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 (1)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是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
(1)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是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2))「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是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鄧小平理論的主題是「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三個代表」的本質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1)中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考題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英文是Marxism,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簡稱,是關於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徹底解放的學說。
它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部分組成。
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和吸收人類關於自然科學、思維科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的基礎上於19世紀40年代創立的,並在實踐中不斷地豐富、發展和完善的無產階級思想的科學體系。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覆蓋了馬克思本人關於未來社會形態——科學社會主義的全部觀點和全部學說。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包含兩個組成部分,即為現代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包含兩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即政權理論部分),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2.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包括哪些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其中,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拓和奠基之作,「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承上啟下的中間環節,是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
(2)中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考題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覆蓋了馬克思本人關於未來社會形態——科學社會主義的全部觀點和全部學說。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包含兩個組成部分,即為現代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包含兩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即政權理論部分),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包含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結構設計;第二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運行原理設計。
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哪些理論成果
有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三大理論成果。
1、毛澤東思想是由毛澤東倡導並在二十世紀中國革命中大范圍實踐的一種政治、軍事、發展理論,一般認為其為馬列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中國共產黨認可毛澤東思想是其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勝利、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重要理論。
2、鄧小平理論,是以鄧小平為主要創立者、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題的理論。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大理論成果,是中國共產黨獲得的與蘇聯模式不同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理論總結。
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澤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廣東省考察工作時,從全面總結黨的歷史經驗和如何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出發,首次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行了比較全面的闡述。具體內容為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4、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中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中國發展要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戰略思想。
主要創立者分別為: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
(3)中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考題擴展閱讀:
毛澤東思想的發展背景:
20世紀前中期世界和中國政局的變動,是毛澤東思想產生和形成的時代背景,
1、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和形成,是近現代中國社會和革命運動發展的客觀需要和歷史產物。
2、新的社會生產力的增長和工人運動的發展;為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3、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入
與傳播;為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和形成准備了思想理論條件。
4、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的實踐,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實踐基礎。
5、毛澤東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的個人因素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主觀條件。
4.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是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內。容
毛澤東同志最早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的政治報告《論新階段》中指出:「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
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並亟待解決的問題。」
(4)中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考題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產生於19世紀40年代,是資本主義矛盾激化和工人運動發展的產物。以《共產黨宣言》的問世為標志。它吸收和改造了人類思想文化的一切優秀成果,特別是18世紀中葉和19世紀上半葉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成果。
它的主要理論來源是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空想社會主義。此外,法國啟蒙學者的思想和法國復辟時期歷史學家的階級斗爭學說,也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資料。19世紀科學技術的新成果,特別是細胞學說的確立,能量守恆和轉化規律的發現、進化論的新發展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
5.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過程中產生了哪些重大的理論成果
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及其指導意義摘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產生了四個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等為主要內容的一系列新時期的新思想。正確理解和詮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全面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歷史經驗,對於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推進理論創新,用以指導21 世紀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詮釋;成果;經驗近代以來, 中國歷史的一條主線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 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和艱難曲折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 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解決中國重大問題過程中得到驗證和發展的歷史。在新的歷史時期,正確理解和詮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深刻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經驗,能深入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規律,更好地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同時,也為當前構建和諧社會,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詮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結合起來,開拓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解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問題,從而形成一種新的理論成果的過程。早在1938 年毛澤東同志就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具體化」。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經驗表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實踐過程。從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審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這一命題,馬克思主義所要結合的對象不僅僅是中國當今時代的某個具體實踐問題,從理論的價值意義、傳播方式諸視角看,這個對象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系統。因而,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要真正做到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就必須認真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傳統的融合
馬克思主義作為形成於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科學理論。若要在中國文化土壤上紮根生長、開花結果,首要一點就是要通過文化背景的移植與中國文化傳統相融合,成為一種從形式到內容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理論,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優秀因子帶有模糊、猜測、玄想的非科學成分,又與封建宗法的、封閉狹隘的小農意識因素混雜在一起。而馬克思主義所具有的科學性、革命性、實踐性的本質特徵,高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子,具有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因子無法比擬的先進性和現實性。這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因子的相融合之處,因此,一方面能夠在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融合中得到認同,另一方面能夠改造、提升中國傳統文化,這就構成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之間相結合的、互動的融合關系。
