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利潤總額、息稅前利潤、凈利潤分別是什麼意思各自有什麼不同
1、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或,利息折舊攤銷前收入),即EBITDA,全稱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是扣除利息、所得稅、折舊、攤銷之前的利潤。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凈利潤+所得稅+利息+折舊+攤銷
EBITDA剔除攤銷和折舊,則是因為攤銷中包含的是以前會計期間取得無形資產時支付的成本,而並非投資人更關注的當期的現金支出。而折舊本身是對過去資本支出的間接度量,將折舊從利潤計算中剔除後,投資者能更方便的關注對於未來資本支出的估計,而非過去的沉沒成本。
2、利潤總額
利潤總額是「虧損總額」的對稱。企業在一定時期內通過生產經營活動所實現的最終財務成果。企業純收入構成內容之一。工業企業的利潤總額,主要由銷售利潤和營業外凈收支 (營業外支出抵減利潤) 兩部分構成。按規定繳納資源稅的企業,應交的資源稅也是利潤總額的組成部分之一 (抵減利潤)。
利潤總額應按規定在國家與企業之間進行分配。其中大部分以交納所得稅、調節稅或上交利潤的形式上交國家,小部分留歸企業,形成各種專用基金。工業企業的利潤總額,通過「利潤」帳戶進行核算。
銷售利潤及營業外收入,貸記該帳戶,應交資源稅及營業外支出,借記該帳戶。「利潤」帳戶的貸方發生額大於借方發生額的差額,即為利潤總額。「利潤」帳戶的二級帳戶,可按「產品銷售利潤」、「其他銷售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和「資源稅」等設置。
3、息稅前利潤
息稅前利潤(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EBIT)通俗地說就是不扣除利息也不扣除所得稅的利潤,也就是在不考慮利息的情況下在交所得稅前的利潤,也可以稱為息前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顧名思義,是指支付利息和所得稅之前的利潤。
息稅前利潤=企業的凈利潤+企業支付的利息費用+企業支付的所得稅
4、凈利潤
凈利潤是指企業當期利潤總額減去所得稅後的金額,即企業的稅後利潤。所得稅是指企業將實現的利潤總額按照所得稅法規定的標准向國家計算繳納的稅金。它是企業利潤總額的扣減項目。
是指在利潤總額中按規定交納了所得稅後公司的利潤留成,一般也稱為稅後利潤或凈利潤。凈利潤的多寡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利潤總額,其二就是所得稅費用。
凈利潤的計算公式為: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
凈利潤是一個企業經營的最終成果,凈利潤多,企業的經營效益就好;凈利潤少,企業的經營效益就差,它是衡量一個企業經營效益的主要指標。
5、不同點
(1)概念不同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是扣除利息、所得稅、折舊、攤銷之前的利潤。
利潤總額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各種收入扣除各種耗費後的盈餘,反映企業在報告期內實現的盈虧總額。
息稅前利潤是指支付利息和所得稅之前的利潤。
凈利潤是指企業當期利潤總額減去所得稅後的金額,即企業的稅後利潤。
(2)計算公式不同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凈利潤+所得稅+利息+折舊+攤銷
利潤總額=營業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息稅前利潤=企業的凈利潤+企業支付的利息費用+企業支付的所得稅
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
(1)持續經營業務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擴展閱讀:
企業的所得稅率都是法定的,所得稅率愈高,凈利潤就愈少。我國現在有兩種所得稅率,一是一般企業25%的所得稅率,即利潤總額中的25%要作為稅收上交國家財政;另外就是對三資企業和部分高科技企業採用的優惠稅率,所得稅率為15%。
當企業的經營條件相當時,所得稅率較低企業的經營效益就要好一些。
中國人壽2007年前三季度凈利潤246億
舉例說明:如一家電器商店,一年的營業收入為4000萬元,總共進了2萬台家用電器,平均每台家用電器的平均進價為1500元,員工一年的工資100萬元,房屋租賃等開支為400萬元,營業稅率為3%,則這家電器商店一年的總成本為:
總成本=家用電器的總進價+員工工資+房屋租賃費用=2×1500+100+400=3500(萬元)
營業稅=營業額×營業稅率=4000×3%=120(萬元)
則這家電器商店的利潤總額為:
利潤總額=營業收入-成本-營業稅
=4000-3500-120=380(萬元) 當所得稅率為25%時,其凈利潤為:
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
所得稅費用=380×25%=95(萬元)
凈利潤=380-95=285(萬元)
需要注意的是所得稅是應納稅所得乘以稅率,但應納稅所得有時候並不等於會計利潤有調整項目。
網路-凈利潤
2. 償債備付率為什麼要用「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為什麼要加上折舊和攤銷!
