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雄贊歌》創作背景和歷史意義是什麼
創作背景:1952年冬天,以巴金為組長的全國文聯組織的赴朝創作人員踏上了滿目瘡痍的朝鮮土地,在朝鮮戰場上,巴金同創作人員深入到志願軍中。回國後,巴金寫出中篇小說《團圓》,並發表在1961年8月號的《上海文學》上。
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讀了《團圓》後,責成長春電影製片廠將《團圓》改編成電影。同年夏天,導演武兆堤和編導毛烽奉命開始了將小說《團圓》改編成電影劇本的工作。
意義:反映了志願軍戰士王成陣亡後,他的妹妹王芳對哥哥的思念和崇拜。
歌曲鑒賞
作為影片《英雄兒女》的主題曲,《英雄贊歌》通過對故事內外空間的巧妙處理,使之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全曲在穩健舒展的旋律進行中浸透著一種壯美;在不緊不慢的侃侃而談里飽含著無限深情,呈現出主歌帶副歌的二段體結構。
主歌從多角度多側面展現了英雄壯舉,謳歌了英雄的偉大精神。後兩句音程的跳躍和全歌最高音的行進,激情高亢。在此基礎上,轉入副歌。這個唱段呈現大氣磅礴的頌歌氣質,與前面民謠風格的曲調構成鮮明的對比,並推助歌曲達到高潮處。
由此,那種對英雄無比崇敬的感情得到了進一步抒發。這一問一答形式的兩句,高度概括和有力升華了歌曲的主題和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