,還是俄美關系,從來沒有好過,兩國關系經常是在壞與非常壞的區間內周期性搖擺,比如在古巴導彈危機時美蘇緊張甚至達到了直接武裝沖突的邊緣。社論稱,幸運的是,(蘇)俄美兩國領導人還有健康的思維,兩國歷史上還沒有直接對抗過。這是由於俄羅斯與美國是世界上擁有最強大的武裝力量的兩個大國,毫不誇張地說世界和平取決於它們之間的關系。這種狀態「不意味著我們能夠協商,而是我們必須協商」。

④ 像貝聿銘這樣身在境外心繫祖國而有成就卓著的中國人還有誰 舉例子 簡介簡介其事跡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男,漢族,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享譽海內外的傑出科學家和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之一。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加州理工學院教授,曾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重要職務。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夠回到祖國的,今天,我終於回來了!」這是中國著名科學家和火箭專家錢學森對接待他回國的中國科學院科學家代表朱兆祥同志所說的一句萬分感慨的話。他於1955年9月17日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踏上回國航程,於1955年10月1日到達香港,1955年10月8日到達廣州,同他一起回國的還有他的夫人和兩位幼子,說到這里就不由得提一下錢學森坎坷的回國之路。 錢學森全家歸國途中錢學森於1935年8月,作為一名公費留學生赴美國學習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的。回國前,曾擔任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錢學森1935年赴美國留學。10年後,他成為當時一流火箭專家。由於發表了「時速為一萬公里的火箭已成為可能」的驚人火箭理論而譽滿全球。這位加州理工學院的教授在「二戰」期間,跟其導師馮·卡門參與了當時美國絕密的「曼哈頓工程」——導彈核武器的研製開發工作,在美國是一個屈指可數的稀世之才。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誕生的消息傳到美國後,錢學森和夫人蔣英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商量著早日趕回祖國,為自己的國家效力。此時的美國,以麥卡錫為首對共產黨人實行全面追查,並在全美國掀起了一股驅使雇員效忠美國政府的歇斯底里狂熱。錢學森因被懷疑為共產黨人和拒絕揭發朋友,被美國軍事部門突然吊銷了參加機密研究的證書。這使他非常氣憤。錢學森以此作為要求回國的理由。然而,錢學森萬萬沒想到,他的回國意願竟釀成了一場劫難!美國海軍部次長惡狠狠地說:「他知道所有美國導彈工程的核心機密,一個錢學森抵得上5個海軍陸戰師,我寧可把這個傢伙槍斃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國去!」從此,美國對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島上將他拘留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學院送去的1.5萬美金巨額保釋金後才釋放了他。後來,海關又沒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書籍和筆記本。他們硬說裡面有機密材料。其實,在打包之前,錢學森已叫他們檢查過。美國檢察官再次審查了他的所有材料後,證明他是光明磊落的。 錢學森在美國受迫害的消息很快傳到國內,新中國震驚了!國內科技界的朋友通過各種途徑聲援錢學森。黨中央對錢學森在美國的處境極為關心,中國政府公開發表聲明,譴責美國政府在違背本人意願的情況下監禁了錢學森。 1954年4月,美英中蘇法五國在日內瓦召開討論和解決朝鮮問題和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的國際會議。出席會議的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聯想到中國有一批留學生和科學家被扣留在美國,於是就指示說,美國人既然請英國外交官與我們疏通關系,我們就應該抓住這個機會,開辟新的接觸渠道。 中國代表團秘書長王炳南6月5日開始與美國代表、副國務卿約翰遜就兩國僑民問題進行初步商談。美方向中方提交了一份美國在華僑民和被中國拘禁的一些美國軍事人員名單,要求中國給他們以回國的機會。為了表示中國的誠意,周恩來指示王炳南在6月15日舉行的中美第三次會談中,大度地作出讓步,同時也要求美國停止扣留錢學森等中國留美人員。然而,中方的正當要求被美方無理拒絕。7月21日,日內瓦會議閉幕。為不使溝通渠道中斷,周恩來指示王炳南與美方商定自7月22日起,在日內瓦進行領事級會談。為了進一步表示中國對中美會談的誠意,中國釋放了4個被扣押的美國飛行員。中國作出的高姿態,最終是為了爭取錢學森等留美科學家盡快回國——可是在這個關鍵問題上,美國代表約翰遜還是以中國拿不出錢學森要回國的真實理由,一點不鬆口。正當周恩來總理為此非常著急的時候,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陳叔通收到了一封從大洋彼岸輾轉寄來的信。他拆開一看,署名「錢學森」。他禁不住心頭一震,他迅速地讀完了這封信。信中的內容,原來是請求祖國政府幫助他回國。這封信是錢學森當時擺脫特務監視,在一封寫在小香煙紙上寄給在比利時親戚(蔣英妹妹)的家書中,夾帶給陳叔通副委員長的。對於這樣一封非同尋常的海外來信,陳叔通深知它的分量,當天就送到周總理那裡。「這真是太好了,據此完全可以駁倒美國政府的謊言!」周恩來總理當即作出了周密部署,叫外交部火速把信轉交給正在日內瓦舉行中美大使級會談的王炳南,並對王炳南指示道:「這封信很有價值。這是一個鐵證,美國當局至今仍在阻撓中國平民歸國。你要在談判中,用這封信揭穿他們的謊言。」8月1日中美大使級會談一開始,王炳南率先對約翰遜說:「大使先生,在我們開始討論之前,我奉命通知你下述消息:中國政府在7月31日按照中國的法律程序,決定提前釋放阿諾維等11名美國飛行員,他們已於7月31日離開北京,估計8月4日即可到達香港。我希望,中國政府所採取的這個措施,能對我們的會談起到積極的影響。」可談到錢學森回國問題時,約翰遜還是老調重彈:「沒有證據表明錢學森要歸國,美國政府不能強迫命令!」於是,王炳南便亮出了錢學森給陳叔通的信件,理直氣壯地予以駁斥:「既然美國政府早在1955年4月間就發表公告,允許留美學者來去自由,為什麼中國科學家錢學森博士在6月間寫信給中國政府請求幫助呢?顯然,中國學者要求回國依然受到阻撓。」在事實面前約翰遜啞口無言。美國政府不得不批准錢學森回國的要求。1955年8月4日,錢學森收到了美國移民局允許他回國的通知。 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夢寐以求的回國願望得以實現了!這一天錢學森攜帶妻子蔣英和一雙幼小的兒女,終於登上了「克利夫蘭總統號」輪船,踏上返回祖國的旅途。由於錢學森的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⑤ 王毅外長突然訪問俄羅斯到底為什麼