我不知道什麼叫償債備付率。但是我知道折舊和攤銷的費用並不是現實的支出,但是會影響凈利潤,所以在計算一些比率的時候,會在凈利潤的基礎上加上折舊和攤銷。
3.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計算公式
計算公式:
計算公式為EBITDA=凈利潤+所得稅+利息+折舊+攤銷,或EBITDA=EBIT+折舊+攤銷。
EBITDA剔除攤銷和折舊,則是因為攤銷中包含的是以前會計期間取得無形資產時支付的成本,而並非投資人更關注的當期的現金支出。而折舊本身是對過去資本支出的間接度量,將折舊從利潤計算中剔除後,投資者能更方便的關注對於未來資本支出的估計,而非過去的沉沒成本。
【拓展資料】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或,利息折舊攤銷前收入),即EBITDA,全稱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是扣除利息、所得稅、折舊、攤銷之前的利潤。
歷史來歷:
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杠桿收購的浪潮,EBITDA第一次被資本市場上的投資者們廣泛使用。但當時投資者更多的將它視為評價一個公司償債能力的指標。隨著時間的推移,EBITDA開始被實業界廣泛接受,因為它非常適合用來評價一些前期資本支出巨大,而且需要在一個很長的期間內對前期投入進行攤銷的行業,比如核電行業、酒店業、物業出租業等。如今,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分析師和市場評論家們推薦投資者使用EBITDA進行分析。
EBITDA也經常被拿來與企業現金流進行比較,因為它對凈利潤加入了兩個對現金沒有任何影響的主要費用科目——折舊和攤銷,然而由於並沒有考慮補充營運資金以及重置設備的現金需求,並不能就此簡單的將EBITDA與現金流對等。
應用注意事項:
EBITDA已經被大多數人認可用來衡量公司業績,但單一地用它來衡量公司業績和現金流未免會誤導投資者。如果缺乏其他衡量標准地配合使用,EBITDA呈現出的公司財務狀況就是不全面的,甚至是危險的。下面我們列出四種需要提防EBITDA的情況。
1 .沒有什麼可以取代現金流量表
一些分析員和媒體記者慫恿投資者們使用EBITDA作為衡量現金流的工具。這個建議是不合理的,並且對投資者而言具有冒險性。對投資新手來說,稅收和利息的確是屬於現金項目的,它們並非可有可無。沒有一家公司是可以不支付政府稅收或貸款利息卻還可以長期經營的。
與全面的現金流統計不同,EBITDA忽略了運營資本(日常運營所需資金)的變化。這對快速成長型的公司來說是一個最大的問題,因為快速成長性公司銷售量的增長會帶來應收賬款和庫存的增加。這部分運營資金消耗了大量的現金,但卻被EBITDA忽略了。
比如,一家公司在2006年財政年度的報告中顯示其EBITDA值為2840萬元,但當你瀏覽公司的現金流量表時,你就會發現它額外增加了4880萬元現金用作運營資金,這意味著公司的經營性現金流是負值。顯然,EBITDA相比其他財務指標起到了粉飾報表的作用。
另外,資本性支出是幾乎每個公司都必須且持續的一項開支,但也被EBITDA忽略了。比如一家整車廠在2006年的EBITDA為1.43億元,同比上漲30%,但這是因為EBITDA忽略了公司極高的資本性支出。看一下公司披露的公告文件就可以知道,公司在06年四季度時就花費了4.69億元新建廠房購置設備。為了今後的更好發展,公司每年還必須為這些固定設備支付維修升級和擴容費用。這筆費用十分巨大,卻沒有被記入到EBITDA的計算中。
顯然,EBITDA並沒有把經營活動的各個方面都考慮進去,相反還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現金項目,事實上,EBITDA誇大了現金流量。即便某個公司的EBITDA實現盈虧平衡,但它也不能產生足夠的現金用於支付經營活動所必須的資本性開支。用EBITDA替代現金流作為唯一的衡量指標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它呈現的現金費用是不完全的。如果你想要知道公司完整的運營現金流狀況,就一定要看公司的現金流量表。
4.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計算公式是什麼
EBITDA=凈利潤+所得稅+利息+折舊+攤銷,或EBITDA=EBIT+折舊+攤銷.然而由於並沒有考慮補充營運資金以及重置設備的現金需求,並不能就此簡單的將EBITDA與現金流對等。 拓展資料:
1.息稅前利潤(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EBIT)通俗地說就是不扣除利息也不扣除所得稅的利潤,也可以稱為息前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顧名思義,是指支付利息和所得稅之前的利潤。
2.折舊費指根據企業的固定資產原值,剔除不提折舊的固定資產因素,按照規定的殘值率和折舊方法計算提取的折舊費用。固定資產折舊費從固定資產使用月份的次月起,按月計提;停止使用的固定資產,從停用月份的次月起,停止計提
3.計算折舊的方法是多種多樣,採用不同方法,可能出現計算的某一會計期間的折舊費是不相等的,從而就影響到該會計期間的產品成本,同時還會影響到固定資產的賬面凈值,因此必須根據具體情況慎重地選擇應用折舊方法。在同一個企業里,由於固定資產用途不同、性能不同,可以選用不同的折舊方法
4.折舊費,是指按規定的總工作量(總工作小時、總工作台班、總行駛里程數等)計提固定資產折舊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應用於某些價值很大,但又不經常使用或生產變化大,磨損又不均勻的生產專用設備和運輸設備等的折舊計算。根據設備的用途和特點又可以分別按工作時間、工作台班或行駛里程等不同的方法計算折舊
5.為了正確計算折舊,除了正確地確定固定資產原值外,固定資產使用年限的確定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估計使用年限的長短,直接影響到折舊額的大小,從而影響到產品成本的高低
