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陳通的人物生平
陳通,1928年9月25日生於江蘇省鎮江市。小時候家住上海,父親在鐵路部門作會計工作。「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爆發後,他父親隨工作單位撤到內地,母親帶領子女到當時北平的外祖父家。陳通先後在北平匯文小學和匯文中學讀書。進入中學後就對自然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立志為將來從事這方面的工作而努力,放學後他經常到學校的圖書館閱讀有關自然科學的各種課外讀物,直到圖書館閉館才回家。1946年秋,陳通到天津北洋大學電機系電信組學習。在大學學習期間正值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共產黨領導下的學生運動在全國不斷開展。這偉大的歷史轉變時刻不能不對陳通產生影響,使他毅然參加到「沈崇事件」、「反飢餓」等遊行的行列中去。
1950年,陳通大學畢業後留校工作,當葉培大教授的助教。葉教授學識淵博,治學嚴謹,對陳通有很大的幫助。在治學中,葉教授非常重視物理概念,就是數學推導的結果也要搞清其中的物理實質。葉教授經常提出一些問題讓陳通思考,並要求陳通在輔導課上對學生講清楚,這使陳通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對他以後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大有裨益。1952年,為了對金門、馬祖島廣播,需要研製遠程大功率揚聲器。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製造這種揚聲器有一定的困難。陳通參與了該揚聲器的設計工作。這是他首次涉及聲學領域,從此便與聲學結下了情緣。1953年,國內開始大規模的教育改革,陳通以極大的熱忱投入到教改工作中去,並籌備開設新的課程「電聲學與廣播工程」。1955年,由於院校調整,陳通調到當時成立的北京郵電學院工作。
1957年,陳通到蘇聯莫斯科電信學院作訪問學者,隨B.B.富杜耶夫教授作教學和科研工作。富杜耶夫是前蘇聯電聲學的權威,但平易近人,他的學者風范對陳通有較大的影響。為了更多地接觸實際,陳通還到前蘇聯建築科學院、國家廣播電台和電影技術研究所去參加一些有關聲學方面的工作。陳通對自己有較高的要求,回國時他沒有領取回國的旅費,而是用自己積攢起來的生活費結余購買火車票,並將餘款交給了國家。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學校停課。陳通和學生走遍北京的延慶縣和河北正定縣的鄉村,在技術上幫助建設和改進農村有線廣播網,並培訓廣播站的技術人員。在那動亂的年代裡,能夠到農村和農民相處,為他們服務,使他感到莫大的欣慰。學校復課後,由於專業設置的改變,他改行從事集成電路的研製和教學工作,並為北京半導體廠做出具有當時國內先進水平的晶體管數字式自動化測試設備。但這畢竟不是他的聲學夙願。1979年,陳通到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工作。1982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青銅鍾象徵著一種文化,許多國家都有對本國鍾的研究工作。陳通還是國內外知名的研究鍾的聲學專家,美國的北伊利諾大學和印第安納州立大學在1990年相繼邀請他為訪問教授,對比研究中西方鍾的聲學問題。日本學者曾專程來訪,進行有關鍾的學術交流。韓國鍾很有特色,在鍾頂上鑄有較大的銅管。陳通兩次應邀到韓國考查並在理論上共同探討韓國鍾的聲學特點。
陳通多年來積極從事學會工作,他歷任中國聲學學會秘書長和理事長,第二屆西太平洋地區聲學委員會秘書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陳通還一直熱心於國內外的學術交流,多次應邀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邀請報告和擔任國際咨詢委員會委員。在北京他成功地組織了國際雜訊控制工程協會1987 年會議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屬國際聲學委員會1992年學術會議。這些會議都受到了國際聲學界的好評。
⑵ 福建歷史上都有哪些名人
1、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