新華社莫斯科3月11日電:正在俄羅斯進行訪問的外交部長王毅11日在莫斯科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舉行會談。
王毅表示,中俄兩國互為最重要、最優先的全面戰略夥伴。兩國發展全面戰略協作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戰略之舉。無論國際和地區形勢怎麼變,雙方鞏固深化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的方針不會變,致力於共同發展振興的目標不會變,捍衛國際公平正義和世界和平穩定的決心不會變。
王毅表示,今年,兩國應以慶祝《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15周年為契機,弘揚世代友好的和平理念,鞏固傳統友誼,增進政治和戰略互信,全面深化各領域務實合作,為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注入新的動力。雙方正在共同設計和籌備一系列高層交往,確保這些交往取得豐碩成果。進一步推進兩國發展戰略以及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力爭取得早期收獲。積極推進天然氣管道、高鐵、航空航天、遠東開發等戰略性大型合作項目。

⑥ 華羅庚是一個怎樣的人

國際數學大師,被譽為「中國現代數學之父」。

華羅庚是國際數學大師,被譽為「中國現代數學之父」。美國著名數學史家貝特曼稱「華羅庚是中國的愛因斯坦,足夠成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學院的院士」,可誰會想到,如此著名的華羅庚竟是個沒有高等學府文憑的數學家。

華羅庚初中畢業後沒再繼續在學校讀書,而是開始自修學問,當他的《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發表後,驚動了清華大學的教授熊慶來。得知華羅庚只念過初中,熊慶來驚訝不已,力排眾議,把華羅庚請到清華。

華羅庚到清華大學的第二年就升任助教,打破了清華大學的先例。一年半後,華羅庚升講師,然後當了兩年研究員。1936年,26歲的華羅庚去英國留學,就讀劍橋大學。一年中,華羅庚完成11篇論文,每篇都可得到一個博士學位。

(6)訪俄成果擴展閱讀:

華羅庚的成就:

1、華氏定理:

40年代,解決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計這一歷史難題,得到了最佳誤差階估計(此結果在數論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對G.H.哈代與J.E.李特爾伍德關於華林問題及E.賴特關於塔里問題的結果作了重大的改進,至今仍是最佳紀錄。研究成果被國際數學界稱為「華氏定理」。

2、「統籌法」與「優選法」:

倡導應用數學與計算機的研製,曾出版《統籌方法平話》、《優選學》等多部著作並親自在中國推廣應用。與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數論方法應用研究方面獲重要成果,被稱為「華-王方法」。在發展數學教育和科學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發表研究論文200多篇,並有專著和科普性著。

閱讀全文

與訪俄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