5.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的歷史來歷
20世紀抄80年代,伴隨著杠桿收購的襲浪潮,EBITDA第一次被資本市場上的投資者們廣泛使用。但當時投資者更多的將它視為評價一個公司償債能力的指標。隨著時間的推移,EBITDA開始被實業界廣泛接受,因為它非常適合用來評價一些前期資本支出巨大,而且需要在一個很長的期間內對前期投入進行攤銷的行業,比如核電行業、酒店業、物業出租業等。如今,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分析師和市場評論家們推薦投資者使用EBITDA進行分析。
EBITDA也經常被拿來與企業現金流進行比較,因為它對凈利潤加入了兩個對現金沒有任何影響的主要費用科目——折舊和攤銷,然而由於並沒有考慮補充營運資金以及重置設備的現金需求,並不能就此簡單的將EBITDA與現金流對等。
6. 關於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
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又稱為EBITDA(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es,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的縮寫)。
其中的攤銷是當回期列入成本費用答(即計入當期利潤)的攤銷額,即當期實際攤銷的數額,與資產負債表中期末數、期初數無直接關聯。其性質與折舊相似,指計提的折舊,而與固定資產的增減無直接關聯。
7.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的計算公式
計算公式為EBITDA=凈利潤+所得稅+利息+折舊+攤銷,或EBITDA=EBIT+折舊+攤銷。
EBITDA剔除攤銷和回折舊,則是因為攤銷中包含的是以答前會計期間取得無形資產時支付的成本,而並非投資人更關注的當期的現金支出。而折舊本身是對過去資本支出的間接度量,將折舊從利潤計算中剔除後,投資者能更方便的關注對於未來資本支出的估計,而非過去的沉沒成本。
8.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 凈利潤 計算
1、所得稅費用=當年應交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費用 (或者減去遞延所得稅收益)
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
2、利潤=利潤總額-彌補虧損-所得稅,是錯的。
如果企業以前期間發生虧損,並在以後年度按規定可以扣減時,就影響當年實際應交的企業所得稅額。
此時,當年應交的所得稅額=(利潤總額-虧損彌補)*所得稅率
3、息稅前利潤=利潤總額+利息支出=凈利潤+所得稅+利息支出,是對的。這是中級財務管理裡面有關完整工業項目投資等的內容。
4、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息稅前利潤+折舊+攤銷=利潤總額+利息支出+折舊+攤銷,課件上也是這么說的而在課件《利潤表》的最後一格說明中矛盾出現了,「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利潤總額-彌補虧損+利息支出+折舊+攤銷」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息稅前利潤+折舊+攤銷=利潤總額+利息支出+折舊+攤銷「成立的前提條件是公司以前年度未發生過虧損,而後一個成立的條件是企業以前年度發生過虧損。
(8)持續經營業務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擴展閱讀:
1、凈利潤(收益)是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基礎。未來現金流量的估計是通過現金預算的編制進行的,現金預算是保證現金收支管理的重要工具。
其中凈損益調整法是現金預算編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以預計損益表中按權責發生制原則確定的凈收益作為現金編制的出發點,通過逐筆調整處理各項影響損益和現金余額的會計事項,把本期的凈收益調整為現金凈流量的方法。
2、現金流量與凈收益的差異,可揭示凈收益品質的好壞。所謂收益品質,是指對企業凈收益與現金流量之間的差異程度予以反映的一個概念。
一般而言,凈收益與現金流量之間的伴隨關系越強,表明企業的凈收益品質越好;即凈收益與現金流量之間的差異(數量上,時間分布)越小,說明凈收益的收現能力越強。收益品質越好,企業的流動性和財務適應性就越強。
綜上所述,凈收益是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基礎,而現金流量與凈收益的差異程度又可揭示凈收益的品質好壞。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和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企業經營活動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將不斷增加。
這些都會促使企業管理當局、與企業有利益關系的外部集團和個人,日益關注企業現金流量信息及創收現金的能力。現金流量及相關問題的研究,也將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
9.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里的折舊和攤銷是用本期發生額還是期末余額
你這個說法里的折舊攤銷,應該指的是當期計提的計入成本費用的金額,也就是發生額
這樣算出來的才是「利潤」
10.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折舊是當期嗎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或利息折舊攤銷前收入)扣除利息、所稅、折舊、攤銷前利潤
前損益