2.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實踐的結合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實踐的相互結合,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本性,又切合於中國社會實踐的根本要求。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徵,這不僅指實踐范疇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重要地位,還在於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功能。馬克思主義從社會實踐出發把握人類社會及其歷史發展,揭示出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就中國社會實踐的主題和要求看,一個社會在歷史過程不同階段上社會實踐主題和任務的產生,歸根結底是由這一階段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內在環境和外在環境交互作用中形成的錯綜復雜的客觀形勢決定的,能不能以及如何從這種復雜的關系和形勢中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把握這一主題和任務,則取決於這一社會理性力量的自覺、成熟程度。近代中國的救亡運動和革命實踐主題的形成,源於那時內外交困的客觀情勢,但能夠站在時代高度科學地分析認識中國社會,自覺地把握這一主題和任務,提出解決問題的方向、道路、和手段,從而達到理性自覺的,則是毛澤東思想。同樣,中國現代社會改革與發展實踐主題、任務的產生,源於「文化大革命」後客觀形勢和時代發展要求,但能夠科學把握這種客觀情勢,自覺提出這一主題和任務,提供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向、道路和方法的,則是馬克思主義同這種實踐相結合產生的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等」為主要內容的一系列新思想。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實踐之間內在地包含著這樣的關系:中國社會實踐的主題、任務和要求是馬克思主義能夠與之相結合並發生融合的前提和基礎。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過程,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實踐相結合從而形成新理論的過程,這個新理論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開始到現在一共產生了四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它們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新時期以「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等」為主要內容的一系列新思想。
1. 開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事業的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巨變的理論成果。在舊中國這樣的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緊密結合當時的中國國情和時代條件,尋找適合中國實際的革命道路,並作出科學的理論概括,這是關系中國革命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也是無產階級革命史上極其復雜的難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中國社會形態和階級狀況,經過艱苦的實踐和探索,明確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任務和動力,制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開辟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領導中國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在以後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等方面,繼續以獨創性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形成了具有鮮明特點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
2.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鄧小平理論
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破除思想僵化,沖破個人崇拜的束縛,在黨內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此基礎上,將黨和國家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做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並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嶄新命題。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就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以鄧小平南巡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為標志,中國共產黨人進一步總結我國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總結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鮮經驗,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又從理論上做出了一系列新的回答和概括,使鄧小平理論進一步系統化,從而走向成熟。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巨變的偉大成果。
3. 迎接新世紀挑戰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前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在繼續。在當今世界,政治多極化趨勢日益明顯,經濟全球化不可阻擋,科技革命化突飛猛進。在國內,改革進入攻堅階段,發展處在關鍵時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促使經濟、政治、社會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具體表現為社會經濟成分、組成形式、分配方式和就業方式日益多樣化。在黨內,黨員隊伍的數量和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黨員幹部隊伍正在進行整體性新老交替,黨的建設存在同新形勢新任務不相適應的問題。世情、國情、黨情發生的三個重大變化,這一切既給領導人民並長期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帶來了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考驗著黨的執政能力。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以江總書記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准確把握時代特徵,科學判斷我黨所處的歷史方位,集中全黨智慧,進一步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逐步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回應了世情、國情、黨情的重大變化提出的嶄新課題,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中國共產黨永葆先進性的政治宣言和執政興國的指導思想,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新的理論成果。
4. 以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等為主要內容的一系列新思想以胡總書記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現代化建設進入新時期的背景下知難而進,勇於創新,大膽探索,一方面繼續以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向前推進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另一方面又根據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要求,提出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等一系列新思想。這一系列新思想,在實踐上,有助於我國在戰略機遇與矛盾凸顯的關鍵時期,以更加寬廣的世界眼光,立足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和諧,開創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的新局面;在理論上,進一步揭示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內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新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當代化的新成果。
總之,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等」為主要內容的一系列新時期新思想,雖然形成於不同歷史時期,但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果,都是以解決不同時代課題為使命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6.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哪些理論成果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歷史過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這個過程中的理論成果。黨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先後產生了毛思想、鄧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這些理論成果都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都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都是黨集體智慧的結晶,都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毛思想、鄧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之間既是一脈相承又是與時俱進的,是一個統一的科學思想體系。前者為後者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後者是在繼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礎上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它們辯證統一於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不斷開拓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境界。
(6)中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考題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包含兩個組成部分,即為現代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包含兩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即政權理論部分),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包含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結構設計;第二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運行原理設計。
馬克思和恩格斯把無產階級專政時期看作相當長的並充滿革命搏鬥和國內戰爭的時期,掌握政權的無產階級在這個時期內採取經濟上、政治上、文化上和組織上的種種必要措施,以便建立社會主義的新社會、沒有階級的社會、沒有國家的社會,來代替資本主義的舊社會。列寧是完完全全以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這些基本原理為根據的。
列寧在這方面的新貢獻在於:
(一)他論證了在一個被帝國主義國家包圍的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裡可能建成完全的社會主義社會,只要這個國家不被周圍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武裝干涉所扼殺;
(二)他擬定了經濟政策的具體辦法(「新經濟政策」),使握有經濟命脈(工業、土地、運輸業、銀行等等)的無產階級能運用這些具體辦法把社會主義的工業同農業結合起來(「工業和農民經濟的結合」),從而把整個國民經濟引向社會主義;
(三)他擬定了通過合作社把基本農民群眾逐漸引上並納入社會主義建設軌道的具體辦法,而合作社是無產階級專政用來改造小農經濟並以社會主義精神改造基本農民群眾的最強有力的手段。
正是有了列寧和列寧的黨,無產階級領導權思想才在俄國得到了巧妙的運用。這也是俄國革命產生了無產階級政權的原因。
從前的情況通常是這樣:在革命時期,工人在街壘里進行搏鬥,他們流了血,推翻了舊制度,而政權卻落到資產者的手裡,然後資產者又來壓迫和剝削工人。英國和法國的情形就是這樣。德國的情形就是這樣。我們俄國的情形卻不同了。
在我們這里,工人不僅僅是革命的突擊力量。俄國無產階級一方面是革命的突擊力量,同時還力求成為領導者,成為城鄉所有被剝削群眾的政治領導者,把他們團結在自己周圍,使他們脫離資產階級,在政治上把資產階級孤立起來。
俄國無產階級既然是被剝削群眾的領導者,它進行斗爭就是為了奪取政權並利用這個政權來謀取自身的利益,來反對資產階級,來反對資本主義。
正因為如此,俄國革命每一次強有力的發動,無論是在1905年10月或在1917年2月,都把工人代表蘇維埃這個負有鎮壓資產階級使命的新政權機構的萌芽搬上舞台,來對抗資產階級議會這個負有鎮壓無產階級使命的舊政權機構。
7.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得理論成果有哪些,其主要內容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它們回作為一脈相答承的理論體系,不僅有著共同點,而且也有著不同點.它們的共同點:一是都是實事求是的產物;二是具有相同的實現主體;三是具有相同的特點.它們的不同點是:第一,它們在不同的實踐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論結論;第二,它們依據不同的生存境遇,解決了不同的時代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